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景观范文

生态景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景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景观

第1篇:生态景观范文

关键词:园林设计 生态景观 自然景观

前沿: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在原有的物质生活上渐渐的偏向于精神生活的满足,对园林景观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自然化,这和我国目前广泛的园林设计师的设计思路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法来调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迫在眉睫的。本文先是探讨了园林生态景观的概念和发展的过程,再探讨了设计园林景观的新方法,以期给予现代的园林设计师一定的参考意见。

1 园林景观设计概念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传统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具有建筑、植物、美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和筹划策略。

2 园林景观的发展过程

2.1 古典园林

在古代社会中,城市中很少有公共的绿地,绿地空间主要通过园林来实现。由于当时城市规模小,较少存在污染问题,因此用造园手段就能基本满居民的使用要求。人们对于园林的生态价值无需、也很少考虑。园林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上层社会的审美需要。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n世纪西周的灵囿。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2.2 工业革命中的园林运动

自从19世纪之后,园林设计运动逐渐的兴起,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 Park ),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乡土化设计体现了设计不是“想当然地重复流行的形式和材料,而要适合当地的景观、气候、土壤、劳动力状况以及其他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三十多年,园林学虽然经历曲折,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研究范围由于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的大量实践,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市绿化领域;由于旅游事业

的迅速发展,又扩大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和规划设计领域。方面吸收国外风景建筑学和城市绿化学科的理论。

究,以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现代园林学科。出版了一批园林专著,如刘敦祯的《苏州

2.3 20世纪的飞速发展

霍德华认为现代大城市是一个病体,他提出田园城市”直径不超过2公里,城市本身为农业用地所包围,农田面积比城市大5倍,人们可以步行到达绿化带和农田。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面积有6OhmZ),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等),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整个城市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形成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

2.4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的发展

生态设计与历史传统中具显著美学特征的园林景观之间的关系时发现,把生态设计与具美感的造型设计结合起来并非易事。在文化与生态相互作用的场所,两者在可视性、表现力、隐喻的应用上差距很大。如何让人感知生态园林景观并表现它成为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表明,与文化结合的美学的生态设计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它将促使生态设计勇敢地面对不足,接受挑战,走向多元化形式的发展新阶段。

3 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3.1 整体设计

设计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生命系统,要保证城市各组成元素达到最优的配置就必须正确定位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向,综合研究城市土地功能布局和公共基础设施组织。

3.2 综合设计

景观元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现理想景观生态设计的多学科性,以此才能确保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架筑一个协调、多样、

具有鲜明特色的物质环境空间,就必须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研究城市发展的各类专业人

才及社会各部门的广泛参与和协作。

3.3 体现地方特色

现代的园林设计总体趋向于同一个模式,绝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已经或正在丧失其地方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张,如何使“病体”的城市,借助曼宁的计算机辅助叠图分析法,保持地方历史性、文化性和自然地理、植被特质显得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3.4 体现以人为本

设计坚持考虑人的感受,城市内的各种公共设施均为满足人们需求而建

设,景观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受,使设计为人服务,让大众易于接受,此种设计理念

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3.5 自然景观优先保存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应对城市地域的自然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和最起码的尊重。一个区域的自然环

境是当地特色的最基本的体现,一个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生命活体,自然生态成为维系

第2篇:生态景观范文

关键词:生态景观林带;管护技术;探讨

1.开展生态景观林带管护的背景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林业科学研究所从事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至今已有3年,本着“科技创新,服务生态的”宗旨,以丰富多样的乡土树种来全面提升森林质量,完善森林生态景观林带体系。生态景观林带是重要的景观资源和生态屏障m。对生态景观林带进行定时、系统的维护,能改善景观林带种植区域杂树杂草以及桉树萌芽条严重繁殖,病虫害多,从而导致的水土保持能力低、防护效果差、持续时间短等现状,起到提高景观美观及绿化的整体性,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的作用,对及时治理病虫害,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有着重要意义。

2.生态景观林带的管护环境

生态景观林带采取人工造林方式绿化,除了设计和施工,后续管理工作也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好后续管理工作,确保林带景观按照规格主题的总体要求,是实现生态景观林带的区域形象和景观特征的关键。然而,高速公路两边的山地陡坡由于生态条件和环境较为恶劣,给生态景观林带的施工和管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1施工环境恶劣

最显著的困难是高速公路两旁的斜坡、陡坡较多、山路不平,且地形复杂。除了岩石,石砾导致行进困难,还有汽车,机械无法进入山坳地带。加上山地土壤硬度大,即使有少量土粒也较干燥瘠薄、板结或土质疏松,种植地打坑困难,种植难度大。其次,高速公路绿地白天太阳辐射强烈时间长,白天平均气温较高,给施工队伍极其严峻的考验。

2.2水源少,补给难

山地陡坡供水困难,特别是远离农田的森山荒地,能够使用的水源少且远。一般只能靠雨水补给,土壤水分匮乏,难以满足种植生长要求。

2.3景观树种处于弱势

景观林带施工沿线山地缺少综合的管理,导致杂草丛生,速生的植株成为优势品种,其竞争的优势对新种的树种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其中以桉树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桉树砍伐后萌芽条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严重阻碍了周围乡土树种以及新移栽的景观树种生长。加之外来入侵植物的竞争,其分泌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抑制当地树种的生长,使景观林带沿线的景观树种处于弱势,难以舒展生长。

2.4台风频发

广东是台风频发的区域之一,台风对景观林带的施工影响极大。台风较多的地区,树木容易出现偏冠和偏心,影响正常发育。台风吹袭不仅会造成树木倒伏、落叶、落花、落果和受粉不良等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树干歪斜、折断、倒伏,使交通车辆、驾乘人员或公路设施破坏,引发交通事故。

2.5火灾隐患大

高速公路边的林地多是缺乏管理的茅草丛生地带,不但影响树种生长,每年秋冬季又是森林火灾频发地段加上该路段长期缺乏管理,薇甘菊、五爪金龙等入侵植物蔓延情况严重,容易造成原始树种枯萎,降低该区域植被对火灾的抵御能力。遇高温干旱天气,风大物燥,枯干杂草一旦遇到火源极易起火蔓延形成火灾。

3.生态景观林带管护策略

3.1除杂进场

在机械设备无法达到的地段,苗木以人工搬运的方式徒步移至指定位置。种植前需要对种植位置进行除杂处理,使用物理、化学并用的方式,用油锯、除草机等设备进行辅助除杂,必要时应用高效、低毒、残效性短的灭生性除草剂,清理出工作区作业,以保证林带树木的正常生长。对于桉树萌发条较多的区域,林业技术员除了使用油锯清除外,还通过采用覆盖黑膜的方式控制周边桉树萌芽条的生长,降低桉树的竞争优势,以保障景观树种的正常生长。

3.2水源获取

3.2.1近水源取水。针对取水困难的地段,林业施工人员通过配置先进的大功率水泵配合水枪在就近的洼地,有水源的地方接管取水喷灌。在远离水源的造林地购置水车在路旁向铁丝网外树苗浇水或者使用水车加压,人工接管的方式到达需浇灌区域。

3.2.2远距离取水。林业施工人员还使用了果盘保水速生和海绵保水的方法,前者是种植前把有盛有保水拌和物的有机保水盆放下穴底,保水盆面加上稻秆、钙镁磷肥和有机肥,在种植林木时,树根必须要距水盆面20-30cm,复土施肥踩实,上面再覆草保湿,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节约水资源、容易操作、无污染环境、保水保温时间长、促进树木的抗旱和抗寒能力。后者是通过植被的“海绵效应”实现的,在移植后的树根上部放置适量海绵,海绵上边还要再覆盖一层泥土,海绵在有水的时候可以吸收水。当外界没有水时,又可以慢慢往外放水,待水慢慢地渗透下去,雨水落到绿地上或水车喷洒过后,就会被海绵吸收,直到它饱和溢出,通过这个吸收时间差的过程实现补水效果。

3.3适时适量施肥

追肥3年3次,栽植2个月结合补苗进行第1次追肥,每株施复合肥0.15kg,第2、3年春末结合抚育各追肥1次,要求同前所述。追肥方法:结合抚育进行,抚育结束后在植穴的开宽10cm左右的环形浅沟,把复合肥均匀放人沟内,然后用土覆盖,以防流失。

3.4外来入侵植物防治

景观林带的外来入侵植物以薇甘菊为主,主要采用人工连续清除法和化学防除法进行清除,一般采用除草剂一一森草净(70%嘧磺隆可溶性粉剂)进行防治。根据薇甘菊生长时间、覆盖厚度及面积等来确定施药量。一般用药量0.05-0.1g/m2,当薇甘菊生长时间在3年以下、覆盖厚度10cm以下,可根据说明采用低限量浓度。如薇甘菊生长时间在5年以上、覆盖厚度20cm以上或薇甘菊生长地区潮湿,长势旺盛,则用高限量浓度。

3.5防风措施

台风预警时做好防风加固,在台风过后,需要马上对被台风肆虐的地段进行排查:一是对积水地块及时放水排涝、消毒,及时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二是对新栽植倒伏树木进行扶正,并采取压实、加固等补救措施,及时清理倒伏树木,对因水冲刷的树根培土覆盖;对树枝受涝后根系受损,吸收肥水的能力较弱的植株,可以喷撒生根水以促发新根。三是适度修剪、清场,补好残缺,清理断枝落叶和垃圾。树冠大造成树体倾斜、倒伏的,在扶正重栽时可对树冠适当修剪,删去过多枝叶。劈裂、折断的枝条及受损的枝叶应及时剪去。受涝及根系受伤的树体,为减少水分蒸发和养分消耗,也应适度修剪,以促发健壮新梢。

3.6火灾隐患清除

为了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消除火灾隐患,及时清除杂物和可燃物,施工人员采取喷洒除草剂和组织人力砍挖相结合的方式,清理防火隔离带排除火灾隐患。清理杂草枯枝,并对茅草,薇甘菊等进行重点清除,确保抚育质量。也可选择一些可作防火又能美化绿化的树种,如女贞、台湾相思、樟树等,在风景区、公路沿线等地形成防火与绿化美化有机统一的风景林带,建成高标准的绿色屏障,美化保护环境。并做好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人们林带防火的自觉性,增强防火意识。

第3篇:生态景观范文

【关键词】社区景观;生态空间;生态社区

社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人的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自己居住地社区度过的,社区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而且,社区作为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其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的面貌。能否做好社区环境,直接影响到整个社区的质量和档次。

随着住宅商品化,房地产开发商越来越注重在楼盘中注入企业文化内涵,强调鲜明的品牌特征。这种文化特征贯穿整个社区的规划结构、建筑风格及景观特色,使这三者一致且相得益彰,共同体现社区文化及场所精神。一个有特色的楼盘往往有一个点睛的命名,而这一名称也会与建筑及景观风格相呼应。东方情调的建筑往往配以东方传统园林,而欧风建筑则有欧式园林相称。但这只是少数楼盘,大多数的开发商在起初阶段时常常是只忙着卖房子,等到快卖完了,才想起景观设计,然后拿着户型去找景观设计公司。事实上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的规划不是分阶段完成的,而是综合考虑、合理配置的结果。

设计一个好的景观要处理好三个问题:生态、审美和游息。生态,即要求社区植物配置应有层次感,所有的景观设计要贴近自然,让使用者能感受到移步换景和一年四季的更迭;审美,即在营造社区景观时,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到亭台轩榭、假山小品、小桥流水等景观的建设中,让使用者在亲近自然之时受到一种文化气息的熏陶;游息,即社区景观营造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其打造成可观、可行、更可栖的境地。

社区生态设计的目的是改善社区的生境质量,恢复因过度使用和忽视而日益恶化的景观。绿化是生态设计的主要方面,做好绿化关键是要创造良好的种植环境。在实际工作中,这一步往往被忽视。要知道,对土壤状况的准确把握,可以为以后的经营管理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另外选择树木和其他植物时,要选择对城市不良环境抗性强的种类。此外,在选择树木时,要选择多个树种,而不是单一树种,增强美感效果,改善生境质量,减少病虫害发生。

社区景观的生态效果和艺术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社区环境,必须选择好植物的种类。要根据社区内外的环境特征,结合景观规划、防护功能等因素,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和保护作用的植物进行规划,强调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最大限度的提高绿地单位面积的绿量,发挥最佳生态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态作用。

社区景观是工人们娱乐休闲所用,公众可以接近,不仅仅是绿地,更不是以观赏为主的保护区域。随着人口增长和需求的多样化,人们对社区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社区公共空间不仅要为儿童和成年人提供娱乐休闲的场地,还要为老年人着想。社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即应着重塑造社区的“院落空间”、“绿色景观”、“功能绿地”等多层具有人情味的生活场所。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昆虫,老人们则能有个歇脚的地方。

目前许多社区的景观从设计到实施都存在较多的不足和弊端。第一,功能性差。许多社区景观从设计到营造都未充分考虑“功能第一”的原则,而是侧重于表现外表的美观,使“景观”成为“仅观”,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第二,经济性差。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目的,不惜重金追新求异,加大了投资成本,增加了后期的管理维护费用。甚至在一段时间后,无力维持以至荒废。比如我们的社区水景。数年之后,有几个池塘还是清澈见底,又有几个人工喷泉还在喷水呢?第三,生态性差,许多标榜生态的社区,将社区绿地用中央公园的形式来体现,形成“绿地公园化”,忽略了居住者享受绿色的自然化追求。许多社区只有一个大的绿地空间,为的是突出公共观赏价值,但是拉大了绿地与大多数住户之间的距离,缺乏舒适感和安全感,也不利于住户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一些社区景观,按照不同的现状,只需稍加改造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1)只有地砖铺地的社区广场。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社区公共空间,通常以雕塑或是花坛为中心,周围辅以草坪或是灌木,作为社区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明显的缺点就是生态作用差,仅以人工景观作为装饰,显得过于空旷和规矩,公共观赏价值不高。针对这一类的社区空间,我们可以揭掉广场上的部分地砖,种植树木,并在树下设长椅或是石桌石凳。这样既保留了开敞的活动区域,又增加了广场的生机。通过植物的自然分割,在原本纯人工的广场中圈出许多小的自然区域,辅以桌椅等服务设施为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提供活动休息的场所。

(2)有大片草坪的社区空间。一般是社区整体设计追求欧洲风格时会采用这种模式,由于草坪的特殊性,为了避免踩踏引起草皮的破坏,社区管理者往往在草坪中立上警示标语。使人们望而却步,这样一来人们活动的空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了。另外,据科学分析,10的乔木所能提供的碳氧平衡,草坪需要25才能达到相似效果。至于其他如吸烟、滞尘等功效,草坪更是比不上乔木。因此从生态的角度,我们也需要对这类空间加以改造。首先要在草坪之上加种乔灌木创造植物群落景观,既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又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根据社区的自然地形、地貌和水系,形成有山有水有林的绿色生态人居环境。铺设几条石板路或是木栈道,使人们既能进入绿色之中,又不会对绿地造成伤害;做一条旱溪,在旱季可以起到石板路的作用,人们走在上面还有按摩脚底的作用,在雨季,便形成一条小溪,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又可以迅速将地表水引入绿地,既美观又经济。

社区景观的设计与改造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对当地的气候、文化、经济和社会全面了解的程度。因地制宜,才是一个成功设计的基础。由于个人经验及时间的限制,只能讨论社区景观设计与改造的一些表面问题,未能就某一特定实例深入探讨具体问题,但是,在准备此篇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对几本景观类著作及案例的学习,颇有收获。希望今后有机会能实际接触一些相关工程,对景观设计及改造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福智.景观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第4篇:生态景观范文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湾地区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滩涂湿地系统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服务功能显著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减弱。项目区目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海堤填料杂乱无章,现存植被稀疏、杂乱,长势差,岸滩被侵蚀,红树林及海堤形势危急,滨海植被破坏殆尽,大面积松散表土,从陆岸到滩涂都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的现状,未来有可能危及疏浚东西湾航道的建设成果。基于以上分析,本项目应着重从海洋海岸生态恢复、增加海岸带生态景观、提高滨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着手,实现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同时还可以满足市民对生态旅游、娱乐休憩和享受海岸景观的需求,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总体构思和布局

2.1设计理念设计将秉承“近自然”生态理念、文化传承理念、整体景观理念和绿色环保理念。2.2设计目标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环保生态海堤,建立“和谐统一”的生态景观环境;以人为本,形成自然、人文、历史和时代融合的旅游休闲景观海岸;坚持合理、灵活运用技术标准、指标,树立精心创作的生态示范海岸;经济合理、营运安全、资源节约的城市滨海景观精品工程。2.3功能布局笔者在方案设计中将海景、功能设施和绿地环境充分结合,分为四大主题功能区块,自北向南依次是:海洋生态景观区(芦渚鸥鸣)、海岛潟湖游赏区(花影醉鱼)、渔家文化展示区(滨海渔歌)和海滨休闲活动区(碧海椰风),打造新时代防城港首个海岸带生态海堤示范项目(图1)。(1)海洋生态文化景观区(芦渚鸥鸣):位于项目北部,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原生态红树林,是项目的主要观赏区域,是整个规划最为复杂和结构最为完善的岸段,也是红沙环海岸整治的亮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现有的红树林进行保护、恢复和重建,并且充分保护和吸引鸟类的繁殖,增加红树林区域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提升红树林区域的吸引力。通过在红树林之间架起木栈桥,交汇处适当扩展,让游客停留休息,行走在茂密的红树林,沉醉于原生态的气息中。规划配套设计海洋生态广场和观海广场,广场设计以海浪和粼粼波光为主要设计元素,以蓝白为主色调,雕塑小品以抽象海洋生物为主,突出海洋生态文化。(2)海岛潟湖游赏区(花影醉鱼):该区位于项目区中部狭长地带,3个小海湾及退化的红树林是本岸段的突出特征,区内主要有一个海岛———马岭岛和部分带状红树林。作为项目的生态景观廊道,规划着重恢复本区红树林植被以及马岭岛上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草海桐、三角梅等植物,美化海岛。在马岭岛的西侧修建木栈桥,便于位时让人亲近海岛,深入西湾观景。在马岭岛东南侧规划一处人工沙滩,还原防城港滨海城市的特色景观,可让游人光着脚丫玩沙嬉戏,满足人们亲水的天性。在中部,利用一块凹入规划建设用地的红树林区域,通过自然的置石驳岸进行围坝清淤形成人工潟湖,湖花相映,形成花影醉鱼般景象,恢复湿地生态。(3)渔家文化展示区(滨海渔歌):在此区域中充分利用线性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以滨海渔歌文化为主题,主要设计原型为渔船,通过渔具、渔家村居打鱼欢庆等抽象建筑小品进行组合,运用道路、广场、景观亭等元素进行景观空间组织。通过蜿蜒曲折的道路,与周边鱼形状的草地相映成趣,犹如一条条鱼儿在海里畅游。(4)海滨休闲活动区(碧海椰风):该区位于项目区的最南部,靠近城市居民区,规划定位将该区打造成为供市民观海休闲的活动场所。以亚热带植物景观为主,运用带状的空间布置若干个滨海观赏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链珠。沿海堤岸以缓坡式为主,在坡岸边缘种植水生植物,搭配种植耐水及喜水的乔木和灌木以形成立体层次丰富的生态海岸景观。

3植物配置与植被恢复设计

第5篇:生态景观范文

关键词:绿化;生态景观;小城镇

小城镇在我国的城市构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逐年扩大,而小城镇的发展不能仅关注数量扩大,更应该关注品质的提升。由于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城镇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不仅是城市形象的体现,也成为现代小城镇的一个评价标准。绿化是生态景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美化市容市貌等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成为衡量城镇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研究小城镇的绿化建设与生态景观环境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议题。

1.生态景观的基本内涵

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景观是指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不同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的异质性区域,由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组成。因此,城镇生态景观是城镇居民与城镇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和动态特征的异质性区域。小城镇的景观有人造建筑景观和生态环境景观两种[1]。生态环境景观又可分为绿地景观和水域景观[1],其中绿化景观是连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纽带,绿化景观建设应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基础上进行,因此绿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和谐的生态景观,即绿地建设的生态化。

2.小城镇绿化现状

目前,我国的小城镇绿化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2],对于国家规定的在2000年达到绿化覆盖率50%的目标现在已经过去10年,但还是没有达到。小城镇比大中城市更加接近自然,城市环境相对较好,田园风光近在咫尺,更利于创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但是相比大中城市统一绿化,有计划和统筹安排的绿化建设而言,小城镇的绿化建设目前重视程度还很有限,多数地区还停留在自然绿化层面,认为无需进行专门绿化。就产生效益而言,大中城市的绿化建设已经产生了相当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小城镇绿化建设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成效不明显[3]。小城镇对于绿化的生态化认识不到位,多数小城镇认为种了几棵树,铺了几片草坪就是生态绿地,就建成了生态景观,对绿化景观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

3.小城镇绿化生态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1绿化建设脱离实际

目前小城镇绿化建设出现了极端发展的现象,小城镇绿化建设往往不顾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盲目效仿大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一味片面追求体量大、进度快,风格上要么追求仿古园林,假山亭榭[4]。很多城镇没有考虑当地地理环境特点,盲目引进外地观赏植物而忽视本地树种。这使得小城镇绿化建设不仅失去了独特的个性,也耗费大量资金,同时由于彼此效仿,忽略了经济实力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造成了骑虎难下的尴尬居面。

3.2忽视生态效益

小城镇绿化建设,多是形象工程,流于做表面的美化文章,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方便市民使用却考虑甚少。建设城镇绿地过程中过多注重装饰,过分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和图案效果,人工修剪的灌木、草坪以及广场雕塑占据大量空间,人工化痕迹明显,使得绿地形式单一,虽然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但是真正的生态效益却很有限。此外,小城镇绿化草坪铺设过多,这不仅增加了养护成本,对改善空气质量和降低噪声污染的效果也不明显, 生态性也较差,据统计数据表明,乔木的二氧化碳固定量大概是草坪的45倍[5],这充分说明草坪建设除了美化景观的作用之外,生态性极差。

3.3绿地布局不合理

小城镇在总体规划时,缺少生态环境统一规划,造成绿地建设无章可循,空间布局混乱,且不均衡,绿地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公共绿地人均指标偏低。大部分小城镇绿地建设沿主要道路设置,或采取“见缝插绿”的形式,仅把绿地建设做为点缀,绿化植物种类贫乏,结构单一,割裂了城镇内部绿地与大环境绿地的联系。

4.小城镇绿化景观“生态化”的建议

小城镇绿化景观应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生态化是绿化建设的必然选择[6]。这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可以解决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同时也可以预防今后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小城镇绿化建设“生态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绿化景观要素

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基质―廊道―斑块”理论,构建小城镇绿地系统网络,呈现不同的绿化景观,使绿地在空间上具有关联性和点-线-面的多维性。将小城镇地域空间作为绿地景观的基质,成为绿化建设的本底;构建绿色廊道,在小城镇地域范围内,沿道路、沿河流或者在不同绿地彼此相连的通道上建设绿廊;建设绿化斑块,在镇区广场、居住区、公共设施等地区设立块状绿地,作为城市点缀,使得小城镇景观体现生态化的特点。

4.2保护绿化树种多样性,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小城镇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7]。小城镇绿化建设应该本着以地方树种优先的原则,选取乡土树种,同时根据地方自然环境条件,适当选取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使小城镇绿化建设体现物种的多样性。要提高植物的配置水平,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4.3以低碳理念构建绿化生态景观

低碳是指将所有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到最低。目前小城镇绿化建设景观灯等亮化工程的设置虽然增添了城镇的景色,但是却耗费了大量的电力资源,也破坏了一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小城镇绿化建设,应该把握低碳的理念,以科学态度对待周边的生存环境。利用生态工程方法,通过维持环境的生态多样性,建立一种能够抵御外来破坏并且可以自我回复再生的绿化景观,降低人工的管理以及资源能量的消耗,使景观资源持续利用,达到低碳排放目标,真正的体现低碳概念和生态概念。

第6篇:生态景观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而来的社会变化也日益显现。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追求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生活状态与生活气息。生态景观设计已成为现代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纽带,而在生态景观中渗透人本理念,无疑是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景观设计如同人性的塑造,在设计中体现“真、善、美”的诠释,以达到人与自然、生态景观间的相互融合。总而言之,基于人本理念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在“关怀人”、“尊重人”及“引导人”三个方面,以促使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形成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风貌。所以,笔者针对实际的设计情况,从生态景观设计的“真、善、美”三个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人本理念下的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的“真”:对人的尊重

“以人为本”追求人性化的彰显,而尊重是体现生态景观人本思想的重要元素。生态景观在设计之初都要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为服务群体设计出人们心里需求的、精神上愉悦享受的生态景观。例如,在住宅区的生态景观设计时,需要在了解住宅区特性的基础上,与住户真诚沟通,以便于在设计中尊重住户的心里医院及需求,以尊重的态度塑造人们心中所需、所想的生态景观。同时,生态景观设计的“真”,容易促使人与景观的共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特别是人们在生态景观中体会到幸福归属感,那么,生态景观的尊重态度势必倾注了人们的情感、文化需求及地域特色,方可在浓烈的生态景观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1. 以人为本的亲水设计 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景观设计充分挖掘水的内涵,无疑是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在亲水人本化的设计中,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及戏水等内涵的空间场所,形成多元化的水景观设计。在亲水空间的设计中,强调“动静水态”的完美结合:以动态水形成动态水景――水的动姿、色彩、声音营造趣味而活跃的生态活动空间;以静态的水形成静态水景――水的静谧、温馨营造出沉思的空间。这样,在生态景观设计中,景观空间融入了动感与活力,让现代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体验自然带来的乐趣与享受。

2.以人为本的景观小品设计 多彩的内容、五彩缤纷的颜色、美观大方的造型是景观小品的特性,并以此活跃景色、点缀环境、加深环境意境。在以人为本的景观小品设计中,需要把握以下两点:(1)景观小品作为重要的物资载体,其应有效的表达一定的地域文化,强化景观设计带给人们的归属感,人们深切感受到小品景观对自身生活及文化的贴近;(2)景观小品的形态空间要充分的反应社会的文化及观念的发展,在生态景观中对人们形成熏陶及教化的效果。其实,在生态景观设计中,良好的景观小品设计,是激发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的提高城市中心绿地使用率的重要表现。也就是说,以人为本的景观小品设计,可以有效地创造出高质量的户外交流空间,以便于人们更加舒畅的感受大自然。

3. 以人为本的夜景照明设计 在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无论是公园还是住宅区,夜景照明设计都是重要的设计元素。在以人文本的夜景照明设计中,应该体现其带给人们的温暖感、安全感,以消除人们在黑夜中的“恐惧”。所以,在夜景照明设计中,体现人本理念,抓住人们的心理需求,强调人们心灵的一种归属感。在实际的设计中,不同的生态景观内容,其照明方式及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绿地、道路、水景等景观内容,为体现出环境的视觉效果、事物的色彩、质感,需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及照明方式。当然,在塑造景观内容美观效果的同时,照明设计应体现出黑夜中的温暖力量,让人们在黑夜中感受黑夜的魅力,没有恐惧与游荡,而更多地是带给人与自然在夜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4. 以人为本的道路设计 简洁而大方的能量表达,是人本设计理念的追求,在道路的人本化设计中体现明显。在步行路的设计中,设计者要针对人心向于走便捷的特性,可以有机地将硬质景观放入其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设计与人们的需求发生偏差。当然,在设计中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在践行规则的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在道路的行走上更多地是想获得足够的阳光,以避开严寒;而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更多地是想在行坐的过程中,获得足够的阴凉。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在考虑其用途的同时,综合处理好各方面因素,以寻找最人性化的设计方法。这样,不仅强调生态景观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最大程度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生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景观设计的“美”:对人的引导

美是人们对世界的追求,是人们感受大自然纯净之美的心理诉求。在美好的环境中,人的心会为之动容,带给心灵无尽的涤荡。所以,在现代生态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应该体现景观设计对人的引导价值,在满足人们美的需求同时,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防止人们在欲望中的膨胀,让人们在纯净的自然美中回归人性之善。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激化,人的欲望、美的追求,在冲击中逐渐地消磨着环境的没、膨胀着人们的欲望。例如,在北京的某景点处,设计者就别有用心的将“二十四孝图”刻在景点的两边。镌刻的图画非常的精致,画面人物的动态、情境,都给游人带来较大的感动。在景点环境的配置上,为配合二十四孝图,景观设计呈现出温馨而贴近生活,以更好地烘托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彰显生态景观的人性化引导。所以,人本理念下的生态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追求景观的美感、自然感,同时也应该强调人性价值的引导,这种潜移默化中的人本化引导,无疑是体现生态景观价值、和谐景观与人的重要表现。

“压力”似乎成为了现代人生活、工作的重要基调,而个性、舒适、环保又成为现代人的生活追求。所以,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体现自然美态的同时,充分体现引导的价值作用非常重要。我们知道,生态景观是人们休闲、观赏及体验自然的重要窗口,发挥好引导作用非常适宜。生态景观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景观元素,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通过温馨而别致的景观设计,让繁忙的人们停下脚步,静静享受大自然,以更好地精神面貌迎接生活的挑战。总之,人本理念下的生态景观造景,其出发点不再是单纯的美态景观设计,而应该更多地强调生态景观的引导作用,让人们感知生活的美好,涤荡出人们纯洁的心灵。

生态景观设计的“善”:对人的关怀

生态景观是现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是人在现实需要中的本质表现。人是有感情的,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无疑是彰显人本理念的重要因素。在人本理念下的景观设计中,“善”的集中体现是生态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人与环境的交流是体现生态景观对人关怀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了解,并在掌握人的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善”的人本理念设计。

1. 多元化的生态景观设计,迎合不同群体的需求 生态景观面向于社会的不同群体,如何照顾好各群体的需求,是体现人本关怀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其对于生态景观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小孩,体现儿童的天性释放,关怀儿童的健康成长,其生态景观的设计元素更多的是彰显自然的活力与动感,以满足小孩对生态景观的需求;对于年轻人,时尚而落落大方的景观元素更能满足其需求,照顾到年轻人对于自然的个性化追求;而对于中老年而言,别致而归于传统的景观设计最能打动他们,集休闲、观赏为一体的生态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所以,在以人为本的生态景观设计中,强调设计的多元化,以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人群需求,照顾到不同群体的需求,以营造人们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2. 以社会生活需求为导向,在生态景观中关切社会问题 生态景观是一种“另类”的服务,以社会生活需求为导向的人本化设计,更能体现生态景观对人的关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加剧,如何在日益繁华而又疲惫的生活中,给予人们更多地关怀,是生态景观人本化设计的思考重点。在街道、广场及公园,都应给予人们更多地人本化服务。例如,亲子教育成为当前的热点,在生态景观设计中,建立一定的“亲子园”,在有着针对的景观设计中,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搭建桥梁,形成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

结束语

第7篇:生态景观范文

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必须加强水资源在开发和使用中的效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协调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性,将生态景观和生态环境纳入水利工程的设计之中,并融入文化元素,使得水利工程更具人文素养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本文探析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利工程设计;生态景观;文化元素

1引言

在水利工程之中运用生态景观和文化的元素是较为新颖的设计思路,在实际的运用中显示了新的活力和优势,因此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结合关系也是一项新型的研究项目和研究课题。它促使人们在进行工程项目建设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升人工建筑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建设和谐度,使得水利工程建筑物与自然融为一体,提升水利工程的作业效率,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的经济价值意义。

2水利工程设计中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构成的原则组成

2.1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的初衷便是提升水利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其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在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要想使得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水利工程中协调共同发展,就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原则的实现。水利工程设计人员在实际的设计研究中,要综合考虑工程项目与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在满足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将休闲、娱乐、观赏等人文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文化元素的使用效率。

2.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利工程的原则就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虽然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融入进水利工程设计中是为了提升水利工程的人文和谐程度,但是不能只是简单地进行景观工程的设计,忽略水利工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长期性。而是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作为施工的目标,建设建成高质量、高效率的水利工程,坚持综合设计、统一开发建设和提升利用时长的目标为基本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环节。

2.3注重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提升原则

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另一个追求目标便是提升安全性和经济性,力求用最少的资源进行建设和发展,使得水利工程在既符合本身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提升安全性能以及经济效益。在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入的情况下更使得这三者的结合程度要求更高,在保障水利工程设计融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后,也要符合水利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使得水利工程可以顺利运行和工作。

2.4生态系统自我设计和自我恢复原则

大自然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入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和自我设计能力。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相对地利用这一自我设计和自我恢复能力树立全新的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善用自然中积极的自我恢复因素,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体设计,使得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中能更好地发展。

3加强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发展的应用分析

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很好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促进现代水利工程取得更好地运行效果,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水资源进行整合提升,将现代水利工程实际利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得到更好结合。

3.1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水利工程的设计在融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的同时也要时刻践行创新的观念,跟进时代的步伐进行建设设计的更新,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进行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水利工程生态景观与文化元素设计的融合同其他行业是有相关联的,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融合借鉴,对其他行业融合的情况进行创新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考虑保持水利工程自身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综合发展。

3.2提升水利工程设计人员技术水平

我国水利工程设计队伍的设计水平和设计理念整体水平较差,并不能很好地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融合设计进水利工程设计之中,使得水利工程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应用程度不高。因此在选用设计人员的时候应当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审核,选用设计水平较高,责任心强和工作热情较高的人员参与设计,同时也要要求人员严格按照既定计划和目标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和规划,定期完成目标。

3.3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现代化治理

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是为了城市对水资源利用程度的优化和提升。城市具有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极高的特点,这一特点导致了水资源供给和排水压力极大,而水资源在城市和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因此在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注重考虑现代化宏观设计理念,对生态景观型水利工程建设做出明确治理手段和要求,使得水利工程设计可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

3.4水利工程周围绿化和景观设计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资源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要对水资源周围的滩地、斜坡和水土流失易发点进行规划整理,考虑自然景观的发掘和使用设计,建设大众舒适的,休闲亲水空间,综合考虑水资源周围的工程环境恢复、破坏管理和气候影响等重要因素,进行总体绿化和景观设计,使用涵养水源的树种和植被,保护水资源周围的生态环境,提升水利工程的强度、安全性和持久性。在设计时一方面可以利用有益植物进行生物净水净化水质,同时又可以通过人为生态景观的构建,创造一个生物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

4结束语

现代水利工程的设计融合入生态景观和文化元素可以使得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升,并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又不失人类文化气息的景观性和实用性工程建筑,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益。但是这一工程的设计也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和周密的设计,首先在设计时要进行因地制宜的工程建设条件考察,对于不同的环境要做出不同的设计安排,其次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工作,同时要注意选用设计水平较高较好的设计人员进行工程设计,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程的可行性和设计水平效果,力争将生态景观和文化因素进行较好的整合,达到水利工程自然和谐化设计的目的。

作者:韩炜 单位:银川市水电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第8篇:生态景观范文

关键词:观赏草、生态景观、应用价值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wn, ornamental grass, with the domination of the garden style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by andscape designers, is gradually applied in the urban green space, park and the yard, and achieved good landscape effect along with the cover and seasonal plant building the lawn with wild phenomena, flowers covering, and flowers cluster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riefly describes tg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habits of ornamental grass to let more garden workers knowlandscape features and its importance of ornamental grasses and to be applied to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words: ornamental grasses; ecological landscape; application value

中图分类号:TU98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草地在园林空间中为植物造景提供了平面化的规范特质,它可以成为造景的主体也可以为其他植物配置提供理想化的底色和背景,并对人们的视线及运动方向不会产生任何屏蔽或障碍作用,可构成空间自然的连续和过渡。观赏草和草坪草一样的功能,同时较草坪草更具有特殊的观赏价值,而且较施工工艺和养护管理要求高的草坪草在生态习性和造景上有很多优势。

观赏草(Ornamental grass),是一类形态美丽、色彩丰富、观赏价值高的草本植物,有其独特的株形、叶形、叶色、花序以及季节性的韵律美和动感美。观赏草类植物是个相当庞大的族群,除园林景观中具有观赏价值的禾本科植物外,还有莎草科、天南星科、百合科和鸢尾科等的一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1、观赏草的观赏特征和生态适应性

1.1、观赏草的观赏特征

观赏草的美来自于它的自然特征,观赏特性主要体现在植株的株形、叶形、叶色、花序、质地、动感美以及季相变化,为城市植物景观增添了浓厚的田园气息。

形态。观赏草植株的形态多样,株高从几十厘米到数米不等,叶基部分蘖密集,形成强壮、挺拔的茎干,紧密丛生或疏松散生、直立、弯曲或呈拱形等。叶片的形态纤细柔软、变化无穷,与大部分双子叶植物宽大、平展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植株高大挺拔的芦竹,短小刚硬的蓝羊茅,柔软飘逸的狼尾草等。观赏草不像观花植物具有美丽鲜艳的花朵,但其变幻无穷的花序也能产生出特殊的美感,如蒲苇、狼尾草、兔尾草等的花序。

颜色。观赏草的叶片除了浓淡不同的绿色,还有自然古朴的黄色、尊贵壮观的金色、浪漫多情的红色、高贵典雅的蓝色,甚至奇特的黑色,有的品种还有浅色条纹、斑点等,如蓝羊茅、银边草、血草、花叶芦竹、斑叶芒等。观赏草叶片的颜色随季节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有的种类甚至在冬季也有观赏价值,叶片长久不落,如须芒草的叶在夏季色为深绿,秋季转为橘黄色,冬季则变成红色或棕红色;狼尾草的叶初期为浅绿色,夏季深绿色,秋季则变为棕黄色。观赏草花序的颜色也会随季节而变化,如画眉草的花序在开花初期为淡绿色,后期变为红褐色;须芒草花序初期为红色,后期有白色柔毛伸出颖壳;狼尾草的花序初期为淡绿或淡黄色,后变为棕红色至紫红色。

动感与韵律。除了植株形态、颜色等营造的视觉美,观赏草还具有独特的动感美和韵律美。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成片种植的观赏草随风起伏,似浪花在园中翻滚,尽现动感美,这种美的传递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而伴随着观赏草舞动的还有高低起伏、随风变化的沙沙声,这种运动和声音的有机接合,更为城市绿地增添了质朴的乡村气息。

总之,观赏草朴实无华、姿态各异、自然清雅、潇洒飘逸,极富自然野趣,是园林中极具潜力的植物景观元素。

1.2观赏草的生态适应性

观赏草种的适应性非常广泛,其植株根系发达,耐旱能力强,能忍受一定的盐碱度;既可栽在肥水良好的土壤中,也能栽在贫瘠干旱的土壤中,有的甚至能在废弃地和建筑渣土上生长,产生良好的覆盖效果。与其他园林植物相比,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观赏草在一个生长季就能长到成株高度,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如狼尾草在光照充足时长势健壮,花序茂密;芒、荻和芦竹类在种植后基本不用人工灌溉,靠自然降水就能正常生长;蓝羊茅能在海滩边、沙丘上及盐碱荒滩地上生长,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大部分观赏草具有很强的抗病虫害能力,一般情况下无病虫害发生,偶有发生也不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和观赏。所以,其在周年生长中几乎不需特别管护,日常养护要求极低,基本上不用喷施农药,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观赏草植株高大,叶子茂盛,可形成防风屏障;根系强大,可固土护坡,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为蝴蝶、鸟类等有益生物提供栖息地。观赏草又因其生态适应性强、抗寒性强,抗旱性好,抗病虫能力强,不用修剪等生物学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

2、观赏草的应用

观赏草因其形态、色彩、韵律、动感等观赏特征,以及适应性广、养护管理费用低等生态习性,被人们逐渐应用于公园、路边、小区、别墅、水边等处。一些比较自然原生态的草花品种开始大面积运用于城市及其绿地景观中,形成富有田园野趣的植物景观。

观赏草既可以单独成片种植,在城市绿化中大量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植物相互搭配,共同组合成花坛或花境,尤其是与山石或水体配置,线条柔美、色彩缤纷,相得益彰。能丰富场地的植物种类,增加自然野趣,且种植后基本无需修剪和养护管理。

组建观赏草园圃。 将多种形状、质地、色彩、风韵及高矮不同的观赏草植物,进行多种的组合搭配,可以营造出一方精致雅丽、别具野趣的观赏草园圃。

与观叶植物配置。 虽然观赏草的观赏部位主要在叶片,但其仍然能与其他观叶植物配置,改善观赏景象,优化视觉效果。如在叶片平展的常春藤中点缀叶片垂落的观赏草,改变单一形状的作用,整个植物景观显得异常丰满。

作为过渡带。 观赏草作为过渡带种在树林和草地之间,可产生很好的林草过渡效果。此外,在水体和陆地之间,种植一些耐湿性的观赏草,可以将水体与陆地自然地连成一体,营造出一个从浮水到挺水再到陆地的过渡带湿生植物景观。

作为隔离带。 将观赏草种植成密集的一排,可形成一堵绿色的屏蔽活墙体,隔离开园中的各个分区。有时为了遮挡园内的景物,可种植高大的田茅、芦竹、荻草、蒲苇等,形成别具特色的自然屏障,起到其他植物难以替代的美感作用。

应用于水景。 相当数量的水生观赏草种类柔弱细致,与具有坚挺叶片的湿生植物配置应用,非常别致。同时,观赏草在适宜的光照下,其轻盈的花序和摇曳的叶片在水面上形成美丽的倒影,构成一幅幅别有风韵的优美水景图画。

应用于隐蔽生境。 大多数观赏草喜阳,但也有少数亦耐半阴,在隐蔽生境中生长旺盛,且具有美丽的色泽。如优雅的金叶苔草与矾根和玉簪的质地形成鲜明的对照,可以一同配置在荫蔽的小径旁边,且观赏效果优良。

应用于坡面绿化。 观赏草既可控制水土流失,又不需要经常养护,是坡地绿化理想的实用材料。可将质地、色泽、习性不同的观赏草种植在坡地上,一起形成美丽的整体景观;或将其与一些耐旱的其它草本植物配置在一起,营造色彩缤纷的坡面景观。

3、观赏草应用的两大趋势

芒类成观赏焦点:近年颇为流行的花叶芒、斑叶芒、细叶芒、以及荻等均属此列。这些植物不仅形体高大,一丛丛本身就能构成孤赏景观,而且大多数植物具有观赏价值颇高的花序,秋季观花效果也不错。由于芒类植物耐寒性较强,大多在北方能够露地越冬,且为多年生草本,因而成为园林设计师青睐的对象,常被设计成公园绿地或庭院花境中的孤赏景,或者在河岸、坡地成片种植成壮观的观赏草景观。

苔草变流行地被:苔草是观赏草中的另一大类群,通常植株低矮细腻,是优良的耐阴地被,其中矮丛苔草和披针叶苔草叶片狭长、柔软、细腻,尤其美丽。此外还有涝峪苔草和青绿苔草,是城市立交桥下、建筑物背阴面、林下绿化的优良地被植物,绿期长,且耐贫瘠土壤。

4、园林中应用观赏草应注意的问题

有些观赏草与杂草在形态上很接近,容易混淆,尤其在幼年期,极大地影响了观赏草的景观,而且给养护管理带来了困难,所以要适当加强管理。

还有些观赏草的适应范围广,生命力很强,极易蔓延成害,不但影响绿地景观,而且容易对当地植物造成生存威胁。因此,试验引种研究尚不成熟的观赏草种切勿推广,以免造成生物入侵。例如加拿大一枝黄花最早是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的,

第9篇:生态景观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26-02

1 引言

长期以来,河道主要考虑的是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问题,造成河道断面型式单一,走向笔直,河道护坡结构也比较坚硬。由于对河道坡面采取了封闭的形式,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因此遭到了破坏;另一方面,各种水生植物难以在坚硬的结构坡面上生长,水生动物也因此失去了生存空间,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链因坚硬的护坡结构而断裂。同时,由于忽视了对城市河道在社会、环境、经济等各方面价值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河道失去了原有的水边环境,人们少了娱乐、休闲和亲水的好去处,城市也因此失去了灵性。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水域空间的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改善水域空间的景观,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就成为现代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2 城市河道的作用

2.1 生态走廊

河流是水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流动通道,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河流走廊具有维护大地景观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作用。同时,河滩中的自然岸线、湿地等景观生态区是城市的宝贵财富,生态脆弱地带和群落类型的代表性样本,如洪泛区、冲击滩涂等,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景观等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潜力[1]。

2.2 休闲通道

河道及滨水区是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之一,在考虑河道及滨水区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布置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的活动设施,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河开放空间。并与城市内部的开放空间系统形成完整的网络。

2.3 开发热点

在今天,对滨水区及河道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早已超越了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层次,多数城市开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拉动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良好的河道及滨河景观,能够带动周边土地的开发建设,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 基于自然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途径

3.1 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恢复

河道改造的首要任务是水域生态系统的维护与恢复。对城市河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应坚持“保持河道自然风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河流生态功能”的开发原则。

(1)河道生态功能的恢复与建设应以城市水系为基础,建立湿地保护区、生态公园或扩大滨水绿地范围,加强完善水系和绿地的联系网络。植被覆盖良好的河岸对提高整个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特别能改善城市热岛效应。

(2)生境的质量和物种的数量都受到廊道宽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m以上时才能有效发挥环境保护方面的功能,包括降温、过滤、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生境多样性的作用;河岸植被在60m的宽度,则可以满足动植物迁移和生存繁衍的需要,并起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2]。

3.2 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

(1)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使设计的横断面的复杂化。要造成河岸边坡有陡有缓,能缓则缓;堤线距水面有宽有窄,能宽则宽。在一定长度内,形成水流速度有快有慢,在岸边甚至造成滞流,回流,以便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切忌河道截弯取直,避免直线段太长,用蜿蜒、蛇形、折线等代替直线,因为自然状态的河流不会是笔直的。

(2)生态化护坡。天然河流岸线基本都是蜿蜒的,沿线由天然植被或石块分布或镶嵌在岸边,既降低近岸流速保护了河岸,又稳定了河势;对于坡度缓或腹地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护自然状态,配合种植适合滨水且根系发达的植物,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料、木材护底,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

(3)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在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也应利用河道绿化带降低挡墙高度、通过设置亲水平台以增加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

(4)对于河道两岸空间充裕的河段,宜建造斜坡防护为主。即采用斜坡植草防护,在天然稳定护岸的基础上,利用斜坡造鱼巢,埋大柳纸、水杨纸等,同时在控制河道岸线外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避免土壤硬化和。

3.3 水体净化及水污染治理

城市河道中水的质量对水域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是对水源的重要危害,而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汇入河道,也会使城市河道中的水质下降。因此,有效截流污水的工程措施是在城市河道改造整治过程中应予考虑的。

3.4 乡土植物选择与生物修复

建立稳定的水滨乡土植物群落并保证其自然演替不受干扰,应成为河道改造和整治的重要内容。除剔除危害性外来物种外,应尽量以乡土植物为骨架建立结构稳定的滨水植物群落,从而得到半自然、近自然和自然形式的景观。乡土植物能体现出明确的地域特色,并对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有重要影响。

3.5 河滨空间营造及亲水景观设计

河岸的亲水设计是河道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利用亲水平台和开敞的滨水空间,不仅可以使城市居民有机会亲水,而且通过趣味性的设计使人们有兴趣亲水[3]。利用河岸植被的覆盖和自然生态要素,不仅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而且满足人们享受自然的要求,在河岸带上利用地形和地势营造植物生长、水流变化、昆虫活动、鱼类洄游、水陆过渡等不同区域景观,实现亲水目的。

4 结语

水是生命的最基本条件,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城市河道作为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应该成为城市中理想的生态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绿色休闲场所。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以及滨水景观,不仅可以大大改善城市面貌,且可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重视城市河道巨大的生态功能和娱乐价值,从而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20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