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课堂范文

历史课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课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课堂

第1篇:历史课堂范文

经过几年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摸索,我也发现,在历史课堂上讲好故事,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而且讲好历史故事,也更加符合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好故事符合“以学定教”的要求

历史丰富多彩,充满着带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学生很可能喜欢历史,又很可能不喜欢历史课,这一点值得教师反复摸索和总结。很多中学生认为,历史知识相对过于严肃,怀着应对考试的目的,耐着性子听讲、识记。这恰恰违背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原则。所以,历史课的教学一定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卢梭在《爱弥尔》里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著名历史教师袁腾飞曾说:“我感觉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牛不吃草不能强按头。把学生讲笑了,总比把他们讲睡了要强些。”他们都在说要“以学定教”,即教什么不是由教师决定,而是由学生的需要决定。历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爱学历史,才能学好历史。因此,教师应该多讲生动具体的历史故事,把历史课变得好听、好记、好学。

不同年龄层次的中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七年级历史课程主要是中国古代史部分,其中许多人物故事学生在小学时就有所涉猎,在历史教学中加以补充和说明,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历史大事件较多,通过学习战争故事和国家建立及发展的故事,可以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史实,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九年级世界史部分更多地展现人类发展的历程,通过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故事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发展国际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历史素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然,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也不一样。历史故事也可以帮助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久而久之,无论学习能力如何,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都会有所提高。

二、好故事是好的教学素材

历史是包罗万象的,历史知识涉及的内容是广泛而又具体的。对历史教学内容做好选择,是每一个历史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必须完成的备课任务。所选的教学素材,要通过基本历史史实展示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课时有限,教材内容必须具体而典型。好的历史故事就是典型。历史故事,既具体形象,又鲜活生动。通过故事细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获得启发。教师精选历史故事,无论是用于开场导入,还是过程中补充说明,通过鲜活的讲述,都能够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历史,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思考历史。

比如,在工业革命的课堂教学中,“一脚踢出来的珍妮机”这则故事可以用于导入,也顺理成章地介绍了珍妮机的发明。通过学习瓦特改良蒸汽机和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机车的故事,学生既能学到基础历史知识,又能充分体会到发明家们追求创新、不懈努力的精神。再比如赤壁之战的故事,学生既能感知历史情境,了解历史人物,又能充分理解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

三、好故事是调节历史课堂氛围的金钥匙

肖川教授在《对历史教学的建议》一文中就指出,“如果历史学习只是记忆一些事件发生的年代、地点、人物,而不是去发现人类文明的足迹,去在我们的心中再现前人的生活样式,历史学习就将是枯燥乏味的,也是不能真正丰富学习者的内心世界的。”因此,想要打破历史课堂严肃的氛围,打动人心,好的历史故事就是金钥匙。

历史充满偶然性,例如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哥伦布,事先并不知道前方海路多么凶险,更不知道自己的航海之行对世界历史将产生什么影响,他只是抱着不怕死的精神,勇往直前。哥伦布义无反顾地率领船队在茫茫的大西洋上“向西前进”,最终发现了美洲大陆,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做出巨大的贡献。但他却坚信自己到达的地方是亚洲的印度,并称当地居民印第安人,意为印度居民。这段历史虽带着幽默色彩,学生却能更加理解史实的重要性。一个没有被神化的哥伦布,他的历史功绩谁也不能抹杀。好故事既能增加历史的可触摸感、真实感,也可以增加历史人物的亲切感,增加史实的吸引力。

四、好故事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中谈到教学关系时说,学生有一种“向师性”,学生都有趋向教师、接近教师,甚至模仿教师的心理倾向。虽然中学生的向师性在逐渐减弱,但是对善于讲故事的历史教师的喜爱程度一定不低。学生喜欢会讲故事的历史教师,继而喜欢历史课堂,喜欢历史学科的学习,这是一种必然。因为融洽的师生关系,再调皮的学生也会乐于学习历史。

第2篇:历史课堂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趣;有效

说到历史课,很多学生就觉得枯燥乏味,太多的历史事件、历史意义,学生记得头昏脑涨,毫无妙趣可言。其实,历史课也能像其他学科那样有趣起来。“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苏霍姆林斯基)历史教师只有不断钻研,反思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善于抓住“趣”点甚至制造“趣”点,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扬长避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一个有趣、有效的历史课堂。

1.制造“趣”点,激发兴趣

初中学生都喜欢轻松、氛围浓郁的课堂,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会快乐地接受历史知识,大胆提出质疑,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所以历史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多进行情感的交流,还要制造“趣”点,让学生爱学历史,爱上历史课。

(1)创设情境。良好的情境不仅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加快知识的掌握,辅助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历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创设良好的情境,打造“趣”点,引发学生投入思考。历史情境的创设方式有很多,比如联系生活、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等,都可以成为情境创设的工具。比如教学《不怕远征难》这一节,我给他们播放了有关电影视频,的艰辛、坚强的精神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被深深地感染了,学习劲头陡增,下决心要将的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2)竞答游戏。竞争机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竞争游戏,比如竞答历史知识、有奖竞猜等,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更快更牢地记住知识。比如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节,历史离现在的学生很遥远,如果光读历史教材,能记住的知识肯定不多。于是,我采用竞答比赛,让学生先自学,然后自己出题在小组内比赛,最后教师出题在全班比赛。比赛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的斗志,让枯燥的历史知识顿时变得有味道,学生兴趣盎然,效果非常好。

2.设计“趣”法,提高效率

(1)趣味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是很多教师喜欢用的方法。的确,历史教师只有在某个环节巧妙地提问,激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习历史变成学生自己的事,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提问应该是开放的、趣味的、思考性的,总之,它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斗志昂扬,迎接挑战。

(2)趣味记忆。历史知识的记忆,学生往往感到内容多,知识枯燥,难以记忆。如果采用趣味记忆法,效果就不同了。比如,编口诀、漫画人物、讲故事等,只要精心设计,巧于安排,就一定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爱上历史,记住历史。初中历史教材中有不少重量级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历史知识的重难点需要学生扎实掌握,如果光靠听讲,是很难全部掌握的,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记忆,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以达到寓教于乐的实效。

3.幽默“趣”评,收获自信

对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历史教师都应正面回应,给予肯定、合理的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是收获自信的重要源泉。“我很欣赏你的观点,你绝对是个小历史学家!”“听了你的回答,我仿佛看见了战场上硝烟四起,好浓的火药味啊!”等,这些幽默有趣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吸引学生注意的手段,作为历史教师,千万不要吝啬。另外,教师也可授予表现突出的学生小史学家、小演说家、小评论家的荣誉称号,让学生增强自信,收获成就感。

有了上面手段的铺垫,我们的历史课堂就能有趣起来,学生再也不会觉得历史课是枯燥乏味的。当然,教师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很难有效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所以,教师要从自身抓起,不断充电,为打造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丽文.历史趣味教学浅谈[J].新课程(下),2012(3).

第3篇:历史课堂范文

关键词: 趣味性 兴趣 历史课堂

一、趣味性教学是时代的呼唤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历史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和教学进度的完成,原本应该生气勃勃的历史课变得死气沉沉,不仅影响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不利的。

现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教、学生学,只抓基础、忽视能力与兴趣的“满堂灌”式教学已经不合时宜。课堂教学应该采取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由被动的接收者转变成主动的探究者、从厌恶学习转变成渴望学习,这才是教学改革的出路,也是唯一非常有效的出路。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探究,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都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巨大促进作用。

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越高,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越好,最后越容易考得好。不但可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

二、趣味性是历史学科的优势

仔细想想,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虽然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但还是有很多的共性: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力,爱说爱笑爱玩爱钻研。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有的教师很羡慕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教师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动,可以广泛开展板演纠错。也很羡慕语文、外语等语法类学科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活动,可以广泛进行思想发掘和语法转换等。这种说法,只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优势学科。

1.好“看”:图片、视频、录像,学生都很喜欢看。

2.好“听”:历史上的历史典故、人物轶事,都是学生爱听的。

3.好“学”: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不同,主要由文字和图片构成,没有外语的单词、语法,也没有数学的公式、定理,学习难度要小得多,其中还穿插着很多耐人回味的历史故事,有利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趣味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群众基础。从我所教的班级情况来看,并非学号在前(我们学校是按成绩排学号的)的学生成绩最好,相反,学号在后面的学生反而会给我带来相当大的惊喜。

4.好“玩”:说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活动,历史学科也有绝对优势。历史故事可以表演,战役中的战略战术可以展示,重大问题可以讨论、辩论。这些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

因此,没有哪一门学科像历史学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普遍、长期、浓厚的兴趣。历史学科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广泛的历史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图画、图表,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趣味性历史课堂

兴趣属于学生!因此,教师趣味教学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也应该是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面、生活习惯,甚至是教学模式等一切相关因素,选择更合适的趣味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1.让学生“听”出兴趣。这主要满足学生听觉上的需要,进而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听源于讲、源于声,教师可以自己讲,也可以让学生讲。听出兴趣还可以采用故事激趣、比喻激趣、歌曲激趣、乡土激趣、时事激趣等方法来实现。历史上有很多成语典故、趣味故事,很有启发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如管鲍分金亭、孙膑和庞涓、孟姜女哭长城、指鹿为马、破釜沉舟、鸿门宴、约法三章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善于讲解,学生一定爱听、爱学。对于一些比较深奥、学生难以理解的名词、概念,教师可以用对比或比喻来促进学生理解。如我讲第二次“英法是主凶,美俄是帮凶”时,我简单说明帮凶“虽然没出兵,但是为侵略行为服务,就像帮凶放哨,主凶偷窃;帮凶抱人,主凶杀人。当然帮凶也要获取好处的”。虽然不是很科学,但学生却感到很有趣,也容易理解。讲授“九一八”时,选择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既可以创造一个悲凉的学习氛围,又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了铺垫。这样的材料数不胜数,关键看教师在备课时的选取。

2.让学生“看”出兴趣。教师在上课时还可充分利用图片、材料、视频(不管是课本上的还是网上下载的)来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视觉上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图片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资料可以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如对《都江堰》图片的展示和讲解,可以让学生明白工程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理解;诗歌《炮子谣》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这样的图片资料非常多,选取的范围非常广。又或者播放相关的影视视频,我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3.让学生“说”出兴趣。学生的“说”又可分为问出兴趣、答出兴趣、讨论出兴趣。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探究、回答;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或教师回答;还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甚至相互辩论。在这样的互动说话中,学生能表达自己的知识或观点,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激发信心,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让学生“玩”出兴趣。爱玩是青少年的天性。优秀的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贪玩的特点,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圆满成功。玩的花样很多,关键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有时可以组织辩论赛、猜谜语,也可以搞特长展示,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情境表演。我在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时候,就让学生对上网的利与弊进行辩论,学生大多能结合自身的体会表达各自的观点,比课本上内容深刻得多,效果很不错。如讲授《民族团结》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跳少数民族的舞蹈、唱各族的民歌,表演的学生兴致高昂,观看的学生也兴致勃勃,对本课教学是个极大的帮助。历史资源丰富的地区,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近)历史遗址(物),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作用无疑更大。

四、趣味性历史课堂上的注意事项

日常的历史课堂趣味教学必须在内容选择、时间选择、方法选择、语言选择上多做准备,才能避免生硬、呆板,实现既激发兴趣,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1.与教材联系密切。历史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但是上课不仅仅是讲故事的。有的教师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故事,即兴发挥,一节课下来,故事还没有讲完。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趣味性教学本质上还是一种教学活动。我们要坚持以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寻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

2.思想进步,贴近学生实际。历史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趣味性素材的选取要坚持积极上进的原则,形成正确的指引方向。还要选择学生能够理解、对学生有巨大启发作用的内容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备课充分、熟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卡壳”将影响到教师上课的节奏、影响到正常教学秩序,进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4.知识技能全面。除了历史学科专业知识,历史教师还应该善于学习其他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渊博的知识和技能除了可以增添课堂风采外,还会让学生对历史教师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情,进而喜欢历史教师,喜欢历史课。随手绘图能让学生惊叫“真像”;其他如独特的历史点评、纪年法的换算,都能让学生觉得“真狠”,无形中增添了教师上课的魅力。如果教师还能把知识唱出来、演出来,无疑会更增加课堂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语言幽默。教师上课的风格也会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我校历史教师有备课组,集体备课后,备课的内容基本一致,但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表现出来的兴趣却是有些不同的。教师需要强化内功,既要有威信,又要有亲和力。

6.善于设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语言简洁、重心(提示语)明确。如“为什么”、“内容有哪些”、“有什么作用”等需要加重语气,让学生明白问题,才能回答好问题。教师还要注意分层设问,先要在备课时设计好问题,然后在上课过程中根据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学生回答,这样才能兼顾全体学生,激发大家的探究热情。

7.时间安排合理。趣味和知识,二者应该有机统一。初中各年级的课程表上,历史课一般每周2节,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很难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和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材料,宜选择一些小而精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趣味是为了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不能过度强化知识,忽视趣味,也不能仅仅为了趣味,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学进度的把握。否则,便是本末倒置、买椟还珠了。

第4篇:历史课堂范文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受惠”最大的是学生,真正把时间和主动权实实在在还给学生,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导演而已;教学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说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已成为学校实验的重点,就此我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让历史课变得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1. 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更愿上历史课了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在教学中作过一次小的改革,开始让学生自己上讲台讲一个历史片段,在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问问题;然后大胆的放开,在前几届毕业班中试着让每班的优秀的学生来讲课,给他参考书参考,碰到不明白的就到办公室来问我,学生对自己很自信,讲的效果很好,全班同学包括最差的都听地津津有味。在今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复习比较枯燥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更有兴趣,在上课前5分钟由一位学生来讲新课程乡土教材《潍坊历史与文化》。开始先由男生人人参与,每人分到一个课;令人惊喜的是九一班的张汝杰同学,竟脱离课本来讲,这给了我很大触动,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受他的影响,其他男生也不甘示弱,纷纷脱离课本来讲;这样我不断地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思考;把课堂气氛搞活,增进学生学习的热烈气愤,同时也可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改进自己。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老师上讲台”,可以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同时在每节课的最后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来感悟历史,谈这节课的收获。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上课时我从不歧视挖苦任何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更多一分爱心,他们经常说,老师你真好,我们非常愿意上你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习就会从“享受”变做“忍受”,成为负担。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前提是使学生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的前提,是学生喜欢历史老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我在语言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幽默诙谐。多走进学生,和学生交朋友,有时课堂气氛沉闷了,或是发现有同学精力不集中了,打瞌睡了,我就让学生唱一首歌,或是自己为学生唱一首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你了,就会喜欢你的课。

2. 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由于历史是副科,学生、家长普遍不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新的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学习方式,从教十多年来,先后经历了学洋思、学衡水的先进教学经验,最近几年又学习杜郎口式的先进教学模式,尤其现在实行的“自主高效”的课堂模式。虽然教师的地位被弱化,再也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但这样的地位便于教师发挥其“导演”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每一堂课前,我都要考虑,这种设计思路,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堂课后,我又进行教学反思。可见,教师应在课堂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质疑,让他们展开思维。在新课改实践中,我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自己从未放弃对业务的学习,先后函授学完了大学本科教育,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并订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学习》、《历史教学问题》《中学生导报》等刊物为自己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还注意从同事、其他学校教师那里学习经验,只要对自己的业务有帮助的点点滴滴,都是自己所追求的。从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中考必考内容,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备好每一堂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否则将对不起满怀期望的孩子们。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坚持“教必有法,但无定法、重在选择、贵在得法”的原则,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

第5篇:历史课堂范文

关键词:乡土历史素材;鲜活;初中历史课堂

中学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备受关注。“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笔者所在安徽省马鞍山地区,历史悠久,乡土素材丰富,在多年教育教学中,不断开发利用乡土历史素材丰富教学,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深化内涵,增强探究兴致等方面,效果明显,营造了一个个教学亮点,鲜活了历史课堂。

一、丰富教材,扩展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说,学生对于亲近的事物,容易引起学习兴趣,也便于引起学习时的联想。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对远古居民的模样和生活,学生只能结合影视凭自己想象,就连书上给出“北京人头像”,学生也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很遥远。在这里,穿插了本地“和县猿人”遗址的发现,呈现“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学生眼前一亮,伸长了勃子在看,兴趣大发。教师顺势指出“和县猿人”遗址是江淮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洞穴遗址,根据出土化石鉴定,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与北京猿人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进步,应属直立人中的进步类型,与晚期的北京人相当;其地质时代与北京猿人时代相当,距今年代为20万―30万年。学生对北京猿人感觉立刻亲近起来,一下把遥不可及的远古拉回到身边,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开阔了学生视野,生动了课堂教学。

二、就地取材,史料新颖,在趣味中增强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在“秦末农民战争”子目中,一提项羽,学生就很兴奋。项羽自刎乌江,后人纪念修建霸王祠。然而,后人就针对项羽是否该不该过江有不同的观点,由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引出唐朝诗人杜牧“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和北宋王安石“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引发思考。教师客观点拨:然而,千百年来,在“胜者为王败者寇”的文化环境里,从史家到文人乃至老百姓,都给予这个落败英雄以少有的宽容和崇敬,史家以王侯的规格为他立传,文人幻想他可能东山再起,老百姓则很实际地给他立祠供奉,尊他为项王菩萨,体现了老百姓对精神境界“义”的崇尚。在类似诸多素材中,实实在在的身边事例,让学生感受更深,受益更多。

三、情感教育的新载体,立足人文素养,提升爱国之情

首先,乡土素材在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众多人文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马鞍山地区人杰地灵。有善于谋略,忠心辅佐的陶谦、陶安,有烽火浴战的韩擒虎、常遇春,墨客的谢I、李白等等,授课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这些人物的人文修养和人格魅力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其次,乡土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爱国之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乡土史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具体而生动的教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爱乡之情,而且可以激发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学习、奋斗不息的爱国之情。

四、巧用乡土素材,打造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面对本地区众多的杰出人物和他们的感人故事,采用讲故事形式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和真切地感受,编写历史短剧进行课堂表演,开展“地方素材演讲会”,古诗文朗诵等多种形式,对乡土素材灵活运用,打造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总之,合理开发利用乡土素材,已经成为当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乡土素材有机巧妙地渗透于教育教学中,打造新亮点,把祖国“大历史”与地方“小历史”有机结合,鲜活历史课堂,更好地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6篇:历史课堂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快乐;教学

传统的历史教法,教师不是照本宣科,就是勾划重点教学生掌握知识点,不仅如此,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历史无非就是背,他们干脆在课堂上划出需要背诵的地方,让学生在课堂上记忆,这也无怪学生对学习历史抱怨,认为历史太枯燥乏味了。要改变这种现象,让沉闷的历史课堂变得轻松活跃,充满活泼的氛围,我们就不妨在历史教学中采用快乐教学法。快乐教学法就是教师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适当地引导和激发,让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变得乐学、爱学,甚至是自我学习,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谈一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快乐教学法。

一、兴趣引领,乐在开始

快乐教学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让老师从上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学生在刚上课时,由于下课时的放松,精神和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整个人都还沉浸在刚才玩耍的氛围中,因此,在讲课开始的时候,老师不要再说:“请同学们翻开第多少页”,或者是“今天我们讲西方文明的起源”,学生一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兴趣立马就失去了一半,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迎接他们的将是枯燥的一堂课。

聪明的老师往往会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比如:“我昨天看了一场电影,叫《兵临城下》……”话音未落,就有学生抢着说:“老师,我看过,讲的是二战时期苏联的一个狙击手。”这个时候教师顺着话提问:“那么,同学们知道这是二战时期的哪一次战役吗?”教师通过巧妙的转换,自然而又顺理成章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战役上,这样由点及面,不仅让学生充满兴趣,更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点,把枯燥的说教变成了生动的描绘,整个课堂从一开始就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在课堂开始前要寻找的切入点并不局限于电影电视,其实有很多途径。比如:在讲时,教师播放一首歌曲《十送》;在讲三国历史时,吟诵一首诗歌《短歌行》;讲明末清初时,用一个“引颈受戮”的成语,牵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典故等等,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感到新奇、新鲜,自然也就愿意学、喜欢听了。或者,教师在课堂开始的时候,故意提一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和看法来引起学生的质疑,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教法变革,乐在课中

通过前面导语的切入,教师成功地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有了兴趣。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继续感兴趣并且掌握知识点呢?这就是快乐教学法的关键所在。所谓的快乐教学,无非就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

要让老师快乐地教,首先是要端正老师的态度。一个历史老师必须是热爱历史的,如果老师自己都对历史不感兴趣,那他的课堂质量便可想而知,爱岗敬业是一个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要求。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科有足够的自信心,要相信历史是一门有趣的学科,要相信自己的课堂教学是生动有趣的。只有教师对历史感兴趣并且充满自信,才能感染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让学生快乐地学,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初中历史教材,中西内外、上下五千年,它不可能有翔实的记叙,有的只是一个梗概,哪一年、哪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仅此而已。学生对这些流水账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历史故事,不是大事年表。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我们也发现,不少学生喜欢看历史书上的小字内容,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这些内容更丰富、更有故事性和趣味性。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把历史知识融入故事中,通过故事的曲折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来吸引学生,把艰涩枯燥的知识变得深入浅出,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加深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比如:在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拿破仑传奇的一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的著名军事指令,滑铁卢战役的失败使得“滑铁卢”成为失败者的代名词等等,都为学生津津乐道。同时,我还告诉学生,拿破仑本人精通数学,同时还十分喜爱文学和宗教,他在数学方面还曾经创造过一个“拿破仑定理”。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拿破仑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什么?让学生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捷径,这也正是我们历史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

三、多彩课件,锦上添花

快乐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设备,不少历史老师担心,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可能会本末倒置,新鲜的东西只会让学生分心。其实,这些担心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紧扣教学内容,那么多媒体的使用就会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历史的教学中,适当地采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这是传统历史教学中光靠语言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典型的是在历史课本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复杂的,很多又是年代久远或者地域空间概念很强的,古代的很多地名在现在已经不用了,如

果只靠老师讲,而没有直观、形象的概念,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比如:我们讲,这里面就涉及很多地方,通过在电脑上设计出简单的行军地图,让学生心中有个大局观,再详细地讲每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课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叫《重走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上课的时候利用多媒体讲解,课后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很多,如: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些历史事件,能够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如: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原始资料、历史图片、历史影片等,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改变枯燥的教学内容、学生印象不深刻的困境。

四、师生互动,快乐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快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点。教师和学生之间融洽和睦地相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引起共鸣,让

快乐教学法得以实施。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经常联系互动,比如:组织一些历史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讲历史中有趣的故事,又或者是组织学生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者纪录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到烈士陵园扫墓等,这些不仅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还能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知识的学习本身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更应该是如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倡导快乐教学法,是因为快乐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本身,它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通过寻找学生内心的快乐,在适当地引导中,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在课堂中开心地笑、愉快地学,使整个课堂变得和谐快乐。

参考文献:

[1]李阳.快乐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商丘日报,2011(7).

[2]项爱康.浅谈快乐历史教学法.科技信息,2010(1).

[3]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南京师范大学,2011(2).

第7篇:历史课堂范文

而在目前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讲评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对这一课型的教学规律与操作方法的研究与认识,以致存在着只测试不讲评或把讲评课上成"对答案课"或"思想教育课"等现象。下面试结合我的实践和思考,探讨如何上好历史讲评课。

1.选择题部分

对于选择题的评讲,大部分情况是老师把正确答案和学生核对一遍,然后针对教师认为较为重要的题目重点讲解。又或者是直接讲授较为重要的题目,一般的题目就直接过了。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慢慢消化,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这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只能机械地接受,无法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对讲评课的兴趣。

对于上述情况,我的做法是让几位学生再把选择题重做一遍,并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其他的学生自己批改,每个人都可以修改,并说出自己修改的理由。最后,当没人再提出异议后,教师进行讲评,对于没有修改的题目,基本上一带而过,重点是讲解有争论的题目,而且要针对性的指出每位修改者答错的原因。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不同学生的修改,发现学生的思考方式和错误的原因,从而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非选择题部分,主要是材料题

材料解析题是我们宿迁地区历史中考的必有题型,且体量大,分值高。因此,如何有效评讲练习中的材料题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讲评方式类似于上述的选择题,但关键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好材料题,要让学生懂得做好材料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前后颠倒,节省时间。做题时,先不看前面的材料,而是先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带着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去阅读材料,从而避免了走马观花、漫无目的地阅读材料。从而既节省了时间,又容易使答案找到。甚至有些材料解析题,根本不用看材料就可以直接回答。

2.2融会贯通,寻找提示。一个材料解析题的几则材料,往往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或一事件而设计的。它们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材料之间,常起到一种相互补充、相互说明和解释的作用。甚至材料的出处,都可能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依据材料三设计的题目不会做,但读到材料四时,疑团就豁然开朗。因此,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材料,而要对几则材料融会贯通起来,能够善于发现材料之间的相互提示性的语言或字词。再者,比如叫回答某某事件的原因时,象材料中的"于是、因为、由此、因此、由此可见"等等都是对答案的提示,希望能够认真寻找。

第8篇:历史课堂范文

一、精心设计导语,让历史课导入充满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出精彩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开始就被吸引。

如六年级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先从地球的年龄入手:“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大家七嘴八舌,兴致很高,有的说几十万、几百万年,有的说几亿年。“地球大约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的存在只是地球的一瞬间,那么人类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学生有的说女娲用泥土造人,有的说上帝造人,有的说是猴子变来的等等。“这只不过是一些美丽的传说,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适时地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例如,学习《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我做了如下设问:假如你是当时准备“扫六合”的秦王嬴政,你准备先“扫掉”东方六国中的哪一国?为什么?同学们积极发言,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想象力,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组织“历史辩论赛”,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表演历史小故事,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最成功的一例,是学习《科举制度的创立》一课时,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我说,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想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其中第四组同学表演了一个小品:《看榜文》。事先我也没告诉学生该怎样准备,还是即兴发挥比较好。没想到经过简单的准备后,几个同学拿着“榜文”上台了,其中一个同学把“榜文”贴在黑板上,其他几个便争先恐后地涌上前去观看。一个同学好像“榜上有名”,突然激动地跳了起来:“中了,我考中了!”接着另一个也蹦了起来:“我也考上了!”两个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走,喝酒去!”而旁边的几个大概是“名落孙山”,则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座位上。几名“演员”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考中以后那种狂喜的心情被他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了历史、学习了历史。 转贴于

辩论不仅能激发人的主动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辩论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随机创设的,“唇枪舌战”中产生的知识也是最不容易遗忘的。

四、历史课与考古学结合起来,利用家乡的遗址遗迹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这一点看起来很遥远,实际上离我们很近。比如学到著名的“北京人”,可联系我们家乡的“沂源人”,与“北京人”同时代,是山东省境内最早的人类,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因为很多学生去过此地,甚至有的同学家就住在遗址附近。

第9篇:历史课堂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知性与德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53-02

【作者简介】宗加银,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江苏如皋,226500)教师,高级教师,如皋市骨干教师。

随着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印发和实施,核心素养已经置于深化课程改革、提升国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国家对于教育的顶层设计,核心素养的培育将指引课程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成为引领教育改革深化和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方向。从教育实践层面看,核心素养培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必然要求我们对学科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和考量,以彰显学科本质和独特的育人价值。

就历史学科而言,史学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立足之本和历史教学的重要标杆。但是,当前一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只注重史实的识记,忽视史论的升华;只强调机械背诵概念,缺乏史法、史观的引领。下面笔者结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走出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泥潭,转变知识立意类课堂,升华能力立意型课堂,追求以“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课堂教学。

一、以史实为基础,关注故事和细节,激发培养学史兴趣

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面对两种规律,一种是学科自身的规律,另一种是人的身心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因此,要打造素养培育导向的历史课堂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激发培养学史兴趣。一方面,教师要以生动的讲述还原历史,以对历史细节的生动描述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重塑有生命的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三包含了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反映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枯燥难懂,比较抽象,没有生拥墓适虑榻冢跨学科性特别强。往往学生厌学,教师困惑,教学尺度不好把握。而基于以上教学理念,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运用了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历史教学,如: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结合生动描述,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演变的简化趋势”。运用多媒体呈现了汉字从甲骨文、篆书到隶书,经历了从图画化、线条化和笔画化的变化。通过展示清晰的图像,讲述图文并茂的实例,多角度、多方位提供信息,既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展现有生命的历史,又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了内容的连贯性,还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历史课堂上出历史韵味。

二、以史料为载体,注重分析和评价,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等要求。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挖掘历史的学科思想,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教学生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学习和感悟历史,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境界。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载体,运用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具有“素养培育”导向的教学设计就是以相关史料为载体,唤起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在历史分析和历史评价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专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破解“李约瑟难题”: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文明却没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今译为《中华科学文明史》)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求学生根据相关史料结合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观念、对外政策等方面的时代背景,分析说明16世纪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原因。

三、以史观为灵魂,重视价值观教育,催生历史智慧

历史教育要给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让他们对人类历史有一个总体认识与全局把握,既为他们今后行事处世提供必要的历史资源,更在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

因此,历史教师不能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落实,更应该注重挖掘历史教学内容的价值,以多元的历史视角,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史观语境下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教给学生人生的经验。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和科技史”的教学,首先要从“唯物史观”的视野看问题,要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思想文化。我们教学时,不能只简单介绍思想内容,文学作品内容,而应该更要着重教学生弄明白这些思想、文学、科技等现象及相关人物出现的经济、政治等时代背景,并从中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发展规律。如:分析宋代以来中国古代文学逐渐呈现通俗化和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时,就必须引导学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等时代背景探究这一文化特征的成因。笔者教学时就是采用詹子庆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记载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的。

其次,思想文化和科技史的教学也要重视从文明史观、全球(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等视角来重新认识历史现象,并形成新的价值观教育之取向。如:笔者在教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专题时,一方面以重大的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和发展线索为载体,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非凡的想象力、高超的发明力和卓越创造力,以此领悟古代中国科技成果的独特魅力,认识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另一方面把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放在世界文化史的大背景下考察,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的不足,坚持实事求是,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以历史素养培育为导向的中学课堂教学不能简单地强调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要让学生在形成历史意识基础上获得关键能力,培育适合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参考文献】

[1]常珊珊,李家清.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