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学习工匠精神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习工匠精神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习工匠精神体会

第1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近期,集团公司下发了第一期情况通报,将集团党总支书记 同志的讲话予以下发,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对标对表自己的工作与实际,本人具有深刻体会,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是坚定不移围绕集团党总支周围,坚定政治站位,始终加强自身学习,做到能力强起来。本人所在的物业公司始终坚定不移的围绕在集团党总支身边,作为其中一份子,依然保持好清楚的政治站位,坚定党领导一切不放松,同时,面对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依然保持原来的节奏,满足于以往的经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定准自己的工作方向,深切学习关于报废物资管控、处理,涉警物资处理等知识,切实加强自身在应对目标时,处置得到、处置合法合规。同时还要加强在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标书制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实用实际行动为集团公司创造利益,做一个为集团公司有价值,对自己有交代的人。

二是坚决克制“三种思想”改变“三种现象”,做到节奏快起来。在面对每天烦杂的工作时,本人也时常会有拖一拖、明天做的思想,但是随着工作的不断累积,往往会造成工作一拖再拖、事情越来越多,最后导致衔接不到位、工作了解不到位等情况, 的讲话一针见血的说到了这一点,也是当前本人亟待解决的一点。特别是当前因为前期疫情影响,很多工作都没能很好的衔接开展,本人坚决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前日事必有应”将因疫情影响的工作顺利衔接起来,有效推进手头工作向正常节奏发展,紧凑高效,忙而不乱、快而做实。

三是坚定做好“五种劲”抓好队伍一盘棋,切实将工作效率高起来。在出差面对众多单位的众多报废物资时,单兵作战能力的提升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一方面,在一个团队中,队伍团结、队伍的凝聚力才是提升工作效率的根本。因此本人在坚决做好前两项工作的同时,始终要加强与周边同事的团结合作工作,工作有交有接,事后必有回应,完成的工作对上做好汇报,对内做好交流总结,将团队的长处与不足做好沟通交流,为上新项目提升效率而不断积累经验。

第2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工匠精神学习心得感悟1

   我们何曾注意过那默默无闻的工匠?那看似平凡的职业,我们可曾有过那般体会?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工匠才会有确切的体会。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工匠就是个一直重复工作的工作者。甚至会认为工匠就是做苦力的,工作得辛苦,赚的钱还少得屈指可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工匠是一种伟大的职业,虽然看起来平凡得扔进人群里找不出,但在他们的精神之中,工匠是比其他职业更加高尚的。

   因为工匠乃精雕细琢之人,拥有着一颗细腻而质朴的心,两只粗糙而勤劳的手。他们只靠着这神奇却又普通的心与手,把有价值的事坚持下去,并且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得极其精致,就算最挑剔的人也找不出一点瑕疵来。但是,做这些事的辛苦,与收获成果的甘甜,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体会不到,只有用心做一件事的人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从中的乐趣与甘甜。

   那是一种极高的感受。通过辛苦而获得的成果,比世间万物都甜蜜,即便有一丝苦涩,但那一丝苦涩早已被甜蜜代替。这工匠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工匠精神,不正是我们所缺的吗?现在,我们何尝不是经常半途而废?做了开头就撒手逃跑?其实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你嫌累、嫌烦、没兴趣、上课走神,那么这不就只是个借口吗?但你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重新捧起书来,控制住自己拿贪玩的心,慢慢地,也许学习会好一点呢?所以,工匠魂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益,是无限的,无尽的,而我们为什么不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呢?

   一个不起眼的职业,却仍然有着如此高尚的精神。身为学生的我们,难道还不该学习吗?

   工匠精神学习心得感悟2

   何为工匠?一砖一瓦,一凿一砌,令尽身精血聚其中,命理念思想隐其内,其中艰辛历历在身而不足与外人道。——题记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位院士虚弱地躺在普通病房的病床上,但他竟不顾自己的身体,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顽强的意志撑起他那临近枯竭的生命之花,哪怕死神在身边徘徊,他也只是强硬地答着:“我要工作!”两小时后,近昏迷的他被抬回了病床。也只有这时,他才倏然回想起他如陀螺一样不停转动、忙忙碌碌的一生。

   他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实验任务,办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最后一刻。他知道化疗会影响工作,所以在被确诊癌症后他坚决地反对化疗和手术。因病情突然恶化,不知疲倦为何的他终于倒下,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现在需要的是时间。”

   那一天,病危的他,在众人的掺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哪怕是最坚强的人,在此时此刻怕是早已心力憔悴,但他从不是轻易放弃的人。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的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何为工匠?是他!他是林俊德,一位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志者,他将毕生心力献给国家。尽职尽能、不辞辛劳就是他的一生,他的工匠精神让我们为之震撼。但凡誉之尽心者,凤毛麟角;称之工匠者,寥若星辰。凡有志者,应念及此。

   工匠精神学习心得感悟3

   很久以来就对付守永的著作《工匠精神》有所耳闻,近日有幸拜读,读罢掩卷,心中感触良多,我被书中精彩纷呈的小故事和作者入木三分的道理阐述震撼着,现将感想列出一二,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到底值不值得全心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时候会想:反正都是发那么多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更舒适惬意吗?工作和生活到底怎样平衡?等等……此书以全新的角度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告诉我们,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的、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拥有工匠精神无论对自己还是和对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第3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座谈会上,各系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与会代表从教学管理、技能传授、德育培养、实习就业、校企合作、创新实践、教师发展、技能学习等方面,对“如何有效践行工匠精神”进行了分享交流。同时,结合工作学习中的实例对“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不懈、专业敬业”等优秀工匠品质进行了佐证,进而从发展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教学方向、教学内容等,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刘岳院长充分肯定了师生们的发言,他认为工匠是看得见的,精神是无形的。只有先成为技能精湛、业务熟练的工匠,才能渗透出坚持、坚守、耐心、创业的工匠精神;也只有具备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成长为真正的大国工匠。

刘岳院长指出,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参照的基准,身为教师要坚守职业道德,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优质就业”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率先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典范,要身体力行,通过每一堂课、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将工匠精神影响并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做到“用工匠精神弘扬和培养工匠精神”。

机电工程系主任王莉: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情怀,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工匠精神是一种素养,是认真、敬业、执著、创新的职业追求。培养工匠精神,要注重职业院校的师资培养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让工匠精神扎根心中,提高教师们的思想认识和对职业教育事业的追求以及执著的坚守,自动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播者;

其次,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优质课评比、技能比武、创新制作等形式,让乐于和善于专业技能学习并在专业方面有一技优势的教师脱颖而出,通过榜样和引导作用,带动师资技能不断的提高,促进技能工匠的形成。

再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通过赛前专项培训、赛事观摩、赛事淬炼,促进教师将工匠精神应用到实践中去。

最后,在教学上,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用施教。可设立培优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因才培养,师生砥砺,让工匠精神普惠更多人;设立兴趣班,尝试让部分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更多人;设立学期教学研讨机制,实时、适时、及时根据教学、就业、专业实际,修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让工匠精神体现在更多人。

机电工程系教师皇甫志远: “专、精”兼备的一技之长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一技之长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技术技能,只有“专”与“精”兼备才能称得上“长”。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代表国家拿到金牌的,往往都是那些够专注、能坚守、有耐心、敢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的人。

我认为,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大国工匠,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要够专注、能坚守、有耐心、敢创新。教书育人、传授技能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所以教师必须坚守在岗位上,专注做好本职工作,不被外物迷失本心。

其次,虽然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差,个人行为规范不够严谨,但教师一定要有耐心、不抛弃、不放弃,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

最后,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技能更新的非常快,作为专业教师,更应该不断地接触新兴事物,不停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好就业,不失业”。

机电工程系学生姚尚尚:工匠精神指引我成长

我以个人为例浅谈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对文化课提不起兴趣,经过慎重考虑打算选择职业院校就读,进入了郑州商业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

最初,由于对学习内容不了解,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总是认为“差不多”就可以,实操课上也得过且过,认为只要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就可以。以硬线配盘为例,我就想着能把线接上,不乱能通电就好,结果配出来的线歪歪扭扭,甚至有交叉,简直就是一团乱麻。而老师配出来的线却都工工整整、横平竖直,完全不存在交叉。如此一来,老师就只能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教我,这让我发现自己不够专注、不能坚持,也让我看到老师的专业敬业和精益求精。

此后,我的学习态度开始改变,对自己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意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在将来才能有所建树。虽然我现在还有所不足,但我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在“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的指引下,我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做一名合格的职业院校学生,做一名高技能技术人才,一名光荣的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国制造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园林建筑系主任郭正恩:技能大赛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还有相当距离。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市场需要要求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从学生在校时期就注重对其注入工匠精神的理念,使学生养成对学习、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技能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他们唯有脚踏实地、专注持久的锻炼技术,方能在所处领域成为专家和品牌。

我认为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载体。

首先,大赛的初衷就是激励从业人员刻苦钻研、勤练技能,以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在各行业营造“岗位练兵、岗位成才”新风尚和“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其次,每一个赛场都是学生们的专业技术课堂,评委都是来自各个行业的顶级“匠人”,充分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

最后,赛前培训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有效方式。在培训中的各项学习工作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力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正是工匠精神的实质所在。

园林建筑系老师张庆新: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实训

完美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而一流的技工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能和优良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需要培育,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级技工的主要阵地。我们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质培养,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融入职业素养课之中。同时,也要积极探索,铺设强化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第一,教学是根本,改革教学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坚实一步,“心灵手巧”是创新者最本质的写照。为此,让实践教育贯穿中职教学中。

第二,将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在学生身上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

第三,将工匠精神充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成长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

第四,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锻造工匠精神。

旅游烹饪系主任韩枫:树立优秀典型,培养大国工匠

为培养更好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我认为职业院校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作为职校教师应具备的工匠精神。敬业,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有主动性、有奉献精神、全身心投入;精业,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次实习,做到准确、完美。

其次,培养学生要从兴趣开始,培养出学生对职业的兴趣,是培养优秀工匠的基础。因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整体培养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从少而精开始,以点带面,以个别专业带动全系。

最后,打破局限性,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给学生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时间和场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要匹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相应考核办法。如选拔优秀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开设技能大师小课堂,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并培养他们参加各类比赛、竞赛活动,树立学生典型,形成学院学习技能、实践技能的良好氛围,进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旅游烹饪系老师李梦涵: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题中之意

弘扬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我认为工匠精神尤其应该传达给即将实习的学生。目前学校分配出去的实习学生,能够完成实习阶段任务的少之又少,尤其是实习的第一个月,是辞职的高峰期。

“水土不服,辞职;跟同事闹矛盾,辞职;被经理指责,辞职;上班单位离住宿的地方远,辞职;宿舍住的人太多,辞职;好朋友没有分到一起工作,辞职……”这不仅给实习单位造成困扰,也会影响学校的品牌建设。这就是学生缺失工匠精神的现象级表现。

所以,对于即将实习的学生,应注重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工作质量,降低辞职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设一门课程――岗前培训,主要给学生传达工匠精神,教育学生爱岗敬业。例如学习面试技巧、着装礼仪;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学习社会生存常识;提前了解实习单位情况,做好思想准备等等。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五大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企业、热爱学校的崇高精神;积极乐观的工作精神;谦虚好学勇攀高峰的追求精神;团结互助,互帮互爱的团队精神;承担责任,全力以赴地执著精神。

商业贸易系副主任赵凌:工匠精神是深入钻研的务实精神

工匠精神是深入钻研、务实的精神,从教学管理到具体教学实践,从学院、教师到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每个层面都发挥出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协同运作,教学效果才会更显著。

首先,做好教学管理注重提高学生与教师两个教学参与主体的内在驱动力,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工匠精神从来不是从外植入的,而是一个人的内在追求驱动。对教师而言,自我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辅助教师提升自己的内在驱动力。钻研教学、教研创新、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是教学发展的原动力。学院应注重营造以教学质量提高为导向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增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减轻不必要的额外工作,把教师的精力收拢到务实教学、静心教研,教学质量才会有质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深入备课、规范优质教学才能有效地收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做好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以及达成的技能等次的定位。技工院校培养的是职业化的基层劳动者,这是一个基本定位,各专业从人才就业需求入手,深度调研企业需求,倒推出技能培养的着力点;梳理课程体系,调整教学计划,创立特色技工教育,与其他各层次的培训、学历教育区别开来;定位精准,动态调整,与行业更新和发展相适应,教师也在确定的课程体系下,精钻2~3门课程,成为在某专业培养方向上的行家,定期入企业社会实践,才能使教学与企业用工需求真正接轨,才能为企业输送合格实用的劳动者。

商业贸易系教师黄银生:多渠道共促学生培养工匠精神

我认为培养工匠精神,职业院校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知晓学生学什么。具体来说,要先学做人,再学技能。要先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引导他们对职业技能要有不懈追求和执著的坚守,对职业要敬畏、对作品要负责,多注重细节与品质。另外,在课程设置上应以行业当前的主流应用为基础,进行改革,以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

二是指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目标。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正值15~16岁的年纪,对未来的概念较为模糊,毕业时又将面临工作,所以在校期间,让他们树立清晰的人生目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完成,是教师的必备课。要将本专业的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沿知识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完善职业规划,从专业前景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培养职业兴趣,制定职业目标。

三是加强校企合作、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多与社会上的企业连接,研读他们的人次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有效嫁接。

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创造平台,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间的合作、校与校的合作与交流等,开阔学生的视野,营造出学技术、练技术的育人氛围。

商业贸易系学生王朝阳:精益求精是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必备要求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都是从班主任吉老师身上学来的。入校二年来,在吉老师的带领下,我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班也拍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商院有个神奇牌》《影视男神女神嗨起来》《青春校园》《青春是什么》等一系列的作品。我们在创作中找到了学习的兴趣,明确了专业的发展方向,在学习中劲头越来越足。

通过拍摄作品,我发现一部好的作品,离不开很多专业设备的支持,更离不开对作品付出心血的多少与认真的态度。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对我们学生来讲,就是在专业学习上克服苦难、用心钻研。我清楚地记得,在做《青春校园》这部片子时,剧本不停地改,拍摄不停地做,音乐听了不下千遍,剪辑点对了不下百遍,遇到很多困难,例如设备使用不当、学生演员不到位、资金困难等等,但班主任一直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也身先士卒陪着我们熬夜、加班,并不断鼓励我们要做得更好。重于经过多日的不懈努力,片子终于做了出来,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部片子,我收获良多,也成长进步了很多,充分领悟了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做起事情要满怀激情、精益求精,我想这就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数控车焊系副主任王志明:执著专注,精益求精

我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要素包含以下几点。

一是精益求精。做技术的,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不断地学习才能用好技术。做服务的,要主动迎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努力把服务精细化。对教学而言,每一步骤都要认真筹备、组织和实施;对教师而言,要刻苦钻研、努力创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到最好,让学校、家长和学生都满意。

二是细心之外还要有耐心、专注和坚持。身为教师要静要稳,必须专注于教学和教育,然后全心全力地精雕细琢,不管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持下去,那才有成功的可能性。例如,对待一位问题学生或者是没有班级管理经验的新任班主任,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有足够的耐心,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发挥其特长。

三是专业和敬业。只有专业才能打造卓越的产品,只有敬业才会让你出类拔萃。教师本职教书育人,不能仅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工作表现,而且要时刻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激励自己,不断在实践教学中创新发展。特别是对于学生,除了培养其专业能力,更要加强德育教育和职业指导,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使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社会满意。

数控车焊系学生鲁献伟:技能大赛开启“匠心”之门

2015年我参加了第一届国家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异成绩,这个过程对我认知工匠精神的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赛前,我一直犹豫是否参加,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果断报名。每天下课后到车间找老师进行辅导,反复练习,找同学陪着我一起练,在加快速度的同时提高质量。那些天,我真正体会到,只有辛苦付出,才有真正收获。那段时间是探索的过程、是付出的过程、是互助的过程、是快乐的过程,更是收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了解团结互助的关键性,这会书本上没有的专业技能,用到平时接触不到的工具。我也发现即使你很出色,也不要认为自己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做事方法有多种,遇到困难不妨试试别人的建议。

我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有想法、有目标追求,有学好一门好手艺的工匠精神。对于职业学习来说,工匠精神除了要依靠职业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学校要从小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让学生从小认识到坚持、细心、严谨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实践。只有这样,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学生才能更快地融入到“工匠”的角色中,更好地学习。

医药化工系主任王红心:工匠精神之职业敬畏

工匠精神包含的内容很多,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对职业的敬畏。敬畏职业,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敬畏是一种态度,是对职业的一种信念。

首先,教师要对职业敬畏,要保持工作热情,把关爱学生作为主要职责。从情感上打动从制度上约束用行为引导,将教育教学中的各类小事、细节做实做好,争取在班级管理中行之有效。我认为不做好工作誓不罢休的精神就是源于对工作的敬畏,是应该在教师队伍中倡导的工匠精神。

其次,学生要对学业敬畏。敬畏身份,学生认清自己的身份,在穿衣打扮上就会注意,就会少有上课睡觉、迟到等情况;敬畏纪律,纪律是学习的保障,班级内有一个或者几个学生不遵守纪律,就会蔓延到整个班级;敬畏同学,尊重同学、互相学习,不会因为贫富、美丑而有差别,大家在人格上彼此平等,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同学之间的冲突和纠纷;敬畏老师,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学生应该对教师保持应有的尊重,见到老师要问好,要信任老师,不能从思想上与老师对立。

医药化工系老师杨海科:教职工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先行者

我认为,每一位教职工都要成为践行工匠精神的先行者,要立足岗位,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爱;在掌握技术技能中,养成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诚实、创新等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工作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逐步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主力军。

一是要让工匠精神在学校扎根、开花、结果。比如,我们要搜集整理有关工匠精神、大国工匠等一系列宣传材料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成为他们在学校教育阶段自始至终的必修课。

二是在课程中,特别在德育、实操课中应加入工匠精神这方面内容,使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让它成为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爱岗敬业。建议学校加大对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教职工表彰和宣传力度。

在教学、招生、培训方面,一是学校要培养出具有高技能的人才和工匠,需加强对高级工、高级技师的重点培养,打造一支饱含工匠精神的领军队伍。

二是随着新农村的建设,郑州市郊几个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失地农民的行列,还有一部分没考上高中,又错过技能教育的人,这部分人急需短期培训、尽快就业,职业院校应给予培养平台和空间。

第4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我们都是需要一种工匠精神的,因此在观看《最美铁路人》时不知你们是什么样心得感触呢?那么你们知道关于最美铁路人仪式有感心得内容要怎么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2020观看最美铁路人仪式有感心得五篇,欢迎参阅。

最美铁路人仪式有感心得一日前,在__考察_商用车重卡新工厂时,再次强调“工匠精神”,他说,“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工艺创新。今年以来,他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在促进改革、发展、反腐、法治的征程中,必须发扬和广大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之成为审计人的品质底色和审计事业发展的内核力量。

“工匠精神”之所以受到国家层面重视和宣扬,与其说它重要,毋宁说它紧缺。受职业性质影响,审计系统本身不乏精心实施审计项目、潜心挖掘审计成果、倾心打造审计精品的“匠人”,但面对审计制度改革、审计职业化建设、审计全覆盖等新的时代课题,弘扬审计人员的“工匠精神”可谓正当其时。要通过氛围鼓励、价值激励、实践磨砺和自身砥砺多方面给力,来形成人人崇尚和践行工匠精神的整体合力。

用浓厚氛围鼓励传承工匠精神。审计机关要将“工匠文化”作为文化立审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性开展“学习工匠精神,做敬业、创新、奉献审计人”主题教育,大力推选身边先进典型和标兵,营造人人崇尚精益求精、人人倡导精益求精、人人践行精益求精的浓厚氛围,让审计成果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在每一名审计干部心中落地生根。

用价值实现激励践行工匠精神。完善审计干部职工职业规划和制度措施,着力提升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和素养,关心关注每一名审计干部职工成长成才,让价值感成为审计人专注坚守、精益求精、乐于奉献的内生动力。加大优秀审计成果的评选和表彰力度,充分挖掘和彰显审计精品中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让每一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审计人员感受到辛勤付出、务实劳动后的收获感和价值感,从而来推动工匠精神蓬勃成长。

用实践磨砺涵养“匠人”品质。要通过科学的审计计划和人员组织方式,为审计干部职工精心实施审计创造条件,确保在审计项目实施各环节,审计人员能够扑下身子,踏踏实实、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本账簿、每一份证据,深研细究问题原因,精雕细琢意见建议。对于审计实践中的不认真、不严谨、不细致作风,要坚决予以抵制,让“出一次报告,铸一座丰碑”的审计作为在审计实践中蔚然成风,使每一份审计成果能够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用切身体悟砥砺“匠人”作风。审计人员要时时处处以“实、高、新、严、细”的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对职业充满敬畏,在每一次审计项目实施中砥砺精益求精的匠人作风,踏实努力、执著坚守,于细微处见精神,于成果中显品质,在一次次的切身体悟中,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彰显审计人的品质底色。涓涓细流终可汇成大海。审计职业化建设和审计铁军打造便成为有本之木,审计事业的科学和创新发展便有了坚强保障。

最美铁路人仪式有感心得二学习工匠精神后感触很深,它会让我有时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样,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过深层次的思考。这个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全心全意的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时候会想:反正都是发那么多的工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更舒适吗?工作于生活到底怎样平衡。

作为一个在新能源工作1年得我。首先学会了怎样做人,做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通过学习《工匠精神》明白了很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只有把结果做好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

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的工作的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它可能默默无闻,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从而确保了企业的正常运转。试想若没有这种精神,企业将会怎样?作ATL的一份子,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今天我以公司为荣,明天公司以我为荣,我是公司的一员,我该对公司负责”。

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机械更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它不只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获得。拥有工匠精神无论自己还是企业,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去体会,关于工匠精神的含义和内容值得我们慢慢去总结。总之,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着他的人生态度。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出色,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把这种工匠精神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吧!

最美铁路人仪式有感心得三公司推广学习“工匠精神”的活动,学习后,我进行了反思,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日培育我们员工精益求精的精神。

先成为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日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环节,要保证自已在岗位的工作无差错,无托延,需要耐心,细心各决心,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先成为一个自我升华的“匠”,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我是从2012年加入ATL的,很荣幸分到实验拉,一直在Degassing岗位工作,在我们这边是样品的,所谓的样品就是精品,是一个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所以要做得比其他产品更加完美,从调机到生产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因为单小品种多,有时候一个换好几个,当然就避免不了有些电芯比较难做,机器比较难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了,对我来说,越是难做的电芯就越有挑战性,当一个完美的品质的电芯从我手中流出,那种心情是无比的自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当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绪,不要拒绝它,要把它当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去跟它交流不仅仅是把工作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这就是工匠精神!

最美铁路人仪式有感心得四看过《工匠精神》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会让我有时候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

态度的根本是: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这句话能让我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工作的结果是要超越领导的期望,而不仅仅是达到领导的期望,我们常常以为达到领导的期望就算完成工作了,其实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工作中,一个人把自己所有的焦点都放在自己做的事上,才会有人把你当回事,对于大部分人想获得的认可,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自己做出的事情的质量上,如果你在为别人不认可你而抱怨的话,不如提高自己做事的质量,这样工作上对你的认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做工作就是做结果。

老师讲的挖坑和种树的例子非常好,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有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也许我们受了情绪的影响,也许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结果,只管我在做这份工作,我做了这份工作,至于工作的结果和质量跟我没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

遇到问题时,永远不给领导提问答题,而只给出附带多种备选方案的选择题,作为员工必须清楚身在公司的最根本任务,是为公司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而一个最可怕的下属就是总以为比老板聪明;其实,上班时间消极怠工,装装样子,最终浪费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可是很多人工作了一辈子,都不会懂得这个道理,他会觉得工作的时间是老板付酬的,偷一点懒,就占一点便宜,其实,那消磨的都是自己的人生。凡事要积极主动,凡事团队第一,凡事高标准严要求。每天问自己,今天我哪里做得很好,今天我哪里可以做得更好。

作为一个在_来工作四年的我,首先我在_来学会了做人,做一个善良坦诚的人。通过这本书己受益匪浅,理解了许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只有把结果做好了,才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对待人和事,拥有良好的心态,才能把事情做得最好。

书中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去体会,关于书中的安排,表达,声音,词语等等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总结。

最美铁路人仪式有感心得五公司推广学习“工匠精神”的活动,学习后,我进行了反思,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日培育我们员工精益求精的精神。

先成为优秀杰出的“工”,每个岗位所在都日公司整体运行中重要的环节,要保证自已在岗位的工作无差错,无托延,需要耐心,细心各决心,细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多发问,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取经,多探索,勇敢尝试,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先成为一个自我升华的“匠”,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条件下,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额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细节,使工作流程更顺利;如何才能针对自身岗位的优劣现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只有深层次的思考才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与工作相辅相成,真正实现从“工”到“匠”的价值升华。

我是从20_年加入ATL的,很荣幸分到实验拉,一直在Degassing岗位工作,在我们这边是样品的,所谓的样品就是精品,是一个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所以要做得比其他产品更加完美,从调机到生产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因为单小品种多,有时候一个换好几个,当然就避免不了有些电芯比较难做,机器比较难调,在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了,对我来说,越是难做的电芯就越有挑战性,当一个完美的品质的电芯从我手中流出,那种心情是无比的自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第5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工匠精神;工学结合模式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秉持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理念,依托自身的技术、技能和技艺,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的精神。这种精神融合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因素,具体表现为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当前,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如何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匠精神教育模式?如何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始终不渝的思想境界?下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中职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意识取向,又是一种行为取向。工匠们所奉献出来的产品质量高了,有市场竞争力了,这就是工匠精神确实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明。中职学校肩负着为企业第一线岗位培养更多的合格员工的责任,更应该义不容辞地对准员工培育工匠精神。并且,中职学校只有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立德树人”的工作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基础上,树立职业理想,端正职业态度,形成专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把学生从本质上全面改造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才能实现“技能立教、就业兴校”的目标。因此,工匠精神是中职教育的灵魂,中职学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因此,中职学校必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办教于企”和“引企入校”,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鼓励三年级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中职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指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进行训练,把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实践性教学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德艺双馨的工匠。

但是,从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存在实习生管理难度大、擅离岗位等问题,在“高实习率”的表象下,却普遍隐藏着“低稳定率”的事实。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还导致企业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提出了质疑;也使不少家长及其邻里亲朋对学校产生偏见,形成“中职教育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职教育的形象,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不利影响;还影响到一些在校生的学习信心,动摇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如不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势必严重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必须积极采取对策,切实加强校企双方对实习生的管教,为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工匠奠定坚实基础,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一)坚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

在指导思想上,学校要从中职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出发,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中职教育的价值,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教改全过程,在德育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加强工匠精神教育,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包含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容。尤其要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职生加强工匠精神的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从而使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技术、技能、技艺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内化于学生的精神之中。

(二)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工匠

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基于利益与需求的驱动,对未来职业的追求、向往、规划和构想。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2015年,该校与广州某汽车企业合作,厂方提供了薪酬待遇、工作条件都较为理想的第一线操作实习岗位,校方共输送了专业对口的实习生186人,毕业前在岗35人,稳定率只有18.6%。顶岗实习稳定率低,固然与实习生的职业理想密切相关。面对很多中职生缺乏工匠志向的现实,教师应该时时谨记关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号召,以培养学生工匠志向为目标,积极引导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努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技艺和熟练的择业、求职技巧,努力提升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为实现工匠志向而准备更为完善的物质载体,使自己在创业、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引导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顶岗实习一线反馈的情况来看,63%的顶岗实习学生存在角色转换慢的问题。有的学生要求实习条件好,待遇高,干活轻松。如果厂方未能满足这些要求,他们或者在工作中得过且过,马马虎虎;或者不打招呼,擅自离岗。这种责任心不强、纪律观念淡薄的表现,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的。究其原因,就是相当部分实习生不是把作优质的操作性人才作为人生的职业目标,而是怀着失落无奈的消极心态来接受中职教育,对操作性职业提不起兴趣,更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尽职尽责的意识,所以,即便零碎地掌握了一些技g、技能和技艺,但也因为缺乏上述这些意识,在工作中常常未能把技术、技能和技艺发挥到极致,得过且过,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往往造成产品质量问题。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努力加以解决,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关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方面职业道德的教育。这样,工匠精神的培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注重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许多企业立足于专业技能及知识结构、个人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来选择求职者。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价值理念与踏实做事的习惯,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全面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教师在指导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主动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以适应职业要求;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顶岗实习要求,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创造精神,提高全面持续发展能力。

(五)加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使中职生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学校根据内容安排就业指导教师、班主任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举办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制定个人如何成长为一名称职工匠的职业生涯规划;观看实习企业的录像,简要介绍其特点、位置、环境;学习实习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操作的技术规程;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岗位职业道德规范。在顶岗实习前职业指导活动中,还应邀请合作企业的优秀工匠进校,请他们现身说法地宣讲在工作中依托技术、技能和技艺以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立志成为优秀工匠。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受经验、阅历、环境、知识、技能的限制,部分中职生的团队合作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为薄弱。很多中职生在顶岗实习前担心与企业领导、带教师傅、同事难以沟通,难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因此,学校应及时引导学生学会与别人交谈和倾听的技巧和艺术,学会与领导、同事、同学相处,共事,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尊敬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和善待人,以真诚、谦虚的态度,发展和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

(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对接,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

中职生顶岗实习后要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在校期间是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地由学生身份转换为工匠角色的关键时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实现校企文化的相互衔接,让学生在校内能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融入企业文化中去,营造零距离顶岗实习氛围,为学生顶岗实习打好基础。企业文化进入校园,要体现出融合性和时代性。国旗要端正居中地悬挂在教室前方,用大字书写的与合作企业工作精神、经营理念相统一的班风张贴在国旗两边,在教室墙壁上个性化地布置宣传栏、公告栏、学习园地、德育园地。在德育园地,要张贴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的“3Q”“5S”宣传和考核材料;在学习园地,要张贴学生工整清晰地书写的学习技术、技能和技艺的心得体会;在宣传栏,要张贴公司简介、总裁寄语及企业文化宣传标语,如“今日学校技术标兵,明日企业岗位明星”“今天不努力学技术,明天将努力找工作”等等。另外,还要整齐划一地排列课桌椅,规范得体地摆放卫生洁具。整个教室的布置显得朴素淡雅,既体现出校企文化的融合性,又营造出一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文化氛围,时时强化着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专业精神。

根据国务院2015年5月8日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从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高度来看,要培育工匠精神,必须将其扎根到中职教育中去,要从中职生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顶岗实习入手,以点带面,才能将工匠精神弘扬起来,传承下去。

第6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因而在人才培养中需融入工匠精神,这是学校、企业与学生实现三赢的需要,有利于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利于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职业生涯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一)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立德树人”是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把“立德”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把思想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和职业价值观塑造,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正确的职业观和健全的人格。工匠精神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与“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高度契合,工匠精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灵魂,需在人才培养阶段加强培育工匠精神,将职业精神养成有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育人有机结合。在“课程思政”中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尚的职业理想信念和职业品质,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思政”建设,两者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真正实现了重塑人的精神使命[2]。高职院校要促进“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的积极融合,致力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永恒主题。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理念上是一致的,都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课程思政理念为顺利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工作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需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把工匠精神培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将知识、技能和价值引领融合起来,促进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步形成,使其具备较强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二)满足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处于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步消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需要一批高素质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以及视质量如生命、视品质如尊严的职业价值取向,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通过弘扬工匠精神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技术技能水平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引导高职学生塑造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三)有利于培养职业操守,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出大量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过程中需适应时展要求,把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职毕业生就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主要矛盾,因而对学生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专业课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中,课程思政使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养成三者紧密结合,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应。通过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较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实事求是、注重创新的工匠精神,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惯性认知,促进其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工匠精神承载了我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文化基因,努力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教育更应把办好职业技术教育和塑造工匠精神紧密结合[3],运用多种策略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建设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旺盛,专业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载体,需以工匠精神引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工匠精神浸润式教育,义不容辞地挑起培育工匠精神和培养“大国工匠”的担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一)高职教师自身践行工匠精神。“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职教教师当怀一颗工匠之心,努力提高自身工匠素质。要加强教风、作风建设,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十年磨一剑、敬业爱岗、责任心等工匠精神中的优良品质作为高职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培养高职教师勇于担当,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默默奉献的高尚品格,提升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表率作用,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敬业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直接决定了工匠精神的培养效果。高职教师要把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与专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践行工匠精神,做精益求精、卓越进取的“工匠型”教师。给学生树立良好表率,强化引领作用,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学生树立学习践行工匠精神的榜样。在教学实践中弘扬工匠文化,传递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把培养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教学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行业发展情况,通过传授知识与技能,感受企业文化,体会技能的价值和工匠的地位,从而产生对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引导他们有效提升职业态度,鼓励他们自觉立志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努力成为符合新时展需要的工匠。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深刻领悟工匠精神的实质,鼓励学生真正深入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实训,在真实的环境下去亲身实践,从而不断升华自身的工匠精神[4]。积极从企业聘请一线能工巧匠、名师等到校任教,他们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能够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企业技术人员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目前部分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能力不足,高职院校应全方位培育工匠之师,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建设教书育人的工匠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和求精创新的技术追求,打造具备实操经验和能力的双师型高素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企业顶岗实践的形式,定期选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将企业的文化、新工艺、新技术等带进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最前沿领域知识,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工匠精神创造有利条件。营造有利于培育工匠精神的工作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工匠精神,传播工匠文化,诠释高尚无私之师德,让高职教师领悟并践行工匠精神。(二)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深刻的影响及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培育学生精神气质的重要环境,能有效推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隐性教育功能的重要体现。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逐渐养成工匠精神[5]。借助校园文化建设为工匠精神提供生根的土壤,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营造良好氛围,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发展,通过工匠精神的引领与塑造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良好的使命感,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营造推动工匠精神在高职思政教育中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6]。高职院校要打造围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渗透,将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契合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熏陶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加,引导学生在匠心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学校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中国传统工匠文化资源优势,将校园文化与产业文化深度融合,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积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校园氛围,形成重视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文化,利用广播、校报、校内宣传展板、横幅、公众号、微信平台、微博、抖音等新旧媒体,向学生传播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如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等,潜移默化培养工匠精神,将工匠文化内化于心。学校应开展蕴含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园活动,举办主题活动、讲座、演讲、专题比赛等活动,挖掘学校自身存在的工匠精神资源,这些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往往能起到入心入脑的教育效果。(三)校企合作共育学生工匠精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升级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由职业教育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也是其自身的实践特性和应用导向的必然结果。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传承工匠文化的优秀企业合作,统筹校企资源协同育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较长时间职业生涯的磨炼与提升,离不开在现场工作岗位的砥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创造一个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行业企业职业精神的真实工作环境,因此高职院校要秉承工匠之心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生态,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在产教融合中确立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地位,实现双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协同和双赢。加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为学生构建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自身成长的育人环境,学生通过企业参观学习、实习,可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在实践中感受企业员工身上的工匠精神,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工匠精神,争做专业精业勤业的当代工匠。在顶岗实习中,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生的“企业师傅”,对学生手把手传授技能,将精湛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传递给学生,既保证了岗位能力得以衔接与传承,又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益求精、锐意创新的品质。(四)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于专业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工匠精神培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职业教育更应注重以赛促学,组织开展各类校级技能竞赛,以企业标准为基础、以职业院校教育和行业评价为主体,积极参与梯次衔接的各级技能竞赛,让学生在学校就以工匠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职业教育技能活动周、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锤炼学生精益求精、开拓进取的精神,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的新时代风尚。

三、结语

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深入开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肩负着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和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把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也要不断探索传承工匠精神的具体策略,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力支撑。

引用出处

[1]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版),2016,38(3):53-56.

[2]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30):42-43.

[3]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8):50-54.

[4]宋守斌,罗佳敏.浅谈如何培养高职院校中制造类学生的工匠精神[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8(1):102-103.

[5]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4-75.

第7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发体现为知识、科技、创新尤其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特别是高精尖工匠型人才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大小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精神的摇篮,作为职业教育中坚力量的高职院校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育工匠精神的重任”。[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腾飞对工匠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先导,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与之相适应,相关专家学者也逐渐将研究关注点转向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得以全面展开,在价值定位、培育环境、培育目标、培育课程、培育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一、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特点

(一)赋予工匠精神培育的特有价值

大多数发达国家认为,工匠身上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企业行业制胜的法宝。这是因为,所生产产品如果没有匠心、匠技、匠艺和创新元素的有机融入,就不可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会很快被淘汰。严肃、规范、细致有时甚至近乎刻板的敬业态度和专业精神养成了德国工匠的责任意识,成为德国企业生产设备之精密、制作之精良、生产过程之精细的秘诀,这种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某个产品使之获得国际市场“隐形冠军”的称号[2],有力保证了所生产产品成为高质量品牌,助推德国制造业成为世界翘楚。日本工匠素来就秉承卓越匠心的态度和对工作执着热爱的精神,日本企业一向信奉精益求精和追求细节理念,使所打造的精巧产品向来以精致的机械结构、精湛的技工技艺、精密的生产工艺而闻名于世。他们认为任凭质量不过关产品流通到市面上是一种耻辱,与收入金钱多少没有关系,从而有力塑造了日本技术“高精尖”、日本产品“品质一流”的国际形象[3],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领跑者。瑞士工匠以满腔热情、极为用心、坚定执着的匠魂精心打磨、细心雕琢机械表每一道工序和每一个发丝小的构件,精心提升零件精密度和复杂度,专注产业创新和升级,专心研发复杂的新工艺和新产品,精益求精地对待产品质量,使瑞士钟表成为世界钟表行业领跑者,能够傲视群雄而成为世人追捧的奢侈品牌。

(二)营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和谐环境

发达国家大都认识到只有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和谐氛围,将个人荣辱与产品品质挂钩,给予工匠相应的社会地位,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敬业、乐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才能使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发扬光大,提升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一是社会舆论环境。以严谨著称的德国早就把“匠心”渗透于国民内心之中,将成为大国工匠作为最令人羡慕的荣誉;美国让工匠的工作有舞台,生活有尊严,使之常年活跃在全球工业创意、商业模式创新最前沿[4];在日本,“匠”常常被看作是荣誉的象征,工匠会得到令人敬仰的社会地位。二是法律制度环境。德国建立起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并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有效实施;美国法律严格规定不准进口有坏点的产品,让诸多国家加大了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管理力度;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工匠在技艺上要精益求精,保障产品质量。三是校企合作环境。德国规定企业和高职院校同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实习必须按照程序操作的严格要求在企业完成;美国政府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专项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有效吸引了企业优秀员工加入校企合作队伍;英国明确规定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在开设课程之前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调研,企业也会派人在行业技能委员会任职,确保了工匠精神培育质量。

(三)厘定工匠精神培育的特色目标

发达国家均强调只有从“德”的工匠品质和“才”的工匠技能这两个维度来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才能够圆满完成工匠精神培育任务。因此,发达国家大都以树匠心、立匠德、励匠技为培育目标。由于各国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关注侧重点不同,工匠精神培育目标也必然表现出各自特色。德国为了保持制造业精度高、质量优、技术超前等优点,以纵横交织的“职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从纵向上来看,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从横向上来讲,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与具体职业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包括超越了具体职业、专门职业技能与职业知识范畴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5]美国制定了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还应该具备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索创造的能力等,具体来说由知识(相关行业的专业理论领域)、态度(职业动机、情感和理想领域)、经验(实训活动领域)、反馈(测评、评价领域)等四个维度所组成。日本政府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以“职人精神”为目标来培养未来建设者,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精湛的技艺,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极致的职业道德,完美的个性人格、独立自主的品质以及善于创新、勇于挑战、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意识。[6]

(四)开发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定课程

发达国家普遍将确定课程内容作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既决定了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工匠职业素质的高低。课程内容的确定大多以未来工作岗位为导向,瞄准特定的工作岗位需要来实施。为了增强工匠精神培育实效性,德国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领域为根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注重工作行动的整体性,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将学习内容和教学情境有序化,强调典型工作情境中的解决实践问题能力。在美国,由若干资深从业人员组成专门委员会,将某一个特定职业目标进行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两个层次分析,分别得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形成能力汇总表。然后由教学专家来确定具体教学单元或模块,将教学单元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进行顺序排列,将若干相关单元组成一门特定课程。[7]日本既通过“道德教育”(“爱国心”教育、“心”的教育、个性教育、劳动教育、国际化的日本教育)来影响“职人精神”,也采取寓于“专门德育”(“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中的“职人精神”培育和寓于各学科中“职人精神”培育方式进行,还利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职人精神”培育,其指导思想、内容、措施均与“职人精神”紧密相关。

(五)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模式

发达国家广泛认同面对国际市场需求多样化背景,在企业产品已由单品种、大批量的规模化生产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转变的外部环境下,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才能适应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是以企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紧密结合,形成了“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观念,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具有学徒和学员的双重身份,技能养成的重心更加侧重于企业,由行业协会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为德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具有卓越匠心的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育模式”由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首次推出,随之出现了并列式、交替式、双重制、底特律契约、企业与学校契约等模式,强调能力培养和训练、具有个别化教学性质的CBE职业教育模式,又在许多社区兴办“工匠工厂”,有针对性开展“工匠运动”,提出“今天的DIY,就是明天的美国造”口号,重振了美国制造业。瑞士采取由培训中心、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所组成的三方协作的“三元制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以产教融合为理念,由企业行业牵头,选择适合当地发展特色的不同类型校企合作方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展现出学徒培育的高效性,为企业“量身”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严谨意识的工匠型人才。[8]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启示

(一)把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存在“重技术、轻素养”的倾向,注重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缺少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随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职教育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外,企业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也会重点关注综合素质,不仅对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创新能力进行评价[9],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用工匠精神内涵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立德树人功能,当前校园文化建设既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没有体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特点,突出技术性而缺乏人文性特征,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融合理念,通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以工匠精神内涵来引领校园文化转型,打造校园文化的职教特色;构建由学生、教师、校内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行业企业专家能手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校园文化建设主体格局,共同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元素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使学生在校园中随处可以感受到工匠精神文化气息。

(三)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确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尽管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中,都明确列出了人才的职业素质,但是分类的依据和标准不够明确。工匠精神是匠心、匠技和匠魂的统一体,其内涵特征也必将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从知识结构上讲,主要由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组成;从能力结构上说,应当具备与从事职业相匹配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素质结构来看,一般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10]

(四)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打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重要载体,在工匠精神培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更多关注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忽视了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过分强调学科体系,淡化了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过多关心知识结构的形成,忽略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既要用好思政课程,又要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渗透工匠精神意蕴,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要素和专业特征有效开展课程思政,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践行工匠精神理念,将专业实训教学有机融入地方经济产业链中,使工学结合市场化。

(五)让现代学徒制成为工匠精神培育首选模式

第8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在众多弟子中,曾正超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这个毕业于攀枝花技师学院的小伙子,目前也是中国十九冶的一名职工。正是由于曾正超对焊接技能的不懈追求、刻苦训练、潜心钻研,树立了正确的工匠精神,他才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中夺得冠军,以举世瞩目的成绩为中国争得了荣誉。

看到这里,读者不禁会和记者一样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公司能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焊接冠军?它有什么独门秘籍吗?今天,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中国十九冶的焊工高级技师周树春,请他来为我们解答。

企业将工匠精神守护升华

问:您所在的企业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的?有哪些制度、措施和奖励办法?

答:在践行工匠精神方面,我所在的企业――中国十九冶集团主要采取以下三点措施。

1.营造工匠氛围,提供大匠平台

中国十九冶及下属的攀枝花技师学院(中国十九冶高级技工学校)为了帮助技能人才的成长,积极创建“工匠平台”,通过导师带徒、送外培养、到施工一线锻炼等方式不断提升人才的“工匠”能力。攀枝花技师学院一体化教师们先后到同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全国知名学府进行培训进修、开展教学研究,并深入企业和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

在技能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十九冶先后创建了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攀枝花市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以及周树春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四川省刘建川工程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工等国家、省市三级各工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7个,搭建起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技术创新、技艺传承、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工作平台,助推了高技能人才的协调发展。技师学院也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引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等方式组建专业团队,针对某一项目或课题,专业技术团队成员通过探索研究和攻克难题在实践中相互学习和提升。 周树春焊接工程队出征孟加拉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让一流的“工匠”带出一流的徒弟。2012年以来中国十九冶依靠工作室培养出1个世界技能大赛冠军、2个世界技能大赛优胜奖、2个国际技能竞赛金牌、2个国际技能竞赛银牌、5名全国技术能手、3名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技术能手。

其次在技术创新方面,周树春工作室下设的焊接工程队在越南台塑高炉、孟加拉国AKG氧气站工程建设中优质高效完成的焊接任务,让外国专家见证了中国技工的风采;刘定律工作室为成都东二环建设解决众多钢结构制作难题;刘建川工作室在攀枝花龙蟒二期选矿年修调试和凉山州会理昆鹏铜业硫酸分厂检修、宜宾纸业项目110kV高压电缆试验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兰传喜工作室圆满完成天府新区、泸州、台州项目测绘工作,取得的一手测绘资料得到四川省测绘局的认可。此外,各工作室还承担了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岗位培训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培训等。比如刘建川工作室,以四川省甘孜州巴塘苏洼龙110kV变电站施工现场为阵地,对巴塘项目部的施工人员进行110kV电气调试安装工技能培训;兰传喜工作室面向全公司开展测绘新技术培训;杜勇工作室在中国十九冶钢构厂积极开展岗位竞赛活动。

2.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工人积极性

中国十九冶建立了以效益、贡献和业绩为主导的收入分配机制,形成以岗效工资、项目工资、承包计件工资和谈判工资并存的多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不断加大分配向贡献倾斜的力度;公司先后制定《中青年技术拔尖人才评选管理办法》、《首席技师评聘管理办法》、《关于调整技师、高级技师待遇的通知》、《员工教育培训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周树春所在单位也相应制定了《高级技师津贴发放标准》、《技能专家津贴发放标准》等激励办法,健全完善长效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各类津贴和奖励标准,鼓励技能人才致力于价值创造和产品创新。今年,中国十九冶再次调整技师、高级技师津贴,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又翻一番。

3.进行科技创新,焊花飞溅耀眼

中国十九冶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理念,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抓手。公司制定了《科学技术奖励细则》,鼓励员工进行著书立作、科技创新,每年下达任务指标,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工作的蓬勃开展。2015年中国十九冶获得4项省部级工法;6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专利受理156项,其中发明专利47项,专利授权109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1项重点项目通过四川省验收;1项四川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通过验收;成功申请中冶集团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项;荣获攀枝花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荣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一等奖1项;获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执行课题70项,科技投入达5900余万元。

教育让工匠精神植根沃土

问: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上,您对学校有怎样的建议?

答:学校是人才的起点,要想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我认为学校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坚持先教做人,再教做事。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先教会学生做人,再交给学生技能,培养“德能绩”协调发展的技能人才。

第二,因人施教,爱岗敬业。对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引入企业文化,教会学生爱岗敬业。 周树春焊接工程队出征越南台塑工程

第三,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工匠精神。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承办国家级技能大赛、校企合作创建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建立工程突击队、校企合作成立攀枝花机电职教集团、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多种方式培养工匠精神。

第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将技能大赛作为提升质量、彰显特色的突破口常抓不懈,技能大赛的特点不仅是比时间速度,更重要的是质量,如焊接不仅要看外观是否漂亮,还要用专业设备进行探伤检测。要形成从市级技能竞赛到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技能大赛的完整参赛机制。通过大赛的集训、选拔、参赛等培养“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浇灌企业参天大树

问:您认为工匠精神为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好处?

答:通过这几年我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我认为好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有利于促进员工技能的不断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技能保障(工艺制定、质量保证、创新驱动、技术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十九冶建设的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轨梁厂万能生产线工程、武钢冷轧镀锡板生产线工程、东汽汉旺生产基地灾后异地重建项目等荣获了国家鲁班奖;防城港市文化艺术中心工程等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武钢三冷轧工程、吉林建龙钢铁装备大型化技术改造项目等工程荣获国优银奖。为此企业也荣获了全国重质量、守诚信、讲信誉百家优秀建筑企业,全国工程质量信得过企业等荣誉。这一切都离不开企业和员工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第二,工匠精神的弘扬,有利于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体会“劳动改变人生、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逐渐祛除浮躁功利的劳动观认识,有效促进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第9篇:学习工匠精神体会范文

关键词 工匠精神;日本;德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15-05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工匠精神成为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措施,因此具有了国家战略的意义。事实上,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诉求,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源自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柱石。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当前在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1]。无疑,这些差距的本质主要是人的素质差距,在社会文化建设层面,人们共识性地将其归结为工匠精神的不足或缺失。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众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和理解还存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丰富和启迪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但也对形成政策推动和落实上的合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基于中国力图赶超日本、德国、美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本文尝试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做些粗略的梳理和解读,从而为在国家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提供一个参考维度。

一、关于日本的“工匠精神”

尽管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有“失去20年”的说法,但事实上,日本经济的总体实力,特别是它的制造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按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仅在美国之后,始终处于第二位;虽然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之间有所波动,但在2000年后又恢复了增长的势头。对日本制造业不断克服种种不利因素、长期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原因,学术界有多种分析,有代表性的一种解释是“制度创新说”。有学者认为,日本制造业产品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决不是偶然的,是与日本企业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环境中形成的企业能力密不可分的[2]。对日本的企业能力,人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层面的概括,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日本的“工匠精神”。

日本被称为长寿企业大国,其长寿企业的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有千年历史的企业9家,五百年历史的企业30多家,二百年历史的企业3400多家,百年历史的企业5万多家。这么多企业能够延绵不绝地持续发展下来,是“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3]。最近,在坊间流传一本名为《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的小书,作者是日本人秋山利辉。这位有着54年匠人生涯、已届古稀的企业老板,以自己的切身实践和体会阐释了什么是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要怎样培养和传承这种精神。

秋山认为,日本是岛国,资源很少,之所以能繁荣到现在,是因为日本人精神和技术的缘故,这是“日本之魂”。要让日本的制造业永续繁荣,就要把日本之魂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精神和技术的关系上,秋山认为,无论技术多么优秀,都很容易被超越,而精神是无法很快被模仿的;如果精神一流,技术肯定是一流的。不过,在秋山看来,所谓的工匠绝不仅限于那些特别的职业,实际上,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商务人士、学校教师、医院医生、种田的农民等等,都是工匠,手中都需要有“技能”,因此,都需要塑造一流的精神。

秋山孜孜以求的就是要让日本的“一流精神”能够传递下去。为此,木工学徒出身的他在27岁时创办了“秋山木工”。这是一家专门手工制作一流家具的企业,同时也是培养“一流匠人”的学校。秋山立志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培养出10个水准超越自己的工匠,并且通过他们的努力传承,培养出100个“超级明星”的一流匠人,从而让日本人的技术和精神发扬光大。40多年过去了,“秋山木工”由当初包括秋山在内的3名员工,发展到34人,同时,还有50多位一流的工匠离开公司在日本各地或国外创业,自立发展,大显身手。秋山的育人之梦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秋山把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称作“木之道”“一流之根”,他把它归纳为“30条”:“进入作业场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必须成为执着的人;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必须成槟芄蛔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秋山木工的30条让他的学生和弟子们专注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在生活中把一些“琐事”做好。这些“琐事”直通做人,若能日日践行、历久磨砺,就能止于至善,成为一个具有“一流精神”的人。

如何才能让“一流之根”深植在年轻人的心中,秋山的方法就是一种历时8年的工学合一的“匠人研修制度”。因为年轻时做过5年木工学徒,并且受益极大,这个经历就成了秋山创立“匠人研修制度”的蓝本。到秋山木工来学习的年轻人,要完成8年的寄宿制经历:第一年是进入到秋山学校学习见习课程,主要是学习基本生活习惯和基础知识;满一年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接下来完成四年的学徒生涯,主要是木工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满四年后,技术和心性磨练成熟者,将被秋山认定为“工匠”,得到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第六年开始,他们将作为工匠,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三年。经过作为学员1年、作为学徒4年、作为工匠3年,总共8年的磨砺,最终成为合格的工匠。在世界上享有“经营之圣”美誉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对秋山木工的评价甚高,说秋山木工培养一流匠人的做法是“透过磨砺心性,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日式工作法”。

有研究指出,从江户时代起,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4]。这种精神最终形成了三大法则:一是“荣誉法则”,即将产品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制作一件优良的产品为自己极大的荣耀;二是“成功法则”,即认为把一件小事能够做到极致就是人生的成功,是生命意义的全部所在;三是“企业法则”,即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艺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应有的“本分”。正是这种价值认同,让日本的企业和员工能够在心性的层面上铸就他们的工匠精神之根,从而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

二、关于德国的工匠精神

2014年10月,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把一把精致的鲁班锁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把鲁班锁是由中国职业学校学生使用德国车床打造的,其用意颇为深长,体现的是中方愿将“中国智慧”与“德国技术”完美结合、推动中德制造业合作向创新和高科技迈进、共同破解世界性y题、开启美好未来的期许和愿望,也含有对德国制造所代表的世界上最先进技术和优秀品质表示钦佩和学习的表达。“二战”结束后,德国在一片废墟上重振制造业,迅速成为经济强国;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德国更是凭借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使德国经济保持稳定,让世界刮目相看。是什么造就了德国制造业,让“Made in Germany”成为产品高质量的代名词?有人认为,德国工业部门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形成了非凡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一大批像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国家化的巨型企业[5]。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纵然有名声显赫的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巨头,德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却是被统称为Mittelstand、占德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6]。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的报告显示,500人以下、年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的Mittelstand为德国经济提供了约60%的就业和55%的经济附加值。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和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哈特穆尔・贝尔霍夫(Hartmut Berghoff)教授对Mittelstand的特点做了归纳: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感情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独立性等,也就是说,可以把Mittelstand理解为一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他的见解和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7]。事实上,具有这些特点的许多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超出定义Mittelstand的范畴,成为一种德国企业精神的特质。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则更多地由这种集体性的企业特质体现出来。

印度人阿盖什・约瑟夫(Ugesh A.Joseph)所著《德国制造:国家品牌战略启示录》对德国370多万个Mittelstand中的100个佼佼者做了白描式的介绍,我们以此为线索对这些企业的制造文化进行抽绎,并尝试提出德国“工匠精神”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天职理念。作为手工业者,德国的“工匠”有很长的历史,许多家族企业的创建者都是技艺高超的“师傅”。受基督教的影响,这些师傅们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上帝授予的天职,做好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对上帝最好的一种侍奉,信仰变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他们对自己的产品高度关注,终生奉献,追求完美,并且以此为最大的幸福。二是家族荣耀。德国的家族企业一般是指由家族中的一名或多名成员所有并参与管理的企业,家族所拥有的投票权不低于50%。据统计,这样的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85%,德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98岁。强烈的家族传承观念被普遍融入公司管理之中。因为要把企业作为代代传承的家族珍宝,家族的荣耀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利润最大化和快速致富则变得不那样首当其冲。三是专注精神。因为企业规模不是很大,能够动员的资源有限,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Mittelstand的发展策略总是选择把产品和业务做“深”而非做“广”,把力量集中在一点上,沉心静气关注于一个或一类很小的产品或服务,持之以恒成为最终的领先者。拥有全球可伸缩牵狗绳70%市场份额的德国Flexi公司的口号就是“我们只专注一种产品,但我们做得比谁都好”。四是拓疆基因。德国成为统一国家的时间并不长,即使是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1918年以前也不过是一个由22个君主国和3个自由城邦组成的国家联盟,因此企业具有天生的“走出去”发展的自觉和动力。也正因为如此,德国企业家们都具有开疆拓土的精神,善于判断和打开新兴的国际市场,并着眼于在全球建立自己品牌的竞争力。五是完美情结。为了保持行业或产品的领跑者地位,德国企业孜孜于在相关技术上都要做到第一,因此崇尚完美主义,善于从很多微小的改进做起,通过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和日积月累的进步塑造产品和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六是标准主义。着眼于在全球化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都能保持相同水准的品质,德国企业坚持在每个生产场所都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德国因此被称为“标准化冠军”,2/3的国际制造标准是根据德国标准制定的。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所制定的相当一部分标准同时也是欧盟和国际标准。对标准的严格执行带来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和竞争力。七是以人为本。德国的Mittelstand形成了自己的企业责任观,比如视员工为企业的宝贵财富,保护员工就业和企业延续是极为严肃的使命,解雇员工或出售公司要承担巨大压力;信奉善良的力量,认为它是使企业获得更持续、更长久发展的力量;企业应该积极回馈社会,要在环抱中作领跑者等。

《21世纪的隐形冠军》的作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力图从企业特质的视角揭示经济发展的奥秘。他把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备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里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的企业,称之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通过研究,他发现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大多从事制造业且极为专注自己的细分领域,在创新和研发上不遗余力,拥有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竞争力。根据他的统计,在全世界约有3000多家这样的企业,其中有超过1500家在德国,他们是德国Mittelstand中的典范。赫尔曼・西蒙对隐形冠军企业所具备的素质做了概括,有三点最为重要,即远大的目标、专注以及全球化。他指出,德国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德国积累的文化精神构成了孕育隐形冠军的独特土壤[8]。

三、关于美国的“工匠精神”

自从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9]。现在,美国依然是无可争议的最为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制造业综合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2014年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以227席的绝对数量占据着统领地位;而在产值产量方面美国也是一枝独秀,其中尤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产品具有明显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约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的 1/5。人们认为,重塑美国制造业优势的主要动力是它的创新能力。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Dean kamen)这样自豪地表述美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是制造汽车的第一人;当汽车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飞机;当飞机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电脑;当电脑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软件;然后,我们开创了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他认为,美国在一直引领着世界进行科技创新,是一个创造财富的伟大国家[10]。事实上,这位发明了AutoSyringe药物注射泵、便携式透析机、iBOT轮椅、赛格威代步车的伟大发明家,被认为是一个“天生的工匠”,因为他展现出美国人心目中的工匠所共有的特征。那么,什么才是美国人心中的工匠呢?迪恩・卡门对此做了这样的解释:“工匠的本质,就是收集改b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它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11]

在美国人看来,工匠与财富创造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的工匠精神一直都是这个伟大国家发展前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作者,美国人亚力克・福奇认为,美国就是一个伟大的工匠国度。在历史上,本杰明・富兰克林、伊莱・惠特尼、塞勒斯・麦考密克、萨缪尔・摩尔斯、查尔斯・古德伊尔、托马斯・爱迪生和怀特兄弟等都是美国工匠的杰出代表;而在当代,层出不穷的创新者,像创建了被称为“工匠工厂”高智公司、拥有100位顶级发明家和世界第七大专利组合的纳森・梅尔沃德,发明了低成本眼镜片制造机、电子传感绳、便携发电机、设立乌贼实验室的索尔・格里菲斯,被称为MP3之父的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发明提取青蒿素技术的杰伊・科斯林,芝加哥Aqua公寓、洛克古学院剧院设计者珍妮・甘,以及第一个解锁iPhone、破解索尼PS3游戏机、发明neuropilot个人运输设备的乔治・霍茨等,也同样是美国工匠的典范。亚力克・福奇指出,美国的工匠们就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这些人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用周围已经存在的食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二是他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三是他们的行为是一种“破坏”,他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亚力克・福奇总结认为,可以突破界限是美国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就可以被称为工匠。突破界限的精神就是创新的精神,这也是美国的文化底色。

对上述那些美国工匠的行动及其成功做进一步观察的话,可以看到构成以创新为本质特征的美国工匠精神的一些基本要素:一是务实。美国是个务实的民族,美国人本能地热衷于实物的创造,并愿意付出极度私人和长期孤独的努力。二是乐观。作为移民国家,人们愿意从零开始改变不喜欢的事物,对新思想新技术始终抱着浓厚的兴趣,并以创新为快乐。三是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协作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元素,一大群具有不同技能的聪明人组织在一起共同创造,并相互欣赏、相互重视、相互补充。四是市场。美国市场经济的高度成熟,保证了创新成果成功推向市场,展现出商业化的创新驱动力,优秀发明与商业运作完美结合产生出巨大能量。

多年以来,美国一直是技术创新的温床。但是对美国工匠精神的衰落,人们仍然十分担心,并提出了如何重新发扬工匠精神的问题。不过从一些新的苗头上看,比如,遍地开花的工匠学校、不断兴起和完善的为创业者提供资金的融资平台等等,让人们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新的希望。事实上,尽管虚拟经济的理念曾经大行其道,但在美国,更多的制造业仍然留了下来,并逐步形成新的发展势头,这是工匠精神生长的沃土。

不过,在美国也有人从工作和生命的意义角度,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的时候,人们主动使用工具来修理或制造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生疏,因此变得更加消极被动,更加具有依赖性。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危险,因为工具的使用也许是要满足人类天性中某些永恒不变的需求[12]。从人生本来的意义上,探讨工匠精神和手工业的回归,也给我们认识工匠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的讨论,可以发现,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孕育了不同的精神特质,日本的心性、德国的精业、美国的创新,它们各具特点和价值。结合中国的工匠传统,我们也可以从更为广泛的范畴,来思考我们所要认识的现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核:它是制造与创造的高度融合,它要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的至善至美,创造出富有独特色生命力的产品;它是创业与创新的高度融合,它要凭借技术技艺立足社会、发展企业,在创业中不断创新,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巩固和扩大企业发展的根基;它是致精与至善的高度融合,它以追求造物的至精至美为使命,并以此表达智慧,展现价值,完善人格体系,达到人生圆满;它是心性与心态的高度融合,它以追求作品自身的完美为目标,并把这种追求作为一种“天命”,由此锤炼出独特的意志品质和专注于一的良好心态;它是显性与隐性的高度融合,它强调隐性经验与显性经验交融升华,既需要向师傅学习技术技能,更要自己揣摩和领悟,追求内化于心的境界;它是共生与共赢的高度结合,它深刻领悟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及整个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讲求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讲求保护自然、回馈社会,讲求和气生财、共赢发展;它是法治与自治的高度融合,它需要在完善的法制环境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成长和完善,同时也需要行业组织精致的自治约束和强大的自组织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水平。总而言之,在现代化的视域中,“工匠精神”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社会性文化系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质,但是走向新的融合是大趋势。

考 文 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N].中国税务报,2015-09-08(2).

[2] 傅钧文.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保持及其新的解释[J].世界经济研究,2006(3):27-33.

[3]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N].解放日报,2015-08-17.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5]史世伟.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J].德国研究,2009(1):4-8.

[6][7][8]华璐,沈慈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2.2.163.

[9]董书礼.美国制造业:在创新中调整和发展[J].求是,2006(23):59-61.

[10][11][美]亚力克・福奇著,陈劲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8.11.

[12][美]马修・克劳福德著,粟之敦译,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

On Three Refere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Spirit of Craftsman

Shao Yong, Teng Shaofeng, Rong Guocheng

Abstract At present, very big difference exist in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pirt of craftsman between the academia and the public. In fact,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an international concep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at China is trying to catch up with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transform from the enormous nation of manufacturing to the powerful nation of manufacturing, it is necessary to tease and interpret "spirit of craftsman" in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 to construct the spirt of craftsma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t the national l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