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思想政治表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

第1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一、信息技术的整合,有效践行“三贴近”

2002年,提出“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当代高中生在校时间较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如何选取贴近学生实际而又蕴含教育性的事例,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都苦苦思索、不断钻研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研讨与实践,我们认识到:学生实际既包括社会实际,也包括思想实际。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核心技术的优势从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切入到学生的思想实际,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二课中的“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时”,我们抓住当时市场上猪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社会实际,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新闻背景和图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便捷和高效,既扩充了信息量、增强了科学性,又能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新闻评述的铺垫,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把维持物价总水平稳定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这个问题。有效培养了孩子们忧国忧民、心系国家的情怀,有效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二、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理论与实效结合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以德育教育为主的社会学科,其理论性和时效性是比较强的,但不论多深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现实依托。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仅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关键在于能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理论与实效的结合,更能突出政治学科的德育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了解世界上的中国、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才能激发使命感与责任感,才能树立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因而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个中学生爱国意识的重要表现,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很多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后,都能够从中受益,甚至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一步加强。

三、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智育与德育的结合

一般而言,智育目标的实现相对较易,而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程评价方面,评课教师也往往忽视这一点,或者认为此事确有难度,达不到德育目标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从负责任的角度来看,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德育目标是否实现。知识内容讲得再透彻,没有情感的启迪和共鸣,都是败笔。思想上的巨人,不应是行动上的矮子。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可以有效实现学生智育与德育的结合。

第2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和谐师生关系;创新探索

0引言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是教学领域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师生双方的了解,加深师生双方对彼此的依从感,提高师生之间的默契度,使大学中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进展地更加顺利和通畅。如果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和思想政治老师关系僵化,师生双方的的上课情绪和兴趣都将受到极大地挫败,学生甚至不愿听教师的授课,或者干脆不去上课,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需要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认同不仅仅要从理性方面和感性方面,而感性方面是影响师生关系最主要的因素[1]。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师理性方面的认同感主要来自教师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和个人的修养、品质等。如果一个思想政治教师不用心备课,上课的时候照读课本和课件,缺乏良好的理论修为和分析对策,在学生眼中就是一个不合理的教师。而另一方面,如果一位思想政治教师的上课质量很高,然而上完课就走,上课前也准时进入教室,在上课的过程中一致保持“高冷”的态度,只是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缺乏与大学生沟通和情感交流,学生就会形成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和层次感。

1.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需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所谓的教学,本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互统一,离开了另一方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2]。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师生的关系则是连接“教”与“学”知识的传输纽带。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制约着知识传输的质量和功能地发挥。如果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和学生双方保持经常性地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彼此都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则思想政治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知识掌握都会更加的顺利,教学过程也会更加愉快。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出现矛盾,将极大降低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阻碍甚至发展中断,而教师的授课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影响思想政治的教授。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2.1 教师方面

2.1.1 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抛弃只关注表现好,发言积极的学生,而经常忽略课堂表现差,默默无闻的学生,这是师生关系的大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平等的眼光和态度对待每一位在座的学生,争取给予每位学生发言和表现的机会,发言后及时用肯定和赞扬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使学生增加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信心和兴趣。对于课堂表现差,喜欢坐在教室后面默默无闻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忽略了他们,而是要刻意得点他们起来回答问题或者发表意见和想法,增加他们课堂的参与度,否则,教师对他们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将永远失去这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亲近感。

2.1.2 采取生动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程本就是理论性很强的科目,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时间一长,课堂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学生必定会产生排斥情绪。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式,以大学生为学习主体,把教师自身放在指导者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2.2 学生方面

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中,要端正学习态度,摆正位置,主动地像教师学习,在遇到问题时,要勇敢地像思想政治老师请教。课余时间,学生要善于主动找老师聊天,进行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沟通,并悉心诚恳地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人无完人,教师虽然起着表率作用,但他们也是普通平凡的人,因此,学生在发现教师出现失误时,要尽量去理解和尊重教师,不能因为教师一时的失误就完全否决教师的整个教学。

3 结语

在大学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位学生的需求,坚持一个都不落下的原则,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博得学生的爱戴。学生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向思想政治教师敞开心扉,进行诚心的思想沟通。只有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 教材

一、把握教材地位的技能

(一)把握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教学资源。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是根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而编写的,它框定了思想政治学科具体的知识范围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供了典型的教材材料,并基本规划了教学程序。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也成为连接教与学的桥梁,成为教学过程必须依据的书面材料。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备课、上课、布置活动、检查学习、考核成绩等,都必须依据教材来进行。离开了教材,或者没有一本好教材,教师就难以很好地组织教学,也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充分发挥教材的应有作用,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把握教材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在教书育人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最基本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新课程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完成这一任务所需要的最基本教育资源就是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因为教材中除了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外,还介绍了大量的科学方法论,知识点中也蕴涵着大量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充分利用这些教育性因素和科学方法论,引导学生运用的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觉悟。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对教材的学习,教材中阐明的观点和思想还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认识和信念,从而成为学生由信向行转化的准则。

(三)把握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它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学习资源。如上所述,不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材,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样也离不开教材。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对学生领会和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教材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利用教材内容。

二、把握教材特点的技能

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而编写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从必修模块来说,主要有“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从选修模块来说,主要有“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六个模块。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把握新课程教材特点的技能,主要是指把握思想政治新课程必修课四个模块教材特点的技能。

(一)把握教材的教育性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在编写上是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着眼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一是结合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中的路线、方针、政策,力求准确、科学地表述政治观点;二是坚持思想政治方向的正确引导,以基本观点为教学的基础,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使教材成为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重要文本;三是坚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能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从而树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对这些教育性特点,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准确地加以把握。

(二)把握教材的生活性

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构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知识为支撑的知识体系,这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总课程名称下的分课程名称发生了改变,使各年级课程紧密地与生活相联系。生活已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根基,因而,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考虑学生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一点,教师必须准确地加以把握。

(三)把握教材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新课程倡导实践性,也就是倡导教学过程的活动性。过去我们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主要是指参加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者指课堂中学生的演示、讨论、辩论等活动,而如今新课程所强调的实践活动具有更广泛的内容和意义。具体来说,它既包括教师的参与活动,又包括学生的参与活动;既包括课堂之上的多边活动,又包括课堂之外的多边活动;既包括外显的行为活动,又包括内隐的思维活动等。为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材在编写上采取了多种表现形式: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设计了观点辨析、选择、阐明、列举实例、谈看法、提方式等;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设计了模拟听证会、调查、考察活动等;针对学习方式的变革,设置了“探究与共享”栏目,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探究和交流。必修模块的每个单元还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4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61-02

一、发挥大学生主动性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发生在主体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交往、互动的双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和中心地位。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人[1]。而主动性就是指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省性[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承担主体职责,发挥主体作用,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省性得到充分发挥。

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根据主动性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省性四个层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为:

1.自主性

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积极展示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地了解、认识、接受和学习课程。

2.能动性

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程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并将课程理论和自身实践相结合,将内化的理论转化为有效的自主行为。

3.创造性

即大学生在新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创造性地将课程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通过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创造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果推向新的高度。

4.自省性

即大学生能够按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常常自我反省。“自省”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是行之有效的自我德行修养的方法。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提出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由主动学习,到积极吸收,再到创新和内省,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达到了应有的高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地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差的现状,并能充分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主动性缺失的表现

1.课堂学习消极被动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笔者对自己所教的学生做了一些调查。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片面误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等于枯燥理论的强硬灌输和反复说教,讲的一套套理论都是“假”、“大”、“空”,没有多少现实意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相当消极。第一,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往往表现为被动参与。教师绞尽脑汁,发动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反应寥寥,甚至有时课堂一潭死水。第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讨论课上,其能动性没得到充分调动,活跃的永远是那几个学生,沉默的永远沉默。第三,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布置的作业存在应付现象。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有的直接从网上下载,有的甚至互相抄袭或复印。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低于专业课。

2.对实践教学课消极应付

实践教学是认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既包括校内实践也包括社会实践。调查表明,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不够积极。首先,学生对校内讲座、论坛参与率低,一般是作为政治性任务被辅导员拉去的。其次,学生对演讲比赛活动、社团活动实践以及课外活动实践兴趣不高,很多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不能有效激发。第三,社会实践活动不愿参加。每次暑期“三下乡”活动、红色旅游参观活动只有部分同学积极参加。再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系较疏远。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是讨论话题的双方,包含反思性与互动性的因素,共同从事意义、精神方面的重新建构并达成相互间的积极影响和理解[3]。而一项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调查显示,在涉及师生关系是否平等、和谐,沟通渠道是否畅通的问题上,感到基本满意和满意的仅占40.8%,有59.2%的大学生对此感到基本不满意和不满意,远不及与专业课教师的关系密切。主要原因是他们需要向老师请教和讨论的问题少,沟通和交流较少,所以关系疏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学生主动性缺失的原因

1.教师的教学理念滞后

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苦于效果差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紧紧抱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无论怎么努力,效果都不会理想。传统教学理念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为典型代表。这种教育理念实质上是一种主知主义教育,强调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理性认知。这种教育理念片面强调了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第5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关键词: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09-03

一、高等教育阶段聋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材缺乏针对性,脱离成长需求

聋生在感知觉、语言的理解与表达、逻辑思维的发展等方面,都比同龄健全人发展得迟缓,表现在思想方面的需求也就不同于正常学生。因此,在选择教材上就不能与正常学生一样。目前,现行教材中以典型的面向未来的高、大、远的人和事为例子,往往把道德、品德从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针对聋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教材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还处于空白阶段。多数高校采用的教材是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材,因此就造成了聋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满足。

(二)教学方法不适。脱离实际接受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综观当前的高校聋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得多,聋生主动求索得少;集体接受教育多,学生个体选择少;聋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惟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这种只重视单方面的教学方法就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三)教学内容重复,脱离心理发展需求

在考察高校聋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发现,教学内容存在与初、高中阶段诸多重复的现象,同时在教育的难度和理论性上没有突破,造成聋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和热情不足。另外,存在着“杂、难、旧”的现象,教学不成体系、内容理论占主导、事例与时代脱轨,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聋人生活缺乏联系,不能满足聋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内在需要。

(四)教学方式不当,脱离生理特点

教育部在1984年《全日制聋哑学校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坚持口语教学为主,手语为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很少用口语教学,甚至根本不用。再加上教师手语的基本功不过关,造成聋生“听不见,看不懂”的现象。同时,教师没有掌握聋人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因此,导致在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方法不适宜。

以上不足的存在,一方面说明当前高等教育阶段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建立“双主体”教学结构;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建立这样的“双主体”教学结构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研究。

二、影响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忽视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聋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只要是为将来找到一份工作,因此,学校的教育就以技能学习为主,注重聋生的技术培养。在这样的前提下就忽视了对聋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从而使高等教育阶段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冷冻”状态。另外,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必修课。但对于课时的安排随意性很强,没有固定的课时量要求,甚至出现根本没有为聋生开课的现象。

(二)高校聋生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

聋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主要的专业有艺术设计、装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办公自动化、园林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就有7门之多。从这些专业和课程来看,对其教师的需求非常之大。但在实际的专业教师数量上和专业多样性上明显不能满足高校学科发展的需求。在师生比例的配备上也与教育部的规定1:4相去甚远。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在培养特殊教育方面人才的规模和数量的不足。这样就造成聘请非专业、不懂手语、不懂聋生学习特点的教师代课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高校忽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

聋人与正常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交流方式差异,因此,要与聋人交流就必须用手语;其次,聋人的心理表现也与正常人不同,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掌握聋生心理特点。这也正是聋生教师应掌握的基本功。高校面向聋生的师资力量不够,导致非专业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非专业教师在完全不具备基本功状况下教授思想政治课程,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现象。然而,高校并没有及时解决这一困难,把培训在职教师的重任仅仅交给各级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忽略高校校本培训。

(四)教学方法不适应聋人的学习特点

聋生的视觉信息输人和加工能力较强,形象思维发展较好。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表述方法时,没能充分利用聋人的“视觉感悟”强的特点,将重点、难点教材进行视觉形象的加工进行主体体验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反馈信息,不能掌握聋人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使聋生的学习失去自主性和能动性。

这四点因素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使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恶性循环,造成高校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丧失。因此,走出当前聋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建立课程教学“双主体”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构建聋生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发展人的个性特长,“关注特殊教育”成为特殊教育改革的共同话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双主体”教育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是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一种全新诉求。

(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具有自觉性、自主性、创新性和交往性,就是说人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关系。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育活动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本质特征的,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展看作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只有当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遵循教育过程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把教育活动看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把学生看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时,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双主体”教学的实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三)全纳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纳教育是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在我国,也已经开展了全纳教育的试验。“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它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建立全纳社会”。根据全纳教育的目的,人是有差异的,教育必须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不是不同的学生去适应固定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这一角度出发,实现“双主体”教学就是满足聋生的需要,使其成为教育的主体。

四、构建聋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教学模式

主体,在认识论意义上则是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与认识或实践相对应、相关联而获得其规定性的,具体来讲,就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认识活动或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课程教育的“双主体”结构,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

(一)教师主体的构建

1.提高教师主体意识。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被聋生认同、接受和喜欢,关键在教师。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主体意识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首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养职业责任感。其次,教师要融情于教。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充满情感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寄情于理,寓理于情。

2.尊重教师主体地位。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应重视聋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针对其发展进行了三次大改革。但是,面对高等教育阶段聋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处于“冷冻”状态。因此,重视聋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主体地位确立的前提。其次,尊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营造能上能下的良性竞争环境,为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种培训机会。

3.提高教师主体能力。教师是高校发展的基石,也是教育能否实现的根本。教师主体能力的强弱大小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针对聋生的教学,教师要发挥主体能力筛选教学内容。其次,不断锤炼专业基本功。作为教授聋人的教师,掌握手语和聋人学习特点是专业需要的基本功。再次,不断充实知识底蕴。除了具备专业基本功,丰厚的知识底蕴也是提高教师主体能力的重要方面。最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钻研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4.建立教师为主体教学管理模式。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并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相反,教师授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因院系、教务等管理环节而受到限制。因此,要积极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灵活教学管理模式。首先,加大教学设施建设,保障教师上课的多媒体环境。聋生在接收知识上是以视觉为主要途径:仅仅依靠教师的手语很难把问题理解透彻。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环境把知识点生动的展现出来,以加强问题的理解。其次,调整课时量与教材内容量不相符合的状况,确保教师完整教学。聋生在接受知识的能力上因受到听力和思维特点的限制而表现出滞后于正常大学生的现象,在理解问题的速度上也同样不及正常大学生。在一个课时的课堂教学时间上,讲授的内容也要低于正常大学生,一般是正常大学生可以接受内容量的1/3至1/4。为了确保聋生完整地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必须调整课时量使之适应教材和聋生的学习。

以上四点的整体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自信心;只有让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安然自在,不受拘束,而且觉得学校充满创造的活力,唤起学生对各种学习材料的生活问题相互联系的意识,教师才能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二)聋生主体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从这一精神出发构建聋生主体:

1.培养聋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于本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认识和自觉,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教育者所传导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能否被接受,在多大程度上被接受,除了取决于教育是否符合对象成长的内在需要,更取决于对象的主体意识。

2.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人是世界和自己的主人,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象生成的根基和前提。聋人大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应该成为教育者的复制品,而应有其自主性、独立性,成为自己创造性活动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视聋人大学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习发展的主体,尊重其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以教育对象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教育工作落实到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上。只有尊重聋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情感体验,也才能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发展聋生的主体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聋生的主体能力主要是指足以使主体成功地完成某种思想政治品德活动所具有的思想政治品德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和行为能力。对于聋生而言,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仅仅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能力,主体能力是人成为主体的基本依据。培养对象的主体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核心目标。

第6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摘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在总体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的错位,并影响了教学效果。某些高校育人功能的缺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教学环境的缺失、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缺乏是形成师生关系错位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错位;成因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最活跃、最重要的关系。“优良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它与其他专业课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通过诉诸于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成长,以实现其课程所承载的育人价值。要达成教学目标,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关系在总体形势良好的情况下出现了局部的错位,并影响了教学效果。客观认识这一问题,并积极做出调整,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局部错位的表现

1.矛盾冲突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居高临下,极力维护所谓的“师道尊严”。他们把教学过程的主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地位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思想训导,对待有个性的学生简单粗暴,对于那些冒犯过教师的学生,教师甚至会使用最后的杀手锏给出“不及格”的成绩。在这种高压的说教惩罚式教育模式下,师生之间很容易导致情感对立、关系紧张,学生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滋生厌恶和憎恨心理,甚至引发师生冲突。

2.一厢情愿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中,有一部分这样的教师:他们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对学生能够严格要求,所有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他们都一概包揽。在课上,他们是辛勤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形成教师的“一言堂”;在课外社会实践中,他们忙前忙后,学生是“跟着走”。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和理解。在学生看来,教师可敬不可亲,他们和教师之间的交往主要体现为工作关系,情感交流缺乏,心理距离比较大。在这种关系模式下,学生容易产生依赖、懒惰的品行和懦弱、自卑的性格。

3.形同陌路型

这种类型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均无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自己是公共课教师为由,“上课来,下课走”,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当成单纯的理论知识宣讲,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不冷不热、不闻不问,教学管理松弛。对学生来说,他们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也逐渐失去向教师请教、与教师沟通的兴趣。这样,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时间非常少,甚至师生见面互不搭理,形同陌生人一般。

4.貌合神离型

貌合神离型师生关系表面上“和睦友好”,但实质是离心离德、各有所图。它的典型表现是教师取媚学生,学生逢迎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放下应有的责任和操守,用语言、情感、行为等多种手段无原则地迁就、迎合和讨好学生,其根本出发点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获得学生的好感和好评,有的甚至就是为了在学生评教时获得一个高分,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而学生逢迎教师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实际利益,例如有的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不认真上课,快到期末时,请客送礼,老师则“高抬贵手”。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关系变成了功利化、庸俗化的衍生物,本应纯洁的师生交往被利益的交易所扭曲了。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

生关系局部错位的成因

1.有些高校育人功能的缺位

(1)实用主义教育观的负面影响导致大学教育急功近利。英国教育家纽曼指出,大学的真正功能就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然而,从十九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由于受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影响,有些大学教育从传播高深学问、启迪心智、提升人生境界的象牙塔逐渐变成了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实用技能的场所,大学课堂没有了探究,更缺少了精神上的交流。故此,“职业至上”“专业就是饭碗”的思想在有些大学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应用学科教育与技能培训成为学校和学生关注的焦点,人文教育、公共理论课程受到轻视。在这种忽视根基和灵魂的教育体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存在价值往往会遭到质疑,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更无从谈起。

(2)大学管理行政化引致教师无心育人。大学是做学问、出思想、影响人精神的地方。要实现这一点,大学的学术自由是保障。众所周知,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是柏林大学创办后得以迅速兴盛的根本原因,也是我国现在早期大学教育成功的主要经验。然而,当前我国有些大学行政色彩浓厚,官本位意识浓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并未落到实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性地位很难得到体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师道中三位一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渐渐退变成为单一的“授业”。随着师道的转型,和谐师生关系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撑。“传道”“解惑”本应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增进感情的最理想的渠道,是实现育人的必要环节,但如今很多教师不愿再主动肩负这个义务,致使传统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2.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常教学环境的缺失

(1)思想政治理论课受轻视影响师生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其政治地位和育人价值理应受到重视。然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泛政治化”所遗留的历史包袱尚未得到彻底清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被视为“副科”而受到冷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理论抽象、说教多,学起来枯燥乏味;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借故逃课现象严重,即使留在课堂上的多半也是三心二意,看课外书、上网、带耳机听音乐或呼呼大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轻视和厌倦,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一种巨大冲击。一些思政教师因此就会产生成就感降低和失落感增强的心理,职业认同感差,因而在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就更无多大兴趣了。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负荷重影响师生关系。首先,教学工作量大。当前,高校师生比过低造成思政教师授课时数多,有的教师同时担负着好几个专业的好几门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量近乎超负荷。其次,科研压力加重。在高校,做课题、写论文、评职称的压力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对教师的考评重心转向学术科研水平方面,教师的科研业绩直接与岗位津贴挂钩,这给教学任务繁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使他们产生焦虑感和疲惫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他们面对学生时,就少了份从容和优雅,也就无暇思考如何改进方法来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来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友爱的师生关系。

(3)大班授课环境易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非正常班授课,而是采取大班、超大班上课的形式进行,庞大的教室里教师只能通过扩音器向学生“ 喊话”。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极难对所有的学生表现出关心和爱护,也极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用自己的人格风范去感染和感化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3.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缺乏

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上的接近,交往频率的增加会使人更易于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因接触而熟悉,因熟悉而了解,一旦了解对方,人们往往会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对方,从而增加人际吸引,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缺乏是导致师生关系变得疏远淡漠的又一重要原因。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缺乏主要归咎于如下两个方面:

首先,机械论话语体系消解师生交流的主观愿望。在传统目的论的语境中,教师与学生因怀着对善、德性的追求和执着而主动地在教育场域中相遇和交往,形成了亲密无间的伦理共同体,此时的师生关系是亲密而友爱的。然而当人类步入近代,在自然科学尤其是牛顿力学的影响下,机械论被建构起来,并逐渐受后人所推崇。在机械论的话语体系下,知识不再是德性,知识沦为了改造自然的工具,教育逐渐变得功利化了。在这样的教育语境中,师生减弱了对善的共同追求和执着,淡化了师生之间精神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交流,转而更多地关心个体的自然欲望及其满足,此时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个体之间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而形成的契约关系: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则从学生那里获得出售知识的报酬。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潜在的契约而变得疏离,彼此走近对方的主观愿望逐渐被消解。

其次,接触机会的减少阻碍师生交流的客观实现。其一,高校扩招后造成师资队伍人员不够,人力紧缺。扩招后师生比扩大,纵使是很有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与众多的学生交流;其二,高校大规模合并后,担任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在各个校区之间来回流动,上完课就必须马上走人,课后无暇答疑或与学生交流;其三,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学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获取信息与知识,与老师的接触多限于课堂,其他的交流一般是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方式来完成,面对面的交流极少。以上多种原因直接阻碍了师生交流的客观实现。

除上述原因外,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精神方面自立性的增强,移动互联网文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负面影响,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德和能力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师生交往和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育家严元章曾经指出:“今后教育的改革,急需着力推行的首要工作,便是师生关系的改革,因为教育效果的提高,精神的因素,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亦是如此。笔者认为,当前,纠正和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错位现象,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重塑“大学精神”,关注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第二,完善教学共同体,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第三,确立平等的师生观,形成友好和谐的师生交往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58.

[2]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

[3]姚叶,黄俊伟.过去大学的师生关系与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10(2).

[4]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6.

第7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一、呈示学科理论的合目的性,培养主动型学习者

呈示学科理论的合目的性,就是通过寻找合适的呈示形式,向教育对象呈现作为“规律性”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目的性,培育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为此,必须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之最充分地呈现出科学美、人格美、智慧美等特征。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呈示角度”的选择、寻找或创造的问题。当我们只是理性地传授或命令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教育对象来说往往具有“顽强的疏远性”。而当我们找到一种角度可以让学生在规律性的规定中看到目的性等“许诺自由”的性质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会纯粹成为一种欣赏人类的自由与人生智慧的“享用性”的过程,一种解放、升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模塑”的、奴役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简单追求教学效率,而应努力成为人类思想政治文化智慧风景的导游人――寻找合适的角度,介绍思想政治文化的风景。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学生内心深处渴求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角度出发,展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丰富的精神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客体,让学生体验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这样的呈现形式,能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极为复杂的人的发展内涵来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本着关怀大学生、关心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原则,从大学生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出发,提炼并创造出反映大学生内在精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关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怀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大学生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成为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即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成为促进人的品格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创造幸福服务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再是外在的,而是大学生内在的需求,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与大学生内在素质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际上就是自身原有思想政治素质的扩展和延伸;大学生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质上是表达并外化自身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了大学生之“我”的素质或应具有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正是大学生本性的流露。当大学生内化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的真情实意,实践或再现自己的道德形象时,他们是最生动、最幸福的。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造型学习者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特点创造的教学活动形式并由教师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即教师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选择综合而典型的材料,创设特定的语言、形声色、问题等情境,努力真实、全面地反映或模拟现实,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以此给予学生以创造性的体验,在享受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愉悦的过程中,发展自我。因此,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1.教学内容呈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教育,其课程内容抽象难懂,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摆脱这种局面的积极措施。良好教学情境所要求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授的理论具有抽象性,只有借助常青的生活之树,才能达成思维的具体,才可能发现思想政治理论智慧的生动性,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自由的判断和推理等等,从而,建立真正的理性。此外,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生活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沟通成为可能,使学生更加容易将显性课程的学习推进到所有的生活领域,这就为学生在更广大的时空中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2.教学语言形象化。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形象化,就是运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传授思想政治理论。所谓形象,泛指一切物体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存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具体形态。它既包括事物的外部表现,也包括事物的内部结构。它不仅包括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重量,还包括物体的声响、散发的气味,以及物体的温度、硬度,等等。形象可以分为自然形象和人造形象。日月星辰、山川湖泊是自然形象;农田水库、工厂商厦是人造形象。人造形象又包括艺术形象和科技形象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描绘、塑造的人物与景色等是艺术形象;科学技术研究中运用的事物图景、模型等则是科技形象。教学语言形象化就是借助于具体物的形象描述,营造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从而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体验思想政治理论深刻的内涵。形象思维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用“形象想问题”实质上就是用头脑中的表象和意象想问题。表象指的是人的记忆中的形象。由于大脑有记忆功能,人脱离同事物的接触以后,头脑中的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会被储存起来。这储存在大脑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就是表象。表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元素,已包含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因为它已经过了人脑的某种取舍和筛选。如果由关于某个事物的个别性表象,再上升为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表象,那么,其理性成分就更多、更强。意象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思考者对头脑中的表象有目的地进行处理加工的结果。比起表象来,意象中所包括的理性成分更多。它既包含着思考者的主观认识,同时也反映客观事物的某种本质的东西。意象具有概括性和形象性两方面的特征。这使它既不同于表象,也不同于概念,而是二者的结合。由于形象思维既有感性的成分又有理性的成分,学生可借助形象的具体、生动性,理解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并将其内化为自身内在品质。

3.教学方式对话化。奥地利著名宗教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引进对话情境,有助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话”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受教育者与教育“文本”的对话。教育“文本”是指书籍、报刊、电子媒介等载体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精神上的相遇,体现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三是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受教育者之间的民主的思想交流,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和谐宽松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与学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话情境,体现了对话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对话的过程是共享的,对话的心理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哈贝马斯认为:“达到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的认可为基础。不难发现,理解这个词是含混不清的,它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些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正是基于这个认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个过程也看作是教育者角色转化的过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励。”

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双方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境,使得师生、生生互相欣赏各自的个性,创造力不断增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教师真诚欣赏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欣赏自己的能力,创造意识更强。对话是师生、生生“我-你”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正的做到“心灵沟通”、“师生、生生共同寻求真理”、“师生、生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我’和‘你’的相遇只有在目的单纯、会遇本身就是目的的情况下才是纯粹、自由,又有群体感、友谊、爱的会遇。”所以,从当代观念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是两代人的相互影响,是我-你“共同参与,教学相长,品格共进”的过程,也就是我-你相互理解、相互悦纳、相互勉励、相互启发、相互涌动、相互创生、共同发展、共享快乐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教学方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价值选择力和创造力。

三、展现教师风采,培育完善型学习者

所谓教师风采,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教师的仪表、精神内涵和风格三种形式来展现,是教育工作者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

仪表是指教师的外在形象,包括教师的服饰、发型、仪容、举止、姿态等外部表现,仪表是教师精神面貌的外在体现,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为人师表首先有外在形象上的规定性。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美,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了教师的讲台形象的审美化问题。但教师的仪表美不仅表现在教室里,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说,选择做教师的人必须认识到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表现出应有的修养与品位,教师应当努力成为一道随处可见的文化风景线。这就需要教师将外在形象建设与精神内涵的修养结合起来。

教师的精神境界体现在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坚定信念、深厚的文化内涵、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及对学生的热爱上,这样,教师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浓厚内在兴趣。这种内在兴趣能够导引教师以教为乐,以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巨大的热情和诚挚的态度投身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的身上,对学生充满期待,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都会成为可用之材。这样,就能营造一种优美的轻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的良知、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努力成为“完人”。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风格是其完美人格的体现,是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融合。教师的外在美和精神美的完美结合,体现在教师的教态上。教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教师的情感、姿态和表情的自然流露。高雅自如、自然洒脱的教态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做到表情自然、神情端庄、态度亲切、目光温和、思维灵活,给人以一种深邃、敏锐、聪慧之感。教师的站姿要庄重而有活力,站在讲台上要精神振奋,富有朝气。教师的这种风格美,使其精神与文化的内涵能够通过自己的外在形象充分地表达给教育对象,使学生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引导学生成为内在美和外在美统一的“完人”。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育人方式,充分展示思想政治学科理论的合目的性、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教师的风采,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学生主体性日益增强,个性日趋丰富,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性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夏甄陶.论以人为本[J].哲学原理,2003,(9).

[5]庄西真.试论教育过程的人性化[J].上海教育科研.2002,(1).

[6]李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现状与基本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2004,(6).

第8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

在我国现阶段中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程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其教学方式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弊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不乐观的局面。

一、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艺术的表现概念以及相关意义

通过我国相关专家领域对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相关探究成果的研究,来对其中的教学艺术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对其中有待完善的部分进行相应的探索、改善。

(一)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艺术相应的表现概念

1.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的表现涵义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目的和相应任务进行最大程度的实现,同时借助对教育对象所具备的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看法、道德素养等具备客观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把握,使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够得到更加灵活化的改革创新,则是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相应的表现涵义。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艺术得以表现的主要内容则在于其方法艺术中的基础性,例如,语言的方法形式以及疏通性的方法艺术,还有其艺术中的职能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能对相应的决策进行最为高效的判断,并且可以准确的把握住合适的良机,能够增强教育过程中的趣味性以及活跃性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相对的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能对教学时间进行充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存在对效果进行全面的强化。另一方面要对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表现的内涵进行全面的掌握,其中有两方面必须具备的要素。第一,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和艺术方式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教学方式以及艺术的前提条件下,中学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则相应的缺失较为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得其科学中的方式及艺术性都不能得到相应精确化;因而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相应开拓和艺术性都能够将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进行全面的呈现。所以要求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模式来对艺术教学的模式进行有效的集合,从而进一步的将教学的成效性进一步的提升。第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艺术性与文学创作性质下的艺术性有着本质意义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艺术性质将抽象的理论全面的具象化,使受教育的人员能够对其产生深刻的理解认知;其中理论性的教育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性内容,在对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对艺术性教学进行应用要要针对相应的原则进行全面的贯彻遵循,要将其中的科学意义和价值意义进行高效的整合,能充分满足人们相应的需求,能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有着积极意义的引导,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意义和指导价值,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一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可以最高效的将人们对于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进一步的加强;在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新课堂中,教师要对理论中的科学意义进行全面的展现,从而将其中所蕴含的艺术性质进行表达;从其实质意义方面来看,在中学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技巧性的将其中的创新意义和活跃度进行淋漓尽致的体现,实际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教育模式相应的提升至艺术的高度,使得其教学的成效性能够得到全面整体的提高。

2.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呈现特征

首先是其表现方面的审美特征。和其他方面的艺术模式有着同样的特性,具备着过于生动形象化的语言,都能使读者产生感情方面的心理共鸣,并深陷其中将相应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在另一方面也是内在美以及外在美这两者最为高效的整合,全面的将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进行最完美的呈现。其次在于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利用最为灵活的方式来进行展现,使得受教育者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主体思想加以掌握,对其中的情感美加以体会,其中渗透性是展现思想政治教学艺术的主要特征,通常表现在现代的生活中以及现代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将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将人们的创新意识以及主体意识、自由倾向进一步的最大化拓展,将我国相应的社会意识发展形态以及的教育思想进行全面化的呈现。另一方面还在于其中所存在的复杂特征,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而有着相应的复杂特征;虽然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能将其内容进一步的具象化,将其成效性最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尽管如此,对某一部分的个体来说,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所以在中学思想政治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个体审美能力以及鉴赏水平的不同,使得其教学进程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因素。

(二)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得以呈现的意义

首先是中学思想政治其课程性质的主要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曾经明确的强调在中学生接受思想以及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必然的途径,因此思想政治的教学课堂有一定性的关键地位以及意义。是人文社会学科以及德育课程以及其他很多因素的有效集合,其核心部分的价值意义在于能够将思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学的主要特性和特殊性质都能得到全面化的展现,将中学思想政治的教学实效性以及高效性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其次在中学生的思想特性以及接受程度方面,对于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艺术的呈现有着必然性的意义存在。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针对思想政治教学这一门课程,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则是强烈的渴望更深刻的对思想政治展开学习,第二则是采取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第一因素的学生普遍都坚持认为在自身的成长、学习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将学习者本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社会因素的辨识水平进行培养提升;但是第二因素的学生普遍都对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保持着敬而远之的心情,认为其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太过于枯燥乏味,不能对自身有过高的帮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普遍都是采取应付且敷衍了事的态度,只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中学生普遍思维运转都过于灵活,且其思想动态化并且都充斥着不稳定的因素,尤其是现阶段中科学技术手段都日趋先进发达,使其在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学生都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以及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教学方法进行最大程度的改革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应的教学艺术特征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在提高中学生的德育成效性方面能够充分的展现其教学艺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方式以及生活水平都得以提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中学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意识等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这种背景因素下,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能够使得价值取向在发展过程中能在正确的轨道下发展,将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都能得到全面整体的展现。

二、针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现状提出的相应发展战略措施

(一)将课堂的有效性渠道进一步加强

在中学生的价值理念以及道德意识得以加强培养的实效性渠道主要就在于将中学的思想政治教学新课程加强,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渠道中,针对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氛围的营造等都有着核心意义。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努力才将教学课堂进一步的打造,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本身的主置,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将学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的发挥出来,无论是从教学模式或者是教学方式方面、教学理念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模式等都加以重视,使得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教学有效性以及教学实效性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提升。

(二)将课堂中的教学模式进一步的改革创新

通过对教学途径长期不断的探索研究发现,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过于将教学过程中的严谨性以及系统性、逻辑性思维注重强调,失去了对学生本身性格特点的探讨以及对时代性特征的研究。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有着一定程度的实践性意义以及开放性意义,在当前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难免会跟不上时展的脚步,因而很容易导致知识的教学和时代的发展轨道有所偏离。在这一背景因素下,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全面的提高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视程度,充分意识到知识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践,因而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准则进行全面的贯彻落实,注重学习中的技巧方式。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趣味性,使得学生可以全面的摆脱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增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能动意识。同时教师还有注重对课堂稳定因素的有效控制,使学生能身处于稳定的课堂下进行思想政治的学习,将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拓展,来增强教学课堂中的高效率以及高质量。

(三)针对教学方式的改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有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引导性的作用,同时还有着营造活跃性课堂氛围的重要作用。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这一课程内容中,虽然有着相应的严谨性以及逻辑思维的理论知识,但是活跃积极的内容转换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师要充分的改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枯燥乏味的负面教学氛围,将课本的讲解性相应的减弱,使中学生能拥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以及自主能力,使学生的社会人文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意识都能够得到加强。教师应该进一步改善教学方式的丰富多元化意义,坚持对每一种教学方式进行灵活的转换应用。首先要善于对教学的课堂情境进行构建,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并且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其积极性;其次要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学习准则进行贯彻落实,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时代特征的影响作用,使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产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于当下发生的时事政治,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认知能力都能得到加强;同时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将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意义提高,使得抽象的理论知识都能够进一步的具象化,使得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应的加强,将思想政治的主要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完美的完成,推动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三、结语

中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对我国的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意义,尽管在现阶段中部分的教学成效依然差强人意,但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新课程中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以及相关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增添了现实意义,在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大维.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探讨[J].考试周刊,2012(66).

[2]皮芬.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J].新课程导学,2013(24).

第9篇:教师思想政治表现范文

首先,要变教学目标设计的“片面性”为“全面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一,就是做为施教主体的政治教师在教学目标追求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考分”,反映出教学目标的“片面性”,这种“片面性”又表现为: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同化于社会上的错误认识----感到只要认真完成课堂45分钟,只要让学生的考试成绩理想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教师”,就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仅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平时关心学生大多是作业与成绩等等。显然,教师如果只倾注实现这一目标,存在上述教学心态,势必同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相悖,同教育心理学相违,也会同自身教学企盼相反。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是多方向的、深层次的,整体性的。如果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说教”“检查与考试”是非常片面的,显而易见,这是“折扣”的执行《大纲》,不利于《大纲》的真正落实。从教学过程本身而言,它既是复杂的师生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奥妙的师生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完美的课堂教学整体目标,应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前苏联著名教学论专家赞科夫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同时要得到一般发展。

限于智力开发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于特殊的具有多重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如此。事实上,政治课教学如果在目标上存在“单一性”“低标准”“小范围”,就自然地捆住教师的教育思想,限制了教学思路,就会阻碍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心理的发展。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在目标上应注意“全面性”和“高要求”。

政治教师要在每堂课教学中想方设法努力让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提高;“高要求和全面性”的压力下促使自己的教学走向成熟、走向新的境界。

其次,要变教学心理氛围的“逆反性”为“相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之二就是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不仅存在于学生之中,而且在政治教师中也存在。教师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其职业、专业的不顺心;对教材“多变性”的反感;对教材理论与实际“差距”的茫然;对高考教学难度提高的困惑;对政治教师言行特殊要求的潜在压力等。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又表现为对一些枯燥教材内容的乏味;对社会存在轻视政治科现象的认同;对为应试而大量背诵的厌倦;对教顺简单古板教学的失落感;对教师言行不合“理论要求”的不满;对教师教育要求的直接或间接抵触等等。上述师生逆反心理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成功的取得。为此,变师生对教学的“逆反性”为“相容性”就成为政治教师自我提高的一个客观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的逆反心理,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观念,立志于政治课教学事业,拿出勇气和信心排除心理障碍,“轻装”教学。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不断努力学习锤炼,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实现以精辟的政治理论说服学生;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以良好的师表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教学可亲、可近、可信,有兴趣、有作用、有收获,从而缩短学生与政治教师、学生与政治教材的心理距离,消除学生的抵触、不顺心的心理状态,更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教学顺利健康、稳步的发展。

第三,要变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单向性”为“多项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心理误区之三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牎“平等”、“和谐”牭氖ι叵瞪形唇ⅲ师生教学的交往相当一部分处于“单向性”、“一言堂”。这种单向性突出的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由教师一灌到底,来不得学生的应有活动;二是教师听不进学生独立的、有益的、新颖的思想认识和观点看法,教师表现出对教材内容理解的绝对权威,教师没有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只是搞演说、发指令、提要求、查结果的监督人,以教师的“一言”“一行”淹没了活跃的学生思想和聪明才智。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器。这种教学,学生感到压抑,教师也十分疲倦,缺乏活力与生机。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做到师生交往的“多项性”。政治教师应明确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性,放下架子,改进教法,彻底改变“一言堂”的家长式教学,不断探索出符合师生多顶交流的好方法、好举措,大胆创新。从心理学角度上讲,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在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交流过程。认识上的一致、情感上的共鸣和意志信心方向的相鼓励就能更好的取得教学上的成功。

最后,变教学情感的“消极性”为“积极性”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误区之四,就是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冷漠”,缺乏应有的学习愉悦与激情,表现为情感的“消极性”。这种消极性导致了教师上起课来“没劲”,学生学起课来“乏力”,教学空气沉闷,学生学习欲望低落,教学效果差。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自身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的阐述,本身就较为枯躁,为此,如果不消除学生情感上的“消极性”,实现朝“积极性”转化,必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事实上,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情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赞科夫说得好,“扎实地掌握知识,与其靠多次地重复,不如说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自身对马列主义的笃信程度,对政治理论传授热情的高低,以及对政治课教学技巧的掌握驾驭水平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政治教师若能坚信马列主义、思想的真理性,热情饱满地投入课堂,具有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就会激发学生对学生政治理论的强烈需求,产生对政治课的教学的兴趣、愉快、满意、欢乐等积极的教学情感,这种情感正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获得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列宁同志也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