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刻舟求剑》告诉人们两层道理:一层是,人的思想认识如果不符合客观实际,就不会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层是,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把陈规旧章当成解决新问题的法宝,也要闹笑话。作者这种思想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辫证思想。
2、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在句子中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多含贬义。
(来源:文章屋网 )
1、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告诫人们不能片面、静止、狭隘地看待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
1.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2.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设想:
所选的两篇文言学生并不陌生。《郑人买履》在小学人教版十二册原文出现过,《刻舟求剑》在第六册以白话文的方式出现。现在又出现在初中第一册教材中,虽然有重复之嫌,但也为小学与初中学习过渡降低了难度。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作为初中文言教学的起始课,进度不宜太快,一课时可能比较紧张,故安排两课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
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2.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讲讲小学学过的寓言故事。
2.介绍《韩非子》,导入新课。
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
1.齐读课文。
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读,注意听与自己不一样的读音,判断正误)
3.学生自读。
4.同桌互读。
三、教给方法,归纳整理。
1.在活页纸画制表格(先画出框架,抄好原文,空好格。)
时间内容备注
2003.9.11郑人买履《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欲(且):想要,打算。
郑国想要(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
(duó)量长短度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dù)尺码
而置之其坐置之不理
同“坐”,座位。
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旁边。
2.教师检查指导格式是否正确,原文是否抄好。
3.原文抄好后,请同学对照注释,给加点字注音,解释,翻译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上没有完成的,课后继续完成。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
1.深入理解,积累词语。
2.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一、检查反馈。
1.齐读课文。
2.抽查同学的作业情况(到展示台上展示)
3.师生评价。
二、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
1.启发学生积极联想,深入理解文言词语,句式。
教师示范:文中“郑人有欲买履者”而小学教师材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
这两句话的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由此可见:“欲”与“且”、“买”与“置”意思相近。请在活页夹上“备注”栏上记下来。(见上)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个词语的意思,想想他的近义词、反义词、或者包含这个词的成语有哪些,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的意项等。(学生自主研究)
3.请同学谈自己的发现。
4.师生评价。(尊重学生的发现,鼓励创新,把握不准的问题存疑,课后研究。)
三、了解寓意,拓展能力。
1.请同学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可以完成)
2.思考:《刻舟求剑》原文中省略了几句话:“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请同学思考:这几句什么意思?为什么省略呢?
3.结合介绍《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2、有一次,他经过山林,看见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头从手上飞脱,掉进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头落下的地方做了一个显眼的记号,然后从旁边的小路绕下山去,对照着山上L的标记,很快在草丛里找到了斧头。这位楚国人对樵夫仰慕不已。
3、这位楚国人喜爱剑术,总是随身佩带一把宝剑。一天,他搭乘一条渡船过江。他立在船舷边,江两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让那把宝剑滑落到江里去了。
4、只见他紧盯着剑掉下去的地方发呆。旁人劝他赶紧跳下江去打捞,这位楚国人却笑着摇摇头.他眼前浮现出樵夫刻记号的一幕。接着便镇定地说:“别慌张!我自有妙法。”
5、只见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记号,并且自言自语道:“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继续前行,待船家停船时,这位楚人站起身,面对惊讶的目光,从容不迫地脱了衣服,从船舷边所刻记号处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捞来捞去,怎么也捞不到那把剑,于是浮出水面抚摸着船边的记号,如梦游般喃喃着:“我的剑明明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6、这个可怜的楚国人就这样被人们谈论到今天。这是他的幸运呢,还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是幸运的。
7、出处:《吕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8、成语寓意: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以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一、成语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果能够帮助学生由浅至深地积累一些成语,并且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成语信息的深层含义,那么就一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度过文化休克期,融入语文课程的学习环境中。
(二)有利于提升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水平
我国的学者将成语大致分为四字格与非四字格两种,其中主要以四字格的成语比较常见。此外,成语可以根据其起源和创作背景进行细化分类,还可以根据成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类,按照语文课程当前的教学内容将成语分为动宾式、偏正式及联合式等。通过这些不同的分类方法,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会变得更加丰富,从而有利于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初中语文课程中开展成语教学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学会解释成语
1.要鼓励学生多多了解古汉语中的成语解释
语言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它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长河才能够逐渐积累。经过了历史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中华民族的语言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词语类型,而成语就是其中一种。从初中语文教育者的角度分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了解一些不同类别的成语解释,并且要结合自身的语言能力加深对成语信息的掌握。在古汉语的教学课程中蕴藏着很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成语,教育者应当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接触它们,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感悟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例如“安之若素”这一成语,其中的“素”字需要怎样理解呢?关于这个“素”字曾在古汉语的《活板》中出现过,文中写道:“有奇字素无备者。”我们可以将“素”字理解成为平常与平素,换到“安之若素”中也是相同的意思。再如“置若罔闻”中的“罔”字,教育者就可以联系到《核舟记》这篇古汉语文章,其中“罔不因是象形”这一句中的“罔”是没有和不存在的意思,通过这种延伸教学的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对古汉语中的成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要加强学生对形声字的认识
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汉语当中,绝大多数汉字都为形声字。初中生已经对形声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形声字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为声旁与形旁,在汉字当中,形旁所表示的是汉字本身的含义,而声旁所表示的则是汉字的读音,教育者只有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形声字的形旁与声旁,才能够让他们更轻松地学习成语、理解成语。例如成语“病入膏肓”,其中的“肓”字,很多学生都会将它写成“盲”字,出现这种低级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未全面了解和掌握形声字的组成结构与实际含义。事实上,“病入膏肓”这一成语中出现的“肓”字是一个典型的上声下形的形声字,通常情况下,由于“月”字在古时所代表的是“肉”,因此但凡是与人体有关的汉字基本都会加上一个“月字,而“盲”字则与我们的眼睛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病入膏肓”的本意是药物所作用不到的地方。
(二)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语文教育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敏觉力。在学生难以准确理解某一个成语的含义时,教育者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成语的字面意思深入分析成语故事的由来,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了解成语的内涵。其次,教育者要运用联想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成语的内在含义设计出一个简单的故事和场景,在无形当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再次,语文教育者要从多个角度对成语进行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有成语的由来、成语的引申义及成语的情感色彩等,通过此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最后,要经常开展一些成语类的写作活动,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教育者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扩写和续写成语故事的课堂作业,并让他们在成语故事的解读中加入独有想法。
(三)在开展成语教学时要注意开展对学生的品质教育
1.在成语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内容
文以载道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为文字是文化信息的承载体。事实上,文字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深入分析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成语其实就是承载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开展成语教学课程的过程当中,教育者要充分运用好成语信息向学生渗透一些正面的思想品德内容,让他们可以通过一个个成语故事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状态,继而开始逐渐转变到更加良好的状态。
一、引诗作证,充分有力
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伟大的诗人、词人,其诗词不仅具有王者的大气、英雄的豪气,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适时地运用它来讲解哲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量变与质变”时,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来论证要重视量的积累。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有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也以此教育学生要重视知识的积累,不能好高骛远。
二、灵活利用漫画,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者说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推动学生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而在教学中利用漫画的幽默性、趣味性,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某种反映”的知识点时,让学生看“画鬼从何处取材”的漫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请学生对漫画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宗教描绘的神鬼的观念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小故事妙趣横生,哲学道理深入浅出
我们学过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像“塞翁失马”“刻舟求剑”等等,还有不少现代小故事,不管是哪种故事,它们往往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道理。那么我们在学习哲学时就应充分利用它,用学过的哲学道理去分析故事,或由小故事出发去概括、总结出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会利用原理去分析事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小学生学习经典诗文重在储备积累,但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积极渗透迁移,激发其表达欲,给他们提供吸收运用的材料。
一、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吟诗引句
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是诗文的源泉。学生走进大自然,在自然的环境中观察体验,实际上也就是把他们引入了诗的意境。
大自然到处都有美的足迹,历代诗人都留下了许多赞美四季风光的不朽诗篇。在春天的校园里,柳树刚抽出新的枝叶,学生们就会捕捉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春意。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让孩子们在池边观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吟诵之余,真乃惬意。秋天,金风送爽,在萧瑟的秋风中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在阵阵菊香中品味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铮铮傲骨。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
二、在生活实践中品诗悟理
学生的年龄尚小,对诗人所处的年代及当时的政治外交等各方面的背景知之较少,自然对诗人的心情等就体会不深,甚至不理解。其实,很多是人都是通过诗句名言来陈述事理,传递心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有目的有指导性的运用古诗文。比如,看到同学们随便丢掉饭菜,就用《悯农》的“锄禾”来感染他们,使他们及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精髓,有改掉了自己的不良习惯。
三、在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中积累古诗文
在语文教学中,不乏古诗名篇。如历史故事《晏子使楚》、《将相和》等;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拔苗助长》《狐假虎威》。要结合教学实际,配合教材,是学生有机会去辅读相应的文言文。为避免遗忘,我就把平时教过的古诗文按教材的表达形式分为不同的类别,在这些古诗文中找出代表性的名句,强化记忆。如写景类、送友人类、感时伤怀类等。在名句中,让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感受,来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样的记忆不容易忘记。在艰辛篇中,能让同学们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到了新旧知识的渗透,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做到融合贯通,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积累效果。
四、在写作练习中指导学生引用诗句名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教学 运用
对于农村的小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已。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在在威宁这样落后的山区小学也开始得到广泛运用。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更重视多媒体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它的独特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点,激发阅读欲望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了活泼的教学气氛,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生动高效。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一则寓言故事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南辕北辙》的动画,动画还配有那个人和朋友的对话的声音。屏幕上显示出有一个坐车去楚国,楚国明明是在南边,而那个人却往北走,朋友劝他方向错了,那个人根本不听朋友的话。最后,那个人永远到不了楚国。播放完后,学生很想知道那个人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但他却往北走的原因。学生都接二连三地举手来问我问题,我发现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我就趁机继续问:“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那个人会到楚国吗?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学生很快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的基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使人们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知识是无限的,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利用多媒体课件动静结合,声图合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例如,在教学《荷花》第二自然段时,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以及动听的韵律,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是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到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中,想象一下子活跃起来,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如在教学《长城》时,先利用课件显示长城的资料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提出观察的重点让学生边思考边观察:一是长城的位置;长城远看及近看的样子,观察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分别进行描述。描述后,再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描述的恰当、传神。最后指导学生分别谈谈自己的观察后的感受。通过教学活动,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薄弱环节,一写作文,好多学生只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再读上交的作文,不是内容空洞,毫无新意,便是弄虚作假,言之无物,以致于有些同学是“望作文生畏”。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生动鲜活的画面,缤纷的色彩,悦耳的声音来展现作文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可以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教师重播被观察过的录像,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让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比较,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再进行补充修改。例如我让学生写《美丽的校园》时,他们在一阵高兴之后,一张张小脸都充满了疑惑。是啊,每天都生活、学习在熟悉的校园中,写的多着呢,所以他们高兴。可是怎样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校园之美呢?我先教给孩子们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的方法,接着我放映了配有轻音乐的“校园的录像”,让学生思索可以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孩子们随着悠扬的音乐,眼前出现了宽阔的操场、葱笼的树林,栩栩如生的雷锋雕像,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绿绒绒大伞似的榕树。趁势打铁,经过指导后,再第二次放映录像,要求孩子们抓住自己喜欢的景物仔细观察,然后他们发言时,个个都争先恐后,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尽的情。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点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了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当然,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并不仅仅只是以上几种,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会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运用,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
课外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外自主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学生在进行课外延伸阅读时,除了能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强语文素养等。因此,对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展开。
一、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课外阅读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丰富阅历,提高文学素养,改善个人气质。前者是因为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的阅读量,否则语文知识的学习将难以展开。课堂内外相辅相成,一方面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其掌握自行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独立的阅读思考。如此一来,课外的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也能反过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使教学质量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而后者的提升对于学生整个人生阶段都相当重要。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史可以明志,读诗可以体味古言的韵律以及节奏,而读游记、散文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一定的共鸣。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选了两则古代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以故事的形式,用幽默讽刺的笔触向学生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发人深省。
二、初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环境不良
各项调查结果均显示初中生的阅读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阅读兴趣大体呈递减的趋势。对许多的初中三年级学生而言,在课外时往往选择玩手机、电脑而非阅读。除非是老师强制布置而需要完成的任务并以读书笔记作为检查的凭证,自觉性较差。究其原因,在当代的应试教育中,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于老师、家长,都是考试至上,往往考纲要求什么内容就看什么内容,比如在苏教版教材附录当中推荐的课外延伸阅读书目《西游记》《骆驼祥子》等,除此以外,几乎不看其他的课外名著。
2.阅读内容随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读好书,的确,读有益之书才能获益良多,那么何为好书呢?从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生的阅读面多集中在通俗文学、网络小说等方面,女生多以阅读言情小说为主,而男生则喜欢玄幻、修仙类小说。阅读这类书籍往往无需用脑,因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且新奇有趣而被广大初中生喜爱,因此对于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细细揣摩的经典名著,学生会不喜欢也就不难理解了。总体来说,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当中,除了考纲和教师要求阅读的名著,学生基本很少主动阅读其他经典
名著。
三、提高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1.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首先得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鲁迅的小故事。鲁迅从小特别爱读书,曾经将学校奖给他的金奖卖掉买了几本书和一串辣椒,每当饥寒难耐时就把辣椒放进嘴里嚼一嚼以此坚持读书。通过讲述名人阅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2.营造良好阅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有义务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一个足够安静的空间,有益的、多选择的书籍无疑是帮助孩子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孩子从小在良好的书香环境健康快乐地成长。就学校而言,应着重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在每年的图书购买上多考虑学生的需求,此外,班级还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可以随意借阅;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在学校的角落、走廊等地方张贴读书标语、名言警句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孩子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激发孩子的主动性。相信通过家长、教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阅读这一传承人类文明的习惯在学生身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