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理想信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01-01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教育是青年人格与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崇高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当代高等学校肩负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育新时期国家建设人才的重任,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该立足于时代与国家发展的要求,在注重对大学生知识教育,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塑造与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以及理想信念的形成作为统一的过程,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就像航船没有了方向,容易迷失目标。科学的理念信念是基于人本身对于人生价值和真善美的追求,并在践行此理想信念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实践的科学认识。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持,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通过知识的传递,为大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结构,将其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在这样的社会中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树立崇高理想,坚持践行崇高理想,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践行崇高价值的同时,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将价值实现与人格完善相结合,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教学培养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改造。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青年大学生以其敏锐的思想观念,善于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极富创造力。正是这种对于新思潮的敏感性,使得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感受力与见解,他们对于知识与成才的渴望使得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从而对知识作为社会推动力的作用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他们突破传统知识的限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这项伟大的建设工程中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思想日趋活跃。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强烈地冲击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建构崇高理想信念的积极性和积极践行理想信念的意识,从而出现了理想失落、信仰危机、精神支柱倒坍、不能够坚守思想道德信念、在困难面前故步自封、经不起实践的考验等现象。校园里常见的现象包括: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沉迷游戏、高消费、旷课缺课、考试作弊、恶意欠款、轻生、甚至违法犯罪等。
三、不断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近年,我国高等学校发展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变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
(一)要有明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目标。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阵地,对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加强大学生理念信念建设的各项课程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目标与大学生的成才、独立人格的形成、理想信念的完善相结合,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课程教学从单纯的理论说教转变成以养成教育为主要教育方式。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目标,通过课程教学,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大学生。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教育,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由于当代社会局面发展的多样化,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呈现出一系列的新的特点,使得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大学生由于受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盲目地认为到学校只想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加上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不能很好地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起来,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学习科学理论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理论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理想 信念教育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226-02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技术也得到了快速普及。它所具有空间开放性、传递无障碍、传播多元化、使用快捷化以及内容庞杂性等特点,受到了广大青年人的追捧。它借助智能手机等终端,逐渐成为能够影响青年学生日常思想行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广发传播如同一把双刃剑,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着利弊两方面的影响。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运用新媒体的影响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更加重要意义。
1 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挑战
1.1 增加了信息监管的难度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数量极大的信息开始无障碍传播,使信息监管的难度加大。而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大多是通过各种搜索平台对知识以及相关信息进行了解的。在其对想要了解的东西进行搜索的过程中,不同价值观、各种不同的宗教以及不同种类的文化都会被相关平带地呈现出来,一些相对负面的言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变得模糊,社会责任感变得匮乏,诚信意识受到怀疑,积极奋斗的上进心逐渐缺失,政治信仰变得不够坚定。这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对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健康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1.2 影响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使传统的认知方式以及交流方式被打破,从而使大学生的判断水平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自身健康良好人格的养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交流方式逐渐变成QQ、飞信、微信以及微博等具有虚拟特点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对其相关的真实性无法明确的保证。事实上,许多大学生在网络上交流良好,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不善表达,这种现实和媒体中的巨大差异在会对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进行削弱,从而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
1.3 增加发生的可能性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相关信息的传递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从而使维稳的难度大大增加。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时事热点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其对社会热点的关注更为充分。相应的,一旦突发事件以及新闻的短期内被传播开来,就有可能演变造成部分过激行为,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另一当面,当代大学生对校园热点也有极高的关注度。但是因其在价值观以及心理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对发生的事件的判断往往停留在媒体所描绘的印象,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引发校园。
2 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会面临的机遇
2.1 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以及资源丰富等相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共享变得更加方便,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教育中的趣味性得到提升,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中,相关的资源门类也相对齐全,这对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及知识,为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在日常的运用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另外,新媒体的发展下,其自身具有的多样性以及新颖活泼等特点,都使信息的传递方式相关趣味性得到一定的增加,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理解,从而使教育的魅力得到增加。
2.2 有利于了解大学生思想的真实情况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思想教育中的针对性得到提高,使教育者能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多数思想教育者都是通过当面交流以及座谈交流等相关的形式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进行掌握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对自身真实想法进行隐藏,因而传统方式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更容易将自身真实想法、困惑进行分享和倾诉,传统方式中的思想顾虑大幅减小了。新媒体为思想教育者了解大学生真实思想情况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3 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得到增强
新媒体的推进和发展对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变革,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得到加强,使教育中的自主性得到提高。在新媒体发展中,一些平等互动、多对多的教育方式得以形成。作为新鲜事物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大学生会自动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以及层次,积极对新媒体的使用方式进行不断的摸索。在轻松自主的环境中完成对自身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搜索和整合,并对其做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动性得到加强。
3 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法的探究
3.1 提高思想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
在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对教育者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新媒体的发展中,部分传统教育者对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新媒体的革命性的认识、对网络技术掌握的热情和实际水平都不够。这就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时展的具体需求,转变思路,与时俱进。要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之前,首先要对相关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题培训,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尤其是需要重视研究运用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在专题培训的过程中,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的交流学习和专题研讨等方式,对新媒体时代下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思想教育者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3.2 结合传统教育模式,对新型教育模式进行开拓
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对新型的教育方式进行积极拓展,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走向深入、走向学生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要对高校已有的传播途径进行梳理和拓展,通过对官方微博和微信、红色网站以及校网生活答疑的专题版块,建立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的新形式得到拓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校园文化与新媒体文化建设齐头并进,紧密结合。另外,还要注意在学校相关的媒体传播中开设专门的版块,对新媒体中的优秀微博、博客以及论坛中的热点进行再传播,扩大影响,针对其具体内容给出相应改善性的意见和建议。
3.3 在学生中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平台
在新媒体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平台,并注重不断完善加强对其相关的场地、设施的管理。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以以班级作为抓手,组织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平台,以高度的阵地意识积极投入,积极维护,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思想现状、发现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自身所具有的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以及资源丰富等相关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使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变得更加方便,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使教育中的趣味性得到提升。同时,教育者能够借助全新渠道,更为清楚地掌握大学生相关的思想动态情况,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的时代性。另外,新媒体的发展,使一些平等互动、多对多的教育方式得以形成,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和革新,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范围得到加强,使教育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兆瑞.对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1):194-195.
[2] 邵霞琳.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究[J].科学教导刊(中旬刊),2013,15(2):197-198.
[3] 李慧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策探析[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0(11):127-128.
[4] 胡喜海.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3,28(9):191-192.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地位已经在“16号文件”中进行了明确规定与说明,国内专家、学者也在“16号文件”之后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以下几点思考:
一、反思建构理性,加强信念教育
通过阅读文献我们发现,各位专家、学者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背景除分析的视角以及表述上略有差异外,已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如何在大的教育背景下有效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事实上,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其探索的思维方式也没有变。这种政治与行政的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而且隐匿于其中的建构理性思维方式容易忽视受教育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使得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大受影响。
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采用了以一统的理想信念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样教育的效果收效不大,其生命力也是不容乐观。有学者指出,理想信念与理想、与信念是不同的[1],这就表明,二者不能简单叠加,也不是同一项内容。我们知道,多年来,高校是以理想为主进行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其实,这些理想层面的内容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已经非常熟悉,但是它在直面现实生活时,又能发挥多大的效用呢?这个问题一定引起我们的深思。
信念是理想的基础,为了实现理想以及基于理想方面的教育效果,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和加强在信念方面的教育,当前要从重理想轻信念的教育中走出来,以信念为抓手,把信念教育提升到其应有的高度,发挥其对理想的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这种政治与行政强控制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势必会削弱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而只有他们才能直接体会到学生的需要。因此,进行适当的放权,给予一线教育工作者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明确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内容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在讨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话题,但是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或者层次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因此,我们认为理想信念是由不同层面的内容构成的,它自身也是一个体系。
根据大学生大学生活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把大学生理想信念体系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具体来说包括:大学生活、职业规划、价值追求以及社会政治。根据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观点,每一个层面发挥着不同但又具有关联性的作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社会政治层面,价值追求、职业规划、大学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现程度都受它决定和制约。社会政治的基础是大学生活和职业规划,它们在一定意义上是社会政治的具体体现。而价值追求则渗透在大学生活、职业规划、社会政治这三个层面的理想信念之中。总而言之,这四个层面构成一个体系,并且相互依存并各自具有独立性。同时,也正是由于这四个层面,才使得大学生理想信念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
然而,事物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这四个层面也不例外。它们不但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并且还相互影响。换句话说,任一层面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对其他层面的状态产生影响。但我们要清楚,一个具有良好效果的体系,其内部就需要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所以,要想维持这种平衡,当某一层面发生变化时,就要对其他层面进行调整,以应对变化的需要。如果平衡状态被打破,不仅会使体系的整体性遭到破坏,而且会使之前的教育效果受到极大影响。
三、了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
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分析,但是我们思考的是,根据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内容,对当代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不可否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也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
在此,我们要强调的是我们根据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内容进行的调查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而且我们还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根据内容实施调查,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到学生的需求与理想信念现状。通过问卷分析,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看到学生在某些内容上的问题和特点,以及这些问题和特点的共性与个性。第二,根据内容实施调查,更加有利于问题的分析。因为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四方面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在某一层面上反映出来的问题,会在其他层面上有所表现或者回馈。第三,根据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能够再回归到内容,提出应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需要强调的是,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的问卷调查,要注意社会政治层面问题的设置。由于多年来灌输教育的结果,如果直接设置类似于政治选择题类型的题目,会影响到问卷的质量以及分析的结果。因为这种问题的回答是应试的,是原有灌输知识的习惯性作答。所以,我们认为,这一层面问题的设置要注意隐蔽性,通过一些现象的作答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理想信念。
四、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机制
针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势,结合我们提出的理想信念教育体系的内容,我们认为,可以探索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专门化,大学内部各个系统的工作职责越来越明确与规范,出现了分管各个条线的部门。这种大学内部分工的明细化以及教育工作的专门化,使得仅靠一个条线是无法完成有着多层次内容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工作。因此,这就需要多条线的通力配合与协作,需要多方面力量的相互支持与努力。根据前文提到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教育工作专门化的趋势以及从事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我们认为,专职辅导员、学业导师与两课教师这三方面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应该通力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在此联动机制中,这三方面的力量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肩负着不同的责任。
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来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24)]中已经做出了明确说明,在此就不赘述。但是,他们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我国辅导员工作专业化的发展,他们由原来的全面负责现在已经开始慢慢转变为重点负责。以前,大学生理想信念体系四个层次的内容都由辅导员来负责,现在辅导员主要负责大学生活、职业规划中的规划部分、价值追求、社会政治中的实践等内容的引导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确立良好的大学生活习惯,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并通过实践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
过往,两课教师在这方面的责任并不明确。在此机制中,我们明确了两课教师的地位和责任,他们也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两课教师主要负责最高层次理想信念,即社会政治理想信念的引导教育工作。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这项职责的效果也是慢慢彰显的。多年来,我国一直采用“灌输”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政治理想信念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但是,大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已经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此方面的教育,并且很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所以此项工作仅靠两课教师的理论灌输教育显然已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其他人的协作。这个时候另外两方面的力量就要发挥作用,配合两课教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同时两课教师还肩负价值追求层面的教育工作,他们所需要做的是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析当前的热点问题、热门事件,以此让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和现象,形成正确合理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社会思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西方社会不良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多元的思想文化碰撞,诱发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极大泛滥,造成严重的后果。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他们也很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研究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一、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也称为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被民主社会党人喻为“资本主义床边的医生和护士”。这一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很大,他们经常引用民主社会主义的观点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趋势提出质疑,并且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民主社会主义进行比较,认为两者都是用改良的办法解决社会问题。另外,针对社会主义否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科学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一些大学生借中古实行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也试图阐述两者的同质性,这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
2.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是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中最为重要的流派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一思潮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吸引了一些拥护者,大肆鼓吹西方民主、人权和自由,实行自由市场经济、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选举。许多大学生受其影响,无限放大自由和权利,导致当代少部分大学生原有价值观失衡。
3.思潮的影响
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中国的思潮主张有否定中国近现代以来的一切革命,反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宣扬中国应该走资本主义道路,并主张要全盘西化。由此看来,这一社会思潮的政治倾向鲜明,其本质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唯物史观的主义思潮[1]。特别是当代个别大学生,由于对中国革命缺乏直观认识和受西方“和平演变”的影响,出现了为摇旗呐喊的现象。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和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的双重冲击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形成了挑战。
二、西方社会思潮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一是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设西方社会思潮课程。针对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要主动出击,直面应对,积极引导。大学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主动出击。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设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课程,通过直面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思想政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大学生思考中国现实的问题意识。
二是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要通过大学生“内化”从而转化为“外化”。对大学生来说,从生活体验的角度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并注意把学生引向未来的发展和完善,培养生活中的道德主体。理想信念教育最终还要归结到拓展学生自我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而这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完满,理想信念由此增强并不易动摇。
三是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手段。开设具有交互性、开放性的在线交流平台,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克服时空限制的特点,开拓信息网络开放的教育空间,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形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巨大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微博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Micro Era" Environment
Abstract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mobile terminals and the emergence of "microblogging", officially marking today's society has entered a "micro-era, the advent of the" micro-era "has brought a profound impact and influence, to the ideal and fai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lso means thatare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How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ideals and beliefs, and to improve the working mode,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llenge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This article seeks to star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of "micro-era",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microblogging; ideals and conviction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icro era
传播模式的变化给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挑战在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当前模式和当今时代特征不相匹配。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和相对慢节奏的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微时代”的即时、互动、高速的时代特征。而机遇在于,将“微博”等新媒体发展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崭新载体变成了一个大有可为的现实选项。本文试图从研究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模式的特征入手,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冲击与挑战,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微时代”特征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
1 “微时代”环境下传播模式的新特征
1.1 流动的传播
3G网络以及相应的通信技术已经融入到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中。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和信息始端可以使信息传播和接收活动范围大大拓展,使之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当今社会的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手持iphone和ipad的大学生,他们在随时随地信息和接收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传播模式使信息具有了更强的不可控性,网络的虚拟特性也使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扩散等环节更加不可捉摸,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因此丧失了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权,信息控制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1.2 迷你的传播
这里所讲的迷你的传播,一方面是指移动终端的小型化,同时也意味着信息的传播更加流动,传播时间也更加零散,但更深刻的是“微时代”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对待信息传播活动的心态,当下人们更青睐那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当代大学生多数会选择零散的时间和“碎片化”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更短小、更精炼、更细碎的信息(如每条微博的140个字),而不愿意接受大篇幅的信息,譬如课堂授课。
1.3 瞬时性的传播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更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信息。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往往遵循一个更长的问题处理周期,较慢的工作节奏决定了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慢、反应慢、解决慢”。
1.4 扁平化的传播
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单向性的理想信念教育模式呈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学生越来越不听话”的抱怨在高校思政工作者中越来越普遍。
2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困境
2.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接受和适应“微时代”的程度不够高
“微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新特点给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素质和一定的教学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媒体素质、高速的反应能力、灵敏的信息嗅觉和开放性的心态。“微时代”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们能够很好地利用“微博”等新媒体与大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特别是对于“微时代”下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要有一个清晰而客观的认识。个别高校思政工作者仍然沉醉于过去的思政工作模式,沉醉于现行“一言堂”的权威地位,对新事务不接受、不认同甚至反感、抵触,缺乏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从而错过了占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媒体”阵地制高点的最佳时机。
2.2 现行理想信念教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被动式工作模式不适应于“微时代”
“微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接收和反馈都处于一种快节奏和高速状态下。当代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手”地个人生活状态、人生感悟和对热点问题的看法。理想信念中出现的问题往往爆发快、沉淀快、产生实际效果也快,而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相对慢节奏的工作模式决定只有当思想问题出现呈现出一定的普遍性之后才会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再经过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才会做出适当的反应,这就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缺位,从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例如:当个别学生思想上出现问题之后,得不到及时的发现、跟进和干预,就会导致问题逐渐淤积、不断沉淀,隐藏起来直到最终爆发,导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
2.3 现行理想信念教育“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性工作模式不适应于“微时代”
“微时代”下,每个人都能够自主传播信息,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进行自主接收和再发送,呈现出极其明显的互动性。而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模式采用的一对多的信息输出模式,缺少足够的互动机制。师生之间处于信息传播的不平等地位,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这和“微时代”的特征是极其不相适应的,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课堂上的学生即使不认同教师的讲授,也不会立即予以反驳,而多数采取消极、麻木受教的态度,转而更加依赖于“微博”等新媒体,一方面导致高校思政教师因得不到足够的反馈而自得于表面上的“信息优势”,另一方面使学生因缺乏畅通的表达渠道而冷漠于表面上的“信息劣势”,使传统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渐被架空,最终影响到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开展和现实效果。
3 “微时代”环境下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路与实现路径
3.1 提高思想认识,培养思政工作者对“微时代”的科学认知和媒体素养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也必须要最终依靠人来完成,因此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体现在教育要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特点,围绕学生需要。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对“微博”等新生事物的偏见和抵触心理,积极主动地认识、接受进而适应“微时代”的特点,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性。要做好调查研究,主动了解当今时代出现的新事物和新问题,研究它们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进而掌握其规律并加以利用。要加强信息敏感性,强化自身快速、合理地应对突发性和动态性问题的能力,力争在新媒体的掌握和利用上走在学生前面。
3.2 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微时代”的适应能力和实效性
改变传统理想信念教育“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慢节奏的工作模式,改单向式教育为互动式交流,变被动处理为主动引导,重构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既要做老师也要做朋友,既要做问题的处理者,更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利用“微时代”下“微博”等新型媒体,搭建灵活多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学工作平台,建立多渠道、灵活性、常态化的教育模式,将深奥宏大的人生哲理蕴含在日常、零散的信息传递中,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既要不偏离大学生理性信念教育的核心内容,又要便于学生接受和消化,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从而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3.3 利用新型载体,扩展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微时代”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现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多采用课堂授课的形式,辐射范围有限,影响力偏小,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思政教育搭建新的载体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利用新媒体传播受时间和空间较小的特点,构建理想信念教育网络,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无处不在,无时不行,同时也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引导,让每个学生在成为受教育者的同时,也能成为自发的教育者,实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时间、空间和所有教育对象的全覆盖。通过新型媒体,及时掌握实时信息,了解学生即时的思想动态,实现小问题随时解决,大问题尽早发现。利用新型媒体,有针对性地随时随地地发起讨论或参与讨论,真正使思政工作融入学生生活,变“旁观”为“参与”,变“教育”为“陪伴”,从而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梅,孙丽娜.当代大学生使用微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11(12).
[2] 邓香莲.新媒体环境的信息传播特征[J].编辑学刊,2011(2).
[3] 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4] 胡晓敏.新媒体视野下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1(3).
[5] 张美玲,罗亿.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
[6] 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9(6).
[7] 丁慧民.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力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高职学生 职业忠诚
[作者简介]皇甫静(1978-),女,浙江桐庐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安全与就业教育:王慧(1980-),男,浙江淳安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94-02
一、职业忠诚的内涵与界定
忠诚是一个古老而又具有代表意义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概念被广泛引入经济生产领域。在经济生产领域,忠诚具体表现为对职业的忠诚。对于职业忠诚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第二,职业忠诚是一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职业职责是人们在一定职业活动中所承担的特定的责任,它包含了人们应该做的工作以及应该承担的义务等。第三,职业忠诚是一种良善的劳动态度和工作作风。忠诚的人深感职业和岗位只是分工的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别。第四,职业忠诚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职业忠诚不是一般的道德宣教,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职业活动中,落实到对所从事的职业和技术的钻研和精通中。
二、当前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 专业对口率低,“有业不就”的现象突出。部分应届毕业生不选择本专业,或者根本不把所学专业作为就业的首选,而是在校期间就直接把目光转向见效快、待遇优的企业就业。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08―2010年信息技术类专业中的软件技术专业、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该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中行业内就业的比例最高只达到38%,网络技术专业也只在40%左右。
2 跳槽频繁,行业流失率高。大学毕业生即使在毕业之初选择了IT及相关行业,但从业后也频繁跳槽,并且改行比例相当之高。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10届80名毕业生调查显示,现仅有18名学生在行业内就业;网络技术专业152名毕业生,现仅有32人行业内就业。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半年便离职,用人单位不高兴,招来的新员工,刚上手就离开;社会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没有一点职业忠诚度,想跳就跳;人力资源专家也建议,初次就业,不要急于跳槽,应该多积累职场经验,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脱离现实的自身定位,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旧观念,以及社会、家庭的影响,使得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存在着严重的挑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工作岗位的现象。另外还存在行业认识的误区,就IT行业而言,无论是软件开发、网络管理、系统集成都属于现代服务行业,都需要大学生能从基层做起,有可能在短期内只能做一般的开发、维护工作,而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高级白领。因此,许多毕业生的家长并不赞同子女在IT行业内就业。
2 工作性质因素。信息化人才必须随时发现信息化领域的最新知识和信息。但是相当比例的信息化人才不能够坚持学习,来维持住其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而转入其他竞争较弱,行业入门槛较低的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人才来说,信息化人才要求更加能够吃苦耐劳、更能够不断地学习充电。而且由于工作的原因很可能需要经常性的加班加点,常常为了保持一定的思绪或者软件开发项目按时完成而打乱日常生活规律,这也是降低职业忠诚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3 专业认识度因素。现在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绝大部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其中的原因很多,比如来自现实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笔者对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五个新生班级249名学生做过一次专业方面的问卷调查,当被问及为何选择信息技术类专业以及选择该专业之前是否对它有所了解时,242名学生中只有约25%的人表示事先了解过,而75%的学生不知自己为何选择此专业,更谈不上什么兴趣和爱好,其专业选择主要是由父母安排或亲戚朋友、学校老师建议的。
4 现有就业政策因素。由于现实的就业压力的增加,培养大学生的大学由于对就业率的要求,在毕业生就业时就建议“先就业,再择业”,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毕业工作没多长时间就“择”到自己愿意去的工作。这也造成了对大学生很不利的影响,其一,用人单位会因担忧大学生跳槽,而不愿意投入培训成本,于是要求应聘人员一工作就能上手,甚至将招聘瞄准有经验的职场人士。其二,“先就业,再择业”,提高了大学的初期就业率,但却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有了一个并不理想的开端。而从职业发展角度分析,职场的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习得职场经验十分重要。那些首份工作就一边工作一边找工作者,在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的同时,也可能使自己今后动不动就跳槽、习惯性跳槽。
5 学生个体因素。目前,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毕业生在追求事业的成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更加注重自我意识和个人的感受,选择职业容易追求见效快、利益高的职业。而且当下大学生的择业范围相当广泛,干扰因素多,在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呈现一定的盲目性。现实的生活压力与相互攀比的心理使得他们总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找机会变动,最终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大大降低。
四、大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培养策略
1 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意识,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毕业生职业忠诚度不高是理想信念意识缺失的一种表现,与诚信也有一定联系。理想信念意识和诚信无法通过书本传授,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是在生活中、学习中自然形成的。学校要为学生培养理想信念,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深层教育,把理想信念深入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对于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有必要抛开其狭隘的追求就业率的思想,切实与企业联手,同时学校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作翔实的记录,而企业应公正、公平地将学生每一次工作表现加以记录,这种约束机制必然会使高校毕业生择业时更理性,跳槽时更慎重。
2 分段分流、分类指导,提高学生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以通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绐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一方面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求呈现不同的差异;另一方面根据优势理论,学生的职业优势倾向也存在不同差异,这就为个性化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还是集中在指导毕业生面试技巧、制作简历、从校门到职场适应等问题,更多体现的是“产品包
装”的功能,但显然提升职业能力不等于“产品包装”,当前实施的就业指导赋予学生的只是“就业能力”,而不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因而解决的思路是首先要培养促进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开展行业人才素质分类标准调查,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与职业匹配要求相适应的个性特质和职业兴趣爱好,确立职业发展重点方向,根据重点方向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标准有步骤、有计划、系统地明晰学业训练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在此基础上,思政工作者可以按照同一路径团队建设和分段分流、分类指导要求,专业化、精细化、系统化地指导、设计并组织实施体验式。互动式、案例式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方案,打造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的路径平台,促进大学生把职涯规划与学业目标相结合并为之努力,且以此创新模式作为学风建设新的切入点,达到激发成才动力,实现准职业人培养训练目标。
3 把教育与就业结合,提早做好职业规划。除了专业的选择外,高校在指导大学生明确大学目标和职业方向,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方面也要负起一定的责任,这也是解决大学生对本专业忠诚度降低的有效途径。
大一阶段需要指导大学生专业目标、职业方向由模糊到清晰。大二阶段指导大学生培养和提升准职业人必备的职业素质,包括人际交往、高效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大三阶段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体验,进一步积累职业人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到将来希望从事的行业,进行职业感受和职业体验,通过短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感受,了解这个职位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通过有规划、有目的的实习,大学生逐渐要完成由校同到社会的过渡,学会与企业发展同步,学会融入企业发展之中,由社会人过渡到企业人。
4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通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在以偏重通识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当前学校应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文化。企业职场规划课程带入学生融入课程体系。在构建通识教育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中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变:一是课程设置向“实用性”转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二是教学内容向“实用性”转变,采用模块式教学,在打好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突出培养方向的知识结构完善与融会贾通能力培养,实现培养学生特色方向的就业能力差异化优势;三是课程体系要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线索、以实践项目为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实现渐进式规范训练,努力做到“教、学、做、赛、练、创”合一;四是教学目标向“就业教育”转变,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通识与技能型人才相结合为目的,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把企业文化。企业职场规划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尽可能地实现专业课程与社会最新需求对接,实现企业环境与课堂的“零距离”。
一、胆怯心理
1.学生个案
女生F,据家长介绍在亲人和好友眼里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在与小朋友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得比较有主见。但从幼儿园开始,大家就感到她在园与在家判若两人。即在园中表现得内向而不自信,在家却很活泼。入学一年多来,从未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尽管在一次家访中,我给她提出建议,甚至为了培养她能勇敢地举起手,约定:举左手表示对回答有把握,可以请她发言;举右手表示没有把握,不可让她发言。可是效果却很小,在最初的一周里,她基本上举的是右手,第二周就再也不举手了。即使请她起立读一段课文,也是声音颤抖到几乎哭了似的。
女生Z,从小就很乖巧听话。入学后,学习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但就是在课堂上不敢说话。优异的成绩似乎并没有带给她表达的自信,没有十足的把握,从不举手发言。常常错过了发言的机会。
2.心理追源
这一心理在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中普遍存在,并且在低年段女生更加明显。害怕当众说话,一说话就紧张,害怕说错了同学笑话是主要的顾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的这种顾虑不是天生的,是在他们成长的某个时期遭受了心理上的打击,如曾因当众说了一些不妥或可笑的话受到来自父母、老师的批评,同伴的取笑。他们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认为:我不说总不会错了吧,不会被批评或取笑了吧。于是越不说就越怕说,越怕说就越觉得说的可
怕,唯一的办法还是不说的好。
3.干预措施
对于这部分孩子,首先要减少心理顾虑。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对发言出现错误的同学不批评,而是既要看到优点又能指出不足,让大家知道发言错了也不要紧,有时候能在老师的指点下发现自己的问题,还是好事呢。其次是鼓励这些孩子大胆发言,对能积极举手的要给予热情的表扬,无论发言质量如何,要通过老师的评点让这些学生有继续举手发言的勇气。有时候还要和家长配合起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如在对Z的干预中,针对她一贯听话乖巧的特点,我和家长除了进行心理疏导之外还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发言,每日回家向家长汇报发言的次数及情况。对于F,针对她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的心理特点,在家中给孩子设计一张“每日发言记录卡”,约定每发言一次,卡上便得一颗星,每得到五颗星,就能在老师这里得到可以为学校星级学生评比加分的小奖章。
具有胆怯心理的孩子其实都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以上的措施和实例意在使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让这类学生在发言后懂得,说错了并不丢人,原来发言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
二、逆反心理
1.学生个案
男生C,聪明伶俐,课堂思维活跃。常对老师的提问有自己的想法,如老师未能及时让他发言,即表现得极其失望,既而整节课无精打采,成为局外人。
男生Z,性格直率外向。在课堂上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一旦举手未能满足他发言的欲望,或是他的发言遭得同学的指正就显得很不高兴,之后就闷闷不乐直至下课。
2.心理追源
这类学生经不得一点不顺利和一点意见。常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批评听得太多了,造成了逆反心理,用拒绝批评的方法来进行自我保护。二是表扬听多了,再也容不得不顺,听不惯批评。这两类学生都失去了自我。
3.干预措施
老师一方面要通过表扬其他情绪稳定的学生为这类学生树立榜样,一方面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给予适当满足,不要过多地表扬,也不要轻易地批评。另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学生眼中的“高人”,使他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各种磨炼才能更有本领。
三、注意力分散
1.学生个案
男生Y,下课精力充沛,上课多动,边听边玩,不遵守纪律,使得周围同学注意力分散。他自己注意力涣散,常不知大家在课上说些什么,请他发言也常一脸茫然。
2.心理追源
这类学生不能参与表达的原因是不知道大家在谈论什么,不知道大家说到哪里了。追根溯源是注意力的分散。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的作用,注意力又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一般来说,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在孩子学习中尤为重要。
资料显示,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主要有:
(1)天生的遗传素质。
(2)受生理方面因素的影响,内分泌不平衡或神经系统发育
缺陷。
(3)发育尚未成熟,注意力暂时难以集中。
(4)儿童缺乏耐心和信心也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感觉着急和没有把握的儿童更多地依赖外界的指导和帮助,他们不能坚持独立完成任务,缺乏勇气,不敢尝试,需要过多的支持和鼓励,或者觉得任务不重要,转而想干点别的事。
(5)教师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不能适应儿童的心理特点。
(6)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窗外有人走过等。
……
3.干预措施
解决这类学生表达问题的首要任务是培养注意力。老师要通过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要通过眼神、动作唤回学生的注意力,要通过表扬、鼓励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把他们安排在靠自己近的座位,并且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举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引起孩子的注意。此外,还可以有意识得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培养,如,带着问题听故事;请学生帮老师拿东西,从少到多,把要求一次讲清;传话……
四、幼稚心理
1.学生个案
男生Q,这是年级中“有名”的人物,老师和同学时常感到他人坐在教室,而神却在梦游。不过若是请他回答问题,也能答出几分。组织分组学习时,从不参加组内的学习活动,甚至连开放日家长在坐也不例外,如果问他为什么不能举手发言,他常常回答说不知道为什么,妈妈没有告诉他。
2.心理追源
这类对集体学习生活不适应的学生,多来自于封闭式教育的家庭。在和孩子妈妈的谈话中我了解到,Q自小在母亲的教育下,不和同龄的孩子交往。因为妈妈觉得他不会和别人交往,会有矛盾,采取了一种逃避的方式把孩子与外界隔离开来。在生活上更是照顾的周到,使得孩子连起码的自理能力也很差。家长给孩子提供的这种安逸的生活使他们无所追求,满足现状,心理发展也就停滞不前了。
关键词:互联网;理想;信念
近年来,互联网正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社会,高校作为网络化的发展前沿,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主体、空间和方式,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途径。尤其对大学生来说,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往、娱乐等方式,对其价值取向、思想方式、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社会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改变对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来说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也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传播空间和途径。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了新的内涵;另一方面,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互联网给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机遇。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呈现新形态;认识和掌握互联网载体传播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是有效开展网络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条件和前提。
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方式相比,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通过讲授、灌输等方式,让大学生树立信仰。课堂上多数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接受能力和思想基础,不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与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相结合,改善信息传输和接受的方式,完善红色网站的建设,加强理想信念的宣传,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其次,互联网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挑战。在信息多元化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与文化相互碰撞,传统价值观念、主流意识受到各种新思潮的挑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择取。各种新媒体为主流思想拓宽传播渠道的同时也为腐朽思想打开了方便之门,这些思想试图通过使用新、奇、特的网络语言和视频,在不经意间颠覆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侵占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阵地,以此来迷惑和干扰我国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取向,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特点
首先,互联网为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新时期,互联网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中的新常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目标任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所以更应顺应时代,主动出击;依靠互联网技术,吸收一切有利资源信息,迅速、快捷地传播正能量,把信息网络打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以微信、QQ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人类的认知、活动范围、沟通和教育受众范围明显扩大,得到无限延伸。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使理想信念教育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也使理想信念教育热荽泳蔡转变为动态,从平面走向了立体,由单一向多位转变。此外,互联网走进教育领域,改变了过去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增加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互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其次,互联网提高了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顾名思义是关于人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工作。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思想引领,提升我国高校的办学质量与特色。当代学生在校园里成长,离不开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构建新媒体环境的网络和数字信息技术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之举。新常态下,高职院校要做好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互联网模式的结合工作,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与时代性。实现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沟通,新媒介的出现克服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宣泄不良情绪,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通过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更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宣传的效果更具有时代感和立体感。随着信息技术的一步步发展,互联网环境下的理想信念教育问题成为现想信念教育的新课题。新媒体的应用使教育内容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屏障,稀释了理想信念教育地域和空间的界限,消融了理想信念课堂教育的中心地位,拓宽了学生与教师、学校的交流渠道。
三、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培养一支政治觉悟高、理论储备足、网络技术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网络的基础知识和新媒体的传播技巧,掌握新媒介的基本操作能力,探索网络教育模式的新形式,有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际,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者的理论和工作水平,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其次,激发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观。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崇高的追求,是大学生前进的精神动力。新形势下,面对意识形态加剧的经济全球化,网络媒体迅速增加的信息网络化,使得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化,不断挑战着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虽然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坚定了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但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使得高校对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育工作者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生活和精神需求。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自觉摒弃错误的人生观,依托网络平台,积极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拓宽和丰富高职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外实践,组织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培养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打造优质的高校校园文化产业,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打造高品质、高标准的理想信念教育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对崇高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最后,应构建互联网理想信念教育平台的监管机制。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育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教育工作者、高校三方通过虚拟网络社区的互动性特点,强化网络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高职院校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习惯,传播网络正能量,优化网络环境,增加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内容。
总之,高校应抓住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契机,全面审视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探索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运用策略,提高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宗波,林天翔.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数字化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8):40-43.
[关键词]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作为影响社会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积极关注。社会支持简言之即社会人利用其拥有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相应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支持。社会支持的程度、范围影响着社会人的情绪、认知、行为,特别是对压力体验和应激事件的处理。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以积极社会支持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受到了重视。其中,在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和积极的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进一步探索社会支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类特殊的群体,关注其在社会角色转型时期的心理状态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棘手问题时,受到来自他人、团体和机构的各种帮助,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压力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支持的完善对于大学生群体积极情感的体验、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面对的是学业技能完善和就业前途的双重压力,同时该群体也是从青年末期走向成年早期,承担的多元化压力,自身是否获得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到其心身健康的发展以及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体验和事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在安徽的四所高校(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分层随机取样,抽取大三以及大四的在校学生350人统一施测。
(二)测量工具
采用由肖水源1993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三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89~0.94之间,重测信度在0.85~0.90间,该量表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越好。
(三)施测程序
在抽样班级中由主试统一发放问卷,整体实测并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21份后,得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为94%。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以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一)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对有效的329份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得分38.04±5.78。通过对SSRS问卷的描述性分析,了解到在遇到困难时,大学生获得的实际和心理的社会支持来源的得分如下: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支持维度上,支持源的比重有所差异。在物质支持上,得分前三的支持源分别为父母、朋友和亲戚,而在精神支持层面上得分前三为朋友、父母以及亲戚。
(二)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资料方面的差异
1、高年级大学生在性别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通过数据统计,此次调研中男生共计147人,女生共计182人。根据对高年级大学生不同性别维度的T检验所得,男女生在客观支持(t=-2.38,p=0.001)、主观支持(t=-2.36,p=0.020)、支持利用度(t=-3.59,p=0.000)以及社会支持(t=3.55,p=0.000)总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女生的社会支持显著性高于男生。分析原因:一是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普遍认为弱于男性,所以在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弱者更容易获得帮助;二是由于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且女生相对于男生情感更细腻,在精神层面也易于和他人进行沟通,表达或者发泄情感。
2、高年级大学生在学科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数据结果统计,调研中文科生191人,理科生138人。通过对高年级大学生不同专业维度的T检验所得,不同专业在支持利用度(t=2.43,p=0.017)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主观支持(t=5.89,p=0.000)以及社会支持总分(t=4.30,p=0.000)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即文科专业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理科,但是在客观支持(t=1.02,p=0.311)得分上,不同专业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分析原因,首先是文科学科的性质特点,感性多于理性,更容易有情感表达,文科的学生在主观上更容易相互支持和倾诉;其次是对于高年级的文科学生而言,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感知系统,相对于理科生而言,他们更关注于软环境,因此对于支持获得和利用而言更敏感也更擅长。
3、高年级大学生在生源地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此次调研中生源地来自城镇的共计199人,来自农村的130人。通过对不同生源地维度的T检验所得,在客观支持(t=2.02,p=0.046)的维度上,城镇的客观支持得分显著性高于农村。但是在主观支持(t=0.54,p=0.592)、支持利用度(t=0.16,p=0.869)以及社会支持这三个维度的总分上(t=0.65,p=0.515),不同生源地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地域上的差异,城镇的生活水平相对农村而言更优越,社会支持的客观物质载体也更丰富,因此在客观的物质支持上,城镇更佳;其次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即使是农村的大学生,也能合理优化利用群体同伴间的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的得分上,虽然低于城镇学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高年级大学生在独生与否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调研中通过数据统计,独生子女共计138人,非独生子女为191人。通过对高年级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在客观支持维度上,是否独生的得分(t=1.24,p=0.217)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主观支持(t=-6.55,p=0.000)、支持利用度(t=-2.89,p=0.000)以及社会支持(t=4.90,p=0.005)得分上,是否独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即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显著性高于独生子女。分析原因,一是因为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构造模式,非独生大学生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相互支持、分享,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来自兄弟姐妹的支持,特别是精神上;其次是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除了独立也更易于自我反馈,社会支持主要源于朋友,表兄弟姐妹之间的支持较少,虽然在客观支持上获得的物质支持与非独生子女间没有差异,但是在其他几个维度的得分上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三、讨论与建议
高年级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于面临着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同时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个体获得物质或精神的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主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决定了该群体能否顺利的度过合法延缓期以及施行社会角色的顺利转换。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略高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得分(37.56±3.73),这也就说明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获得和感知都是比较好的。本研究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家庭、友伴以及学校的支持对大学生度过高年级发展的关键期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心理与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以及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点七个层面。此标准的后六个层面发展顺利与否都与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试从家庭、学校以及个人三个层面提供相关发展性建议,以期通过积极的视角推动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构建与提升。
(一)家庭层面
家庭(包括父母和亲戚)作为社会人发展最初和最主要的支撑系统,自始至终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学学家布郎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微观系统最重要成分,因此,构建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升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质量。首先,家长应该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大学生子女多进行沟通,更多关注子女的精神世界,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更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子女认知大学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积极探讨在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处理思维和办法。最后,家长也要和高校保持沟通和联系,从积极的视角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
(二)学校教育层面
罗杰斯指出学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也就是强调了在以学校为载体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通过本次问卷统计,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力度仅占总得分的17%。因此构建高校的积极社会支持能力有急迫的现实性意义。首先,高校的辅导员作为接触大学生最密切的群体,要积极关注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发展,要对不同特质、专业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正向的氛围,在无形中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教学应该灵活化、时代化,完善教改课程,搭建多元化社会活动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发展和完善个体的职业兴趣,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