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典古诗文范文

经典古诗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典古诗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典古诗文

第1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由于古诗高度凝练,学生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理解古诗文意境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读背上,那将远远达不到我们诵读经典诗文的目的,单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来体会意境,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近年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效果,也为诗文诵读开辟了新天地,让古诗文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一、培养学生搜集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机械的背诵古诗文素来不受学生欢迎,从开设经典诗文诵读以来,我坚持每周上一节古典诗文综合课――古诗诵读课。上课之前,我都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诵读之前就积极活动起来。诵读之前提前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或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搜集有关作者生平、作品特点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以才艺展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集体共享这些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在无形中让学生集体参与到其中,激发了学习热情。

如:《破阵子》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慨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诗。表现了诗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负。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都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回家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书店查询,有的问家长,有的从《宋词三百首》等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王昌龄的《出塞》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并让学生说说是从哪儿搜集来的。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生平介绍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并告诉学生以后搜集资料要根据需要搜集,要搜集跟诗词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然后多媒体课件再打出中国地图,帮助学生知道“龙城”“阴山”的地理位置,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这样,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介绍王昌龄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也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由诗到画,感悟意境

清人王夫之曾说,诗人“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诗歌中 “意境” ,就是诗人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客观现实中的人情、风物进行观察、体验之后,凭借艺术想象力所创造出的审美意象。“诗中有画”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要让学生融入诗境,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在诵读《沁园春雪》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幅景象:远处大雪纷飞,长城在雪中蜿蜒伸向远方,黄河在雪中静立,近处是主席沉思的侧影。引导学生探究:“诗人在什么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想象诗人写诗时的情景,直观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经验与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由老师介绍当时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国内战火不熄、中国工农北上准备抗日的大时代背景,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唤起学生高涨的求知需求,还较好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形象的理解了诗词意境。

第2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以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引领古诗文教育探索之路

我参与了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研究”,尝试着把国学教育引入班级,开始经典诵读古诗词。古诗词教育实验绝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或者一味追求复古,而是返本开新。在课题研究中,研究了什么样的国学内容进入班级?古诗词教育教学目标如何制定?国学教育课堂应该遵循哪些特点?能否建立有效的国学课堂教学模式?选择什么样的古诗词进行教学能够兼顾考试制度以及育人要求等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结合校本课程体系,奠定国学教育基础

学校遵循“经典积累润泽人文素养、经典养德塑造健全人格”两条主线开发了国学校本课程。我以国学校本课程为蓝本,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精选唐诗、宋词、《诗经》 《老子》《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弟子规》等文化典籍中的名句,按早诵经典、午吟经典、课前名言、美文欣赏四部分设计。经典诵读秉承“熟读成诵、不求甚解、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理念,在班级推行“33711”诵读方法。即每天进行早诵、午吟、晚温习3个10分钟;每天读单方面经典内容;7天更换一次内容;一个月复习一次,一个学期进行一次考评。我只引导学生多读,不进行讲解,学生在听读、跟读、指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共读等形式的诵读中熟读成诵。“自古读书皆吟诵”,在抑扬顿挫的平仄变化中,学生体验的是古诗词的声律气韵之美,感受的是诗词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激发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多途径实施国学教育,确保教育实效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国学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立足多元化途径育人,把良好的习惯培养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之中去。

(一)与常规管理结合

对照《中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弟子规》的内容,开展以践行“《弟子规》,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德育常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将《弟子规》内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动指南和行为准则。

(二)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利用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感恩教育、励志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让中华民族“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通过举办“诗歌朗诵、才艺展示、文艺演出、手抄报展”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浸润、熏陶。

(三)与特色活动相结合

1.书香校园活动:学校建设“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促养成”的书香校园。开展了快乐读书“五个一”活动,每节课前进行一分钟格言背诵,每周一节读书课,每月一次“好书推荐”,每学期一次读书交流。学生通过诵经典、写经典、画经典、说经典、悟经典,增强国学教育实效性,形成“人人读经典,处处见经典”的诵读环境。

2.艺术社团活动:本着“课内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打破年级和班级的界限,开设了象棋、围棋、舞蹈、书法、剪纸、京剧、国画等学生社团,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运筹帷幄,或载歌载舞,或挥毫泼墨。尽情发展特长,彰显个性。

第3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关键词] 古诗文 诵读 兴趣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前人的圭臬,智慧的结晶。几千年来,她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民族素质的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继承传统、描绘未来的有力之举,可以让民族思想和智慧在一代代人身上延续。笔者认为,在青少年时期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抢救民族思想和智慧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少年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1.抢救思想和智慧的黄金时期

有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记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时期,让青少年多读多背点经典古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让他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知识。

2.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教学不但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记忆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理解力和想像力,让古诗文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从而启发他们的智慧,促进他们的学习,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源头活水。

因此,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抓好学生经典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让学生错过积累的黄金时段,是教师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试想,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生命的爱护和珍惜,体验到施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体验到对辛勤劳动的尊重,体验到亲朋之间深厚的感情,一切高尚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这将是一件何等功德无量的事情啊!

然而,古诗文的年代毕竟久远,时代的隔阂造成了很大的学习障碍。再加上如今的学生课业本来就这样地繁重,电视、电脑等外界诱惑又那么得多。如何能让孩子们沉下心来去诵读古诗文呢?

笔者认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名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我们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首先,是要“好读书”,就是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其次,是“不求甚解”,即不要求准确深入地理解,只要了解个大概。主要是让学生积累,烂熟于胸。这样就使学生学得很轻松。有了大量的积淀,就好比在他们的心中垒起了巨大的雪球,随着年龄的成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就会对这些古诗文不断地有新的,更深刻的领悟,就好比是雪山慢慢地融化,不断地滋养着他们。到那时,便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了吧。

如此看来,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

1.“流行”可以引起兴趣

青少年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他也会学着读。就好像青少年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渴望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学生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笔者根据《中学生必背古诗60首》,以“每日一诗”的形式,抽出早上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每天背诵一首。以后又精选《唐诗三百首》、《诗经》、《论语》的篇章进行补充。诵读要点燃学生诵读的欲望,通过教师鼓动性的语言,营造浓郁的诗词氛围,利用一小部分学生的带动,包括教师自己的以身示范,总之利用一切手段让诵读古诗文在学生中“流行”起来。并且保证这种“流行”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教室,他们就会拿出古诗文大声地读起来。

2.“家长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要充分认识到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力,努力发动家长参与进来。鼓励家长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孩子未进入状态,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了兴趣,甚至真的和孩子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大多数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乐在其中。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教师平时在课前课后都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厚了,就容易带动学生诵读的兴趣。学生觉得老师可亲了,学生也就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诵读古诗文。教师可以经常强化学生的诵读,诸如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学生的诵读兴趣。

4.“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不仅仅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还可以组织各种比赛活动,如古诗朗诵赛,赛诗会,古诗接龙赛,诗迷俱乐部等,使他们的热情不断被点燃,兴趣不断被激励。

5.“教师认可”可以提高兴趣

第4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中华古诗文经典,知识广泛,包容博厚,辞章精华,内涵丰富。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灿若星空的优秀诗篇,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正是国人醉心诗词,热恋古文化的真实写照,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课题实验报告。2、课题教学论文、案例集、课堂实录、教学课件。3、教师、学生诵读成果集。4、园洲中心小学校本诵读教材《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

第5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关键词】汉代铜镜;纹饰艺术;特点;人文历史

中图分类号:K87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208-01

作为汉代历史文化的艺术产物之一,汉代铜镜承载了那段时期的文化艺术记忆,尤其是汉镜的纹饰,是汉代工匠们艺术与智慧的产物,其背后承载了深刻的内涵意蕴。对汉代铜镜的纹饰特点进行探究,应当建立在对汉代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情况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一、汉代的历史文化背景

汉初,由于常年的战争,社会动荡,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因此,汉初统治者依照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实行“无为而治”。黄老思想的推行,使得国民经济发展得以恢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代中期,国力已大大增强,为满足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开始推行儒家思想,儒家文化为汉代文化历史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地方的工艺面貌不断走向统一,人文关怀因素也不断被注入到设计中。并且受楚地文化的影响,汉代铜镜中保留了楚文化的神秘浪漫特点。

二、汉代铜镜纹饰的特点

由于生产水平的提高,且受西域文化和楚文化影响,汉代铜镜的纹饰样式有了很大的突破。人物纹、动物纹是最常见的样式,而画像纹因为神话、历史故事的影响也逐渐出现在铜镜的设计中。汉代铜镜在继承前代形象纹饰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具象纹饰,两者交互运用,在铭文和图样的设计上,灵活地运用了几何纹、动物纹甚至是人像纹等等,展现了汉代铜镜在设计上的巧思和精湛的技艺。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平边、薄胎,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点。总体来说,汉镜的纹饰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是西汉前中期到西汉末。此时期铜镜工艺发展较为迅速,形制和纹样都有了较大变化,镜面增大,镜体增厚,主纹较为突出,开始以圆钮、兽形钮为主,基点以四乳钉为主,如西汉四乳星云纹铜镜。

第二个时期为西汉末至东汉中期,此时期铜镜纹饰大部分是以四神为主的兽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和其他禽类兽类纹。这个时期的铜镜注重边缘的装饰,且铭文内容繁多。常见的铭文有“尚方”“善铜”等。整体样式朴素精致,较为敦厚。武帝时期,出现了真正的“汉式镜”,这种镜较以前的镜更大更厚,体现了庄重之美。西汉中期以后,还出现了透光镜。此时期的铜镜代表有汉五乳草叶镜,整体纹饰线条流畅,较为质朴厚重。

第三个时期是东汉中期到末期,这时候铜镜的纹饰由简单走向了繁杂,更加精细,出现了双鸟纹镜、龙凤纹镜等以剔地平雕技法塑成的新样式。并且在这段时期,浮雕技术在铜镜的设计上应用得更为成熟和广泛,因而纹饰变得更加灵活生动,结构更为精美。龙凤纹和双夔纹的使用,体现了内容美与形式美的高度统一。就总体而言,汉代铜镜的纹饰样式主要有动物纹、植物纹、铭文滑翔纹和自然环境类。

动物纹代表了中华民族对于图腾的崇拜,而动物纹中的神兽纹路更是人民对于吉祥如意的期望;植物纹代表了汉代人民对于生命力和美的向往。草木文化自古就是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对于花草的向往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的向往,也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切的联系;铭文画像类的纹饰直接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又体现了汉镜图文合一的特点,充满了信息内涵,更准确、直率地表达情感意蕴;自然现象类纹饰表现了人民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在某种程度上寄托了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和渴望探索的精神,这也是汉代“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汉镜纹饰的构成形式代表了汉镜之美,其构成形式主要有:对称式和非对称式,对称式包括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对称的使用,使得汉镜呈现出和谐、统一、庄重之美。

汉代铜镜纹饰图案从整体到局部都体现了大小、疏密的结合和精巧的空间感,即使再繁复的图案,其设计与排列都是井然有序的,严谨地遵守着空间秩序,这也体现了汉代人民审美情趣的高雅。

三、结束语

汉代铜镜纹饰艺术是汉代人民生活的映射,也是人民生活愿望的表达。其美观而实用的样式、精美细腻的纹路都体现了汉代制镜工艺的高超。纹饰的发展和不断丰富,使得汉代铜镜在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了审美功能,展现了汉代人民的生活图景。一枚小小的铜镜足以承载一个时期的文化历史,成为了后代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汉代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内在,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结晶。

参考文献:

[1]刘咏清.汉镜纹饰变化探释[J].丝绸之路,2012(4).

[2]邓林.汉代铜镜铭文与纹饰的组合形式[J].荣宝斋,2011(09).

[3]孙丽华.从艺术视角看汉代铜镜纹饰[J].文物世界,2012(09).

第6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我走进书中,看到那许许多多的案子一一被大侦探识破,我悟出的道理是:细节决定成败。以我最感兴趣的故事“话中有话”为例吧:

凯文打开电视,播音员正播出一个抢了珠宝的罪犯逃跑了,而且抢的就是她住的那条街上的珠宝店,她不禁害怕起来,她想赶紧关上阳台上的门窗,突然她发现阳台上出现了一个30多岁的男子,正是电视里播报的那个凶手,凶手恶狠狠地让她把手表和金戒指全部给他。正在这时,韦特曼警官敲门问:“凯文小姐,你这儿没事吧?”凶手用枪顶着她,命令她道:“就说你已经睡下了,不能让他进来”。于是凯文问答到:“是的,我没事,我哥也问你好呢。”不一会,巡逻车开走了。

“干的不错,太妙了。”凶手正高兴的喝酒时,突然从阳台上的门里一下子冲进来许多警察,没等凶手反应过来,就被戴上了手铐。原来韦特曼警官知道凯文没有哥哥,当凯文故意说她哥哥也向他问好时,推断出案犯正躲藏在凯文的房间里。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是否有和我一样的感想呢?如果韦特曼警官不细心,那凶手不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吗? “细节决定成败”,父母老师又何尝没教过我们呢?可在学习和生活中我却常常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以致于每次的考试都不尽人意,今后我要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力求做到最好。

第7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关键词:诵读;小学;古诗课堂;教学效率

古诗文的特点是具有和谐的声韵,具有经典的特征,发挥诵读的作用,能够实现对古诗文主旨的准确掌握,对于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重视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古诗文诵读价值的分析

经典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这些传统文化概念中正面的人文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重视诵读的计划性与有序性

对于诵读而言,需要合理的计划。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中,古诗文通常是经典性突出,将朗读作为主要因素,使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其中的用意,情感上共鸣。同时学生能够学会欣赏,积累经验,懂得欣赏,避免一知半解,分析文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独立见解。在新课标的影响下,要对阅读的速度进行量化,尤其是将朗读、精读等方式进行融合。对于诵读,要对篇目进行明确,结合具体要求,选择合理的阅读方式,相互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核心思想进行了解和理解。在诵读的协助下,学生能够实现对文言文的准确掌握,促进其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在进行诵读的时候,需要重视字音的准确性、断句的合理性,注重节奏感和语气的使用。

三、在合理的断句中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

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而言,要有效避免破句现象,尤其是面对长句子,停顿至关重要,需要考虑语义和语境,避免主观性。在进行诵读的时候,要保持语速的合理性,语调恰当,保证语速不疾不徐,保证抑扬顿挫。在合理与有效的朗读中,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感情上实现与作者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被增强,对于更多古诗词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课堂效率必然被提升。对于古诗词可课堂效率的提升,诵读作用不容忽视,需要反复进行诵读,细细品味,逐渐消化,实现对其的理解,在诵读的支持下,实现理解和记忆。

四、借助耳濡目染的方式实现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小学阶段,耳濡目染的教学方式十分重要,学生模仿能力较强,重要借助对教学的模仿,而后进行重复,变换诵读的方式。总之,借助反复诵读,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使得学生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环境下,受到诵读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就学会了模仿,能够对古诗词脱口而出,教学效果突出。在诵读的时候,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分为,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形成阅读的习惯,因此,需要顺势利导,使得学生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行诵读。

五、注重对学生诵读的合理引导

对于诵读的引导,稍大一点的孩子,具备基本的分析能力。需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对其诵读方式进行引导,发挥指导性的作用。这些孩子已经能够正确认识到诵读对于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诵读行为更加自觉。要重视对学生诵读行为的鼓励,保证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最终达到记忆和理解的目的。

六、教师要重视宣讲诵读对古诗文学习的价值

在古诗词学习的初期,需要将诵读的意义和价值向学生阐述,注重全面发展,尤其是对于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树立学生向善的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要求孩子们人人积极参与。要邀请家长参与其中,使得其能够了解古诗文的内在情感,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一定对自己的文化积累和语文功底有极大好处的。在与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将诵读的文章进行推荐,使得家长能够积极参与和配合,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能诵读,在家里也能跟着大人一起读,让学生感到诵读经典著作是重要而且非常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对于古诗词的诵读,能够实现学生记忆能力的增强,尤其是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而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注意力的持久息相关。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处于最佳时期,借助这一财富,能够更多地记忆经典作品,反复诵读,实现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提升。如果在记忆力的发展时期进行训练,记忆力的水平会得到提升,理解能力也就随之增强。

七、结语

综上所述,经典古诗词是当前古代智慧以及圣贤思想的总结,是我国的民族先进文化的瑰宝,其中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学价值。将古诗文诵读与古诗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实现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童蕾. 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第8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一、把古诗文阅读积累与生活密切联系

我曾在某篇文章中读过一段话:“语文教育应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它的一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另一头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个人文化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句话充分显示了语文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教师善于利用这种关系,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学活语文,而且在经典的吟诵陶冶中,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六年前,我接了一个一年级新班,从进校第一周开始我就尝试将古诗文阅读积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去,试图让每个学生随时能接触到古诗文,感受到古诗文的影响,希望通过六年的学习,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并使古诗文博大精深的内涵影响、成就学生的理想人生。我选择了《弟子规》作为开始。《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我把《弟子规》和《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结合起来讲解,由于学生都知道《弟子规》是流传久远的经典,对其中的道理很信服,且三字一句,两句一韵朗朗上口,便于诵记,所以学生在第一个学期就能将《弟子规》熟读成诵,平日但凡哪个学生有违规的地方,教师、父母引用《弟子规》中相关语句,学生立马心领神会,改正不当行为。也正是由于这样,学生对这部古文的积累运用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二、让古诗文阅读积累与课内学习相辅相成

1.以教材为点,系统积累。苏教版教材中使用了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在学习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会根据其内容、作者或朝代等做有关系统的拓展学习,便于学生积累。例如:在备课苏教版12册第九课《词两首》之一――《如梦令》时,我决定这堂课摆脱细碎的讲解,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大量积累。我要借助《如梦令》,带领学生徜徉词的王国,熟悉词的特征,走进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精神世界,系统品读其代表作品,感受其文化魅力。

上课伊始,首先,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自学理解了《如梦令》的词义。其次,我抓住词眼“醉”引导学生把握了词的主旨,随后,在多种形式的吟诵中,学生很快熟读成诵。再次,我引入作者的另一首《如梦令》,同样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了解词意,大声吟诵。接着,让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形式、内容、感情,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一词牌名的词可以表达不同情感、不同内容。同一词牌的词的形式是一样的:一样的字数和句数,一样的平仄和节奏。从而对词这种文学形式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随后,我告诉学生这两首《如梦令》均为作者早期作品,由于作者早年生活幸福快乐,所以作品的基调也是轻松愉悦的。但细细比较,两首词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如此,学生很容易就搞懂词牌不过是一种格式,词人须依词牌格式填词,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则各不相同。最后,我又投影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武陵春》,让学生再次采用自学的形式了解词意后,通过朗读比较这三首词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我趁热打铁,又介绍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供学生赏析。短短一节课,学生品读了四首经典宋词,70%的学生记住了其中的三首。从教学效果来看,以教材为基点,系统性拓展积累,既方便学生的记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2.比照学习,另一种积累形式。进入中高年级,教材中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或节选于古典名著,或是根据古文翻译改写的故事。在学习这样文章的过程中,我习惯把原文拿出来让学生比照阅读,并背诵精彩片段。比如:学习《三打白骨精》时,我要求学生读《西游记》原著相关章节,并摘抄其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堂之上,学生情绪激动,不少学生直言原著精彩,相比之下,改写的课文不堪卒读。如此批判令让我对学生刮目相看,我不由想进一步了解,于是要求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道:“原文对白骨精所变的村姑、老妪、老翁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具体生动形象,才让唐僧一再上当,误会悟空,这些描写有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但课文则粗略地一写,无法起到同样的作用。读了原文,真的不想再读课文。”……听到这样精彩的评价,我知道,预设的教案作废了。当机立断,我索性把这堂课改为原著片段赏析。比照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华经典文学名著的巨大魅力,他们爱上古诗文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可见,合理使用教材,精讲精练,努力腾出时间来,把与课文相关的、经典的、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来供学生品评赏析、吟诵积累。如此,学生所得必然丰富。

三、让古诗文积累成为学生的兴趣所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古诗文有了兴趣,那么积累背诵也会成为其乐趣所在。但由于古诗文时空跨度大、意蕴深沉、语言又精炼含蓄,这些都给小学生读懂诗文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处理不当,反而让学生反感。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心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例如: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果让学生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文能学以致用,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每学期开学,我会要求学生从古诗文中选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选一句话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或同桌。由大家共选一些名句,让书法爱好者写成条幅张贴在教室墙壁上作为环境布置。过年了,让学生为商场、书店、饭店、家庭等场所,选择合适的对联。当然,在平时写作文,更是鼓励学生引用合适的古诗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成就感。同时,这样的运用过程促使学生发现自身储备的不足,更急于学到需要的古诗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学习效果会更好。

又如,开展各种活动、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古诗文积累过程中开展各种活动,既愉悦身心,也使古诗文积累的过程变得富有趣味性,赢得学生的喜爱。

第9篇:经典古诗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古诗文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文的水平,还是要从初一开始,将古诗文学习一点一滴地渗入日常教学中来。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以下就是对此的分析和结论。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经典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中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单元是古诗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名篇名句、经典篇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增强语感,针对不同的诗篇、不同的情境,学生还可以在古诗文中感悟中华古典诗文的文化魅力和语言美感,还可以从中解读历史,学习历史典故,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质。

2.背景解析

学习古诗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的了解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改变古诗文教学方式的一个探索方向。

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处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在古诗文学习中,如果不能理解欧阳修心怀天下苍生的抱负,就不会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如果不了解唐代宫市给人民百姓带来的疾苦,就不能理解《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真实情形。因此,背景解析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记忆。

二、采用多种形式,渗透古诗文教学

1.古文改编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古诗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古文改编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只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改编。所以能够将所学的古诗文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出来、改编出来,说明学生对原文已经领悟。

2.课外拓展

初中是由浅入深学习古文的基础,以课本教学为主的学习下,还可以增加课外拓展的部分。指导学生多学习一些名篇,名家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文将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