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在我们为人处世中的重要性。而礼仪作为商务谈判的重要主成部分,更是不可小觑其重要性。礼仪可以说始终贯穿于商务谈判的前前后后,所以不仅只限于商务谈判人员,所有从事与外贸有关的人员,在与外国商务人员交往时,如何做到言行得体有礼,直接关系到商务谈判是否能成功,生意是否能做成等等重大问题。那么,说到这儿,到底何为礼仪?当然,我们现在说的礼仪没有包含孔子他老人家那个年代的有封建暧昧的“礼”。简单地说,礼仪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之中,自始至终地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其实做起来一点也不简单)。而所谓商务谈判礼仪,就是指在长期的商务谈判交往过程中,满足迎合文化的适应性而形成的行为或活动的规范。请注意,这里出现两个词——“律己”和“敬人”。所谓律己,就是用一定的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良好的内在修养,不仅使自己充满自信,而且获得对方的尊重;
所谓敬人,就是通过一定的礼仪,更好地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好与善意,增进彼此的信任和友谊。还有,因为你是跟外国人做生意,谈的是国际商务谈判,而众所周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历史、经济、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所以你表现出来的礼仪还得满足“迎合文化“的适应性。这一点,孔子他老人家在两千多年前也早就懂了。有诗为证:“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么,商务谈判礼仪中到底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仪容仪表仪态这里所谓的仪容仪表仪态简单一点地说,就是穿着打扮。古语云:“女为悦己者容”。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打扮可以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别人扮,就是穿给别人看的。因为给人的第一整体印象是尤为重要的,所以,在参加商务谈判之前,你得把自己漂漂亮亮地“包装”好才行!
(一)、仪容仪容其实强调了仪表里的一个重要环节——脸部、面容。我们说员工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员工个人素养体现着一个企业化的程度。但你不能要求每一个谈判人员都是帅哥美女吧。但你一定要做到“整洁”这一点。整洁者好看也,自然也能弥补你相貌的先天不足。单单一个干净整洁的形象就能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地,对男士来说,特别是讲究庄重保守的商务人员来说,首先你头发不能太长吧。一般来说,男士头发不能过耳。还有,平时你还要把头发梳理的整洁,要洗干净,无异味;
而脸部对男士来说特有的就是胡须了。参加谈判之前,你得把你一脸渣子处理干净了,有时候长长的鼻毛也是有必要修一修的。这都是最基本的了。对女士来说,头发长是可以,但也要有个限度,一般到肩就可以了。管理严格的公司还有要求,比如必须绑起来之类的。至于装饰,你总不能插上十几朵花去参加谈判吧,适当就行。还有就是化妆的问题。你是去谈判的,不是去秀姿色,耍美人计的,切不可花枝招展,浓妆刺眼。谈装、素装方能符合商务人员的身份。
(二)、仪表所谓仪表,就是服装了。服饰礼仪最基本的就是整洁雅致了。得体的服饰,不仅是个人仪表美、素质高的表现,而且是对他人的尊重。商界历来最重视服饰规范,服饰是商人成功的关键。对国际商务谈判这种正规场合更是要求穿得传统、庄重、高雅。对于男性,一般应穿西装系领带,一套非常合体的深色套服—通常是蓝色、灰色或黑色—会适合大多数国家,甚至包括出席谈判宴会或看演出。对于女性,职业套装则是最佳选择,这在世界任何地方都适用。男性切忌穿非正式的休闲装,运动装;
女性切忌穿得太露、太透,也切忌佩戴太多首饰,适当点缀一、两件即可。无论男性或女性,稀奇的发型、过分的化妆、大量的珠宝、浓浓的香水味都会损坏商务职业人员的形象,给外国商人送去错误的信号。中国有句俗话: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在日常生活中是这样,可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却是大忌。
(三)、仪态仪容仪表有时候是一个静态的问题,而仪态更倾向于动态,是一个整体的协调。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狂”。一个人的风度、教养往往是举止动作是否协调得体的问题。仪态简单地说就是包括言、站、行、坐、吃。每个人的习惯都不同,或许还有些坏习惯。但商务谈判中不容你有那些坏习惯,所以平时就得多加注意,并改进。关于“言”,孔子他老人家有句话说的好:“恭而无礼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乱,直而无礼绞。”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即是说: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
过於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
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的人就会鲁莽惹祸;
心直口快的人不懂得礼法就会尖伤人。可见,恭敬、谨慎、勇敢、直率,如果不讲礼貌,不受礼有约束,就会变得不文明,甚至不道德,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际之间的和谐。所谓“祸从口出”,言语是重中之重啊;
站的话,一个字,就是要直。要平视前方,肩平,胸挺,腹收,双腿并拢,两手垂放——站如松是也;
行跟站是差不多的,行只是占的动态表现,但不要求你“动如风”,别忘了你是商务人士;
坐要有坐姿,尊卑有序,请客人、地位高的人先坐;
还有,因为是做生意,难免上下酒店,请下客,吃可是个大学问啊。一般来说,吃时是不制造噪音的,你还要了解对方的饮食习惯、禁忌等等。二、迎送礼仪迎来送往是商务谈判中经常发生的社交活动,也是国际商务谈判中一项基本礼仪。一般来说,谈判一方对应邀前来参加谈判的人员,对将要来到何即将离去的客人,都要根据其身份、交往性质、双方关系等因素,综合考虑安排相应的迎送。
(一)、迎送规格迎送规格,应当依据前来谈判人员的身份和目的,本方与被迎送者之间的关系及惯例决定。一般是按对等原则来迎送的。比如,对方是总经理带团来华,我方也应派总经理级别的人员去迎接。但在实际中,有时因为机构设置不同,当事人身体不适等等一些原因而不能完全对等接待,这时便可灵活变通,由职位和身份相当的人士作为替代者。
(二)、准确掌握来员抵离的时间迎送人员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来员抵离的时间,及可以顺利迎送客人,又可以不过多地耽误迎送人员的时间,提高迎送效率。这个应该要注意以下五点:第一,须双方商定时间;
第二,时间约定要精确;
第三,要适当留有余地;
第四,要反复确认;
第五,严格遵守时间。还有关于迎送过程中的有关手续和购买票证等事务,应指定专人办理,如办理车票、飞机票、出入境手续、行李托运等等。
多听少说
缺乏经验的谈判者的最大弱点是不能耐心地听对方发言,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谈自己的情况,说自己想说的话和反驳对方的反对意见。因此,在谈判中,他们总在心里想下面该说的话,不注意听对方发言,许多宝贵信息就这样失去了。他们错误地认为优秀的谈判员是因为说得多才掌握了谈判的主动。其实成功的谈判员在谈判时把50%以上的时间用来听。他们边听、边想、边分析,并不断向对方提出问题,以确保自己完全正确的理解对方。他们仔细听对方说的每一句话,而不仅是他们认为重要的,或想听的话,因此而获得大量宝贵信息,增加了谈判的筹码。有效地倾听可以使我们了解进口商的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修改我们的发盘或还盘。“谈”是任务,而“听”则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天份。“会听”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谈判员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在谈判中,我们要尽量鼓励对方多说,我们要向对方说:“Yes”,“Pleasegoon”,并提问题请对方回答,使对方多谈他们的情况,以达到尽量了解对方的目的。
巧提问题
谈判的第二个重要技巧是巧提问题。通过提问我们不仅能获得平时无法得到的信息,而且还能证实我们以往的判断。出口商应用开放式的问题(即答复不是“是”或“不是”,需要特别解释的问题)来了解进口商的需求,因为这类问题可以使进口商自由畅谈他们的需求。例如:“Canyoutellmemoreaboutyourcampany?”“Whatdoyouthinkofourproposal?”对外商的回答,我们要把重点和关键问题记下来以备后用。
发盘后,进口商常常会问:“Cannotyoudobetterthanthat?”对此发问,我们不要让步,而应反问:“Whatismeantbybetter?”或“Betterthanwhat?”这些问题可使进口商说明他们究竟在哪些方面不满意。例如,进口商会说:“Yourcompetitorisofferingbetterterms.”这时,我们可继续发问,直到完全了解竞争对手的发盘。然后,我们可以向对方说明我们的发盘是不同的,实际上要比竞争对手的更好。如果对方对我们的要求给予一个模糊的回答,如:“Noproblem”,我们不要接受,而应请他作具体回答。此外,在提问前,尤其在谈判初期,我们应征求对方同意,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若对方同意我方提问,就会在回答问题时更加合作;二是若对方的回答是“Yes”,这个肯定的答复会给谈判制造积极的气氛并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使用条件问句
当双方对对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谈判将进入发盘和还盘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用更具试探性的条件问句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具体情况,以修改我们的发盘。
条件问句(conditionalquestion)由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和一个问句共同构成,这个问句可以是特殊问句也可以是普通问句。典型的条件问句有“What…if”,和“If…then”这两个句型。例如:“Whatwouldyoudoifweagreetoatwo-yearcontract?”及“Ifwemodifyourspecifications,wouldyouconsideralargerorder?”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条件问句有许多特殊优点。
(1)互作让步。用条件问句构成的发盘和提案是以对方接受我方条件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只有当对方接受我方条件时,我方的发盘才成立,因此我们不会单方面受发盘的约束,也不会使任何一方作单方面的让步,只有各让一步,交易才能达成。
(2)获取信息。如果对方对我方用条件问句构成的发盘进行还盘,对方就会间接地、具体地、及时地向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例如:我方提议:“Whatifweagreetoatwo-yearcontract?Wouldyougiveusexclusivedistributionrightsinourterritory?”对方回答:“Wewouldbereadytogiveyouexclusiverightsporvidedyouagreetoathree-yearcontract.”从回答中,我们可以判断对方关心的是长期合作。新获得的信息对以后的谈判会很有帮助。
(3)寻求共同点。如果对方拒绝我们的条件,我们可以另换其它条件构成新的条件问句,向对方作出新的一轮发盘。对方也可用条件问句向我方还盘。双方继续磋商,互作让步,直至找到重要的共同点。(4)代替“No”。在谈判中,如果直接向对方说“No”,对方会感到没面子,双方都会感到尴尬,谈判甚至会因此陷入僵局。如果我们用条件问句代替“No”,上述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例如:当对方提出我们不能同意的额外要求时,我们可用条件问句问对方:“Wouldyoubewillingtomeettheextracostifwemeetyouradditionalrequirements?”如果对方不愿支付额外费用,就拒绝了自己的要求,我们不会因此而失去对方的合作。
避免跨国文化交流产生的歧义
国际商务谈判大多用英语进行,而谈判双方的母语往往又不都是英语,这就增加了交流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尽量用简单、清楚、明确的英语,不要用易引起误会的多义词、双关语、俚语、成语。也不要用易引起对方反感的词句,如:“Totellyouthetruth”,“I'llbehonestwithyou…”,“Iwilldomybest.”“It'snoneofmybusinessbut…”。这些词语带有不信任色彩,会使对方担心,从而不愿积极与我们合作。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个严重通病是“以己度人”,即主观地认为对方一定会按照我们的意愿,我们的习惯去理解我们的发言,或从对方的发言中我们所理解的意思正是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Yes”和“No”的使用和理解。曾经有家美国公司和一家日本公司进行商务谈判。在谈判中,美国人很高兴地发现,每当他提出一个意见时,对方就点头说:“Yes”,他以为这次谈判特别顺利。直到他要求签合同时才震惊地发现日本人说的“Yes”是表示礼貌的“Ihearyou”的“Yes”,不是“Iagreewithyou”的“Yes”。实际上,“Yes”这个词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除了以上两种以外,还有“Iunderstandthequsetion”的“Yes”和“I'llconsiderit”的“Yes”。“No”的表达方式也很复杂。有些文化的价值观反对正面冲突,因此人们一般不直接说“No”,而用一些模糊的词句表示拒绝。例如,巴西人用“Somewhatdifficult”代替“impossible”,没有经验的谈判者若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浪费时间,延缓谈判进程。因此,我们必须尽量了解对方的文化,对方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无误地传递和接受信息。
为了避免误会,我们可用释义法确保沟通顺利进行。释义法就是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解释一遍,并询句对方我们的理解是否正确。例如,对方说:“Wewouldacceptpriveifyoucouldmodifyyourspecifications.”我们可以说:“IfIunderstandyoucorrectly,whatyouarereallysayingisthatyouagreetoacceptourpriceifweimproveourproductasyourequest.”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加深对方对这个问题的印象。
最后,为确保沟通顺利的另一个方法是在谈判结束前作一个小结,把到现在为止达成的协议重述一遍并要求对方予以认可。小结一定要实事求是,措辞一定要得当,否则对方会起疑心,对小结不予认可,已谈好的问题又得重谈一遍。:
做好谈判前的准备
谈判前,要对对方的情况作充分的调查了解,分析他们的强弱项,分析哪些问题是可以谈的,哪些问题是没有商量余地的;还要分析对于对方来说,什么问题是重要的,以及这笔生意对于对方重要到什么程度等等。同时也要分析我们的情况。假设我们将与一位大公司的采购经理谈判,首先我们就应自问以下问题:
——要谈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有哪些敏感的问题不要去碰?
——应该先谈什么?
——我们了解对方哪些问题?
——自从最后一笔生意,对方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果谈的是续订单,以前与对方做生意有哪些经验教训要记住?
——与我们竞争这份订单的企业有哪些强项?
——我们能否改进我们的工作?——对方可能会反对哪些问题?
——在哪些方面我们可让步?我们希望对方作哪些工作?
——对方会有哪些需求?他们的谈判战略会是怎样的?
祝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口头祝贺、电话祝贺、书信祝贺、传真祝贺、贺卡祝贺、贺电祝贺、点播祝贺、赠礼祝贺、设宴祝福等等,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在多数情况下,几种方式也可以同时并用。
祝贺的时机,也需要审慎地选择。对商界人士来说,适逢亲朋好友们结婚、生育、乔迁、获奖、晋职、晋级、过生日、出国深造、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之时,应当及时向其表示自己为对方而高兴。不然,就有疏远双方关系、心存不满或妒嫉之嫌。碰上节日,出于礼貌,向亲朋好友们道贺,也是必要的。
对于关系单位的开业、扩店、周年纪念、业务佳绩,予以祝贺,亦为“义不容辞”。
一般说来,口头祝贺,是商界人士用到的机会最多的一种祝贺方式。口头祝贺,在总体上的礼仪性要求,是要简洁、热情、友善、饱含感彩,是要区分对象,回避对方之所忌。
通常,口头上的祝贺都以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例如,“恭喜,恭喜”、“我真为您而高兴”、就是国人常用的道贺之语。“事业成功”、“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生活幸福”、“阖家平安”、“心想事成”、“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大家也人人耳熟能详,百听不厌。
对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刻,道贺之语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在祝贺同行开业时,“事业兴旺”、“大展宏图”、“日新月异”、“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恐怕是对方最爱听的话。
在祝贺生日时,除了“生日快乐”可广泛使用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这种老寿星爱听的祝词,就不宜对年轻人尤其是孩子们来讲。
对新婚夫妇,使用“天长地久”、“比翼齐飞”、“白头偕老”、“百年好合”、“互敬互爱”、“早生贵子”之类的祝贺语,能使对方更加陶醉在幸福与憧憬之中,多多益善。
有些话本意不错,但可能犯一些人的忌讳,故宜加以回避。例如,乘飞机者,不喜欢祝他“一路顺风”,——因为这对飞机飞行有碍、香港人不爱听别人祝他“快乐”,——爱讨“口彩”的他们,往往把“快乐”听成了与之发音一样的“快落”,那样岂不是太不吉利了。
若明知一位小姐才疏学浅,事业上难有重大进展,那么就不该祝她“事业有成”,免得让人家“感时花溅泪”。代之以“生活幸福美满”,大概才能让对方芳心大悦。
如果说适时而得体的祝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密切感情,促进友谊的话,那么一句恰当的慰问语,也可以把商界人士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及时地传达给自己的交往对象,像“雪里送炭”一样温暖对方孤寂和伤感的心灵。
慰问,就是在他人遭遇重大变故,如患病、负伤、失恋、丧子、丧偶、婚姻裂变、极感痛苦忧伤,或破产、关厂、失业、休学、研究受阻、市场开拓失败,遭受困难挫折之时,对其进行安慰与问候,使其稍安勿躁,稳定情绪,宽心放眼,去除或减轻哀伤。在适当的时机,还可给予对方一定的支持与鼓励。
慰问,首先要表现得“患难与共”。不论是表情、神态,还是动作、语言,都应当真诚地显示出慰问者的“同舟共济”之心,体贴关心之意。
例如,在慰问逝者的亲属、探视伤病员、安慰失恋者时,应表情凝重,语调深沉舒缓,语言饱含关心与同情之意。若是嘻嘻哈哈、喜眉笑眼,语调尖锐、油滑,语言随意、放肆、轻浮,就会给人以“彼方悲伤之日,即是我方开心之时”的幸灾乐祸的感觉。
当然,也不宜矫枉过正,表现过分。若是一见面就表现得“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人未语,泪先流”,搞得被慰问者伤心落泪,恶化其情绪,亦属不当之举。
其次,慰问语的重点是关心、体贴与疏导。
对生活困难者,可询问其具体的难题,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援助。
对工作受挫者,应鼓励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古英难多磨难,从来纨袴少伟男”,支持其再接再厉,奋起直追。
对失恋者,可以“王顾左右而言他”,免谈此事,尤其不宜评论对方原先的那个“他”或“她”。也可以劝慰其“天涯何处无芳草”,或“大丈夫何患无妻”。
对于颓废之人,则可以多一些激励。告之“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最后,慰问语应选择得适当。
不要嘲讽、指责对方。说什么:“当初我也碰上过这事,但我可不这样”,“瞧瞧,我原先说什么来着,‘不听好人言,吃苦在眼前’”,都很没有水平。
[关键词] 文化差异;国际商务 礼仪 障碍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当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掌握和运用得体的涉外礼仪知识,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社会特有的风俗、习惯、信仰及社会结构。简单的讲,文化就是社会实践和信仰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由于中西方(在这里西方主要指讲英语的英、美等国)地理位置不同,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的文化规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语义的不同
含义是词的隐含的附加的意义。据《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含义即“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含义”。也就是说,词的含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和明显的意义。对于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人来说,要正确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词语的真正含义,以免在对外商务活动中令人贻笑大方甚至引起误会和不快。例如,dragon(龙)这个词,在汉语中“龙”是伟大、吉祥的化身,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凶恶、残忍的象征。再如old(老)一词,在中文中“老”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但在西方人眼中,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有“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西方人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不胜枚举,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以及“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由于中西方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深刻寓意也不尽相同。首先,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其次,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汉语中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如汉语中的“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惟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等。
2.体现在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例如,当受到表扬和赞美时,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你的鼓励”之类的话,表示肯定了对方的评价。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同样难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和象征着喜庆、欢乐和热情,所以新娘在婚礼上身穿大红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因此新娘在婚礼上身披洁白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被视为不祥之兆,是葬礼服饰。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心理,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西方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既然语言体现思维方式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外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换言之,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性、程序、方式和体现的风度等。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因此,在对外交往中,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性上。所谓独特的民族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其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因而都有表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习俗礼仪,在对外交流和谈判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爱“面子”。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面子”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面子”;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则看重利益,在“面子”和“利益”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独特民族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在对外商务合作中做得更好。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国际商务合作的失败就在于礼仪细节的缺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懂得并掌握必要的礼仪与礼节是对外商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尊重习俗和禁忌。不尊重客人,是最大的失礼。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连猪革制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把牛当“神”,绝不吃牛肉;吃抓饭的国家,如印度、马里、阿拉伯等国家,认为左手不清洁,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作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 尊重对方国家的习俗和禁忌, 这才是成功之道。
2.女士优先原则。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要做到女士优先,这是一种美德。乘车、下电梯时,请女士在先;在用餐或宴会席上,如果邻座是女士,请女士先行入座;进出大门主动帮女士开门、关门。这些都应养成习惯。
3.遵时守信。参加各种对外商务活动,一定要按时到达,不能提前过多,更不能迟迟不到。如果不能赴约,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如确实因某种原因迟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时间,无故失约,在国际上是失礼的行为。
4.举止端庄,言行适当。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如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坐着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其他细节。切勿随地吐痰。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在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嗝,伸懒腰。参加对外商务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我国是礼仪之邦,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学生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礼,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诚恳和善,就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2]Earl and Katharine Willmott. Western Manners[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6
[3]李荫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双方见面后,宾主就应相互介绍。介绍分为自我介绍,为宾、主双方充当介绍人和被第三者介绍给对方三种情况。在无第三者的情况要进行自我介绍,其常用语言是“我叫×××,在某单位工作。”“恕我冒昧,我是某某单位的×××。”“您就叫我×××好了”。如果一方是二人以上,则由身份最高者出面做自我介绍,然后再将其他人员按一定顺序一一介绍给对方。
如何介绍
为宾、主充当介绍人,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介绍。一般是,先将主人介绍给客人;先把年轻的介绍给年长的;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以示对客人、年长者和女士的尊重。
被第三者介绍给对方时,要说“您好”“久仰久仰”或“见到您非常高兴”,并主动握手或点头示意,表示友善、创造良好气氛。
有些国家(如日本)的客人习惯于以交换名片来介绍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这样双方见面时,只需将自己的名片恭敬地递给对方即可。
若宾主早已相识,则不必介绍,双方直接行见面礼就可以了。
在双方介绍时,如遇有外宾主动与我方人员拥抱时,我方人员可作相应的表示,万不可推却或冷淡处之。
不同场合的介绍
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相识。为他人介绍,要先了解双方是否有结识的愿望,不要贸然行事。无论自我介绍或为他人介绍,做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谈的人中,有你所熟识的,便可趋前打招呼,这位熟人顺便将你介绍给其他客人。在这些场合亦可主动自我介绍,讲清姓名、身份、单位(国家),对方则会随后自行介绍。为他人介绍时还可说明与自己的关系,便于新结识的人相互了解与信任。介绍具体人时,要有礼貌地以手示意,而不要用手指指点点。
在加拿大,“谢谢”是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几乎到了只要张嘴说话就必含这个词的地步。超市付款,收银员对顾客说谢。上公共汽车,司机对乘客说谢。帮人做事,固然会获得一个谢字,雇主让雇员做某件事,也说个“谢”字。最有趣的是老板发支票,谁对谁说谢?这就看谁反应快了。我是个按小时拿钱的临时工,有一次下午二时半完活儿,但还没有享受法定的十五分钟带薪休息,韩国裔经理怕我不了解规距,特意让我看薪水记录,告诉我因为没让我休息就收工了,所以多记了十五分钟,然后他说:“谢谢你。”笔者到今天也没搞清楚,他为什么要说谢。久了就会发现,礼貌用语不离口,成了加拿大人的习惯。既然是习惯,是否发自内心就另当别论,可张嘴闭嘴都是谢,总比啥也不说或者出口成脏强上百倍。对于万里移民的中国人来说,刚抵新地,就在公交车上听到金发碧眼们说谢谢、早晨好,不能不在第一时间产生好感。
多用礼貌用语是个好习俗,华人新移民抵加时间长了,也是往往谢不离口。甚至从谢字使用的频度上,就能分出谁是老移民谁是新移民来。
谢不离口是客气,直呼其名,也不见得就是不客气。加拿大直呼其名的习俗,中国人短时间还真习惯不了。在中国,你进入一个从未进入的企业或衙门,很快就能从带职位的称呼中搞清一二三把手,又能从沾亲带故的叫法里分清谁是谁的晚辈,谁是谁的师父。在加拿大,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私人场合,人与人之间一律直呼其名。在需要表示尊重的场合,在人名后面加上“先生”或者“女士”,小学生就是这么称呼老师的。不过到了大学,学生和教授之间一般就叫名。没有“陈总”、“王主任”、“张秘书”的称呼,也没有“刘哥”“邓姐”“李叔”的关系,一切平静如水。
■对目标公司所在地、规模、在全球的活动概况等要事先有所了解,包括总公司在国内设立分公司的时间、业绩表现、经营规模,以及今后打算开展的业务等,若能得到业界的评价更好。如无法得到书面资料,也要设法从该公司或其他同业中获得情报。
■面试时自我介绍内容应强调应征的动机以及想应征的岗位,因此收集好相关岗位的情报,自我介绍时才能胸有成竹,切合主题。
■准备好所有证书材料,譬如与专业能力相关的资格证书,或参加培训的资料,最好和应征职务有直接关联,不但可证明自己在这一方面所做的努力,也表示具有这个潜能。
谈吐3P原则
自我介绍时应该记住“3P原则”:Positive(自信),Personal(个性),Pertinent(中肯)。谈吐自信,就是要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让面试人充分了解你的优点与潜能。突出个性,就是要把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发挥出来,强调自己的专业与能力。语气中肯,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也不要涉及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自我介绍应简洁明了,给面试人留下思路清晰、反应快捷、逻辑性强的印象。自我介绍时间不宜太长,话不宜太多,最好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不要一谈起自己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以免言多语失。另外,在自我介绍时应避免过多地使用“I”(我),不要每个句子一开头就冒出一个“I”字,给人留下自我标榜、以自我为中心的印象。
灵活的应聘者往往会把“我”开头的话,变成“你”字打头。例如,面试人说:“Willyoupleasesaysomethingaboutyourself?”(请你谈谈自己的情况好吗?)应聘者则说:“Doyouwantmetotalkaboutmypersonallifeortosaysomethingaboutthejob?”(你想让我谈谈我个人的生活呢,还是与这份工作有关的问题?)这样,你的谈话就把面试人摆了进去。这种谈话的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面试毕竟是面试人与应聘者互相沟通的一种场合,应聘者时常把面试人摆进自己的谈话当中去,自然而然就起到了互相沟通的作用。
围绕3方面表现
回答问题时口齿要清晰、语调适中。内容要有条理、避免重复。介绍工作经历采用倒序,从最近一份工作谈起,着重强调有利于新工作的职务经历。最好能说明曾担任何种职务、实际成绩、业绩等,以及自己的工作对原来公司的影响。凡和此次应征不相关的内容,尽量避免提及。话题紧扣以下3方面来展现自己的优势。
能力当你知道招聘单位目前急于用人时,首先把自己的专长讲足说够,然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Ithinkyourunitneedsamanlikeme.(我想,贵单位需要象我这样的人才。)用这样的句式,让面试人认为你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说话,在替他们的发展考虑问题,于是更容易接受你。陈述自己的任职资格时,可以这么开头:I’mqualifiedforthejobbe鄄cause……(我能胜任这项工作,是因为……)接着陈述理由。当面试人在审视你究竟能不能胜任此职时,参照的标准已不再是他心目中的标准,而是你列举的理由。
关键词: 高职 《国际商务礼仪》课程 实践教学
礼仪,包括一个人的仪表、体态、言谈举止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修养程度、精神面貌,是人与人之间相关沟通了解,进行商务活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规范的礼仪不仅影响到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关系到公司甚至国家的荣誉。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涉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这几年一直高速增加,很多高职都开设了涉外专业,并将《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列为核心课程。但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设计,一直是教学难点,部分学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完全流于形式,加上学生自身不重视,使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构建一套适合高职特色的《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简介
《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是高职涉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结合涉外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及业务中的相关礼仪环节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涉外交往的相关礼仪规范。涉外礼仪就是人们参与国际交往所要遵守的惯例,是约定俗成的做法。它强调交往中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
二、学习《国际商务礼仪》课程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活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交流的时间、地点、方式都带有国际化的特征,就算在具体的货物交易过程中,面对面的交流次数、时间也非常有限。一个具备高素质国际商务礼仪的工作人员将在商场上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国际商务活动最核心的两个环节分别是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和后续交易、资金结算,这两个环节既是情感沟通的环节,又是经济利益重新分配的环节,因此,周到的商务礼仪将是很好的剂。
高职涉外专业开设《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满足涉外商务企业对员工的需求
根据我校涉外专业(涉外秘书、涉外旅游、国际贸易等)的人才需求调查表显示,浙江省的涉外企业在对商务礼仪的重要性的选项,有87%的企业选择非常重要。同时,通过企业座谈,很多企业经理都感叹,学生的商务礼仪环节应加强培养,这是与国际客户打交道的重要基础,也是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关键。
(二)提升国际商务活动的成功率
近几年,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不仅在涉外专业开始开设,在其他相关的经管类(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也相继开设,这就不难看出,在商务活动中,礼仪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很多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商人都是国家商界的精英,对商务礼仪必然非常看重。同时,在商务活动中,由于交易双方都要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冲突在所难免。但即使发生冲突,良好的商务礼仪将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寻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提升商务活动的成功率。另外,外商一般是认人做生意,如果员工可以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客户就会变成公司终生的财富。
三、高职《国际商务礼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国际商务礼仪》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企业要求你会做,会用,而不是光懂理论。因此,礼仪教学必须强调理论与训练的有机结合。就目前国内的教材来看,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相关的教材内容也是理论和描述内容较多,加上很多学校由于场地、师资等问题,课程中很多开设实践环节或者干脆不开设,而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及对该课程的不重视,使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二)国际商务礼仪教学针对性不强
《国际商务礼仪》主要在一些涉外专业中开设,和一般的商务礼仪课程相比,更加强调国际性,而在目前的专业教学中,商务礼仪课程内容极其相似,国际性根本不突出,所以,在没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感觉学的内容与企业的要求还是无法适应。特别是针对不同国家的客户,如何针对性地进行礼仪教学,仍需要改进。
(三)不同企业对国际商务礼仪的需求不同
涉外企业由于其经营的客户来自不同的国家,因此每个公司对员工的礼仪要求完全不同,比如与德国客户合作的企业,德国人特别注重礼节形式,尤其是在商务场合中,他们乐于享受各种礼节的形式,打招呼时要称呼头衔,与他们交往要非常遵守时间等。但与法国客户合作的企业就不同,法国人谈话习惯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法国商人保守而正式,珍惜人际关系,一般做生意前提是必须和你成为好朋友。因此,不同的国家客户造成不同企业对国际商务礼仪的需求不同,给教学造成困难。
因此,构建符合高职特征的《国际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四、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符合高职特征的《国际商务礼仪》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思路一是结合区域的典型国际客户,进行实践教学层次设计;二是根据教学具体内容,确定教学模块,并由相关涉外企业论证教学模块;三是根据相关的教学模块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项目和实现方法。具体详细介绍如下。
(一)实践教学层次设计
在设计本课程内容前,我调研了浙江省内约500家涉外企业,并与相关外贸管理部门、外贸服务部门(海关、商检、货运公司等)沟通联系,其中商务伙伴的国家分布情况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以看出,在浙江省范围内,企业合作客户较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欧洲、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韩日等。因此教学层次的针对性分别可以是美国、欧洲、阿拉伯国家、非洲国家、韩日客户的国际商务礼仪。
(二)实践教学模块的设计
确定了以国家为基础的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后,就要根据相关的国家客户,设计具体的教学模块,常规的交易环节中设计礼仪包括展会礼仪、工厂接待、平时来访等。以下是我设计的关于接待美国客户的商务礼仪设计案例。
(三)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每个实践项目按照能力的要求进行具体的内容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以下是我设计的按照能力本位设计的教学项目案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
[3]郭能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国际商务礼仪》课程设计[J].现代企业教育,2011.
[4]王宏旅.游类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礼仪教学的必要性及策略[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
美国人才网JobsDB.com出版的《21世纪完全求职手册》中,有10大绝招教你填写网上求职履历表,供想上网找工作的人作参考。
1.个人履历表是最重要的自我推销工具。
履历表是企业人事主管对你产生好的第一印象的关键,如果有一个理想工作值得你去争取,履历表就应该好好研究、撰写。
2.搜集履历表必要资料,并有条理列出。
在履历表的格式上,有无工作经验的人就不尽相同。刚出社会的人的资料包括个人资料、个性优势简介、学历背景、社团经验与经历、荣誉、特殊技能与训练、参与过的活动、推荐人等。有工作经验者的资料则包括个人资料、经验与优势简介、工作经验、荣誉、特殊技能与训练、参与过的活动、推荐人、学历背景等。
3.突出你的才能与技能。
先了解想要求职的企业的背景、工作内容、企业文化,并将自己在教育背景、经验或技能等,能够吸引企业雇主的优势突出出来。
4.强调个人的优点、成就与能力。
在自己的教育背景、社团经验或工作历练、荣誉、特殊技能与训练、参与过的活动等经历上,强调有符合企业需求的个人优点、成就与能力。
5.运用简明清晰格式,以便快速、清楚阅读。
以点列式、表格、粗体字及副标题等方式,让雇主能够快速且清楚地了解你的资料,同时也展现出了你的组织能力。
6.不超过两页为宜。
履历表的页数以不超过两页为宜,所有的项目应以时间发生先后的倒叙法列出,并且在叙述内容上,文字应该精简有力。
7.准备一页具个人特色的求职信。
在履历表最前页,附上一页求职信,表达你对该企业某一职务有兴趣,然后简单的介绍自己的学历背景与工作经验,并简列出人生规划重点。这个动作可以让雇主在浏览履历表时,能够立刻了解你,同时也突出了自己的优势。
8.强化未来目标与人生规划。
个人的未来规划与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否能够符合,也是企业雇主在求才时,非常关心、重视的部分。许多雇主不仅重视应征者的经历,也同样注重人生规划与目标订定。
9.每年最少两次定期修正履历表。
随时上网更新履历表,或是每年最少两次定期修正,将能确保你在网络上的履历表保持最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