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技术产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我国开始注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问题,而近年来我国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医疗药物方面的地位是越发的重要,而生物技术产业也成为生物产业里面最为重要最为庞大的一个分支,在影响着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要素中科学技术基础、金融投资力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是重点,我国需要逐渐的与国际接轨,逐渐的发展壮大,下文便着重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估。
1生物技术产业简介与发展现状
1.1生物技术产业简介
生物技术是从生物体内提取某中物质然后进行制药,从而预防或者治疗某种疾病,最常用到的生物技术手段就是DNA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治疗一些无法处理的先天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以及一些医疗上较为棘手的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可能。
1.2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还是较为乐观的,在目前,全球一共有2万多家的生物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亿美元的数量,但是如果严格的来说世界上目前较为现代化的生物技术企业仅有4000多家,但是销售额也是达到了500亿美元的数量,而且世界的生物技术产业还在飞速的增长着,每年都以一个直线的速率增加着。而我国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是从1982年第一个人工重组胰岛素的成功开始的,目前我国已经有150余中的生物技术药物上市并进入医院治疗的规程中,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项具有高科技水平的药物制造与创新,因此目前对这类的高科技人才的缺乏还是很严重的,且药物的上市也需要一个整体的强大的公司来运营等等。
2生物技术产业世界竞争力评估与分析
2.1技术竞争力分析评估
生物技术产业一定离不开“技术”二字,而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我国对生物技术的重视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个方面是目前与世界差距最为小的一个方面。世界的生物技术目前涉及到的有83个领域,而我国有将近90%的领域紧与世界相差5年的研究水平,甚至有7项与世界在同等的研究水平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生物技术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还是非常有力的。当然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生物技术还与世界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整体的研究上由于起步较晚因此许多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与进步,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2.2人力资源竞争力分析评估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有高水平,更是在精神上具有创新的美好品质,由于我国的庞大人口,因此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初级基础还是较有优势的,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员已达15万余人,而每年还有约8000名毕业生加入生物技术的研究,以美国为比较对象,以2013年为参考,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了700万,其中较为精英的高级人才就占到了10%。但是整个亚洲的整体精英高级缺还不足2万,而中国最缺乏的仍旧是高技术的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就是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技术与管理共存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政策竞争力分析评估
所有的发展不是没有制度的随意发展,而是在一定的制约下的有序发展,因此政策的出台也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政府是否对生物技术产业重视,是否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的到位,都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美国白宫会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对研究的方向。资金以及管理与奖惩制度等等都有着规定与监督,但是我国对这一产业的管理的职位多达15个,而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常常会制约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程,且在资金上的资助也明显没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多,因此在研究的药品以及仪器的购置上都会有差距存在。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么可以看出在世界上生物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也紧随其后的发展着,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被解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通过本文对世界竞争力的各方面的分析,相信通过一些措施与手段进行改进之后,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将会在世界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中国科技水平以及国力的强盛。
参考文献:
[1]张昌彩等.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分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2):112-117.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 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另外 ,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生产发展快速,涉足领域不断深入。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销售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33.58%。同时,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还再继续扩展深入。
其次,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或蛋白芯片或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
三、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知识产权过少,产业化能力很低。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与装备还相当欠缺。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比较起来,我们的技术还很低,并且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是在实验室,还没有走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门。如何加快将开发研究出来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产业化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要充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投入严重不足,并且投入渠道单一。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最后,产业化人才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四、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其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 培养专门的企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开发生产企业或机构。就生物技术来说,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四个环节中,研究和开发环节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需要下力气建立一只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
再次,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努力开拓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符合生物技术市场需求的产品。生物技术市场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生物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就以我们中国来说,中国的生物技术最有权威的是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植物快繁和脱毒苗生产等植物生物技术上。发挥我国的优势,保持技术的最前沿,可以大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域。
最后,加大政府投资,完善建立产业政策扶持
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还可以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其中包括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政府直接投资的变化是调整研发投入结构,提高民用研究与发展投入,特别是民用高技术开发投入,以提高经济竞争力。投入的重点是风险大、民间投资有困难的重大长期研究课题。另外,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合作研究开发。政府可以将国有研发成果下放,鼓励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林桂芸 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03期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3主要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采取“两弹一星”+利益捆绑的新机制,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这种“聚集”促进了不同研究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速了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起到了“聚集”带动“聚集”的作用,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循环。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长春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聚集区、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聚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聚集区、以长春为中心的长沈大聚集区等),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对上述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界的积极性,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包括跨国和跨地区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的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的格局。
3)选择部分重点产品,目标定位国际市场
对于某些我国有较好基础、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我国有资源优势的技术领域,例如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中药等领域,应选择部分重大项目,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运用优势集成、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操作方式,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尽快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并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4)建立国家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力争在5~10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5)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及国际化
我国在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外,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产值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对重要的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装备,应采取“桑塔纳”模式,走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第一步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建设组装线或生产线,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国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步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加大国产化比重,同时加强新型号、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而逐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封闭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测出的数据不可靠,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尴尬局面。
6)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
7)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人口、人文、历史以及多民族等原因,使我国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量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一些重要的资源流失严重。例如,我国虽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研究、保藏和开发工作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一部微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象重视人类遗传资源一样高度重视对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各类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藏及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细胞库、菌种库、毒种库、种质库、信息库等。此项工作可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高技术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是在合作中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竞争中合作。国际上,企业间的联合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国外政府间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还应利用国内巨大市场的吸引力,积极与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要充分重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信息及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是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信息,并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我国除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为国效力外,还应选择重大技术领域,在国外建立联合工作站。863计划生物领域在“八五”、“九五”期间已试行,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9)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近20年来,我国生物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约2 万人的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和管理的科技队伍,其中有一批留学海外学成回国的中青年生物技术专家;建立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开发机构及产业化基地;初步形成了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轻化工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门类齐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产的体系。作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成果,开发出一批生物技术产品并投放市场。继1996~1997年第一个基因工程产品上市的之后,预计在2003~2005年我国将出现生物技术产品上市的第二个。由此可见,与其它高技术领域相比,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水平及产业化程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在我国重要的高技术领域中,从目前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和发展态势来看,生物技术最有希望取得创新性进展,最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潜力。因此,建议国家将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作为21世纪加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把握有利时机,进一步把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力争在21世纪的前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2 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 选择发展模式总体战略
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应改变以往跟踪为主的战略,实施积极创新为主集成应用的战略方针。基于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水平和能力,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宜采取“立足创新、集成应用、需求导向、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
关于集成应用,主要是指把现有的已成熟的先进技术(不管这些技术源自何处)组合集成起来运用于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充分借助和合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对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其他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1)战略目标
21世纪初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应定位在:努力提高生物技术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争取在21世纪初的10年内,使我国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生物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2)发展模式
我们认为,在未来10~15年内,我国的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产、学、研的结合是促进科技进步,加速科技长入经济,提高研究开发效率的良好方式。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为保障生物技术及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政府应该对全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目标、策略和措施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对各类各层次不同机构的研究开发工作给予重要的引导;对于一些重要的领域,国家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企业界、金融界以及地方政府的资金和支持,各方面力量形成的合力将加速国家目标的实现。
高技术是基于多种学科的综合技术,而高技术产业则必须加上科学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发展高技术产业只有以企业为主,才能有效地将分离的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产品与市场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联合运作。没有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生物技术产业将难以迅速发展。
3 主要对策
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整体协调、形成优势集成
总体而言,我国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统管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全局性的战略部署。目前国家各类科研计划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注重基础性创新性研究,但在具体实施和操作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选择短期能产生效益的研究项目,导致创新的源头匮乏。更为严重的是,各类计划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地方自成一体、封闭运行,导致科研力量分散,形不成合力,而且造成低水平重复。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期。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采取“两弹一星”+利益捆绑的新机制,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必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2)进行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国外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容易形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的“聚集区”。这种“聚集”促进了不同研究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仅加速了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聚集”进一步吸引人才、技术和资金,起到了“聚集”带动“聚集”的作用,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循环。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上海、北京、广东(深圳)、长春等地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 集中力量有选择地发展3~5个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聚集区、 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聚集区、以深圳为中心的粤港聚集区、以长春为中心的长沈大聚集区等),发挥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尽快形成较大的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对上述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区,国家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界的积极性,以国家重大项目为纽带,促进优势互补的联合与协作,逐步形成既有合作(包括跨国和跨地区合作)又有竞争的社会化的生物技术研发与生产的格局。
3)选择部分重点产品,目标定位国际市场
对于某些我国有较好基础、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是我国有资源优势的技术领域,例如转基因动物反应器、转基因植物、功能基因组、生物芯片、组织工程、中药等领域,应选择部分重大项目,目标瞄准国际市场,通过运用优势集成、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操作方式,加大协同攻关力度,尽快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并确立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地位。
4)建立国家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孵化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影响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生物技术因其自身的综合性、多学科特点,生物技术转化更具有特殊性。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完善的条件下,孵化器的作用尤为重要。孵化器的作用是,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的突破尽快孵化为成熟配套的技术和工艺,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为此,应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择优建立数个生物技术国家重大项目孵化器,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特性的生物技术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工程的实施,力争在5~10 年内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生物技术产品,同时走出一条生物技术成果转化的成功之路。
5)加强生物技术产业相关技术及装备的产业化及国际化
我国在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等支撑技术与装备方面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国外进口。在国外,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其产值占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0%以上。生物技术的支撑技术与装备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二是绝大多数生产经营专用仪器、装备的公司都拥有国际市场,只有占有国际市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因此,对重要的生物技术仪器、设备和装备,应采取“桑塔纳”模式,走与国外大公司合资合作的发展道路。第一步通过合资合作,引进建设组装线或生产线,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与外国公司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第二步加速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逐步加大国产化比重,同时加强新型号、新设备的研制开发,进而逐步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此方面,应注意避免自己闭门造车、封闭发展,所开发的产品性能不稳定,测出的数据不可靠,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尴尬局面。
6)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中介组织
国外成功经验表明,中介组织在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介组织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应大力发展从事生物技术信息咨询、技术评估(包括生物安全评估)、专利(特别是国外专利)、投融资等方面的中介机构。
我们认为,应尽快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组建生物技术产业协会有利于信息沟通和协作,有利于规范市场和公平竞争,亦可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有利于逐步形成社会化发展的格局。协会组成以企业法人和高级主管为主,吸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管理、营销专家参加。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协会进行全局性组织协调工作。
7)充分利用和合理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国土辽阔,特殊的地理、气候、人口、人文、历史以及多民族等原因,使我国具有丰富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遗传资源,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医药宝库,为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大量的生物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一些重要的资源流失严重。例如,我国虽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但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研究、保藏和开发工作都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也没有一部微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象重视人类遗传资源一样高度重视对所有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一方面应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各类生物资源管理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健全国家生物资源的保藏及服务体系,其中包括细胞库、菌种库、毒种库、种质库、信息库等。此项工作可在相关计划的基础上,给予专项经费支持。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但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战略联盟
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高技术需要在合作和竞争中求发展。一方面是在合作中竞争,另一方面又要在竞争中合作。国际上,企业间的联合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生物技术及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国外政府间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此外,还应利用国内巨大市场的吸引力,积极与某些大型跨国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国内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发展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要充分重视利用海外资源,特别是信息及人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是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不例外,十分重视利用国外的信息,并吸引别国的优秀人才为其服务。我国除应采取相关措施积极吸引海外留学生和科学家回国为国效力外,还应选择重大技术领域,在国外建立联合工作站。863计划生物领域在“八五”、 “九五”期间已试行,效果良好。实践表明这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有效途径。国家应积极引导支持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国外建立研究开发机构,这样将会大大提高信息采集、技术引进、智力引进、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乃至产品出口的效率。
9)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high tech service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challenge of the high tech service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uangdong province, it analyses the needs of the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industry in order to give a hand to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t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 service industry is the main method of upgra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关键词: 高技术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Key words: high tech service;industrial structure;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147—02
0 引言
高技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外延,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耗低、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专业化服务的新兴服务业。2012年1月,国务院公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对于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大意义。随后,广东省也出台了相关的实施方案,提出要着力推动重点领域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打造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加快建立健全市场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高技术服务体系,为我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研究,探讨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如何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帮助,以及目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快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1 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现状
高技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广东省高技术服务业起步早,发展迅速,在“十二五”规划中,广东省提出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省的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与知识产权服务业、生物技术服务业、数字内容产业等重点发展领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批专业性强、优势明显、技术和附加值高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GDP达到5.3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10.0%,其中第三产业完成23808.46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5.2%,增长9.1%,说明服务业的发展在广东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
1.1 广东省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特征
1.1.1 高技术服务业对广东省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011年底,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808.46亿元,高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8%,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比重不断增加,对广东省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高技术服务业的运行和发展模式很少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具有专业性、高技术性、创新性和绿色环保节能的特点,能够给广东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1.1.2 高技术服务规模、种类不断扩大和功能多样化 研发设计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一批广东省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在迅速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0年底,广州开发区引进的服务业外资金额首次超过工业项目,达到56.45%的比重,而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突破26%。目前广州、深圳分别建立了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预计到2015年分别收入达到7500亿元和4260亿元。
【关键词】技术融合 技术扩散 物流产业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物流把众多不同类型的企业、部门、产业以及消费者通过产品的流动联系在一起,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其相关联产业的发展水平。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了传统物流的发展。技术融合更是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升级。
一、技术融合与技术扩散
技术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技术在不同产业间扩散的结果和应用引发了溢出效应,进而促使技术融合现象产生。各产业通过引进、学习新技术,对本产业的技术进行改造,并促使其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融合,创造出新工艺和开发出新产品,这种现象被称为技术融合。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扩散主要是局限于同一产业内同类企业间的技术扩散,而技术可以在不同产业和企业间扩散和创新,实现不同技术的融合创新,其中包括上、下游产业的创新、融合以及具有一定关联性产业间的技术扩散和融合。
“扩散”被看作是一个模仿过程,信息是通过人际交流传播的,其方式与传染病扩散类似。因此,技术扩散模型在本质上是“传染病式”的。Bass于1969 年建立的关于耐用品的一次购买模型(Bass模型)主要从宏观角度研究新产品被市场接受的程度及新产品在市场中的扩散速度,以此来探讨影响扩散规模和扩散速度的主要因素。Bass模型把一项技术在市场上的扩散速度归结为两大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大众传媒如广告等;内部影响:人际之间的交流。即采用者对未采用者的宣传。
Bass模型为:
其中m是市场潜在采用者总数,N(t)为t时刻累积的采用者人数,p为创新系数,q为模仿系数。模型第一项p[M-N(t)]代表采用者中那些只受外部影响作用的部分,称为创新者;第二项N(t)[M-N(t)]代表那些受先前采用者的影响而采用的人数,称为模仿者。
根据传染病模型描绘的技术扩散增长曲线是一个S型逻辑时间曲线(图1)。根据图1和图2可以看出技术扩散的速度先增加,经过拐点后逐渐趋于下降。
由于技术融合是通过对本身技术的改进或者引进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融合,从而创造出新产品或开发出新工艺,所以技术融合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创新。学习和引进新技术的过程就是新技术的扩散和模仿过程。新技术与原有技术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创新技术。创新技术的扩散又为更多的新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在扩散过程中,需求将沿着S 型逻辑曲线增加,因此最终采用者的比例将远大于没有进行技术融合的最终采用者的比例。
对于技术融合的技术扩散而言,技术在不同类型产业和企业间扩散和创新,以及在具有一定关联性产业间的技术扩散和融合,会导致创新系数p和模仿系数q的变化,并进而决定了在技术融合条件下的创新扩散将出现新技术更早的推广和普及,由于技术相互间的自我增强机制,使得技术融合下的创新扩散曲线在经过交点之后高于没有发生融合的扩散曲线,提高和推迟技术的临界规模(见图2)。
二、技术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的机理
1、模仿行为的观点
行为经济学认为,在人类进化的现阶段,人们的思维中缺乏产生一个经济运转良好的市场体系的电脑系统,人们常以区隔或间隔的方式行事,导致模仿行为的广泛存在。用经济学的语言解释,模仿行为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后动经济行为主体受先动经济行为主体的影响,在经济利益和规避风险动机的驱使下,学习先动经济行为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在企业生产的投资过程中,生产者的投资行为往往不是独立的,生产者经常会依赖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忽视自己的理性判断。经济学上将其称作是一种“羊群行为”。虽然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种简单跟随他人的“羊群行为”会导致社会福利的极大损失,但对处于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资者和消费者来说,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在现实经济中,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和引进中存在着广泛的模仿行为,投资者常常是依据大多数人的投资行为而做出预期和决策。国内学者任寿根(2002)在研究西方行为经济学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生活中的模仿行为,提出了模仿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是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经济行为主体都是同质的,一定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分;二是在一个经济社会中,不可能所有的经济主体同时行动,一定有先动与后动之分。
2、信息技术在某一产业内企业间的模仿扩散
由模仿行为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可知,在发生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根据模仿行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某一产业必定存在一些强势企业,其首先能比弱势企业发生信息技术的融合。这些强势企业通过技术融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使得这些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等方面具有了明显的技术优势,技术上的优势不但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还能使其产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同时,融合后的产品比原来更大的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利润。其他企业为了达到与这些先动企业相同的技术和业务状况,必然纷纷模仿这些强势企业的行为,逐渐导致了技术的模仿扩散(见图3)。众多的模仿能使创新成果获得大面积的扩散。这种扩散不仅会影响一个产业,而且足以影响其相关联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如图3,在经济领域中,当先动者(初始示范人)采取一种正向经济行为后,例如,发明一项先进的生产技术或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如果后动者(准模仿人)仿效先动者采取相同的行为,这种模仿行为会产生累积效应,以几何级数率增长,使示范人的正向行为得以迅速传播、扩散。例如对于某一产业内的企业M0、M1、M2、M3,其中M0为产业内的强势企业,它首先发生技术融合,生产出新的融合产品。这个新的融合产品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形成了的市场需求,增加了M0的利润。在受到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其他企业(如M1)就会纷纷模仿强势企业的行为,这样M0就成为技术融合的初始示范人,而M1就成为了模仿人。接下来,M1又会作为示范人,M2作为模仿人,使得技术融合过程得以延续下去。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的结果是,该产业内其他企业发生技术融合,导致整个产业的生产和业务过程发生改变,从而形成了新的融合产业。因而,通过产业内企业的技术、组织和业务的学习过程,经过一定的时间,该产业内的大多数企业通过技术融合获得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的价值创造能力,根据模仿“从众”的规律,当多数企业技术融合后,产业中的少数企业也会模仿大多数企业的行为,进行技术融合,最后该产业获得了升级。
三、技术融合与物流产业升级
1、技术融合促进了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
由于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传统物流企业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包括各种方式的运输、大规模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以及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服务。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产业的渗透逐渐消除了运输业、仓储业之间的技术性进入壁垒, 运输、仓储等产业之间的传统界限在技术融合的条件下开始变得模糊,并逐渐被彻底打破。随着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对传统物流业的不断渗透,使得“物”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过程中的信息得以及时掌握和反馈,企业有能力通过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控制来对各种分立的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物流企业专业性的物流服务能力。信息技术的融合促进了对物流中大量的,多变的数据的快速、准确、及时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的功能,大大提高了信息反应的速度和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信息技术融合使得物流企业不但可以对客户资源进行信息掌握和整合,也包括对构成现代物流供给基础的运输、仓储等环节的信息资源整合。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 将传统上分立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加工等物流服务整合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一旦拥有了这种基于技术融合基础上的资源整合能力,企业提供的服务就完全不同于单一功能性的运输服务或仓储服务,从而成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物流服务。根据上述的模仿行为经济学观点,技术融合的创新扩散开始在物流产业内蔓延,传统物流产业开始转变为现代物流产业。图4显示了基于技术融合基础上的现代物流产业的形成。
2、技术融合对物流产业升级的效应分析
(1)技术融合使物流产业获得产业创新的能力。根据Freeman的产业创新理论,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包括全方位多层面的创新。其中包括技术和技能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管理创新(含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技术融合带来一种扩散性的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体系统一化发展的要求, 是建立在革命性技术创新之上的新型技术创新。创新技术的扩散又为更多的新产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并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节约。通过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传统物流产业结构得以改变,同时又伴随着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而获得了物流产业的创新。创新导致传统技术的改造和摧毁,使其获得新的业务能力和实现业务的转换与升级。
(2)技术融合推动了物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库兹涅茨和钱纳里认为发展是结构的成功转变结构演进的过程也是竞争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技术融合通过成本费用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使物流产业获得价值增值效应,延缓了物流产业的生命周期。信息技术对物流产业的渗透和融合,通过技术扩散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物流产业的产业结构得到转换和升级,提高了物流产业竞争力。而技术融合对物流产业的促进提升过程其实就是各产业增加技术含量与资源重新优化整合的过程。特别是关键性信息技术的融合及应用成为了物流产业无形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根据客户服务对象的不同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具体要求,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3)技术融合促进了物流相关联产业的提升。赫希曼认为,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有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环向关联三类方式。从物流活动的特点及物流产业的特征来看,与物流产业关联的产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且也包括第三产业的其他部门。从后向关联关系来看,与物流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主要包括运输设备、包装机械等产业部门,物流产业吸收这些产业的产出。从前向关联来看,与物流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很多,既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也包括第三产业的其他部门,因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其他产业部门,都存在着对物流产业的需求(比如运输和储存),而物流产业也为这些产业提供了服务(比如运输和储存)。在环向关系上,物流产业与一些产业也存在环向的关联,这些产业一方面为物流产业提出,即物流产业对这些产业形成需求;另一方面,物流产业为这些产业提供服务,即这些产业形成了对物流产业的需求。可以与物流产业形成环向关联的产业主要有运输设备、包装机械等产业部门。
技术融合促进了物流产业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这时,物流产业就能够为其他产业部门提供更多的物流服务,此时其他产业将会对物流产业形成更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魏际刚:物流经济分析[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 帅斌:物流产业经济[M].科学出版社,2006.
[3] 康凯: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与模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健:产业融合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任寿根:模仿行为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2(1).
【关键词】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
一、 当前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发展的现状
(1)人类对于烟叶的无公害性意识增强。当前,就农业发展而言,国际上开始逐渐倡导“有机农业”,而国内也逐渐加强了对于有机食品的重视。最近,我国农业部正式颁布了有关无公害食品的相关文献并且进行了实施,响应这个号召最为优秀的就是天津,天津自去年开始就发展了无公害蔬菜种植,现在的种植面积已经大大得到了提升。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多省份已经加强了对于无公害技术的重视。(2)发达国家与我国烟叶无公害技术的发展。就烟叶的生产而言,发达国家对其是及其重视的。最值得提出的就是美国烟叶种植的三年一休耕技术以及四年一轮作,这样就给予了土地充分的“休养”时间。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的结构,提高土壤的肥力进而减少了花费的使用量,而且也合理地控制了土地的病虫害进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就显得不足,我国现在大多地区还采用连做的方式生产,在较大的农业生产中,还存在着掠夺土地的状况。我国大多地区为了实现产量的增长还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肥,但是一旦化肥使用过度就会导致土壤粘性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的无机盐增加。再者,我国还存在着过多使用农药的状况,长期使用相同的农药导致病虫的抗药性提高,导致作物出现变种,还易导致大量的农药残留在作物之上,影响人类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变得困难,造成大规模的土地污染,给子孙后代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我国曾进行了一项名为“烟草及烟气中农药残留量的分析研究”的调查,后来又进行了一项名为“无公害优质烟叶基地开发实施方案”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国今后的无公害烟叶的栽培奠定了基础。
二、 无公害烟叶的含义及采用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的意义
(1)无公害烟叶的含义。就我国目前对于无公害烟叶的定义而言,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一方面,烟叶本身就含有对人身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就目前的技术发展而言,还不能利用相关技术来去除这些有害物质;另一方面,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在烟叶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通过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产生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东西以及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现在我国逐渐开始设法通过使用新技术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且在国家认证的基础上使得烟叶生产基地生产出的烟叶农药残留量低于国际标准,这种烟叶就叫做无公害烟叶,但是具体的定义还有待探讨。(2)采用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的意义。众所周知,烟草的使用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部的,就在吸食的过程中,大多有害物质被直接输入到人体内部,而不是过滤下来。就我国的土壤性质而言,有机质含量较为低下的现状导致化肥使用量的增加,而过量使用化肥又会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加重了土壤的贫瘠程度。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最终目的是通过采用一些措施来减少香烟吸食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在提高香烟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烟草行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我们必须给予其足够的关注,以便更好地立足于世界之林。
三、 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的研究
(1)要实现无公害烟叶生产,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施肥,要选择适合烟草生长的农家肥或者其它生物肥,还可以使用一些微量元素或者无机质肥料。在施肥的过程中,要做好因地制宜工作,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以有机肥为主,可以适当地辅助一些其它肥料;再者,要以复合肥为主,单元素为辅。要注意化肥使用量,避免出现过度使用的状况。(2)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病虫害防治思路应该是以防为主并加以综合治理。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最好的就是采用农业措施,或者培育出一些不含幼虫并且较为强壮的幼苗,也可以采用一些生态措施和物理措施。农业措施包括:根据土地现状选用合适的品种,要实行轮番轮作,加强杂草清理工作,选择合适的土地,土地病虫要少。培育病虫较少的壮苗主要包括在种子选取的过程中就去除带虫带病的苗,并且采用集约化工厂化的方式来培育幼苗,幼苗要做好筛选工作,选择生存力较强的幼苗。生态措施主要包括可以利用病虫的天敌来实现消灭病虫的目的和采用相关的污染较小的生物农药。物理措施主要包括挂银灰色膜条与株高相平,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治病毒。可以将以上多种措施相结合来实现无公害烟叶的生产。
以上对于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对于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的研究只是初步的研究,相信经过众学者的讨论之后可以得出更加深刻的见解。切实提高无公害烟叶生产技术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着我国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着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迟缓的根源之一,在于制度化短期主义。它体现为公共决策行为中短期理性替代了长期理性,个体理性替代了整体理性。这种短期主义根源之一,在于任期制和以GDP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这些制度或多或少地激励一些官员追求短期化政策效应,并漠视这些短期化政策所导致的长期性的负外部性。而产业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恰恰是长期理性和整体理性。
制度化的短期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决策的行为取向。一方面,它重视硬件而轻视软件,重视器物而轻视制度,重视物质而轻视文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硬件、器物、物质是可以在短期内做成的,而软件、制度和文化,则需要很长时期才能培养和形成。短期化政策取向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往往是某种文化、制度或软件的结果。另一方面,在政策行为中,制度化短期主义体现在为了短期经济指标的增长而不择手段,如:透支资源、破坏环境、轻视法制、漠视人权、纵容腐败。“不择手段”其实就是不讲规则或破坏底线价值。而一个不讲规则或底线价值的国度,经济发展只能长期陷入低端水平。
显然,我们不能仅仅从产业本身来谈论产业转型升级,而必须从更宏观的制度和文化以及更深层的认知模式角度来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至少有两个步骤要走。第一,用制度化长期主义克服制度化短期主义;第二,通过重构目标体系,从而重构“手段-目标”的逻辑;不但要改变把经济发展当作唯一目标的做法,而且要把经济发展降格为手段,使其服从于更高的目标,把那些让人感到幸福、和谐和舒适的东西置于经济发展之上,并用它来衡量经济发展这个手段的整体性效率。
关键词:冶金污泥; 螺旋离心脱水机; 污泥膏; 烧结
中图分类号:F4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泥主要有炼铁高炉瓦斯泥、炼钢转炉除尘污泥以及各轧钢工序产生的化学污泥等。由于各生产工序生产工艺不同, 故产生的污泥性质差别较大。目前, 国内冶金企业污泥综合利用一般是根据不同污泥的性质进行分类回收,炼钢瓦斯泥多采用浮选精选的方法进行提炼, 提炼后含铁量高的污泥送烧结或球团配料, 剩下含铁量低的污泥送往厂外制砖, 如武钢、马钢等即采用该方法; 炼钢转炉污泥多采用浓缩后直接送至烧结一混圆筒进行配料或脱水后送料场配料, 如济钢、柳钢等即采用该方法; 轧钢化学污泥采用脱水外运处理, 如唐钢即采用该方法。总体来说, 冶金污泥回收利用非常普及, 但或多或少存在因污泥外运而带来的二次污染, 且污泥利用率不高。
基本设计参数
1. 处理后污泥膏含水量的确定
在烧结生产过程中, 一般要求烧结混合料含水量在( 6. 5正负 0. 3)%, 故需喷水调整湿度, 通常采用喷湿污泥的方式, 既可以补充水分, 又可以利用污泥, 但由于未经处理的污泥含固率较低, 从而使污泥利用量受到限制, 因此提高污泥利用率的关键在于怎样降低污泥含水率。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烧结生产混合料中的混匀矿、煤粉等物料自身的含水率通常比生产要求的( 6. 5 正负0. 3)% 还要高, 真正能消化污泥的是返矿, 烧结分厂烧结返矿用量为120 t /h, 如果忽略返矿的含水率, 则干污泥总量为51 100 t /a; 每天利用干污泥量为154. 8 t(按年生产330 d计); 每小时利用干污泥量为6. 5 ;t 与返矿混合后混合料含水率按6. 5%计, 则需水量为9 ;t 脱水后污泥膏含水率为58%。
根据以上计算, 考虑到返矿含水率不可能为零,同时考虑安全设计系数, 脱水后污泥含水率计算值暂取35%, 运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2. 设计规模
污泥量为296 m3 /h。由于厂区生产污泥排放的间歇性, 工程设计最大处理规模为400 m3 /h。
工艺方案的确定
1. 污泥收集与输送
针对冶金生产污泥的不同性质及各生产工序污泥间歇排放的特点, 结合厂区总图布局的实际情况, 将距烧结分厂较近的炼铁高炉瓦斯泥直接泵送至污泥处理站; 炼钢转炉污泥由于流动性差, 输送比较困难, 采用气力输送方式; 其他分厂的生产污泥采用分段加压、逐级输送的方式运至污泥处理站。具体流程见图1。
图1 污泥输送流程
污泥输送管道架空敷设, 所有弯头均采用45b弯头, 且设空气清扫管; 炼钢转炉及连铸污泥采用循环回流、连续输送的方式, 以避免间歇运行造成管道堵塞。
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见图2。
图2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生产污泥收集至污泥处理站后先经砂水分离器去除粗颗粒固体后自流至重力浓缩池浓缩, 然后泵提至混合池, 同时投加絮凝剂进行充分搅拌, 混合液经螺杆泵加压至螺旋离心脱水机脱水, 浓缩池上清液及滤液回用于生产, 脱水后的污泥膏利用螺旋输送机和切割机直接送至烧结配料皮带输送机, 与混合料混合利用。
3. 设计要点
3.1 污泥输送管路必须考虑冲洗系统和检修口, 以防止管路堵塞。
3.2 脱水机的选择是关键, 经过充分论证、比较和考察后决定采用螺旋离心脱水机作为污泥浓缩脱水设备, 螺旋离心脱水机具有以下特点: 进泥和出泥均为连续运行, 有利于污泥膏直接与烧结配料皮带输送机上的混合料混合; 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可以通过调整离心脱水机的转速自行调节, 便于污泥膏的制备; 便于自动化运行和清洁生产。
3.3 由于螺旋离心脱水机对进料介质要求较高, 故污泥进入脱水机后需进行充分搅拌, 尽量保证污泥进料基本稳定, 使脱水机稳定运行。
3.4 污泥膏投加前加切割机搅细, 均匀投加以便于烧结混料。
4. 主要建(构)筑物及设备
4.1 污泥浓缩池
污泥浓缩池采用地上高架式, 钢混结构, 尺寸为16. 0m @ 6. 5 m, 有效高度为3. 5 m, 浓缩池底部为污泥提升泵房、高压冲洗泵房、加药间和控制室。
4.2 污泥混合池
非标钢结构设备, 配用搅拌机功率为7. 5 kW。
4.3 卧式螺旋离心脱水机
4台。配用电机功率为45 kW, 转速为3 000 r/m in, 处理量为35m3 /h, PLC 控制。
4.4 螺旋输送机
2台。螺旋输送机圆筒直径为450 mm, 长度根据现场实际需要确定, 配用电机功率为0. 55 kW。
4.5 污泥切割机
2台。非标设备, 配用电机功率为0. 55 kW。
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轧钢污泥采用间歇方式输送, 污泥浓缩池进水负荷不稳定造成了浓缩池出水水质不稳定, 有跑泥现象发生, 针对这种情况,将轧钢污泥间歇输送方式改为循环回流连续输送方式。
2. 经离心脱水机脱水后的污泥膏直接送至烧结配料皮带输送机与烧结矿混合, 易产生扬尘, 扬尘粘附在污泥切割机出口造成堵塞, 必须人工定期清除, 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3. 污泥处理系统与皮带输送机原采用联锁控制方式, 由于污泥处理系统开停机延时时间较长, 皮带输送机停机后脱水机仍有部分污泥排至皮带, 造成皮带上污泥膏堆积, 为解决该问题, 改自控为人工调度, 这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
结束语:
冶金生产混合污泥经螺旋离心脱水机脱水制成污泥膏直接用于烧结混合配料的处理工艺是成功的, 该技术不仅改变了过去分质处理利用带来的生产管理复杂性, 避免了常规板框或带机脱水及污泥汽车运输造成的二次污染, 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是冶金污泥综合利用技术的一次革新。
参考文献:
[ 1] 苏允隆, 金俊, 王桂龙, 等. 马钢炼钢污泥直接配入烧结混合料系统的研发及使用[ J] . 中国冶金, 2004,( 6): 18- 21.
[ 2] 朱贺民. 马钢炼钢除尘污泥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J]. 新技术新工艺, 2007, ( 6): 63- 65.
[ 3] 贺建峰. 济钢炼钢炼铁污泥的综合利用[ J] . 烧结球团, 2002, ( 5): 38- 40.
[ 4] 付清照, 赵艳. 八钢炼铁污泥综合利用分析[ J]. 新疆钢铁, 2001, ( 4): 9- 11.
[ 5] 李奇勇. 转炉除尘污水污泥处理利用技术实践与探讨[ J]. 冶金能源, 2004, 23( 3): 52- 54.
[6] 唐晓华,阚立群. 马钢三钢转炉污泥系统改造[J]. 冶金动力. 2000(05)
[7] 黄鸥. 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的思路与几种处理方法的应用[J]. 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