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河道治理施工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河道治理施工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河道治理施工总结

第1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 工程施工 质量管理

一、当前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存在的不足

河道内构筑物的发量存在导致河道工程的防洪能力以及泄洪能力受到了一

定的影响。在我国的一些河道的周围散布着诸多的桥梁、天然气的管道甚至是电缆线,这些永久性建筑物的存在使得河流的正常走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甚至于阻碍河流的流向,河流作用弱化的同时还会导致泄洪能力和发电能力的下降,这些现象的存在为河道工程的治理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加大了河道工程治理的难度。

不完善、管理混乱的河道治理工程资料能,会加大施工过程的监管难度。我国的河道治理工程规模较大且涉及范围较广,这就使得一些管理资料容易出现错漏,河道治理的申报及审查过程的程序较为复杂,这种情况下的管理具有较高的难度,也会导致监督过程的难度加大。

监督职能的实施受制于政府的干预及管制。一些地区的区域性保护措施,使得地方政府对河道治理过程进行保护干预,这种保护主义下的监督管制过于形式化,就无法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群众意识的及宣传力度的不足。错误的群众思想往往会阻碍河道治理工程的发展,河道治理工程的效果也会在这种思想下被夸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中认为:只要是河道工程治理得当,就不会发生洪水灾害,群众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河道周围进行作物的耕种,河中的沙石也被利用,这些不合理的开采利用导致了河流在工程治理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河道治理工程无法发挥其应用的效能,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群众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

个别地区设施不齐全,人员配置不够完善。社会的发展对河流的破坏严重,以及个别地区的管理方对河流的管理不到位,河道治理工程也越来越多的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水利部门的管理也受到了挑战。在经济发展限制性条件较多以及河道治理工程发展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在河道治理工作上往往会出现滞后的现象,政府的管理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以上情况的存在使得河道治理工程开展变得尤为缓慢。

二、河流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措施

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严格的设计审查是提高河流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

有效方式。河道治理工程问题的现状是工程规模较大且施工实施的过程较为复杂,为有效的提高河流治理工程的施工质量,要充分做好事前的管理及相关的准备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河道治理工程相对于其他的施工项目而言,具有其特殊性,提高河流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需要遵循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要保证河流的平稳性,在根据河流的现状,总结以往的河流治理经验,从河流的各个方面出发提高质量管理,发挥河流治理工程应有的防洪、泄洪的功能,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加强河道以及河堤的巩固。河道的加宽是为了改善河中泥沙淤积而导致的河流不通畅,河提的加固能有效的保证河流的通常。二是要采取有效的树木防护措施能缓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树木生物治理的方式是在河道治理中较为常见的治理方式,可以起到加固河道、河提的作用。

法律、制度规范的健全是对河流治理工程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要确保在河流治理工作上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完善的程序系统,以此来缩短工程申报的时间,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加强上下级之间、同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之间学习、借鉴河流治理的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

做好宣传与加强管理相并行。河道治理工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广发人民群众的支持,做好宣传是一个重要方式,宣传的作用是使人们能认识到河道治理工程的必要性以及向人们普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意识。在宣传过程中,警示牌的应用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发现群众对河流破坏的情况,要及时予以制止,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和措施,号召河流治理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的群众均投入到河流的治理保护中去。

完善人员配置及资金投入。各级地区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注重与一些资金雄厚的企业合作,吸纳这些企业的资金以用于河道的治理,这些企业同样也会通过河道的建设来达到其投资建设的目的。政府要以正确的态度和观念来应对河道的治理,加大政府对河道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资源及人员配置,健全制度体制,提高水利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待遇,保证河道治理工程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结语:提高河道工程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性且艰巨的任务,要制定合理、长远的规划,制定完善的方案、政策,加强政府对河道治理工程的力度,加强质量管理以及政府各部门与工程管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从民生方面来说,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惠民、利民的过程,要加强对河道管理工程的宣传,河道工程管理人员与群众共同参与到河道管理的建设中来,完善设施设备及人才资源的配置,提高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徐世辉. 探讨提高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方法[J]. 农民致富之友,2014

[2]王文华. 提高河道治理工程施工质量 管理的方法探讨[J]. 科技风,2010,

[3]汪露. 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

第2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河流治理建设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邳州市水利工程迎来了投资高峰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先后实施了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安全饮水、引沂润城等一大批关系民生稳定的工程。中小河流作为国家、省、地方三级共建的项目,是国家从宏观的角度,改善广大城镇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防洪排涝能力的大事。通过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进一步总结建设管理经验,提高建设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邳州市中小河流共有50多条,由于多年未治理,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河道防洪基础设施薄弱,对所在地区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多年未实施清淤,河道淤积严重,致使河道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三是中小河流沿线穿堤建筑物多年未得到治理,大部分已损坏,不能发挥排涝作用,涝水出路得不到解决。四是投入严重不足,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日趋减少。根据水利部《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项目规划》,中央加大对中小河流区域治理力度,制定了中小河流治理专项规划,邳州市共有9条河道12河段纳入规划,涉及邳州市17个乡镇,治理总长度142.44km,土方1272万方,估算总投资3.2亿元,工程建设完成后,可以显著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排涝能力,保障沿线地区的防洪排涝安全,解决高亢地区用水困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建设管理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截至目前,邳州市已经完成9条河道11河段的治理工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2.1资金不及时到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投资由三方承担,70%由中央、省承担,30%配套资金由地方筹资,不仅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而且上级经过地方财政资金也不能及时到位,造成费用比较紧张,致使施工设备供应不及时,工程材料不能及时到位,农民工工资不能按时发放,严重影响工程施工进度、质量等。

2.2拆迁费用少。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按照上级批复均不考虑永久征地和树木补偿费,仅考虑临时占地和青苗补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河道堤防及两侧滩地管理权本属于河道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一直没有确权划界,产权不明确,一直以来,沿线老百姓河道滩地上种植树木,建设房屋,因此永久占地实际是存在的,需要清理的树木也很多,场地清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制约着工程进度,关乎社会的稳定。

2.3抢工赶进度。由于批复不及时,招投标拖延,造成工程开工晚,使施工工期压缩,造成施工单位常常出现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导致对某些工序重视不够,如仓面清理不彻底;凿毛程度不能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新老混凝土结合面少铺或漏铺砂浆;安装铜止水时用钉子固定,结果在蓄水时,沿施工缝面出现渗漏水现象。

2.4档案整理、归档不及时。由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工作重、任务紧,且施工单位对资料的整理、归档不够重视,没有在施工过程中及时整理、归档,造成工程资料相对工程滞后,这给后来的验收工作带来了被动。

2.5重建轻管。由于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工程管理体制尚未建立,管护规范的工程运行机制不完善,稳定可靠、使用高效的工程经费保障机制没有形成。另外水行政主管部门缺乏依法对全社会的水事活动实施的组织管理等原因,造成目前水利工程重建轻管。

2.6水资源未充分利用。治理的中小河流多在边界河道上,由于河道挡水建筑物少,沿线多座穿堤建筑物损毁严重,无法发挥作用,山东来水白白流走,水资源浪费严重。

3.意见和建议

3.1完善建设单位机构。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组建中小河流建设处,下设多个功能科室,做到层层管理,明确到人,并建立奖惩制度。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建设处首先要求各参建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成立相应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创造一个安全生产环境。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和各项规章制度是保证工程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要完善以项目法人全面管理,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对工程的每一环节和工序严格进行监督与检测。在具体措施上,分级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按合同、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实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测,按监理细则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施工单位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实行“三检制”。

3. 2选择项目管理模式。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除了业主方外,还有许多单位参加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检测单位、供货单位、运行管理单位、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编制项目组织结构图应能够表达业主方及项目的参建方有关的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而且都有各自的项目管理的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建立管理职能分工表,使管理职能的分工清晰和严谨。

3.3加强对项目工程的动态管理。一是工程投资目标的动态控制,将投资目标进行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目标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动态控制。按照进度控制的要求,收集工程进度实际值,定期对工程进度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进度有偏差,则采取纠偏措施进行纠偏,具体办法如:落实加快工程进度所需资金,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改变施工机具等。三是对工程质量目标的动态控制。质量目标不仅是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包括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有关设备的质量,项目法人应通过委托第三方检测,及时对上述的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4加强人员管理。工程的实施和管理都是靠人来完成的,施工企业是工程实施阶段的主体,择优选择项目经理是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3.5强化资料整理、归档工作。根据国家《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档案工作负责人员,形成了各参建单位和有关人员各尽其责、各尽其职的工作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资料收集的及时、准确、完整。

3.6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特种行业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4结束语

第3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现状分析;策略阐述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9-0102-02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脚步越走越快,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河道的污染和环境的破坏成为了我们不得不给予充分重视的情况,而城市河道与城市环境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河道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给城市的整体美观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环境的破坏更是引起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环境的破坏而逐渐下降,城市居民由于环境的因素而患病的几率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生态的治理以及城市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不仅仅是有关部门工作成绩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着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质量的社会性问题,作为这方面的工作者,我们应该首先给予这项工作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在工作中积极总结既往的工作经验,对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的现状做出客观的分析,并作出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和保护措施,为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

1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生态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现状主要为水体污染严重和河道淤积、生态环境失衡,由于我国多数地区处于丘陵地带,这些地区的河流往往比较浅,河道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顺直和流量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地区的河道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容易遭到破坏。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在发展之余城市河道的保护工作又很不到位,这就导致这些丘陵地带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活和生产的污水排入到城市河道之中,而污水的处理又处于监管疏松的状态,河道生态系统的自我讲解能力远远低于污水排入的速度,这就导致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另外由于这些丘陵地带的河道往往比较浅,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人工简称的水利设施以及人工开辟的河道等等都对天然河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天然河道出现淤积的现象,而淤积现象的产生必然会破坏天然河道内原有的生态平衡,而治理措施的不到位就会导致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处于不断恶化的循环之中。

2 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

2.1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效率

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污水排入是导致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方式,而对于排入河道污水的监测疏松是导致河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最主要现象,因此为了有效的治理和保护城市河道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的污水处理效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途径。在污水排入城市河道之前要对污水中的富营养话成分进行讲解,减少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由此而产生的富营养化现象。在进行降解的时候要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建立氧化池或者是化粪池,并对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当污水水质达到标准之后再进行排放,这样河道的生态系统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其自我修复的能力也会逐渐的恢复,河道水体就会逐渐恢复其自我净化的能力。

2.2污水分流,降低河道生态压力

对于污染已经较为严重的河道,应该在对水质进行严格的处理和监测之外再进行污水的导流处理,而在导流施工的过程中要合理的分析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避免由于污染河道的导流施工而对周边的农田和河道造成污染。合理的规划导流方案,对河道的水容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导流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的其他的河道进行严格的水质监测,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个导流施工段的长度,选择水质情况相类似或者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进行导入,不得随意将污染河道导入到周边水质情况良好的河道或者是农田和水塘。

2.3加强河道底泥处理,避免二次污染

在对河道进行疏通的过程中必然要对河道的底泥进行疏通挖掘,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底泥,而这些底泥尤其是污染较为严重的河道,其重金属含量会比较高,这些污染严重的底泥将会对周边的农田和浅层的地下水造成二次的污染,因此对于疏通河道而挖掘出的河道底泥要经过严格的处理之后再行堆放,在堆放位置确定之时也要对堆放地点的环境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避免由此而造成的二次污染。另外也要对废弃底泥堆放地点的周边环境做好截水和排水的工作,并在堆放点的周边采用植被覆盖的保护措施,对废弃底泥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降解。

3 河道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3.1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固体废弃物是河道生态环境破坏的的主要危害之一,因此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之时要加强对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力度,要对排入到城市河道的固体废弃物进行集中的收集和处理,减少由于固体废弃物而造成的河道水土的流食以及植被的破坏。

3.2生态化设计河道断面以及护坡

在河道的断面设计的时候,要尽量的降低其对于河道整体环境的影响,采用生态化的设计方案,注意与河道原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而在长期化的城市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将全部的河道断面进行统一的生态化标准处理,减少河道中拦河筑坝的施工,降低河道的水位,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3.3合理设置植被缓冲带

在河道两侧要合理的设置植被缓冲带,利用植被的作用来有效的降解排入河道的污水富营养化成分,并且利用植被缓冲带来有效的拦截进入河道的污染物。而这种植被缓冲带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城市河道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可以用于农村灌溉沟渠的保护,放缓地表径流的流量和流速,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同时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径流中污染物含量,对其中能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机物进行有效的降解,提高水体整体质量。

第4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小河 河道治理 生物防护

一、河道化分

按河道自然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

1、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

2、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对蜿蜒型河道,要力求通过整治使其成为微弯河道;对过度弯曲的河段,可考虑实施人工裁弯;对分叉型河道可考虑堵汉并流,将其整治成单一微弯河道,或使其形成稳定的汊道河段;对游荡型河道可护滩定弯,以弯导流,稳定河槽,控制流势。

3、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二、河道基本特性和整治规划

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三、中小河河道治理模式研究

辽宁省中小河流上修建堤防要求很多,需要治理的河流更多,因缺少治理所需资金,使中小河流治理缺乏系统性、彻底性,治理效果很不理想,严重滞后于大江大河的系统治理和防洪体系建设,未能建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中小河流造成的洪涝灾害损失占辽宁省总洪涝损失的75%以上,成为辽宁省洪涝灾害的主体。以前,我们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属于防御型被动性治理。每次暴雨洪水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单靠工程措施治理的河道,不能有效防御暴雨洪水;遭遇暴雨洪水袭击时,自身毁坏非常严重;甚至有些小河流的堤防或护岸工程年年治,年年毁。由于单纯的工程措施存在诸多问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探索新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科技人员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资金等因素,在个别山区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坝前留有5-10米,高0.5米的绿化台,人工栽柳或移栽枫柳杨,堤后栽植杨柳树的一种治河护岸(坡)的方法比较有效。中小河流治理是以枫杨柳为树种的生物防护技术,城市防洪是以修建宽体岸堤技术新建河堤,在堤坡中修建生物防护的戗台,达到河流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模式。在综合以上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探索,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防护为主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生物防护工程技术。生物防护工程主要适用于洪水陡涨陡落、冲刷力强、持续时间短的山区河流中比较顺直的河段。经过对比试验,发现众多乔木中,枫杨柳树比较适合辽宁省东南部地区,属于胡桃科、阔叶乔灌两生树木,喜水,易栽植,生长速度快,并具有以下特点:①根系发达,二年生根系河株高相近,数有多高,根有多深的说法,具有较好的固滩保土作用;②具有乔灌双生的特性,可以根据需要控制其生长状态;③牛羊等大牲畜不食枝叶,便于管理和成活;④繁殖力强,可以自然修复,容易形成规模。这种新的治河理念,逐渐体现出较好的综合效益,经过总结和推广,目前建成的生物防护工程一半以上已经成林,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小河流治理生物防护工程已在抗御暴雨洪水中显现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987年以来,省政府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辽宁省加大了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各级水利部门对中小河流治理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努力寻找一条防洪保安,面向经济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集防洪、生态和经济效益为一体的中小河流治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普兰店、庄河一带针对河道特性,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树种、积极施工、注重后期管理,建成了大量的生物防护工程,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开始采用生物防护工程。“十六大”以来,生态型河道建设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连市提出了“青草、清水、青蛙”的“三青”河道治理模式。青草代表河流全方位立体绿化,清水代表河水清洁无污染,青蛙代表河道生态结构良好。在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总结提出了“宽窄结合、深浅兼顾、随弯就势、重点防护、生态优先、保障防洪”的河道治理规划建设思路,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河道整治最大限度的接近自然状态,尽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5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 软土地基 沉降变形 综合治理

厚层软土在珠三角地区分布比较普遍,坐落在软土地基上的变电站往往对重要建(构)筑物采用桩基础,如配电装置楼,主变,构支架等,而其它较次要位置则往往采用天然地基,运行期间产生沉降变形的现象比较常见,严重的会影响到变电站的正常运行,而且治理起来很困难,不同部位往往要采用不同的加固纠偏措施,而且要考虑工程对周围设施的影响、狭窄场地施工的可行性、停电运行方案等等因素。

1 工程概况

某110kV变电站位于佛山市北侧,主体工程于2007年3月完成,2007年8月投入运营。站址处于万里河涌旁,建站前河涌围绕北、东、南三面流过,站址西侧为河滩淤泥地。2009年3月,由于河道治理改造,改河道从站址南侧和西侧通过,并对新河道进行了清淤、新修筑了河堤。

自变电站竣工运行开始,站址内就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变形现象,构支架区巡视小道、电缆沟、碎石地平均出现较大程度的沉降;站址围墙西南角伸缩缝处开裂,开裂宽度达100mm;站内道路明显下沉、开裂;站外道路下沉、开裂,电缆沟变形严重;个别隔离开关导线、TYD导线、母线等因地面下沉出现明显绷紧现象。严重威胁到了变电站的正常运行。

场区在地貌上属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基土主要由填土、第四系冲、淤积土、风化残积土和下第三系风化基岩组成,基岩为砂岩。

2 工程治理原则和目标

(1) 评估场地沉降变形危害程度,分析造成地基沉降变形的原因,预估沉降变形的发展趋势。

(2)进行治理方案设计,造成场地沉降变形的因素得到根本遏制,倾斜的构、支架纠正到符合规范要求;变形破坏的电缆沟、地网、道路、排水管道修复至原状;建筑物散水、栏杆、挡土墙等零星工程修复。

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本工程于设计前进行了岩土工程专题勘察和变形观测,分析评价结论有以下几点:

(1)场地变形以2009年3月河道整治为界,前期以竖向沉降为主,主要由软土缓慢固结造成,后期变形以水平位移为主,主要是河道整治引起淤泥层侧向移动造成;

(2)竖向沉降变形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变形观测后期接近稳定。观测最大沉降量为622.3mm;

(3)靠近河涌方向水平位移最大,远离河涌位移逐渐变小,观测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281.6mm;

(4)水平位移变形速率逐渐下降但并未稳定。

4 方案设计

为便于说明,将站区分为A、B、C、D、E五个部分分别论述。

A区临近河涌,在围墙外布置防渗帷幕,采用高压旋喷桩帷幕,桩长12~15米,桩端进入强风化砂岩,桩径500mm,互相咬合,搭接150mm。

B区主要包括站内道路,采用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桩径500mm,桩长12米,梅花形布置,桩间距1.5米。

C区为构支架区,采用树根桩法进行基础加固,利用杯口纠偏法进行纠偏。树根桩采用小型工程钻机成孔,置Φ203×6无缝钢管;

D区为进站道路,加固处理方法同B区;

E区为电缆沟、地下排水管网、地网和零星修复。电缆沟采用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桩径500mm,桩长12米,沿走向单排布置,桩间距1.2米。地下排水管网已失去排水功能,拆除后按原设计恢复。地网仅对破损部分进行修复;

A区治理为本次整治的重点,防渗帷幕按重力式计算,计算结果见表2,计算过程略。

5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工程采用动态化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模式,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监测方案和应急预案。共布置了127个位移观测点,分布在建(构)筑物角点或基础上。

5.1 高压旋喷桩对周围构筑物的影响

施工从A区开始,自开工一周开始,监测发现周围监测点开始出现明显变形,变形以水平位移为主,竖向抬升为次。最大位移达到40mm(S27),最大抬升量20mm,影响范围达18米。后改为分段间隔跳打,提高监测频率,局部将注浆压力降低至15MPa且减小桩径增加桩数,同时放慢施工速度,多项措施并用最终完成了A区高压旋喷桩防渗帷幕施工。

5.2 进站道路

C区为路堤式进站道路,两侧地势较低,高差约3米,道路两侧为浆砌石挡土墙,挡土墙顶部为电缆沟,按设计拟采用高压旋喷桩复合地基,考虑到A区实际施工效果,进站道路四周缺乏约束条件,为避免高压水泥浆对挡土墙造成破坏,最终改用桩基础,路面采用梁板式结构,电缆沟改为全混凝土浇筑,直接连在梁上。

5.3 零星修复随时调整

由于沉降变形造成的附属设施破坏情况非常复杂,虽然这些破坏对主体结构没有大的危害,但直接影响到仪器设备的使用功能,且严重影响整洁美观,因此零星部位的修复至关重要。如维护栏杆、变电站围墙、建筑物散水和台阶、大门、绿化等,零星修复工程在主体修复工程完工后进行,并遵从如下原则:

(1)零星修复目标既要保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兼顾方便、美观、整洁,并尽量符合原来的设计风格;

(2)轻度破损的位置以修复为主要手段;中度破损的位置以更换部分部件加修复为主要手段;严重破损的位置可考虑拆除重建。

6 治理效果

本工程于2012年11月30日完工,监测工作持续到竣工后3个月,结果反映各监测点变形逐渐减小,到完工时达到稳定,见图1。竣工运转至今状况良好。

7 结论

通过对某110kV变电站岩土工程综合治理工程实例的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1) 准确的岩土工程分析是方案设计的基础。软土地基上变电站的沉降变形比较复杂,要设计合理的方案,必须对变形原因和变形程度及预期后果有准确的把握,应获取详尽的变形监测数据,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 应采用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由于此类工程的特殊性,使施工期间经常出现一些难以预见的问题,一个部位的加固修复常常对周围构筑物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将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设计并及时调整设计、施工方案。

(3)多专业多部门有效沟通,充分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变电站沉降造成的影响涉及到岩土、结构、电气、给排水等多个专业和多个部门,且调度运行很复杂,因此设计方案和施工时需充分考虑生产调度和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

【参考文献】

[1] JGJ123-2000,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2] JGJ270-2012,建筑物倾斜纠偏技术规程

第6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长江干流 江苏 治江成就 简述 展望

1.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江苏全境,总长432.5km,是两千多年来长江河口逐渐向海域延伸而形成的,河道平面形态总体上呈江心洲发育、宽窄相间的分汊型河段。江岸由表层河漫相和中深层河床相沉积组成,土层抗冲能力弱。自上而下分为南京河段、镇扬河段、扬中河段、澄通河段、河口段五个河段,均为《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确定的重点治理河段。

两岸在获得长江赐予宝贵资源和丰厚利益的同时,崩岸导致的灾害也十分严重。上世纪50年代至今,有记录的崩岸次数达267次,其中1951~1960年14次,1961~1970年3次,1971~1980年18次,1981~1990年58次,1991~2000年116次,2001~2015年58次。崩岸险工60多段(处),累计坍失土地350km2,坍失集镇51个。

长期以来,防洪、挡潮、崩岸治理一直是全省保障沿江地区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命脉的重要任务。

2.河势控制规划及治理历程

根据长江流域历次河势控制规划,长江干流江苏段河道治理工程经历了局部保坍、重点部位控制、初步治理三大阶段,累计护岸长度约400km,完成块石量3510万m3,柴排面积247万m2,铰链排36.8万m2,四面六边体28.2万架。

第一阶段(局部保坍):上世纪50至60年代,依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开展了以应急防洪保坍为主的治理,主要实施了下关、浦口、青龙港沉排护岸,海门、启东的丁坝群护岸及常熟、太仓海塘工程(据史籍记载,海塘始建于元代,经过明、清两代,逐渐完成)等。

第二阶段(重点部位控制):上世纪70年代,依据长江中下游重点河段河势规划,开展了下关、浦口、六圩、老海坝、嘶马、龙门口、和畅洲等段重点部位的丁坝(六圩弯道、嘶马弯道、福姜沙右汊、老海坝、启东沿江)、沉排(下关、浦口)、平顺抛石护岸工程。

第三阶段(初步治理):上世纪80年代开展南京河段、镇扬河段初步系统整治的第一期工程(集资整治工程);90年代实施节点控制应急工程,分别在南京河段的七坝上(林山圩),镇扬河段的和畅洲东北角、孟家港,扬中河段的嘶马弯道、小决港、录安洲,澄通河段的安宁港、老海坝(九龙港至十一圩)、如皋中汊(长青沙)、徐六泾等节点岸段实施了护岸加固工程;接着又在江堤达标建设的同时,实施南京河段下关浦口沉排护岸加固、南京河段二期整治、镇扬河段二期整治、澄通河段近期整治、扬中河段近期整治、河口段近期整治、太仓边滩整治和节点防护等工程。本世纪以来,主要实施南京河段三期整治工程、新村沙水域综合整治工程、防汛抢险应急工程等。

3.崩岸险工成因分析

长江干流江苏段河道岸坡由二元结构组成,上层粘性土在水流作用下一般难以被冲动,而下层细砂则比较容易达到起动状态,并随水流发生输移,岸坡逐渐变陡,最后导致河岸失去稳定而发生崩岸。因此,崩岸发生的区域主要位于河床演变相对剧烈的河道束窄段或水流顶冲段。主要影响因素是:①水流顶冲;②滩槽高差大、岸坡陡;③河床抗冲能力弱;④陆域岸坡荷载大,河岸附近打桩振动等。

崩岸险情大致分为六种情况:①由于河势变化所引发的崩岸险情;②局部水域河道窄深,河道断面过流能力不足,遭遇大洪水,发生崩岸险情;③因丁坝坝身短、间距大,绕流而引发的局部崩岸;④河口地区遭遇强风暴潮而引发的崩岸;⑤由于地质条件较差,或遭遇水位骤降,或非法采砂等原因而引发的局部崩岸;⑥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清水下泄,河床刷深导致局部已建护岸工程失稳引发的局部崩岸。

4.河道治理建设成果

江苏治江60年,彻底改变了历史上河势大幅度摆动的局面,中等洪水年份保持了大部分河段的基本稳定,成就巨大,基本满足沿线经济布局和港口码头、引排水口等基础设施及航运的正常运行。同时,河道治理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也均得到很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1)河道观测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河道观测定位仪器由经纬仪、水准仪逐步升级为全站仪、GPS定位系统,水深测量由铅垂法升级为回声测深仪,地形图也从人工绘制升级为通过GPS配套软件以及专业测绘软件实现电脑成图。并由单一的水下地形观测逐步拓展到采用ADCP结合GPS罗经的流量和分流分沙y验、水环境监测、水生态监测,初步实现在线监测,在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护岸工程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

长江委历来非常重视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上世纪70~90年代曾经召开过5届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经验交流会,在总结沿江各省市护岸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管理实践经验和观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2年《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技术要求》(试行稿),《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2011)也于2011年正式,实现了护岸工程规划、设计、管理的规范化。

(3)护岸工程材料不断出新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护岸材料主要以土工织物砂枕、梢料 (柴枕、柴排、柴帘、沉梢坝、沉树)、抛石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后,护岸材料出现了模袋砼、尼龙绳铰链排、钢筋砼铰链排、系混泥土块软体排、砂肋软体排、正四面体混凝土土块等。

进入本世纪以来,生态护岸工程材料逐步出现,如格宾、雷诺护垫、快速植生垫、四面六棱透水框架、主动式钩连体、赛克格宾等。

(4)护岸工程施工工艺不断提高

护岸工程施工要求材料均匀、平整地覆盖河床。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省已实现从人工散抛、平板驳配合浮吊船抛投,逐步升级为沉箱式水下网兜抛投、管道式投送抛投等施工工艺,将护岸材料直接抛投到河床表面,循环作业后在河床形成连续抗冲体,克服了水上抛投受水深、流速影响的弱点,更好地满足护岸工程施工“抛准、抛匀”的要求。

5.展望

长江干流江苏段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良好,是很多重要水生和陆生生物的生存场所。江心洲周围滩涂、湿地、水域受长江淡水径流和海洋咸水潮汐的交互作用,形成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环境,为各种水生、陆生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觅食和繁殖场所。

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河道整治工程设计中,应进一步树立生态设计理念,融合现代水利学、环境学、生物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在保证护岸工程具有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效应,将护岸结构由过去的硬质结构逐步改造成为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结构,满足水体和土体、水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应生命栖息和繁殖,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生和陆生生物提供必要、安全的自然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周东泉,等.江苏长江险工岸段治理调查研究.江苏省水利工程规划办公室.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6年6月.

[2]周东泉,等,长江干流江苏段崩岸应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6月.

第7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1.1治理线的布设

中水河道的治理线,主导着河道河势的大致格局,由此中水河道整治的布设是河道治理规划的主要任务。治理线的布设即确定治理线的平面线型、位置、平面尺度。

1.2河道横断面的设计

我们通常根据经验在河道上游和下游选取所谓的模范河段,即所选河段水深沿程变化很小、河岸略呈弯曲、深槽长、浅滩短,过渡段沙埂方向与水流垂直,并且枯水期无分汊现象;河道水主流稳定,流态平顺,流速适中,洪、枯水流向交角较小。然后计算出该河段在设计流量下的断面河相关系,并以此为据来确定规设计划河段的断面尺寸和形状。中水河道的断面尺寸是由河床的地质条件和来沙来水条件来决定的。

2、若干河道治理措施

在天然河道中,各类型的河段具有不同的形态和演变特性,治理措施也不尽相同。本文就4种常见河道治理措施展开分析研究。

2.1蜿蜒型河道治理

在冲积平原河道中,蜿蜒型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河型。蜿蜒型中平顺河段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河段,崩岸强度小且位置固定,但实际中大部分蜿蜒型河段形态是蜿蜒曲折的,在输沙不平衡和弯道环流双重作用的影响下,会出现弯道凹岸崩退冲刷,凸岸发生淤长,蜿蜒曲折的程度加剧,在平面上发生位移等现象,待发展至一定程度便会发生自然裁弯,危及农田、村镇的安全,若弯道泄水受阻,还会增加洪水灾害发生几率。因此对蜿蜒型河道整治是极其重要的。根据多年经验蜿蜒型河段的治理措施主要有两大类:

①裁弯曲直,改变现状,使其向有利方向发展;

②稳定现状,禁止其向不利方向发展。措施一是采用人工裁弯工程改变有适度弯曲的连续河湾,将其河势稳定下来,将迂回曲折河道进行人工改变。人工裁弯工程分为内裁和外裁两种。内裁一般是通过狭颈最窄出,线路短可节省土方量。外裁的引河进出口与上下游弯道难以达到平顺衔接的要求,而且线路长,采用较少。措施二是当河湾发展至适度弯曲的河段时,对弯道凹岸及时加以保护,也就是实施护岸工程,以防止弯道继续恶化。只要弯道的凹岸稳定了,过渡段就可随之稳定。为将上述两种治理措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河道中,还需在大量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增长河道整治经验,将措施一、二逐步完善。

2.2游荡型河道治理

该类型河道具有河道纵向浅、横向宽的特点,构成河床的物质相比其它类型河道松散,当洪水发生时,其水位陡涨陡落,洲滩密布,泥沙淤积较为严重,汊道较多,主流摆动幅度大且频繁。整治泥沙是治理游荡型河段的主要任务。本着综合治理、兼顾标本的彻底治理游荡型河段,可采取“下排上拦,两岸分滞”控制洪水,“调、放、挖、拦、排”处理和利用泥沙。“调”即利用中游的水库,排细沙,拦粗沙,由于水沙异源,据此来调水调沙通过增大下游的输沙能力,来达到减少河床泥沙淤积的目的。“放”、“挖”即是通过挖河和放淤措施,在下游处理一部分泥沙,“下排”即根据河道防治工程和河道治理的现状,利用现行河道尽可能多地将进入下游的洪水和泥沙输送入海。

2.3分叉型河道治理

针对分汊型河段的治理措施有:汊道的堵塞、改善、固定。措施具体表现在上游的节点处、汊道的入口处和江心洲首尾修建治理建设工程。稳定汊道和节点控导,通常将平顺护岸作为其治理工程。江心洲首尾部位的工程措施通常是在上游修建鱼嘴,在下游修建分水堤。鱼嘴其前端窄矮、浸入水下,顶部沿流程逐渐扩宽增高,与江心洲首部平顺衔接;分水堤的外形与鱼嘴恰好相反,其平面上的宽度沿流程逐渐收缩。在采取治理措施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首先先分析汊道的分沙分流现状和分沙分流的演变规律,然后视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对应工程实施方案。可在上游节点处修建控导工程,这样可以控制来沙来水条件,为此来改善上游河段的现状;为了改变两汊道的分沙分流比,可以在汊道的入口处修建导流坝或者顺坝;通过在洲尾修建导流顺坝来达到改善江心洲尾部水流态的目的。堵塞汊道主要有修建顺坝、丁坝和锁坝等措施。用顺坝、丁坝堵塞汊道,一般情况下会比锁坝的效果为好。

2.4顺直型河道治理

在顺直河道中,河道边界顺直,滩地及主槽的水流均具有一定的行洪能力。顺直型河道中的不稳定状态河道,不利于引水、航运、港埠、防洪,顺直型河道的治理措施为首先将边滩稳定下来,使其达到稳定整个河段的目的。稳定边滩的工程措施,有淹没式丁坝群,一般为上挑式,坝顶高程在枯水位以下,坝档可以落淤,促使边滩的淤长。在多沙河流上,也可采用编篱杩槎等简易措施,防冲促淤。当边滩个数较多时,施工程序应从最上游的边滩开始,然后视下游各边滩的变化情况逐步进行治理。工程完成后,河道断面得到了相应的调整,整个河段逐步稳定下来。对于顺直型中小河道来讲,发生超设计标准洪水是正常事,河道不建橡胶坝工程,这样河道会靠“自动调节作用”使洪水顺利通过的概率是很高的;而修建橡胶坝工程的河道失去了“自动调节作用”,则通过超设计标准洪水的概率大大降低,这是值得引起河道治理相关工作者重视的地方。建议措施为,第一种措施是橡胶坝地板采用中间低,两边高呈凹字的形式,人为地形成“主槽”和“边滩”,这样可以使洪水通过橡胶坝时主流线居中,既能增加泄洪能力,又能减缓洪水对两岸的冲刷;第二种措施是加强橡胶坝的上下游一定范围内两岸的防护措施和提高设计标准,这样提高安全保证率的同时,也会增加投入成本。

3、总结

第8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一、着力抓好农村管网入户民心工程

首先,水利局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监督、检查和管理,确保民心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一次性通过验收。其次,各乡镇街要全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地区政府职能作用,认真做好施工队伍与村队、村民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重点工程安全完成、按时完成、顺利完成;二是要结合各乡镇街实际情况,尽快拟定管理办法,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较好运行。

二、切实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基本建设

一是要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当前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滨海新区发展迅猛,农村撤村工作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式下我们更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建设工作,落实好区委、区政府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农村基础建设工作落实到位,从而确保汛期除涝排水工作的安全。二是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要以西河、中河、袁家河二站等国有泵站、扬水站点、沿河口门更新改造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健全完善我区除涝排水设施体系。三是要加强领导、转变作风。各乡镇街要组织好各村队结合当前大讨论活动,认真查找农村基础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今春农村基础建设各项工作。

三、健全完善二级河道长效管理机制20*年全区的河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离不开在坐各位的共同努力,也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我们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20*年工作中我们要总结经验、团结一致、再接再厉、创新机制,争取在河道治理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我代表区政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乡各镇街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河道治理管理工作的领导,严格按照《*区二级河道长效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明确目标、精心组织、落实责任,确保管理到位、管理有效。二是各单位、各部门要在创新管理模式上多研究、深思考,并在创新思路上下功夫。去年我们成立了50人的专业河道保洁队伍,这种模式很新颖、很好。今年我们要在健全完善河道保洁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不同河段因地制宜地引入更多、更好的模式。三是强化执法监察,充分发挥水政监察部门的监察作用,在工作中要严格审批、严格执法。四是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对二级河道治理管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监察和督查,严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坚持不懈努力做好防汛抗旱工作

第9篇:河道治理施工总结范文

关键词:河流治理;建设管理;建议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对于中小河流而言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来讲,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断深入,为了有效改善其广大人们生活用水环境及农村水污染等问题,文章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简要分析,提出了我国目前在中小河流治理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以便为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工程概况

以某市为例,中小河流将近有五十多条,由于长年使用未得到妥善处理,故此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等几个方面:一是河道基础防洪能力较弱,一旦发生洪水等自然灾害很难起到防洪的作用,安全隐患极大。二是排污抗涝能力不足,因常年未得到清理,故此淤积比较严重,致使排污抗涝能力不足。三是大多数的建筑物因沿河流而建,所以破坏了河流原有的排涝功能,致使多数河流荒废。四是资金投入不足,整理力度难以全覆盖。据相关资料记载,水利部在进行中小河流治理的过程中,虽然在很多项目上给出了明确地规定,但是真正落实到实处的规划项目却很少,从这一点来看,对于工程项目还需要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提高项目整体功能的效用,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不及时到位

资金不足是影响中小河流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讲,中小河流治理是由三方共同承担,70%是由中央、省市承担,30%由相关投资方承担。但是往往在拨款上存在延迟等现象,这就导致费用紧张,购置相关机械设备不及时,工程材料也很难在第一时间被输送至施工现场,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2.2 拆迁费用少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按照上级批复均不考虑永久征地和树木补偿费,仅考虑临时占地和青苗补偿。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国家《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河道堤防及两侧滩地管理权本属于河道管理部门,但是由于一直没有确权划界,产权不明确,一直以来,沿线老百姓河道滩地上种植树木,建设房屋,因此永久占地实际是存在的,需要清理的树木也很多,场地清理工作难度非常大,制约着工程进度,关乎社会的稳定。

2.3 抢工期赶进度

在一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中,有些招投标企业为了弥补因批复不及时而导致的工期拖延等现象,就在施工阶段压缩整个施工期,这样就会出现因赶工期而忽视某些工序,甚至难以按照施工要求进行合理施工,最后导致影响质量,在日后的使用中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2.4 档案整理、归档不及时

任何一项工程建设都是由很多项工序来完成的,对于中小河流治理来讲更是如此,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工程资料都要进行合理的归档、分类,这样有助于对工程建设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但是在现实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对其进行档案整理和归档,导致验收阶段极其被动。

2.5 重建轻管

在中小河流治理中我们发现,很多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工程管理控制极其严格,管理体制也比较健全。但是在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却很少有人会对其进行维护,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惯例”,忽视对中小河流质量的管理,使得高效的工程建设经费难以得到保障,最终使水利工程建设出现了重建轻管的现象。

2.6 水资源未充分利用

治理过程中发现,中小河流多位于边界河道之上,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周围建筑物较多且在施工的过程中破坏了沿线周边的河堤,从而导致河道难以发挥应有地效用,使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 意见和建议

3.1 完善建设单位机构

项目管理人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小河流项目治理的开展,在组建项目初期,可以依照项目的需要设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并且明确至个人,同时还要建立相应地奖惩制度,从生产管理的各个阶段成立其监督小组来完善对整个工程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在具体措施上,分级落实质量责任制,严格按合同、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监理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实行旁站、巡视和平行检测,按监理细则对工程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施工单位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实行“三检制”。

3.2 选择项目管理模式

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除了业主方外,还有许多单位参加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工程检测单位、供货单位、运行管理单位、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等。编制项目组织结构图应能够表达业主方及项目的参建方有关的各工作部门之间的组织关系,而且都有各自的项目管理的任务和管理职能分工,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建立管理职能分工表,使管理职能的分工清晰和严谨。

3.3 加强对项目工程的动态管理

一是工程投资目标的动态控制,将投资目标进行分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投资目标进行动态跟踪和控制,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二是对工程进度目标的动态控制。按照进度控制的要求,收集工程进度实际值,定期对工程进度的计划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发现进度有偏差,则采取纠偏措施进行纠偏,具体办法如:落实加快工程进度所需资金,调整设计、改进施工方法,改变施工机具等。三是对工程质量目标的动态控制。质量目标不仅是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还包括材料、半成品、成品和有关设备的质量,项目法人应通过委托第三方检测,及时对上述的质量进行跟踪和控制,以便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

3.4 加强人员管理

工程建设离不开人的实施与管理,作为施工建设的主体,人在施工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整个施工阶段,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不断灌输其安全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确保整个治理工程的质量。

3.5 强化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根据国家《档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制定档案管理实施细则。明确档案工作负责人员,形成了各参建单位和有关人员各尽其责、各尽其职的工作制度,有效保证了工程资料收集的及时、准确、完整。

3.6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对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技术培训,提高现场技术人员专业素质,促进施工质量管理实施。加强施工技术人员、操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特种行业专业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操作人员操作水平对于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培养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意识,促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降低工程事故发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深化与改革,人们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对于生活环境也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文章通过简要分析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解决措施,对于改善水资源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重要的影响意义,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与支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真正意义上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后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