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幼儿园角色游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角色游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幼儿园角色游戏

第1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关键词:指导策略;幼儿教育;角色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2-105-01

一、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最典型的一种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角色游戏的本质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角色的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它在幼儿主题探究活动中经常得以应用,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掌握和积累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产生的源泉,是游戏开展的基础,不管是幼儿园中的哪个年龄段的幼儿,生活经验越丰富,他们的游戏内容与题也会越充实,越广泛 ,情节也越深入,甚至越具创造性。

二、角色游戏和其他游戏相比有着它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主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独立自主活动,他们可以自己确定游戏的主题,情节,分配角色,制定游戏规则并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的开展游戏,其次,它是一种创造性想象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为顺利角色任务,还必须以物代物,如将玩偶当成自己的宝宝,实现当妈妈的愿望,再次它的内容主要反应社会生活,为社会家庭和幼儿园周围环境所制约幼儿玩角色游戏的冲动,来自于自己头脑中对现实生活的印象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它有很大的灵活性无一定的程序和模式不追求什么固定的结果。

三、那么教师如何对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指导呢?

1、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观察

通过观察了解幼儿游戏中的表现获得指导信息《纲要》指出:“教师是指导者又是游戏的伙伴儿,更重要的是教师是一个观察着。”通过观察教师可以获得来自幼儿多方面信息,发现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偏差,特别需要突出表现,精彩瞬间,在角色游戏中观察倾听幼儿指导的准备工作提供基础,也是教师的准备工作和介入游戏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细致观察,可以发现何时需要增加游戏,时间、地点、材料和经验。可以了解幼儿游戏的现状,使教师能更好的介入幼儿的游戏。

2、教师在角色游戏中与幼儿的语言沟通,教师指导什么角色游戏的主要方式是语言的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环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

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更谈不上教育,幼儿教师的沟通能力是实现心灵交流的教育艺术,是创作彼此新关系的动力。幼儿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开展游戏,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有兴致毫不勉强。努力的在游戏过程中学习,而不是将教师自己的意图或设计强加于幼儿,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适当的言语,尽可能的蹲下来与幼儿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兴趣和想法,鼓励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愿望。

3、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中创造条件和建立游戏规则,环境是幼儿学习的“第三位老师”教师必须给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是幼儿做好游戏的必备的空间条件,教师作为环境的创设者,游戏中应善用观察和聆听从幼儿作用于环境的生活中,敏锐的捕捉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调整和变换环境将游戏引向纵深。幼儿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美观、整洁有序,富有童趣的游戏环境,只有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幼儿才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内容充实新颖,否则游戏将变得枯燥无味,也不能持久,教师为幼儿提供玩具材料时还要注意不同年龄特色的孩子生理特点,从安全角度出发,使每个玩具都发挥其作用,拓展孩子的想象力。

四、教师除了给幼儿提供必要的场地,时间和玩具外,还要在游戏之前进行必要的游戏规则,这些规则不是束缚幼儿而定,而是在保证卫生与安全前提下,让幼儿更自由,更充分的参加游戏,从而达到游戏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于反感。所以选择介入加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1、幼儿难以将游戏顺利延续时间

幼儿游戏中难免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即遇到“认知结”因此,教师要注意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2、幼儿游戏中出现了不良因素的时候

幼儿的游戏中不良因素包括:出现危险、不安全因素、攻击、游戏主题不够积极健康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在游戏中幼儿出现争执、打闹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介入给以正确的引导。因为这是一种不道德不健康的行为,不应提倡。

3、教师在角色游戏中介入指导

角色游戏的自主性与教育的目的性是一对矛盾。如果仅从游戏的角度考虑,让幼儿随心的玩,那么他们就难以从游戏中得到教育所要给予孩子的东西,如果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用教育的角度束缚游戏,强迫幼儿学这学那,则会失去游戏本身的意义,所以指导角色游戏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发挥他们的主管能动性,又要离开教育于其中,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灵活的、机智介入游戏的能力。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进入进行指导游戏。但是盲目地介入会打断幼涸诮行指导游戏。但是盲目的介入打断幼儿在进行的游戏,会影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以及伙伴间的相互作用,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赖,甚至于反感。所以选择介入的时机是相当重要的。

4、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版主幼儿角色意识培养

第2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角色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满足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是童心嬉戏的世界。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经验,促进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提供合理的游戏材料及游戏中教师适当的指导对游戏的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创设逼真、舒适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热情

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因此,环境能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

1.1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设游戏主题,开设幼儿感兴趣的游戏。

游戏是反映现实生活世界,所以游戏的主题需来源于现实生活,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则游戏内容充实新颖。为此,教师要丰富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内容。可以利用本地自然条件,带领幼儿走上社会、实地认识、亲身感受。如带领幼儿外出游览或参观时,有意识地指引幼儿观察交通警察是怎样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的作用、车辆与行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等,还可了解理发店、医院、超市、饭店、农贸市场,使幼儿熟悉每个地方不同的标志、工作人员不同的服饰、工作方式及服务流程,为开辟游戏提供前提条件。

1.2 与幼儿共同设计、创设氛围,让孩子成为游戏环境的主人。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游戏区角,用围合的方式合理的划分区角,可借助幼儿的桌椅、盒子等材料组成围合,突出游戏空间。教师与幼儿共同创设游戏符号名称,通过孩子的绘画、手工作品等来体现游戏主题。比如烧烤店的挂牌上可以让幼儿画一串串烤鸡腿、烤香肠等图片;医院的挂牌上画上十字标记、医生护士的人物形象;娃娃家画一幅一家亲的图片来展现。来源于孩子的图画符号更让孩子一目了然,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环境的主人。

2 提供形象、功能丰富的游戏材料、确保游戏的有效开展

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如烧烤店游戏中需要烤箱、烧烤的食品、调料等,娃娃家游戏中需要布置厨房、房间相应的设施设备这些都是典型的角色游戏材料。因此,在材料的投放、功能的使用方面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水平,充分灵活的运用材料、发挥材料的功能,促进游戏的有效开展。

2.1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提供材料。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比如: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因而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又如: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烧烤店”中,“厨师”先把材料放烤炉上烤一烤,还会用扇子扇风加速,让后再加点调料。娃娃家“妈妈”会“买菜”“洗菜”“切菜”“烧菜”等一系列环节。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把游戏开展下去。

2.2 充分灵活的运用游戏材料,发挥材料的功能。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百宝箱就能发挥其功能,提供一些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比如,中班幼儿在开展“理发店”游戏时,“顾客”口渴要喝饮料,“服务员”到百宝箱找到瓶子和吸管为“顾客”提供服务。又如,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教师适时的指导、促进游戏水平的提升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游戏中,不能任由幼儿无目的地游戏,教师起着引导作用,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能逼真地扮演角色,游戏的内容是否丰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幼儿的创造性如何。根据幼儿开展游戏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予以指导。

3.1 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幼儿游戏。

教师加入游戏,担任游戏中的某一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并通过角色的扮演取得发言权、管理权和评议权,以便指导游戏的开展,不断丰富游戏的内容。如一个当理发师的小朋友离开了岗位到处乱跑,教师以顾客的身份到理发店,找回理发师并说:“理发师可不能到处乱跑,顾客来了要接待哦。”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担任卫生检查员,表扬点心店的卫生工作。教师还可以以顾客的身份来点心店用餐,提高“招待员”招待顾客的服务质量。总之,教师以角色身份参加到游戏中去,既可为幼儿增添游戏情趣,又能增进师生友谊,便于指导游戏和了解幼儿,促进游戏向深层次发展。

3.2 教师要在游戏中观察幼儿的表现,适时教育。

第3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一、创设班级特色游戏,创新串联环境

(1)游戏环境独具风格。在创设游戏环境时,首先就考虑从环境风格上有所区别,让幼儿一看上去就产生耳目一新的新奇感,由此产生游戏交往的愿望。如有的班级选择了时尚风,以宣传海报为主打形式,向幼儿宣传自己班级中的游戏内容,吸引幼儿前来参与;有的班级则以运动风为主要风格,将运动项目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满足了幼儿好玩好动的特点,幼儿非常喜欢;有的班级以地方风为特色,有的班级以江南民俗风为特点,以江南特有的蓝印花布布置整个环境,优雅恬静,将幼儿带入一个独特的游戏场所……因为各班创设了截然不同的游戏环境,激发了幼儿串联的兴趣与愿望。

(2)游戏内容各具特色。要在游戏的种类上有所区别,幼儿才能够真正地动起来。同时,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幼儿喜欢的才是最好的。有的班级以购物休闲为主,开设了“美乐琪自助餐厅”“大润发超级乐购”“天使宝贝影楼”等区域;有的开设了与健体游乐相关的小舞台、健身中心、智慧棋社等内容;有的班级开设了“宠物一条街”“美食一条龙”游戏活动;有的班级则以开设了“茶艺吧”“印染坊”“童学馆”“江南人家”等内容……风格迥异、内容独特的游戏环境,吸引着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使游戏常开常新,幼儿乐此不疲。

二、深入拓展游戏内涵,遵循基本原则

(1)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印。幼儿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内容只有与生活接轨,才可以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因此,在游戏内容的选择上,要非常注重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如幼儿都有定期体检的经验,因此,他们提出要开设看病的医院时,特别提出了要有一个进行“体检”的地方,有的班级中就特别开设了“儿童体检中心”游戏。

(2)与社会时尚元素相牵。现在幼儿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认识到的世界都可能在游戏中得到体现。因此,在游戏环境的创设上,我们融入了时代性的元素。如某班的“茶艺吧”中,增加了品尝新茶的环节,则与春天时候新茶上市这一社会特征相吻合。

(3)与幼儿发展需要相融。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游戏设置的关键点所在。经过小中班的培养,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照顾他人的能力与需要,“宠物一条街”的开设,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与宠物亲密接触,表达自己对弱小动物的关爱情感,这对培养幼儿富有爱的品质非常重要。同时,许多幼儿都有在家圈养小宠物的经验,或者是渴望养一只小宠物的愿望,这一游戏的设立既可以满足幼儿对现实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延伸,也能够满足部分幼儿在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更能得到幼儿的喜爱。

(4)与主题教学活动相随。我园实施主题性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对某一类知识经验进行较为全面地学习,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进一步学习、模仿、探究的愿望。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与幼儿共同将这些内容纳入角色游戏中,既可以满足幼儿学习、表现的机会,又可以让角色游戏的内涵不断变化,常玩常新。如某班的“茶艺吧”中是主题“三月江南”中科学活动“认识茶叶”活动的延伸,根据茶叶制作的过程,在整个游戏中创设了从炒茶、制茶、灌茶到品茶等游戏环节,幼儿在游戏中玩得不亦乐乎,深受他们的喜爱。

三、发挥幼儿游戏的主体性,细化串联情节

串联式角色游戏与传统型的角色游戏的最大不同在于幼儿这一游戏主体的流动性,在开展串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在流动游戏中不断发现问题,商讨调整策略来解决问题,并逐渐使游戏串联更加可行。

问题列举:班级游戏材料流动到别的班级后怎么归还?

解决策略:发现问题后,教师组织与幼儿一起来讨论解决问题。有的幼儿有在家帮爷爷奶奶卖废品的经验,就提出开个“废品收购站”,但这些物品并不是废品,还可以再利用,叫这个名字不太妥当。最后,大家为这个游戏起了个名字,叫作“货物中转站”,每个班级中都把几个牛奶盒子连在一起,分别标上班级的名称,制作成一个既轻巧又便于搬运的储物箱,放在“货物中转站”中,同时又增加了一个“送货员”的角色,幼儿在串联游戏中买了哪个班级的游戏材料,走到任何一个班级都可以放在“货物中转站”中相应班级的盒子中,当货物累积到一定的数量时,“送货员”会摆出“送货中”的牌子,将物品送回相应的班级,极好地解决了各个班级游戏材料紊乱的现象。

随着串联游戏的深入开展,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高,游戏情境更加深入,游戏内涵也更加丰富起来。

第4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关键词]角色游戏;问题;对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特别是角色游戏,更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使得教师、家长对幼儿园开展的角色游戏认识不足,忽视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的作用,对角色游戏的指导存在许多误区。

一、农村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

1. 对创设角色游戏认识不足

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是反映幼儿所处的实际生活,是幼儿感知生活,或者经过幼儿的思维加工以后所形成的生活经验的表现。教师应该处理好角色游戏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些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时,认为角色游戏的主题越多越好,越新鲜越好,结果导致游戏开展过程中幼儿对角色生疏,情节脱离实际,游戏无法进一步拓展。同时家长的观念也严重影响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园开设角色游戏,家长就会提意见:“我们是让孩子来学知识的,不是来玩的。”为此不少幼儿园也为迎合家长需求而不开展游戏活动。

2.对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尺度拿捏不准

角色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必备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不断推进游戏的进程。由于幼儿天生就喜欢一切鲜明、具体、形象生动的新鲜事物,导致很多教师在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就会越喜欢,由于太过于片面的追求外观新颖、仿真的游戏材料,而忽略了材料的操作性。

3.教师对游戏的角色定位没有把握好

有些教师没有真正掌握角色游戏的指导技巧,出现规定情节、指定角色等替换的现象,使角色游戏缺乏童趣。有些教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不了解幼儿的游戏心理,对孩子的游戏更多的时候是采取放任自由,使游戏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层次上;没有掌握角色游戏的特点,干涉太多,指导上不得法,失去了指导意义;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整体性。

二、农村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游戏质量

虽然幼儿教师认同“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这一理论说法,却没有真正地运用到实际当中,没有真正做到把游戏当作幼儿的基本活动。所以教师首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转变观念,改变“重集中教育、轻游戏”的教学方式,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对游戏的认识,并利用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观念,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还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结合农村实际,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游戏计划,促进幼儿园游戏活动质量不断提高。

2.因地制宜,创设合适的游戏主题

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角色游戏的主题越广泛、情节就越深入,因此,我们应注重丰富农村幼儿的实际生活,以支持角色游戏的开展。但是,随着农村日趋城市化,农村幼儿园的孩子们有着不同于我们以往认识的已有经验。一方面他们对身边田地里的庄稼、蔬菜不能充分的认识,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农村孩子”;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场景、文化又离他们还很远,他们对此也不理解。基于上述情况,教师应与时俱进,灵活处理角色游戏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果教师没有把握好农村幼儿的特点,那么很难把角色游戏开展下去的。如:“娃娃家”“小诊所”“小吃店”“理发店”“小超市”“菜市场”等游戏主题都是农村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过的,它们都是丰富多彩的角色游戏主题。

3.就地取材,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农村幼儿园可以根据农村的特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角色游戏。采取自制、利用、替代、收集的方法,为游戏的开展准备大量的玩具。如:用牙膏盒、牛奶箱、废泡沫等可做成美观大方的“自动取款机”“交通工具”“家具”等,供幼儿玩“银行”“小司机”“娃娃家”“商店”等游戏。用丝瓜、蛋壳、白萝卜等能做成各种有趣的“工艺品”。用葫芦可做成“不倒翁”或“花瓶”等;用碎布做衣服;用麦杆、筷子做称杆;用旧塑料盘做称盘;用山上的野果粒代替“大米”“黄豆”“味精”等;还可以供给幼儿棉花、碎布等。这些都可以以物代物、一物多玩。这样,不仅供给了游戏材料,而且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

4.适时、适宜地介入参与游戏

角色游戏指导的艺术性在于保护并不破坏游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在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以支持者或参谋者身份介入,把教育意图转化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使角色游戏的目标渗透到游戏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游戏过程中师幼的关系。教师在游戏过程中除必要的、间接指导外,不要干预过多,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老师的指导要有针对性,要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尽量保证游戏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尽量减少游戏过程的中断次数和教师介入的消极后果。在角色游戏中,“玩”是第一位的,幼儿玩的兴趣,关系着幼儿自主性的发挥,也关系着游戏的成败,农村幼儿园孩子角色游戏经验贫乏,更需要老师适时适宜地指导游戏开展。

首先当游戏内容贫乏,幼儿不感兴趣的时候,需要老师及时、巧妙地启发、引导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如:当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只知道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教师以“商店经理”的身份出现,告诉幼儿“六一节”到了,为什么不搞“促销”活动?这样孩子创设了新的玩法,“商店”的生意顿时火热起来。又如:班上的角色游戏区新开了“洗衣店”,“有脏衣服的,快拿来洗呀!”“我们洗衣店的服务是一流的,快来呀!”孩子们很卖力地在活动区吆喝着,可就是没人光顾,教师走上前去一看,洗衣店里只有一只旧的小塑料盆和一块黑不溜秋的抹布,怎么看也不像个洗衣店。没有客人来,扮演服务员的孩子们无事可做,自己也想溜走,去别的活动区玩,这就需要教师扮演“商店经理”及时地“送来大型洗衣器械、和几个电熨斗”引导幼儿以大纸箱代替大型洗衣器械,以方形泡沫代替电熨斗,当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增添洗衣店的材料并对当天活动进行反思。

其次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如:在理发店的游戏中,单一的洗、剪、吹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不高,没有人想去理发店游戏了。教师适时以“店长”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或绘画出各种不同的发型,并以店周年庆推出“新发型”优惠酬宾活动,丰富“理发店”,扩大了经营范围,“工作人员”也不再无所事事,理发店又热闹起来。

再者教师要在游戏进行困难时,及时改变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积极性。如:在医院的游戏中,由于农村幼儿平时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很难深入开展。于是教师可以就把“大医院”先停业,有目的地和幼儿一起去附近小诊所参观了,再和幼儿讨论诊所里有哪些人和部门,就这样只有两三个门诊的“小诊所”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参与讨论的小诊所建立了,都乐意参加医院游戏。

总之,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因此要真正在农村幼儿园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必须让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能渗透到农村幼儿园的每个角落,让所有孩子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

参考文献 :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第5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体育游戏是提高幼儿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手段。但是,幼儿园教师作为体育游戏的设计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存在设计缺乏体育知识、游戏情境单一,忽视突发的情感问题、缺少及时的情感鼓励,过多成人化语言、指导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教师作为设计者:缺乏体育知识,游戏情境单一

1.缺乏相关的幼儿体育知识

案例1:小班体育游戏“小小特警员”教案

活动目标:发展跪爬与匍匐向前爬的动作技能

活动重点:匍匐向前爬的速度和姿势

活动难点:匍匐向前爬时膝盖的发力

活动流程:热身运动一练习跪爬一练习匍匐向前爬一放松运动

在练习匍匐向前爬的环节中:

第一次体验匍匐向前爬一交流匍匐向前爬的要领(双臂屈肘向前爬行,两腿贴至垫子,屁股放下,不要抬头,膝盖要学会用力往前推)一第二次匍匐向前爬(解决第一次匍匐向前爬出现的问题)一第三次匍匐向前爬(速度和动作准确化)一总结匍匐向前爬的要领。

在案例1中,活动的难度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匍匐爬行一般是在大班进行,对于初次进行爬练习的小班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显然教师没有相关的幼儿体育知识。虽然教师设计得很具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效果并不好,这也说明小班幼儿对于匍匐向前爬是不适应的。而且,活动重点不应该放在匍匐向前爬的速度和姿势上。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进行尝试,学习规范动作。对于大多数小班幼儿来说,只能作为一种尝试,而不是重点。

2.游戏情境过于单一

案例2:大班体育游戏“烧烤游戏”中的游戏规则

双人游戏的规则:先请一个小朋友扮“食物”平躺在垫子上,双手交叉握紧拳紧贴胸口。另一个小朋友扮“厨师”,从“食物”身上跨过去,当作烤一次;等到“厨师”跨过“食物”以后,“食物”要立刻翻个身,双手和脚尖撑地,屁股翘起呈拱门状,这次,“厨师”要从“食物”的身体下面钻过去,算作烤两次。这样的动作要循环持续做下去,一共烤六次,“食物”才算烤熟。(进行两轮)

小组比赛的规则:幼儿分成两组,每组一半幼儿扮“厨师”,另一半幼儿扮“食物”。“食物”依次平躺在垫子上,保持一定距离。第一个“厨师”出发,要跨越每一个“食物”,再从每一个“食物”下钻回来,拍下一个“厨师”的手,下一位“厨师”才能出发。重复前面的动作,直至组内所有的“厨师”都烤过所有的“食物”。哪一个组的“厨师”先烤完所有的“食物”,哪一组就获得“金牌厨师”称号。(进行三轮)

在案例2中,双人游戏与小组比赛的规则有一些区别,但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双人游戏的时候,幼儿只是在不停地反复做相同的动作,显得十分单一,参与性可能会逐渐减弱。在小组比赛时,参与游戏的人数增多,同时设计三轮比赛,反复的比赛也会让幼儿觉得枯燥,渐渐失去兴趣。

(二)教师作为支持者:忽视情感变化,缺少情感鼓励

1.忽视突发的情感问题

案例3:大班体育游戏“垫儿乐”中翻跟头接力赛环节

在翻跟头接力赛时,幼儿甲无意中脚碰到了幼儿乙的脸上,这使幼儿乙情绪激动、言语激烈,教师并未注意到此时幼儿乙的情绪变化,继续按教学计划中的内容进行教学。

在案例3中,教师完全是为了教而教,对非教学计划中的情况不加关注,只是留意要教的动作和幼儿的完成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相互碰撞是教学预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而教师对其并未注意,也不敏感。虽然教学内容能顺利地进行,但是由于教师观察点的局限,忽视了对幼儿心理安全的支持。这样的教学虽然教案中设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得到完成,但是没有达到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情绪安定愉快的目标。

2.缺少及时的情感鼓励

案例4:中班体育游戏“小小特警员”中练习单人滚环节

幼儿体验自由滚动后,教师让幼儿示范自己想到的不滚歪的方法。示范的幼儿方法不是很好,还是会滚歪,在一旁观看的幼儿不停地大笑。教师对其他幼儿的大笑行为没有制止。

幼儿练会有做得好与做得不好的情况,但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师要时刻以关怀、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同水平的幼儿。在案例4中,教师并没有对做得不好的幼儿及时鼓励,予以积极回应,肯定幼儿积极思考的精神。对于其他幼儿的大笑,教师也没有制止。此时,进行示范的幼儿会感到羞愧和害怕,积极性可能也会减弱。教师及时的鼓励才是幼儿安全情感氛围的有力支持。

(三)教师作为引导者:成人式提问,指导方式单一

1.成人式的提问过多

案例5:小班体育游戏“小小特警员”中练习跪爬环节教师的语言

介绍要求:

师:“今天的活动与垫子有关,通过垫子我有一个要求,听清楚了如何通过这块垫子,请你们双膝着地,通过这块垫子,然后回到座位上坐好。”

师:“听清楚我刚刚的要求,通过垫子的时候是什么要求?双膝着地!”

幼儿第一次体验过程中:

师:“甲听清楚这个要求:双膝着地!”

师:“乙听清楚要求没有?双膝着地!”

师:“丙双膝着地,听清楚。”

幼儿第一次体验结束。

师:“刚才所有小朋友都通过了这块垫子,我提了什么要求?”

师:“记得很清楚,但是在刚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

师:“你发现什么?请你来说一说。”

师:“有的人噌噌噌爬过去了,有的人相对要慢一点,双膝着地爬过去。”

2.教师要给予幼儿情感安全氛围的支持

情感安全氛围主要是给予幼儿鼓励和安抚,且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比如,当幼儿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要及时地鼓励和拥抱;出现小组比赛输的一方,教师要肯定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帮助总结失败经验,同时告诉他们比赛输赢不是最重要的。

在案例3和案例4中,教师对活动中幼儿情感问题的忽视,也是对体育游戏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

(三)教师作为引导者

1.教师要进行有效提问

提问是教师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思考探究的方式。有效提问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数量适宜;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征,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比例要合理,适当启发幼儿;提问要有目的性,与活动内容有关等。

在案例5中,教师的提问启发性问题少,针对一个问题反复问,多次强调要“双膝着地”,是一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幼儿缺少思考的机会,教师可以反问幼儿“谁来告诉我动作是什么”。教师提问时语言随意,问幼儿“为什么速度不一样”,这种问题难度大,十分宽泛,不易回答,可以改成“速度不一样与身体动作有关,请小朋友注意一下他们的动作有哪些不同”。当幼儿已经掌握动作时,就应该将问题与活动内容相结合,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

2.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

直接指导是大多数教师喜欢采用,并且觉得简单有效的一种指导方式。在现今的幼儿园体育教学中,这种方法具有争议性,因为过多使用会产生幼儿被动学习而脱离幼儿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情况。所以教师更多采用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对幼儿来说具有难度的、陌生的一些动作,教师的直接指导只是一个直观的印象。真正要让幼儿掌握需要的是幼儿自己的主动思考和探究,这就需要教师的间接指导,比如游戏规则、角色分配、幼儿示范等。教师的指导要直观、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我调节意识。

在案例6中,教师首先应把“双手抱膝滚”的标准动作进行示范,然后让幼儿集体进行尝试,在尝试中思考和探索双手抱膝滚的方法。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选出做得好的幼儿,给其他幼儿做示范。首先,教师运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提出观察重点。其次,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总结出动作要领。最后,教师将幼儿总结的内容进行规范化,精练化。教师将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相结合,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尝试和探究的机会,才能使幼儿实现自我学习和发展。

第6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关键词]学前儿童;元交际;角色游戏;能力;论述

经研究调查发现,学前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是通过元交际就游戏的角色、所实施的行为以及情景转换进行沟通和协商的,同时对于游戏的情节和规则也是通过元交际来展开讨论的,毕竟学前儿童的年龄还比较幼小,无法使用具体的语言以及肢体语言来进行详尽的沟通。鉴于元交际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元交际含义的分析与论述

所谓的元交际指的是一种抽象的“交际”,也可以说是潜意识的沟通和交流。它通常指的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双方通过对对方真正的交际意图或者是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主观上辨识和理解的沟通活动。在角色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活动一般处于两种水平之上,其一指的是儿童对于事物或者是行为的主观意识,也能称之为假想。另一层则是客观的交流行为。由此可以看出,角色游戏是为儿童提供了元交际情境,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双方或者是多方主体也是通过元交际来完成了大部分关于现实游戏的沟通与交流。

许多研究人员通过对儿童在角色游戏中的语言发展,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首先,角色游戏是儿童学习培养元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儿童是通过使用元交际能力来开展角色游戏的。最后,儿童通过角色游戏使用并发展元交际能力,慢慢地将其发展成为叙事的能力,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其他综合能力的塑造。

二、学前儿童在角色游戏中对元交际能力的学习

人类作为群居性的高等生物,沟通和交流是群居能够得以实施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现在团队合作、相互协作实施的基础。然而,在最初还没有语言和文字或者说是在现代双方不能使用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情况下,人类还可以通过“眼神交汇”或者是相互猜测,也能完成正常的沟通与交际。当然,交际的双方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图,那么就说明双方的交际被阻断,也可以说是元交际没有被完成。由此可见,元交际对于我们人类的交际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重要能力之一。对于学前儿童来讲,角色游戏的进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元交际情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大量的运用元交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不断的通过调整元交际来提高沟通交流的成功率,同时他们元交际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有关的研究调查表明,角色游戏在学前儿童进入到小学学习阶段依然是他们培养元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角色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学前儿童越来越多、甚至是频繁的使用元交际能力来完成与对方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使用元交际能力进行沟通的现象却是很少见,在这一点上也能充分说明角色游戏对元交际能力学习的重要性。

三、儿童使用元交际来开展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不断使用元交际能力进行沟通与交流,也是通过元交际能力来完成对社会以及自身的认知,并且用这种元交际上的互动来完成游戏中的互动,从而发起并成功演绎着自己的角色,最终完成全部的游戏内容。

Piaget认为,当儿童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表征活动时期,他所能从事的主要是象征性的游戏。在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在其内部不断的发展变化,向着更加高级的阶段进展,而儿童对于文化知识方面的认知只有在社会大环境下才能得到发展,角色游戏正是儿童通过与同伴来实施情景演绎,从而模仿了社会情境,也进一步使其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锻炼。经过有关的研究调查表明,角色扮演游戏对于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心理发展以及分析、判断、选择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帮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是因为使用元交际能力来开展角色扮演游戏,才能不断提高对社会环境的接触与认识,从而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并且使元交际能力本身也得到发展。

众多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年龄阶段以及不同性别的儿童进行分别的试验之后,才发现能够对元交际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众多。其中无论是游戏的发起或者是维持这些不同环境和条件的孩子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各项因素对元交际能力的影响,从而提高教育的水平。

四、儿童借助元交际发展自己的叙事能力

叙事主要指的是儿童在使用元交际能力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时,各角色主体之间的对话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儿童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时,不断使用元交际能力和发展元交际能力,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流畅、高效,那么这也就表明着其叙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Habde Ilgaz以及Aksu-Koc考察了30名三至五岁的土耳其儿童,让他们分别以角色游戏和以图画书所引发的情境进行叙事,得到的结论是,通过角色游戏要比通过图画书所引发的叙事更加的复杂。因此,开展角色游戏对于提高儿童叙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角色游戏,儿童通过与同伴就所扮演角色的社会情境进行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而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又使得他们进行沟通与协商,从而使叙事有了调整和辨别的过程,这对于构建他们立体式的叙事能力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五、学前儿童角色游戏中元交际语言的发展

从目前已经存在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元交际对于儿童的成长以及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对学前儿童较色游戏中的元交际语言研究也可以为学前教育带来很重要的启示作用,比如说帮助老师了解儿童的交际、叙事以及元交际等语言方面发展的能力,了解角色游戏中孩子综合能力发展的状况,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的教学策略,设计更加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学内容等等。

但是,这些已有的学前儿童角色游戏中的元交际语言研究尚且不够全面,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以前的研究者多是从元交际语言的某种形式或者某一部分内容对其展开实验或者是探讨,对于元交际语言的功能、形式以及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等全方面、综合性的研究却比较缺乏。比如说,学前儿童角色游戏中元交际语言的完整过程是怎样的?学前儿童角色游戏中元交际语言的使用对儿童其他方面能力的影响如何?儿童在角色游戏中使用元交际语言除了能促进儿童个人能力之外,对于带动其他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帮助?等等。这些系统的研究将会成为未来我们研究元交际语言的重点所在。此外,将已有的元交际语言研究成果与现代儿童教育进行充分的结合,也是我们未来发展元交际的重要方向,毕竟探讨其实用价值才是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总结:关于学前儿童角色扮演游戏的元交际能力分析本文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具体的内容还应该通过对更多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与论述之后来客观的探讨。但是鉴于角色游戏以及元交际能力在学前教育以及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

第7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社会认知研究相对较少,依据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特点而专门设计的社会性发展领域的课程也比较罕见。因此,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能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有效教育活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厘清社会认知的内涵,完善幼儿园社会认知教育课程

我国学者庞丽娟指出,社会认知是认知的一个方面,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受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大。在一般认知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更多地受到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幼儿园教育能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或者主要照料者往往更注重儿童认知的发展,相对忽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则更为全面,且更注重幼儿对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规则和社会角色等的理解。但是,目前在幼儿园课程中有关社会认知教育的内容比较匮乏。鉴于此,完善基于幼儿生活环境的社会认知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认知是对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即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因此,社会认知的内容由社会性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所决定。在社会学中,社会性客体及其关系所包括的内容有:人与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教育也应包含相应的内容。

1.关于人际关系的认知

从我国国情出发,3~6岁儿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应该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关系、同伴关系和与周围人的关系的认知。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心理上的直接联系。人一来到世上,便处于人际关系之中。形成与成人、与同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人际交往前,儿童对于所要交往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必须有所认识与理解,在这个前提下,儿童还要学习其中包含的社会规则,如与长辈交往必须遵循的社会规范――尊重长辈。只有在这些社会认知都成功发生的前提下,儿童的人际交往行为才会符合社会规范。因此,在学前期,帮助儿童认识人际交往中社会认知的那部分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对同伴关系的认知是人际关系认知中的重要内容。在同伴关系的影响下,儿童能够很快地学习相应的符合社会文化的行为模式。通过与同伴的交往,儿童能够学习自己在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明了该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和享有的权益。

2.关于社会环境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周围的世界,主要包括对家庭、社区、幼儿园、家乡、民族和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认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该遵循由近及远、从具体慢慢过渡到概括的原则。具体说来,与幼儿年龄相对应,要从对身边环境的认知开始,先是家庭、幼儿园,然后是社区、社区中的公共场所,再次是家乡。至于对国家、世界等概念的认知则要到学前后期才能进行。例如,为了让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首先让他们认识幼儿园的环境,幼儿只有认识了幼儿园的环境,才能产生安全感,进而喜欢幼儿园。大班幼儿则可以对自己的家乡、民族和国家有个初步的认知,甚至能够认识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及其特点。

3.关于社会角色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目的就是更好地促进社会化进程,社会化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适应社会文化、参与社会活动、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如母亲、女儿、幼儿园教师、家长、妻子等。特纳(J.Turner)曾经对社会角色、自我意识与社会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论述:在社会角色的互动中,行动者总是以一种能够加强自己已有自我概念的方式来表现自己。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社会角色的获得既是社会化的目的,又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也许要让学前儿童完全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并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选取幼儿能够理解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经验。在学前期对儿童社会角色认知的教育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对自己和他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的不同角色以及社会上不同职业的人的认知。例如,警察是幼儿非常羡慕的职业,但是幼儿对于警察的认知并不全面,很多幼儿将警察定义为是抓坏人的人,有的则认为罚款的人就是警察。因此,对于警察这个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职业,有必要进行一番介绍,以便让幼儿正确认识警察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4.关于社会规则的认知

社会规则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理解与遵守的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儿童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了解社会规则并养成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惯,因此社会规则的认知是儿童社会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1)基本道德规则:即对是与非、对与错、爱和憎等道德问题的认知与判断。(2)文明礼貌行为规则:个体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人际交往与言谈举止的礼仪与规则等。(3)公共场所行为规则:公共卫生规则、公共交通规则、公共财产保护和爱惜规则等。(4)群体活动的规则:学习、游戏和生活等群体活动应遵守的规则,如排队、轮流、等待、礼让等。(5)安全规则:用以保护儿童安全的行为规则。

二、整合多种教育途径,全方位进行幼儿社会认知教育

社会认知教育和认知教育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将社会认知教育看作是认知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其认知对象是有关自我、他人、群体关系以及内在心理过程等方面。社会认知教育的途径有许多种,幼儿园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1.创设有利于开展社会认知教育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极具教育价值。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中,创设适宜的环境能大大提升学习效率。目前,在幼儿园中用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主要是角色游戏区,这些区域的设置能让幼儿学习不同社会场所的规则,并通过角色扮演来认知不同的社会角色。通常,幼儿园可以设置的角色游戏区有娃娃家、医院、理发店、小商店、警察局、集市与餐馆等。教师还可以结合主题活动设立主题墙,通过照片、图片等介绍社会事件、家乡风貌等。对于重大的社会事件,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环境创设,让幼儿查找相关图片、报纸等,并将它们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2.加强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知社会角色、规则以及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目前,有关如何在游戏活动中进行社会认知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并不多见,有些学者甚至认为,由于幼儿是游戏的主体,他们在游戏中往往表现得比较自主,因此向他们传授社会知识会显得不合时宜,十分困难。事实上,游戏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社会认知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重视在游戏活动中渗透社会认知教育。在游戏中教师往往比较忽略进行社会认知教育,而是着重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在:着重观察幼儿能否遵守规则,忽略对规则具体内容的介绍;在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时往往关注角色的行为,而忘记对社会中不同职业进行事先或事后的讲解。例如,很多幼儿园都有商店游戏,幼儿对收银员职业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收钱的环节,其实收银员除了收钱,还要帮助顾客检查商品、解答顾客的疑问等,对这些有关社会角色的知识,教师很少会在角色游戏之前或者之后让幼儿进行讨论,幼儿并不知晓。

第二,拓宽视角,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角色游戏是幼儿,尤其是小班和中班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最常见的角色游戏就是娃娃家,幼儿在游戏中往往自发地模仿父母的角色,获得最初的关于家庭成员职责的社会认知。现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扮演的常常有警察、医生、消防员、商场工作人员、银行职员等职业角色。其实,角色扮演还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比如,有的幼儿园开展了“我是新闻播音员”的游戏,每天请一名幼儿扮演新闻节目主持人,播报前一天发生的社会事件。这种做法让幼儿既对播音员这一职业有所认识,又及时了解了社会事件。

第三,在设计游戏环节时加入与社会规则一致的游戏规则。幼儿要顺利开展游戏,必须遵守游戏规则,要遵守规则,必须对规则有所认知。例如,在社会场所,我们经常要等候,等候的时候应该不靠近目标位置,要与目标位置保持适当的距离,以防在该位置上的人员产生不安全感。教师可以将这些社会规则引入游戏。

当然,在游戏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利于幼儿觉察他人的情绪,发现他人的行为,并由此推测他人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发展心理理论与观点采择能力。

3.重视随机教育对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学习本来就和儿童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生活情境、社会场所等密不可分,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或外出参观活动中有许多可以用来进行随机教育的情境。例如,带幼儿散步时,不光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还可以告诉幼儿帮助我们整理草坪、修剪树枝的是园林工人,让幼儿认识一个新的职业。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该具备社会认知的相关知识。除了要理解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以外,教师还应具备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角色和社会事件的知识。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没有准备的前提下发现时机,将相关的社会知识传递给幼儿。

第8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庆祝活动才能使“六一”儿童节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呢?我园开展的“游戏乐翻天”活动就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节日里当了一回小主人。

一、园方精心策划,确保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

“游戏乐翻天”活动从筹备到实施仅历时半个月,无须打破幼儿园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也未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幼儿园仅用小成本就收到了显著效果,这一切都源于园方的精心策划。

为了让幼儿渡过一个不一样的“六一”儿童节,幼儿园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参与游戏水平以及陪伴家长的人员密集度,将“游戏乐翻天”活动安排在室内和室外进行,室内以角色游戏为主,室外以科学游戏和体育游戏为主。小班幼儿由于社会往能力与中大班幼儿存在一定差异,提倡参加室外游戏,中大班幼儿则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室内外游戏项目。

为此,园方统一安排,将部分活动室定为角色游戏区,由大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选择游戏内容,创设游戏氛围,制作或购置游戏材料,其余老师则每人负责创设一项室外游戏项目。

为了确保活动当天有序进行,各班提前一天召开家长会,园方统一印制一封倡议书发给每位家长,详细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引导家长尊重孩子兴趣,给孩子自主选择、自由参与的空间。倡议书还罗列了幼儿自主参与游戏攻略,其中包括各项游戏内容、场地分布、游戏代币使用规则、温馨提示等细节,为支持孩子自主游戏做了充分准备。

二、环境醒目提示,引导幼儿自觉遵守游戏规则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游戏,老师们都设计了精美、醒目的大幅宣传广告,各场地的游戏材料、器械也是新颖别致、充满童趣,既便于动手操作,又别具一格,这些都牢牢吸引住小主人的眼球,让孩子们能够依据自己意愿自主选择游戏项目。尤其是室内角色区,环境氛围与游戏内容更美观和谐。与孩子们平时常玩的虚拟游戏不同的是,此次角色区游戏材料是真实的,幼儿在品尝寿司、水果沙拉、果汁饮料过程中,可以大饱口福;在绘制彩蛋、创意制作、照顾娃娃过程中,能够体验成功。

附:

室外游戏项目

室内游戏项目

如此丰富的游戏项目,对于脱离本班教师约束,来到陌生环境参与游戏的幼儿来说,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每一条宣传广告上都详细标明游戏的要求和玩法,告知幼儿需遵守的规则;每一块场地都摆放排队标记图,提醒幼儿耐心等待;每一个角色区都设有与之相符的提示图,教导幼儿按要求参与游戏……

夸张的图案、醒目的标记,这些“会说话”的环境,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无声地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亲身体验、自主操作、动手参与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展示小主人的风采。

三、教师适时隐退,激发幼儿主人翁意识

让幼儿在游戏中当家作主是此次活动的目的。大班幼儿能力较强,担当角色区的“工作人员”当仁不让。不过他们也是儿童节的小主人,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快乐的愿望更加强烈。为此,活动分两天进行,每一位大班幼儿既能担当各个角色区的小主人,负责接待客人、维持秩序、整理场地,又有机会做一做小客人,亲身体验、自主操作、动手参与。

活动开展前,各角色区“工作人员”自主分配角色,明确各自工作职责,佩戴标记牌和角色头巾。老师们则隐退幕后,或准备材料物品,或欣赏孩子们游戏过程,或适时提醒“工作人员”……

游戏中,当家长亟不可待时,一声“阿姨,请到后面排队”,稚嫩的声音让年轻的妈妈笑呵呵地止步退后;当小客人玩得忘乎所以时,一声“请你将餐盘送进盆子里”,“请将碎纸片放进垃圾筐”,礼貌的话语让小客人及时行动起来。在老师的赞许下,在快乐的游戏中,“工作人员”学会了礼貌待客、相互合作,主人翁意识进一步萌发。

四、家长支持鼓励,满足幼儿游戏意愿

角色区有消费区和劳动区两种游戏模式,每两个相邻班级经协商后分工创设消费与劳动区域。消费区游戏需要使用游戏代币。幼儿园为中大班幼儿每人提供5枚游戏代币(每枚1元),供幼儿参加室内消费角色区游戏时使用。如果幼儿想拥有更多的游戏代币,可到相邻的劳动区通过工作获得。如何合理分配这5枚游戏代币,如何实现消费休闲与劳动挣钱之间的平衡,对于幼儿来说是个自我挑战,家长只有在满足孩子兴趣和意愿的前提下,提供支持、鼓励和建议,才能让孩子尽兴而归。

第9篇:幼儿园角色游戏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教学,游戏化

《纲要》明确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在集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以游戏化的方法组织开展活动,寓教于乐,使幼儿得到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在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时,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情景,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合理地进行指导,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使集体教学活动更加丰富、生动、有趣。使幼儿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不仅使知识掌握更加牢固,而且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对幼儿在小学及初中阶段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定义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是指把教育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中。它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在幼儿园里游戏就是基本活动,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其次,游戏是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一种活动;再者,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

二、游戏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幼儿正处在大脑发育时期,对一切新事物都具有好奇心,但由于年龄幼小,耐力差,不适合长期坐在一处学习,根据这种特点,幼儿教师应当将游戏和教学联系起来,在游戏中学习。根据幼儿的天性,他们喜欢和同龄人交往,和同龄人一起游戏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根据心理学规律,幼儿和同龄人在一起,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使他们学会分享,学会忍让,学会关心,还能学会竞争,这样对于他们人格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三、正确认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内容和形式应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要让幼儿乐于游戏,并易于接受游戏教育。

2.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取素材,让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从而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

3.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在游戏化教学中,还可让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

四、合理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恰当地选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游戏化教学”呢?

1.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1)制定目的与任务:西菲尔兹和巴伯指出:“你可以根据所教儿童的本性、周围社区的价值观以及你自己的价值观来确定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老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与游戏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时因为有了游戏中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也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目的与任务应涉及发展适宜的、个体适宜的、创造适宜的教育实践,并且应考虑到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3)根据不同的活动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主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说”的较多,可根据教学要求适当选择自编自玩的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活动可选择角色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活动可采用角色游戏和体育游戏相结合;数学活动则可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智力游戏等;美术活动也可采用角色游戏的形式。同时,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是单个游戏,也可以是多个游戏穿行,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起来,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知识,以达到最终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

2.创设轻松的游戏环境。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环境的创设也是非常必要的。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主要还是依据他们的现实生活,只要有“典型情景”,幼儿就会进入游戏的世界。

(2)提供玩具和材料:要提供给幼儿适量的色彩鲜艳的教玩具,充分利用头饰品、木偶、玩具、自制教具等,让幼儿在宽松的氛围中进入角色,从而进入教师的教学范畴中,真正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3)提供轻松的游戏氛围:设计一个生动、形象的游戏场景,可以搬出彩色的泡沫垫子拼成漂亮的各种图形,幼儿和教师坐在一起,既拉近了幼儿与教师的距离,又不会使幼儿一定要“小脚并并拢、小手放放好”的坐得端端正正,使幼儿以放松的身体、自然的神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如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蚂蚁”,除了观察图片,还可以直接带幼儿到户外,提供白糖与放大镜,让幼儿自由结伴,具体真实的观察、了解蚂蚁的特征与喜好、触角的功能、以及搬食时成群结队的习惯等等。然后结合游戏“蚂蚁搬豆”让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进一步加深并接受对蚂蚁知识的认识。

3.加以灵活的编制指导。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游戏化教学中,以不同形式的身份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单独玩游戏时,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前提。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随着新课改步伐的不断推进,学前教育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重视,幼儿园教学作为孩子步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基础教学,不仅要充分培养幼儿对学习这一活动的主观参与性,而且要从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上加强教学,游戏化教学正是迎合了这一学前教育思想,从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出发培养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各项能力为主要内容,不仅有效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而在幼儿教育中,寓游戏于其中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精心编制教学游戏,而这些游戏应是与社会、与孩子切身利益相关的。另外,游戏要与教育有机结合,不可分离,要摒除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情况,毕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孩子学到知识,孩子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游戏,游戏是一直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当前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我们可能无法避讳“童年消逝”的这种情况,但我们需要让孩子在幼儿园找回最纯真的童年,这就要将游戏化教育落实。因此,教师要以幼儿为本,继续对游戏化教育进行探索,让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