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普通铣床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铣床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铣床实训总结

第1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入门阶段教学组织过程

机械加工实训教学是模具专业学生必备的重要技能,学生通过对常见普通机床的使用,能熟悉其性能,了解各类机床的工艺特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机械制造工艺和设备的认识,并且初步具备使用机床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入门阶段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1.深入做好安全文明生产教育,加强安全意识;2.精选课题,学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跨过机械加工的入门阶段,所选课题务必能够涵盖常见的机械加工手段;3.精心组织实施,做到实习各个环节有序衔接,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工位和任务。

我校在模具专业学生的机械加工实训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辛勤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以下笔者就自己参与组织模具专业学生机械加工实训教学的体会来谈谈入门阶段的教学组织过程。

一、机械加工实训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参加机械加工实训之前,应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这样,在进入机械加工实训阶段以后,才能迅速进入状态,不至于出现准备仓促、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知识的准备。

学生在进入机械加工之前,应该具备制图、金属材料、金属切削等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在进入机床操作之前,应该在专业的安全人员的指导下认真接受安全知识的教育。

(二)技能的前期准备。

学生在进入生产实训场地之前,应该先进行钳工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实训项目,初步打下动手能力的基础,并且具备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能力。学生在钳加工实训阶段已经学习了钻床等设备的操作和划线、测量等操作,灵活的手工动作将有利于学生顺利过渡到机械加工阶段。

(三)安全、文明操作技术。

在机床上工作,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穿戴衣帽。工作服要紧身,袖口要扎紧或戴套袖;女工要戴工作帽;不准戴手套作业,以免发生事故;高速切削时要戴好防护镜。

2.防止刀具切伤。装拆铣刀时,不能用手直接握住铣刀;铣刀未完全停止转动前不得用手去触摸、制动;装拆工件时必须在铣刀停转后进行,使用扳手时注意避开铣刀。

3.防止切屑伤害。清除切屑时要用毛刷,不可用手抓、用嘴吹;切削时不要站在切屑流出的方向。

4.机床保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悉机床性能和使用范围,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定期对机床进行一级保养。

5.场地环境。机床周围环境场地应保持清洁、无油垢;零件应妥善放于不妨碍实训正常进行的场所,使用切削液时防止外溢,并及时清理污渍。

6.工量具的保养每天进行,注意校正测量精度。

7.注意做好实训中各个过程的记录,并保管好相应的技术资料。

二、机械加工实训的入门阶段的组织

(一)熟悉将要使用的机床结构和性能。

1.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认识每一种实训涉及的机床的结构,包括其传动机构、运动特点、电气线路,尤其要重点了解铣床的结构和性能。

铣床有多种形式,并各有特点,按照结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卧式升降台铣床、立式升降台铣床、龙门铣床、仿形铣床、工具铣床、数控铣床等。其中,卧式升降台铣床和立式升降台铣床的通用性最强,应用也最广泛。这两类铣床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轴轴心线相对于工作台水平和垂直安置。这些特点学生务必要正确区分。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应进行机床加工尤其是铣床加工的准备工作的练习。

(1)分别进行手动进给和自动进给练习,熟悉机床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2)选择和安装铣刀。铣平面用的铣刀有圆柱铣刀和端铣刀两种,由于圆柱铣刀刃磨要求高,加工效率低,通常都采用端铣刀加工平面。铣刀的直径一般要大于工件宽度,尽量在一次进给中铣出整个加工表面。在铣床上加工平面时,一般都用机用虎钳,或用螺栓、压板把工件装夹在工作台上;在大批量生产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使用专用夹具来装夹。

用机用虎钳装夹工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装夹工件时,必须将零件的定位基准面紧贴固定钳口或导轨面;受力的钳口最好是固定钳口。②工件的待加工部分必须稍高出钳口,以防钳口和刀具损坏。③工件一般装夹在钳口中间,检查装夹是否牢固可靠。④装夹的工件为毛坯面时,应选一个相对大而平的面作粗基准,在钳口和工件之间垫铜皮,防止损伤钳口。

(3)用百分表校正铣床机用平口钳的装夹位置,练习装夹工件和调整工件安装的位置,学会对刀操作。进行刀具安装练习。刀具装好以后务必经过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

3.分别进行铣、刨、磨平面的加工练习,熟悉机床操作的基本技能。

(二)练习加工V型块。

在入门实训课题的选择上,笔者通过对历年来机械加工实训课题练习情况的分析,最终选定了V型块这一典型的课题。这主要是因为V型块的加工形状比较能反映机械加工常见工艺手段的运用,且难度适宜。

1.毛坯的处理。采用翻砂铸铁件作作为毛坯件,检查尺寸合格与否,钳工简单加工去除锈迹和污渍。

2.刨床粗刨六面体52×52×37。

3.立铣加工六面体50.5×50.5×35.5。

4.平面磨削加工六面体50×50×35。

5.卧铣加工中间5mm工艺槽。

6.铣削两侧V型斜面。注意将立铣头调整为45度倾斜。

7.铣削两侧30×8沟槽。

8.铣削下方305沟槽。

9.铣削T型槽。

V型块形状如下图所示。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课题完成情况的总结

对学生加工完的工件按照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评分总结,对评分方案教师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工艺方案中各个环节的顺序和衔接过程是否正确。

2.划线、测量是否正确。

3.工夹具的使用是否正确,工件装夹是否合理。

4.对刀调整的正确与否,有无撞刀等明显误操作现象。

5.工件图样上标注尺寸和形位公差的完成质量。

6.安全文明生产要求是否达到。

在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教师应对学生完成质量作总体评估,分析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及时作实训总结,巩固知识。

三、机加工实训入门阶段后续环节的衔接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已有的初步加工能力,在入门实训结束以后教师应侧重安排好相应的后续综合加工课题。综合加工课题应考虑到前面已学的加工手段的运用,并且结合模具专业的特点,设计出模具加工中典型的型腔加工课题。对课题的工艺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充分综合利用前面已有的机床加工工艺,让学生在相当于实战的加工情境下保质保量地完成课题,具备从事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能力,并且为后续模具设计及加工和模具制造工艺学等课程奠定工艺认识的基础。

四、结语

我校在多年的模具专业的教学中摸索出的一整套模具专业机械加工实训的组织实施方法,经过历届学生的实训效果检验,以及和兄弟学校的交流,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丰富,我校这种模式将不断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成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冲压模具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3]模具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第2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典型工作任务;中职;数控专业;校本教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50-04

1 引言

“十三五”期间,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成为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培育院校54所中的1所。加工制造专业群是学校的重点专业群,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又是加工制造专业群的品牌专业,因此,加强数控专业的内涵建设是重中之重。深入调研行业需求,建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组织校本教材开发,是现阶段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铣床加工技术与项目实训》的校本教材开发为例,介绍校本教材开发的理念和做法。

2 典型工作任务概述

以往的教材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体系,侧重知识的结构,注重知识的储备,没有明确提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学生学完后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适应生产的需要。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系统,更符合人的思维和实际工作过程,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典型工作任务理论源自于德国,在实践中被各国广为应用。典型工作任务是用完整的、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描述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也称为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中结构完整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体现了本职业典型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活动中也促进了职业能力的发展。

典型工作任务未必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岗位工作任务,而是各项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性、代表性任务,是由优秀教师和杰出员工、资深车间主任、中层领导等实践专家组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小组,共同确定、归纳提炼而成的。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和“对工作的要求”。

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提炼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群(职业行动领域群),即简单零件手工制作、普通机床零件加工、数控机床零件加工、零件检验与质量控制、生产计划与组织、较复杂装配件制作等,包括了有覆盖性和职业针对性的典型工作和典型工作任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和企业实际。依据该职业行动领域开发出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所培养出的数控人才肯定会受到企业的欢迎。

3 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相关知识分析

通过对泉州晋江和厦门地区的企业调研,形成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分析报告,发现中专毕业生最主要的工作岗位是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工。本文以数控铣床操作工为例,对企业优秀的数控铣床操作工、中层领导、企业高管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的调研,以工作过程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步骤归纳出数控铣床操作工的工作任务、内容、职业能力、相关知识分析(表1)。

对工作任务通过归纳提炼,选出具有完整结构和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将其归纳为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最后演绎成学习情境。

4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设计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数控铣床加工技术与项目实训课程共制定5个学习情境(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数控铣床基本操作(基础模块);项目二,平面铣削;项目三,二维铣削;项目四,孔系加工(项目二三四为能力模块);项目五,综合加工(综合模块)。在每个学习情境(项目)中又细分出几个子学习情境(任务)。如图1所示,孔系加工中细分出: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子情境任务二:螺纹孔加工;子情境任务三,镗孔加工。在每个子情境(任务)中的教学中都采用了六步法。

现以学习情境四(项目四)“孔系加工”中的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为例,说明子情境任务的设计。

学习情境:孔系加工。课时:20课时。

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课时:6课时。

一、资讯。

了解客户的加工要求和图纸要求(表2)。

二、决策。

对完成任务的多个方案进行分析,选定最佳方案。了解常用孔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和经济精度, 确定装夹方法、刀具种类与大小、所需的量具。本任务保证中心距,减少钻孔轴线偏移,需先钻中心孔;保证?10H7孔的加工精度,采用先钻后铰、先粗铰后精铰的加工工艺。

三、计划。

制订详尽的计划步骤(表3、表4)。书写加工程序清单。

四、实施。

按计划实施,完成加工任务。针对学生都不懂的地方,教师统一讲解,个别学生单独辅导,教学的内容取决于学生之前对该部分的掌握情况。

五、检查。

1)孔间距35±0.02精度要求高,可使用以下检测方法。

①在孔口去毛刺后,用精度0.01的数显孔距卡尺直接测量。

②在孔中安装塞规,使用外径千分尺先测出两塞规的最大距离L,再测出两塞规直径尺寸D1和D2,孔距Lx可间接求出:

Lx=L-(D1 +D2)/2

2)孔径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可使用以下检测方法。

①检测时用?10H7的孔用光滑极限量规,通端能通、止端能止为合格。

②三爪内径千分尺测出其孔径是否在公差范围内。

表5楣ぜ检测表。

六、评价。

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教师总结重难点。评价包括评价标准、评分标准和分值,一般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部分组成。针对孔加工的完成质量,需要借助量具进行尺寸和表面粗糙度逐项检查,进行成果性评价(即工件检测表),占总评价的60%。由于它只是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考核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因此要在总评价中加入过程性的评价,即工作方法、职业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评价,该部分占总评价的40%。表6为学生综合评价表。

教学方法建议: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法、头脑风暴法、分析法、讲授法、演示法、仿真教学法、归纳法、行动导向法。

教学工具建议:上海宇龙仿真软件、课件、视频、刀具实物、实习指导书、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数控系统编程说明书、网上精品课程。

孔加工的学习情境中除了设置子情境任务一“钻孔加工”之外,还设置子情境任务二“螺纹加工”、子情境任务三“镗孔加工”。这三个子情境任务结构相似,方法一样,但学习训练内容逐步递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积累了实践经验和技巧,提高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其他项目参照孔加工来编写。

5 结束语

和以前使用的教材相比,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通过分析、整理、提炼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依循从易到难的工作任务设置由浅入深的子情境任务,通过多个子情境任务的学习,完整地掌握了典型工作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在子情境任务中通过六步法组织教学,做到教学做评合一,实现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全面地掌握工作过程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通过《数控铣床加工技术与项目实训》校本教材的编写,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晋江安海职业中专学校校本教材开发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笔者认为,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一种新趋势。

第3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普通车床实训是数控车床实训的基础、接着阐述了中职学校数控车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流程,最后针对如何提高数控车床操作工考试通过率,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数控车床 理实一体化 中职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使得数控加工行业快速发展,从事数控加工的工人相对缺乏。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培养出大量的在一线从事数控加工的技术工人。作为中职学生,学习数控车工技术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数控基本原理、各大模块的功能、数控车床的编程知识,熟悉相关的仿真a软件和自动编程软件,并通过实训、实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达到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发展。

1、普通车床实训是数控车床实训的基础

对于零基础的学生来说,普通车床实训是学习车工的第一步。普通车床实训是以后进行数控车床实训的基础。我们可以把学习普通车床的操作技能比作学走路,把数控机床的学习比作学跑步,只有走好了才能跑起来。

现在学校中的数控专业,大都是在原有的车工专业的基础上,又购置了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加工中心而形成的。数控车床的价格相比于普通车床要贵许多。大多数学校数控车床的数量相比于普通车床也是要少很多的。综合上述原因,学校在安排数控车床实训之前,都要安排一定课时的普通车床实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利用普通车床学习基本操作技能,为以后学习数控机床打下基础,利用普通机床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在目前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的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工作人员,如果不懂得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人员。我们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数控加工人才就是先要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要使学生学习好掌握好基本功,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普通车床的基本知识,了解普通车床的基本性能和基本构造,熟练掌握普通车床的正确操作:车外圆、车端面、切断和车槽、钻中心孔、车孔、镗孔、车螺纹、车圆锥面、车成形面、滚花等等。这些基本技能、技巧在现阶段,我们不可能在数控机床上安排大量时间进行练习。反过来,我们可以利用普通车床台数比较多这样的条件,进行这些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学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以后在数控机床实训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普通车床实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中职学校数控车床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流程

学生学完普通车床以后,开始进入数控车床的学习。现在技工院校使用最普遍的是沈阳机床厂生产的FANUC系统的机床。因为涉及到中、高级工的考试,所以在学习数控实践操作的时候,还要兼顾到中、高级工理论的学习。综合以上考虑,教学安排如下:

(1)了解数控机床的总成、面板(主要包括CRT显示器、系统操作区域、机床操作区域),并掌握操作面板按钮的功能。

(2)认识数控机床的坐标系(x轴、z轴)。

(3)三个基本操作:回零操作、MDI操作(转速及换刀)、手作。

(4)对刀操作、对刀的目的。

(5)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G指令、M指令,及简单的编程过程。

(6)G71切削循环指令。

(7)外螺纹、镗孔、内螺纹的编程。

(8)中、高级工理论、实践的模拟练习。

3、提高学生数控车床操作工的考试通过率

数控车床中、高技工的鉴定考试都包括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只有理论和实践操作都通过,才可以取得相应的数控车床操作工的等级证书。针对学校数控车床中、高级工考试通过率不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理论知识

现在数控车床中、高级工的理论主要涉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车工工艺、数控技工工艺、机械制造工艺、电力拖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职业道德、企业管理等科目。知识比较复杂,除了多读、多看、多练之外,还要学会总结。比如G71、G72、G73、G90、G92、M21、M22、M23等指令很容易混淆,要对比记忆。

(2)实践操作

数控车床的实践操作技能是衡量数控车床操作工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数控车床操作工鉴定的关键环节。考试之前,一定要认真阅读零件图纸,注意公差、表面粗糙度、同轴度的要求等,然后再编程。同时,要注意心态,一定要沉着冷静。例如,在考试中,某一个尺寸误差做大了,头脑一定要冷静。要相信:只要别的尺寸做对了一样可以顺利通过。要及时调整情绪,在思想上要有个充分的应试心理准备,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通过鉴定考试。

(3)考试技巧

在数控车床中、高级工考试中,理论上要本着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做题原则,不要轻易放弃每一道题,必要时使用排除法、验证法等技巧。实践操作考试中,装夹工件一定要装夹牢固,工件跳动量越小越好。在编写程序时,要先写工艺,然后按照工艺流程的顺序来编程及工件的加工操作。在实践操作考试完毕以后,要进行机床的清理和保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数控机床操作工、编程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数控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数控车床实训与普通车床实训的关系、中职学校数控车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流程、如何提高数控车床操作工的考试通过率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关熊飞.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第4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训;整合

作者简介:张欣波(1970-),男,辽宁辽阳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实验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常雪峰(1975-),男,湖北荆州人,厦门理工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 厦门 35102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56-02

数控技术专业人才是我国目前“十”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之一,然而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对数控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认为技术、技能优势不明显,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不太适应企业的要求。目前,针对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学院,受训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经过短期培训后即上岗,这样只重操作,难以对数控技术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次对CAD/CAM软件、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等数控技术核心进行研发的部门很少,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公司在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这都导致数控技术和数控装备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培养出集机械、电子、电气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于一身的复合性数控技术人才,还需要从高校做起。

厦门理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秉持“明理精工,与时偕行”的校训,紧密结合时代要求和地方发展,在大陆第一个鲜明提出了“创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海西一流亲产业大学”的宏伟目标。因此,整合数控技术课程教学与实训内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我校在“数控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

一、数控理论课程整合

学校原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中心,“数控技术”课程与社会对数控人才的需要脱节;原有体系中,过分强调数控机床的加工与工艺编程。而对数控控制原理的涉及内容不多,尤其体现在实践环节中。

我校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数控技术”课程的实用性特点,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更新、删减了部分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新的课程体系中既注重了传统制造工种的学习,又增加了数控控制原理的应用、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维修维护的内容,形成从“传统工艺工装传统制造(车、铣、钻等)数控设备编程数控加工数控设备维修维护数控设备改造(再制造)”一条龙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见图1。

二、建设数控技术试验室

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传统的数控技术课程体系中增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维护的相关内容。目前我校机械工程系也建有数控实验室,主要装备只有VMC-2002B数控加工中心、TH-DNC-Ⅲ型多功能数控教学机床和模拟编程器等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数控编程及上机操作时训。而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数控机床主要针对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也做一些“数控技术”实训而用,学生通过这些机床完成“加工程序”的编制,并在机床上进行实训,主要培养目的集中在机械制造方面。而对数控机床本身的控制在理论课、实践课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内容,这和市场上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利用我校目前现有的数控机床进行数控技术的实验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以加工中心为代表的成型的数控设备其数控系统的硬件及软件相对固定,不能进行随机的系统参数的改变,从而影响学生对于深入了解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伺服电机及测量反馈等模型的理解;另外由于数控实验室配备的数控教学机配置的数控系统在实际大中型企业中所占份额极少,不是市场主流,也影响到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对数控技术的掌握。现有的设备已经逐渐难以满足机制、机电等相关专业学生在数控方面课程的实验及培训需求。因此,建立一个以当前市场占有率高的数控系统为基础的数控技术实验室,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数控技术,全面掌握所需的技能,以及响应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计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后,我校建设了FANUC 0I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实验台、SINUMERIK 840d数控系统实验台、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实验台。这些数控系统多为当今市场流行数控品牌,每个实验台均采用开放式、工业级配置。见图2。

三、改革实训内容体系,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教为所用,学以致用。在课程内容方面,一方面强化数控实训中的机械加工工艺与编程,另一方面增加数控维修维护内容。在数控技术实训体系中十分注重教材的开发,努力加强教材建设。

1.在实验机房中增加了数控机床维修仿真的实际内容

根据最前沿的专业原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排故等过程进行模拟,是一种经济、可靠、有效的工具。利用仿真软件对各类故障现象进行设置,使学生可以针对出现的故障现象利用仿真软件模块查找故障原因,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故障的维修方法,尽快地掌握和提高数控机床的维修技术,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锻炼逻辑思维的能力。

2.编写《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教材

由于厦门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具有企业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所以在“数控技术”人才方面既有重点大学的博士也有从一线企业招聘来的具有多年实践背景的人才。编著者在企业常年从事数控机床的维修工作,并多次负责或参与数控机床的改造工作,所以对数控机床经常出现的故障以及排除办法比较了解,总结了大量的维修实例并加以归类。

3.编写辅助教材

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数控技术实验室的建设,编写了适合学校的的实际教材,例如编写了《FANUC 0i数控系统连接调试》、《SINUMERIK 802d sl数控系统连接调试》、《华中世纪星21M数控系统连接调试》等多项实训教材。

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数控项目实训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重要地位。数控机床的再制造和维修维护需要大量的实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厦门理工学院一方面广泛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为企业数控设备进行维修维护,带动兴趣小组参与维修实际活动;另一方面在校内针对过去的老式机床进行数控化再制造,将所学为所用。例如,我校XK713型数控铣床采用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数控系统是由华中理工大学、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其结构是在个人PC计算机(286以上)安装控制软件,通过并口与数控控制板相连接,并由控制板向步进电机的脉冲电源方向及脉冲指令来驱动步进电机带动机械传动链完成机床的进给运动。主轴采用普通交流异步电动机控制,机械换挡,满足不同加工需要。但由于此机床本身的机械传动链符合数控机床的基本要求,具有机床改造的先决条件,故可对机床进行数控化升级改造。根据机床的具体情况和性价比选择了采用武汉华中世纪星HNC-21MD数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更换原来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由于该系统具有步进电机控制接口,可直接与原有机床的步进电机驱动电源相连接,即不更换驱动系统及步进电机。图3分别为改造前后的数控机床对比。

通过对教学镗铣床XK713型镗铣床的数控化升级改造,带领学生完全做到了从硬件连接到软件调试过程,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构成的几大部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传动链的数学模型,巩固必要的基础知识,例如电机拖动原理、工厂电气控制、自动控制原理、直流控制系统和交流控制系统、PLC的编程技术及技巧、测量反馈的原理等,彻底达到高等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的目的。

五、总结与反思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构建了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重点是针对高等学校的“数控技术”课程加入了大量的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和维修维护内容,力争在实践体系内,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为突破口,强化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课程培养体系。通过改革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加强,学生的学习潜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由于强化了技能训练,增加实训项目和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机电类数控技术方向的本科类学生以“数控机床”为核心,全面理清了课程体系。

但是,也应该清晰地看到,在我国尽管“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可是在全局范围内,由于制度、法律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明显,影响了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如果只靠学校单方面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终究会因为能力有限而难以展开。为此,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从制度上得到保障是以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新国,刘宏伟.仿真软件在数控机床维修中的应用[J].机床与液压,2013,(13).

[2]齐文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8).

第5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数控一体化实训 安全隐患 安全教育

随着我国数控设备的普及,数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此全国各类技工院校都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以缓解数控程序员和数控操作员紧缺的局面。而数控机床加工是应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器的运动进行控制的一种自动控制的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机械制造行业现代化的标志。通过数控车床加工,数控铣床加工教学实习达到提高学生从事“机——电——计”工程实践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在机械制造工艺技术领域思维的目的。掌握机床坐标系与工作坐标系,掌握数控机床程序的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的常用指令。我校针对企业单位的需求开设了数控技术专业,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实训课程,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注。通过数控实训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概念,掌握数控机床程序编制内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加工基础知识,可以编制较复杂的数控加工程序,初步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也更深的理解,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1 数控机床一体化实训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作为技工院校,我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实际动手能力较强,但对操作实训过程中安全知识了解不多,经常出现安全隐患。往往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物体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其中在机械使用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事故的重要的直接原因。人的行为受到生理、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差,即安全素质低下是认为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例如不了解使用机械存在的危险、不按安全规范操作、缺乏自我保护和处理意外情况的能力等。指挥失误(违章指挥)、操作失误(操作差错、在意外情况时的反射行为或违章作业)、监护失误等不安全行为。

2 安全教育在数控实训中的重要性

2.1 校级安全教育。学院对学生的实训安全问题非常的重视,按照生产企业的标准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制成展板放置于实训车间。把“安全第一,提高警惕”作为首要任务。根据要求由数控教研室组织编写了安全教育读本,发给参加数控实训的学生阅读学习,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安全教育课,让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讲解所操作机床的结构和性能以及在实训操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使学生对所接触的机床操作安全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其次通过观看安全教育录像和事故展板,面对活生生的安全事故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再针对所学工种,具体讲解其操作规程。

2.2 车间级安全教育。在进入车间实训时,有专人负责对所有学生进行本车间劳动卫生状况和规章制度的讲解,介绍实训车间的概况,车间人员结构、安全实训组织状况及活动情况,车间危险区域,车间劳动保护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对劳动保护用品的穿戴要求和注意事项,车间事故多发部位、原因、有什么特殊规定和安全要求,车间常见事故和对典型事故案例的剖析。介绍车间防火知识,防火的要害部位及防火的特殊需要,消防用品放置地点,灭火器的性能、使用方法,车间消防组织情况,遇到火险如何处理等。组织学生学习安全生产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制度,并应教育学生应尊敬老师,听从指挥,安全实训。通过一系列的讲解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3 班组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安全教育,学生进入实训车间后,参加实训的就是所要操作的机床,由具体带班的实训老师讲解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劳动防护用品的性能和正确使用方法等。实训的第一节课组织学生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督促执行,教育学生遵章守纪,正确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安全刀具,制止违章作业,切实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通过实训现场老师的讲解和动手示范,取得的效果很明显,大大降低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的可能性。实训老师安排学生按规定对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进行检查并记录,定期对本班组内使用的设备、设施、器具、工作场所等进行检查,发现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及时整改,对本班组无力解决的及时上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好记录,避免发生人身事故及其它责任事故。

3 学生自我安全学习

通过以上三级安全教育,学生基本掌握其所学工种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防护。但有些职责还必须了解,如熟悉并严格执行本岗位工艺纪律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设备仪器及其他相关设备,装置的结构和性能,爱护和正确使用机具设备及附属安全装置,遇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发现并排除,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操作中坚持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不违章作业,抵制违章指挥,遇有危及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应采取果断措施,并及时报告老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贯彻实施好安全防护措施。

几年的数控机床一体化实训教学,使我深刻体会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所有人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至今没出现安全事故,做到了“安全第一,提高技能”的宗旨。还要继续努力,做到如企业一样的安全培训五则:教育使其不为,培训使其不惑,规范使其不乱,奖罚使其不敢,制度使其不怨。在实际生产中,仅仅有安全知识是不够的,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而还要十分重视安全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安全技能是从实际生产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一般情况下,都以学习、掌握“操作规程”等来完成,有的通过教育指导者的言传身教来实现。但无论用什么方法,受教育者都要经过自身的实践,反复纠正错误动作,逐渐领会和掌握正确的操作要领,才能不断提高安全技能的熟练程度。

参考文献

1 谢超.数控机床操作与实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42-02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按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未能达到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要按照本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模块、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全部教学过程贯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两个模块是指按照渐进性、先进性原则将实践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模块的内容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层次是指按实训任务确定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是基本实验(培养基本技能),在课内边讲边练,主要包括电器元件的认识、选型、检测、安装和机床控制线路基本环节等实验内容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严格按照“6S”管理训练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又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仪器、接线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维修电工的实践考核奠定基础。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训周教学(培养专项技能),以典型机床电气技能实训考核鉴定装置作为实训工具,内容包括典型机床控制电路原理分析、模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调试与维护等,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正确对机床故障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电气控制线路图上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编写简明故障检修计划,能熟练运用仪器仪表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经试车使机床各项功能恢复,并撰写实训报告与总结,从而具备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维护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课程设计教学(培养综合技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在教师指导下拟定改造计划,进行初步设计,将设计后的方案在PLC实训室进行设计验证,对方案进行修订,最后根据方案列出选购元器件清单,然后进行硬件连接、软硬件调试。第四层次是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训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系统性、渐进性的训练,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技能,又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科学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文件的精神,“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依据课程标准,应从课程的实际及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系统功能原理分析、故障检修、设备维护,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备从事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等基本职业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大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实训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要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整合优化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培养出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线路图,按照安全规范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完成电气元件安装、线路安装、通电调试,而且对调试或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应能独立分析处理。经过强化训练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维修电工考证,严格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要求进行考核,经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考证也可检验自己哪些基本技能还没掌握好,以便及时补上。

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基本操作技能。要求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和工具以及安全用电与操作知识;会识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图、低压配电线路图;会根据负载合理选用常用低压控制电气和导线;能熟练掌握机床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符合GB3797-2005和DL/T5161-2002规范要求。(2)专项技能。要求掌握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故障检修、安全检查与维护知识,具备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设备维护的能力。(3)综合技能。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技术改造,掌握硬件连接和硬软件调试的方法与技巧。在实训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

挖掘潜力 提高兴趣 可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指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和手册,在完成给定课题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各组自行设计控制电路,或有意在安装电机时设置故障(需教师把关),然后各组交换进行安装和故障检查,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 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有强有弱,在分组时可有意将他们搭配开,以强带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宜。以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为考核标准,采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每个实训任务的评价,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实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果考核,考核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训总成绩由出勤及实训报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分数比例按106030分配。技能分数宜以 36 分为合格,理论分数宜以18 分为合格,如果有一项达不到要求,视为成绩不合格。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30%,可与技能考核同时进行,考核内容为提出实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分析解答。例如,操作X62W万能铣床,在进行主轴电机变速冲动时,按下变速冲动按钮如时间过长,松开按钮后主轴电机由点动变为常动,对此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最快、最准确地分析出故障点的位置;通过给出的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等。

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占60%,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将实训中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制定评分标准,着重从操作技能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现场的布置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当场打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心理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勤及实训报告 出勤及实训报告占10%,出勤由班组长负责,每天认真记录,最后汇总。实训报告由每个学生根据实训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总结和体会。

实训考核每一单元都应有成绩评定,根据“各单元成绩×权值”进行综合,作为操作技能过程考核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训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是成功的,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娟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差异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2]吴浪武,邹时华.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南昌高专学报,2011(2).

[3]彭丽.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

[4]廖申学.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0(7).

[5]蔡少权,苏桂文.《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第7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术学校 机械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机械技工人才一直十分匮乏,这其中一方面由于技工从业人员数量相对偏少,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机械技工的要求也变得更高。作为培养技工人才的学校来说,我们有必要对我们当前的实训方式进行反思,做好专业技能的培训,迎合企业需求。

一、目前技校机械类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机械类教学课程体制陈旧

目前技术学校的机械工程课程,使用的是旧的课程体系,采用“2+L”模式,也就是技校学生需要两年专业知识学习,完成专业课程后,在第三年会有一段时间进入企业实习。通常情况下,这样旧的系统培训课程无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由于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只知道对知识的认同,缺乏经验,而教师只是对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实施教学,且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教学的模式并非灵活多样。通过半年左右的实习,学生往往只在企业里了解一些理论知识,企业里的老员工基本上无专业技能,不能严格地传授专业技术,实习生对机械工程类复杂的原理研究不透彻,日后的工作面临巨大的困难,后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实际的机械操作。

(二)对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缺乏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的技工学校一直从事专业技术的教学,机械类一直受到各学校的重视,但是忽略了实践教学和实习的重要性。甚至存在部分的技术学校或组织,没有任何国家或社会资金支持,缺乏硬件设施,对学生培训不到位,更别提有机械相关的实践教学课程和相应的硬件设施,教师教学过程只能讲理论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等专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社会不断地变化要求人才的能力同样要适应社会发展,达到所需的标准。大多数机械教学仍然延续着传统教学模式,专业教师照本宣科,按照教科理论进行依次教学,这样,学生的学习不能满足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那些相对复杂的机械类知识,教学理论内容单调,学生缺乏培训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对机械的知识只能停留在理论,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消化。

二、如何进行技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一)以职业资格为标准,规范实训教学过程

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评估,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摸索,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教师要清晰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标准应该是被理解和消化的。同时,在行业中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科学地进行训练,操作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训练过程开始教师应该进行操作示范,使用分节示范、模型分段、重点动作示范、表演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取得较好的效果。

培训初期,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操作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并给予学生动手的机会,为其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示范操作的同时,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努力做出正确的步骤,语言生动,这将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边学边做,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更容易转化为实践。

(二)明确实训项目,做好实训准备工作

培训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础,培训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在开学初,按照国家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培训专业教师,培训机械类教学课程的要求,学校通过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分成多种培训项目(包括培训内容、目标、时间、设备操作、学生团体等),并研究形成一个良好的培训计划,批准后方可实施,按计划开展项目,一步一步实施,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实践训练。每次上课前,教师必须根据培训教案编写培训计划,可以通过讨论后并进行集体备课。同时,培训前要充分准备培训材料、工具、量具、夹具等,满足课程实践的要求,检查机器的完好性和安全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准备统一的服装和鞋等。如缝纫培训,应提前准备好护目镜。

培训前,教师要对接受培训的学生进行动员,宣布本次培训任务和目标,使学生理解培训的目的和相关的培训内容,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地进行培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机械工程培训主要的工作包括钳工、普通车床、数控铣床、焊接等,为学生从事各种专业打下基础,同时个别工种就业教育、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开展教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训练过程中不能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不能发生人身安全问题,应尽量避免设备损坏和其他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营造企业氛围,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

要想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学校必须创建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工程培训中心的管理,引进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建立生产和教学的双重功能。同时向学生渗透工厂企业的文化,营造有企业工厂的氛围,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敬业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总结

当前技工人才十分匮乏,作为技校机械专业来说,要抓住这个机会,创造实训条件,提高实训质量,努力培养出符合当前企业生产所需要的人才。作为教师,也要努力探索,多实践、多考察,要明确当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要常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掌握这些技能,相信只有这样,我们的实训教学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我们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复华.技工学校机械教学教法新探[J].中国校外教育:技校教育,2010(7).

第8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 模具 教学改革 技能型人才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我们研究了中职模具教学过程和该课程的特点,并重点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及具体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要注重技能培养和应用,降低理论的深度,尝试对模具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为适应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课程应突出模具制造工艺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模具制造工艺是专门针对模具零件的加工制造及模具的装配,其工艺特点较为专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模具设计、模具结构知识,同时,还需要熟悉各种加工设备及方法。模具制造工艺的学习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否则学生就会觉得该课程的内容空洞、抽象,无法理解,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不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1.改革原有的实训教学模式,推行模块化教学

在模具实训教学中推行四个教学模块,坚持"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讲练结合、实践先行、趣味伴行、模块化教学方式组织实施。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就业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将模具实训教学以四个教学模块的形式开展教学,模具实训教学模块内容如下:

1.1 专业技能教学模块

1.1.1 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模具钳工所有基本操作技能,打好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基础。

1.1.2 拓展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车床、铣床、磨床、焊接等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展就业途径。

1.1.3 数控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仿真技能、CAD/CAM软件应用教学,了解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

1.2 核心技能教学模块

1.2.1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拆卸、测绘实训教学,将测量技术、机械制图、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模具材料热处理、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工艺与模具结构等多门理论课程融会贯通,使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课程。

1.2.2 模具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模块

主要完成冲压模具、塑料模具的安装、调试、维修实训教学,了解模具使用设备冲床、注塑机等,掌握模具安装、调试、维修方法。

1.3 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

通过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1.4 技能鉴定实训教学模块

主要完成技能鉴定实训教学。

2.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制定优化的实训教学计划

改变以往在2-3学期以模具钳工基本操作技能教学为主的模式,学生实训了很长时间还不知道模具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困惑。优化模具实训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模具实训四个教学模块的实施。

1、第一学期在以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为主的基础上,增加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2、第二学期在模具钳工基础实训教学模块和趣味课题制作实训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增加拓展实训教学模块和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使学生了解普通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工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生在拆卸、测绘实训教学中了解专业内容,巩固专业思想。

3.模块化教学在实训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的情况,现将部分实训教学模块在实际教学中做法总结如下:

3.1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教学目的:一是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模具工作原理,拆装工具的使用等;二是通过测绘了解模具零件的尺寸,绘制测绘零件草图,绘制零件正规图,标注零件的尺寸及公差,零件的材料,技术要求等。

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分阶段逐步实施,在第二学期引入模具拆卸、测绘实训模块时,因部分专业课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欠缺,那么这一阶段以模具拆卸教学为重点,通过拆装了解模具结构、模具零部件的作用、模具工作原理,掌握模具的拆卸方法、组装顺序、拆装工具的使用。

3.2 模具制造实训模块

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目的:通过模具制造实训使学生掌握模具的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模具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巩固专业思想。模具制造实训模块内容包含冲压模具制造实训教学和塑料模具制造实训教学。

1)在模具制造实训模块教学实施中,采取个人独立完成到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遵循渐进、由简到难的教学顺序;讲练结合、实践先行的教学手段。〖HJ1.0mm〗

2)学生第一次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要求学生每一个人独立完成模具制造,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从零件的准备、零件的加工、零件的组合、模具装配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独立完成模具制造的能力。

在后续进行模具制造实训课题时,采用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学模式,小组成员四人,推选小组组长一人全面负责模具制造的进程、任务分配、协调小组成员零件加工精度和加工进度,通过模具制造实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课题,增强班级观念,团队观念。

其次模具制造过程组织管理,模具制造零件多、标准件使用多,如果组织管理安排不当,将可能造成零件丢失、标准件使用过多、钻头铰刀丝锥等工具损坏严重、零件加工精度不高、模具制造效果差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对模具零件加工提出要求,零件精度按图纸加工,如果图纸未规定公差则由教师制定公差,将零件的加工按课题要求对待,每加工好一个工件先由组长进行初检,教师进行复检,然后教师按小组分类统一管理工件,这样教师可以掌握模具制造进度、零件加工精度、有效的控制原材料的使用和标准件使用等情况。在成绩评定中采取以小组为评定对象,展开小组间竞赛,综合考察模具制造中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零件组合精度、模具装配精度、原材料的使用数量、标准件使用数量、工具损坏情况、团队协作情况、模具制造总体用时等方面评定出小组得分,再由小组成员根据小组得分、各自在模具制造中工作情况评定出小组每一个成员的成绩;以小组考核的方式评定成绩,可以有效地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锻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团队观念。

总而言之,结合中职教育的目标和对学生的要求,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会更加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将会受到社会欢迎。《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相关加工工艺及设备,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工艺过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学习加工工艺的能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

〖HT5”H〗参考文献

第9篇:普通铣床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模具专业;指导教师;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83-02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

邓福镑(1966-),男,大学本科,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机电中专工程师、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模具专业建设与教学。(广东 江门/529000)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他区别于传统学徒制那种师徒之间进行“一对一”的、以培养徒弟实践经验为主的教学模式,又区别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理论教学模式,推行“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和“上课即上岗、上岗即上课”的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实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根据企业及毕业生调研问卷分析得知,中职模具专业学生的能力应具备冲压模、塑料模及其产品的初步设计能力;能运用普车、普铣、刨削、磨削、钻削、插削、数控车、数控铣等加工方法对零件进行加工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模具装配、维修、上机调试等技能。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徒制都难以培养出现代模具制造岗位所需的人才,因而需要教学改革,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

一、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学校有校办企业或有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教学过程是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有机统一的过程。

1.岗前培训

在学生上岗工作前,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职业态度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初步培训主要在第一学期进行,包括机械制图、公差、零件测绘、数学、液压、金属材料、机械基础等课程的基础知识,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系统认识,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培训则在项目实施开始时完成,职业态度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则要贯穿在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岗前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提高在工作中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吃苦耐劳的精神。

2.理实一体化项目实施

以模具制作完成过程为主线、以项目为模块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现代学徒制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学校组建模具一体化教学工厂或与企业合作,将模具制作完成过程分化为多个项目,每个项目既是生产工序又是教学知识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习得知识。学生主要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项目。冲压模具生产教学任务项目划分如下:

项目1:模具设计。学生根据产品的形状与尺寸要求设计和绘制模具装配图、零件图。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在设计第一套模具时,主要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在经过多轮项目实施后,学生的知识慢慢丰富起来,本项目的实施基本由项目小组完成。学生在这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掌握了机械制图课程的知识,对金属材料、公差、金属工艺学、CAD等课程的知识也逐步掌握。

项目2:刨削加工。引导学生掌握刨床的工作原理和刨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刨刀修磨方法和刨削工艺参数。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刨削好。

项目3:普车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普通车床的工作原理和车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车刀修磨方法和车削工艺参数。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车削好。

项目4:普铣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普通铣床的工作原理和铣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铣刀修磨方法和铣削工艺参数。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铣削好。

项目5:磨削加工。引导学生掌握磨床的工作原理和磨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和磨削工艺参数,掌握粗糙度的测量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磨削好。

项目6:钻削加工。引导学生掌握钻床的工作原理和钻床的操作方法、掌握工件装夹技巧和钻头修磨方法,掌握划线技巧和打中心孔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将零件孔钻好。

项目7:数控铣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数控铣的编程方法,掌握数控铣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完成零件数控铣加工。

项目8:数控车加工。引导学生掌握数控车的编程方法,掌握数控车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完成零件数控车加工。

项目9:线切割加工。引导学生掌握线切割的编程方法,线切割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学生根据图纸要求完成零件线切割加工。

项目10:模具装配和上机调试。学生将加工好的零件按装配图要求进行模具整体组装,完成后上机试产。学生通过模具装配,对零件中的倒角、公差、粗糙度等方面知识有更加深刻理解;通过模具装机试产,深入理解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熟识压力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能熟练地操作压力机。

在教学生产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1采用全班集中上课,小组协作完成;2~10的项目采用分组实施,学生在指导教师监督下完成。项目结束后,进行小组总结讨论、全班集中讨论。对下一套模具的生产,指导教师要将2~10的项目组进行轮换。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好每个细节的质量关,如学生所画的总装图、零件图经指导教师审核确认正确后才能开展零件图绘制和进行零件加工。

3.评价反馈

检查评分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教学任务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由于学生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每个小任务完成后,都要通过自我评分、小组评分和指导教师评分来指出问题的所在,以使项目实施出现的问题都能得到正确处理。通过评价反馈,使学生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扩展知识的宽度、提高理论理解水平、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现代学徒制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能力要求

教学过程是教学生产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能否实施,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确保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指导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指导教师既要熟识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操技能;要有多年实践经历,还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2.责任心要求

指导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学生产项目能否完成的关键。由于项目实施所制作的模具,是给工厂使用的,且模具的加工和试模过程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指导教师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在安全和质量方面严格把关,每一张图纸都要经过严格校核才能充许学生进行机加工。要认真细致地观察问题,及时指导和督促学生,使项目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完美完成。另外,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做好如材料供应、联系工厂等后勤服务工作。

三、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的优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中职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普遍掌握得不够好,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喜欢现场直观学习。中职模具专业教学采用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在学习中生产,符合中职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将教学过程化为多个教学生产任务实施过程,学生直接参与模具接单、设计、工艺编制、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试模、成品检验等模具制造全过程的学习与生产,让学生既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又学到相应的实践技能,实现“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符合现代产业的岗位需要。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融会到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之中,并把在生产中的体验与理论进行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生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

4.提高学校的经济效益

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学徒制,在教学过程完成模具设计与制作,为周边中、小企业提供了帮助,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减少了因实训所产生的大量耗材。

5.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岗位对劳动者要求发生了变化,大部分岗位要求劳动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生产操作技能。模具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保证了现代学徒(学生)在社会中具有很强的工作竞争力,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隋广智.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7).

[3]杨占尧.冲压工艺编制与模具设计制造[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4]宋洁,闫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运作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5]安春雨.工学结合阶段中职数学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学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