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化学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前教学;实际需要;设计教学
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如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课堂气氛沉闷,那么教师就很难教学,更谈不上课堂教学效果。而课题教学效果又取决于课前教学的设计,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谈谈课前教学设计的一点体会:
一、根据学生生理要求设计教学
从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看,学生正处于大脑发育时期,学生大脑的可塑性很大,如果引导不好就会抑制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大脑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就会在课堂上感到疲倦,学生就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那么你这堂课就是你在唱独角戏,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根据学生的生理先从有趣的实验、讲授有关的化学史的故事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产生求知欲,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
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宏观到微观,如果符合这个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降低。例如在教学中从学生已知的事实来说明未知的道理,那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我在氧气的应用过程中推理得到氧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的性质;从二氧化碳灭火的应用,推理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的性质等。任何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先前的经验,温故而知新,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
如果一堂课不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把知识点设计的高高的,学生好似听天书,照搬教学环节,不根据学生实际教学,课堂就会变得死板僵化,从而失去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交流、讨论活跃思维,使他们能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这样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在教学设计中一定不能只是以教师的单方面去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心理、认知规律、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绍凯.初探提高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策略.课程与教材研究,2011(12).
关键词:九年级 化学教学 情境创设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周期的日益缩短都使传统的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世界一流的教育必须是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教育,必然是为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而不断提供一流人才的教育。在这样的形势下,以知识为载体,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纽带的师生素质和人格不断提高的师生共振类型的教学系统应运而生。要构建师生共振的教学系统,首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实施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方兴未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情境创设有机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把学习的快乐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件受苦的事情,而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1]。
1.情境创设的原则
1.1目的性原则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机地将这些目标整合在情境中。
1.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反映着教学的客观规律,是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在两千多年前已被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所重视。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教育,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他们今后乃至一生的化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情境的启发性,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能够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为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由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创造条件[2]。
1.3真实性原则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建构主义非常重视情境的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迪意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对知识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认识状况,能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们所学所想不再是与现实生活或实际无关,就会不由自主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4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格式化与程序化的情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变的枯燥、单调。很难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持久的热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同的教学过程,选择和组织不同类型的、鲜活的教学情境,不断的给学生的学习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势必会得到保护并不断高涨[3]。
1.5主体性原则
情境创设的根本的目的不是教师的教。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不同学习者的智能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逐步的提高。
2.情境创设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2.1情境的引入
中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上,千百年来酝酿出的和化学相关的故事,对九年级的学生更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些故事或惊险离奇、或感天动地,大都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们或见于史书记载,或见于人物传记或见于民间流传等,取材极为广泛。课堂上教师一个动人的故事,能够很快的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的角色,在愉快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端正学习化学的态度,激发创新的智慧火花。
2.2 情境的体验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在教学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为学生构建“生命课堂”,无疑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激发。如果说情境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特定教育教学场景,那么体验就是学生认知内化的催化剂。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构建,更不会有创造的发生。体验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会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化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一种现实的、有吸引力的、鲜活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情境。通过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现象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体验,才可使化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化学的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因此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将知识巧妙的融合到生活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2.3情境的拓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科学知识和科学素材创设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并适当的加以拓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独特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
总之,作为学科教学过程的情境设计相对于今天的教育发展战略来说可能是微观的,可是微观的事物中常常包含着最有丰富内涵,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变通性的教学情境,符合时代的要求,方兴未艾,己被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与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林素琴、江孟.化学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师主导原因分析及其调控措施[J].化学教学, 2007,6,20-23.
化学是一门九年级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期我担任九年级化学教学任务,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相对而言1班学生基础较牢,成绩较好;而4班学生大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具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3.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3.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6.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四、具体措施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验的偏向。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节约药品。
(2)积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化学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化学竞赛和专题讨论,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反应。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4)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二周(9.1~9.9)绪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三周(9.10~9.16):走进化学实验室(参观化学实验室,怎样进行化学实验,怎样设计实验)、单元测试。
第四周(9.17~9.23):空气、氧气。
第五周(9.24~9.30):制取氧气,单元测试。
第六周(10.1~10.7):水的组成、分子和原子、水的净化。
第七周(10.8~10.14):保护水资源、最轻的气体、单元测试。
第八周(10.15~10.21):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
第九周(10.22~10.28):化学式与化合价、单元测试。
第十周(10.29~11.4):期中复习及考试、试卷分析
第十一周(11.5~11.11):机动
第十二周(11.12~11.18):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第十三周(11.19~11.2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单元测试。
第十四周(11.26~11.2):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第十五周(12.3~12.9):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单元测试。
第十六周(12.10~12.16):燃烧和灭火。
第十七周(12.17~12.23):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八周(12.24~12.30):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单元测试。
第十九周(12.31~1.6)第二十周(1.7~1.13):期末复习。
【关键词】实验探究;互动教学;组织与实施
Nine grades of chemistry experiment in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organ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ree steps
Fu Jiheng
【Abstract】“The outline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 Trial)” pointed out that, to change the course of the tendency to concentrate on teaching knowledge, emphasize the formation of active learning attitude, make students obtain the process of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as learn to study and form the right values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o change too much emphasis on receptive learning, rote, mechanical training statu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willing to explore, diligent hands, training students the ability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the ability to acquire new knowledg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and cooperate.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method proposed the new challenge——establish “chemistry explore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inquiry experim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1 “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功能
(1)九年级化学“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体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现实和长远意义。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最能体现学科特点,又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培养兴趣、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促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3)初中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主体是学生。采用“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可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等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动手做实验,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九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好奇心强的特点,努力寻求一种体现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于是,本人对教材中的科学探究的模式(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整理材料,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加以改进,本着“低起点,多台阶,小步走”的原则,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了“实验探究互动型”教学模式。组织与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教师强化示范为主,学生领悟模仿为辅(称为“教师拉着学生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四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2)教师讲解、分析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教师根据设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演示实验。(4)教师选择并布置学生要模仿的实验主题。学生要做到两点:(1)理解和揣摩教师的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根据教师的要求,学生模仿设计并进行实验。
案例一:对蜡烛及其燃烧产物的探究之对燃烧产物的探究:
(1)提出问题:蜡烛燃烧产物是什么?
(2)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是石油分馏产品,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碳氢化合物,它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3)提出猜想:蜡烛燃烧产物可能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4)设计实验方案:二氧化碳气体的特性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的石灰水来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生成。用什么样的仪器?考虑到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和水不好收集,因此把气体导出的方案不可取。可以采用在火焰上方罩烧杯的方案。
(5)进行实验:用一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烧杯,迅速注入少量清石灰水并振荡。
(6)收集数据: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7)整理材料 :水雾的形成是有水生成的表现;石灰水变浑浊是有二氧化碳生成的表现。
(8)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观摩的过程后,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对实验探究都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于是,教师趁热打铁,给出材料:探究酒精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实验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一旦实验成功,学生会有很大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培养他们化学科学素养的同时,又增添了学生对化学学科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第二阶段:以学生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引导和帮助为辅(称为“教师引着学生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三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主题。(2)教师提供理论帮助,适时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3)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三点:(1)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2)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初步进行实验。(3)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评价。
案例二:双氧水分解催化剂的再探究
在学习了双氧水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起催化作用的知识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催化剂的特点,本人充分利用教材中给出的素材,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氧化铜能否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2)查阅资料:氧化铜和二氧化锰都属于金属氧化物,故性质相似。催化剂的特点是:1)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2)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不变;3)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不变。
(3)出猜想:氧化铜能作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4)计实验方案:分三个小实验进行。
1)探究氧化铜是否能改变双氧水的化学反应速率。
2)探究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是否改变。
3)探究氧化铜在化学反应前后,本身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
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本人融入学生之中,不断巡视各小组的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结果,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明确,学生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这样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个体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以学生独立设计和实验为主,教师鼓励和评价为辅(称为“学生摸着石头走”)。
在此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两点:(1)教师根据教材和课标及学生兴趣的要求设置不同的实验主题。(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学生要做到五点:(1)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主题;(2)学生小组讨论和协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3)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设计和操作。(4)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评价进行反思和评价。(5)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探究活动素材进行改进和创新。
图1
案例三:对分子运动性质的探究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和原子一节,分子有运动的特性。教材P50有浓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氨分子的运动性。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知识背景:酚酞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浓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现象:B和C烧杯无现象,A 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色。
结论:C 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教师演示完本实验后,学生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后,对此实验进行了创新:
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无色酚酞从右到左依次变红。(图2)
有的学生把实验装置改成:将滴有浓氨水的滤纸放在试管内,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用滴管吸酚酞试液滴到脱脂棉上。
习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上学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些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行为习惯。这样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8%,学习发
展生占30%。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
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
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针对学生以上特点,本人在分类复习时重点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抓好
抓牢。
二、成绩经验
(一)、扎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jsgzzj/
1、认真钻研教材,中考考试说明,对教材,考试说明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
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
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但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完成一个任务的学习花的时间较多致使本节课的教学目
标无法完成。
(二)、搞好培优转差工作
对于部分偏科的学生引导他们不断强化,突破重点,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升兴趣。我还和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把
握偏科学生学习情况,为他们出谋划策,排解困难,并利用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开开“小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考
入重点高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以表扬为主,和他们交谈时,
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达到喜欢老师并喜欢学习你所代课程,成绩自然也
就提高了。
(三)、抓好复习备考工作
1、赶好进度。3月底前上完全部课程,进入总复习。
2、重视“双基”知识的复习,深挖其内涵和外延。。努力提高复习效率。高效的复习应该是激活学生已存储的基础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拔高,鼓励学生勇于去尝试,去探索未曾触及的知识内容。
3、重视解题过程的分析,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程序和思维模式特点,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形成能力结构
。
4、养成认真审题、主动思考、自我“解惑”、准确表达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5、重视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题方法在本学科中的联系与应用。
6、加强实验这一薄弱环节的复习,提高解决综合实验题的能力。
7、做好各复习阶段的时间分配
(四)、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
在教学交流方面,我们积极参与同科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研活动,我还走出校园,参加了中考研讨课与其他兄弟学校研讨
中考的复习课,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经过一学期的辛勤劳动中考取得以下成绩:b+:1人,b:10人,c+:31人,c:35人,d:5人。
三、存在问题与教训
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对,经过多次复习学习成绩都未得到明显提高特别是对化学方程式、化学式记忆,
在今后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多积累,记忆,不要等到学完一起来记就更难。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
关键词:现状分析;教学建议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初三化学复习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在学生学完初中化学知识的全部内容后进行的一次系统、全面地回顾与整理,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让学生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进一步巩固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和熟练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能让学生在化学学科思想、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深刻认识化学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形成学科观点,以学生的需求作为中考前复习的根本目标。笔者近来对二十几所初中学校进行了听课调研,对目前初中化学复习的一些不佳现状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对复习教学的思考,提高复习教学效率。
一、现状分析
1. 各阶段复习的目标不清晰
初中化学总共有十个月的教学时间,用七个半月左右教完新课,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复习,这是很多学校的普遍做法。然后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分为三轮复习,第一轮用五周时间对课本内容按章节进行梳理,第二轮用两周时间根据中考重点、热点进行小专题或题型复习,第三轮用两周时间进行综合练习、模拟训练,而在三轮复习中有许多学校没能设计好各阶段的复习目标,只是按照时间进行简单的安排。
2. 复习教学内容缺乏设计,复习课的形式单一
第一轮的复习课复习流程基本上是师生共同回忆原来所学的知识内容,根据课本顺序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很多是新课内容的浓缩,然后完成课堂训练题,最后师生共同讨论习题,解决习题中存在的问题;第二轮的复习课基本上是学生先做题,在学生练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评讲;第三轮则是对学生练习卷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集体解答;总之,在教学中缺乏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
3. 迷信复习参考资料,忽视教材的作用
由于复习阶段很多学校都会为学生增订学科复习指导用书,于是有的教师就迷信现成资料的使用,按照现成教学资料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复习,而把课本丢在九霄云外。
4. 进行题海战术,纠错不彻底,学生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
根据笔者的调研,目前也有许多教师十分相信或不自觉地运用题海战术,特别是5月份以后,各地区、各校的模拟卷接踵而来,大多数学校的教师是来一份做一份,害怕少做一份而使复习效果受到影响,缺少了教师对试卷的选择与思考;由于练得多,带来的问题是讲评来不及,对学生的错误分析不到位,纠错工作更不能落实到位,此方法更严重的影响在于造成对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规范答题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缺失。
二、教学建议
1. 指导思想正确,实现教学公平
由于初中教学阶段属于义务制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的,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能正确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2. 有据有序,方寸不乱
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若在复习阶段教师对复习没有方略自乱阵脚,学生肯定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要做到“三个力戒”。①力戒无序。此时教师要根据前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情况,有序规划好复习阶段的内容复习,让学生温故知新。②力戒无效。到了复习阶段教师感到没有什么好讲,该掌握的掌握了,有的内容也无法把握,导致复习阶段的随意性增强,就像有的人说:脚踩西瓜皮,手拿烂泥巴,走到哪里滑到哪里,滑到哪里糊到哪里,导致最后复习低效,甚至无效。③力戒浮躁。通过前阶段新课内容的学习,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会出现一些状态不佳或情绪不稳定或犯莫明其妙的错误等,此时,教师不能乱方寸,应该静静地思考一下,分析其中的原因,对症下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是学习心理健康的辅导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喜欢化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遇到困难时能关心、鼓励、帮助他们,使学生在复习阶段具有稳定、积极、阳光的心理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带入考场。若复习工作能在有序、专注、高效的节奏下进行,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3. 尊重教材,发挥教材的基础性和挖掘教材隐含性
通过对中考题的分析研究发现,许多中考试题是由教材知识点、能力点衍变而来,是对教材的基础内容进行组合、加工和发展,教材成为中考试题的基本来源和主要依据,所以在复习阶段一方面要立足教材,充分发挥好教材的基础性作用。
4. 优化教学设计,保持复习课的新鲜感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根据这种理论,在中考复习教学中,我们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种将知识寓于情景之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从学生贮备的知识来看,由于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学生的知识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从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看,他们也已经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以上的认识和分析,在复习教学中一定要重新审视所复习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反复思考设计出与常态不同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新颖有效的学习情境,重新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鲜感,让复习课充满活力。
如:沪教版《金属的冶炼与利用》复习时创设如下情景。
[情景1]:茶叶罐中有一包干燥剂,它既能吸水又能吸收氧气,因此也叫“双吸剂”。该干燥剂是一种灰黑色粉末,在空气中逐渐变成红褐色。某同学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测该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铁粉。请你设计一些方法来证明该同学的猜想是否正确。
通过四个情景的设计来复习巩固金属的有关性质、金属防护的有关知识、巩固铁的冶炼及有关知识的运用。同时,每节课都留有几分钟自由活动的时间,让学生自我复习或自我完善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或学生向教师提问或教师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同学都有收获。
5. 切实纠错,预防错解
俗话说得好:“学生的正确解法往往是模仿,而学生的错误却是一种创新。”因此,要学会向“错误学习”,帮助学生纠错过关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得分手段。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将平时测试中常出现的错例收集、整理,建立纠错日记,针对错例写出分析,包括思维方法、知识漏洞、同类错误等,并让学生自我纠错,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仍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督查,及个性问题面批解决,减少同类错误的发生。二是强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化分析,让学生牢固掌握常规方法解决问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个性化发展。
6. 适度的专题训练,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
关键词 :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九年化学的学习内容并不是十分的难,作为入门教科书,其所讲述的内容十分的浅显,但相对于物理或是生物来说,作为中考必考的一门理科课程,它的学习时间只有一年,但却同样要为高中三年的课程打下基础,所以许多初中化学老师十分的苦恼,若是只为了应付中考而教便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不负责,可是深入,有可能会引起学生反感。显然,利用好课堂时间,最大化的讲授化学知识,提高课堂的有效率十分的重要。因此需要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于化学的探索性,提升学生课内外对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很有必要。
一、抓住学生的视线,吸住学生的听力
1.了解他们上课的心理,充分利用九年级化学的趣味性
每天上不同的课,在不同时间段上课,每个时间段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都会有所差异,心情也会有所改变。早上前两节课,学生对于课堂并不反感,相对的,十分的积极,之后就会越来越觉得烦闷。这是教师们都有所体验的,因此对于前两堂课的老师来说,讲课只要不干枯平乏,课堂的有效性都不会差。不过九年级的化学课通常都不会在这两节里,所以,上课时需要充分的关注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回复,更关注他们说话的神态。好的老师知道如何让学生卸下疲惫,可以通过过一些化学小笑话,讲授些化学趣事,做些趣味小实验,问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比如说燃烧是不是一定要有氧气参与?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在亲自演示下不需要氧气参与的燃烧反应,增加学生对于燃烧反应的理解。既可以解除学生的疲惫心理,又能够加深理解,一举两得。当他们积极主动时,可以问他们如何分辨某个反应为氧化反应这类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使得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善用教学工具,最大化形象化学知识
在讲气体这章,区别不同集气瓶里的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时,可以当场展示,设置悬念,让同学们亲眼观察到带火星木条的变化,以此引出各种气体的性质及特性,纵使早就从生活经验中接触过各种气体,复燃的火焰让人眼前一亮,自然能多吸引学生的主意,引起学生对气体的疑问。或是利用好多媒体技术,通过动画或是ppt来展示整个过程,让学生们加深印象,形象化各种化学物质。如此一来,相对于干枯的讲课,自然就抓住了学生们的眼球,让他们愿意看愿意听,好奇来听,好奇去看,这样的教学课堂能够让他们充分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关心生活,培养出他们对学科的兴趣。
二、避免误区理解,谨慎拓展知识
在九年级化学中,学生们由于是初学,很多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需要逐一的记忆理解,然而正是由于此,会出现很多的理解误区,或是背诵理解。比如说对于燃烧反应通常都会觉得一定要有氧气参与,酸一定要有氢离子,诸如此类的理解误区。所以需要教师提前整理好资料,每过段时间进行一次知识的梳理,比如说学完酸碱这章后,将溶液这章的概念再过一遍,避免学生学完以后再次理解进入误区,当然如何安排课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
除却课本上的知识以外,更要注意下课外知识的延伸,圆要越画越大,所接触的面积自然也就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涉猎要根据课内知识而定,尤其是化学。适当的课外引入自然是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兴趣,但是过多的探究与课外内容,并不利于他们理解,反而会锁住他们的思维。例如在学习酸时,多多介绍一些酸的种类和分类方式是好事,但是过早地引入有机酸却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因为它的知识面需要很广,而且需要综合性来思考酸碱各类物质分类的标准。所以在拓展知识时,尽量要在课堂上介绍些有助于理解的内容,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加强,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避免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没必要的讲解上。
三、结语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步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的重要。九年级化学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增加九年级化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仅要把握住学生的心态,充分掌握教学知识,还需要增加教学的合理性,教学的趣味性,教具使用的充分性。 要充分发挥九年级化学的趣味性,浅易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好奇心,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理解性,接受新的学科及学科知识。各种实验的演示,会增加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视线,吸引住学生的听力。进行误区理解查处,能够使得学生们的理解更加的透彻,合理的知识拓展,让他们更加专注于学习。
参考文献
[1]江存春.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 学周刊,2014,31:57.
【关键词】化学概念;有效性;教学策略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材中大约有70个概念,第一章至第四章出现的化学方程式近30个,第八章概括了重要的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及它们相互反应规律,这些都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这些包括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化学量和化学用语等基本概念弄清,并能准确地运用概念,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基本概念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但学生往往对概念理解不深不透,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失去学习信心。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别注重概念的教学。具体做法如下:
一、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1.通过化学实验导出概念
如在形成“催化剂”和“催化作用”概念时,做好氯酸钾加热分解的几个对比实验。学生观察到加热氯酸钾时放出氧气速率较慢;加热二氧化锰时不放出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时,放出氧气的速率很快。这时再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后的剩余物进行分离,把黑色的二氧化锰烘干、称量。又把干燥的二氧化锰和氯酸钾一起加热,放出氧气速率仍很快。这样学生不仅建立了催化剂的概念,即“一改变”“二不变”,而且掌握了获得概念的方法。又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教学中,在提出“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后,教师先做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然后让学生分组做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氯化钠和硝酸银的反应、氯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等实验,这样学生就基本能归纳出概念,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2.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例如,“元素”这一概念,学生对“总称”不理解,更不理解“元素”只有种类而无数目的意义。我就用比喻:元素和人类,原子和一个个人联系起来,问题就简单化了。学生已知道:白人、黑人……都是人,总称“人类”,只能表示种类,没有个数的意义,这跟元素的意义是相似的;而一个个具体的人又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之别,因此既有种类又有个数的意义,这跟“原子”的意义也是相似的。这就激发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强化理解和类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概念
1.在比较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在讲“氧化物”概念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含氧物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观点,在教学中有意列出三类化学式:
O2 O3
CO2 SO2 Fe3O4 MnO2 H2O MgO
H2SO4 KClO3 KMnO4 Fe(OH)3
问:每类物质各由几种元素组成?哪一类是氧化物?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则是概念的范围对象。讲清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做法,应该启发学生抓住定义表述中关键性的字、词、词组。例如:讲分子的概念r应强调“化学性质”这一词组和“一种”两字。试想,如果将分子概念中的“化学性质”简化为“性质”。或删去“一种”二字,分子的概念不是面目全非就是范围对象大了。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能提高其记忆概念的兴趣,养成善于推敲、分析的习惯。
3.明确概念的使用前提条件
概念往往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都有其前提条件。如不明确概念的使用条件,在使用中就难免出差错。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温度、100克溶剂、 饱和状态、溶解的克数”都是使用溶解度这概念和前提条件。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如说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9.9克,不指明是在什么温度下是没有意义的。由其可见,使用概念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弄清概念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的,适用范围如何,如不重视这一点,就讲不深,学不透。
4.加强新旧概念的联系、深化旧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定义“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氧化反应”,而在第二章学习过“钠在氯气中燃烧”之后把燃烧定义为:任何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叫燃烧。这时为了区别它们本质的不同,可提出: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电灯通电后发光发热是否为燃烧?让学生讨论。温故而知新,可使知识得到升华。
三、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概念的能力
在实际运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习题来巩固、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增强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关键词语填空题。此类题故意将定义中的关键性字、词留空,作为填空题让学生练习。例如,对分子的概念:分子是( )的( )微粒。
(2)选择题。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似是而非的说法作成若干条文,按题意选择答案。例如:对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均一的、稳定的、无色透明的化合物
B、均一的、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C、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D、均一的、稳定的化合物
(3)判断改错题。此类题目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可以锻炼其文字表达能力。例如,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不正确的加以改正:
A、物质和氧气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这样,通过练习,学生对概念就理解深透、记忆就牢固,运用就不会出差错了。
四、注意概念的发展变化,防止绝对化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况且客观事物也是在变化中,人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为了避免教学上前后矛盾,防止绝对化,必须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及其发展变化。例如,对于燃烧,九年级化学第三章指出“可燃物跟空气里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第二章“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中又进一步深化为“任何发热、发光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燃烧”。如果我们把燃烧概念局限在第一章范围,就会使人误认为只有氧气才能支持燃烧。所以讲概念时要注意概念的严密性,也要注意特殊性、又要防止绝对化。
总之,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要依据九年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和事实进行分析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理解和加强记忆,再把基本概念运用到解题和生活实践中,这样就能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红梅.从课标要求看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概念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9):22-25
[2]保志明.理性思维帮助形成基本观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0-11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 高效课堂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01-01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1.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传统教育体制之下,这也对国内的很多初中学校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在初三化学教学中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学生知识课堂上听课的群体,并没有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在这种“一切看分数”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潜能很难得到挖掘,也无法对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我们只能通过考试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也只学到了最表层的东西。但是如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彻底实现。
2.社会风气对教学氛围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城市化建设的节奏也在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生活节奏也变得更快,普遍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心态。青少年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心态必然会发生变化,虽然学生仍然很努力地在完成学习任务,但只是为了获得高分,对于深层次的知识并不主动去进行探究和学习。
3.家庭教育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如今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以及关心,学生因此很难养成那种良好的习惯和意识,去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如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习惯性地进行包办,孩子们甚至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同时父母过分的溺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不具有良好的自主操作、实践能力。例如在某节九年级化学课程上,很多学生不愿意自己动手去清洁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有一个实验是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也有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进来。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习热情
缺乏主动性对于教学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成效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化学课程不仅要学习理论,更好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所以必须要重视化学实验,这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滴水生烟这个实验中,先准备一个石棉网,然后在上面放上干燥磨碎的碘粉2~3g,再准备A1粉0.2~0.3g添于其中,使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并堆成小山状。将玻璃管中预先准备好的水缓慢的滴在这堆混合物上,会立刻有火山爆发一样的剧烈反应产生,并且伴随着大量升起的紫色浓烟。学生被这一现象吸引,注意力自然会高度集中。再例如学习氢氧化钠有关知识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握手成血”的实验。这一类的实验是非常多的,并且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千丝万缕的练习,在九年级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教学思想,通过各种引人入胜的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2.通过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思考
在九年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和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改变学习的思路和方式,因此九年级化学教学中也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围绕这些问题来进行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例如在学习酸的相关化学性质的时候,学生一般都知道酸可以除锈,所以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点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例如除锈后会产生什么颜色的溶液、写出氧化铁和盐酸产生反应生成氯化铁的方程式等。这样一来实验就不仅仅是在讲解课本相关的知识,更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进行实验并且对现象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
3.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九年级的学生马上会经历中考,属于压力比较大的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模式。九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没有多久,所以使用的教学模式也要更加科学、合理,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之间也应该多进行讨论、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自主探究这种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激发他们身上的主观能动性,探究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此,而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以此为基本内容的。
参考文献:
[1]王延芳.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