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的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境界,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修养,一种思想的净化。而这种思想的净化需要一个更直观的表现平台。在以往的教学中一方面过于注重美术教学的专业性,忽略了美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落后,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一个有效的载体,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2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中的具体运用
2.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将教学内容所用的信息资料准备充分,如图片、PPT,解说图文等,还可以配一些音画,提高课堂教学的渲染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主题选择合适的技术方式进行备课。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资料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课堂内容只需要图片和音乐,有的则需要动画演示,有的还需要图文解说等。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资料和相关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美术教学要达到提升审美能力,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必须要从视觉、听觉、思想等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因此教学资料的质量是课堂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方法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做好了课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资料也是一门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技术资料,发挥这些资料的价值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是要以学生的兴趣为指导,充分利用信息资料、图文、声像、音画等激发学生兴趣。各种信息技术资料都要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而展开,通过信息资料的展现,表达出相应的故事情节和场景,一方面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信息资料,进行直观的示范,演示过程。在课前准备的信息资料,经过在课堂中的演示,能将图文、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效地展现出来,达到更直观,更生动的效果,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的内容;三是要突出重点,攻破难点。美术作品往往有着更深层次的意境表达,例如雕塑作品《思想者》,从直观来看这就是一座精美绝伦的雕塑品,但是这座雕塑品所传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在思考,是一种思想的传达,而这些背后隐藏的意境才是美术教学的重难点,这也是美术的意境美,这些意境的传达需要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加以引导来突破,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身的内涵。
2.3充分挖掘信息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新事物也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学生接触的事物跟以往相比更现代化、更广泛,因此,信息资料必须要及时更新,跟上时代的节奏,才能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在挖掘信息资料的过程中,教师的目光应该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线,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图片资料,不仅要有教学内容中需要的素材,也要适当地加入现代化素材,例如最流行的漫画图片,卡通漫画人物等,声音资料可以加入一些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元素,还可以搜集一些国内外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等,要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艺术只有与生活结合才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
3结语
一、激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改变大小等项操作时,我利用“金山画王”软件作为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我采用情景教学法。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大森林,有各种可受的动物──老虎、狗熊、狐狸、野兔、小鸟、松鼠等,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住了。在这时,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人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画呀涂呀,一会儿,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便跃然纸上,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最后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展示。整节课,我将学习新操作技能融入绘制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让学生在想象、兴趣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设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疑”字开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从对苹果落地的疑问开始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巧妙地设疑,启发学生从疑难中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留给学生多一点的创造空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统一问题。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告诉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只有善于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积极思维源于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重视指导,处理好讲解与实践的关系。善于发现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及时指导,这样易于学生克服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学习信心与决心。在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现教学互动效果,启动学生独立学习,积极思考,让其创新思维不断地开发。
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作业中给他们提出: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
三、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手段
创新就是要求异,不要雷同,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我还积极发现学生创新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比如在教学生制作幻灯片时,同学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Powerpoint”软件,不知如何下手,而且模仿的多,创新的少,制作出来的演示文稿,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很少出现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争论。这时,我为了培养学生有求新、求异的思想,有自己的设计风格,于是仔细观察学生作品中的创新闪光点,即使很少,也通过浙大广播系统,演示给大家看,并让他们说出思路,再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鼓励大家一起试一试。而被展示的学生得到我的表扬,高兴万分,创作越来越起劲,就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创作的思想大胆了,也愿意动手尝试了。学生们不仅认识到了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淡化了失败的感觉,体会到了大胆尝试就会成功的道理。
再如在讲画小房子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想象,我先用多媒体演示了几何图形搭建的小房子的图画,然后依次提问:
①图中的小房子分别由哪些图形组成?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房子呢?(学生会很容易讲出生活中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房子的形状出来,让学生形成真实的表象)
②除了现实中的房子,你们还可以想象出什么样的房子?(让学生从刚才的表象出发进行想象,创新,形成新的东西)
就这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头脑中具备了新图画的大致形象,但这种表象是头脑中的。接下来,我要求学生再在实践操作中创造出来,然而预想的效果往往与实际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学生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或与同学讨论或自己想办法,进行再修改,进行新一次的创作。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得到启发,一些更好的想法也随着创作出来了……如此反复经过多次的想象和创作,最后有的同学用苹果瓣来做房子的烟囱;有的用大树作为房子的外壳,上面还有几只小动物住在那里呢;还有的用香蕉皮作瓦片;还有的画出自己想象出的太空房子,有的画童话中公主的城堡;有的画自己的家;有的画生活的校园……学生经过创新的作品,每一个都是新颖特出,充满神奇的色彩,这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的成果。
通过以上这种方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效果良好,而且从中更大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 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若询问100名学生:“你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吗?”会有99人说“喜欢!”学生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把期望变失望,不管学生的“底子”是多么的参差不起,教师都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选取最佳的教学形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鲜感。
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比如教学《电脑的组成》一课时, 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叫中央处理器,英文CPU。形象的比喻,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便学会了。
二、 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指法》一课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 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主要由教师讲授完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面,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信息技术的使用时段看,它主要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课前、课后主要是学生的自主预习与自我练习,由此造成信息技术的生存周期只局限于课堂上,不能覆盖学生学习全过程,出现智慧教室大投入、小产出的局面。要想实现信息技术完全覆盖教学活动,必须二者统筹兼顾。加强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课程内容的紧密联系,将技术逐渐向课前课后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三个阶段均可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同时,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掌控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信息技术作为纽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第一,在线先学,各取所需。智慧教室平台把多层次的学案制作成微视频或PPT,作为资源包发送到学生终端,让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喜欢的学习方式,实现异步学习。这是教学组织个性化研学课堂的出发点。第二,多屏助学,多维互动。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子书包”应用模式。互动讨论原来只能输入文本,制约了互动的实施,现在的平台实现了语音讨论、直接手写批注,结合先进的语音输入法,实现师生、生生、媒体与学生等的多维互动。多屏助学,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真学”在每个学生身上真实发生。第三,在线作业,及时反馈。“即时反馈”能够即时检验、反复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我测试中巩固所学方法,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测试、巩固所学,也让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学情,优化下一步教学内容。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结构,颠倒了知识传授与内化的环节,把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学生具备了课堂内化的前期知识基础后,课堂上主要通过协作与交流内化知识,形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是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造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环境,并选择合适时机介入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引领学生形成知识内化与意义建构的正确方向。
二、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统整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来源、表现形式、深度和广度、交互性以及时效性等。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前后,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可见,用传统方法选择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智慧教室环境中的课堂教学要求。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高度融合,必须对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统整,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准绳,以智慧教室环境平台应用工具为依托,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乃至增删、更换,创生出适合学生实际、发展学科思想的教学内容,教学生之所需,教学习之所需,让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更有效、更有味。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半截蜡烛》是剧本体裁,笔者选择“油灯换蜡烛”“抱柴端蜡烛”“装睡拿蜡烛”三个场景进行教学。首先,在平台上推送资源包,让学生了解剧本特点及其与一般文章的不同读法。接着,告诉学生剧本又叫脚本,据此可创作电影、电视剧,制作广播剧和电影海报……然后,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场景,组内商量要把剧本变成什么。最后,小组成员借助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语音功能、拍照功能进行展示。其中,前两组学生将“油灯换蜡烛”利用平板电脑的视频功能拍成微电影,第三、第四组的学生将“抱柴端蜡烛”,利用语音功能录制成广播剧,最后两组学生把“装睡拿蜡烛”做成画报,拍照上传。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完成后,全班学生根据文本鉴赏评析——亮观点、找依据、说理由,大家各抒己见。在这里,笔者播放了《草船借箭》的微视频,拓展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基于此微视频改写成剧本。以学生先学为起点,以文本特点为依据,借力智慧教室的网络平台功能,统观平台技术与教学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高学生的语言外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
个性化学习是指通过对特定学生的全方位评价,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在传统课堂上,由于大班教学,实现个性化学习困难重重,但在智慧教室环境下,有了技术的支持,个性化学习便成为可能。如何让技术最大化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答案不言而喻:技术与个性化学习的统一。在预学环节,智慧教室平台提供多种数字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地跟教师学习变为根据需要,主动调用资源库中的相关数字资源进行学习、体验、思考。例如,教学《七律》一课时,为了达成从诗句中体会诗人“大无畏的气概、乐观的精神”这一目标,传统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整齐划一地观看每句诗背后的有关历史事件的图片、视频。学生反馈时观点统一,口径一致,显得苍白干瘪。借助智慧教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自助式的数字资源,如飞夺泸定桥的视频、巧渡金沙江的文字、爬雪山的图片,学生根据需要查看相应资料。通过资料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诗人心中泸定桥铁索之“寒”、金沙江水之“暖”等情感表达的体验入脑入心,教学目标达成也就水到渠成,技术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温床。课堂教学中,智慧教室反馈系统自动收集不同认知水平学生有代表性的学习表现,教师通过平台生成的报告诊断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的层级差异,实施个性化学习。例如,教学《猫》一课时,第1~3自然段写了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仅仅是几个词的不同,却能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将其分成A、B、C三类。A类学生不仅能准确提取关键词语,而且思维严密,考虑词与词间的对应节奏并概括,例如,“胆小”这个词就是学生根据段落中的“勇敢”一词自己概括的;B类学生提取“高兴、不高兴”两个词,显然没有考虑词串之间的关系,对性格古怪的理解也有所欠缺;C类学生将“温柔可亲”和“不高兴”对比,思维上又逊于B类学生。教师在观察时要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他们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等方面的层级差异,收集各层级有代表性的表现,对不 猫的性格古怪的具体表现同水平的学生推送不同的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在课后作业环节,智慧教室技术系统更关注学生线上线下(虚拟课堂和物理课堂)的学习轨迹与行为分析,收集学习行为数据,分析学习行为及其包含的若干关系,进而判断学习是否有效发生,寻找学习盲点,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诊断,为学习决策提供支持,便于教师设计出针对学生薄弱知识的个性化学习方案等。例如,对于比喻、拟人修辞的复习,笔者将学生平时的错题(学生端自动收集学生错题归入“错题本”)依据四年级语文学段目标进行归类、遴选,将含有不同比喻词“犹如、如同”等的分为一类,将同类事物的归为一类,将比喻与拟人易混淆的分为一类,以此为标准,设计5个题库,以游戏方式进行。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系统进行诊断——如果判断正确,顺利进入下一关;判断错误,教师利用“作业微课”功能将其拍成微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这样学生可以经历不同题目的个性化练习,针对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训练。
现在的小学生与过去的小学生相比接触的东西更多,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中有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小学中高段年级学生,其实他们已经具备对一些生活经验的基本判断能力,如果能够用信息技术让数学回归到生活中,应该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接受抽象的数学学习。例如: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这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讲解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前,教师运用多媒体的三维动画的变形功能,给学生展示他们身边与圆柱体相关的实物(如:煮饭锅、带盖水杯等等),然后将这些实物进行分解,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总结这些实物都是由那些部分组成的。通过动画演示圆柱体的基本构成部分,教师问:那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立刻回答出:“是由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加上两个圆的面积”。通过多媒体的立体式展示,让学生能够加快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小学数学中的内容立体式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生活化的立体思维,更重要的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简化了数学学习的思维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着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足等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往往都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有效的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五年级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可以模拟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组合图形教学有关的事物图片(如:操场游、泳池、房屋等等),将我们的视线融合到图片之中,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像去分解组合图形的基本构成,收集、整理以及统计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课本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图形的面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悄然的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其中,不仅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都能够充分的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情并茂等特点。因此,恰当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难题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而打字慢的同学他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教师再联系教材,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课堂一开始的3~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由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为“主导”的身份。自然,学法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可以让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讲授法、演示法结合起来使用,可更加快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呢?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现行的小数教材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在统计知识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教材很多地方还经常出现九十年代(甚至更久远)统计的信息。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校有位教师在小学数学第十册《简单的统计》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一段反映327国道路通状况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统计知识、研究统计问题,还在课前就班级同学的“视力”、“体重”、“身高”、“年龄”、等情况做了一些调查,粗加工制作成了网页提供给学生,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统计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随着小班化教育的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整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如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认识,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机,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在2000年11月颁布的《指南和大纲》中,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的期望技能与学习目标。《指南和大纲》主要有六个个层面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层面、社会和道德问题层面、使用IT工具层面、通讯工具层面、技术搜索层面、问题解决工具层面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纲》的当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说明,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印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增多,其关键在于印度政府和学校的职业化IT教育模式的构建:“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目标”。印度的信息技术的教材体系很规范。IT行业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有一套规范的求职课程教材。这些都可称之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教材编写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优势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总理拉吉尔甘地就喊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这一口号引起了印度各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通过印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108条政策)可以看出他们对信息产业及其教育培训的重视。这些政策法规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与流动提供了便利,为落实“新世纪跨越性发展战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证。
(二)语言优势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也使印度人的英语水平上较其他非官方英语国家来说多出一些优势。英语是全球软件、因特网的通用语言,它为印度人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印度人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上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提高了他们的研发速度。
(三)企业院校与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其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大企业。政府还提倡与国外一些知名院校、企业联合办学,并聘请很多外籍教师和企业家参与教学。构成了知识的超前化、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行业发展现状的具象化,这样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与国际接轨、与实际研发接轨,从而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帮助。
四、启示
一、化静止为动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必须要顺应学生的天性。传统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是相对静止的教学模式,这自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特殊的功能,不再是单一而静止的传递信息,而是以直观的图片、逼真的画面、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等来创设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具有化静态为动态的特殊效果,这一点非常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具有极大的吸弓}力。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够将注意力转移到数学知识点本身上来,进而实现学生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引导学生展开快乐的学习。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以选取最具代表性与针对性的数学素材,将静止枯燥的文字教材转换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精美课件,进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认识圆形”时,如果只是借助一些教学模型来展开教学,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展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类实物,再利用其特殊效果,将实物转换成图形,进而实现学生对圆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播放自行车比赛的趣味故事,小动物们设计的车轮形状各样,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椭圆、正方形、三角形,等等,除了圆形车轮,其他形状的车轮都是颠簸着前进。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引得学生开心大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回忆现实生活中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只用圆形不用其他形状。由此在学生之问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交流。然后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车轮边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只有将车轴固定在圆心,使得车子在前行时,车轮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子才能稳定前进。这样的认知活动是在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之中展开,将静止的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演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
二、化抽象为形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小学生处于认知初级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认知主要来自于直观而形象的事物,是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而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二者之问的矛盾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瓶颈。那么如何将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点寓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之中,将学生带入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更为直接的感性信息,这正是学生理解抽象数学知识点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感性信息,为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学习不应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要在宽广的生活空间展开,这样才能打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来展开主动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在学习角时,教师就可以将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角,如墙与地面形成的角、书本打开时所形成的角等直观而动态地播放出来。熟悉的生活现象更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增强教学的真实性,进而激起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此时再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动态地演示角的形成,将角完整地画出来。这样就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寓于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感性信息,从而实现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