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地质学实习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质学实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质学实习报告

第1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内容:

我们首先用的是水准仪测高程。开始的时候测量进展得很顺利,可是最后检验的时候发现误差整整差了十多厘米。我们开始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有可能是因为天色晚的时候,我把十字丝上下丝读成中丝了。因为结果误差不合格,我们在第二天早上重新测量过了一遍,对比前一次的读数,发现上次是十字丝的读数问题,有了这次失败的经验,我们都细心起来了。最后校合时fh=-28

碎部测量:

我们采用了全站仪和经纬仪观测,现场展点绘图。测量中我主要负则的是观测,其他成员记录、立杆、绘图密切配合。开始我们用的是经纬仪测量。经纬仪测站的高程是要计算的,因此,除了操作规范外还要正确的读出水平角、竖直角、下下十字线距离和中丝读数。因为工作比较繁锁,一天下来才得四五十个点,绘图工作也基本跟得上。第二天我们用全站仪观测。因为全站仪只要在站点对中整平后,对准前视点安下程序就好了,因此测得很快,一天下来就测了两三百个观测点,绘图工作就相对跟不上了。而我们使用仪器的时间有限,因此我们就先把点位给测好,并在旁边标注点的性质,这些方面查找,又让画图者一目了然,知道该怎么画。部分测站上观测不到的区域,我们采了用角度交汇法和钢尺量距法测出数据把图画了出来。因为对测绘工作基本上手,所以在预定的时间内我们把测图任务完成了。

施工放样:

我们这次放样是将15*20m的建筑画在图上空闲处,以一定的精度标定到实地上。我们用的是经纬仪放样建筑物的轴线。我们先在图上测出要放样的一点的坐标,然后运用已知点的坐标和方位角算出该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以此类推,分别算出另外三点与已知点的距离和方位角。将经纬仪安置在已知点上,以控制点定向,定好方位,用钢尺量所需距离,在所算好的距离上定点。因为开始时我们计算我数据出了错误,所以在放样时校核不对,我们又重新计算过,用正确的数据放样。因为在最后一点实地有阻碍,我们用了角度放样得到了点。最后检测得到相对精度1/XX0达到了要求(数据和略图详见表6)。高程放样我们用的是水准仪,已知高程a与需要标定已知高程的待定点b之间安置水准仪,精平后读取a点的读数a,则仪器视线高程为hi=ha+a,则放样已知高程为h的点b前视读数为b=hi-h。组员每人操作一次。

心得体会:我们的实习正好是期末,很影响考试的心理。同时全站仪数量太少对我们的测量不免产生了不少感叹。要是这些方面能得到解决,我相信我们的实习会更加愉悦。

第2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地点:*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

实习内容:1、观看影像资料—不良地质现象

2、地质图阅读,工程勘察讲座,阅读收集整理资料

3、野外实习:*矿岩、构造及地貌参观

4、编写实习报告

1、(10月20号星期一)

时间已经是秋天,天气还是挺热,作为实习的第一天,首先进行的是实习前的动员,老师简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实习的内容。下午,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集体观看了一些影视资料,了解了很多不良地质现象,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还观看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地貌,如喀斯特地貌等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使我们不用外出就了解了各种地质现象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后果,还了解了一些预防这些地质现象发生的措施和方法,使我们增强了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还有观看了常见的造岩矿物,岩石的产状,结构和构造,了解它们的工程地质特征,虽然影片不是很清晰,大多是七八十年代拍的,但看完之后还是增进了我们的工程地质专业知识。

2、(10月21号星期二)

今天天气晴朗,在观看完影片资料,使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开始学习阅读工程地质图。为使我们能了解不同倾斜程度(水平、倾斜、直立)地层、褶皱构造和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老师详细讲解了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褶皱构造、断层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但是人太多,都围在老师身边,老师讲话的声音又不是很多,所以听的不是很清楚,结合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和听到的一部分,大致还是学会了从地质图上阅读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地质现象的分度规律,还掌握了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和岩浆岩侵入活动地区地质图的分析方法,从有地质构造图的地质图上绘制示意地质剖面图的方法,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地质发展史的方法。

为了在野外实习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我认真的阅读了实习指导书,还仔细的看了老师给的课件,初步了解了在工程建设中地质勘察之重要以及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各种方法和步骤,比较全面的了解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3、(10月22号星期三)

在选址阶段,收集了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建筑材料等资料后,为了解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地下水作用以及不良地质现象,必须进行野外的实地勘探,所以安排了这次*实地勘探。

久闻*的风景名胜,今日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旅游风景区,位于*区珠江口狮子河畔,距离*市区约30公里,是一个融古代粗犷与现代秀美于一身的风景旅游区。2002年时,*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共分为:莲花塔景区、莲花城景区、观音胜境区以及石景区四大景区。为首的石景区为西汉始创的古采石场遗址,悬崖峭壁,奇岩异洞,鬼斧神工,以“人工无意夺天工”的石景奇观闻名,是国内仅见的“人工丹霞”奇迹,*古采石场开采时间自西汉初年一直延续至清代道光年间,西汉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由大小40余座丘陵组成,面积30余万平方米。*古采石场以切割式凿岩法开采,遗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为25米,最高处达40米,最深处在地面下13米。采石场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采石时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运走的石料;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的莲花塔,则是莲花塔景区的代表。莲花塔又名文昌塔,素有“省会华表”之称。驻足于塔上,四面秀丽景色可尽收眼底;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的莲花城,原为清政府在珠江口设防之用。历史的沧桑点点凝结在古意十足的城池之间,令人回首百余年前的那段往事;观音胜境之内,莲花朵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再配以金身的望海观音像,果然气魄非凡,令人如入“净土”,顿生敬畏之感。

*的构造位置和地层简介如下:

*的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山脉向东北经丰顺、梅县、大埔进入福建的华安南靖一带;向西南:至海丰、惠东宝安各县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如南海,又复出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境内长约500km,宽20至40km,局部60km。深大断裂为一条强烈挤压破碎带,共有120多条断层组成,分东西两断层束,向东南有13条主干断层,向西有14条主干断层。此带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属低中压型变质),可寻找到铅、锌、铜、钨、锡等矿藏。是重要的导岩构造,中酸性岩浆发生多次裂隙式多间歇性喷发,深断裂内,岩体达100多个。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

地层:侏罗系上统称高基坪群(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

早上10左右,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几个班搭着校车到了*,上山的路比较陡,但沿途的风景不错,一路鸟语花香,忍不住想快点下车,去好好的欣赏。终于到了山顶,下了车之后,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名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海观音,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常壮观。望海观音金像高四十多米,这观音像霞披狮海,光泽南天,据说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此时正恰夕阳西斜,观音像头顶佛光灿灿。望海观音右侧的就是观音阁了,是仿古单体建筑,三层,面阔七间开,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营造,雄伟庄重,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于第三层阁顶高处有“莲花禅寺”之牌匾。大殿门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们虔诚焚香礼拜,祈求福缘。

沿着石阶往下走,就到了狮子岩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块石头,像头雄狮,估计是由此得名吧,据说它是*的标志之一。这块石头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蚀而成的,看来千万年前这里是水位还是很高的,石头的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极容易被风化。

接下来就是飞鹰古道和飞鹰崖了,飞鹰古道是人为开凿的隧道,隧道洞穴比较宽大,穿透整个岩层,岩层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

我们跟着老师一路走下去,狮子岩对面的就是观音岩了,它是一块上部向外凸出,下部向内凹陷的岩石,上面有“观音岩”三个字,岩性也是沉积岩中的棕红色砂岩,下面供奉的是一尊观音像,很多善男信女在顶礼膜拜,还有求姻缘的,虽然我不信这一套,但面对着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我竟然也想去求一支签,但最后没有去,而是跟着老师走。接下来就是八仙岩了。八仙岩其实是一个岩石群,板块形状不一,但错落有致,岩性为棕红色砂岩,岩石层理构造明显,上部有植物覆盖,岩石上出现了水平节理,垂直节理,倾斜节理,还有波浪型节理,有的节理几乎贯穿了整个岩石群。很明显是岩石受到比较大的拉应力,还有生物风化作用。

在观赏的过程中,由于人太多,我们走散了,没有跟上我们班那队,而是跟错了另外一个班的老师,我们来到了浴仙池,听老师说,这是一个由降水和地表水在岩层低洼处积成的小水池,水池经人工处理呈椭圆形状,在水池靠壁的一侧,是一尊用白色石头雕成的塑像,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神仙姐姐的雕像,那神仙姐姐在解头上的发簪,正准备沐浴,浴仙池有此得名。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发现水池四周的砂质岩石经过长年日晒雨林风吹,野生物生长,其风化程度强烈,部分岩石表面已经出现破碎削落,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

我们跟着老师继续走,走到了碧莲池,可惜池里已经没有莲花了,只有鱼在游来游去,自由自在的,倒也风流快活,碧莲池亭台轩榭,走廊,小桥与山间岩石相映,在高高的岩石壁上留在一首诗词“多少楼台次第成,莲花燕子纪朦胧。眼前无限狮洋浪,不发千秋水上名”。在莲花池后面的岩石上竖立着一尊用白玉雕成的观音像。

第3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地点:山东省莱州市虎头崖镇小沟蔬菜水果种植大棚实践基地。

关于“农村蔬菜瓜果基地的建设”,是在国家提倡建设家庭农场,完善土地流转大背景下的一种组织形式。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使农村的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组织建设成为了一种趋势。

学习内容:

小沟村属虎头崖镇北部沿海村居,居民536户、人口1768人,总面积1506亩,耕地面积1306亩。走进小沟村,远远就看到两白墙红瓦的蔬菜大棚整齐划一,大棚内满眼翠绿,黄瓜顶着鲜嫩的黄花,成片的西葫芦长势旺盛,这是由虎头崖镇政府投资220万元新建成的10个长100米宽20米节能型日光温室大棚,西红柿和茄子已经开始上市了。他们正对棚区进行1500平方米道路硬化,温室大棚内进行1200平方米通道硬化。果蔬生产项目采用俄罗斯技术和管理模式运营,所有果蔬产品均达到欧盟标准。基地集采摘、观光、购物、休闲于一体,分设农家乐区、库房区、养殖区、暖棚采摘区、冷棚采摘区、瓜果采摘区六个功能区。通过引进这一项目,实现农民增收3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村集体通过出租滩涂以及栽植速生杨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330余万元;投资20余万元,在村内栽植樱花、月季、紫叶李、海棠等观赏苗木2万余棵,实现三季见花、四季常青;基地确定建设成为胶东最大集果蔬、采摘、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新景点和莱州市最放心的绿色蔬菜、瓜果供应基地。

学习体会:

第4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摘要: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石油高校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和保证地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系统调研发现野外地质实习中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实习指导教师的野外实践教学能力亟需提高、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积极性不高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考核欠科学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研究对于有关职能部门提高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石油高校;野外实习;教学质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08-03

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地学人才的关键,也是地学教学最具特色的内容[1]。这是因为野外地质实践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可以提高学生发现、观察、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因而,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历来被国内外地学院校所高度重视[2-4],历史上知名地质学家和地质学教育家无一例外均高度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工作[5]。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西安石油大学的一个以培养石油地质类专业人才为目的的二级教学单位,学院目前有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学和地质工程四个地学本科专业。作为一个培养石油地学专业人才的二级教学单位,如何保证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和提高野外地质实际教学效果,一直是我院本科教学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因为其直接关系着培养的学生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鉴于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地学专业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搞清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就成了院系和实习指导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野外地质实习环节和内容

作为培养石油地学人才的教学单位,培养能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从事研究或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是我院本科生教育的主旋律。因我院地学专业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是以西北大学地质系的野外实践教学为蓝本建立起来的,因而其与国内众多地矿院校或院系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案也基本一致[6-8],其主要包括一年级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

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学完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后进行的一次野外地质实践教学[6-8],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丰富多彩的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使学生建立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学生对室内所学地质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古生物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和“沉积相”等地学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野外地质调查训练[6-8]。其中,野外地质填图是对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全面勘察,是进行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和水文地质等一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野外地质填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路线地质观察(踏勘)、实测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等3个教学阶段,其通过地质调查将研究区内的各种地质要素投影在平面地形图上,为图区范围内的地质发展史及资源预测和环境地质研究奠定基础,其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地质知识和地质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还可以使学生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并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发现、观察、分析、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与问题

近十多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各地学院校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致使实践教学资源紧缺、实习经费投入不足和教师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日渐彰显[9],以致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影响,并造成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工作较为薄弱的现状日趋恶化。要改变学生野外地质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的F状,首先必须搞清影响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

1.野外实践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缺乏。野外地质实习环节与内容不仅关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还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的质量。我校野外地质实习教学,如:一年级地质认识实习和二年级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其实习教学内容与流程同地矿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一致,均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序、方法的掌握为教学任务,而对石油地质中油气成藏要素和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与分析较少涉及,对油气成盆、成烃、成藏、后期调整与改造的系统思维的建立更无从谈起。野外地质教学中石油地质内容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建立对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开发的感性认识,更难以培养其对野外地质实习的兴趣,以致学生普遍认为野外地质实习内容与以后从事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关系不大。当然这与石油类高校野外地质教学直接硬搬地矿或综合类院校实践教学模式和石油地质学、油气成藏地质学、含油气盆地分析等课程开课较晚有关。

2.以教师为主导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是地学院校永恒的主题,而改进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方法是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学生只有通过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才能获取有关岩石、地层、构造及油气成藏要素等方面的感性认识,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的目的[10]。因而,学生能否在野外现场对地质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将直接影响其能否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影响野外地质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限于师生比例失调的原因,在野外地质实习中,指导老师多采用“灌输式”、“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11]。在野外地质现象观察点,指导教师就把同学召集起来像讲解员、导游员那样简单地告诉学生“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学生被动记笔录,学生成了老师所授知识的记录仪。在野外地质实习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是实践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背离了野外地质实习的初衷和根本目标,也大大降低了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利于野外地质实习初衷的实现[12-14]。

3.部分指导教师的野外地质实践经验和能力亟需提高。在学生野外地质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是实施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主体。师资力量建设是野外地质实际教学的重中之重。野外地质实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习指导老师的能力和素质[9]。也就是说,实习指导教师野外地质实践经验的多少以及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大学生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由于我校地学各专业建立较晚,缺乏专职野外地质实习指导教师,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野外地质工作经验的教师,加之部分具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的教师忙于管理和科研工作,以致承担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任务的指导教师多是刚毕业的博士。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年轻化的优点是精力充沛,易与学生沟通;但缺点也较为明显,尤其是部分博士野外地质实践经验较少,以致难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从而严重影响了野外地质教学的质量[15-17]。

4.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自地学专业招生大规模增加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生源质量也随之降低。生源质量的降低直接导致学生对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的渴求大不如以前,加之实习队伍规模过大,野外地质实习指导老师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一一指导,以致学生野外实习的积极性难以有效提高,终使野外地质教学的效果下滑明显。此外,学生择业多元化也使部分感觉毕业后不从事地学专业工作学生对专业失去兴趣,这些学生又影响了其他学生。总之,种种因素共同造成很多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终使部分立场不坚的学生也丧失了专业热情。

5.野外地质实习考核需科学化。野外地质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技能,建立地质的意识,培养地质的思维。地质实习考核中,一般采用各院校普遍采用的以实习报告和实习图件为主的考核制度。很明显,这种以实习报告为主的考核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参与野外地质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准确的评价,这无形中影响了部分学生对野外地质实习的态度,影响了其对野外地质实习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以致其互相抄袭实习报告,最终导致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结论

地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大量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在保证地学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地学专业教学效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多年来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的经历,探讨了影响我校石油地质类专业学生野外地质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指出了缺乏石油地质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的实习教学方式、部分实习指导教师经验能力欠缺、部分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和实习考核不科学问题等影响实习质量的因素。本研究对于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野外地质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陶世龙,万天丰,程捷.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69.

[2]刘国生.巢湖地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保护[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6):24-27.

[3]杨高学,李永军,杨宝凯.如何提高地质类大学生实习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10,(4):94-95.

[4]W K Hamblin, E H Christiansen. Earth’s Dynamic Systems[M]. New Jersey:Prentice-Hall,Inc.,2001:460-487.

[5]张维宸,颜丹平,王根厚,等.54年打造地学实习基地,为精品课程保驾护航[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02-105.

[6]李虎杰,高德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提高野外实践教学质量[J].中国地质教育,2005,(4):52-53.

[7]陈能松,王勤燕,刘嵘,等.野外实习教学中融入科研元素来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9,(2):119-122.

[8]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9]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45-47.

[10]栾光忠,冯秀丽.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02,(2):48-49,57.

[11]翟伟峰,刘省非,王英利,等.21世纪高师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4,(6):82-84.

[12]曹文融,高远.美国南加州大学以W生为中心的野外地质实习感受[J].中国地质教育,2008,(1):53-56.

[13]钱建平,冯佐海,张桂林,等.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兴趣驱动―实践贯通―强化能力”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J].中国地质教育,2008,(3):90-95.

[14]王冠民,陈世悦,吴智平,等.有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的经验点滴[J].中国地质教育,2008,(3):34-36.

[15]彭英.工科院校生产实习问题与对策[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8(2):270-272.

[16]杨凤根,骆祖江,候玉宾.从基础地质学教学入手培养大学新生学地质的兴趣[J].中国地质教育,2009.(1):132-135.

[17]管志川,王瑞和,李明忠,等.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6):95-96-97.

第5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程地质;周口店实习站;教学方法;野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251-02

一、引言

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区位于太行山山脉北段与华北平原的临接处,大地构造单元隶属于华北陆块燕山板内(陆内)构造带教学区内诸多的地质遗迹难易适中,加之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周口店野外实践教学站成为享誉国内教育界的野外实践教学场所。

周口店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实习是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二、教学内容探讨

周口店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实习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共划分为:路线地质教学阶段、独立综合填图实践和地质(实习)报告编写三个阶段。

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周口店野外教学为期四周,学生系统地掌握常规的地质调查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1)地层的野外观察和描述;(2)罗盘和地形图使用;(3)地层实测剖面;(4)独立地质填图;(5)野外教学实习报告编写等五个内容。

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周口店教学除按照地质学基础野外教学任务和要求外,考虑到专业特点以及后续教学内容的衔接,笔者认为还需要注意如下方面:

1.注重图件绘制能力训练。周口店野外教学实习图件编制包括地质素描图、信手剖面图、实测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综合材料图、地质平面图以及构造纲要图。根据笔者周口店教学经验,要加强学生图件的编制能力,首先要强化地质素描以及信手剖面图的绘制训练。地质素描的技巧以及步骤详见《野外地质素描》,在此只针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注意事项供参考:(1)地质素描是对地质现象的形态特征和规律采用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予以表达,故素描之前,首先需要认真观察、看懂地质现象,然后才能画出正确的素描。如八角寨垭口附近的石香肠构造素描,除了石香肠特征(形成原因)外,还需要表现出剪切构造的性质、运动方向以及与石香肠构造的先后顺序等要点。(2)图形比例以及关键点或者地质现象在图中的位置。如孤山口火车站复杂褶皱构造素描中可以教会学生根据电线杆长度和间距估算出剖面高和长,然后根据野簿尺寸确定整数比例尺。地质点或现象的定位,首先确定典型的地形地物(挡墙、电线杆)或显著的构造点位置,再确定其他构造点或者要素的相对位置,从而避免素描失真。(3)先后顺序。如进行褶皱类素描时应首先画两翼,然后填充地层岩性,这样可以避免褶皱形态失真;对于断层则先确定断层面的位置和产状,然后再绘两盘地层岩性。为了表现出不同构造期次,则应遵循由新到老的顺序。

信手剖面图最大的问题是比例失调(地形失真)、岩层产状不正确以及岩性组合错误等三个问题。

比例失调一般出现在手绘地形起伏较大的剖面,可目估剖面起始距离或者从地形图上读取以确定剖面长度,再根据野簿尺寸确定横向比例尺。纵向比例尺则依据地形图读取高差或者根据树木、电线杆等估算山顶与谷底高差来确定纵向比例尺。坡面线则可采用罗盘测量出俯角或仰角,然后基于山顶与坡角的高差和纵向比例尺确定坡面的基准线,然后根据实际坡面起伏修正。

岩层产状主要为岩层倾向线画反以及倾角过陡。教学时可以告诉学生岩层倾向与剖面方向夹角小于90°则岩层倾向线向剖面方向倾斜,当二者夹角大于90°时则岩层倾向线向剖面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视倾角小于或等于真倾角,故信手剖面上的岩层倾角要小于真倾角,具体数值可查阅野簿后面的附录表。

岩性组合画错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并没有养成“边走边观察记录,边延伸剖面图”的习惯,加之天气炎热,绘图功底不扎实,很多学生凭印象画,甚至有的相互抄袭,以讹传讹。故教师在路线教学时,一定要严格督促学生训练其信手剖面功能。

2.强化独立地质填图训练。独立地质填图是学生掌握常规的地质调查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必由途径,也是周口店野外教学成果的有效检验手段之一。

根据近六年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基本掌握了褶皱区的地质填图,而且对不同世代的褶皱构造分析具有一定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对于大型断层的确定以及填图还存在困惑。对于此,笔者建议地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方向)填图区调正为东区和西区,填图时间延长至8天,不仅使学生的地质野外功底加强,而且也后利于后续的《工程地质学基础》和《工程地质勘察》课程的学习。

3.适当突出工程地质专业特色。周口店实习区拥有丰富的野外地质教学资源,部分路线同样可以作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如:

“房山西断裂观察”教学路线可以适当补充活断层、地震以及区域稳定方面的基础知识。地震区选址问题可以在“八角寨―拴马庄桥头”地层路线中的洪水庄组(Pt2h)韧性剪切(鞘褶皱)中结合“中性三角区”予以介绍。

第6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课堂教学;野外实践;师范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9-03

对于地理学基础课程来说,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俞鸣同认为地质学基础教材存在某些章节分量不妥、某些内容编排不当、某些内容提法不适三大问题[1]。张跃西用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研究地质学基础教学及教材体系建设问题[2]。李娜、李春生、谢玉玲、文英、常华进等人研究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加强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合理结合[3-7]。陈萍、隋丽华等人提出了多媒体教学在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课件开发中的应用与加强教学实践环节[8,9]。王新源等研究了高师地理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开放式教学、突出新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野外实践的作用[10]。因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当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王卓理等人认为通过感知规律可以指导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使认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1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却普遍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12]。于亚军等人对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合理实习内容设计和综合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野外实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地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学术思想,这是野外实习的关键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3]。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及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环节的优缺点及实习效果做一个讨论评价,以期提高和改善地理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野外实习技能,从而真正在实践中掌握认识地质地貌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一、地质地貌教学及野外实习内容设计

教学和实习对象为大一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材为宋青春主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版),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内部构造、矿物学、岩石学、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地壳演化史、地质矿产资源及地质学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教材中最大的问题是未反映出新的地质学科研成果及地质学发展趋势和对地质环境环节的弱化。实践实习内容分为野外实习和室内参观实习,实习周期为5~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阜康北沙窝子、三工河流域、盐湖、乌鲁木齐河河流阶地、南山东白杨沟山体滑坡点、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自治区地震局等地,实习的内容主要为矿物、岩石、地层产状、褶皱和断层构造、矿产、天山地壳演化史、古生物、风沙地貌、滑坡地貌等。实习方式主要为野外现场讲解和现场操作学习和室内参观学习为主,最后提交实结报告。

二、教学及野外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偏光显微镜使用是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课程训练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则没有安排专门的课程教学,在地质学课程中也没有相关知识内容;二则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师范类院校对地质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压缩;三则可能缺乏开设这些实验的相关条件,导致许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没能进行偏光显微镜使用训练[14]。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掌握使用偏光显微镜的技能非常有意义。学校可考虑适度购买显微镜仪器,借助显微镜可仔细观察不同矿物和岩石的形态及光学特征,加强学生实习课中对矿物和岩石的理解能力。

实习所存在的问题有:实习任务重,时间安排较紧张,由于实习学生较多,集中讲解时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同学,有些站得远的学生就会听不清楚老师的讲解内容,大部分学生从实习过程中都收获了许多专业知识,但部分学生野外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将课本所学专业知识与野外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只有放大镜,在野外对三大岩石的识别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以后应加强学生野外对岩石的鉴别能力,同时课堂上的地质学基础实践课就应该要求学生多看多记,对主要矿物及三大岩石的识别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多看,到了野外才能掌握识别三大岩石的基本特征,尽量避免学生学后就忘了的情况发生。

传统的野外实习一般采取教师现场讲解,学生记录和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由于实习内容过于简单,使有的院校野外实习演变成为参观、旅游活动,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实践,更谈不上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通过观测识记并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方面,很难真正有效的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更无法满足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中除了主要讲解传统的地球圈层构造、主要矿物和岩石识别、褶皱和断层构造、构造学、矿产资源成因及地质学基础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外,还应加强新疆宝玉石和新疆主要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方面知识的讲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而不完全拘泥于课本教学。因为新疆是矿产资源资源大省和金玉之乡,阿勒泰和和田的宝玉石矿产资源的讲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实物讲解宝玉石矿产资源的鉴别基础实用知识。标本实验室可适量新增加一些金、银矿石和和田玉石标本,增加他们对宝玉石的基本认知能力,同时增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另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怎样处理矿山环境和评价矿产环境也应该纳入到本门课程常规教学内容之一,因为授课教材内对此方面的介绍比较少。在地质学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方面首先要求老师要参考阅读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增加地质学学科最新研究方法、研究进展方面的授课,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是影响地理现状的重要地史时期,但在地质学基础中却轻描淡写,应加强第四纪地质章节的讲述。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拓宽学习视野。

三、建议及结论

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传统板书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笔记和加强理解,不利之处在于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构造等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授课轻松,不用大量的板书,画面和视频比较直观形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基本特征和构造运动的过程和其形成地貌基础,但多媒体教学方法PPT内容众多,重点不突出,学习像走马观花一样在感官上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精美的画面或视频当中,不能及时地做笔记和思路容易不清晰,课后容易遗忘教学重点内容。所以该板书的时候就用板书教学,比如,绪论和三大岩石部分最好用板书教学,课堂上同时多用实物模型做演示。比如像讲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和褶皱和断层构造及板块构造学说等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较理想些;在讲解地震章节的时候,通过PPT和视频的播放讲述地震构造带的分布及地震产生的后果等;在讲解三大岩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的时候,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可以直观地看到矿物的形态特征和岩石内部矿物组成结构和岩石构造。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更直观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2.形象比喻和模型展示相结合。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多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的方法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知识要点。比如在讲到地球圈层结构的时候,地壳、地幔、地核可以用鸡蛋壳、鸡蛋清、鸡蛋黄3层结构形象地比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划分。在讲解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产状时,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和现场使用罗盘测量模型岩层的产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分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概念。在讲述新疆宝玉石矿产的时候,可以拿不同的实物标本向同学展示宝玉石基本的鉴别方法,比如阿勒泰的碧玺和红宝石还有和田玉,让学生明白用最简单的硬度和矿物晶形等方法来认识宝玉石。因此各大师范院校开设有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的院系可适当补充金、银矿石和宝玉石的标本,通过实物展示和简单辨别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宝玉石鉴定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宝玉石等矿产资源的评价,虽然是课本内很少涉及的知识,但其很实用且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地质、能源等相关行业的竞争能力。

3.增加地质作用和环境地质内容。地质学关注的是地球内部内三圈,而地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地球的外三圈及人地关系。而授课的地质学基础教材更加注重内三圈的讲授,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是和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密不可分的,教材弱化了地质作用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地根据地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多增加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部分内容,比如河流地质作用、风成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海洋和湖泊、沼泽地质作用等,一定的地质作用结果可导致不同的自然地理现象,二者密不可分,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地质背景和条件。地质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特别是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讲述地质环境的内容,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评估方法、基本原则,使学生更加了解应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和保护好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否则就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和人类的健康。如何合理评价和治理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使学生更加认识人地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4.野外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在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过程中,只靠实习指导老师讲解、学生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每人都要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测量或画信手素描图的方式,加强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建立科学思维精神。在野外观测风沙地貌时,通过讲解然后分组让每个学生测量沙垄的走向、高度、迎风坡和背风波的倾角及坡长等,使学生深刻认识沙丘的形态特征及沙丘形成的原因。在观测断层时,让每个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断层的素描图。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是每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所以在野外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岩层的产状,学会使用罗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天池下的化石山捡拾古生物化石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在娱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收获,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陆变迁的含义。

5.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科研思维。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野外锻炼,实习的过程很辛苦,要经常徒步观测各种地质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做科学研究是一个吃苦耐劳、严谨的过程,要有以后献身科研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实习指导老师要旁敲侧击地多引导学生发现野外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做科学研究的思维,多让他们想想为什么的问题。不能光看光记还要多思考,从地质地貌现象中多发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以后本科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基础。

总之,师范类院校地质学基础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增强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的教学内容,在矿物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宝玉石实物标本讲解,结合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特点,授课内容适当增加宝玉石矿产资源和矿山环境的评价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在野外实习环节选择合适的地质地貌实习地点,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科学研究思维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地质学基础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俞鸣同.编写地理专业基础地质学教材的商榷――评宋青春主编《地质学基础》[J].福建地理,2002,17(2):10-11.

[2]张跃西,江兴亮,李恕宏.地理教学系统思维方法――兼论教材体系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19(3):390-394.

[3]李娜.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5):71-74.

[4]李春生.地质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2):331.

[5]谢玉玲,徐九华,李建平.关于地质学基础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1,(5):52-53.

[6]文英.浅谈地质学基础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176.

[7]常华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8]陈萍.《地质学基础》课多媒体课件开发与教学实践的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1):55-57.

[9]隋丽华,武羡慧.地质学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阴山学刊,2003,12(2):36-37.

[10]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11]王卓理,耿鹏旭.感知规律在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2010,(2):28-29.

[12]杜国云,王鹏贤.关于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如何适应考试科学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1):89-92.

[13]于亚军.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与效果评价[J].地理教育,2011,(1-2):123-124.

[14]地质矿产部教育司.浅谈地质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1994,(2):21-24.

第7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先行步骤。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和研究程度高低,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技术总体水平的标志,也是制约这个国家资源勘查、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区域地质调查方法是地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传统的地质工作,是通过野外观测和观察,把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记录在纸介质上,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GIS相关技术、地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后相继开展了数字地质填图的研究和实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和制定了相应的标准、规范,研制和开发了部分软件和硬件,并开展了试点工作。

我校自2006年设立地质专业以来就开设了《区域地质调查》课程,实习地点一般选择在距离南京120公里处的安徽省巢湖市凤凰山地区,于2008年与安徽省巢湖铸造厂签订了巢湖实习基地协议。经过全国二十多所地质类院校的共同建设,目前巢湖实习基地已经拥有了专门的教学网络和实验室,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并有采用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等技术的数字地质填图软件和虚拟教学基地。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

引入数字地质填图的必要性

安徽巢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是我校针对五年制高职地质专业四年级学生的综合性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是在学生系统学习地质学专业课程(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构造地质学等)和完成了普地认识实习后进行的。该实习使学生系统学会区域地质调查的基本工作方法,进一步理解已学的基础地质理论,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和进行生产、毕业实习打下基础。巢湖市凤凰山地区分布有海西―印支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复式褶皱,组成褶皱的地层包括所有的沉积岩种类,背斜和向斜形态完整,断裂构造典型而简单,加上距离地区行政中心巢湖市区不足5公里,距离江苏省省会南京市12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是较为理想的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基地。

区域地质调查一般遵循立项论证、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图件编制、野外验收、报告编写、成果验收、资料归档等程序。除立项论证等少数项目外,其余均是巢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的主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野外地质填图、地质调查报告编写、相关图件编制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是很好的训练。

传统的区域地质调查是靠地质人员手持地质锤、罗盘、放大镜的“老三件”,通过连续的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和观察,把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记录在纸介质的记录簿和工作手图上,再根据各种观测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编写出地质报告,绘制地质图、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等地质图件。地层产状、方位角、坡角等地质数据主要依靠罗盘测制,精度往往不高,文字、图件、数据等资料保存困难,而且无法对测区资料进行适时更新。运用数字地质填图后,区域地质调查实习发生了根本变化。

数字地质填图是集GPS、GIS、RS技术于一体,结合计算机软硬件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处理、成图和分析一体化的数字作业,实现了野外路线观察过程精确的定量化描述。在实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讲授数字地质填图和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使学生能用自编计算机软件对实测地层剖面制作、野外地质路线观测、定位、各种地质图件成图的全过程进行精确的定量化及数字化描述,实现区域地质调查的数字化表达,完成整个实习过程从文字到图件的计算机处理。实习中我们广泛使用了野外数据采集掌上机、手持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等“新五件”,采集、记录野外资料、野外定点、剖面测制均在电子地图上进行。从野外踏勘、实测地质剖面到野外地质填图各阶段,实习从以教师为主导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主导。学生对这种实习方式很感兴趣,对高新设备感到很新奇,都能提高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非常好。

前期数字化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

资料收集工作 第一,选择并收集备齐合适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或纸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所需背景图层的底图。我校所用1∶10000巢湖凤凰山地区数字地形图是在1∶50000地质图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放大、裁剪编制的,以此作为数字地质图及专题图的底图。第二,充分利用前人工作成果,收集涉及测区的地层、岩石类型、矿产种类、物化探等资料。第三,确定填图范围和填图比例尺,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统一野外岩矿石命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

技术装备 除常规填图所必需的技术装备外,数字地质填图还需要一些特定的硬件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数码照相机、GPS、移动硬盘、数码摄像机等。软件支撑包括野外采集系统和室内桌面系统,如用于数字地质填图数据处理的GiSP、实测地层内业处理的SDP软件、用于绘图的MapGis、Coreldraw等。

制定教学计划 整个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主要分为野外数据采集和室内资料整理两个阶段。其内容、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实习时间共21天,行路等工作耗时2天,实际工作时间19天。

野外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阶段主要包括路线踏勘、地层剖面实测、地质填图三部分。

路线踏勘 路线踏勘的目的是认识测区内分布的地层的岩性、结构、构造特点、地层接触关系及识别特征,认识测区地质构造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由实习教师负责讲解,要求学生练习使用GPS进行定点,同时地形特征明显时,用罗盘练习后方交汇法定点,并完成野外记录。路线安排:(1)观察志留系剖面、泥盆系剖面(狮子口附近);(2)观察石炭系剖面(驻地附近);(3)观察二叠系剖面、三叠系剖面(柴火山一带)。踏勘阶段要求学生掌握GPS的使用方法,学习使用数字地质测量软件。每天路线踏勘后,下午和晚上进行内业整理,要求各学生小组按规范完成野外记录,绘制剖面示意图。

实测地层剖面 在一个地区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首先必须确定填图单位。不同的比例尺填图单位也不同,不同的地区(如侵入岩地区、变质岩地区)填图单位确定原则和方法也不同。沉积岩地区是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础划分,通过实测地层剖面查明地层层序和厚度,确定填图单位的。实测剖面前一天下午进行实测地层剖面知识准备,安排专题讲座,要求各小组利用课后和晚上的时间在驻地进行模拟测量。实测时分成4队,按照实习队的安排对各自地质剖面进行实地测量。第二天进行实测剖面资料整理,编写报告。根据各小组的数据,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完整的综合成果图,并提交文字报告。

地质填图 地质填图阶段采取穿越地层路线法为主、追索路线法为辅布置路线。地质填图前一天进行区域地质测量阶段的知识准备,安排相应的讲座。填图时间安排6天,前两天班级全体学生在实习教师的示范下,沿小山王东北经平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至7410厂附近,开展由一个向斜和一个背斜组成的完整地质路线测量,旨在建立学生对测区褶皱体系的全面认知,为最后接图做准备。后3天班级分成两队,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野外地质测量,通过实习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掌握地质测量的基本方法。最后一天安排野外路线考试。

接图和补充测量(补点) 野外实习最后一天进行接图、补点以及提交实际材料图。

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包括数据整理和编辑、编制各种地质图件、编写地质报告三部分。室内整理是整个实习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综合分析问题、总结提高的过程。在室内整理过程中,实习教师每天要组织讲评,及时纠正成果编制中的失误。

实测地层剖面数据的编辑与整理 实测地层剖面是指在选择好的剖面线上对地层进行划分、测量与研究。室内数据处理包括对各个数据记录的校对和完整性的检查、分层的室内归并以及真厚度计算,主要通过SDP实测地层内业处理软件完成。在实测地层剖面数据处理系统(SDP)中,首先要将野外取得的数据保存在系统数据库中,然后再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自动绘制成各类表格和地质图件,并可以将计算结果、表格和图件打印输出。目的是提高实测地层剖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轻区测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GiSP数据的输入和整理 GiSP是依托GIS技术研发的地质调查数据处理平台,用来对野外确定的位置点进行信息补充和完善,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实际材料图。GiSP数据管理器具有很强的数据编辑功能,导入巢湖地区填图区域地图后,可以根据需要录入、编辑或删除点位数据。位置点和地层产状的标注分别采用“数据图示”菜单中的“标注位置点”和“标注产状”选项即可实现。目前GiSP试用版仅能输出实际材料图框架。框架图由位置点及其点号、位置点的产状、测区范围构成。输出实际材料图使用“图件输出”的“导出图档”选项来实现。为了获得最佳的解析度,在使用“输出图档”选项之前,应该通过“显示比例控制”设置显示窗口,尽量将工作区铺满整个地图视图窗口,然后再使用“输出图档”输出图形。GiSP输出的图档可以导入到Coreldraw软件中与事先打开的专业图件底图叠加进行精细加工。

实际材料图和地质图的制作 实际材料图是在地形图上的野外操作手图,反映全部野外工作行为(路线、地质点、地层产状、地层/岩石单位、矿产资源、断裂构造),是地质图和构造纲要图的基础,具有原创性、综合性和质量属性。绘图要求上墨不着色。野外所有地质点信息检查整理无误后,首先,输入GiSP数据处理软件,标注在地形图上之后选择输出,将点位信息导入Coreldraw实际材料图底图。其次,通过不同检索手段在符合V字型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地质连图。再次,对所连地质界线赋属性,线转弧段造区,赋予区属性,最终形成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是在实际材料图基础上的简化,去掉路线、地质点,简化地形线,反映野外工作实测的和推测的地质现象,包括主图和附图。主图要具备四要素:地层产状、地层/岩石单位、矿产资源、断裂构造。附图对地质现象进行简要解释,其中综合地层柱状图是对测区地层的解释,地质剖面图是对测区构造框架的解释。绘图要求根据地质行业标准,进行不同地质实体的着色、花纹填充,提取和叠加注记、产状、矿产等图层,最终即可完成数字地质图的初步编辑工作。构造纲要图是突出构造的地质图的简化,要求以构造旋回为单位,突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绘出褶皱轴迹。

内业资料处理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提交野外记录本、岩石标本及化石标本,实测剖面综合成果图及文字报告和一份实习报告,每个小组提交一套图件(包括实际材料图、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几点经验

区域地质调查实习中应用数字地质填图,从野外数据采集过程入手,实现了地质观察的图、文、像的数字化。2009年至今,学生在巢湖数字化区域地质调查实习,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应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是切实可行的。根据实践教学的经验,现提出以下几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应重视地质基本技能训练 传统的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是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基础。野外岩石、矿物的识别,各种构造及地质现象的分析,罗盘及地形图的使用等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基础,是从事地质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技能。如果不重视这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野外数字化填图就无法开展。因此,不能因为数字化填图就放弃传统工具的使用,在教学安排上必须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基本技能的训练,必须人人动手、动脑,每个学生都必须观察、记录、素描,每天结束后每人都得写当天路线小结,并提出新认识、新观点和新建议。

增强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野外数据采集的每个阶段,教师讲解、示范后,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负责检查和督查。室内每个学生都必须独立完成所有图件和报告。实习结束前我们安排野外考试检验学生野外工作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考试路线统一行动。个人在野外记录本上独立完成野外记录和路线剖面示意图,在考试路线的终点将野外记录本交给监考教师;实习结束后还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优秀实习成果进行展示和评比。

第8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关键词】“结晶学与矿物学” 教学实践 实习课 启发式教学 晶体结构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地质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好晶体光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材料学及宝玉石学等课程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牢固的结晶学与矿物学基础,这些课程很难学好。同时,矿物学作为研究固体地球物质成分的基础科学之一,其本身也具有为地质找矿服务的性质。随着地球科学的发展与用人单位对复合型地质人才的渴求,如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地质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无疑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这几年在“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高校地质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课程特点与教学改革对策

“结晶学与矿物学”是以晶体和矿物为研究对象来揭示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该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教学改革针对课程特点采取如下措施:①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如晶体的投影、微观及宏观对称、晶体的定向以及晶体和矿物的微观组成与排列方式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生动的教学多媒体和晶体模型,以便学生直观地观察、理解和融会贯通。②实践性比较强。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对晶体模型进行实际对称操作和实际鉴定矿物的能力,掌握几何单形的描述,如晶面的形状、数目、相互关系、晶面与对称要素的相对位置以及单形横切面的形状等;掌握常见矿物的结晶学、矿物学特征,能用肉眼或者借助简单手段对矿物进行鉴定。因此,要加重实习课的力度,同时给学生创造室内外多途径接触各种矿物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际鉴定能力。③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如晶体的对称要素、对称操作、对称型、晶体定向、晶体符号及单形分析等内容逻辑结构严密,如果前一部分内容没有很好地掌握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教学实践及探索体系

1.教学理念

以往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不够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学生应该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本次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将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即教师引导和促进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决定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主动、自觉地参与者和探索者[1]。同时始终把素质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之中[2],促进个性全面、和谐、自由与充分的发展。树立学生热爱地质专业以及勤奋学习的思想和决心,使学生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甘于寂寞、团结协作精神和奉献精神的职业道德。

2.教学内容

“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讲授对象为晶体与矿物,课程体系包括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授课内容是讲好这门课的关键。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抓住主线,提纲挈领。结晶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晶体的宏观对称及其与微观结构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晶体的定向及晶体符号、单形与聚形分析。在矿物学部分,抓住矿物的物质成分、晶体结构、形态、物理性质及形成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这一主线,使学生理解矿物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形成条件控制了矿物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矿物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的外在表现,是鉴定矿物、判断成因和加工利用的重要依据。实验课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以便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次改革后“结晶学与矿物学”总学时设为64学时,其中44学时为理论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实验教学增加至2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1)理论教学。

结晶学部分:共14学时。包括晶体与晶体的基本性质(2学时)、晶体生长模型及晶体投影(2学时)、晶体的外部对称(2学时)、晶体定向与晶体符号(2学时)、单形与聚形(3学时)、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3学时)。

矿物学部分:共30学时。包括绪论(1学时)、矿物的形态(1学时)、矿物的物理性质(4学时)、矿物的化学成分矿物的命名与分类(1学时)、矿物的形成演化与共生组合(2学时)、自然元素大类(1学时)、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2学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学时)、硅酸盐矿物(12学时)、碳酸盐、硫酸盐矿物(2学时)、卤化物及其他矿物(2学时)。

(2)实验教学。共10次,20学时。结晶学部分3次,包括晶体的投影和对称(2学时)、晶体定向与晶体符号(2学时)、单形与聚形(2学时)。矿物学部分7次,包括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2学时)、硅酸盐矿物(6学时)、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2学时)、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学时)、自然元素、碳酸盐、硫酸盐矿物、卤化物及其他矿物(2学时)。

3.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促使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是多么重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当讲到某一矿物的物理性质时,启发学生从其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方面思考,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此种矿物的物理性质,并将矿物的成分、结构和形成条件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分析矿物的成因产状,进一步探讨矿物的组合、共生和伴生及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等问题。同时穿插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不至于使学生感到该课程枯燥乏味。例如在讲到某些可以作为宝玉石的矿物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关宝石、玉石的常识,并展示一些宝玉石图片供学生欣赏,一看到这些“精美的石头”,学生们马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此时再“趁热打铁”,讲授该矿物的成分、结构、物理性质、成因产状及用途,学生都乐意接受。这种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和谐互动氛围,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大实习课力度。在以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晶体的微观组成、排列方式难以理解,并且对常见矿物的鉴定也比较难。本次教学改革别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包括分析晶体模型和鉴定矿物标本,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总计安排了10次。

具体做法是每次实习课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先对内容进行预习,课堂前10分钟,教师先对每次实习课的重点和难点给予提示,然后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具体的认识操作。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也可以随时参与进来。在紧张、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不同类型晶体结构模型和矿物标本的鉴定程序和方法,掌握将晶体结构和矿物标本有机结合在一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初步分析矿物的成因及其产状,并在课堂上完成实习报告。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观察、研究、分析和判断各种地质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实行实验室开放。开放“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室,这不仅能增加学生观察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有特长和个性需要的学生发展个人潜能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更好的个性发展平台和空间。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段或预约使用实验室,如果学生有需求,教师可随时参与讨论和指导。

4.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不断发明和应用,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幅挂图等的传统教学手段所传递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因此,除了常规的教学手段以及应用常规的教学仪器与设备外,要及时探索最先进的教学手段,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此次在“结晶学与矿物学”的教学改革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制作交互式教学多媒体。优选了Authorware软件制作了“结晶学与矿物学”课程的专业水准的交互式多媒体,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项目汇集在一起,使得该课件具有较大的互动功能,提供按键、按鼠标和限时等多种应答方式,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提供了许多系统变量和函数,可以根据学生的响应情况,执行特定的功能。

(2)构建矿物晶体立体结构模型。矿物晶体立体结构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往教学主要展示实体教学晶体模型,一来教学晶体模型数量有限,二来展示不生动,导致展示效果一般。本次利用flash软件构建了各种矿物晶体立体结构模型,一来这样构建的模型多,并节约了购买教学晶体模型的经费,二来可以在多媒体中多方位、多角度展示晶体的结构,并且还可以展示一个晶体的形成过程。这样把以往抽象的晶体立体结构非常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晶体的生长、对称、定向与结晶学符号的含义。

(3)走出教室,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该课程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方针。请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野外经验丰富的专家给学生讲解矿物的类型、组合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如何在野外鉴定矿物。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去西北大学地质博物馆和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矿物陈列室参观,去宝玉石市场实地考察,开阔学生的视野。

考核机制与教学效果

“结晶学与矿物学”属于专业基础课程,西安科技大学以往采用理论考试占70%,实验课成绩占30%的成绩计算方式。为了培养学生将抽象晶体结构与实际矿物标本有机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鉴定矿物的实际能力,在学生最终的总成绩中将理论考试所占比例调整为60%,实验课成绩比例仍然为30%,加入10%的标本测试成绩,改变了学生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提升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近几年的教学效果证实,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探索在现阶段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保证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获得了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相信该课程在西安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资助下会越来越适应地质学的需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地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鼎武,赖少聪,张成立等.地质学实践教学新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6(4):47-53.

第9篇: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

摘要:实践教学是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稳固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体制与机制等措施.以期对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理科学 实践教学 改革

1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内涵

地理实践性课程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活动课程、地理研究性课题以及按教学计划规定的实验课、野外实习等通过实践方式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类课程.地理活动课程是以综合性信息和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形式。活动课程不同于学科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相并列入高等院校课程计划,并以其鲜明的社会实践性、综合性、尊重学生主体及个性等特征,来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不足与缺陷.地理研究性课题是近年来地理实践教学中新增的内容,这类课题对学生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不是科学研究,其主要目的不是探究未知世界,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法。它主要强调学生对活动过程的体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而不是获得研究的结果.

2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实践性教学中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践性教学指地理实验、实习、调查、考察等教学环节。据笔者调查了解,目前地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自主的实践能力。如地理实验主要是一些验证性的或熟悉仪器式的操作,在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的测定,气象观测,河流流量的测量等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先讲解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学生操作,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最终得到老师预期的结果。在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沿途滔滔不绝地讲述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与植被等情况,学生则忙碌于记笔记,回去后整理笔记做出实习报告。这样的结果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锻炼。

2.2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问题探究

高等院校地理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书本知识讲授,满堂灌的现象。围绕“讲义(教材)”教师讲、学生听,考试考“讲义(教材)”这一传统教学模式还大量存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对书本知识的静态的识记,对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探究现实社会中的环境、资源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则明显不强。因此,如何在理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思考现实问题,如何广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这是地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3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改革措施探讨

3.1构建地理实践课程的完整体系

要促进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就要从整体上对一个地理科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首先,要使毕业生具备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就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些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公共基础课中,本文不作详细探讨。其次,一个地理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地理专业特有的素质和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地理学科现在的发展状况把课程分为三个大的模块―――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人文和经济地理学以及地理学的技术和方法,然后分别设置与各模块相关的实习和实验课程,再加上毕业前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以及师范类毕业生要参加的教育实习,构成地理科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完整体系。

3.2修订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教学内容

地理科学专业是对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其教学计划的内容应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同时,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土壤学、环境学课中的实验室教学实验,水文学、地貌学、植物地理、地质学的野外实习,地球概论、气象气候学的校外实习,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区域地理实习,GIS、遥感概论的软件实习,以及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校内校外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这些实习内容的安排要兼顾到系统性和阶段性,由简单到复杂,方式上由开始以老师指导为主到最后以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主等。现代社会的地理教师需要具备强硬的业务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应在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增强师范生的交往沟通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

3.3搞好实习基地,创新管理体制

要搞好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创新管理体制。要及时完善地理实践课程所需的实验室和实验器材,保证实验器材的数量和质量,创造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野外实习是实践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建设稳定的地理野外实习基地,有利于野外实习的顺利开展和实习效率的提高。另外,要创新实践课程的管理体制,使有限的时间和实习经费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提高实践课程的实施效率。

4结 语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改革实践教学,改变了学生长期以来被动、刻板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大增。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密切关注本专业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理论,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互相促进的新型师生关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营造素质教育的环境以及创建学校创新教育体系都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猛,单亦先,王绍兰,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