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质量管理日常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病房药局,辽宁辽阳 111000
[摘要] 药学管理工作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药品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ISO国际质量标准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标准,而在药学管理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医院药学工作水平。对此,该文重点探讨了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风险和对策。
[
关键词 ] 药学管理;ISO质量管理体系;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 R1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73-02
药品质量管理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我国相关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对此我国专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药品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并取得很好效果。然而,只依靠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监督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联系药品生产与用户使用的纽带,各医院药学部门必须建立更加富有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自身工作,提高医院药学管理工作质量。
1药学管理中引入ISO体系的重要性
药学管理是医院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医院药库、药学部、制剂室、检验室以及各临床检验室在内的多个部门。药学管理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药品采购的经济性、使用安全以及效果明显。由于药学管理涉及到诸多部门,多种因素,因此药学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疏漏,哪怕是任何一种微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所以,药学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必须有所保障。
ISO质量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质量管理保证的系列标准[1]。这种体系标准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社会中得到快速发展与应用,并且其应用范围逐渐从工业、商业领域扩散到社会各行各业中。随着我国与国家社会贸易、交流的逐渐增多,国内各企业行业纷纷采用了ISO质量体系,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各企业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实现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而服务质量水平作为影响医疗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其改进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服务事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因此,将ISO质量体系引入到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不但可以提高医院药学管理工作水平,确保医院向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水平,增强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2]。
2药学管理中引入ISO体系的具体做法
将ISO体系引入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重点在于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具体需要进行以下几方面工作。
2.1确定ISO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与方针
在ISO质量管理体系中,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关心患者所关系的问题,其工作目标是提高医疗药学服务质量水平,加强对药学服务工作质量的控制。同时,医院在制定工作目标与方针时,还要确保质量控制工作目标可量化,从而保证医院可以对药学工作进行具体评测以检验是否达到目标。另外,在规划质量管理体系时,医院要考虑到对体系的鉴别工作,明确体系内部各因素环节之间的关系与影响,从而制定相应制度与原则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起到必要作用。
2.2编制相关体系文件
医院在建立相关体系文件时需要进行以下几点工作。
①编制质量手册。医院需要根据《医院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我国卫生部有关要求,确立药学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医院要是管理委员会。医院要明确委员会的权力与义务,同时划归委员会的职能范围。另外,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接受医院院长的直接领导,院长要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的开展,并且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负总责。
②编制具体工作程序文件。所谓工作程序文件是指对医院药学管理工作日常运行起指导性作用的参考性文件,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流程化,确保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通常情况,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程序文件包括日常工作程序、突发问题应对程序、人员管理控制程序、内部审核工作程序、管理工作程序等多种,这些程序共同确保了药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编制二级工作文件。所谓二级工作文件是对药学管理体系各分支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细化规定的文件[3]。通常情况,这种文件包括分支部门内各岗位的职责、各项工作管理制度、日常业务流程以及日常工作需遵守的规范法规等,如药品采购、管理、发放;临床药剂研究、制备;相关实验室管理使用规定等。可以说,二级工作文件是医院药学管理各项工作的具体的指导性文件。
④编制记录控制文件。记录控制作为ISO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主要环节之一,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减少问题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医院在制定相关药学管理工作制度要求时,要重点指出对记录控制工作的要求,明确记录的标准、存储、检索、处置要求。医院只有做好记录控制工作才能为药学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准确参考。
2.3建立完善的体系运行评价体系
为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对体系进行必要的审核,建立完善的运行评价体系,而该评价体系的具体工作包括。
①医院内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评价。内部审核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能够发挥保持最大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此,医院内部应该建立专门内部审核机构,明确机构内各岗位的职能范围与责任义务。同时,医院要根据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实际情况,明确内部审核工作的方法、间隔时间与审核对象。另外,医院还要招聘配备专业的审核人员,确保审核人员较高的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审核的独立性、公正性与客观性。
②医院外部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进行认证。医院要委托质量认证中心,定期对医院药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查与监督。质量认证中心要秉承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仔细认真对药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及时指出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认证中心要取消修改后工作仍不合格的药学管理部门保留质量管理体系的资格。
③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复查审核。相关认证中心要定期对药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复核,一般3年复核1次。复核中,认证中心要联合医院,从质量目标、方针、工作实施等方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评估,从而确定是否应该保留医院的认证资格。
3质量管理体系运行风险与措施
医院药学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诸如制度不健全、人员管理不到位、管理观念落后以及缺乏长久坚持等。而这些风险会产生多种问题:首先,质量管理体系工作目标以及方针确定不科学,缺乏可操作性;其次,文件体系构建不完善,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漏洞频出,难以取得预期的质量管理效果;再次,质量管理机构组织混乱,管理工作效率不高,难以确保药品质量;最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导致医院药品质量管理监督工作有失公允。
对此,医院需要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
①转变传统管理观念,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观念指导医院药学管理工作。同时,医院要积极引导管理工作人员抛弃传统的、错误的管理工作习惯,努力提高管理人员接受学习先进管理观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②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工作。医院要将ISO质量体系的构建工作当做“头等大事”,动员组织全员各阶层共同投入到体系构建工作中,改变医院经营方法,落实相关考核制度,从而将理论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克服体系构建缺陷,提高体系运行效率与效果。
4结语
在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引进ISO质量管理体系,不但是医院药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而且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向国家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对此,各医院要认识到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做好构建质量管理体系的各项工作,并认清体系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从而采取正确应对措施以提高药学管理工作水平与质量。
[
参考文献]
[1]黄火英.药学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4):169-170.
[2]陆俊沛.药学管理中导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773-774.
[3]张咏.医院药品管理的思考与体会[J].中外医疗,2012,29(5):143.
[4]唐智权.医院药学管理中质量改进的应用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3):84-85.
[5]庞素秋,杨昌云,黄美蓉,等.加强医院门诊药房质量管理,提高医院药学服务水平[J].北方药学,2012,8(3):82-83.
为了使老年病科的工作正常运转,使科室管理步入正规化,特制订医生日常组织分工,各分管医生认真履行本职工作,自觉遵守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制定本小组工作计划,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创新、超额完成本职工作。
一、行政组织分工:
1、科室医师分工 :
xx:负责科室日常医疗管理工作,协助科室主任其他工作,参与夜班倒班工作。
xx:负责科室病历管理工作、上级医师查房工作,日常医疗及参与夜班倒班工作。
xx:负责科室老人患者口服药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工作,日常医疗及参与夜班倒班工作。
xx:负责科室康复治疗工作,消防安全工作。
2、科室日常工作班次分工:
科室日常工作分:主夜、下夜、白班。
主夜:负责科室日常换药、收住患者。
白班:日常临床工作、微波治疗、空气按摩仪治疗工作。
3、科室医疗安全及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xx
成员:xx、xx、xx、
3、科室院感管理小组:
组长:xx
成员:xx、xx、xx。
4、科室病案质量管理小组:
组长:xx
成员:xx、xx、xxx、xx。
5、慢病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小组:
组长:xx
成员:xxx、xx、xx、xx。
6、康复治疗管理小组:
组长:xx
成员:xx、xx。
7、急诊急救小组:
组长:xx
成员:xx、xx。
专家组:xx、xx、xx、xx。
各小组医护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各负其责重点负责,认真做好本科病人生命体征监测,基本医疗服务,于家属沟通服务,每月体检服务,重大病情要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各科责任医生休班时应向主班医生交接。
二、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1、规范医疗行为,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办事,合理检查、科学用药,严禁出具假处方、虚假病历及诊断证明,做到处方医嘱、病历存根一致。
2、热心、耐心、细心为患者服务,杜绝与患者或其家属发生争吵,对无理取闹者,及时汇报于护士长、科室主任或院领导,因个人语言,行为过激致纠纷发生的,按医院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3、法定传染病,未按时登记,安要求填卡上报的,发现一例,按医院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由公卫科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共同完成),因上报不及时,造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由上级领导处置。
4、弄虚作假,肆意套取、套用农合基金的,发现后由上级主管部门处理,审核不负责的(收款室未严格审查农合卡),照价赔偿。
5、医务人员进入治疗室,需带帽戴口罩,治疗车摆放整齐,药品药品分类摆放,医疗垃圾分类管理。
1.1行业
生产企业:截至2013年底,陕西省医疗器械年生产总值约30亿元人民币。全省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04家,Ⅱ类医疗器械注册产品497个,企业数量和产品注册数量均居全国第18位,西北地区第1位。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生产实力强、品种科技含量高的大型企业所占比例不高,多数企业产品品种单一,创新能力不强。经营企业:截至2013年底,陕西省共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800多家,其中兼营企业3831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不到20家。经营企业以零售、兼营为主,普遍规模较小,经营质量管理水平不高。使用单位:陕西省共有医疗器械使用机构约37000家,其中一、二、三级医院及妇幼保健院约1600家,乡镇卫生院、各类诊所及村卫生室约35400家。使用机构使用的医疗器械主要为大、中型医用设备及各类医用耗材,使用的医疗器械种类和品牌涉及国内外许多医疗器械品种。总之,陕西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机构在数量上布局相对合理,生产企业数量偏少、研发力量相对薄弱。较大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使用机构主要集中在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
1.2监管体制及队伍情况
目前,陕西省医疗器械监管体制为分级管理,省局主要承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和省内Ⅱ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管理;市局主要承担Ⅰ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和辖区内医疗器械的经营许可。省内各级监管机构根据职能分别负责辖区内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全省共有医疗器械监管人员274名,其中专职医疗器械监管人员60余名,约占总数的22%,医疗器械专职监管机构和人员主要集中在省、市两级,县(区)级基本没有专职医疗器械监管人员。从监管单位数量与人员对比看,医疗器械行政监管队伍的人员数量明显不足。医疗器械技术支撑机构有陕西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陕西省新药审评中心和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中心,但总体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偏少,不能完全满足全省医疗器械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的需要。
2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产企业
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Ⅱ类、Ⅲ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质量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等基本都具有一定的学历或职称,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多数企业建立的生产、质量管理制度内容齐全,但制度的落实还存在较多问题,质量管理体系缺乏持续改进。少数企业还存在下列问题,如未按要求配备检测人员,检测设备未严格按期校验;采购、销售、储存等记录不完整,发现问题无法追溯;办理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和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但长期不生产;生产场地等按照工艺流程区域划分不明确。医疗器械生产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受市场激烈竞争和经济效益不佳等因素限制,企业缺乏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的良性机制,不具备人才聚集的能力和条件,形成“高水平人员请不来、有能力员工留不住、低层次求职者不愿聘”的恶性循环。部分企业出资人注重追求经济效益,自身学习培训不够,对员工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企业虽制订了培训计划,但培训活动的开展和培训效果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员工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标。
2.2经营企业
企业擅自变更企业经营地址和仓库: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省还存在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后,为降低经营成本,随意改变经营场所和仓库的布局、随意缩小经营场所和仓库的面积或把仓库挪作他用、甚至擅自变更经营地址和仓库地址等现象。企业硬件配备的管理和使用存在“滑坡”现象:在日常检查中发现,部分企业在通过《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现场检查后,经营场所和仓库配备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管理和使用混乱,与现场检查时的整齐划一有明显差距。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从调研情况看,医疗器械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都不高,一些从业人员对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岗位职责不清楚,甚至把医疗器械当作普通商品来管理、经营和销售,各种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企业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都与自身的实际经营状况不符,不能满足经营管理需要。一些企业的制度建设相对完善,但在执行中还存在执行质量验收规定不严格、产品未严格分类存放、产品养护不及时等现象。企业的经营质量管理软件从内容到格式五花八门,与医疗器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验收标准和经营实际都有差距。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无有效监测:企业在销售医疗器械后,未意识到收集、整理、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其法定的职责和义务;有些企业对产品出现不良事件本身也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试图通过不报或瞒报不良事件,消除其对企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2.3使用机构
管理制度不完善:部分医疗器械在使用方面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文件,造成医疗器械使用环节无有效监管。如医疗器械的使用年限、储存管理、维护保养、检验检测、植入耗材追溯等无明确的规定,导致一些使用机构在人员配备、库房建设和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医疗器械采购渠道多、监管难:大型设备有采购、调拨、转赠等多种渠道,医疗器械的相关资质、证件不完整。个别医疗机构植入性高值医疗耗材的采购只是形式上的统一采购,对部分器械采购、验收、入库等环节的记录不完善,使植入性产品缺乏可追溯性。医疗器械储存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无冷藏、防潮、防尘、防污染、避光、通风设施设备,库房管理较混乱。大型器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及检验检测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在用的器械设备无定期检测,有的器械设备带病运转,有的维修后未经检测就投入使用。由于大型器械的使用年限无明确规定,无科学的医疗器械退出机制,导致部分在用器械设备老化严重,不能形成“入口”严、“出口”畅的管理。
2.4监管方面
医疗器械监管力量不足: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和使用机构数量众多,主要分散在全省城乡各地,这就要求县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成为器械监管的主力,而县级监管部门用于器械监督检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此外,医疗器械种类繁多、涉及知识面广,监管人员缺少系统培训,在工作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监管技术力量薄弱:大部分医疗器械是高科技产品,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有效地对其质量、性能等实施监督检查。目前,从事医疗器械监管的人员大多是药学或相关专业人员,在日常的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中,对医疗器械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监督管理,达不到更深层次监管的要求。
3对策及建议
引入先进的管理手段:借助先进的电子管理方式,可有效缓解监管人员不足的现象。建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订统一的电子监管软件,全面推行电子监管模式,将其运用到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中来。在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中建立统一的医疗器械实时监管平台,通过安装摄像头等手段动态监管企业,通过数据共享系统动态掌握数据信息,真正实现无缝隙监管。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监管力度: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机构调整后医疗器械监管职能的加强,监管任务逐年加大,亟待充实各级医疗器械监管队伍;加强监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尽快改变医疗器械监管的被动局面;建议省局充实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质量管理体系检查员队伍,整合技术监管力量,完善技术审评和体系检查数据库,为医疗器械行政审批提供技术保障;加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再评价体系建设,重点提升报告质量,提高分析评价能力,加强医疗器械预警能力;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建设,为提高监管效能和推动我省医疗器械行业规范发展创造条件。创新监管举措,完善监管体系:首先,以组织高风险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体系检查为重点,做好日常监管工作;科学处理审批与监管的关系,着力解决重审批、轻监管的局面;可采取专项检查与飞行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全过程质量体系监管,严把生产质量关,确保监管工作无盲点。其次,对企业的日常监管采取“台帐式”管理,一户一册,建立监管档案,确保监管记录内容广、项目全、条款细,在监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上多下功夫。再次,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结合属地管理实际,按照产品风险程度的不同、管理类别的高低、存在问题的大小,推行ABC三级和Ⅲ类、Ⅱ类、Ⅰ类的分级分类管理,制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日常监管计划,明确每个级别监管的重点内容和监管频次,有计划地安排省、市(区)、县局三级根据不同分工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有序做好日常监管工作。实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管理者代表备案制度、企业产品注册专员制度、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不断规范医疗器械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要求企业加强管理,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按照有关规定组织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加强对制度不健全和落实不到位的生产、经营企业的指导、帮助和监督,引导其健全和落实制度。建立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加强质量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产品质量管理信息定期上报和通报制度,定期约谈和召开企业质量负责人会议,通报和督促质量管理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质量跟踪,对虚报、漏报、瞒报的企业,及时记入企业诚信档案。
1建立组织体制,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院区级管理、科级管理、医护人员自主管理三级质量管理组织体系。成立院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疗质量办公室、门诊部、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分别成立质量控制小组。
各级管理体系明确任务,制定详细的实施办法。每半年组织一次医疗质量分析会,每月组织一次质量控制小组例会,特殊情况下召开质量管理临时会议,确保各环节严格落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质量意识
进一步加强医疗规章制度的学习。安排医疗法规制度专题学习活动,集中进行医疗法规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等学习,提高全体医务人员依法行医、按章办事的自觉性。通过举办科主任、护士长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现代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辅导,帮助疗养院基层领导提高管理技能,让他们在质量的关键环节发挥监控作用;对全院人员进行质量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增强质量管理的自觉性,促进疗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将医德医风纳入每月综合目标责任制考评细则,使其制度化、规范化。2009年1~6月份共发放各类征求意见表1 000余张,收回985张,其中疗养员750张、康复病人80张、体检客户155张。意见表对我院服务进行充分肯定,认为我院服务思想明确,服务态度端正,服务热情周到,服务质量优秀,满意率均在96%以上。在对满意度调查表的统计中,针对疗养员对外游活动不满意的情况,机关组织科室相关人员重新调整路线,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开展导游技能培训,受到疗养员的欢迎;针对康复科病人提出的意见,及时与科室沟通,寻找解决的办法。半年来获赠送锦旗2面,表扬信20封。
3重人才培养,把牢基础质量
抓好“三基”训练,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采取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以各专业相应职称级别为基础,进行定期测试考评,考核成绩张榜公布。2008年共测试考评5次,参考率均在95%以上。组织人员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全军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通过率均在90%以上。采取以老带新、三级查房、三级会诊、病案讨论等多种途径对年轻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使其迅速而全面地掌握疗养操作技能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邀请当地医院知名专家定期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业务授课,到课率90%以上;每周四中午安排院内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轮流讲课,传授心得,解惑答疑。结合院机关组织的岗位练精兵活动、考核比武活动、突出尖子训练的基础上,经常性开展急救模拟演练,以科室为单位抓好日常训练,全面提高医疗应急处置能力。2009年组织康复科进行突发脑梗死急救演练、高压氧中心进行猝死急救演练、氧舱失火急救演练等共6次,取得良好效果。
4强化终末质量,提升服务内涵
一、指导思想
针对当前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透析类医疗器械产品专项检查,进一步推进全市透析性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规范管理和有效监管,保障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确保人民群众用械安全有效。
二、检查依据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管理办法》等。
三、检查对象
全市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
四、检查内容
生产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产品灭菌以及出厂检验等关键环节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正常、质量管理(检验)人员是否在职在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执行是否到位、质量管理记录是否可追溯、生产和检验设施设备是否满足要求、产品出厂是否检测、是否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内容。
经营企业重点检查企业是否在核准的地址经营、是否擅自变更经营地址和仓库地址、降低经营条件、经营未经注册或不合格的医疗器械、购销渠道是否合法等内容。
使用单位重点检查是否留存在用透析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的合法证明及产品资质证明,包括购进记录是否完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营业执照》及《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是否合法有效。医疗器械类产品储存条件是否达标,是否建立了完善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内容。
五、工作安排
本次专项检查自3月1日开始至5月31日结束,按企业自查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督检查分阶段实施。
(一)自查整改阶段(3月1日-3月31日)
各市局通知辖区内各有关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企业按照专项检查要求,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工作,查找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各市局全面检查,集中整治阶段(4月1日-5月10日)
各市局组织对辖区内有关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企业全面检查,检查率应达到100%。检查中发现问题要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限期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严厉查处。
(三)总结提高阶段(5月11日-5月31日)
5月20前,各市(区)局对专项检查工作进行总结,同时将总结报告报市局医疗器械监管科(包括专项检查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市局对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专项检查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六、工作要求
(一)各市(区)局要高度重视血液透析类医疗器械专项检查,切实落实日常监管责任制、强化监管人员事业心和责任心,保证专项检查工作到位。
关键词:医院放射科 全面质量 控制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9-01
质量控制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医院放射科的重要环节。医院放射科的质量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就医体验,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放射科的全面质量控制考验着放射科管理者和放射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
在工业中产品质量的好坏是根据产品所具备的质量特性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来衡量的。现代医院放射科工作流程更像是运作的一条生产线。它所提供的产品既有有形产品如影像胶片、影像报告,又有无形产品如为患者提供的服务态度、就诊环境、最优的辐射剂量等等。因此评价放射科质量就是看它所提供的“产品”能否很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放射科的质量控制也应从它提供的“产品”着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
放射科全面质量管理首先应是全体医护人体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科室每位医护人员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患者的就诊体验。因此科室管理者必须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从而形成从上到下人人关心质量问题,人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工作氛围。其中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的作用尤为重要。放射科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成员应具有包括登记、投照、护理及诊断各岗位的代表性,应具有责任心,应能平等和谐的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及隐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讨论以期发现、分析并最终为解决提供建议。放射科管理者对于小组成员提出所有意见及改进建议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往往某一条可行建议,就可以使放射科通过质量改进为患者提供最优“产品”。可见放射科质量及安全管理小组可以成为开发人力资源、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积极性的一种重要途径。实现全员把关是放射科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必备条件。全员把关需要每位医护人员都要对各自岗位负责,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尽力把问题解决在自己的岗位范围内。这其中就应该每位医护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范围、工作规律、工作流程,严格遵守岗位职责。比如明确登记室的工作包括申请单的审查、收费把关、检查前登记、预约检查后登记、发送报告单、资料管理、数据统计等等。登记室人员就必须严格按照自己的工作范围,遵守自己岗位职责作为放射科全面质量工作中的全员把关的一个环节。既然放射科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决定于全体医护人员,要求全体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就必须不断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教育,使每个人树立很强的质量意识,技术上具有较高水平,在工作中能够摸索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方法。放射科每位医护人员都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发现质量问题并单独或与同事合作及时解决质量问题。放射科管理者也应及时帮助解决各级人员的质量问题。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科室的学习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这需要制定科室详尽的学习计划,加强日常的早晨读片的制度、疑难病历讨论制度、病例随访制度等的严格落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应充分发挥科室年轻医师的带头作用,加强年轻医师的讲课训练。从而使放射科养成一个不断学习,定期培训的氛围习惯。
放射科的全面质量管理还应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现代医院放射科工作更像是运作的一条生产线。登记预约、投照检查、阅片出具报告单、发出报告单,各个工作环节中多要把好质量观。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岗位工作标准及各种的职责并严格实施。哪怕一个小环节隐患,都将产生最终的质量缺陷,引起医疗纠纷。各个环节在把好自己岗位的质量关的同时,又要注意与其它环节的配合与信息沟通,切不要因为沟通不及时引起医疗差错及事故。如出具报告医师对临床症状有疑问时则需要与登记预约环节沟通信息,以便更快,更好的与患者接触进行问诊。
【关键词】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护理工作的质量反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职业素质,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护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要,人们的就医要求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形势下,医院应该改变观念,实现护理制度和落实措施的创新,从根本上提供护理质量,为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过程提供基础保障[1]。本文将从当前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具体过程如下。
1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管理体系不健全
受常规思想的影响,部分医院还在延续着传统的护理模式,并没有积极完善相关的护理制度和体系,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护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不足,也没有及时的落实管理措施,导致护理工作不成体系,缺乏完整的流程要求。一些科室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通常大搞形式主义,过于重视护理记录、护理计划和总结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则没有做出创新性的改变,导致护理工作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另外,医院为了节约成本,聘请的护理人员数量少,导致护理人员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非常大。
1.2业务素质低
据调查,当前医院的很多护理人员年龄普遍较小,经验不足,而且还有一些护理人员对患者缺乏足够的耐心,导致服务素质低下,甚至引发护患纠纷。另外,由于护理工作的任务较重,工作时间长,很多护理人员通常处于一种过度疲劳的状态[2],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心理压力大,这也是造成其护理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医院没有及时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日常监督工作效率低下,容易出现人才流失的情况。
2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的改进措施
2.1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减少医疗事故的出现,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缓解可能出现的医患矛盾,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医院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通过日常工作中总结的相关问题,制定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一个完整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落实力度,及时监督和评价,提高护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护理质量水平。
2.2更新管理观念
首先,医院应该加强宣传教育,使护理人员明确护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将护理人员纳入到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严格落实医疗安全制度,强化对护理能力的训练,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质量改进意识[3]。其次,护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借鉴先进的护理观念和方法,及时归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3优化护理流程
护理服务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复杂,各个环节比较琐碎,一旦出现差错,就会影响其他环节的开展,因此,应该优化护理流程,简化就诊环节,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为医院节省成本,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维持良好的医院形象。优化护理流程能够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体现出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能够减少人工失误,赢得患者的认可和支持,增加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这对提高护理质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4加强专业培训
医院应该为护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帮助护理人员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掌握先进的护理理念,提高对职业的认同感,使其能够自觉、主动的面对工作压力,实现专业素质的提高。医院可以通过聘请护理专家入院讲解的方式,在不影响医院各项工作运行的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教育的机会,或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护士长,到不同科室内进行理论讲解或者带教,加强对不同科室护理人员的专业培养。医院应该定期检查和评价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将此结果与工资挂钩。
2.5加强道德培训
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医患矛盾非常紧张的现在,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以患者的身体健康为追求目标,自觉地完成相关的任务要求。医院应该聘请一些心理专家,对护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向他们讲解一些心理解压的方式[4],并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其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和道德观,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从而更好地面对工作和患者的要求,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
2.6实施多维评价机制
医院应该加强日常监督和审核,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他们尽快改进,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或者损失。同时,注重听取患者对护理工作质量的评价,向他们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根据评分的高低来判断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将其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医院可以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定期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并实施适当的奖惩制度,以持续的改进护理服务,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3结束语
护理工作是医院得以运行的重要保障,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院的发展前景和整体形象。为此,应该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建立和完善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提高落实力度,加强监督和评价,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苗慧霞,刘党胜.浅谈如何提高护理质量管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9):606-607.
[2]成桂荣,刘金红,郭吉红等.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护理质量[J].齐鲁护理杂志,2009,3(13):80-81.
[3]林萌.浅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当代医药论丛,2015,9(22):85-86.
引言:
当前,医疗业的发展越来越快,尤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些基本设施不够完善,且出现质量管理的松散,如何才能使基层医院回归到管理有秩序,正是目前众多社区面临的重大难题,为此,要从根本上狠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关键,我们要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检验器材、使用过程中的损失维修及保管方面、试剂质量、标本验收、空间大小、员工的素质业务学习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最终解决好检验科质量管理问题。为此,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质量管理是完善医疗设施的关键所在。
1.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存在的问题
1)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文件,能够对工作行为产生管理、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基层医院忽视制度的意义,因此并没有建设完整的管理制度。检验科室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其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指导、管理与约束,或者制度建设缺乏可行性,导致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检验科的质量管理水平。
2)责任不明确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基层社区卫生中心检验科室的一大难题是责任的不明确性。在社区卫生中心中,由于规模较小,个人身兼数职,各级人员的工作内容往往不明确,尽管存在着高级、中级、初级技术人员的级别差异,却做不到“因才制宜”,较难的技术应用可能让初级人员去完成,较简单的检验工作让中级人员去完成,不仅不利于个人能力、专长的发挥,而且还是一种资源浪费行为。
3)不重视质评活动室内质控是室间质控的基础,然而在日常的工作中,由于检验科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淡薄,往往会不开展室内质评活动,或者只是流于形式,对于返回的质评结果也不甚重视。这种工作态度,不利于本科室人员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改正,严重影响了基层社区卫生中心检验科工作水平的提高。
2.基层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尽快提高基右搅苹构检验科负责人的质量意识和管理能力:督查中我们发现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均已建立了质量管理文件,但不少是照搬其他单位的,或者更改后未做相应的修订,没有真正做到现行有效;有些检验项目的操作规程与实际工作不符,质量控制流于形式,原始记录不规范或后补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负责人既是管理者,又是一线工作人员,无太多时间从事管理工作,且其质量管理意识相对薄弱。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检验科负责人的质量管理能力尤为重要。
(二)加强一线检验人员的培训:由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人员普遍较少,往往一个岗位就一个人,致使一线检验人员较少有机会到上级医院学习或参加各种培训班,业务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形态学检验能力。而一线检验人员是检验质量的最终体现者,只有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技术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检验质量。区质控组计划从形态学检验人手,通过网络和现场等多种教学方式,力争使每一位基层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得到培训和提高。
(三)质控督查与行政管理手段相结合以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督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民营医疗机构仍然存在质控盲区,在生化专业和肝炎标志物检测中未开展相应的室内质控,也未参加室间质评。有些医疗机构负责人仅从成本考虑,不愿意在质控上花钱。从影响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检验质量的因素中分析发现,能否坚持开展室内质控并参加相应的室间质评活动是重要因素。因此,督促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健全以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为基础的质量保证体系,结合盲点调查和现场督查,可以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改进临床检验质量。而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和专业质控管理的有机结合,也是提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检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要加强质控组的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积极扶持和引导,切实帮助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结束语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加强医院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运昌.检验科的管理体制必须改革[J].临床检验杂志,2002,19:309.
【关键词】无菌产品 验证 确认
2009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834号文了《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及835、836号文了无菌、植入医疗器械的生产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的要求,所有无菌、植入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011年1月1日起要执行此规范。对生产工艺进行验证和确认,是确保无菌产品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要求验证和确认是规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企业执行规范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要求,阐述如何开展验证、确认活动。
一 验证和确认的概念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对验证和确认规定了定义:
验证: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确认: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该定义与GB/T19000描述的基本一致。
二 需要验证或确认的过程
在《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无菌医疗器械实施细则和检查评定标准》中规定了相关的验证或确认的项目,归纳如下:
三 确认或验证的内容
每个具体的过程,确认/验证的要求、方法和步骤不尽相同,但基本内容都是一致的。主要包括:
1、安装确认(IQ)
对供应商所供技术资料的核查,对设备、备品备件的检查验收以及设备的安装检查,以确证其是否符合GMP、厂商的标准及企业特定技术要求的一系列活动。
2、运行确认(OQ)
指通过按草拟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进行单机或系统的运行试验,俗称试车。运行确认是证明设备或系统各项技术参数能否达到设定要求的一系列活动。
3、性能确认(PQ)
证明设备、系统是否达到设计标准和GMP有关要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检查和试验。
对辅助系统而言,经过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后再进行性能确认,性能确认即是辅助系统验证的终点。如:压缩空气系统、净化空调系统等,他们的性能确认也是系统试运行,没有模拟生产可言。
就生产设备而言,性能确认系指通过系统联动试车的方法,考察工艺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主要运行参数的稳定性和运行结果复现性的一系列活动。故其实际意义即指模拟生产。
四 确认/验证举例
(一)纯化水系统的验证
1、有关制水设备要求
1.1水管道的要求:
纯化水、注射用水的预处理设备所用的管道一般采用ABS 工程塑料,也有采用PVC、PPR 或其他合适材料的。但纯化水及注射用水的分配系统应采用与化学消毒、巴氏消毒、热力灭菌等相适应的管道材料,最好采用不锈钢,尤以316L 型号为最佳。
贮水容器(贮罐)要防止生物膜的形成,减少腐蚀,便于化学品对贮罐消毒,贮罐要密封,内表面要光滑。
具体是:
①采用316L不锈钢制作,内壁电抛光并作钝化处理;
②贮水罐上安装0.2μm疏水性的通气过滤器(呼吸器),并可以加热消毒或有夹套;
③能经受至少121℃高温蒸汽的消毒;
④排水阀采用不锈钢隔膜阀;
⑤若充以氮气,须装0.2μm的疏水性过滤器过滤。
2、纯化水系统确认
2.1 纯化水系统的安装确认
(1)纯化水系统安装确认所需文件
①由质量部门或技术部门认可的流程图、系统描述及设计参数;
②水处理设备及管路安装调试记录;
③仪器仪表的检定记录;
④设备操作手册及标准操作、维修规程SOP。
(2)纯化水系统安装确认的主要内容,依据生产要求确定。检查水处理设备和管道系统的安装是否合格,检查仪表的校准以及操作、维修规程的编写。
(3)仪器仪表的校准纯水处理装置上所有的仪器仪表必须定期校验或认可,使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纯水处理常用的仪表有:电阻(导)仪、时间控制器、流量计、温度控制仪/记录仪、压力表以及分析水质用的各种仪器。
(4)操作手册和SOP
列出纯化水系统所有设备操作手册和日常操作、维修、监测的SOP清单。
2.2 纯化水系统的运行确认
纯化水系统的运行确认是为证明该系统是否能达到设计要求及生产工艺要求而进行的实际运行试验,所有的水处理设备均应开动,运行主要的工作如下。
(1)系统操作参数的检测
(2)纯化水水质预先测试分析
3、纯化水系统性能确认(验证)
纯化水系统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后,记录日常操作的参数,如混合床的再生频率,活性炭的消毒情况,贮水罐充水及放水的时间,各用水点及贮水罐进口水的温度、电阻率,然后安排监测,即狭义上的“验证”。验证需3周,包括3个验证周期,每个验证周期为5天(5个工作日,也可定为7天)。
取样频率每次取样前,必须先冲洗取水口,并建立起采样以后使用时亦按此办理。
纯化水贮水罐,在3个验证周期内天天取样,并记录水温。
总送水口,在3个验证周期内天天取样,并记录水温。
总回水口,在3个验证周期内天天取样,并记录水温。
各使用点,每个验证周期取水1次,共3次(重新取样除外)o 记录使用点水温。
4、合格标准
纯化水、注射用水质分析主要有化学指标、温度、电阻率及微生物指标。合格标准及分析方法应按照中国药典(2010)。
(二)清洗验证
1、验证方案的制定
制定清洗验证方案时,应考虑参照物质或最难清洁物质、最难清洁部位和取样部位。如何制订验证的合格标准,即清洁剂最大允许残留量的确定很重要。验证方案必须符合一般验证方案的共性要求。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验证目的、清洗规程、验证人、确定参照物和限度标准(最难清洁物质、最难清洁部位和取样点、残留物限度的确定、微生物污染控制标准)、检验方法、取样要求。
取样与检验方法的选择也是关键环节之一。首先,确定最终淋洗水取样:淋洗水样为大面积取样方法,优点是取样面大。但当溶剂不能在有效溶解残留物时,或者残留物不溶于水或者干结在设备表面时,水样难以反映实际情况。对水样一般检查残留物浓度和微生物污染水平。其次,确定擦拭取样:对取样工具、溶剂、取样人员的操作有一定的要求。
五 重新确认/验证的时机
确认/验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除了要做好确认/验证,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确认/验证状态的维持,当发生以下几种情况,要进行再确认/验证。
1、当质量特性的监测数据显示出不良的趋势,要查明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且考虑重新确认/验证;
2、过程/产品的任何变更,包括材料、程序的变更、设备、人员、环境等,都需要评估来确定这些变更的影响和重新考虑确认/验证;
3、在原料/加工过程中各种变化均可能出现,这些变化无法监测或不能直接被评估(如灭菌过程),这些变化可能不断的积累并影响过程确认/验证的状态。此种类型的过程就需要考虑周期性的重新确认。
参 考 文 献
[1] 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2] G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3] 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及检查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