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数的认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资源整合;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97-03
近年来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沿用精英化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脱离产业需求,课程体系及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不能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计算机专业。各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与政府、企业资源及学校资源整合不够,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变革等。因此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1]。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新型技术,尤其体现在软件技术的发展上。目前,软件企业在软件项目研发中,需要软件架构师、项目经理、熟练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等三个高、中、低层次的人员互相配合;在软件企业中,这三个层次的人员比例是l:4:7。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显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软件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整体结构的不合理。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缺乏问题逐渐显现并严重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软件市场中,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高端软件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软件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瓶颈”[2,3]。
二、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一直沿用老的知识结构、学时设置。这种结构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性,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毕业后大约只有10%的人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90%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应用。所以,高校教育中忽视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没有形成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很多高校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
3.实习及实训基地及平台缺乏。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办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然而实习及实训就有很大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企业接受的实习及实训的人数有限,二是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费用相对偏低,根本无法支撑相关费用支出,没有费用作支撑,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实习及实训任务。
4.缺乏有效的课程群建设。长期以来,各个专业的课程由各专业教师独立上课,导致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且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组建专业平台课程群机制,群组内的课程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且知识更具有递进性;同时,内容切块比较科学,以利于组织教学。在课程群中,提高了课程教与学的透明度,减少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并加强了教学环节与质量的可控性。课程群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体现了实践能力为主的思想,完善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体系。
5.缺乏校企政资源的整合。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短时间内,实现专业教学要求的良好师资力量是很难的,特别是具备良好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是很缺乏。因此,将各种良好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6.教学信息化能力不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构成了教学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教学信息化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导致教学模式将逐步向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变革和发展都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为了适应教学信息化,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整合;例如,如何更好地对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如何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更大的作用,如何使得多媒体课件达到最好的效果等等。因此,如果不管教学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采用教材搬家的方法,是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
三、改革的措施
1.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课程群整合及实施。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所有课程进行分析,将同样或者同类课程组成一个群组,便于群组内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加强相互交流。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课程性质和要求分析,课时分析,教师分组,课程群管理办法制定,配合课程群的课程建设要求等。另外根据企业需求,在课程群中嵌入了相关的企业需求课程,比如嵌入的卡内基梅隆课程体系[2]、塔塔课程体系等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
2.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实验实训实习体系构建。作为一个以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学校,实验、实训和实习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过去几年本院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成果,从整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角度来看,还要进一步对学生实践体系进行构建[4]。
实践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是形成科学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的工作主要有: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整合,跨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制定跨平台的实验教学和考核体系,结合学院科研团队和学生竞赛的多渠道实训方式的建设,跨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院企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等。
3.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构建。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制定校企政资源整合的系列制度和实施方法,从制度上保证资源整合的可实施性;其次是制定合作培养的教学课程或者实践课程,结合本院需要的教学资源寻找合适的结合点。最后是和校内其他院系、有关政府单位和企业机构进行联系,落实有关紧缺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最后构建完整的体系。比如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课程内容置换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定期安排企业到学院开设讲座等。
4.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教学信息化系统构建。构建教学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构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系统,便于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更高效的交流;二是构建教学信息共享系统,便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共享相关教学资源。比如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系统中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学院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网上交流;三是构建教学相关辅助系统,用来高效地管理学生选课、毕业设计管理、排课等事务。比如学校建立了智能排课系统,在系统上完成学生选课、教师排课的任务;学院2012年开发了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学生和教师通过该系统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工作。学校通过学院网站整合这些系统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5.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措施如下:首先研究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构思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方向,突出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比如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具有宣明的特色,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其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从校、院和企业等多个层面整合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资源,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在实际运作中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性。比如学院提出了“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2,3]、提出了“3+1.1”的学制设置[2,3]、“1+3+8+18周”企业培养方案[3]等。成都大学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四、改革的优势
1.建设课程群,可以充分整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学目标,提高各专业教学质量打好了基础。
2.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信息技术各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和工程性能力都创造了良好条件。
3.能够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院及相关院系专业的教学实力。
4.通过构建信息化系统,为大平台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
五、结论
通过在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的资源整合和体系构建,使得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更能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激流.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13,16-17.
[2]杜小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4):34-36.
[3]叶安胜,周晓清.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探索[J].福建电脑,2012,(12):34,37-39.
[4]代显华.“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4-17.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创设故事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如何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创设图像式故事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了一定的情绪色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插图,编成学生喜爱的小故事,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积极探求新知,发展能力。
例如,教学“除法”一课时,我借助课件“长颈鹿和小鸟”的美丽画面,创设长颈鹿给小鸟分房子的故事,让学生积极帮助长颈鹿替小鸟分房子。“冬天到了,小鸟们就要飞回南方过冬了。(出示课件)瞧,这就是长颈鹿为小鸟们设计的房子,从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学生结合画面回答:“有12只小鸟,每6只小鸟住一间房。”这时,教师说:“同学们能帮长颈鹿算一算该为这12只小鸟设计几间房子吗?”在这一故事情境中,学生借助画面,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但能给12只、42只小鸟分房子,还会给自己设想的x只小鸟分房子,真正在故事情境中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还结合实际解决了有余数时该怎样处理的问题。这些图像式的故事情境,既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也给学生自主探究创设机会和条件,真正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创设语言故事情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美丽的画面创设故事情境毕竟是有限的,制作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紧扣教材的内容,创设语言故事情境来引入新知。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比较”一课时,我就创设了“把数字拟人化”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大海上,有一座神秘的开心岛,岛上住着两个可爱的小精灵——大数和小数。大数说:“Hi,我叫大数。看,‘1073’这个数够大了吧?”站在旁边的小数低着头。大数对它说:“别不好意思的,我给你两个数位,你填上两个最大的数,看能不能超过我。”小数很委屈地说:“小朋友,你们快来帮帮我吧,该填上哪两个最大的数,才能比得过1073呢?”在整节课上,我让学生在大数和小数的有趣对话中学会比较位数不同、位数相同的万以内数的大小,从而归纳出万以内数的比较方法。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归纳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还提出了不少有趣的问题,这就是创设故事情境带来的惊喜。
三、在故事中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设置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
例如,教学“万以内数的比较”一课,在教学“不同位数比较”这个环节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在给出的三个数位里,经大家的努力,都填到999了,还比不过1073,你们尽力了,为什么总不成功?”学生们积极地去探索研究,从而得出“位数越多,这个数就越大;位数越少,这个数就小”的结论。在故事情境中,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不同情况下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同时,学生在探索中提高了听、说技能及归纳、评价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计要有趣,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师的语言要完整而带有“调味剂”。
关键词:想象;探索;分级;读写;放权;探究
G623.5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由于“万以上数”比较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事实上,孩子们在和这么大的数“打交道”时总是有些纠结,有些抽象,多多少少会对数字究竟有多大产生疑问。而这,正是孩子们真实学情得以彰显的标志。那么,教师该如何引领孩子们去寻找“大数”的身影、探索“大数”的大小、获得“大数”的感性认识呢?
一、从想象到探索:在有序中“向前挺进”
以下是某教师在《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的教学中的第一个环节:
观看资料:1.光明小学大约有500名学生,如果每人每学年发10本书,那么一亿本书够发2000年。2. 三峡工程泄洪闸最大泄洪能力是每秒十万二千五百立方米,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上课伊始,是先让孩子们从课件中直接了解“万以上数”?还是先让孩子们自主想象“万以上数”?窃以为,“设计一”中的直接“观看资料”会限制或拘囿孩子们的想象、思维和自主意识,不妨把这个环节放在最后。相比较,“设计二”先给与孩子们自由想象的机会,更能激活孩子们的想象、思维和记忆,更能促使孩子们萌发一份自主的意识,而这样的自主意识恰恰是学习中最大的动力。可以把“设计二”具体细化为以下环节:
1.想象:万以上的数究竟有多大;
2.探索:十万张张纸叠起来有多高?一百万张呢?用多种方法计算它的高度
3.再想象:钟表上的秒针跳动十万下,需要多长时间?跳动一亿下,需要多长时间(三年多时间)?一百万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有多长?一亿个小朋友手呢(可以绕地球三圈半)?成年人的头发约有多少根(十万根)?那么,一亿人的头发约有多少根(一亿根)?
4.感受:身边“身边万以上的数”,比如:
(1)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面积有400000平方米。
(2)北京著名园林颐和园占地2900000平方米。
从“想象”到“探索”再到“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假设、推理、猜想、验证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1]的确,从“想象”到“探索”,让孩子们经历了原来“万以上的数这么大呀”的心理的磕碰,而孩子们正是在这样的“磕碰”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多重滋养和锻造。
二、先分级后读写――在有序中螺旋上升
仍然以《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的课堂为例,很多教师在引领学生初步建立“万以上数”的时间观念后,都会直接总结读数方法:
1.先分级;
2.从高位读起;
3.读万级或亿级时,要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万字或“亿””字;
4.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窃以为,万以内数如何读,应该让学生自主去试读、自主去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通过对学生的测试及访谈,就会发现,孩子们比较困难的地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间有0的地方的读写,而是数级的划分比较模糊[2]。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采取“先学后导”的方法:
1.尝试独立分级。教师展示出12个数位。你们能给这些数位分分级吗?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每几位一级比较合适,再给每级取个名字。
2.什么叫数位?数位和计数单位有何不同?你能根据计数单位填好数位顺序表吗?(小组共同交流填写数位顺序表)
3.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分的?从个位起,每四位为一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一”;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是亿级,表示多少个“亿”。
以上O计遵循了“先自学,后分组填表,再看古人的分级方法”之顺序,或者遵循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思路,由此,孩子们对“数位、记数单位、十进制记数法、数位分级”的理解,不是直接灌输而来,而是自主自悟、探索交流而来,因而更能长久地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整个教学环节,安排得有顺序,螺旋上升,有探索有交流,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建立了有关数位的知识体系,同时,孩子们也在这样的螺旋上升中,真正加深对大数的意义的理解。
三、从课内到课外――在有序中拓展延伸
好的数学课堂不拘囿于教材,不固守于课堂。就《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的学习而言,应当引领孩子们在小数到大数的比较中学会延伸延伸,让教学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增量”。
例如,某教师《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的教学临结束时,出示了以下思考题:
1.搜集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将各大洲的面积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一个数是由4个亿和3个千组成的,这个数是多少? 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分别是什么?一个书架能放1000册书,10个这样的书架能放多少册书?
3.张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百万位上的数字是8,万位上的数字是7,任意相邻的3个数字之和刚好是18。你知道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吗?
显然,以上三个题,由易到难、一环套一环,螺旋式上升。第一题中的数字中间并没有零,而后面两题逐步有难度。同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也让孩子们的兴趣高涨,这样的设计实际上就是迁移类推,对于孩子们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发展孩子们的数感方面,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好的数学学习都应当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不应当胡乱安排顺序。教师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理解得愈到位,,就愈能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而这一切,有赖于教师高度的敏感、细心和警觉。引领孩子们在有次序的多轨道上“向前挺进”,才能成就数学的丰盈多彩,才能成就孩子们的精彩厚实。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数据;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
0引言
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知识点分布较为分散,再加上课程多、学时少,使得推行传统教学方式将难以满足当今社会追求个性化的大学生学习发展需求。大数据环境下,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可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1]。由此可见,对大数据环境下提升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以及开展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数据时代环境概述
相较于传统数据,大数据具备数据量庞大、非结构化、分布式化以及可视化展现等显著特征,这一系列特征可很好地契合当今社会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尤其是在大数据不断推进互联网融合背景下,计算机行业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企业、组织在互联网方面得以不断发展进步。传统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往往是教师开展计算机理论知识教授结合学生的上机训练,教师仅需依据教学要求实行课程计划,学生也仅需被动地获取理论知识,再接受相关考核,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大数据环境下,基于大数据技术推进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可有助于教学、学生转变思维观念,并且教师使用的教材、教学模式同样可实现改革,进而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2大数据环境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策略
本科院校在大数据环境下,要紧随社会发展步伐,强化改革创新,在先进理念、成功发展经验的支持下逐步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如何进一步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2.1依托大数据技术,推进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大数据环境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首先应当将教学模式划分成2方面内容,即实践学习、虚拟学习。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推行教师面对面教授、教师与学生相互间、学生与学生相互间点对点的交流模式,开展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强化计算机工作实践技能的训练。依托点对点交流,将课堂教学内容化成学生自身技能,这种个体与个体相互间的交流,知识信息传递存在碎片特征,因此需要开展优化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2]。实践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在此学习环节,教师应当开展适用的计算机教学案例准备,健全计算机技能操作训练,并鼓励学生彼此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第一时间采集反馈信息,促进课堂教学有序开展。在虚拟学习过程中,学生依托有效的学习系统展开学习,诸如文章案例、图书导读、在线课件等。在此学习环节,应当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学生实际需求获取知识,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通过对互联网提供的庞大数据信息开展有效利用,一方面可对课程知识发挥良好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可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水平形成有效认识,进而为学生指引明确的学习发展方向。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基于此,教师要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凸显个性化,关注学生在学习环节的主体性。此外,大数据环境下,教师还应当调动学生计算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培养他们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3]。
2.2依托大数据技术,扩充计算机教学资源及评价方式
单凭课堂理论教学往往会造成信息不公平性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受学生进入大学前其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很大程度影响。由此可见,依托大数据技术,强化教学资源建设及扩充教学互动的多元形式尤为重要。现阶段,国际知名的MOOC运营平台、国内大量资源研发机构、区域性的产学研结合均已建立起分布式数据库或者运用分布式资源服务器,由此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计算机课程资源的存储空间。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教学环境聚集了大量的教学信息,这些教学信息能够科学凸显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水平及发展潜力。然而这些信息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仅用以简单的记录、查询,未能提炼出隐藏在这些信息中的教学规律、学习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等。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对这些信息开展分析处理,以挖掘信息中有价值的模式及规则过程,并将其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评价中,促进教学评价管理的有序开展。依托大数据技术,推进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不断改革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教师作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地位。丰富计算机教学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提升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质量。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环境下,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应当推行个性化教学改革,指引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总结经验,清楚认识大数据时代内涵,全面分析现阶段本科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托大数据技术,推进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依托大数据技术,扩充计算机教学资源及评价方式”等,积极促进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蒋日华,傅文博.提升大数据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5(11):62-65.
[2]胡蓉.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24):162-16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计数单位“千”,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会数、读、写千以内的数,进一步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1.认识计数单位“千”,会数、读、写千以内的数。
2.进一步认识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具准备:
正方形,小方块图卡片,计数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关注生活,引入新知
1.欣赏图片,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课件依次出示图片和文字信息(如下),让学生边看边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信息,温故引新。
(1)师:同学们,刚才在领略我们学校的风采时,总有一些数字伴随着我们,你们能试着读一读吗?(指名学生读一读)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一个数,试着说一说它的含义。
(2)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00以内的数,并且会数、读、写它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像120、475、500、1000这样的数,一起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千以内数的认识”,学生齐读)
【评析:从学生身边熟知的事件入手,并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回忆旧知的机会,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又可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他们对千以内数的认知水平,为新知的教学找准起点。熟悉的场景和信息,有助于学生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引导探究,构建模型
1.活动体验,认识“一千”。
(1)数一张方块图。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张方块图(如右)中,一行有几个小方块?这张方格图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学生利用方块图卡片自己数一数,得出:每行有10个小方块,一共有10行,10个10是100)
(2)同桌合作,数十张方块图。
师:同桌两个人拿出你们手中所有的方块图,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张?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
(3)全班交流展示,认识一千。
师:我们知道一张方块图上有100个小方块,再贴上一张方块图,一共有多少个小方块呢?如果在200个小方块里面去掉一个小方块,这时有多少个小方块?去掉10个小方块呢?
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3张、4张、5张……10张方块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几张方块图?也就是有几个一百?是几百?(突出九个一百是九百,十个一百是一千)
(4)课件展示数方块的过程。
师:一个一个地数,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个地数,十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数 ,十个一百是一千。
(5)计数器拨数。
(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个、十、百、千,并在计数器上边数边依次拨出10、100、1000)
师(总结):以前我们学习了计数单位个、十、百,今天又认识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现在结合数方块、拨计数器想一想,个、十、百、千这些数位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完善板书,标注十进关系)
【评析:本环节巧用学具方块图,通过数形结合,形象地展示了满十成行、满百成面、满千成体(即从“线”到“面”再到“体”)的数数过程,使“千”这个计数单位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头脑中。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千”的模型,并通过数方块、拨计数器等活动,使学生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既很好地认识了计数单位“千”,又再次加深了学生对十进制计数法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更大的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丰富素材,发展数感。
师:刚才我们一起数出了1000个小方块,认识了一千。那么,一千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出示一本有100张纸的备课本,先让学生观察、感受一本备课本的厚度,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想象并用手比划出1000张纸的厚度。
(2)出示一袋牙签:一袋牙签有200根,多少袋牙签是1000根?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感受1000根牙签堆放在一起所占空间的大小,并与放在玻璃瓶中的1000粒葵花籽作比较)
(3)学校的阶梯教室能坐500人,几个这样大的教室能坐1000人?(引导学生想象500人、1000人坐在一起的场面)
(4)我们班大约有50多人,多少个班的同学大约有1000人?(引导学生感受1000名同学站队做操的情形)
(5)自由举例。
师:我们感受了数量是1000,但形状、大小不一样的物体。现实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数量大约是1000的物体?
【评析:选取生活中的素材,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把发展数感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同时,通过举例说一说,把课内与课外、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培养与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3.拨珠数数,学会读写。
师:我们知道了1000有多大,那1000以内的数是怎样组成的呢?它又是怎样读、写的呢?让我们的好朋友——计数器继续来帮忙。
(1)同桌合作,用计数器边数边拨出下列各组数。
第一组:从99拨起,一个一个地数,边数边拨到112。
第二组:从150拨起,十个十个地数,边数边拨到 320。
第三组:从700拨起,一百一百地数,边数边拨到1000。
第四组:从509拨起,一个一个地数,边数边拨到520。
师在学生充分数数、拨数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遇到了什么困难?(根据学生的回答,加强对数数的指导)
(2)认识数的组成,学会写数。
结合上面拨出的数,引导学生观察,知道千以内的数都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尝试读数、写数,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读、写数的方法:读数、写数都从高位起;中间、末尾没有珠子用零表示;中间的一个零要读,末尾的零不读。
(3)数数训练,进一步感受数序。
师:十个十个地数,从370数到420;一个一个地数,从282数到305。289后面是几,你是怎样数的?
师:一个一个地数,从987数到1000。989后面是几?一千前面的一个数是几?
(4)小组合作,完成练习。
让一生在计数器上自由拨出一个数,组内其他同学读一读、写一写,并说一说它的组成,然后轮流进行。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再次通过计数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在反复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的过程中,完成对数数、数的组成、数序、数的读写的教学,使数的概念的建立完整、扎实、有序、有趣。】
三、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件呈现问题:
1.数一数。
师(出示右图):小青蛙要去看大海,努力地边数边跳,现在已经跳到第985级阶梯,你能帮它接着数一数吗?
985,( ),( ),( ),( )……1000。
2.猜一猜。
师(出示右图):这是一台小天鹅洗衣机,它的价格是个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字都相同,它很接近1000,它的价格是( )。
师(出示右图):这个电动机器人的价格是一个三位数,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7,它是( )元。
3.说一说: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大数吗?
【评析:概念建构的过程,就是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练习环节重在体现情境中的数学应用,用有趣的数一数、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突出学习重点,使学生再次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反思,自我评价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的表现最好?
……
从表面上看,大数据是指数据太大或种类太多,以至于传统工具无法有效管理的数字集合。有学者认为,大数据是对大量复杂数据进行科学、系统地收集、挖掘和分析,进而做出相关事物未来趋势预测的新方法。本文更倾向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大数据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是一场思维的大变革。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大数据是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岂能坐以待毙,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紧跟形势,与时俱进,探索大数据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找到适合当今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材料的变化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学习还只是围绕某个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一般教材都配有专门的教学参考书和相关的电子课件,精力充沛的年轻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课件进行适当改动,更多的老师只是照着原有的ppt讲解,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以及日新月异的现实总有些脱节,有不少学生就是对枯燥的教材不感兴趣而放弃了英语学习。而在大数据时代下,高职英语的学习材料可谓是应有尽有,无论是经典文学、百科全书、牛津词典,或声音地道的英语音频和视频,都唾手可得。另外针对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可利用网络的虚拟场景、虚拟地图来为学生虚拟不同的职业领域和工作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本来对英语就兴趣不大,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教材,他们对富有变化和趣味的多媒体形态更感兴趣,这势必影响未来教材编写的原则。可以说,高职英语课程在大数据时代这一背景下最重要的学习材料是公开课视频,这里请注意视频绝非像传统上课一节45分钟的时长,而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做成时长为8~15分钟的短视频,目前流行的说法叫“微课”。这是因为根据科学实验,一个人关注某件事最长的注意力时间为5~10分钟,传统的满堂灌本身就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由驾驭课程学习,在与学习材料的互动当中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和特点的学习材料。当然,整个模块分布的设计如果能够按照学生们喜欢的网络游戏模式就更好了,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就有奖励,并的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最近,主抓高职英语教学的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意识到了大数据时代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冲击,根据教育部已经颁布实施的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标准,已经于2014年年末同另外两家私人机构合作,启动搭建“高职英语专业MOOC教学平台”,正在向全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公开征集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说明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走进大数据时代的日子已经来临。
二 高职英语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学到世界一流大学开设的课程,高职教师不再是高职教育内容的唯一占有者和提供者,而变身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这样一来,老师似乎不需要在课堂上讲什么了,但教师必须要对学习内容十分熟悉,时刻准备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同时应给学生提供可供大家学习的公开课网络视频链接,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手段。这样一来,教师备课量反而是增加了。此外,教师还应该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并能通过软件的数据分析给出学生个性化的建议和帮助。
同时,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全面推广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学生就有了选择老师和课程的主动权,学生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提供的方便,在每个学期初查看每个英语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通过往届学生对该老师、该课程的评价指数、难度指数、推荐指数来决定是否选修该老师的课程。这样就给老师平添了巨大的压力,之前是学生不得不上这个老师的课,现在老师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就必须在备课上下大功夫,千方百计地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教学相长。
另外,传统的高职英语老师备课、上课都是单枪匹马,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微课和慕课的兴起,高职英语教师的工作模式也由孤军奋战转变为团队合作。试想如果制作一个广受学生欢迎的微课及慕课,如果单凭一个老师,需要花费不小的精力和时间,而团队合作就能将问题迎刃而解。总之大数据时代高职英语教师的身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由以前的教教材转换为用教材教,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化为教育研究者,由原来的知识固守者转化为终身学习者。
三 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现今高职院校的英语学多还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模式,上课就带着英语课本,被动地听几句、看几句英语,下课完全不碰英语。而在大数据时代,高职英语学习者就掌握了主导权,他自己决定学什么、什么时候学、怎么学、在哪里学、具体学哪个内容、学习的进度是快还是慢。高职英语学习者的主动性在他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老师不像以前那样讲课了,全是讨论和做练习,如果课前不准备,什么都学不到。高职英语学习者的自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数据时代的高职英语学习要求学生们必须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知道老师布置的视频课在哪里可以看到,知道如何在电脑上做练习,如何在互动版块提问以及与其他同学讨论相关内容。其次,为了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学习者必须主动了解英语课程的一切信息,包括他自己的责任、教师的要求,以便决定自己选修的专业和课程。他必须在网络通知的限制之内,完成课程作业,按要求修学分。
四 评估和测试的变化
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在评估学生的英语各方面能力时,基本还是采用笔试手段,尤其是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就决定了该学生英语是否过关,忽略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比如一个学生期末英语考试得了60分,这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反映出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在60分里是如何呈现的。但如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我们就可以把60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例如该学生家庭背景、平时的学习态度,甚至性格特点、人际关系等,把这些指数与60分联系在一起,便成了“数据”。
因此,大数据时代必将引发高职英语学生测试手段的改革,传统的笔纸测试一方面消耗大量的纸张,不利于环保,另一方面无法看出学生英语能力的真实水平。取而代之的将以机测、网上测试为主,目前国内很多考试都已经采用了机考,比如影响面巨大的全国高校四六级考试,目前笔试和上机考试共存,但相信不久的将来,笔试将全部由机考取代。机考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上机考试的考试内容并非一个尺子,它能根据往年大数据的分析和学生不同类别,调整项目的难易度;第二,先进的现代测试系统不只记录下考生的答案,同时也精确地纪录下答卷的过程,这个过程细微到每个题目用时几分几秒,某一个小题改动几次才找到正确答案,并将过程通过一定比例计入分值,从而使最终的得分更加科学。同时能在成绩单里显示某一方面的得分,学生和教师拿到成绩单对各自的学习和教学都会有更多地认识和反思,推动师生随后学习的方法转变和路径调整,实现高效的教与学。第三,高职英语不同于中学的应试教育,也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学术性英语,而更强调的是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单纯的选择题、阅读理解不能反映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传统的口试和听力浪费人力、物力,批改作文更是让英语老师们头痛。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提高,各种先进的软件和系统已经实现了对口语表达和作文进行评分的功能。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写作都采用了批改网的一套专业系统,老师可以通过系统给学生布置作文,学生递交作文后,先由储备了大量语料库的系统给学生打分,并能对最基本的语法错误进行标注,最后由老师查阅,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宏观上的指导。学生的优秀佳作可以由老师推荐,让所有同学共同欣赏。英语的主观题如果单纯由人工批改,同一个试卷会因为老师不同的知识水平和倦怠感呈现出差别很大的分数,而且难免会有人情分、印象分的干扰。另外上机考试也杜绝了考试作弊,电脑上的身份认证和摄像头,以及随处不在的网络监控比监考老师更为严格。
2014年12月22日,在中国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2014央广网教育年度盛典”圆满落幕,这一盛典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每年举办一次,每次都密切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走向。本次“2014央广网教育年度盛典”围绕“中国新教育因你而变”的主题,数十位国内教育产业的领军人物共同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新”教育,这里的新包含了好几个层面,而最为关键的“新”就在于大数据时代给学校传统课堂教育带来的极大冲击和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高职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前提,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迎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新时代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英语不再是高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让高职学生爱上英语,并借由英语的翅膀顺利择业、就业、创业。
参考文献
[1]刘芳,杨帆.浅谈高职教育改革下的高职英语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5):170-172.
[2]张燕南,胡继岳.关于大数据应用于教育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5-7.
【关键词】信息化 网络平台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33-02
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普及,这种形式也导致社会的信息量急剧增长。社会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要从小抓起,所以这个时期下一定要做好小学的教育工作,实现信息化教育。
一、信息化带动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基于我国政府的财政扶持以及政策支持,近几年我国在教育行业上的IT投资越来越多[2]。在网络建设方面,我国已经慢慢建立起了教育卫星传输网络和视频传输系统,并在部分学校开展了远程教育。
其次,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软件工具,而这些软件工具的出现,也势必会使网络平台的功能得到更多的发挥,对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推进教育的现代化管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信息化带动小学教育现代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已经确定了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并且已经开始实施,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目前虽然小学中有很多教育资源,有课件、题库、视频教程等多种类型,但是总的质量并不高,也就是缺乏优质资源。而且,有些视频虽然种类多,但是内容上基本一致,导致了资源的重复性。第二,教育信息化的一些相关软件与硬件环境相差很大,有不匹配的现象出现。这就会导致教育的硬件环境得不到全面发挥,很多人无法享受到一些技术成果。第三,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很多尖端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教育本应该具有公平性,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小学有不同的教学环境。有些贫困一些的小学几乎没有引入信息化教学,而一些其他学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教学设备[1]。
三、信息化带动小学教育现代化的方法探析
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当今社会的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存储功能,借助于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对于如何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有以下几种建议:
(一)整合名师资源,促进资源共享
要增加国家精品课堂的数量,加强视频课堂的建设,使教学视频更加生动有趣,满足小学生的需要。要提供一个平台,使更多市民和教师参与其中,提出更多的建议,分享一些教学资源,以便教师借鉴,设计出更好的教学课件。另外,尽量使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软件统一,增强软件间的配套性,通过信息技术逐渐提高我国的教学管理。
(二)加快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在小学课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学生不好理解的,比较抽象的问题。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种同时具备声音、动画、文字的教学视频,方便学生的理解。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些课下作业,让他们通过电脑操作,通过玩一些游戏,对当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游戏必须和当天所学知识有关,可以通过互动性测试、人机互动式学习、同学间PK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3]。还可以在课后搭建一个方便学生间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一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对自己当天不太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
(三)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个性化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每一位学生都建立一个个人学习档案,记录学生每一个学习期间的学习情况、测试成绩等。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这个结果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定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
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也必须把信息化教学重视起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设计更优质的课件,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参考文献:
[1]陈琳,陈耀华.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3,11:114-118.
关键词:大数据;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E251.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社会化网络的飞速发展,“大数据”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个看似陌生又熟悉的名词再次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热议的焦点,被称为“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同时,这场大数据革命毫不例外地将触角延伸到军事领域,给世界各国的军队信息化带来巨大挑战。有人断言,谁拥有了海量数据和“1秒处理”能力,谁就将领跑世界。可见,未来大数据的争夺将成为继边防、海防、空防之后,大国博弈的另一个战略空间。然而,大数据时代的博弈其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教育领域。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我军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官兵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军队院校如何突破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实现资源与人才的发展与共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大数据的本质及特性,深刻理解、掌握大数据技术,开发利用军队大数据资源,对推动我军现代远程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的本质及特性
所谓“大数据”(Big Data),是指由各类传感器捕获或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大量实时数据。这些数据以“大字节”为单位,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然而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其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大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因此,对于大数据的理解,从数据本身来看,它是超出典型数据库软件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集合;从技术角度来看,它是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及其集成;从应用角度来看,它又是对特定的数据集合、应用并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行为。利用大数据可以使人们有可能得到一种最接近正确的选择、最接近正确的设计、最接近正确的路径、最接近正确的观点、最接近正确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社会生产率大大提高,也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很大提升,从而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的飞跃式发展。所以,大数据的本质、作用和意义是以往任何时代、任何技术都不可比拟的,是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和历史性的进步。
大数据同过去的海量数据相比有所区别,其基本特性可以用“4V”来概括,即Volume(数据体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Velocity(分析速度快)、和Value(价值密度低)。其中数据体量大――是指聚合在一起供分析的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数据类型多――是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类型多,变幻复杂,很难用传统的数据处理方式去处理;分析速度快――是指大数据需要具备实时处理能力,要在几秒钟内形成答案。因此,数据处理速度越快、越及时,其价值越大,发挥效能就越好;价值密度低――是指大数据价值密度的高低与数据总量的大小成反比。在大量信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是有价值的。
三、大数据关键技术
大数据是一个涵盖多种技术的概念,是在数据存储和管理过程中,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及时处理和数据价值挖掘,最终获得决策依据。因此,大数据技术涉及计算机、统计、应用数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其关键技术既包括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也包括数据挖掘、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呈现等重要技术。此外,数据安全技术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大数据的利用越来越多,其数据被窃取、篡改以及个人隐私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此,关于大数据信息的数据安全技术也成为当下各国应用大数据时发展的重点。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可由大数据处理信息流程图体现(如图1所示):
其中,数据分析技术――是指包括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商业智能技术,涉及关联规则挖掘、集成学习、遗传算法、神经网络、优化、模式识别、预测模刑回归、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关联规则学习、聚类分析等。
数据挖掘技术――是指通过分析每个数据,从大量数据中寻找其规律的技术,是一种结合数据库管理的统计和机器学习方法,从大数据集合中提取模式的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包括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技术、数据融合和集成技术、数据抽取技术、数据清洗技术和数据过滤技术。
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分布式计算技术、内存计算技术、流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
数据呈现技术――包括可视化技术、历史流展示技术、辛间信息流展示技术等此外,在大数据采集、存储的过程中,还要运用到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语音识别、情绪分析等)、大规模分布式存储技术。
四、大数据时代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对策
军队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于2001年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千兆/万兆级的校园网、数据中心、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网络支撑平台,这些都为军队远程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作为远程教育核心的软件建设也不断推陈出新,开发了大量新装备的多媒体课件、各种模拟训练软件以及许多高科技练兵的成果,为军队远程教育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可共享资源。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硬件与软件建设不协调的状况逐步显现,如其中一些突出问题(资源重复、信息孤岛、模式单一、人才匮乏等)使得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线上、线下教育全程可视、监测、分析、评估得以实现,不仅为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帮助,也为学员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加真实、科学、准确的依据。
(一)以大数据研究为契机,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教学理念反映着教学活动的思想追求,是指导教员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思想基础,具有引领、准绳和标杆作用。当前,我军现代远程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与《军队现代远程教育2001-2020年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尤其是认识不足,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方向不明,教育观念僵化、单一,没有很好地融入现行院校教育体系,导致其作用发挥不明显,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辅助和“被边缘化”的地位,亟待探寻新的解决之道。然而,正所谓不破不立,新科技和互联网所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也同样冲击着传统的在线教育模式,为现代远程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空间。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担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也代表着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为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更应充分认识大数据建设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利用国家大数据研究和建设的契机,加快顶层设计、超前意识和理念创新,完成好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历史重任。一是注重理论向能力本位教学理念的转变。依据大数据基础信息,重点对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等进行重新设计,加强学员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培养。二是注重大众化向个性化教学理念的转变。着眼大数据信息挖掘,重点对学员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和处理,加强以人为本位,以个性化发展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方式转变。三是注重标准化向网络教育理念的转变,借助大数据搭建的综合信息平台,可将传统的铃声、班级、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变为翻转课堂、按需学习、弹性学制和个性化辅导,形成教育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氛围,学员可以释放自我并随时随地的主动接受教育。
(二)以大数据分析为重点,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推进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大数据真正的价值在于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开放整合和深度分析,挖掘出新的潜在价值,为教学决策、学习优化服务。未来,远程教育将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重点。而借助海量的数据分析,远程教育可为管理者提供办学机构的整体情况,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跟踪,对教育单位进行指导、评估,使其更好地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时空和环境。对教育者而言,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为其提供受训者的学习喜好、自主学习路径、师生交互行为分析以及影响受训者学习表现的各种因素等等,帮助其更好地监督受训者的学习过程,创新课程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教学。对于受训者而言,则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表现及与他人的关系将是大数据分析的主要目的。可见,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方法论,它带来了一场思维的大变革。
为此,要做到:一是变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为“一个中心”。即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智慧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模糊”教学、“模糊”学习到“心中有数”的学习。二是变传统教员“传授者”、“灌输者”地位为学员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尊重教育规律和学员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新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设计,为学员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三是变传统学员“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对象”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者”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加速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军队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大数据处理离不开云计算技术,云计算为大数据提供弹性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支撑环境以及数据服务的高效模式,大数据则为云计算提供新的价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从云计算到大数据实际上是一条把资源聚集到数据,再聚集到数据利用的一个完整路径。当前,我军全面构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的工作刚刚起步,特别是军地院校之间、军事院校之间、学科之间、课程之间都已形成各自的体系,这些体系都是开展远程教育的重要资源。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把这些相对分立的资源体系整合起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实现优秀网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以节省教育资金的投入,提高办学效益。同时促进课程、学科的优胜劣汰,促进院校之间的有序竞争,实现各军队院校的良性循环与科学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分不开的。
为此,要做到:一是依托云计算技术研发构建、维护、支撑共享数据库的构件,构建联合教育资源大数据平台,突破军地院校间信息资源壁垒,实现军地之间信息数据的共享与资源合理调度。二是下大力挖掘云计算技术潜力并结合大数据研发应用系统,探索军事信息资源“建、管、用”的有效途径,实现军事院校之间的强强合作,提升大数据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三是借助云计算的高效分析能力,结合海量数据支持,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增强数据间互操作性。
(四)以大数据挖掘为核心,整合预测分析手段,推进军队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军事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自军队产生以来,决策者们在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始终不忘人才素质的培养。而军队现代远程教育成立之初就是要采取引进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人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如今,军队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性、时空交互、资源共享、模拟仿真等特点和优势,较好地满足了培养目标多元性、岗位指向性的要求,在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时代,由于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终身学习、按需学习的愿望,使远程教育和重要性与日俱增,不仅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必将成为未来军事教育的主渠道。为此,要大力加强大数据挖掘的能力――建立“兵情大数据库”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和综合处理,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达成对教育对象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提升教育的覆盖面和针对性。要大力加强大数据预测分析能力――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开放整合和预测性分析,把握群体的行为规律,精确分析群体的共同点及相关性,实现教育的“私人定制”以及对未来状况的预测。
参考文献
[1]赵睿涛,肖晓军,马建龙.大数据及其对武器装备建设的影响分析[J].外军电子信息系统,2012,(6).
[2]彭默馨.大数据: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基石[J].长缨,2012,(10).
[3]段σ.美国“大数据”研发计划情况及启示[J].数字国防,2012,(4).
关键词:大数据;设计史;文化创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100-02
设计创新是一种兼具实践性与技术性的行为,在文化、广告、网络、动漫等诸种文创产业和跨媒体传播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满足社会文化产业活动的需要,近年来各大传媒院校纷纷设立专业,培养设计领域的创新人才,即设计咨询。然而,与纯艺术院校、纯工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不同,传媒综合性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的目标和定位。尤其在史论教学中,史论课程与欣赏课程不再分离,设计学科跟其他学科不再割裂,理论教学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设计知识也讲究综合系统地运用。
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现代设计史》教学现状分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偏理工类院校,设计学科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但是现在浙江乃至全国的大背景都在倡导经济和社会的文化产业创新,而杭电的设计基础课针对工科背景学生和艺术背景学生均有开设。作者长期研究综合中西方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针对我校设计基础课程之诸问题,反思梳理如下:
1.同一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接受教学对象的专业差异、合理组织教学。通常,我们基础理论教学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在于教材、教学进度、考核、答案和评分标准这五项内容的统一,即所谓“五个统一”。这种模式自然易于操作,也便于规范化管理,却不利于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
杭电的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在低年级期间为工业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学生开设《现代设计史》课程,并且学生背景有工科生和艺术生,这些学生专业方向不同,专业基础各异,课程需求自然也各有差别。如漠视这些差异,在教学中刻板地追求教学进度、授课内容等方面的统一,容易迷失教学重点,也无法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专业需求。这些缺点都令该课程的适用性有所不同。
2.现有基础史论教学较难让学生体会到专业的重要性、融合性、必要性。在设计基础教学中,有关设计的现象与变革、创作的风格与流派等内容都强调博闻强识和体察入微,但都因为课时的有限而无法充分展开,而粗略提及的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和相关重大设计事件,也无法在学生心中建立起中西方设计的系统知识。传统教学专业视野过窄,缺乏学科间的交互,无不是课程教学的遗憾。
3.统的考核方式不能充分显示设计专业教学的适用性。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和论述是目前《现代设计史》的常用题型,采用闭卷考核、百分制。考核前,任课教师通常会给出复习提纲。但由于设计史论信息量密集庞大,即使给出范围,学生仍觉课程考核的痛苦。以传统的题型、卷面和评价方式来考核设计专业的学生,学生难免依靠应试方式和短期记忆来混取高分效果,而实质上无法体现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基调、创作风格和特点等方面的理解掌握。这不符合专业教学的适用性原则。
由上述分析可知,不论在对授课对象的认识方面,还是教学过程、评价体系方面,现阶段《现代设计史》的教学均存在问题,既无法满足教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的需求,基础设计课程之不同于理工类基础课程的特点,在此间实难体现。
二、大数据背景下对设计史论教学所要求的适用性思考
“大数据”一词在2012年云技术、物联网等概念出现时被反复提及,并以其不同于传统数据的分布式、数据量巨大等特点而越来越为人所知。传统教育与工业化时代一同兴起,铃声、班级、统一的教材、标准化课堂、严密的时间表,无一不体现工业化集中的批量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这种教育为时代制造了大量可用的人才。但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和模式已有了显著的不同。教育资源不断在平台和内容等方面开放,人才也不断向发掘知识、寻找联系、总结规律等方面发展。信息的孤岛正在连成海洋,多元的教育资源也逐渐连接起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意味着新时代设计专业教学的新转向,教与学两方面创新应用的无限可能。数据链条形成大数据环境,大数据环境挖掘学生的个性数据,学生的个性数据为科学的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这就是在大数据背景对设计专业所要求的适用性思考。
三、大数据思维下的现代设计史教学渐新
在大数据思维的关照下,针对“现代设计史”这门课程,希望可为学生渐进开启“个性订制化”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1.通过中西比较运用文化视角贯通《现代设计史》课程教学。在教学中不妨以同时期或同类艺术现象为纬线,横向比较在中西方不同地域下艺术特色的不同。学生可从历史、经济、文化各角度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造成的结果,以其异同追述各自的特色。如此可一改单纯学习西方设计史课程,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中,获得更广阔的视野。比如,可以将希腊史诗和中国的《诗经》加以比较,对欧洲巴洛克风格和中国青铜器时代的异同做出思考,考察中西方瓷器的历史有何相互联系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横向和纵向的双重角度有利于学生建立“大学科”思维。
2.利用多媒体平台互补共促《现代设计史》的教学。按照教学大纲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和完成教学活动,是传统教学模式秩序性的体现,但这种模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思维的限定。线上线下的学习相互结合,是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因此,开发新的教育平台,发展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碎片化需求,设计好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最真实最个性的课程教学,并加以适当鼓励,应当是新时代的课程景况。这时候不妨打造一种“微课”,将课堂教学视频、相关素材课件、练习测试和教师点评等一同打包,作为新时代补充课堂教学的有益手段。
针对综合性院校,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设计学生背景的多样性,设计基础课程的长远渗透性,申请者建议在学院引入《现代设计史》微课,通过一分钟内的视频片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依照专业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可选择性地自主学习。这样的好处有两点:即可做到对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差异的兼顾,因材施教,又可利用微课自学点击率,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精确需求。
3.逐步建立和完善全息式考评体系。基础设计课程教学的效果无疑由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来检验,单一闭卷考核难以满足以创新性和多元性为特点的设计类课程的需求,更无法体现学生个性的差异。立体化、阶梯式、全息式的考评体系才是大数据时代的趋势。为保证《现代设计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良性循环,短期评价和结果评价这种传统的惯常模式应被逐步废除。具体措施方面,可结合纯卷面考核与设计作品辨析、图片问答等新颖题型。纯卷面考核也可增加作品解析、旋律图片论述和风格图片问答等灵活的考查式题型。这种立体式检验有利于体现传媒专业教学的适用性,又可利用大数据的海量信息源。然后,可结合过程评价和终期评价,结合学科成绩和学习态度、鉴赏能力、创新精神等潜能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结合试卷考核和设计作品、调查报告、课件制作、设计作品研讨、创作风格研讨等多重形式,变任课老师“执行者”的角色为“促进者”和“反思者”,从而更好发挥传媒类课程的特点,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释放学生的人性,也更能展示基础设计课程教学成果。
四、教学研究总结
本次教改的理论研究和创新方法以“设计史微课主题研讨”为切入口和目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考虑在此基础上寻求多元化、深入化、目标明确型微课切入口。但需与本次教改的初衷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设计道路上对史论知识到真正的设计运用、设计实践的过渡和衔接。对经典设计理念和历代设计的流程和方式方法以及设计理念有大致及初步的了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传统“基础设计”的课程中解放思想,探索全新思路,培养超前意识。
参考文献:
[1]曲兴卫.论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和教育的策略[J].艺术科技,2014,(6).
[2]张蔚.艺术教育之于理工专业学生的必要性[J].艺术科技,2014,(5).
[3]贺和平,刘雁妮.体验视角下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文化产品创新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2014,(5).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Comprehensive Colleges Cross Background Students Modern Design History Course
SHI Yan,GUO Shan
(School of Digital Media and Art and Design,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