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审计外部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外部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外部化论文

第1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第2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政府审计可以考虑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但不得推卸自己的责任。 

    政府审计是受人民委托对公共财产管理者承担的公共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的经济监督行为。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公共性等特点,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它对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提高政府工作质量和效率,强化权力制衡,健全民主与法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设置的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其下属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所实施的审计。与政府审计相比,它具有地位的相对独立性、审查的经常性、及时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内部审计是现代组织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防止、及时发现和有效纠正错误与舞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健全我国审计体系,明确各种审计主体的责任,提高各种审计的效率,充分发挥各种审计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当前应当重点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 

    一、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 

    政府审计机关应对公营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是大多数国家的一种通行做法。例如美国《预算和审计法》就规定,GAO有指导联邦各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等非审计监督职责。《瑞典国家审计法》也规定,国家审计署的职责包括:“监督政府经办机构内部审计活动;监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审计、会计和有关方面帮助中央政府培训有关人才。”但是,政府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的西方国家中,都没有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而且,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的兴起,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职权都逐步转让给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只保留了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以强化公营单位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保证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 

    我国现行《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对政府各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指导和监督的主要内容有:制定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并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部门单位依据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推广内部审计工作经验,宣传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制定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帮助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训审计人员;指导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内部审计协会的工作;指导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工作等。 

    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应当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放弃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职责。 

    保留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职责的理由是: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质量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具有重大影响。公营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又直接影响着公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权益维护。作为公共财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享有权益的监控者,政府审计机关有责任在对公营单位进行有关审计时通过评审内部审计工作,监督其质量,纠正其错误与不当做法,促进其提高工作质量,强化内部控制,保护国有资本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放弃对内部审计业务指导的理由是:内部审计职业化是一种国际趋势。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内部审计职业组织,而且内部审计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已成立。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是内部审计职业组织的基本职责。新公共管理理论要求能够有社会和市场办的事要尽量让社会和市场去办,而且,企业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属于“私人领域”,不宜由政府部门干涉。因此,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应当由内部审计师协会来进行。这样做,可以使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更专业、更权威、更有效率,可以统一不同性质单位的内部审计业务指导和行业自律,可以使政府审计机关专注于公共领域的外部审计监督。 

    至于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理应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出发,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甚至可以进行直接领导。这与政府审计机关从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出发,对公营单位内部审计质量进行监督是不矛盾的。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审计机关仍然对国有单位内部审计进行基于所有权的指导和监督,就与政府审计机关的身份不符,因为政府审计机关不是国有单位的所有者或其代表。 

    二、政府审计应当如何利用内部审计成果 

    任何一种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内部审计的情况进行了解,并考虑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这是由于:第一,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不参与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但要对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遵循了单位的规章制度等进行监督,属于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单位进行审计时,要对内控制度进行测评,就需了解其内部审计的设置和工作情况。第二,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审计依据、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审计有一致之处,例如在进行财务审计时,与外部审计的审计内容相同,所依据的标准都为国家统一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方法上都要评价内控制度,检查凭证、账册,核对账表一致性等。这就为外部审计利用内审工作的成果创造了条件。第三,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费用。外部审计人员在对内部审计的工作进行评价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减少现场测试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费用。 

    任何一种现代外部审计在对一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都要对其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了解,据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程序与方法,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同时,针对内部控制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完善内部控制,为以后的外部审计提供更好的基础。此外,外部审计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利用内部审计的内部控制评审成果和对下属单位审计的结果,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 

    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之前,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审核评价。政府审计机关只有在审核评价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和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质量控制严格,审计工作成果比较可靠时,才能对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利用。利用内部审计成果也不能推卸政府审计责任和损害内部审计及其所在单位的声誉与其他利益。 

    参考文献: 

第3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管舞弊;审计监督;股票期权激励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8-0050-02

一、商业银行高管舞弊的特点与成因

从涉案主体角度看,商业银行舞弊一般包括雇员舞弊和管理当局舞弊两类。本文主要讨论商业银行管理当局中的高级管理人员(下文简称高管,主要包括各级银行的正副行长和行长助理,以及财务、人事等重要部门的主管人员)舞弊问题。由于银行高管拥有对巨额银行资金进行调配的权利,其舞弊行为更多地表现为,是一种典型的“设租”、“寻租”的过程,诸如在发放贷款中收受贿赂,在购置银行设备中拿回扣,低价处理不良资产变现等等。

商业银行高管舞弊的原因可以从激励不足和约束乏力两个方面考察,其主要体现如下:

一是内部审计监控体系的构造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被严重削弱。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上不合理,银行分支机构层次多,链条长,很多分支行行长既是人,也是委托人,本身承担有一定的机构管理职能。如此纵深的机构层次使一级审计体制很难与其配套。例如,工商银行目前建立的“内部审计局+内部控制合规部”体制就类似于一个两级法人制度下的内部审计组织制度。对总行来讲,内部审计局是垂直独立的,归董事会领导;对一级分行来讲,内部控制合规部是垂直的,归分行行长领导。再如,中国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审计部门隶属于总行的内部控制委员会,其工作职责向行长负责,但同时其工作人员的福利安排人事调度由所在行决定,于是存在“双重领导”的问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被严重削弱。

二是注册会计师难以保持独立性,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外部监督失效。注册会计师对商业银行的审计是一种外部监督,但银行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合理所导致的“经理中心主义”,会使审计委托关系失衡,注册会计师趋向于迁就被审单位甚至与之合谋,难以保持独立性,进而导致外部监督失效。与此类似,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通常是“先离任,后审计”,无法发挥经济责任审计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三是委托关系中信息不对称与利益目标不一致。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人努力程度的大小、秉赋、能力等是“私人信息”,委托人事先并不知道,这就使得高管人员的利己动机有可能行为化。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目标不完全一致,在激励机制弱化的条件下会产生委托人与人目标、动机不一致的矛盾。所有者的目标是银行价值最大化,而管理者的目标是追求经营效用的最大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的收入水平较低、结构单一,与经营业绩没有多少相关度,银行价值的提升并不直接与其努力程度相挂钩,高管的努力得不到充分的补偿。因此,高管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在职消费、权利等货币收益,舞弊现象随之产生。

四是高管行为短期化,忠诚感缺失。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薪酬制度、激励补偿方式无法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战略目标相匹配,长期激励严重不足,是造成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产生短期化行为的主要原因。高管层在涉及商业银行发展、经营和分配等重大问题时,往往出现短期化行为,过度发放信贷,过分的在职消费以及工资、奖金等收入增长过快,侵蚀银行利润等。“59岁”现象的普遍存在,是管理层短期自利行为的悲剧,更是缺少长期激励的悲剧。

二、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以约束高管越轨行为

一是改造内部审计流程,树立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运行是确保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递至适当管理层,从而获得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容忍度的保证。商业银行可实行全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垂直领导,各级内部审计部门的人事、工资直接由上级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管理,彻底分离于各级支行的管理,形成贯穿于全行的独立的内部审计线,以重塑内部审计的流程,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二是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实行合理的审计委托关系。为了增强实质上的约束力,可以在上市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中取消监事会,在董事会下直接设立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履行选择、聘用和解聘外部审计师的职能,并有权与外部审计师讨论审计计划和审计结果以及有关内部控制等事项,这样可以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降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检查风险。目前,深圳发展银行已有了初步的尝试,即把审计委员会提到行长之上、董事会之下,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来弥补内部控制的不足,最终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

三是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强度和密度,贯彻实行“问责制”。鉴于“先离任,后审计”的弊端,以及高管掌握的巨额资金调度权这种现实,对商业银行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可参照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加大审计的强度和密度。对商业银行领导干部进行“任中”审计,及时观测领导干部的“动向”,改变“领导携款潜逃,劣迹败露”然后再进行审计的被动局面。同时,商业银行应建立严格的问责制,重点查处决策责任大、导致损失金额大的不良贷款责任人。案件发生上追两级领导的责任,同时对经营管理和内部审计稽核这两条线上实施双线问责,以此防范商业银行高管舞弊。

三、实施股票期权激励以促使高管行为长期化

改善对商业银行高管的激励机制同样重要,可选择的举措甚至更多,相比之下,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最为可取,更能实现“促使银行高管层形成长期的‘瞄准线’,为银行的长远发展持续做出贡献”的目的。

这里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是指商业银行高管人员享有在与银行资产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以预先协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银行股票的权利,其实质是让银行高管分享部分利润的索取权,使银行业绩成为其收入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变量,从而将银行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有效解决高管行为短期化问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构建行之有效的商业银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主要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建立独立而权威的薪酬委员会。股东大会是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最高权力机构,薪酬委员会经股东大会批准后成立,主要由股东和独立董事及相关中介机构权威人士组成。职责主要是对股票期权授予对象及资格进行认定、确定激励基金的数量或提取比例,并具体负责股票期权激励日常事务的处理。

二是确定核实的股票期权授予价格与数量。期权价格以授予日上市银行股票的收盘价或前lO日平均收盘价为基础授予,一般低于市场价格。高管人员不必立即出资购买,但到规定期限后,须按期初规定的价格购买。若其经营的效益好,股价上涨,就可以得到巨额的利益回报;若管理不善,导致本银行的股价下跌,当低于期初规定的价格时,亦必须掏钱购买,对其来说是一种损失。授予数量主要依据上市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个人在银行中所起作用大小与经营业绩而定。

三是保证股票期权长期持有。股票期权激励实施方式应采取强制性长期持股方式,即强制要求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用其收入购买银行股票并长期持有,强制要求所持股票只有在持股人离任或退休后方可出售。

参考文献:

[1]陈琼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科技大学,2003

[2]马巧珍.中国金融高管腐败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6

[3]陈学彬.中国商业银行薪酬激励机制分析.金融研究,2005;7

[4]董玉华.国有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重塑.农村金融研究,2005;8

第4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性进一步加强,其服务对象、服务方法以及取得资金的来源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我国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仍然沿用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管理滞后且明显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痕迹。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由于其社会定位和职能的特殊性,财务管理相对简单,与实际发展的复杂性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矛盾,急需改革并完善。

一、 纯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我国的事业单位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量已达126万多个,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纯粹公共产品,如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等;有的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产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广播电视、医疗保健等。这类事业单位随着市场的不断介入,已表现出它的双重性质。本文所指的公益类的事业单位指国家为社会公益目的、保证和改善社会公众的基本生活、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主要用国家财政拨款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具有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公用事业等活动的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尽管单位性质属于“纯公益”,但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政府财力保障有限,探讨这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有两个问题无法回避:一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是否应确定为事业绩效最大化的问题。在西方,非营利组织选择的财务管理目标首先是财务收支平衡,其次是净收入最大化;也有的选择成本最小化、避免财务危机和净捐赠最大化。在这些选择中,无论是财务收支平衡还是成本最小化,其最终目的是净收入最大化。也就是说,净收入最大化必然对成本控制产生影响,也能体现收支平衡目标。因此,西方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目标选择净收入最大化,更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究竟使用绩效最大化还是净收入最大化的问题。绩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动下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根据当前事业单位双重目标的特点,公益类事业单位不能仅仅强调满足于净收入最大化,更应同时重视事业单位提供服务或商品的质量和数量,它们向社会提供基础教育、基础科研、计划生育、公共卫生防疫、传统文化等产品或服务,对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笔者认为,以事业单位绩效最大化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更准确。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管理体制,我们在确定目标时,既要考虑法律赋予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和公共产品的属性,以事业发展为目标,也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政府财力可能,将生存与发展作为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次要目标。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目标应确定为:事业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种双重目标,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是事业单位存在的前提,而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又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双重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重点

根据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相对滞后的实际,当前改革方向应主要从公共投入管理为主到以公共产出管理为主;从侧重单位财政、财务状况的短期流量分析层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长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财政风险。这就意味着在公益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以单位绩效最大化为先的前提下,财务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上。为此我们应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在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的特殊性,制定政府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财务论文财务论文,以充分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构建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模式基础

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二)探索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从西方国家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来看,对每个单位和部门来讲,主要是对其实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标之间进行比较评价,评价其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评价其是否完成目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目标的确定又成为整个评价指标确定的关键。在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一般都会有几个主要的目标,每一个主要目标下又会有许多分目标,这些分目标都可以用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由于单位每个部门的工作、责任不同,所以各部门的评价指标都不一样的。在新时期,我们认为,事业单位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学习和创新指标。事业单位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决定了能否持续不断地提高竞争能力,能否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事业单位只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提高经营效率,为社会与公众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最终实现持续增长。

(三)改革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

首先财务论文财务论文,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四)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

首先是要划分责任单元。责任单元是事业单位内部按责权统一的原则划分的相对独立的,承担一定经济责任,并能反映经济责任情况的内部单位。划分了责任单元后,还必须建立起事业单位各部门、员工的信息沟通渠道,信息的收集、分享、交流是成功实施绩效管理的重要保证,它包括调整计划、提供帮助,及时激励、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在反馈、沟通过程中达到了绩效监督的目的。事业单位根据反馈的结果对数据进行合理调整后,再将绩效核算的结果即绩效工资分配至部门,部门根据对员工的个人考核结果再发放至个人。其体现这一部分工资与员工个人的业绩、部门业绩以及单位业绩相结合,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分配的竞争和激励作用。 同时基于事业单位绩效会计核算模式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单位从上到下都要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和认同。

单位:国家农业标准化监测与研究中心(黑龙江)

第5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一直以来在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监督内部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合规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对于规范组织经营行为,提高经济利益,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战略目标,增强组织的竟争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以及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它是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的目标是协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提供与所审查活动相关的分析、评价、建议、咨询和信息,包括以合理的成本促进有效地控制。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把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为管理成果,督促组织改善运营、提高效益,使内部审计工作有回报、出效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一、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

领导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相应地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都会重视该项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不论在人员管理还是工作程序等很多方面都受控于组织的负责人,只有提高组织负责人的认识,使他们和自己的团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内部审计制度才不会成为一纸空文,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

针对我国企业存在的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的重要内容加以重视。由于内部审计处于组织内部,同外部审计相比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比如可以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操作性强,使公司对发现的问题能采取适当的措施,从而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同时它还可以对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和系统跟踪,不断改进管理,完善监督控制系统。

组织负责人是企业的领头羊,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顶梁柱,如果不提高负责人的认识,就会造成成果和行动的不一致,只有组织负责人的认识提高,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成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面对内部审计新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首先可以通过吸收具有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使内部审计尽快与国际连轨;其次,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现有结构,除了配备具有审计基本技能的专业人员外,将法律、计算机、企业管理、工程等专业人士也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最后,严格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证书的取得,通过考核认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决不能把资格证书考试认为一种形式过过场。

内部审计人员虽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比较了解,对于企业的薄弱环节较外部审计人员清楚,但是,内部审计人员接触的业务面有一定的限制,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经济业务,所以内部审计人员需加强学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企业的需要。面对不断扩大的经营风险因素和有限的信息,审计人员需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更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积极、有效的沟通

内审人员除了要处理好与被审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关系,也必须处理好与组织内的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的人际关系。通过定期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完善组织的信息与沟通程序,这是组织治理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基础,同时积极有效的沟通又会促进内审人员与有关人员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使审计结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沟通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审计规划阶段,内审人员要与组织高层进行沟通,了解组织近期或长期的工作任务,围绕组织高层的中心工作来选择审计项目,取得管理高层的信任,从而保证审计成果得到充分重视。在审计实施阶段,内审人员要与被审单位管理层进行沟通,讨论审计范围、审计目标、及审计人员的安排等,同时了解被审单位的经营活动、生产特点、控制系统及风险等,在沟通交流中考虑被审单位的感受,消除被审单位的排斥心理,营造理解与合作的气氛,逐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场审计结束后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审计报告出具前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交流,将沟通工作由“说服”向“协商”转变,取得被审单位的认可,保证审计结论得到各方的接受和支持。

四、建立反馈系统,监督内部审计程序的执行和落实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成果发挥出相应的效用,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或监督部门汇报,建立一整套信息反馈系统,严格执行责任制度和报告制度。新晨

第6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 财务控制 会计报表 粉饰问题研究

目前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和政治目的,利用一些合法手段或会计舞弊等不合法的手段,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并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市场发展已构成一大隐患。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的分析,剖析了上市公司操纵会计报表行为的手段,从而提出了对其的识别,进而提出治理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操纵会计信息行为的措施。目前,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企业财务粉饰会计报表现象比较严重。这些经过歪曲的会计信息,将不可避免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对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的研究,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报表粉饰常见的几种手段

(一)利用资本经营:资产评估;债务重组;资产重组。

(二)利用会计准则规定的灵活性和会计制度规定的不完整性。如运用不合理的借款费用核算方法和不当的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随意选择折旧方法和存货的计价方法;运用不正当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方法等。

(三)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绩;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或置换资产;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虚构上市公司的业绩;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为由调节利润等。

(四)利用虚拟资产,虚构利润。指已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账的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亏损等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由此可见,防止会计报表粉饰、保证会计报表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本文所提出的建议包括:完善公司产权制度、内部监控机制、外部监控机制,以建立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政治制度、业绩评价机制和经理人员薪酬制度、以消除或缓解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增加会计报表粉饰的难度;完善政府监督体制,加强对会计报表粉饰的监督;加强企业的科学化管理,确保真实会计报表的生成等等。

二、防范财务报表粉饰的几条对策

1.建立对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激励是对经理人员的正面刺激,即通过给予足够的报酬使作为被激励者的高层经理,人员乐意付出全部的努力,达到激励提供者的利益要求。会计报表粉饰本质上是一种趋利行为。如果能够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使经理层收益和企业的长期业绩挂钩,就会自发地激励经理层摒弃对财务报表粉饰,转而关注企业经营,削弱其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

2.开展诚信教育。诚信守则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体系中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原则仍然是社会信用的基础。德治与法制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讲,制度的制定往往落后于实践。那么怎样解决制度落后于实践而引发的虚假行为,那就要靠加强道德建设依靠伦理道德规范。

3.建立企业内部有效制衡,约束制度,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①2008年6月28日,国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必将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发挥积极的作用。②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③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

三、强化企业财务控制的措施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人员的内部财务控制意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创建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根据现有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让你,对本企业的财务控制负主要责任,因此强化财务控制的宣传力度,加强企业责任人和员工的培训,帮助其认识到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以便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第二,加强内部审计机制,完善内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是企业财务控制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利用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监控,了解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保证企业的财务控制可以真正起到作用。在具体的审计机制的构建完善中,首先,要保证企业审计部门可以独立的进行审计工作。其次要建立起会计部门监督,财会人员监督和全体员工监督相结合的内部综合监督机制,对企业财务控制做到全方位的监控。同时,一定要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内审队伍。

第三,坚持授权批准控制与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企业内部应当明确组织架构,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组织架构中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之间协调配合良好。涉及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在规定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内进行。

希望本研究报告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对实务中治理会计报表粉饰问题能有帮助。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深入分析,本论文指出不同类型的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动机是不同的,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企业目前惯用的粉饰会计报表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在识别企业粉饰会计报表之时所需把握的基本原则,为了治理和杜绝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不良现象,本论文提出了防范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现象的具体措施,最后指出治理企业粉饰会计报表问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谢向东;财务报表粉饰成因与治理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第7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李维安(2003)指出,各国在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时,都会涉及到审计监督机制的建立及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问题。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监督安排由外部审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监督两方面的内容组成。乔春华、蒋苏娅(2006)提到,会计师事务所应所有者的需要而执行独立审计的职责,但事务所是盈利组织,它有可能因利益驱动受管理层拉拢,管理层掌握着财务控制权,它可能逐步取代董事会聘任审计师,审计师失去中介的客观公正地位,破坏了决策、执行、监督有效的制衡机制。可以看出,审计伴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肖作平(2006)指出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其审计质量高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冷洪(2007)得出目前我国公司治理机构不完善,使得原来审计中存在的委托方、被审计方与审计方三方委托关系实质上已经简化为二方关系,即由自己委托审计机构对自己进行审计,并由自己决定相关的审计费用等事项。由于审计关系的失衡,会计师事务所顺从被审计方甚至与被审计方共谋,几乎成为一种合适的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方关系的改变,破坏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必然会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庄立(2007)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制衡消退而对独立性的影响上。Collier和Gregory(1996)指出,审计师发现错误的能力取决于审计师自由决定合适的审计技术以及他们所实施的审计范围。因此,审计师是否独立于管理层将影响审计调查范围,进而影响审计质量。Cadbury(1992)和Ham-Pel(1998)也发现,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有助于审计师独立性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可以说,公司治理本身为高质量审计服务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降低了公司管理层对审计行为的阻碍。在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中,权力的制衡及外部的法律有助于约束公司管理层的行为,从而有助于审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

2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

纵观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关于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之间关系的规范性研究较多。国外的研究,例如Carcello,Hermanson和Raghunandan(2005)认为,美国证监会(SEC)近年来的指引和强制性动作都反映出这样一种倾向: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和公司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近期关于这方面的议论也很多。陈艳利、刘英明(2004)认为内部审计作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内部控制的发展离不开公司治理的推动,公司治理的优化也离不开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保证。时现(2003)深人分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出内部审计是公可治理系统的构成部分,公司治理需要内部审计的结论。张伟(2004)将内部审计定位于治理层次,认为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将是以风险为导向的为创造价值而开展的内部治理审计活动。毕秀玲、薛岩(2005)得出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是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关系,内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决定着内审的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乔春华,蒋苏娅(2006)指出应充分考虑内部审计师在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健全的财务报告方面的关键作用。可以这么说,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而内部控制的深化创新也需要内部审计来监督。

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

3.1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水平高低反过来对审计环境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一个好的内部审计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在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中,随着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各种风险也相应增加,内部审计在改进公司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及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单位不仅可以直接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查核及监督,提出改善建议,以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有效实施,还可以协助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的查核。由此可以看到,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公司治理,而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又为高质量外部审计提供了好的外部条件。

冷洪(2007)指出应使内部审计进入决策层或直接向决策层负责,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从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体制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支撑,而内部控制的深化创新也需要内部审计来监督。庄立(2007)提到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外部审计更好地发挥鉴证作用提供基础,如董事长和总经理职责相分离的公司,独立审计的执行力更有效些,而且作为内部控制监管的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成果也能为外部机构所共享。

具体而言,除了使外部审计更加独立之外,内部审计工作通常还有助于注册会计师确定或修改审计程序的性质和时间,调整审计范围,协助会计师进行财务报表的查核(戴耀华、杨淑娥、张强,2007)。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制定、实施审计程序时,考虑利用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成果:首先,审计师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内部控制;其次,审计师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确定审计风险;此外,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过程和结果对外部审计的验证程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在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特点并不是很了解的情况下,利用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大大节约审计时间,提高效率性和效果性。

3.2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标准——内部审计质量

外部审计师作出依赖决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内部审计的质量。Abdel-Khalik,Snowball&Wragge认为,内部审计的报告水平(即评价客观性的标准)是决定是否受到依赖的最重要因素。Schneider则认为在依赖决定中,客观性比起审计结果执行情况(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支持、审计跟踪等)和胜任能力(如CIA资格)而言,相对并不那么重要。Margheim发现胜任能力和审计结果执行情况的相互结合对外部审计师的时间预算有重要影响,也认为客观性在依赖决定中并不重要。Tissen&Colson利用档案资料以及实地研究数据考察外部审计师认为依赖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标准。在所考虑的12个标准中,发现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报告关系等三项标准极为重要。Margheim&Label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者诚信越高,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越多,反之亦然。Campbell认为依赖决定与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以往的合作历史有关,与企业风险无关。然而,其他研究则表明,内部审计质量因素对依赖决定的重要程度视客户企业的风险而定。

可以说,注册会计师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客观条件无多大关系。具体而言,决定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主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规范程度以及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报告层次;其次按先后顺序考虑的因素是,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管理者的诚信风格、企业经营风险水平、外部审计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以往的工作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等(傅黎瑛,2008)。

综上可以看出,决定外部审计是否可以依赖内部审计的标准是内部审计质量。换个角度来说,内部审计的质量会影响外部审计的工作效果,影响工作目标的实现,从而影响外部审计的质量,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明显的相关性。所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内部审计是提高外部审计质量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3).

[2]余宇莹.公司治理系统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吗?[J].审计研究,2007,(5).

[3]肖作平.公司治理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6,(7).

第8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

1 国外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以查找错误为导向,单纯的监督、控制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警察”角色,发展至今日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

1.1.1 以“控制”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20世纪40至60年代,在内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

1.1.2 以“流程”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内审职能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变成以业务流程为关注点,对组织内关键业务流程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

1.1.3 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演进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应时而出,主要关注对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的风险的辨识,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1.1.4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是包含了财务管理、业务经营、流程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功能或某一区域。

1.2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早在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内部审计的定义虽几经变迁,但“独立”作为内部审计的显著特征一直被包含在有关定义中。根据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2003)也指出,恰当的报告关系对实现独立性、客观性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义务的必要因素。IIA进而提出“双报告模型”。IIA建议:CAE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的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另一位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

2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后,就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为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级逐步走向职业化。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的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标志。

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越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先天不足。

3.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等方面,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3.2 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并规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对财会部门负责,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对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机构设置,就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3.3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名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4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是在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等都由本单位负责人决定。这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公司负责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性。所以,我们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机构设置的现状发现,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该机构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

4 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4.1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

4.2 实行统管统派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内部审计部门统一委派,内部审计部门向委派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用以支付派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制,从行政上和经济上解除了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派单位(或称服务单位)的依存关系,消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扩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主权。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试用期(如一年或二年),如果在试用期间不合格或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者,除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必要时可以撤换。制定内部审计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审计工作,人情因素不可避免,影响其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4.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遵守职业操守。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任用内审人员时,仅仅考察其是否具备财务知识。因此,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内容,这种状况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

4.4 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适当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第9篇:审计外部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优化; 审计环境; 方法; 努力方向

审计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内外部因素的总和,是影响审计机构完成其自身职能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集合。和谐审计环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部门在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框架安排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特的职能作用;二是内部审计的职能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并与其他部门或个人形成良好的相互依存关系,达到让全社会更加理解审计、相信审计、支持和配合审计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各部门理解内部审计,并支持审计工作,以此改善审计环境呢?笔者就西山审计处在优化审计环境方面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抓住机遇,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近年来,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大,地理的分布越来越分散,企业的经营越来越多样化,企业的管理越来越多级化,这种变化趋势及其结果,导致企业最高管理者越来越感受到需要一套专职的专业化监督系统,来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执行,内部审计有了发展的机遇。我们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迅速组建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形成了以集团审计处为核心,延伸到基层单位的三级垂直审计机构网络。集团本部设处级审计机构,负责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和业务规范,编制企业年度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组织和实施对本企业及本企业所投资的全资子公司、控股公司的财务收支、资产质量、经济责任以及其他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所属子分公司成立了21个审计机构,其中7个子分公司成立了独立的审计科室,14个子分公司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并设置专职审计员,许多三级核算单位如多经系统的各核算厂点都设置了兼职审计人员,负责对本系统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系统在西山集团审计处的统一管理下,分工负责,执行统一的执业标准、运用统一的审计程序,近五年中完成包括财务收支、经济效益、工程结算、经济责任、合同管理、专项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625项,审计规范了金额27 470万元,提出审计意见1 107条,审计建议1 813条,为企业改善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思想环境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未来。西山集团审计机构建立伊始,内部审计自身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审计报告往往放在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审计报告对报告使用者缺乏吸引力,更不能引起管理层的关注。许多单位不知道还有审计部门这一机构,审计人员也都抱怨部门在企业中没有地位。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多次召开审计人员会议,并在下发的审计工作安排中,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倡导“以为争位、以位促为”的先进理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站在大审计上看待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在开展传统审计工作的同时,加大经济效益审计力度,围绕“风险、管理、效益”做文章。在日常审计中,运用全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个环节实行符合性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寻找大大小小的内部失控点和容易失控点,并提出促进整改的合理化建议。一份份审计报告受到领导的关注,为审计装备了优厚的办公条件,内部审计在集团内部有了知名度。其他管理部门进行日常性工作,都要抽调审计力量,求得审计人员帮助;制定管理制度和办法时,也要事先征求内部审计的意见,内部审计的地位日趋提高。

三、坚持客观,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长期以来,由于内部审计过多地强调独立性,强调监督职能,使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形成敌对关系,双方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沟通,致使正常工作很难开展,更谈不上内部审计“咨询顾问”、“经济伙伴”的角色体现。我们不断更新审计理念,正确处理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建立审计监督与审计对象、业务部门的伙伴关系,使审计监督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避免孤军作战。在每年的审计论文研讨、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中,我们都邀请基层主管审计的领导或部分单位的经营领导参与,让他们切身融入审计工作中,逐步了解内部审计,加强了彼此的经常性沟通。同时,在审计工作中,转换了思维方式,把工作目标定位于促进治理,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提高效益,定位于一种高层次的服务。在查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对于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向管理决策层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执行过程中因理解偏差和无意识的错误,表现出应有的理解,提出一些更可行的改正措施。靠着真诚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态度,消除和减少了被审计单位的对抗情绪,许多单位纷纷与审计部门联系,主动要求帮他们把关,内部审计获得了被审计单位的广泛支持。

四、与时俱进,建立完善的微观环境

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是内部审计良好的微观环境,通过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树立内部审计的权威,是内部审计工作者获得支持、开展工作的保障。

为保证审计工作有序进行,有章可依,西山审计处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审计署、省内审协会、山西焦煤审计部有关内部审计法规的规定,结合西山实际,先后组织制定了《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暂行办法》、《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内部审计项目责任管理制度》、《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办法》、《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审计处绩效工资考核办法》等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了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行为,为广大内部审计人员执行业务操作提供方法和依据,也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在处室管理中,我们把制度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来抓,花费大量时间,对原有的一些制度进行甄别筛选,将行之有效的继续保留,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部分进行修订和完善,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制定了一些制度,经过归类汇总,最终编辑成《审计处内部管理制度》手册。该手册涉及行政管理、精神文明、党务工作、工会工作四大部分,分别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工作纪律等方面作了规定,该手册作为激励和规范审计处全体职工工作的行为准则,对提高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营造良好氛围和文明工作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五、拓宽渠道,塑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在提高人员素质方面,我们本着“提高人员素质,发展业务专长”的原则,按照“厚专业,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目标,多渠道开展工作。其一,进一步发挥各类考试的导向作用,鼓励审计人员参加职称晋升、学历教育,以考促学,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二,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近几年,每年都要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各类培训100多人次,通过走出去或者请进来的方式,让内部审计人员了解到新的知识领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能够对照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考虑存在哪些薄弱环节,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方面和努力的方向。其三,广泛发动,积极组织了集团职工技能审计工种大赛。通过大赛,给全体审计人员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选出了优秀审计人才,使大赛成为培养高素质职工队伍的实践课堂。其四,积极整合审计资源,吸收基层审计人员联合审计,采取上下联动式审计模式开展审计项目,寓教于审,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审计人员。其五,定期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论文研讨活动,让审计人员从审计业务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对某一理论进行探讨,对某一观点进行评述,对某一经济现象根源进行剖析以及对某一审计方面进行经验介绍。理论研讨会的多次举办,激发了广大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内部审计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热情,理论研讨的氛围对每位审计人员促进很大,经过互相学习不仅了解到当前的内部审计理论水平的前沿,而且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今后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需要改进的方面,同时也能吸取他人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智慧和经验,大大推动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向前发展。其六,坚持开展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评优活动。集团内部审计机构每两年举办一次审计项目评选活动,从审计立项、工作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工作底稿、取证资料、审计建议、审计报告、审计复核、审计承诺书、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审计问题整改落实、审计档案各方面制定工作规范和评分标准,首先由参评项目组主审进行情况汇报,再由评委根据评分依据进行评分,最后按评分结果评选出获奖项目。获奖项目主审要在全集团审计人员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评选活动,互相交流了工作经验,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为推进集团公司整体审计工作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作为审计人,必须懂得审计环境和审计工作的辩证关系,适应审计环境,改善审计环境,深刻认识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工作方法和审计技术,以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促进本部门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夏海生.浅议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J].苏州审计,2007,(10).

[2] 吕建聚.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机制与作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