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优秀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57-02
所谓分层教学是为了着眼于全体学生生动和谐地全面发展,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其理论依据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因材施教的理论。
一、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它要求学生准确地表述观点,充分地占有材料,有力地开展论证。但是,一般说来,学生喜欢写故事性较强的文章 ,喜欢记叙、描写之类的记叙文,对议论文不大感兴趣,议论往往是有感而发,围绕话把子漫无边际地说;再则,语文教师大都重视记叙文的训练,忽视学生议论文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论点、论据、论证,更不知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议论文教学带来了困难。议论文写作教学成了高中阶段作文教学难点中的难点。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指导学生写好议论文,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笔者在教学议论文时大胆采用分层教学法,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并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就略谈一些粗陋的看法。
二、高中议论文写作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强调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学习和理解任何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多数学生学习能力、速度和动机方面的个别差异将会消失,大多数学生将获得较高的学习成绩。
2、“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分层教学正是由于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了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3、因材施教理论
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议论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教法单一,评价单一。分层教学首先有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它能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议论文的学习与训练,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特点落到实处。其次,议论文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它能充分发挥各层次学生写作议论文的主动性,创新性。针对学生的学情而制定的目标方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所提出的要求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容易;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至于使人望而却步。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创新思维。能够改善部分学生“怕作文”的心理,增强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的自信心,缩小学生间的差异,全面提高议论文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且真正面向所有学生。
三、议论文分层教学的实施
1、学生层次化
按照新课程标准在全面分析研究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比较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所处的层次,不能单纯地以学习成绩为依据来机械地划分。基本可以把学生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对议论文写作比较感兴趣、写作熟练的学生。他们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严密。第二层指对议论文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是被动地完成作文任务的学生,他们一般能够达到议论文的基本要求。有论点、有论据、论证较合理。第三层指不愿、害怕、不会写议论文的学生,他们往往不能完成作文任务,或是勉强凑足字数,更有学生不知何谓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全然不知。
当然,学生所处层级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因人因时制宜,进行动态分层。把学生分成三层,是根据他们当时的写作议论文能力的程度,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程度”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把学生分层后,没有搞“终身制”,而是不断变化的。教师每次批改学生习作,发现学生进步了,就给他们提高层次,这种鼓励给学生树立信心,增加动力,使之取得更大的进步。
2、训练多样化、目标阶梯化
议论文的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作文水平,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作文成功的快乐。目标要求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那样的快乐。
多设题目,题的难易不同,适应学生的水平也不一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层次,都有话写。这就需要在议论文训练中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题目,比如让学生做“逆境与成才”有关的议论文写作时,就可以给出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选择:较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成长需要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选择“逆境与成才”“论逆境”“在磨难面前”;表达较有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选择“做生活的强者”“有志者事竟成”“善败者不亡”“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写,都有话要写。
同题分层即一个议论文题目分层设计要求,有针对性地培优辅差,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学生每次作文所要达到的目标,根据每次的训练内容而定,根据个体的差异性来定。如写作珍惜光阴类的议论文,要求: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严密、语言精炼。②论点明确、有论据、论证较合理、语言简洁。③有论点、论据,且论据基本能证明论点,语言通顺。不同能力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目标要求,让他们都敢动笔写,能写,这就体现了目标制定的层次性。
3、评价丰富化
作文评价是语文教师对涉及学生的各种因素和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多以作文的分数或评语的形式表现。作文评价的目的是为促进作文教学,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写作。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作文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评价的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
如:评分分层。传统的议论文评价,教师只以“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严密、语言精炼”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不利于激发学生写作议论文的兴趣。在分层目标制定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水平及层次要求,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即可。分别评出三层中的优秀同学,打出高分并给予表扬。这样会促使每位同学都能努力写作,并力争在本层次类取得优秀的成绩,从而切实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教学真正面对所有的学生,并可整体提高的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
又如;评语分层。作文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妙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批改作文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和形式进行,对第一层学生可采用“高分低评价”,多提要求,不让他们沾沾自喜,而是继续提高。对第二、三层学生则“低分高评价”,多肯定其进步与成功之处,使他们看了评语不灰心丧气 ,而是积极进取,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也能尝到成功的甜头。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能调动全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科学的划分层次、进行分层次的训练、在议论文评价中的遵循分层评价、鼓励为主的原则能够增强后进生的自信心,激发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兴趣、写作水平,切实解决学生写作议论文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玉成.点击高中作文教学现状[J].中学语文教学, 2005.12.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有效策略
议论文是通过论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举例要举够,说理要说透,这是议论文写作最基本的要求。考场上那些材料新鲜、内容丰富、剖析深刻的议论文往往能获得高分。而我们很多学生怕写议论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无话可写,缺乏事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则是不知该如何去写。如何摆脱高中议论文写作的困境呢?
一、积累丰富素材,发掘活水之源
在议论文写作中,有些学生无话可写往往表现为无例可举,司马迁、爱迪生等几个耳熟能详的事例颠来倒去地说,毫无新意可言,也让阅卷教师产生视觉疲劳。也有一些学生因无话可写而将熟悉的事例进行改编,出现了常识性错误,闹出不少笑话。如把文天祥写成抗清将领,甚至为符合自己论点将爱迪生写成残疾人,身残志坚,最终赢得成功。这一幕幕“笑话”反映出学生缺乏阅读,知识面狭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积累素材,确保活水长流,论据常新。
1.向生活取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社会,用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身边有价值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事件,尤其要关注近些年社会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在写作时,将这些热点事例应用在作文中,不仅能给文章带来新鲜的气息,也能展示自身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文章更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敏思创新,最具风采》一文中,作者以庄小威、张继科的事例论证论点,使文章紧扣时代的脉搏,彰显了文章的品味。
2.向教材取材。写作过程中很多“优美的原料”都来源于我们所学过的高中教材。教材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最好的文学读本,教材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石”,如名人事迹、成语典故等,将这些“宝石”挖掘出来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很好途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先思量国家的危难而把小我私怨置于脑后,可以用其来论证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胸怀。美国黑人马丁?路德?金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老渔夫桑迪亚哥与鲨鱼殊死搏斗,坚信“人是不会被打败的”,李密对祖母“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学生可多加积累。除了积累教材上的论据之外,还可以教会学生为其补充论据。在课后可布置学生作业:书本中的这些例子我们能不能换成别的更有说服力的论据,每位学生整理三个事实论据上交。之后,教师可将学生上交的论据进行整理,制作PPT,将优秀的论据分享给学生,同时可将不恰当的论据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找出其中的不足。
3.向课外阅读取材。积累丰富、新鲜的素材离不开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中,古今中外的名人典故数不胜数,名人名言也俯首皆是。如《寂静钱钟书》,文中讲述了钱钟书因《围城》《管锥篇》等著作而闻名于世,折服世人,之后,采访和拜访的人如过江之鲫,他却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寂静地坐在书斋里,两耳不闻喧嚣事,照旧埋头苦读,“心在焉”做他的学问。这样的素材可以用来论述有关“漂浮与坚守”的材料作文。教师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工作,指导学生建立素材库,对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便于日后查找。一是建箱柜,按照“爱国”“毅力”“理想”“成才”等主题分箱柜建素材库;二是装素材,每个箱柜装20个素材,每个素材约200―300字,并在素材后加上简单的评论。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再写议论文时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就可以灵活地将论据信手拈来,用充实的论据支撑观点,使文章流光溢彩、“满纸”生辉!
二、激活深度思维,拓展说理之路
议论文即论证文,关键在于如何论证,分析能否理性思辨,能否不断推进或追问(为什么、怎么样)。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要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学生多运用因果思维、比较思维和辨证思维展开论证,拓展剖析的深度,强化议论文的说服力。
1.因果思维
使议论文分析深刻的最基本方法就是要学会“追问”,即进行因果思维分析,可以由果溯因,也可以由因求果。
例如,一写到“逆境与成才”或者“缺陷与成就”诸如此类话题的作文时,学生通常喜欢举一些身残志坚人物的例子来表明“身残”是成就人生辉煌的必要因素。相反,倘若他们四肢健全,却成了天下之不幸,也许他们就不能取得成就。如此荒谬的分析实在不可理喻。但是,运用因果思维的分析方法,就可以进行这样的逻辑推演:列举霍金、海伦?凯勒的例子说明身残志坚的人是能够创造出奇迹的,他们没有被缺陷或逆境吓倒,依靠超出正常人数倍的拼搏和奋斗赢得了成功。那么也可以设想一下,假如霍金身体健康、海伦?凯勒耳聪目明,他们的人生之路又会如何呢?答案可能有多种,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霍金依旧执著投入,他同样会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只要海伦?凯勒仍钟情于慈善和世界和平事业,她同样会赢得世人的敬仰与爱戴。这样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在缺陷和逆境面前,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创造出人生的奇迹。用因果思维方法不断地把思考引向深入,比起只会列举邰丽华、刘伟、贝多芬、霍金之类的例子来堆砌铺陈、简单重复终极结论、缺少过程推演的作文来说,显然是胜出一筹的。
2.比较思维
从比较的角度加以剖析论证,可以使议论文分析得更加深刻。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比较思维有两种方法:一是正反对比。如《劝学》中就用了一系列的正反对比。在阐述学习要积累时,先从“积土”“积水”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论述不积累则无法成就远大目标;通过“骐骥”与“驽马”的对比,论述坚持不懈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再通过“蚓”和“蟹”两个正反对照,论述做到了积累还要专一。二是类比。类比的事物间相似点越多,结论就越可靠,说服力也就越强。如《拿来主义》中,作者先后列举了尼采和中国的例子,前者是“自诩为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最终却发疯而死”,后者则是“自诩地大物博、煤矿丰富,只送去,不拿来,最后只能亡国灭种”,通过两者的类比,得出“送去主义”只会亡国灭种,必须实行“拿来主义”,很有说服力。
3.辨证思维
为了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深度,在阐释道理时要运用辨证思维,学会一分为二地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判断“是”或“非”,要在对立统一中寻求丰富、深刻的解答。辨证思维,它是“两点论” ,而不是“一点论”;它的分析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静态的。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是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在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文章否定了“孱头”“混蛋”“废物”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应该既要“占有”,吸取精华,又要“挑选”,去其糟粕。在阐述对待“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以及“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左”倾,又反对“右”倾,全面科学地论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因此全文充满辩证法,富有极强的说服力。
有深入的思考才会有深刻的议理,有深刻的说理文章才能“理直气壮”。学生在写作时若能够运用因果思维、比较思维和辨证思维,议论分析的思路就能打开,深思下笔方能有说服力。
当然,提高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水平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只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感悟积累,在勤笔勉思中积淀,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汪筱涛.高中作文思维模式的构建与突破[J].语文月刊,2014,(7):58-61.
“名言荟萃、古人开会、反复唠叨、高分绝对”,这是网上流传的学生写议论文拿高分的“秘籍”。但所谓的“秘籍”,恰恰说明了学生因为积累素材的有限,视野不够宽广,思维不够深刻,而只能在写作时,套用固定的模式,机械地堆砌固定的材料。随着江苏高考对“新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的提倡,考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他们写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你要能用你所知道的新材料,来印证你所生活的世界,去启发你的思考、引导你的关注、抒发你的情怀、表达你的观点。所以就议论文写作而言,“思维力”便成了文章的“生命力”,那么,发挥“三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议论文思维能力的培养就十分必要。
二
所谓“三智”,即明智、机智、睿智。古人云:“千古文章意最高”,议论文写作要有思想,首先,学生要明智地面对生活,避免思想的苍白,拥有求真的意识;其次,要机智地分析生活,抛弃逻辑的混乱、说理的贫乏,拥有独立的意识;最后,要睿智地反思生活,反对迎合奉承、矫揉造作,拥有自由的意识。
如何才能做到“明智、机智、睿智”,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求真、独立、自由的思想意识,使自己的议论文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我们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对观点进行明智地解读――要有求真的思想
早在近两千年前,我国东汉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即在其著作《论衡》中点明了议论的目的:“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在他看来,议论文写作应是“疾虚妄”“归实诚”,即要有去伪存真的思想意识。
两千年过去了,我们现在学生写议论文,往往会觉得“论点”无所谓对错,切题就成,关键是要找符合论点的“论据”进行“论证”。殊不知,如果论点不新颖、“逼真度”不高,即便论点正确,论据、论证也没有问题,但其实都陷入了“无谓议论”的死胡同。现在“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也只是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的范围,考生要学会对材料进行明智地解读,从中提炼出自己新颖、逼真的观点,这样才能让后文的论证变得有价值。如一位学生是这样来阐释话题“有用和无用”的,较为真实独到:
“不得在夜自修时看除必考名著之外的书”。相信这样的规定对高中生来说不会陌生,这是限制我们在可以用来学习的时间做与学习“无用”的事。之所以留下一点转圜余地给名著,其目的也显然并非用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而是另一个更有用的目标――应付考试。这样森严的规定,固然防止一些同学浑水摸鱼,夹带武侠、言情,但也真实地折射出现实的功利,无用之书无益去读,读了也不会加分。学校尚且如此,那社会自然也是无用之事无益去做,因无利可图。然而,“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所谓“有用”“无用”,从功名角度看,界限分明,高下立判,可是当我们站到高处,或许就会发现所谓的“有用”已经无处可用,而当年被抛弃的“无用”经历时光打磨,已闪闪发光,耀眼夺目。
这位同学针对学校的夜自修阅读规定,从学校到社会,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思考,对观点进行了明智的解读。他的明智还在于他基于真实学习生活的思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我们才有被刺痛的感觉。
论点的真实性是议论的动力与生命,也是其价值与魅力所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我们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智慧,鼓励他们敢于思考,勇于真实地表达,而不是让他们只会人云亦云,从而对题目材料的解读出现“同质化”“平庸化”的倾向。当然,我们也不能再不厌其烦地将一些老套的“论点”灌输给学生,那些诸如“失败是成功之母、知识就是力量、有志者事竟成”的“论点”,早已被一代代中学生反复咀嚼,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议论文的目的是对真理之本的发现与无限靠近,而只有明智地倾听自己内心灵魂深处的声音,才能去追求、发现并捍卫这个世界的真理。
(二)对事例进行机智地叙议――要有独立的思想
举例论证是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但在运用事例进行论证时,因为缺少独立的思想,不会个性化地解读,要么举例失当,要么缺乏分析,要么堆砌呆板,要么陈旧老套,看似例证充实,实则“外强中干”,经不起推敲。这样的议论文说服力不强,感染力也不够。那么,学生如何发挥机智对事例进行叙议呢?来看下面这位的见解。
有时我常想,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呢?是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把自己交给命运?还是心有所向,创造出美好以展示生命的价值呢?苦苦谋生的确不妙,每个人见了站在弄堂口抱怨的妇人都会绕道吧……而王洛宾现实无疑给了我们问题的答案。这个伟大的作曲家在战乱纷扰的岁月里徒步穿行新疆的沙漠,只为创造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即使在监狱之中,他依然笔耕不辍,竟然写了七十多首民歌……我无法将他所过的生活和他那恍若天堂之音的歌声联系起来。是的,生活固然可以将人置于苦难,却无法囚禁人的光明之心。因为理想照耀,因为幽默乐观,漫漫苦海也能成为万顷花野。生活与心境,两者其实能了无关联……(《心在天堂》)
小作者开头一连提出几个问题(选文粗体字),是以自己独立的思考来引领例子,既启发了读者,也使下面的举例更有针对性。而举例之后再对例子进行个性化地分析(选文粗体字),就更突出地论证了生活中要追求“心灵的天堂”。相反,如果思维疲软,只是机械地叙例,而没有思想的引领,那议论文的思维力就会大打折扣。比如说下面这位同学的一段议论文字。
乐观是一个人良好心态的体现。乐观的人总能享受困难的过程,而消极的人则相反。史蒂芬・霍金面对身体的病痛无可奈何,但他拥有乐观的心去看待并锲而不舍研究“黑洞”;桑兰因跳马意外而高位截肢,她用乐观面对生活,创造出她独特的人生;海伦凯勒从小失明又失聪,正有了乐观,她才写出《给我三天光明》这样的著作。(《论乐观》)
文章看似例证丰富,但着实有堆砌之嫌。小作者只是像“贴标签”一样把“乐观”贴在三位名人身上,至于“乐观”具体表现在哪里,语焉不详,闪烁其词。因为缺少对例子机智的分析(不仅“贴标签”,而且叙议矛盾,前面刚说“乐观的人总能享受困难的过程”,这边霍金“面对身体的病痛无可奈何”),文章的观点便失去了支撑,显得苍白,更别提展现独立的思想了。
(三)对生活进行睿智地反思――要有自由的思想
“议论文写作的精神是什么?”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我们不得不重视和重新审视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因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传统思维的束缚,很少会对生活进行睿智地反思,进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表现在作文中,一是只会奉承迎合,人云亦云,而不会批判与反驳;二是文章矫揉造作,无病,不但不像一个睿智的斗士,反倒像个软弱无力的“病夫”。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所以,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让学生关心关注社会问题,拥有自由的批判性思维。而这正和议论文一直秉持的以追求真理为最高使命的批判精神是相契合的。
请看下面两位学生的考场作文片段,作文题是一段材料,“有着35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得更换,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一位学生这样议论:
范仲淹曾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所有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所有人快乐之后再快乐。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具有忧患意识。
因为牛津大学礼堂设计师具有忧患意识,先种植了大批橡树,所以礼堂才得以保留;泰坦尼克号的船长不具有忧患意识过于自信,没按要求配备救生艇而使很多人丧失了生命。可见忧患意识的重要。
可是,怎样才能具备忧患意识呢?我们应放远眼光,不局限于美好的现状,做一个像牛津大学设计师那样的人,而不是像船长一样对自己过于自信的人。只有这样,我们面对未来的困难才能从容不迫,社会的发展才能更稳定和谐。(《具有忧患意识》)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题。建筑师预先种植大片橡树林,这是一种在极强的责任感驱使下的超越时空的远见卓识,这种预见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这段文字的小作者看懂了材料,先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开头引入范仲淹的名句,提出了“具有忧患意识”的观点;然后用泰坦尼克号船长的例子进行对比论证,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进而指出“要具备忧患意识”的做法,议论层次清楚。但读完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议论只是机械地套用议论的结构,为了议论而议论,缺少小作者自己的情感体验,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睿智而独特的思考。
再来看同一则材料下,另外一位学生的议论:
我曾去游览鲁迅的故居,却惊悚地发现有两个鲁迅故居!导游解释说,是全部模仿鲁迅故居而建的,而原来的那个暂不开放。我的眼神黯淡了,原来我所见的不是真正存在过的历史,而是一处赝品!我嗅不到文化的味道。
我一直都相信,一座老房子无论经过多少漫长岁月的洗礼,总能因为历史而光艳动人。就像高大的樟木衣柜,只要打开就能闻到淡淡的余香。而今,只剩下为了商业利益而开发的铜臭味了。就像今日的绍兴,再也回不到当初的那个“鲁镇”了,看不见好似仙山楼阁的戏台,那夜似的古街,有的只是一群计较钱利的商贩……
古迹难存,古风不再。我得知国外有工匠代代守护供大学礼堂更换的椽木,我只能感到一点欣慰与沉重的失落。这是一种民族的失落。
古迹存在的意义是凭吊历史,或是对古时人们生活的注释,或是对优秀灵魂的一支不朽赞歌。而今,守护者无力,看者无心,治者无意,才造成了中国文化保护缺失和媚俗化的现状,令人扼腕心忧。
我希望能重新听见那一句淡淡哀伤的小诗,烟霭暮雨之中,历史的屋宇风貌仍在,被人铭记……(《多少楼台“淹”雨中》)
从一次去鲁迅故居的游览中,小作者感受到了今日绍兴“古迹难存、古风不再”,比较材料中国外工匠对橡树林的世代守护,小作者有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即“中国文化保护缺失和媚俗化的现状”。好作文源于对生活的思考,比较前一位学生机械地论证,显然这位学生的思想更自由,更睿智,敢于大胆地质疑,更具追求真理的精神。如果我们在议论文写作时,能有这样契合生活的睿智思考,拥有自由的思想,那我们也就掌握了议论文写作的精髓。
三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积累 分析
一、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鲜有力的论据,即使见解再独到,思路再清晰,也会使人读起来索然寡味。虽然有了充足的新鲜有力的论据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大量的新鲜生动的材料却是优秀议论文的“源头活水”。“手中有粮,心中不荒”,写作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我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渠道积累材料。
1.积累课本中的好材料。观察生活,固然是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资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但这些对分秒必争的高中生来说又显得异常奢侈。其实你身边的教材就是你写作的源泉。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之中,不失为写好作文的巧妙手段。可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这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的障碍。如能重视这座宝藏,并能材尽其用,定会写出优秀的文章。且不说自然科学中的科学原理、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和名言,单是从初中到高中的语文书中,就有许多可用的材料。我要求学生利用作业和自习时间将这些有意义的材料积累起来。
2.通过课外阅读积累材料。课本中的材料积累多了,容易雷同。解决办法就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材料。阅读范围包括各类合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如有意义的报刊杂志、歌词、影视节目等。平时每人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课外读物,假期读一至两本文学作品或者看两部以上的电视连续剧,并整理成读书笔记。
3.通过语文活动积累材料。如我在教学中,配合教材中“演讲”和“辩论”的教学要求,我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时间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演讲和专题辩论。讲稿和辩论稿必须提前写好。这些稿件,尤其是其中的优秀稿件,所用的材料大都使参与的学生激动过。将这样的材料积累起来,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活动,我每学期开展二十多次,学生积累了许多材料。
上述三种做法必须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反映出来,这样既能防止材料流失,也便于老师检查督促。同时,老师和学生同行,经常将自己积累的材料和对材料的分析读给学生,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高一、高二两学年,大部分学生作阅读笔记50余篇,上等生完成近100则,中等生以上的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平时积累的材料,基本上解决了作文材料贫乏或陈旧的问题。
二、教给学生分析材料的方法,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论据的作用
首先,论证中对论据的精当分析,是论据和论点之间的纽带。靳贺良在《论点与论据的纽带》一文中列举了六种分析方法:1.求质法;2.索因法;3.对比法;4.类比法;5.综合法;6.引申法。在张恒的《事实论据使用要诀》以及沈正文《怎样表述议论文中的事例》中,也谈了大致相同的见解。他们认为要运用好事实论据,首先要定向概述事例。所谓定向,即着力突出论点所需要的部分;其次必须注意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将该突出强调的思想内容和意义进行初步的提示。
2.注重素材的梳理和积累。
3.周周有作文,实行面批,一写二写三写。
4.精选题目《分享与承担》《穷与富》《找回童年》等。
二、六十六中
两周一次大作文,平时写随笔。
确定好每次作文的目标、内容、文体,要求写规范的记叙文和规范的议论文。
《一步与一生》《说安》。
重视讲评,优秀作文引路,解析典型案例。
三、三十九中:
1.按2010年各地高考作文题写作,因为这些高考作文题,既有现成的优秀作文,又有分析和点评。
2.利用早读课和自习课时间读一些作文素材。
3.学生作文力争面批,52分作为目标>:请记住我站域名/
四、育英外校:
针对学生厌学、怕写作文的情况,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引导。如先写容易些的片段,给学生提供素材,写前加强引导和指导。多鼓励激励。
五、其他学校
重点训练学生写规范的议论文和记叙文。
指导学生多阅读,教师选编一些范文和作文素材印发给学生。
从小处落笔,先小后大,多种形式训练。写作文片段,学生背诵一些优秀作文片段。
高淳:做到三达标:文体达标(记叙文和议论文,)字数达标、书写达标。
六、河西分校:
大小配套、专题安排、针对训练。
七、建邺高中
作文是学生的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不光是写作技巧问题,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密切相关。高三要强化训练,专项训练,序列训练,多种形式训练,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
从三个层面设计作文教学的序列。
一是指向交流的层面。学生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写文章要明确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等要素。
二是指向过程的训练。这个层面着眼于思维的培养,素材的积累。首先要真实表达,写我所愿;然后要真诚交流,切磋琢磨;第三要客观评价,真切修改。包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包括一改二改三改。安排学生写文章决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应对写过的作文反复敲打,推敲琢磨,悟出真谛,以一当十。注重审题、立意谋篇、选取加工材料、起草修改、预写提纲、注重文脉的安排等。
三是指向结果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要求和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下写特定体裁作文的能力,这是在前两个层面序列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是根据写作要求,根据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根据写作功能的指向而安排的提高、升格、提优的训练。
每周一定有一次作文时间,或写作文或评作文或列提纲。选好作文题目。
八、李青松:
一要选好作文题,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写作的欲望。如《主动》《独自面对》《转身》《难题》《境界》等。
二要选好训练的角度,立意、文体、[,!]材料、两大类文体的得分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章在结构上对于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着指导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教材进行梳理后发现,巧借教材例子去写作,不但能够深化所学知识,更是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
小组学习 三段论模式 论证方法 例证
随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对于写作的训练,有着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学生和家长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理解,作文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提高的,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其他学科上才是更行之有效的提高成绩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以教材为依托,分小组学习,引导学生活用教材,写出好的文章。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试卷作文部分,都是让考生们或从材料、话题中,或从图画里,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作文。那么很显然,对于广大考生来说,议论文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想要写好议论文,论点、分论点的确立,论证方法的使用,典型事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都能从课本中找到借鉴模板。
以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的《六国论》为例,这篇文章的论证结构就很平常,是议论文最常见的模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模式。
苏老先生在第一段中首先提出了一个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了解历史的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因为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赂秦了,借“有的人”之口,分论点自然道出,第一种情况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赂秦的国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一个总论点,两个分论点就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首段破题,寥寥数句,开章明义,层次分明而全面,让自己的分论点牢牢站立,这是学生最应该学习的。
接下来分析问题用了两个段落,每个分别证明了自己的分论点。在论证过程中,多种论证方法的使用是文章摇曳生姿。
在第二段中,首先运用了对比论证:“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把秦国战胜得地与收受贿赂得地进行对比,六国战败失地和赂秦失地进行对比,有力地揭示了“赂秦而力亏”的道理。这是第一处对比。第二处:“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先辈们辛辛苦苦得来的土地被子孙“今五城、明十城”的拱手送人。第三处:“然则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地有限,欲无厌;奉弥繁,侵愈急。最后的结论显而易见: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三组对比,逐层论证的观点。
其次,第二段中还运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引用合纵抗秦的倡导者苏秦的弟弟苏代的话,把“以地侍秦”比成“抱薪救火”。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使论证更有力量。在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时,作者又运用了举例论证,以齐、燕、赵三国正面分析了不赂者灭国原因。紧接着,作者运用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令人在惋惜之余,不得不佩服作者论证之严密。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这就是很好的议论文的写作模板。当然,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很多,像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的《劝学》,围绕着“学不可已矣”这个论点,发散式的分三段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说完了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和论证方法,再来说说例证。很多同学反映,每当习作时,往往陷入“套版反应”,用来用去还是那几个老例子,要么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缺乏典型性。其实语文课本中就有许多素材,我们可以巧借教材进行写作,以小组竞赛方式,集思广益,从教材出发找素材,效果十分理想。
例如,“理想志向”类的素材,小组同学们联想到《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面对民众,通过激情洋溢的演讲,激发了广大黑人同胞争取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热情。他毕生为追求黑人自由而努力,最终因此被杀害了。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勇敢地选择了虽受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恒心毅力,逆境成才”类的更是俯拾即是。其中有小组成员们整理素材,总结出如下内容:罗曼・罗兰《名人传》中,贝多芬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借着顽强的毅力,最终创作了《生命交响曲》。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也有描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再来说说“爱国”类的素材。学习组筛选整合教材,认为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为中国之前途英勇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爱国精神的体现;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蔺相如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他曾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字里行间闪烁的爱国主义光辉恰恰是一个伟人对人性的自觉关照;苏武北海牧羊数十年,无疑是痛苦的,可这位老人却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几十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反思;作文教学
一、高考作文题受到批评所引起的反思
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出,总会招致骂声一片,尤其是作文,似乎全社会人人都可以参与批评。批评多并不代表试卷的质量不好,相反,能引起争论与思考,本身就是高考的社会效应,这也恰恰说明了语文试卷在人们心中的分量。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拒绝平庸”出来以后,引来无数的批评。笔者整理了以下几种情况:
1.批评作文主题先行
江苏卷的命题者可谓煞费苦心,生怕学生审题偏差,误了人生十分重要的一场考试,因此给了学生明确的指向性,希望扶着他们走路,让他们走得更稳一些,然而这却成了诟病最多的地方。
其中不乏幽默的调侃,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把《拒绝平庸》评为“最平庸的题目”,有着“最便宜的思维和最不费吹灰之力既安全又保险的诸多特性”。
也有中肯的分析与期望。北大教授温儒敏就指出:有些省区市的作文题“指向性”太明显,例如:《拒绝平庸》《总有一种期待》《时间在流逝》等,考生可能早有准备,容易套题,也容易落入“文艺腔”一路。我赞成高考作文尽量往理性思维和开放性方面靠一靠。
2.批评文体倾向性过强
从近几年的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阅卷情况来看,写记叙文的得分普遍高于写议论文的。阅卷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也经常呼吁学生写体现高中生真实生活、感受和思想的记叙文。
但诚如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一位语文老师所说:“拒绝平庸”这个题目文体倾向性过强,常规记叙文很难操作。“平庸”指“寻常而不突出,平凡”,一个人是否“平庸”,非一时一事所能显示,而要“拒绝平庸”也非一朝一夕可见效,故而以叙一人一事为主且以描写见长的记叙文很难承载这样的过程。这就逼着考生一窝蜂扑向议论性文章,而议论性文章因为立意的限定也很难见出考生认识的深度。
3.批评引导学生说假话
不得不承认,“拒绝平庸”的思想确实能够代表很大一部分考生的心声,他们渴望不平凡的生活,因此三年来苦苦奋斗,为的就是金榜题名,出人头地。然而主题已定,必然限制另一部分学生的思想,为了谋求一个安全的分数,势必有大量的学生在“拒绝平庸”的大帽子下,不敢显露自己的真面目,只能说些违心的套话,大话,夹起尾巴做人,最终,我们的考生不过就是“平庸”的考生。
吉林卫视“天天五味评”栏目主持人梁宏达一针见血地指出:“拒绝平庸”就等于让学生里边一部分相对来讲承认自己很弱小,承认我自己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我愿意老老实实过一辈子的学生,写出“拒绝平庸”这种假话,这就是标准化答案!这样的捆绑,捆绑不出优秀学生,相反只能捆绑住他们的自由和想象力,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二、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拒绝平庸”
社会对于语文高考作文题的关注与批评,恰恰让我们语文教师有种深深的使命感。我们要学会批评,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高考考题,我们也确实有资格批评甚至谩骂,但是这之后呢?我们不能只图口舌之快,面对问题是否更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语文教师应该做和可以做的事情呢?
首先,仔细审视这些批评,实际上指出了很多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端。一是一种从上而下的力求保险而毫无创新的教学意识;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三是知识教育的僵化导致学生思想僵化的问题。这里固然包含着体制的问题,但作为整体中重要环节的语文教师的作用确实是不可忽视的。平庸的语文教师必然培养出学生平庸的语文水平!
其次,这些批评意见以及2011年江苏省语文高考作文题为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起到另一个作用,那就是让我们思考如何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努力教出不平庸的学生?这才是看过批评之后我们应该做的事。
1.如何做不平庸的语文教师
(1)用广泛的阅读开阔视野
“语文老师把精力都放在做题目上了,书也不读了,教出来的学生能好到哪里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题海战术不仅把学生卷进了习题的漩涡,更把语文老师也拖进了那个黑洞。学生科目繁多,而教师是教育教学以外的杂事众多,将师生推到了阅读的荒原。而一个不爱阅读的语文老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老土的一句话,却是真理。读书的过程,就是用前人的头脑充实自己头脑的过程,便是提升智慧甚至再造生命的过程。一本好书,是作者的心灵体悟,那力透纸背的情感,那飞扬的文字,任你驰骋想象,极尽冥思,于是我们才能得到新知,颐养性灵,茅塞顿开。
语文教师的智慧,不仅仅来自于生活的体验,也不仅仅来自于科班学习的知识,更来自于阅读带来的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要做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就一定要为自己腾出阅读的时间,去开阔自己的视野。
(2)要用深刻的反思提升自我
以研促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途径。但铺天盖地的教育教学论文,究竟造就了多少个高水平的教师呢?
突然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盛产博士,却出不了大师?根据媒体披露,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们成了最盛产博士的国度。可是,随着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大师的辞世,下一个大师又在哪里?
其实两个问题的根本是一样的,功利化的思想主导了博士教育,也主导了教师发展方向。为评职称、为晋级……无非是追名逐利。
一个平凡岗位上的教师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但要我们有深邃的目光,平静的心态,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思。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反思,一次作业的批改也可以反思。不做大而空的高谈阔论,只从小处入手研究,也许我们也可以走出平庸的行列,在教师的岗位上散发出哪怕yulu.cc的光与热。
2.用有效的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作文题的好坏固然能影响学生作文水平的发挥,但是再平庸的作文题也可以写出不平庸的文章来!
有很多语文教师主张作文“无为而治”,认为与其乱作为,不如不作为。这话确实不错,所以作文教学一定要有效地作为。
(1)加强文体规范训练
因为过去几年很多创新形式的文体在高考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使得许多学生想要投机取巧,寄希望于别出心裁的文体,如书信体、寓言体等,殊不知创新的前提是要懂得规范。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文体规范训练显得格外重要。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两种文体是记叙文和议论文。
但作为高中生,如果只会写一人一事的简单记叙文显然是不行的,在训练中,笔者特别强调要学生学会写复杂记叙文。
所谓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再局限于只叙述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结局,而通常是由相互联系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件组成;第二,使用的表现手法更为复杂,即要求运用各种描段,使人物或者事件生动活泼起来;第三,在表达方式上的复杂了,要求做到记叙、抒情和议论综合运用,即所谓夹叙夹议兼抒情。
用形象的说法,复杂记叙文更像是“主题照片墙”。围绕主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片断,采用适当的顺序,加以不同的点评与说明,重新构成画面丰富、主题鲜明的内容。这里最重要的是片断的结构。首先,要有贯穿始终的线索,这样材料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是片断的顺序,可以是层递式也可以是并列式,以层递式为佳,辅之以情景交融式和点面结合式。
议论文的训练中,很多教师过分强调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的形式,却忽视了议论文本身是针对现实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是存在现实意义,而不是摆一个议论文的架子的。事实上,议论文的思想性要远远高于形式的价值,即便用最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也能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好文章来的。当然一些技巧也是要注意训练的,比如论证的方法,大多数学生熟练运用的是例证法,一例一议的文章十分多见,如果能够变化使用喻证法、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等,文章就更具阅读性,也自然能够让自己的文章脱颖而出。
(2)注重“三读”
所谓“三读”,是读书、读生活和读内心。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好文章的关键还在于思想内容,而来源就在生活中,书本里和自己的内心。读书,丰富自己的人生,开阔自己的视野;读生活,用一颗懂爱的心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读内心,让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自我。
参考文献:
[1]盛玲.复杂记叙文的结构调控[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8(9).
[2]郭凤霞.重视文体规范,关注现实生活[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2).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师
Abstract: every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are frequently involved in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The general problems of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regularly this important research in the conventional teaching, some people will be the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called routine teaching. The teacher will these in-depth study of new discoveries and results published in the public offering of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peer recognition. Even made acknowledged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中学化学教师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比较深入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做出能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呢?本人认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素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
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前提。中学化学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较高的学术起点上统观中学化学的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才能对中学化学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学化学教师的学历基本上都达标了,有的甚至还取得了硕士研究生的高学历和高学位。从学历来看,好像大家都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其实。学历的高低一般不能说明
专业知识的多寡。我这样说的理由有两点,一是时下有些人的文凭水分较大,有文凭、缺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二是有些人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将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完全遗忘了,他们的大学文凭仅表示他们曾经上过大学。这两个原因使一些教师实际上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中学化学老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一是在备课时要经常翻阅大学化学的相关内容,如在备氮族元襄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的氮族元素翻阅一下。在备乙醇的内容时就将大学化学中有关醇的内容翻阅一下,这样坚持几年就可以将与中学化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大学化学内容熟记于心。二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要多分析、多研究、多查阅一些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同时还会在此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课题并取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三是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请教,有道是“三人
行,必有我师”,有许多老教师在多年的实际教学中都对有关的问题多少琢磨出了一些个人的独特见解,只要中青年教师善问,老教师们都是乐于奉献自己的经验的,这可以使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和业务学习上少走弯路。四是要养成爱阅读、爱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工作的间隙常有一些零碎的时间,大家只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就可以看很多书籍,学许多知识。我常在教学工作的间隙阅读《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等专业杂志,在这些杂志上,有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阅读。我们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又可以在学习中发现一些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有很多教师一般都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材上的内容、只满足于能讲解中学化学教辅资料中的一些题目、只满足于能够应付中学化学的日常教学工作,这种专业状态和学习态度使得有些教师需要莺新进行专业培训才能上有关的选修课。我们虽然不能说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消极落后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凭这种专业状况和学习态度是不可能在教育科研上有所成就的。常有教师教导学生说“好习惯成就未来”。若将这句话用到我们有些教师的身上也是很合适的。只要教师们养成了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就一定会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显著的成绩。
二,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
研究中学化学的教学问题,仅有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一直以来,我国的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方面都存在着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理论教育的倾向。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的教育也是如此.这种培养倾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大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素养有点先天不足。既然师大毕业生的教师素养先天不足。参加工作后就应该补上这一课。遗憾的是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也没有对此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一个立志献身教育、并打算在教育科研上有所作为的老师来说,应该自己补上这一课。
三,要逐步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
具有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只是化学教育创新的基本条件,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创造能力。有些教师暂时还比较缺乏创造能力,但创造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的。就本人的体会来说。只要教师们爱学习、爱思考、肯动手,创造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对于一个初涉教科研工作的新手来说,开始时一般不要研究那些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研究课题,而且就某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如研究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研究某一道习题的教学。研究某一个实验的教学等。在一些教学点的研究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就可以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然后再选择一个单元的教学进行较深入的综合研究。当熟悉了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情况、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后,就可以站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高度进行某些专题的教育科研工作。
中学化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可以逐步培养提高的,只要大家有信心并在教育科研上起了步,就一定能在教育科研上取得比较丰富的成果。
四,要掌握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
相信每个中学教师都曾在学生时过议论文,甚至还写过十分优秀的议论文。但不是每个教师都在学生时过科技论文,这使得许多老师完全不知道科技论文的撰写特点。有些教师撰写教科研论文时竟然还像学生写应试议论文一样随意编撰。
普通的议论文和科技论文在写作上有相通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二者的相通之处是都要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撰写论文的要求,不必本人做进一步的说明。
关键词:科研评价;顶级会议论文;SCI期刊论文;计算机学科
中图分类号:G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7)02005806
Abstract: To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re are certain limitations to the appraisal of the academic paper in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is paper took the appraisal of academic papers concerned with computer science as example and chose one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indicators for performance appraisal as case to study relevant issues of academic papers appraisa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point of determining the value and orientation of top conference papers and SCI journal papers lies in whether to insist on correct guidance in scientific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In computer science, most symbolic achievements are published on the papers of international top conferences while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still puts focus on SCI journal papers, which leads to the low participation and quality of Chinese scholars published papers a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conferences. It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top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stressed in Chinese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balanc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quality evaluation grade of conference papers should be raised, the guidance role of evaluation system should be played, a new scientific evaluation indicators should be form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hould be improved. A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scientific research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considered the difference of disciplines and specified different evaluation indicators. It also listed th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for different disciplines, which are recognized by experts and professionals, and gave specification for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journal papers and conference papers to comprehensively determine the academic and documentary values of academic papers, which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 words: research evaluation; top conferences papers; SCI journal papers; computer science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的基本活动,研究成果是研究价值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研究评价便成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科学家在对科学问题和方法探索的过程中,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形成高水平科研成果,如发表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著作等。通常意义上的科研评价内容包括项目、论文、专利、成果奖等。其中,学术论文是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高校中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个人和团队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标。
目前,学术论文评价的主要方式包括期刊评价[1]、会议评价[2]、引用评价[3]等。期刊评价侧重于通过对期刊整体水平的评价来界定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水平[4],期刊分为:核心期刊、EI源刊(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源刊等。核心期刊源于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的研究,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较多、受领域科研人员重视、能反映该学科前沿研究热点和焦点的期刊。国内核心期刊的主流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等推荐的期刊。EI源刊创始于1844年,是美国首个以了解全球工程文献为目的可供检索的文献摘要和期刊[5]。EI源刊对学术论文水平有一定要求,选刊严格,逐渐成为理工科高等院校和工程研究院所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依据。SCI是美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I(Isn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对科技刊物和论文进行评价的一种工具[6],能否在世界顶尖SCI期刊上已成为国内高校评判大多数科学工作者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以及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学术会议是学术交流活动的核心,随着国际学术交流与日俱增,会议评价方式也成为论文评价的重要手段[2]。传统的会议评价为定性指标,如会议主题内容等,定量化指标和评价公式难以直接应用。一些学科则采用专家评估的办法对会议质量进行评定,形成领域列表,作为的指南。
引用评价是以学术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衡量其影响力与重要性[3]。衍生物为期刊影响因子,即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等于引用某刊前两年论文的总次数与前两年该刊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论文短期高被引说明其选题的先进性和前沿性;长期高被引体现其学术影响力、学术价值和贡献。这也与学科特点有关,不同学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存在着系统差别。比如,医学领域影响因子在10以上的很常见,而数学领域基本在3以内。
一、学术论文评价存在的问题科研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国际和国内对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论文评价各有偏重[7]。从中国科研现状来看[89],科研评价体系比较单一,过分强调期刊论文而忽视会议论文。该评价体系与高校及其教师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对高校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如何定位会议论文和SCI期刊论文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价值与地位,能否坚持正确导向是科研管理评价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两者权重分配有失偏颇,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和创新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进而会影响相关学科资队伍建设,最终会影响学科发展。
SCI体系和中科院分区体系对引导普通论文评级有一定的积极意义。SCI期刊论文对算法理论描述更为详细、考虑更全面、实验更充分,从统计意义上看,学术水平高于一般的期刊,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科研评价上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如果只采用“SCI标准”,会造成许多国际性高水平的会议成果被排斥在外,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由于期刊周期长,在国际领域最为前沿性工作的导向性和区分度稍显不足,难以对快速发展的学术科研起到引领作用。然而,中国高等院校SCI评价对象恰恰是要引领学科发展研究者,在教师职称评审、博士学位点申报与评审、重点学科申报与评审、科研奖励中热衷于追求SCI论文收录数,这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1011]。
二、学术论文评价现状实证分析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与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全社会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历史悠久的一些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创立时间短、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等。该学科的科研评价标准与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与发展,评价体系不仅是反映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晴雨表,而且会直接影响计算机科研管理和学科建设。
计算机学科既有基础理论性研究,也有应用性研究,很多科研成果具有极强的社会应用功能,以标志性大型系统等普适性应用为主导。比如,国外计算机学科的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等,其科研成果有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UNIX系统或者数据库系统,这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国内有国防科技大学所研制的银河、天河系统等。而计算机学科的大部分科研成果(从大型系统到局部创新)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包括SCI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指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论文质量的评价。
反观国际上大部分计算机学科的最新标志性工作都会在顶级会议上。例如计算机网络中最为经典的TCP协议中的拥塞控制算法,首先发表在1988年计算机网络的顶级会议SIGCOMM上。MIT、斯坦福大学等高校计算机系的领军人物的很多开创性工作也发表在计算机领域的顶级会议上。从目前发表的论文数量看,在多个世界一流名校中计算机学科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由80%的会议论文和20%的SCI期刊论文构成。
国际计算机领域的特点是追踪顶级会议,发表顶级会议论文。第一,计算机学科很多高水平的期刊一期只能登刊十几篇论文,有的期刊甚至只有三四篇论文。与之相比,计算机领域的大部分顶级会议是每年一次,部分会议也有隔年一次。这些会议每年录用三四十篇论文,或者20篇左右的论文。因此,计算机学科高水平的期刊和会议的规模都是非常有限,论文录用率很低。第二,大多数正规的会议论文需要经过4个以上审稿人进行双向匿名评审,并且还要组织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对投稿论文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因此,会议论文相比期刊论文具有发表周期短、有较好学科科研前瞻性等优势。第三,中国科研评价体系还是以SCI期刊论文为主,顶级会议论文并不为其他学科科研工作者所关注。2006年法国巴黎大学陈钢博士的研究发现作为第一作者的中国大陆学者在历年国际计算机学会(ACM)权威会议发表的论文仅占总量的0.83%[12],半数以上ACM会议上没有中国论文的声音,反映出中国计算机学科大部分工作还处于内循环时代,未能较好地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因此,对会议期刊的忽视不仅阻碍了国内计算机学者的科研动力,也严重地影响到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声誉。
三、优化科研评价体系的路径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结合对中国科研评价现状与问题的理性分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完善SCI标准、重视顶级会议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为科学研究发挥更具针对性、更符合现实的价值导向作用。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3]只有不断完善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该学科快速发展。
(一)重视顶级会议论文,平衡评价体系标准
面对计算机学科在国际和国内的评价制度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差异,以及目前国内计算机学科实行的“SCI标准”体系所存在的弊端,中国计算机学会率先进行了反思。2005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举办了主题为“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的YOCSEF论坛。论坛上李国杰认为片面地追求SCI数量的做法不可取,呼吁要重视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14],并撰文《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在国内积极倡导标准与国际接轨[15]。2010年,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可以供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作为学术评价的参考依据,并期望能起到推动国内计算机领域学术进步的作用[8]。
教育部2012年采用该《目录》作为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评估的指标之一,受到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改变了长期以来计算机学科学术评价不重视会议论文的传统,为提高中国计算机学科基础研究水平作出积极贡献,促进学科特点的认同,规范了会议期刊,促进了论文水平的提升[16]。据包云刚初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学者发表的论文数已经占到ACM会议论文总数的2.7%,2006年以后则占到了4%,与2006年前的数据(0.8%)相比取得了长足进步[17]。
总之,“SCI标准”仍然是国内评价科研成果的主要标准,但伴随着国际计算机学科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以及国内相关科研组织的发声,国内不同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计算机学科科研成果的评价在逐步推动,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逐步平衡评价体系中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依据计算机学科特点,完善“SCI”评价俗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自然学科,学科内部差别较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计算机理论领域以数学分析论证和推导或者算法改进为主,研究周期短;计算机系统或者应用领域,需要研发实用系统,并有真实的数据验证,研究周期比较长。但是,《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在评价标准方面忽略了不同领域的特点,计算机学会推荐的A类会议CVPR一次录用论文约400多篇,而SIGCOMM仅录用30~40篇论文。因此,在科研评价中不仅要关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还要充分考虑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搞好计算机学科的科学研究管理工作[18]。
(三)加强自身评价体系的宣传
计算机学科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为学科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能够推动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创新,计算机科研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特殊性的宣传,提升各行业领域对计算机学科成果特殊性的认知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应合理界定科研目标、科研评价目标,在科研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评价理念,推动科研评价的科学化,在项目评审、职称评定、奖项设置、成果应用等工作中,加强对教师学科认知的引导,提高会议论文认定的等级,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性作用[19]。应强调科研论文的质量,注重营造科研的氛围,不将SCI、会议期刊作为主要依据,努力改变和其他学科成果认定一视同仁的做法。同时,建立全面的会议宣传及参会激励机制,加大对科研工作者参加顶级会议的支持力度,鼓励将优秀学术成果提交到顶级会议。
(四)结合学科特点,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客观、公正的科研评价制度事关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切身利益,是学术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前提。在对计算机学科进行科研评价时,应当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解决:第一,按专业领域制定相应的科研评价标准。科研评价指标会受到评价方法、评价目的、评价对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1]。与物理、化学类专业截然不同,计算机类专业对应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别。第二,重视会议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机学科的顶级会议文章采用“双盲”评审,每篇文章历经“先通讯评审再会评”的常规程序,录用率低,通常不到20%,每篇文章或被录用或被拒绝,没有修改机会。若论文被顶级会议接受,很大程度上能彰显其科研实力。而且,计算机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顶级会议上。更有甚者,计算机学科的领军人物仅将研究成果发表在顶级会议上,如MIT的Katabi教授。第三,制定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科研评价标准本身也是一个动态适应、不断完善的过程,指标设置合理会促进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是靠简单的指标“抓”出来的,要遵循整体性、公正性、战略性、操作性等原则[22]。科研管理部门要更多地在“搞好服务”方面下功夫,为本单位科研工作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制度,为科研人员创造工作条件、排忧解难等。论文的具体评价应综合考虑论文的自身价值、同行专家的评议结果与科研管理专家的判断。
四、实例验证高校自身特点也决定了科研评价工作的特点,后者对前者及其教师有着很强的导向性,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学科之间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基于其职能与不同侧重点,中国589 所本科院校被《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4类,占比分别为6.83 %(40 所)、15.87 %(93所)、23.89 %(143 所)和53.41 %(313 所)[23]。
某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高校,从2015年起试行“一院一策”管理体制,从科研角度看就是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教学科研和办学的主体地位,试图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分类考核、分类指导,制定与学科性质相适应的科研评价标准体系和差异化考核指标,实行学科间单独考核,充分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科科研人员的成果价值,营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激发各个学科的科研活力。具体举措包括:第一,依据专业领域拟定同行专家评价认可的期刊与会议列表。鉴于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皆可反映其国际影响力,同时不断加大奖励顶级期刊文章与顶级会议文章的奖励力度。第二,规范期刊文章与会议文章的量化指标。计算机学会推出了“CCF推荐A/B/C类会议”“CCF推荐A/B/C类期刊”列表。“CCF推荐A类会议”是计算机学科最具难度的标志,越受推崇的顶级会议论文接受率越低,发表难度越大,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予以高度认可。为了简单有效地推进科研评价,我们尝试将“CCF推荐A类会议和期刊”与JCR/SCI一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B类会议和期刊” 与JCR/SCI二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期刊” 与JCR/SCI三区期刊相对应。“CCF推荐C类会议”等同视为JCR/SCI期刊。第三,综合衡量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基于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被引次数、当年指数等指标,全方位衡量其学术价值。这些举措将有效避免学术评价中“一刀切”现象。一方面使科研评价更具规范性,对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学术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加大会议论文,尤其是计算机学科会议论文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活动经费,资助教师与有潜力学生前往顶级会议借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加强国际和国内高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符合计算机学科的研究规律,对后期计算机科研成果评价具有指导性作用。
另外,某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论证的基础之上,向国际一流院校看齐的自主制定考核指标。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制定的论文标准基础上,有分类地加以适用,引导该学科与国际化接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该大学计算机学科并没有A类论文,而到2017年初已录用和发表8篇,这对于一所综合性高校是长足的进步。
五、结语SCI论文和顶级会议对于计算机学科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SCI侧重基础,研究比较深入,而顶级会议时间快,信息量大,对学科发展的导向作用比较明显。科研管理应结合学科的特点,重视SCI期刊论文的同时,也应当重视顶级会议论文的重要性,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同时,科研部门都应根据学科特点,制定符合并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激励引导研究人员参加科学研究,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学科的科研评价系统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推动学科和学术科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颖,蒋新.对我国学术论文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1):9395.
[2]王倩.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在评价学术会议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15):135139.
[3]尚海茹,冯长根,孙良.用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论文――兼论关于学术传承效应和长期引用的两个新指标[J].科学通报. 2016(26):28532860.
[4]梁耘. 学术论文评价工作模式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19(2):7880.
[5]孙君,闫雅娜.EI与科技论文收录[J].情报探索,2006(6):4748,16.
[6]任火.SCI评价及其对策[J].中国出版,2002(1):4142.
[7]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8]李志河.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绩效考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9]刘在洲,徐红,陈承.高校科研质量评价标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刘恩允.高校科研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3942.
[11]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科研内部评价体系之思考[M].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12]陈钢.从ACM会议分析我国计算机学科近十年发展情况[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10):4251.
[13]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4]谭英.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中国计算机学会YOCSEF论坛综述[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5,1(2):7579.
[15]李国杰.要高度重视在顶级国际学术会议上[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6,2(5):93.
[16]梅宏.中国计算机学会《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失谈[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7):3642.
[17]包云岗.CCF《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得大于失[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5,11(8):3842.
[18]杜伟锦.高校科研评价现状与完善途径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4):6164.
[19]毛娜.浅议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8(C2):183185.
[20]曾玉清.高校科研产出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201204.
[21]杨瑞仙,梁艳平.国内外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