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廊桥文化论文范文

廊桥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廊桥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廊桥文化论文

第1篇:廊桥文化论文范文

一次廊桥的测绘

见到刘妍的时候,她与同事刚风尘仆仆地从南京赶到福州,他们此行准备到闽清县和泉州的德化县测绘两座木拱桥。刘妍背了一个硕大的背包,我掂了掂,两只手要托起来都费劲,估摸着得有60斤重。刘妍说,她之前做木拱桥测绘的时候,加上仪器与设备,身上的负重大约在90-100斤之间,与此同时还要在山里赶路。 刘妍要测绘廊桥中的榫卯结构时,需要钻到拱架内部 刘妍的同事在测量合龙桥 在进行测绘时,她通常需要佩戴全套的攀岩装置以保证安全。

刘妍是北京姑娘,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博士候选人,她从2009年开始研究木拱廊桥,这也是她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几年来跋山涉水对木拱廊桥的研究,让现实中的她看上去就像一个经历丰富的探险家。

木拱廊桥的测绘很多人都做过,但都不如刘妍做得精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刘妍常常需要深入到拱架中进行精细测绘,近距离地观察拱架之中的榫卯结构。这也意味着在交通不便的高山深涧中,你必须想办法从距离河面几十米高的桥屋上进入桥身底部的拱架之中。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稍有差池就会有极大的安全隐患,2011年,刘妍就曾经在测绘时严重受伤。刘妍一般采用两种方式:第一是系上安全绳从底部的桥台徒手爬上去;第二则是用攀岩装备从桥屋中降下来,刘妍曾经学习过攀岩。这些年,她用这些方式测绘了闽浙两地的68座木拱廊桥。 刘妍仿照景宁接龙桥所制作的模型。 与刘妍一同造桥的匠人师傅 2013年在东塘与郑多雄.吴大根一起建造的木拱廊桥 正在工作中的匠人们。

与之前测绘过的木拱桥相比,福州闽清县省璜镇中的合龙桥已经不算太危险,桥长39米,桥面距离水面11米,桥底是乱石嶙峋、杂草丛生的河滩。合龙桥在结构中略有不同,现存的木拱桥绝大多数是5/3制式(五节苗+三节苗)结构,而4/3制式(四节苗+三节苗)结构的木拱桥较为罕见,其中榫卯结构的结合方式正是刘妍想确认的原因。 师傅们会在每一根构建上做上标记,以防止拿错 正在学习用斧的刘妍 生水塘观音桥的上梁仪式。

经过前期的观察之后,无法从桥台爬上,幸运的是,桥梁两侧木板的损坏之处刚好可供一人钻入,刘妍确认安全之后,在攀岩绳的辅助下从桥的一侧钻进拱架,除此之外身上并没有其他安全措施,让人免不了要替她捏一把冷汗。一个小时的测绘之后,刘妍从拱架中钻出,经过拱架的“洗礼”,她已是满身尘土。“确实是燕尾榫。”刘妍确认了她之前的判断。为了确认结论,她还到另外一个拱架下查看,这一次她动用了整套的攀岩工具。

纸上学不到造桥

这次短短半天的测绘,只是刘妍木拱廊桥研究中的一个缩影。在此前七年的研究过程中,测绘只是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更了解如何造桥,她必须亲身跟着匠人学习造桥技术。2012年和2013年,她分别跟着浙江的吴复勇师傅以及寿宁的郑多雄师傅在浙江的庆元和景宁完成了两座木拱廊桥的建造。 正在建造中的木拱廊桥桥屋 最终建成的木拱廊桥外观。

刘妍跟着建造的第一座桥位于庆元的生水塘村,这对她来说是一次从零开始学习廊桥营造技艺的过程。为了弄懂造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刘妍没有让自己手上闲下来,匠人丢下的活,她就捡起来做。对于从来没有木匠基础的刘妍来说,每一种工具都是入门,每一个动作都是挑战,受伤也是常事。刘妍在造桥日记中写到:“……斧就经常砸到手上。食指关节根砸破了皮出脓好几天好不了,左手背上青肿一片。旧伤未好,中指指甲根又挨一斧背,掉下一块肉……”在她看来,这些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师傅们手上也都是伤”,刘妍满不在乎地说。这座木拱桥最终在2012年完工,它让刘妍明白了,造桥的技术和其中的细节是书本里学不到的,只有在匠人实际应用的层面才能考虑得到。 这座木拱廊桥的取材和制作都在国内完成,再全部运往德国进行组装,最终,刘妍以建筑师的身份写在了主梁之上。

一年之后,刘妍得到了第二次跟着匠人造桥的机会,这一次她跟着寿宁桥匠郑多雄与吴大根一起在浙江景宁的东塘村造桥。有了第一次的造桥经验,刘妍这一次更游刃有余,“他们动一下手,我都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刘妍说。造桥师傅们也因为她的懂行、愿意干活、吃得了苦而对她刮目相看,也更愿意与她分享更多的造桥理念和经验,在他们眼里,刘妍是和他们拥有一样技术的工匠。这一次的合作很顺利,刘妍得到了她想要的研究资料――一个匠人是怎么设计木拱桥的。

在刘妍的研究中,关注的是匠人们通过怎样的思考过程来建造一座桥。在没有CAD的时代,匠人无法通过电脑绘图计算构建的长度和角度,只能全凭经验,一边设计一边建造,而这种经验就是匠人们的家族秘密。这两次造桥经历,也让刘妍完成了从“纸上匠”(刘妍在网上的昵称)到一个真正匠人的过渡。 被红布覆盖的喜梁

去德国建廊桥

在造完两座廊桥之后的2014年,刘妍收到一封邮件,德国的一位企业家Heribert Wirth,也是Nepal-Himalaya-Pavillon庄园的拥有者,透过朋友辗转联系到了她,表达了自己想在庄园里建一座中国式的“木结构”的桥的意愿。 于是,刘妍向Heri推荐了建造木拱廊桥的想法,当时,木拱廊桥已经被列合国(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eri喜欢这个“UNESCO桥”的主意,为了完成一座原汁原味的木拱廊桥,他委托刘妍到中国找到一位技艺精湛的造桥师傅,并把他们接到德国来建木拱廊桥。

刘妍最终选择了来自周宁县68岁的造桥师傅张昌智。张昌智来自于福建传承最悠久的木拱廊桥匠人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八代。在1960年代,他曾经在福建建造过两三座木拱廊桥,其中拱跨最大的一座达到43米。在刘妍看来,张昌智师傅的造桥家族代表了闽浙一带造桥工艺的源头,这对于一座木拱廊桥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这是一个“三赢”的机会:Heri得到一座桥,刘妍能够得到一个研究与记录张昌智造桥技艺的机会,而张师傅在将近40年后再一次实践造桥项目,并由此得到收入与名声。而这也将是中国木拱廊桥第一次走出国门。

事情的进展不像想象中顺利。开始造桥之后,问题渐次浮出水面:对环境和气候的不适应,中国式的“半工匠半农民”式的工作方式与德国人对于项目的严谨等等,双方产生了一些意见上的分歧,其中最大的问题出在技术上。Heri委托张师傅建造的这座廊桥体量并不大,只是一座拱跨7.5米的小型木拱廊桥,张师傅之前建造大桥的经验反而不适用于这种小桥,加之匠人不识图纸,大多凭借经验一边建造一边设计,反而做不好准确的测量,原本定下的工期只能向后拖延。在这种情况下,刘妍只能放弃原本想让中国匠人独立完成一座桥的想法。在这之前,有了此前两次木拱廊桥的造桥经历,在技术上,她已经具备能够主墨一座木拱廊桥的能力。 木拱廊桥落成之后的剪彩仪式,左一为刘妍,左二为“东家”Heri

刘妍和郑多雄团队经过一番波折,还是把木拱廊桥建了起来。桥的结构方式按照刘妍的建议做了修改,最后由师傅们完成了桥上廊屋的建造。在上梁的那天,他们在德国的超市里买来鸡头和德国啤酒,对着这座产自中国、落成于德国的中国木拱廊桥行礼、祭拜天地和神明。刘妍的名字和张师傅以及其他三位匠人一起,写在了这座木拱廊桥的大梁上。 德国的媒体纷纷以大篇幅的版面进行了报道。 德国的媒体纷纷以大篇幅的版面进行了报道。为“东家”Heri

第2篇:廊桥文化论文范文

ぃ酃丶词] 电影文学翻译;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一、语言与文化意象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表达感情的载体。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语言文化习俗、心理特征也不同,因此来自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文字所引起的印象和联想也不尽相同。这种因文化引起的富有固定文化含义的联想我们称之为文化意象。

所谓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具体而言是指特定民族因历史、文化、宗教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对一定事物或语言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及联想。谢天振(1999:180)谈论文化意象时曾说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慢形成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二、电影文学的翻译策略

电影是一门形声结合的视听艺术,语言是电影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电影也反映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情和文化意象。电影文学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分支,与文学翻译有着相通之处,但在更大程度上它还是受制于影视艺术本身的特殊性。也就是说电影文学的翻译既要求译者应当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原作的主题和精髓以及其特有的文化意象,但同时也要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文化语境及其特有的商业因素。

电影文学翻译也涉及翻译策略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归化还是异化的问题。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提出了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通俗地说就是 “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而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靠近读者,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在电影翻译中,笔者主张在翻译电影片名时应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而对于电影对白的翻译,应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手法,在忠实源语语义表达的基础上,再现源语言文化意蕴并保留其独特的异国文化意象。

三、西方电影片名翻译中应用的文化意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电影被引进到中国,电影片名的汉语翻译也越来越受到发行方的重视。因为电影片名是影片的品牌商标,对影片的成功发行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电影片名虽短,却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象含义和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翻译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化信息的把握和翻译的处理。”(金惠康,2003: 346)

一些优秀的汉语电影译名往往能传递影片的主题又富含中国文化韵味和美感激起观众的观看欲望,从而增加电影的票房和号召力。这些汉语译名的成功应归功于译者对片名恰当的“归化”处理,巧妙借用了汉语特有的文化意象,符合国人审美心理并引起心理共鸣。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一部美片Pretty Woman,内地直译为《漂亮女人》语义直白,反映平平。香港翻译为《麻雀变凤凰》,这个译名点明了剧情的主题但从语义角度而言则和原来的片名相去甚远。台湾则翻译为《风月俏佳人》,这个译名既暗示了剧中女主角的身份又借用汉语文化中“风月”的文化意象,使观众产生了美好的遐想,因此成为最佳的汉语译名。再比如当年囊括多项奥斯卡奖的反映美国中年人的婚姻情感观念的影片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曾经被直译为《麦迪逊大桥》。猛地看到这个片名,对麦迪逊大桥完全不熟悉的中国观众会以为这是部纪录片或者战争片。而后,这部片子又被翻译为《廊桥遗梦》,这个译名既提炼出这部电影的情感主题,且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成功地打动了许多中国观众。因为在中国传统神话中,关于“桥”的联想有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把“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翻译成“廊桥”产生文化意象联想,增添了不少浪漫梦幻的色彩。而“遗梦”二字更是高度凝聚了电影中男女主人公虽相爱却因家庭责任无法相守的遗憾之情。“梦”在中国古诗词中,隐含着哀婉凄切的文化意象,如“来如了无痕,去似早云无觅处”。因此更契合了电影主题和汉民族的审美心理。

汉语译名的经典之作还包括《翠堤春晓》(The Great Waltz) 、《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廊桥遗梦》(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蝶恋花》(Revenge),《妾似朝阳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一树梨花压海棠》(Lolita),《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春风化雨》(Mr.Hollangs Opus)等。这些译名都巧妙借用了中国人熟悉的文化意象或者移用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富含浓厚的中国韵味,有着美好的意象和典雅的寓意。

四、西方电影对白翻译中应用的文化意象

汉语和英语分属两大语系,除了在遣词造句词语搭配等表达习惯上的不同外,还在文体修辞文化习俗的表达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在西方电影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帮助观众去理解那些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宗教习俗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语言现象。电影翻译中如果对某些特定文化意象不作任何解释或者是补充处理,就事论事地直译,会造成这一文化意象的缺损,从而造成观众的迷惑或者误解。因此,在将西方电影对白翻译成汉语时,要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意译加直译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尽量在译文中保留电影中的异国生活特点和文化风味;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有效的传递手段,在归化的过程中尽量等效传递文化的相异性,使译文自然流畅。

在电影《新基督山伯爵》(美国,2002年)中有一句话‘I owe you my life.’ 电影字幕是“我这条命是你给的”。原文的功能是致谢,是一种由衷的感激,但是,无论怎样,一个人的命应该是父母给予的,所以,应译为“我欠你一大笔人情”或者“我欠你一条命/我这条命是你捡回来的”。对这样的原文文化内涵不能简单地进行字面直译,应该做一个解释性的翻译处理。

其他经典例子还包括:

1.Jenny and I was like peas and carrots.――《阿甘正传》

译:我和珍妮形影不离。

评:这句是阿甘在校车上与珍妮相识后的一句独白。这里,如果译成“我和珍妮像豌豆和胡萝卜一样”,中国观众会无法理解,而应该采用意译的方法。因为欧美人常用豌豆和胡萝卜一起做菜,以此来形容两人亲密的关系。

2.Stupid is as stupid does.――《阿甘正传》

译:傻人有傻福。

评:这句话也是电影中评价阿甘的一句话,意为:“蠢人做蠢事。”但意译为汉语中的谚语“傻人有傻福。”则更能体现影片上下文的本义,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

3. They zig.You zag.――《公平游戏》

译:他们左,你就右。

评:在英文中zigzag本是一个单词表示弯弯曲曲,这里被拆成两个临时造词意为两种不同的方向。所以翻译的时候,应把它转换成中文的意象“他们东,你就西”或者“他们这样,你就那样”而不是他们弯,你们曲。

4.―Slade:So,what are you doing here,In this sparrow-fart town?

―Chadie:I.I attend Bird.――《闻香识女人》

译:史雷德中校:那么,你到这个鸟不生蛋的小镇来干什么?

查理:我……我来博德学院读书。

评:这是影片《闻香识女人》中的一段对白。“Sparrow-fart”在英语里意为“雀屁”,是一种比较粗俗的俚语,是汉语中没有的事物。在翻译时要进行汉英文化意象的转换,翻译成“鸟不生蛋”,来表现片中上校粗鲁无礼的态度。

5.Were the luckiest sons-of-bitches in the world. ――《泰坦尼克号》

译:我们是的走运极了。

评:这是一句地道的美国国骂,如果直译就会使译文非常生硬,所以翻译成汉语时,应把它转换成中文习惯表达,才能让中国观众心领神会。

五、结 语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文化意象差异,造成了电影文学翻译中既要忠实于源语言的语境特点也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习惯,采取灵活多样的翻译手段。由于电影文学的翻译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的特点,译者不能像在文学作品上那样在晦涩之处加很多注释,而是要让观众能一看就明白。所以,不管是在翻译电影片名还是对白中,都要从本国观众出发,一方面尽量保留源语言的文化风味,一方面也要选择本国观众熟悉的文化意象进行等值转换。

[参考文献]

[1] Larry A Samovar,Richard E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3篇:廊桥文化论文范文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欧美各国就开始流行水景住宅,傍水而居、亲近自然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模式。国内的水景住宅设计最早受新加坡等地的影响,在祖国大陆首先由广州开风气之先,然后蔓延到深圳、上海、北京等地。2002年初,“水景风”又陆续刮到内陆省份。水体的各种形态丰富了空间的主题,也给整个城市环境带来了盎然的生机和活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欢乐与激动。水景离开了照明的装饰就等于没有了迷人的景观,因此,合理的光照能使水景更加美丽漂亮。

水景特征及风格

水是城市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园林环境中重要的景观之一。水的存在,使环境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使城市的层次显得更加丰富,更加富于魅力。

什么是“水景”?水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等与水交融而成的,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是城市水景的第一个特征。人类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水文化的改造与建设。在水文化环境中,不同类型的水体环境的丰富资源,都应营造在水环境之中。一个开放的水文化环境与人们接触,供人们观赏,所以它又具有了公共性、开放性和参与性,它是人们共同享有的水文化。这是城市水景的第二个特征。水对人居自然环境具有先天的亲和力。现代人们追求舒适、安全、健康、优雅的生活,为满足人居生活物质和精神的多方面需求,注重提高城市人与水景文化质量。这是城市水景的第三个特征。

水体是景观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元素,它带给环境以兴奋。景观设计中水体包括自然溪流、池塘、瀑布、喷泉等。光与水相互依存,技巧性地使用光线,水景照明使空间的水景变得绚丽多彩、栩栩如生,为夜间环境增加了一处多姿多彩的景观,赏心悦目的夜间水景带给我们自然的享受。

水景与光环境

水景工程中照明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手法。合理的照明设施能使观赏者更好地欣赏水景,可以让水体焕发出或明暗鲜明,或神秘莫测的气质,景象令人陶醉。成功的水景在照明装饰上都有显著的特点,

在现代都市人的时尚观念里,景与光应成为韵律的结合。运用超前的照明科技手段:隐——露,抑——扬,营造一个灯光与水景相结合的水景灯光文化。照明可以改变人居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外观,也可运用现代高科技的照明设计手法,亮化空间属性。建筑立面、桥、水库、绿化、景观雕塑是构成山、石、喷泉、入水平台、水中凉亭、玻璃廊桥等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水景灯光文化的主题景观。

在水景环境的照明设计构思中,水景照明追求的不是亮度,而是艺术的创意设计。为了提高水景灯光的可视性和观赏性,营造水景光环境的氛围,选择什么样式的灯具尤为重要,现在常利用LED灯具进行水景照明,因为它们具有体积小、造型特别、隐藏性好、光源寿命长、色彩可变化且工作电压低等优点。如:小功率的水下灯、装饰灯、音乐喷泉灯、装饰投射灯、七彩亲水型的光柱灯等都能营造一个色彩多姿、动静相承的优美水色的光环境,尤其是LED光源光角小,方向性强,可作为局部或重点的定向照明,满足水景灯光个性化的需求,并能取代传统光源的灯具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完成灯光环境的水文化营造。在环保与节能方面,绿色照明普及有益于照明环境和减少环境污染。

长期以来照明设计一直是以照明的照亮度、立体感、显色性指数和物体的颜色参数等作为照明效果的评价。随着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希望在一个舒适、明亮并富有艺术魅力的照明环境中生活。 但是一些简单普通的照明又给游人带来危险的隐患,我们游览水景的时候,会看见“请勿戏水”,“小心致电”等字样,无疑给了游客的游览带来点点遗憾。所以现在的设计师都使用光纤照明,由于光纤照明实现了光与电的分离,用它作为水景的点缀,不但颜色鲜艳新颖,而且绝对安全。光纤照明除了针对水体的美丽照明时,也可以用侧光光纤来构成水池的轮廊线。。因此设计师以后在设计要时刻记住“自然”,考虑照明要位于正确的位置。

人文水景的照明设计

水景照明设计成功的关键是灯具的位置。首先应把光源隐藏好,比如对水池来说放灯的最佳位置是在房、池之间靠近房屋的一侧,也就是背对着房屋的那一面。这样当你从室内向水池望去,就不会产生眩光,只看到发光的水景。另一个隐藏光源的方法是增加注水喷泉,把喷口放在光源上方,这样喷出来的水就掩盖了下面的灯具,人们看到的只是清爽的、潺潺的、发光的水。关于水体的照明设计,首先应该判断水体在整个环境中的地位以及形态,有时水体往往会成为极其重要的视觉中心;而有时它会成为与其他要素同等地位的景观要素,所以环境中各景观表现要素的亮度平衡十分重要。下面我将举例子说明照明设计在不同地方的表现手法。

1. 滨水游步道

园林别墅的滨水游步道夜景照明展现环河步道的延展性,诱导居民漫步并使其融入夜景灯光环境之中,可感受水边的灯光是那么亲切。在弯弯曲曲的林荫环河步道上,两侧布置的座椅、凉亭、雕塑、水溪池塘、灯光小品,成为居民休闲的重要人居场所。环河步道的景观灯设计间距一般为30米,灯光从树林缝隙中透过,营造一种宁静、安宁的生活氛围。园林别墅的滨水游步道除了供通行之外,更多的作用是扩大空间的感觉,曲径的目的是为了延缓行动的步调,使人在行走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转换视点,寻觅水景,碧水蓝天,泛舟河上。

2. 水景喷泉

室外照明水景喷泉艺术,赋予水以生命,让每一滴水都随着音符跳动,时而喷出水柱如洁白粗壮,极具震憾力,造型独特;时而形成晶莹透明的扁形水膜,在彩灯照射下,五彩缤纷,美不胜收。跳泉是一种特技的水景喷泉,一段段水柱象玻璃柱一样光亮,在空中飞来飞去,趣味无穷。这些水景喷泉艺术景观综合运用了声、光、电技术,营造出一种水色灯光交融、虚实交替、动静相承的优美意境,所构建的三维流动光空间,丰富了园林别墅夜景的表现性。

3. 水溪池塘

人具有亲水性的表现,照明设计不能忽视了人的亲水情感。人们涉水、戏水和观水都离不开灯光,它是将灯光与情感融为一体的水景空间,提供人居休闲与娱乐为观赏的情感共存。水景能让人感受如同身处大自然环境中,优美舒缓的溪流、水道、瀑布的水声,为园林别墅营造出特殊的人居氛围,让人仿佛进入桃园奇境。溪流造型是水景的延伸,增加花园的层次感。在照明水溪池塘设计中设定一个雾化功能的喷射灯,让水景似云烟弥漫,腾云驾雾,产生一种特殊境界,在彩灯照明下,绚丽夺目,如时光盘延上升。

介绍水景灯光的案例分析

秦淮河上的饮马桥案例,南京外秦淮河将成为一条城市水系景观轴线,从外秦淮河三叉河口段至中华门段安排了江河口风貌区、人文自然区、公园广场区、旅游商业区、生态湿地区,将五大沿河风貌区串联起来,全新规划设计形成一个游览体系,展示南京独特个性和魅力的“长卷”。而西侧的饮马桥仿佛只有咫尺之遥,是南京南北贯穿的主要交通要道。宽广的双道公路桥与夹在中间的地铁高架桥延伸至入地口处,已构成现代景观点大桥——饮马桥。照明主题反映了饮马桥下的秦淮河水系文化是这座金陵古城的灵魂,优美亲水的画面古朴、灵秀,充满着浓郁的现代风韵。

它设计的重点照明:以体现中国现代桥梁的景观建筑物的层次美,在水景光环境氛围的营造过程中,选用一种LED光源的异型灯具。饮马桥外侧采用条状型超高亮白色景观装饰光带,勾勒轮廓。线状特征建筑物的外形轮廓比较丰富,在夜间形成白色通体明澈的光带,驱动的空间川流不息。桥墩立面为体现桥墩立柱具有强重感,采用重点突出的照明手法,对建筑物桥墩、桥梁、桥身顶板的平面或直角,直接选择异型投光灯具进行局部处理,进行仔细的照明刻画,烘托主题。而光源的泛光照明效果,更不会产生眩光。在色调上,LED发光二极管有着柔和的光色,它为人提供舒适的视觉条件,增加灯光艺术美感。为充分表现饮马桥的建筑特色具有现代与古朴的气势,以白色为主要色调,黄色和蓝色为辅助色调,来营造庄重、大方,给人以优雅、纯真的感受。

其次,钱塘江源头须江——江山城的水景设计也很好。水系环境艺术丰富了水体环境资源,水是城市的命脉,以水为题,因水得景,以水为境,作影射景,构成各种不同风格的水系环境,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江山城中的钱塘江上游的水系,又称须江。“须江”将自然环境的山、水、绿安排在城市的中心。水系横贯城区的南北。江堤步道的亲水型景观灯和音乐符号的LED护栏灯,城中大桥桥头的星光广场大型雕塑景观灯,以红色为设计主题概念,以一串串长长的红灯笼,用灯光烘托喜庆的气氛,激情的象征,展示徽文化的缩影。利用水面的侧影,形成宛如须江上一条彩色珠链的视觉效果,夜晚更加流光溢彩,娇媚动人。这样的水系基础又能让人在灯火阑珊的夜景中穿行并品味城市,让沿江景观艺术照明成为城市文化的一扇窗口,游览并欣赏徐徐展开的多彩斑斓的长轴画卷。音乐符号LED蓝色护栏灯,表现出非常生动的形象,使人产生种种联想。见景生情,美丽动人的音乐如清水江奔流不息,江堤岸边的亲水型景观灯光与水的倒影,产生诱人的灯光形态。沿江水景与灯光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江山城市灯光环境的层次。

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当人们在寻求改造与欣赏水景特征、水景灯光、水景文化时,孕育着丰富的水体环境资源,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体悟人居环境。

结论:今天我所呈现的论文只是浅谈了我自己对水景照明设计中的灯光文化的理解。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大家关心整个灯光照明文化设计的话,会发现它是很丰富的,也希望今后能和有兴趣的人一起深入探讨下去。

第4篇:廊桥文化论文范文

武汉博物馆藏有一件八开书画册页,作者分别为张遗(怡)、邹吉(矗、纪映钟、胡士昆、向阳、樊圻、龚贤。此件作品代表了明清之交文人遗民鲜明的艺术时代特征。画作者中三位是金陵八家之一,其他作者也都是当时名人雅士,且相互交游频繁。作品中樊圻与邹吉画页有署年“戊子秋八月”和“戊子中秋”(1648年),胡士昆画页有署年“己丑”(1649年),据此推断,这次诸遗民的书画合作很可能是在1648年与1649年之交。当时,文人聚会持续两三个月是常有的事情。而据《龚贤年谱》记载,1648年,龚贤与纪映钟、方文、顾与治等金陵遗老,曾在扬州龚鼎孳寓斋有过一次相聚。由此推知,此套册页或许是在这次聚会,或者这之后的一次专门聚会上共同完成的。

此套册页落款有提及“幼量先生”,且尊称“幼量翁”。据考,“幼量先生”应为张幼量先生,即明末山东邹平张万斛。张万斛,字幼量,张延登之子,张万钟之弟,张实居之叔。张氏家族是山东邹平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宦之家。

张万斛爱好收藏古物,喜与文人雅士交往。他与王士祯认识许多名士,如纪映钟。王士祯是张万钟的女婿,张幼量即为王士祯的内叔。在王士祯的《阮亭诗选》中有《内叔张幼量先生招同纪伯紫袁宣四集药圃》,药圃为张幼量所筑居室。另外,清陈撰《书画涉笔》中记载:“纪伯紫于张幼量家得观……多蝠砚。”纪映钟亦有诗《双剑为张幼量作》。由此可得知,张幼量与纪映钟应为朋友,且非一般友情。

另据《宋琬年表》所记:“一五年(清顺治二年乙酉),宋琬三十二岁,流寓到金陵,居张幼量之莫愁湖畔竹亭中,有诗《张幼量以白门精舍假余感赠》。”可知张幼量在明末已从山东移居金陵,且与宋琬为深交之友。

画册中张遗所作行书七言诗的笔法风格近于董文敏,字形略作左低右高,求得奇正,笔画圆劲秀逸,纯熟遒媚,行笔流畅宛转。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布均匀,疏朗得体,得晋二王之妙,唐智永、虞世南之巧,宋东坡之形,兼元赵松雪之法。与晚明流行的狂草相区别,作品体现了作者承继传统帖学的深厚书法功底。作品内容也体现出作者文人高士之雅志及遗民情怀,如“独坐小楼翻旧史,松风递出自然香”一句。“怕读南山朝Y诗”一句出自《诗经・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Y”。连最平常的“南山朝Y”都不敢多读了,可见作者心绪愤闷之极。

张遗(1608―1695年),原名张怡,初名鹿徵,字瑶星,号薇庵,又号荷泽居士,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传记见方苞《白云先生传》。

张遗不仅书法得道,还善画山水,宗法元倪云林平淡自然的笔意,意境高雅。流传画作甚少,有清康熙十四年作《溪山图》传世。[1]与清初四僧髡残(号石溪)交谊尤深。[2]

张遗与当时诸多名士来往密切,如周亮工,曾为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与《赖古堂印谱》作序与引[3]。其著书甚多,有诗文集二十余卷,《志林》二卷,《谘闻随笔》《续笔》八卷,《金陵私乘》八卷,《蠡酌》四十八卷,《读易私钞》二十卷,《白云言诗》十二卷,《史絮》二十四卷等十余种,均《清史列传》传于世。

张怡自明亡后归故里,为表忠心,改怡为遗,是为张遗。而至清廷统治稳固,见民心所向,而后又改回旧名,是为张怡。前后所改,时间持续不长,因此,张遗之名无所闻也。

画册中落款“戊子中秋邹吉写”的山水图,钤盖白文印也为“邹吉”,但从作画风格与笔法、画面布置构图、落款笔法以及印文来分析,该图作者应为金陵八家之一的邹础

邹吉(矗┥卒年不详,邹典之子。字方鲁,善山水、花卉,画史记载其画“简淡超逸”(秦祖永《桐阴论画》)“笔意高秀”(周亮工《读画录》)。从存世作品看,却极少轻淡简逸之笔,而以凝重苍劲取胜,如南京博物院藏《松林僧话图轴》和故宫博物院藏《山水轴》,均用粗笔勾斫,山石凝重,景色壮阔,具“北地沈雄之气”(陆心源《穰梨馆过眼续录》)。本画册所显现的风格正如周亮工所记,笔意简淡而具超逸之气。画的题记时间为戊子年,即1648年,清顺治五年,乃其早期作品。因此,凝重苍劲之风格应为其后期风格之变化。

该图用笔简率疏朗,山形轮廓线条平折,少皴法,以淡敷色,树木萧散。近处右边山间露出草庐两间,左边清溪从山涧直落平坡;远处淡妆素抹的山形隐约可见。营造出秋山迷雾之景,荒率之情跃于纸上,体现了作者归隐山林、追求结庐深山而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邹吹摹盎宗其父,图松尤奇秀”,又记其父画:“笔意高秀,绝去甜俗一派,故足俯视余子。”现存邹吹幕都是“绝去甜”的。亦有“高秀”一格,用细笔勾写,淡色渲染,疏简方正,清雅而高秀。邹吹纳剿画虽然吸收了各家长处,然终以宋初范宽一派气息较重,和当时趋尚于圆柔画风的作品完全相反。

纪映钟(1609―1681年),字伯紫,号戆叟,自称钟山遗老,江南江宁府上元县人,即今江苏南京人。明诸生,以工诗与同里顾梦游齐名,著有《真冷堂诗稿》《戆叟诗钞》。善书法,尤精小楷。与龚贤交往,始于晚明复社活动中。纪映钟在明遗民群体中名誉甚高。龚贤《草香堂集》中有两首《赠戆叟》,诗云:“英雄涉乱耻弹剑,公辅当时先钓鱼。草野赋诗人欲杀,高歌一曲意何如。”这位功名谢尽的遗老,胸中还有未尽的政治激情,是国破家亡节士的心绪。一生飘零的命运、落寞的心境和高洁的品格,使诗作都散发着感伤和飘逸。著名金陵遗老冒襄也曾在纪伯紫去世后写感怀云:“纪老诗名健,飘零气更遒。……朱门蓬户似,踪迹泥羊求。”道出了纪伯紫等遗老的人生处世方式,所选择的人生,离世不远,而又自由的畅怀之境。正如画作中行书册页中所记:“每嫌嵇叔夜,多事绝交书”。

纪映钟不光以诗闻达于世,书法亦为其擅长,尤精小楷。本册页所书,字体方正而略奇斜,运笔转折劲健而刚毅,又不失流畅,结体疏密得当,且富于变化,章法严谨适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画家胡士昆的记载甚少,只知是江宁(今南京)绘画世家,胡元润之弟。胡元润,号玉昆,宗仁侄,宗智子,山水有家法。胡元润的逸品画风,可以用空灵秀润来形容,且其凭借绘画世家的名门背景,得到了周亮工等名士的赞誉,胡元润也与这些遗老名士开始长达三十年的交游。作为胡元润之弟的胡士昆定与兄一道参与交游,画风也应与其兄如出一门,差之不离。

本件册页落款所题:“余昨年从吴门收藏家得见,云林五株烟树,至今犹存臆中,偶一摹之,终未得万一也,恨手腕不随心耳。”正如所题,此图力宗元云林(倪瓒)三段平远构图之法,江渚短坡之上,几株烟树而立,草亭傍树,散落点苔,淡墨简笔,一幅秋江荒寒之景,遗民情怀跃然纸上。

向阳,字远林,金陵人,记载几无可寻,只从《周亮工年谱》可得知,周公与向阳定交于京师,并在日后为其出诗集《向远林诗集》。此画册所记是众人某日在湖上游历时所作诗篇。看到湖面萧条,听到远处寺院的钟声,寄希冀于亡国家破之悲愤消除后,而安坐待晚晴。整件作品行笔流畅而自然,圆转不失劲秀,结体疏密有致,章法节奏急缓、动静相结合,相得宜彰,不失为一幅耐人品味的好作品。

樊圻在当时金陵众多画家之中亦负盛名,故而列为金陵八家之中。明末高士孔尚任赠樊圻诗有云:“叉头挑出古云烟,混入时流乞画钱。内府收藏君总在,标题半是启祯年。”明末,樊圻成名较早,其一二十岁时,作品已为内府收藏了。樊圻的画师法较广,北宋、南宋及元代诸家皆有所资。从樊圻所遗作品来看,有师法元人黄子久、王蒙一路,有师法荆、关一路,也有师法南宋马、夏一路。但能代表他突出风格的乃是师法北宋初北方画派为主,并融合诸家而形成个人面貌的一路。樊圻还有穆然恬静、和平秀雅的风格也十分出色,本画册中的作品亦体现了此类风格。画作近景悬崖首入眼帘,崖边临水折带坡径,而隐于崖后;中景廊桥连接左山,桥下及坡径水畔点缀碎石及绿树数株;远处山间云腾雾涌,一派烟氲之景。在章法上着力于南宋马、夏一路,而在用笔上宗法元代黄、王一路,总体呈现出一种恬静之情。

龚贤也是一位很有特点的书法家,龚贤的书法和他的诗一样,被其画名所掩,一直未被重视。关于龚贤书法作品及其书学渊源的资料也凤毛麟角,探试其书法艺术的特点只能从他所遗绘画作品的题跋来分析。

《龚贤年谱》所记:“明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龚贤十五岁,在南京,与董其昌接触、受益。翌年,与董其昌、程正揆等有所接触。”由此可知,少年龚贤书画艺术应受董其昌指导。杨老辛跋龚贤《自书七言绝句》称龚贤“书法逸气横溢,实从倪高士(云林)得来”。近些年,研究者认为龚书主要取法二王、李邕、米芾、董其昌等人,其实,龚书的传统借鉴对象不止于米,正如他的画学博采众长一样,他一生书法学习对象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李邕、米芾、董其昌等诸家,他研习过隶、楷、行、行草诸体。此件龚贤的书法册页,是其早年作品,个人风格略为显露,但未至臻成熟。从笔法、结体、章法上分析,多宗董书,其所处年代正是董其昌风格流行时期。字形结体长方取势,疏密安排得当,用笔方折与圆转并用,具有晋人韵味,而不失唐人规范,整体行笔节奏急缓、顿挫、提按已趋纯熟,用墨浓淡相间,墨色丰富的变化,理应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体现出的作品韵味以平淡中突出苍劲秀逸为主,这也是董其昌的主要风格。

画册中提及一友杜F。杜F(1611―1687年),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今黄州城区)人。少倜傥,为副贡生。不得志,乃刻意为诗。明亡,避地金陵,寓居鸡鸣山之右。茅屋数间,梁欹栋朽,求诗者踵至,谢绝不应。性廉介,不轻受人惠。晚岁,穷饥自甘。后贫益甚,往来维扬间。亦与王士祯交善,“杜F往来扬州与先生友善。先生曾为其后至诗云:‘杜陵老叟穷可怜,犹能斗酒诗百往篇。今朝何处炉头醉,知有人家送酒钱。’”(伊丕聪《王渔洋先生年谱》)。

画册中书法作品内容体现了龚贤遗民情怀,对世事的愁闷,对时境的愤懑之情。国家战事繁起,只想远离这令人担忧的社会,归隐山林,追求闲散的生活。如诗云:“道衰宜纵酒,世乱莫谈诗。殊有战争地,全虚归隐期。老情渐萧散,后此漫相思。”

最后一页龚贤的山水图,无落款,只钤“半千”。整幅画体现了一种萧瑟之景,淡墨简笔寥廖勾勒山形,中锋用笔,线条粗细一致。山体略施淡褚色,山头几笔点缀苍苔,双勾用笔画近景树木,枝头挂以欲落留几片残叶,两山之间,似云似烟,飘然出谷,远山隐约可见,一派缥缈天际秋色荒寒之气,体现了作者追求空灵之境的伤感情怀。

对崇高志节的颂扬,对远去故国的思念,对惨遭兵燹而亡的家人的追忆,龚贤在他的诗书画艺术中表达着强烈的痛楚。然而,作品更多地体现了浑茫中散出的冷寂与理性,这与动荡的时局与文人情感抑制不无关系。少年时,激情尚荐,参与明末复社活动,更多的是以诗文附和,专注于绘事。

一八年,秋月,一批明末遗民聚集江南,以诗画会友,为“幼量社翁”或书或画,感慨释怀,用每个人手中的笔墨抒发了不同的情怀。虽然无济于事,但为后人研究那段时期书画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注释:

[1]秦明智,张怡.溪山图[J]文物,1981(09).

[2]见杨仁恺所著《中国书画》第531页载:“石溪人品和画艺,得到许多名士钦佩,如钱谦益、张怡、周亮工、顾炎武、龚贤等人……”.

[3]见杨仁恺所著《中国书画》第624页载:“周亮工《读画录》……书前有毛`、张遗(怡)两序”.

参考文献:

[1](清)周亮工.读画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

[2]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伊丕聪.王渔洋先生年谱[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4]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5]郎绍君.中国书画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6]单国强.中国美术五千年・第一卷・L画编・金陵八家及其绘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7]孟晗.周亮工年谱[A].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论文,2007.

[8]张卉.龚贤艺术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

相关文章阅读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