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建筑范文

现代建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建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建筑

第1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创新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一、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

1、全面开发的原则

应当运用更加体现出实效性的方式,运用尽可能少地材料以及资源消耗,从而得到最为理想的开发效果。在如今人类的发展与资源趋向枯竭的状况下,全民开发还是极为重要的。当然,该原则还体现为建筑在空间组织之中"这就应当妥善地对现代建筑的所有面积实施充分而有效之利用。

2、集约设计的原则

如今,建筑的不断建设、发展与保护土地资源之间矛盾正在变成一个愈来愈显著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通过集约设计,拓展立体化开发用地所需要的空间,从而更加深入地开发城市的地上空间以及地下空间,从而更好提升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因此,要充分结合本地实施旧城改造的大好契机,更加积极地进行拆旧和建新,从而持续提高城市所具有的实际容量。在建筑设立的空间结果上,还要更加积极稳妥地运用具有轻和薄等特点的新型材料,做到利用尽可能小的建筑空间来实施建筑设计。在如今全世界都在全面推动可持续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时候,实施建筑设计节能就成为了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前新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实状况,持续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集约化程度。

3、合理设计的原则

在如今各类技术标准长期并存的新情况下,必须让现代建筑设计和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同步性。因此,要紧密结合实际,让现代建筑设计真正得融入当地发展大局之中。为此,就要实施更为合理的设计,真正做到具有实效性,这就要求必须从本地实际经济条件加以考虑,和本地具体消费状况以及市民群众的切实需求一致。在此基础上,现代建筑设计还必须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状况、地形状况和地质状况等诸多因素加以联系,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建筑设计取得事半而功倍之成效。

二、现代建筑创新设计的条件

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时在自身的设计理论的基础之上还应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的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性是提高建筑设计理念的一条光明之路"以下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设计的条件即新思路来源"

1、创新设计心理条件

现代的建筑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创新心理是设计师投入工作中的意识和心理暗示。只有创造性的心理才能够完成创造性的活动。在建筑的设计创造过程中,如果缺少了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激情也就不会出现创新的作品。创新的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良好的心理条件,勇于创新,激发潜力。启动创造性的动机,将创新因素融入到整个作品中,才能确保创新设计的产生。

2、设计灵感和顿悟

现代建筑是智慧和思维的统一体,需要设计灵感,即建筑设计师在开始设计构思时能够打开思路,贯通思想灵感闪动。设计的灵感常常从生活阅历和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生活体验中来。设计师会从积累的理论知识和以往经验中培养出创新的思维,在设计时会触类旁通甚至是豁然开朗。

3、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通过理性判断和直觉的感知对事物进行大胆的猜想和联想。凭借想象力,我们可以提出设想,想象力是现代建筑的出纳新的核心力。想象力的培养取决于外部条件也在于设计者对于想象力的融入是积极认同的,但要尽力排除主观臆想。建筑设计的想象力的培养包含设计者对问题的理解、观察和发现实质的训练,想象力必不可少。

三、现代建筑设计的策略

1、现代建筑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建筑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物的外部环境等对建筑设计的构思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包括建筑形式、建筑物本身的空间因素等。这些因素都难以具体形象的体现,这些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想结合的,这种结合充分的体现了建筑内在的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将建筑与城市规划发展相结合,并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这既是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现代建筑对城市规划与环境的认同的表现。

2、建筑设计人文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设计所呈现的作品是与人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和转换。因此在设计时,建筑中的艺术应体现人文精神,应符合人们的审美,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引起共鸣。在市政项目的建设中更应体现人文精神,更需要设计师对此种因素加以运用。市政工程是为人们服务的,所呈现的建筑更是需要具备人文精神,这些精神是建筑的灵魂,承载着人们对所规划的新城市、新建筑的美的追求。建筑的人文精神趋向是能够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价值与象征意义。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要尊重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这些是影响设计整体艺术形象与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但更需要反映建筑设计艺术的特点,这是反应建筑美学的关键所在。

3、现代建筑智能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是在设计时,应考虑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以及现代的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设计相融合。另外,信息资源以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都能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与建筑优化进行组合,让建筑的使用投资物有所值。这种优化组合一方面能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拥有舒适、灵活、高效、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有着非常高的要求,现代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是能够符合人们居住环境高要求的表现之一。建筑设计师应将智能化运用于设计作品中,要充分考虑利用智能化设备自动调节建筑物的温度、照度以及湿度等。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冷、热、光、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温度环境等,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的消耗,创造出节能环保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4、现代建筑数字化技术趋势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则依赖于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是适用于信息存储与处理的,这种处理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而越来越应用广泛。现代建筑设计是需要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应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现代住宅一项必备的功能,运用数字化的技术在家中实现购物、工作、学习和休闲等,这都需要设计者在设计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建筑现代化。同时数字化的住宅除了能够给人带来学习、工作的便捷以外还能够有效的节约城市的建筑面积,减少环境的污染等。

5、现代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的有限致使现代建筑也要趋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需要有新型的材料、新的能源以及新技术来改变现在存在的建筑资源的浪费。新型节能型材料是建筑材料的首选,这种材料不仅能够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本身关系到整体的生态环境,应趋向于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但是生态建筑作为一个技术集成体涉及到很多技术的问题,而这些技术的问题如果单只靠建筑专业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建筑设计师与其他专业的工程师进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注重节能,加大对生态建筑的关注,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法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建筑设计的水平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有视觉的美感,又需要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手段等。这就需要设计师不仅要掌握设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全面的掌握才能不断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卢绍军.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探讨[J].江西建材,2014,15:17.

[2]李绪洋.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分析[J].价值工程,2014,28:125-126.

第2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玻璃;现代建筑;艺术;结构;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在很多历史阶段,新的建筑材料是决定一种新的结构及造型方式的先决条件,并推动建筑的发展。从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为现代建筑开辟了广阔前途。作为围护结构,没有一种其他材料像玻璃这样能这样如此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世界。人们使用玻璃、研究玻璃,除了追求通透的视觉和采光,并且是因为对其绚丽的外观和所创造的独特空间效果的喜爱。设计作品往往是以“功能决定形式”准则,但也总需要一些美丽的“奢侈品”的存在。玻璃,自它诞生以来,像钻石一样,在各个时代的建筑设计中熠熠生辉。

1851年,由约瑟夫.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在伦敦建成,玻璃成为人们喜爱的建筑材料并得以推广运用,它被看作是进步和现代生活的象征。水晶宫突破了当时的建筑形式,是从设计、制作、运输到建造和拆除的一个完整的建筑过程和体系。它与博览会的众多展品一起,展现了当时的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由于结构和材料的变革而带来的崭新面貌。现代建筑的发展并不是以世纪年代的现代主义为起点,而是来自工业革命,透明的玻璃与钢材、现代混凝土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建筑形式的变化,建筑的空间塑造从此可以更宏大,传统的建筑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墙体和屋顶可以全部由玻璃构成,空间充满阳光。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从此,一种新的建筑诞生了,容光焕发,以开放的墙面和透光的室内。”

玻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一种材料,从日用器具、门窗、屏幕、汽车风挡等处都体现其独特的用途和视觉感受。玻璃自发明以后,相当一段时期仅用于珠宝的制造,而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其应用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从古老的教堂、温室的玻璃,人们逐渐对这种透明的材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玻璃生产技术,特别是平板玻璃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玻璃深加工工艺的成熟,当代城市中玻璃幕墙,采光大厅比比皆是。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建筑师将玻璃的透明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玻璃的应用已成为现代建筑技术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玻璃,人们将生活在半黑暗的,毫无生机的现代建筑中。

就像电梯的发展打破了高层建筑发展遭遇的瓶颈,在现代建筑发展的道路上,玻璃不仅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对建筑形式的演变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大量运用平板玻璃作为采光构件之前,只有宏伟的教堂和宫殿等建筑才有巨大的体量。对于普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玻璃价格昂贵,难以加工,没有这种透明的材料,建筑物若要进一步发展房间的进深,只会导致天然采光严重不足;开窗不方便也导致通风、换热等多方面的局限。只有迎来建筑玻璃的大范围运用的时代,才能产生大面积的建筑平面布局和多层次的空间衔接,现代建筑设计的平面更加灵活,形态更为灵动,空间更为复杂多变。

瓦尔特・本杰明在《巴黎――19世纪的首都》提到,19世纪20年代末,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扩大了,但作为建筑材料而大量使用的社会条件是在100年后才具备的。1914年,保罗・西尔巴特在《玻璃建筑》一书中指出:“为把建筑文化提高到新的水平,必须使人们从居住房间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引入建筑玻璃才能做到,因为玻璃建筑不仅允许阳光,还能让月光和星光进入室内,并且不仅穿过窗户,还最大限度地通过完全是由玻璃――彩色玻璃构成的墙体做到。”到了20世纪30年代,公认的砌体建筑大师赖特认识到传统构造的局限,放弃草原风格的语法,通过钢筋混凝土与玻璃的结合,创造出一种多面体建筑,玻璃被支撑在平面的核心结构之上,给人以一种失重的幻觉。他于1930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康恩讲座上发表的题为《工业中的风格》的演讲中宣称:“玻璃现在具有完美的可见度,它相当于薄层的、结晶的空气,把气流阻挡于室内或室外。玻璃表面也可以任意调节,使视觉能穿透到任何需要的深度,直至完美的境地。传统从未给我们留下使这种材料成为一种现实完美的可见度的手段的任何指令,……古代建筑师用阴影作为自己的画刷。让现代建筑师用光线,散射的光线、反射的光线、为光线而象限、阴影的伴随等等来进行创作吧。”

1939年,密斯・凡・德・罗在伊力诺伊工学院建筑系馆方案(IIT)中,曾经为处理柱、墙的关系而苦闹,尤其是主要由玻璃构成墙体的部分。IIT第一个方案是含蓄性的把柱退缩在玻璃面之后,但到1940年的最终方案时,柱已被纳入墙体之中。这在现代校园建筑中是首次尝试,在以后出现的结构中,柱系统与玻璃表面的关系表现得越来越理想化和风格化。

1949年,菲利普・约翰逊在康涅狄格州南建造了一栋体量虽小但富有纪念性的玻璃住宅。他虽然受密斯・凡・德・罗于1945年法恩沃斯住宅的草图启发,却有意识的摆脱了密斯对表现结构逻辑的侧重。这幢住宅的许多细节借鉴于密斯的作品,尤其是转角处理和柱与窗框的关系。立面上采用标准型钢,以产生一种强劲有力、秩序性而又富有装饰性的表面效果,这是密斯的芝加哥作品中的典型手法。

1958年,密斯在纽约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厦,是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摩天大楼,这种精致不是来自以往建筑中装饰性的雕花线脚,而是来自其精巧的结构构件、茶色玻璃以及内部简约的空间。“少就是多”的概念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哲学,如果缺乏对玻璃和钢材长期的推敲和把握,很难想象密斯会产生这样深刻的认识理念。在以后的数十年间,这种理念影响着全世界的都市建设。

进入21世纪,建筑玻璃的科技特性被进一步开发,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进一步改善,热反射玻璃,变色玻璃被更广泛的应用于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建上。以钢化玻璃、夹层玻璃、贴膜玻璃为代表的安全玻璃的开发,使透明材质不仅可以加工成窗户、墙体,甚至可以作为楼顶和地面,除了带给人们多变的光学感受,还开发了建筑物的游戏性体验特质。很多世界级的摩天大厦和地标性建筑均新建或增建了玻璃地板观景平台,以前的玻璃幕墙为参观者拓宽了城市视觉的广度,而这种惊险刺激的地面玻璃则提供了城市感官的深度,参观者的体验更丰富了。

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建筑活动表明:玻璃,是建筑最富有灵性的装饰,甚至能够成为一个建筑作品的灵魂。以上建筑对玻璃的成功运用,是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并形成审美观的缩影。应该承认,人们对玻璃特别是幕墙的选用更大程度上是基于美学上的考虑。以建筑玻璃为代表的某些设计元素,既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不断发展,提高各项技术指标,又要服从人们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第3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融合;生态;现代建筑;设计

引言: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建筑完全符合环保的理念,给周边环境带来的污染也能实现最低。从能源角度来看,生态建筑在打造中会用到一些先进能源,最典型的是太阳能的利用。从资源角度来看,生态建筑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费、缩减经济成本。从建筑角度来看,生态建筑是新型的建筑设计方式,推动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人居的角度来看,生态建筑能给使用者们带来身心上的享受,符合最佳人居环境的理念及要求。综合这几点因素可看出,生态建筑的打造具备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建筑所拥有的典型特征

(一)顺着周边环境的趋势来设计

设计人员要注意顺着周边环境的趋势来设计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考虑几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方面是建筑场地,该方面的内容又需考虑下列的关键因素:(1)地势地貌;(2)场地方向;(3)场地定位;(4)场地布局。第二方面是气候条件,该方面需考虑下列几点因素:(1)风向;(2)风力大小;(3)日照强度;(4)湿度;(5)温度。第三方面的内容是:对阴影范围加以评价,并引导空气进行顺畅的流动。

(二)加入自然要素

设计人员要在建筑中大量引入自然元素。生态建筑最典型的一个表现是:集中了大量自然要素,让建筑本身贴近自然风格,而建筑周边也靠近自然环境。因此,设计人员可从下列几方面来着手设计:(1)设计一套保证空气顺畅的自然通风系统;(2)设计一套自然采光的新型系统,既保证采光效果又节省电力;(3)设计一个花园式的屋顶,让建筑物与外界环境直接贴近,更符合生态建筑的理念。

(三)保护植被等资源

在现当代建筑的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要尽可能规避建筑物周边植被破坏的问题。此外,设计人员还要尽可能增加植被在整个建筑设计中的覆盖范围,并借助先进技术、新型材料将建筑打造成具备浓郁乡土风情的现代化建筑。

(四)节约资源

生态建筑必须符合环保的基本理念。一方面,生态建筑要符合资源节约的基本理念。设计人员要尽可能设计出节能型的电力系统及水系统,从而来节约电力资源、水资源。如今,不少设计人员会在设计中加入太阳能系统来供电,而供水则更多的选用雨水搜集系统与中水系统。另一方面,生态建筑要符合低污染的基本理念。设计人员要尽可能设计出垃圾排放系统,确保建筑中的各类垃圾能通过正常渠道排除,给周边环境的污染尽量最小。

(五)符合建筑的基本需求

生态建筑是现代建筑种类中的一种类型。与其它建筑一样,生态建筑的根本功能依然是:给使用者提供日常工作、日常生活及日常休息的基本环境。因此,设计人员要依据生态建筑的主要功能,构建适合使用者的内部环境和内部设施,确保建筑能达到使用者的基本要求。

二、生态与现当代建筑的具体融合方式

(一)材料选购

建筑材料是整个生态建筑的基本元素。众所周知,在建筑物的同样一处位置,设计人员在实际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不同,那么该处建筑在建成后的结构形态和给人的感觉就大为不同。设计人员在生态建筑的实际设计中,要尽可能选一些环保型强的新型材料。此外,设计人员还要观察生态建筑所处城市的整体风格,选择该城市中常用的一些材料,确保设计出的生态建筑与当地城市总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二)空间布置

空间布置是整个生态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空间布置主要涉及到了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垂直绿化。绿化的方式具体如下:(1)设计人员要在生态建筑的上部及左右两边设计金属网,金属网的作用是栽植爬藤植物,尤其到了夏季时期,天气过于炎热,爬藤植物能在很大程度上挡住太阳,使室内环境不至于过高;(2)设计人员要在共同区域中设置更多的绿化区域,让公共空间能被绿色植物所包围;(3)大面积的植物能给使用者们带来视觉上的充分享受,而大面积的植物在受到阳光的照射后,能快速进行光合作用,从而给室内带来更新鲜的空气,供使用者们呼吸。第二方面是通风方式。对传统建筑来说,设计人员需考虑如何借助机械通风方式来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性。而生态建筑却与之相反,它需要设计人员考虑如何以自然方式来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性。

(三)景观布置

景观布置在整个生态建筑设计中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景观布置同样会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水景设置。其一,设计人员要设计出合理的水利用及循环系统,而雨水收集系统与中水系统是常用的设计方式。其二,设计人员还要从景观的角度来考虑水景的合理设置,最典型的方式是在室内设计瀑布景观。第二方面是植物配置。在景观设置中,同样要考虑植物设置。设计人员除了要考虑植物所要覆盖的总体面积和具体摆放的位置,还要考虑选用哪些植物最为合适。当下,一个基本的选择原则是:设计人员可依据生态建筑所处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当地城市较为普遍的植物。这些植物是使用者们所熟悉的植物,使用者们也能从心理上接受。

结束语:综上,本文首先论述了生态建筑所拥有的几个典型特征,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顺着周边环境的趋势来设计;二是加入自然要素;三是保护植被等资源;四是节约资源;五是符合建筑的基本需求。其次,本文论述了生态与现代建筑在融合中的具体设计方式,具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材料选购;二是景观布置;三是空间布置。希望本文所研究的种种内容可给相关人士一些有利的借鉴,参考本文的设计方式,优化生态建筑的设计。

参考文献:

[1]王桂美.绿色生态建筑理念在地产项目应用中的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陈星、宋贵杰、李薇等.德国与中国在生态建筑发展中的比较研究[J].工业建筑,2013,24(28):24-25.

第4篇:现代建筑范文

有人说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因为它总是在变化中给人以隐喻启迪的。本文基于建筑语言的视角,从建筑与人、象征、文化等不同的关系出发,通过隐喻与建筑语言关系的分析,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在建筑创作中如何运用隐喻思维对建筑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使建筑形式具有一定隐喻意义,并且能准确表达对建筑本质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建筑语言,隐喻,象征

隐喻的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论修辞》中认为隐喻是“给一个事物属于其他事物的名称”。“隐喻”这是西方语言学和解释学常用的概念,也是建筑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质是再造一个可理解的世界,把语言学模式扩展、应用于非语言符号领域,以一种直接的“传递”方式对建筑语言进行释义。

隐喻是指一种自觉的象征,是在形象化中从意义出发的比喻。隐喻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形象(外部、空间造型或修饰),另一方面是意义。广义上说,建筑是一种形式语言,它是通过形式上的象征向人们暗示建筑的内涵。但我们所说的隐喻不是指这种广义上的象征,而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方法,或者引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与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而从狭义上讲,建筑形式中的隐喻是建筑师用切合于建筑语言自身规律的特殊建筑形式处理来表达建筑形式的意义,加强人与建筑之间的对话,如“隐喻主义”。隐喻主义是要力求建筑具有隐喻性的设计思想,用暗示、联想、回忆的手法使人感到建筑上看不见的更多东西,就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只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性的改进: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也强调建筑的象征性。

隐喻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后现代。隐喻的思想很早就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建筑中了,作为一种系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来的。当代西方建筑实践中,把建筑作为语言对待的设计方法有三种,其中采用古典词汇及传统、地方词汇,类似于文字上采用方言、成语、典故等用于建筑设计中,这种设计方法就是隐喻主义的范畴。

从建筑发展史来看,建筑是有生命力和内在意义的,建筑除了具有实用功能性外还具有内在意义的象征性。隐喻主义是从建筑的象征性来考虑的,强调建筑的内在意义、建筑与人的交往。建筑的象征意义在过去是常被忽略的,建筑的意义必须通过接触和感知才能被理解。

隐喻主义的建筑理论观的主要是:建筑不仅是具体的物,还是抽象的符号。人们可以通过非语言的直觉来理解它,也可以从语言符号化的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方面来理解它。此外后现代隐喻主义强调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应该表现出人文、地理和历史的延续性,在现代建筑中应该运用传统的建筑语汇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而不是对建筑文化进行解体。

从隐喻意义的表达与建筑本质的关系出发,把建筑中的空间与形态作为建筑本质形式表达的主要方面把建筑形式中的隐喻大致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用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来象征意义。它包括建筑整体或部分形象上的隐喻,结构形态上的隐喻,环境形态上的隐喻,以及装饰性的隐喻等等。如悉尼歌剧院、纽约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第二种类型用建筑抽象的空间来隐喻意义。如勒・柯布西耶在他的郎香教堂内部空间中就运用了“光”与“影”的隐喻。第三种类型就是隐喻前两种基本类型的综合运用,如现代隐喻主义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筑波中心大厦,既有建筑和环境实体形态上的隐喻,又有空间的抽象喻。他在建筑个部分运用了多种符号,并对它们进行重新处理,表达了该建筑的多种隐喻意义。第四种类型是用形式暗示内容的隐喻。如文丘里的富兰克林庭院用的平面和立体框架形式。

隐喻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思想和手法,很多建筑大师都在不断的运用并完善着它。其理论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位善于运用隐喻的建筑大师观点和方法中进一步理解。

美国建筑大师格雷夫斯曾提出,第一,他把外界形象变成形象时,不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是提取其文脉片段,从细部出发;第二,通过建筑形式的发生现象来阐述其作为文化内部含义的性质;第三,他认为对立是意义的基础,运用不同点的对立关系表达建筑意义;第四,格雷夫斯还提出了新的“隐喻逻辑”,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能构成建筑体系本身对立的手段。

文丘里对隐喻的观点是:建筑是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统一体,隐喻能够表现这一点,他常通过诙谐的手法来强调建筑的构图规律,以此在建筑中形成复杂性和矛盾性的表征。与格雷夫斯使用已有建筑片断组合的方法类似,他注重建筑

在装饰意义上的隐喻性,运用传统古典的建筑语言来创作,这种方法就是后现代“隐喻主义”在建筑中常用的隐喻手法。如他设计的的栗子山住宅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现代隐喻主义大师矶崎新,在建筑中运用的隐喻方法与后现代主义大师的方法不尽相同,他主要以“二元论”的原则,运用对比或视觉对位的手法来表现形式主体的隐喻性,这些隐喻的主题有理想的情感,也有古典主义的,既有非现实性的和高度幻想主义的,也有的成分。这些都加强人与建筑的交流增加了建筑形式,增添了许多建筑趣味。

现代建筑隐喻主义的创作与实践

建筑创作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常用“隐喻化”的表达形式,即通过隐喻思维对建筑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使建筑形式具有一定的隐喻意义。而总的来说,建筑形式中的隐喻是建筑语言从根本上区别于其它艺术语言所形成的意义表达方法。

同时在构思方案时, 建筑师用一种熟知的事物表达另一事物的手法可以让构思变得相对简单。任何人造的实在的形态其实都是某种隐喻观念的物化, 因为制作这种形态本身即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这种目的性即是他的隐喻。正如《易经》中所说:“形而上者为之道, 形而下者为之器, ……”。隐喻是超越形态之上的精神内涵, 它是创造形态的“道”, 形态本身即是“器”。

对现代建筑隐喻的思考

第5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防雷技术;防雷装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进了现代建筑向集成化、智能化发展的进程。智能建筑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基于微电子技术的弱电信息及控制系统中采用的电子设备也越来越多。由于建筑物内数据线和电源线分布较多,极易受到各种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而在众多干扰源中,雷电对系统的影响最为严重。因此,防雷技术对建筑物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数据的可靠传输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筑物中建立安全可靠的防雷及防干扰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防雷技术基本原则

雷电灾害形式有直击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3种。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器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称为直击雷,其电压峰值可达几万伏甚至几百万伏,破坏性很强。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称为感应雷。雷电波侵入是指由于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对雷电的传导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及设备安全。目前直击雷造成的灾害已明显减少,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造成的危害却有所增加。感应雷和脉冲电压侵入室内的各种微电子设备,干扰系统运行,甚至损坏设备。防雷,就是要组成疏导雷电泄放入地的一体化系统,以防止由直击雷或雷电的电磁脉冲对建筑物本身或其内部设备造成损害。雷电干扰源分为内部和外部,内部主要决定于装置的原理和质量,外部则主要由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决定。

目前,我国建筑物防雷系统执行《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7-94(2000版),外部防雷系统由接闪器、立柱基础的钢筋网与钢屋架、屋面板钢筋等构成整体。内部防雷措施有屏蔽、接地、等电位联接、过电压保护、安全距离、合理布线等。

智能建筑防雷技术构成图

二、建筑物防雷技术

2.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主要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组成。接闪器位于防雷装置的顶部,其作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部位把雷电引向自身,承接直击雷放电。接闪器是最基本的防雷措施,根据建筑物的特点和防雷等级可选用避雷器、避雷带、避雷网等。引下线是避雷装置的中段连接部分,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布设时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并应避免弯曲,经最短途径接地。接地装置是指埋设在地下的接地电极与由该接地电极到设备之间的连接导线的总称,其作用是流泄雷电流和接地短路电流,通常利用建筑物柱子和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

2.2内部防雷措施

建筑物内部防雷措施主要有屏蔽、等电位联接、综合布线等。

2.2.1屏蔽

屏蔽的目的是防止雷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屏蔽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初级屏蔽的衰减程度,其次取决于屏蔽层对于入射电磁波的反射损耗和吸收损耗程度。

屏蔽技术是通过利用金属网、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阻断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阻挡和衰减施加在电子设备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主要方式分为建筑物屏蔽、设备屏蔽和线缆及管道屏蔽。实际中根据防雷分区和设备的要求实施全屏蔽、部分屏蔽、局部屏蔽或管线屏蔽,使雷击时的电磁场层层衰减。最安全可靠的设计方案是对建筑物外墙进行全屏蔽,构成笼式防雷,并将重要的微电子设备、机房等位置设置在整幢建筑物的中心部位或下部。

2.2.2等电位联接

建筑物的避雷系统在防止直击雷的同时引起一定的电磁场变化,将在相邻的导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对电子设备可能造成损坏。建立等电位联接的目的是对电子设备与建筑物内各导电部分建立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联接,以减少各金属部件和系统之间的电位差。主要方法有:

①用导线或过电压保护器将处在需要防雷区间的防雷装置、电气设备、金属门窗、电梯导轨、电缆桥架、各种金属管线和弱电系统的金属器件相互联接起来,构成统一的导电系统,从而避免各接地线之间存在的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的产生。

②建筑物结构的梁、板、柱基础内的钢筋焊接为统一的导电系统,接到综合共用接地装置上,形成等电位联接。

2.2.3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系统是指按标准结构化方式布置建筑物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综合布线系统由工作区、管理区、水平线、干线、设备间和建筑群六个子系统构成。

①设备间子系统:由设备间的电缆、连接器和有关支撑硬件组成。在网络、配线设备等场所,应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种线路、管道中设置等电位联接,在机柜处安装相适应的避雷器。

②管理区子系统:在设备间的配线区域内为连通各个子系统提供连接措施,由交连、互连配线架组成,应在机柜、接线箱等处安装相适应的避雷器。

③干线子系统:主要由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之间的联接线缆组成,实现控制中心与各管理子系统间的连接,实际中应进行等电位联接。

④水平子系统:由连接管理子系统至工作区子系统的水平布线及信息插座组成,将用户工作区引至管理子系统。其通常设置在金属桥架或金属管道内,与综合接地系统相连形成信号线路的屏蔽层。

⑤建筑群子系统:由电缆、光缆和入楼处的电气保护设备等相关硬件组成,建筑群间应采用电缆沟的方式,确保金属桥架或金属管道与综合接地系统连接。3、过电压保护

通常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接地、屏蔽等措施,侵入弱电系统的过电压幅值将大幅降低,但仍可能超过系统设备的耐受极限。因此设置过电压限压装置,当系统电压过高的时保护器启动将超过的电压对地释放,保护设备安全。在现代高层建筑上部由于存在侧击雷,接地系统与附近防雷点实行等电位联接,雷击点可能距下级防雷器更近,下级防雷器保护水平低于上级防雷器,可能出现下级防雷器先于上级防雷器启动的现象,且由于下级防雷器通流容量小于上级防雷器,其可能被损坏而失去对设备的有效保护。因此,高层建筑电源防雷器应按从上至下逐级配置的原则,建筑物高层电源配电箱应配置大容量、低残压防雷器;中低层电源配电箱、弱电系统机房可配置中容量、低残压防雷器;底层电源母线应配置大容量防雷器。

三、结束语

现代建筑物防雷技术是全方位防护,重点是将建筑物防雷构成一个系统工程,根据雷击电磁环境特点,合理采取接地、屏蔽、等电位联接、过电压保护、隔离、合理布线等综合措施防护。

参考文献

[1] 曾斌,田峻.智能建筑工程[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第6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色彩;装饰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

(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

1.“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人们在感慨自身的渺小的背后,蕴含着对“无限”的向往。这也就是传统建筑空间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们将这种情感赋予到建筑设计中,主要体现的就是有限空间与无限遐想的天然融合。例如:中国的传统民居,主要以“宅”为单位,作为空间的限定,但是无论宅子的大小,院落中心的“庭院”以及“天井”都会得到精心的设计与布置,因为这就是人与天协同发展的最佳场所,体现的就是对无限性的向往。同时,住宅的有限空间逐渐变得外向,建筑的空间内涵已经不局限于高墙深院当中。

2.有”与“无”的辩证理念

“有”与“无”的辩证理念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最富有深意的一点。“有”在建筑中指的就是建筑的实体,“无”指的就是建筑内部与建筑外部的空间,建筑空间的有用性必须得通过建筑实体才能表达出来。具体是指:空间由实体进行围合,凸显的是有限性,但是完全封闭的空间并没有用,只有贯通的空间才能体现出空间的无限性。在建筑领域中,科学的将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进行融合,灵活的将开敞与封闭应用在建筑设计上,才能发挥出空间的真正效应。

当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形式不仅仅包含这些,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物质形式

中国古代的建筑单体以木构架建筑体系为主。木构架体系在汉代已基本形成,在唐代达到成熟,历史悠久、体系完善独特、分布地域广同时地域性明显、建成数量多并一直延续至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建筑体系之一。另外,中国传统建筑还存在干阑式、窑洞、碉房、土楼等等多种其他建筑体系。不同地方根据其气候、地形、材料的不同形成其特有的建筑文化。

中国古代的建筑群体布局和城市规划多强调对称均衡,如故宫、曲阜孔庙和明清北京城等。而在建筑群体空间上则较喜好采用一组或多组围绕形成一个中心空间的手法。同样,这些手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运用中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文化古国,我们的文化影响着整个世界,这个文化不仅仅是思想文学方面,也包含了建筑文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高科技的过分依赖导致传统建筑文化被当代建筑师所忽视,当中国现代建筑经历这么多曲折之后,一些设计师们立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角度上重新思考和定位,对于传统建筑遗留给我们的影像和记忆加深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并唤起了我们骨子里的传统文化意识,进行分析、拆解并加以重组,最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相结合,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既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又不失现代感,最重要的是它能够体现出东方人的审美心理。建筑的设计应该既承载着历史也延续着历史,古人留下的建筑文化是千年来工匠们的精华部分,这种精华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仰的。作为当代设计师应该善于将传统文化当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到当代设计中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可以令新中式的建筑语言深入人心,让我国的人民可以引以为豪,引以为傲。

三、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一)建筑装饰

现代建筑的布局形式在结构上可饰以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主要体现在外观造型的多样化和应用范围的广泛上,因为它比较讲究对称、体量对比,例如檐柱、斗拱、须弥座等象征性装饰。而在建筑的色彩上,基本上只有黑白两色,这在很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中国朴素的哲学思想也被包含在黑白两色中,象征简约极致。

有些建筑的内外存在极其明显的反差。从外部看来,建筑墙体一般非常高大整齐,只留有极小的窗口,而到局部的门罩和窗罩,它们虽然具有精美的砖雕与石雕,但其安置在实墙上,封闭严实,整个建筑好像城堡一般,自我保护,让人很难接近。

建筑装饰中的另一个典型的对比特色就是建筑中的曲线与直线特征。例如在徽州,高高的马头墙可以说是直线线形,但是在马头墙上的挑檐具有曲线特征。直线与曲线形成对比,但又相互照应,与黑白色搭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建筑形态与空间

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喜欢对称美,因而我国的建筑大多是以方形为主的,即便是圆形建筑如凉亭,其四周也必定有对称的屋脊,所以传统的空间设计要求对称,比如我国最有传统特色的四合院,它就是严格执行了对称的要求,而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建筑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无论是私家小院、别墅或者是高大的写字楼等,很多都采用了对称结构,这样才显得庄重。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就是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典范,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气质。

中国传统空间的精神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空间格局是相融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对自然采取顺应、亲和的态度,对自然景物非常喜爱。这种淳朴亲切的自然情怀反映在空间的处理和陈设设计上,将自然要素尽量组织到内部空间中。利用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形成开敞的和半开敞的空间,将室外景观“借”入室内;绿色植物和盆景,作为室内陈设部分,使室内增添更多的自然景观元素。这些都可以为现代空间设计所借鉴。

(三)建筑色彩

色彩搭配影响空间对人视觉和心理上的整体性感受,如何在整个空间环境中创造出适合空间氛围的的色彩搭配,就成为了空间环境设计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中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重了对材质本身色彩肌理效果的保留,又恰当的使用了人为的配色。

传统的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除了在承重架构和装饰纹饰上采用易雕刻、移动的木材构成之外,其他的空间围合构件基本上都使用了原材料的本质肌理和色彩,譬如石阶、走廊、地面和依附它们上面的细节装饰。在构筑材料的选材上也十分广泛,室内空间经常使用的木材如楠木、椴木等。石材的使用常有:汉白玉、花岗石、青砂石等。不同属性的材料之间的结合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环境丰富充实,色彩独特。

在人为配色上,中国传统的空间设计的使用是有规律的,根据色彩的变化依次为:黄、赤、绿、青、蓝、黑、灰。如宫殿、寺庙一般使用象征权贵的黄色和赤色,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炎黄子孙,黄自古以来就是正统的颜色,是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色彩之一。另外,赤色象征着圆满和希望,它和黄色象征着被太阳笼罩着的生命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的生活中这两种色彩也经常被用来表现传统的主题和渲染气氛。

(四)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独树一帜,自成体系,从它的产生、发展到完善、成熟,最后达到了尽善尽美、炉火纯青,可以说在现代建筑出现以前一直担负着中华民族的居住、宗教活动、行政执法、商业贸易等的空间需求。而且它还是一个不破坏环境,而为环境增色的绿色建筑体系,这一点是西方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无法比拟的。那么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不用石头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质地好的石头大都产自环境优美的名山,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中国人的建筑观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环境增色而不是去破坏它。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灵,即万物有灵学说,破坏它就意味着对人类不利和带来灾难,如认为山脉即为龙脉,开山采石头就会切断龙脉,不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带有迷信色彩,无科学依据。但实际上到处乱开乱采就会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贻害无穷。石头开采后不会再生,而木头砍伐之后则可以再生,所以中国建筑少用石头而多用木头的现象就不难解释了。所以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要弘扬环境保护的道德理念,要结合工程实际目标以及环境保护责任感进行设计任务,要在设计中逐步实现“绿色”生态安全的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从根本上减小能源、材料的浪费。

参考文献:

第7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后现代建筑思潮;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差异性;统一性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设计思想日趋成熟和完善,但后现代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关系至今没有定论。部分学者认为这两种流派是完全对立的,而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认为后现代建筑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延续与超越。因此,在对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研究工作中,对其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作一下综合性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产生是以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反叛面貌出现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性:

第一、艺术追求的差异性。作为建筑思想的一种发展趋向,后现代建筑思潮不注重建筑的实用功能、技术经济等物质方面的实际问题,它所关心的是建筑形式、风格、建筑艺术表现和建筑创作的方式方法等。这些方面固然是重要的,但并不能代表建筑的全部问题。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解决的问题则是全面的,它回应了在社会生活、思想上的各方面的变化,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建筑工程技术的相应发展,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的更新以及建筑所反映的时代精神,满足现代社会和个人的需求等重大问题,都为现代主义建筑所考虑到和努力解决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历史上空前的伟大的建筑进步,是建筑界的思想解放运动。从这一方面来说,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总体而言,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基调是崇尚机器之美的,强调现代主义的批量生产或复制。而与之相对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则试图重返人本主义,以实现人与自然、历史及机器的和谐交流情感,其作品的表现的是无中心的、不集中的、零散的、碎片的。

第二、艺术形式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和最主要的特征是功能主义。它在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建筑成本的考虑。从早期的伦敦国际博览会上英国建筑师帕克斯顿设计的“水晶宫”中体现的现代主义建筑的雏形,到芝加哥学派的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从德国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建立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调经济效益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到米斯追求的“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的经典的主张,无不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功能主义的显著特征。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后现代建筑思潮的对形式和装饰的追求。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从文丘里主张建筑的复杂与矛盾的宣言,到詹克斯归纳的装饰主义的特征,从后现代建筑对形式的专注和纯粹的表面装饰,到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上的怪诞及对传统原则和秩序的颠覆,都表现了后现代建筑思潮的注重形式的立场。

现代主义建筑以单纯的几何形式即“少”为手段,以实用性为目的。后现代建筑则主要以审美判断力为主导,包容了实用目的,手段丰富多样,通过矛盾规律来营造多样性的艺术形态。

第三、艺术语言的差异性。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禁欲主义,认为建筑作品的高度的装饰是美学上的反功能和腐败。它的典型结构是规整的六面体、高大的钢筋圆柱和玻璃外墙,致力于用纯正的建筑语言、标准的结构取代建筑的社会意义。现代主义建筑认为只有形式的精确性、艺术语言的严格性才是建筑的本质和意义。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反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装饰上的单调和极度的贫瘠,将建筑的装饰视为一种符号和标志,是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用丰富的装饰的体现传统文化、地域与民族特色以及历史文脉等建筑内涵。它提倡建筑与城市的形象有生动的意义,使得人、建筑与历史之间产生一个交流的空间,唤起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语言较为单调,以纯几何手法和技术来代替一切手法,以实用性代替一切目的,甚至不免以样式和用途的简单来代替人类认识实践活动的所有主导,即以知性感性的形式功能来代替其他方面。后现代建筑理论家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思潮概括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其包含的意思是,建筑的设计与实施两个阶段不是孤立的,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建筑式样、风格的艺术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建筑风格与所在城市的历史关联,等等。建筑是被自觉地作为一个符号设计的,它有着比较明确的意义表达。无论在其内部还是外部,除了功能和材料工艺等技术的必要性,建筑设计要有审美的安排。因此,后现代建筑思潮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较为丰富的艺术语言。

在分析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差异性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统一性:

第一、在功能方面,由于建筑艺术的独特性,其最终的目的是人居住的场所,建筑作品的使用功能在任何建筑运动中都不可能被忽视。只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了功能的首要地位,而后现代建筑思潮更为强调形式的丰富,而没有将功能方面突出出来。这些并没有阻碍二者建筑功能的统一,它们的建筑作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心理的需求。

第二、在材料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的发现和生产出新的材料,可以运用于建筑领域,满足经济方面或是功能方面的要求。而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跨度,因而在一些新材料的运用上会有所差异。但建筑的基本材料,如沙、石、水泥和钢材,在任何建筑的建造中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建筑都是如此。

第三、在技术方面,建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类型,经过了长期的发展,特别是近现代的发展,已经是一门成熟的学科,形成了非常规范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无论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还是后现代建筑思潮中,总体的建筑技术都是相同的,有区别的只是某些细节的工艺手法。

总体来说,在建筑的发展史中,西方后现代建筑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社会实践。这个共同的基础是近代科技文明所提供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及自文艺复兴以来所积累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它们不应该被理解成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而应该被理解成为现代建筑运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第8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线;综合技术;探讨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所配备的生产、生活设施的种类和功能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促使建筑工程不断在完善,向着大型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工程的管线主要是由水、电力、燃气和热力管线组成的。建筑工程中的不同的管线是由不同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以及施工。各个管线只有进行综合的调节下,才能够使得建筑工程向着顺利的方向发展。为了能够使得建筑工程的进程能够正常进行下去,这就要求做好管线综合的工作。

2.管线综合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意义

2.1管线综合技术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各个阶段具有科学的指导方法,并且能够对各个单位的管线工作进行科学的指导。

2.2管线综合技术可以将建筑工程的单项工作综合的协调起来,从而能够很好的指导建筑工程的整体建设,并且能够使得建筑工程顺利开展。

2.3管线综合技术,能够使得建筑工程充分利用地上、地面和地下等的各种空间,从而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效益。

2.4管线综合技术使得建筑工程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从而可以使得建筑工程的各项工作有了一个可靠的保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具体划分

3.1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规划

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对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使得建筑工程的各个系统能够协调发展。在对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进行规划的时候,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有关人员要确定各种工程管线的干管走向。第二,对各种工程管线分布的合理性进行恰当的分析。第三,对建筑工程的主干管和有条件的工程主干管要定一个具体的位置,相反对于一些一般的工程管线不需要一个确定的具体的位置。第四,有关人员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及时发现建筑工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且要快速的调整布局,从而使得各个工程的管线排列有序。第五,建筑工程的相关负责人对各个工程管线的规划要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各个工程管线能够协调发展。建筑工程在对管线综合工作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编制工程管线的规划书,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各个工程管线的施工有一个可靠的基础。

3.2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设计

在建筑工程中,首先要对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进行一个初步的设计,即要确定各个工程管线具体的平面位置、检查各个工程有无冲突和矛盾。其次要对施工图进行检查和调整,从而可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进行。

4.管线综合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具体步骤

4.1在建筑工程中,进行统一的标注

在建筑工程中,管线综合技术要充分考虑水管的外径尺寸,分管的厚度,桥架的厚度,对风管和空调水管的保温的厚度,并且要对他们进行统一的标准,从而使得管线综合技术更加具有标准性。

4.2对相关部位的建筑结构尺寸进行采集

在建筑工程中,管线综合图要弄清楚梁板的部位以及柱的建筑结构尺寸,从而可以保证层高、板厚、垫层厚度、梁柱的具置,这样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误差,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

4.3编制管线综合规划的综合成果

在建筑工程中,管线综合的平面图和管线道路标准横断面图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能够使得建筑管线综合工作的顺利进行,就要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进行设计。通过设计管线综合的平面图和管线道路标准横断截面图,这样可以控制建筑物之间的平面位置。

4.4确定管线之间的竖向综合

在建筑工程中,为了使得建筑管线综合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线之间要进行协调,并且要根据管线综合原则充分考虑各个工程管线之间的矛盾,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使得各个管线之间能够顺利进行。在建筑工程中,合理的处理好管线之间的竖向关系,从而使得管线综合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5.管线综合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5.1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尽可能的减少改动

管线综合主要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能够最大的运用内部的空间,并且能够合理运用空间,从而进行合理的布局。在进行管线综合的时候,要尽可能的减少改动,只对一些非动不可的管线进行调整。

5.2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保持功能的不变

在对管线进行调整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原设计的功能不变,比如:有坡度的水管坡度不变,这样做可以方便管路的放水。

5.3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不改变原有的设计

在管线综合技术中,要保持原有的设计,从而可以使得管线工作的顺利进行。

5.4要全面考虑影响管线综合技术的因素

在建筑管线工作中,为了保证管线综合技术的发展,就要充分考虑影响管线综合的因素。要充分考虑到保温层的厚度、各个管线之间是否协调等因素。

6、结束语

建筑管线综合工作不仅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而且也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工作。建筑管线综合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能够顺利进行。为了能够推动建筑工程按照原有的计划顺利进行,这就要求管线施工的各个单位之间要相互协调和配合,使得各个管线能够协调发展。建筑管线综合工作具有施工难度大、设计内容较复杂,这就要求建筑工程有关负责人员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从而可以确保建筑工程的进度。

参考文献:

[1]夏明时.建筑综合管线的布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7):23-24.

[2]李胜文.浅谈建筑管线工程的综合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 (23):11-12.

[3]刘纪才. 建筑管线支吊架的产业化发展[J].建筑施工,2013,2(2):45-46.

[4]卢贵修.高层建筑管线安装监理实践与体会[J].河南建材,2010,3(2):33-34.

第9篇:现代建筑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绿色节能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节能目的就是通过对能源和资源进行节约和控制,来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污染,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是建成后要在节约能源上具有特色,即要使建筑物做到冬暖夏凉,这样就可以节约有限的能源。因此,在建筑设计方面,就要从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做起,使室外的布局和室内的格局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充分考虑利用阳光和外界空气的作用,努力设计出一幢幢贴近大自然的绿色节能建筑,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和谐环境。

一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概况

1 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本身就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生态技术、生物技术、人文精神、能源策略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这些方面都与社会经济有着直接的必然关系,从而也促进了生态产业以及经济循环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所以,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它是具有综合性的一项设计工作。现代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建筑物与居住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以建筑设计作为主导思想,同时也应合理地协调好城市生态问题、景观生态问题、自然资源问题等,也应对结构、环境、材料、热能、生物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在研究的同时也开辟绿色节能设计的新领域。

2 对于降低污染以及对环境的保护,作为施工企业应重视节能、节约用地、节水以及节约材料等方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在建筑行业当中这也是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建筑行业当中,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是绿色节能的关键因素;而减少浪费、降低污染才是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措施。

二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 建筑节能规划设计

(1)选址

节能建筑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充分利用建筑所在环境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在尽可能不用常规能源条件下,遵循气候设计方法和建筑技术措施,创造出人们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室内环境,而建筑所处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建筑选址将直接影响建筑室内外热环境和建筑能耗大小;因此,在建筑的选址上,首先应从建筑所属地区的气候条件出发,将建筑设计、建筑微气候、建筑技术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相结合,对建筑所处环境的地形、地貌、绿化、水体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建筑布局

在合理选址的基础上,建筑布局对于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建筑师应充分考虑建筑的总体布局,到不同体量,不同角度、不同间距、不同走向的建筑物的合理组合,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日照,以产生不同的热量需耗(冬季)和热量盈余(夏季);特别是建筑间道路的不同走向对风向和风速有明显的影响,因为建筑群和道路之间多为速度较小、方向竖直的管状气流,很难穿越建筑物,所以必须考虑建筑群体的形状与体量的组合和布局,使高层、低层错落排列并利用道路和植被,形成空气流动和自然通风,使建筑冬天可保持室内热量,避免冷风渗透;而夏季则形成穿堂风,达到自然通风和降温。

(3)建筑朝向

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但同时必须考虑夏季防止太阳辐射与暴风雨的袭击,要达到夏季防热又要冬季保温的理想朝向是困难的,建筑师应权衡节能及相关方面因素,选择出各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或较好朝向,使建筑在夏季尽量避开南向烈日的炙烤,冬季争取尽可能多的温暖阳光,从而让建筑获得冬暖夏凉的宜人室内环境。

(4)建筑通风

自然通风是当今节能建筑所普遍采用的一项比较成熟而廉价的技术措施。 房间有良好的自然通风,一是可以显著地降低房间自然室温,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时间生活在自然室温环境的可能性,从而体现健康建筑的设计理念; 二是能够有效地缩短房间空调器开启的时间,节能效果明显。

(5) 太阳辐射

建筑物所处的室外环境并不是只与室外气温有关, 还与太阳辐射、风、雨等有关,其中太阳辐射是主要因素,建筑的外立面由于朝向不同其得到(或失去)的太阳能量也不同。 冬季辐射得热,南立面与北立面相差甚大。 从建筑冬季日照和夏季防热综合考虑,南向是建筑最佳朝向。对于南北向长方体形建筑,存在一个最佳的长宽比和高宽比,使得建筑外表面所得太阳辐射量很少。

2 建筑围护结构体系

(1) 建筑外墙

多年以来, 我国建筑一直采用烧结粘土砖作为外墙主要材料,由于烧结粘土砖的生产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损耗,国家已逐步禁止使用烧结粘土实心砖,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砼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砖渣砌块等墙体材料相继出现,其中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节能性能相对较好。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用复合墙体将是大势所趋,复合墙体主要通过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这种墙体很好地发挥了两种材料的长处,既不会使墙体过厚,保温效果又好且能承重,因此,综合运用围护结构的热传递机理、节能指标体系优化方法以及建筑低能耗围护结构组合优化设计方法进行墙体材料的研究和开发是现阶段建筑围护结构体系节能的关键。

(2) 建筑外门窗

建筑物的外门和外窗是冬季冷风侵入、 夏季阳光入射的主要通道,为了保证建筑的节能,要求外窗及阳台门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凡是门窗的保温隔热性能传热系数)和空气渗透性能(气密性)两项物理性能指标,达到或高于所在地区《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及其各省、市、区实施细则技术要求的建筑门窗统称为节能门窗。节能门窗可以是单层窗’也可以是双层窗,在高纬度严寒地可采用三层窗。设计时可考虑采用双层玻璃、中空玻璃、低辐射玻璃等保温性能较好的玻璃。

(3)窗墙比

在确定墙体、门窗做法后,合适的窗墙比对于节能设计是必要的。窗墙面积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窗与外墙之间热工性能的差异,相差越大,影响越显著;窗墙面积比不仅影响能耗,也影响建筑立面效果、室内采光、通风等。 将开窗率控制在适当的水平,并尽量避免在东、西向开窗,是节能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4) 屋顶的设计

对多层和高层建筑而言屋顶在整个护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小,通过它的热量损失也小但受阳光照射的建筑物屋顶,表面温度比其他围护结构高得多,因此,屋顶的设计在建筑节能设计中亦占有相当比重,除必须考虑屋面隔热保温措施以外,尚应从建筑节能的角度采取以下措施:(1)屋顶外表面采用浅色饰面材料,可在夏季能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热;(2)屋顶内设置贴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能提高热阻 3.6倍,节能效果显著,是最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3)在冬暖夏热区具有多雨气候特点的地区采用蓄水屋面节能措施,依靠水分的蒸发消耗屋顶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热量。

3 建筑细部设计

(1)遮阳板

遮阳板的巧妙设置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窗率适当、遮阳良好的建筑才能是节能佳作,建筑师应重视遮阳板的设置,在立面遮阳设计时不仅仅只考虑遮阳构造设计,还可综合利用阳台、外廊等建筑构件以及垂直绿化、遮阳树木取得综合遮阳效果,使立面遮阳设计与立面形态处理有机结合起来。

(2)绿化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绿化所带来的景观效果,但实际上绿化所起的节能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城市绿地不断减少,加之空调的大量使用,导致“热岛效应”,空气环境日益恶化,给建筑节能带来负效应。 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中,绿化所起到的节能作用将日益显现。

三 绿色节能建筑设计室内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对室内房间的合理布局总体上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与采光,但因在建筑面积、体形系数以及建筑节地等方面有所限制,所以,不是每个房间都具有良好的通风与采光条件。我国的建筑节能计算主要是通过建筑进行研究的,所以在不同的房间里所应用的性质以及应用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此外,对室内的舒适要求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布局时,必须要确立先后的顺序,也就是先从起居室再到主卧室、次卧室以及工作室,最后才是厨房、卫生间。

2由于门窗设计是建筑围护隔热、保温以及节能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所以增加建筑材料玻璃在热工方面的性能,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窗表面的温度,防止夏季过高而冬季又会较低的现象。对于门窗洞口的设置一方面要增加室内面积的合理布置从而提高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到穿堂风,防止出现口袋屋式的布局设计。

3设置厨房与卫生间的排风口时,必须要全面考虑到主导风向以及对邻室的影响作用,从而防止出现油烟的污染以及发生强风的倒灌现象。

4防止出现通风的流线转折,从而提高房间的通风率。如果进风口与出风口具有较大的面积时,则会利于增加通风量。

四 太阳能在绿色节能建筑中的应用

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天然能源的日益匮乏,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已成为趋势,因此太阳能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太阳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器技术的日趋成熟 ,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几乎不要运行费用,而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年限为15-20 年,在节约能源的同时也为使用者节约了成本。

2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太阳能电池电系统是利用太阳光原理制成的将太阻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发电系统,预计太阳能光伏发电将逐步发展为重要的发电方式。

3太阳能建筑,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 ,是指太阳能建筑中太阳能系统构件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这将是建筑设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结语:

总而言之,建立建筑绿色节能体系必须以节能的方法以及技术而实现,这也可以作为建筑各个功能的系统以及节能的各种应用技术的综合指导。因此,在进行建筑的绿色设计时,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建筑国情以及地区的具体实际情况,从而综合地应用节能技术的各种措施,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案,全面规划,达到节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文集[C].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