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

第1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商洛市新入职幼儿教师职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项目编号:14JK1219)。

前 言

职业倦怠是指由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低落三个维度构成的一种心理状态[1]。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应对环境变迁和学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长期伴随压力体验而出现的生理、情绪、情感的耗竭状态[2]。其不仅会影响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而且还会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对工作情景的一种主观反应[3]。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其工作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感受与看法[4],探讨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问题,可以了解高校在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为高校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增强竞争力提供依据,对广大高校教师安教乐教、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陕西省6所高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250份,问卷回收220份,有效问卷共207份,回收率为82.8%。其中,男95人,占45.9%,女112人,占54.1%;工作年限5年以下74人,占35.7%,6~10年63人,占30.4%,11~20年47人,占22.7%,21年以上23人,占11.1%;文史类94人,占45.4%,理工类89人,占43.0%,艺术类24人,占11.6%。

2.研究工具

(1)MBI-GS工作倦怠量表(通用版)

本问卷共有15道题目,分为3个维度(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其中情绪衰竭感5个项目,玩世不恭4个项目,个人成就感低落6个项目。采用七点计分法,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此量表适用16岁以上各个行业的所有人群。

(2)工作满意度问卷

本问卷共有61道题目,6个维度。其中领导与管理11个项目,工作任务11个项目,收入与福利8个项目,同事关系8个项目,学校环境10个项目,自我实现13个项目。

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

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玩世不恭2个维度的平均分都低于理论中值3,职业倦怠总分低于50,说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低;在教师职业倦怠各维度上,按照倦怠水平从低到高依次是:玩世不恭、情绪衰竭、成就感低落。成就感低落水平相对较高,且高于理论中值3。职业倦怠各维度高于理论中值的比例分别是12.6%、8.7%、52.7%,其中成就感低落水平占比例最大,有超过半数的教师自我评价较低。职业倦怠总分高于50分的比例是42.5%,其中50~75分的占39.6%,说明这些教师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节;75~100分的占2.9%,说明这些教师职业倦怠比较严重,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工作。

2.教师职业倦怠的差异分析

对不同专业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专业类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艺术类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61.156±20.550),其次为文史类(47.971±10.983),理工类(45.467±13.098)最低,并且文史类和理工类的情绪衰竭程度、职业倦怠程度都低于艺术类,达到显著水平。对不同工作年限的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倦怠总分在工作年限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情绪衰竭维度上,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教师显著低于工作11~20年的教师,而职业倦怠总分上又显著低于工作年限为6~10年的教师。

3.教师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探讨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工作满意度水平越高,工作倦怠程度就越低。工作倦怠总分与工作满意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任务、收入与福利、同事关系、自我实现维度呈负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工作满意度总分与工作倦怠的情绪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工作满意度解释了工作倦怠17.5%的变异,说明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有较高的负向预测作用。

讨 论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水平总体比较低,超过一半的教师对自己评价较低,缺乏客观性,出现成就感低落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在对自己进行评价时普遍偏低。

在工作倦怠的各维度以及总分上,艺术类的教师得分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究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进行艺术创作的人都追求自由,喜欢创新,艺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对不同环境的感知,而学校按部就班的生活缺乏新意,从而导致了他们高水平的工作倦怠。在成就感低落维度上,文史类高于理工类,可能是由于文理科专业素养不同造成的,文科老师相对比较感性,情绪的起伏比较大,对自身进行评价时也易受情绪的干扰,而理科的教师大多比较理性,能够从事物的本质着眼,客观地对自己作出评价。

工作年限为5年以下的教师工作倦怠总分以及在各维度上的得分都较低,可能是由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对教学工作还保持着较高的新鲜感和积极性,对工作充满热情,能有效地处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因此工作倦怠程度较低。对于工作21年以上的教师,他们基本上已获得较大成就,在事业上的上升空间非常小,因此,在工作过程中会缺乏成功体验,再加上年纪已经偏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力下降的现象,生理上的不足也会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偏低。

分析高校教师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可知,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职业倦怠就越低,领导的管理方式、工作任务的多少、薪资的高低以及教师能否充分自我实现都会影响教师的工作倦怠。通常情况下,不合理的奖惩制度、独断的领导方式、繁杂的工作任务、失调的人际关系、工资薪酬偏低、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等都会导致职业倦怠。一般情况下,工作满意度较高的教师相较于满意度低的教师而言,他们对工作更加充满热情,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工作中的难题,对自身进行评价时也能更客观一些。

结 论

就总体而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水平偏低,但是超过半数的教师对自己评价过低,出现成就感低落现象。职业倦怠在专业和工作年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艺术类和工作时间为6~10年的教师倦怠程度最高。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有较高的负向预测作用。

建 议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为改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满意度,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师考核标准和宽松的环境以促?M教师发展[5],重视教师未来的发展,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其的期望和要求,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意愿为每个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2.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学校作出有关决策时,要尽可能做到公正、透明[6],提高教师的参与度,减少误解,同时给教师较大的学术、专业自主权和参与高校决策的机会。

3.在教师入职前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对其职业特性的形成正确认识,并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7],从而能够坦然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挫折。

第2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关键词】教育实习:质量管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

On the Quality Control in Teaching Practice b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Majoring in Sports Training Study

FENG Xia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Abstract】This article makes an intensive study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quality control in teaching practice b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majoring in sports training study. We hop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erfect their existing manage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teaching practice, so as to fulfill the object of promot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Teaching Practice, quality control, physical education training stud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

1前言

21世纪是知识资本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基础能力,而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除理论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技术、技能的掌握就更为严格一些。因此,教育实习质量管理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尤为重要。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高校体育教育专家、06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实习生与体育类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的负责人进行访问、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目前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现状结论。其中,研究生调查问卷共发放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 100% ,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为 93.3%。专家与指导教师问卷共10分,回收9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9份,有效率100%。

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急需解决问题的调查中,(调查结果见表1)“实习指导思想的更新”居首位。任何活动都需要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决定了活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以及是否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教育实习对于研究生而言,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都是相当严格的,较本科阶段的教学实习指导思想也应有一些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规格、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能力的高低,还需要具有创新、学习、继续教育等多方面的能力。教育实习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应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培养标准和规格,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指导思想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目前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学会学习已经成为教育的基本精神,但在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实习中却体现得不够,因此,需要加强对实习研究生实习思想的教育与更新。

“实习质量标准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 居问题第二位。研究生作为高端人才在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仍需面对就业压力、社会需求等问题。教育实习的目的通俗一些讲就是要把“半成品”培养成“合格品”或“优质品”,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质量问题凸显,如何达到“优质品”的标准,已成为众多在读研究生的追求。研究生教育除了满足学术价值需要,还要满足个人、社会价值需要,尤其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的需要。当代社会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个体离开社会群体是得不到良好发展的。人必须首先适应社会,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发挥个人专长,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标准自然离不开需求,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标准就是目前高校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标准,即一专多能,且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实习资源管理” 位于问题第三位。实习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出详尽、合理、有效的具体管理标准或细则,这是科学管理实习资源的重要前提,也是实习质量管理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调查显示,原有的实习资源管理中的实习经费、时间与形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实习的需求,而实习基地建设的滞后更是影响实习生实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实习研究生建议,学校应加大实习经费的投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实习时间和实习形式的安排应该更蛤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多在本校实习或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教学问题与效果,很难及时与指导教师交流,容易造成管理遗漏。可见,加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资源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实习评价方式不能反映实习生水平”位于问题第四位。根据调查显示,大学78%的实习研究生表示学校的实习评定不能反映其真实水平。究其原因,大多数高校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实习指导教师决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存在,而依据学校制定教育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进行评价的方式很少。经查阅大量文献、网上资源信息与走访专家、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实习指导教师发现,目前我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量表较少,且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缺乏必要的监控和评价,这是造成教育实习质量管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科学、全面、合理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成为当务之急。

4建议

4.1更新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理念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某种价值观,根据自身需要,对教育活动作出选择和判断时所持的一种倾向性,因而,确定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可以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发展指明方向,能够使研究生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由于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确定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理念,必须以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条件为依据,以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成果为基础,充分考虑教育对社会和对人的双重价值。对于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所要遵循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可以具体理解为以下几点:本土化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念、多元化的研究生教育创新理念、多样化的研究生教育精英理念与个性化的研究生教育人才理念〔1〕。

4.2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标准的创新

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需要相关的理论作为基础。由于质量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的教育质量管理工作也开始逐渐采用一些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模式。因此,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应该借鉴新的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与模式,并在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调整、改善,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实习质量管理效率的提高。建议采用现代科学管理评价的理念与模式,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ISO9000族标准,促使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与管理实际活动紧密联系。运用到教育领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学校能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但成功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对大多数高校来说,直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4.3构建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体系

目前国内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于:(1)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因素分析及对策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社会需求、导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管理工作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2〕。(2)对研究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者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国家“科教兴国”需要和研究生教育规律出发,提出了KAQ质量模式——核心是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这符合现代质量管理的质量观〔3〕。(3)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的研究,这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的方法。研究主要借鉴IS09000族标准,并将其管理模式引入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之中,用于大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提高高校教学质量;(4)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正在逐步建立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并开始侧重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4〕。

国内教育领域对教育评价理论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期刊数据仅仅只有十几篇,针对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实习质量管理评价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建议加强其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郭艳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及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7.

〔2〕肖念.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J〕.江苏高教,1999,(4):94~96.

第3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关键词 邮电高校 信息类专业 专业学位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Posts College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eaching Paradigm Shift Exploration

QU Hongchun, JIAN Shuang, WANG Wentong

(Key Laboratory of Industrial Networking Network Control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Abstract Under the policy background of developing a professional degree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colleg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o information specialty, analysis shows several aspects to the practice of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teaching model, for instance, the positioning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disjointed professional needs and the teachers. There are a few observations about developing full-time graduate students on practice teach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specialty; professional degree; teaching mode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逐年增加专业学位的招生比例,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达到同等比例,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主要教育模式转变为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教育模式。在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背景下,结合邮电高校的发展特色,以信息类专业为例,谈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转变的看法。

1 信息类专业概述

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驱动下,社会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均有极大的应用与发展,甚至推动了各个产业的重组,同时,也促使了一批新产业的兴起,完善了社会产业结构,促进了社会经济更快速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类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开设了信息类专业的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法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四个门类。硕士学位授权点包含十二个一级学科和三十八个二级学科(含一级学科覆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也在八个领域进行招生。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2.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由于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短,虽然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在教育体制上进行概念性的区分,邮电高校也在结合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培养方式,但学校大部分的教学体系基本上都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实用和创新的特点不能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被充分体现,造成了全日制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质化。

2.2 实践教学与社会企业需求相脱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具有实用与技术性的特点,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取向为根本的出发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用于指导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建设。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教学质量并不高,实践教学安排也不太合理,许多工作流于形式。由于实习基地少,学生自己找到企业进行实习很难,即使有实习机会,却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以致于使实习形式化,没有实习收获。总之,以行业为导向,使社会、企业参与到整个培养过程中,这对高校传统的以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2.3 导师队伍力量薄弱

国家在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中对“双导师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学校安排理论造诣较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选课、论文选题等等,同时还应安排一名校外的实践导师,协助校内导师指导论文,在研究生实践期间给予必要的辅导。但目前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优势,我国大部分学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结构上是以学术型教师为主要教学力量,并没有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与指导。稀缺的高校资源使大多数高校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中。同时,高校引进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通道尚未完善。在双导师制的培养中学校负责指导学生的导师很难与校外导师保持良好的联系,使得校外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加难以得到质量保证。

3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转变的思考

3.1 依托邮电高校的科研优势,提升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

在提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方面,邮电高校也做了很多工作。依托邮电高校的科研优势,通过建立重点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是重庆邮电大学发展最快的信息类专业特色优势学科之一,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有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庆市汽车电子与嵌入式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自动化技术市级工程实验室、重庆工业通信技术研发中心、重庆市智能电网输配电工程技术中心、重庆是嵌入式软件测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信息无障碍工程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建有重邮-思科(CISCO)绿色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研发平台。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借助实验室研发平台和实验室相关科研项目,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了解项目合作单位的技术需求,增强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的要求。在实验室平台和项目的支撑下,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实践创新思维和工程思维,领悟对理论与实践的正确评价问题,使学生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3.2 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完善导师队伍的建设

研究生指导教师不仅承担着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的攻关任务,还承载着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重任。建设一支学术质量较高,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重庆邮电大学不断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人员,建设高水平的联合导师队伍并共同承担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制定和执行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合作的逐步深入,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拓宽合作领域,不断寻求新的合作项目和方式,为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积极努力,不断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各学院开拓进取,大力实施“2356”产学研合作工程。建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负责负责牵头制定学校产学研合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在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2012年学校也荣获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学校工作获得肯定的同时,也为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3.3 强化高校和企业责任,构建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监督保障体系

学校方面,首先应不断加强与行业的尖端企业、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企业一起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可根据企业及职业要求,加强课程的建设力度,为日后的实践环节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应制定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监督制度,加强对研究生参与企业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包括导师的遴选、实习指导的管理、论文的选题、成果的管理等。

企业方面,企业的各级领导及企业导师首先应该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对研究生培养的社会责任,与高校一起统一思想,精心策划,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体系,明确各方的职责,树立起学生在对待实际工作中的思维方式,为学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培养计划,真正地培养技术创新人才,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尽好企业责任,也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方面,加强对高校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扶持力度,协调高校和企业建立良好的运作机制。

4 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尚处于初步阶段,邮电高校也积极地在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模式之路。当然,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为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yjg110207);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重点项目,自动化类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建设;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无线传感器网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2013-11-04.

[2] 文冠华,姜文忠,陈宏亮.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1-4.

[3] 邵杰,王成华,江爱华.浅谈高校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

第4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关键词: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0-02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建设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 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1]。

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2],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 “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4]。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 年的31.9 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 万,录取人数从1999 年的6.5 万人扩充到2010 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5]。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6]。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

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

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调研,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进步,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和临床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医学科研发展创造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

[2]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

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

[3]谢双锋,尹松梅,马丽萍.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

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4]李文强,牛敬媛.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

[5]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48).

[6]张健,林伟连,许为民等.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探

第5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关键词: 研究生 受教育满意度 调查与思考

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经历了一个高峰期,研究生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2000年到2009年研究生扩招近4倍。[1]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面对国家的政策与高校的教育管理措施,研究生教育现状如何呢?《高校研究生教育问题研究》课题调研组对此进行了调研,调研面向湖南省高校各类研究生,发出了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0份,总有效回收率为81.7%。问卷涉及研究生教育的多个方面,本文仅就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现状

所谓受教育满意度,是指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感知的满意程度。本文对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涉及国家政策层面、学校教育管理层面、学生自我评价等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图1―4(图表的标题即为问卷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校研究生认为国家政策对人才发展有利的仅占1.02%,而认为对人才发展不利的比例高达37.76%。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认为国家政策对人才发展不利的比例为43.75%。

对自己所在学校目前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评价普遍偏低,46.94%的人比较满意,35.71%的人表示不满意。对导师开展研究生工作总的评价不满意率为18.37%,其中文科类学生不满意率为25%,远远高于理科类学生的8.82%。对自我表现非常满意的学生仅占3.06%,对自己不满意的学生占20.41%。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不高,尤其是文科类研究生,对国家政策和导师指导工作满意度比理科类研究生更低。

二、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低的原因分析

高校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低的原因何在?当问到“你是否喜欢你所学的专业”时,只有5%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喜欢”,41%的研究生选择了“喜欢”或“非常喜欢”,44%选择了“比较喜欢”;研究生课程的到课率也比较高,其中学位课有97.96%的研究生“每次参加”或“经常参加”;专业选修课有80.61%的研究生“每次参加”或“经常参加”。说明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度及学习积极性是比较高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研究生对自己接受的研究生教育不满意呢?

(一)研究生就业率下降

本次调查显示,有29.59%的学生是由于本科毕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才选择读研究生,对于读研究生后找份体面的工作持有很高的期望,但是研究生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2004年之前我国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接近百分之百,之后几年持续下滑,北京大学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7月底,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已下降为66.66%,仅比本科生高1个百分点。[2]这说明研究生对国家政策和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开始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

(二)高校培养模式与工作岗位对研究生的要求存在差距

扩招前,研究生教育可以称之为“精英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研究生就业选择主要为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等。然而,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传统的研究生就业大部分已饱和。有人将2004年之后硕士研究生就业走向归纳为四个方面:抢占中学教育市场、从事非学术性事务工作和行政管理、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去、就业地域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转移。[3]与此同时,硕士生就业期望不断调低,最近3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为4839元,而北京大学调查中,54.12%的硕士研究生已将可接受工资起点调低至2000―3000元。[4]

由此可见,社会对研究生的工作能力要求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生不得不面对其他学历群体的就业竞争,然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明显滞后不少,研究生期间注重的仍然是研究、写作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要求逐年提高,而对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文科类专业)的关注与培养少之又少。研究生心智已日趋成熟,对自己及现状已有较清醒的认识,当他们意识到读完研究生又要挤入“找工作”的历史洪流时,迫切渴望能得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

(三)研究生扩招让研究生导师力不从心

研究生扩招导致研究生导师短缺问题日益严峻。据教育部2006年统计,普通在校硕士研究生人数已达到868213人,全国硕士生导师总数为14499人,师生比例达到1:16,人力资本供给明显不足。[5]

我国1978年刚恢复研究生招生,直到研究生扩招前,每个导师招收的研究生数量都很少,一个专业的研究生加起来也许还不及现在一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多。因此,那时候的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呵护有加,同专业的导师们还可以顾及到别的同行指导的学生。因此,那时候只有“专业壁垒”,而现在又多了一个“导师壁垒”,[6]不同导师顾及自己的研究生都力不从心,更无暇顾及别的学生了。研究生选择了导师后似乎就框死在一个狭小的研究范围内,对别的领域知之甚少。因此有学生抱怨研究生导师指导不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基于受教育满意度低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研究生受教育满意度虽然只从研究生的角度看问题,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生满意度低主要来源于研究生就业状况不理想、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够等方面,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完善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

研究生就业率下降,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部分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由于研究生背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导致其在择业过程中局限于收入高、福利好的单位,就业地区仅限于东部发达地区和内地大中城市。[7]二是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几年前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100%,学校把精力基本上花在了本科生就业指导上,对研究生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健全。

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研究生就业指导机制。鉴于当前研究生管理现状,我们认为可以建立研究生导师为主,辅导员、班主任为辅的就业指导群体。

导师不仅要对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进行指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导师,而且必须关注其就业动态,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心理指导、提供相关就业信息等。研究生辅导员、班主任应随时关注并及时研究生的就业信息,对整体研究生思想动态、就业心态等进行了解并指导。

(二)改进研究生导师指导机制

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基本采取“学生导师”双向选择的方式决定研究生的指导老师。一旦选择,由于存在“导师壁垒”,学生大都跟本学科其他方向的指导老师交往甚少,因此对本学科其他领域的了解也甚少。同时,由于研究生期间的学习无形中变成了“徒弟跟师父”的形式,一旦自己的导师没空,学生便会感觉出现“无人管”的空白地带,也因此出现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工作的不满。

我们认为,对研究生的教育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一对多”(一位导师指导多位研究生)的指导方式是唯一的或者是最佳的模式,应该尝试“多对多”(多位导师指导多位研究生)的方式,以期打破“导师壁垒”。之所以提出“多对多”的方式,是因为虽然目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绝对值在增加,但并不是每位导师的研究生人数都在增加,那些兼行政岗位、职称较高的指导老师往往带的学生比较多,而新上的年轻导师指导学生比较少。兼行政岗位的指导老师时间本来很有限,如果还要指导更多的学生,自然就无暇顾及。

若能规定一个专业的研究生由本专业的指导老师共同指导,有问题可以跟任何导师提问,有需要可以跟任何导师做实验或做课题,指导老师空闲的时候应该是对本专业所有研究生负责,而不仅仅是自己名下的那几个,那这样的指导机制或许对研究生的学习更有利。

(三)加强实践教学

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用人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招聘不再是“学历至上”、“唯学历是用”,而是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重工作经验”。研究生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劲敌往往是几年前已走入社会的大学同学,甚至是十几年前的中学同学,面对企业要求的“重能力和工作经验”,研究生文凭已没有太多优势。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

我国高校大都有实习基地建设这样的项目,但是派上用场真正给学生实习的场所并不多。因此加强实践教学重点不是方法与口号,而是如何落实实践教学机制的问题。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真正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教学实习基地,同时,利用导师课题,带动学生参与科研,培养科研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贾春水,熊忠东.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策略.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J].2008(2):210.

[2]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北京人才市场报[D].2007.

12.28.

[3]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分析.中国人事报[D].2006.

3.31.

[4]卫炜.反思就业率与学历例挂现象.http :∥ sina.

,2009.6.12.

[5]钱诚,王建民.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教发展与评估[J].2009,(1):84-99.

[6]王处辉.从当研究生到指导研究生――恢复研究生教育30年有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J].2008,(10):10-13.

第6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校纪校规和实践教学单位的管理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和安全条例。

2.严格遵守《学院学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暂行办法》、《学院学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见习工作暂行办法》和学校有关规定,服从实习基地的领导和工作安排。

3.自觉遵守设备设施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使用不熟悉的设备设施前,必须仔细阅读其使用说明书或向有关人员请教,掌握操作方法。

4.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基地,从事任何与实践教学无关的活动。

5.严禁下江河、湖泊、水库、水塘等洗澡、游泳,严禁攀爬危险物及带火种上山。

6.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时,不乘坐无牌、无证、超载的车辆、船只和非客运的车辆、船只。不无证驾驶机动车辆、船只。

7.不寻衅滋事、打架斗殴,不参与各种赌博活动。

8.女生不单独外出,严禁晚间外出。

9.不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参观、访问、野炊、旅游等活动。如确需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应履行书面审批手续,并做好安全措施。

10.不得去各类娱乐场所及网吧等处活动。

11.不酗酒,不陪酒。

12.注意饮食安全,防止食物中毒。

13.注意用电用气安全,熟悉工作区和生活区的消防器材和消防通道。

14.定期向导师汇报实习情况,如遇突发事件应立即向实习基地和学院报告。

15.增强自身防盗防抢意识,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16.严禁组织、参与其他各类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活动。

17.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准时安全返校。

本人若违犯以上条款,愿意接受相应处理及承担相应的一切后果和法律责任。

保证人(签字):

第7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我国的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而言的学位类型,是以某种特定职业为背景,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996年国家颁布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专业学位定义为:“专业学位,或称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与农科相关的领域有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兽医硕士和林业硕士。这三个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以农业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农科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进行人才的培养,是为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实践能力的农科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重大战略性举措。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引导当前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流向农业和农村,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肥料、水、农药利用率只有30%-3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滞后。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业推广机构189502个,专业技术人员有935126人,但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仅占3.1%,中级职称也仅占18.7%,有研究生学历的仅占0.42%,而同年美国的县级农业推广机构有75%的人员具有硕士学位。[1]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亟需技术能力与经营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生产技术推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加快高学历、高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农业推广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二、国外农科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法国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的特点是拥有本科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职业学士教育,在研究生教育阶段,“LMD新学制”颁布前实施“高等专业学习文凭”教育,之后逐渐向“职业硕士”(MasterProfessional)教育过渡。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将专业学位(“专门职学位”)看作与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列的研究生教育的第三种学位。美国是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直接借鉴美国,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因此,本文将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个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情况进行横向比较。

(一)以职业为方向的分层发展路径

国外学位制度中,职业学位归属的学位体系不一,有的是归属于研究生教育层面,有的是硕士学位层次虽然没有专门划出职业性学位,但有科学硕士与带专业名称的硕士学位之分,可以把后者视为职业性工作服务的学位。加拿大农业教育可分为三类:一是注重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学历教育;二是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职业教育(CareerEducation);三是直接面对农场工人、农民的绿色证书培训(GreenCertificateFarmTrainingProgram)。第一种类型是代表国家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的学历教育,后两种类型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2]法国综合性大学不实施农业教育,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存在于独立建制的单科性高等专科学校。[3]德国高等农业教育是综合性大学和专科大学的二元模式。在综合性大学中,高等农业教育以农科学院、农学院或相关系科形式存在,主要培养农业科研人才。德国涉农专科大学(也称高等专科学院)主要进行农业应用技术教育。[4]

(二)以培养目标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类型不一,各个大学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也不一样。主要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作准备,各学校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有些专业差别较大。课程选择的灵活性较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耶鲁大学林业硕士培养目标是“训练从事林地经营和管理的人员”。加州大学林业硕士培养目标在于“促使学生在资源的含义和环境计划范围内熟悉林业专业管理的本质”。[5]俄勒冈州立大学将农科专业学位描述为:“农业硕士”是“一种职业性终结性学位,他们必须接受3个或更多的与农业有关领域的广泛训练”;“农业管理硕士”是“向动物生产及其服务产业合适的从业人员提供在管理水平上的综合和严格的训练”。

(三)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多途径培养模式

美国不同的学校对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生有不同的毕业考核要求。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农业推广园艺硕士生两年全日制学习,不做论文;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农业推广教育硕士分为论文(A类)硕士、学术报告(B类)硕士和课程(C类)硕士三种类型;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是非论文硕士研究生,其课程体系与科罗拉多大学的农业推广教育硕士研究生基本相类似,它要求全日制学习学生学习阶段修完学分后,还需要完成一个教案,并通过硕士生口试考试方能获得文凭。[6]

三、对我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政策上,科学定位分类发展,准确定向职业类型

从以上几个国家高等农业教育以及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来看,各国都是通过对大学的分层指导发展,明确各层各类大学的培养目标,实现培养模式从“单一”向“多样”的转变。我国农科类院校理应是培养农科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力,但普遍都是以发展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课程体系还未能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靠拢。尽管一些高校在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案中都有关于培养目标的规定,但因缺乏分类指导发展思想的引导,更多地只是停留于文字表述,在培养过程中难以完全得到体现。职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衔接是发达国家职业学位教育与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相区别的关键性因素。在美国,取得法律博士学位是获得律师资格的重要前提;日本的教育硕士学位则是专为教师设置的职业学位。与之相比,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站中关于39种硕士专业学位概览表中,农科类的专业学位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的对应的职业类型一栏为空。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与职业资格认证建立联系,农科专业学位的名称与培养内容并不完全一致,培养目标的不清晰性及职业定位的不明确性使得农科类专业学位教育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势必影响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我国应根据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有效政策。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学位准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该条例中并没有明确划分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因此,有必要将专业学位列入国家学位条例,明确其与学术学位同为高等研究生教育,从而规范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升办学质量及水平。国家应在宏观层面给予分类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政策上保障各类院校有效的分层发展,制定有利于专业学位发展的政策、法规,科学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分层次、分类别建设,分层次、分类别的投入,明确培养目标。各地方院校立足于自身的特色学科,并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原则,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二)制度上,规范学科目录,细化培养目标

我国应加快制定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从规范上明确农科类专业学科目录,在制度上充分体现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规范称呼,以正其名

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培养领域可知,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基本涵盖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设置方案中提到农业推广硕士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其专业学科目录的体系还有待完善;“农业推广”这一名称所覆盖的范围也过窄,“推广”一词更像某个领域的名称,不能较好地表达农科专业学位的含义。此外,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不仅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还有公共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因此,农业推广(暂用名)硕士专业学位从1999年设置至今已发展了十余年,国家应该制订正式、规范的专业名称,以正其名,以便更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

2.细化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现有的15个培养领域中,有的培养领域存在内涵过于宽泛等问题。例如,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信息化领域从概念上理解更倾向于一种知识、技术的推广及普及,而《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方案》的表述为:农业推广硕士(农业信息化领域)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又如,同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中的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更易理解为某一课题的研究范畴;《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也未对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的培养目标进行更为具体地表述。

(三)内容上,因需因地设置课程,探索多样化的培养路径

1.培养路径多样化

根据国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并结合我国农科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我国的农科类专业学位硕士可以专业领域为单位,根据学生的兴趣、工作需要而设计四种培养路径,即:课程路径、研究(实习)报告路径、论文路径、档案袋路径。学习者可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培养路径,但无论是何种路径,扎实的课程学习是前提。针对不同的培养路径,不同的课程要求,院校合理设置课程,形成同中有异、针对性强的课程模块。课程路径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职业背景的学习者,满足其对相关领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需要,扩充其知识面,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培养路径只需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不需进行答辩。研究(实习)报告路径适合跨领域学习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没有接受过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在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的同时,需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研究(实习)报告,最后进行研究(实习)报告的论证,可参照答辩的形式。论文路径适合既无相关领域工作经验,也未学习过相关领域课程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在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后,需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并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档案袋路径是指学习者的毕业档案中包含着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适合有相关领域工作经验并已取得一定成果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知识结构,在完成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果后方可毕业。

第8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关键词: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内地;启示

2017年香港旅游竞争力在世界排名第11位,在亚洲的排名仅次于日本①。香港旅游业的发达与香港旅游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香港旅游教育经验和模式进行研究(尤其是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大陆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国内关于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宋海岩等(2015)以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典范,分析了香港旅游教育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各方面的创新之处[1]6-9;黄松山等(2016)对包括香港在内的多个境外高校旅游管理学科设置做出介绍和分析[2];何立萍(2011)对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WIE教育模式的内涵、方式深入分析[3]。本文将具体介绍香港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领域最具有代表性的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对大陆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香港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设置

香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发达,学科发展时间早,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系也较为完善②。1.发展历程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机构管理及餐饮研究系,创建于1979年,其创立可以称之为香港地区旅游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的“鼻祖”。1992年更名为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系③。香港理工大学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树立了亚洲旅游院校的标杆,验证了学院的座右铭“开创酒店及旅游新纪元”[1]6-9。2011年,成功开办的唯港荟,秉持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信念“凝聚智慧、实践创意”,构建了一个开放和独立的学习平台。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成立④。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与香港理工大学基本保持一致,相异之处在于香港中文大学致力于培养“旅游+金融”复合型人才。2001年,学校创立专属教研酒店,香港沙田凯悦酒店和郑裕彤楼[4]。郑裕彤楼作为实地教学研究处,负责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经济金融研究所等教研。郑裕彤楼除了有齐全的设施,还有由学生具体负责营运的实践餐厅、配备有标准化的现代厨房、专为学生学习品鉴酒品而设置的实验室、凯悦培训中心等。香港地区旅游管理的教育层次一般被分为两阶段。初级阶段是为中学毕业生设立的职业院校,如香港教育学院;高级阶段为高水平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如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初级阶段主要培育的是酒店及旅游行业基础从业人员。高级阶段的教育注重培育精英管理人才和具有理论研究能力的学者。香港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以较均衡的素质所著称,广布行业各个部门;香港中文大学的毕业生以出色的酒店行业管理技能而被认可,较多的从事于酒店行业的管理工作。就研究生培养类别来看,研究生层次教育分应用型硕士和哲学硕士两种。除全日制和在职制研究生,还设有一年制和两年制的研读期。全日制的教学主要为大学毕业生所设,学制通常为一年;两年制课程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从业者。由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性质,学校在招生时就十分看重申请者的工作实践经历,因此申请者工作要求年限为最少一年。就招生层面来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均形成了国际化招生体系,很多的生源都是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人才。2.课程设置①香港中文大学的酒店与旅游学院的课程设置。首先将课程确认为必修或选修,再依据课程所对应的教学特点和行业需求细致划分研究方向。例如,香港中文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开设旅游管理、国际酒店管理和节事会展管理三个方向,并且在不同培育方向下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课程中实习是一门专门课程,根据学生以后的就业需要而设置,只有通过实习的学生才能拿到相对应的学分;学院内部研讨会将会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呈现,根据学生的个人职业目标所开展;强调管理类学科的实践,减少基础理论的学习时间,因此专业硕士的核心必修课程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应用型课程。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学院课程设置。香港理工大学旅游管理应用型硕士从类别上划分为两大类,酒店管理类和旅游管理类[5]。各专业对应的培养目标和特点都有差异,包括不同专业的入学条件要求、学制长短、就业培训等。在培养目标上,专业型硕士课程在设置上侧重为酒店及旅游业培养输送高级管理层人才,这与学术型硕士希望培育具有科研水平的理论型人才是互补的;在课程设置特点上,专业型硕士的主要课程都是通过对行业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所定;在学分制上,专业型硕士实行弹性修学方式,即学生自主决定在三年弹性时间内修满学分毕业[6];在毕业方式上,专业硕士可根据自身的现实需求和兴趣,在几种毕业模式中做出自主选择,例如修读各种课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或调研报告等不固定的形式,这与学术型硕士完成毕业论文的单一方式相对比显得更加灵活,效率更高。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国际酒店管理、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国际葡萄酒管理、环球酒店业管理四个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并对专业设置过程安排了严谨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这种机制还运用在监控开设的课程当中,学院能在各个环节都严格把控[7]。学院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使其他院系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应用都受到这种制度影响,沿袭了制度创新的形式。国际旅游及会展管理学专业以专业独特的战略视角与行业实际情况的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优势科目的结合,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用系统、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院课程设置的另一大特色是与一流的三大酒店一起创办了环球酒店业管理学的硕士课程,由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以及美国休斯顿大学康拉德希尔顿酒店及餐饮管理学院互相合作[8]。这项世界首创的课程项目是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表现,真正做到“立足本土,纵横世界”[9]。基于香港发挥着国际葡萄酒商贸枢纽的作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加大了开拓葡萄酒市场的需求等原因,学院还开办了亚洲独一无二的国际葡萄酒管理学的硕士学位课程。实习课程的特点是实习过程分时间段进行。在实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学生们在基本的日常事务中学习酒店管理与营运的知识;在第二阶段则是转入管理阶层实习,在此过程让每位同学都能由一位唯港荟经理负责。唯港荟为学院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唯港荟被称为“明日客房”的酒店概念客房,是由学院特意准备的酒店管理新型研究项目。学院可以通过“明日客房”深度挖掘酒店管理领域新概念的实际作用,推动整个酒店行业未来的转型和发展[10]。在香港理工大学,专门的就业辅导课程并不再是辅助普及就业知识,而是作为学生个人职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就业工作坊”,这样的一种方式已经推广到了各个专业,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制存在。

二、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发展经验

香港旅游研究生教育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香港酒店和旅游业培养了许多高质量的人才,推动了行业多个方面的发展,其中的许多经验是值得大陆高校学习借鉴的。1.课程设置的理论化与实务化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了一个研究平台,间接的推动了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外界之间的协作,师生合作双方通过各类学术刊物或者研讨会议传播成果,而学院与行业内发展态势较好的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有了强大的行业教师资源和对行业洞悉的能力,专业课程能够保持与行业热点的联系,同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顶尖的单位实习。2.课程注重教学的国际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大,与世界接轨的定位,直接的表现在教学模式上。香港理工大学以教研酒店唯港荟为核心,香港中文大学以郑裕彤楼为实践教学核心,二者都在实践教学方面做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准。3.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为了将实践更好地融入到教学的环节当中去,香港理工大学将教学科目重新修订一番,科目都能在实践培训中得到恰当的运用。学院安排的实习项目在酒店中进行,学生在不同的部门接受到锻炼。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进入学院创办的“菁英管理项目”。4.旅游教育专业质量的认证化2003年国际旅游业教育者协会颁发给香港理工大学“最佳教育学府大奖”;同时学院成为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知识网络的成员单位[11]。香港中文大学在2005年8月根据《酒店及旅游研究学刊》的统计,当时学院在方面全球排名第四,亚洲排名第一,而2009年11月时学院全球的排名已经上升到了第二位[12]。5.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国际化教师队伍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巨大动力,学校的教师队伍被称之为“梦之队”,清楚的说明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过硬的学科素养、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敏锐的洞察力等。6.学校标杆的高水准化两所大学均将自己的发展标杆确立为世界的顶级酒店和旅游管理院校,例如,香港理工大学的标杆院校就包括康奈尔大学、萨里大学等在旅游教育领域首屈一指的院校。通过与标杆的对比,学院能够在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基础上学习标杆做法。

三、对内地提升研究生旅游教育的启示

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1.培养目标要清晰、可行、实际香港院校对于硕士的培养定位精确,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中以实际操作为主,辅助以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在课程报告或毕业论文的选题开始就与行业实践紧密联系,并在以后的调查、撰写等过程中保持关联性。学术型硕士重学术理论培养,因此课程设置的转变也会较大。相较而言,内地的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准确,许多的学校仍在科研与应用的界限中摇摆不定,在这样的环境下,研究生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2.扩宽国际视野,加快学科的国际化程度香港理工和香港中文的生源国际化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渠道,而课程设置方面借鉴国际一流旅游院校的经验,能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学习前沿知识,保证持续创新。内地高校应关注教学体制的改革,根据旅游学科的最新动态修改课程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实际,使课程体现创新性和国际化的特点。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教师结构上看,学校一直在努力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例如聘请一些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担任高级职务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行业导师,既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师资结构,也可以促使行业导师在课程教学、行业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作用。香港理工大学还专设了企业发展机构,能够帮助将知识和技术快速转移到应用层面上。4.多元化的实地教学,优化实践教学的环境研究生全面的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环境,当前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对多元化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校+企业”培养模式看似正确,但长期以来固化了教学方法,毫无新意,与之对应的措施则是提高新型课程设置标准,这种标准是实务性与应用型的高度结合。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广东省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及效应研究(GD17XGL46);广东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基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两岸四地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研究———以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为例(2016JGXM_MS_33)资助。

参考文献:

[1]宋海岩,杨惠君.开辟酒店及旅游教育新里程———以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15(09):6-9.

[2]黄松山,陈钢华.境外旅游管理学科设置概况[J].旅游学刊,2016(10):19-21.

[3]何立萍.香港理工大学旅游高等教育的WIE模式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2):52-55.

[4]胡志毅,罗仕伟.国(境)外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旅游论坛,2012(04):113-116.

[5]苗莉,蔡利平.美国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生教育概述及其对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几点启示[J].旅游科学,2009(23):67-72.

[6]尹晓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7]袁媛.中国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

[8]刘爱利,张一凡,姚长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规律探讨———以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42-46.

[9]李红英.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及改进[J].煤炭高等教育,2006(02):76-77.

[10]李悦铮,张志宏.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5(S1):179-182.

第9篇:研究生教育实习工作范文

为了将政府、高校、社会协同起来参与研究生教育,我们将政府、高校、社会纳入到SSP框架之中。SSP框架借鉴美国经济学家阿兰?斯密德建立的SSP范式,SSP范式是用来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范式:制度结构决定或直接影响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决定或直接影响制度绩效。我们探讨研究生教育所应用的SSP框架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即在主体结构(structure)上,实现“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对“高校”这一维主体的超越;在教育机制(sys-tem)上,实现“协同机制”对单一的研究生课程理论构建之路径的超越;在教育绩效(performance)上,实现责任尤其是公共责任价值之维对传统业务、知识之维的超越。

一、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协同参与研究生教育机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参与离校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难度较大

政府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使得社会组织很难参与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去。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学生人学之前就已经制定。虽然现在很多高校与一些知名企业或者相关非政府组织机构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但是高校不能完全按照企业或者相关非政府组织机构的意愿修改培养方案。政府的严格管理,使得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仅仅是请相关人员来做讲座,而联合培养的单位对于安排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也有自己的顾虑,导致学生进入相关单位实习就是走过场。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各自为政最终导致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成为一纸空谈。

(二)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协同合作参与研究生教育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

政府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进行类似于官僚模式的管理;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在政府管理之下中规中矩地进行;社会想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来,但是囿于政府和高校的管理模式,无法将自身的需求和髙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相融合,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双方也存在较大分歧。三者都从自 身管理需要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协同合作所需要的互相协调,也没有相关制度可以对三者的协同管理进行规范。

(三)政府和高校评估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社会被排除在外

中国高等教育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多年,研究生的培养倾向于象牙塔内的封闭式培养模式,虽然近年来已有所调整,但主要仍然是学术型的培养模式,培养结果的衡量仍然在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掌控之下,社会无法将自己的需求融入到研究生教育评估之中,导致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协同参与研究生教育机制不能全面实施的原因

(一)政府管理仍处于主要地位,高校管理自主权较少,社会无法全面参与研究生教育

虽然政府在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中强调要对研究生教育加大改革力度,而且也逐渐开始放权,但是政府仍然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管理者,从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到研究生的培养,政府都有详细要求。这种从国家层面进行的制度设计,使得政府对于研究生教育拥有绝对的控制力。虽然政府的权威性可以保证高校严格执行研究生教育政策,但这种完全由行政指令来运作的培养方式开始显现出了落后于时代的一面。一些大集团或非政府组织想参与到研究生教育中来,但受到行政指令的阻碍(虽然现在也有所谓的定向培养研究生,但其实质仍然是由政府主导,高校培养),集团很难将自己所需要的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融入到现今的研究生教育中去。

(二)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协同合作参与研究生教育缺乏相关规范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已意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下髙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应用的成熟制度体系,我们也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直接照抄照搬。我们现在缺乏的是三者协同合作,但是每一个主体所能够触及到的研究生教育又缺乏相关的规范制度。政府想宏观调控,不再强调行政管理,可是高校不会轻易进行突然的大规模变动。三者的协同合作缺乏相关制度的制定,缺乏相关的规范,必然会导致三维主体进行研究生教育协同合作的变革变得十分困难。

(三)政府主导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我国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相关制度,以此来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髙校自身可以针对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价或者接受政府组织进行的教育评估,而社会是被排除在这个评价过程之外的。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政府和髙校所不能回避的是,-名研究生培养是否成功,需要社会对他进行评价,需要学生本人来参与评价。目前所制定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与现今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偏离。我们需要将社会纳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来,并且需要建立与之相关的监督机制,而这些都要求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在协同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准确定位,不断以社会需求来调整制度设计。

三、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协同参与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实施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如果继续对研究生培养实施行政化管理,或者进行完全控制,就会使得研究生教育偏离社会进步的要求。因此,政府需要转变职能,放宽对研究生教育的掌控,只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制定相应的制度,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使之在合理的制度范围内进行研究生培养的变革。社会可以根据市场的要求与髙校联合进行研究生培养,提供更多的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使之不与市场脱节,同时使髙校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灵活调整研究生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与方向能够跟上社会不断变化的节奏,让研究生能够更接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学为所用。政府、高校和社会定位好自己的职能,政府在宏观上把控,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髙校需要将自己从象牙塔中解放出来,积极与市场接轨,培养方式多样化,课程设置灵活化;社会组织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提出要求,让教育与市场更好地融合;三维主体需协同起来,共同参与调整培养方案,共同推动研究生教育变革。

(二)建立规范的制度安排

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于政府、髙校、社会三维主体共同协作加强研究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一些发达国家,研究生质量评估与保障的性质、职能、地位甚至方法技术等都是通过立法予以确定的,评估与保障活动也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的⑷。我们可以借鉴经验,根据现有的国家法律法规,结合保障研究生教育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法律研究生教育的保障,制度要明确不同主体所应达到的权限和职责,特别是社会机构的介入,要明确其如何参与评价研究生教育,如何将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目标同高校的培养目标融合。高校也应依据社会实情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评价制度,使研究生教育能够得到全面的评价,得到社会组织的相应监督。

(三)保证研究生生源的同时应转变人们的学习思想观念

近几年由于本科生就业压力增大,国家增加了研究生的招生人数,放宽了生源的入学标准。入学标准的降低不代表教育质量的放松,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需要加强质量的监督,宽进严出,保证教育质量。学校、政府和社会应给所有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宣传:读书不是为了规避就业压力,而是为了不断提髙自身的知识水平,更好地与社会相融合。已经参加工作进人社会的人员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不断学习,来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新问题。

(四)建立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在社会变迁如此巨大的今天,研究生教育需要一个目标更加清晰、有效、实用的质量评估体系。政府、高校、社会三维主体要互相协调,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研究生培养目标,改变研究生教育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现状。政府要依据市场和实际来建立有效的衡量准则,设置合理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要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的质量监督评价制度。无论如何变革,高校仍然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终地方,政府一定要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多了解髙校在实际教学中所面对的情况,调动高校自身的积极性,达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最大化。社会可以做一个监督者,借鉴市场化的经验,从客观角度来评价政府和高校所优化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否能够更好适应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水平,是否有利于研究生更好地在毕业后融入社会。

(五)高校教师对三维主体要有思想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知识素养

高校毕竟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三维主体协同机制建立过程中,高校教师的思想转变也是协同机制推进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师应明确自身肩负的重担,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水平,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培养方式,避免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而导致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脱节。

(六)借鉴发达国家最新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在信息飞速传播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与世界各国的教育机构进行经常性联系,借鉴新的教育成果,根据我国国情制定适合的方针,促进三维主体协同机制的建立。

研究生教育协同机制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只要我们明确政府、髙校、社会三维主体的责任,三个主体协同运作,一定会使研究生教育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