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学校劳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学校劳动教育

第1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连续发表了《学做一个人》(1925年)、《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1926年)、《行是知之始》(1927年)、《教学做合一》(1927年)、《在劳力上劳心》(1927年)、《手脑相长歌》(1931年)等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陶行知先生就明确指出:旧的教育与社会、实践人为地割裂开来,其最大的弊端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使读书人“心里想和口里念,而手不做”,成了用脑不用手的半残废;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这种教育,陶行知一方面强烈地反对,并号召要革书呆子的命;另一方面指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与指导。他的口号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叹的是,时隔这么多年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依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镜头一:十来个高中生打扫几个平米的包干区,往往在聊天、追逐、打闹,几分钟的事,半个小时还完不成。镜头二:每到周末高中住校生回家时,往往是大包小包的,里面装的大部分是脏的衣服、鞋子甚至是袜子。镜头三:走进一间学生宿舍,一股臭气扑鼻而来,被子不叠、衣服乱放……这些现象应该不是个例,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必须引起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所阐述的丰富、精湛而又实际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高中生劳动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一、加强劳动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劳动需要心理,增强教育的可接受性

陶行知先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他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强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同时,他力主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1931年,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先生的这些有关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阐述,是一种全新的思想,对当时青少年的劳动教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现在的高中生对待劳动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着茫然感和不知觉性,存在着怕苦、怕累、轻视厌恶劳动的思想情感。虽说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劳动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个方面加大教育的力度。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就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进行讨论,把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专题,以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来进行教育,激发学生劳动的需要心理,以达到自觉接受教育的效果。

二、寓教育于具体的劳动之中,以劳促教

毋庸讳言,当今高中生劳动教育的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做”,这与陶先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是完全相悖的。“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特别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做中教”,而关键是“做”。陶行知先生认为“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他所办的学校,学生入学后,都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如晓庄师范学生上午大部分时间是学习、阅读,下午主要是从事具体的劳动。包括建校劳动、美化学校环境、从事工农业生产劳动、学生自我服务劳动等。这给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劳动教育必须在劳动中进行。任何脱离具体劳动的劳动教育都是纸上谈兵,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当然,时代不同了,在劳动的内容上应有所区别。我们现在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学校公益劳动。比方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一般性的劳动技能的训练、交流和竞赛,如叠衣服、钉纽扣、整理内宿、植树、公共卫生的打扫等。

三、教师身体力行,以“行”取胜

第2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一)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矗对侧重就业的学生进行一些职业预备教育。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也有不少曲折,但是总的情况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的开课率较高,初中次之,高中的开课率最低。

从现在开设的劳动技术课项目来看,可以发现“电子制作技术”、“英文打字”、“电工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项目开设得较多。其原因是这些项目的科技含量较高或是与物理、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接近,实用性又较强,开设这些项目的社会阻力较小,学生家长容易接受。

在中学开设的劳动技术课教学项目的科技含量的大小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科技含量较高是指:学习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又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科学理论,而是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教学一些现代技术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当然,学习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也需要一些基本劳动生产技能做基础,就是说,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还是需要学习的。

主张在中学劳动技术课中设一些科技含量较低项目的同志,主要是从大纲的可行性来考虑的。他们认为目前一些学校未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开设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可以转变这种状况。主张在中学开设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同志认为,目前劳动技术课开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影响认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经济与师资问题;三是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我们近期的调查来看,全国在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学校是极少数。三年级下学期开课的几乎没有。校长们公开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与中考。很多地区反映,高考与中考的录取率是评定各地教委领导和校长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地区给学校规定了高考指标;有的地区,甚至对下属县市按高考成绩排定开会座次和发言顺序。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高考与中考项目,有些地区甚至不进行考查,不少学校对劳动技术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就是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省市,应试教育的阴影也始终影响着劳动技术课的开设。

2.经济与师资问题

经济与师资问题是始终困扰劳动技术课开设的一个大问题。经济问题与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对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有关。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设施与日常教学经费至今没有可靠来源,基本上是靠学校自己筹款解决。有些地方每年给劳动技术课拨专款,但据了解大部分用于购买计算机,真正用于劳动技术课的经费少得可怜。就是在一些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学校,劳动技术课的日常经费,特别是设备的维修费与学生的学具费的开支也感困难。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劳动技术课开设十多年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这个专业设置。有些热心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大学领导希望开设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这个专业,不能开设。大学不开设劳动技术专业也有客观原因,就是大学也没有师资和教材,特别是,由于现行大纲所规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按现行大纲的要求也很难设计大学课程;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法,大学更很少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现在大学还不来考虑这个问题,不投入力量来研究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到本世纪末,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问题仍然提不到日程上来,这将影响到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某些学校不开设劳动技术课不一定是因经济困难,很多重点高中就没有开设劳动技术课,或是以“程序设计”、“画法几何”(名为“制图”)代替劳动技术课。开设什么项目,不能从少数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课来考虑,而应由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确定。目前,由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所开设的项目是低层次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少人士认为这些内容没必要在中学学习,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技术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学校开课的积极性,也使得劳动技术课难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提高劳动技术课的科技含量,劳动技术课才能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地方和教育部门才愿意向劳动技术课投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辽阳市进行《英文打字》试教验收时,参加验收的乡领导在了解到学习英文打字的目的和作用后,当场拍板购买够一个班教学用的打字机。他们说,我们虽是受灾地区,经济比较困难,但我们乡要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人才。事实上,影响劳动技术课开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问题,既有领导的认识问题,也有基层的认识问题。某市在我国不能算是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投资3000万元购置了计算机(不包括学校自筹经费部分),每个学校30台,但劳动技术课教学却缺少必要的经费。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对两个学科的不同认识。

二、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并重的。例如,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中岗位的淘汰率十分高,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较高。最近,德国对失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失业人员中,以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为主。我国由于生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因职工的技术素质不高致使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和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职工的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提高。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上,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工作不能等到需要某种人才时再着手培养,必须预测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前为社会作好准备。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担负着造就未来劳动者的重任,应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生产发展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应当注意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还有个共同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者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即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技能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学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所学习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技能则属于操作技术,它以动手能力为主。

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都是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和体能水平,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为主,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逐步增加技术知识的含量;在初中,则是劳动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并重;到了高中,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体能水平,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因而,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为主,兼顾劳动素质的培养。总的来说,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并培养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应注意到一点,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不属于职业教育,它们只能为进一步进行职业教育打下基矗但是,由于各地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而要在当地就业(即使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而,培养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学生,对当地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3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二、主要工作业绩

(一)师培工作:

93年以来为各级各类培训班讲授14门课程,共计680学时。具体课程有《现代汉语》、《中学语文教学法》、《外国文学0》、《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小学思维发展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写作与评改》、《实用文写作训练》、《创新教育》、《学习策略》、《科技讲座》等。

(二)科研工作:

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研究。

1、国家教委“九五”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于2001年结题.

2、面向21世纪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技能,素质及相应的落实对策研究。即将结题,(国家级课题研究)

3、省级“试行二、一合段、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课题,99年获二等将。

4、省级《“四自”教学模式探索》课题99年获二等奖。

(三)论著2、参编11本书:《当代教育新视野》、《学习策略的理论与实践》, 《中小学教学管理基础》、《中学劳动技术》教材和教参,《小学劳动》教材和教参,《当代小学教师游记选萃》、《中学生职业指导》读本。

(四)教研工作:

1、组织开展市、省级优质课评选,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学能手平和教学新秀评选 活动,培养出省级新秀能手50多人。

2、协助省职教分院召开省级教研会3次。主持召开市级教研会8次。

3、深入基层搞业务讲座6次,内容为《改革教法,提高质量》、《专业课教学模式探索》

4、98年组织成立了松原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5、组织了松原市劳动技术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6、组织了松原市职业高中专业课教师特殊能力竞赛活动。

(五)表彰

1、93年、98年、2000年均被省教育学院评为职业教育优秀教研员。

2、99年被评为综合化。

3、98年被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评为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

4、98年、99年获省级职业中学教师技能竞赛优秀指导奖。

5、2001年被评为市级优秀党员和院级先进女教工。

三、拟职能设想:

(一)我市职业学校现状:

我市高职15所,专业课教师300多人,高职在校生800多人。(二)职业学校存在向题 :

1、职业学校生员短缺。

2、专业课实验实习基地短缺,使理论和实践结合受很大影响。

3、专业课设置不适合当前社会发需要。

4、缺少一专多能、有一技之长的专业课教师队伍。

(三)面对现状应开展如下工作:

1、协同市教育局职教科,做好中等职校的招生工作,为增强吸引力,加强职业高中对口升学管理。

2、拓展农村初中办学方向,由农村初中以升学为主逐渐转变到为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同时兼顾升学轨道上来。

3、加大在农村初中开设农业技术课宣传力度,使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都在思想上认识上、达到充分重视,从而出台政策。

4、搞好农业技术课教师教育理论和业务培训,使之观念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指导各县(区)示范校开好现场会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开展多种教研活动,以作用争地位,提高农业技术课教师待遇。、

第4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一、在劳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

开展劳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劳动教育就是架起德、智、体、美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劳技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看,劳技教育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发展与技能发展是相互统一的。在素质教育基地劳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种植、养殖、饲养等传统农业劳动技能教育和木工、金工、钳工等基本操作技能教育。工艺制作与造型,设立陶艺、雕刻、盆景、插花、布艺、编织、剪纸等工艺制作。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既磨练了思想,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智力。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思想,为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了基础。学生在这样活跃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兴趣和爱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学生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在军训中磨练坚强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素质教育基地中,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人生活体验教育。如队列训练、野外生存拉练越野、军事五项训练、遇险救助等;学习国防法规、军事常识,组织参观军事营区等。在这里,劳动基地安排的一切训练内容、实践项目、生活起居都是学员学习的内容。劳动基地军训训练课程一般安排三天,三天的军训是艰苦的,没有坚强的毅志力是坚持不下来的,特别对目前的独生子女来说,在家里的娇生惯养、在学校老师的百般呵护,已经让学员养成一种依赖习性,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的性格,因此,军训训练以严格的纪律要求、严格的训练出发,培养学员吃苦耐劳的精神。

艰苦的训练可以煅炼人的意志能力,特别是军姿定型,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与耐力,才能屹立不倒;整齐的步伐训练让其腰酸背疼腿麻木,令其感受到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人生哲理。往往第一天下来,学员就受不了,一躺在床上就痛苦不堪。为了让学员能在短短的五天活动中安定下来,第一天晚上安排“制度学习与拉唱军歌”,让其进一步了解军旅生活的重要性,只有严格的纪律要求,才能煅炼自我。作为军人是神圣的,他代表着一个国家、代表一个民族的灵魂,因此,只有艰苦的训练,才能维护这神圣的职责。

三、在内务整理中煅炼学员自理能力。

第5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劳动实践 锻炼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领悟到:劳动观念的培养,对中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与锻炼,培养劳动观念,提高中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价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的做法如下:

一、劳动意识的现状

劳动是指人们有目的地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创造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我们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作为人类特有的―种能力――劳动并未引起重视。以前我们在农村常能看到“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劳动光荣”等春联,现在则很少看到了。这春联的变化不正反映出入们劳动观念的变化吗?

二、增强学生劳动意识的意义

1.劳动能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发展。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要劳动。

2.劳动使人身心健康。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既能创造物质财富,也能创造精神财富。通过劳动,学生能体会其中的艰辛,会更坚强,有毅力。

3.劳动教育可使人正确对待升学、就业问题。

三、在劳动实践中锻炼学生

1.把突击式的打扫卫生变成经常性的保洁劳动。班集体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也是培养中学生劳动观念的阵地。为此,教师应该将劳动观念的培养当作育人的重要任务。以往,教室的卫生大多采用“突击式”大清扫的做法。这种做法虽也能收到效果,但有些嫌脏怕累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针对这种状况,我与班干部一起研究,把教室的卫生及学校分给班里的责任区分解到每个学生那里,做到“人人有责”、“不当旁观者”,要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随时把自己负责的卫生区域搞好。通过检查、抽查与评比,不仅使卫生责任区达到了洁净无尘的标准,而且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感。

2.留“家庭劳动作业”,定期开好总结班会。时下的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较为繁重,所以,一些家长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就把家务活都包了下来。鉴于此,我采用了留“家庭劳动作业”的方式,每天进行布置,提要求。学生们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将自己在家中干家务的内容、成果等记录下来,并由家长签字。然后,每个月召开一次“家务劳动总结班会”。班会上,同学们畅所欲言,有老师表扬学生的,有同学间相互赞许的,有自编自演的顺口溜、小品等多种生动活泼的自娱自乐节目。另外,为了便于联系与沟通,每次班会我们都请来几位学生家长。他们在会上的发言、称赞,也从另一个侧面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因此,家务劳动总结班会是把教育与劳动结合起来的好形式,对培养学生劳动的观点和习惯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增强家务劳动的情趣。我注意为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创造条件,与同学分享劳动的快乐。比如,我用“劳动成果展示会”的方法,把学生们安装的电器线路,自己设计的编织物、刺绣,自制的各种食品、菜肴“半成品”以及雕刻的图章等等一一展示给大家,或请同学们当场“献艺”,相互切磋,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到劳动后的自豪和喜悦,诱发了中学生热爱劳动的情趣。

3.开展假期奉献活动。学生的假期,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的。为了把假期安排得有意义,能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上发挥作用,我在班里提出了“林海镇的同学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口号,激励同学们在假期里为社会多做奉献。全班不少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我们组织的志愿者活动,他们清扫庭院,捡村里的垃圾,照顾孤寡残疾人……以团员为主还开展了捡矿泉水瓶活动,大家把卖矿泉水的钱积攒起来,用于支持贫困学生。每当假期结束,我们班经常可以收到社会上寄来的表扬信。这些表扬信像一簇簇的报春花,报道出他们劳动观念的提高,反映了他们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新风尚。

4.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我们虽然是农村学校,但是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同城里学生一样的锻炼机会。我们平时注意发挥一些劳动基地的作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一定时间到乡镇派出所、工商局及环卫队等劳动服务基地进行义务劳动。在劳动之余,还请公安干警、工商干部和环卫工人谈体会、讲理想,使学生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譬如,一些同学开始跟着环卫工人扫马路时,经常戴着大口罩,怕熟人认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不少同学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不仅热爱环卫劳动,而且还养成了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观念,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坚持思想教育为主,坚持诱导为主,坚持表扬鼓励为主,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第6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4—0021—01

随着以新课程改革和中小学结构布局调整为标志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农村落后地区初中学生流失出现了反弹,这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笔者在此就农村学生流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流失原因分析

首先,近年来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变化不大,国家要求职普比例大体相当,要求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到职业教育学校读书。但实际上国家的用人政策并没有向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倾斜,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歧视职业学校毕业生,初中生觉得上职教学校没有出路,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升入普通高中没有希望,就早早退学打工。很多农村籍普通高校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有些则回到了家中。在这种形势下,“读书无用”思想滋长起来。

其二,一些地方政府对辍学问题不重视。虽然《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但多年来地方政府对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的帮助离实际需求相差很远,对贫困学生的救助比例低,政府拿不出有效的控制流失措施,往往只要求学校对贫困生实行减、免、缓等政策。

其三,法律意识淡薄。由于政府和学校对《义务教育法》宣传还不够深入,社会上有法不依的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农民、甚至干部不知晓不让子女完成义务教育是违法行为。

其四,由于升高中人数有限,竞争激烈,学校压力大。学校、教师不可避免地尽可能利用空闲时间上课、辅导,导致部分学生不堪重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畏学情绪而辍学。学校以学生成绩高低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教师更是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视为自己评优选先、晋升晋级的重要条件,因而在教学中急于求成,高强度训练,延长晚自习时间,学生则无法承受过重的负担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教师中有的教法陈旧,有的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做细致的调查了解,不做正面引导和鼓励,一味批评指责,甚至把学习较差的学生视作班级的累赘,从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成了流失生。

二、控制学生流失的对策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的问题,应该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进行有效预防和解决。

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作为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参与这项关系到民族素质提高的伟大事业中来,加大执法力度,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是充分利用影视媒体、墙报、黑板报、印发宣传单、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营造一种全社会关注义务教育的氛围。二是党政组织要大力支持,将控制学生流失与领导的业绩考核和晋升奖惩挂钩,把控制学生流失当重点工作来抓。三是广泛开展“献爱心”捐资助学活动。捐助活动要由政府发起,救助不能仅限于校园内或教育系统内部。对经动员返校的学生,要及时对他们帮扶、补课,从生活上加以关照,使他们能安下心来学习。

第7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

一、考试性质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是初中毕业和高一级学校招生合二为一考试。它具有以水平(毕业)考试为主、兼备选拔(升学)考试的性质。

二、考试方式

1.语文、数学、英语:实行纸笔闭卷和分卷考试。物理和化学、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地理和生物实行纸笔闭卷和合卷考试,分别计分。

2.英语听力口语:与笔试分开考试,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实行电脑评分。考试分为“回答问题”、“听后选择”、“听后记录并转述”以及“模仿朗读”四个项目。

3.体育与健康:采取过程管理评价与目标效果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即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和中考统一考试两部分综合评定。平时考核由学习态度和体育课学业水平成绩两部分组成;统一考试分为中长跑测试、力量测试和技能项目测试。

4.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与笔试分开进行,采取现场操作方式单独组织考试。其中物理和化学采用合卷,分别评分。考生现场抽签确定考题,成绩当场评定,合格即得满分。

5.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用五科合卷机考的方式,实行电脑分别评分,成绩当场呈现。主要考核学生初中阶段“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

三、考试计分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各科总分值分别为:语文120分;数学120分;英语120分,实行笔试(80分)与听力口语(40分)分开测试;物理80分,实行笔试(70分)与实验操作(10分)分开测试;化学50分,实行笔试(45分)与实验操作(5分)分开测试;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考核成绩各计5分,中考统一考试成绩计35分)。

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各科卷面总分值均为100分(其中生物笔试90分与实验操作10分),按80分及以上、70—79分、60—69分、59分及以下分为A、B、C、D四个等级呈现。其中生物、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分别对应30分、25分、20分、10分,计入总分。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三门科目考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四、考试时限

语文150分钟。数学和英语各120分钟,其中英语笔试90分钟,听力口语30分钟。物理和化学(合卷)笔试共150分钟,理化实验操作(合卷)30分钟。道德与法治和历史(合卷)共90分钟。地理和生物(合卷)共90分钟,生物实验操作20分钟。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合计100分钟。

五、考试时间

注:1、体育与健康科目平时考核时间安排在七、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

2、2019年八年级地理和生物科目考试时间安排在6月22日下午。

六、考试组织

1.考试命题

宜昌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宜昌市教育局组织统一命题。命审题工作实行集中封闭式管理。

2.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严格按照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确定的课程内容,同时参考现行学科使用版本教材。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的考查。

3.考务工作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和生物等笔试学科考试和听力口语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教育局实施。

体育与健康测试,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机考学科考试,由宜昌市教育招生和考试办公室制定统一的考试办法,各县(市、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各学校家长委员会选派代表全程参与监督实施。

七、考试成绩运用

1.在用于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时,参加全部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并取得成绩,与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并作为取得初中毕业证书的依据。

第8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品格教育;生物学科

一、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实质上就是“品格教育”。“仁”“义”“礼”“智”“信”等教育理念,没有一个不是指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新课程教育目标是“要培养素质全面、品格良好的人”。“素质全面”的重要内容就是生物科学素养与品格教育的相互交叉、叠加与融合。因此品格教育与国家推行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在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学科教学中实施品格教育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应当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过程。依托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外活动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形式,结合学校的整体安排,开展学科教学中的品格教育的渗透。

1.课堂教学

课堂教育是对高中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而教材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因素。在生物学科教学中,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结合自身理论的科学性、生物学史料的真实性和生物科研内容的客观性,让品格教育更真实、感人、可信,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

例如,在讲述“科学家访谈”时,教师在介绍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时,仍当着重讲述其贡献背后排除万难险阻的历经。邹承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简陋工作条件下完成了当时全球领先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工作;杨焕明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怀着一颗赤子爱国之心回国带领中国科学家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孙儒泳不论严寒酷暑都坚持在户外进行生态研究,在鼠类和鱼类生理生态、鼠类冷适应研究上有重大成就。这些名人轶事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历程,理解生物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导学生专注于学业,发愤图强。

又如,在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中多处涉及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加以正确的认识和公正的对待。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讲述到在体外保存和培养各种干细胞,使之形成组织或器官,用于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的损伤组织或器官的修复或更换。以此让学生区分克隆人和医学性克隆器官的不同。必修二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讲述到我国从一开始进行基因工程研究,就十分重视基因工程的安全性问题。2001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试验、生产和加工、经营和进出口等作了具体规定。以此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对待转基因食品开发的慎重,让学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公正地对待转基因食品。

2.专题讲座

生物学科与生活气息相关,可开展一些应景的讲座教育。12月1日世界艾滋病防治日,借此契机,向学生讲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同时,也给孩子的心里播撒了关爱的种子。讲座从生物学知识分析艾滋病病毒的致病缘由、传播途径;并借助濮存昕、等名人公益广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关爱艾滋病的教育;佩戴爱心红丝带,让学生用行动来宣传艾滋病防治;学生交流自制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海报。让学生从了解艾滋到拒接冷漠,关爱艾滋病患者。在校园张贴制作的宣传海报,让关爱教育像阳光般洒进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

3.课外活动

生物学科课外活动——热带鱼养殖,吸引了许多高中生的兴趣。因地制宜地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融入品格教育。学生分组分批给鱼喂食、换水,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劳动观念。为了不过度喂食,设置喂食记录表,记录每次喂食的时间和剂量,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小孔雀鱼出生后,学生又给做了宣传单,让关爱教育扩展到整个校园。目前小孔雀鱼已经出生了3批。热带鱼呈现出“鱼丁兴旺”的态势,这也体现了品格教育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

三、形成性评价作用于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成果的体现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对此教育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更适合。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分析、诊断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中的教育活动质量为最终目的。例如,在热带鱼养殖的课外活动中,从日常喂食的劳动教育中引申出填写喂食记录表的诚信教育,通过照料小孔雀鱼宝宝,进行责任教育;学生自发制作宣传画,让让关爱教育扩展到整个校园。品格教育就是在日常教学中点滴渗透,日积月累中慢慢浸润学生的心田。

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教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当选择出最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素材角度,达到新课改全人教育的目标要求。品格教育有了学科教学的依托,更真实、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李占华,李继海.生物学教学与素质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22(3):51-52

第9篇:高中学校劳动教育范文

个性化班级文化是指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个性化的班风、学风、班级目标,个性化的班规、班歌、班名,个性化的班级活动为载体,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创设自我教育环境,激活学生的潜能,启动学生持久的教育内需,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自主创新精神的个性化班级文化。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内容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

个性化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良好的个性化班级文化有助于班集体建设,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实施呢?

一、美化班级物质文化,所谓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是指通过对所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相关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1.个性化班级物质文化性环境的创设,①墙报的个性布置设计。即班务公开、思想交流、光荣榜、学生成果展、美文欣赏、每日一诗等,具体的版面设计、布置全由学生做主动手,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享受美的熏陶。同时取得科任老师的配合,定期、不定期进行作品的展览或内容的更替,如英语作文的展出、课外知识的拓展、美术作品的展览等,让学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②力求让黑板报期期做到图文并茂。③张贴标语(激励学生学习成长类的警句名言),标语主要以学校统一的为主。④教室摆设要求桌凳整齐,地面干净,玻璃明净,卫生工具摆放整齐。⑤寝室布置按照学校要求去做,并展开纪律、卫生、出操速度等方面的竞赛。

2.社会化个性环境的创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培养素质,活动是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高中班级活动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组织具有文化传统的中秋节、元宵节等联欢活动,使远离父母的学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增加和其他同学交往的机会,增强班级凝聚力;开展常规性活动,如主题班会、中午读报课、卫生教育、劳动教育、体育锻炼;“班级岗位轮换制”等活动,使学生对社会角色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二是利用周末、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3.挑战性个性环境的创设,锻炼学生迎接挑战、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二、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使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制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以严导其行”,才能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班风。制度是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的保证。一个集体,必须要有大家都能认同的公约。制定和实施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最后制定了《班级公约》、“岗位责任制”、“各种常规”、“奖惩措施”等等,并辅之以品德考核暨纪律量化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

三、培养良好的班风和班级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文明和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教育力量。而班级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班风。学生在班集体中,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容易受到班级风气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强化班风建设,用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和感化每一个学生的行为。

个性化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优良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它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

总之,个性化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不仅班主任要高度重视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学校也要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帮助总结、归纳班级的文化特点,创建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各种模式,并鼓励形成个性化班级文化的多样化局面。只要每位班主任都能做个有心人,共同来关注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我相信个性化班级文化一定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