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气污染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2006年首次开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由于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有限,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教材选用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除集气罩和管道系统的设计两章,教学内容基本涵盖教材全部内容,共54学时,3学分。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扩散、颗粒污染物控制等内容讲解清楚。但气态污染物控制主要是叙述性内容,化工原理课程对吸收、吸附和催化等基本原理讲解不深,使得这部分内容重点不突出。课程实验由于经费和场地有限,未能开设。课程设计只是理论计算,缺少工程实例,应用性不强。
(二)教学方式陈旧
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注入式为主,满堂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未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作业也有部分学生拷贝应付,不能及时消化吸收所学新知识。部分学生考试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致使教学效果差,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手段落后
教学手段上只是用多媒体代替黑板。多媒体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但课程重点难点不突出。另外,没有相应的教学动画、视频、模型、实验仪器设备和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
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总结近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的教学成果,以我校《2008年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体系如图1。
(一)以学生为主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践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所有教学环节均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环节包括课内学习、专业实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程论文和课外自学8个部分。
1.课内学习。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内学习为48个学时,周学时为4。教材选用蒋文举主编的国家级规划短学时教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5]该教材气态污染物控制以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生物法等为主线,注重原理。
2.专业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在环境工程实验中,包含大气中TSP的测定、SO2的测定、室内空气中HCHO的测定、袋式除尘、有机废气的净化、汽车尾气的净化6个实验。实验准备选3~5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协助老师。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讲义,实验后按时交实验报告。
3.认识实习。在理论课进行到中后期,教师带领学生到化工、炼油等企业参观除尘、脱硫等大气污染控制工艺设备,加深理论学习,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4.毕业实习。第七学期开学后,学生到环境监测站、化工企业和环保公司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跟班学气污染防治,按时上下班,每周写实结。实习前开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实习结束后学生总结并交实习手册。
5.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回到学校,开始两周的课程设计,就除尘或者气态污染物净化进行系统设计,包括设计计算、绘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大气污染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时间为一学期,从第七学期到第八学期,实行弹性时间。
7.课程论文。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师给学生列出城市空气质量、汽车尾气净化、室内空气污染防治等课题,让学生查文献、写论文、分组汇报,进行综合训练。
8.课外自学。教材相对固定,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把郝吉明主编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6]Nevers编著的AirPollutionControlEngineering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7]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同时介绍www.epa.gov和www.zhb.gov.cn等网站,鼓励学生查阅AtmosphericEnvi-ronment、《中国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中英文学术期刊,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最新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方法。
(二)以教师为辅
1.课堂讲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上好48学时的理论课,内容包括概论、燃烧与大气污染、颗粒污染物的去除、气态污染物的净化和大气污染扩散5个部分,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大气污染的来源、迁移扩散、控制技术及设备选型设计,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课开始时提问已学内容和新内容。上课强调重点和难点,重在教给学生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例如,第一节课让学生看书的目录,告诉学生该课程课时安排和知识体系,让学生心中有数,学起来有的放矢;通过考试题“请简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的主要内容”来检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框架的总体把握。教学手段主要有多媒体、动画、视频等,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教学方式主要以注入式为主,适当融入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探究式教学,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和教学形式枯燥。
关键词:GIS大气质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1-0082-02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与工作过程中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98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8587万吨标准煤,到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07987万吨标准煤[1]。1980年以来,中国原煤消耗量已增加了两倍以上,2002年原煤消耗量已达14.8亿吨。2011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5.2亿吨,同比增加2.8亿吨,增量为历史最高水平。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的比重接近80%,石油则在20%左右变化。而煤炭和石油产品为主的能源消耗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大气颗粒物中PM10(细颗物)和PM2.5(超细颗粒物)是对人体最为有害的两种物质。
城市不断发展,燃料消耗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机动车数量大幅度增长。机动车数量增长也意味着而且城市内的燃料、危险品运输和存储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事故。对这些突发事故设立预警和预案处理系统能减少损失。
所以,对大气污染状况分析、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的控制和预警已经是环境保护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对已有的固定点源大气污染状况和突发事件引起的大气污染预警而建立专门的系统,能为整个城市发展和规划带来很大的好处。
1.2 GIS在大气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是融合地理学、图形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项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与输出的计算机系统。随着近些年来GIS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GIS技术进行大气环境研究的越来越多。GIS技术为大气环境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大气环境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两者结合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研究处理平台。
2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
2.1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的特点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是了解区域环境质量、分析污染物扩散的有力工具。不同的大气环境质量模型适用于不同尺度和不同类型污染源的各种大气扩散模式,能够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准确描述各种污染物的迁移、输送、转化等变化特征。
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发展到现在,尽管它们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它们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空间性、动态性、多元性、复杂性、综合性。
2.2 几种常见的大气扩散模式
国内外有多种描述大气污染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点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高斯模式、萨顿模式以及赫-帕斯奎尔模式等;线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点源求和法、线源直线化模式等;面源扩散模式常用的有箱模式、虚拟点源模式(或称等效点源模式、倒退点源模式)和吉福德-汉纳模式(或称G-H模式)[2]。
一般研究认为,高斯模型是相对其他模型反应大气污染扩散的过程是最简单的,利用高斯模型计算出的浓度场与实际的的浓度场较为吻合。部分线源模型和面源模型也是由高斯模型发展而来的。
大气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基本方程如式(2-1):
(2-1)
式中:x轴为平均风向,z轴铅直向上,uz=0、uy=0,Et,x、Et,y、Et,z为湍流扩散系数常数。在研究污染物对大气污染的整个研究过程内,可忽略污染物的自身衰减,即K=0。可将公式简化,可得式(2-2):
(2-2)
当对上述模型使用不同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来解的时,就能表示不同情况的污染源在各种气象条件下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情况。
2.2.1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城市大气污染最常见的污染源是工厂烟囱。一般将每一个排放的烟囱视为一个污染点源。而由于烟囱自身的高度使得计算烟囱所导致的大气污染于和在地面上污染源的不一样。一般将高度高于15m的污染源视为高架点源,低于15m的污染源为非高架源。非高架点源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式就为基本模型,而高架点源扩散模式则在基本模型上有所修正。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由于在推导过程中设定的假定条件,使得它在使用时有很多情况不适用。并且当出现静风、微风或大气中有逆温发生时,仍用这个模式计算会与实际情况出现比较大的偏差。
2.2.2 线源扩散模式
线源扩散模型一般用于计算道路上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线源扩散的计算曾采用点源求和法计算公路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但计算过程复杂。于是提出了线源直线化模式来解决上述方法的不足。目前较为常用的线源直线化模式有垂直风模式、平行风模式和内插模式三组模式。
2.2.3 面源扩散模式
城市中的低矮烟囱和大量分散的炉灶摊点产生的污染物数量多,排放高度低,污染源强度不大,但是却会对城市大气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但实际操作时却无法用点源和线源模式处理。所以我国绝大部分城市都采用简单箱模式、G-H模式及虚拟点源模式来评估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2.3 GIS与大气环境模型的结合方式
GIS和大气环境模型的结合在不同阶段和技术条件下,按照结合方式和数据交换形式分类,可分为三种:
松散结合:GIS和大气环境模型都为独立的系统并且有不同的用户界面,GIS能够为大气环境模型提供数据并输入,大气环境模型计算后的输出结果能够利用GIS处理或显示。
紧密结合:GIS和大气环境模型为独立的系统,但是有共用用户界面来管理2个系统的公共数据和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
完全集成:GIS和大气环境模型有共用的用户界面并实现两者的数据共享。完全集成需要从底层开发来实现各部分的紧密融合。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GIS和大气环境模型完全集成的系统非常少,主要的集成模式还是前两者,主要发展方向是紧密结合方式。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的建模
为了实现出现污染源时候,计算某时刻某一坐标位置的污染物浓度,需要将高斯模型转化成可以计算的解析式(3-1)。
前提条件:大气流场均匀稳定,忽略纵向弥散作用。
(3-1)
高斯模型解析式
式中:
C:浓度,mg/m3;
He:污染源高度,m;
Q: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σy:横向扩散参数,mz;
σz:铅直扩散参数,m;
ux:平均风速,m/s。
3.2 GIS与大气质量模型集成步骤
GIS与大气环境质量模型集成可由以下五个步骤完成(图1)。
图1 GIS与大气质量模型集成的框架步骤
(1)问题定义: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污染物研究区域范围大小和时间跨度,选择合适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
(2)数据输入:输入污染源信息,气象资料,地形资料。
(3)大气环境模型:输入气象环境数据和污染源数据,输出污染物浓度信息。
(4)数据分析操作:对各种输入数据和模型计算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5)数据显示输出:最终处理结果的显示和输出。
3.2 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模块是作为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产生的。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污染数据输入,大气污染模拟,污染区域可视化等几部分。由于是作为系统的一个模块,数据交换由设定好的接口实现。
3.3 系统功能设计
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模块主要需求是提供城市环境下的污染情况模拟。并将模拟结果输出提供给其他系统模块处理生成预警信息或模拟污染情况设定预案用。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
污染数据输入:由多种方式输入污染源的情况数据,包括污染源的空间信息。污染物类型,扩散参数。同时也需要设定模拟的环境条件,包括大气温度,风向等等。
大气污染模拟:按照大气扩散模型,依照输入的污染源信息和环境信息来计算模拟污染物的扩散的情况。
污染区域可视化:当污染物扩散情况计算完成之后。在地图显示单元分级显示污染物的扩散分布等级,按照污染严重程度的不同上不同的颜色。并在最后生成shape文件。这部分最后会共享给地理信息系统的各部分模块来处理。
3.4 系统应用开发实验
采用.Net开发环境,基于ArcGis Engine开发组件,完成了城市大气污染模拟模块的开发。系统模块基本达到了要求。能够为城市大气污染预警和预案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主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界面
4 结语
城市大气污染模拟模块能够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增加大气污染模拟功能,提供大气污染的模拟数据给预警和预案工作。实现大气环境管理调控的现代化,为政府决策,居民出行,企业选址等提供信息化平台。而且由于组件化的关系,能够方便灵活的与不同的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整合,提供处理服务,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
[2]华敏洁.大气环境质量模型和GIS结合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蒋波涛.插件式GIS应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基于C#和ArcGIS Engine 9.2[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赵晓亮 刘宝勇 陈建平
[摘要] 作为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所教授的原理、理论与设计计算要点是从事环境工作必备的理论基础。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特点,本文全面剖析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教学教育技术问题,分析相应的革新方向;强调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保障作用;提出基础了解、机理掌握、实验模拟与设计创作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凸显“体系是基础,实践是重点,教师是关键,评估是保障”知行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旨在增强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的实践意识,实现激发兴趣、释放想象力与提高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 教学方法;复合式;四位一体;实践
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特点。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科学或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是环境类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衡量专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准的集中体现[1]。鉴于授课学时的限制以及涉及学科(标准、法律等)较多的特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如以课堂为中心,教学内容不健全不系统[2];以书本为中心,学科交叉有待增强,实践性不强;以传授为中心,前瞻性不够,创新性缺乏[3];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太少,学生本位理念淡薄等问题。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在有限的学时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提高他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本文就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采取的手段与形式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学,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建立复合式教学方法中的师生关系。
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与深刻理解是复合式教学方法顺利有效实施的情感保障。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与“学”为载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情感特点,并会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较大的影响。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具备一定的实施环境,这就是融洽的课堂氛围,而营造良好有序课堂氛围的基础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尽可能多的关注大学生的生活需求与情感诉求是走进大学生内心的心灵密码。
3、提出“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
3.1 “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的组成。
复合式教学体系是复合式教学方法的主导载体。根据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既有其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一面,又有与其他学科或课程交叉渗透的一面,加上本课程对实践性有较高的要求,我们提出“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具体组成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含多门课程,可满足不同教学要求。课程体系见图1 。
图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四位一体”复合式教学体系组成
其中,为体现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的专业区别,基础课程中的化工原理与流体力学两门课程在有些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没有列入[4]-[5]。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适时有效的补充,保证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相互关系来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
3.2 “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对实验与实践环节的侧重。
“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中实践性环节是课程教学的核心。为了提高学生对交叉学科(化工原理与流体力学等)的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在第七学期末设置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环节,通过对低浓度有害气体吸收、烟气收集系统等装置的设计,既达到对专业知识的应用巩固,同时锻炼了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还设置了“主体论文写作”的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享大量的专业论文、教案资源,在上授课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并力争发表学术论文,既拓宽学生专业知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与能力。
我们始终不忘我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工程类人才,始终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作为目标进行课程建设,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已建成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以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等,为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保证。鼓励学生参与公开实验课“旋风除尘器、静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性能的测定”、“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测定”、“粉尘粒径分布的测定”以及“烟气除尘脱硫实验”等教学实验。
组织倡导课外活动是让学生获得锻炼的平台。为了提高学尘器、吸收塔、吸附床等设备的原理与构造,我们组织学生动手制造实验模型,使大气净化设备内部结构和运转操作原理一目了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育部每年针对高校组织的“创新性实验大赛”,对创新素质的培养效果不错。
3.3 “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良好的领域前瞻性
“学高为师”是保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高水平教学质量的根基所在。单纯的专业内容是乏味的。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出尽量生动鲜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备课尽量多的阅读研究本领域的最新成果,沉下心来“凝练提纯”。扎实的专业理论、清晰有序的逻辑推理、详实丰富的相关现实社会信息都是保证专业课既有“营养”又具有“情趣”。
(2)具备先进教学工具与手段的应用能力
“四位一体”系统化复合式教学体系要求授课教师应能够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授课方式。我校提供课外环境专业师生交流的网络平台,分享众多的国家精品课资源,让学生可以跨空间和时间来实现主动性自我学习。
(3)具备择优弃粕的教育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6]-[8]。任何一个创新的环境都需要一个对应的轻松环境[9]-[11]。因此教师需要正确看待教师权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留给学生发表自我观念课堂和课后空间。例如,我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课堂尝试设置了“主题演讲”的环节,提倡学生分组提前就某一环境主题做好充分准备,课堂演绎并及时讨论总结成果,效果很好。另外,教师对于教材与教学大纲的使用应具备创新能力。一方面要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连续性;另一方面讲解的顺序与主次关系可以结合本校的优势主导学科状况突破教材,做到“因地制宜”,但必须是科学的。地矿学科是我们学校的优势主导专业,因此,我们在污染物控制方面,重点讲解和补充粉尘颗粒物的净化去除内容,如“煤堆起尘量”、“运输转载点粉尘治理”等内容研究。
4、重视评估教学的效果。
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法无定法,必须解放思想,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评估内容应当包括教师评估与学生评估两方面内容。目前,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每年两次的学生网上评教、教师网上互评以及年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等教师评估活动,但对于学生全教学过程检查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正处于研究阶段。评估是教改的指挥棒。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尽快制定适合新形势的教学评估标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莫德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多媒体教学[J].化工高等教育,2005,(1):57-58
[2] 耿春香,张秀霞,王志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1):53
[3] 汪莉,刑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冶金教育,2006, (4):51-53
[4] 刘仲林.现代交叉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 解恩泽.现代交叉科学的发展趋势[J].创新科技,2006(11):46-48
[6] 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
[7] 詹森.创新时代[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13~14
[8] 陈劲.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12):23-29
[9] 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世界人民教育展望,2001(3)b:5-7
论文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污染;环境问题
一、城市环境和资源的压力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问题跟经济活动和人口的密度成正比,因而,巨大的资源与环境压力也接踵而来,加上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猛增的人口,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升级的消费,都带给了紧张的城市环境和资源更重的压力。
(一)大气的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目前已知的约有100多种。主要由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引发,后者更甚,特别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死带来的。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1、工业:工业是导致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因为工业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性质复杂,种类繁多;2、交通运输:尤其是城市汽车,数量多又集中性强,它所排放的污染物能对人呼吸器官直接造成很大的危害,严重污染城市空气,是城市空气的重要污染源;3、各种喷雾剂,新增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造成空气污染(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等)。城市化日渐加快,相伴相生的工业、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迅速,这些发展就导致了更多空气污染。当污染物:大量的废气、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等被排入大气中后,空气的质量就受到了严重的破环。
(二)废水污染
城市水污染主要涉及如下三点:
1、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生活排放污水的数量正在逐渐增加,有资料显示,有一半的废水是生活排出的;3、农业中用的化肥、农药,通过雨水进入到到河流中后,使地表水受到污染。据相关环境部门调查,我国城镇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水中的污水每天至少有l亿吨。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的河段水已受到污染,全国不适合鱼类生存水占到1/3,不能用于灌溉的占到1/4,严重污染的已达到了90%,有一半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标准,40%的水已不适合饮用,甚至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导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的罪魁祸首。
(三)固体废物污染
固体废物主要涉及到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三种。另外,也包括农业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废物。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后才能丢弃,否则就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固体污弃物具有两重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被废弃的某物品有可能是废物,但如果转换一定条件,废弃物也能变为资源。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就是利用废物的这个双重性,使固体废物减量、无害化,并且变成资源。对于不能利用和一定会产生污染的固体废物,一定要妥善处理。
(四)噪声污染
噪声一般可分为高、低两种。一般而言,低强度的噪声对人体是无害的,而且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高强度的噪声则会对人体有害,使人疲劳,情绪低落,甚至引发疾病。高强度噪声,无论是对人的听觉、视觉、智力还是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都有伤害。高强度噪声主要来自工业机器、现代交通工具、高音喇叭、建筑工地以及商场、文体娱乐场所所带来的喧闹声等。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音污染已发展为城市污染的严重灾害之一。城市的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机动车数量的猛增。
二、防治污染的举措
(一)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当在维持现有城市的能源与交通状况的前提下,找出危害广,影响大的最严重污染物,以便能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理。城市规划的大气污染治理方法主要有:1、合理工业布局;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3、绿化造林
(二)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生活污水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就没那么简单了。虽然每个城市水污染的程度各异,但仍可普遍采取如下措施加以防治:1、提倡节约用水,对废水进行循环再利用。实在不能用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水管道中;2、划分区域用水,在污染严重区域开办废水处理基地,尝试多种处理方法,采用新的科学方法净化水,严格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倒入江河湖海中。
(三)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计划
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一般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填埋,另一种就是焚烧。虽说目前,我国填埋生活垃圾已经发展到稳步推进的阶段,但实施填埋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土地资源,确保最大限度的减少填埋场的污染和浪费,变填埋气体为资源。焚烧垃圾主要适用于可燃垃圾,东部沿海城市因其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就决定了焚烧处理会慢慢演变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四)综合整治和规划噪声污染
关键词:天然气汽车,影响因素,政策
1 引言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经济繁荣和物质文明,全世界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增长速度逐年加快。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08年9月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803万辆,比07年增加825.5万辆,增长率是5.17%;09年8月底,机动车保有量为18002万辆,较08年增加1201万辆,增长率为7.14%。这样的增长速度势必对能源的需求和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悉,我国常规天然气总资源量约为38万亿立方米,经济可采资源量约为11万亿立方米,按照目前实际的采出速度上限计算,我国天然气能够开采70年。由此表明天然气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
2010年我国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将达1.38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然而,世界石油储量逐年紧缺,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天然气作为石油的部分替代品拥有巨大的潜力。表1以上海市为例,表明了在城市公共交通能源消耗方面,天然气与传统燃料的分配趋势。免费论文。
表1 上海市2005年-2010年公共交通能源消耗情况
[关键词]PM2.5 污染特征 雾霾
[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17-1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科学研究的热点。目前,雾霾天气已经成为各类人士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涉及雾霾形成的PM2.5,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下面就保定市6个监测点的PM2.5自动检测数据,收集该时间段保定市气象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有以下结论。
1保定市四季PM2.5的变化特征
将检测时间划分为春季(2014年2月~2014年3月),夏季(2013年5月~2013年7月),秋季(2013年8月~2013年10月),冬季(2013年11月~2014年1月)。保定市PM2.5质量浓度随四季变化情况如图1。
由图1可知,保定市PM2.5污染水平整体较高,其中冬季污染最重,其次是春季,夏季和秋季污染水平较轻。保定市气象条件决定了PM2.5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保定市冬季日照时间短,天气寒冷少雪,气象条件不利于颗粒物扩散和沉淀,加上燃煤供暖增加了额外的污染源,导致冬季污染严重;保定市春季干燥多风,风可以促进颗粒物扩散稀释,但同时也会造成扬尘污染。夏季炎热多雨,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利于颗粒物的稀释和扩散,降雨又有利于颗粒物的湿沉降,加上燃煤等污染减少,因而夏季PM2.5质量浓度最低,秋季气候凉爽,降雨量仅次于夏季,但秋季生物质燃烧较多,故秋季比夏季略高。
2保定市PM2.5空间分布特征
保定市市区小,横向距离为16km左右,纵向距离为13km左右,市区内没有山坡丘陵等大的阻挡物,地势平坦开阔。
保定市共设六个大气污染监测点,六个监测点均匀分散在保定市各区域,分别是位于东部的市监测站,东北部的华电二区,北部的接待中心,西部的胶片厂,西南部的地表水厂和市中心的游泳馆。
保定市各监测点PM2.5变化规律如图2,由图2可知,保定市各监测点PM2.5质量浓度差别不大,且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这是因为PM2.5可以随气流被输送到几百甚至几千千米的地方,造成广域的污染,而保定市市区小。且地势平坦开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随气流迁移,造成各个区域间交叉污染。
3保定市雾霾成因分析
雾霾天气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自然环境的原因。保定市春季干旱多风甚至会有沙尘暴天气;,冬季寒冷少雪,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层比较稳定,这种稳定的天气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积聚,导致雾霾天气。
其次,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凶。有关研究表明,PM2.5约60%来源于燃煤,机动车燃油,工业使用燃料等燃烧过程,23%来源于扬尘,17%来源于溶剂使用及其他。正是由于各种人工排放源污染物的排放增加,使保定市大雾多发季节发生了更多的灰霾天气,白色的大雾天气转变为危害性更强的灰霾天气。
由于我市集中供热未能全面普及,能源使用一直以煤为主,尤其是燃煤量最大的冬季仍是每年我市污染最严重的时期。汽车尾气是PM2.5的重要来源,市区近些年来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加大了污染物的治理难度。城市建设扬尘,道路扬尘,地面扬尘未能有效遏制。这些悬浮污染物在静稳空气中产生化学反应,转变成大的粒子,也促进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最后,地理环境的原因。我市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促使静风现象增多,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生产生活排放的污染物不断积累,最终与水分子结核积聚成霾。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话题。雾霾天气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治理雾霾,但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课题,虽然我们面对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但有政府有效应对,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共同担当,一个清新秀美的生态文明城市,必将向我们款款走来。
本论文为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2014年(春)自然科学课题(编号KX2014C01)的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覃国荣. 保定市PM10和PM2.5污染特征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昌艳萍,耿超,李春蕾,武瑞兰,薛柳青.大气中PM2.5的现状分析及新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25(61):151-154,.
[3]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16.
[4]赖以坚.东莞市环境空气PM2.5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浅析[J].东莞理工学院报,2012,19(5):83-87.
科技论文作为科技活动产出的重要形式之一,从侧面反映国家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水平[1]。通过文献计量学研究,可以为学科影响力分析提供依据,在评价科技发展水平、趋势预测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2]。
文献计量学就是基于定量数据,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宏观的层面上研究社会的科学能力、科学前沿等,对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3]。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国内外科研影响力分析中广泛应用[4]。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领域的发文量变化、研究力分布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侧面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动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为数据来源,对近十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发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数据分析工具TDA;机构、关键词等共现网络分析,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及其内嵌的可视化软件NetDraw。
2 研究结果
2.1 论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检索到2006-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SCI数据6995条①。由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该学科SCI论文发文量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95%,与该学科同时段全球SCI发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显著。
2.2 论文机构分布
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SCI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包括香港大学、中国CDC、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这10所研究机构共发表SCI论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国内劳环学科SCI发文总量的48.22%(3373/6995)。从地区分布来看,上述10个机构中,香港研究机构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为进一步展示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机构合作现状,选择发文量≥50的机构共46家,根据SCI文献的机构分布情况构建论文合著网络(图3),并使用UCINET 软件将之可视化。为使图谱呈现的更为清晰,在进行可视化时,将节点间的链接数量(links)下限设置为5,节点的点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设置为5。
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图2)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及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等几个合作关系较密切的研究机构。
2.3 学科主题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其研究内容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从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图3表明,国内该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现状
围绕各种职业或环境暴露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职业暴露相关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2)特高发疾病与营养研究
通过对人群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行为、BMI指数、等因素的研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环境、饮食等环境因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阶段,如少年儿童、孕妇和老龄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时期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等问题。
4)重金属污染与健康
环境中接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锰、镉、铬、砷和硒等。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从多种途径进入体内,长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
5)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公众更加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如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关联研究。
6)职业紧张与倦怠
通过评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职业暴露,开展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率的研究。
3 讨论
通过分析2006年-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领域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影响力,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机构规模与国际整体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国的人群特点和现场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掘,从而使中国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乃至整个公共卫生学独有其潜在的发展契机[5]。同时,从国内科研成果的机构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6]。因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雷会珠.基于期刊论文产出科学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锋,陈敬全,等.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3(02):143-148.
[3]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情报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D].2014.
[5]郑玉新.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进展[J].科学观察,2015(05):39-43.
[6]莫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论文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它向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各种自然资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然而目前中学化学环保教育主要存在一些问题:如环保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没有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环保教育的方式偏重于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没有和环保实践活动相联系;没有针对环保教育的专门教材和授课教师,现行的化学教材中相关的环保知识较为分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和整理资料,开展化学实践的次数相对较少;环保教育的考核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教学任务繁重,所以教师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考试科目的教学中,对环保教育的关注度明显不够等。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化学新授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育学论文,教材是知识的基本载体,教师应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了解环保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环保意识。中学教材有许多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适时的、适量的将潜在的环保内容渗透到各章节的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讲授水与氢时,强调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又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以此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在讲授空气和氧气时,应引入大气污染的相关内容,讲解造成大气污染的两大因素: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其次结合国际重大的空气污染事件来说明空气污染形成的原因和对人类健康的伤害;在讲授碳族元素时,向学生渗透二氧化碳地大量排放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煤气中毒的实质是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是血红蛋白丧失运输氧气的功能,使人窒息,让学生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措施;在讲授农药和化肥一章时,应补充说明土壤板结,土壤污染的相关知识,以及和使用化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绿色无污染食品的定义和普通食品的区别等。
二、在化学复习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新授课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一些环保教育的零散片段,学生掌握的环保知识是孤立的、不连贯的,在复习课时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环保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如复习到大气污染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一些会造成大气污染的各类物质进行归纳和总结,如碳氧化合物的污染。分别介绍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再补充一氧化碳会使人中毒,轻者昏迷重者死亡,二氧化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让学生思考该怎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和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复习到硫氧化物的污染时教育学论文,应着重讲解硫氧化物造成的污染主要是酸雨的危害,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氧化成三氧化硫,进一步形成酸雨会腐蚀建筑物,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还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通过在复习课上讲新课中讲解的环保知识进行联系,归纳总结,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对会环保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1.实验操作规范化.
规范的实验操作不仅是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更是减少污染的关键所在。教师的示范操作比课堂操作更具有感染力,因此,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指导学生实验,教师都要做到实验操作准确、规范,力求让学生掌握准确的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言传身教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例如在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量取转移、物质的称量、物质的加热、过滤等基本操作中,准确、熟练的动作可避免药品因洒落、挥发等造成污染。一是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提醒学生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若是有毒气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要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气密性不好不仅会使实验效果不明显,还会使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环境污染,危害师生的健康。例如在二氧化硫和氯气的制备实验中将尾气通入到碱液中便能防止尾气外泄造成污染。合成硫酸时过量的二氧化硫应用氨水吸收。制备盐酸时用水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气体,制备硝基苯等挥发性较强的有毒物质时,应安装一个冷凝管回流有毒气体。二是在实验结束后,对固体废弃物、废液的处理也要力求规范,如废酸不能随意倒在地上,它会腐蚀水泥地面,也不能倒入下水道中,它不仅会腐蚀金属管道,更严重的是会造成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应放入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瓶,以免污染剩余药品。实验操作的规范化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又牢固的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化学实验微型化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微型化学实验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试验新方法,它具有实验现象显著、药品用量少、污染程度小、反应时间短、便于操作等特点,备受化学工作者的青昧,成为当今国际化学实验改革的主要趋势。由于在微型化学实验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量都很少,因此,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大大节省实验经费的支出,更减轻了实验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如做硫在空气中燃烧的试验教育学论文,按常规的药品用量来做,硫粉需要0.3-0.5g生成的二氧化硫为0.6-1g,换成微型实验来操作硫只用0.02g,生成的二氧化硫仅为0.04g,实验效果完全相同,但药品用量却是大大减少。在做乙炔的制备及性质的实验时,如采用少量的电石和用注射器滴加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即可使反应速度得到很好的控制,同时要节省了原料,实验效果也较为理想。在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时将试管换成点滴板来操作,不仅能取得同样明显的实验效果,还减少了废液的排放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化学实验微型化,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教学效果都是很显著的,既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有独特的功效等。
3.实验设计综合化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都是用单一的实验来说明物质的某一个性质,要想全面了解物质的所有性质便要重复做多次的单一实验,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加重了实验场所的污染。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综合性实验,把几个分散的相关实验组合成一个整体、连续的做一系列实验,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既节省了药品又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够很好的检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经济和环保意识。如:我们可以将氯气、次氯酸纳、氯酸钾的制取实验和氯气氧化性的验证实验设计成一个综合实验(尾气用氢氧化钠吸收),这样既能节省药品用量又缩短了反应时间,又能防止氯化氢、氯气等有毒气体外泄造成空气污染。又如在消去反应中将环丙醇变成环己烯,环己烯继而成为合成己二酸的原料,这三种物质进一步被用于第三个实验。
4.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针对一些试剂昂贵或有毒(苯、苯酚、砷化物等)、易发生爆炸、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污染较大的实验,目前还无法通过改进实验来实现其绿色化或减轻污染,对于此类实验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CAI)模拟仿真实验,例如:氢氧化二铁的制备实验现象不明显,教师在演示该实验时学生不易观察到实验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若用多媒体模拟这一实验教育学论文,便可以把实验现象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氯气、氯化氢等有毒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实验室操作外泄的气体会对师生的健康造成巨大的伤害,改用多媒体模拟该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反应原理、掌握操作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既加深了记忆,又消除了因实验而造成的污染和对师生健康的危害。
四、在化学课外活动中透环保教育
课堂固然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环保教育的本身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可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可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普及相关的环保知识,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更深刻、清楚地了解;教师可以将环保感兴趣的同学组织起来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检测学校附近工厂的空气状况和污水的处理及排放情况,让学生将所学的环保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空间;充分利用学校广播、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多种媒体采用文字、图片、数据宣传环保知识给予学生心灵上的震撼,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意识到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环保知识竞赛,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环保知识的了解等。
参考文献
[1]曹伟.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武汉师范大学,2007
[2]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S].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陈静.中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意识的渗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116
[4]岳天军,刘凤霞.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意识的培养[J].理科科学探究,2008(2):55
[5]冯燕萍.浅谈化学实验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湖州师范学报,2003,25
[6]彭.冯伯虎.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渗透[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48(4):48
关键词 燃煤电厂;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 X7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2-0207-01
燃煤电厂具有排放度高、污染物单一等特征,居于区内污染首位。针对燃煤电厂污染物的特点,分析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方案,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在《火电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规范》中,规定了燃煤电厂的建设及环境影响报告编制的基本原则和规章制度,对燃煤电厂的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
1 主要的环境问题
1.1 固体废弃物的问题
燃煤电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固体体废弃物及副产品。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底灰渣、脱硫残渣等,副产品主要包括了硫酸盐混合物残渣和SCR脱硝的催化剂等。
1.2 噪声排放的问题
电厂噪声的主要来源是磨煤机、锅炉、发电机和空冷风机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它们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对电厂附近的居民带来噪声干扰,夜间的干扰尤为突出。
1.3 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问题
燃煤电厂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锅炉燃煤时排放出的气体。包括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CO和CO2,而重金属、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物质的排放量较小。此外,烟气脱硫系统中还原剂在运行过程中逃逸的氨也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1.4 水污染物排放的问题
燃煤电厂会向河流、湖泊等排放废水,而这些废水要来源于凝汽器的冷却水,产生的主要污染为热污染。主要的污染物为有机物、重金属及其盐类等。
2 电厂的环境保护策略
2.1 对于固体废物综合的利用和处置
固体废物的主要成分是粉煤灰。将粉煤灰集中起来,可以作为建材用于生产、工程建筑和地面回填,甚至可以提取出有用的元素进行化工产品的回收利用。当条件受到限制不能进行综合利用的时候,必须将粉煤灰运往储存场进行储存。储存粉煤灰时,必须采取一定的防尘防渗措施,避免在储灰过程中影响地下水及地面水源。
2.2 对于噪声的处理技术
燃煤电厂的噪声以点源为主,因此比较容易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尽量为低噪声设备,对磨煤机、引风机等这类低噪声的设备进行优化布置,并对厂房内部进行隔声处理。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吸声器、消声器等设备对噪声进行控制。对于产生噪声较大的设备,一般都会使用可以把噪声源进行隔离的隔声罩,也可以使用隔振减振,隔振减振是指在振源和基础之间或是在被保护对象和基础之间,安装橡胶的隔振板够或者是软木隔振垫等具有弹簧性质的构件,也可以使用隔振沟的方式消减振动的传递。
2.3 对于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技术
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技术主要是指采取末端控制措施。燃煤电厂的除尘技术主要有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以及电袋组合式除尘器三种,这三种除尘器对于颗粒物均有好高的去除效率。除尘器的选择主要取决在燃料的种类、锅炉类型和设备等,为了使燃煤电厂的锅炉烟尘降低,需使用洗选煤并将锅炉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整。
烟气脱硫可分为湿法、半干法和干法三种工艺。湿法脱硫技术成熟,脱硫效率高,运行操作简单,但工艺较复杂而且占地和投资也比较大,并且脱硫副产物的处理过程较为麻烦。干法以及半干法脱硫工艺简单,得到的脱硫产物为干粉状,较容易处理,但脱硫剂的利用率和脱硫效率较低。
2.4 对于废水污染的防治技术
由于燃煤电厂的生产、处理工艺及管理水平的差异,燃煤电厂的废水类型有很多,每种类型的水质水量特性差异也很大。按废水来源的不同,燃煤电厂废水主要分为循环污水、含有灰渣的废水、工业冷却水、油库冲洗水、化学工艺废水、生活污水等。
废水的治理应该结合生产和环境保护进行统一考虑,经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出经济合理的方案。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改进优化生产工程,在生产中尽可能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和浓度;在制定燃煤系统时考虑渣水的再循环,争取循环利用,尽量不排或者少排废水;还要对燃煤电厂的用水、排水制定出合理的管理计划,使得全厂用水分配科学合理化。
3 结束语
燃煤电厂属于能源的消耗大户,其用水量、产污量以及影响的范围都很大,牵扯到的环境范围也比较广,对于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个大型燃煤电厂拥有着一个和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的系统。所以,必须针对燃煤电厂的特点、污染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燃煤电厂污染防治管理方案。
参考文献
[1]乌斯曼.燃煤电厂对大气污染的控制[J].北方环境,2011,7:170-171,206.
[2]李超慈,赵文晋,李鱼等.燃煤电厂的环保"投资"与"收益"[J].环境保护,2009,426(16):36-37.
[3]许月阳,薛建明,管一明等.燃煤电厂环保设施运行状况及性能诊断技术研究[C].2011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