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此次为时两天的教研活动进行了六个主要议程:一是教研员随堂听课;二是教研室指派的两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三是参加小学选派的两位数学骨干教师的集体备课;四是小学两位数学骨干教师各上一节研讨课;五是对这四节研讨课进行课例反思;六是对五、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进行教材解析。由于几位担任课堂教学执教教师的充分准备,小学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这次活动得以圆满成功。
担任研讨课执教的四位教师是能禹小学的教导处主任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小学的老师(执教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体的表面积》),小学的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集合》),小学的老师(执教二年级数学下册《评议和旋转》)。所有的课都上得很出色,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堂教学之后是课例反思,这一环节中有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的介绍,有听课老师的交流与议课,还有教研员的点评。几位老师各具特色的教学和深入细致的说课,给听课教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杨培志老师的课教风稳重,教学功底扎实,充分突出了一个“实”字,课堂教学实在、扎实、注重实效;老师的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处处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注重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老师的课联系生活,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使学生形成了清新的空间观念,突出了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课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使整堂课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特别着手抓住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变静态数学为动态数学。四位教师的研讨课引发了大家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讨。
在随后的研讨交流中,参会教师一致认为,课前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改意识强,注重教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实际,服务于数学,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以及在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的统一,要注重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几堂课的共同特点,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同时,也认真分析了教学中出现的不足,并对如何改进教学进行了广泛地交流。
课例反思后进行了教材简析活动,在这一环节中两位老师不仅针对本册教材做了全面系统的解析,还向大家传授了进行教材简析的方法:
1、抓住每一章节、每个知识点的重难点;
2、明确分析出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知识点;
3、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
4、分析教材中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哪些是有困难的,我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教学设计来避免错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老师们一致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说课评课和教材解析为一体,使大家提高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水平,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几位授课的老师也深深感到,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自己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
总结这次活动,呈出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领导重视,安排到位。县教育局副局长亲临现场指导,各学校认真组织此项活动,同时以文件的形式制订了活动实施方案,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都作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关键词:复习课;六年级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39-01
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是全面回顾六年来所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小学阶段数学的所有知识点,并加以巩固、理解及灵活地进行应用。然而由于复习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复习过程中应力求体现减负增效。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功底。我认为复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紧扣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制定确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复习前,要认真把握课标要求,明确复习的目的,把握好教材内容,弄清各知识的复习目标。而后以教材为主,熟悉教材内容,努力让学生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网络结构,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有了明确的方向,要使复习有条不紊,环环相扣,还需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复习计划。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回顾,全面把握教材内容,注重查缺补漏,主要是帮助学生打牢基础。
第二阶段:依据课标要求,讲一些重点、弱点、难点问题,以针对性训练为主。比如计算和解决问题能力低下是我班学生的弱点和难点,我就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以综合复习为主,搞好强化训练。可适当加大复习题的分量,增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分三个阶段进行复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打牢基础,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复习期间,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比较大。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巧妙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课导入比新授课还重要。因为数学课本极其枯燥,再加上学生对每一个复习内容已经熟悉,能否让他们对旧内容产生新兴趣,能否帮助他们通过复习把各知识点把握得更透彻,并有创造性的理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复习前吊起他们的口味。所以导入的作用不容忽视。
2、用做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复习课中做游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开火车、找朋友、猜谜语等游戏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复习数的读写时,我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写出我的手机号码,然后再让他们比一比谁能很快读出这个数。这样一来,学生马上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整节课都以我配合的很默契。
3、教学中的动手操作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复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时,我将事先准备的实物分发到各学习小组,让学生动手测量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并记录各组所用时间,比比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使他们在竞争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法指导和解题方法的传授
复习中的学法指导,就是交给学生自己复习、自己总结的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解题要领,帮助他们尽量避免出现面对未做过的或稍有变化的题时因找不到切入点而束手无策的情形。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要指导学生定期做计算练习及创新练习。指导学生抓住解题的关键信息及问题中的数学关系,归纳出规律和方法,指导学生排除解题障碍,对一些看似复杂的难题,引导学生斩枝去叶,找出其核心部分,更快、更准地对题意进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切记死记硬背,重在开阔视野,培养实践能力,摸索技巧与规律。
四、精心设计练习,搞好强化训练
在复习阶段,学生只有通过“练”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才会提高。当然片面的讲求多练,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使学生丧失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因此,只有精心设计复习题,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复习的质量。这样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根据复习的方向和重点,在众多的复习资料中挑选和组织具有目的性、典型性、规律性、启发性、灵活性和综合性的练习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分层训练,让他们“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能走的走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总之,在数学复习中,我们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复习,真正体现复习的价值,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数学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夏乃康.小学数学总复习中的“步步反馈,逐层提高”法[J].考试周刊,2010(38):72-73.
[2] 杨武昌,张美华.建构知识体系 提升数学能力――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学谈[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1(4):33-35.
[3] 张迎雪.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在小学数学总复习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4(36):43-45.
[4] 李培芳.从训练思维到领悟思想――例谈“开放题”的教学策略[J].新教师,2014(Z1):130-132.
[5] 滕云飞.浅析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引入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和实施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2015(10):40.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19-02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也包含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开展活动中,伴随着眼、口、手等感官参与的是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性知识,是学生个体的自我创造。
一、做中学――积累操作经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能力相符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鲜活、灵动的数学,建立生动、丰满的认知表象,积累实践和操作的活动经验。
1.有趣
尽管操作活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仍然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赋予操作活动更多的新鲜感。比如,在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加和减》“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青青草原的美食节上,喜羊羊做了10个青草蛋糕,美羊羊做了6个青草蛋糕。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熟悉的卡通人物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热情盎然地在充满趣味性的情境中开展操作活动。
2.有序
高效的操作活动必然要有合理的序列,使得教师能够通过各操作步骤的反馈及时调整,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体验中开展后继操作实践。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时,我设计了以下的操作序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①做一做: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然后剪下来看一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1平方厘米?
③估一估:自己的橡皮擦大约有多少厘米宽?
3.有效
剔除操作活动表面的喧嚣热闹,要真正使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得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边做边想、边想边做。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将操作与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初步认识“11”;然后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1”,要求摆出的小棒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再比较优化,让学生理解“把10根扎成一捆,再在旁边放1根”的摆法最直接明了,使学生明白一捆就表示“1个十”,11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比中思――反刍生活经验
学生的数学学习背景丰富而独特,教师应当认真地审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数学经验“有效对接”,及时挖掘生活经验中起到有力支撑的有益部分,同时也要注意对新知学习负迁移的干扰。
1.建立起点。甄别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发现其中与数学学习的内容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一部分为教学起点,创设出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有效情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出示了理发店门前的旋转灯柱这个动态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里面是平移还是旋转”,学生往往会受到视觉错觉的影响,认为旋转是柱子在旋转,平移是彩条在往上走。由此展开教学,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区别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沟通联系。让模糊的生活经验变得清晰,让生活经验“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重新观察世界,能够让学生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体积的概念,我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组织学生用“体积”的概念去重新阐释这个经典童话背后的数学内涵。
三、练中悟――启发思维经验
1.往前走。立足迁移,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准确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脉络,完善知识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独立解题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在计算长方体侧面积的问题中,当已知条件给出的是底面周长时,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我让学生把一个没有上下底的长方形纸盒沿高剪开,这时立体的长方体变成了平面的长方形,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引导学生感知“长方体的底面周长和高分别就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突破了难点,沟通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2.回头看。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培养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形成较为稳固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累思维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了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体验了“转化”的思想,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我组织学生展开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给了你什么启示?让学生主动勾起记忆,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转化思想的理解,在反思中感悟数学思维活动的经验。
关键词:错误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效益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191-01
课堂教学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所学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犯错误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犯错并纠正错误其实是一个加深知识理解、创新思维的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1 正确对待错误,促其发挥教学价值
无论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还是从教育学层面而言,受个体心理特征、生理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出错是难以避免的。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出错的学生予以尊重和理解,切忌嘲笑、训斥学生。唯有这样,才不会让学生背负精神压力,不会害怕出错而被老师训斥、同学嘲笑,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同学们不仅心情舒畅,并且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比较活跃,并且实践能力亦非常强。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圆》为例进行说明,在组织教学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判断性问题:“对于同一个圆来讲,它的所有直径都是相等的,所有半径也是相等的。”学生纷纷表示该题正确。在笔者正准则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知识点学习时,一名同学突然举起了手,笔者非常惊讶,不知道他有什么问题,不过依旧喊他起来表达问题,没想到他说“刚刚的题是错误的。”该学生一说完,其他人立即大笑起来,令这名同学非常窘迫,不过笔者想听听他的分析,终止其他人的笑声,鼓励学生说说他的看法。这名学生表示:“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种情况,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它们的直径也都是相同的,并且半径也是相同的。”听到这个同学的表述之后,笔者比较震惊,因为他虽然这道题的判断错了,但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正确的,并且是对上一道题目的补充。其他同学听到这名同学的表述之后,纷纷表示赞同,对圆的认识更全面了。
2 合理预设错误,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学生所犯的错误通常集中于新旧知识的衔接部分,或者是运用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在组织教学时,老师应结合教学经验,对学生经常犯的普遍性错误进行总结和归纳,在上课时,提前把该错误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知识以及个人理解与认识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以此避免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犯同样的错误。另外,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及个人理解与认识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有利于强化其思考能力、发散思维,可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统计与概率》为例进行说明,在进行学习“概率”时,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学生会在区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这个问题上出现错误,于是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在装有99个红球和1个白球的袋中,随机摸球,很有可能摸到红球,于是摸到红球是属于必然事件,对吗?”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了思考和分析,有的同学表示是必然事件,有的同学表示属于随机事件,因为还有1个白球,虽然概率比较小,不过也还是有可能性的。在讨论完毕之后,笔者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正确认识进行了表扬,对错误认识进行了纠正,鼓励他们不要走进误区,要综合看待问题。这种预设错误的教学方式,既能够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犯错误。
3 分析学生错误,促进学生拓展思维
虽然在老师眼中,学生犯的错误都非常小儿科,有的甚至给人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不过这些错误的形成与出现其实正是学生拓展思维、补充知识的一个重要过程,有时还会成为同学们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组织教学时,老师应根据学生错误,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亩喔鼋嵌壬笫游侍猓分析错误并纠正错误,让之前所犯的错误成为学生拓展思维、发展创新的原动力。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8章《解决问题》为例进行说明,该章节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置的:“泳池长25米,小强在泳池里游了三个来回,那么小强总共游了多长距离?”很多同学读一遍题目之后,直呼这个题太简单了,25*3就可以了,显然这个答案是不对,笔者要求学生重新作答,学生仔细阅读题目之后表示,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一倍,因为一个来回相当于2个25米。毋庸置疑,这个答案是正确的。这个问题其实让同学们意识到了审题的重要性,需要仔细研读题目,抠字眼,找准数学点,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正确答案,拓展思维意识,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4 反思错误,避免后期再犯
运用“差错资源”的初衷在于纠正错误,避免以后再犯同类错误。在开展教学时,老师不仅需要强化引导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试图在学生心中创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架构,明确错误,找出原因,纠正错误。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人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古诗》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认识和理解其中的意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使教学生动,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课件,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语文是语言。困此,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为此,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加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计划
2012年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的同主题文章:
2012年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一年级教学工作总结
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毕业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上学期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86-01
复习课没有新授时的新鲜,又缺乏练习课所带来的成就感,但它担负的重任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让复习课上得出彩,真正做到减负增效,这是所有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笔者在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疏通脉络,抓住一个“理”字
复习课首先得梳理知识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或薄弱环节,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疏通脉络,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分类、综合,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复习》时,如果简化为让学生熟背公式,不免让他们感到乏味。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回忆面积计算公式以及推导过程,接着引导学生用网络联系图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左向右看学生发现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的面积是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而来的,由平行四边形面积又推导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从右向左看学生发现了:要求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可以将之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样,求正方形、圆的面积可以转化为求长方形的面积。学生能深深地感受到转化在数学学习中是重要的解题策略。最后,笔者又将图竖起来让学生观察,随之点出“长方形是干、是根,它是学习其他图形面积的基础”。从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入手,复习课一“理”二“通”的特点被很好地体现,学生也更容易弄清知识的脉胳与因果。
二、合理板书,注重一个“建”字
随着多媒体课件的介入,传统的板书渐渐被教师忽视,我们在不少的随堂课中发现教师板书的随意性很大,诸如辅板书布局杂乱、随写随擦无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本做不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知识网络的建构,大大降低了复习的有效性。板书有助于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知识,有助于知识的建构,好的板书对突出复习的重难点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在复习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数》时,笔者引导学生总结:数数、读数、写数、比大小、数的组成都属于认识数里的知识点。笔者随机进行板书,看似随意,实则有心,当学生看到板书俨然变成了一棵大树,顿时眼前一亮,一眼就看出了其知识间的联系;又如,在复习“笔算加、减及笔算乘、除法”时,笔者将学生归纳出的笔算注意点一一板书,既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又有利于学生对算法的巩固、整理与提高。
三、寻因提升,突出一个“延”字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主要任务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技能技巧的形成,而复习课则不然,综合运用,寻因提升是练习的重点,旨在通过解决综合性问题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中的练习设计关键要将数学思想体现出来,并贯穿数学方法,从而在数学知识的构建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复习课中要注重延伸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复习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一课,在学生理清了它们的计算公式及其相互关系之后,让长方体摇身一变,成了等底等高四棱锥,让学生讨论这个形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初步意见:受到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启发,是否能有办法将四棱锥转化成长方体,然后求出其体积呢?笔者顺势而下,引导猜想:四棱锥与它等底等高长方体体积之间可能会有怎样的关系?接着,各小组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最后他们欣喜地发现:四棱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长方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四、激励为主,关注一个“评”字
数学复习课上的评价,不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关注,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以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帮助他们收获成功,增强自信心。如在整理复习中,学生有了创新的做法,要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你真棒”“这个想法很有创意,让教师耳目一新”等,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在对比练习中,对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方式也要及时鼓励;对在练习中出现的个别性的错误,也可让其他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复习课增添几分活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学生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更要做出充分、合理的评价。在课结束之时,笔者经常会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作自我评价,把所得与困惑说一说,从而更加明晰自己的学习方向。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五个环节 学习方法
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基础上,我对数学课做了大胆的尝试性的改革,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了导、学、测、研、练五步教学法。使用新的教学模式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每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导入环节、自学环节、检测环节、研讨环节、练习环节。导入环节是在一节课开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启动过程,启动的好坏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自学环节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检测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情的反馈环节,只有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讨环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难题,学生小组成员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概括提炼的过程。练习环节是针对研讨环节中已解决的问题举一反三,再检测,再反馈,突破难点,巩固重点的过程。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学练结合,学生的学与练贯穿于导、学、测、研、练的各个环节,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愉快而高效地汲取知识,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一、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听老师讲解,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1.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教师通过趣味谈话、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教师导入课题的方式要根据课题内容决定,课题本身就有趣味性,就不要用过多的话语,以免浪费时间。对比较抽象的课题和学习内容,要精心设计。如,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整数》,用买风筝、放风筝的情境导入,引出小数乘整数问题。买风筝活动不但能引发小数乘整数的计算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计算的兴趣。又如,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设计猜脸谱游戏,在按规律依次猜出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的第三轮时,突然猪八戒变成了讲课的老师,滑稽可笑,学生得出猜错的原因是没有按规律出脸谱,引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也可以用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为学生自学新知识铺路架桥。
2.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的方式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题内容灵活选择,可用小黑板板书出示,可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可口头揭示,也可采用魏书生老师常用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什么?出示学习目标的方式要常换常新,不能千课一面,总是老一套,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虽然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类型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不一样的,但其各有各的规律,让学生逐步找到这些规律。小学数学题的题型有计算题、应用题、图形题。不论是加法、减法还是乘法、除法,不论是整数加减乘除还是小数、分数加减乘除,只要是计算知识,其教学目标一般都是知道算理、学会算法。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目标一般为理解概念、记忆概念、应用概念。
3.根据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使用本教学方法初期,以教师指导学习方法为主;中期以教师提示,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为主。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当学生逐渐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后,让学生逐渐找到使用学习方法的规律。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教师指定学习方法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相结合。
二、自学环节
学生按照自己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或教师指定的学习方法,应用课本、资料、工具书、实验材料、多媒体,采用听、读、写、记、背、察、验、思、议、评的方式,一般以独立学习,独立思考为主,学习指定内容。数学课从教师或教材创设的情境入手,从引入的问题着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探寻答案;再通过看教材,完成例题和做一做。对概念性强的知识或数学公式的学习可从看书入手,通过记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的教学。
三、检测环节
在检测环节,教师以提问题,做一做,小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质疑解难。对要求学生必须背会的概念、公式、重点句子和段落,也可分成小组,让组长提背检查,做到测中有练,测中解惑。
四、研讨环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学生结组,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辅导和知识启发。既可以是教师辅导学生,又可以是学生辅导学生。通过师生探讨研究,解决疑难问题,概括提炼学习内容。在研讨环节,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关键,要有深度,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出研讨的问题。
五、练习环节
根据研讨环节已解决的问题、难题,易错的地方,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举一反三,再练习再检测,达到突破难点,巩固重点的目的。在此环节要精心设计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训练,顾名思义,是要有训有练。主要是教师活动,包括设计、启发、指导、示范和必要的讲解等。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数学课上包括写算画等。训的目的是指导练,使学生会练、练好。离开练,训就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训导练,训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思想。练必须是课堂上的练,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否则,课堂上以训为主,把大量的练习留到课外,将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课堂上的练必须面向全体,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活动,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问题一:例如3x-7+7化简为3x如何教学?
我们先看一个解方程的实例:
3x-7=8
解:3x-7+7=8+7 ……①
3x=15 ……②
3x÷3=15÷3
x=5
在这个实例中,第②步3x-7+7化简为3x。类似这样的化简有x+4-4化简为x、2x÷2化简为x……只要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就一定会用到这样的化简。而这样的化简在教材中没有作任何说明和铺垫,似乎“地球人都知道”。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强调这是“抵销”了,学生也只是糊里糊涂地照着做。
当然,在第三学段即初中教学中,这不是个问题。因为学生在学习解方程之前已经学习了“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是0”“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积是1”等知识。而这恰恰是上面所说“抵销”的知识基础。可是小学生学习解方程是在五年级,并没有以上的知识基础。所以这是小学生学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一个障碍。
解决办法:添加“抵销规律”的教学。
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在教学解方程之前,教材中或至少在教师的教学中应添加“抵销规律”的教学,即引导学生通过对一系列的算式(例如,计算下面各题,请仔细观察,看你发现了什么?49+8-8,36.3-1.25+1.25+-;130×4÷4,8.7÷0.3×0.3,÷×)的观察让学生发现并总结“抵销规律”:一个数先加上a再减去a或者先减去a再加上a,还得原数;一个数先乘以a再除以a或者先除以a再乘以a,还得原数(a不为0)。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以加深对此规律的理解。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后,再教学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在进行类似于“3x-7+7化简为3x”的化简过程时就没有认知障碍了。
问题二:形如a-x=b、a÷x=b方程的解法如何教学?
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a÷x=b的方程,过程会较为复杂。而按老教材教法,运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过程会很简洁。正因为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过程复杂,课程标准教材回避了这类方程。但实际上这样的方程是没法回避的,学生在做练习、测验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常会碰到。
目前大部分教师实际教学中用“两条腿走路”,既教学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又教学利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解方程。笔者认为这样教学,一方面是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对于学困生更会产生思维上的混淆;另一方面是没能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精神。五年级数学《 教师教学用书 》上指出:“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解方程,而且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现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决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解决办法:不回避,坚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
笔者认为,解决的办法是教材中不回避形如a-x=b、a÷x=b的方程。再说了,初中也没有教学这样方程的解法,小学不学,什么时候学?教学中教师仍引导学生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先把方程两边同时加上x或同时乘以x(这时应引导学生弄清这里的x不可能是0),然后将方程两边进行交换,再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b或同时除以b。
问题三:形如4x+2(8-x)=26(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4页)的方程解法如何教学?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会(能)解简单的方程”。这里所说的“简单的方程”简单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说明,以前所实行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说明了方程只讲到ax±b=c及ax±bx=c的方程。
由于难易程度没有明确,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114页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时,出现了4x+2(8-x)=26的方程。从原教学大纲中ax±bx=c的方程到现在4x+2(8-x)=26的方程,这中间的跨度太大。我们先看看它的解答过程。
4x+2(8-x)=26
4x+(2×8-2x)=26 ……①
4x+(16-2x)=26 ……②
4x+16-2x=26 ……③
4x-2x+16=26 ……④
2x+16=26
2x=10
x=5
从初中所学的有理数的角度看,其中第③步实质上是运用了加法结合律,第④步实质上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这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无法理解“减去一个数,就是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道理,因此也无法理解上面的第③、第 ④步是运用了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
解决办法:提早认识两条规律。
(1)让学生认识“同一级运算,可以带着符号搬家”的规律。
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中的第39页“简便计算”的例1时,当学生用到课本中的第三种方法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这里234-66-34=234-34-66实际上是将34带着它前面的符号“-”搬家了,将“-34”搬家到了234的后面。这个方法可以叫做“带着符号搬家”。那么在哪种情况下可以“带着符号搬家”?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若举例不成,教师可以举例,根据所举例子让学生归纳规律:“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可以带着符号搬家。”
同样地,在教学第43页例题时,当学生用到这种算法“1250÷25÷5=1250÷5÷25”时,也向学生说明这实际上是运用了“带着符号搬家”的规律,这又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个规律的?在只有乘除法的情况下可以用吗?让学生举例验证后小结:“在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里,可以带着符号搬家。”进而让学生将本条规律与上一条规律合在一起归纳为“同一级运算,可以带着符号搬家”。
学生认识了“同一级运算,可以带着符号搬家”的规律后,问题三解方程中的第④步就可以解释为“同一级运算,可以带着符号搬家”。
(2)补充教学“去括号”的规律。
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中,当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和减法性质后,可补充教学“去括号”的规律。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结合律和减法性质的字母式子:a+(b+c)=a+b+c和a-(b+c)=a-b-c,想一想a+(b-c)= ,a-(b-c)=
。并让学生举例验证,最后让学生小结加减法中去括号的规律。
问题三解方程中的第③步就可以解释为运用了“去括号”的规律。
事实上这两条规律,不仅在解复杂的方程中用到,而且在四年级开始学习的简便计算中常常被用到,非常实用,应让学生提前认识。
问题四:形如2x+4(8-x)=26(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14页)的方程解法如何教学?
刚才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中的一类方程的解法,当时是设兔有x只的。如果是设鸡有x只,那么就会列出2x+4(8-x)=26的方程。对于小学生来说,解这个方程更难。我们还是先看看它的解答过程。
2x+4(8-x)=26
2x+(4×8-4x)=26 ……①
2x+(32-4x)=26 ……②
2x+32-4x=26 ……③
32-2x=26 ……④
2x=6
x=3
可以看出即使学生认识了“同一级运算,可以带着符号搬家”“去括号”的规律,要想正确解上面的方程仍会有困难,难就难在第④步。
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回避的办法,告诉学生设脚多的动物为x只,解方程容易些。
如果不回避,那么怎样帮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呢?
解决办法:让学生掌握“有加有减,抵销一部分”的方法。
让学生化简下面式子,并观察,看能否找出快速化简的好办法。
a+5-8,b+7-1,x-9+4,y-2+10。
如果学生化简有困难,可以a+5-8为例讲解化简方法。
a+5-8=a+5-(5+3)……将加数5和减数8中 较大的一个数进行拆分
=a+5-5-3 ……运用减法的性质
=a-3 ……运用“抵销的规律”
再让学生想一想如果省略第一步、第二步,可以怎么化简?完成以上化简后,引导学生小结“有加有减,抵销一部分”的方法:“加上一个数又减去另一个数,或是减去一个数又加上另一个数,要看是加得多,还是减得多。如果是加得多,最后结果仍是加上几,如果是减得多,最后结果仍是减去几;最后加上或减去的数是原算式中加数与减数的差。”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初中数学中正数与负数相加加法法则的小学化。
学生掌握了“有加有减,抵销一部分”的方法后,再遇到类似于2x+32-4x=26这样的方程,可以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变形为32+2x-4x=26,再运用“有加有减,抵销一部分”的方法进行化简变形,得到32-2x=26,进而解得结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化归法、符号法、类别法、分类法、数形结合法、建模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合理选择,找准时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本文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下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方法。
一、通过基础知识学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转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学习伊始,小学生由于对具体数学知识学习有限,其数学水平也受一定的限制,对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不深刻,仅仅是感性认识,到其掌握还需多次反复学习,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养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因此,需要教师创造时机,在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掌握并主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真正的学好数学这门课程。
例如,在讲授“分数”一课时,通过课件演示两名小朋友野餐,他们包中总共装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教师问学生他们如何分配这些物品才合理呢,让学生来实际的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然后在分蛋糕时,引出分数的概念及分数。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关系。所谓数形结合就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直观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让抽象问题具体化和形象化,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抽象问题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从而使得解题方法更加简单,即“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并促进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
二、通过解决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很多数学知识能够用语言传递,但数学思想方法是显而易见不能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告诉学生某某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是仅仅听而已,具体如何还是一知半解。对于数学思想方法,不仅需要了解,还需要学生自己能够亲自进行体验、使用,才能实现对这种思想方法的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形成思维活动。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在使学生初步领悟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后,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在解决过程中运用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体验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较为常见的路线是设置问题情境,之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之后对模型进行求解,最后进行推广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来了解和体会整个思想流程,通过领悟、掌握并能够应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了解不同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对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系统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了解。
如,在苏教版数学教材中,中高年级各册有一个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根据上述路线展开活动的。如,在四年级数学下册中的“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面积问题”,在这一课结束后,遇见面积变化问题,就会先画图,然后计算。将问题从抽象、复杂变为更加形象化和简单化。再如,在六年级中“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进行相关假设后,再按已知条件推算,对数量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以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思想方法是假设思想方法,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想象思维,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使得问题的解决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对于丰富解题思路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通过基本技能训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知识教授过程中,尤其是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着探究性心理挖掘教材,对教材进行提炼和概括。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在分析、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发现数学学习过程中潜藏的思想方法,找清解题
思路。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如何进行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组合图形,来让学生进行面积计算,并要求进行分割、拼组后再进行计算。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实际已经渗透了变换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变换转化思想,可以将繁为简,有着重要作用,有必要进行了解和掌握。
总之,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都有所涉及。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教授,对学生进行主动渗透,有意点拨,并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这一过程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进步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教师逐步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学生领悟,并能够学会使用。
参考文献:
[1]黄清柱.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举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