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基础设施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础设施建设

第1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以来制约我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省委发32号)明确指出: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努力促进我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现就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总体要求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2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要求是:紧密结合全省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及社会事业建设步伐,妥善解决关系民生的吃水、行路、上学等问题。创新和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省级投入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主要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到2012年:

¬¬----全省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00万亩,达到2178万亩;

¬¬----新增集雨节灌面积l00万亩,达到650万亩;

¬¬----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l50万亩,达到378万亩;

¬¬----新修梯田面积300万亩,达到3161万亩;

¬¬----新增农村户用沼气70万户,达到100万户,全省农村户用沼气普及率达到21.5%;

¬¬----年均解决l0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新增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12067公里。

¬¬----解决全省l.46万无电农户的通电问题,确保户户用上电。

三、建设重点

(一)加强水利和基本农田建设

一是重点抓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大中型骨干工程建设。一方面着力抓好在建工程建设。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作要围绕国家批复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规划,严格落实省政府批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继续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开展日光温室建设工作。优先实施技术路线合理、条件成熟、群众接受程度高的项目。坚持各项措施整体推进,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5年内改造干支渠821公里,发展渠灌103万亩,管灌21万亩,大田及温室滴灌50万亩;加快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在实现首台机组发电的基础上,加快后序机组安装调试,尽快实现三台机组满负荷发电目标;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在加快干渠工程建设的同时,切实做好受益区水资源配置工作和田间工程配套,确保到2012年工程全面建成,新增有效灌溉面积l9万亩,实现年调水任务2.19亿立方米,解决榆中、会宁、安定、陇西、渭源、临洮等6个县65万城镇人口、90万农村人口的生活及工业用水;引大入秦工程近期着力抓好供水结构优化调整工程建设,在五年内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实现年调水4.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70万亩以上目标;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加快田间配套步伐,全面实现新增灌溉面积40.8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5.4万亩的建设目标;东乡南阳渠灌溉工程抓紧完成剩余田间配套任务,实现新增灌溉面积l2万亩,有效解决沿线东乡、和政、临夏三县人畜饮水;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优先在玛曲、碌曲、夏河、卓尼、临潭和合作共5县1市项目区内启动游牧民定居工程,逐步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生态保护支撑体系建设等工程,近期治理达到遏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趋势的目标,有效保护和恢复湿地、草场和森林资源,充分发挥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和黄河、长江上游河源区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谋划和新开工一批重点工程。盐环定场黄二期工程加强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的汇报衔接,积极配合做好环境评价、土地预审等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建设;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抓紧争取资金、完成剩余“退耕变‘节水”’工程的同时,全力配合黄委会做好二期项目争取工作;及早谋划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抓好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发挥已有工程效益。在河西和沿黄提水灌区实施好国家重点支持的1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项目资金支持,实施5处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省内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扶持全省50处1~5万亩灌区和万亩以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同时,按照国家总体要求,三年内完成我省列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7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水利骨干工程建设、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和小型水利建设途径,力争5年内将有水资源条件的l00万亩旱川(塬、台)地发展成水地。

三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以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以张掖、敦煌和武威三市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酒泉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市为重点,在河西地区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2提高到0.56,逐步减少农业用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创建河西地区节水型社会示范区;省内其它区域在抓好试点的基础上,努力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工作,在重点流域和电力提灌区积极推行高效节水技术。在广大旱作农业区,积极推广旱作农业节水技术。要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重点,5年内力争推广面积达到l000万亩。适宜雨水利用工程的地区,加快干旱山区抗旱水源和集雨节灌工程建设。

四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认真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五年内开发整理土地67.5万亩,其中新增耕地30万亩。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快梯田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等项目的实施,五年内新修梯田300万亩。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加强农村能源和生态建设

一是大力开发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以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和陇南适宜建设区为重点建设区域,兼顾河西、临夏、甘南等适宜推广区域,以“一池三改”为基本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五配套”等模式。五年全省新增户用沼气70万户,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000个,其中:中东部退耕还林重点区(庆阳、平凉、定西、天水、白银、兰州等市),新增户用沼气38.5万户,新建22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陇南适宜建设区(陇南市、甘南州舟曲县、迭部县等),新增户用沼气9万户,新建482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河西建设区(武威、张掖、金昌、嘉峪关和酒泉等市),新增户用沼气16.5万户,新建100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临夏、甘南建设区(临夏、甘南两州),新增户用沼气6万户,新建320个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五年基本实现每个项目村均有村级后续服务网点、服务工具和服务人员的目标。

二是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抓紧抓实国家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兑现工作,保护农民切身利益。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开发,发展有市场、有潜力的后续产业建设,解决好退耕农户、退牧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将退耕还林延伸到林草、林药间种。同时,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建设工程,按照国家批复规划面积组织实施,使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得到更多实惠。在粮食生产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确保粮食的稳定高

产。天然林保护工程要以全面落实好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为核心,加快公益林培育步伐,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是发展循环农业。以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建设技术,实现农业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向循环梯级利用、集约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河西地区(酒泉、张掖、武威三市)与农村沼气建设相结合,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制种废弃物-有机肥¬-种植业”等循环模式;中部定西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25个,重点推广“马铃薯-加工淀粉-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陇东庆阳、平凉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养殖业废弃物-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等循环再利用技术;陇南、天水两市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75个,重点推广“果品-加工果汁-废弃物利用-养殖-有机肥”等循环农业模式;甘南、临夏五年建设循环农业示范点50个,重点推广“秸秆-养畜-有机肥”的过腹还田等循环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森林及草原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落实管理责任,加强资金管理。近期要切实抓好全省公益林资源调查工作,将符合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的林地纳入区划界定范围。力争将我省目前尚未纳入国家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草场和1477.68万亩公益林纳入补偿范围,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草原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带来的实惠。

(三)加强农村安全饮水、道路和农电建设

一是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集中供水工程为主,分散供水工程为辅,五年内在全省13个市(州)、85个县(区)修建集中供水工程1216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5610处,解决5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稳步提高村镇自来水入户率,使农村饮水安全程度大幅度提升。同时,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建立完善主要河流水功能区划,入河排污总量控制与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水环境预测、预报、评价、管理、服务体系,制定重要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制度,使饮用水源区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

二是加快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和通乡通村油路工程建设。按照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总体要求5年内新建、优化、改建农村公路37421公里。其中:通乡油路7154公里,通村油路10800公里,通达工程l2067公里,养护维修工程2000公里,改建提高等级5400公里。

三是提高农村电网改造进程,确保户户用上电。对居住相对集中、距大电网相对较近的约0.58万无电户。采用大电网延伸方式解决通电;对居住极为分散、距大电网过远、大电网延伸无法保证供电电压的约0.88万无电户,采用风光电、小水电等其它方式解决用电。同时配套解决扶贫易地搬迁和新农村建设搬迁农户的用电问题。

(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万村千乡”、“双百市场”、“退市还路”等工程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大系统建设和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支持农家店、农资店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覆盖范围,今年将实现从63个县(区)扩大到73个县(区),覆盖率达到84.9%,五年内力争全部覆盖。依托甘肃省新农村商务网络优势资源,加强与市州涉农网的紧密合作,定期汇总信息,建立连接全省、辐射乡村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配发手机短信特服号、在大型区域性或专业性批发市场配置无线多媒体显示屏等,建立起政府、企业、农户、市场多向连通的信息收集网络。同时,加强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通过“双百市场”和“退市还路”工程的实施,改造提升大型批发市场和乡镇集贸市场功能,带动农民围绕当地市场需求开展多样化经营和服务工作,解决农民的“买难”、“卖难”问题,有效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二是推进供销社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加快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构筑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体系。重点建立以省农资公司及市、县、社农资公司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和村级服务站为基础的农资连锁经营体系。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使供销社系统的化肥经营总量继续保持在社会份额的80%以上,连锁销售额占到农资类销售总额的80%以上;围绕区域特色农产品和支柱产业,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把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存、销售环节紧密相连,形成完整的农产品物流服务网络体系。积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各类农产品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开展相关培训,提供信息、科技和农产品产加销等综合性、系列化服务。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使其成为农产品购销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领头人。继续扶持、建设大宗骨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订单农业”,引导农民按需求组织生产。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新的各类各级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大中城市探索组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本着“开放办社”的原则,构筑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体系。培育经营日用消费品经营龙头企业,建设配送中心,改造和提升村级综合服务社,发展城乡双向流通。用五年左右时间,发展龙头企业100个,发展2000个小超市、便民店。

三是加大惠农力度,全面落实“绿色通道”政策。按照省政府以及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开辟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政策,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运输减免政策,改善“绿色通道”服务设施,提高文明优质服务质量,切实保障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优先通行,积极支持鲜活农产品快捷、顺畅、低成本流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是继续加强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集中力量整县推进的方式,在2010年前确保完成的411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2007年、2008年两国家下达我省22400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补助资金l.12亿元已经到位,省、市、县要积极落实配套资金,确保今年年内任务如期完成。2009年一2010年,将全面完成剩余18722个2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设任务。2011年至2012年,着力解决20户以下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力争到2012年,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农业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为核心,建立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农业政务管理服务系统和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增强“l2316”热线服务“三农”的功能。通过省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工程和金农工程的实施,完成1个省级、87个县级农业信息站和4461个村级信息点建设,到2012年,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覆盖90%以上的乡镇和70%的村。

六是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减少气象灾害损失。全面启动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建设集应急预警指挥、气象灾害监测、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气象灾害专业服务和技术保障等六位一体的气象应急响应服务系统。为社会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气象保障服务。启动开展“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试点”工作,解决现有其他方式(如手机短信、电话等)无法覆盖边远、偏僻农村、牧区、荒漠等边远地区的缺陷。建设全省“农信通”气象预警系统,先期在渭源、华亭、陇南二县一市建立150个试点,建成全省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在全省各市、县建设81个气象灾害实景监控系统。与电信部门合作,2008年建成全省气象预警手机小区广播系统.在全省建成30%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2008年底建成“个市一县可视会商系统。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资金的思路,切实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一是继续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各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做好与国家对口部门的汇报衔接工作,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在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入上对我省有所倾斜,确保每年争取投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二是各级政府要确保每年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呈递增之势。对一些大型工程的建设资金,省上应设立专项予以支持。对中小型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要统筹兼顾,资金安排中保持一定的比例。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三是整合支农投资,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不断总结经验,推广“临泽模式”,按照“渠道不乱、职责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省级协调,县级整合、先行试点、稳步推进,切实解决支农投资管理多头、使用分散、整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二、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投资效益。实行项目跟踪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是工程效益发挥的重要保证。大中型项目建设要严格实行“四制”,农村“六小”工程等小型工程应重点推广报帐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大工程质量管力度,严格对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加强工程施工的现场监理和质量监督,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切实做到“人员、质量、资金”三安全。

第2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通过对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逐步实施,使移民的家庭生产经营状况与劳动就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家庭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结合莫旗基础设施现状,重点解决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供电、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的应急突出问题;改善文教、卫生条件;加强基本农田、水利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村容村貌整治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目标提出预测和评估,努力做到与非移民安置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逐步实现小康社会。根据各移民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各时期目标如下:1.1近期目标(1)购置必要的道路养护设备,对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内的现有砂石路面进行养护,对道路两侧边沟淤泥进行清理;(2)对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内主干道两侧种植适合北方生长的金丝垂柳、馒头柳等行道树;(3)每个移民安置小区建一所卫生室,并配备必要的诊疗设施;(4)为每户移民建造一个无害化卫生厕所,控制血吸虫病及其他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改善农村卫生环境;(5)对镇卫生院补充和完善医疗器械;(6)对小学增加一定的房屋面积和教学设备;(7)在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内安装宽带设备,并按照线路集中情况,安装宽带节点机,使每个移民安置区都能拥有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信息共享;(8)进行必要的电力设施扩容改造;(9)为有效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在腾克镇建立一处病虫观测场,保障生态建设环境,提高粮食生产能力;(10)在尼尔基镇、登特科镇和额尔和乡各建一处敬老院。1.2中期目标(1)对移民安置小区的对外连接公路及移民安置小区内的街巷道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2)在移民安置区适当更新宽带设备,提高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带宽、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等;(3)对现有供水系统中储水设备为简易铁制容器的,统一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的储水设施。1.3远期目标(1)按照油路养护标准,对硬化的移民村内道路及对外连接道路进行养护,包括灌缝、保洁、培路肩、补坑槽等,购置必要的养护专业设备;(2)随着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和公众设施的日趋完善,原有的杆路设施将会影响安置区的美观,逐步将架空线路改为管道线路;(3)由于移民安置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电力设施需相应扩容改造。经计算,莫旗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各时期规划项目及投资额度如表1。

经济发展规划

第3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过程中都需要使用水资源,很多偏远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不到位,使得当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受到极大的限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也不断加快,水利设施项目越来越多,比如水渠、水闸、灌溉水网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和使用性能受到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经常容易出现一些技术问题,比如主体工程问题、渗漏问题、混凝土施工问题等,这些都会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赶进度,还应该重视水利设施的质量,要加强对建设方案的设计,使得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质量问题成因

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到位,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

农村水利设施施工技术管理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很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因此导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施工的很多设计方案得不到积极有效的落实,同时,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不到位,因此导致很多工程细节处理存在问题,而且在施工过程中,没有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越来越多。

1.2 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管理不到位

1.2.1 规划不足。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面积广阔,很多地区的基础条件不好,因此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较多,导致很多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各种规划不及时,施工的材料、技术人员等没有及时到位,最终导致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极大影响。

1.2.2 质量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农村水利设施施工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当前很多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在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施工过程进行管理的时候忽略了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方面,从而使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施工质量不高。

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2.1 水利基础设施施工技术管理

2.1.1 加强对地基施工技术的控制。无论是建筑施工还是水利工程施工,地基工程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工程,地基的质量影响了整个水利设施的安全性,因此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基工程的重视,尤其是对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而言,必须要确保地基的稳固。地基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进行地基开挖,在挖地基的过程中,需要按照施工图自上而下有顺序地挖,在地基开挖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排水处理,防止积水在地基中沉积,影响地基的稳固性。另外,在地基开挖结束之后要进行回填和加固,回填一般是利用开挖的泥土进行回填,同时还应该要进行压实处理。要及时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对地基进行加固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混凝土加固、灌注法等都是常用的加固方法,由于农村水利设施施工大多是在野外,适当的加固可以对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的软弱地基问题进行处理。对于一些地质条件不好的地区,比如软弱地基,对整个水利工程项目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有较大影响,对此要加强对地基的加固,借助多种加固技术,比如强夯法、振冲挤密法压实法,可以提高地基土壤的牢固性。

2.1.2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混凝土施工技术控制。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混凝土工程是一个重要的工程项目,比如水渠、水闸、水坝等,都必须要使用混凝土。混凝土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同时,混凝土施工不当,还可能会引起裂缝问题,埋下安全隐患。混凝土施工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混凝土的制备、浇筑、养护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农村水利设施质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混凝土施工的?|量监测以及控制。首先,在制备混凝土的过程中,要对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标号等进行了解,并且要对各种基础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应当尽量降低水灰之间的配合比。同时也要合理地使用外加剂,并且要对外加剂的品牌、含量等进行确定,从而确保混凝土主体工程质量;其次,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混凝土浇筑是混凝土工程的重要部分,在进行浇筑时应该要对混凝土模板进行湿润处理,并且要及时进行振捣,直到将混凝土中的气泡完全排出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在浇筑结束之后应该要及时进行抹压,确保混凝土表面光滑,防止杂物进入到混凝土表面引起不平整的情况。在浇筑结束之后应该要判断混凝土是否压实,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敲击混凝土来判断,如果混凝土模板中的声音比较空洞,则说明其中还没有填实,还需要进一步处理来确保混凝土质量;最后,要进行混凝土养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成型并且投入使用之前,还应该要静置一段时间,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在养护过程中要对温度进行控制,防止出现较大的温差,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在进行养护时也应该要使用覆盖物进行遮盖,避免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污染。

2.1.3 防渗漏技术在内壁施工中的应用。农村水利设施项目的规模一般不大,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必须要加强对防渗性能的提升,尤其是水利工程项目的内壁的防渗性,必须要满足一定的要求。比如在水渠建设过程中,为了对水渠内壁的防渗性进行提升,在主体工程施工结束之后,应该要及时进行内壁抹灰,同时要确保整个内壁的清洁,没有杂物,保证内壁的平整度,使得抹上的灰也能更平整。同时,要对壁面以及砂浆之间的附着力进行控制,尤其是要对内壁进行均匀地涂抹。最后要涂抹防水材料,水利渠道工程的内壁的面积很大,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要进行分层涂抹,多次涂抹,确保均匀,使得水渠内壁的防渗质量不断提高。

2.1.4 边坡工程施工。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边坡施工技术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的地理环境不好,有的边坡稳定性不够,很容易在其他地质危害中导致滑坡,对此必须要加强边坡加固,防止出现滑坡以及其他的地质灾害。可以采用抗滑桩、锚(索)杆、格构加固、注浆加固等方案,提高水利设施边坡的稳定性。以锚索抗滑桩施工技术为例,在抗滑桩施工过程中要加强三个方面的控制:首先,加强抗滑桩井口部分的施工,在抗滑桩井口段施工中,可将其施工至1m时,及时对桩孔的护浇筑混凝土,一般浇筑的混凝土为30cm厚即可,在距离护壁1.0m左右的高度范围内应该要增加混凝土的厚度,将其增加到50cm,确保其稳定性;其次,桩孔的开挖与掘进。在桩孔掘进的过程中,每掘进1m左右,就要及时进行混凝土浇筑,具体的开挖深度要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开挖的时候还应该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施工带来的震动,对井壁进行保护,对于一些地质比较坚硬,多石头的地区可以使用风枪等机具进行钻孔与爆破施工;最后,桩孔的出碴。在打桩以及灌注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桩孔的清洁,一般是人工先进行装渣,且采用扒杆等来做相应的提升设备,然后再打开底板,将土卸至汽车中运出。

2.2 加强水利施工的全面管理

2.2.1 加强水利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水利设施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水利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情况等进行确定,从而使得水利设施建设能够如期进行。另外,在施工之前应该要根据水利项目的施工情况对各种材料、人员等进行配备,加强材料的检验,确保水利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2.2.2 提高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质量管理意识。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与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高低有很大关系,尤其是施工人员,他们的质量控制意识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以及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农村水利设施施工过程中,应该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使得他们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按照相应的施工标准和施工要求进行施工,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培训,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掌握更多先进的施工技术,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第4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统揽,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强化农村发展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6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夏粮总产10.1万吨,油脂产量位居全省之首;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87元,同比增长27.2%。

(一)突出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危桥改造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2007年以来,累计投资5974万元,完成土石方383万立方米,整修渠道177公里,其中硬化渠道49公里,疏浚店埠河3.68公里,建设大中塘264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8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解决了4万多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问题;完成危桥改造工程15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座,出色完成了国家级小(一)型水库重点项目稻香水库主体工程。

(二)构建网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今年,我县要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任务260.3公里,目前已完成路基基层177.93公里、混凝土面层55.94公里。国债项目范栏路、石高路全长33公里,已经完成全部征地、拆迁工作,沿线桥涵配套设施全部建成,路基土方工程完成25%;省交通厅通乡公路项目马店路、王黄路、八青路共38公里的三、四级油路、水泥路改建任务,已经完成12公里路基补强工程;合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已完成店埠河大桥、南淝河大桥东段建设,路基土方工程完成80%以上。

(三)美化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新村居建设日新月异。白龙清水、八斗小普、马湖小陶等新村居建设基本完成,设施配套基本完善,特色产业优势渐显,土地复垦全面展开,拆迁农户陆续入住。其中白龙清水村原村址占地335亩,规划新建后仅占地60亩,新增耕地275亩。二是村庄环境整治初见成效。完成村庄环境整治村4个;完成农村改水3.9万立方米、改厕1631个,植树17万株,建设垃圾填埋场1.2万平方米;城中村、镇中村、园中村改造快速推进,拆迁房屋60余万平方米。三是生态家园建设蒸蒸日上。启动100立方米沼气工程建设2处,改造和新建沼气池340口、巩固已建沼气池2600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780平方米、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猪-沼-渔等生态生产模式1300余户,户均每年可节支增收2000多元。四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高质量完成了我县生态农业发展和巢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8个,总投资近10亿元,部分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并被批准立项。五是“缩村让地”和“整村推进”等项目亮点纷呈。上半年,实施国家、省、市、县土地整理项目55个,总规模7.1万亩,新增耕地1.38万亩。其中白龙镇长王村“整村推进”项目,涉及15个自然村庄、1227户拆迁,总规模1.3万亩、预算投资1.3亿元。目前,已完成土地丈量测绘、规划设计、论证评审等工作,新村居建设已经展开。六是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做大粮油业、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园艺业的思路,把着力调整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县涌现出一大批规模较大、特色各异、市场反应较好的专业村和主导产业品种。清水的花卉、小陶的果树、建华的净菜等都初具规模。其中元疃丰宝科技示范园已发展成为合肥市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也是安徽省最大的平菇生产基地之一;撮镇建华社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引导群众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发展合作生产,带动周边8000多农民共同致富。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大,1-6月份,完成养殖业投资近2亿元,新增养殖场(小区)2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达65%以上。

(四)精益求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精心实施农村配网建设“四大工程”,即基本性支出工程、农网完善工程、雪灾恢复重建工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等,总投资2686万元。已新建和改造10KV线路53.6公里、400V线路185.9公里、新增和更换配电变压器55台。其中,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重点落实一个电气化镇(元疃镇)和15个电气化村建设任务,总投资1020万元。目前,前期勘察、测量等工作已全部完成。其中马湖乡小陶电气化村一期建设已经竣工;省级10KV农网组合式配电台区建设试点工作也在白龙镇长王新村顺利启动。

(五)积聚潜力,继续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加大投入,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支持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一是拓宽投资渠道。努力争取,并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我县世行加灌三期项目(2005-2009年)计划投资3532.6万元,治理面积7.5万亩。至2007年底已完成投资2293万元,为提高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陈集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省财政今年计划投资1500万元对路、渠、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后期还将继续投入农业产业开发,逐步将其打造成全国领先、全省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深入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新、优品种的应用和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秧、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的推广,努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上半年,新增大中型农业机械181台,农机总动力达5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10.3%。全县机耕率超过70%,小麦、水稻机收率达80%以上。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和扩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认定,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目前,全县无公害产地规模达到11.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获得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总量达到35个,年产量达10.6万吨。2007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23.8万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8%,蔬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0.4%。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县形成了以优质水稻、优质油菜、瓜果、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六大主导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家,其中省级9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17家、省级4家,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13家,超亿元的9家,超5亿元的1家;专业协会和合作社总数增加到18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6个,比上年末增长17%;新引进农业招商项目4个,总投资1.45亿元,到位资金1.2亿元(含续建项目)。

(六)改善民生,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以农村通信、广播、电视和市场设施等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整合农村广播网络。上半年更新改造村控台42个,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400户,“电视村村通”工程目标基本实现。二是完善乡村卫生体系建设。完成16所乡镇卫生院2007年度国债项目建设,其中石塘镇、包公镇等7所卫生院已投入使用。53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完成规划设计,建成一个县财政将补助5万元。三是强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新扩建农村中小学6所,投资2793万元,已全部动工;加快51个中小学危改进程,已竣工18个,消除D级危房1660平方米、新建9134平方米。四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提标扩面,参合率达97.17%,比去年提高7.02个百分点;土地矛盾和纠纷趋缓,调处力度加大,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有序开展,已办理投保2323人,上半年已向460人发放养老金40.34万元;农村享受低保人数增加到14857户、32734人,覆盖率提高0.98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现有规划有的缺乏前瞻性,不能满足长远需要,有的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还有一些关键性规划亟待建立。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一些重要设施,特别是农村公益设施相对缺乏。三是对基础设施“重建轻管”,市场化运作不够,一些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四是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保障能力不足等。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并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切实加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力度,加强农村发展能力建设,做到全面规划、科学决策。

(二)多元投入,进一步拓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渠道。切实加大江淮分水岭、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实施力度,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努力构建财政支持、政策引导、群众积极、社会参与的长效投入机制,调动各方面投资农村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资、共建共享、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公路养护、集体林权等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做到建设一个、管护一个,充分发挥设施的最大效益。

第5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9月2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和城市停车场建设,补公共服务短板促进扩内需惠民生。会议认为,建设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保障。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是完善城市功能、便利群众生活的迫切需要。对于打造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新引擎、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促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会议确定,一是把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停车场结合起来,加快配建充电桩、城市充换电站、城际快充站等设施。新建住宅停车位建设或预留安装充电设施的比例应达到100%,大型公共建筑物、公共停车场不低于10%。二是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PPP等方式参与。企业和个人均可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原则上不对泊位数量做下限要求。鼓励个人在自有停车库(位)、各单位和居住区在既有停车泊位安装充电设施。三是加大财税、金融、用地、价格等政策扶持,通过企业债券、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充电设施和停车场建设,制定相关收费办法,放开社会投资新建停车场收费,允许充电服务企业向用户收费。鼓励地方采取基金注资、投资补助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四是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支持移动充电、智能停车等推广应用,通过“互联网+”盘活资源,为群众提供良好公共服务。

9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会议指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会议确定,一是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更新相结合,加强排水、调蓄等设施建设,努力消除因给排水设施不足而一雨就涝、污水横流的“顽疾”,加快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二是从今年起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基础设施规划、施工、竣工等环节都要突出相关要求。增强建筑小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带等雨水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并和地下管廊建设结合起来。三是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采取PPP、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运营。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业务,多渠道支持海绵城市建设,使雨水变弃为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月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完善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会议指出,缩小城乡差距是我国发展巨大潜力所在。改革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及偏远地区宽带建设,是补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短板”、带动有效投资、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会议决定,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引导地方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基础电信、广电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竞争性招标等公平参与农村宽带建设和运行维护,同时探索PPP、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方式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积极性,力争到2020年实现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3000多万农村家庭宽带升级,使宽带覆盖98%的行政村,并逐步实现无线宽带覆盖,预计总投入超过1400亿元。会议要求,要强化考核验收和督查,对未通过验收的,扣减或取消财政补贴并予以通报。宽带建设运行情况要接受社会监督。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偏远困难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第6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次贷危机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 4月美国全面爆发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简称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后来演化成为全球信贷紧缩,并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

次贷危机 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对出口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次贷危机还导致全球股市震荡,中国股市也出现 了巨幅震荡和急剧下滑,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

2008年 l1月,国务院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资 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 10项措施。在当前这种出口需求紧缩的‘隋况下,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将有利于刺激内需,对于现阶段拉动国内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扩大国内需求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出现大的起落,是当前首要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实行扩张型的财政政策,会为经济的平稳增长提供一个有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够进一步拉动更大的投资需求。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份权威报告显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投资需求系数将达到 3.1~3.8,即政府对于基础设施每投入 1美元,就能拉动社会投资需求 3.1~3.8美元。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投资比重,为经济持续增长奠定基础,进而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还能将一部分投资转化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总体水平。通过这种轮番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经济全面增长,为战胜金融危机提供保证。

2.有利于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克服影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在助推地区经济起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地区开发获得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经过近年未的大规模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城乡之间的差异,某些地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这些地区实现新的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显得更加紧迫。

3.有利于促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化水平还较低,目前仅有3 1%,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化率 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这种状况导致城市发展缺乏后劲,无法充分发挥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造成城市资源的浪费和整体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增进城市与周边乡镇的连接,进而充分发挥市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变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升级。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其配套建设中,如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等建设,就需要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产品,配套研发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让更多的技术更新换代,这将促进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产领域转化的步伐,从而也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转贴于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领域分析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包括许多方面,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针对实际需要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地重点发展一些关键行业。

1.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载体。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交通运输业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以及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为优良的交通运输对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间、各国间的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发展 的经验表明,铁路干线对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极强。如 日本的北海道干线,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大干线法国的巴黎一里昂线,我国的哈大线、京广线、京沪线、陇海线,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发展轴线,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会有力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这是被客观历史证实的经济规律。进入“十一五”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交通设施的需求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因此,在现阶段必须加大交通领域基础设施的建设。

2.通信行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新知识、新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大力发展通信行业,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通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对拉动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发挥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势不可挡的今天,各类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各界对信息交换的需求俞加旺盛,发展通信行业有利于促进高新信息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电力行业

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尤其是电力行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电源结构不合理,水、火、电比例失调 ,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国家电网线路停运330多条、输电杆塔倒塌 196处,导致我国南方大面积断电,同时致使国内南北铁路 电气化大动脉的中断。加大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行业结构调整,既可弥补电力行业薄弱环节 ,拉动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发展,又可增加电力供应,促进城乡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领域

与城市相比,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尤显薄弱。按照国家新农村建设总体部署,紧紧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要逐步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特别是要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着非常重要 的战略意义。

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对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解决好资金筹措问题。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系,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分析发现在现阶段宜采取如下途径来进行资金筹措。

1.由当地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

美国有许多州早已采取政府发行基础设施建设债券的资金筹措办法,而且施行多年实践检验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需的投资额。同时,由于其具有追索偿还权,还会激励当地政府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实行 B0T融资方式

通过BOT融资方式的运用,可以充分利用国外大企业的雄厚资金和先进 的经营管理经验,促进基础设施项 目投资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了在一定期限内由外方来经营并由其自身来承担经营中的风险和损失,这样就可以迅速地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大发展。

3.鼓励私人进行投资

研究表明,未来私人投资将是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将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在国外,私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 12%~ 18%。在阿根廷 ,私人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则高达70%;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有私人参与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础设施部门投资的传统;在菲律宾,私人投资也高达 40%。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作法,放开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项 目资金筹措限制,鼓励私人参与投资。

4.发行股票进行融资

第7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关键词: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65-02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是中西部水、陆、空型综合交通枢纽。一方面,重庆市的基础设施总量指标以及人均指标都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重庆市当局也在蓬勃房展城市建设。近几年,重庆市政府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逐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约占整个资产投资中的20%―30%。因此,重庆市全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交通体系、公路排水体系、能源结构、邮电气开发、环境卫生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重庆市已经通过修建城铁、地铁、立交等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的基础设施,现在则侧重推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以及旧城改造,同时在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庆市城市发展策略金融支持的具体目标是:力争经过5―6年的努力,使重庆市银行业能够有效支持区域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015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重庆市金融行业实现增加值1 410.18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5.4%,占全市区域生产总量值的9.0%。其中,创新型金融行业增长值达244.14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62.4%。重庆市金融机构的资产总计4.3万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11.6%,占GDP比重8.4%,同比提高了0.2个百分点。

以下图表是《2009―2014重庆统计年鉴》给出的重庆市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2009―2014年,重庆市固定资产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份额在逐步提高,从2009年的1 542.57亿万元投资份额提高到了2014年的3 386.23亿万元,投资额的提高高达5年前的2倍以上,足以显示重庆市近5年来逐步加深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

由图2可知,重庆市近些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随年份增长同时投资份资额也逐年有所增长,但投资份额增长率却是呈下降状态。虽然现目前的投资总额比5年前增长2倍有余,但是随年份增长同时投资份额增长率却下降了近一半。

(一)缺少政策支持

首先,重庆市在市场经济经济转轨时期,部分银行等金融行业存在一定量的不良资产,在不良贷款无法偿还的恶性循环中对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其次,重庆市的财税优惠政策缺乏完全公平竞争性,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平衡现象,重庆市各相关部门也没有一个完善健全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后,重庆市政府对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缺乏配套支持,使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呈现不均衡、过度集中化的情况。对此,重庆市政府也没有加强政策扶持,缺乏健全的政策扶持体系。

(二)缺乏融资平台

目前,重庆市的融资平台属于地方性融资平台,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在重庆市融资体系中政府性质的融资占比较高、社会性质的融资占比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中专项基金投入比例还比较欠佳,在重庆市确立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有一半的工程投融资来源于重庆市投资集团,而剩余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常常由于资金原因面临完不成建设工程,或者延迟完成的问题。

(三)融资风险较大

首先,重庆市政府对融资工程实施着预算管理审批制。这种制度程序复杂、参与审批负责人多,导致审批时间较长、审批效率较低。其次,融资的风险集中化,缺乏长期有效的分散管理风险的机制,从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风险比较大。最后,重庆市缺乏健全完善的担保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风险模式,虽然有144家担保机构在重庆市取得了经营许可证,出资的合资多样性由政府、自然人、法人组合形成,覆盖市、区、县的多阶层的融资工程风险担保体系。重庆市风险担保机构的实力有所提升,可是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近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风险担保分散。因此,分散风险担保机制的不均衡也造就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风险。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重庆市政府要制订金融环境计划。应建立一个重庆市金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方向小组,然后针对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情况,每一年制订一个主要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进行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安排,并根据总体计划进行相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次,重庆市政府必须实施这个金融环境计划,激励大型金融机构通过股改上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金融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同时,规范政府、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到政企分离、政银分离、银企分离,以强化金融生态环境。最后,应该建立健全的融资合作机构,加快建设金融市场的多样性,提升直接融资对社会融资总体的占重,拓展债券市场,推动产品创新,完善市场结构,让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更均衡,投融资更多样化,社会性质融资合作更全面,满足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和经济规模的需求。

2.提供财税优惠政策

首先,重庆市政府应当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总量,提高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的使用效率,细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优惠的范围,细化资金应用领域及资金应用方向;同时,针对不同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对应的财税优惠。其次,政府要对经济实力较强、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低税率、减税清费、适当提高征税起收点、加速折旧等方式给予优惠。最后,对于重庆市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城市地下管道、排水系统建设、城市燃气工程建设等鼓励性工程,重庆市政府应该给予投资者享受自行确定投资形式;并可遵循国家相关规定投资与激励类工程有关的其他行业或服务业,实行综合全面经营;且重大投资工程项目应遵循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原则管理。

3.推动金融机构合作

首先,实现产业与金融联合,“由产到融”是指相关基础设施工程的部分资本转移到金融业形成金融资本。“由融到产”是指金融业的金融资本有目的性的操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实体资本,而不是单纯简单地投资入股。这样的金融机构间的产融结合应服务于重庆市基础设施建设,着眼于重庆市基础设施发展实际的长远需求,落脚于市场化实施,来开发的一系列战略性、示范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次,建立分工合作机制,让各金融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每一个工程环节都有效参与。重庆市政府应该就金融信息网络创立监管信息平台,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每个环节的监管操作信息进行不断地监督管理,及时掌握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及运行情况,做到监督各金融机构依据自己的优势设计合理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以便更好地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均衡利益和监管风险。

(二)构建新型融资平台

1.建立专项投资基金

首先,利用现有的各项政策,建立专门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资基金部门,鼓励建立民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投资公司集团,增强对重庆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资金支持。其次,对重庆市桥梁建设、公路交通建设、防洪排涝地下管道建设以及山区防火防灾建设等大型的公益工程,应以重庆市政府财政支出投入为主,以固定的相关工程税收资金收入为辅。最后,收费性质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如轨道交通建设、水电气供应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建设等这些工程经营收入补偿经营还有剩余,但也只可能是一部分的回收性投资。对于这些工程应以重庆市政府投入为主,以投融资市场化为辅,吸引重庆市具有较强管理和经营能力的公司参与。

2.设计灵活融资方式

首先,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公司要与外包服务公司合作开展相关项目,设计科学的融资规划与融资需求。要创立相对应的信用估值机构,对项目进行认真详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完善相应的方案,选择合适的融资渠道,向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进行推介,并参与投融资谈判,根本目标是协助企业获得合适的融资。其次,重庆市政府可以创建专项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融资,例如,分门别类创建居住建筑建设项目、商用建筑建设项目、能源动力项目、交通运输项目、环保水利项目、邮电通讯项目等专项融资渠道。针对不同方向的基础设施建设类别,提供相对应的专门项目建设融资渠道,以此更加快捷便利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的融资需求。最后,重庆市可采用间接与直接的模式来创新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如保险资本间接性投资到基础设施工程的模式,可将保险业闲置资金投资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

3.扩大民间融资渠道

首先,重庆市政府应该放开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的范围。交通、能源、水利、电信等基本性质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建设和政策性房屋建设等工程重点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其次,重庆市可支持民间资本通过收购、合并、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进入经营性质与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而部分具备优越条件的政府性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可采取市场化经营形式,对进入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民间资本实施经营权或者产权转让。最后,重庆市当局还应该创立规范的民间融资统制体系,成立激励相容的地方金融体制,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银行;同时,对部分有条件的民间投资者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投资,如对民间资本投向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投资者实行政府贴息鼓励模式。重庆市政府吸纳社会闲置资金可采取加大发行市政债券力度的方式,扩大募集范围和数量,将企业和个人也纳入募集范围。

(三)逐步化解融资风险

1.规范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重庆市政府应该就重庆市的相关发展情况来计划每一年、每一个季度的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根据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预算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应该细化各工程项目,以便规范利用预算制度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各金融机构就政府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预算提供支持,政府也应该监督相关金融机构在市政预算制度下根据自己的相关实力制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出台的有关预算规模。在明确的预算标准体系、细化预算公开内容下,相关部门可以相互之间监督,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有效开展。最后,重庆市政府理应把债务分为一般性质债务、专项性质债务两类,监督各企业、各金融机构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工程性债务高风险区域的各金融机构与企业间要配合政府部门积极采用措施,逐步减小风险。

2.多维融资分散风险

首先,重庆市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打破常规,依赖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模式,根据市场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建立规范健全的多维融资机制。为构成公正的融资格局,应创建多维的资金供应市场。重庆市政府应该指导证券行业、保险行业、信托行业、融资租赁、私募基金等各金融机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各个阶段的投资与管理,以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风险。其次,重庆市政府也应该鞭策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创新,促进分散风险与多样性的资本市场结合。可以选择通过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交易服务等,大力发展银行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信息资源,促进市场资本流动,改善资源配置,提升投融资效率,降低投融资风险。最后,重庆市政府也可以根据地方所需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措施,如投融资优惠政策,去分散各投融资机构的风险。

3.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首先,重庆市政府可以制定专门的基础设施建设担保体系法律法规,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相关机构担保体系不断发展完善。重庆市政府不仅需要加强融资担保机构自身的建设,还必须要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融资担保机构。其次,重庆市要促进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创建多层次的担保体系,如重庆市政府性质融资担保基金、市级再担保机构、重庆市各区域地方性质融资担保机构,有效的分散融资担保的风险。最后,进一步完善健全风险补偿制度,在担保机构数量和金额的基础上对担保机构进行一定的补偿;建立市场风险分担机制;建设更多的担保机构,建立体系健全、形式多样化、运作模式规范合理、适合重庆市的担保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旭东,刘勇.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第8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2.1 概述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移交――经营――移交)项目融资模式是指:项目拥有者把已经建成或已经投产运营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期限内有偿移交给社会投资者经营,经营期内的收入归社会投资者所有;以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在该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从社会投资者那里获得一笔资金,用于偿还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贷款或用于建设新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社会投资者再把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参与者主要是政府、TOT模式公司、贷款方、建设机构、经营机构、保险机构、原材料供应机构、用户及法律服务机构。

2.2 TOT的功能

TOT项目融资模式是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以信用为基础的融资方式,也不同于一般项目融资方式的新型融资方式。大型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能源设施建设项目和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正在大范围地应用TOT模式方式。参与者主要是政府、TOT模式公司、贷款方、建设机构、经营机构、保险机构、原材料供应机构、用户及法律服务机构。

TOT模式不需要以项目的项目未来可用于偿还贷款的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为担保,它不依赖这个项目,而是依赖获特许经营权的项目在一定时期的收益。对于政府来说,相当于为旧项目垫支了资金进行建设,然后以项目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量为标的取得资金垫支下一个项目。TOT模式明显降低项目风险,尤其是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更是大幅降低,引资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是一种可行的、实用的引资方式。在TOT模式下,由于积累大量风险的建设阶段和试生产阶段已经完成,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降低幅度是相当大的。因此,一方面,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会合理下调;另一方面,涉及环节较少,评估、谈判等方面的从属费用也势必大大降低。从另一角度讲,东道主政府在评估、谈判等过程中的费用也大幅度下降。引资成本的降低必将有助于项目产品的合理定价。

2.3 TOT运作模式

对于参与项目的双方而言,按照国际惯例,TOT模式一般要经过如下八个阶段来完成。

第一阶段:东道主项目发起人设立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或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发起人把完工项目的所有权和新建项目的所有权均转让给SPV,以确保有专门机构对两个项目的管理、转让、建设负有全权,并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协调,SPV通常是政府设立或政府参与设立的具有特许权的机构。

第二阶段:资格预审。根据投标者的业绩及其经验和技术水平与财务情况,对有兴趣参与投标的投标者进行资格预审,为下一步的邀请投标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阶段:邀请投标。经过确定的项目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者发出投标邀请,并请他们提供详细的投标文件和相关建议。

第四阶段:招标准备。私营、非公共机构、外商投资者等合同商在标书文件的基础上提交标书。

第五阶段:评标和选择。东道主政府根据项目招标文件中规定的评标标准和评标方法来选择和确定该项目的最后中标者。SPV等应当对所有投标者及文件包进行分析审查,对投标者进行选优排序,确定最后的中标者后应当评标结果。当有关项目的特许经营期限和条件等经过双方谈判确定后,项目主管部门将与中标者签订特许权协议。这个过程中,项目主管部门的有关机构将参与其中。

第六阶段:中标者组建项目公司。中标者与SPV洽谈达成转让投产项目在未来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经营权的协议后,成立一个项目公司,并向所在地政府支付资金,所在地政府利用获得的资金,来进行新项目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凡是直接或间接参与该项目的参与者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必须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得到最后的确认和固定。

第七阶段:项目运营。在正式得到授权后,项目公司根据授权开始对项目进行运营,对项目的运营工作包括对项目设施的经营管理工作和日常维护工作。在特许期内,该项目运营所产生的收入将全部成为项目公司的收益来源。

第八阶段:设施移交。最后,当规定的特许运营期限届满时,私人投资者通常要将合同设施即项目无偿归还给东道主政府或政府指定的接收机构。东道主政府应得到完整的、可继续运作的、得到极好维护的项目。东道主政府要请专业的工程咨询机构对项目做出项目质量、寿命期、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评价,请专业的财务机构对TOT模式的债务进行评价,请法律机构对TOT模式的法律问题进行评价,等等。所有上述评价满足相关协议和合同要求后,东道主政府方可接受TOT模式的移交。

3. 3PFI模式

3.1 概述

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是目前国际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新型模式,90年代初在英国产生。它可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高投入、低效率和资源的高消耗弊端。如果能将PFI的运作方式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妥善的结合和灵活的运用,将会促进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它的产生背景是政府努力降低在公共项目中的投资支出,鼓励和扩大私人资本在设计和建造领域进行投资。PFI是指利用私人或者私有机构的资金、人员、设备技术和管理等优势从事公共项目的开发、建设与经营。在国外,PFI模式的项目一般都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3.2 PFI的功能

在公共项目PFI模式下,私营企业和私有机构组建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开发、融资和建造,项目竣工后,项目公司把项目出售或租赁给政府及相关部门。这样政府将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转移给项目公司。PFI模式和通常的公共项目开发建设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在PFI模式下,项目筹集资金的任务亦由参与开发建设项目的有关私人机构承担。由于通常情况下没有任何机构和企业能比政府筹集到成本更低的资金,由项目公司所筹集的资金成本较高,这项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所以在PFI项目的运作过程中,政府应为项目公司提供诸多的优惠政策,以减少项目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为了使PFI项目得以顺利实施,政府亦应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良好的投资建设环境。PFI模式的设计应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政府和私人机构都从PFI项目中得到收益,运转正常的PFI项目,项目公司会从投资中获得丰富的投资报酬,这也是吸引私人机构从事PFI项目的主要原因。PFI模式对政府的好处主要在于,政府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需要投资,在项目完工后集中投资或转化为分期支付费用,这显然解决了政府主管部门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提高了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效率。

3.3 PFI运作模式

PFI模式赋予由私营部门组成的特别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 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C/SPV)公共工程项目的特许开发权,允许私营部门针对项目所需成本进行融资,并在规定的特许期通过公共部门的分期支付偿还该成本。SPC承担部分政府公共物品的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集项目的设计、建设、融资、运营于一体。政府基于公共服务改革项目效率、公平和责任的原则对PFI项目进行评估。由于PFI模式创新性的结构和过程设计、公共服务分配、公私部门之间最优的风险分担机制,使其成为政府认可的物有所值的政府采购模式之一。

五.各类融资模式的比较

一、按照投资收益选择融资模式

根据投资收益的多少,基本建设项目可分为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首先,经营性项目是指能产生经营利润的基本建设项目,如铁路、公路等城市交通建设可通过收取票价等方式获取收益。此类项目融资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直接转向资本市场,通过资本证券化进行资金融通,扩大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其次,准经营性项目是指有收费机制和现金流入,但无经营利润或利润较低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电网工程、水利建设、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应结合政府直接融资和社会间接融资,比如应用BOT模式,并辅以适当的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措施,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最后,非经营性项目是指没有收费机制和现金流入,主要产生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基本建设项目,如农村道路建设。此类项目类似于纯公共产品,主要依靠政府直接投入资金。

二、按照公共程度和公共性质选择融资模式

按照公共程度和公共性质,基本建设项目可分为政府主导型项目、政企合作型项目和市场主导型项目。政府主导型项目是指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重要工程项目,比如军工、电网、水利建设等,必须由政府掌握绝对控制力,故而其融资也以政府直接投入资金为主,在不影响项目公共性质的前提下可适度引入民间投资,扩大融资规模。政企合作型项目和市场主导型项目是指不具垄断性质的基本建设项目,可选择政府直接融资和市场间接融资相结合,或者完全由市场进行融资的方式。

三、加强基本建设融资的市场化

市场化是各国基本建设项目融资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以及各种配套性制度的日益成熟,基本建设的主要融资方式必然将转向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融资具有融资规模大、融资成本低、融资渠道多样等优点,因此在基本建设融资模式的选择上,符合市场融资要求的基本建设项目应尽可能采用资本市场融资。当然,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建设,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与过去的大包大揽不同,多元化融资下政府应以规范市场化环境为主,减少直接干预行为。

六.项目融资的案例介绍

上海外环隧道工程是上海外环线北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工程。是当前我国建设规模最大的沉埋管隧道,其规模居世界第二。该工程位于吴淞公园附近,越江处的江面宽度约800米,全长约2880米。整个工程静态总投资为17.34亿元,计划于2003年底前通车,2002年5月底已完成投资11.11亿元,占项目总投资额的64%。上海爱建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资本金形式投资于上海外环隧道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用于上海外环隧道建设项目的建设与营运。信托计划资金的出资以受让外环隧道项目公司原有股东出资和追加出资的方式进行。信托计划的规模和总量为信托合同不超过200份(包括200份),人民币5.5亿元,信托计划期限为3年。与此同时,外环隧道项目公司从运营期开始每年可得到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约定的按项目投资余额9.8%的补贴,该补贴率与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同步调整。

该融资项目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就成功融资5.5个亿。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信托机构紧密合作。在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上,政府补贴的比例是总投资额的9.8%,补贴年限是25年,之后项目将移交给政府。实际上这是一种与BOT相似的融资方式。最终体现了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三者多赢的局面。

七.总结

项目融资是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融资手段。项目融资是利用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量安排有限追索贷款,这为超过项目投资者自身投资能力的大型项目提供了融资便利。由于在项目融资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特许经营、市场保障等优惠条件来组织融资,从而保证了项目相对稳定的收益水平,降低了项目的投资风险,更有利于吸引国内私人资本的参与。通过项目融资,特别是BOT项目融资方式,不仅能吸引民间资本,还可以改善和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这是单纯借贷难以实现的。

第9篇: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特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涉及社会公共资源的使用问题,具有以下特性:

(一)政府主导性

交通运输行业是支撑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代表着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程度和经济发展的实力。因此,政府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具有明显的主导性。

(二)经济适应性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宗旨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不仅追求项目投资回报等的经济效益,而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长远社会效益。在设施建设规模、质量等级和建设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规划前瞻性

交通基础设施是前辈留给后人的“历史丰碑”。因此,设施规划建设要具有长远使用的前瞻性。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融资回报的眼前利益,而应把建设投资当做造福子孙后代的历史使命来履行。

(四)投资多元性

党的十以来,政府大力推进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减弱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垄断管控,将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外商等非公资本参与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是大势所趋。前期全国各地采取的融资模式主要有:

(一)政府贷款

发挥中央或地方政府的信用,向国内商业银行或国际金融组织筹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政府贷款管理简单、风险较小,一般不涉及税务和固定资产所有权转移问题,但申请贷款程序复杂、时间较长、限制严格。向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潜力巨大,但受到利用外资额度、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等因素的制约。

(二)发行债券

发行企业债券与发行上市公司股票相比条件宽松、门槛较低。其主要优势在于融资程序简单、方便灵活、成本较低。当在施工处于耗资高峰时,发行适当的中、短期企业债券,可以迅速解决资金缺口或周转不灵等问题。

(三)信托融资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在与信托公司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可将项目的部分财产权作为资产支持,采用资金集合股权信托计划的方式委托信托公司分割转让给投资者。其优点是产权清晰、合作灵活、投入便捷、成本较低。缺点是信托资金安全和收益的风险较高。

(四)股份融资

在政府的主导下,鼓励和扶持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内的国有控股集团整体上市不失为一条项目融资的重要渠道。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中筹资规模可以很大、可以重复融资,不用还本付息,非常符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的要求。

(五)特许经营方式融资

特许经营方式融资是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具有公共性和盈利性的特点。包括BOT、TOT、PPP等融资方式。

BOT(建设-经营-转让),政府通过招标在国内外选择一个急需建设项目的投资者,政府授权中标签约方来承担该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投资建设者凭些特许权可以从设施使用者那里收取适当的费用、租金,作为投入、建造、运营和维护成本,并政府的监督和调控下获得回报和利润。特许期满后,将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TOT(移交-经营-移交),是指政府把已经投产运行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签约外商或民营企业来特许经营,利用该设施在特许期内的预测收益一次性地融入巨额资金,用于新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特许经营期满后,签约经营者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公私合作关系),发展拥有公权力的政府和优秀私营法人的伙伴关系,授予私营企业对建设项目设施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促成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和高效运营。政府发挥社会发展规划和统一协调能力;私营机构发挥资金充盈、管理效率高的特点,同舟共济、共担风险、实现双赢。

三、保障融资模式顺利实现的措施

国家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发展交通运输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融资机制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在政府主导下,吸引民间和外资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是弥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为保障融资模式顺利实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推进融资立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发展市场经济必须以法制建设为先导。推进融资立法,就是使融资活动有法可依。把融资活动的交易规则和竞争规则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形成法律对融资行为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作用。

(二)降低准入限制

打破基础设施领域对民营资本的投资“”,降低准入门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招商引资内外兼顾,政策优惠向国内倾斜,促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快速形成。

(三)鼓励银行竞争

对现行的银行体制进行市场化创新,发展民营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引入商业银行间信贷、利率公平竞争机制。推进金融产权多元化;通过金融业制度创新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选择的便利。

(四)发展资本市场

开放股票和债券市场,建立交通运输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逐步增发交通基础设施类的股票和债券,增加直接融资的机会。,

(五)培育融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