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人才培养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培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培养教育

第1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管窥;国际动漫人才教育培养;教育模式;启迪

以“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动漫专业人才,是动漫教育的行业特点和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当前,国际上采取这种模式走在前列的主要有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对这一培养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借鉴国外经验,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拟就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作一番梳理。

1日本模式

日本在动漫教育方面拥有将学校、市场和政策等三方面有机联合的较完善模式。日本模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1)传统的“工作室”制度;(2)自主服务于“产、学、研”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

首先,日本传统的动漫教育采取“工作室”制度有点类似于我国传统作坊的“学徒”模式,师傅带徒弟在实践中学习。日本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动漫专业之前要通过人学考试,考试科目以美术基础为主,进入大学后学习课程也主要以提高美术和文化素养为主。之后,动漫专业学生很快就会被安排进动画工作室进行实战式历练。在日本的动漫工作室,特别强调学生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其次,较强的服务产业意识和知识产权开发意识。一方面,日本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将传统的动漫技能教育上升到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层面,纷纷在研究生院开设动漫方向的研究生教育,专门从事动漫文化、动漫产业、动漫技术、动漫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研发。如东京艺术大学是日本国立大学中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院校,动漫专业隶属于研究生院的影像研究科,设三维动漫、二维动漫、故事构成等方向,仅招收16名学生。大阪电气通讯大学则是日本第一个在研究生院设立动漫专业的非国立大学。亚细亚大学还新开设了“市场文化课”,培养文化产业方面的专门人才。如今,日本院校在服务动漫企业、社会服务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再次,专业划分比较合理,注重实践教育。一是专业划分很细。很多学校多设置专业方向诸如专业漫画家、漫画插图、数字漫画、漫画杂志编辑、漫画原创、写作创作、动画剧本创作等。由于专业方向明确,所设置的课程也比较到位,除了很多带有技术性的课程外,还有不少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二是在明确专业的基础上,培养各种实用性人才。不少学校都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上煞费苦心,除了希望以此来吸引学生入学外,还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予以充分考虑。为此,很多学校大力宣传,通过动漫专业的学习,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的相关职业包括漫画家、漫画作家、插图画家、美术印刷设计师、形象设计师、数字助手、DTP操作员、网页制作员、CG创作员、杂志撰稿人、新闻记者、采访记者、小说家、漫画原创人员、绘本作家、动画剧本创作人员、游戏创作人员等。三是注重计算机的使用和数字艺术的教育。这些学校除了传统的绘画学习外,都非常重视计算机数字艺术的教育。为此,各校不仅配备了很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数字设备,还聘请很多在动漫制作公司从事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动漫专家从事学校的教学工作。四是引进企业实习制度,强化实践性学习。动漫专业本来就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是课堂教学很难满足动漫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因此,中专和职业学校很早就引进了动漫企业实习制度,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到动漫企业等单位实习方能毕业。

2欧美模式

欧美模式包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等国家。这些地区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相似,其中以加拿大为强。加拿大60年代就已经在全球首家培养动漫人才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欧美模式主要通过以下几条路径来实施的:(1)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2)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3)技术与创意并重。

首先来看校企联动,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欧美在制定动漫人才的培养要求时重点考虑是否和行业标淮相一致。如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动漫绘画专业的主要科目即是由业界人士参与编纂,为的是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行业的需要。再如加拿大有个“行业部落委员会”,院校完全根据“行业部落委员会”的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纲要。其次,实行工作室制度,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欧美的动漫教学除了课堂教学模拟真实的专业工作环境布置外,学生在一定的阶段还会被安排进企业的工作室实习或参加实际项目的练习。与日本小作坊式的工作室培养模式相比,北美的动漫教育更具有社会化大生产的气息。加拿大的谢尔丹学院在工作室教育模式中,完全按照好莱坞动漫生产的模式组织教学,连实验室布置都尽力摹仿好莱坞动漫工作室的格局、氛围。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欧美工作室培养模式非常重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开发。在工作室中,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设计自己的工作空间。再次,技术与创意并重。欧美的动漫教育在长期与企业合作培养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如果学生只注重掌握maya等软件技术,而不去学习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的动画师。因此,北美动漫教育还注重在日常教学工作细节中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意潜能。除了工作室尽量尊重学生的创意进行布置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创意训练课程,老师会把平时看起来不可能联系起来的东西联系起来,创造一个有创意的环境启发学生去联想。

3国际动漫人才教育“产、学、研”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欧美、日本在长期的动漫人才培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借鉴之一:“工作室制度”。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大都采取“工作室”制度。我国目前动漫人才培养还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对学生进行的是规模化、程式化的统一培养模式。这种大一统的教学模式,理论对理论,不利于学生实战经验的积累,而且会使学生的个性特长被掩没。“工作室’制度,将学生分成小组,各有分工。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可以与项目组中每位同学充分交流沟通。而且,通过“工作室”培养模式,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上手工作。不必像现在这样,需要经过企业的再培训才能上岗。

第2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汽车运用;维修;培养方案

一、制订有效且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1.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适时调整课程

首先,在汽修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代接轨,通过互联网知识掌握最新的教学模式,并给予一定的实施。然后则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为主,设置新的课程,并且教师在教学上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增加课程的实习时间。最后则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整课时,增加实物课时,让学生能够拥有多些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合理改善课程设计

现在新课标教学的推动作用下转变教学方法,合理规划教学课程已经是汽修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了,合理规划课程设计,通过与现实社会需要人才方向规划课程,在对人才需求量大的,工作变化大的专业进行增加课程或者增加班级设计,对于新出现的汽修技术就应当增开这一门课程,培育更多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改革只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才会是好的改革,也是改革的根本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资源。

二、创建模块式教学

在汽修教学中,教师应该实行“一体化”教学,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这样才会使得教学质量提高。在实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1)挑选具备着较强理论与一定实践技能的教师担任这个教学活动;(2)确定模块内容;(3)编写教案并且进行讨论;(4)确定模块教学流程;(5)确定学生的考核方案;(6)对学生进行课后调查。通过采取一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技能。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采取年度学习,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学识,确保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于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力量是教育培养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教师必须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学识,除此之外还要不断自我增值。因此,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加强教师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学校应当制订出完善地针对教师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的培养策略,将规定每个月安排教师在校外进行培训。在学校的时候要对教师们进行不定时对教师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能力进行测试,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和丰富。在培训的过程中也要要求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去到一些企业中了解现在社会对于专业方向的需求,以此来面向专业化教学,让学生时刻适应着社会的发展,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筹码,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对人才的需求,想要有高技术的人才资源就必须要时刻注视着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其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制定合理有效的课堂方案,以此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为国家提供了一批批不仅具有高素质又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秀娟.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探讨[J].知识经济,2010(10).

第3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文/马启龙

摘要:教育技术人才是指具备一定教育技术知识、能力及情意,并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及教育技术领域做出某种贡献的人。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培养教育技术人才的途径包括分层、分类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级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等。

关键词 :教育技术人才 教育技术学专业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课?题:本文系2014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4B-098)、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编号:GMYMYZHX[2014]005)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信息化教育已由“硬件配备”阶段进入了“深入教学应用”阶段。想要培养出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人才,认清当前国内教育信息化教育形势,认清教育技术人才的划分及培养层次,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一、人才及教育技术人才

1.人才的定义及其特征

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人才呢?学者们的看法主要从人的创造性出发,将对社会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人称为人才。从学者们对“人才”的界定可以看出,人才具备以下普遍特征: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人才与一般人的标准;人的创造能力有高低之分,进而人才做出的贡献有大小之别,因此人才有高低之层次;社会存在分工,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人才,专业是人才分化的结果。

2.教育技术人才的定义及其特征

教育技术人才是相对于一般人才和其他类型、专业的人才而言的。在教育技术产生后,具备一定教育技术知识、能力及情意,并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及教育技术领域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教育技术人才。

除了具备上述人才的普遍特征外,教育技术人才还具有其独特特征。

(1)教育技术产生是教育技术人才最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如果说教育技术起源于古代口耳相传之术,则孔子、苏格拉底就是最早的教育技术人才的代表;如果说教育技术产生于近代电子技术时代,以幻灯、投影、电影等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标志,则国外有斯金纳、戴尔等教育技术人才的先驱,在中国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最早应用幻灯与教育教学中,之后由南国农、萧树滋等从国外学习视听教育归来的学子结合我国实际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

(2)教育技术人才具备专门的知识、能力,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从事着一个共同的领域,组成一个专门化的群体。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再加上教育学和技术学的交叉,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仍不完善,使得一些人认为“学电教的搞理论不如教育系,搞技术不如计算机系”。但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道德标准的提出,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举办,我国将出现一大批具有专门知识和能力,具有共同信念、道德标准的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才。

(3)教育技术人才是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人才的一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德智体三要素可以把人才分成道德型、科学型和艺术型;根据人才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不同的专业人才,如数学人才、物理人才、经济人才、哲学人才等。笔者以上述分类为基础得出一个综合分类:首先,人才可划分为道德型人才、科学型人才和艺术型人才三大类;其次,科学型人才又可细分为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思维科学人才三小类;最后,自然科学人才如物理人才、天文人才、化学人才、生物人才等,社会科学人才如政治人才、文化人才、经济人才、教育人才等,思维科学人才如哲学人才、心理学人才等。当然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如并不是说科学型人才就没有道德。另外依据科学的类别将科学型人才分为三类,在这个综合分类中找出教育技术人才的位置并不容易。因为作为文理交叉学科,我国在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位时,有的授予理学学位,有的授予教育学学位。由“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的定位,以及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领域考察,笔者认为教育技术人才应该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人才。

二、教育技术人才的类型

教育技术人才的含义及特征回答的是教育技术人才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哪种类型人才的问题,教育技术人才的类型划分将回答教育技术人才包括哪些人才的问题。

1.教育技术人才的横向划分

叶忠海等学者把教育人才的横向序列按创造性劳动的性质、特点、功能分为五个子系统:教育行政人才子系统、学校管理人才子系统、学科教育人才子系统、思想教育人才子系统、教育研究人才子系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教育技术人才分为三类:教师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我国著名电教学者南国农先生也曾指出,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四种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综合上述分类,笔者将教育技术人才分为以下几类: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人才、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教育技术管理人才、教育技术科研人才。其中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人才可细分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人才、中学教育技术人才、小学教育技术人才,后两种一般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2.教育技术人才的纵向划分

叶忠海等学者把教育人才按其内在素质的能级、教育创造性劳动水平及其贡献的大小分为四个层次:历史级教育人才、高级教育人才、中级教育人才、初级教育人才。参照其分类,笔者将教育技术人才也分为四个层次:历史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指具有出众的内在素质,进行卓越的创造性教育技术劳动,对社会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某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杰出贡献的人才;高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指具有高级的内在素质,进行高水准的创造性教育技术劳动,对社会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某种显著贡献的人才;还有中级技术教育人才;初级技术教育人才。

三、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与现状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在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从学科教育即从事教育技术教学的人才来看,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人才从横向、纵向不同序列进行比较。不同类型的教育技术人才,其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具体如: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人才、高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技术能力高级培训等方式来培养;中学教育技术人才、中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通过教育技术学本科、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等方式来培养;小学教育技术人才、初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等方式来培养。

按照我国师范教育的层次,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培养小学师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中学师资,它们都属于高等教育(即培养中级教育技术人才),研究生阶段培养高校师资(即高级教育技术人才)。而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外,其他教师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素质,他们目前通过职前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及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进行培养。当然,历史级教育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教育的培养,而且更受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个人创造性劳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而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在2000年后出现“井喷式”的发展,但专业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办这个专业了,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诸多的专业认同困惑。因此,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四、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建议

1.分层、分类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形势下,本科层次教育只是一个公民基本的素质养成教育。本科生还不能称为“专业人士”,更谈不上是“高级人才”。并且各高校举办教育技术专业“一哄而上”,专业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混乱,造成重复建设,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从教育技术人才的横向序列来看,它有四大类七小类,除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本科、专科层次分别培养三类学科教育技术人才外。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以尝试借鉴国外模式,从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本科生中选拔人才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其他高校也可以采取设置不同教育技术专业方向的形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有特色的教育技术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应从应用性、技术性、实用性出发培养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不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或系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二级学院或系大致可以分成四类: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传播学院和信息类学院。不同类型二级学院或系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时,可以培养不同类型的教育技术人才,即教育学院培养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人才、教育技术学院培养教育技术科研人才、传播学院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类学院培养院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

2.分级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目前从各省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和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文章来看,普遍开展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基本上涉及的是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以,为了培养初、中、高等各级教育技术人才,必须在以《标准》为依据的前提下,实施多样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一方面要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初级、中级、高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把国家、地方、学校各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纳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围,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3.全面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在师范类学生公共课中,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担负着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任,在初级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尤为重要。在《标准》印发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原有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形式都不能适应《标准》引领下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研究与《标准》相一致、符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要求的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是紧迫而必需的,笔者初步提出“以《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协作学习为基础,以形成性评价为宗旨,全面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改革思路。

(1)以《标准》为依据——指导思想。《标准》的制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学生学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在未来的岗位上能正确、灵活地使用各类“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只是起指导作用。因此,原有的注重理论讲授的指导思想要改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必须以《标准》为依据,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认证考核,取得教育技术能力认证证书。

(2)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是一个“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过程循环,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内一门揭示“如何教”的学科。因此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该对各个环节都予以考虑。教育技术能力的起始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能像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一样从基础理论入手,而应从教学设计入手,在学科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穿插不同的理论,然后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开发教学材料(媒体)。

(3)以实践活动为形式——授课方式。授课方式应采取“分班”的形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而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总体思路是:首先教师以本门课程为例,讲授教学设计的方法,并实施教学,完成管理和评价;然后学生以此为例,运用所学方法自己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方案开发教学媒体、实施教学、完成管理和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行为。

(4)以协作学习为基础——学习方式。学生在学期初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教学设计、开发、实施等过程。

(5)以形成性评价为宗旨——评价方式。整个课程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以下行为或作品为依据,即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媒体作品、课堂评价表、小组活动记录表等。

参考文献:

[1]刘圣恩.人才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2]叶忠海,钟祖荣,方名山.教育人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3]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第4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在以色列的教育中,没有“素质教育”的提法。但其对人才的理念、对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理念、对教育与学校功能的理念,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无不体现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宗旨,指导着以色列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

一、教育理念

1.人才理念

人才包括高科技领域中从事研发的创新型人才、具体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型人才、生产制造中进行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各个行业中胜任日常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这种多元化的人才理念,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评价人才的标准不同、消除在人才价值观上的歧视,为全体国民提供了适应自身条件发挥才智的社会氛围。此理念对教育提出培养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要求。

2.人才素质理念

无论何种类型人才都须具备多种素质,既包含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素质,也包含与社会相关的人格素质。专业素质包括知识面、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等,高科技人才更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人格素质包括爱国、诚信、公民意识、社会职责意识等多方面。其中,爱国和公民意识对以色列的生存极为重要。

3.教育与学校功能的理念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其基本宗旨是培养人才。基于上述“人才理念”和“人才素质理念”,以色列的学校为实现其功能,在学校活动的各个环节突出人才素质的培养。学校注重教授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特别注重学生人格素质的养成,这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尤为突出。

4.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

以色列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格素质养成和高等教育阶段高端人才(博士)的培养,集中体现了其人才培养方式的理念,是其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最成功的典型体现。

(1)基础教育:学生应全面、自主发展

在基础教育中,社会、学校和家长的理念是学生应全面、自主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质与专长不同,应顺其自然。他们尊重学生的意愿,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他们认为教学过程应侧重激发学生潜能,成才的途径多种多样,学生的学业成绩与门后成才没有必然联系。因此,不把学业成绩视为评价学生在校表现的“唯一”或“关键”因素。基础教育中“激发潜能”、“自主发展”理念培养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潜质,为高等教育培养自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非此,“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大学将成为空中楼阁。

(2)高端人才:世界顶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在以色列高等教育的高端人才(博士)培养中,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际视野。以色列国家小,资源、能源匮乏,又地处阿拉伯国家包围之中,自身发展空间极为有限。为求立国、生存、发展,就必须面向海外,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密切联系。以色列的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大都与国外相互结合。以色列的学术论文,绝大部分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1/3以上与外国学者合作完成。博士生的研究课题能位于本学科前沿,其最终研究成果和学位论文当属国际领先。对研究成果的鉴定或对论文的评审是由具有国际水平的教授或国际学术机构进行。这样评出的成果或论文势必水平更高,影响更大,更具权威性。以色列大学时常聘请国外著名教授学者来以交流。学生虽置身以色列国内大学,但他们了解掌握的信息却是全球性的。有些大学还设有专项经费,供博士生申请参加境外的国际学术会议。这种国际学术环境的熏陶,极大地丰富了博士生的专业信息,对他们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注重培养工程型人才。以色列培养工科博士的宗旨,是造就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工程人才,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导师以此理念指导学生,因而在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性。导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工厂、公司、协会等工程机构访问考察,了解现有的技术装备、技术水平和需要研究解决的技术课题。对工科博士的论文要求有别于理科博士,更侧重于技术创新,对在理论性刊物上发表文章没有硬性要求。

三是注重研究能力。体现博士素质的研究能力,包括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创新成果的取得,往往在于研究深度的突破。以色列在培养博士研究能力方面,并不贪大求全,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求他们就某一看似微小的研究课题,做深、做精、做透。这种研究通常无前人涉及,无经验可资借鉴,需要创造性思维和严谨周密的方法,其难度超出学生现有能力。经此实际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最终的研究成果可喜,锻炼培养的研究能力更可贵。

四是学业评价注重质量。研究能力、科研成果和论文水平是体现博士素质的重要标志。在以色列对博士生的学业评价,不是看谁如何说,而是看他的成果。以色列在“量”与“质”的评价中,更注重“质”的价值。评价的标准实为学术导向。这种“重质”的理念使人目光长远,心静气沉,潜心钻研,不受学术浮躁干扰,不为论文凑数,克服急功近利,做到厚积薄发,不断丰富、积淀、凝练研究成果,最终完成重大课题,产生有份量、有影响的成果。

五是学术民主。发掘学生潜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潜质的发挥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空间,以色列的博士生充分享有这种空间。导师鼓励学生的创新想法,乐于与学生探讨。学术民主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科学素质与民主素质,是高端人才必不可少的人格内涵,也是良好的培养环境与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六是人文精神。博士人才的素质,既包括出色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还须包含人文精神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民主意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和学术道德也不可或缺。这些精神的培养在以色列非说教所致。博士生经年累月身处这种学术环境,合作精神逐渐溶入他们的思维方式。导师研究态度严谨,尊重他人研究成果,恪守学术道德。学生耳濡目染,他们的学术道德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

二、开放大学与成人教育

以色列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设立了“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和多种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机构,其宗旨是培养实用性人才。

1.开放大学

开放大学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授权授予学士学位(部分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承担在岗人员的学位教育。招生对象95%为在职人员,包括完成高中学业和正在完成学士学位的学生,或正在服兵役的人员,也包括一些低于高中毕业程度和已经获得学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人员。他们的入学目的是为了接受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与正规大学不同的是,进入开放大学不需要经过素质测试和入学考试,也不需要提供正式的学历证明。学生的学习完全靠学生自身动力和自律。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完成规定作业,考试及格即可以授予相应学位。学校根据学员的特殊需要设置课程,教材由学校编撰出版。教材建设是开放大学的一大亮点。该校邀请全国高等学术机构的著名学者和学术顾问、作家、编辑、图像艺术家以及教材评审顾问参与设计和编写教材。目前,大学开设生命科学、自然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犹太研究、教育、人文以及音乐艺术等共400余门课程。开放大学的教学以远程教育为主,通过有线或无线电视网络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大学在全国设立了80个辅导中心,由650名教师进行辅导和现场答疑。辅导教师也负责学员的电话咨询和答疑以及批改邮寄作业。开放大学每年两个学期,此外还开设为期9周的暑期密集学习班。

2.成人教育

以色列的成人教育,是围绕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社会功能展开的。在以色列教育部制定的成人教育纲领中明确提出,成人教育规划的制订要以适应不同结构的成年人口的社会和教育需要。为满足各阶层成年人继续接受教育的需要,以色列由教育部及各种公立、私人教育机构开设了许多种类的成人教育课程。以色列的成人教育,从它的起始阶段到目前高速发展的网络社会不断演变。这种教育形式既保持了最基本的扫盲教育,又根据社会发展和成人学习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乃至发展到今日的国家承认学历的高等教育。各种层次和各种水平的成人教育网络已十分完善。以色列的成人教育基本上是由教育部成人教育司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劳动与社会发展局联合主持的,也欢迎社会力量参与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由教育部负责。

三、爱国思想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

在以色列国民的人格素质中,树立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尤为重要。对此,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即进行犹太民族千年流散史、犹太传统宗教、文化和犹太复国主义教育。中学进行国防教育,为服兵役做准备。以色列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8~29岁男性公民和18~24岁女性公民,如无特殊情况均须服兵役。学生高中毕业,须服2~4年兵役,而后再进入大学继续学习或就业。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学生必须先履行保卫国家的公民义务,执行对内维护社会安全,对外打击敌对国家的军事任务。这在各国的教育体系中实属独一无二。经过军旅生涯的磨砺,学生的爱国思想、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融入其人格素质。以色列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纪律意识和自制能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整体人格素质。

以色列设有“大屠杀纪念日”(纪念二战前后遇难的犹太人)和“阵亡将士纪念日”(纪念为以色列建国、卫国牺牲的军人)。届时全国拉响警报,全体国民停止一切活动,就地肃立默哀。纪念日及悼念活动,成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课堂。

第5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职 教育 创新能力

前言

创新是我国中职教育事业的源动力,是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核心。创新学习就是培养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创新是一种心理历程,包含了四个阶段。准备期:确定要解决的问题,搜集和准备相关资料,并初步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酝酿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疑惑时,暂时放下这些,放松心情,这时潜意识仍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案;豁朗期:突然顿悟,涌现出灵感,了解问题解决之关键;验证期:试验及实行方案,检验是否能够实现。要把学生培养成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引导他们开展创新性学习。

一、教学的创新理念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对事物的领悟能力的强弱,一个人的目标需求体系素质水平如何,对其创新能力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非完全由创新主体所决定,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制于外部环境状况。如在一个群体中,如果大家的目的取向不一致,那么每一个成员的目标需求体系的驱动作用就可能受到抑制而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大家的目的取向比较一致,就可能使每一个成员的目的驱动作用得到加强。在一个群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是其他成员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体制、制度人手,理顺所有成员的利益关系,使大家的目标需要趋向一致,才能使每位成员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这是社会赋予理想化师德的神圣起点。由于教师在人们心目中被定格为“道德的化身”,因此对师德的要求似乎怎样高也不过分。

二、中职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培养创新能力是中职教育思想变革的必然要求

培养创新能力人才是中职教育管理中的基本职能。加强中职教育人才监督,指导与服务必须到位,这是新形势下对中职教育人才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职教育人才监督职能的延伸,对强化中职起着“软着陆”的作用。加强指导与服务,促进中职教育人才督是新形势下应坚持的中职管理对策之一。长期的中职管理实践证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培养的发挥,离不开指导与服务。只有人才培养,没有创新能力指导与服务,容易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对立的关系,不能调动各方面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教育培养的积极性,不利于发挥中职统—培养创新人才管理的职能。

(二)培养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要求

加强服务,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从理论上讲,高质量人才与创新能力是一致的,但就具体的问题而言,高质量人才对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提出了许多不同的限制和要求。从这一点上讲,培养创新能力人才和高质量人才往往发生冲突和矛盾,二者之间又似乎是对立的。如何消除人们偏见和错误认识,变对立为统一的关系,加强中职教育是必要的,加强培养创新能力工作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要转变观念、强化管理意识,通过中职管理消除对立、转化矛盾。

三、中职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教育的创新

(一)创新能力要在实践学习中培养

人人都有潜在的创新能力,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创新训练而被激发出来。创新欲望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强心剂”的作用。创造力是离不开实践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有着特殊重要作用。学生除了学习固有的书本知识之外,还要重视动手能力、实验技能的学习。因为在实践过程中,有机会验证所学到的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中发现问题,促使我们用更积极的态度去寻求解答。

(二)积极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课堂的知识传授只是“授人以鱼”,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要学会“渔”。21世纪需要的是应用型、实践型、创造型的人才,而学生要完成从受“鱼”到会“渔”的转变,必须通过大量的如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这种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正确地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与知识容量的多少有关,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他身上有效内化为素质。基础的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支撑,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度强调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否则所学的将成为缺乏生命力的僵化的知识。

四、结论

一切创新活动,都起源于创新性的思考,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并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敏锐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等五种特质。所谓创新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迟成勇.试论高职院校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国外教育心理学理论为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1:07-20.

第6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 CDIO教育模式 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一、创业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被简单划分为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忽略了创业的重要性。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自主创业成为高校毕业生迈向成功的另一条道路。目前国家和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尚未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的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具备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同时,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传统的教育管理侧重于给学生传授一般企业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常围绕管理职能展开,强调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最优决策,没能将创新及环境复杂时,如何综合各方面可变因素进行决策的思维与教育相结合。这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因此,强化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传统就业型教育和学术型教育并重的地位,对于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强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就业率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推行创业教育。但是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的问题。一是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大多数的高校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讲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只有少数高校做到了将创业教育纳入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二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在国外,讲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熟悉企业的运营。但在中国,即便在已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少数高校中,授课教师也多是学术专家出身,缺乏创业经历和实践能力;三是创业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一些高校虽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但多数大学生只是为比赛而比赛,而不会真正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而学校方面又缺乏相应的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措施。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二、CDIO教育模式的提出

CDIO教育模式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作)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具体指“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以现代工业产品或系统从构思研究开发到运行改进甚至终结废弃的全过程为载体,在保证科学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能力(不仅包括学生个人的学术知识,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提高大学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它的标准是直接参照企业界对能力的需求而设置的,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通过每一章节,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实企业对能力的要求,以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素质的需要。

CDIO教育模式在创业教育中的具体特征表现为:CDIO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建立以“学生可获得未来工作所需要的必要基础”,达到“专业化组织、已毕业的校友和产业界用人单位的审核与认可”的目标,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用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效。CDIO教育模式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是全面教育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全面教育与就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能力培养等方面大不相同,它是全过程、全包容、全民的教育,体现市场导向、就业导向,注重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要求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能推广相结合,覆盖整个学习过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避免形成弱化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忽视产业实践和工程训练,只了解一些肤浅的理论,不会应用,没有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后果。另外,CDIO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是颠覆性的工科教育模式改革,它的出现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问题,通过具有导引性的工程实践基础课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奥秘;通过贯穿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全过程的CDIO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亲身体验高级设计过程,使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CDIO和产学合作、工程教育国际化三位一体。

由此可见,CDIO是一种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周期为背景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知识。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在其教育理念中,深刻体现出“做中学”的精髓,它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能力培养、实践场所建立、教与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等各方面对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三、CDIO教育模式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1.建立以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先进教育思想和时代特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在CDIO和产学合作、工程教育国际化三位一体和“卓越计划”的背景下,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目前毕业生缺乏对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的了解,上岗适应慢,缺乏团队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薄弱等问题,在课程设计上,要打破“重就业理论轻实践、重视就业知识学习轻视开拓创新”的常规,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知道什么”,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到和用得怎样”的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注重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一些思想性、方法类的课程,以解决目前重知识、轻方法的问题。开设一些企业决策性和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更注重企业案例型教学。增加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将个人能力、团队管理和应用能力渗透到教学体系中,通过每一门课,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实关于学科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的学习效果,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而言,实践的具体性和探索性既能深化学习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在专业修养上,而且在整个CDIO倡导的个人能力、团队能力、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上同时得到培养和提高,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为学生成才与发展奠定基础。

2.以项目为依托,建立一批优质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想让学生具备创业创新的管理和应用能力,必须加强学生课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在校内,通过建立沙盘模拟实验室、创新创业交流室、模拟谈判工作室等,举行创业大赛、市场营销策划大赛、案例分析大赛、市场调研大赛等,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通过校外企业的实习,加深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校企合作方面,除开展校外实习实训以外,还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项目化教材、双方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和实践及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还为需要就业的学生提供了岗位、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有创业意识或创业想法的学生增加了对项目的了解,锻炼了创新创业的能力。

3.加强队伍建设。

培养创业型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此,高校还需要加强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一方面,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CDIO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素质及学校设施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还需要学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和实训条件,从课程体系建设、实习实训、校企合作、技能大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虽然高校在实施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落实CDIO教育模式,对深化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改革,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实习、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郑翘楚.高校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营与管理,2008,(1).

[2]刘动菊.开展创业教育,构建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2).

[3]莫光政.全球创业教育的勃兴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革.东南亚纵横,2008,(1).

[4]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张璇,李彤.结合CDIO教育理念与案例教学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

第7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第8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育逐渐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日益成为诸多地方本科高校定位自身办学理念的基本共识。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新建地方院校,尚未形成深厚的文化根基,更容易出现一些人文素质方面的不良倾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如何建立健全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为所在区域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必然要求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教育模式,地方本科高校在迎接本身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应合新常态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而人文素质教育的改善和提升作为重要内容更是不容忽视。

(一)贯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

“地方性”是地方高校的显著特征,其办学使命和根本任务就是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但坚持市场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甚至放弃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反,大学生过硬的人文素质更是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地方高校“新常态下的办学理念,其核心是处理好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适应社会发展的关系”[1],地方高校在遵循人才教育培养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办学理念、定位与内容,梳理人才发展思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作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个人应具有作为“人”和发展为人才所必须的良好内在精神品格,即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具有理解人文思想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方法并能够正确遵循人文精神等人文素质。在此要求下,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围绕如何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系来展开,以“提高青年学生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道德情操,教会青年学生如何成人。”[2]对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以“以人为本”,一方面要力求实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学改革,整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努力优化平台建设,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三)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在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大打折扣,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迫切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一是要健全课程体系。彻底转变当前地方本科高校课程设置功利主义较强、专业设置较窄、文化底蕴较弱等不足;二是要构建实践体系,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人文讲座、人文学术节、学生文艺社团文化实践活动,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三是构建评价体系。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人文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考核,才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全面、科学衡量。

二、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地方本科高校加强大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专业能力以及包括人文知识在内的个人修养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在更深层次开发个人的潜能。

近年,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逐渐清晰,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努力开展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仍然面临着发展困境:一是教育导向趋于工具化。在以就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下,一些地方本科高校总体上十分强调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实用主义倾向,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人文素质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搁置”[3],呈现较强工具理性倾向。二是教育内容比较抽象晦涩。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仍然多以抽象的文字呈现,理论色彩十分浓厚,同时部分内容未能很好衔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难以引导大学生理解掌握教育内容。三是教育方法比较简单。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师资和其他硬件条件的限制,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时仍然表现为重人文知识轻人文实践,还未形成培养大学生从认知到行动转化的有效方法。四是教育课程不够系统规范。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严重滞后,人文课程的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教学考核制度和评价办法可操作性并不强。五是教育主体缺乏高质队伍。由于待遇及发展平台比较落后,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相对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组成稳定的高人文素质教师队伍,这是导致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不理想的最关键因素。

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一)树立改革创新、全面协调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学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主题”[4],这对于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同样适用。在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类型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面对社会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地方高校必须突破旧的思维模式,改变以往出现的教育导向工具化倾向,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着力培养学生探究事物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开拓应用型人才的哲学思维、想象思维,不断滋养应用型人才精神家园,为他们将来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人文底蕴。

(二)整合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一是重视人文学科教育。地方本科高校要为区域建设创新型社会经济,其根本在于为本区域提供目前最为欠缺的具有创新能力、能够超越眼前局限来思考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学生这些思维和方法的绝佳途径在于人文学科的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要把开设人文选修课最为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思想道德等多学科领域的滋养和熏陶,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重视民族文化的教育。要教育大学生理解领会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等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他们对国家历史的认知,提高他们思想的广度以及深度,通过传承国学精粹不断提高个人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新时代大学生。三是重视科学精神修养教育。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利用它来造福人类,也有人用它来危害人类。在新常态下,尤其要注意在发展科技的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科技可能Ю吹母好嫘вΓ比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信息安全等问题上需要我们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漠视,不推诿,这也是地方本科高校应重视挖掘专业课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根源。

(三)创新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

由于目前大多地方本科高校仍然沿袭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和理解,也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显得举步维艰,教学改革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地方本科高校要打破教学双方交流不畅的困境,最主要的途径在于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通过开展多方面的互动,充分推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对这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和高等教育手段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拓展人文教育领域,把教与学的双向交流放到网络平台上进行强化,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渠道的宽度与厚度。为营造生动、健康、浓郁的人文氛围,大力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质教育不局限于讲座、不局限于学者、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知识、不局限于学校、不局限于现在、不局限于中华”[5],有组织地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沙龙活动、人文学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而广泛的参加。

(四)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质

提升地方高校教师人文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成长均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地方本科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期,这一任务尤为重要。首先,地方本科高校领导要把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放在应有的高度,尽力帮助教师解决他们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方面的后顾之忧,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更为有利的平台。其次,提高教师教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能力。要把建立健全师资建设规章制度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考评制度,促进教师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再次,加强教师教育研究能力,以研促教。要着力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科研服务教学的认识,加大个人的科研活动与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师资素质以推动人才素质教育的快速进步。

参考文献:

[1]夏锋.高校应积极构建自身“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2-01 (002).

[2]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和反思[J]高教探索(201205).

[3]薛玉香.人文视野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西社会科学(201405).

第9篇:人才培养教育范文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既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的人,也是培养能够感知美和幸福的人。而这二者的基础都是健全的人性。在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人性的引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培养责任感、正直、合作等理念和品性,无疑是成功教育的评判标准之一。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的构建、课程的设置、教学改革的推动等,才有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或者说,才能让“理想之花盛开在现实的土壤上”。

其次,在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有的人觉得理想似乎成了空中楼阁,羞于启齿,这其实是对理想的曲解。每个人都该有理想,那是对人生的企划与期许。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志向,激发他们的梦想,明确人生定位十分必要。不明就里的学习与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可谓天壤之别。立志并非一定就是要做一个“高大全”的人。对于事业及人生成就的期望,与自己的长处相匹配,而且依靠自身努力,以合理方式取得名与利,都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志向。

第三,要给学生够得着的目标。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有不少并不知道自己该达到怎样的目标。目标其实不应该数字化,但或许可以是一个方向、一个参照。如同珠穆朗玛峰,那是所有登山爱好者都渴望征服的极限。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但如果走在那条路上,且始终在为之努力,那就是一种很好的引领和指向性。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社会服务等提出较为明确的目标,引导他们去努力,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同时提供必要的条件与平台,人才的成长就有了精神支撑与物质配合。人才培养切忌空泛的激励和虚无的指向,那种做法或许会让学生产生几分钟的热血沸腾,但很快就会消失,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