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黄河的古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备课之前,我翻看了课标关于小学阶段古诗教学的一些要求:古诗文学习的重点是诵读积累,同时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根据这一要求,我认真看了《乞巧》古诗的相关资料后,着手备起课来。
一备:关注人文,缺少“生本”
在备课伊始,我学习了王崧舟老师上《枫桥夜泊》的录像课,深深被他那独有的“诗意语文”所感染,心中便想:我能不能像大师一样,以读串讲,读中感悟呢?于是,便有了课的第一稿。
1.背诗导入。
2.读诗悟诗。
作为教学的重点部分,我花了大力气设计: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引读、诵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轮番上阵,旨在让学生反复的读,直至达到背诵的要求。
3.积累延伸。
备完课后,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学校的老师一起交流,发现了一备中很大的不足:为了读而读,学生自己感受的不深,被老师的一些想法所困死,不能很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于是,我思考之后,修改了第一稿,形成了第二稿。
二备:关注“生本”,缺失工具
在一备的基础上,针对“为读而读”、“讲读过重”的问题,我在几处做了修改:
1.学习古诗前两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时候,尝试让学生根据诗意寻找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并在课前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自由交流“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诵读诗句,达到“有感而发,情辞意动”之效果。
2.在学习后两句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乞巧”二字,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如:乞巧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乞巧?乞巧什么?怎样乞巧?……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后的资料袋,最后交流。以此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以为这样的修改总是差不多了,谁知自己兴高采烈准备就此上课的时候,听了另一位老师的课后又顿觉自己这样的设计还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语文味去哪儿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难道我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为了学这首古诗吗?有没有更利于学生语文发展的空间呢?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最后决定寻找本节课的古诗方法突破口:渗透学法指导,让“工具”和“人文”相结合。
三备:“工具”与“人文”并重
反观我的“一备”和“二备”,以我自己的水平,在大的环节里已经无法做出很大的调整,那么,我的“语文中的工具”,我的“古诗学法指导”该如何落实呢?恰好《乞巧》这首古诗给了我可以操作的空间。
1.看图猜诗背诗: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学法:结合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是很有用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之一。
在上前两句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运用总结出来的学法,观察课文插图,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达到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目标,从而让学生尝试运用其方法。
2.在揭题之后,我问学生:“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引导学生看课后的注释,得出第二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看注释。
3.区分:宵——霄。
在把诗读正确的环节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句诗句,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找出“宵——霄”。我紧接着问:“他俩长得这么像,咱们怎么区别呢?”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或是查词语手册理解,这样,第二种方法有因运而生:查阅工具书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在理解“尽”字的时候,又再次让学生运用其方法,进一步巩固学到的知识。
4.理解难点“乞巧”的意象的时候,正好课文后面随附了“资料袋”,对了,利用资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其意境不是很好的方法吗?于是,又有了这样的设计: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最后通过交流得出学法指导:结合相关的资料,帮助我们弄清古诗中所说的事情。
至此,我在古诗教学中渗透学法的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赛诗导入,初知古诗方法
1.看图猜古诗、齐背:你们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小结:看来,看图学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板书:看插图,猜古诗)
2.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特别是关于各种节日的古诗,就更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乞巧》。
3.板书:乞巧。生齐读。
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4.理解“乞巧” 。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学法指导:学古诗,看注释。)板书:学看注释
5.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读】──读准确
1.课前大家进行了预习,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2.读后学生评议是否字正腔圆。
区分:宵——霄 小结方法:查阅工具书
练写:霄
【二读】——读得有节奏
【三读】——读出味道
1.整体感知
读着读着,我们就把古诗读正确了,还读出了古诗独有的节奏感。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走进古诗,走进作者,和他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两幅画面?
引导板书: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
2.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1)让我们跟随诗人,把目光一齐投向第1、2句诗,一起读一读。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民间故事?
(2)谁愿意把这个流传千年的故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3)出示星空图:仰望这浩瀚的夜空,望着那满天的繁星,我们不禁想去寻找牵牛星和织女星。瞧,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每年只有在七月七日这一晚,踏着喜鹊搭成的鹊桥,才能短暂地相聚!正所谓——
星空下,诗人林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起牛郎织女的传说,忍不住吟诵着——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不禁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心里默诵着——
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七夕又如约而至,我们望着浩瀚的天空,依然念着——
(4)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更何况是极富浪漫的诗人。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文人在吟诵“牵牛织女“的故事。
课件出示诗词剪辑——历代诗人吟咏“牵牛织女”的诗句:
(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今日人间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
引读,让学生读出相应诗句。
3.人间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天上的牛郎织女正在见面,地上的人们又在做些什么呢?
齐读这两行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让学生说说地上的人们在做什么:(生自由说)
(2)原来他们是在乞巧。关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
(她们向谁乞巧,怎样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后的资料袋。
动笔圈圈画画学一学资料袋,结合诗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①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回归课题,理解诗题)
②图文结合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
交流:你从诗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
A.家家 :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课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画面
B.穿尽:比较诗句,理解“尽”。
出示诗句,比较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对幸福的向往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人类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节正好给人们这样一个机会。难怪每到七夕这一天,读——
③女孩子们向织女乞求什么?用资料袋上的话说就是——乞取智巧。请你想象一下,自由说话。再打出民间的一首《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齐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zǐ)妹千万年。”
(3)小结学法:查阅资料
三、收藏经典,吟诵古今诗篇
1.小结诵读:
师:又到七夕,人们仰望晴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师:看到茫茫的银河里——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想到这里,家家户户的人们仰起了头,望着月亮——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师:他们都在向织女乞求,织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2.生背诵。
3.小结:泱泱中华,悠悠千年,那历史的长河里沉淀了多少我们祖祖辈辈传下的经典啊!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4.摘录。
课后再备:一门遗憾的艺术
终于到了上课的那一天,一切的环节都在自己的设计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上完课后,总觉得自己什么地方没有理清,什么地方没有上到位。仔细一想,原来是自己在上古诗的时候,对一些关键字词的理解还没有引导到位,特别是“尽”字的理解,。由于没有到位,很多学生就无法体会“穿尽红丝几万条”中所隐含的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也就无法体会诗人在描述这样一个节日,同时也是寄托着自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因此,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有失偏颇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听课老师的话语点醒了我,对呀,自己怎么没有想到呢!利用字义的比较,理解“尽”,再去理解整首诗的意境,不是更能体现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吗?于是,我在这一环节又做如下修改:
比较诗句,理解“尽”。出示诗句,比较读: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穿尽的是什么?穿不尽的又是什么?你又什么新的感悟?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一、“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巧拟声,惟妙惟肖
奔腾跳跃的黄河川流不息,一声“溅溅”,让汹涌澎湃的湍流之声跃然纸上。写作时,若要让作文中回响起美妙的声音,就要善于聆听,善于摹拟,还要善于积累拟声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童谣《万籁歌》:
猿猴啼,老虎啸,叽叽喳喳麻雀叫。
狮子吼,灰狼嗥,咩咩咩咩羊在笑。
小狗汪,老猫喵,咯咯咯咯鸡报晓。
小鸭嘎,青蛙呱,小牛哞哞在唤妈。
乌鸦哇,喜鹊喳,蜜蜂嗡嗡在采花。
雷轰隆,风沙沙,滴答滴答雨在下。
鸽子咕咕,啄木鸟笃笃,杜鹃声声叫布谷。
北风呼呼,落雪簌簌,马鸣嘶嘶满山路。
当当锣声,咚咚响鼓,劈里啪啦放爆竹。
较多地使用拟声词,是这首童谣的最大特色。童谣中的每一句都摹拟了几种事物的声音,生动逼真,惟妙惟肖。同学们在写作时,若能将对声音的摹拟融入描写之中,你的文章定会增色不少。
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妙比喻,生动形象
诗句中将“嘈嘈切切”的琵琶声比做“大珠小珠”坠落玉盘的声音,将这弦声表现得生动形象、美妙绝伦。苏轼也善于运用比喻摹写声响,例如“千杖敲锵羯鼓催”一句,他以千根木杖急剧地敲打羯鼓发出的响亮之声来比喻急骤的暴雨声,比一味地说雨下得如何大、来势如何凶猛要具体形象得多。在现代文中,也有不少运用比喻描写声音的例子,如简桢在《夏之绝句》中这样写蝉声:“突然四面楚歌,鸣金击鼓一般,所有的蝉都同时叫了起来,把我吓了一跳。”句中将突然爆发的蝉鸣比做“四面楚歌,鸣金击鼓”,写出了蝉声骤响之突兀与声音之宏亮,形象贴切,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三、“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谐音,意趣盎然
气象学家竺可桢在《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引用农谚“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写布谷鸟的叫声,来说明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根据大自然中的物候现象安排农事的情况,不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大自然的语言”,而且给文章增添了意趣,使说明语言活泼明快。这“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正是妙用了谐音的手法。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有关布谷鸟叫声的传说。有一种布谷鸟从早春时节就开始叫了,在农户门前的大椿树上,对着田间的豌豆苗,声声期待地叫着“挂果,挂果”,撩起人们对豆角的食欲。而当豌豆成熟时,另一种布谷鸟就来了,它的叫声是“豌豆掰果,豌豆掰果”,老百姓把它的叫声解释为“豌豆掰果,爹爹烧火;割麦插禾,收成归婆”。这些关于谐音的传说,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让我们至今都难以忘怀。
同学们在描写声音时如能适当运用谐音,能使文章意趣盎然,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四、“海边暮蔼色,野鸭声微白”――用通感,可感可触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那些推荐背诵的古诗词,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中学生诵读。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诗文诵读的:
一、诵读诗文,感知语言的节奏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读的训练,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教学中,教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自身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韵律美。
教授《商山早行》时,开始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兴趣盎然。然后指名读,以学定教,把握“铎”“槲叶”“凫”等词的读音。我接着问:“读着读着,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事吗?”在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讲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初步理解诗文大意之后,指导学生放低声音,轻声诵读,细细品味,读出诗文抑扬顿挫、回环曲折之美,感悟诗文的意境;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把握作者思想情感之后,组织学生欣赏入境诵读;最后配乐诵读。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纷纷随乐而诵,甚是沉浸。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不仅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文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丰富了语言积累,获得了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提升了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背读古诗方法,提升语言美
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接受古代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人文精神。在学生阶段积累更多的古诗文,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诗歌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
1.熟读成诵法
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出声诵读,或低唱慢吟,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讲授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想象入境法
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讲授《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其对古诗的理解。
3.延伸拓展法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授李清照《武陵春》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醉花阴》也是李清照所作。它们都表现了作者那种深沉的哀愁,表现愁绪的诗句也是相通的。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醉花阴》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把读、议、画、演、讲、练、说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学生乐于学习古诗词。
三、开展精彩纷呈的活动,营造诵读氛围
1.指导学生出课题小报,布置教室,组织课题组成员到教室进行观摩。各班教室结合课题研究内容,经过师生们精心布置,营造出了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真正做到了“书香班级”飘书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2.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家庭助读为辅助、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各班设立了家校联系卡,经常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变化和孩子的经典诵读情况,对于学生在家的积累及时沟通,然后在班级中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3.开展诵读经典活动,要始终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通过网络进行选择和利用。“诵读经典”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
4.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喜读书,爱背诵”的兴趣。我让学生把家长买给他们的学习资料,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换看,同时把自己的一些教学用书也拿来,放在图书角里。让学生每天都进行借阅,同时把自己读书最深的感受利用课堂随笔写下来。在这种熏陶下,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诗文。
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困难的原因,从而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遗憾的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部分教师没有真正吃透新课程标准精神,他们只是机械地理解了新课程评价,只学会了新课程评价的“形”,而没有领会其“神”,一味追求多元化、新鲜化的评价,完全不看时机正当与否。不分情境,方式单一,因为评价的时机不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思维得不到启发,资源得不到开发。这样的评价会使得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推进,学生的思维没有一个正确的导向,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如何真正把握新课程评价的精髓,发挥课堂适时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这正是我们要思考和努力的。
【案例呈现】
一位老师在教学二年级的《登鹳鹊楼》这一首古诗时,就没有抓住评价的时机,且看以下的一个教学片段:师:现在老师读,听听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老师开始读第一句:“白日依山尽”)师:小朋友,觉得老师的朗读怎么样?生:老师的声音很好听。生:老师读的很有感情。生:老师读的很好。师:你们听得真认真。那你也能勇敢地来读一读吗? 师:这里的“白日”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生:白天的太阳。师:你真聪明。“依山”呢?生:是靠着山。师:真棒。师:“尽”呢?生:(学生说不出来)师:傍晚的太阳要怎么样啊?想想看。生:落山了。师:真聪明。师:那么站在鹳雀楼上,还能看见什么呢?生:看见黄河流入大海。师:你能来读读这一句吗?生读(声音比较轻,比较慢)师:这样读对吗?生再读(还是这样轻轻的)师:还是不对。听老师读。生学着老师读。师:想看到更美的景色,还有什么办法呢?诗人也想告诉我们这个道理。谁来读第三、四句。(学生争先恐后举手)生(读)师:好!生(读)师:不错,有味儿了。师: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读。(配乐)
【分析诊断】
《登鹳雀楼》是一首低年级的古诗。古诗,本身就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古诗的语句十分凝练,用字精当,我们学习古诗就要首先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从而能诱发学生的情感。而这位执教的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只是停留在原始的古诗教学的方法上,解释字词,读顺诗句,了解诗意,最终简单完成了教学任务,却丢弃了“让孩子领会古诗内涵与意境”的目标。在苍白无力的教学进程中,老师忽视了教学评价在教学行为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即没有利用好评价的正确时机进行引导、点拨以及发散。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改进策略】
1.评价要恰到好处——把握评价节奏。在课堂上,教师中肯的评价中包含着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友善的微笑,营造了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但评价如果流于形式,一味地赞美、鼓励,就会使孩子失去思考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
2.评价要有的放矢——把握评价目标。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的,能够自我教育,坚定学习信心并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发展的特点就使教学评价中渗透着期望性、动态性。
3.评价要推进教学——把握评价场合。“评价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引发的行动。”教师通过评价时机的把握,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评价的价值,也在时机的把握中得以体现。
【教学评价】
1.在适切的评价中借诗看景。“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适时地推动评价,会如火种点燃孩子思想的火苗,进而迸发其情感的喷口,特别面对凝练隽永的诗歌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轻轻一语,带动孩子的思维自由“舞蹈”起来,使课堂呈现一派勃勃的生机。
2.在发展的评价中由景入境。古诗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学习的目标不光是理解字、句意思,还得进一步把孩子带入文字所产生的情景中。老师充分关照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发展教师评价时机,催化了孩子丰富的感悟。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请您阅读。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1中华文化瑰宝——唐诗
——读《唐诗三百首》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在唐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的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诗约为四万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使浩如烟海的唐诗迸发出最美的光彩。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唐诗呢?
第一,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力。诗歌的画面感很强,让诗歌飞翔的是想象。比如读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乡间的小溪边,长长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见底,一群美丽的白鹅悠闲地游着,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动听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读一首古诗,我的脑子感觉都在“放电影”,那美丽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铭刻在心中,让我如痴如醉。当我和爸爸妈妈登临黄鹤楼的时候,望着滚滚长江,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能更好抒发自己感情。当你看到落日那壮观景象的时候,不是:“哇,有好多鸟!”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当你看到一池荷花时,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那么,我是如何学习唐诗的:
第一,因为喜欢所以学习。读诗能使人心情愉悦,就像懂音乐的人聆听音乐一样,能从中获得快乐。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寻找理解的钥匙。古诗中的关键词,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就是我们理解古诗的金钥匙。比如杜甫的《春雨》,这首诗就是围绕关键词“好雨”来写作的。这场雨好像知道农民的需要,应时而来,大小合适,滋润万物,这不是好雨吗?而且,这场雨夜晚悄无声息地下,不妨碍人们的劳动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
第三,要联系实际学习。古诗中的很多诗句,如果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春天,你会真切感受到“吹面不寒杨柳风”;夏日,走近荷花池边,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注解;秋季,火红的枫叶,你会觉得“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描写是多么恰当!冬天,一场大雪过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吗?结合实际发挥想象,理解古诗自然轻松自如。
我相信,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将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2小口袋书里的大世界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我有一本口袋书,它叫《唐诗三百首》。它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有一条细细的绿色小绳系在上面,搭配起来很是可爱。它就像我的一个好伙伴,我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别以为这本口袋书很小就没有用处,其实它可是古人生活的万花筒,它带给我们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四季变化,大好河山,喜怒哀乐……都在这里找到精彩的描绘。我们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学过的诗歌都在这里可以找到,有的诗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这在《唐诗三百首》中都有合适的表达。我们都说春天是最美的、最有希望的,确实如此。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春风、春雨,静悄悄、柔绵绵的感觉,让人特别珍惜。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我们感到了春风唤绿的力量。夏天,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更是美不胜收。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把一幅山树、人家相互环绕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秋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秋天枫林的美景呈现在我们眼前,成为现在人们旅游看枫叶的经典表达。秋天,万物萧瑟。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尽了枯叶满天的景象。也有对秋天唱赞歌的,比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对秋天的喜悦。冬天是雪的世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大雪纷飞人归来的景象。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冬雪来势的急、来势的快,表达得形象生动,也写出了诗人面对满天雪花的喜悦心情。可以说四季的美景都在这本《唐诗三百首》里了。
《唐诗三百首》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观描绘了出来。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把祖国山川河流描绘得活灵活现,让荒凉的沙漠变得十分美丽,令人神往,成为千古传唱。
我们知道,诗歌都会表达情感。《唐诗三百首》表达了很多真挚的情感,其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友情。比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手法夸张,但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却深深地打动了我。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朋友之间的不舍、留恋写得十分生动。还有的诗表达了个人情怀,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达人老年衰的伤感。我们熟知的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佳节对亲人的怀念。
《唐诗三百首》还告诉了我们不少道理。比如《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有目标,有愿望,就要更努力,积极行动,才能实现理想。
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古代诗歌,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经典。我这本口袋书中的诗歌不少在我们语文课本中也有,看到它们,我很亲切。我感觉唐诗三百首就是一个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世界。阅读学习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及祖国大好河山之美,也能体会到古人的情感,还能懂得一些诗中的道理。我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3孔老夫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吟诗作对,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达交流的寄托所在。《唐诗三百首》,名头之高妇孺皆知,灵动拗口的唐诗,悠悠一千多年的传唱,已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艰涩。泰半久远,我借光阴为引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那唐代性格各异、出色出众的才人们,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他独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静,放下繁杂的思虑,让奔腾的念头停歇下来,任它随清流远去。意识得到控制,整个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的他,应是受了现实很深的冲击,带着强烈的失落心意归隐山中。产生这种见解实则是基于先入之见形成的无意识的强加,认定一个人的归隐总包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遗憾。
我认为,终其一生,李白都是个积极入世的人不会轻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内心,磅礴的才华和见识。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鹏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样不能勉强李白只能看到脚下的一块地方。
他是个精彩的人,善于发现身边的美好,无论是楼前的流水,怀中的美酒,还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来都别有意趣,他有世人无法企及的才华,哪怕最平常景物,经由他描摹,亦会动人心弦。
里边医生都无法进入政治的漩涡中,有太多人为他抱怨不公,可这样的结局对一个天性浪漫的伟大诗人而言,委实是的结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他生在晚唐,错过了最繁华荣胜的时期,又身处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钟,终身潦倒,郁郁不得志。当时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没落,可是除了咏史诗外,李商隐诗绮丽之处,丝毫不露末世悲凉之意,倒是颇有开元遗风。能不让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诗浩如烟海,李白杜甫双马横绝,其余众人峰峦叠嶂,各有拥趸。情势则是李商隐当之无愧独占鳌头。进而放眼晚唐诗人,仍似李商隐的成就为翘首。
李商隐以爱情诗称著于世,我想这与他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旧扣人心弦?他曾经有一段影响了他一生的初恋。他与宋华阳的恋情最后以悲剧收场,是李商隐的心结所在,也是他的爱情.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4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阅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读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则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他而努力,为他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创下伟大的事业。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在我们小学生读的唐诗中,其实有的诗句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静夜思》是表达诗人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人外出打工,长时间没见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说,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诗中有个“敲”字,显示出贾岛行为很文明、很有礼貌。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红绿灯,大家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要是到了一户人家,就要懂得讲礼貌、懂礼仪。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唐诗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小学生一定要好好背诵唐诗哦!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5对自然的仰慕,对英雄的壮举,对友人的思念。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来代替我那无法形容的诗句。让我们一起吟诵并感悟唐诗三百首吧。
山水之气
轻轻地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摩诘一起畅游在山水之间,一轮皎洁娇美的圆月在松枝间穿拂,如水的山间软泥上缥缈着点点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宝石镶嵌在大山的锦缎上,自然而不虚浮,淳朴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静静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间,不时地撞击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涟漪,美好诗意地荡漾开来。在溪畔的静夜中氤氲成心中淡淡的思绪。
思念之情
缓缓翻开《唐诗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他的心声,“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对朋友的思念,那对朋友的不舍,在长河中聚集在一起,永远乐会消逝。
人生之挫
静静翻开《唐诗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对人生挫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信念。那缕坚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烙印。
《唐诗三百首》让我欣赏如此温柔的山水之气,美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感觉到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幸哉!
《唐诗三百首》让我体味如此伟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茶,捧着唐诗三百首,窗外有阳光照过窗帘,蓦然回首,细细欣赏那温柔的山水之气,感受那浓浓的思念之情,体味那伟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记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无限存在的,有时是你对朋友一句简单的问候,有时是你对待别人伸出手臂的过程,有时是你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只有懂得感恩的含义,才能学会感恩。
唐诗读书笔记怎么写6《芳儿的梦》是叶圣陶老先生《稻草人》这本书里面的一个小故事。我很喜欢这个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芳儿很爱自己的妈妈,我也爱自己的妈妈。
芳儿妈妈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芳儿的姐姐要送给妈妈一个花球做礼物。芳儿觉得她送给妈妈的礼物一定要比姐姐的好。芳儿想到了家里的一切,想到了野外的一切,想到了街上的一切,但是还是想不出要送什么给妈妈。她一定要送一份独一无二的礼物给妈妈。芳儿把心愿告诉了天上的月亮姐姐和云哥哥,月亮姐姐和云哥哥告诉芳儿,星星就是给妈妈的的礼物。月亮姐姐带着芳儿到天上去摘星星,芳儿把摘来的星星串成了美丽的星星环。她把亲手做成的最独一无二的礼物送给妈妈,妈妈一把抱起了她,慈祥地看着芳儿,芳儿很满足。
我的妈妈是一位工作认真负责的高中教师,她工作很辛苦,每天早早就要去上班,有时候晚上和周末也要加班。妈妈在生活上很关心我,周末总是问我想吃什么菜,然后去菜市买我最喜欢吃的菜做给我吃。妈妈很关心我的学习,经常过问我的学习,还耐心解答我不懂的题目,鼓励我要认真努力争取进步。我生病的时候,妈妈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周末的时候,妈妈总带我去骑车、打球、跳绳,她希望我有棒棒的身体。寒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到各地游玩,帮助我增长见识。妈妈还经常教育我在学校要做一个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好学生;在家里要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懂事的好孩子。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诗词;语言文字
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 ,语文贯穿于学习的全过 程。语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从小的方面来说,关乎一个 人的成长 ,从大的方面说 ,关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 扬 ,因此 ,学习语文有很重要的作用 。小学学习是基础性的学 习,基础打好了,才能在未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在小学语文教 育阶段 ,诗词在语文教材 中出现不少,学好了诗词不仅能陶冶情 操,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那么该如何帮助同学们学好诗词呢? 笔者就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望各位同仁给出意见或建议。
一、做好课前预习
对于小学生而言,让他们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就是学好文字 。汉字如果认识不全 ,就更不能说理解与掌握 了。因此,课前 预习生字词就显得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古诗词来说,本来就与现 在的意思有出入 ,字词理解不了,对于诗歌的理解更无从谈起。 教师应 当适当地引导学生们学习古诗词中出现 的字词 ,我就经常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同学们做好字词的预习工作 。比如在讲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之前,我就设计了关于字词的教学 目标 。即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教学之前,我就发现这首 诗中的 “ 渭 ”部分学生是不认识的。为了使同学们认识这 个字,我还专门查了字典和词典,希望经过这次课使同学们能够记住这个字。其 中 “ 渭 ”字我是这样和同学们解释的:“ 渭城朝雨沮轻尘这旬诗中,渭字是带三点水的,文字是左 右结构,水字旁 ,可知渭字是和水相关的,是水名,源出中国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有一句成语是这样说的 泾渭分明,这个渭字和我们所讲的意思是一样的。相信同学们都 看过电视剧《西游记 》吧,电视剧 《 西游记》中魏徵梦中斩杀泾 河龙王的事同学们应该都有 印象,泾渭分明就是说泾河水清 ,渭 河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 分明。”这样教学预习不仅使得 同学们明白了 “ 渭”字的含义,还拓展 了语文知识,将知识拓展到 “ 泾渭分明”这个词与古典名 著《 西游记 》上,可谓是一举三得。所 以,在学习古诗之时,检 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只有在认识生字的基 础上 ,认真 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 的基础上,才能进一 步背诵。
二、使用多样教学方式,进入教学
随着 时代 的发展,教师可 以运用多种方式进入教学 。视频 教学、语音教学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都可以运用在小学语文的诗词 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解诗词 《 舟夜书所见》时我就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运用课件 ,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教学 《 舟夜书所见》 时,针对学生了解河 (海 ) 面渔火知识过少和 “ 灯光 ”与 “ 满河 星 ”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 “ 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 绘的美丽画面 ”的要求 ,我从网上下载 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 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 ,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 。以动画演示 画面,不但轻而 易举地解决了 “ 灯光”与 “ 满天星 ”之间的关 系 ,而且使学牛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做了铺垫 。接下来,我又运用 了范读 ,强化诗所烘 托的意 境 。当学生看到 “ 月黑” “ 孤光” “ 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边听教师范读文章 ,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 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 ,同学们悟 出了诗人所表达 的思想感 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三、布置课后作业,调动学生综合能力
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提出,数学教学应强调让学生理解并尊重数学在社会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沟通的能力及把数学应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细心研究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图表进行逻辑推理,并预测世界人口的变化趋势。根据“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的图表,分析人口最多的国家,并预测多年以后,哪个国家的人口将排在世界第一位。
二、地理教学对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培养
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幻灯片、模型演示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在观察中学会思考问题,究其根源,从而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如,讲授大陆漂移学说时,可让学生观察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通过演示剪下的非洲和南美洲可进行拼合,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空间概念,发现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相似的结论,从而加强对大陆漂移的理解。在课堂上,也可借助板图板画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思考地理问题,从而培养其视觉空间智能。
三、地理教学对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
身体运动智能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运动模仿能力。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对当地的天气进行预报;学习太阳系时,可让学生分别扮演太阳和行星及其卫星,来演示太阳系的运动,从而把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地理教学对学生音乐智能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可播放海尔兄弟主题曲,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听歌的同时思考歌词是对什么的描述,以此引入对天气的学习。有研究表明,在背景音乐下,学生处于放松状态,更有利于学习记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古诗词中的地理课程资源,找准地理知识的切入点,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既可以利用地理知识深化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又能拓展地理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关于黄河的授课,可由古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来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
五、地理教学对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人际交往智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这种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就某一问题或现象让学生合作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学会总结归纳,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学生的交流和合作技能。如:在讲授森林开发的影响时,可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农民、政府官员、开发商等,分别陈述森林开发的优势和弊端,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角度、不同高度看待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时,要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别人。
六、地理教学对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地理的潜能。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实际的所见所感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水资源一课时,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平时的用水习惯及对水污染的认识,从而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
七、地理教学对学生自然观察智能的培养
关键词:活动单;功能;提高;语文;素养 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学习“活动单”恰恰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最有效的“利器”。 我市推行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致力于构建开放的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推进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
关于活动单的功能,有研究认为,“活动单”具有育人、导学、对话和反馈功能。语文活动单并不例外,但语文也有其学科的特殊性。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精心设计的语文课堂活动单大致还有如下特殊功能 。
一、诗意语言酝酿语文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语文教师在编制活动单时有意识让语言诗意盎然,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激发活动的兴趣,活动也会情趣盎然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活动单紧扣语文味作了这样的设计:活动一,有味地朗读。①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②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③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④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活动二,有味地分析。活动三,有味地欣赏。“古诗文复习一”是一堂以识记积累古诗名句为目标的课。活动一,自在娇莺恰恰啼(自由读背)。活动二,百般红紫斗芳菲(背诵比赛)。活动三,此时“无声”胜有声(检测反馈)。活动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个性展示)。用诗句作为活动指令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语文的味道浓浓郁郁。“古诗文复——打开诗歌情感之门”的活动单,是这样编的:活动一,唤醒回忆——胸藏万汇凭吞吐。活动二,研读探究——红杏枝头春意闹。活动三,默而识之——此时无声胜有声。活动四,实战演练——千锤百炼始成钢。
这样的活动单紧扣语文的特点,酝酿语文的诗意情韵,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引导积极探究留白艺术,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留白空间。“看似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白艺术处理得好往往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习马致远的《秋思》,设计“咬文嚼字”这一活动,学生交流时感到悲凉之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未着“凄凉”二字,却浸透凄凉之意。再设计“品析插图”的活动,让学生探究插图设计的可取之处,可以完善之处。嚼着品着,秋意就更浓了,更凉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从中体味到了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物在等着我们呢?活动单设计了这一环节: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写一段话,启发学生纵情想象,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既读出文字中的意思,又读出文字外的味道。
三、拓展延伸环节构建生活语文,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活动单设计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体系,可以使语文的视野更为广阔,语文味更丰富。例如,我在讲《一件珍贵的衬衫》前,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先让学生自由畅谈相关行业特别是交通行业内的不良风气。有学生说交通肇事者撞了人不管受害者的死活,不当场施救或拨打急救电话,反而逃逸的,他们叙述案件时语气愤怒至极。此后,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比较两种差别很大的心灵境界,进而整个心灵都被的崇高品格所震撼。又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江三峡》时,设计的活动方案是,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从“两岸猿声啼不住”到刘白羽笔下的“迂回曲折的画廊”,再到如今人们惊呼的“第二条黄河”的,使学生在课文中欣赏长江昨天瑰丽景象的同时,关注长江明天的生态状况。语文讲读“生活化”,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地使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的心灵不但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而且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
四、同课异单,一单多课,转变教师的观念,革新教法
“活动单”追求的功能是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采用适合的单子才能发挥活动单的最佳效果。所以,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实践中应该提倡一课多单,一单多课,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在教学中的创造性,为教师留下发挥教学才能和智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