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家乡变化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乡土文化;有机整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乡本土的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
一、探寻“历史渊源”,接受文化熏陶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乡土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积累关于本乡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历史文化素材,如用专门的素材本(或电子文档)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见闻感受,收集历史文化知识、民俗传说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和家乡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同时,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源远流长的历史进行探究和挖掘,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走访等方式,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途径收集到相关资料。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小记者去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对家乡生发出更深厚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找好乡土文化与作文教学的契合点,充分考虑作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兼顾到作文教学中题材、内容、指导的需要,把地方文化和作文课程同步链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和人文的熏染。如品九龙茶、观看东江瀑布时,可以同步链接自然类习作,让学生描绘家乡的青山秀水;欣赏地道的采茶戏,聆听采茶歌时,可以介绍相关的民情风俗,让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等。
二、点击“风景名胜”,陶冶自然性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家乡不可多得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开阔其创作思维。
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对生活有更真实的体悟,教师可以组织“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品读历史古迹的韵味,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以此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提笔行文时,就能够文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家乡,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因为有了真情实感,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会更具灵性,更加生动。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积累古往今来的诗篇佳作,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历代文人,如古代的文化名人等在家乡生活或游历时写下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借鉴其写作方法,在赏读中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与诗词中的家乡相比较,领会诗作的优美意境,品味优美的语言,借鉴精妙的手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三、研究“丰富物产”,激发朴素乡情
县各中小学校:
为进一步关注中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和充实广大中小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淇县“六城联创”行动中来,激发他们关注和发现家乡变化,共享“六城联创”成果,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淇县“六城联创”办、淇县教体局共同举办“聚力六城联创、共建富美朝歌”淇县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征文时间:2019年7月2日至2019年7月31日。
比赛安排:以“聚力六城联创 、共建富美朝歌”为主题,题目自拟,文体不限。本次大赛组委会聘请专业教师评奖,共评奖120名(其中小学30名,初中60名,高中30名),并对获奖作品给予奖励,免费参与出书机会。
一、比赛方式
1.比赛主题:六城联创、富美朝歌、美好生活。
2.出题意图:紧紧围绕淇县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的“六城联创”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变化,发现“身边的文明淇县”。
3.写作提示:在我们的家乡淇县,你发现哪些值得一写的城市景象了吗?你看到哪些人的文明行动了吗? 你被哪些人的行为所感动了吗?譬如我们的文明行为,我们的环境卫生,我们的爱心服务,我们的安全交通意识,我们的绿色环保意识、我们的文化传承行动等等,都有了哪些微妙变化?
4.关键词参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俭养德”、“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孝老爱亲”、“家风家训”、“幸福社区”、“文明城市”、“城市景象”、“爱心”、“感动”、“青山绿水”、“公园”、“广场”、“水系”、“生态文明”、“拥军优属”、卫生与健康……
二、比赛要求
比赛分为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共计3组。
1.小学组:自选角度,行文生动;文体不限,400字以上(诗歌20行以上);
2.初中组:有体验、有感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高中组: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4.投稿注明学生和指导老师姓名。
三、投稿方式
【关键词】语文 写作 综合实践活动 系列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6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现代化和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速,“有效”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育上的“有效”,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即选择该具体条件下最好的教导方案。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
因此,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也与时俱进地进行“有效”的改革,即由过去特别强调“怎么写”,到现在非常重视“怎么想办法让你写”。遗憾的是,作文教学改革发展至今,学生依然怕作文,依然落笔无文。原因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根源在于教学中长期缺乏实证思维的训练,主要体现为缺乏能培育心灵、陶冶情操和人格取向的实践活动。即使有,也只是蜻蜓点水般略略了解,未能深入认识,学生长期积累不到富含感情的素材,又怎么能写出好的作文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本身的写作素质,特别是写作心理素质是内因,而教材、教师的指导、教学环境的影响等是外因。解决好内外因,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一 导致中职生害怕作文的内因
良好的写作心理,是指作者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深信不疑,从而调动自己的写作知识储备,产生敢于动手实践,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完成写作任务的一种积极、健康、稳定的写作心理状态。
学生写作不良心理是写作过程中因各种因素而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矫正,不但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在写作上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心爱护,在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自信心等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理。
1.指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写作动机,走出写作心理误区
写作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写作活动,以达到写作目的的内驱力,是一个人写作能否成功的起点。有很多学生写作动机不端正,或应付交差,或定要写出名篇佳作来。前者往往导致敷衍了事,写作水平越来越低;后者则目标太高,眼高手低,容易陷入挫折和失败中,久而久之,就会对写作失去信心。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逐步去体会写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行为过程,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认识并改造世界及其人类自身的一种工作、手段。写作就是把生活中的感悟和认识,借助于文字表现出来。写作就是用笔去说话,以我笔写我口,以我笔写我心,写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不必煞费苦心去编造什么大事,也不必去套写作方式、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写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或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可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层面。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正确的写作动机,会使人说真话、写真实,会使人会说话、敢说话,能用笔来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确立了正确的写作动机,就不会害怕作文了。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写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创作的精神源泉。浓厚的写作兴趣是推动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巨大动力,是引起和保持学生写作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写作心理的基础,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钥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要深入学生之中,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注重学生写作心理的调控,及时消除或克服写作上的不良心理。可以让学生贴近生活、亲近自然,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的实情。
二 导致中职生害怕作文的外因
1.教材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认为:“要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意义。”作为作文的有意义材料,则是生活本身,因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学校的一扇大门而把孩子们与世界隔绝开来。”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生才能读懂社会,才能读懂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
一位定居日本的华裔记者,曾以日本和中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为例进行比较。日本的课文基本都是以植物、海底生物等自然物为主的,而中国的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是对于自然的描绘,大多比较写意和抒情。时间一长,我们的学生都善于写散文化、感悟性、内省式的文章,而对实证性、调查考察型的记录,说明和阐释、议论很生疏。甚至在人际交往、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公开演讲上都习惯于豪言壮语和追求华丽的辞藻。更具体地说,我国学生将语言、外结构等形式之美作为好文章的基本标准,这就对创新性基础造成一定缺陷,使得创新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近几年,众多版本的中职语文课本的编写体系,都增加了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写作·口语交际活动”环节。新教材强调学习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语文教材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编排都是一个单元一次,前后缺乏联系,缺少了系列性的编排,每一次的“综合实践活动”只能蜻蜓点水般略略地有所了解,不能深入认识,因此所积累的素材依然不够用。那怎样才能实现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2.教师指导方面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对书本进行拓展,将抽象的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形式实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积累新的生活经验及其写作素材,让学生在作文题目面前有话可说,是提高中职学生写作能力的第一步。如以“识花都,爱花都,创花都”为主题的系列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一,帮助学生掌握并积累有效写作素材的方法。或许很多语文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手段力图打开学生的思维,不就是让学生通过刺激积累写作素材吗?”但是,这样的素材积累缺少了一个过程,那就是学生自己寻找写作素材的过程,少了这一过程,学生也就少了如何将外化的事物转为“内化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也就不会运用这些素材,或者说在运用时缺失了自身的感情。学生大都不能主动从生活中去寻找有效的写作素材,也不懂得如何去寻找。如今,可通过教师的指引,在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如何积累有效写作素材的方法。
参观法。花都的名胜古迹很多,如资政大夫祠、洪秀全故居、王子山森林公园、朗头村古村落等等,平常学生也有所了解,但耳闻目睹虽多,认识大多肤浅。不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这些古迹进行实地参观,不过在参观前,要让学生明确参观的目的,制订好详细的参观计划、路线等,该参观计划便是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参观时要求学生调动全身感官,同时还启发学生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学生对名胜古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亲身感受,也寻找和积累了一些作文的素材,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有血有肉,富有生命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回来后写的游记也只是“浮光掠影”,缺乏生动和细致。
实践法。花都还有不少的特产,如京唐莲藕、闵岗芋头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这些特产亲自做一道菜,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品尝。在这样的聚会中,大家会以特产为聊天出发点,并逐步扩散,涉及其他的事情上去。这样的闲聊看似天马行空,不过学生通过这样的“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视野也随之扩大了。通过这类亲身实践,学生的说明文就写得细致清楚,而且充满了趣味,给读者带来愉悦。
访问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花都的风土人情也颇具特色,风俗习惯源远流长,既有外来的客家人文化,又有祖辈都在此的本地人文化,两者既独立又相互交融,但学生知之甚少。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访问了解。访问之前要学生明确访问目的,准备好问题,问题要准备得全面、细致。访问时要做好记录,记录要尽量详细,回来后进行整理。通过访问,学生也获得了不少写作素材。
收集法。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学校或政府的图书馆和网络来查阅、获取有关花都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有关资料。查阅时,要求学生要做好笔记。这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有效写作素材的方法。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发现,学生往往只注重事物的表象,不会更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对客观的东西只能被动地接受,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缺乏感情,毫无新意可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有效写作素材的能力。
首先,在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面对现实情况时,要多问“为什么”,善问“为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就能更深入地分析事物,扩大写作面,更深入地挖掘题材,表现的主题也就更深刻了。
例如:花都有一条河叫巴江河,三十年前还清澈见底,浪打浪的河流,而如今不但难觅鱼虾,而且恶臭难闻,更甚的是大河变小沟,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坐着船去广州。面对这种情况,就要引导学生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下去会带来什么后果,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等。通过思考,不少学生有感而发,写出了关于环保方面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其次,让学生学会文情相融。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少学生只会粗糙地写出人物、历史故事,却不懂得通过自己的笔来抒发对家乡的感情,不懂得把自己的感情与家乡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去认识家乡的一草一木。比如写登王子山森林公园,在学生都写过游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把它写成赞美家乡的散文。又如,写了制作特产菜式的说明文后,要求学生写表现乡情的文章等。写朗头村古村落时,则要求学生写出对古村的感情,写出蕴涵浓浓的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感情。
最后,让学生以点写面,扩大辐射范围。花都虽是个小地方,但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却同样在突飞猛进。从过去的县,到如今隶属广州的区,花都每天都在变化着。教师要注意在综合活动中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它的现代企业,引导他们去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去调查、研究企业的发展情况,去分析、思考,更真切地感受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成就。
系列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平台给了学生一个更广泛、更精彩的世界,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不再局限于学校与家庭,积累丰富的富含感情的写作素材,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吴文侃译)(第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方案
根据省旅游局《关于确定“和谐新安徽,祥和迎春游”各地活动内容通知》
的文件精神,按照省市旅游局的要求,结合阜南实际,特制定如下关于开展20__年
阜南祥和迎春一日游暨青少年一日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响应省市旅游局号召,打造具有阜南特色的一日游旅游产品,树立阜南旅
游的新形象。
2、充分为全县青少年创造机会,深入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和教育活动,增强
青少年对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探索欲,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提高
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3、展现阜南风采,激起青少年热爱家乡、立志努力学习将来投身家乡建设的
热情,在全县掀起“热爱家乡,投身阜南建设”的热潮;
4、增强全县人民特别青少年的强身健体意识,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二、活动方式:
以学校为单位,“爱我阜南,展家乡风采”为主题,在全县广泛发动学生及家
长,以参团的形式,有计划的利用阜南现有的旅游资源如少林山庄、黄巢公园、
淮河公园、闻名全国的王家坝闸以及蒙洼沿淮美丽的风光和淳厚的民风民俗,悠
久历史文化及历史遗存,并穿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组合一条操作成本低、达到
打造具有阜南特色的一日游旅游产品,树立阜南旅游的新形象之目的的20__年阜
南祥和迎春一日游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日线路。此一日游线路,以阜南县城
和淮河公园为依托点和中心区,让游客了解阜南以及阜南翻天覆地
的变化;以田集、三塔为前方,参观黄巢公园、少林山庄及山庄学
员的武术表演,让青少年全面认识我国的传统与宗教文化,进行爱
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特别青少年的强身健体意识;以沿淮王家坝、
曹集重镇为后方,参观王家坝水利工程、王家坝镇、曹集镇的生态农
业、自然风光,体验蒙洼人民的生活和纯厚的民风民俗。
三、活动安排:
20__年3月1日,在街心公园举行“爱我阜南,展家乡风采”20__年阜南祥和
迎春一日游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日线路启动仪式,并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
体上宣传,让全社会认识此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从20__年3月1日开始,以参团的
形式,以学校为单位,有计划的开展阜南祥和迎春一日游暨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
日线路活动,使全民都参与、全民都能接受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整个活动
至20__年学生暑期结束,具体安排如下:
上上午:7:30时乘汽车赴王家坝镇,参观王家坝防汛大桥、王家坝闸,并拍照
餐留念;参观王家坝闸管所展厅,听导游讲解王家坝闸及蒙洼蓄洪区的有关情况;
而后赴蒙洼蓄洪区,参观沿淮自然风光、农业生态景观、保庄圩等,体验涝区居
民生活,品味沿淮风情。后乘车赴曹集镇烈士陵园,敬献花圈,进行悼念活动。
311:00时,乘车赴淮河公园,参观园区,与大自然、与动物亲密接触,进行社会
和科学实践活动,后分组进行诗歌比赛、绘画比赛和“爱我阜南,展家乡风采”
作文比赛(作品作为征文稿,参加以后的有奖征文活动。)等活动。12:00时在
公园内集体用餐(吃份饭)。
下下午:13:30时乘车赴田集参观黄巢公园园区和历史陈列馆,寻觅历史的足
迹,感受中华民族的沧桑变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15:30时赴少林山庄,参观
校容校貌、演武厅、展览厅等,后欣赏少林山庄学员精彩的武术表演,体味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强身健体意识。表演结束后,乘车回县城,全部活动圆满
结束。
四、收费标准:
【摘要】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八年级学生,由于身心的急剧发展变化,带来了种种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既是发展的危险期,同时也是教育的关键期。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契机,进行作文的疏导训练,不但有效提高了作文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关键词】八年级;作文;心理健康;序列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173-01
八年级学生正值“身心聚变”时期,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称之为“心理性断期”,也被称之为“八年级现象”。当一种情况被人们重视并冠之以“现象”时,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其背后的根源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可从生理、心理和学习压力三个方面来追踪这一现象的根源。
1 生理原因
八年级学生多为13-14岁。这个年龄是青少年生理迅猛发育时期中的最峰,男生身体体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女生体重、胸围逐步向着女性体型发育,第二性症如浪潮般汹涌袭来。
2 心理原因
由于生理的发育带来的青春期心理的巨大变化,他们的情感情绪激易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八年级在心理变化上是初中阶段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应受到特别关注。
3 学习压力
翻开八年级课本,老师们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与七年级知识相比,八年级的知识内容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由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时间一长甚至破罐破摔,放弃了学习。这也是八年级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八年级学生应该尽早获得明确的自我概念,选择一个自己认可且确定的“位置”,最大限度的各尽所长,努力承担所属责任。作文综合地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操、个性、智慧等文化素养,展现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语言表达和个性创造等方面的能力,是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也对学生恢复自信、拥有健康身心并维护其社会功能稳定至关重要。
而现在学校使用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教材中,对于写作训练以单元为单位,造成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具体和系统化的训练,一学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提高,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降低,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质,尤其是影响了完成八年级学业的学生升入九年级后能否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
我认为八年级作文训练应以认识自然、感知生命为主,着重训练学生的体悟和分析能力。以下是我结合八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的作文序列化教学尝试:
1 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而人是很难认识自己的。八年级学生常常处在迷茫,矛盾和冲突中,对自我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更新。因此,作文教学中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识的能力非常重要。
作文题目示例:《我眼中的自己》《我是一只期待飞翔的小鸟》《被自己感动》《我的烦恼》。
2 认识自然
八年级认识自然,写景状物一类的作文与七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而在于无论你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
作文题目示例:《寻觅秋天的踪迹》《我心目中的春天》《在这不寻常的秋天里》《我眼中的四季》《寻春》。
3 认识社会
相对于自然,八年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可以说很粗浅,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这方面的作文设计要简单,易于把握。比如认识自己的班级,认识家乡,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等。
作文题目示例:《到民间采风去》《我家乡的节》《我爱我班》《城市与我》《绿色生活》。
4 感悟生命
八年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正在由感性向理性逐渐转变的过程中。直觉日渐敏锐。生命这个主题是很大的,如果面面俱到,把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生命赞歌等等这些方面都写下来,可以洋洋洒洒数千字,但这种泛泛而谈就会使文章“假、大、空”,不妨从一个人物,一个细小的生命,一件小事谈起。
作文题目示例:《生命,有时也脆弱》《每朵花只能开一次》《像野草一样顽强》《生命,脆弱的生灵》。
5 体验成长
作为青春少年的八年级学生,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走向成熟,正在走向未来;但长大的同时是伴着喜悦和泪水的。关于成长的作文时八年级必不可少的训练环节。学生可以描绘成长的感觉,抒发成长的心曲,议论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作文题目示例:《成长的烦恼》《成长是一种美》《脚印》《成长的喜悦》《种子·幼苗·大树》《成长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6 学会感恩,感受幸福
一、作文选使用上的误区
就目前市场上作文选品种及质量,我做过多次实地询查并发现,面对各书店种类繁多的作文选,学生根本无法甄辨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刊物,甚至连有些语文老师也会对茫茫如大海般的作文选迷失方向。例如在作文选的使用环节上就值得商榷:
1.误用作文选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给出了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我概括了标准中关于写作的两个重点词:语言文字,创造性表述。但平时的习作教学并非如此。我们应该更加慎重地选择与使用作文选,更不能让习作教学缺失了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效用,重工具而轻人文的语文习作课堂势必培养不出有思想、敢于担当的新一代新生力量。
2.?E用作文选
目前,我们教师对作文选的使用还是填鸭式的方法,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鼓励他们多看作文选,却往往没有想一想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是否真心喜欢。试问:一个人如果提起写作就心怀厌恶,怎能写出精彩还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谁还愿跟恨之入骨的作文交朋友呢?不与文字交朋友,孩子们内心五彩斑斓的世界又如何找到倾诉的途径呢?
二、作文选使用的经验
针对这种情况,我跟我的学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了一些可供操作的个人经验,以飨广大教师借鉴批评:
1.精选作文选
在作文选的选择上,首先,我们应注重内容的时尚性,与时俱进的阅读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萌生一睹为快的热情。在当下,学生是站在时代变革的肩膀上,给予他们学习的方法之余,我们教师的思想、举止、言行也应与时俱进。
其次,应注重内容的有效性。传统的作文素材如以词、句、段按题材进行分类编排显得枯燥乏味,长篇累牍会消磨学生的积极性。而一本有效的作文选可以弥补诸多不足(如《中小学生实用素材大全》系列),它按流行、经典、哲理、自然、环境、人文等分类,包含创新观点、理论依据和最新材料。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望尤为强烈,容易接纳并且易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文风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最后,传统的概念往往把作文选仅定位于有“作文”二字的书籍上,其实有很多可供学生品鉴的优秀书刊。如我在课堂内外常规使用的《读者》,可以塑造学生醇厚的文化底蕴;再如《格言》杂志,能有效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独树一帜又不失理智的写作风格。精选的作文选已经让学生蠢蠢欲动,写作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2.活用作文选
虽然精选作文选令学生期待,但在我班里最优秀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要数来自学生之手、原汁原味的满分作文。平时,我会从学生的随笔记录、课堂作文、考场作文和个性作文中不定期斟选一些极具价值的原稿,并和学生一起修改,使它完善,并向全班宣布它成为满分作文,以此作为奖品奖励给那些有进步的同学。我特别关注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如一次单元习作教学,在和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到田边、到小溪秋游的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风送爽,听百虫啾啾,呼吸新鲜空气,到田野去帮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到果园去摘果子。接着,我又带学生来到草莓基地,和在基地里劳作的农民伯伯一起检查草莓的情况,还参加了草莓施肥的活动,亲身体验家乡的发展变化。有时为了增强效果,我也时常当面批改作文,和学生一起探讨该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明确获奖的原因是什么,今后要扬善避短。这个习惯已成为班级同学们最期待的文化活动。
我的家乡在风景秀丽的临潼,这里有迷人的骊山、历史悠久的华清池,气魄雄伟的兵马俑,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临潼的变化。
以前临潼的主干道比较狭窄,窄到不能同时让两辆大卡并排行驶;那时的路是用青石板铺的,如果下雪结冰时车总会打滑,发生“打滑事件”。再看看现在的临潼,不但有了快速干道,而且改建成了双向六车道,还用绿化带把马路和非机动车辆道隔开,以免发生事故;街道都成了柏油马路,这样即使冬天路面结冰,也很少发生打滑事件。
临潼有风景秀丽的骊山,以前骊山植被很少,各种便民设施简陋,游客爬山时必须得走土路,遇到下雨天人们想上山都上不了山。而如今,为了让骊山变得更美丽,人们到处植树造林,骊山成了临潼人的“天然氧吧”,从山下仰望,郁郁葱葱;登山沿路上设置的卫生间多了,垃圾箱多了,人们再也不随手乱扔垃圾,而是自觉把垃圾扔到果皮箱里,骊山变得干净了;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登山的台阶多了,即使雨下得再大,只要有一把雨伞,你依然可以登到山顶。
当你站到山顶,鸟瞰县城,房子都是平房,就像一个个小蘑菇,如果遇到下雨有些房子就会漏雨,房内就会奏起锅碗瓢盆交响曲,雨停后还得修补屋顶。可是现在看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就像一根根被锯成块状的柱子矗立在远处,人们再也不会为雨天家中漏雨而担忧。冬天即使外面天气再冷,可家中却非常温暖,因为现在大部分家属楼都是集体供暖,人们的生活环境比以前舒适多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临潼,变化非常大,相信我的家乡以后会越来越美,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幸福。
关于陕西省教育厅在全省中小学举办“感受家乡新变化,喜迎党的十”作文大赛征文,我班优秀作品选录
家乡的变化征文
梦里梦外——两个世界白河三中高一文(一)陈笃莉
我习惯性的在床头柜上摸索着眼镜,咦?怎么感觉不一样,难道我妈耐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给我换了新床头柜?想到这,心中不禁一阵窃喜,朦胧地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一切都是黑乎乎的,似乎还有一层油灰。难道是天还没亮或是我眼睛度数又更新了?不会呀!我生物钟一向很准时的,而且我睡觉都留灯的,眼镜也前几天才配的,难道……我一激灵,一咕噜地从床上爬起来,我惊愕的发现自己的手变得又黄又小,床是茅草床,黑乎乎的被子,轻微一晃动,床便“嘎吱嘎吱”地响起来,在这狭小的空间里显得格外的寂寥与诡异。
果然,当我的眼睛扫到墙上的日历,看到的是2001年3月7日。
我真的像小说里穿越了或者重生!我又回到了自己5岁的时候,在我还没去山西之前那段在我记忆模糊的岁月,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甚至连做饭都要趴在灶洞里吹,低矮昏暗的土坯房,盖着青石板。下雨时,屋内成了水帘洞,一大半的墙角都湿透,我甚至担心它们会软化成泥浆,屋顶的青石板掉下来会把我压扁。黑乎乎的灶台做出来的饭自然是黑乎乎的,一点油水也没有,简直难以下咽。在这里,整天看到除了山,还是山,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只有稀疏的几个学生,在冬天都挤在寒风直往进贯的那个狭窄的教室里。我们读书,天色昏暗的时候连点蜡烛都是奢侈品……大人们整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晚上屋内混含着泥土气息的汗味令人难以忍受!父母整天关心的只是粮食、地里的收成,连六七十岁的老奶奶和七八岁的小孩子都要下地干活。在妈妈的勒令下,我也不得不背起小背篓去打猪草。这个时候,当我仰头望着远处的天空,想起自己长大后想逛宽阔整洁的街道,想住宽敞明亮的楼房,想睡软软的席梦思床,还想坐在宽大的多媒体教室,还有那亲爱的电脑……我不禁悲从中来,在这偏僻的山区,想过这样的生活,起码也得十年二十年吧?天哪,饶了我吧,我正悲愤着,一不留神,脚下一滑,看到脚下的是悬峭壁,我大叫着,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突然脑门上一疼,我心想,难道这就是坠崖的感觉,也不怎么的痛苦嘛!接着传却听见妈妈的声音:“鬼叫什么?”我大惊,难道我还没死?我疑惑地睁开双眼,明媚的阳光刺痛了我的眼,好一会儿才适应过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妈妈生气的脸,她身后的背景让我激动不已,竟是我最爱的那串风铃!我“噌”得一下坐起来,古典的梳妆台,大大的壁橱,还有想象中的新床头柜那软软的感觉,入耳的声声鸣笛,我回来了吗?不敢相信。
我使劲地掐了自己一下,哎哟,好疼呀!我这才明白,我不是在做梦,天哪!我真的回来啦,我兴奋地抱着Kilty猫咪亲了又亲,在床上又蹦又跳的欢呼,差点把妈妈吓坏了,要送我去医院。
兴奋过后,我静下来回想着那个梦,发现如今的生活,与梦里的生活简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切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山坳,让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的小村变成了“落红铺径水平池”的人间天堂!天然的田园与拔地而起的楼房交相辉映,形成了世界潮流的“田园风光”,霓虹灯的梦幻让我觉得这一切恍如隔世。
这是一个飘渺却也真实的梦。梦里梦外,两个世界。
[关键词]零距离 作文 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12
写作的前提是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只有在这一前提得到落实的基础上,学生的写作过程才不会沦为一种煎熬。反之,脱离生活让学生闭门造车,即使学生借助于作文选,完成了习作的任务,获得了较高的作文分,他们也感受不到表达的满足与创作的快乐。
这是理论,理论与实际总是有那么一段距离的。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学生对习作就会有全新的感受。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转变,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淡化作文的意识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夏D尊、叶圣陶先生作有《文心》一书,其中有关于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那就是:“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三年级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在三年级第一次的习作中就郑重其事地让学生进行写作。我们完全可以就地取材,从学生常玩的游戏开始,把他们带进习作的园地中。
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开学第一节课,学生们端坐教室,桌面上放着崭新的课本,真诚的乖巧劲儿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兴奋。那点小心思,我当然看在眼里,了然于心。于是,我临时做了一个决定,这节课,暂时先不上课,改为做游戏。做什么游戏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让他们静下来,并引导说:“大家都想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争论不是个好办法,不如先说说自己想玩的游戏怎么玩,让大家比较一下,也让老师了解一下,从中选出多数人喜欢的游戏。”
于是,学生们开始踊跃举手发言,我相机提出关键性的一些问题,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连贯,把游戏的过程及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说清楚。经过比较后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游戏,到操场上玩了个痛快。回到教室后,我问学生:“下次还想不想玩游戏?”他们自然无法抗拒游戏的魔力。然后我提议,把想玩的游戏用笔记录下来,由老师进行选择。为了让老师知道游戏怎么玩,就得把规则写清楚;为了让老师也觉得游戏有意思,就得试着把游戏最吸引人的地方写出来。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会写的字数量有限,我也不想因为字的原因影响学生表达的情绪。于是,我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字,甚至用一个圈表示字,之后再设法把正确的字写上去。整个过程,我没有提到过“作文”两个字,可是,我们班的学生实实在在地“玩”成了第一次习作。
用这样的办法,我无数次的“设计”我的学生,让他们介绍了家里的猪、狗、鸡,描绘了他们家的菜地和房间的布置。进行了多次真诚的表达训练后,作文在学生眼中已经不是多么高不可攀的事,而是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学生的习作能力自然也得到了提高。
二、重视持久的观察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不是短时间就能达成的事,需要持久进行,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性。要做到这一点,同样需要抓住甚至创造契机。
例如,有时候学生在学校的苦楝树下发现了一种蘑菇,或是在某处角落发现了一只小虫子,都会很惊奇地来告诉我,而我则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时表示很想去看看,但是又抽不开身,就请学生把看到的事物的样子告诉我,并要求他们多次观察,了解得更细些。通常学生都会带着一种帮老师忙的心情去完成任务,很有使命感地进行着多次观察,并很有灵感地用自己的语言向我描述。每当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会变成写下当天了不起的发现。有了白天的铺垫,学生就不会觉得写下这样的文字是多难的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意识慢慢的由自发状态上升为自觉。为了培养学生长期观察的习惯,我会以让他们了解菜地里妈妈新种了什么菜为着眼点,让他们各自观察菜苗每天的变化,可以用图画出来,也可以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同样的,我也请他们持续观察家里刚出生的小狗,或是刚出蛋壳的小鸡。对于学生来说,能与教师分享会让他们产生莫大的动力与成就感,这对于他们观察力的培养有着润物无声的神奇效果。
三、用好本土资源
在有效化解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之后,我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上。农村中各类资源都很丰富,远不止一畦菜地、一窝小猪这些。教师应就地取材,留心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如写人,可以写邻居的大伯、大妈;记事,可留心观察父母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状物,可以把家乡的特产西瓜或是芋头带到教室里,看完、写完之后,再来一次小聚餐;写景,可以带着学生去家乡长满野花的小山坡上实地感受,也可以领着学生去聆听随风舞动的松树林。
四、开发丰富多彩的活动
广阔的大自然是农村学生的乐土,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天然写作资源库。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领着学生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抓松鼠……
我至今还记得带学生上山为村里的“五保户”找柴时学生与我的一番对话――
“老师,你看那边,好多树在跳舞啊!好美啊!”一个学生指着群山高兴地喊出声来。
这个伟大的发现让学生们欣喜若狂,他们细细地看着这群舞动的精灵,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老师,那棵高高的树是领舞,她跳得多好啊!”
“老师,那边,你看那边啊,那几个肯定是好朋友,他们的动作完全一样!”
“老师,你看,所有的树都在跳舞,他们是在开舞会吧!”
“老师,他们是在庆祝节日吗?”
那天真的话语让我感觉到震撼。多美的表达!多美的想象!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写不好作文呢?
另外,教师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春天,和家人下地种瓜点豆;夏天,帮助家人采摘西瓜;秋天到田里去帮助家人收割稻谷;冬天到了,到地里去砍甘蔗……不同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素材。像这样的作文,由于有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变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关键词】乡土资源写作教学农村学生
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 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处处皆是,只要是有心人,善于观察与发现,处处留心,有目的地 丰富自己的见闻,那么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作文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如何挖掘乡土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视野,下 面谈谈我的几个看法:
一、挖掘和开发乡土资源
农村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生活无处不资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 ,他们只是拥有一座金矿而不自知。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生活。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很 丰富,孩子们玩的方式很多,我把农村生活写作资源分为一下几类。
1.自然资源
一望无际的田野,欢快叮咚的小溪,郁郁葱葱的山林,这些美丽的乡土风光一点也不逊色。可让学生在 “实实在在”的环境下,捕捉作文题材,融入自己的感情体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社会资源
了解脚下的这片热土,引导学生去关心自己的土地,去发现、领悟、认识其中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 化,去关心祖祖辈辈耕耘于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和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和痛苦,从中领悟人的生命意义和 价值。教师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以及家人的过去,搜集、整理这些方面值得记叙的故事,从而 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和感受父辈们的辛勤劳作以及与这片土的深厚感情。
3.情感资源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有自己的情感,有喜、怒、哀、乐,这亦是作文的“入味之药”。学生的心灵是最 洁净的,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欣喜、激动、平静、悲伤、感动等。教师应 着眼于学生生活中的点滴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们写日记和随笔的习惯,及时记录
学生自己的心声。
二、走向自然与生活,积累和运用乡土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三学段的学生习作目标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 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们注意培养学生 的观察、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为积累作文材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自然是农村孩子成长的摇篮,作为农村孩子接触的新鲜事更多。大自然中的山川田野,晨曦暮霭,农 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参加田间劳动,和小伙伴去野外游玩。还有孩子们自己的乐园— ——上树捉蝉、小溪里捉鱼……村子里鸡鸣狗叫的热闹,孩子们嬉戏的笑声。再如谁家盖了小楼房,谁家娶了新 媳妇,谁家买了新车……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很多孩子认为这些都很平常,落到笔上似乎只有那么几句话。 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在春暖花开时和学生一起去踏青,一行 人可以下至田野欣赏美丽的油菜花,让孩子们观察下油菜地里的情景。在他们观察时适时引导多角度注意变化 。在欣赏过后,孩子们在纸上写下了“花儿绽开了美丽的笑脸,正在和我们打招呼呢!阵阵花香,引来了勤劳的小 蜜蜂,它们在花丛中可忙碌了。”“我远远望去,田野仿佛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三、鼓励孩子张口说,动笔写
一般来说,学生能说好,应该能写好。但由于农村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方言交流,因此,说和写之间还 存在着差距。我常常看到一些平日里伶牙俐齿的孩子,在口语交际和写作时犯愁。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用方 言讲他村里举行的传统祭祀活动,讲得绘声绘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便让他把这些写下来,结果却令我大 失所望。文章写得平白无趣,而且有很多方言和错字,完全没有了讲时的精彩。这与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教学条 件直接有关。作为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多讲普通话,就能很快纠正他们的方言和不标准的发音 。这样,孩子们说普通话说顺溜了,习惯了用普通话表达,他们的写作水平自然也能得到提高。
四、广泛学生的阅读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提倡多阅读文章。俗话 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 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
城镇里的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以及学校的设备齐全等原因,大多都有阅读的习惯。而很多农村的学生 往往要到高年级才开始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绝大部分的小学生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课外阅读书。教师应当针对 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学校图书室的书籍,开展课堂与课外阅读。教师要教小学生“怎么读”,小学生的 知识面较窄,阅读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忆。要求学 生在阅读时,做好摘抄。学生懂得了如何有效地阅读,懂得了积累素材,那么他们的写作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农村的学生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也有其有优势的一面,教师要做的就是有效利用农村的资源,让孩子们 充分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掌握语言,学会观察,学会表达,继而学会写。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 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勤于开拓,科学地开展作文“有效教学”活动,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 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