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近代史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代史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代史课程总结

第1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兴趣;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62-01

一、需要教师明确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准备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于现行教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做好教学准备工作。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本的历史教材,其中初中历史第五册的内容是世界近代史,共分4个单元,25课,其中包括4节探究课。第一单元是“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该单元共有7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帝国等主要内容;第二单元是“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该单元共有6课,主要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等主要内容;第三单元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该单元共有8课,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前的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主要内容;第四单元是“构建文化的圣殿”,该单元共有4课,主要包括近代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主要内容。这些内容重点说明近代国家和地区如何通过思想文化、拓展市场空间、积累资本和政权转移来初步完成社会转型任务的,意在突出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更替不仅仅是政权的转移,而是全面质变过程的基本史学观点。

二、需要教师重视教材知识,做好教学工作

现行的教材都是由众多的专家、学者根据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指导进行编撰的,同时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教材知识,合理利用教材,以便更好的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注重课本主体内容的讲解,而忽视辅助部分小字内容的讲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单调的认为掌握大字内容就可以了,忽视小字只是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首先要把握好课文的主体内容,同时也十分注意课本的小字部分,因为这些知识能把各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是课文知识的连接和过渡。另外有些课文中的小故事的挑选和设计既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引人深思,发人深省,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这些知识都要予以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较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内容,同时又能对某段历史有一个总体和感性上的把握和了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需要教师联系知识体系,做好教学引导

历史知识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教学科目,同时各国的历史发展中也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独的依照时间进行教学,那么就会使教学显得单调、缺乏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善于将历史知识进行联系,做好教学引导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教材除了每个单元内的课程都围绕着本单元的主线展开外,各个单元之间也都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个解释世界近代史形成与发展的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世界近代史分期方法,以近代化和近代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为划分世界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即分为: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三个基本阶段。在体系结构上做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既可以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又能照顾到某些问题的专题性,同时也突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本质,这也是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的又一个优势。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的这些特色,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思路,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做好启发思考

传统的教材在每节课的结尾往往会有一个总结性的段落,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对于事件、案例进行评析,现行的北师大版教材则改变过去教材的唯一结论,在史料准确、叙述客观的基础上,很多结论都是点到为止,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独立思考与发挥的广阔空间,这也正是新课改的切实体现:鼓励学生通过教科书中所给出的材料和提供的材料线索,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独立思考,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追求结论的唯一,允许和鼓励师生对同一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相同或不同的材料得出不同的历史结论,以体现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和人类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个性化规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在学习与探究课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设计上,独具匠心、富有创意,既能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如“与哥伦布同舟远航”“追《根》溯‘园’”“弹‘命运’论‘英雄’”等。力图探索一种寓教于乐、融合各科知识、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教学模式。

总之,新版本的教材是新课改思想的综合体现,需要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实的予以理解、运用,也需要教师的不断学习、总结,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内容,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进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已有十个年头了,对历史教学的看法也经历了不太简单到简单,再到现在的太不简单。完成一节课教学内容相对简单,让一节历史课生动起来、丰富起来比较麻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枯燥、浓厚的应试倾向导致记忆性内容多、教材内容相对零散。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在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学科功能。如何走出这一系列的教学困境,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也一直在孜孜探索。追求简约高效课堂,即让历史课堂做到简单且有思想。为解决上述问题,个人觉得在日常教学中做好以下几点颇为有效。

一、创设吸引人的情境

一位德国学者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就说明创设一些有效的教学情境往往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分析溃败的原因时,我引用了如下故事:后期,曾在山西的白云观抽签,抽到的是“下下签”,他叹息败局已定。不久,也恰巧来到白云观,为助兴也抽了一签,抽到的是“上上签”,道士大为赞叹。此事后来知道了,说:“天意。”却说:“民意。”

二、勾勒流畅的整合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突破传统编年体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但往往也使人觉得有点零碎,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简要整合,通过整合使内容简约、流畅、整体感强。如必修一第5课《雅典民主政治》教学整合:“民主之因”“民主之路”“民主之光”“民主之弊”“民主之悟”,整合了教材中的希腊环境、三位首席执政官对雅典民主制贡献及对雅典民主的评价。又如,对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就整合成了“分离之因”“解决之道”“回归之路”“统一之望”四小节,富有诗意的整合使教材结构脉络更显清晰。

三、概括精彩的要点

历史学科需要思维,特别是理性的历史思维,同时这一学科也少不了一些记忆。帮助学生整理、记忆知识点,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也应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方面。如在记忆近代史的条约内容时,将《》概括为“公(公使进驻)”“开(十处口岸)”“行(军舰通行)”“贿(赔偿英军)”;将《》概括为“天(承认《》)”“天(天津为商埠)”“赔(赔款英法)”“酒(割九龙司)”。又如,近代史涉及帝王较多,可直接将清朝帝王整理成“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这对帮助学生记忆、理解近代史的战争、变法、革命以及京剧形成与发展大有裨益。

四、提供展示的舞台

在日常教学中,我喜欢在课堂中挤出最后几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或就课堂某一瞬间、教材某一细节发表感悟。活动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锻炼思辨思维,提升表达能力,努力使学生从这一小小活动中找到自信与成就之感。如在上完必修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我曾让学生模拟奥巴马进行简短的竞选演说,在上完必修一最后一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时,让学生以模拟联合国社团成员的身份分析当今世界形式与应对。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与努力,发现多数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中由最初的扭扭捏捏到今天的落落大方,我想这种课堂上小舞台培养的优良品质也必然会延续到以后社会的大舞台。

五、反思课堂的遗憾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的确,教学需要反思,强化意识,使反思常态化。反思中,最有价值的反思就是对错误的反思。课堂的美妙之处往往在于遗憾之处,没有遗憾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课堂因为有遗憾才让人进步。正如泰戈尔所说: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当然,反思自己不足,更要学会借鉴别人之长,如本人在处理“宋明理学”一课的导入时总感觉缺少新意、不够出彩,当我看到一位教师用自己所毕业的大学校训和所任教的中学校训导入时,顿觉眼前一亮,既凸显了儒学在今天的影响,也加深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对知名大学的向往。

第3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专题复习 通史模式 具体做法 注意事项

2006年我省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历史教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了古今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共编成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三个必修本和改革、人物等几个选修本。这种编写方式,打破了中小学教材僵化的模式,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但高中历史教材的这种专题式模块体例,是对经过初中历史学习,已经构建起通史知识的学生而言的。由于所谓“副科”的地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加上初中历史科考试多个地方采用开卷考的方式,许多学生对历史时间、阶段、史实、概念模糊不清。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这种体例,从学生进入高中以来,就给他们的历史学习与应试带来了极大困难。尤其是对高三年级文科班的学生,往往会使他们迷失复习的方向与动力,最终失去学习信心。

2009年,笔者在带第一届参加新课程高考的学生时,就曾进行大胆尝试,采用专题复习、通史复习和实事热点三轮基础法。09年高考后,我们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一方面,备课组认为,这一复习方法是实之有效的;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把第一轮专题史复习作为重点,复习的周期过长;按部就班,缺乏新意,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复习时没有解决学生新课时历史时间模糊、阶段特征不明的问题等。针对这一情况,2010到2011届的高考复习中,同组老师采用了适当缩短一轮专题复习时间,加大二轮通史复习力度的做法,仍遵循最初三轮复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同组老师在对本校艺术类考生的文考辅导中,因为时间紧迫等原因,直接采用了一轮通史复习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实践结果使我们认识到,既然第一轮专题复习已经成为鸡肋,为什么我们不能大胆地放弃它,而直接构建通史模式的复习体例?在同组教师齐心协力的教研攻关下,一个大胆创新复习方案浮出水平,并在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那就是,在一轮复习中就采用通史复习体例,提高复习效率。

以下,笔者谈谈这一复习体例的具体做法与注意事项。

一、通史复习的具体做法

1.构建阶段通史,进行阶段特征的整合与归纳。

构建阶段通史是这一复习体例中最重要的一环。这要求教师有宏观把握教材的能力,具体做法是以通史为线索,以历史阶段为依托,把书本的考点按时间顺序对应到阶段中。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划分好历史阶段。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因为新课程和每年的《考试说明》都是按通史顺序编写的。我们把通史一共分为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一些大的板块,时间跨度大,史实多,可再分割成小阶段。如我们熟知的中国古代史就分为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及明清等六个时期;而中国近代史以为界,分为和两个时期。另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则是,应把选修本部分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到通史板块中。如梭伦改革、人物史《柏拉图》整合到世界古代史,《王安石变法》整合到中国古代史宋元时期,等等。这样做,可以使必修和选修的知识形成互补,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板块框架,接下来就要充实血肉了。第二步,把史实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顺序充实到板块中。第三步,就是课堂复习。这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的重要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切实做到以下几点:1.课前根据教师布置的复习计划和线索,提前熟悉相应部分的教材内容(包括正文、楷体字、图片、注释等等)。2.上课时,务必要带好当节课要使用的教材(有时可能是二到三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建立史实与史实之间的有机联系。3.课后要做一定量的相关练习进行复习巩固。

当复习完一个阶段后,阶段特征的归纳是对基础知识的提升与升华。中国古代史的六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中,春秋战国与明清时期因处于转型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古代世界,我们一般把它分为两个时期,中世纪以前的欧洲,创造出了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高度的奴隶制文明。中世纪欧洲的史实,教材很少涉及,造成学生知识的断层,导致其对近代欧洲一些历史现象理解困难。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借用改革史中《欧洲的宗教改革》的内容归纳为: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代。天主教会控制一切,人民长期处在蒙昧状态和对宗教的迷信中。

2.进行同一历史阶段的中西横向对比。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世界的总环境中发展,既要把中国放在与外部世界的比较中来考察,又要把中国史放在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来考察。”我们要培养的是面向世界的人才。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考查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趋势。在通史复习中贯穿中西横向对比,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世界整体性的认识和综合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提高考试成绩。例如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西都出现了彪炳千秋的大思想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古希腊则有柏拉图、苏格拉底。比较二者在背景、主张、影响上的异同,相信学生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3.构建小专题通史。

小专题通史,是一种纵向式的专题通史。在阶段通史复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灵活地进行小专题通史的整合。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近代史中的的发展;现代史中党在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世界史中的人文主义的发展演变,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小专题。在归纳小专题时,可以通过表格、流线图等方式进行。当然,这种归纳不能只是史实的罗列,还应注意挖掘史实背后深层次的背景及影响。如在进行“人文精神”这一小专题的复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起源于古希腊,为什么却在中世纪湮灭,在文艺复兴时复苏?不同时期的人文主义,它在内涵上有什么不同?只有通过这样的复习,才能真正做到能力的提升。

二、通史复习过程的注意事项

1.教师总结与学生自主整合并重。

从专题史到通史,对教师来说也许并不是难事,但对缺乏通史框架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相当的难度。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有时难免对学生不放心,事无巨细、大包大揽。这样做,一方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做到教师总结与学生自主整合并重。在复习之初,教师可以适当示范,当学生熟悉这一模式后,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和复习资料自主整合。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只要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常常令教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受。

2.史实与能力并重。

通史复习中,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绝不是史实简单罗列和排序。更需要打通脉络,从脉络中明晰变迁,多角度、多层次地从变迁中感受精神、规律。这才是通史复习最终要达到的目的。现在的高考,既要求学生有宏观把握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能力,又要求在考试中把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渗透到每一个具体史实中。因此,没有史实不行,只有史实没有能力更是寸步难行。

3.讲、学、练并重。

第4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历史 生活化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育提出了鲜明的方向,对历史教学提出了相应要求和目标,其整体思想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历史教学中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自己的历史学习方式。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倡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回归生活。但是,对于历史科目而言,生活化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所以教师要充分了解历史生活化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初中生对历史课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出现这一问题有很多方面原因,其根源是教师认识不足,仅仅对课本知识进行理解和对教材重难点进行剖析,这样的教学方式牢牢地将学生与书本连接在一起,使他们失去自由思考的空间,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课堂质量很低,忽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的内心需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且将学习作为一大乐趣。但是,现在教学方法脱离学生生活。面对生活化教学这个崭新课题,教师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下的生活化教学思想。当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要求我们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

二、采取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1.贯彻落实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新课程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2.初中生需要充分的生活化教育。初中生已具有十分丰富的生活经验,历史是一门生活化学科,生活是真实的,在这个社会中,学习与生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很多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为生活化教学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进行历史生活化教学

1.根据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想实施生活化教学就必须积极转变思想,中国学生的创造力远不如外国学生,这是由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传统教学观念在教育方式上有很大问题,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切断学习与生活的连接。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有教学观念,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围绕新课程理念,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挖掘学生的各种创造性潜能,则更容易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仅有生活化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要有充分的学习热情,只有自己有了学习热情,才能主动将生活与历史科目联系在一起。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针对学生不同意见,给予鼓励,使课堂成为生活的基地。

3.创设虚拟的历史情境,激发探究兴趣。虚拟的历史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一个难度较大但与生活有紧密联系的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引入新的历史问题。所以针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采取虚拟情境的方式再现历史情境。例如,讲到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时,就可以虚拟历史环境,假设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是唐朝子弟,根据教室座位的分配格局,扮演农民、商人或者官吏,然后选取代表,说清当时经济状况,学生的表达必须符合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如一名学生是唐朝的农民,他就可以起来说:“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的农耕工具是曲辕犁,灌溉方式是筒车,这使我们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位学生的表达中突出了唐代农具改革的特点,达到了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

4.总结知识方法,拓展生活思维。适当的总结能够让学到的知识更系统化和科学化,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体现出独有的价值观。如讲解中国近代史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对近代史发展过程中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用“比较法”分析对中国历史有怎样的进步意义。这样的课堂总结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增加自己的见解和对生活的理解。生活化教学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在课堂上做出总结,让他们在总结过程中结合现实谈谈畅想和困惑。

总之,实施生活化历史教学,就是在课堂上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真正让学到的知识为生活服务。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需要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第5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研究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对学生指导过程中,要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反思,要反思学生是否能够真正通过历史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量,反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真正参与了进来。新课标规定,在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反思性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进行反思,还需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反思性教学使得自身的反思能力提升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不断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进行反思,最后达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梳理知识脉络,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就是说在进行课程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气质的欲望,这样才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的时候,一方面就是要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另一方面就是要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启发,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在两部分的知识点之间形成衔接,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在进行新的课程讲解之前,教师就引导学生来对旧的知识点来进行回忆,从到这段时间里面,分别经历了(农民的抗争)、(守旧派的抗争)、维新变法(革新派的抗争)这三段的历史,但是有没有成功,因此就需要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过这样的梳理,学生对于近代史的知识脉络就会很清晰,然后在进行新课的学习的时候,就会觉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讲解的时候,要让学生去历史的思维来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比如像,尽管通过革命造成了少部分的伤亡,但是对于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来说却是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历史事件中来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够对历史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二、鼓励学生合作,全面思考问题

在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时候,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来进行反思。学生在对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一定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还需要注重自己在进行具体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的反思,需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养成合作的精神和习惯,通过合作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而且学生在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主动来向别的同学来进行请教,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的历史水平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就可以让合作来寻找有关的资料。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是比较表面浅显的内容,而学生通过合作查找资料就能够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比如有的学生对中涉及到的地点背景来进行查询,有的同学来对相关的人物背景来进行查询,而有的学生来查找后人对评价的资料,最后学生将自己找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每个人对于知识又有新的理解,这样学生对于的理解就会比较透彻,在遇到开放性的问题的时候,学生也能够按照要求来进行回答。总而言之,教师需要对教学效果来进行反思,使得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不仅是能够掌握知识性的内容,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将这种能力迁移出去,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善于进行总结,改善学习方法

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的时候,还需要对总结的过程来进行反思。尽管历史教学以事实性的教学为主,看似事情的发生有随机性,但是从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来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在刚开始的时候往往并没有发现这样的事件逻辑,这就需要通过总结过程来进行完成。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对事件的逻辑进行把握,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对知识点有所了解,学生在总结反思过程中也会获得成功的快乐。

比如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学生刚开始进行学习时候,对于该事件的理解只是一次革命事件而已,并没有与前面的运动、以及维新变法联系起来,因此让学生来谈一谈为什么会发生的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够正确分析。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对于近代史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来进行梳理,这样学生在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的局限性的时候,学生也都能够正确分析。比如在对的革命性和妥协性分析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具备一种全面思考的思维,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要看到事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事件不好的一面。通过这样的分析,然后再讲解后面的“”的发生的时候,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该事件会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对自己教学的总结过程来进行反思,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总结水平来进行反思,然后不断加强学生的总结训练,使得学生的总结能力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反思性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变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学生也需要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改变学习方法和态度,从而实现对知识全面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崔凯.关于历史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调查及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2]杨利芳.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初中历史教学设计[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6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想象力;有效性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以史为鉴,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道路。但是,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历史是枯燥乏味的,无法从中获得学习兴趣,从而放弃历史学习。通过这几年的历史教学,我觉得在历史课堂上应适当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在此,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想象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历史课堂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

以人教版《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通过一位老师的授课来体会想象力在历史课堂中的妙用。该课在讲到大汶口文化的“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更大进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黑陶乌黑发亮;白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旁边配有“大汶口出土的黑陶和白陶”插图,这位老师是这样讲的:

教师让学生观察黑陶插图,思考问题:“这件陶器像什么?”

学生回答:“像猪,大肥猪。”

“对,回答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前面的彩图,看一看《河姆渡猪纹陶器》插图,谁能描述一下陶器上的猪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嘴巴很长,身子很瘦,前后腿都很细长,身上的鬃毛比较长。”

“这位同学描述得全面、准确!但古代生产技术发展缓慢,同学们想一想,大汶口人饲养的猪,能像这黑陶器塑造的猪那么肥胖吗?”

“不会!”

“对,那么,大汶口人为什么把猪塑造得那么肥胖呢?”

学生陷入深思。教师启发学生:“每逢春节之前,我们北方人,总爱用红纸剪一对大肥猪,贴在门上。这不仅是营造节日氛围,最重要的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

还没讲完,一位学生便举手回答:“大汶口人把猪的形象塑造得很肥胖,是企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大汶口时期国家还没出现,说‘国泰民安’不合适吧?”

“老师,我说错了。应当是氏族安康。”

“回答得非常好!透过这种造型的表面现象,探究它的实质,大汶口人关爱的不仅是猪,更是关爱人。这件黑陶器皿含有浓厚的人文精神。”

这节课可以说是历史教学中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典范课。在教学中,随着教师的步步引导,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了,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二、历史课堂有必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自我意识确立的阶段,有极强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我依据历史课程标准,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我在上《明朝君权的强化》时,首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得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画。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通过这一则故事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君权的强化,明代特务统治的残酷,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本课的教学任务。

学习是一个主体的知识接受过程,如果缺乏学生想象这一环节,那么学生只是被动盲目地接受知识,历史教学就根本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更谈不上以史为鉴,来指导他们的人生道路。

三、如何让历史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

列宁说过:“想象是极其可贵的品质。”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那么,如何让历史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呢?

1.老师要有一定的历史素养、丰厚的历史知识积淀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技巧,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我在上《》时,以顽固派的头目倭仁的一副对联:“望洋兴叹,与鬼为邻。”作为教学导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所以,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

2.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如上“”时,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息,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会受到强烈的感染,进而开拓自己的想象力,就能体会到“落后就会挨打”。

3.要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历史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第7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多媒体技术 高中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3-01

1 引言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即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其在教学应用的效果来看,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则为我国当前中学阶段教学应用的核心技术,而在我国高中时的历史教学仍然以课堂教学、班级为组织的主要组织形式,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我国中学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本文以历史学科的理论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即为将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音频、视频、动画、图像、图形以及文体等各种教学媒体信息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参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设计,将人类的联想方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多媒体信息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并且也可以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完成操作,对学习极为有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既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又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会引发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导致教学理论、教学思想以及教学体制等出现前所未有的改变。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如何更好的将非线性与多媒体的特点充分发挥,设计出来的多媒体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探索、思考、参与;如何设计使学生在其参与的活动中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活动进行设计,使其能够将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本文从以下几点研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3.1导言课

也被称作绪论课与引言课,大部分是教师讲述课程开设的目的,教学的基本线索与内容范围,一般导言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具有理解难度与理论高度,学生由于未对新知识进行接触而有较少的直观印象,这便对导言课教学带来较大影响。而通过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将此问题完全解决。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一《中国近现代史》的导言课时,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较为了解中国近代史,那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模式,先对学生呈现一组如八国联军战争、、以及等与近代史相关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容并对其尝试分析。教师在其回答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并引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结构相结合,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并且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3.2 新授课

历史课堂教学中多被称为综合课,这种课型即是要在一节课内完成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练习作业、检查等多项教学任务。在新授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便是多媒体课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也是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之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体教学活动,如设计形成性练习、设计教学过程结构、确定学习内容与学习水平。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并在课后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修正教学设计。

例如,在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授课时,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基础,多媒体课件为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创设出不畏,敢于斗争的学习氛围,可以将富于震撼力的交响乐、红色的“血铸中华”的图片以及有点火燃烧的动画相结合,以配合教师的整个教学流程。

3.3复习课

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复习巩固,使用一节课的多数时间对曾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对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与巩固知识,对学生综合解决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历史复习课中,主要的作用就是辅助各个环节,既可以针对某一环节使用,又可以整节课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复习课的学习容量进行增加,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与建构方式,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时,可以通过编辑好的影音材料或者图片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一些综合性的知识点时,也可以运用影音材料或者多媒体课件的以图连史进行历史再现的效果,以引起学生的联结与想象,然后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线索归纳,就便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优化,增强了学习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握历史学科的本质并将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将多媒体技术合理应用,使计算机多媒体历史课堂教学变为心灵沟通与思想交流活动,那么,历史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充满活力,更加有效,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张孝楠.论如何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历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4):87-88.

[2]冷龙峰.浅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新课教学的结合之应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3,(1):62.

第8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课堂教学;素质教育;历史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372-0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一、改革及创新的意识

现代社会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改革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激活学生思维现行历史教材的部分内容设置深奥而缺乏趣味性;部分内容设置过于枯燥;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应抓住同学们的心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引入课堂,不要将学生认为“冗长”和“缺乏生动感”的结论、结果告诉他们,应通过讲故事、看图片、史料介绍等方式给他们展示更多的历史现象,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并得出结论。用联系今天讲述昨天的方式,结合时事热点将历史课上的前卫而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介绍给学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充满兴趣和了解的欲望、才能使历史课程符合时代的需求。教师对课堂训练进行点拨讲评时也要讲究科学性和有效性。既不能面面俱到,每条题目都逐一讲解,浪费学生大量时间,也不能仅仅是报答案,不做任何解释。而应当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注意分析原因、点拨解题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个别学生的个别性错误,可以个别辅导。当然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培养学生自我纠错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训练中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弥补,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二、应具备再学习能力,提高多方面的文化素质

要成为受学生尊敬、欢迎的历史课教师,需要有过硬的本领、渊博的学识去征服学生。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要投入更大的精力,精通学科知识,充实和更新业务知识,做到教一知十或教一知百,从而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如今单是知识结构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关注本学科及相邻的、交叉边缘学科的最新进展,以达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水平。终身教育已不是一种口号,教师必须用"一桶水"对付学生的"一碗水"。因此应坚持多渠道、多形式的再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要想教好历史课,,就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活动,研究和总结经验,不断拓宽知识面。作为历史课教师,应多读文史类书籍,还要多关注科技新发展和当前国际形势。为此要多读书、勤看报,坚持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和手机报、勤写读书笔记、勤作资料卡片。这样讲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巧譬善喻,发人深省,有利于诱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教师的知识越广泛,学生学习所付出的时间和劳动就越少,才能真正地把学生吸引到历史课上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要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它强调的是学生对研究过程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另外,由于学生受个人文化知识积累程度的制约,搜寻资料来源也有限,学生之间必须团结协作,将信息资源共享。

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

教师的幽默能力分为语言幽默能力和形体幽默能力两种,即能够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具有幽默气息的语言调控课堂,完成传递知识信息和释疑解惑;能够运用表情举止及具有象征意义的无声语言传递知识信息,调控课堂,组织学生学习活动。

四、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第9篇: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国教育 近代史 中外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239-02

中国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探索的阶段,成就和失败并存,在自我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借鉴了历史的经验,并且也开放地接受着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接收理念之后,衍生出了一种叫“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要分析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碰撞,就要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说起。

一、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首次碰撞

纵观历史进程,有关于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有过交集点的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中,要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说起。1901年7月25日,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签署了一个赔款最多,丧失最严重的条约:《》。赔款金额达到九亿多两白银,分给各国后,美国得到了3200多万两,约合2500万美元,为了减少赔款,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Arthur Smith向政府提出了“退款办学”的号召,美国政府同意Arthur的提议,并且和中国政府确定了,退款用于中国学生留学美国的经费,这个历史事件被称作“庚款留学”。这个事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在教育方面与美国教育碰撞的起点。之后,20世纪初,美国对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是这次的始作俑者不是政府而是美国的一些有足够强的经济基础的人群,资金的投入,专业人士的投入,成熟的理念的投入,让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再一次碰出火花,互相影响帮助。

二、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合作的现状

回到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涉及到与国外的教育交集的新闻,逐年增多,就笔者所在吉林省来说,发展的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当属吉林大学的莱姆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吉林大学和美国及加拿大的大学合作办学的学院,当时建校十周年的时候,加拿大总理史蒂芬哈伯还特意向吉林大学莱姆顿学院发去贺电,并且代表加拿大政府,希望中加的教育合作关系始终保持着。可见不仅中国重视合作办学的理念,国外政府也给予支持的态度。

“中外合作办学”这个理念,最初仅应用在我国高校当中,尤其是综合实力比较强的高等学校,例如,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建的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址在广东省珠海市,虽说香港不能归类到国外,但是香港的教育理念是国外教育理念的延续,有很多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这种合作办学的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这些在中国相对发达城市发展起来的合作办学学院,起着带头人的作用。发展到现在,很多普通的本科或者大专院校也都开始效仿这种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增加学校本身的竞争力

三、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不同教育模式融合,实践后出现的问题

从根源说起,中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用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201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做了一系列纪录片,这一系列的内容是和中国教师有关,名字叫做《中国式教育》,拍摄内容主要包括,50名中国教师在英国当地的中学进行讲课,教师是中国的教师,学生是英国的学生。英国的中学学生,很显然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英式教育模式,50名中国教师都是来自国内重点中学的教师,无论学识还是管理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水平,当然管理方法那是对待中国的学生,并且他们不是中国的英语教师,都是数学、语文等其他的学科教师,所以他们还具备的一项能力就是说英语的能力,既然能被选择上,去英国教英国的学生,英语能力方面也就不言而喻了。双方都接近各自的极端,在这个纪录片当中相遇了,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凭这点,想想都会有多的分歧之处,所以在这一系列纪录片中,最多的部分就是,英国学生完全十分地不理解中国老师的做法,包括罚站、留作业等,这就涉及到中国和英国的教育特点,中国的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中,小孩子,尤其十几岁的孩子,一定要严加管教,因为长辈或老师都认为,如果小的时候管不好,长大就更不好管理了;这点完全和英国的思想不一样,外崇尚的自由理念,所以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任由其发展的管理方法。中国教师过分管制的思想,对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种煎熬,有的学生甚至不来上课,有的时候中国的教师却也无可奈何,中国老师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学生没办法入选乐队,就不来上课。

最后,这个纪录片的结果是用最后的成绩评定的,普通话,数学和平均分,都是中国教师团队获胜,英国中学校长最后也总结到,每个学生经过足够的努力都会在考试的时候得到好成绩,但是一天要学习15到16个小时,这好像却不是我们要的童年,不过中国和英国这次大胆的尝试,也让我们英国的学校学到了很多。中国的教师在采访的时候也说,其实最后的这个结果和预期完全不符,但是还是险些胜利了,在这次经历当中学到了很多,我们互相学到很多从没拥有过的知识。临离别的时候,中国老师和同学们告别,学生一一发言表示对中国老师的不舍之情,有一个英国的男学生说,其实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但是数学老师说我有潜力,让我对自己更加的有信心,很感谢数学老师,并且数学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孩子都很不舍,哭红了眼睛,班长一起喊着,“万岁、万岁、万岁”(这是他们表示欢呼的一种方式),依依不舍地和老师合了影,拥抱送别。

中国的教育第一次真正走近英国课堂,虽有很多不足,但是结果还是如预期一样,胜过英国的中学老师,因为评判的标准是最后试卷的分数,但是显然英国更注重学生们的个体发展,这样就会在书本上所放的精力少于兴趣培养的时间。中国、英国最后的总结都是,这是一次很珍贵的相互学习的过程,寻找适合自己的优点。以上是中国教师带着中国的教育模式去国外渗透的一个经历,接下来我们来看,国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教育的实践碰撞。

笔者的专业是英语专业,所以接受到的外国教师的机会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同学来讲多一些。做学生的角色是,很容易就会对比出,中国教师和外国教师的讲课差别,中国教师注重传授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在教学法中称作“讲授法”,并且教学目的都是要求学生重点识记本节课的内容,对比外国教师,他们注重的是课堂的活动,他们很会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点,让学生充分动脑筋,为外教提出的一个话题,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认真听取外国教师的建议、改进观点等。就在这个动脑筋的过程中,其实教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实现了。当然也不能说现今所有的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都重在传授,部分高校还引进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法,2000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将主动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当中去,教师不再成为课堂上的主角,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至现在,很多中国高等院校甚至有一些中小学已经开始把这个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了。但是,实施相对成功的学校,仅占少数,不具有代表性,不过这个也有可解释的理由,一个新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教师做一个全面性的改变,而且还在于学生的适应程度,按照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渐把这个“翻转课堂”适应给中国学生。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今在专业上存在的弊端

文章前部分提到,之前在中国建立的合作办学学院大部分在一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发展至今,现在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甚至还有职业院校也都开展了这种“中外办学”的方式,但是究其开展的专业来讲,大部分都以经济、贸易、英语、教育、商务等为主,对比中国高等院校已经存在的专业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专业大部分偏文科专业,涉及到理科的知识很少,笔者认为可以在专业上涉猎广泛一点,多种专业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首先高等院校专业一旦单调,就会导致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就业的局限性。不仅要在合作办学的院校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归根结底主要问题还是要强调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外合作办学在普通院校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一些普通院校以及职业院校所开办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学院中,国外教师甚少,大部分是由中国教师讲授,只是教材都是全英的版本,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与中外合作办学的理念倒置了,合作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领教国外教师的授课方法,讲课风格,来达到教学目标,不管怎样,整个课堂上都是全英授课,但是如果一个中国教师教授一个英文版本的教材,一旦学生听不懂老师说英语,学生可能就会希望老师说中文,有的时候老师重在完成教学目标,就会形成惯性,再加上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是很高,中国老师传授课程的时候就会一味希望老师讲中文,如果一旦这种习惯养成,便不再有合作办学应有的效果。

还有一些国外的教师资历不足的问题,合作办学邀请过来教学的老师,资历条件并不是教师应该有的资格,所以就这影响到,这位国外的老师在传授课程的时候是否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建议在邀请国外教师的同时,中国校方一定要查清该名国外教师的背景,包括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因为这会直

中外合作办学的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实际教育环境中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适合中国学生,为规划中国未来发展前景做了强大的铺垫。从最初的不成熟的想法,到现在逐步走上正轨,为中国教育发展史翻开了新篇章,主要目标是提高中国整体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刘志平.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