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在线幼儿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幼儿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线幼儿故事

第1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一、幼儿美术鉴赏的内容

1 经典美术作品(历代和当代)。

经典美术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产,这些财产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而且可以启迪人的思想,对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鉴赏的对象和内容除了绘画,还应该包括雕塑、陶艺、建筑等三维美术作品。

2 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

经典美术作品可谓星罗棋布,那么什么类型的更适合幼儿美术鉴赏活动呢?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形式上色彩鲜艳明亮、内容上奇异有趣的作品,在鉴赏活动中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更易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寻找我最喜欢的艺术家”中,幼儿对于梵高的《邮递员》比较喜欢,而且能够理解作品,而对于《蒙娜丽莎》不甚理解;在中班美术鉴赏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小女孩系列和幼儿年龄相仿,幼儿有亲切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3 幼儿作品。

同伴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幼儿来说同伴的作品最富有感染力,并且从形式上看,幼儿作品最具新颖性、诚实性和直接性,可以为鉴赏提供最便捷的条件。

二、幼儿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1 游戏。

①拼图 拼图是幼儿日常游戏活动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对于幼儿来说它既充满挑战又得心应手。如中班美术鉴赏《老虎》等,利用拼图的方法吸引幼儿兴趣,加深对作品构图的认识。

在线涂色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与运用,在线游戏丰富了幼儿们的生活。因此,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不妨也以多媒体为载体,使幼儿在玩中掌握知识、开阔眼界。如大班美术鉴赏《睡莲》,利用计算机,使幼儿通过在线涂色加深对作品色彩的感知和理解。

③角色扮演 幼儿对于角色扮演游戏乐此不疲,所以在幼儿美术鉴赏活动中可让幼儿扮演作品中的人物,加深对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理解。如中班美术鉴赏《最后的晚餐》,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犹大的布袋非常有趣好玩,争相扮演,但是当扮演完成以后,扮演“犹大”的孩子却低下头不开心,因为他感觉自己是“坏人”。显然,幼儿通过生动的扮演深入体验了作品的内涵。

④重新组合 请幼儿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重新组合作品,如大班美术鉴赏《韩熙载夜宴图》,幼儿可以从音乐的角度重新安排作品中人物的位置,也可以重新给人物分配角色任务等。

2 找异同。

①找不同 把不同艺术家的同一创作题材的作品或同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作品的客观分析,了解同一题材下艺术家的不同表现方法或同一艺术风格的发展。此种方法比较忽略艺术家个人生平,注重美术自身的发展,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自画像”、“阅读者”、“马”等均是运用此方法。

②找相同 把不同风格或者题材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请幼儿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然后把找出的作品编成一个故事,如大班美术鉴赏活动“好朋友写真集”,就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请幼儿在一系列杂乱的图片中找出艺术家毕加索的作品,并把找出的图片创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显然,运用“找异同”的方法能使幼儿在活动中既了解认识艺术作品,同时又掌握了对比的方法。

3 谈话。

谈话的类型一般分为递进的三种:讲解一问答一表达。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把握侧重点。如大班美术鉴赏《呐喊》中,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尽量使用客观而个性化的语言描述作品内容,同时通过提问的方法,分析作品形式和风格,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4 图像分析。

首先,列举作品看到的人或者物,分析作品类型:其次,了解图像中故事和寓言,分析作品的文化环境:最后,寻找作品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关系,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如大班美术鉴赏《格尔尼卡》,请幼儿课前收集关于毕加索的信息资料,然后请幼儿观察作品,分析作品中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指出一盏灯、一位尖叫的妇女等,并针对该类事物加以概括,分析和解释其象征意义,从艺术家个人历史和作品中去探寻这些形象的意味。

5 综合。

第2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学前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062-04

学前教育区别于其它阶段的教育,它兼具教育性和社会福利性。学前教育的教育性体现在:从学制的阶段来看,学前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开始阶段;对于个人来说,是人出生以后接受的第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对儿童之后接受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具有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是在社会福利的基础上诞生的,其初衷是为了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解放女性的生产能力。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及其家庭会从中获益,整个社会也能够从中获益。由于其强烈的正外部效应,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它又同时具有社会福利的性质。由于学前教育兼具教育性和社会福利性,政府应向所有幼儿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保障他们平等地接受学前教育,而确保学前教育机会公平是解决学前教育公平的关键。

“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成果深度应用并融合到各个传统行业,其结果并非互联网与学前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叠加效应、倍增效应、聚合效应。互联网不仅是一种现代新科技的技术和平台,也是一种场域和精神,它改变着人的存在方式。这种新的技术和平台强化并扩展了人的感知觉,增强了人们分析周围事物的能力,改变着人对待世界的态度,并最终重构着一个时代教育所共享的信仰和价值等。“互联网+”转变着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甚至重塑学前教育的未来。

一、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的意蕴

教育机会公平的研究普遍认为: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教育应给予受教育者平等的教育待遇。由此,学前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每个幼儿都有同样的获取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尊重、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各种学前教育条件的总和,包括幼儿受教育的起点条件和过程条件。幼儿受教育的起点条件指幼儿的受教育权利,即幼儿可以不分性别、年龄、身份、民族等公平获得受教育权利。幼儿受教育的过程条件主要指幼儿接受教育的教育内容即课程、教育方式即教学、教育对待即师幼互动和教育评价。在笔者看来,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即一切正当之人、物与行为之间的公平,由此幼儿能够得其位、尽其能。而由教育机会公平产生的教育结果的不平等,则是公平的。

“互联网+”对幼儿受教育过程中的实践载体,即课程、教学形态即教育教学方式、关系样式即师幼互动、要素品质构成即教育评价的浸染,使学前教育机会公平迎来一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革命。

二、“互联网+”背景下学前教育机会公平的机遇

(一)打破了时空界域,使每一个幼儿获得等量的全时空式教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达1.91亿;在家庭上网的比例达87.7%,在学校上网的比例为16.4%。[1]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仅城市幼儿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农村幼儿利用互联网的比例也在提高,幼儿不仅可以在公共场所和网吧上网,在家庭以及学校上网的比例也在攀升,学前教育资源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实质性提高。

比如:幼儿可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博客、QQ群、教育APP、数字化的童书、三维立体动画游戏、“机器人伙伴”等途径随时随地学习知识。学前教育打破了幼儿园的“围墙”,使得幼儿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进入“课堂”学习,成就了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泛在学习。同时,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幼儿园学习与家庭学习相互融合,使学前教育跨越地区连成一片,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开放。这对于填补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资源鸿沟,为每一个幼儿获得等量的全时空式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二)“互联网+”改变学前教育过程的不公平状况,有利于实现学前教育实质公平

1.“互联网+”改变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不公平状况

“互联网+”使得学前课程的目标由抽象的说教变得具体、形象;课程内容越来越接地气,体现草根性;课程设计更加具有趣味性、容易被所有幼儿理解并接纳,课程实施自由化、大众化;课程评价具有整合性。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来的平面资源变成数字资源,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

比如:通过这些制作优良的三维立体数字化的童书APP,把童书的内容进行360的展示。例如,三只小猪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利用数字童书通过360旋转展示三只小猪和他们如何盖房子的,幼儿通过三维立体的方式,身临其境般地体验图书内容的每个细节;同时,展示三只小猪如何用砖头盖房子的过程,使幼儿了解房屋建筑的组合、排列和结构,并可拆解和重组房屋。

通过这种三维立体数字化童书,幼儿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故事的内容,使得课程的目标得到具体落实,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生动、有趣;幼儿又可以选择在幼儿园或者在家庭学习,释放了对幼儿的学习限制,使他们拥有自由的课程选择权。同时,幼儿在阅读图书时,一方面通过操作学习到了知识,另一方面,留下了操作的数据痕迹,比如掌握一个新的知识、故事需要多少时间,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集中的领域,观看视频的重复次数、时间长度,一个视频重复观看、加速观看的时间、跨度和频度等。实现了信息的对称交流,有利于教师等有关学前教育人员整合信息进行课程评价。

2.“互联网+”塑造了多元主体间性人际关系

“互联网+”改变了师幼、幼幼的关系样态,使得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幼儿角色固化的问题得到改善。为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通过互联网进行数字化、合作式、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提供了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占有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是成为幼儿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师幼界线不再泾渭分明。幼儿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他们可以享有平等的互动机会,不会因为各自家庭背景、能力水平等不同而受到不平等待遇。

比如:通^互联网提供的在线教育,幼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以及以传统启蒙读物、童话故事、绘本故事、科学道理、数学知识、文明礼貌、生活好习惯等为内容制作的音频或动画,玩由热播卡通、电影、游戏改编的游戏以及有教育意义的幼儿小游戏,看幼儿节目、热播动画、幼儿电影,听儿歌以及在线幼儿广播节目等,并可进行实时互动。在线教育使得即使是能力不足的幼儿,也能获得尝试的机会,获得尊重,得到帮助以及关怀。同时,教师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并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实时调整教育教学。除了师幼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提高了教育的效率、质量,增强了幼儿的学习效果,加强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3.“互联网+”重构了学前教学过程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学前教育功利化、标准化、同质化的问题,使得差异化教学成为可能。信息化和数字化将使教学的存在形态发生重要变化,让每个孩子都坐在了教室的第一排。教师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幼儿从知识的接受者、死记硬背者变为知识的实践者、探索者、创造者。

比如:利用智能手机,通过轻轻点击屏幕即可拆解汽车、简单机械、日常家电,探究其内部构造原理,亦可点击屏幕对其进行重组,并完成局部的微调和改造,以了解其制作过程和内部构造。还可通过三维立体动画游戏和社会互动小游戏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比如探险、侦探类的儿童故事,可在孩子阅读纸质图书之后,再通过APP游戏进一步感受和学习。还可结合在幼儿园所学的内容,辅以社会互动类APP游戏,让孩子经历“融入情境―策略选择―对方反应”的过程,初步掌握基本的社交技能,提高情商,这比只讲大道理和只讲故事要有效得多。

“互联网+”使得移动学习和实体学习、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虚拟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互混合,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凸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的自定步调式甚至量身定制型“O2O”教育成为可能。幼儿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是多选关系,幼儿有多次、多样的选择机会,为其提供灵活的教育体系,宽松的成长环境,并可自由、灵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这使其有多种成长机会,让他们可以自由、快乐地依循内在的精神充分发展。“互联网+”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变革产生了深层次的推动,教育也在发生由教向不教转向。

4.“互联网+”改变了学前教育评价不公平的现状

以往对幼儿的评价,依据的信息具有要素离散性的特点,教师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往往是教师在幼儿园或通过与家长交谈时获得的少量、零散信息,因为幼儿人数众多,因此,教师获得的信息并不全面。今天的孩子是数字化一代,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伴随着各种电子媒介:手机、电脑、iPad等。他们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他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习惯都深受电子媒介的影响,更倾向于随时学习、碎片化学习。幼儿在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数字脚印,包括情感因素、心理倾向、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还可借助电子评语、电子成长相册等方式记录幼儿的结构化信息。互联网除了可以借助结构化的数据信息,还可以将各种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编码、存储,从而产生大量的整合信息。同时,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家长都可以借助数据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和学校的教育质量。每个人都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社会各方面介入教育评价更加方便也更为深入。这使得学前教育评价除了可以全过程、全方位采集教育数据,更加系统化、综合化、科学化,还可以通过挖掘基础数据构建适合幼儿个人特性的成长模型。

三、“互联网+”给学前教育机会公平带来的挑战

(一)由互联网资源配置的范围、广度和效率所导致的数字鸿沟

“互联网+”背景下数字鸿沟的产生是因为先进的技术成果不能为所有人公平分享,这将造成“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男女之间、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之间信息所得不平等或者不公平。《报告》显示,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截至2016年6月为31.7%,而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仍是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障碍,68.0%的农村非网民因为“不懂电脑/网络”不上网,认为“不感兴趣”的农村网民比例为10.9%。[2]一方面互联网资源在不断普及,但是另一方面仍然有部分人并没有被惠及,这将加剧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之间的差距,形成一道深深的,甚至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这将导致城乡互联网资源覆盖的范围和广度的差距,无法使所有幼儿可以不分性别、年龄、身份、民族等公平获得教育。

(二)海量信息中教师寻求最有价值知识的能力不均

“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更新与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自身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的能力不同,将导致引导幼儿进行知识建构的指导思想以及课程内容、方式、方法等的不同。但是,目前情况下,东部教师和中西部地区教师、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年龄大的教师和年轻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同。农村地区和年龄较大的教师,不愿意学习新的技术,即使在教育中部分使用了新的技术,也是被迫接受,效果甚微。在中西部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应用能力受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仍处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浅层次,导致信息技术应用成效不明显。

(三)师幼关系和幼幼关系的淡漠与疏远

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处于同一个时空环境之中,他们的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可以感受彼此的情感和学习对方的思维方式,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但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交往被割裂,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没有传统实体教育中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即便现代科技不断更新,比如使用在线视频技术,也无法产生与实体教育中在同一时空下一模一样的交际效果。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变得松散,缺乏真情实感的交流与沟通,关系很难亲密。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需要及时、有效的互动,而“互联网+”却为这种互动投下了阴影。

(四)视觉文化时代的碎片化学习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新生代幼儿有其典型的视觉文化时代特征,他们习惯于通过图片、声音、动画和三维场景的再现等方式学习。视觉文化时代幼儿主要是右脑思维,更加注重创造性和感性。“互联网+”背景下幼儿学习的方式为碎片化学习,这影响了幼儿学习的专注度和深度,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幼儿对文字学习的敏感性与理解力下降,学习方式也不同于印刷文化时代,难以通过文字学习养成分析的、逻辑性的、抽象的思维方式。如何在泛在学习时代的碎片化学习中进行系统和有深度学习,学前教育如何创造适合这种文化时代特征的学习方式方法和环境,是历史赋予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而现实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相当不足。

参考文献:

[1][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8-03].http://.cn/hlwfzyj/hlwxzbg.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学前教育机会平等的机遇、困境和实现策略研究”(2017-ZZJH-381)的阶段性成果。

第3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一、园报定位

1.在形式方面。在组稿、用纸、设计、印刷等方面追求高品位、精益求精,力争让中心幼儿园的园报成为家长、社会了解幼儿园的一个窗口,成为幼儿园的一张亮丽名片。

2.在内容方面。努力融可读性、知识性、地域特色于一体。贴近现实,力求原创,以反映幼儿园要闻、班级风貌和成长足迹为主,以老师、家长的育儿经验为辅。

二、规格和工艺

1.规格及用料:展开尺寸390MM×540MM,中间对折;120克进口道林纸(防近视、防刺伤手指,质感舒适)。

2.工艺及印刷:全彩,共分四版,中间对折,留中缝;用德国海德堡四色机印刷(图文清晰、逼真)。

三、期数印数

1.期数:一年两期,每学期一期,期末之前完成组稿,在每学期开学之后出成品。

2.印数:面向幼儿家长、镇政府各部门、镇内各幼儿园发行,每期留100份用于园长工作室、幼儿园举行大型活动时用作交流资料,具体印刷数量待定。

四、组织领导

成立园报编委会,具体负责园报的组稿、编辑,以及与设计公司的对接。编委会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周少玲(负责园报整体发展方向及编辑部的领导工作)

主编:***(负责园报编辑部的具体工作,确定每期园报编辑的内容,并具体分工到各编委)

编委:************(负责各版面资料的收集、整理、校稿等工作)

五、版面设置

1.报头

将幼儿园的LOGO、园报的报名(待取名),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等内容按幼儿园的风格艺术化地予以呈现。

2.头版——园所动态(负责人:***)

内容:展示幼儿园大型新闻和活动、领导视察和重要讲话、校际交流、参观考察、幼儿园建设与管理中的大事要事等。可以设置包括园长寄语、导读栏、时事传真、校园短波等板块。

作用:关注幼儿园成长,见证幼儿园发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幼儿园办园的蓬勃生机。

3.二版——我型我秀(负责人:***)

内容:包括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校园文化、教研文化、管理文化、课堂文化、特色打造、安全在线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园本教研、游戏特色、校园文化、健康保育、快乐教育等内容中每期挑选不同的2个板块。

作用:践行中心幼儿园“为孩子的美好人生奠基”的办园办学理念,突显“健康、快乐、自信、高雅”的办园宗旨,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学特色。

4.三版——育儿有道(负责人:***)

内容:分家长园地、教坛漫笔、亲子活动三个板块。每期刊登2-4篇家长的育儿体会、经验;教师漫谈教学人生、书写心灵随笔、交流生活感悟;幼儿园、班级开展的亲子活动等,图文并茂,活泼阳光。

作用:尽可能引发教师和家长的笔战,成为教学思想、亲子教育交流的主阵地,并通过这种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搭建起家与园、师与生、亲与子之前的亲密联系之桥。

5.四版——园语花香(负责人:***)

内容:介绍才艺突出的优秀学生;展示师资队伍中的榜样人物、先进班集体等;讲述在师生身上发生的励志小故事;刊登学生原创的绘画、手工等艺术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大型活动取得的优异成绩有及办园成果。可以设置校园之星、励志故事、艺海拾贝、涂鸦天地、春华秋实等板块,每期有所侧重。

作用:宣传先进人物、班级集及励志活动,使师生获得正能量。

6.中缝(负责人:***)

1-4版的中缝:脑筋急转弯;谜语有奖竞猜;学古诗等

2-3版的中缝:安全童谣;增广贤文;传统礼仪。

六、相关要求

1.幼儿园成立一个新闻小组,负责园里园外的新闻采集工作,及时记录、保存好每次大型活动的简讯。

2.各编委要做有心人,平时注重对自己所负责版面内容的资料收集及材料准备。

3.各位老师、家长按每期的征稿要求积极向编委会投稿,稿件一经采用,期末支付一定的稿酬,以示鼓励。

第4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一、“立体、平衡、动态”聚焦走廊文化空间

1. 立体。幼儿园和其他场所不同,只要孩子能观察和触摸到的地方都是我们环境创设的舞台,因此所有的可视空间我们都播种环境创设的种子,包括墙壁、地面甚至天花板,都成了教师与幼儿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海洋。这是一方孩子的乐园,更是一方知识与创造能力的摇篮。天花板上手绘的蓝天、夜空、海洋图案则富裕了孩子无穷想象的空间。

2. 平衡。作为老师,我们应积极引导孩子参与到环境创设的全过程,与孩子一起思考、设计,一起布置。把美术活动与美化环境融为一体,孩子们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成功的欣喜。

3. 动态。环境创设是变化的,应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结合不同的主题而变化的。我们充分结合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对环境进行完善和创造。比如春季,我们将预防感冒融入到环境创设之中,同时我们还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对环境创设进行动态的调整,以适应孩子发展的需求,如小班追求童趣,中班倡导自由,大班则强调知识性。

二、“绿色、想象、求知”汇聚温馨室内环境

1. 绿色。21世纪应该是绿色主导的世纪,环保节约也将是这个世界永不变的主题,充分利用各种废旧物品,经过教师和幼儿的加工,都变成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和作品,形象逼真,童趣自然。

2. 想象。我们要充分利用环境创设资源延续这种奇妙的现象,将美丽的童话故事具体化,利用卡通人物形象在线各个经典故事,比如《鲤鱼跳龙门》通过组图的形式展现在幼儿面前,蔚蓝的海洋无边无际,小鲤鱼腾空翻越龙门,英姿飒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使幼儿按捺不住想象真实跳跃的真实情景,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

3. 求知。我们在环境创设时注重加入求知的因素,将求知的名言名句见缝插针的布满整个校园,区角活动项目注重益智类书籍、玩具的摆放,比如每个区角放置一整套《十万个为什么》,教师每天至少给孩子讲述一个“为什么”,并逐渐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习惯。另外,区域中适当地补充魔方、珠算、智能拼图益智类玩具,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开拓思维。

三、“园训、园俗、园貌”孕育独具特色的户外文化

1. 园训。我们充分利用了教学楼的墙体,把墙体设计成了一面“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基”的主题墙。“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基”即是办园宗旨,也是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学理念显示得淋漓尽致。

2. 园俗。充分利用了操场北侧的空间,规划设计了“园俗风情长廊”,将幼儿园各项活动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城乡手拉手展区是展示了城乡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丰富幼儿感情世界,教育孩子从小窗口看大世界,从互助中体会到助人的快乐。

第5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一、巧用绘本,感受线条之美

在线条画教学的一开始,如果没有一种生动的载体,活动肯定是乏味枯燥甚至是幼儿不感兴趣的,怎样让线条吸引幼儿?给幼儿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官呢?于是我便设置阶梯,巧用载体――绘本,以绘本带动幼儿观察线条的兴趣与激情。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属表象思维,而绘本以画为主,字少但画面丰富,以画传达故事情节,更容易激发幼儿兴趣。我们针对性地选择了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因为这绘本中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构成了华美的图案,是这绘本中最出彩的部分。母鸡萝丝和狐狸身上如绣花似的花纹,房子的墙壁、屋顶等上面的线条生动活泼,就成为小班幼儿线条画教学的欣赏教材,绘本中用一根线条进行创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对于小班幼儿在视觉和感官上的刺激应该是十分激烈的。

欣赏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时,我们配上柔和的音乐背景,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绘本中不同形态的线条。画面中的横线给幼儿带来优美、舒缓的感觉,直线给幼儿带来流畅的感觉;感受螺旋线、波浪线时,孩子们说感觉晕乎乎的;感受弹簧线时,有想一跳一跳的感觉……在欣赏绘本中孩子们走进了线条的世界,对线条产生了喜爱之情,感受到线条的美丽。

二、借助游戏,练习线条之乐

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在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提出:“艺术可视为游戏的一种形式,儿童在艺术特别是绘画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内在需要得到真正满足。”欣赏完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里各种线条后,幼儿想用线条绘画的意愿充分流露了出来。于是,线条画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借助游戏,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轻松、积极地练习画线条,体验画线条的乐趣。

练习画横线、竖线等各种最常见的、单调的线条,如果一味地机械练习容易导致幼儿趣味不足。于是在活动前我们先创设情境《线条先生的旅行记》,在情境中幼儿和线条先生玩起了游戏。幼儿拿着粗、细不同的笔随心所欲地在游戏情境中由浅入深地学习画各种不同的线条,教师用游戏化的语言引导:“一天,线条先生开始了他的旅行,他在路上慢吞吞地走着(画横线),太阳公公的光芒照射在线条先生身上暖暖的(画竖线),这时线条先生看见了小羊身上好多卷卷的毛(画螺旋线),他爬到山上哧溜一声滑下来(画斜线)……”当游戏活动结束时,画面上铺满了横线、直线、螺旋线等各种线条,这样的游戏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十分有效的,不仅增加了幼儿练习画线条的乐趣,画出了有感彩的线条,更巧妙渗透了幼儿线条画的教学。

三、拓宽组合,运用线条之趣

幼儿对线条已经有了基本的技能之后,虽然能画出有感彩的线条,但画出来的线条比较抽象、杂乱,因此在线条画教学的后期,应该进入热身练习阶段:拓宽组合。这一阶段给幼儿更大的想象空间,相对来说比较有趣,目的是让幼儿从乱画中走出来,把几种不同的线条简单地组合到一起,如横线与直线组合、横线与曲折线组合……让幼儿运用这些线条进行组合,体验线条组合后形成的画面是何等的有趣与神奇,这对于线条画应该是第一次的飞跃。

在这阶段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进行活动。如美术活动《小拖鞋》,出示线条先生、纸拖鞋告诉幼儿:“线条先生来到了小拖鞋上,想和小朋友一起去散步。”线条先生一扭一扭地走着(引导幼儿画一条曲线),线条先生很想去海边散步(引导幼儿在下面紧挨着再画一条曲线,再画一条曲线),这时从多根线条的疏密关系中幼儿惊奇地发现这就是大海。通过这样拟人化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原来组合线条就是这么简单,趣味浓浓。

第6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绘本阅读以其简洁亮丽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情节深受幼儿的喜爱,也是广大家长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得力助手!随着绘本阅读的逐步深入和普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加入到绘本阅读的行列中来,也会有更加通俗易懂绘本作品问世!作为图书馆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到绘本阅读巨大魅力,走进绘本阅读的境界中,绘本的阅读方式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更加多样化。

绘本阅读在县级公共图书馆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它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预示着绘本阅读必将成为引领幼儿阅读、幼儿启蒙主要力量。绘本阅读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据图书馆业界同行考证,绘本”一词来自日本对英文“Picture Book”的翻译,而“Picture Book”原本是美国公共图书馆儿童馆藏的分类用词[3],这就注定“Picture Book”与公共图书馆和儿童阅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Picture Book”一词的翻译而言,我国有两种不同的翻译,一种是沿袭日文的翻译,称之为绘本,或者绘本书;另一种是中文直译,称之为图画书。在绘本中图画不是文字的附庸,不再可有可无,而是主体,是具有讲述故事功能的图画语言;而一般故事书中的插图只是使故事更形象直观的辅助手段。所以,绘本书既非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的插图书籍,也不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连环画、卡通漫画,而是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彼此交织互动的书籍

很多人以为绘本是幼儿读物,在某些部门给绘本出具的定义是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其实不然,很多成人读物也是以绘本的形式出现的,幼儿阅读要家长陪伴,所以家长对绘本阅读的理解和认识是其指导幼儿阅读的重要指导因素。家长要领会绘本的内涵,才能和孩子真正的互动起来。幼儿读者对绘本读物理解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家长在阅读上要启发开导,不要把自己的理解强加幼儿的理解之上,循循善诱的开发幼儿读者的阅读能力;

绘本阅读读者对象多为幼年读者,因此阅读形式多为亲子阅读,由于幼年读者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还不完善,所以边游戏边阅读是绘本阅读中常见的一种方式,图书馆可以那这种亲子阅读的场面用图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长期保存,若干年后有些小读者已经成为孩子家长,看到自己当年的阅读场景,不仅能体会到当年家长对自己抚育的艰辛,更能看到自己当前的责任,可能在那个时候绘本阅读不是幼儿唯一的阅读方式,但是亲子阅读永远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贴心的方式。

绘本阅读的前景是十分诱人的,将来的图书馆会专门为绘本阅读建立亲子阅读室,考虑到幼儿读者的因素,亲子阅读室的一切设施都要实现软包装,届时软包装的蒙皮都是带有绘本图案以帮助家长随时随地的与幼儿读者互动,也可以把绘本资料下载到手机上,通过手机投影仪把画面打在任何物品上面让孩子阅读,不仅阅读形式多种多样,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绘本阅读将来不仅仅停留在纸本上,也会出现在玩具上融入到幼儿读者的游戏中,例如,迷宫游戏在游戏模块儿上植入绘本的元素,将故事情节以绘本的形式带到迷宫游戏中,引导孩子在绘本图画中间找迷宫线索,再下一次游戏中,从新布置故事情节;或者将拼图游戏用绘本的形式来体现,让孩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奖拼图拼成自己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

绘本读物并不是幼儿读者的专利,成人读物中间也有很多是以绘本的形式出现的。开展幼儿的绘本阅读更不应该忽视成人的绘本阅读,要要让广大的成人读者认识到绘本阅读的趣味性、灵活性和知识性,才能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孩子引导到绘本阅读的读者群中,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成人读物中扩大绘本藏书比例,使成人读者在绘本阅读上有更宽阔的选择性,源头上对幼儿的绘本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绘本读物色彩丰富图文并茂、形式简洁,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也容易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图书馆可以把有兴趣的读者组织起来,把他们的所思所想用绘本的形式手绘下来,即绘本DIY,这种读者活动可参与度高,极大地调动读者参与热情,拉近读者与图书与图书馆的距离。图书馆也可把读者优秀的DIY绘本收藏起来,作为地方文献保存。

在不远的将来,由于电子产品的人工智能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人机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人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自己的自由想象空间借由电子产品展现出来,人类的形象表达欲望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实现,绘本DIY方式也会从纸本绘本将向数字绘本转变,到那时读者在图书馆不仅可以进行绘本阅读,还可以进行绘本创作;在图书馆既要为读者提供阅读空间,也要为读者提供创作空间。

目前,公共图书馆面临着信息技术革命、图书馆价值观和读者阅读习惯改变三重挑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数字资源的急剧增长和移动通讯的迅速普及,不断地改变着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式。信息的泛在化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服务,不断地削弱公共图书馆作为社区信息中心的历史地位与社会作用。面对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公共图书馆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网络化、数字化、移动化的变革。

再者自1999年以来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在经历了多年的持续走低后,自2008年以后开始持续增长,国民的图书阅读率止跌回升,网络阅读率大幅攀升;0-17岁未成年人的阅读率一直高于18-70岁成人的阅读率,而0-8岁儿童的阅读率则始终位居国民阅读率之首;纸本阅读仍然是国民阅读方式的主要倾向,报纸位居第一、期刊位居第二、图书位居最后,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已成为国民阅读方式的主要发展趋向。

第7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1 幼儿尿床是病吗?

幼儿园午睡时总有个别宝宝在睡梦中尿床,这是一种病吗?需要治疗吗?

河北省保定市XX幼儿园 程 璐

答:我们在对待幼儿园的孩子尿床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孩子尿床的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他从小到大都这样,从来没有好过;第二种情况是孩子已经训练得有一两年不尿床了,最近又尿床了。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建议家长带孩子看儿童神经内科,检查大脑、神经有没有器质性的病变。

若为后一种情况,更多的是心理因素导致孩子尿床的。孩子常见的心理因素是一般是恐惧、委屈、愤怒等。例如,当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有了委屈又不能表达,受了冤枉又不能去告诉别人的时候,内心会产生一些愤怒的情绪,而这些愤怒情绪孩子在白天清醒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发泄,但在睡着的时候又会重新活跃,因此尿床则成为了孩子的一种发泄情绪的身体反应,是一种生理情况, 所以孩子出现此类型的尿床情况时,教师要跟家长沟通一下,看看孩子最近有没有类似压抑的愤怒情绪,有没有受到过比较明显的惊吓,或者孩子心理是否存在委屈,如果有要及时地跟孩子交流,让孩子把这些心中的情绪表达、发泄出来,只要孩子心情好了尿床的问题便会逐渐地解决。家长和幼儿园老师要多给孩子一些安慰,而不是直接训斥孩子尿床的事情,在这个过程我们要淡化孩子尿床的问题,不要对其揪住不放,越是这样问题就越难以解决。

2 孩子会得抑郁症吗?

五岁的小孩会有忧郁症吗?他们的表现和人人是一样的吗?

云南省玉溪市XXX幼儿园 刘小玲

答:五岁的小孩在我们成人的眼里很小,但其却同样拥有着和成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体验。在生活中他们会因为小事愤怒,会由于受到了挫折而敏感,会因为别人的出色而嫉妒,同样孩子也会有抑郁的情绪表现,例如,不爱活动、走路缓慢、少言语、反应迟钝等。如果严重的话也可以视为抑郁症,虽然是我们一般不会给一个孩子做抑郁症的诊断,但是孩子的确会有抑郁的情绪。

往往当孩子离开自己所依赖的人时,例如,父母有一方由于工作出差,或者是父母离异了等等,这些亲情的丧失都会使孩子体验到安全感的丧失,对生活感到焦虑,随即出现抑郁的反应。通常这些反应可以是几个星期也可以是更长的时期,短暂的抑郁情绪是正常的,而如果持续时间长了就应该引起我们成人的重视。

措施就是如果发现儿童出现抑郁就去寻找原因,了解最近有没有亲情的丧失,有些丧失是能够看得见的,如妈妈离开、或者孩子送到姥姥、奶奶家:还有的时候妈妈在家,但是妈妈天天上班,回家之后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没有时间理孩子,这也是母爱的丧失。这些情况要去注意发现,发现后要与家长沟通,有针对性的给孩子多一些陪伴,不仅是给孩子喂饭,而要关心到孩子的心理,从心理上理解他的需要,和孩子做游戏、聊天,谈孩子的心情,

这是对所有养育者的要求,孩子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父母每天都有时间陪伴,周围的环境是他熟悉的,每天有规律的生活就让其可以获得安全感,心情自然就会比较放松、踏实,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的老师,应该尽量稳定、持续地去关心孩子,减少儿童抑郁的发生。

对这些孩子更多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关爱,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班级环境。

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时,有些孩子的心理是格外敏感的,而这时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照顾到孩子的感受。但是教育的公平要求我们老师要公正地对待每位儿童。

3 外来工子女,教师应该如何对待

我们幼儿园接收了几个外来工子女,发觉他们与城市的孩子的确有很多不同,刚进幼儿园无法合群,教师应该在工作中注意哪些方面?

浙江省海宁市XX幼儿园 顾辰芳

答:对于新进幼儿园的孩子,无论是来自农村还是来自城里,都会存在一个适应的问题,他们对幼儿园的新环境和小朋友,包括对幼儿园的老师都有一个逐渐熟悉、逐渐相信、逐渐建立亲情关系的过程,这首先要求老师跟新宋的孩子尽快建立起信任的关系,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同时带领他们跟其他小朋友去认识,最好是先跟其中比较热心的小朋友一对一的认识,因为突然认识这么多的小朋友,对他们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先认识身边一两个,让这一两个“老朋友”更多地陪伴新来的小朋友,能够起到让新来的小朋友更快适应环境的作用。

外来工子女经常随父母“漂流”,面对变换频繁的环境感到陌生、紧张,外加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把他们托付给学校,缺乏对孩子必要的关爱、沟通、管教、监督和帮助,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产生心理自卑、自我封闭、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贪玩,戒备心理较强等心理特点。除此之外,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而言,家庭物质条件的差距也会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班级中孩子们之间一些不良的攀比习惯,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造成一些影响。因此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给

4 教师应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

我是一名中班的幼儿教师,最近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很喜欢闹情绪,班里的小朋友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大喊大叫发脾气,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一脸的沮丧,请问作为老师我们应改如何引导他?

吉林省通化市XX幼儿园

李玉琳

答:孩子因为别人碰了自己就乱发脾气,这个现象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老师在发现此类情况后,要主动找机会和孩子好好地谈谈,了解孩子当时究竟是怎样的心理感受。因为从别人的“碰”到孩子发脾气,这其间看似很短暂,其实有一大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心里发生的,是他内心的想法,一个想法接一个想法,最终形成了或者是导致了他选择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而他内心的加工过程如果我们不了解就很难知道该怎样去引导。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跟孩子谈,也可以跟他做游戏,或者跟他讲故事,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环境中进一步地了解孩子的想法,教给孩子表达自己的方式。

第8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幼儿线描画创作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美术创作活动的前提。幼儿有了兴趣,才有作画的愿望,才能更迅速地提高绘画技能。所以在绘画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如借用故事、儿歌、谜语、游戏、欣赏作品等形式唤起幼儿作画的兴趣。

二、观察积累,是丰富幼儿线描画创作的基础

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是一切想象的基础。幼儿线描画创作的基础是观察积累。孩子们通过观察对各种形象有了一定的感知,才有可能去思考和想象。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经验。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都能使幼儿产生好奇,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发现都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大自然中绚丽的色彩对幼儿永远都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大自然中的小鸟、花草、树木等,都能使幼儿对它们产生好奇,我们要引导幼儿去观察、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线条,如每个人不一样的头发,有直的也有卷曲的,每棵树的树皮上不一样的花纹,每片叶子也有不一样的茎脉……幼儿通过想象,可以用直线、曲线、螺旋线、弧线等等的线条去描绘他们的特征。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线条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教师要引导孩子观察比较,掌握物体的主要特征,比如同样是天空中的小鸟,但是小鸟的种类千差万别、小鸟身上的颜色五彩缤纷,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表现它们的个体差异呢?教师要启发幼儿思考,让幼儿用自己的肉眼去发现这些不同之处,让幼儿用恰当的线条表达出来。这样能启发、鼓励幼儿认真观察,细心表现,幼儿描绘出的画面也更加的细致、准确,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绘画的耐心和自信心。在描绘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物象时,幼儿可以运用多种线条的组合,方向的排列、粗细、长短来表达,不是看什么画什么。自然界中很多线条都是不规则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角度,可以添加或删除一些不好看的线条,再加上自己的创作,按自己的意愿把复杂的对象画出来。幼儿对新鲜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对写写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教师加以合理的引导,他们不仅能用线描创作出美好的画面,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增强自信心,是发展幼儿绘画创造力的重要保证

绘画活动是孩子非常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绘画是孩子用来表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加强幼儿绘画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幼儿通过绘画把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心情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创造一个属于幼儿自己的世界。

孩子平时看到别人写字、画画时,常常也喜欢模仿,用笔在纸上涂涂画画。事实上,这是他们与别人沟通的一种方式,让别人了解自己。而他们的这种举动得不到成人们的肯定,认为是“乱画”,因此得到的结果是责备。但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应该正视孩子的“乱画”行为,引导他们,给他们自信和力量,才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 “乱画”行为呢?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开展画线比赛,看谁画得多,启发他们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或点,在幼儿中开展丰富的“线条游戏”,幼儿不知不觉地就会对线条产生兴趣。这种用线条乱画的行为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孩子涂鸦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教师对幼儿乱画行为的赞许,是对幼儿能力的肯定,从而帮助幼儿树立了自信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心境,这将是孩子走向绘画成功的第一步。

四、成果展评,是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第9篇:在线幼儿故事范文

创意绘画是指从构图、形式、主题等方面入手,用绘画的形式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感受和发现美,并要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使其能够大胆、有创意地用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现在幼儿园都比较重视幼儿的创意绘画,因为它在幼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绘画让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绘画是幼儿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活动,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达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绘画可以发展幼儿的创作能力。幼儿具有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天赋,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大胆地构思和设想,创造性地表达自己认识的世界。

二、幼儿在创意绘画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作为一线教师,在教育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帮助幼儿运用绘画的形式有创意且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实践中我们也探索,怎样在美术教学中找到合适的方法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美术活动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些孩子一拿起笔就说“老师,我不会画”,由于不自信,对美术有退缩心理;有些孩子缺少创造性思维,看别人画什么就照着画什么,对事物理解不深刻,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则是想的很好,但由于绘画技能的缺乏,却表达不清楚。作为教师,我们平时也运用范画、鼓励等手段激发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但并不能解决幼儿绘画表达不充分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创意绘画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难点:幼儿的绘画主体不明确,有过于临摹的痕迹,体现不出个性的特点;幼儿绘画背景单调、形式单一,缺少创造性;幼儿绘画内容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缺乏想象力。如何解决绘画难点,帮助幼儿提高绘画表达能力?有创意地来表达?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有没有什么媒介可以成为突破难点的有效教学手段呢?

三、引入多媒体可以帮助幼儿解决创意绘画中的难点

“多媒体”技术是指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各种记录介质和记录方式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工作。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丰富教学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易感知、易体会,并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知识面。在教学中,我们尝试运用课件、FLASH、音乐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组织幼儿美术教学,在形式和方法上也有了改进。幼儿可以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征,激发大胆的想象,积累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想象空间,它能有效地解决幼儿创意绘画的难点,支持幼儿在对事物或现象深刻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有兴趣地去大胆表现。

四、借助多媒体解决幼儿创意绘画难点策略

1.巧用课件,基本特征概括的“外延扩张”。

基本特征概括的“外延扩张”是指先让幼儿把握主体的主要特征,然后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变化特征的形态、动态、构图、色彩等创造性地表现绘画主体的一种形式。

(1)命题画的“外延扩张”。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命题画居多,命题画也是基于主体概括的一个绘画内容。如果能让幼儿在命题画中落笔果断、构图大胆、富有创意的表现,那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需要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有目的地让幼儿掌握这些命题画别具一格的画法,才能凸显出自己的个性画面,于是就出现了创作和表现。

幼儿在命题画中普遍存在“定势”的现象,如画花,很多都是一颗花心五个花瓣;画房子就是一个三角形屋顶和长方形屋子,这种概念画,往往出现画面内容单一,主体不突出,缺少创造性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于是在命题画中尝试运用多媒体图片,通过大量的感知和观察,让幼儿进行“特征概括”,获得绘画主体的构图技巧,并拓展创作的思维。如绘画“奇特的花”,先让幼儿进行“主体特征概括”,总结出每一朵花都有“花盘、花瓣、茎、叶”,把握这几个特征后,花盘大小、花叶形状等就可以大胆地发挥想象创作了。这样,幼儿在绘画中落笔就很果断,而且画的花也是千姿百态,富有创造力。

(2)自由画的“外延扩张”。

自由画是幼儿通过追忆和联想,自由地表达对事物的理解。幼儿可以把自认为合乎逻辑的内容自由编造,再现于笔下。像或不像,真或不真,童趣十足,稚气迷人,这正是儿童自由画的特质。

一般自由画,先给孩子一个主体的东西,然后随意地去变化、添画,变成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在自由画“圆”中,他们会把圆变成妈妈的头,画上鼻子、眼睛、哈哈大笑的嘴巴,再添画出身体就变成他心爱的人物;同样,还可以变成喜爱的小动物、餐桌、太阳、花盘、杯子等,只要跟圆有关系,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联想变换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幼儿投入地绘画,是因为他们在画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自己改变“圆”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创造力。原来就一个直白的圆,经过一涂一画,居然有了新的内容。因此,自由画也是幼儿发自童心的一种游戏方式。

2.巧用制图软件,激发幼儿背景创作的“多元替换”。

幼儿在绘画活动中,主体的创作和背景的设置,需要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幼儿自觉领悟,并使幼儿自主掌握创作技能。运用“多媒体的动态特性”,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视觉对比,快速地感知主体和背景的色彩搭配适宜性,从而为主体选择合适的背景进行创作。

(1)PPT背景替换的运用。

例如,中班绘画“我是一个野孩子”,教师设想第一课时彩绘野外背景,第二课时撕纸各种动态的“野孩子”,然后两者结合来完成作品。但是,在第二课时,孩子们将“野孩子”添入背景时,发现了问题:背景都是各种各样的花树,色彩视觉效果很强烈;“野孩子”也是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纸撕成的,同样色彩很丰富。于是,两者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就出现了很凌乱的感觉。

发现问题后,教师让幼儿来说说自己的感觉,并讨论色彩鲜艳的主体应该配什么样的背景,并选了一些色彩鲜艳和清新的两种对比性图片让孩子重新选择,将“野孩子”放在其中一个位置,主体不变的前提下替换各种图片做背景,通过PPT直观地让幼儿来选择合适的背景。最后大家一致认同要选择颜色比较清新的图片来突出“野孩子”这个主体。通过可“移动”的对比欣赏、总结要点,提高了幼儿审美和感受的能力。

(2)光影魔术拓描背景的运用。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动态效果,为孩子演示拓描添画背景的方法。比如中班玩色活动“天鹅舞”,就是借助于“光影魔术”工具进行演示,为跳天鹅舞的“美女”拓描添画背景。在这个背景活动的添画中,要启发幼儿有目的地根据不同的舞蹈动态来确定拓描位置,拓描也需要动态化。“光影魔术”中的颜料工具正好可以为幼儿示范背景的运用,如果用黑色颜料描的边与人物很接近,就会变成全黑的底,凸显不出人物来。通过这样的显示,也让幼儿能够反思应该怎样设置拓描的位置比较适宜。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一下子就掌握了画面背景创设的要点。

3.巧用动画和音乐,激发绘画内容创作的“思路拓展”。

如果绘画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游戏性,或者是孩子喜欢的角色或事物,那么孩子们一定会喜欢画它吧。所以,选择有趣的绘画内容也非常重要的。富有故事的动画和音乐,可以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和欣赏,帮助幼儿拓展经验,从而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能力,为幼儿积累丰富的想象创造条件。

(1)动画“拓展”绘画思路。

“婚礼”对于孩子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场景。在欣赏视频“小猪的婚礼”时,里面小猪们动态的装扮情景马上把幼儿带入了热闹的婚礼情景中,猪的西装、背带裤、领带、手表,女猪的花裙、高跟鞋、项链、头饰,这些绘画元素深深地印在了幼儿的脑海中,对于绘画自己参加婚礼的故事会是一个很好的经验积累。

从幼儿的创作表现也可以看出,动画能够使幼儿“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绘画故事中的场景。在创编自己参加婚礼的故事时,幼儿就像玩“装扮游戏”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帅气和美丽,深深地感受美。可以看出,幼儿带着游戏的心态绘画,感受到了更大的创作乐趣,因此装扮的内容更细致、故事更有趣、更真实。

(2)音乐“拓展”绘画思路。

“画中有声,声中有画”,好的音乐犹如一幅动人的画面,具有让人心情愉悦、激发人们诗情画意和想象的特点。而且,运用音乐作品的形象功能,可以带给幼儿无限的遐想。

比如在线条画活动中,选用了《梁祝》和《大海啊,故乡》两个音乐,让幼儿通过感受,然后尝试用线条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欣赏《梁祝》时,告诉幼儿这是关于两只蝴蝶的故事,幼儿在倾听音乐后,觉得音乐比较舒缓,好像两只蝴蝶在轻盈地飞舞,于是用了平平的曲线来表示。《大海啊,故乡》听起来则觉得时而缓慢、时而急速,好像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荡起伏,于是就用上下幅度较大的波浪线来表示海浪的波澜壮阔。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感受,也不由地体会到音乐与绘画的联系。幼儿听着音乐大胆挥笔,带给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