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搞笑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
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是和传统普通高等教育有着不同质的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普通高校的主要社会责任是培养学生和科学研究,而高等职业院校不除了对学生进行培养外还要顾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不同于其他高等学校实验室的运营,不能只看重对学生的的培养上还要注重经济效益。同样,与其他企业相比,不能只看重经济效益,更应看重对学生的培养及社会效益上。因此,建立一套完善高职院校的实验室效益评价方法是高职实验室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实验室分类
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运行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其功能及运行方式具体可分为三类:纯教学型实验室、产学结合型实验室、纯企业型实验室。
1、纯教学型实验室
这种实验室主要承担的是教学任务,主要功能是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如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等。此类实验室特点主要有:一、具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发展规划宏伟,目标明确,能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办学;二、具有独立的教育资源,既有先进的教学仪器及图书资料,又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三、管理机构完善,高度集权,管理单一,结构合理,领导班子齐全;四、过程简单,运行环节少,扯皮现象较少。
2、产学结合型实验室
建设实验室仅依靠学校的实验设备费,是很难彻底改变实验室的面貌的。采用多种形式的共建,是短时间内较快改善实验室设备的有效途径之一。产学结合型实验室就是在满足学校的教学任务外与相关企业联合,承担部分生产或社会服务工作,为实验室建设赢取更多资金并扩大实验室影响。近年来,我们从国际、国内,通过产学共建的形式,对促进实验室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例如:天津职业大学与东风日产汽车公司合作,建立了汽车实训基地,校方按日产公司提供的需求进行了场地、基础设施及装修的工作。东风日产公司提供多台汽车及工具等装备,并与学校签订了长期的培训协议,由校方提供场地及教师对公司内员工进行汽车销售及维修方面的培训。这种方式对校企双方来说都有很大的收益,校方减少了设备投资,以少量的投资完成了可以进行培训、教学、科研的高级实训室建设;企业也省去了场地租用、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达到了双赢。
总之,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倡导“产”与“学”相结合并建立产学结合运营模式的实验室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纯企业型实验室
纯企业型实验室就是指实验室的运营及管理完全按照企业管理方式进行。企业对实验室进行设备投入、组织生产、研发等工作,并可提前对拟参加该企业工作的在校学生进行岗前培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是考核该校教学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报考学校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许多高职院校为使学生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提前与企业签订培训协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进行对应企业上岗所需技能的培训。而这些技能的培训一定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相连。这就需要进行这些技能培训的实验室与实际生产的氛围一致,而其管理方式也需按照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而企业除了考虑人才引进,还要顾及经济收益,因此,这类实验室一般还承担着生产创收任务。例如:今晚报印刷部与天津职业大学合作,在学校内建立了印刷厂,其管理运作完全由今晚报社负责,承担着该企业部分产品的印刷工作,并吸收部分学校的学生提前在该实验室进行岗前培训。
二、高职院校实验室效益评估方法
高职院校实验室运营管理模式是否合理可以通过一套量化的指标进行评定,高职院校的实验室一般不论采取哪种模式进行运营,其收益无外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二,产生的经济效益。实验室运营的收益如果大于实验室的投入,那么这个实验室的运营就较为合理,如果收益小于投入,那么就说明这个实验室的运营出现问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投入或者调整与企业合作的资金分配比例。
若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化为经济效益指标,则更能直观的对实验室运营合理性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培训是实验室的一项主要任务,要想将对学生的培训看成经济效益指标就要将学生每年的学费折合到每学时中,这样实验室完成了多少学生学时数的培训可以算出产生多少经济效益。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高职学院学生每年的总课时数为1000学时,而学生一年的学费为5500元,除去支付教师课时费等因素折合到每人每学时为5元。
实验室培训效益=承担总学时数×5元/学时-设备折旧费-耗材师资投入
可以以此方法将对学生的培养工作转化为效益指标应用于对实验运营合理性评价中。
实验室实验室培训效益+经济效益如果大于实验室的各项投入,那么就可以看做实验室是处于盈利的合理运营状态,反之则处于亏损状态。
有了这种评价方法,我们就可以用量化的比较直观的方式来评价一个实验、实训室运营是否合理,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在实验室建设前制定出合理的运营方案。
三、结论与展望
高职院校实验室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并能健康良好的发展下去,必须在建设之初选择一套适合实验室发展的管理运行模式。运行过程中及时按照实验室效益评估方法对实验室运行的合理性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实验室的教学任务量及生产任务量进行相应调整,以使实验室的运行更加合理。在信息化这个大背景下,我们要勇于利用新的手段,积极探索新型实验室模式,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扎扎实实的搞好实验室建设,结合本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的要求,培养更多,更适用的教育技术人才。
2009年10月23日下午,北京某理工大学5号教学楼901微生物实验室,两名学生正在跟两名调试工程师学习刚买回来不久的实验仪器――厌氧培养箱的操作技巧,另外一名老师也在做自己的实验。突然,一声巨响,厌氧培养箱在调试过程中发生气体爆炸,约40平方米的实验室内几乎所有的玻璃器皿均被震碎,玻璃门窗也被震坏,满地玻璃碎片。实验室内5个人均被飞溅的玻璃碎片划伤。万幸的是,这5个人均无生命危险。
而就在此一个月前,北京另一大学的焊接馆刚刚发生了一起爆炸事故。9月27日下午,3名博士生在实验室利用高温熔炼炉进行实验时,炉子发生爆炸,实验室的门窗被炸飞,在气浪冲击下,震飞的木门和窗户还砸中门口一辆黑色宝来轿车的右侧玻璃。由于3名博士生躲避及时,才避免了这场飞来的横祸。
与这几起事故的当事人相比,发生在云南某大学的一起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的受害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2008年7月11日上午,该校一名临近毕业的博士生在微生物研究所5楼510实验室做实验,不料发生化学爆炸,该名博士生被严重炸伤,面部最大的伤口达到4cm×3cm,而且深到面部骨头,左手手掌出现损伤,只留下拇指,右手手指末节也已损伤,只有拇指和食指健全。另外,伤者的颈部、胸部还有多处伤口。
更惨痛的是2009年7月3日,浙江一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博士研究生于某昏厥倒在催化研究所211室,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经调查,事故系2名教师于事发当日在化学系催化研究所做实验过程中误将本应接入307实验室的一氧化碳气体接至通向211室输气管所致。
实验室安全事故防不胜防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苑会林
目前在国内,绝大部分实验室的管理都比较严格,有比较严格的操作程序,并有一定的预防措施。由于科学研究、做实验本身就很有风险,所以,实验室出现事故往往具有不可预知性。这主要是由实验室的性质决定的。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很多事情都是首次。首次进行实验就必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故。这样的事情在国外的实验室中也多有发生。
发生爆炸和火灾等实验事故,化学类实验室的风险最高。为了管理好化学试剂,减少化学类实验室的意外事故,目前我们国家对实验室用化学品的管理都有相关规定。以北京市为例,如果供应商没有在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就不能经营相关实验室用品。
对实验器物进行科学管理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郑明辉
因为实验室发生的爆炸等事故具有不确定性,实验室的管理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个千万别出事故,另一个是一旦出了事故,也要保证不让危害扩张。
现在,对实验室爆炸威胁最大的主要是有机化学溶剂和装有易燃气体的钢瓶,这两类东西一定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有一些化学试剂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和易燃性,有的甚至还会引起爆炸。如果大量存放在实验室,就比较危险。国内一些实验室在做实验时出现意外并导致整个实验室或者整个楼层发生爆炸,一般都与没有科学存放化学试剂等实验用品有关。
为了避免易燃气体钢瓶对实验室和实验人员的威胁,建议实验室使用的易燃气体用现场分解的办法取得,比如现在很多实验中都会用到氢气,就可以在实验中用电解水的方法得到氢气。它们燃烧后,又变成了水,不会留下任何隐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把氢气钢瓶放入实验室,从而大幅降低了实验室出现爆炸事故的风险。就是出了事故,危害也不会二次扩大。
另外,国内的一些实验室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也与实验楼的建筑结构有关。目前在国内,很多实验室并不是专门筹建的,而是由原来的一些老房子改建而成,但是这些房子在很多方面并不符合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尤其在防火防爆方面欠考虑。就拿防火隔离来说,很多实验楼整整一层才安装了一个隔离门,有的甚至连隔离门都没有。在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实验室的建筑及安装设计就比较严谨,一般都设置有完善的防火防爆隔离系统,这样实验室就是出了问题,也不会殃及其他地方。此外,很多实验室还安装有比较完善的监控及警报系统,一旦出现安全问题,相关管理人员就可以迅速做出反应。
近年来,在国内新建的一批实验室,由于需要经过消防安全等多方面严格的评价,情况就要好得多。但是与国外相比,其安全防范意识还是有差距的。国外的实验室在进行最初的建筑设计时,更为科学和严谨,这值得国内一些实验室在筹建时好好学习和借鉴。
实验室建造:从根本上杜绝事故发生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新建实验室方案经理 蒋能群
为了从系统上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操作与职业健康,应该从实验室设计建造和相关产品选择两个方面严格把关。
从设计上消除隐患
19世纪80年代,实验室安全的概念由西方提出。之后,亚洲地区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在这方面都做得较好。2003年“非典”之后,中国内地也开始逐渐重视这个问题。
实验室的安全隐患通常来自这样几个方面:化学品的毒性、易燃易爆性,生物制品的毒性、感染性,部分仪器设备的噪声以及储存设施的高处坠落可能性等。
同时,还要为人员和物品设计充足的空间,避免由于空间不足引起的混乱和安全隐患。例如,每个实验操作人员的实验台的长度,根据实验性质不同应加以计算。
所以,从实验室布局设计之初就要未雨绸缪。实验室布局必须符合实验流程的规律,从样品接收、样品暂存、试剂和耗材储存、前处理和准备、样品分析测试、清洗到废物回收和处理,都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流程。人流和物流需要加以区分,清洁物流和污染物流也要加以区分。
又如,实验室内通道的宽度、走廊的宽度,除了首先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外,还必须符合特定实验室的业务要求。
在上述化工项目中,实验台之间的通道宽度被规划为1.5米,室外走廊宽度被规划为2.5米,以方便小推车通过和转弯。这些数字都是经过仔细计算得出的。
不同的实验室在安全方面对产品要求的侧重点不同
化学实验室常常涉及挥发性有毒试剂或者易燃易爆试剂的使用,通常应设计成为负压,还必须要有良好的通风设计,需要安排足够的优质的通风柜;还需要在实验台上设置足够的万向排风罩,某些仪器如气相色谱,需要事先设置万向排风罩;某些试剂柜则需要强制排风,身处实验室应该闻不到异味。另外,化学实验室内,应该配备足够的洗眼器和紧急冲淋,在发生紧急事件时最大限度地保护操作者。
而生物实验室虽然一般使用的是正压洁净室,一旦有生物安全方面的考虑,就必须使用梯度负压的洁净室。对于生物安全实验室,除了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范,选择性能优良的生物安全柜是日常工作中对操作者最强有力的保护。
来自行业的困惑
与客户接触得多了,我们发现,没有行业标准、没有准入制度,实验室家具行业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且,这种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
实验室家具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家具,它不同于家用家具。它的使用常与水、电、气、化学试剂、生物制剂仪器设备相接触,因此对家具的构造和材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市场上,实验室家具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实验室家具厂商为达到低价销售的目的,采用钢板薄一点儿、钢架细一点儿等手段,给用户提供不合格的产品。近几年,国内高校实验室发生了多起通风柜、实验台坍塌的事故。究其根源,是因为国内实验室家具行业的相关标准没有出台,造成实验室家具行业的市场混乱,给用户的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形成对比的是,在国外,实验室的建造和设计都有标准可循。比如美国有SEFA、UL标准等。标准中,不但有细到如通风柜表面风速等硬件指标,也有包括实验室管理上的规程,还有对实验人员在实验创伤后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古诗词 教学弊端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8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古诗词不但具有语言美、音韵美,还具有意境美、朦胧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正受到现实因素的腐蚀,古诗词教学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一、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存在的弊端
1.以背诵取代领悟
古诗词的学习和领悟是需要时间的,但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教师往往受时间的限制,让学生先对古诗词进行背诵,忽视了学生的领悟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盲目地认为古诗词是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背诵,只能背诵,学生就能慢慢明白其中的含义了。表面上看这样似乎节省了时间,一节课能够学习好几首古诗词,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对背诵下来的文章理解透彻,反而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时间过长,学生没有对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就去死记硬背,不但背的费劲,作品中蕴含的道理,作者的思想感情,古诗词中的意境、风格等学生都没有体会出来,没有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以后遇到类似地诗词,学生也不会鉴赏,这不符合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2.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
古诗词具有语言美、音韵美,这需要学生在阅读中细细体会,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抹杀了古诗词的整体美,而是根据考试的范围及要求,把古诗词分解的支离破碎。教师教授古诗词一般是让学生先把古诗词通读一遍,然后把文章的大意翻译出来,根据文章大意给文章分段,再找出特殊词语的特使用法,让学生逐字逐句的进行分析、翻译,表面上看,教师讲解地很细致,学生也掌握了知识要点,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并没有领悟到古诗词真正的意境,没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固定答案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古诗词鉴赏讲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学生思考的总体方向是对的,那么对诗词的鉴赏就没有固定答案,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根据个人观点或者参考资料上的固定答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要求,学生回答的和参考书差不多就算正确,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古诗词教学的分析
1.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
古诗词具有的韵律使它们富有旋律和美感,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词中的感情,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诵读,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不再对古诗词进行僵化的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要读出感情与气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诗词中的情境能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重视诵读并不是要放任自流,教师还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出诗词中的节奏,为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内涵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
古诗词讲究含蓄美,只对古诗词进行诵读显然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道理和作者蕴含的感情,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通过对诗词的深入领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在学生对全文进行诵读之后,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这时教师需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作品中的关键句,进一步对作品进行分析,深入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学生在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之后,往往会对作品内容和蕴含的感情产生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把个人的经历和作品中的感情结合在一起,形成对作品理性的认识,因而形成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观点,然后把这种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进而达到对文章鉴赏的撰写。教师可设置一定的评析范围,让学生在这个范围内对作品进行评价与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作品进行评析,这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4.发挥古诗词教学的美育功能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美德,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受到古人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道德品质。例如《孟子》教导我们“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受到优良传统的熏陶,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古诗词教学要想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之时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改革,解决目前存在于古诗词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古诗词教学的优势。教师应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来来促进古诗词教学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加强古诗词的应用。
甲:老师们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将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乙: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将中华古典诗词唱响校园,唱响神州吧!
甲:下面请欣赏唐代着名苦吟诗人孟郊写的古诗《游子吟》
(播放《试听 》 两遍)
乙: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古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甲:古诗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相连,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甲:这种骨肉之情通过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唯恐儿子“迟迟”难归的心情,
以及作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讴歌: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从而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乙:是啊,“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们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甲:领读:(主持人教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乙: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哟!相信在一遍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就会对这首《游子吟》心领神会的,也期待着你在校园的古诗歌唱比赛中,一展你的歌喉,欣赏你的风采!
(欣赏《试听 》 播多少遍,根据所剩时间而定)
甲:老师们,同学们,在一遍遍的古诗歌曲唱诵中,我们深深陶醉在这阳光般的母爱中了,让我们也放声跟着唱起来,在歌声中来结束我们的这次广播,《古诗欣赏驿站》下周一再跟大家见面了!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高校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评估的契机,真正做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相互促进中达到馆藏建设和评估工作双赢的最佳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比例结构,提升文献资源的质量。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
一、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在迎评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教育部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开展了全国高等院校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图书馆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部门,自然也在评估之列。面对评估,图书馆都会经历一个自我审视、改革发展的过程,在迎接挑战的同时,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图书馆能否在评估中过关,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关系着评估的最终结果,对学校办学声誉和发展前景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水平评估必然会促使学校各级领导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与关心,使其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是改善办馆条件的重要决定因素,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
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一方面积极准备迎评资料,另一方面以评估为契机,努力改善办馆条件,在迎评中找差距、求发展,不断完善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大力度搞好硬件及软件建设,为学校顺利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发挥积极的作用。133229.cOM
二、高校图书馆在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迎接国家教委的教学评估,各高校图书馆把增加藏书数量作为迎评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由于缺乏监督力度,一些高校采取各种办法在数量上大做文章,这些做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文献购置的不合理
为了迎接评估,文献购置行为容易演变成非常时期的救急行为。为了使藏书量达标,各高校都给图书馆增加了购书经费。但是,在短时间内买到大量适用图书十分困难。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书源有限,因此,打破了图书馆制订的藏书发展规划和年度购书计划,采购原则和标准也无法执行。买处理书、低价书、剔旧书充数为了迎接评估,使藏书量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评估指标要求,一些学校图书馆把增加册数作为最终目标。图书馆根据学校拨给的购书经费和藏书的缺口数量进行测算,一部分经费用于买新书,另一部分经费用于买处理图书。由于有限的经费无法买到足够的新书,一些图书馆将买处理图书作为应急手段。而处理图书普遍存在应用价值不高、印刷质量差等问题。
2.捐赠图书质量难把关
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动员学校师生捐赠图书。但是,捐赠的大部分图书的质量不高,内容过时的书和复本数很多,小说和用过的教材所占比例比较大。图书馆面对这些使用价值不大的赠书,弃之可惜,留之无用。但是,为了迎接评估,增加藏书册数,又不得不花费人力进行处理,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3.停止藏书剔除
在高校教学评估把图书馆印刷本藏书的数量作为一项硬指标时,一些图书馆将长期坚持的藏书剔旧工作停了下来,知识老化、陈旧的图书占据大量的书库空间,且因与新书排列一起,影响了读者选书。
三、以评估为契机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1.以评估为契机建立多元化的文献资源格局
首先,图书馆文献资源包括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也就是说包括传统的印刷型文献和新型载体的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等。作为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的文献的网络资源可以是馆藏资源的一部分,作为纸质文献的馆藏资源也可以是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其次,树立“兼顾文献载体和使用权的购买”等新观念,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图书馆作为各种文献信息的采集、处理的中心,理应顺应历史的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网络资源;再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搭建文献资源加工平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加工、存储、传递、利用的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2.以评估为契机提升文献资源建设的规划理念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在制定文献资源建设规划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的是“大而全”或“小而全”,文献资源建设虽有数量的增加,但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面对文献量的激增和网络环境,高校图书馆在规划文献资源布局时,应逐步向按“需”收藏方向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更强调专业化、特色化,更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文献资源建设应强调以“应用为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类型日益增多,这必将导致馆藏文献获取方式的多元化。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加强印刷型文献采集同时,加强了电子文献和网上资源的采集,注重馆藏资源文献收藏、电子文献和网上资源的采集,注重馆藏资源文献收藏与网上资源采集的均衡发展,尤其对相同文献信息的不同载体的文献要有选择地取舍。
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质量评价已不能局限于本馆实际收藏为评价依据,同时还要看其在网络上获得国际、国内信息资源的能力。因为信息的需求者更注重的是图书馆及时、快捷的信息服务。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质量不仅取决于它的规模结构以及借还的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文献的质量是否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所以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在量上“大而全”,在收藏策略上应该发挥各个院校的优势,向专业特色方向发展,要有自己的院校特色、学科特色、人文特色。
3.以评估为契机全面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
评估的关键在于“以评促建,重在建设”,提高藏书量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做到质量与数量并举。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教学水平评估的有利时机,提高扩大文献收藏的范围、确定本校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范围。要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做到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为完整、有一定水平的文献资源体系。
图书馆要抓住评估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要求学校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制定科学的藏书建设规划,不仅要从藏书的等级、学科结构、层次结构、语种结构、类型结构等方面满足本科教学及科研需求,而且要结合学院办学宗旨、教学及科研水平、师生人数、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和提高藏书质量,极大地丰富馆藏,促进图书馆建设,为提高科研水平及本科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抓住机遇,提高扩大文献收藏的范围、确定本校重点学科文献收藏的范围。根据这几年学校学科的发展规划,重点学科的设立,硕、博士点的设立,做到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全面系统收藏,相关学科有选择收藏,形成较为完整、有一定水平的文献资源体系。要达到高质量的藏书体系,就应加强对重点图书文献、原版图书及核心期刊的采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环境下,要逐步加大电子文献的采集力度,不断调整馆藏的种类,保证读者对重点学科的文献使用。
四、在迎评工作中完善文献资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1)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真抓实干,把评估的责任落实到工作目标中去
将做好评估工作与实现学校的创建目标结合起来,将做好评估工作与狠抓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等、靠、要”的无所作为思想,要树立一盘棋思想,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切为了评估,一切服从评估。
(2)图书馆必须顺应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要求不断地进行变革和进取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参评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准备评估,对参评院校来讲,平时工作非常关键,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管理,在日常工作中下功夫,不断积累文献资源,不断提升办馆水平。评估是一场硬仗,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建立在实际建设成果上,建立在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上。与最后的结果相比,建设的过程更为重要。
(3)处理好短期行为与长期建设的关系
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长期投入,长期建设,以形成本校资源特色。切忌为了评估达标,只顾数量、不顾质量的做法,造成资源的浪费。实际上,文献资源数量上的不足带有普遍性,应该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增加数量建设,注重内涵建设,使有限的评估经费落在实处。
(4)不仅要增加纸质文献的数量,还应加强电子文献和其他载体文献的采集
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读者对象,系统地收集各种类型的藏书,经过科学的加工整理,合理地排列组织,成为有层次的多元化图书馆藏书体系,并作为评估图书馆的一个重要指标。
(5)以评估为契机,积极争取学校投入
由于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全面吃紧,教育经费短缺,图书馆经费普遍不足。教学评估为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必须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学校支持,补充、完善图书馆文献资源。事实证明,通过评估,图书馆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与财力支持,丰富和拓展了文献资源的同时,图书馆也得到了较好的建设与发展。
五、总结
总之,高校图书馆应乘教育水平评估的东风,高瞻远瞩,长远规划,整体部署,科学组织,建立健全水平评估的规章制度。对图书馆各项工作严格考核,全面落实评估指标内涵,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使自评自建与时俱进地贯穿图书馆建设的始终,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对图书馆文献资料建设进行合理的修正、补充和完善,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惠珍.关于修订高校图书馆评估项目和指标的两点看法.晋图学刊.2004年第2期
[2]余鸣.以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图书馆建设.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年第4期
[3]陈光华.水平评估给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发展契机及负面影响.图书馆建设.2006年第2期
[4]李纪安.共同努力提高评建工作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摘要:根据调查,实习学生对学校管理义务期待较高。学校在处理事故时,存在法律不健全导致不公平、举证困难、缺少实习协议责任主体不明等困境。为促进实习伤害事故的妥善解决,学校应尽力履行加强实习全程安全意识教育、调解纠纷、诉讼援助等管理义务。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习;伤害事故;管理义务
作者简介:李保民,男,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47-03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为了避免或减少实习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超前重视,但不管如何谨慎防范,实习生伤害事故在实习过程中却愈发频繁。因此,实习学生权益保护和事故处理日渐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在学生伤害事故发生以后,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责任主体的情况下,如何在学校及实习单位能够接受的前提下,确定各方主体的责任比例,依法赔偿实习单位或受伤害的实习生,是当前实习各方面临的难题。实习生在事故处理中是弱势个体,大都不具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合理确定高职院校的管理义务并勤勉履行该义务,就成为处理事故的核心。
一、实习生对实习伤害及学校管理义务的认识
为了全面摸查实习学生对伤害事故和对学校义务的认识,笔者专门针对济宁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120名学生展开专项调查。在调查中,专门针对实习生的人身伤害,不包括实习企业拖欠、克扣学生实习报酬;加班但无加班费;实习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等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调查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习伤害事故比例
与部分调查高达31%的伤害比例相比,学校的比例相对较低,只有8%。导致伤害的类型也具有多样性,其中,仪器设备导致的伤害占多数,上下班途中遭遇车祸的2起,在工作岗位被人打伤1起。
(二)解决争议的方式选择
在发生伤害事故后,超过60%的学生会选择向学校汇报,寻求帮助;直接向实习单位索赔的比例近30%;对一些小的伤害,学生一般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进入到诉讼程序的只有1起。数据显示,学生还是比较信赖、依赖学校。也说明了学生维权能力不足,不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是倾向于选择有事找单位和学校的传统做法。
(三)关于大学生实习制度、法律法规或实习相关注意事项的了解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超过60%的学生在实习前对实习相关法规和制度有所了解,但仍有1/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从学生了解相关法规制度的途径看,学校宣传、网络、同学交流列前三位。调查表明,学校在学生实习前,对学生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很有必要。
(四)关于实习协议的签订
在实习前与单位签订实习协议的比例较低,不足1/3。一般学校联系实习单位时,会统一与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找到实习单位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实习协议。主要是自己没有提出要签协议,单位也没有要求。这说明当前大学生实习制度化、法治化建设远远不足。对实习协议的内容,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签协议时没有仔细阅读实习协议,只关注到实习报酬等事项;对实习协议中约定的伤害事故处理条款是否合理合法,如“出现安全事故,由学生本人负责”表示不清楚的占到60%以上,学生对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主体认识模糊。
(五)学生对所属学校职责义务的认识
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义务提供实习单位、岗位信息;有4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进行实习前培训,宣传学习相关法规制度;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安排实习指导教师,但又普遍认为指导教师发挥的作用不大,在实习单位见不到指导教师的身影,只是偶尔电话或其他方式指导一下。实习学生受到伤害时,实习单位拒绝赔偿或只部分赔偿的情况下,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应该负有一定责任。选择学校应该进行赔偿有92名学生,占总人数的77%。即使不认为学校应该承担赔偿责任的学生,也认为学校应积极介入解决争议,学校有义务保护校外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二、高职院校在实习生事故处理中的困境
(一)法律不健全导致不公平
目前,国家层面尚无学生实习方面的专门法规,实习学生不具有劳动者的身份,学生实习伤害事故一般按照侵权来处理,适用的法律是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无法适用于实习学生。
立法的缺失导致实习学生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有违公平的价值取向。在大多数情况下,顶岗实习学生进入单位后,与普通劳动者并无差异。以笔者任教的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学生进入幼教机构,大部分独自承担教学任务,承担的教学管理任务和全职教师基本一致,幼教机构事实上是把他们当做全职教师使用,而不是作为实习生对待。即使他们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也应属于临时雇佣关系。据了解,很多实习单位招收实习学生的目的并不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尽一份社会责任,而是为了获取廉价劳动力或储备人才。实习学生不能享有劳动者的待遇,以招工形式同时进入单位、无工作经验、形同实习的农民工却可能享有劳动法的保护。实习学生作为特殊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相比是弱势群体,本应赋予高于劳动者的法律保护,立法的不足却使他们处于更为不利的境地,与法治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相悖。实习生的身份不应成为他们权利的羁绊,而是应该赋予更高层次的保护。在无系统立法的现实境况下,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有所作为,在某个方面寻求突破,如推动将实习学生责任保险上升为强制保险或纳入工伤保护的范围,给予实习生特殊保护等。正如张新宝教授在分析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时指出,工伤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原有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不足,原有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就是工伤保险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1]
(二)举证困难导致维权难
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适用的是过错责任原则,依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学生必须有证据证明实习单位、学校有过错,才能获得法院的支持。作为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证据意识,特别是在身体受到伤害时,忙于去医院治疗,更无暇顾及证据问题。事后出现纠纷,需要举证时,由于时间及人为的原因,导致举证不能,不利于学生损害赔偿权利的行使。学校由于远离事故现场,也很难保全证据,在帮助学生与实习单位交涉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探索学生伤害事故试行过错推定原则,或推行举证责任倒置等措施,以加强对实习生的保护。
(三)缺少实习协议责任主体不明
《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规定: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该规定并未实际施行,实习协议是否签订并没有法律强制。实践中,签订实习协议的比例较低、或事故处理条款不明确。学校为了维护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一般会按照实习单位的要求办理,不会把实习责任明确写明,人为的把责任条款模糊化;实习单位一方一般会提供格式合同,尽量规避自身责任;学生由于地位、经验的不足,合同意识不强。各方原因导致实习协议签订率低。即使签订了实习协议,对责任条款也往往刻意回避,以免引起双方的不愉快。其结果就是责任主体不明,出现事故时,实习单位和学校相互推诿,都想置身事外。单凭高职院校和实习单位任何一方,实习协议都难以达成。因此,政府部门应针对实习学生这一庞大、准劳动者群体,主持制定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遵守的实习学生劳动协议书,并将签订协议作为一项必须履行的义务加以规定。[3]
三、高职院校在实习生事故处理中的管理义务
(一)加强实习全程安全意识教育义务
调查显示,学生获得实习法律法规的首要途径仍是学校的培训与宣讲。高职院校应设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制定各种与实习相关的安全保障规范及其过程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障学生的实习安全。
实习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必须全面,具体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安全生产常识。在上岗实习前确保他们熟悉工作操作流程,重点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对实习学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是高职院校必须的责任;(2)事故经验总结。经过多年顶岗实习的实践,各高职院校多数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安全事故,也积累总结了有效处理和避免事故的经验。用这些常见的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学生,更能起到警示作用,提高实习学生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减少事故发生;(3)事故处理法规。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指导受伤学生知道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学会用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理性处理事故。除了要及时救助受伤学生,防止事故伤害扩大外,尤其要提醒学生的是要树立证据意识。由于关键证据灭失、责任人当时承认事后反悔等原因,导致学生无法维权的案例很多。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引导学生采用录音、录像、保留物证等形式保全证据。即使案件不进入诉讼程序,也能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安全教育要贯彻全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习指导教师应跟踪学生实习的全过程。对发现的可能危及实习学生人身安全的行为及其他情况,及时与实习单位商定合理预防措施,最大可能的减少学生实习事故,由于实习学生比较分散,很多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全程实地跟踪是不可能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远程做好学生安全工作提供了条件。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QQ群等形式,进行日常管理。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络,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难,并解决实习期间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上传实习图片,从中发现他们实习环境和不安全因素,提出预防建议。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不定期安全预防常识和现实发生的案例,随时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使安全教育全程化。
上述安全意识教育是否得到落实,是避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人身伤害事故,判断学校责任的重要依据。依据法律和实习生伤害事故判例,学校尽到安全教育义务的,即使学生发生了事故高职院校也可部分免责。
(二)调解纠纷的义务
学生在实习单位发生伤害事故,大都会选择向学校汇报,寻求帮助。作为实习单位而言,直接与学生家长接触时,由于部分家长的不理性等原因,容易引发争执,不利于纠纷的解决。他们希望学校介入,居中调解。学校一般认为,自己的学生发生事故,学校有义务协调处理。而且学校与实习单位联系较多,彼此熟悉,具备调解的有利条件。调查显示,大多数实习事故,是在学校的主持下调解解决的。调解具有成本低廉、更能体现各方的意思自治、易于执行等特点,是三方都能接受的矛盾解决途径。
当前,学校调解纠纷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具体运作过程还存在困难。(1)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所调查的十几所高职院校无一所建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调解纠纷的都是学生所在系部。系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多数没有受过专门的调解技能训练,其专业背景各异,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普遍对处理类似事件感到为难。建议学校成立专门的管理顶岗实习的工作机构,设置具有法律背景的人员专任负责处理实习伤害事故,为高效解决事故提供条件;(2)学校往往是事故当事人。近60%的学认为,发生伤害事故,在实习企业不赔的情况下,学校应当承担部分赔偿责任。实习企业往往也认为,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要求学校共同承担责任。学校很难置身事外,不能以完全中立的第三人身份进行调解,这给调解成功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学校自参与调解前,首先要清楚的就是,学校在事故中是否有责任。在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时,就要勇于担当,明确表示会依法承担责任,这是顺利调解的前提。不能因为怕被主张责任,就不介入,逃避调解义务。
(三)诉讼援助义务
法律援助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学生遭遇身体伤害后,近一半的同学没有得到合理赔偿;近1/3的同学选择自认倒霉。在其他途径无法解决纠纷时,近10%的学生选择法院诉讼。在校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没有收入来源,自身无力聘请专业律师;没有诉讼经验,举证能力不足;都制约了学生胜诉率,诉讼也是无奈之举。在不符合申请法律援助条件时,学校进行必要的诉讼援助很有必要。建议高职院校成立法律事务部,引进培育专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专业人员,为处于弱势的受伤害学生提供诉讼援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顶岗实习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佘卫明,喻洁.论实习生责任事故的承担[J].时代法学,2011(1):37.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set in new Shaanxi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paper thinks that it exists many problems, such as, decentralized major, centralized professional category, competitive homogeneous, repeat settings, and so on. In the post evaluation period, the institutions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 optimize professional structures, construct specialty group, avoid homogeneous competition, build a specialty with features and advantage, and take the road of development with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专业差异化建设;专业结构;同质竞争;特色发展
Key word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professional structure;homogeneous competition;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13-02
1 问题的提出
2004年前后,陕西省各地市相继整合地市所属中等专业学校的资源,合并组建了9所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到2011年底,9所院校都顺利通过了评估验收,学院发展由迎评促建转为内涵发展的新时期,加强专业建设,培育特色专业,形成发展优势,成为各学院发展战略的首选。以专业建设特别是专业设置为龙头,推动学院内涵建设和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是各高职院校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2 研究对象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铜川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等9所院校都是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组建,既具有成因的一致性,又有发展的相似性[1],研究其专业设置现状,探寻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促进9所院校专业建设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选取9所新建职院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以来9所院校招生专业为研究数据,采用实证分析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研究9所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求破解难题之策,力求能为9所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3 分析与讨论
3.1 专业大类分散,办学成本增大 9所院校2011年招生的三年制高职专业共219个,涉及98种专业,覆盖《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722种专业[2]的13个大类、41个二级类,分别占《专业目录》中专业大类的68.42%、二级类的52.56%和专业数的13.57%。从各院校专业设置大类分布看,专业大类均在7个以上,延安职院、咸阳职院开设专业大类达10个以上个。专业大类分布过于发散,为各院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办学成本。(表1)
从各院校开设专业在专业大类和二级类分布情况(图1)看,平均每一个专业大类分布专业数最多的是西安职院,平均每个大类分布3.86个专业,最少的是渭南职院,平均每个大类分布2.11个专业;平均每一个二级类分布专业数最多的是汉中职院,平均每个二级类分布1.71个专业,最少的是商洛职院,平均每个二级类分布1.29个专业。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9所院校专业设置点多面宽,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专业内涵建设的精力和注意力,削弱了专业内涵建设。
3.2 规模扩张未减,生源竞争激烈 建院初期,各高职院校为了能在短期内实现巩固、发展、壮大的目标,普遍选择了扩大招生、扩张规模的办学之路,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增设新专业,在校生规模逐年扩大,宝鸡职院、咸阳职院在校生已达上万人,为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地市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先天不足,专业数量的增加、专业门类的增多、学生规模的扩大,为各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使激烈的生源竞争更趋白热化,为各院校亮出了如何保持持续发展势头、做大做强的难题。2009年以来,宝鸡职院、安康职院、延安职院在经过规模扩张之后招生专业出现了稳中有降趋势,其他院校专业规模扩张之势未减。(图2)
3.3 专业重复设置,发展特色不明 虽然高职院校都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专业建设思路,但在实际建设中却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在专业建设上缺乏与同类院校、同类专业进行比较分析,缺乏差异化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热衷于设置市场需求旺盛、考生和家长盲目趋同的热门专业,致使专业建设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特色趋同,彼此相近,缺乏价值创新[3]。从9所院校2011年招生专业来看,在土建、制造、财经、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文化教育等专业大类开设专业较多,建筑工程技术、护理、学前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火爆,你有我也有,你无我也有,院校差异模糊,院校特色不明。(图3)
3.4 专业门类集中,潜在风险较大 分析9所院校2011年招生专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卫生、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土建、文化教育等专业大类,共开设67种专业,布点171个,分别占开设专业种类和布点总数的68.37%、78.08%;交通运输、艺术设计与传媒大类各仅有3所院校开设3种专业,而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中有重要地位的轻纺食品类专业没有院校开设。从表2可以看出,医药卫生类专业平均每所院校布点4个,制造类专业平均每所院校布点3.89个,电子信息类、土建、文化教育类专业,平均每所院校布点2.78个。跟风“热门专业”,势必造成“热门专业”生源爆满,专业设置结构比例失调[4],学生就业压力增大,抵御就业市场波动的风险加大。
3.5 专业关联紧密,集群优势增强 从9所院校开设专业情况分析,各院校日益重视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普遍围绕几个优势专业、重点专业发展相近专业,以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带动相近专业,以裙带专业推动重点专业、优势专业发展[5]。西安职院初步形成了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类专业群;咸阳职院初步形成了制造、土建、生化与药品、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宝鸡职院初步形成了医药卫生、制造、文化教育、财经类专业群;汉中职院初步形成了医药卫生、文化教育、制造、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安康职院初步形成了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商洛职院初步形成了医药卫生、制造、土建类专业群;渭南职院初步形成了医药卫生、财经、农林牧渔、文化教育类专业群;铜川职院初步形成了土建、文化教育、制造、医药卫生、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延安职院初步形成了资源开发与测绘、生化与药品、制造类专业群。见表3。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及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等方面的信息,引导高职院校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毕业生就业实际,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加大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强化专业设置的引导,通过“升温”和“防热”并举的措施,推动冷门专业发展,限制过热专业扩张,使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更加均衡合理,专业设置与经济产业结构发展更加协调[6]。
4.2 树立专业差异化建设理念,打造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 各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专业差异化建设理念,认真分析研究省内外同类专业、同类院校专业建设情况,研究同类专业、同类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竞争的焦点、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等情况,通过分析研究掌握同类专业竞争情况、专业建设前沿,确定和探寻本院校的专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和方向,充分利用院内外各种资源,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大力培养特色专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不断提高开设专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吸引考生、服务社会,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7]。
4.3 认真研究市场供需变化,有效规避同质竞争 论证开设新专业,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开端。只有开好头,才能起好步、做好事,最终收到好结果。同质竞争激烈、短命专业频现、生源大战趋酣、热门专业炙手等现象,充分说明各高职院校对市场供需变化研究不够深入、趋势把握不够准确、盲目趋同思想较重、短期发展效应较浓。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专业建设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专业建设资源,结合专业建设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有效组合和取舍专业建设资源,有效规避同质竞争,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走出一条特有的专业建设之路。
4.4 大力加强专业群建设,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依托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8]。建设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传略管理的重要创新,可以促使个高职院校有效整合利用办学资源,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各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走特色发展之路,依据产业集群或行业产业链[9],重点建设若干个以重点专业为主干、相关裙带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有效配置专业办学资源,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学校自身优势、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专业群[9],以强有力的“组合拳”赢得主动、占领市场。
5 结语
在顺利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转入内涵建设为主新的发展时期,各高职院校必须理性分析研究专业建设的成败得失,紧密结合市场供需变化和院校实际,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构建专业群,建设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有效规避同质竞争,走特色发展、特色强院之路,以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枫,朱桂平.谈合并组建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12).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付雪凌.价值创新:高职院校专业差异化建设的理念与路径[J].职教通讯,2011,(1):31-34.
[4]张雄,马旋.福建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职教通讯,2011,(9):20-24.
[5]刘家枢.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战略管理的重要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08,(7):22-24.
[6]魏萍萍,汤生玲.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34.
[7]高振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意义、问题及发展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84-86.
[8]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
关键词:体育伤害事故;体育教育;赔偿
由于体育活动的性质,体育伤害事故不可避免,但现有法律的缺失,导致职高体育伤害事纠纷处理的复杂性。虽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处理程序、赔偿等进行了规制,但并没有具体区分适用的对象。职高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部分已经是完全行为能力人,但有部分仍是限制行为能力人,因此其产生的法律后果较为复杂。
一、职高体育伤害事故的界定和类型
(一)概念的界定
职高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负有管理职责的体育场地、设施及其他有关场所内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教学、课间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运动竞赛等体育活动)而发生的,造成学生人身伤害、死亡的事故。
(二)职高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1.职高院校侵权体育伤害事故。职高院校教师及工作人员,由于行为或不行为存在过错,违反《教育法》、《体育法》《侵权责任法》等规定,未尽到其应该尽的教育、保护与校园安全管理的责任,致使职高学生在参加职高院校的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
2.非职高院校侵权型的体育伤害事故。不是因职高院校的过错侵权行为引起的而是由其它因素引发的体育伤害事故,由职高院校除外的责任人来承担侵权责任和赔偿责任的伤害事故。主要有学生侵权责任的和其他侵权责任的体育伤害事故。
二、职高体育伤害事故学校法律责任分析
(一)责任主体
学校过错行为或者体育教师在履行职高院校的职务行为过程中有过错行为,致使学生受到伤害,由学校承担损害责任。学校的体育工作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
(二)职高院校承担体育伤害事故责任的法律构成要件
一是主观过错。职高院校及其教师在职务行为中主观上存在过错,包括故意类过错和过失类过错。二是客观上职高院校或者体育教师实施了违法行为。如提供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要求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的学生参加其不宜参加的体育活动;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体育活动中教师的保护和帮助措施不当。三是造成损害结果,包括人身体受到伤害、人格受到侮辱、精神受到损害等。四是学生的损害结果与学校的侵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因此在职高院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在其未尽到相应的教育、管理和保护义务的过错范围内承担责任。职高院校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年龄在14岁以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因此职高院校承担的是一般保护职责,学校仅对其明显过错所致之学生伤害事故承担法律责任。
(四)免责事由
一是风险自负。学生在其认知范围内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所从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仍自愿为之,那么因为合理危险而遭受损失的,学校可以不承担责任。二是第三人过错。第三人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了侵害行为,由此导致体育损害结果产生或者扩大。三是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在学校已经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前提下发生的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学校可以免责。
三、职高院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机制
(一)提高体育设施的安全性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学校体育器材和设施,提高体育器材设施的安全系数,为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二是应该设定相关工作人员对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等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消除隐患。三是在需要特殊技能的体育设施、器材附近做相应的提示和使用说明。
(二)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一要重视课前的说明。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说明有特异体质或者疾病的同学、着装不符合要求的学生等出列;课前教师必须仔细检查场地、器材。二要合理组织教学。积极督促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及时纠正上课时同学的错误动作。三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保证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依据科学的专业知识进行。
(三)将体育安全教育纳入健康课程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体育安全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如何防止运动损伤及体育伤害的处理办法。同时加强对教师的体育安全教育,让其掌握专门的体育安全知识,体育伤害事故时有基本的处理办法。
(四)健全卫生保健制度
一是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从学生入学体检开始,建立包括体格检查、体质测试等相关资料的健康档案。加强与体育教研室的交流,使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身体状况有相应的了解。二是定期组织健康检查。职高院校应当根据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三是对不易参加体育活动的同学的身体定期复查。及时了解这部分学生近期健康状况。
(五)增强现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一要加强现场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现场的所有物体、资料都可能成为将来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教师及学校要加强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以便有关部门对事故的进一步调查。
二要记录证人信息。体育伤害事故现场,特别是体育课时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一般都会有多位目击证人。在事故发生后教师本人或者可以委托在场的学生尽量确定所在的证人,做好相关记录,为随后案件的调查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纠纷作好准备工作。
三要利用技术设备保全证据。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可以通过现场的技术设备如相机、DV、可摄影手机等来拍摄现场照片、录像来记录事故的发生经过和结果。同时,学校应该投入资金,在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安装监视器。
四、积极采用多种救济手段
《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与受伤害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双方自愿,可以书面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成年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也可以依法直接提讼。”在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职高院校可以根据体育伤害事故的程度以及具体情况先与受害方的父母进行协商解决,也可以通过请求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签订调解协议。要是协商不成,受伤害同学家长提讼的,学校应该积极应诉,利用保全的证据、证人等,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纠纷。笔者认为职高院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应该多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积极利用诉讼程序,不能为了声誉以及影响的不扩大化,在还没有确定责任方的情况下进行私下协商解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师范学院;专业音乐学院;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74-02
古筝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随着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古筝也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许多高等师范学院在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增加了古筝选修课。如何更好的推动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教学,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这是目前高等师范学院古筝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教学现状
目前,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教学大多沿用专业音乐学院培养器乐表演人才的教学方法。教师以教授如何演奏古筝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较注重训练学生的演奏技能。上课人数一般不多于三人。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最终使每个学生具备自己的演奏风格。但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更适合培养专业的古筝演奏人才。而高等师范学院古筝教学的目的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学。他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育师资力量的。对于师范类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不需要精英化的教育,普及化的教育更适合高等师范学院选修古筝的学生们。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混淆
专业音乐学院开设古筝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古筝演奏人才。而高等师范学院开设古筝选修课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古筝教育师资力量。因而前者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为主;后者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演奏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教学的方法。只有掌握整套的教学方法,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筝教师。但是当今大部分的高等师范学院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的古筝教学模式,这种适合培养专业古筝演奏人才的教学模式过多的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种模式不能突出师范类教学的特点。
(二)学习期限较短
古筝是一门对演奏技术要求很高的乐器。对于一般的儿童来说,至少要3到5年才能较为娴熟的掌握全部的演奏技巧,若想演奏出品质较高的乐曲,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与练习。
不论是高等师范学院还是专业音乐学院的招生对象均为有一定演奏基础的高中毕业生,只是在对于演奏水平的要求上略有不同。专业音乐学院在招生时对学生的古筝演奏水平要求很高,要求学生基本功扎实,表演表现能力强;而高等师范学院在招生时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在音乐技能上多方面发展,并不单单注重古筝演奏的水平。这就造成在高等师范学院中选修古筝的学生演奏水平参差不齐。而在短短的四年学习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奏古筝这门乐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古筝教学,这样的教学任务很难在四年之内完成,必须寻找出一种符合高等师范学院教学特点的教学之路。
(三)忽视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等师范学院在教学上沿用了专业音乐学院的小课教学模式。这种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能较快的发现并解决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但忽视了学生的集体协作。在高等师范学院中学生的实践基本来自于校内的各种演出。为了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演出大多数采用合奏的形式。这种合奏具体形式多变,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会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偏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个别演奏技能而忽视了集体协作。
(四)师资力量的匮乏
专业的音乐学院,在招收古筝表演专业的学生时要求十分严苛,往往一届只招收一至两名学生。而在高等师范学院中,古筝作为一门选修课面对全体学生,选修人数较多。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往往应顾不暇。传统的古筝教学方式不适合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教学。
三、建议解决方法
(一)树立正确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高等师范学院开设古筝选修课的目的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前者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古筝教育师资力量的。因此学生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古筝教师。教师不同于演奏家,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演奏技术外,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及民族音乐知识。对于一个演奏家来说,新的演奏作品问世很重要,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个作品的背景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作品更为重要。因此对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应该重于技能技法的训练。高等师范学院与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目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区别对待。
(二)合理的安排教学时间
要想解决高等师范学院学生学习期限短的问题,关键在于合理安排时间。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利用第一年的时间,教授学生基本功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年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的演奏出每一种基本功,但不做速度上的要求。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快速的分辨出音质的优劣。教师不是演奏家,对于优质声音的快速判断比自身的演奏更为重要。在第二年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音乐作品。音乐是一门语言,他和文字一样,有自己的语法。学会音乐语法就能读懂任何一首音乐作品。在第三年的学习里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教学。乐器的演奏是极具特性的,同一个作品甚至是同一个音,每个人弹奏出的效果都不相同,因此个性化教学十分重要。一名合格的教师面对学生时要能迅速的判断出学生的问题所在,用最快最简单的方式纠正其错误。学会这个过程是学生在这一年中完成的首要任务。第四年的教学任务就是实践。同学们实践的对象可以是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将自己三年所学融会贯通,教师在一旁做出辅助指导。
按照以上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教学方法。将来至少可以胜任社会培训机构里的教学任务。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仍不完善,在未来的工作中要通过实践将这种教学方法逐渐完善,最终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三)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古筝作为高等师范学院的选修课程,在强调专业的同时更应该突出其师范性的特点。首先可以打破“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在高等师范学院中小器乐种的教师师资力量较匮乏,一个教师面对大批的选修课学生工作量较大,很难将时间平均的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并且不断的反复讲授也是一种浪费。由此可见,“一对一”的小课模式并不适用于高等师范学院的普及教学。笔者认为高等师范学院的古筝课更适合单人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元化的上课方式。
1.单人课:在单人课上教师主要针对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在这种类型的课程上教师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2.小组课:又可称为器乐合奏课。这种上课形式可以分为重奏、合奏、轮奏等。在这类课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协作性,让他们相互学习,互补长短。而学生通过这种协作性的练习,也更容易体会乐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会如何将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3.集体课:教师可以将弹奏同一曲目的学生统一归编在集体课中。在集体课上,教师教授曲目中的基本技法;乐曲的背景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等。解决乐曲中的共性问题。教师在集体课上要突出师范性教学的特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技法更要掌握乐曲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授技法的同时要将教学方法一并传授给学生,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做好准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小组课还是集体课都应该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为主。一方面通过多变的演奏形式,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感受。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各种演奏形式中获得经验,能够妥善的处理在协作演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及共处意识。另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音乐会及学术讲座,这些活动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舞台经验,使他们在观摩中相互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