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期理财产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短期理财;投资;银行产品;理财
引言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落实与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个人理财产品引了投资者越来越吸的目光。这其中一些商业银行推出的短期个人理财产品额外闪耀,该类产品其产品结构的核心由储蓄存款的产品结构逐渐变为投资咨询的理财结构。很好的呼应了当今时资者的理财心里,市场前景广泛。
基本概念理解
”短期理财产品“指的是投资期限小于六个月的理财产品,而投资期限小于等于一个月的称为“超短期理财产品”。银行推出的绝大多数短期理财产品基本上都是以“七天通知存款”为版本演变出来的。七天通知存款是一种介于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储种,比如它会以1.62%的利率结息,会比活期存款的利率(0.72%)高出2倍之多,且为复利计息,可提前七天取款,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周期短的理财产品与所有的投资理财一样,必须有相应资金需求才入市,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都适合短期理财产品。短投产品适合一些大额资金、对资金流动性有较高要求的投资者。它很适合有较多闲置本或外币资金但是又不能确定存款期限的投资者;对那些随时有支付和转账等需求的客户群体和有频繁的资金或贸易往来的个体经营者及工商人士也较为合适。同时它能够以满足短期内有大额资金支出计划的持现个人和家庭的需求;反过来说即一些金额数目较小(如10万以下)或者资金长期闲置的投资者并不十分适合购买短期理财产品。
短投特色―收益率随投资期限而上涨
相对其它银行理财产品而言短投产品有何特色呢?下面我们分别以工商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为例对此作以下介绍。
由于上半年短投产品的势头一路走俏,工行共发行了30多款超短期理财产品。它们绝大部分都具有短投产品的典型特征:安全性高、收益率高、流动性强。显而易见,其预期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收益与持有期间成正比,即持有时间越长、收益越高。以工行“步步为赢2号”这个产品为例,1天~6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 2%;7天-13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75%;14天-20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85%,21天-27天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95%,28天级以上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2.1%。除此之外,它可以随时购买赎回,T日申赎,T+1日确认,完全解决了传统理财产品没有流动性的缺陷。
那为什么今年短期理财产品受投资者的青睐?其原因大概可归纳为下几个方面:一、今年的货币政策和投资市场环境对短投市场相当有利。今年的CPI有明显的上涨趋势,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强,可能影响到国债等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的收益率。此时短投这类非固定收益的产品就会凸显出来。二、今年以来,股市持续震荡,房地产市场在调控之下也陷入低迷,对此许多投资者报以观望态度,而部分观望的资金就流入了银行理财市场。三、短投产品自身的特性也是其受到市场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短投产品在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上结合得比较好,性价相对高。从安全性的角度来讲,短投主要是将高信用等级信托贷款及债券作为它主要的资对象,其会产品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调整各档收益率的数值,客户收益随新收益率上升而上升,有效规避了利率风险。它流动性的突出表现在有多种期限可选择,有的产品可以实现T+O交易,实时申赎、实时到账;有的产品可以有七天、两周、四周等多种选择。从收益性上来看,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都高于银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
短投提示―避免进入预期收益率误区
一般情况下,预期收益率往往会成为投资者在选购银行理财产品时最关心的一个参考指标。如果肯认真的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盲目之处,单从字面上理解就会发现银行所承诺的收益率只是是“预期”,它并不一定是投资者最终会得到的收入;预期收益率的高低,也并不是判别理财产品好坏的标准。多数投资者对此都缺乏完善的认识。下面希望通过以下几点认识和大家一起走出这个误区。
误区一:预期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率
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究竟有几分相似呢?首先对一些保本保收益型的理财产品来说,的确可以将它们等同看待;但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并没有必然相等的关系。
误区二:如假定预期收益率为4%,则产品到期时就能获得全部投资额的4%
当某些银行投资理财产品(期限一般少于一年)的说明书上显示其预期收益率为年化收益率概念时,则产品到期时的实际收益一定小于本金与预期收益率的乘积。例如果一款标明其预期收益率(年化)为4%的3个月理财产品,这“4%”对应的是12个月的收益而不是3个月,实际上3个月之后得到的收益应为100×4%÷12×3=1,即1元钱。
误区三:选则产品盲目追求较高的预期收益
短投产品收益率的高低,会反映出产品的获利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它会反映出产品期限的长短和产品风险的高低。必须纠正:预期收益率的高低,并不是判别理财产品好坏的标准。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应更加注重理财产品与自己的适合程度而非盲目地追求较高的预期收益率。
收益与风险并存
同其它金融产品一样,投资短投产品也是有风险的。其风险主要来源于下述两个方面。第一是市场风险。虽然短投产品投资的标的安全性都较高,但是仍然具有风险性,比如信贷资产具有坏账风险等。第二是再投资风险。由于短投产品的投资期限较短,资金从短投中退出后,进行再投资,就可能面临收益率下降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应该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在有人向你推荐理财产品时,你一定要知道有无风险,及风险如何计算,这是最重要的。现在真正能够实现保值增值的理财产品非常少,一定要注意签订必要的手续或合同,保证你的资金安全和固定收益。
某些短投产品有对巨额赎回的限制,也就是说如果赎回量超过前一个交易日规模的一定比例(例如15%),就有暂停赎回的可能。对此种情况,理财师建议请客户一定要看清有关条款,如有资金需要请提前预约赎回;客户也可以投资购买不同类型期限、品种的理财产品,这样您不仅可以避免遭遇巨额赎回的限制,还可以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另外,对于那些要用赎回的资金进行再投资的客户来说,还应注意每家银行理财产品不同的交易时间和资金到帐的时间。比如有些短投产品的资金需要2、3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到帐,若您在规定的时间内需要资金,建议您最好提前几个小时赎回。(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参考文献
[1] 陈兆松《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 第6期
[2] 刘倩倩 杨立社《海南金融》 2011年第08期
通知存款、货币市场基金、超短期理财产品是现金管理中的三大法宝。然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新品的推出,以银行平台为基础,各银行所发行的“灵活”超短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元论是在收益率还是在流动性上都拥有了显著的优势,成为现金管理工具中的佼佼者。灵活理财产品优势显现
在央行的多次降息之后,通知存款的收益已经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相对灵活的一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为0.81%,而七天通知存款的年化收益率为1.35%。
与此同时,随着货币市场收益水平的下降,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率水平也有所下滑。根据2009年4月28日所公布的数据,近一周货币市场基金的平均7天年化收益率的水平为1.096%左右。
除了收益性上的优势有所欠缺,通知存款和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现金管理工具中强调的流动性也稍逊一筹。以通知存款为例,需要提前一天或是七天通知支取,否则收益只能按照活期存款来计取。货币市场基金则基本可以实现T+1、T+2赎回到账,一般来说,两到三个工作日内可以赎回到账。目前一些基金公司也联合银行平台推出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赎回业务,实现了货币市场基金的T+0到账。然而,这一功能的实现是以支付一定的手续费,相当于银行垫付赎回款的利息为前提的,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成本较高。
而银行平台上所开发的灵活理财产品,则在收益性和流动性上兼具优势。如交行的“天添利”理财产品,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在1.35%左右;工行的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1.3%左右。同时,这些理财产品的设计与一些基金产品非常类似,在产品的封闭期结束后,每个交易日都可进行申购、赎回的操作,同时在交易时间内发出指令,资金即可实时到账,为T+0的现金管理提供了可能。
商业银行集中推出
由于震荡市场中,投资者对于资金的灵活使用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超短期限的理财产品受到市场较大的热捧,商业银行也顺势推出了不少这一类型的理财产品。产品资金主要投向银行间市场信用级别较高、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风险相对较低,适合作为短期资金的管理工具。
如近期中行就在上海推出了一款“日积月累”的理财产品。中行的理财师介绍说,每日可申购赎回是该产品的最大特色:和活期存款一样,投资者可以在任一工作日申购和赎回“日积月累”,且申购、赎回即时生效,资金实时到账,无需预约。收益高是“日积月累”的第二大卖点,如近期该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报在1.38%。也就是说,哪怕投资者购买“日积月累”仅1天,第2天就赎回全部款项,同样能获得1.38%的年化收益率。如遇报价调整,银行会提前公布产品的预期投资收益率。
事实上,已经有多家银行推出了自己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平台。像工行的“灵通快线”产品中,就有一款无固定期限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封闭期结束后,投资者可在交易时间内进行产品的购买、赎回,属于主动购买和主动赎回的,都可以实现资金实时到账。
交行推出的“天添利”产品,也可作为现金管理的工具。据交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天添利”产品可随时申购,T+0赎回。对于投资者而言,产品没有申购费,可随时申购和赎回,赎回申请在受理成功后,客户资产于赎回申请确认当日到账(T+0)。该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35%,投资者若购买金额达50万元,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则可达1.51%左右。
招行的“日日金”产品、民生“非凡财富”中的现金管理理财产品也基本上属于同类型的产品,可以为投资者提供T+0的现金管理平台。
收益如何计算
相对来说,这些商业银行所提供的T+0现金管理平台,其资金的主要投向为一些货币市场工具,如债券、银行间产品等等,在风险级别上属于风险较低的产品。在银行所制定的内部评级上,一般给予1R级的评级,适合低风险的投资者。
在一些产品的分类上,将此类型产品定义为保本非保证收益类产品,如交行的“天添利”产品、招行的“日日金”产品;但也有一些产品的投资内涵有所扩展,如在工行的灵通快线无固定期限产品中,投资对象还包括优质企业信托融资项目、新股申购等等,属于非保本非承诺收益类产品,对此投资者需要详细地辨识。
对于投资期间所获得的收益,也有不同的计息方式。比较通行的方式是每日公布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投资期间的收益以投资本金×年化收益率/365天的方式来确定,逐日累积到投资者的账户。工行、中行、招行、交行的产品都属于这种类型。举个例子来说,投资者投入10万元的资金购买这些产品,产品某日的年化收益率为1.35%,那么当日投资者可以获得的收益就是100000×1.35%/365,为3.699元。待投资者赎回产品时,累积获得的收益也将计人投资者的资金账户。
另外一种方式是以净值计价,这一点和基金产品的净值很类似。如民生“非凡财富”现金管理理财产品,就是按照净值的方式来计算投资者赎回时可以获得的本金及收益。
巧运筹提高闲钱收益
通过现金管理平台的运用,可以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这一点在目前的震荡市场中,显得尤其重要。对于证券投资者来说,由于银行平台的先天优势,第三方存管账户的资金可在交易时段内转入银行资金账户,只要进行了现金管理工具的申请,便可打通证券投资资金与现金管理平台的联接,方便地进行闲置资金的管理。
如暂时不用的证券投资资金,与其停留在活期账户中,不如用于购买现金管理类的理财产品。目前大部分现金管理产品的起始投资门槛为5万元,追加资金以1000元为单位,在资金的闲置期还可获得远高出活期存款利息的收益。现金管理理财产品的申购、赎回时间安排也较为贴合证券市场的交易时间。如工行的“灵通快线”无固定期限产品,交易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9:00~15:30,招行的日日金理财计划,交易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9:00-17:00,交行的“天添利”理财产品的交易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9:00~14:00。这些交易时间的安排基本与证券交易时间贴近,方便进行产品的申购、赎回,加上T+0的资金到账设置,可以满足证券投资者的需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
今年以来,随着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商业银行的资金面趋紧,为了稳定并扩张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大增,同时随着通胀预期的不断走高,其销售规模也快速增长。但个人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不足、性质有所偏离、风险加剧等问题也随之逐渐暴露出来。
一、盐城市个人理财产品发售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6月末,盐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售个人理财产品1298个,募集金额141.6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972个、87.71亿元,且上半年盐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销售总量比去年全年的销量还要高出30.32亿元。今年6月末,盐城市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余额为72.14亿元,同比增加40.99亿元,增幅达131.59%。盐城市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大幅增长的同时,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一)个人理财产品期限趋于短期化
2011年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面有所趋紧,对短期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辖内各商业银行发售的个人理财产品也因此呈现出短期化趋势。2011年上半年,盐城市商业银行发售的个人理财产品中,1个月以内的个人理财产品459个,占比为35.36%,较去年同期提高6.88个百分点,其中,7天以内的超短期个人理财产品138个,占比为10.63%,较去年同期提高6.84个百分点;3个月以内的个人理财产品824个,占比为63.48%;1年以上及无固定期限的个人理财产品仅有33个,占比为2.54%。
(二)个人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有所提高
2011年上半年,盐城市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中,委托起始金额基本在5万元以上,超过5万元的个人理财产品有228个,占比达17.57%,较去年同期提高10.61个百分点,部分商业银行某些个人理财产品的起始委托金额甚至高达300-500万元。在宏观调控的背景下,2011年以来,各商业银行的资金面有所趋紧,为了增加资金来源,商业银行提高了部分收益较高理财产品的起始委托金额,如:某银行一款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的起始委托金额为100万元,期限为12天,年化收益率高达3.6%。此外,同一个理财产品存在不同起始委托金额的情况,委托起始金额较大的,预期收益率则相对较高。
(三)人民币债券类个人理财产品占主导
从发行的币种来看,2011年以来,除中国银行发售了几款澳元、美元和欧元的理财产品外,盐城市其他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均为人民币理财产品。截至6月末,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募集金额为141.66亿元,占总募集金额的99.99%。从个人理财产品的类型看,今年上半年个人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投资于债券市场,在盐城市商业银行发售的1298个个人理财产品中,有超过62.4%的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国内银行间债券及货币市场等。
(四)非保本浮动收益成为收益的主要形式
调查显示,盐城市商业银行发售的个人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是个人理财产品收益的主要形式。2011年上半年,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募集金额达91.54亿元,占总募集金额的64.61%;固定收益类个人理财产品募集金额为5.54亿元,占总募集金额的3.91%;保本浮动收益类个人理财产品募集金额44.59亿元,占总募集金额的31.47%。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相对于保本浮动收益、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其收益要高出很多如某银行30天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2.3%,而另一银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则高达4%。由于目前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所募集的资金大部分投向债券、货币市场等,预期收益能够得到保障,因此该类产品较受投资者认可。
(五)超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高
今年上半年,盐城市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呈现短期化趋势,短期个人理财产品的销售金额同比大幅上涨,且在整个募集金额中所占的比重同比也大幅提高。个人理财产品短期化,一方面由于金融市场对资金需求的频度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短期理财产品的利率高企致使市场对该类理财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从而实现买卖双方在理财产品期限上趋短的共同需求。2011年上半年,盐城市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中,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最高年化收益率达6.5%,而年化收益率超过3.5%的个人理财产品占比达到41.04%。相比而言,大部分1年期个人理财产品的收益在4%-5%之间。此外,从理财产品的发售时间上看,在季末发售并到期的超短期个人理财产品收益相当可观。某银行在6月30日当天到期的个人理财产品金额达3.53亿,且全部为7天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其中,某3天期限的个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6.5%,最低的年化收益率也达到5.3%。高收益率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在季末积淀为存款,这已成为商业银行应对季末存款考核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二、个人理财产品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理财产品的信息透明度缺乏
对盐城市的基层商业银行而言,个人理财业务仅仅停留在机械性的操作层面,其所销售的任何一款理财产品均是由总分行统一规划的,基层行只是负责资金的募集,而募集到的资金全部上划,由上级行统一支配。至于所销售的理财产品如何投资、客户能否得到预期收益等问题,基层行均心中无底。虽然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签订“协议书”,且协议书中对产品的收益率、风险等作出了相应说明及提示,但也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流程形式,明显缺乏透明度,不利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健康销售和有序发展。首先,对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表述较为笼统,投资去向不明,致使客户对投入资金的去向缺乏充分的了解;其次,对理财产品投资标的的预期收益、支付方式、实际收益等信息缺乏相应的披露机制;再次,对客户资金用于投资所获得收益的分配结构缺乏准确而充分的提示。从目前盐城市商业银行开办的个人理财业务来看,理财产品销售以后,从未向客户披露理财资金的管理及运用情况、投资组合及风险收益变化以及其他重大影响事件等信息,在理财产品终止时,也未向客户提供详细的产品投资收益情况,客户对资金的操作及风险情况一无所知。
(二)个人理财产品的性质有所偏离
银监会所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间、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售就是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从本质上讲,这是银行的一种活动中间业务。在当前货币政策趋紧、商业银行资金缺乏、存贷款考核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愈来愈成为存款的稳定器和调节器,理财产品的本质。首先,今年上半年,随着各项货币政策的实施,各商业银行资金面趋紧,存款争夺力度不断加大,加之CPI持续高企,存款利率不具吸引力,各商业银行为了稳定存款,纷纷推出高利率理财产品,以期在资金趋紧的情况下稳住现有资金来源。其次,今年存贷款考核力度较大,各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期限的调整,能够在季末及时调节增加存款,以应对季末时点考核。据统计,盐城市金融机构在6月29日、30日两天到期的理财产品共有21.15亿元,其中尚不包括不定期理财产品中的到期数额。这些到期的理财产品在季末顺理地沉淀为银行存款。再次,为了加强存款调节器的作用,商业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增多,并配以高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营业成本,并可能出现动用其他收益来兑付此类超短期高收益的风险,这与理财产品发售的本质亦发生了偏离。
(三)个人理财产品趋同致风险加剧
受我国金融制度的限制,很多金融领域的管制措施还未完全放开,因此,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各商业银行已经发售的个人理财产品在投资方向、收益类型、期限等方面都存在趋同性。从目前盐城市各商业银行发售的个人理财产品来看,绝大部分募集到的资金投向于国债、金融债、中短期票据等货币市场的投资品种,其占比超过62.4%,大量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必然会降低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从理财产品的收益类型看,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占64.61%,非保本浮动收益类产品占主导加大了理财产品兑付的风险,一旦某些理财产品投资失败,商业银行就存在无法向投资者承兑预期收益、投资者无法收回本金的风险。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短期化且配以高收益率等进一步加剧了理财产品兑付的风险。
三、对推动个人理财产品健康、有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推动商业银行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进一步健全银行理财产品的统计制度
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高度不透明,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真实收益等均无从知晓,因此,为方便投资者了解银行经营发展与风险变动情况,降低理财产品购买风险,应当推动和促进商业银行及时、准确地披露资产变动情况、期末资产评估值等重要信息。同时,建议尽快将银行理财产品信息纳入金融统计监测体系,制定统一规范的产品分类标准、统计口径和信息反馈与渠道,以便投资者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有关信息,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发售行为
目前,个人理财产品在商业银行中更多的是充当存款“稳定器”及“调节器”的作用,理财产品的本质发生偏离,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增加了社会成本。建议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规范个人理财产品发售行为,制止商业银行利用理财产品“冲时点”应付存款考核的现象,尤其是对超短期理财产品要加以限制,防止出现商业银行动用其他收益来兑付此类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高收益而引发连带风险。
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叫停所空出来的巨大市场空间,迅速被公募基金盯上。华安、汇添富两家基金公司近期推出的创新型短期理财类基金,短短时间里募集420多亿元,成为业界议论的焦点。公募基金将据此进入觊觎已久的、一直由银行占据的低端理财市场。
首批短期理财基金的“满月酒”,果如预期那般醇厚么?海通证券披露的上半年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考察已有的6只短期理财基金可以发现,尽管短期理财基金面世不过两月,参与者不过三家基金公司,但在资产管理规模上却已经呈现出分化:6只短期理财基金总规模为417.65亿元,其中,汇添富旗下的2只产品合计规模就达到313.2亿元,占比高达75%。
发行火爆
年初以来,由于股市惨淡,股基发行陷入尴尬境地,首募规模最高的为24.33亿份。不过,弱市之下,固定收益类产品却备受追捧,其中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最为火爆。汇添富理财30天、华安月月鑫季季鑫两只产品,在不足10天的募集时间里,共募得481.90亿份。此外,汇添富近期结束发行的60天短期理财产品募集规模也在百亿以上。
火爆的市场,正令更多基金公司加入理财产品“战团”。据统计,5月以来参与排队的已有5只理财基金,南方基金也在6月中旬推出了南方1年理财绝对收益和3年理财绝对收益债券两只理财产品,目前这两只产品也已上报。而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也表示,公司创新型理财基金产品正在上报,封闭期在一年以内。
另据接近鹏华基金人士处透露,“近期公司领导都在开产品协调会,会议内容就是围绕理财基金,具体会发行几只产品尚在研究中。”另一位接近博时基金的人士也表示,目前博时基金也有发行短期理财基金的考虑,但还没有具体的方案。
基金公司的积极跟进也进一步促成了监管政策的松绑。《金融理财》获悉,就在首批基金短期理财产品“满月”之际,证监会也放开了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的申报封闭期,已有多家基金公司提交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的募集申请,该类产品或将迎来一波扩容潮。
证监会公开信息显示,近期共有11只产品申请募集,其中7只为短期理财债基。而在之前6月14日监管层放开短期理财基金上报的当周,已有4只产品提交了募集申请。加上此前已上报或成立的产品,目前市场上短期理财基金达到了20只。
万亿蛋糕
“此类产品具有的市场需求正日益显现。据了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度发行数量从2008年的6629只上升到2011年的24033只,短短3年时间内增长了近4倍。去年年底,银监会叫停30天以内银行理财产品后,短期理财产品市场出现了上万亿的空缺。”华安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黄勤在接受《金融理财》采访时分析说,近年来,A股市场大起大落,未能体现出明显的赚钱效应,投资者纷纷将目标转向低风险、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实属情理之中。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6.49万亿,比2010年增加近140%。而由于2011年股市大跌,大部分基金公司都出现了较大亏损,基民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信任度降低,年初以来常规的偏股方向基金发行较为不顺,而短期理财基金的横空出世,延续了此前货币基金的低风险正收益概念,以30天滚动操作为一个卖点,切合银行客户对理财产品的认知和投资习惯,从而激发了巨量的市场资金热情。
事实上,较之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短期理财产品还有诸多优势。这种短期理财基金的投资起点较低,1000元起认购,比银行理财产品动辄5万、10万元起售的门槛“亲民”很多,满足了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理财需求。
同时,短期理财基金在运作期到期后如客户不选择赎回,则进行自动滚续,资金运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而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存在前后几天占压资金、各款理财产品之间也存在时间上的断档。
更值得注意的创新在于,短期理财基金采用恒定组合及运作周期与投资品种久期匹配的运作方式,使管理人在产品运作周期开始前即进行协议存款利息的谈判,并能通过公开市场来预判目标投资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这也使监管层罕有地允许其公布“参考年化收益率”,从而与银行理财更进一步地接轨。
但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短期理财基金往往有一个汇集各种投资产品的资产池,除了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金融工具外,还包含有银行信贷资产、信托产品等资产,是一个范围更广的资产池。
看收益率
作为今年基金业的重大创新,短期理财基金觊觎的是以万亿为单位计算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三家首批获准发行短期理财基金的基金公司,都寄望于通过抢跑快速圈地,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并率先建立自己在短期理财基金领域的品牌。然而,并非每家基金公司都因此获得了短期理财基金业务中的先发优势。
由于收益率的差异和市场营销的不同力度,在短短两个月中,三家基金公司在短期理财基金业务领域的特点就此凸显出来。海通证券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在已有的6只短期理财基金中,汇添富的2只产品平均规模达到156.6亿元,远超过其他公司。
业内人士指出,在首批短期理财基金早期营销中,基金公司与银行合作的紧密程度将直接影响其首发和存续规模,因此目前所谓的“跑马圈地”主要在于如何获得四大商业银行的鼎力支持。
但从中长期角度,短期理财基金未来的主要竞争点则在于收益率的差异,因为其所针对的客户对收益率的高低十分敏感。伴随着更多基金公司加入短期理财基金的战团后,目前扎堆于银行协议存款的投资模式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短期理财基金的横空出世,除了让基金业看到拓宽发展路径的希望外,也搅动了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排名。
收益最丰者莫过于汇添富基金公司。海通证券数据显示,在今年一季度末,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为489.28亿元,在68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14位。而凭借2只短期理财基金的热销,二季度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猛增309.59亿元,上半年末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因此扩大至798.87亿元,同业排名升至第8位。目前,汇添富已经将短期理财基金的触角伸入到30天以内产品,正在发行的14天理财产品或将成为其资产管理规模继续冲刺的一大助力。
一年前,即2011年国庆前夕,银监会开始对各大商业银行此前热衷发行的超短期且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予以规范,从防止银行利用这些产品变相高息揽储以调节监管指标的角度出发,叫停了一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的发行。
一年后,在2012年国庆前夕,回顾该规定对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各大商业银行在此规定一出便陆续停止发行一个月以内期限理财产品,然而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旺盛需求又促使银行另辟他径。
一方面,银行在叫停之后迅速大量推出31天至40天期限的产品以近似替代超短期产品,从而使得1个月以内期限产品的市场份额被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所吸纳,2012年以来1个月至3个月期限产品市场占比达到56.30%,而上年同期则不足30%。
另一方面,参照证券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各商业银行开始发行滚动型或开放式产品,且产品开放申购和赎回的时间间隔在1个月以内,这样的产品对超短期产品的替代性显然更高。
投资者对超短期投资品种的强烈需求同样引发了基金公司的兴趣,短期理财基金就是顺应需求而于2012年兴起的一种创新型基金品种。基金公司也想在火爆的短期理财市场分得一杯羹,而监管层限制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政策正好给予了切入此市场的最佳时机,短期理财基金定期开放申购和赎回,其投资运作期限通常为7天、14天、28天、30天、60天或90天不等,其中一个月以内期限的基金在投资期限上成为了超短期理财产品的替代者。
那么,短期理财基金与滚动型/开放式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区别和相似之处呢·
从开放申购和赎回的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短期理财基金可于每个交易日申购,这一点与传统基金一致,只是投资者须在基金规定的运作期限后才可赎回,如汇添富理财60天债券基金就是此种设计,而另外有少部分此类基金完全参照银行理财产品的传统做法,基金运作期前后的数天开放申购和赎回,运作期内不可申购和赎回,如华安月月鑫短期理财基金。银行方面则普遍采取后者做法,产品以自动滚续形式存在,每个滚动投资期内投资者不可申购和赎回。因此,短期理财基金的申购时间范围通常比银行理财产品更加宽裕。
从投资门槛上看,银行理财产品的购买起点至少5万元,有些产品甚至更高,而短期理财基金1000元即可参与其中。因此,短期理财基金更适合投资额度较小的普通大众。
从收益表现上看,首先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收益率的可预期性方面。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购买产品前可预先知晓银行公布的产品预期收益率,过往经验表明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多投资于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等低风险品种,因此产品到期兑付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极高。滚动型/开放式理财产品也延续了这一传统做法,投资者可在申购产品前获得产品预期收益率,只是这个收益率可能会根据市场利率水平、资金面紧张程度以及各商业银行产品开发策略等因素进行调整,这样前后两个滚动投资期的收益率可能有所差异,比如2012年年中的两次降息就直接导致此类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下调。而短期理财基金的收益率不可准确预期,其确切收益表现在基金实际投资运作之后才可体现,即便此类基金公布了预期收益率,投资者也仅能将此收益率作为一个参考。
与理财市场“疯狂”伴生的是各种投诉纠纷不断。对此监管机构开始重拳整顿银行理财市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理财市场持续升温,前三季度理财市场发行规模已经超过13万亿元。但是随着银行开始对理财产品进行整改,四季度理财市场有望迎来“拐点”。四季度理财市场或风光不再,环比出现“量价齐跌”的概率正在加大。
负利率的出现激活了整个银行理财市场。某国有商业银行北京分行理财经理披露,今年的理财产品完全不愁嫁,一款产品的发行规模在50亿元到100亿元之间,一些短期限产品在发行当天就基本售罄。
而在疯抢理财产品的背后,投资者最为看重的就是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上述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发售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基本在当期限利率的两倍以上,在投资安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是对抗“负利率”的有效手段。
甚至某投资机构指出,楼市限购、股市低迷,挤出大量社会资金屯兵理财市场。尤其是目前欧债、美债危机相继爆发,国内经济前景并不明朗,所以很多上市公司选择收缩战线,将手中的大量资金涌入理财市场。
银率网最新统计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各商业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5935款,较第二季度增加11.7%,同比更是激增了八成多。投资期限一个月以内的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2%,环比增长9.7%,同比增长94.6%。
但是伴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容,市场中很多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有分析人士表示,很多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不透明、过往产品业绩表现不透明、产品风险级别如何划分不透明;一些商业银行为达到监管标准,通过7天或14天理财产品变相揽储,短期化特征十分明显;有投资者因为理财产品亏损遭遇投诉无门。
业内人士不无担忧地指出,如果盲目扩大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无异于在透支理财市场的未来,就像2007年的基金市场一样,直到现在基金仍旧没有恢复元气。
习惯了跑马圈地式发展的银行理财,终于被监管机构勒住缰绳。
当前,不少商业银行都在对理财产品进行整改。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杨晓表示,截至三季度末,中信银行中长期理财产品销售量达到两三千亿元。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中信银行正逐步将理财产品核算从资产池模式过渡到单一理财产品独立核算模式,控制理财产品风险。
“尤其是对之前被广泛诟病的资产池类的理财产品,监管机构明确提出要将黑箱透明化。”有监管人士表示,监管机构不仅要求对理财产品对应的投资组合实行单独管理,而且必须准确计算单独兑现的收益。”这主要是防止银行通过高收益产品进行监管套利和高息揽储。
而在监管重压下,银行的理财产品已经略显疲态。数据显示,四季度以来,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规模开始呈现缓慢下降。根据19家样本银行的数据发现,10月第二周发行理财产品的数量为242只,较首周大幅减少113只,降幅超过30%。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趋势将在四季度持续下去。虽然理财市场的需求仍旧较为旺盛,但是商业银行会有意压缩发行规模。同时,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主要原因在于目前货币政策出现微调信号。
虽然预计四季度理财市场将稍显低迷,但是某理财专家表示,临近年底,银行在美化报表的压力下,仍旧存在通过理财市场吸收社会资金的强烈动机,不排除银行会藉此机会发行一些收益较高的理财产品。
此外,为了节日的资金备付需要,银行在年底往往拆入资金。这样更会加重市场资金的紧张程度,这自然造成理财市场收益率水涨船高。
6%到期收益,当然买债券
对于长期投资而言,债券投资仍然是投资者最应该关注的市场。它不仅仅可以提供给客户高于同期法定存款的收益,同时它还可以提供流动性的便利。2012年11月里的AA级企业债收益率仍然保持在年化6.2%至6.4%之间。在这个CPI低于2%,GDP徘徊在7.5%左右的今天,这样稳定的收益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更加让投资者庆幸的是,到期收益在6%以上的AA级企业债券的期限从2年一直延续到6年左右。而且这些债券都是在交易所上老百姓用一千多元人民币便可以交易的品种。大家看看数量还不少吧。
银行理财产品,短期投资的好手
2010年10月1日至2012年9月30日,中国共发行的50434只银行理财产品有以下几个规律:
首先,短期产品居多。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期限在6个月以内,占理财产品总量86%,而1~3个的期限的占44.39%,占据了半壁江山。这种理财产品的结构属于典型的银行经营思路,即“短借长贷”,从而能够获取利息差。这也表现出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格局下,银行已经大踏步地开始迎接挑战和适应挑战。同时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不是年初银监会怕影子银行的风险所以明令禁止银行扩张一个月内的短期理财产品的话,那么这组数据中超短期理财产品应该会更多。
其次,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一、四季度收益最高,去年收益率高峰值在11月。
从图表2数据可以看出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波动得非常厉害。一般情况下,资金的松与紧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理财产品的收益高低。一般有规律的就是银行每个季度季末时点前的理财产品收益率都比较高。但是,由于近期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限制,所以银行现在已经习惯在关键时点之前的一个月至三个月开始为时点布局。一般的手法就是在关键时点92天前发行一个91天产品。当这个产品到期时,恰好是存款最需要的时点日。投资者可以按照这个规律把握好自己的资金投向。
再次,哪家银行发行的产品最多和谁的收益率高?
2年内发行的50434只理财产品中,前十大行发行了57.62%,理财产品发行量大的都是我们身边的四大行和大型股份制银行,其中中国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属于第一梯队,产品发行数量都在3600只以上,相当于月均150只理财产品发行。
这十家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谁的收益率高?
针对前十大行最近三个月各期限产品利率进行比较,鉴于7、14天目前的产品数量少,且大部分前十大理财产品发行银行都没有,因此主要比较1月、3月、6月和1年的利率,见下表:
(注:招商银行在2012-7和2012-8月期间发行了四期6个月预期收益率10%~11.2%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之所以高于大部分理财产品在于其投资方向除了债券、票据之外增加了股票和汇率,即提高预期收益率的同时放大了风险。)
和任先生一样,记者也有相同的经历。越临近年关,这类的短信越多,而且标榜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比高的趋势。我正琢磨着怎样才能买到一款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
农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偏低
11月中旬,记者之前购买的一款农行理财产品到期了。在我选购下一款理财产品时,发现同等期限、同等风险的理财产品,各家银行给的预期收益率差别蛮大,多的可以相差一个百分点。比如农行的中短期理财产品,普遍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左右,但是,民生银行推出的某些手机专属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在5%以上。
据普益财富2013年第3季度银行理财能力报告显示,收益能力排名前10位的银行依次是: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东莞银行、民生银行、泉州银行、晋商银行、华夏银行、农业银行及光大银行。
正因为此,记者有想换银行买理财产品的打算,果断放弃了买农行的理财产品,转而投向民生银行。
赶在年底抢购高收益理财产品
临近年末,各家银行面临存贷比的考核压力,再加上年中“钱荒”的影响,资金争夺也比往年更加激烈。银行上浮存款利息、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成为“老招数”了。
既然如此,大家不妨赶在年底之前购买理财产品。记者正是考虑到年底的理财产品收益高,所以在买民生银行理财产品时,选购的是一款短期的理财产品,期限刚好在30天以内,5%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在12月中旬到期。所以,若是有投资者也和记者一样,有产品到期了的话,一定要选购短期的产品。这样,产品到期了,就正好有机会抢购年底发行的理财产品。
市场:货币市场类产品最火
从基础资产来看,近期债券和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发行量明显居前。数据显示,在今年前5个月发行的7525款理财产品中,超过6000款理财产品属于货币市场以及组合资产类理财产品,占据市场80%的份额。
由于年初银监会出台《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通知》,信贷类产品面临商业银行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资产转表、信托公司压缩银信合作信托贷款业务的压力,信贷类产品发行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而货币市场类产品则以投资领域的低风险性和收益的稳健性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主力位置。货币市场类理财产品基本是批量发行,主要投资于国债、票据资产以及信贷资产等风险较低的工具。随着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的提高,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逐渐提高,受到了银行和不少稳健型投资者的钟爱。
尽管央行宣布7月7日加息,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由3.25%调升为3.50%,3年期存款利率由4.75%调整为5.00%,但仍明显低于6月份6.4%的CPI增速。
投资者:变身理财与CPI赛跑
6月CPI同比上涨6.4%,同比涨幅创下最近3年来的新高。今年以来CPI已经进入了“5”时代,而在7月7日加息前,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为3.25%,3年期存款利率为4.75%,明显低于CPI增速。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资产的保值增值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话题。然而资本市场表现不佳,投资房地产又受到诸多限制,不少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转向银行理财市场。
张女士是一名退休职工,最近听朋友介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不错,于是将自己的10万元积蓄从股市中抽出,又从银行取出了5万元,购买了一款期限3个月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为4.25%。“现在物价涨得厉害,股市又赚不着钱,4.25%的收益率总比放在银行多些。”张女士无奈地表示。
与张女士有同样想法的投资者不在少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进行着存款大搬家。央行6月13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11万亿元,同比多增19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13亿元,虽然逆转了4月减少4678亿元的势头,但与往年相比增加数额较低。
前景:理财产品热势将持续
尽管当前收益率走高在市场人士看来或许只是短期现象,但收益率是完全市场化的,是与综合投资收益率挂钩。随着银行日均存贷比考核的实行,今年下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或将出现更大增长。日均存贷比考核开始后,中小银行通过将理财产品设计为月末到期变为存款的方式可能不再管用,还是得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才能保证存贷比达标,银行对存款的争夺会更加激烈,而发行理财产品,尤其是滚动型短期理财产品将成为银行吸收存款的日常方式。
事实上,目前滚动型短期理财产品已经占据了理财产品市场的显要位置。近日,浦发银行推出该行首只7天滚动型开放式理财产品――周周享盈1号。该产品以7天为一个投资周期,没有固定到期日,在开放期内可根据需求随时预约加入和退出,如果在一个投资期满未退出,资金将自动滚入下一个投资周期。预计未来还将推出以双周为投资周期的金融产品,使投资者在平衡收益与流动性时有更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