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赵州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赵州桥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语文课堂;自主探索;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7-0066-02

一、背景描述

“生态语文课堂”倡导“让学生的精神在本色天然的语言家园中徜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意义,体验到语文学习的快乐和满足,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殿堂”!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但一般缺乏感染力,一些说明文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这时,文本的解读便没有了活力,文字也缺少了魅力,这自然与“生态语文课堂”的理念背道而驰。本文以《赵州桥》第三自然段的教学实践为例,展现说明文教学中通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深入体会文本语言、解读文本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描述

《赵州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说明文,文中第三自然段有关赵州桥石栏上精美图案的描绘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因此欣赏该自然段时,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必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之一。经过反复思考,教学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使其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情景如下:

在充分学习第二自然段后,我这样过渡:“赵州桥设计巧妙,现在我们再来感受它的美观,欣赏桥上雕刻的图案吧!”这时,大屏幕上显示出赵州桥石栏上一幅幅精美的图案: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两条飞龙各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

图片中石栏上的飞龙精致神奇、传神生动,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看到学生对这些图案如此感兴趣,我适时抓住机会问道:“同学们对这些图片赞叹不已,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样赞叹呢?”

学生纷纷举手:“很好看!”“雕刻得太有趣了!”“雕刻得真细致。”……答案虽各不相同,但都传递着同一种信息,那就是他们被这些雕刻的图片感染了!

然而语文课堂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欣赏图片,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进行高质量的阅读,深入体会文本的语言,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语言的生动。于是我引导:“这些图案很精美,那么课文是怎样描绘的呢?请你仔细阅读。”孩子们仿佛一下就进入了状态,阅读得有声有色!

这时教学自然过渡到“自主探究”“深入体会文本语言”的主题,我问道:“想一想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你能读出‘雕刻的精美’。”有了前面的铺垫,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我“煽动”得很高涨,他们立即埋头研究。很快,他们有了新发现:

生1:我能从“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这一句感觉到雕刻很精美,一朵朵水花本身就很美了,而且是两条缠绕的龙吐出来的,那肯定很漂亮很神奇。

生2:“双龙戏珠”让我想到以前学过的“狮子抢球”,很有趣,但是一定要雕刻得很精细才会栩栩如生。

生3:如果这么多龙不是雕刻得很精细,我想不会是“真像活了一样”。

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理有据,足见他们是深入到作品的文字之中探究发现的。他们已经能够从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美观,那么他们能不能从“赵州桥的美观”这一表象下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呢?能不能体会语言文字的一些“话”外之音呢?于是我问道:“赵州桥如此精美,那么从这些精美的图案中,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有些沉默,虽然他们认真阅读并努力去发现,可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点难度。这时,我请学生通过倾听我的朗读来感受。朗读时,我把一些能够打开思路的词语比如“石栏”稍微读重了一点。果然,孩子们很快有了新的发现:

生1:这些图案都是雕刻在石头上的,雕刻起来一定非常难,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弄坏了,能雕刻这么精美的图案,一定下了很多功夫,李春他们一定非常用心。

生2:这些龙似乎都在游动,让我觉得龙好像是活的。它的雕刻一定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生3:有的龙“回首遥望”,有的龙“相互缠绕”,还有的“双龙戏珠”,图案种类很多,那些雕刻的人一定很聪明,很有智慧。

就这样,孩子们对第三自然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学生已基本掌握整篇课文的内容,只差一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过渡句”,现在就该请它“粉墨登场”了!

我本来想开门见山地给孩子们讲解过渡句的相关知识,可是这样会不会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呢?既然有学生对“自主探究”很感兴趣,也具备一定的能力,何不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呢?于是我在此设问:“请联系二、三自然段,重点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室里又响起了读书声。一会儿,有的学生有所感悟了,“老师,我发现第一句话好像是第三自然段的总起句”。对了一部分,我表扬了他之后又问,“那么对于第二自然段,这句话又是怎么样呢?”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这句话前半句是在说前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说了第三自然段的一些主要内容。”很不错!这时,其他学生也开始纷纷点头,这时我才总结“过渡句”的知识和作用。就这样,利用学生发现、教师总结的方式,我和学生都在愉快中收获颇丰。

三、案例反思

(一)深入体会语言文字

要把课堂教出语文味,就必须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准确、简明、科学、严密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但说明文中也不乏写得生动优美、值得品读之句。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品味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深入体会那些精妙之处。只有“学生兴趣盎然地与文本对话”,学生才能在“本色天然的语言家园中徜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找到语文学习的意义”。

(二)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的目标。

《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模式”。而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要敢于放手让学生直面文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尽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对文本语言有所感悟。

四、结语

“理想的生态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兴趣盎然地与文本对话,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语文实践,能自觉地以书本为师,以他人为师,感知、感受、感悟文字和文学带来的无穷魅力,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生本”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解析和体会,“生态”的语文课堂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第2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7-01

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转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开阔我们的视野,优化我们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由于小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直观的、形象的思维为主,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必须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远程教育资源就为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让我们在教学中感受到了现代信息教育的优越性。

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积极作用

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习和教学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语文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远程教育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活动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应将远程教育运用到语文教学和研究活动之中,努力提高现代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1充分利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曾经这样说过。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计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的出现,对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优势。同时,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扣击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现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我课前先设计出课件,一开始首先向学生展示小壁虎的图片,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小壁虎,并产生一种想了解小壁虎的兴趣,然后诱导学生进行质疑,再辅以直观的教学手段:"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向谁借尾巴?结果怎样?学生顷刻间活跃了起来。问题一个接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情绪处于亢奋状态,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随着疑问一个个被解开,最终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达到了。

1.2发挥"动画"模拟效果,启迪学生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把多种现代化媒体的视听功能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运用,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形成大容量的信息传送,使抽象的概念成为具体的事物,使静止的画面成为活动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更恰当地把握好教学的重点,掌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启发学生课后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产生假设与推断,引起想象与联想,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

2.调整语文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2.1远程教学资源打破时空限制,突破了语文课堂教学难点。对农村小学而言,远程教育资源中的"小学频道",是具有针对性的栏目,它包括:时事动态、课程资源,学习指导、专题教育、教师发展、少年文化等。课程资源中每一课都有教案示例、媒体展示、探究活动、习题精选、扩展资料等内容。这些资源有着丰富、高质以及适用的特征,这对于缺乏教学资源的教师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作为农村的孩子,对于"大海"、"海岛"的理解只能是凭空想象。对这篇课文的描写景物难于理解。在教学时,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运用课程资源中的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海岛的明艳绚丽中,展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接着利用媒体录像放映,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象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的真正含义。油然而生出对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2.2远程教育资源帮助学生释疑解难,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程资源"还可以查到非常丰富的学科相关资料,仿佛有了一个神秘、奇妙的图书馆。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对于"'人字形线路'、'两端向中部凿进'和'中部凿井法'"的理解,凭讲解、想象,再加上画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利用远教资源,学生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样不仅突破了教材的重点,释疑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创新思维,以及他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再如教学《赵州桥》第一课时,全班同学都知道赵州桥的外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而学生又不能亲临现场去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运用远程教育学科教学资源库中的媒体素材,从视频节目单上查到赵州桥的外观图片,学生对赵州桥的近景,全貌有了真切的感受,大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2.3远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利用学生的班队会计划地播放"专题教育"里一些科普之窗、人物星空,历史大观等节目。"科普之窗"使学生了解了科学的发展,体会到科学的力量,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诱发了孩子们的幻想和创新。"人物星空"中伟大人物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白了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戚戚相关,只有建设好祖国个人才有美好的未来。

总之,远程教育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缩短了地区教育的差距。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素质,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第3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支撑;感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164-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我国的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新时代的教育要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我们的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经16个年头了。我深切地感受到教学思想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还体现在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为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进行了多年的探索,感受颇深。在此,笔者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感受。

一、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出美妙的自然风光,奇特的自然现象,事物的本质特征,事件过程的演绎……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事件的发展有直观的感受,清晰的逻辑,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备三年级《金色的草地》这一课时。为了让小学生感受蒲公英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我制作了兄弟俩在草地上嬉戏、打闹的Flas场面,把草地这一优美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使学生从活泼、生动、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兄弟俩的快乐.学生观看后,有的立即举手告诉我他们也曾有过例似的经历:和姐姐在田野里玩耍、小伙伴们在草地上放风筝等,我就势引导:你们那时快乐吗?学生们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这节课,学生能够由多媒体动画感受到小作者的快乐,也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再如高年级《丰碑》一文的教学,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揭题后,提问:丰碑什么意思?课文中的丰碑指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接着多媒体演示:大雪纷飞,在一棵大树下,军需处长被大雪覆盖着,如一座晶莹的丰碑。我顺势启发学生:军需处长怎么会冻死的?在冻死前是怎样的情形呢?自然导入重点段第三段的学习。多媒体演示:画面渐渐清晰,出现了老战士的形象,他冻僵了……导入第七节的学习,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军需处长的表情、动作、穿着等,使学生了解军需处长是被严寒冻死的。接着,我通过富有感情的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的?学生通过朗读分析理解军需处长的一心为公,毫不利己的高贵品质。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这种精神,我用多媒体把两个画面结合起来:老战士冻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盖住他的身躯,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赫尔巴特语)因此,兴趣的激活、保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场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的导入、新课讲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不再被动的参与。师生间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交流。以《赵州桥》为例,情境导入,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先欣赏一幅幅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现代化大桥美景的图片,再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自己喜欢的景象,说一说他们对所见景物的感受,然后就势出示赵州桥的图片,同时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和修建的时代背景。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自学方法,迫不及待的读这篇文章。学生兴趣盎然,朗读起来声情并茂。一堂可能枯燥的说教课因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愉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为教师的课前备课提供参考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我们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去广泛阅读有关的资料,包括教学参考书、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网络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他是一个全球性的图书馆,包罗万象的知识信息宝库有着取之不尽的教学信息。我时常浏览教育网站,搜索教学资料,为我备课提供丰富的、全新的信息资源;准确、及时地把握最新的教学动态。

第4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的开场白很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个性化的语言导入,随机引入课件。灵动展现与课文相关的画面,一下子就能把孩子们的眼球吸引住。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为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打下基础。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设置的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使学生不知不党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

如讲“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赵州桥,一个是卢沟桥。那么介绍中国石拱桥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呢?我这样理解,中国石拱桥有一部分像赵州桥,另一部分像卢沟桥,所以举这两个例子,大家思考;老师这样理解对不对?问题提出后,激发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引用课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课文时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有许多是惊人杰作”。这篇课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这两座桥汇集着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以上这个问题,学生思考再思考,待他们完全想通了,就像是透过一片清泉,观察水底的五色石子一样的清晰了。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便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如让一个差生用“骄傲”一词说话。他说:“我们班不因有我这个差生而骄傲,而因有我而可卑”。这就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尝试小结,理论升华

第5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语用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1-052

学困生是班级的特殊群体,无论哪一个学科都不能忽视学困生。在语用教学中尤其需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观照学困生的实际需要,提升语用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展示,启动学困生语用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重要的目标和任务。学习成果展示是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教法。教师在语用教学中,要吸引学困生参与进来,以启动学困生的语用思维。

语用教学需要重点关注典型字词、语句的运用,以及习作表达的训练,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给予倾斜。如在学习《金色的草地》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标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让学困生进行展示。如典型词语:“玩耍、盛开、一本正经、引人注目、花瓣、合拢”等;重点语句:“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然后,教师进行补充。检查反馈时,教师要针对学困生展开检查。如此安排教学,就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让学困生展示重要的字词句子,在检查学习成果时,教师也是将关注重点放在学困生身上,这无疑是给学困生带来了极大鼓励。学困生大多是被遗忘的群体,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激励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二、优化互动,创设学困生语用环境

学困生的转化单凭教师个别辅导是不行的,需要发动学优生帮扶,让学优生带动学困生。因此,教师要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首先,建构科学的帮扶形式,一对一、几对一都是可行的,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提升帮扶小组的和谐性。其次,制定帮扶计划,教师给出具体的引导和要求,帮助帮扶小组提升凝聚力。最后,给出具体的帮扶方法,监督检查、多元对话、课堂演绎、实践操作等,都属于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到交互活动中,其帮扶效果是值得期待的。

合作学习已经全面进入到课堂教学,但实际操作时,学优生往往主导了合作学习,学困生常常沦为陪衬。教师在具体施教时,需要做出调整,关注学困生的成长。如,学习《赵州桥》时,教师提出语用问题:“‘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中的‘创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一个‘创举’?”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则让没有举手的学困生来回答。有学生说:“创举就是很了不起的,超过别人的。我能知道这个意思,但说不太清楚。”教师给出评价:“你说得很好,说明你认真读书了,这种设计是最早的、独一无二的,就是一种创造和发明,所以叫‘创举’。”教师随即让学困生用“创举”说一句话。学生想了半天说:“我感觉能够回答对问题,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创举。”

其实,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尺在学困生身上,学困生学会了,其他学生自然都能掌握。语用教学向学困生倾斜,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分层训练,历练学困生语用能力

分层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对学困生能够形成直接关照。语用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在内容设计中体现梯度性,让学困生有参与训练的信心。如果有可能,不妨设计一些选做题,或者是给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训练要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如《蜜蜂》课堂训练时,教师特别关注了语用内容:

下面有五道题,完成三道题就算合格。

①给多音字注音:背、闷、尽。

②组词:论( ) 验( ) 超( ) 辫( ) 测( )

③找反义词:准确( ) 减少( ) 陌生( ) 超常( )

④选词填空:无论……总是…… 尽管……仍然…… 不是……而是…… 只要……就……

( )天气很冷,爷爷( )一早就起床跑步。

( )被抛弃到哪里,它们( )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⑤小蜜蜂有怎样的形态特征呢?用你最擅长的方式展示出来。

在训练中教师提出了弹性要求,只要能够完成三道题就算合格,这是对学困生的充分关照。相信学困生凭借自身努力,一定能够圆满完成训练任务,促进语用能力的逐渐提升。

第6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回归;生活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一、现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这一目标呢?大家知道,要想被评上优质课,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场,又要有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落幕,教学过程则要反复推敲揣摩,什么时候提问,多少时间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回答问题等,做到丝丝入扣、无微不至。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备学生”。试问:这种“华而不实”的物理课是新课程改革下所需要吗?

有篇报纸报道了国外这样一节生物课:蚯蚓。上课从学生捉蚯蚓开始的,把蚯蚓掉在地上,教室里一片乱哄哄的。事后有人问这位教师,你为什么要让他们去捉蚯蚓呢?这位教师说:“如果这节课下来,学生连蚯蚓也不会捉,那我讲它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教学不必一味追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任务是否落实”,“课堂板书是否美观”等表面的东西,只要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无须面面惧到,哪怕教学任务没有落实又有何妨呢?

二、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1.教学设计:来源于实际。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史,质疑就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旁边的小磁针发生了“异动”从而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开普勒发现了与第谷观测数据有不可容忍的8'误差从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卢瑟福发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问题等等。

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学中,我问学生:“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桥,有石桥,有木桥,有平板桥,还有圆拱桥,为什么圆拱桥要造成圆拱状?”好多学生各抒己见,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美观,圆拱状和水面的倒影浑然一体,像一轮圆月;二是为了坚固,拱起来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当我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时,学生都想不出来。进行了受力分析后,学生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 “车在拱桥上以一定速度行驶时,对桥面竟没有压力,这桥真神奇”,“老师,那么古人设计出拱形的赵州桥,他们知道这原因吗?”等等,这节课就在学生的惊嘘声中结束了。当然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一时无法给他们解释清楚,但我觉得学生是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我的教学中来,教和学结合在了一起,师生一起探讨、研究,虽然教学次序乱了些,调控起来难了些,有时甚至得不出结果,但学生学得很投入,乐于接受。因为他们说这样的课更切合实际,更贴近生活,使他们觉得原来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2.选材:来源于生活。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宽广的视野,这些都是新课程目标所强调的。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我就现场向学生要了一张纸,来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所有实验:白纸和粉笔同时下落,粉笔先落地,就得出“越重落的越快”的结论,对吗?再将这张白纸一撕为二,一半扭成团,一半摊开再一起下落,然后让学生解释看到的现象,最后出示“牛顿管”来验证;这样许多学生都纠正了原先 “越重落得越快” 的错误观点;另外,可以利用吸管来演示加速度的方向;用一个可乐瓶来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用筷子放在水中研究光的折射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和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教学方式:回归生活。

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到与自己所探究的知识有关的环境中去,而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走到学生中去,共同研究问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例如,近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局面,拉闸限电现象常常发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大胆鼓励学生到各街道、工厂、企业等地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用电情况,带学生到发电站、变电所了解电的产生、传输等电学知识,寻找解决紧张用电局面的方案和措施,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习。这样,把学生放到开放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既培养了兴趣又开拓了眼界。

参考文献:

第7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阶段目标关于阅读科技作品部分,意味着阅读教学的新要求,意味着阅读的新理念,意味着对说明文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有新的突破。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方面,说明文应训练熟练运用“默读”“略读”“浏览”等方法,达到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做到全面、不遗漏。筛选信息在中考中是必考题型,一定要具备这种能力。能力方面,课标提到关于科技作品如何读的问题。科技作品的阅读不能走过去说明文教学文体化的老路,其阅读的目标是“领会作品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的关怀。因此,说明文要有语文味,不能上成生物课、地理课。阅读方式方面,要求运用“合作”方式,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具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和能力方面,说明文把文体知识贯穿在阅读中,最终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以上四点是学习说明文应做到的,但是应灵活运用,其实说明文也要让学生学习选文表达内容时所采取的语言手段。在预习课文时也要考虑写的是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根据这样的思路来自学、来探究。写什么、怎样写就是说明文的说明中心、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结构等。针对这些要求,结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奇妙的克隆》几篇课文,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淡淡在说明文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

在《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教学时重点训练学生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读完课文就要找出实物的特征。拿《苏州园林》为例,我是这样做的:整体感知,先欣赏苏州园林图片,然后回答:“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你觉得苏州园林就像……(如:一幅幅优美的图画)”。阅读课文,思考问题。文中哪句话能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1)亭台轩榭的布局;(2)假山池沼的配合;(3)花草树木的映衬;(4)近景远景的层次;(5)角落的布置;(6)门窗的琢磨;(7)色彩的搭配。第三段:亭台轩榭的布局有什么特点?文中哪句话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第四段: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有什么特点?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第五段:花草树木的映衬有什么特点?本段哪些句子紧扣“图画美”这一特征?第六段:近景远景的层次如何安排?明确:利用花墙、廊子或镜子为苏州园林增加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小结: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节,处处都注意到了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美作比,目的在于始终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始终要注意紧紧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这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下面谈谈怎样写的问题。材料中所选课文大多采用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为了让学生学会运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做了以下教学设计:“不看不知道,中国真奇妙。你到过哪些美丽的地方?欣赏图片,猜测何处名胜。今天我们到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去看一看,请同学们在这次游玩中,当一回老师的向导,好不好?”学生依平面图讲自己认为的路线,今天咱们看看黄传惕给我们什么样的参观路线。要领略故宫的建筑风格,一定要走出故宫。小组合作,试着画出方位词及故宫里表示地方的名词。(小组合作交流后,找同学在书上标出行踪路线,并在多媒体上演示,从而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这个教学设计并没有回避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而是把特征、说明顺序融入活动之中,通过导游路线,直接再现建筑物的主体布局,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从而认识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会运用空间顺序来介绍建筑物。

《奇妙的克隆》一文先借助四个小标题来阅读,重点发现克隆奇妙在哪里,落实逻辑顺序。再读让学生重新概括四部分内容: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造福人类以及引发的思考。这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

至于说明方法的把握,《苏州园林》课后练习,提出了说明方法的掌握,《中国石拱桥》落实说明方法,尤其是举例子,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两个典型的例子,介绍了独拱石桥和联拱石桥。所以学这两篇课文后应进行一节说明方法答题模式训练课。如:举例子,具体说明;列数字,准确说明;作比较,突出说明;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分类别,清楚说明;引用说明,增强说服力。让学生跳读课文,从中找出说明方法并试着说明其作用,扎扎实实进行说明方法的训练。

第8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多媒体教学引入语文教学课堂,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它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从而在语文的教学中注入新的血液。下面试就谈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辅助作用。

一、兴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就是成功的阅读。因此,一节课的开头就是要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计算机尚未进入语文教学之前,我们也曾为如何精心导入而费了不少精力,虽有一定的效果,可总是不够理想。教育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中学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经常还需要有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年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上,我们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一些形象的、更易于学生理解的多媒体片断,就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先设计满天的明星和灿烂的街灯依次明暗闪烁的动画场景,再设计牛郎织女过着自由幸福生活的动画,屏幕上显示:明星和街灯有什么联系?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在这首诗歌中的用意是什么?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之进行有目的性的阅读,就能够达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重现时代背景,引发学生阅读情感

纵观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其中有部分文章的写作背景都是以中国二三十年代到四五十年代时期的,距今已有几十年,如冰心所作的《小桔灯》,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等等;还有一些国外的作品,同样也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契诃夫的《变色龙》等等。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更多的是需要借助背景情感的传递来完成教学工作的。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几十年前的社会环境状况、中西方社会的各种差异不是简单的口头介绍或阅读所能解决得了的,所以在了解作品的背景时不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时候,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作品的时代背景重现出来,定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引发他们的阅读的情感,为完成本次的阅读教学工作做服务。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先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江南城镇的图景和的人文环境:“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再通过展示孔乙己、掌柜和丁举人的不同神态的面孔,配以画外音,展现出咸亨酒店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的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通过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此时此景,学生的心情自然是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麻木的民众谴责和对丁举人之流的愤恨。带着这样的情感去阅读《孔乙己》,这还能不成功么?

三、能由静变动、化抽象为具体,突出教学重难点

我们知道,多媒体所包含的虚拟技术能超越时空,化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因此,它也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变具体、形象,由静态变动态,把原来枯燥或乏味的课本内容更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思考、解决问题,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所以,适时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由符号到心象的转换,使语文教学获得较佳的效果。

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让学生观赏有关济南冬天风景的视频材料,就能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冬天的济南,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特有的冬天景致。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播放自制的《济南的冬天》图片为背景音乐的课件,使学生充分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将获得的信息汇聚在大脑中形成对济南冬天的立体感性印象,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的作用,突破了重点、难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使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变换一下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的有关知识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结构和制作等特征。于是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代表的中国石拱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造型结构及力学原理等,再配以解说,学生则兴趣盎然地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边听着教师讲解,探讨它们的形式、结构、历史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讨论,学生们一定能够理解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悠久的特征。

五、实施迁移训练,巩固学生阅读效果

第9篇:赵州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课堂效率

一、主题式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的可行性与现状分析

1.小学语文主题式教学模式必要性分析

主题式教学模式是创新型教学模式之一,在众多的创新教学模式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的特点是引导和开放。主题式教学模式是以课文为主体,通过话题引出课堂主题进行交流,属于启发性学习,通过主题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交流,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主题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微课堂的主人公,让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辅助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改革目标的。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和课堂形式的改进能够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进行主题式课堂教学是必要的。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授课方式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配合性和互动环节较少。例如,教师在记叙文的备课上每次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这种规律导致学生产生疲倦心理,总是提前查字词意思,之后上课找学生解释,再读一遍文章,划段落,进行段落总结分析,找中心思想等传统环节。造成语文课堂没有新意、没有创新的局面,教师的授课效率普遍偏低,学生的听讲质量不高。

除此之外,很多教师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但是总是依照模式生搬硬套,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主题式教学模式本应当作为一个载体辅助教师提升课程设计和教学效率,但是一部分教师没有掌握其精髓,反而受到模式的束缚和困扰,不仅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教学思路,而且新的教学模式也得不到好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授课效率。

二、提升小学语文主题式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分析

1.掌握主题式课堂精髓

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之前,首先要充分了解这种教学形式的主旨和主要侧重点,就主题式课堂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教师课堂引导和确定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是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一个指挥家。其次,教师应当深入了解自己备课的内容,在掌握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课堂引导,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课下调查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关于春天的古诗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主题是什么,就是让学生理解古人描绘的春景之后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家中的照片,看看哪些是春天拍摄的,哪些是其他季节拍摄的,学生又会在春天做哪些特别的活动,比如,踏春等,那时他们的心情又如何,让学生带着准备上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

2.落实以生为本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性格进行教学设计,小学涵盖年龄较广,学生恰巧处于心智发育阶段,在性格和能力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不同年级应当采取不同的主题式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与面广,提高学习效率。例如,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较弱,思维训练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想象力S富,因此,教师在引导方式上可以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学习,将课文中的角色安排给学生,在进入主题之前利用表演吸引学生的兴趣,之后再引入课堂主题,而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字词,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引导课堂方面可以注重概念的理解。例如,有些文章标题十分新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标题含义,再找一些类似的标题与同学分享,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又有利于教师引入主题。

3.加强实践升华

课堂的学习是有限的,学生不可能全部吸收消化,所以,更重要的步骤是引导学生结合课堂知识融入生活,进一步领悟升华。如,在《赵州桥》的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熟悉各种各样、不同材质的桥。鼓励学生通过手工课程尝试建造桥,分享体验,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综上所述,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符合新教学目标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进行模式的运用,做到模式为我所用,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设定教案,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设定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安排,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相关人员起到借鉴和帮助作用,为教学模式的探究和创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