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变色龙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
0076-01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启迪学生的思维。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面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语文课堂提倡启发式教学,这也是课堂教学一贯倡导的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启而不发”却时常发生。“启发”是先启后发,如果“启而不发”则说明是教者“启”得不当。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围绕问题难度、启发环境、启发方式等因素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获得读书的方法。
一、降低难度,找准问题针对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文本思考题,与学生互动交流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教师根据思考题难度,给予一定引导启发,如果大多数学生反应积极,问题很快获得解决,说明问题难度系数适中,教师启发适当;如果大多数学生满脸疑惑,教师已经进行了启发引导,问题还是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这说明问题难度太大,需要做出调整。如苏教版语文第九册课文《推敲》讲的是贾岛作诗斟字酌句的故事,某位教师设计了一道难度较大的问题:“带表情表演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特别启发道:“要抓住故事主要情节,遇到什么场景什么人就要说什么话、做什么动作,要像演独角戏一样。”在表演中,第一个学生讲了三句话就没有了下文,是无表情的表演;第二个学生的表演前部分还算顺利,但他遇到“韩愈”时却不知该如何处理,慌慌张张地跑下台。第三位学生亮相后,教师跟在他旁边小声提示,并扮演韩愈这个角色,整个表演过程完成得比较顺利。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一开始设计的教学问题难度大,学生表演复述课文是个严峻的挑战,最后教师帮助提词表演,降低了难度,这才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难度调整,表面上看是一种应变教学策略,实际则是对教学设计的纠偏,而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掌握学情,尽量避免被动纠偏,这样才不会出现教学启而不发的现象。
二、改善启发环境,增加外部诱导性
所谓环境因素,是指教师要为具体思考题设置适当的教学背景,也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学中只有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强化外部诱导因素的启发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变色龙》第三部分时,教师提问学生:“你看到变色龙会想到什么?”很多学生不知教师所指何意。此时,教师如果没有进一步启发学生,将会使教学陷入尴尬。很快,教师看透了学生的心思,开始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屏幕上出现各种变色龙的造型。教师伴随舒缓的音乐启发学生思考:“美丽的森林,清澈的河水,变色龙悠然地依附在树枝上,随意变换身体的颜色。面对这个可爱的小动物,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很快找到答案:要保护珍稀动物,把它送到更安全的地方。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电子课件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娴静的启发式情境,学生被情境所感染,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用直观呈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特别是涉及小学生不熟悉的内容时,更应给予多一些直观展示,增加外部诱导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变启发方式,寻求最佳突破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对于初中语文课来说,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在当前语文课改中,阅读教学改革力度最大,然而,就目前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并未因其重要地位而得到相应的关注,其作用也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程式化的教学步骤
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带领学生欣赏语言,领会情感,不是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进行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而是把完整的情节肢解成好多部分,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零碎的知识点,把原本完整的情节变成了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这样的程式化教学阻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严重抑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形式化的教学手段
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方式,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现在很多地方都把多媒体教学当作一个标准,甚至是在教学观摩中也把是否运用多媒体教学当作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准。因而丰富多彩、标新立异的课件就成了教师们争相追求的结果,这必然会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舍本逐末。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只体现在几幅好看的画面上。教师应该做的是启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而过多的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得教学变成了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艺术化的阅读教案
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太迷信于教学设计和规范的教案撰写,在教案上可以说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连学生的想法都一一设计好,可惜这都是异想天开。这样的课堂,就像是教案的复印机,忽视了真实课堂的复杂和不确定性。如此,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参与文章的阅读,这与新课改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优化阅读教学:
1.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进入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果能够运用好多媒体进行情境再现,就能够很好地弥补学生经验不足的缺点。例如在《变色龙》这一课中,如果学生不了解变色龙这种动物,不知道它并不是自由地改变颜色,而是出于本能,被动地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那就不会真的理解奥丘梅洛夫的可怜和悲哀,对人物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可笑”上,如果能够放上一段变色龙的视频,就可以很快让学生理解奥丘梅洛夫被称为变色龙的原因。这样的导入形象、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进行阅读学习。
2.自主阅读,注重自由想象
自主阅读就是让学生做到能读、会读,做到自由阅读,同时还要给学生留出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教师不做各种要求和目标,让学生沉浸在读书中浑然不觉,心灵得到舒展,精神得到升华。比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阅读的美好气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十分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感受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好画面,并记录自己对文本的见解,让学生在不经意中得到锻炼,并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山河的美好。
其次,创设平台,让学生互动交流,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尊重学生的表现欲,还要在交流中倾听,通过精细辨别,真诚而热情地参与。《小石潭记》第二段和第四段的描写让人记忆非常深刻。学生对于作者的“乐”与“忧”做到了基本理解,但是作者在整篇文章中的情感是“乐”还是“忧”呢?学生就拿捏不准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3.读、思、论、写相结合
读,就是大量阅读,以读为本,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感情和对文章的体验。思,就是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学会质疑,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养成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论,就是讨论、交流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辨析、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写,就是多加锻炼,语文强调的就是实践,必须要让学生尽量多加练习。在课堂上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多写,多加练习。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不应该有急功近利的想法,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以新课标来指导阅读教学,要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一、音乐抒情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和音乐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这两个学科之间很难产生交集。我则不这样认为。在合适的课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音乐来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春的气息,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后,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当这首乐曲响起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显得很茫然,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看到这种情形,我说道:“这是瓦格而纳《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请同学们把这首乐曲的意境和课文结合起来,闭上眼睛想象春天。”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似有所悟,闭上眼睛去感悟、想象。伴随着音乐,学生的思维似乎飞到了那春天的原野之上,如痴如醉。音乐播放完毕,学生久久沉浸在那优美的音乐声中。为了尽快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到同学们刚才如痴如醉的表情,我想你们一定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那么,你们谁能告诉我刚才大脑中都出现了何种画面吗?”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争相回答。一个学生说:“我刚才似乎看到了小草正在泥土中慢慢生长,最终感受到阳光的沐浴。”另一个学生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正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踏青,感觉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很欣慰,情境创设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一起重温了课文,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充满了更多的感情,完全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这种结合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内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境创设方法不是在任何课文中都可以运用的,它需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细致的预设才可以实现其理想效果,切不可盲目运用,否则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生活启情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情境创设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本位的思想,更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每次创设生活情境时,学生的热情都很高。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我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根据读课文的感受编写一个剧本,可以在剧本中根据自己的感悟灵活设计。在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写,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看看自己父亲的背影。这一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有一个小组的课本剧最让我难忘,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父亲:“小华,我要去上海打工了,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学费的事情你就不要担心了,等我找到了工作一定寄钱回来。”小华:“爸爸,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虽然我们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我会努力学习的。我也会好好照顾妈妈的,她生病已经多年了。到了上海一定要记得打电话回家。”父亲:“一定会的。火车来了,我得赶快上车了。记得我说的话,一定要好好学习。”看着父亲那佝偻的、慢慢离去的背影,小华流下了两行热泪。看完这段表演后,很多学生都哭了,他们感同身受。
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体会更加深刻,对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变化也基本掌握。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三、图画生情
结合图画创设情境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编者之所以在课文中配以插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课文。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课文插图的重要作用,往往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把插图给忽略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的重要作用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再让他们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口头描述出来。通过认真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阅读,学生一致认为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警犬。接下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还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用漫画形式画出来。听到这一提议后,学生纷纷忙碌了起来,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漫画便出现在了学生的笔下。看着学生精心画出的漫画,我要求他们把漫画中的情节口头表达出来。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就这样,课文在图画情境的设计下变得生动起来,赢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
再如,在教学《观潮》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钱塘江潮来时候的实景,我制作了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课件。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初读之后,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很大的视觉冲击,都表示钱塘江的潮水真是太让人震撼了。学生观看完课件后,再与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照,也让课文阅读更加立体化和直观化,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那一番观潮画面。有的学生还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钱塘江去观潮。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给课文教学增添了几分生机,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图画对于语文课文阅读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可结合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图画中深刻理解课文,增强直观感受,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切情感。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故事创设情境、结合游戏创设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本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参与到情境创设的研究中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媛.浅谈语文“问题教学法”[J].广西教育,2005(34).
[2]丁建华.中学语文问题教学中多元性思维境界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9(6).
小学语文新课程背景情感教育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学生在十多年学校教育中的普遍表现,对他们学习与生活的成长历程进行了有趣的“四阶段划分”,那就是小学时期的柔顺性特征、初中时期的脱离性特征、高中时期的叛逆性特征和大学时期的独立性特征。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生活成熟度所决定的;二是传统教育文化的习惯性意识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经典传承以及象征老师权威的“戒尺”形象等,都无形而有力地塑造了“师尊生卑”的教学地位和“教育警察”的学生心态。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努力把情感性因素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往往在激发学习情趣、激活教学状态、培养学生能力、提升教学质效等方面,能够有效地发挥和谐促进作用。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要努力打造师友心态,把亲和形象体现在细微处
在小学生的眼里和内心深处,无论是教学还是生活之中,老师既形象高大又极具权威性,以至于老师的话就像圣旨一般“一句顶一万句”,所以他们对老师只能是敬而远之。与之相对应的是,在教师的潜意识中,他们对尚处儿童发展时期的小学生们总有种“没放在心上”或者是“不太放心”的心理。虽然大多时候在言行上也表现出亲和力的施展与释放,但在细微之处却把师尊形象表露得十分明显。本文认为,细节往往能够决定着得失与成败。正是这些不太起眼的小小细节,始终把小学生置放于学习生活中的被动地位。比如,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习惯于固守那“三尺讲坛”,微妙之中自然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之感。从本质上说来这与透露在明镜高悬之下的“不怒而威”又有何异?!因此,在小学语文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注重微笑教学和激励教学之时,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走下神坛”,主动“深入”到学生的“地盘”之中;即使在办公室面批作业和补差的时候,也是让学生坐到对面或旁边的椅子上接受辅导。如此而为,有效地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给小学生铺设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平等愉悦心境。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示弱”,虚心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但不会有损教师的高大形象,反而能够给学生传送出容易接近的亲和力。
二、要努力优化教学方法,用教学活力赢得学习情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缺乏一定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兴趣化表现远远大于责任意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执教者要始终坚持兴趣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并努力创优教学方法和手段,以不断激活其情感心态,有效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导入诱趣能有效发挥引人入胜的功用。笔者在教学《云房子》一课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教学程序,而是首先引出教学话题,启发学生畅谈生活中各式房子的形状和颜色等,接着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了美丽多姿的云房子画面让他们观赏和猜测,最后在大家众说纷纭之中给出正确答案——这些都是活泼可爱的小鸟们用聪明和灵巧造就出来的云房子!小学生既惊奇又兴奋,从而自然有趣地引入到新课教学。再如,设疑激趣、少教多学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笔者先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变色龙的形象,“同学们,这种似蛇非蛇的‘怪胎’名叫避役,就是我们常说的变色龙。它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动物。你们别看它的造型有些‘非常6+7’(全班哄笑),但是它却有非常不一般的独特本领。那么,变色龙究竟有哪些独特的看家本领呢?请同学们读文说话。”学生们立即投入到兴奋阅读之中。
三、要努力显现主体角色,以张扬个性增强学生信念
新课程理念鲜明地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强调实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而课堂教学则是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角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途径和手段,善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眼睛多看、耳朵多听、嘴巴多说、双手多用和大脑多想,促使他们在“五多”之中不断进行综合性实践,在实践之中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张扬个性之中不断增强学习的情趣和信念,从而真正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发展过程。例如,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的二、三段时,笔者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并以学习小组为单元讨论丹顶鹤的样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各自尝试着画出丹顶鹤,随后再分组交流“我笔下的丹顶鹤”绘画结果;接着对比多媒体出示的课件,请学生从中找出“引吭高歌”和“展翅飞翔”的丹顶鹤;最后,把文中描述丹顶鹤美姿的句子读出来,并选出自己感觉最美的句子进行阅读比赛。通过“以画促读”和“以说促读”的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了语言文字理解和增强审美体验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自我发现、相互交流和手脑并用之中,既能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发展,又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和学习信念。
【关键词】电子白板 小学英语 互动教学
2012年我校对班级进行了改造,所有班级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它将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投影融合在一起,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作为学校信息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员,我在深入学校听课调研中发现,近年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缺乏必要的合理性、恰当性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1.重白板课件的展示而轻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的课堂忽视了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性,失去了其实效性。2.重技术手段的表演而轻教学需求的关注。这样的课堂未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忽视了因材施教的根本。3.重被动的接受学习而轻主动的交流互动。这样的课堂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
面对教育现代化的挑战,探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础上,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我校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加强师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互动的平台,更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各学科教学的质量。笔者以小学英语学科为例,认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难点
交互式电子白板有其强大的资源库功能。教师可以搜索使用资源库中的现成资源,也可以将课外搜集的资源储存在资源库中随时调用。以我校教师运用电子白板讲授《Ben’s birthday》一课为例。本课中,出现了枯燥难学、抽象难记的12个月份单词,传统教学要突破这个问题难度较大。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运用却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新知呈现阶段,教师先播放一首有关月份的英文Flash歌曲,让学生欣赏。随后,利用电子白板的屏幕捕捉功能将歌曲中出现的月份单词截取下来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拼读出不认识的单词。在学生拼读的同时,教师利用白板的荧光笔功能在歌词上进行圈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非常自然地在学生面前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此后的单词巩固过程中,教师还能利用了电子白板的聚光灯功能与学生进行游戏操练:先向学生出示一组由月份单词组成的词组,然后移开聚光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迅速说出看到的单词。在这种新的感官刺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同时还攻克了记忆单词的难关。
二、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习体验
在英语课堂中,情景的巧妙创设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于教学情境,自然而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情景。交互电子白板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开发的,相关的教学资源可按主题分类调用,使用十分灵活、方便,能创设出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学生通过与情境的言语交互,达到应用语言掌握学习内容的目的。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Buying fruit》时,教师先用白板的绘图功能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形形、种类丰富的水果,接着将白板的背景设置成水果店,从白板图库中拖出预先储备的人物图片,示范用英语买卖水果,然后让学生用白板的拖动功能选择自己想要的水果,分组进行交际和买卖。在活动中,学生开口欲望强烈,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课后,教师还能把学生的操作记录保存并制作成ppt文稿,发到他们的邮箱中,作为他们的学习日记。
三、提升课堂互动,体现学生主体
课堂互动是教学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围绕交互式电子白板开展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与资源的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由“观望者”转为“操作者”。
例如在三年级复习数字时,教师首先在白板上展现许多用数字巧妙拼凑起来的动物,让学生自己寻找,并指导他们用白板的绘图功能把找到的小动物描出来。随后,让学生借助白板的拖动功能将组成动物的数字用电子笔拆分出来,边拆边用英语读出来。这样,通过一张图片,学生即复习了动物名称又复习了数字。学生的积极性马上便被调动了起来,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再例如,在三年级教学颜色这一模块时,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现场调用了一个关于变色龙的Flas,然后和学生一起进行猜测,变色龙下一次将要变出什么颜色。并且在涂色游戏中,请学生上台和自己一起完成涂色任务。这种人机互动的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是个多要素相互作用动态多变的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更是呈现出了多样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变革性的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投入使用给广大师生带来了福音,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白板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课堂互动,提升教学实效,将是我们不断学习、研讨的目标。
参考文献:
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优点
1.可以让教学内容由间接抽象走向直观形象
多媒体教学方式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能交互处理、存贮,传递文字、图形、影视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将这种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内容由间接抽象变得直接形象。例如,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诗作与抒情散文等,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充分表达文章的意境、色彩、声音等。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方式可以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教师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而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也可以用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
2.教学时空由封闭走向开放
网络拓宽了传统教学的时空,使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室内进行,还可以在家庭及其他地方进行学习。网络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上学。任何人只要遵守一定的协议,随时随地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意愿自由、平等地参与网上学习。不同的观念、信息不再仅仅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地区,数据、图片、情报、新闻等都以共享资源的身份进入了时空无限开放、受众无限开放的共有之地。语文学科与多媒体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果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通过综合分析,从而获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多种演示与交互手段,可以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情境,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使之变为共同参与学习进程的多维动态方式。突破了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学习效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是授课内容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感官,提高学习兴趣。苏联教育家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2.开发学生智能,促进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将形象和声音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有利于记忆力的巩固,有利于学生发展观察思维和想像力。例如,在讲《变色龙》一课时,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猎狗的不同态度,运用夸张的手法,设计几个音像片断,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让学生有重点地比较观察,这样奥楚蔑洛夫就丑态毕露了。有了此表象素材为依托,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加工,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事项
多媒体课件设计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语文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如能从学生的思想、思维、感受及接受能力着手,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将会受益匪浅。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件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选择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应用得舒适、得当,学生才更容易学,更愿意学。
1.多媒体课件要新颖、实用而又简明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很多时候是以课件的形式体现的。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创新劳动。有的学校专门成立了课件小组,负责课件的制作,但由于这些“专业人员”对教材、学生不熟悉,所以课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因此,课件的制作最好还是由教师自己完成。教师可以利用各文字资料、图片、音视频等,把课件制作得既新颖、简明又实用。但要注意的是,课件仍然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因而不能把课件制作得过分花哨。有的教师力求多媒体画面的漂亮和动画效果,结果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并未关注所要掌握的内容,而是过分注意不须掌握的部分,甚至会出现自发性的讨论,致使课堂教学处于骚动不安状态,失去应有的课堂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各种教学屏幕,并未注意学生的反馈和交流,使“人灌”变为“机灌”,那么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致感到厌烦甚至不愿听课,课堂的气氛就会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如果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地进行非语言式的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受到重视的感觉,其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被激发。
四、结语
总之,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强大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敢于尝试、探索、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创造性及语文内涵的深刻感染力,才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参考文献:
一、创造性解读文本,构建生态阅读课堂
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就要发现文本所蕴含的作者思路、作品的寓意以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色等。如果我们对文本缺乏这样的细致深入的解读,教学便会陷入机械、呆板的“满堂灌”。相反,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可以找到作者表达情感的密码,引领学生探求其中的含义,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教材里的文本都是比较适合学生去感悟的,其中不乏一些经典故事。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有的教材适应性还不是很强,学生不能很深入地理解文本。
老师可以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多重体验。例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可以请几名同学当演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话剧。通过角色表演和朗读,让学生感受小说情节的发展,品味小说的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主题的理解。课后还进行一次小练笔,把学生领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切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引起情感共鸣,触感体验,在喜怒哀乐中得到升华。
二、提高学习效率,构建生态阅读课堂
生态阅读课堂是一种以生为本、和谐系统、低耗高效的课堂形式。整个课堂突出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它基于学生学习前的状态到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学习活动,使具有不同基础、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构建中学语文生态阅读课堂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一位优秀的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也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不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先让学生观看《父爱如山》等相关电视剧的感人片段,让学生体会伟大父爱、母爱。情感激发了,再来学习课文就易如反掌了。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外貌、动作等)感受作者深深的情意。组织学生根据神话充满想象的特点就生活中难以解释的现象编故事。学生通过补充想象创造性地理解了难懂的文言文。由此,学生才真正理解了神话富于想象的特点,会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
三、关注课堂体验,构建生态阅读课堂
生态阅读课堂应是“体验”的课堂。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最终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的情感体验是生态阅读课堂所追求的生命课堂、思维课堂。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读去悟,呈现诸多的精彩呢?例如:在的《七律?摇》阅读鉴赏活动中,在多种诵读训练后,我抛出问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具体是抓住什么关键点来写的呢?”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难”、“不怕”“只等闲”体现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有的说“远征”是非常“难”的,但主观上却不怕“难”,有的说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转战“万水千山”,战士们却将它视若“等闲”。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已在充当着精彩生成的课堂主人。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四、围绕学生发展,构建生态阅读课堂
一、设计导语,引起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的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极其重要的序幕。成功的导入能生疑、激趣,促成学生情绪高涨,产生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时可运用开门见山,创设意境,设置悬念,寓教于乐等方法。例如,在教《死海不死》一文时,我说:“同学们都愿意做游戏,现在这儿有一杯清水,一只鸡蛋,一些食盐;假如你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会沉入水底(演示),大家想一下,怎样使鸡蛋浮起来呢?”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趣来了,议论纷纷(答案是加盐,演示)。然后老师顺势导入“死海”为什么不“死”,进入了课文。这样导入,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的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巧用幽默,诱发兴趣
语文,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认为幽默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或者课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及故事等,可以使学生在笑声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记得我曾给学生讲过一则《阿凡提的故事》,题目和学生看过的动画片相似,因此大家十分感兴趣。故事的内容很有趣味,并且不乏幽默,学生听得很入神。课后一名基础很差的男生却很完整的将它写在周记里,内容与原文相差无几,与他以前写周记时的只言片语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在班级对他大加赞扬,他的学习兴趣也有很大提高,以后的周记也大有长进。虽然这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它却使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剂。
三、电化教学,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挥想象力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使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在教《诗两首》时,我有幸查到了《纸船》《金色花》的配乐动画朗读。于是,我将它们插到本课的课件当中,利用电教媒体播放配乐诗朗诵,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清新的画面,在富有磁性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诗人笔下的情感世界,一一体会着冰心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泰戈尔回报母爱的思想,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变色龙》那课时,依据奥楚蔑洛夫对待小猎狗的不同态度,设计几幅图画,运用特写、夸张的手法,重点突出他的动作、神态、表情,课堂中依据相关情节放映。这样奥楚蔑洛夫就丑态毕露,文章脉络也显得清晰,学生也兴趣盎然,思维积极升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入情感,感染兴趣
教师的情感具有感染功能、迁移功能。教师亲切的言语,关爱的微笑,赞许的眼神,勉励的手势等表情方式的无穷魅力,无时不有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凝聚力。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调动学生求知欲望,诱发学生学习情趣入手,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优势,展现自己的情感魅力。以自己情感的这只火把,去擦亮学生心灵的火花,点燃他们想学、乐学的精神之火。
五、创设活动,培养兴趣
语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必要工具,引导学生由单一的语文教学步入广阔的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在练就终身受用的语文本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教学中以语文能力训练为核心,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如编课本剧、朗读比赛、办手抄报、作文比赛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缺陷,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关键词】传统 把握 收益 叶落归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29-01
在新课标的指导授意下,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尝试着新的教学方法,师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求得健康发展。但是就如打开窗户看美景的同时,苍蝇蚊子也会飞进来一样,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在教改的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取精弃糟。多年来,我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同时也是教改的直接参与者在这一点上是有体会的。
置身并参与如火如荼的教改浪潮中,我常常接触和感受着不少令人反思的问题:一些热衷于优质课的组织者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形式的前卫,矫揉造作的表演,最终适得其反,使语文教学变了味儿。我在一线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表演课。例如有一节课,教学内容是九年级的《变色龙》这节课在教师导入新课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便设疑让学生进入了 分组讨论阶段,采取的方式是:小组内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进行解答,教师巡回充当辅导者的角色。一节课闹轰轰的进行着,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是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异常的热烈。但当看到学习效果时,一些平日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差一点的学生就不知所云了,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讽喻了什么人也好好说不出来。这样的只注重表面形式的课让听课老师学什么?课改到丢失一大批学生学不懂语文,真正是让人想也不敢想这样下去的结果。组织课堂的老师讲放不讲收,讲学生自主却忘掉了教师主导。这样的课表演下来,我想绝对是与教改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我想即使课堂的教学形式千变万化,当教师的要将把握教材、把握学生做到放其于股掌之间,始终做到游刃有余。能放得开就要收得拢。更重要的是,一节课要见课堂效率收益。我建议诸如此类的表面现象还是不弘扬为益。
在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学习体验中,我深切地意识到:要想使新课程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以为,在借鉴先进教育理论的同时,切不可摒弃传统教育,丢掉教育的根。只有牢牢置根于传统教育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我们的新课改才能日趋成熟,才能结出芳香的果实。
最近,我也曾听过这样的一节课,内容是七年级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无论从导入,课堂结构,师生互动各方面对新课标的体现都无可挑剔,但是教学结束后让听课者觉得惊讶的是:本节课没有涉及“识字教学”。难道说我们搞课改真的连最基本的“识字”也驱逐出境吗?难道学生学会感悟学会思考了却忘掉了母语的本来面目这是我们的课改初衷吗?我以为:今天的语文课改在对待语文传统教育这个问题上,不会是简单的回归,更不是粗暴的把“传统的、基础的”东西打入冷宫。
将优秀传统语文教学与现代语文课堂相融合,使语文教学不断地吸收新鲜养料,不断创新和发展,犹如千年古柏,植根深厚的土壤,沐浴阳光雨露。让我们的语文老师不断学习加强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只有老师人人“满瓶水”,才能倒出半瓶甚至更多水滋养学生,在课改的阵一发挥你的真正的水平,何愁语文教学的生命光芒不四射呢?
我记得就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崔峦先生曾做过如下总结:
1.加强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2.教师一味的放手,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的权利,放弃了教师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