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生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农村 中小学生 校外时间 研究进展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49-02
在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规范办学行为、减负等强有力的措施和行政行为,叫停了许多不符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求的类似于节假日补课、辅导、办班等等不规范办学行为,重新交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对学生校外时间的教育问题也就无法回避地摆到了全社会的面前,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校外时间则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探索面对“中小学生的校外使用的问题怎么办?”的应对策略则变得既迫切又有意义。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对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介绍,目的有两个:一是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对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及相关问题形成整体认识;二是分析研究中的不足,明晰下一步研究的内容与方向。
一、文献统计分析
截至2016年6月1日,将与中小学生“校外时间”相关的研究内容:课外生活、课外活动、闲暇生活、闲暇教育作为检索内容,以主题为检索项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进行匹配精确搜索,将三者搜索结果相结合,去除年鉴记录、重复检索、非学术性文章,其中包括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报刊文章,具体检索结果见表1-1。
表1-1 CNKI校外时间相关文献检索结果
检索项 课外生活 课外活动 闲暇生活 闲暇教育 校外时间
检索结果 166 204 52 60 116
二、文献内容综述
1.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
从表1-1可知,以“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为主题进行检索,所获得检索结果分别是166篇和204篇。对以上检索文献进行归整可发现,对于课外生活和课外活动学者们的研究有诸多交叉与重叠之处,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研究内容:
(1)意义与作用研究。王彩凤(2013)从课外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外活动的有效性、课外活动的充实性、课外活动的自主性四个方面分析了课外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2)现状研究。现状研究主要有以下方面:首先,大多数学者集中于对中小学生课外学习现状的研究,包括课内学习的延伸、课外辅导的研究;其次,是对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闲暇生活和闲暇教育
(1)关于闲暇生活的研究
闲暇生活,指“按个人意愿休息、娱乐、满足多种需要的自由时间。 ”经过调研,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闲暇生活现状有以下特点:时间少且分配不均衡;闲暇时间自主性缺乏,内容和形式单一;社会融入性差,个体活动较多;闲暇活动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幸福感偏低;对闲暇时间的价值认识不足,缺少指导和计划。
(2)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
我国闲暇教育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闲暇与闲暇教育的界定。对于闲暇教育的概念,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冯建军教授认为闲暇教育是指导人们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 。李雪峰认为闲暇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即闲暇教育是培养人们形成一种正确的闲暇观,提高人们合理有效地支配闲暇的能力和技巧,提高人们休闲活动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闲暇教育应该当成一种理念渗透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 。2)闲暇教育的价值。3)闲暇教育的内容。
3.研究述评
纵观学者们研究成果,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具有宝贵的价值,研究视角有所拓展,从起初的抽样调查、个案研究拓展到区域或更大范围进行普遍研究,更大程度地提高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然而,我国关于中小学校外时间的研究虽然数目有所增加,但是相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
(1)国内对于学生校外时间的研究大多集中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评述,符合我国特色的实证性研究较少;
(2)学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单方面问题或部分领域的笼统概述,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
(3)重视校外时间教育的功能性或价值研究,但对具体的校外时间的管理、校外时间具体指导与实施途径研究鲜少。
(4)对于农村学生的校外时间关注度不够,专门针对农村学生校外时间的研究文献稀少。
因此,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主要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校外时间使用、校外时间教育等基本理论层面的问题;进一步开展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占有与利用情况的实证性研究,利用问卷或访谈调查等方式开展学生校外时间活动内容、校外时间教育情况调,发现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上的问题与需求,分析具体原因;最后,在对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情况的调查总结的基础上,主要从政府部门、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时间使用和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 戴斌荣. 农村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05) .
[2] 陈传锋,王玲凤,陈汉英,俞国良. 当前中小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 教育研究. 2014(06) .
[3] 王彩凤. 试论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J]. 科技视界. 2013(35) .
[4] 陈桂生. 教育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89.
[5]冯建军,万亚平. 闲暇及闲暇教育[J]. 教育研究,2000(09).
[6] 李雪峰. 大学生闲暇教育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07.
[7]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7.
[8]陈明.大学生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曲阜师范大学,2007.
一、整合课程内容,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
科技实践活动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体验、认识、探究与发现等多种学习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因而在知识方面更加注重经验性、综合性和方法性知识。而将科学课程与科技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社会和科学,从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学内容,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科教版三年级下册围绕“认识学校里的植物”这个主题,可以推荐学生去读一些有关植物的读物,了解学校里的一些花草树木。例如:观察小草是怎么成长的,来设计小草成长记录卡,然后报告研究的成果。或者成立“科学植树小队”,开展“一队植一棵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植树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通过植树活动让学生学习植树的方法,并设计研究的问题和活动方案,通过丰富多彩的植树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及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开展制作叶贴画等系列体验活动。并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开展给树木除草、浇水,以及设计广告语、制作环保宣传小报等活动。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融合,形成了科学课与科技实践活动的完美整合。
二、挖掘乡土资源,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
《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建议》指出:要重视课外活动,提倡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后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学考察、动手制作、饲养栽培、搜集和处理信息、撰写考察报告和小论文等课外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乡土资源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选择几项学生感兴趣的、适合的、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课余生活,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开辟种植基地,搭建科技实践平台
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到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在教学“植物”单元时,在科学老师引领下,各班同学纷纷认领小树,与树为友,组织学生课余时间,定期观察植物。让学生在种植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在劳动中感受种植的快乐。学生们通过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他常识,平时还经常不定期地为植物松土、捉虫、剪枝等。在种植、管理、观察中掌握各种花木的生长特点及管理技术,并懂得养花、种树能美化环境、美化家园。通过参加种植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术在自家小院种植花卉、果树,从小积累劳动经验。开辟种植基地,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活动的平台,使学生深深感受到只有像朋友似地精心养护花草,花草才会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你,从而激发起学生精心养护花草的欲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劳动最光荣”观念的理解。
2.开展“小科学家”社团活动,搭建探究舞台
课堂是个小空间,生活才是大舞台。我们在进行正常的课堂教学之外,应该带领学生把科学实践活动引向广阔的大自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探究、体验生活、学用结合、服务生活。
我校为了全面推动科技活动的开展,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学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精神,活跃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开展了“小科学家”社团活动,科技小论文小组、小发明小组、科技实践小队等。利用每周四中午休息时间,学生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团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学生喜欢的科技探究舞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无处不在,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结合少先队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意识
少先队活动以课外、校外为主,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同样具有开放性。
1.主题比赛,全员参与
每年一次的科技节系列活动,如,科技实践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等,每年一个主题。要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比赛,全员参与。我们学校每学期举行的“科学小能人”比赛也是全员参与的一次大型的主题活动,这些科技实践活动,学生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上街宣传,体验快乐
我校的科技教育在积极依托乡土资源开展活动的同时,又做到了利用学校的文化优势,组织学生走向社区,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社会宣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用学到的节能减排知识,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培养了全体学生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体验到处处有科学的魅力。
3.展示成果,品尝成功
为了展示同学们的时间活动成果,将开展形式多样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成果展示,引发学生科技实践活动成就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分享大家的活动成果。让学生根据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和活动心得写成小论文,结合信息技术课,进行电子小报创作比赛,在学校橱窗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分享研究的成功和喜悦。
总之,科技实践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重视课内外的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投入更多的精力,引领学生进入无限宽广的科学探究世界中来。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给学生一种自由,让他去选择;给学生一份权力,让他去评价;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去表现;给学生一些疑难,让他去探索;给学生一个目标,让他去追求;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去创造,相信科技实践活动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价值,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佳“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万兴,韦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与评价[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05.
[2]陈绍奎,傅喜明.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指南.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兴业县教育局颁发的《兴业县小学教学工作计划常规管理部分(试行)》,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教学常规评估年”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以强化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各教研片教研,促进全镇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高我镇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重点:
(一)做好校本教研文章,重在教研组建设
1、学校加强教研组建设和管理,开展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优秀教师参加片、镇优秀课展示。
2、上好常态课、研究课、示范课,促进教研活动百科齐放、百师争鸣,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
3、继续开展作文和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作文教学水平和应用题教学能力。
4、进一步加强指导综合学科教研活动。教研重点要进一步转移到研究课堂、研究学生上,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发展。
5、举办1次上档次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
(二)做好各项评比参赛,提高师生素养
1、继续组织教师参与玉林市2009年优秀教学论文评比活动,提倡诚信教研,严防并杜绝论文抄袭现象,不断增强实效意识和精品意识。 (市教育学会截稿时间为:2009年9月15日)
2、认真做好参加中心校3-6年级语数综合知识竞赛,促进学生写作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举办3-6年级语数综合知识竞赛,选拔参加中心校3-6年级语数综合知识竞赛学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三)做好新课程实施,注重“三课”建设
1、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小学作文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不断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围绕“三课”(课程、课堂、课外),加强课程建设,聚焦课堂教学,活跃课外生活,加强教材研读和学生研究,强化课型创新,力求体现“扎实、有效、简洁、灵动”的特色。
3、针对新课程学科教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学研讨和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4、加强、深化学校教研工作计划。改变教研活动的形式,强化教师的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四)做好“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文章,重在教学常规管理
1、90%以上的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评测、参加规范活动等方面达到评估标准,学会撰写教学案例、论文、叙事和反思,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进行两次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细则根据《兴业县小学教学工作常规管理部分(试行)》,并予以具体化、数字化。
3、学校在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和研修管理等方面要规范,开足开齐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教师的过程评价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每位教师要编拟试卷一份,做好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5、加强新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的培养培训,努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6、加强德育工作计划和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书香工程”,创设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做好师资提升文章,重在“素质年”培训
1、读书活动。全校教师进行阅读教育名著活动,每位教师每年阅读不少于3本教育名著,每本理论书籍名著要有1000字以上的读书评论或读后感。
2、博客开设。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网页,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将自己的生活感悟、教学手记、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读书心得等写进教育博客。
3、校本培训。组织校本培训,每位教师培训时间不少于20学时。
4、校本教研。学校教研组至少每两周开展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人员的教研活动。教研组组长要及时记录教研活动情况。
5、骨干示范。鼓励中青年教师努力上好示范课,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每学期至少要上两节示范课。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开学教学工作检查。
2、9月15日前把教研计划上交中心校。
3、做好2009年春季期期末学科综合素质检测质量分析工作。
4、收集市教育学会论文、教案设计、课件、课题等,截止时间:9月15日。
十月份:
1、参加县小学学科综合素质调研检测评价总结交流会。
2、深入课堂听课、指导、调研。
3、开展小学作文教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比赛。
十一月份:
1、深入课堂听课、指导教学,了解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教学常规督查。
2、组织参加县小学作文教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比赛。
3、组织期中学科检测。做好期中学科检测质量分析。
十二月份:
1、迎接县教研室深入学校进行教学常规工作检查、指导。
2、参加镇小学生3-6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综合知识竞赛。
3、毕业班数学复习课研讨。
二0一0年一月份:
1、组织二、五年级参加市综合素质调研检测及做好质量分析。
以“形成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校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教育教学为依托,以语文阅读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引导全校学生以及全体教师读书学习,努力为全体师生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为师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促进我区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活动目标:
(一)整体目标
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师生的文化知识结构,丰富文化知识内容,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全体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彰显我区学校的整体办学特色。
(二)具体目标
1、教师方面: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增强学识功底,打造一支学有专长、教有特色、富有人文底蕴的教师队伍。
2、学生方面:
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读书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文化底蕴,促进知识更新、思维活跃、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活动对象:
全区初中在校教师、学生
四、活动实施:
(一)活动指标:
能欣赏文学作品、阅读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浅易文言文和诵读古代诗词,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二)实施途径:
1、精心组织,形成网络
学校要把读书活动与“正教风、强素质、提师能”活动相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相结合。同时,利用广播站、墙报、黑板报等各种宣传工具进行大力宣传,造成学习的浓厚氛围。要在师生中成立读书小组,切实组织好班级晨读、午间阅读和课外阅读。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建议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性带孩子到图书馆、阅览室、书店等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孩子每天阅读课外书籍(时间不少于30分钟),并给予一定指导。
2、注重指导,培养习惯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制订学期阅读计划,并向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各类书目(初中学生阅读书目由各学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自行选定)。要将阅读指导课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阅读指导老师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开办“好书介绍”、“读书心得”等宣传栏目。要教会学生写读书笔记,并要求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好词、好句、好段等摘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3、营造氛围,激趣引路
各学校要配合读书活动的开展,努力营造阅读氛围,保证读书时间(每天学生在校读书时间不少于30分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静雅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熏陶,学会与书本对话。各校要重视和加强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要根据教育发展新形势和新课程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淘汰那些知识陈旧、不适合师生阅读的书籍,重新添置符合师生阅读层次、引发师生阅读兴趣和适应形势要求的书籍,各校要首先配齐推荐书目中所规定的图书。每个班级都要建立图书角,可由学校图书室负责提供图书,也可由各班级学生自带图书,交流阅读,要做到常换常新。还要积极倡导家长为学生创设家庭小书库,为学生读书营造良好氛围。
4、搭建平台,展示成果
为激发师生的读书兴趣,培养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竞赛。平时各班要开好每月一次的读书班会。学生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定期出版手抄报,并组织评比活动,要利用学校和班级的宣传栏、黑板报开设“阅读专栏”,报道阅读积极分子、刊登学生的阅读习作,要积极鼓励师生向各级各类刊物投稿,参加各类论文、作文评比。每学期要选取一些重要的节日(如五一、六一、国庆等)开展一次读书节活动,汇报阅读成果,并将学生参加读书活动获奖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五、活动步骤:
1、启动阶段:(每年9月)
主要工作:
⑴各学校根据区下发的《读书活动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制订本校的读书活动方案。
⑵各学校在做好图书室、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建设的同时,根据所提供书目,添置图书,为读书活动的全面启动做好准备。
2、实施阶段:(每年10月—第二年5月)
主要工作:
围绕学校读书活动实施方案,正常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⑴保证读书时间:学校要妥善安排好每天的读书时间,保证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在学校和家庭的课外阅读时间均不少于30分钟)和阅读量。学生在校的阅读时间要相对集中和固定,并排入课程表。
⑵明确读书内容:学校要积极开展好“和好书交朋友”活动,根据必读书目和学校推荐书目,分学段指导学生制订分月阅读计划和建立学生阅读卡,确保读书数量和质量。
⑶狠抓读书效果:各学校读书活动领导小组要经常性地开展指导和督查活动,要精心组织好读书班会和读书节活动,做到每天一检查,每周一汇总,对检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反馈、公布,做到计划有落实、过程有记载、活动有主题、结束有总结,确保将读书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使读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3、总结评价阶段:(2005年6月—2006年8月)
主要工作:
1、各学校全面总结、评价读书活动开展以来的各项工作,对读书活动中涌现出来优秀的读书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并研究制订下一年度读书活动计划和方案。
2、教研中心组织读书知识竞赛和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并评选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和“书香学生”。
六、活动保障:
1、加强领导。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读书活动的开展,要以此为契机,在广大师生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课外生活,真正达到“书香满校园”的活动效果,让所有师生在古今中外名篇的熏陶下共同提高。各校要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力度,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并以年级组为单位,相应成立读书指导组,形成读书活动指导网络,督查指导本校读书活动的开展。要制订相应的读书活动,做到有管理、评价和激励等保障制度,调动全体师生读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研中心将组成读书活动督查组,对各学校的读书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并进行通报。
关键词 生物学 课外活动 学习积极性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以前的传统教学还是在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注意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教材展现知识的同时,设计了很多活动内容,形式多种多样。有实验、探究、调查、资料分析、课外实践活动。“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证明,最好的表现形式就是建立生物课外活动小组。
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生物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比较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因而活动的开展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够有效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并能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逐步形成特长,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目的。而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动人进行造思维的内部动力,是创造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关键。例如在学习“植物向光性实验”、“抨插技条生根实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发其独立思考、去努力探究实验的真谛。
2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生物活动课的教学能够突破学科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按学生的兴趣和基础,扩大知识的纵横向联系;可把最新的信息 及时传递给学生;还把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起来,了解生物学的科学和社会意义,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培养技能。可见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 重要补充和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同时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如发现性、探索性、批判性等问题研究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开发、训练。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易于接受方式让学生去接触新事物,传递新信息,获得直接经验。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例如讲到植物的无土栽培这部分内容时,课程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无土栽培的概念就可以了,但是无土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土栽培与常见的有土栽培在常规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但是,课时有限,矛盾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怎么办?笔者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课外活动中去处理,既解决了课时矛盾,又有效延伸了课堂知识,同时学生也对此内容印象加深,巩固了课堂所学,又满足学生好奇心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动物学教学时,可开展小动物的饲养和观察、采集制作昆虫或青蛙标本等活动。另外生物学课外活动还直接服务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外活动,所采集制作的各种生物标本,可作为实验材料和直观教具,还可协助建立和管理生物实验园地、生物角及实验室。课外活动小组的成员可以充当实验教学的小助手,他们研究的材料 和成果,还可充实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有的教师讲苔藓植 物,就让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向全班介绍采集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这就可帮助大家形象地认识苔藓植物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3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学生有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需要,单靠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生物学课外活动正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使其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课外活动所接触的生物界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载体,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研究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无疑会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此外,由于课外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并以实践活动和素质教育为主,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劳动态度、纪律性以及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作风等方面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4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课题提出、方案设计、实施操作总结讨论、撰写论文等全部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掌握、运用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进行自我组织和评价,培养自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的精神。亲身体验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生物与环境的科学统一;不断确立生态学观点、进化论观点,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增强德育效应。
白驹过隙,时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匆匆而过。为期差不多两个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在实习期间,有过欢笑,有过心酸,但我们都在不经意中收获着、感动着…….收获的不仅是教学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更多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自己的学生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还收获了一份份虽然认识短暂但却真挚的友谊。虽然实习已经结束,但是实习那些小事,却在我的脑海中一遍又一遍的回放……..
班主任工作——让孩子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在xx中学实习期间,我担任的是高一(13)班的实习班主任,原班主任是一位刚从华中师大毕业的新老师,在见班里的学生之前,他向我介绍了班里的情况以及一些班级管理的事情。接下来就是与班里的学生见面,其实想到要与学生第一次见面,心情真有点紧张,在讲台上自我介绍时,台下是一片笑声。好几次都打断了我的讲话,可能是为我的风趣、幽默所感染了,一下子,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他们都觉得这位实习老师很有趣,但是他们不知道,其实我也挺严肃的。因为开始的前两周,我们只是听课,所以有更多的时间管理班级工作,比如说,看早晚读,晚自修等。第一次月考后,我们班的各科考试成绩都不大理想,学生信心也大受打击,班里的纪律有点涣散,我每天晚上六点半之前都会到课室里看看,很多同学已经回来了,但是每天晚上总是那几个学生晚到,我都一一记录下来,然后每个都找他们谈心,询问其原因并进行教育。一开始,我们班里有一位同学上课很不认真,作业不做,考试成绩很不好,后来我慢慢的接触这位同学,发现他其实很聪明,钢琴还过了八级。只是自律能力有点差,我找过他几次,后来慢慢发现,他改变了。每天晚上六点半之前就到课室学习,而且讲话也少了,慢慢地变好了。希望他能坚持下去,考上理想的大学。
我在13班上过两次班会课,第一次的主题是——扬起理想的帆!通过介绍几所全国著名的大学以及大学生活,让他们感受大学的风范,激励他们定下自己心中的大学并为之好好学习。从收上来的周记看来,这节班会课还是有效果的,有些学生以前从未想过自己要上那所学校,现在他们想要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并为之定下了目标,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才能指引前进的方向。第二次班会的主题是——自律与自信。这节班会课,我一改往日的作风,让他们看到一个严肃的我,因为这节课我训了他们一节课,从宿舍纪律讲到晚修纪律,训得学生都不敢出声了,我还以为他们会因此疏远我,没想到刚好相反,他们与我更加亲近了。所以,对待自己的学生,不一定要温柔、和蔼,有时候的一顿训斥,也会让他们觉得老师是真正的为他们好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会接触学生,除了了解他们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内心变化,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我从老师身上学到的教学理念是让孩子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也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教学工作——收获经验与教训
在xx中学的实习,我感到非常幸运。海中的老师都非常好,做好示范,耐心指导,而且也很放心让我们上课,对我们存在的问题认真指导。在为期差不多两个月的实习,我总共上了差不多40节课,其中包括习题课、评讲试卷课、新课和课外实验课。在上课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去听我的课,而且每听完一节课都会指出我存在的问题和上课要注意的地方。有一次,我上习题课,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在讲题过程中,由于版面不够,就把前面的标题擦了,下课后,老师给我指出了这一点,重要的板书一般是不能擦掉的,一节课下来,最后留在黑板上的内容就是本节课所讲的关键点,这是对我的一点告诫,也让我领会到板书的重要性。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候真的很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记得有一次上课时,班上的投影坏了,我的课件投不上去,怎么办呢?我的上课内容都在电脑里,而且我也没有打印出来,我让电教员调试了大约十分钟还没弄好,就下决心,不用课件上课,仅凭我对课件内容的记忆,上了一节课。这节课给我的教训很大,虽然是一个意外,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课前应该要预想到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并做好应对的准备。而我在上课前是完全没有想到课室的投影会坏,也没有做好其他准备。所以,我们以后上课前,尽可能的想到课堂发生的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并想想应对的措施,以确保课堂能够顺利进行。
实习期间,我收获最大的就是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离子共存”。当时是在整个化学课组开的,听课的老师包括高一、高二、高三的化学老师以及其余四个实习老师,课前我以为我会很紧张,但是我发现我在课堂上一点都不紧张,而且上课时间刚刚好,公开课顺利进行。课后我总结了一下,我觉得这次公开课会如此顺利,是由于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对上课的内容很熟悉,在教学设计上也比较严谨、顺畅。此外,那次我的心态很好,不会在乎上的不好会有什么影响,“像平常一样上课就行了”,我一直这样对自己说,所以我一点都不会紧张,发挥自如。但是,还有一点不足就是我上课的语速偏快,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存在的问题,需要慢慢解决。但总的来说,这次公开课我的收获很大,非常感谢海中的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第二课堂——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实习期间,我们还帮助海中举办了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首先,我们带了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参加“詹天佑”杯学生科研论文,我带的是13班的两位同学研究《利用手持技术探究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影响》。还有学生兴趣小组实验等等,这些活动不仅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外生活,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关键词】写作源头;日记;阅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生活如源泉,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源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家尚需体验生活,更何况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阅历甚浅的中学生呢?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获取实实在在的素材。
要写好作文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素质:
一是开“源”的能力;二是导“流”的能力。
前者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敏感能力,对客观世界的洞察力。它能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情绪去观望外面世界的瞬息变化,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思维的起点和凭借,从而产生情思流。
后者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写作技巧。它能巧妙地将情思流加以疏导,引“流”入海。最终写出高水平的作文来。上述两项素质都非常重要,只有源流两畅,佳作才能产生,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学生苦于心中无素材?“源头”何处寻,如何引导学生探源?
一、从日记中找源
作文教学就是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并将体验过的社会生活形式化的过程,因为写作文过程,有必要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要求每一位学生必备一本记录本,教师可定期帮助学生整理素材,要求学生记下本周内所经历的事命名为“本周记要”,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并定期让同学间相互交流;也可要求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可真情实感从何而来?
从生活中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稍不留意就过去了,不能引起学生任何的思考,不能激起学生任何的情感。那么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将当天发现的,觉得最特别的事情记录下来,不管是好事还是丑事,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新闻趣事,只要觉得印象深刻的就把它记录下来。同时教会学生写心理日记。心理日记最有利于学生抒发真情。
实践表明,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大胆说话,勇敢面对,是写作的成功之道。因为周围的社会是“生活”,我们内心活动也叫“生活”,可称之为“内生活”。它是外生活在内心的反映。凡是习惯写日记的同学都会有这样的一个体会,那最得意的作品往往是内心生活的写照。“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的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学会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写心理日记可以说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它可以避免套话、假话,从而促使作文用真情写眼前的事和心理的话。因此要学写观察日记、心理日记开始,从观察生活、认识自己、赏析自己开始,从而时时引进作文的源头。
二、从阅读中找“源”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着课文教读与作文教学相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写作水平,我们应该把阅读与作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平时所阅读的文章或做过的阅读训练学到语言、章法、主旨等,同时都应该按要求整理到软抄本上去。比如,记叙文,则应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选材;议论文应摘抄论点、事实论据及道理论据。对此,老师应定期检查、督促。
当然记下还不行,还应要求学生经常看,仔细揣摩。生活素材一旦积累多,能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联想能帮助作者突破材料的局限,横向开拓,纵向引申,产生由表及里的思想飞跃,把自己积累的素材产生,他们的活水也就多了。学生的思维就活了,坚持下去,就会出现学生笑眉对作文题的局面。
三、向课堂找“源”
接近生活的话题,可引起人们的谈兴。向文索题,则不仅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还能调动研读课文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将阅读和习作,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为此,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向文索题,进行训练,如将王维的诗《使至塞上》改为记叙文,要求忠于原诗,在内容、情节、细节、写法等方面,有较多的发挥,文章写得充实、丰富、具体。这种训练促使对诗文的再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选材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
问题较多,篇幅有限,只能选择性地概括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简析如下:
一、程式化、模式化教育风气盛行
其表现有以下两种:许多教师一走上讲台,就是按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分段总结段落大意,接着概括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样的一种程序套路一直到教完本课,这是一种表现。第二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说,我就怎么教。教材上说议论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结构,教师就按这样的“三段论”去教学生,去要求指导学生先写作。就连学生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一致,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拿一种模式、程式硬套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上,后者是对教材作一种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变化,不作深入研究,不因人因地制宜,其结果必然导致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僵化、死板,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些教师对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是:中小学语文课其实也好教。言下之意就是有一套现成的教学模式,有一本现成的“教参”,“好教”就是如此。
二、重课内,轻课外,不重视课外学习
与其他学科教材相比较,语文教材的特点就在于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有着浓厚的生活色彩。这就决定语文教学是离不开课外生活的,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考察,课外学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量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进行的。可以这样说,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课堂,课外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句话,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这里所说的重课内,轻课外,主要是指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有意识的给以引导和指导。表现一:只有百十篇传统名家名篇的教与学,而不寻找机会,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表现二:不给以正确的具体的指导,放任自流。认为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或以走出校门,就于己无关。学生课外学些什么,有什么障碍,有哪些负面影响等,均不闻不问。有些教师出于完成学生作文训练任务的需要,虽然也喊喊“观察生活”,但是也只停留在口头上喊喊而已,从不具体引导和指导,这样就严重脱离了语文的教育教学。
三、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知识不等于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能获取知识的能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的“高分低能”,书本知识很丰富,在生活中却连基本常识都不清楚。
当然,重知识传授是应该的,因为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是能力构成的基本条件。然而,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急需教师的培养和帮助,这样,可以减少转化过程中的许多弯路,缩短转化的时间。何况,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旦形成,能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更快地接受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业任务,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应取的态度是: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双管齐下,二者并重,岂不美哉。
四、只重“一式”――讲授法教学,而不注重其他形式和手段的配合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系统讲授的方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从其本身看,讲授并无不好,它能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阐明规律,抒感,还能有效地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由于教授法有以上特点,加之它在我国历史久远,使用广泛,操作起来又十分简便,所以教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为了自己方便,为了“抢时间”,十分乐意接受,乐意采用这种传授方式。然而,讲授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由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积极性;它虽不注定“满堂灌”,却很容易导致“满堂灌”。有人说得好:“课堂是学生的用武之地”,教师何必自我陶醉呢?
为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弥补“讲授式”的不足,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课堂方法上,要多种传授形式和教育手段相结合,注重多组织,引导学生活动。以求达到师生互动,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第二,提高自身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所采用的一切教法都应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可抓住“新、趣、情、思”四个字进行。无论是“引而不动”,还是“引而乱动”,都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驾驭能力。
关键词:农村教育 初中语文 现存问题
展望当今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和进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获得的成绩是主要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农村教育尤为突出。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出尽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当今存在的问题,简析如下:
一、盛行模式化的教育风气
模式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两种:大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都是按介绍文章发生的年代背景、分段概括总结大意,接着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文章写作特点这样的顺序讲解一直到讲完整篇课文,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另一种表现是照本宣科。教辅材料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教授。教材上介绍议论文表现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大致相同的结构,教师也就是按照这样的模式去教学生写作。甚至连学生在课堂上的答问,也只能与教参上给出的答案一致,就连调动一下语序都不行。前者是用一种模式强加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之上,后者仅是对教材作简单的处理。二者的共性在于不求整体变化,不作深入探究,不因材施教,其结果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僵化,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部分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体会是:语文课其实很好上。言下之意就是说已经有了一套现成的教学模式,有一本“教参”,“如此便是“很好上”。
“从单一的传授教学到建构学习、体验学习,相互合作、独立自主、综合探究的开放式教学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新热点,但反观我们农村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局面:既不像传统模式的教学那样打实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所代表的精神实质!”[1]
二、不重视课外的学习
重课内,轻课外,与其他学科的叫教科书相比较,语文教材的特点就在于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特色,富有浓厚的实际生活色彩。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咱们课外生活的。从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课外学习是一片比较广阔的天地,大部分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在课堂外面进行的。换个方式说,学生学习的课堂分散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课外对语文的学习是提高学习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所说的重课内,轻课外,主要是指教师缺乏对学生重视课外学习的有意识引导。主要表现为
1、局限于对只有百十篇名篇的教学,而不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的语文学习。
2、不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放任学生自己进行不科学的方式学习。大多老师认为学生一旦离开课堂或是走出校门,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学生在课外学习些什么,有什么困难和障碍,会不会有负面影响等等,均对其不闻不问。有些教师出于为了完成学生写作训练的任务需要,虽然表面也呼吁“观察生活”,但是也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已,从未进行具体的引导和指导。
三、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拥有知识不等于具备能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使得学生拥有了丰富的书本知识,但仅仅用于考试,在日常生活中却连一些基本常识都不懂。
当然,重视知识传授是应该的,因为学习知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是构成能力的基本条件。然而,学生的知识能否转化为运用能力,是离不开教师培养和帮助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走的弯路,缩短知识转化的时间。再者,学生一旦形成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学习,便能更快的接受知识,更好地完成学习的任务,这又何尝不是一件美事呢?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双管齐下,做到二者并重。
四、注重讲授法教学,而忽略与其他教学形式相结合
在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师采取系统的教授方法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从自身看来,注重讲授并没有什么不好,它能生动的描绘情境、解释概念、叙述事实、阐明规律、抒感,还能够有效与教材相结合进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和审美的教育。由于讲授方法有以上的特点,再加上它在我国教育界使用广泛,操作起来又十分简便,所以教师容易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为了教学方便,为了节省时间,便十分乐意接受这种模式,乐意采用这种传授的方式进行教学。然而,讲授法的缺点也很显而易见:由于教师主要采取“讲”,而学生只是听,教师处于主动,而学生居于被动,只有教师方面的积极性,却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弥补“讲式”教学方法的不足,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三点:
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多种教育手段和传授形式相结合,注重积极引导与学生进行互动。
2、提高教师自身对课堂调控的能力。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方法都应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抓住“新、趣、勤、思”四个字进行。无论怎样,都需要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3、预见性的加强。对于农村初中学生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足现实状况,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传授方式,引进多种教授手段。这样的话,应当如何调控课堂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成为任课教师驾驭课堂的难点之一。因此,加强课前预见性是很必要的,对如何应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做到一定预期,做到心中有底,这样便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