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山雨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山雨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培养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激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联想想像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要点〗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1、由谈“梦”导入新课

①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②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2、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二、资料助读

投影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__________________

诱惑()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间()_________________

隐秘()__________________

喧腾()__________________

痴想()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⑴凝成(níng):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⑵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⑷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⑸喧腾(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⑹痴想(chī):发呆地想。

、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

⑴“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⑵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⑶“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⑷“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⑹“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⑴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⑵“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⑸“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⑹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

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⑴“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⑶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⑷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⑸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⑴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⑵“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⑷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⑸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第2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19-02

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教学方法,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

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

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谚语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正文”先以回医回药理论进行阐释,要有理有据,有明确的文献来源;对相关内容进行中医中药论证、现代营养学论证。本部分内容应以“够用”为原则,突出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能力。编写时应注重知识的深度,不片面追求知识的广度。“食膳举例”部分应紧密贴合正文内容,列举的食谱应具有可操作性,在食材选择、调味剂使用、烹饪方法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的“回族”、“清真”特色。“知识小链接”部分是对上述内容的补充,相对独立,可以插放在任何需要知识补充之处。 此部分内容应纳入相关的回族文化、生活习惯、养生谚语、、斋戒习俗等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回族文化的熏陶,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这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特色”的体现,突出趣味性,富有启迪性,使本课程更具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思考问题”的设置,不应是对重点知识的提问,而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应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为目的,贴合实际生活。

二、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授课以“课堂讨论”为主,“以问题为主导”,追求“亲力亲为,以身探索”。教师只对关键性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而对一般性、容易理解的内容,则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理解回族饮食文化,思考在原材料选择、加工工艺方面的考究及蕴含的养生理念,等等;“课堂讨论”还包括生活现象讨论、药膳分析讨论、疾病食疗讨论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提出不同意见,经过集体讨论后,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分析原因,最后由轮流小组组长以“报告”形式书面总结上交。本课程这样设计可使学生在互相探讨中增进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频教学所选内容多为公众媒体或专业网站上提供的素材,涵盖回族烹饪、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使本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色香味俱全”的公共课、文化课,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丰富课堂活动,更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动手的热情。

三、实施成绩综合评价

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撰写的“报告”纳入本课程考查范围,占成绩考核的30%。“试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药膳方的使用、食谱分析能力,占成绩考核的30%。“实践调研”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生活,对身边人群的饮食习惯和常用食物进行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立足实际”,“理论结合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占成绩考核的15%。

在“动手能力”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自身、家人的体质特点,或者对某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痤疮等)的易感性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自拟或自选药膳,在家操作,操作过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呈交,并对药膳的功效进行口头阐述,对药膳的实际功效、服用时间以及体会进行如实记录,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将结果纳入本课程考核内容,占成绩考核的25%。这也是本课程在成绩考核方面的特色和创新点。

四、全面考察教学效果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理论的讲述上,以“够用,会用”为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化处理,始终贯穿“以应用为主线”,所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是反应教学效果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等方面,以评价教学内容、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成绩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

另外,学生的出勤率可以直接反映学生对本课程的爱好程度,是评价教学效果最直接而简单的风向标。本人认为教学内容新颖、实用性强、授课方式灵活、授课内容贴近生活、寓教于乐,都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出勤率。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以及课间学生咨询问题的多少等等,都可反映出学生对本课程的喜爱程度。所以应纳入教学效果的评估范围。

本次课程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进行,一个班大约为50名学生。根据学生签到表、课堂互动情况、小组讨论及提交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本课程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气氛热烈而轻松,加深了学生对回族饮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具备了鉴别“美食与营养美食”的能力,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和精神。

“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是本项目率先提出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初步具备批判精神。现代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而个人的认知能力在海量信息面前显得愈发渺小,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必须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本项目开设的“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其内容取自回族古今相关书籍,如《回回药方》《饮膳正要》《回族清真美食文化》《汤瓶八诊》系列丛书等,以及回族民俗、饮食习惯、烹饪习惯、伊斯兰经等大众通俗的内容。所以在作为一门课程讲授给学生时,教师必须首先要保证所授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要批判某些不合时宜、不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内容,发扬真正对健康有益的饮食文化;而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建立批判地接受知识的意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所谓的批判精神,是指对既定的学说或理论进行思考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科学合理的见解和判断,它是建立在探究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正确的批判态度,与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完全不同[2]。笔者认为,批判精神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本课程将素质教育融会贯通于课堂,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本课程“以身探索”的教学方式或可为高校素质教育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

作为全国回民比例最多的宁夏地区,宁夏医科大学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较多的回族食物,对回族食物较为熟悉,学生往往可以根据亲身体会对日常饮食进行初步评价,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这是本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从长远来看,本课程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学生了解回族文化的一个窗口,促进民族融合,共建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月玲.从回族的节食习俗谈养生长寿[J].中国穆斯

林,2001,(6).

第3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继续教育 燕山大学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 学历达标

2003年河北师范大学的张占永老师对河北省11个城市52所县级中学的体育教师学历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51.14%,专科学历占44.32%,中专学历占3.98%,高中学历占0.57%,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为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县级中学教师资格的教师应具有高等师范本科或其它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河北省县级中学学历不达标的体育教师占48.86%。要快速使教师学历达标,合理配置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拥有多种途径,如人才引进、招收本科毕业生和现有教师队伍学历进修等。诚然引进高学历人才和录用应届本科毕业生是最直接快捷的方法。然而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并不缺编。《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中学每6个教学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统计显示,河北省52所县级中学共有教学班2021个,按6个班配备一名体育教师计算,供应配备体育教师337名。目前,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352名,师班比例为1:5.74,专职体育教师总量总体超编4.45%[1]。因此,加强河北省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在岗培训,提高现有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将是使其学历达标有效途径。

一、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具有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办学实力

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始于1958年,1993年成立燕山大学成人教育学院,1998年经原河北省教委批准更名为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学四十年来为国家培养各类成人毕业生30000余人,这些毕业生多数成为各岗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专职教师83人(体育教师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26人(体育教师2人),部分专业的教学由燕山大学相关院系教师承担。现有各类在校生11000余人。学院具有脱产、函授、夜大、短训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和本科、专升本、专科、高职班、第二学历、专业证书班等多种办学层次。在河北、湖南、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省设有25个函授站、点,现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冶金工程、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22个本科专业和23个专科专业。学院有独立校区,占地150亩,400米标准体育场、学生室内体育活动中心、灯光篮球场、教学楼、阅览室、学生公寓、学生餐厅等基础设施齐全,总建筑面积50000多平方米。教学设施完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室8个(可同时容纳1100人上课),微机室6个,语音室6个(可同时容纳400人上课)。凡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取得正式学籍后,在校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位证书。近年来,学院狠抓教学质量,办学效果显著,2001至2005年本科毕业生共有59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04年学院获得全国成人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

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多年的办学经验、齐备的办学设施、良好的办学条件、规范的管理模式为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燕山大学体育系将是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坚强后盾和保障

燕山大学体育系下设的教学部门有专业理论教研室、田径教研室、球类教研室、武美教研室。管理部门有教学科、科研科、群体科、竞训科和综合办公室。现有教职工44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6人,讲师15人,助教4人,其中运动健将1人,国家级裁判员3人,国家一级裁判员18人次。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学校现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19640平方米,主要包括:综合体育馆1座,标准400米田径场地4块(其中塑胶场地1块),篮球场地27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排球场地20块(其中塑胶灯光场地8块),室内羽毛球场地4块,灯光塑胶网球场地2块,乒乓球馆1个,健美操馆1个,武术散打教学房1个,台球教学房1个,单、双杠等多功能练习场地4块,联合健身器械健身房2个,健身路径4处,体育设施较为齐全,另外配备有专业图书资料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以及3个专业教学实践基地。

燕山大学体育系与继续教育学院只有一墙之隔,多年来在燕山大学党委的共同领导下,共同进取,同步发展。院系之间无论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燕山大学体育系良好的教师资源、完善的硬件设施等为继续教育学院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和保障。

小结

河北省中学体育教师从数量上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甚至略有超编,但学历要求未能达标;提高现有中学体育教师学历层次是达到国家标准的有效途径;燕山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燕山大学体育系为依托,凭借自身多年的办学经验承办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方案可行。

参考文献:

第4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自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我们充分认识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要达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让课程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目标,我们就要充分认识到教师、学生以及导学案在我们的教与学中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导学案”要求教师由单一的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为提升学生学习的多种角色合成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仅需要耐心聆听学生的见解,观察并记录学生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同学关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独立完成作业,遇到难题,寻根究底,适时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归纳方法。要做到这些,教师务必要注意创设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善待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

“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需要让学生谨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更可以向老师问问题,而且老师们欢迎他们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也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因此在使用导学案时就要鼓励学生发言,要鼓励学困生参加讨论,把一些易答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新点燃他们学习的信心。

三、导学案角色的定位

第5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一、研究缘由:探求真正体现“教学生学”理念的教学模式,为改进教学提供现实载体

萧山三中领导深入一线“接地气”,在长期的听课观察与分析思考中,还真听出了不少课堂教学问题:如教学设计随意、教学目标不明、教学结构模糊、教学方法不清、灌输式教学多、启发式教学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少等等。这些问题致使学科教学经常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高消耗高污染”的路,因此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一)强化常规落实,需要教学变革的创新行动

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内容模块的重组与整合,充分考虑教学段落与时间的安排,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与方法、作业布置的设计,因此,三中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强化教师的目标意识与时效意识,推进备课、上课、作业等关键性教学常规的有效落实。

(二)改善教学关系,需要教学变革的切身举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中的教学改革,就是在整体把握课堂的前提下,探索一项改革坡度不大、难度不高、容易操作的教改行动,使教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行为,为改善教与学的关系提供切身举措,为教师提升教学境界、促进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载体。

二、研究设计:以脑科学研究成果为依据,以“分段式模块教学”为载体促进课堂教学变革

(一)概念界定及设计要素

根据课程改革理念,一门学科、一个单元、一节课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整体把握学科课程,整体把握学科课堂。如果我们把一堂完整的课看成一个平面,那么“分段式模块教学”,就是指具体在目标落实中,以教学时间为x轴,教学目标为y轴,将一堂的总的教学时间切分成几个时间段落,在每个时间段落分别完成相应内容模块的教学任务与段落目标,以分段落实教学任务,分步达成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分段式模块教学”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方法等要素。时间段落,是指将整节课45分钟的教学教学任务划分成几个段落进行教学,每个段落的教学时间,就是一个时间段落,每个时间段落中需完成的教学目标,称为段落目标,每一时间段落中需完成的相应的教学内容,称之为内容模块。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根据脑科学研究成果,脑的特点之一具有与低谷的周期性变化特点。根据此研究成果,说明教学设计需要有段落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变化,比如教师应在课堂45分钟的第一个时间段落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完,在脑进入低谷的时候换一种活动。又由于脑还具有对环境要求很高的特点,脑需要情绪安全,情绪不安全的时候不产生认知,由此,本研究倡导课堂上要保持一定的“缄默”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缄默状态下进行充分的学习与思考。

(三)教改价值与理念

“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的教改价值,使我校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优化,教学程序更加科学,教学目标有效达成,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本课题的研究理念,包括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理念,“以学定教”“分步施教”“学生主学”“少教多学”等理念。

(四)处理好教学设计的几大关系

1.课堂教学整体与分段关系,虽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但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中的时间段落,是以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引导下的段落,是为整节课的整体教学服务的。

2.教学内容与内容模块的关系,并不如有些专家或教师认为的是将课堂教学内容随意分割成一个个内容模块的“碎片”,而是为更好地适合学生的大脑认知规律而进行的对教学原材料的精加工。只有将每个段落的内容模块教学好了,才有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达成。

3.课堂教学与课堂缄默的关系,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这里所指的“缄默”,并不是教师真正的沉默,并不是教师完全不参与课堂,而是通过创设教师“缄默”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情境,这既是对课堂上“以教代学”方式的一种制约,也是对教师疲于讲解的一种控制。

三、优化设计策略:整体性把握,模块化设计,分段式达成

根据“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的研究理念与设计思路,本课题组着重强调对课堂教学的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等要素进行精心设计的重要性。

(一)规划好时间段落

一节课通常分成三段或四段,比如在“三段”式新课学习中,第一段通常是新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段可以是教师引导下的疑难问题的解释,第三段可以是练习巩固与反馈。段落的划分,可以根据具体学科、班级实际、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与教师个性等进行规划。

(二)确立好教学目标

本课题所指的教学目标,将原来的“课时目标”转成了“段落目标”。对段落目标的陈述主语必须是学生,而且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作业化、可测性、全面性特点,促使教学目标由模糊转向明确。

(三)构建好内容模块

在构建内容模块时,教师要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现有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再次开发,要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转变,发挥教书育人的最大功效。比如教师可以按教学章节、篇段或不同学习材料等进行构建,也可以通过编辑“问题链”来构建,也可把要讲评的题目重组在同一模块。

(四)编制好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编制教学过程。如教师可按教学内容顺序进行教学,也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既可按讲义题型的变化来确定习题讲评顺序,也按难易程度来确定顺序,还可按主观题与客观题的繁简来确定顺序,或按学生解答的正误率高低等来确定顺序等,要尽力避免“以教代学”。

(五)应用好教学方法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运用哪些教与学的方法、策略、手段等,这些要连同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起重点设计。比如教师在缄默情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思考具有思维含量和跨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可以让学生进行整理和书面解答,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归因和矫正等,以保障学生学习思考的广度、深度和专注度,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四、实践推进:专业引领,备课带动,和平推行,研讨提升

(一)专家引领,初步尝试

2011年初,三中创造性地提出“分段式模块教学”改革思路,多次邀请区教科研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不同层面的教师们作有关此项课堂教学变革的专题讲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此项教学改革,把握“教学生学”教学灵魂。如2011年3月28日,我校邀请区科研专家作“分段式模块教学”小课题专题讲座,提供相应理论与科研指导,部分教师很快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建立了小课题,在实践尝试中,深感收获颇丰。

(二) 以点带面,和平推进

“分段式模块教学”教改行动,先从教学理念比较新、教学改革意识与能力比较强的三中名师、名师协会开始进行实践尝试,然而将此活动延伸到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年级部全体教师,这样以点带面一步步铺开,实现了由教师不以为然,到渐渐认同,到参与实施,到欣然研究的思想与行动的和平转变与实施推进。

(三) 格式带动,全面推行

2011年9月,“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新备课格式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使用,从形式到内容,要求教师按新备课格式对时间段落、教学目标、内容模块、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设计要求进行备课。在备课格式改进带动下,不经意间,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更新,教学行为也在改进,学科课堂发生着由“教师主教”到“学生主学”的质的改变。

(四)比赛引领,研讨交流

三中多次举办“分段式模块教学”比赛活动,如2012年12月举行的“风华杯”“中坚杯”“伏枥杯”“三杯”比武活动,包括备课本考评、最佳一例教学设计评比及教学展示三项活动,发挥了教改能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此外,在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三中还多次举办的“分段式模块教学”论坛,为教师们相互学习借鉴提供了有效平台。

三中每周都安排有校内“分段式模块教学”观摩研讨课。我校各年级部、各类研究会、教研组内每周均安排有“分段式模块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教师们可以在观摩研讨中分享教学智慧,领悟教学精髓,共同提升执教水平。

(五)检查促进,考评导向

三中出台了《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要求、《谋求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功在课前、赢在课堂、成在习题――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等实践指导理论体系,组织教师学习、指导教学实践。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通过课堂常规检查、教师互相测评、学生问卷调查与座谈测评等形式,坚持每月对教师落实“分段式模块教学设计”情况进行考核评估,让教师在教学常规中养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实现从教学设计形式到课堂效率的真正改变。

目前该项研究的理论体系已成为三中教学管理的纲领,备课检查的标准,评课交流的依据,教研活动的主题,课堂展示的范式。

五、研究成效:凸现了教改优势,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优质发展

(一)“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优势已经凸现

“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教学”教改行动,原本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低效问题而实施的一项创新行动,而如今,教师们已渐渐体悟了此项改革的魅力。如胡需恩教师说,“课堂45分钟分段模块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目标段落化,课堂上各个时间段应让学生完成什么任务有了更明确的规划,这样,课堂教学就更易操作,教学目标落实就更到位了。”此项改革也受到了萧山区内外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吸引了不少区内外兄弟学校前来学习考察、参观取经。

(二)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教学质量

“分段式模块教学”使教师的教案更加简约、精致,教学设计更加优化,教学行为得以改进,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情趣更高,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教师还善于运用“缄默”艺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开口”“动手”,不经意间实现了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宰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了。切实,近年来三中的教学质量美誉度连年提升,2013年高考重点上线数已达464人。

第6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 高校教学评估 档案管理

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评估的基础和重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使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教育部开展了“本科教育教学评估”,这是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本科层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质量系统全面地评价,评价的结果关系到高校的声誉和前途。高等学校的教学档案系统真实地反映和记录了高校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全貌,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支撑材料,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高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历史记录。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学档案是否系统、完整、齐全直接影响到评估的结果。同时,教学评估对教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有促进作用,高校的教学水平评估使高校的教师员工意识到教学档案的重要性,确立了教学档案的重要地位,教学档案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且教学评估呼唤教学档案的规范性管理。可见教学档案与教学评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和内容

高校教学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系统化和规范化,同时,教学档案也是衡量高校管理质量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学档案主要指的是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声像、图表以及文字等具备保存意义的资料集合。对于纸质档案来说,它主要包括教学日历、毕业论文、试验鉴定、试卷、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教学规划以及教学文件和开题报告等。而非纸质的高校教学档案主要包括多媒体课件、视频以及图片和声音等。除此以外,还包括高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比如,高校学术讲座等需要存档的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多样性,这是因为高校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管理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记录档案的过程也很复杂。教学档案实质是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原始记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教学水平与高校管理质量,它能够对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进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因为教学评估方案中的大部分指标都需要通过查阅原始高校档案进行对照,评估教学质量的过程是否顺利,需要教学档案的支持。但是,就目前所保存的教学档案实际情况来看,却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教学档案的分类不科学、材料收集得不完整、档案材料保管不得当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作以下探讨。

教学评估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1.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1)传统以及系统的高校教学档案能够对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行展示,能够反映高校的实际教学水平,能够反映高校的办学水平、质量以及理念。教学档案作为信息的存储形式,它是随着学校的发展而逐步积累形成的,为教学评估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高校教学是否成功,需要教学评估进行支持,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教学评估的作用。而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提升高校教学评估的价值,所以,高校需要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教学档案能够对高校的办学水平以及理念进行完整、真实以及系统 的体现。教学评估工作能够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归档意识,同时,教学评估工作在宣传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3)高校教学档案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科优势以及专业特色,能够定位高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能够为高校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评估教学档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使得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学档案从建立、归档到保管都没有建立起正确的档案意识。

(2)基层教学单位对存档范围不清楚,档案分类不明确,导致很珍贵的教学原始材料缺失。

(3)教学档案中对学生试卷、论文归档及时,却对教学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教学管理会议及文件而形成的各种资料没有及时保管、归档。

(4)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存档没有规范化。

3.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档案意识非常薄弱,没有注意到高校教学档案的重要性,不管是各个院系还是各个机关,他们之间的职责比较模糊,相关档案制度不够完善。

(2)基层教学单位对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和要求不明确,教学档案的材料收集不齐全、分类不科学、整理不规范。

(3)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没有固定的专职人员。各院系大多数由各教务部门教务秘书兼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由于学校教学管理员工非常繁忙,需要不停地进行更换,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团队相对来说不够稳定,由于档案管理兼职员工自身的管理知识不足,使得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达到要求。

(4)教学档案的建立及管理手段非常落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完全不能适应快速检索及使用的要求,档案的建立和保管完全使用人工和手工,这已不能满足评估中档案需求量大、利用率高的要求。因此,教学档案管理模式的现代化、信息化是社会进步、时展的趋势。

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措施

1.重视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是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基础

对于高校各个基层机构来说,它是教学资料文件的保管者以及生产者。基层机构的教学档案,是指在本学院学习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具备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料是高校档案的重要部分。高校院系的教学档案,它的内容包括:(1)高校教学管理类型,有教学日历以及教学实践活动材料等;(2)教师教学业务类,这主要包括教师的科研材料、教师的教学材料、教师各类教学活动的记录等;(3)行政管理类,主要包括学院党政会议的记录、学院工作计划、学院各部门的规章管理制度及对教师管理的各种细则。对于教学评估工作来说,信息材料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非常重要,它是教学评估的前提。因此,高校基层教学单位的教学档案,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其系统性以及完整性,同时,它还能够反映高校的教学状态以及教学效果。

2.细化教学评估方案中对教学档案的要求,提高全员的档案意识

建设高校教学档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高校的教学情况可以从教学评估的结果中获取。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教学建设、办学思路、教学档案以及教学改革为主,另外,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及毕业论文等各种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收集。

高校全体员工的教学档案意识能否提升,需要高校档案部门的宣传。提高高校师生档案意识前提条件,指的是档案部门能否做好教学档案工作。高校档案部门需要提升教学档案的宣传力度,从而使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学档案,方便开展教学档案工作,同时,宣传力度的提升还有利于营造适合教学档案工作开展的环境。收集、整理各种教学资料是做好教学档案的前提,而这是一项复杂又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它依赖于学校自上而下的重视。通过宣传档案法规等提高全体师生的档案意识,使每位教师都有意识来保管和搜集档案材料,使每个阶段的教学材料都得以保存、归档。

3.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确保教学档案责任制得到有效施行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及现代化的管理,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教学材料,建立起全面的教学档案体制。通过管理角度进行着手,对高校教学档案的层次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学校、教务处以及二级学院三个级别,对教学档案管理的职责进行明确。比如,高校的管理以及教学部门,不仅要对资料进行保管,还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通过院系的档案管理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存档,学校教务处主要负责对资料进行检查和保管,这样,能够为资料存放节省一部分储备空间。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稳定可靠,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改善,使其能够规范化以及制度化,从而对高校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和质量进行提升。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教学档案工作的保障,如明确教学档案工作的负责人,建立各部门各科室的《教学档案的工作职责》,建立各部门各科室档案管理工作细则,包括材料的收集、交接及保管细则。

4.做好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工作

现代社会属于信息化时代,因此,需要对教学档案管理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档案工作程序是搜集、整理分类、归档、保管及使用,为了使教学档案对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便于利用,就必须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取代传统的记录方法及使用方法,主要是采用计算机对档案内容进行记录,结合数据库对档案信息进行储存,对档案格式进行制订,从而建立完善的教学档案信息。同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查询和共享,确保教学档案能够更加便于查询,同时也能够更加方便获取,从而使得档案资源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不足之处进行弥补,确保能够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多的帮助。对教学档案中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方便师生对信息进行查询和共享。此外,高校之间也必须要作好档案信息的资源共享,这样能够帮助高校解决在资源不足的条件下,通过共享展开更多的交流、借鉴。学校要把教学档案建设工作放在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重视对教学档案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建设。

教学评估主要依托教学档案对学校的教学整体质量进行评估。通过评估来更好地帮助教师提升档案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档案管理更加完善。同时,做好教学评估还能帮助学校做好教学科研、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等多方面工作,提升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使档案管理向着现代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更好地帮助学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教学档案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应当加强建设,提高教师员工的档案意识。同时教学档案又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学校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的规章制度,为建设好教学档案做好保障工作。同时教学档案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高校教学档案建设工作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N].2004,4.

[2]岑淑儿.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初探[J].浙江档案,2005,(6).

[3]高生军,赵耀锋.以评促建:提升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崔立影,周海燕.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J].管理科学,137.

第7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教师先组织自评,引导学生谈自学方法。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南部有一个别样的山区,我暑期旅游时拍些照片,你们想看吗?生齐说:想。师出示幻灯片上的梯田照片,问:大家喜欢吗?生齐说:喜欢。师又问:大家为什么喜欢梯田?生从梯田像镜子,反射山间云彩变幻;日出时,红霞满天,波光粼粼,金灿灿,亮闪闪,好看。师叙:这是我国云南省元阳县哀牢山区的梯田美景。问:大家若想进一步了解哀牢山区的梯田美景,有什么途径和方法呢?生说:去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查资料;在课外书上看的;从电视上看的,从广播中听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评获取知识的途径。教师在肯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的同时,进一步质疑:现在是上课时间,教室既不能上网,又不能去图书馆查资料。要想获取梯田的相关知识,只能靠现成的教材。今天老师就想试试大家能否真的能从教材中获取些知识?谁能够提供看书的方法呢?生说了可边看边记重点、边看边划不理解的语句等方法。

教师说:看来大家对看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老师在平常的学习中也总结一种阅读方法,不知大家有无兴趣知道呢?生答:想。教师说:我的阅读方法叫“三步阅读”,看、划、问。看大家都懂,但看时要重点突出,眼速快慢有别,划:关注重点和疑难点,问:把疑难的问题、把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把教材的全部内容弄懂了,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学生阅读18分钟后,课堂进入重要环节,那就是学生自评,谈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收获感受。教师说:同学们刚才都阅读得很细致,但学习效果如何呢?不用老师评价大家,我希望大家自我评价。评价可以从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等方面着手,评判自己在阅读方法、知识整合分析、问答问题的主动的心得与感受。一个学生首先发言:通过学习我认为哈尼族人民很聪明,虽然地处西南山区,但哈尼族人能够随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梯田。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解决好水的问题,山区就完全可以发展农业。师:这位同学自己看书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很正确。要发展农业,必须有水,哈尼族人发挥聪明才智,创造顺势梯田引渠,使山区梯田解决水源问题。

另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我想说说水源问题,山区不像平原,引水灌溉本是个难题,但哀牢山区有自己独特的自然条件,一年四季都有元江的水汽蒸腾升空,形成了云雨。连绵的雨水降落在高山森林中,使得这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师:这位同学在自学过程中还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知识,对哀牢山区的水源解释得很清楚,老师不由得想起同样也是在山区,新疆的天山山脉为什么没有被开发成同样漂亮的梯田?生说天山山脉没有水源。

师展开说: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够创造美景,才能够持续发展。水对于人类来说是多么珍贵的资源,也许对于我们来自南方水乡的同学来讲,不觉得珍贵、珍惜,但对于沙漠地区人们来说,那是生命之源,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有注意节约水资源吗?生从要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要节约用水等角度加以说明。

有一学生说:我通过自学知道了在哀牢山区梯田就是小伙子的脸,意思是评价小伙子能干与否,不是看外貌,而是看他梯田造得怎么样。这点正说明梯田的开垦、农业的耕作在哈尼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说明农业是当时的主业。师:哦,该同学还推论当时农业是主导产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另一学生说:我想说说哈尼族人的山寨。山寨的建设也是有讲究的。他们的山寨一般都建在向阳开阔的山坡上,一则是为了方便随时照看山前屋后的稻田,二则是平时生活经验的总结。师问:何以见得呢?生:就是现在的风水。师说:大家讲得非常好,在我们学习了一块内容之后,大家可以把相关的内容综合联系在一起,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是老师教大家的学习方法——“学会综合联系”。教师展示事先准备的综合联系图说:从这张图表可以看到,哈尼族人利用高山雨水依势灌溉,把山区开发成梯田发展农业,这反映了人类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智慧。

教师把话题一转:刚才同学们都是从知识的方面评价自己,通过今天课堂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感受或者说对你有何帮助呢?一学生说:我学会了阅读方法,能够抓住重点、提炼要点,也学会了思考课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第8篇:山雨教学设计范文

数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殊氛围中的自主探究活动。W老师本着“让学生充分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探究知识的应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为学生能力的生长而教,使学生能在探究中“转知为智,化识为慧”。

一、提供时空,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求新知

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摒弃“教教材”的做法,而是树立“用教材”的理念,为学生提供时空,在课堂上尽力营造各种氛围,创设各种情境,将教材中静态的知识还原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这节课的课前准备做得非常充分,由于是“基本不等式”第三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如何在数学问题中使用基本不等式,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较好(是该年级的实验班),思维较活跃,为此,教师围绕如何“配凑”、进行“常值代换”、“构造不等式”作不等量代换三个主题,作了精心设置:

(播放课件)探究一:

【例1】a,b是正数且a+b=4,求ab的最值。

师:看是否满足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生e:满足,即为“一正,二定,三相等”。

师:你能求出ab的最大值吗?

生f:根据 得,ab≤4,即ab的最大值是4,当且仅当a=b=2时取“=”。

师:回答得很好。请看下面的变式:(播放课件)

变式1:a,b是正数且2a+b=4,求ab的最值。

生g:

=2,当且仅当2a=b=2时取等号。

师:很好,请大家看变式二:(播放课件)

变式:a,b是正数且2a+3b=4,求ab的最值和此时a,b的值

生h:

=2,即的最大值是 ,当且仅当2a= 3b时,即a=1,b= 时取最大值。

师:回答得相当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很多时候需要配凑,方可利用已知条件。

(播放课件)探究二

【例2】已知a,b∈R+,a+b=1,y= ,求y的最小值。

师:如何利用已知条件?

生i:由 得, ,即 ,而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即a+b 的最小值为4。

生j:

当且仅当 时取等号。

师:两位同学都完成的很出色。若换成下面的变式,又该如何处理呢?

变式:已知a,b∈R+, ,求a+2b的最小值。

生:因 ,由已知得:

所以

师:请大家分析一下他的做法,是否合理?你有没有其他解法?

生k:

师:请大家比较两位同学的做法,谁的方法正确?

生l:第二位同学。

师:第一种方法为什么不对?

生m:第一种方法中两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时,取等号的条件不同。

师:很好。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时要考虑取等号的条件是否一致。

师生共同分析,生1的解法中不妥之处,强调多次使用基本不等式应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播放课件)探究三

【例3】若正数a,b满足ab-(a+b)=1,求a+b的最小值。

师:能否从已知出发,构造出与(a+b)有关的不等式?

生n:根据 ,代入已知中得: ,通过解不等式即可求出(a+b)的最小值。

师:很好。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再次强调考虑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播放课件)

变式:若直角三角形周长为4+

求此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

师:能否将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

生r:设两条直角边为a,b,则a+b+ = ,求 ab的最大值。

师:很好,接下来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s:因为a>0,b>0,所以:

得 从而得此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是2。

师:很好。这位同学两次使用基本不等式,考虑了不等号的方向和取等号的条件了吗?

生t:在这两个不等式中,取等号的条件都是“a=b=2”,故成立。

师:很好。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解答过程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每一步的严密性。

让学生进行探究,恰当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充当一名组织者,引导学生获得探究方法,探究过程中,提示探究方向,引导着学生始终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去做,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平等交流,和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准确,教态亲切自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被信任、被期待的感觉,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不时的被激起智慧的火花。如在“探究二”中,学生由“a+b=1”想到将要求的式子中的“1”换成“a+b”,然后再用基本不等求最值,多么富有创意的想法,这是学生的灵感和智慧的碰撞,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超越和创造。

二、注重实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体验新知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是体现学生发展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在此课堂中能否得到有效的发展。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也是本堂课的一大特色。

纵观课堂,共有以下几中教学形态:

1.对话课堂形态

本节课是以师生平等关系为基础,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以对话为手段进行教学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讨论,如在“探究二”的变式练习中,不同的想法提供了不同做法,当然有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但是教师都给大家提供机会展示,在大家的相互讨论辨析中,将基本等式成立的条件,以及使用不等式应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比教师反复强调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时实现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和主体的全面发展。

2.活动课堂形态

本节课是以探究式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师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的加以引导,例如一些问题的提出,就是在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如在“探究三”的变式中,教师问“能否将已知条件转化为数学语言”,其实就是一个提醒,学生很快进入探究的内容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之后,在经历缜密的思考、超越的艰辛、刻苦的体验之后,获得的是成功的喜悦,是信心的积淀,是潜能的提升,是智慧的生成。

3.开放的课堂形态

本节课教学结构是开放的,教师不追求固定的教学结构,没有墨守陈规的教学预设,而是根据需要灵活的安排教学程序,适时调整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本节课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师改变了单一的讲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实现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的构建。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在相互交流合作中探讨更好的解题方法。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学生对在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获得的知识将会有更深刻的体验。

三、注重归纳,让学生在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中感悟新知

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师生合作的过程中,在“探究一”中提炼出“配凑法”,“探究二”中提炼出“常值代换法”,“探究三”中提炼出“构造不等式法”或进行“不等量代换”,这些方法和思想,是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中,自然形成并提炼出来的,是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智慧的闪光点。对于每一个“探究”“变式”的内容完成之后,学生都会自觉地进行归纳出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和使用基本不等式时的注意事项。虽然问题不同,情境不同,但在这些不同探究中都可得出共同结论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运用

中要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在“引申思考”中,是这些方法的再现、巩固和提升的过程。所有这些,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学生的探究是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发展的,但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新知的获得虽是“山雨欲来之势”,却又有“似曾相识之感”。对方法的掌握是水到渠成,对问题的解决是得心应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停地探究、积极地体验、自觉地感悟,整个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师生合作的时空。

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不等式

的运用条件,掌握它的结构特点;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某些函数的最值;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对于每个探究或变式问题的解决,教师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运用基本不等式的及角度出发,而在探究二中,学生提出用“b=1-a”进行代换,没有被教师重视,其实若不用不等式知识,而是依照这位学生的做法,利用二次函数,亦可求出最值,这也不失为解决此问题的很好途径,但却被老师忽略了,若教师长期这样,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另外,在探究一中,也许教师预设时是要求最大值的,但在课件中是求“最值”,解答过程中,学生只求出最大值,教师没有发觉就过去了,这样做是不合理的,“最值”包含“最大值”和“最小值”,若无最小值时,也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