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合同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市政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市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的规模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在数量方面,1985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165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仅21个,但是到2007年,已经增加到287个,13个城市人口超过400万,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17个,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52个增加到226个,5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有245个增加到430个;20万到5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的比例,在2000年之前不断增加,但之后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比例持续下降;中等城市的比例则正好相反,2000年后不断增加,原来一部分的小城市的规模迅速增大,发展成为了中等城市。这些发展起来的新城市,市政设施的种类、数量急剧增加,己经远远突破了原有的规模。
在这一背景下,市政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传统的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人工,辅助一些基本的通讯设施,管理人员依靠个人的经验,通过相当长时间学习积累,刁一能基本熟悉所辖区域的大致情况,但是对大量出现的新设施,则很难及时了解,对设施的详细情况更加难以掌握;当发生与市政设施相关的突况时,如台风、热带风暴等极端恶劣天气下,排水设施、供电设备的高负荷运行,则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由于管理、决策人员没有足够的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当时的现场情况,从而可能导致应急、管理决策上的失误,甚至造成重大人员、财物的损失。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海量的市政设施进行管理。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城市市政管理中,可以极大地提高市政管理的工作效率,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平台上,管理人员发现问题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并且能够更加快速地确定事件,并快速方便地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作为决策的支持,提高决策的准确程度,更好地解决各类事件。
1、城市市政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城市市政管理系统是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和维护城市次序的基础,城市市政管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城市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工作的方方面面。常见的市政管理涵盖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城市道路,城市照明系统,上下水系统,通信线路和设备,电力线路,燃气管路等等。城市市政管理就是将这些方方面面都协调起来,执行日常的建设、维护、保养等任务,但是由于每个与城市市政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队伍,各自为政,互不往来,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简单的管理工作还需多个不同部门反复协商现象。
如果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各类城市市政设施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到一个统一的共享地理信息数据库,各个设施均有唯一性标识及设施的相关信息,均存储在这个公共数据库中,并在地图上区分显示,也可以根据需要显示相应的内容;相关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职责,对各类信息进行修改,及时更新数据库,在运行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管理的要求,统计各类设施或事件的信息,为管理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依靠地理信息系统,可将城市市政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减少浪费。传统的城市管理方法下,各个市政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使用;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市政综合管理则有效地整合了整个市政管理所涉及的各个部门,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充分利用了各个部门的设施、地理信息,并且由于每个市政施和管理事件都有唯一性标识,统一存储在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市政综合管理实现了市政化,因而能够更加精确地进行管理。
2、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2.1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的目的
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就是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市政管理的专业要求相结合,集采集、更新、分析、管理城市市政管理系统信息等功能于一身的面向对象的应用系统。面向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将对象的空间地理信息和对象本身属性结合在一起,集数字图像、空间数据及对象信息于一体,即能存储空间信息,又可以处理这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准确地将信息提供给用户,满足市政管理部门对运行、维护市政设施的管理、查询的需要,同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能力及可视化、多方式的表达能力,进行各种高效的决策和分析。借助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公共平台,市政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检索、更新市政设施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管理部门对市政设施系统现状的了解程度,加快管理部门对市政设施系统事件的反应速度、丰富应对事件的措施。
2.2城市市政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对庞大复杂的城市市政设施实施科学管理是当前市政设施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城市设施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产生良好的效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城市市政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可实现全市范围内市政设施信息的计算机管理,便于信息的日常管理工作及设施的维护等;
(2)将城市市政设施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起市政设施系统动态分析平台;
(3)可优化城市设施系统的设计和规划等:
(4)可了解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现状,使得调度人员、管理人员可以了解市政设施在不同时段下的运行情况,了解城市设施运行特性,可有效指导方案决策。
2.3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地理信息系统是在ARCGIS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充分利用了ARCGIS提供的针对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显示、编辑、分析等强大的功能,根据软件的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完善,建立了适合于数字市政管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根据市政管理的需求,开发了用户界面友好、实用性强的软件功能,使得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而不必掌握软件方面的专门知识,大大降低了数字市政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门槛。
而在地理信息数据库部分,针对用户的需求,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空间数据库,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管理,并且根据其特点,对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索引,极大地提高了使用数据库的效率。
二、基于ArcObjects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1 .ArcGIS和ArcObjects
ArcGIS是开放的地理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强大的地理数据管理、编辑、显示、分析等功能。它主要有ArcMap, ArcCatalog, ArcToolbox,ArcScene(Desktop一桌面系统冷14个功能子系统。组成Desktop ArcG工S的ArcMap,ArcCatalog和ArcScene的基础是微软的组件对象模型(COM)。由于ArcGIS完全COM化,对于需要进行结构定制和功能扩展以及独立程序开发的高级应用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ESR工的ArcObjects是ArcGIS的功能核心,是ArcMap, ArcCatalog,ArcScene等Desktop应用程序的开发平台。ArcObject:是一种集成的面向对象的地理数据模型的软件组件库,提供了ArcGIS中全部的功能,是开发GIS应用程序的基础。开发人员可以利用ArcObjects框架进行编程,以提高ArcGIS的性能或扩展其应用。它是以完整有序的对象组件的集合形式的。ArcObjects不是一种独立的商业软件,它包含在ArcGIS产品中。ArcObjects提供的组件为用户提供了进行二次开发和功能扩展的能力,能够实现ArcGIS的所有功能。基于ArcObjects开发的应用软件也必须要有ArcGIS的License才能运行。
构成ArcMap, ArcCatalog和ArcScene等的ArcObject:的组件具有层次关系o Application处于ArcObjects框架的最高层,拥有Display(显示)、Document(文档)、Extension(扩展功能)三个组成部分;Document位于稍低的一个层次,但它可同时拥有几个下一级的Map对象,每个Map对象又可以拥有多个Layer对象。.ArcObjects提供的Mapcontrol控件和Sceneviewercontrol控件位于Map( Scene)层。各级的各个对象(类)都有其自身的接口、属性、方法。
2.ArcObjects中的基本编码技术
2 .1使用esriCore .olb对象库
ArcObjects使用的类都包含在esriCore.olb对象库中。对象库是包含有关ArcMap和ArcCatalog的接口、组件、组件对象类、属性、方法、事件的描述的文件。
无论所用的开发环境如何,将对象声明为对象的有效类可以提高代码运行速度,同时开发环境的智能化代码执行特征在编写代码时可以检测到程序错误、校正语法并匹配对象库中的对象类型。为了查看运行用的智能化代码,可以声明变量是esriCore库的组成部分,然后再添加库名。对象库中的COM类提供了一个或多个接口的代码,把所有的功能完整地封装在类里面。两个类可以有相同的接口,但是实现的代码不同,通过这种方式COM类就有了多态行为。COM不支持多重继承。COM类有三种:抽象类(Abstract Class)、组件类(CoClass)和类(Class)。抽象类是不能被创建的,它只能作为其它类的父类。类是不能被创建的,但是该类的对象能被其它类创建,并作为该类的一个属性,或者是被其它类的对象实例化。组件类即可以被创建,也可以显式地创建。
2.2使用esriCore.olb对象库中的对象
esriCore.olb对象库中的大部分对象将工Unknown作为它们的缺省接口,但有几个是例外,如ArcCatalog和ArcMap中的Application对象的缺省接口就设为工application。重要的是工Unknown拥有的三个方法(AddRef, Release, Query工nterface)不能在祀中调用。
在使用对象时必须得到相关的对象支持接口的参考,然后调用该接口的方法。
3.使用ArcObjects进行二次开发的层次
通过ArcObjects在从数据对象到菜单、工具以及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应用,可以在以下三级水平进行开发:
1)通过定制或客户化进行ArcMap, ArcCatalog和ArcScene等的界面定制(对于简单用户,无须编程):使用菜单驱动客户化是最简单的操作,只需对菜单、工具等控件进行开关、移位或增删就可以完成。
2)采用VB和内置的VBA语言进行界面制作和功能扩充(满足大多数用户需要,应用编程)进行嵌人式开发:使用系统内置的VBA脚本编程能力,在ArcMap和ArcCatalog中能很容易地加人各种窗体和控件,修改系统界面、增删各种功能,是进行应用的快速定制以及集成现有的数据与系统的手选开发技术。
3)使用编程语言和工具软件调用ArcObjects的控件和各种功能组件,开发独立的应用程序,开发独立应用程序(高级开发需求):使用支持COM的编程语言(如Visual Basic, VisualC++,Delphi, Visual)++等)将ArcObjects所提供的1800多个组件、几百个接口和数千个方法嵌人到应用中,开发出独立完整的应用程序。
用户应用ArcMap, ArcCatalog, ArcScene中内置的VBA语言方式进行开发,可以充分利用管理对象集合的Application对象。以ArcMap为例,它包括MxDocument, AppDisplay, SelectionEnvironment对象和其它任意注册的扩展功能(如Editor等),同时还管理使用着StatusBar,Templates, Paper和Printer等对象。以Application为起点并被创建之后,其它ArcObjects的低层组件都能由其依次获得,这是一种由高到低的应用开发模式。
独立应用程序的开发方式由于脱离了ArcGIS软件环境,不能使用Application对象组件,因此由Application对象组件所建立的应用程序框架及其管理的对象都不能使用。只能使用Mapcontrol控件和Sceneviewercontrol控件和它们所支持的下层组件,并且是下层组件对象实现以后,已创建的上层组件对象才能使用。因此,这是一种由低到高的开发模式,开发难度较大。
3.1定制开发ESRI应用程序
ArcGIS对象模型定制框架包含多个对象,用户可以修改内置的工具条或编程进行定制。定制框架包括的对象有应用程序对象、模板对象、状态条(Status Bar)、文档对象、快捷键(Accelerator)、命令条(CommandBar)、命令项(Command Item)、COM命令、宏、UIControls等。
3.1.1使用模板
模板是一个ArcMap文档文件,其它的文件都是从模板开始创建。模板包含数据参考、符号设置、各种设置和定制信息,如定制工具条、菜单、快捷键等。每个模板又包含VBA工程,它包含Visual Basic子程序、函数窗体和控件、模块和类。新的文档可以在ArcMap提供的已有模板的基础上创建,当基于ArcMap文档的模板被装载时,模板文件也被装载。
.Normal模板
任何特定模板文档都是基于Normal模板创建的。Normal模板是全局模板,包含所有文档可能需要的定制项和VBA代码。在打开和创建新文档时Normal模板为缺省设置,被自动调用。模板文件被称为Normal.mxt,并存储在默认的模板目录下。ArcCatalog与ArcMap的模板模型不同,它只有一个Normal模板(Normal.gxt )
・由VBA工程创建模板
每个文档或模板文件有相关的VBA工程,每个文档的VBA工程被缺省命名为原始文档名。最初的文档被叫做工程(Project),基本模板叫做工程模板,Normal模板文件的VBA工程称为Normal。当编写VBA代码时,可以通过编程访问宏和其它装人模板的对象。
当前装载的文档文件和与之相关的每个模板都可以看成是存储栈的层。首先装人的Normal模板形成存储栈的基础,然后是工程模板,最后装载的是基本的文档文件,并形成存储栈最上层。定制设置在这些层次的相关一层中完成。位于Customization对话框左下角的Save In组合框控制着定制行为与哪个层相关。这些层的次序很重要,高层次的模板能覆盖低层次模板中的定制内容。
3.1.2定制工具条和命令
ESRI所有应用程序都有主菜单和标准工具条。所有菜单都与工具条相关联。工具条包括菜单(Menu)、按钮(Button )、工具(Tool )组合框( Combo Box )、编辑框(Edit Box)等。用户可以对工具条的建立、显示、删除、重命名、内容、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定制。
3.1.3开发独立应用程序的一般步骤
1)开发环境的选择凡是支持COM协议,能调用COM组件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都能够用于ArcObjects的二次开发。实际常用的主要有Visual C++、Visual Basic和Delphi。其中使用最多的是佣,这是因为VB与VBA是同一种语言,使用手册和例程等都是使用VBA编写的,其可读性和移植性好,这样就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VB在一些需要进行自定义要素等需要COM底层实现的开发技术方面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而VC则没有这样的限制。
2)程序功能和结构框架设计根据程序应用的专业领域方向和用户需求以及用户的层次、水平等确定程序的功能。其后根据功能模块的不同进行总体结构框架设计,其目的是减少后面编程的复杂度,协调和促进分工合作。
3)编程理念在程序编写时要注意代码的通用性、可移植性和可重用性。因此一定要按照COM标准进行编写,对可重用模块的代码编译成DLL库文件(动态连接库),提高开发效率,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4)建立工程
5)引用控件一MapControl、编程语言标准控件等
6)引用组件库esriCore.olb
7)在窗体中加人控件
8)进行界面设计
9)编写代码
10)实现程序功能
三、GIS空间数据查询、删除等方式及内容
用户在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时,不仅仅只是查看大地图,更多时候还是需要对某些特定的对象进行查询并了解其信息,这就需要快速、准确、高效地查询到所需的对象,并进行定位,显示此对象的属性,或将某些对象进行统计,并以报表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或者通过打印机输出。因此,查询统计功能主要实现空间数据的基本查询和特殊查询,并把查询结果进行统计。
基本要素查询: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选择某些特定的条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结果,在结果中选择所需查询的对象,然后将地图定位到该对象,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操作;另一种是通过用画框的方式选取某一特定范围内的对象,在统计出的结果中选择所需要的对象,并进行定位及操作。
分类查询统计:该功能提供区域统计电源点数量、灯杆数、线路长度的功能。用户通过输入区域名称(包括行政区名、道路名、街名、管护区名),查询统计选择区域内的电源点数量、灯杆数、线路长度,并列出查询结果,也可以导出统计报表。
拓扑关系查询:该功能可以实现根据某一要素,选取出与该要素相邻、相交或是在该要素范围内的其他要素。
故障点统计:统计地图中有故障的电源点等信息。任意选点统计:通过选择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点,统计已选择电源点的相关数据。
1.添加/删除要素
这一功能可以通过从GPS数据采集终端导入数据,或者手动添加或删除要素,达到添加或者删除地图中的各种要素的目的。
GPS采集数据导入:用户使用GPS数据采集终端,从现场采集数据,数据的内容包括要素的种类、编号、规格参数、空间地理信息等;采集完成后通过读取GPS采集到的终端、灯杆、电缆井的空间信息,将这些数据直观、准确的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并根据数据在地图上直接绘制出采集的数据点,同时将相应的属性信息赋给要素。
单个要素添加:主要是为了满足添加单个路灯部件的要求,如果GPS采集的数据有遗漏,需要补充遗漏的终端、灯杆、电缆井、附着物时,可以用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增加单点要素”对话框进行操作,其后续操作会根据所添加要素的类型不同而有些差异,具体如下:当选择灯杆、电缆井、终端这三个要素时,需要输入对应的电源点编号;当选择故障点时,需要输入日期;当选择电缆头2、电缆井3、电缆井4、单相变压器、三相变压器这五个要素时,由于它们是附着物类型,因此要从终端、灯杆、电缆井这三个类型选择一个去附着,然后再输入电源点编号、灯杆编号、电缆井编号,点击确定,,在地图上用左键点击添加部件,按鼠标右键结束。
删除要素:当需要删除一些不需要的要素时可以使用此功能。先开启需要进行编辑的对象,然后选择相应的图层后就可以通过鼠标对对应的要素进行选择并进行删除操作。
2.管理/修改
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由于现场情况的变化,比如维修设备时更换了设备的型号,或者变更了线路,需要对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更新。这一功能主要实现对资产信息进行管理,并实现属性信息的查看、修改。由于要素的特点不一样,操作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电源点管理:实现对电源点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电源点多媒体信息的上传,并可以查看电源点的属性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当系统进入电源点管理状态后,用户选中相应要素后右击便会弹出属性对话框,有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方式,然后便可以对属性进行修改更新。
电缆井管理:对电缆井属性信息的管理,包括电缆井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查看。首先选择要素选取方式,然后在地图上用鼠标按选择的选取方式选取要素,选取完成后,通过弹出选择要素属性对话框,包括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状态。单点操作直接输入要素属性,提交保存;多点操作有选择的录入\修改属性值,提交保存。
灯杆信息管理:实现对灯杆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灯杆多媒体信息的上传,灯值的录入、修改和对灯杆的属性信息和多媒体信息的查看。首先选择要素选取方式,然后在地图上用鼠标左键按选择的选取方式选取要素,选取完成后,按鼠标右键弹出选择要素属性对话框,包括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方式,修改完要素属性后选择保存。
线路属性管理:实现对线路属性信息进行管理,包括线路相关属性的录入、修改、查看。首先选择要素选取方式,然后在地图上用鼠标左键按选择的选取方式选取要素,选取完成后,按鼠标右键弹出选择要素属性对话框,包括单要素和多要素两种方式,修改完要素属性后选择保存。
附着物属性管理:实现对附着物属性信息的管理,包括附着物相关属性的修改、查看。当进入附着物管理状态,在地图上用鼠标左键选取要素,按标右键弹出所选要素属性对话框,可以管理附着物的相关信息。
3.连接
GPS数据采集终端只是采集了单个的要素的信息,并没有在各个点之间建立相应的拓扑关系,因此还需要地理信息系统将各个要素连接。这一主要实现资产信息的管理和各数据类型拓扑关系的构建,以及统计报表。
自动连接:该功能主要在己导入的点部件要素的基础上实现在地图上对路灯线路的绘制。当进入连接状态后,在地图上选择要连线的地图部件(电源点、电缆井、灯杆),选择完成后按鼠标右键结束,弹出提示窗口,选择是否结束此次连线,选择是,将弹出输入第几回路对话框,输入第几回路,点击提交,在保存编辑对话框中选是,将生成线路,选择否将终止此次画线操作;选择否,将可继续连线。
手动连接:功能与自动连接相似,在此不再详解。
4.移动
由于从GPS采集数据中获取的要素空间数据存在误差,在导入到地图上有些偏差比较大,为了较为准确放置部件,提供该功能。目的就是将点部件移动到相应的位置。点要素移动:用户可以通过选择操作图层,进入单点移动状态,在地图上选中需要移动的要素,将其移动到目标位置,即可实现移动的目的。
线要素移动:用户可以通过进入线路移动状态,在地图中选取线路部件,此时被选线路高亮显示,同时其节点会用红点显示出来,此时选择要移动的节点并拖动到要移动到部件位置,实现线路节点移动。
多要素移动:主要是针对点要素,当进入多点移动状态,其操作流程与单点移动相似,拉框选中多个要素后移动鼠标便实现多点移动。
5.输出
为了便于管理人员进行资料分析、归纳,需要将地理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输出,具体可分为地图打印输出和统计报表导出。
地图打印输出:根据需要,将不同的地图打印出来。地图打印有两种方式,一是将当前屏幕地图输出为图片形式,其要输出的图片可以在页面视图中预览,用户可以在文件菜单里启动输出图片菜单,弹出输出图片对话框,选择输出路径,输出格式,以及图片分辨率等参数,将当前地图显示内容导出为选择输出格式的图片;二是用户可以在电源点选择“台区图打印”,可以把关联到该电源点所有的灯杆和灯线打印出图。
四、地理信息系统使用效果
通过前面的设计,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城市市政数字化综合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对空间信息数据库进行了优化,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对矢量数据进行了压缩,优化了显示性能,同时对属性数据建立了索引,改进了查询的功能。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合理设计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及索引,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流畅,可以在普通配置的计算机上快速运行,对地图的显示、缩放、查询等操作响应时间很快,例如,在ArcGIS上显示这一地理信信息系统时,打开地图、对地图进行缩放等操作,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感,尤其是大幅度的缩放地图时,不仅操作不灵敏,而且耗时也多,通常需要1秒左右,而在本系统中,由于对显示进行了优化,对地图进行缩放等操作时,系统能够根据显示的比例,自动调节显示内容,当比例小时,仅显示诸如主要道路、河流等大型对象,并且精度较低,当显示比例放大时,逐渐将灯杆、电源点等对象也显示出来,同时用更多的点绘制道路、河流等大型对象,由于此时显示的精度虽然高,但是对象少了,因此速度大大提高,几乎感觉不到时滞,显示效果比较满意。
在ArcGIS中,由于这是一个通用的平台,没有针对性,如果需要进行查询操作,用户要对软件相当熟悉,并且查询条件的选择也很不方便,同时因为数据的结构没有优化,查询耗时较多。在本文所设计的地理信息系统中,由于对查询进行了针对需求的优化,开发了面向对象的查询模块,因此查询即方便又迅速,大大提高系统的查询性能。
五、总结
本文仔细分析了城市市政数字管理的需求,在这基础上给出了城市市政数字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以及功能设计的方案,充分应用了ARCGIS提供的空间数据、显示、分析等方面的功能,针对市政管理的特点,开发了地理信息系统。同时,根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具体特点,对数据库建立了索引;根据系统操作的特点,对查询操作进行了优化,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刘乃全,刘学华,赵丽岗.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1985-2008 [J].《山东经济)),2011年第02期
【关键词】房地产档案 数字化 信息共享 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市场规模的迅速壮大,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影响房地产实现动态、科学、系统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基于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将房地产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管理实现自动化管理,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和计算机行业研究的热点,也是房地产档案信息管理和共享的发展趋势[1]。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经验,详细的分析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的要点,阐述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构建
(一)制定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化规范
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实施信息化规范工作非常重要。不同的省份、地市在实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管已经参考国家的房地产开发档案管理规范,但是由于关注细节不同,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2]。因此,各省份应当积极的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详细地学习每类业务的归档范围、文件材料的规格、保存的年限、鉴定销毁制度,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研究,学习计算机管理技术,了解房地产测绘、法律等相关知识,确保在每一类房地产业务处理过程中都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和技巧,以避免导致房地产档案在实施信息化规范过程出现错误,造成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返工。
(二)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
由于房地产档案保存的时间长,处于一个流动的状态,因此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也需要处于动态的存储状态,以便能够实时的补充、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确保房地产档案管理内容的正确性、完整性。完善房地产档案信息包括的内容很多,比如开发设计商品房预售管理系统,管理预售许可信息及预售资金,防止房地产项目成为烂尾项目;构建住房保障系统,确保房地产信息能够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构建商品房维修管理系统,实现房产实施状态的更新,保证房产使用的唯一性、准确性[3]。这些子系统都可以为房地产档案数字管理提供基础的资料,以便能够更加及时的同步信息,保证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更好的实现房地产档案的动态管理。
(三)加强软硬件资源建设
构建一个完善的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需要认真分析自身房地产档案管理现状,结合自身的需求,开发一个功能完善的分布式的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发系统之后,需要购买网络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终端,同时部署一个标准化的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运行机房,配备防尘器、防雷器、空调、消防器材等设备,以便保证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运行环境的温湿度、消防安全等,并且部署配置一个健全的、易于扩展的局域网,甚至广域网,以便能够使得人们在外界进入系统进行访问,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的共享性。
三、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意义
(一)图文结合,形象化管理房地产档案
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储房地产档案的相关户型图,甚至可以保存房产信息的实景图,也即是拍摄的全景照片等,这些档案均可通过电子输入设备输入到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中,并且可以使用相关的数据采集器,将房地产档案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图文结合,更加形象化、直观化的管理房地产档案,实现以图管房、以房管档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更加有利于房产的交易、买卖等工作。
(二)共享房地产档案信息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快速进入信息化共享时代,因此房地产档案信息在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共享,这样可以很方便的为房地产业主查询相关的房地产信息,比如只需要在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输入业主的身份证号,即可全面获得房产的自然状况,所有人的相关信息,房屋的使用年限,房屋的现行状态等,并且可以方便地查阅房屋变迁状态,给业主或者政府机关查阅信息时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
(三)模糊化检索,提升信息获取效率
随着分布式管理技术的高速发展,房地产档案管理系统在查询过程中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模糊智能化检索功能。由于房产业主或者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查询一类房地产档案管理信息时,同时又无法获取清晰的关键词,可以利用模糊智能查询的功能,有效的提升房地产档案检索的效率,并且快速提升房地产信息获取效率。同时能够更好的保证房地产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完整性,确保政府能够更加快速地实现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策略,确保房地产市场能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房地产项目的增多,房产数量急剧上升,房地产档案项目管理日趋复杂,并且房地产档案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新时期,房产价值不菲,房地产档案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实现了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大幅度的提高房地产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信息共享性。
参考文献:
[1] 王斌. 计算机技术在房产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 硅谷. 2011, 23(03):11-12.
[2] 王国英. 试论如何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J]. 企业技术开发. 2010, 22(23):21-22.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从管理形式上看
我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的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型式。但是,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型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除少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企业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组织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来完成。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总承包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管理劳务队,管理精力被牵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进入,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国际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从技术内容上看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力密集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我国工程量堪称世界之冠,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图纸,快速进行组织、归档、分类、查询、检索,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灵活地组织管理技术文档,共享设计信息资源,快速、准确地协同设计与施工,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当务之急。为了和国际接轨,建筑业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科技、强化科学管理和加速信息化。
我国建筑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并首先表现在各大设计院坚定不移地推行计算机画图。从20世纪末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但是,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很不平衡。设计院虽己普遍实现计算机画图,但仍多停留在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上,校核、审批图纸仍延用传统手段;大多数工程施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更低,仍停留在手工画、写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也较慢。目前,我国建筑业在技术、管理、效率、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其发展。
二、推行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一)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通过向广大职工反复深入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促进广大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清除计划经济影响。以此为基础,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从机构上,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对于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专设工程技术部,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机关报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二)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规模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
(三)进行技术革新,大幅度提升工程管理效率
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改进
中图分类号:TS95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82-01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从管理形式上看
我国的建筑业自推行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初步的形成了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以专业施工企业为骨干、以劳务作业为依托的企业组织结构型式。但是,这种理想的组织结构型式并没有起到预期的理想效果。除少部分专业程度较高的分部、分项工程由专业分包企业完成外,大部分具体的施工任务还是由建筑总承包企业组织劳务队和自有机械设备、自供材料来完成。劳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低,素质参差不齐;总承包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来管理劳务队,管理精力被牵制,管理水平无法提高。随着市场开放性程度提高,国外建筑投资商和承包商进入,政策法律、法规逐渐国际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筑业专业分包体系,将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从技术内容上看
建筑业是一种分工细致及劳力密集的行业。建筑工程管理具有施工人数众多、工序繁复、分散性、移动性和一次性等特点。我国工程量堪称世界之冠,积累了数量庞大的图纸,快速进行组织、归档、分类、查询、检索,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灵活地组织管理技术文档,共享设计信息资源,快速、准确地协同设计与施工,使工作流程自动化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的当务之急。为了和国际接轨,建筑业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科技、强化科学管理和加速信息化。
我国建筑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了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并首先表现在各大设计院坚定不移地推行计算机画图。从20世纪末起,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加快。但是,全国建筑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很多企事业单位虽己普遍实现计算机画图,但仍多停留在较低的信息化水平上,校核、审批图纸仍延用传统手段;大多数工程施工公司的信息化水平更低,仍停留在手工画、写的方式;上级主管部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进程也较慢。目前,我国建筑业在技术、管理、效率、成本控制、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严重制约其发展。
二、推行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1、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通过向广大职工反复深入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促进广大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清除计划经济影响。以此为基础,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从机构上,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市场合同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对于施工管理部,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专设工程技术部,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研究和科研攻关,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机关报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2、推行项目管理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规模比较大、分项工程或单项工程多,施工管理和合同管理难度大。在精干主体的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减化生产关系,减少管理层次,变金字塔式的管理为扁平式管理。实施工程项目管理有多方面的管理要素,不同的工程项目又有不同的管理重点,但项目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始终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它的落实与否,决定着项目管理的效果与成败。项目经理在授权范围内处理和协调甲乙方,总包与分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以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等各方面的关系,保证工程项目的协调有序实施。企业内部要用完善的市场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服务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有效机制来保证项目经理责任制的落实。
3、进行技术革新,大幅度提升工程管理效率
提高的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必须应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工程从中标到交工验收,除必须具备较高的施工技术水平外,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施工管理手段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管理手段则必须依靠计算机来完成。实践证明,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工业围绕着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引入了许多现代化管理方法,如网络计划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管理的普遍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逐渐融入施工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投资效益的改善、工程质量的保证等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水平,我们通过加强职工培训、普及现代化管理知识等手段,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都应接受现代化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培训,并作为上岗考核的重要内容。企业所有业务人员均应熟练的应用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
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建筑工程项目业主也变得更加专业化,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建筑企业都有增强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需求,专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企业不会是大而全了,而是精而强了。这种趋势将使企业压缩规模,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有效率的资源。现代项目管理有着很强的整合能力,如何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做好管理工作,相信这样的本文能够给读者一些启发!
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势在必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军队武器装备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随着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结合面越来越广,对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立足全社会国防科技产业基础,尽可能吸纳成熟的民用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提供了可能。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是全面推进武器装备采购领域军地资源、军地信息、军地力量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国家和军队在开放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采购等方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营造了良好环境。截至2014年,获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营企业已有700多家,有近1000家的优势民营企业参与了科研生产活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打破企业垄断,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吸纳社会优质资源参与武器装备建设。建立武器装备信息制度适应了这一需求,是提升武器装备建设整体水平的务实之举。
信息融合是实现全要素军民融合的重要基础。目前,传统的采购途径已不能满足军队武器装备采购需求;而军地信息沟通不畅,则成了长期制约武器装备采购领域,影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瓶颈。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破除信息壁垒、信息孤岛等问题,使更多承制单位及时了解武器装备采购的相关信息,有序参与市场竞争,精确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
长期以来,武器装备采购是在确保军事安全的前提下,经过质量和价格筛选,在一些军工企业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在武器装备采购领域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相关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这种采购方式容易带来采购成本上升、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甚至引发暗箱操作、灰色交易等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采购的公平公正和质量效益。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正是适应深化改革需要,在确保军事安全基础上,通过网络化方式,增强采购透明度,使招标投标等环节处于更广泛的监督之下。同时,能降低采购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设租、企业为获取采购信息而寻租的几率,有效遏制腐败。
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承载的主要功能
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承载的主要功能,就是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求,解决武器装备采购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体制上解除竞争束缚。目前,武器装备采购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如,缺乏专业化的招标机构、采购合同的审查机构、承制单位的资质审查机构,配套的评价、监督、激励机制处于探索阶段;民企与国企相比,在税收及价格核算上没有享受相同的优惠政策;一些产品采购存在行业垄断现象,涉及国防核心技术和整体产品生产的民企不多等。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就是以完善竞争性采购制度为目标,用信息化手段破除武器装备采购的体制性束缚,形成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在确保国家安全和军事安全的基础上,保护民企进入军品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源头上加强需求牵引。过去,军地双方信息不够通畅,造成军方需要的产品有时无法找到最适合的生产企业;有的民营企业自筹资金研制出的产品,与军方已安排的项目类似,有的不符合军方要求。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通过信息平台,及时表达未来战争和军队建设需求,并将需求贯穿到武器装备生产、采购、维修等各环节,有利于加强政策和市场引导。
从全方位提升采购效益。传统的武器装备采购方式,在政府、军队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统筹和采购项目处理上程序较繁琐,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建立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通过实现采购过程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能够简化采购程序,缩短采购周期,降低交易成本;能够在不违反保密安全原则的前提下,将采购交易在网上进行,使采购的各个环节、采购流程处于阳光之下;能够通过及时的信息,有效协调政府、军队和企业各方面的资源,提升武器装备采购的管理效能。
完善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的着力点
进一步完善武器装备采购信息制度,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完善信息管理体制,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一是由武器装备采购业务主管部门归口管理信息采集与工作,负责贯彻国家和军队的相关政策法规,组织拟制本系统信息采集与的工作规章,指导、监督和检查信息中心开展工作。二是军内武器装备科研单位和军事代表机构,负责在所分管的武器装备承制单位,收集、定期报送研制、生产方面的信息。三是武器装备采购信息中心负责拟的采购信息、研制生产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查询服务;承担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与升级等工作。
拓展信息平台功能,深化采购制度改革。一是拓展注册与管理功能。实现在信息平台上接受供应商的上网注册并进行资格审查,建立数据库并分类管理。二是拓展网上交易功能。军方用户能迅速检索所需技术与产品、价格和服务水平,挑选最佳供应商;供应商能及时提交和更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目录和价格。三是拓展电子招投标功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采购方可将招标文件实时网上,供应商可直接从网上下载标书并完成投标。四是拓展无纸化合同管理功能。采购方与竞标成功的供应商可在线商讨、签订合同,监督合同执行,实现对履行合同和违约处理的全程掌控。五是实现电子支付功能。电子支付系统与采购方财务系统对接,实现资金往来的电子交易和对支付记录、交易活动的实时跟踪。
三峡电站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站,三峡电站共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和2台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882亿千瓦时。其中,左岸电站、右岸电站和地下电站分别装有14台、12台和6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机组,电源电站装有2台5万千瓦的机组。三峡左岸电站于2003年7月23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2005年全部投产;右岸电站于2007年5月首批机组开始投产,2009年投产完成;地下电站首批机组于2011年2月投产,预计2012年5月三峡电站全部机组投产。
三峡电站地处全国电力联网的中心,输电范围覆盖华东、华中、广东和重庆等十个省市,是作为我国跨大区电网“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不仅可以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同时促进了全国电网的互联,为更大范围内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了条件。三峡电站具有的快速启停机组、自动调整负荷的良好调节性能和最高可达1200万千瓦的调峰容量,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峡电站的运行管理者始终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创建国际一流水电厂的目标,坚持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精益生产管理,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三峡工程实际的水电站运行管理新路,形成了三峡集团电力生产的核心能力,为特大型水电站的运行管理积累了经验。自2003年三峡首批机组投产以来,确保了三峡电站的安全运行稳定,发电设备主要运行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发挥了三峡工程的巨大综合效益,为华东、华中、广东和重庆等地区提供了的安全、可靠、优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坚持创建国际一流电站的目标
三峡工程的重要地位,要求其运行管理必须具备一流的水平,以确保枢纽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三峡枢纽运行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才能很好满足枢纽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各方对枢纽运行的要求;三峡工程建设与运行并行的长期性,要求自电站投产开始即要具备较高的运行管理水平,以适应首批机组投产至右岸地下电站完工长达10年的边建设、边运行的格局,保持电站的安全运行。同时,在三峡电站投产之后,三峡集团要从700mw巨型水电机组运行“零”经验为起点,迅速掌握三峡机组的运行管理技术,逐步形成大型水电站运行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000年初,三峡集团决定成立三峡电厂筹建处和三峡梯级调度中心筹建处,人员主要来自葛洲坝电厂。三峡电厂筹建处在三峡集团公司电力生产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三峡电站的运行管理进行了深入设计,并开展电力生产准备工作。针对国内老电厂存在人员多、业务杂、效率低的弊病,原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李永安同志提出:三峡电厂的建设要实现三峡工程一流管理的目标,要按照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符合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符合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向;不办社会职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现有资源。
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结合集团公司赋予三峡电厂的管理任务,三峡电厂筹建处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确立了三峡电站投产初期管理上达到国内一流标准,并逐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三峡电厂成立之后,制定了十年“创建国际一流电厂”的规划。在三峡电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创建国际一流电厂的目标。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同志和总经理陈飞同志大力推进三峡工程运行管理“创国际一流”工作,多次指导三峡电站的创建一流工作。三峡电厂和三峡梯调中心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都坚持将“创国际一流”作为三峡电站运行管理长期努力的方向。
三峡电站追求的目标是成为“管理先进、指标领先、环境友好、运行和谐”的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形象的水电站,要在长江水资源综合效益发挥中具有关键骨干作用、在全国电网互联中发挥重要作用,三峡电站始终处于最优可控状态,电力生产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自动化,安全生产、设备技术、管理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等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 坚持改革创新,提高运行管理能力
三峡电站运行管理从筹建准备到首批机组投产、再到全面投产和稳定运行的过程,既是逐步探索巨型水电站运行管理规律的过程,也是国有发电企业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提升能力、争创一流的过程。
(一)建立高效运行管理的生产组织体系
一是按照专业化管理原则,进行组织设计,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的资源优势。三峡集团公司将大水电的电力生产经营管理全部安排由长江电力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长江电力)承担,让其发挥电力生产经营管理主体的责任。长江电力内部设置梯调中心、三峡电厂和检修厂分别负责三峡电站的运行调度、电站运行与维修、大型检修与技术改造任务。其中,三峡电厂负责全部三峡发电资产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
二是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定岗定编,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三峡电厂确定了领先国际同类电厂的定员标准,按照人均管理装机容量50mw进行定岗定员,由此控制三峡电厂的总定员人数为450人。为实现该目标,在对国内外多家水电厂进行调研分析后,三峡电厂打破了传统的分工和岗位设置概念,将部门分工的“专业化”与员工岗位设置的“多能型”结合起来,专业化的深度和综合型的宽度兼举并重,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工作乐趣和发展空间。在将全电站运行管理责任分解到每个岗位的过程中,部门分工避免业务交叉、职责重叠;设备管理部门按设备系统清晰划分责任界限,而不是按专业进行分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协调。同时,持续推进“学习型电厂”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优化生产方式,控制定员并实现管理目标。根据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电站运行管理的特点,三峡电厂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调整运行值班方式、实施诊断运行模式等措施,达到少人高效的管理目标,实现了在左岸电站对全厂实行集中监控,右岸电站少人值班,地下电站、电源电站和泄洪闸无人值班。
(二)建立先进的运行管理系统平台
为提高运行管理效率和可靠性,三峡电站开发建设了高度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主要由计算机监控系统(cscs)、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和设备状态监测及趋势分析系统(cmd)组成。
一是联合开发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cscs)。通过cscs,三峡电站全面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能够实现水轮发电机组、泄水闸门远程自动化操作,并具有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等重要功能。
二是联合开发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三峡电站通过引进企业资产维护(eam)和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先进管理软件,并结合三峡电站的管理特点进行二次开发,建设了生产管理信息系统(epms),形成了一个“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财务
管理为核心、以设备管理为对象、以工单为中心载体”的电力生产erp系统。与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cscs)的互联,涵盖了电站生产经营业务运行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物资管理、财务与成本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安全及可靠性管理、计划合同管理、文档管理、电能营销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信息的高度集成化,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三是建设设备状态监测及趋势分析系统(cmd)。三峡电站跟踪状态检测技术的发展,安装了水轮发电机组、变压器、gis主设备的振动、摆度、气隙、局放、气体分析和sf6气体泄漏等在线监测装置,建立了机组电气量与非电气量的趋势分析系统和发电机定子水冷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与长江电力机组远程在线监测诊断系统互联,为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分析预测状态发展趋势,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和潜伏性故障,进行状态诊断与维修决策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运行管理的标准化管理体系
三峡电厂将与国际标准接轨作为提升管理的重要手段,分别于2003年、2004年相继建立了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m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形成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科学辨识危险源和编制管理方案,逐步完善了以管理规范、设备规程与作业指导书为重点的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并通过持续改进,实现了对电力生产和三峡电站运行的风险控制。
通过建立和实施标准化管理体系,强化标准执行的过程控制并完善标准执行的评价机制,明确设备运行、维修、物资供应和技术管理等环节的过程控制标准,促进规范化管理,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增强风险控制与预防的能力。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改进作业工艺、创新管理方法等各种有效措施,使生产管理全面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采用关键工艺和关键工序的节点控制(w、h点控制)等有效方法,加强标准执行过程的监督与考核,实现生产作业过程中质量、安全与环境等方面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对标准执行效果进行科学分析,实施标准制定、执行、评价和完善的闭环管理,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提高生产质量,防范安全风险,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四)实施“建管结合,无缝交接”,创新生产准备管理模式
针对三峡电站装机数量达34台之多,持续10年之久的边发电生产、边接管新机组的特殊情况,在三峡新机组接机过程中,创建了“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三峡生产准备管理模式,在电站建设过程中,三峡电厂作为运行管理者与建设管理者(安装商、设备供货商和设计与监理单位)形成紧密工作伙伴关系,三峡电厂通过制度安排和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参与工程设计、招标与合同执行、设备监造、安装监理、现场调试、竣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同时将各项生产准备、运行管理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从安全运行以发挥工程最大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前进行工程运行管理所需的技术转移,以最终用户的角色与设计方、建设方在各个环节共同把好质量关,将影响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聚合施工、设计、监理等相关各方的力量,确保新机组投产初期稳定运行,努力实现“新机组投产达标”、“首稳百日”。在促进了机组提前投产发电的同时,更实现了发电设备安全运行渡过“初生期”。
(五)实施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水电联合调度,创新调度管理模式
为充分发挥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综合效益,努力探索三峡水库形成后,新的水位条件下水资源利用及梯级枢纽发电、航运、生态综合调度规律,三峡集团创新梯级枢纽调度管理模式,实施三峡-葛洲坝梯级枢纽的水电联合调度。对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利枢纽视为功能和效益互补的整体,实施统一调度,同时将水库调度与电力调度紧密结合,从功能简单的调度向注重社会、安全、生态、经济等效益的综合调度的转变。
三峡梯级水利枢纽水电联合调度具有“机构统一、同台值班、水电互动、科学决策”的特点。三峡梯调中心作为三峡工程防洪、抗旱、补水、航运、泥沙、生态、发电调度的技术支撑部门和统一的日常调度机构,按照国家批准的《三峡梯级调度规程》,并辅以与之配套的三峡防洪应急调度预案、调度联系制度、运行方式管理制度、设备检修管理制度等多项制度,确保水电联合调度科学规范地实施。同时,梯调中心与国家防总、长江防总、国家电网调度中心、三峡通航管理局等防汛、电力、航运、水文和气象等部门及时沟通协商,探索库容和汛限水位的安全有效利用途径,充分利用中小洪水资源,顺利完成4次175米试验性蓄水调度。
三 坚持精益生产管理,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在三峡电站的运行管理中,三峡集团坚持推进“精确调度、精益运行、精心维修”的精益生产管理,变粗放型管理为精细化管理,变任务型管理为效益型管理。在保证三峡工程和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基于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依靠管理科学与技术进步,优化业务流程,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消除浪费,创造价值,通过持续改进,充分发挥了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一)精确调度,“调好每一方水,发好每一度电”
为准确预报流域气象与来水情况,三峡集团与国家、地方气象部门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研究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文气象课题。同时,在长江上游干流布设了587个水雨情自动遥测站,建立了覆盖三峡上游近60万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的水库水情遥测系统,努力提高水情预报的精确度。借助三峡水调自动化系统和三峡梯调计算机监控系统,结合来水预报和电网负荷的需求,梯级调度中心编制发电计划,并根据防总和电网调度指令实施动态调整。梯调中心每天都要对水情预报、发电计划、水位控制准确性等指标进行分析、考核,以保持较高的水能利用提高率,使水资源的利用始终处在最优状态。
(二)精益运行,确保三峡电站安全稳定高效
一是规范运行管理,确保发电生产的安全。三峡电厂实施“零违章作业、零质量缺陷”双零目标管理,确保杜绝运行人员误操作、重大设备缺陷漏检,通过运行人员对所管辖的机电设备、泄洪设施的实时监控、运行方式的制定及巡回检查,及时发现设备缺陷,正确处理电力系统和设备异常,确保设备处于最优工况下运行,保证发电设备、泄洪设施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
二是实行推行联合值班,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三峡电厂实施了运行人员与维修人员“联合值班”方式。由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共同组成的on-call组协助当班运行值班人员完成运行操作、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共同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将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对设备和系统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是推行诊断运行,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控”。利用在线监测和趋势系统,由技术分析人员结合生产的实践经验,每日进行设备特征数据分析,确定设备关注焦点;每周或月进行关键指标分析,确定设备日常运行方式;开展年度设备性能分析,确定设备的检修策略。对可能影响三峡电站安全运行的潜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辨识出运行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根据异兆,提前发现重要设备的运行缺陷并及时处理,有效控制了发电设备强迫停运。
(三)精心维修,确保发电设备健康可靠
一是建立设备维修评估机制。按三峡电站设备缺陷或
异常管理流程,通过epms系统对设备状态施行日常评估,或者通过由技术专家和领导决策层构成的评估组对设备进行集中性检修(c、b、a级)评估,按照检修评估标准,科学诊断与评估设备状态,确定合适的检修项目与时机,避免设备欠修或过修。
二是优化检修计划。三峡电站以预防性检修项目为基础,依据设备状态的诊断与评估结果,优化检修项目;合理调整检修时间和工期安排,优化检修计划安排。
三是建立基于epms的检修项目实施与评价体系。利用epms系统检修项目管理模块,生成检修计划和作业技术与质量管理集成文件,实现了检修项目全过程的进度与成本控制、资源管理、协调配合、项目评价等的全数字化与标准化管理。检修计划执行过程中,项目增减、资源冲突、检修进度等都可通过系统进行全程监控。
四是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保证检修质量。通过建立项目责任制,设置项目经理,使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控制责任到人;通过规范项目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来保证设备检修的过程控制,形成检修项目制定、进度安排、过程实施、检修项目评价和持续改进的闭环控制。
(四)降本增效,提升电站运营管理水平
结合长江电力实施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不断完善三峡电站统一归口费用预算管理的措施,建立了有效的预算编制、申报、审查、考核机制。在确保安全生产和运营的基础上,层层分解预算指标和管理责任,严格控制支出。坚持规范招标,强化合同管理,不断提高公开招标比例,引导充分竞争,降低采购成本;建立了集中的物资管理模式,实施与供应商战略合作和批量协议供货等采购方式,利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epms)和电子商务系统(ecn),为保证物资管理业务活动规范、高效地运行提供了功能强大的企业资源管理工具和商务运营平台;强化了项目预算的考核,提高了项目资金利用率。
三峡电站投产运行以来,通过全体运行管理者的努力,三峡集团已具备了较强的巨型水电站运行安全风险控制能力、流域梯级电站的优化调度能力、巨型电站的高效运行管理能力、水电生产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并在行业内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三峡电站的安全可靠性、成本控制、水能利用等关键指标均居行业领先水平,设备运行风险始终处于可控、在控状态,三峡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电力生产与环境保护、库区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