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

第1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51-02

随着知识领域的拓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的有力助手,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启蒙计算机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在各地的中、小学中已开展了计算机信息化教育,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更加深入和系统,本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等几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其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相辅相承。

1.硬件实验。《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教学详细讲述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如系统主板及各部件的作用、常用的外部接口及功能、存储器的安装及用途、总线及其分类和常见输入、输出设备的连接与使用等。理论教学结束后,如果没有相应实验教学的辅助,这些知识将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开设了一个硬件实验机房,由20台计算机组成,每台计算机配有相应的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和数码相机等。将学生三人分成一组,60人一次课,进行计算机的拆装、外部设备的连接和操作系统及驱动程序的安装。硬件实验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好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2.Word实验。Word应用软件许多学生在中学时就接触过,因此,在大学的实验课里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Word实验里除了介绍基础知识,还注意在其实际应用方面的涉猎,分别加入了报刊杂志排版、科研论文排版、毕业论文排版及传统流程图、N-S图、个人简历和课题申报等表格制作模块。每个模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在报刊杂志排版中,使用一本近期发行的杂志中的一页作为模版,让学生从文字输入,图文混排等基础方面入手,完成文档从无到有的创建,感受排版的全过程。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排版问题,因此,以往届优秀论文及教师的科研论文作为样例,熟悉在论文排版中经常遇到的标注、脚注、尾注及公式编辑等操作,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通常在学生二年级时要学习程序设计课程,涉及程序流程图的绘制,因此,在Word实验中加入了流程图的画法这一模块,为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扫清障碍。另外,在学生毕业时还要制作个人简历,参加工作后申请项目时还需要制作课题申报表格,我们使用人才市场中用人单位发放的个人简历和本校的课题申请书作为样本,教学生不规则表格的制作,满足了学生的实际的需求。改革后的Word实验,与中学的Word课程有很大的不同,更贴近实际,将Word应用逐步推向深入。学生真切感到了它的实用价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Excel实验。在Excel实验中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先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Excel的各种操作。如在讲解Excel的公式与函数时,给出一个表,表中包涵一个班30名同学的学号、性别、姓名及五门课程的成绩,在不讲公式与函数的情况下让学生求出每位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分数等级及在班级中的名次,统计出各科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和及格率,计算出班级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男生平均分和女生平均分等。开始学生信心十足,使用各种方法,但很快就发现这些方法非常烦琐,这时,引入Excel的公式与函数的概念,引导他们使用相应的函数得到结果。学生顿觉眼前豁然开朗,兴味十足,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4.Powerpoint实验。在Powerpoint实验中让学生自己拍摄照片,搜集素材,制作以美丽校园、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室友们等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不仅学会了Powerpoint的操作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校园的了解,也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最后,每人10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的作品。在作品欣赏时,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历届毕业生的优秀毕业论文答辩的演示文稿,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有了榜样和目标,同时,对Powerpoint的应用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5.Access实验。在Access实验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法”做数据库的开发,如建立“图书管理”数据库。先建数据表,如“职工基本信息表”,再针对这些表设计查询、窗体和报表。项目的完成贯穿教学的始终,结合课堂上关于数据库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关系数据库、关系、属性等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也对Access有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随着项目的完成,学生普遍拥有了成就感,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极大鼓舞。

6.网络实验。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效利用互联网,迅速、快捷地获取信息已是大学生必备的能力。我们在网络实验中首先教学生如何浏览网页,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查找需要的内容,其中包括利用网上图书馆查找专业资料、检索国、内外期刊和下载论文等。其次,让学生在网上申请邮箱,学会收发E-mail,并通过E-mail交实验报告。然后,教学生申请QQ号,通过QQ发送在线和离线文件,并在QQ上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群,随时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教学生制作网页,并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将网页组织在一起,形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通过网络实验,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互联网,并能正确对待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利用网络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模式的改革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学生和专业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使学生将来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凤英,刘若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天中学刊,2010,25(5):83-84.

[2]胡绪英,何明瑞.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4066-4068.

[3]刘艳,李晓安.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科学,2012,15(1):40-41.

第2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弊端;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8-02

一、引言

由于生源地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日渐增大,分级教学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1][2]分级教学因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而更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对分级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分级无标准可循

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分级的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入学后的计算机知识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二是以专业为分级依据;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我校采用第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摸底考试的试题质量,且考试过程也存在偶然因素。部分发挥失常的学生只能参加较低等级课程学习;部分生源地因素导致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突然由优等生“沦落”至较低等级,易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的感觉。这两种情况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种途径忽视学生原有信息技术水平,“一刀切”,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第三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合理与否。有些同学因无法接受自己参加低等级课程学习,而选择较高等级,导致课程难度过大,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也有部分高水平同学,因更易获得同等学分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

2.分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我校本科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涉及医、药、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22个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等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虽已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但限于计算机类课程总时数,可选范围较小。特别对于选择等级1的同学,难以体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特征。

3.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要求

实施分级教学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难度或强度也必然不同,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基于同校、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原则。故大部分高校虽实施了计算机分级教学,但学分仍取决于课时数,学习强度或难度无从体现,导致学习公平性缺失,这也是部分高水平同学选择低等级的主因。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作相应变革。

三、分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1.科学分级,注重引导

三种常见分级依据,其科学性都存在局限性,单独使用不尽合理,可将其有机结合。第一步,按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二步,先借助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进行摸底,成绩高于一定分数比如80,建议参加第2等级;成绩介于60~80的同学可自由选择参加等级1或等级2;低于60的建议选择等级1。对有意跨级学习的同学,可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分级教学的原因和目的,尽量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等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合理调整分级课程设置

分级只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佳学习效果才是目的,这需要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就我校来说,调整后课程设置如表2。与调整前的区别有二:第一,适当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等级2尤为明显;第二,据近年的教学反馈,将热门课程选修时间放宽,使学生限选课选择范围更大。同时对等级1的学生通过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使其既能达到本课程要求,又尽量缩小与等级2学生的差距;对等级2的同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针对分级教学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政策上应对分级教学给予鼓励,比如,对于直接进入等级2学习者,首次参加省计算机初级考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如120分以上,可获得适当学分奖励;也可考虑相同学时数的高等级课程比低等级课程学分适当加大。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深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分级依据、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以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部分方案已经实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3]刘建东,田野等. 新形势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河南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教师 计算机能力 模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需要培养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目前,河南高校教师队伍,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缺乏通过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针对河南省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因计算机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下降的问题,本文开展了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研究。首先,通过调查统计,从基础、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归纳出当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其次,针对归纳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给出满足需求所需的计算机能力类。最后,建立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高校教师计算机能力培训计划,提高高等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1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需求类

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主要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部分。因此,我们将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类概括为:基础类、教学类和科研类。每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点。经调研、统计及分析,基础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系统安装、系统维护、安全防护和搜索引擎。教学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信息系统。科研类的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包括: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投稿系统。三个需求类如图1所示。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操作系统的安全防护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项基本计算机技能,是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制作课件、制作教案、制作试卷、制作微课、统计成绩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是日常教学工作必须的计算机能力。获取文献、设计实验、论文排版和熟练使用投稿系统是进行科研研究的必备计算机技能。获取文献主要指利用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EI全文数据库等获取所需文献的能力,设计实验主要利用Matlab、Network Simulator等软件完成实验设计及验证的能力。论文排版主要指利用Word、WPS、Latex等软件完成论文排版的能力。

2 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类

经调研、统计及分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类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装、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的使用、百度搜索引擎、Word软件的使用、Excel软件的使用、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PhotoShop软件的使用、Visio软件的使用、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Latex软件的使用、微课制作、数据库检索、Matlab软件的使用、投稿系统的使用等十六个计算机能力类,每个计算机能力类包括的计算机能力点具体如下:

(1)操作系统安装包括:磁盘分区、系统安装、驱动安装;

(2)操作系统维护与优化包括:系统备份、系统恢复、系统修复、磁盘碎片整理、磁盘清理、内存优化、编辑注册表、修改注册表、导入导出注册表、备份注册表、恢复注册表;

(3)360安全卫士使用包括:查杀木马、清理插件、修复漏洞、电脑体检、软件管家;

(4)360杀毒的使用包括:快速扫描、全盘扫描、自定义扫描、宏病毒扫描、弹窗拦截、软件净化、上网加速、垃圾清理;

(5)百度搜索引擎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

(6)Word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编辑、文字排版、艺术字、图片插入、边框底纹、页面设置、表格处理、图文混排、格式编辑、页眉页脚、分页符、分节符、脚注、打印;

(7)Excel软件的使用包括:单元格管理、图表、汇总统计、工作表管理、筛选、排序、公式、函数、打印;

(8)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本编辑、绘图、数据图表、高级文本格式、幻灯片放映、母版设计、模板设计、配色技巧;

(9)PhotoShop软件的使用:选择工具、填充色彩工具、路径工具、渲染工具、图层、图层混合模式、图像色彩调整、图像模式、图层风格、图层蒙版、通道、路径、滤镜;

(10)Visio软件的使用包括:框图、流程图、网站图、网络拓扑图等;

(11)教学信息系统的使用包括:教务管理系统、Sakai(赛课)网络教学平台等;

(12)Latex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排版流程、文本排版、列表环境、文档结构、表格排版、图片排版、字体设置、段落对齐、页面布局、目录格式、数学公式排版、图形绘制、演示文稿;

(13)微课制作包括:Visio、草料二维码、问道网、金数据、maka、手机互动大师ih5、初页、思维导图、微弹幕、易企秀;

(14)数据库检索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EI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等;

(15)Matlab软件的使用包括:基本语法、常用函数、图形绘制、工具箱等;

(16)投稿系统的使用包括:计算机工程投稿系统、通信学报投稿系统等。

3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

需求类到能力类的映射关系指非计算机专业教师三个计算机能力需求类及计算机能力需求点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能力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如图2-图4所示。图2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基础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3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教学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图4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计算机能力的科研类到计算机能力类及计算机能力点的映射。

图2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基础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系统安装需求点需要操作系统安装和百度搜索引擎计算机能力类来支撑。系统维护需求点映射到操作系统维护和优化及百度搜索引擎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安全防护需求点映射到使用360安全卫士、使用360杀毒和百度搜索引擎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搜索引擎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一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3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制作课件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PowerPoint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教案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Excel软件和使用Word软件三个能力类。制作试卷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Word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制作微课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微课制作两个计算机能力类。统计成绩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Excel软两个计算机能力类。信息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教学信息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图4为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科研需求类与计算机能力类之间的映射关系。有图可知,获取文献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检索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设计实验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Matlab软件两个计算机能力类。论文排版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使用Word软件和使用Latex软件三个计算机能力类。投稿系统需求点映射到百度搜索引擎和使用投稿系统两个计算机能力类。

需要特别指出的有两点:

(2)每个计算机能力类都包括若干个计算机能力点,并没有在映射图中体现,如:百度搜索引擎能力类包括:简单搜索、联合搜索、精确匹配、消除无关性、并行搜索、相关检索、百度快照、新闻搜索、音乐搜索、图片搜索、视频搜索、百度地图、学术搜索等能力点;

(2)每个需求点都以百度搜索引擎作为一个计算机能力支撑类,由此可见,搜索引擎的使用是河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一项核心计算机能力类。

4 结语

本文所建立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模型是一个开放的能力模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该模型可以不断的完善和扩充。比如人员科研扩展到学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实验室人员等,计算机能力也不止于报告中提出的16个计算机能力类。

参考文献

[1]霍占强,米爱中.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案研究[J]. 电子世界,2014(18):443-444.

[2]霍占强,耿玲玲.如何在当前阶段做好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4(12):113-114.

[3]孔娟.河南高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中的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9):191-192.

作者简介

王志衡(1983-),男,河南省新郑市人。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创新方法。

高昂,现为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信息工程系讲师。

作者单位

第4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

1 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成为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党的十六大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了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等战略思想。随着这一精神的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扶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无限的商机。

“十五”期间,各级各类信息化人才五年共增加2000万人,其中软件人员增加300万人,计算机人才需要每年增加100万。在我国总共664所本科学校中,有505所学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校人数接近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3。这一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计算机专业建设数量大、任务重。然而,高校在扩招的同时,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要,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求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这样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2.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高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距。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心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3.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4.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与计算机发展同步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同步,教学模式还不够丰富,必须进行大力度的改革。

截至到2004年12月,全国IT职位需求数达到72302个,比2004年1月份增长了17336个。需求职位以研发工程师、产品工程师、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系统分析员、Java开发工程师等技术岗位为主。赴日软件工程师以及小语种IT工程师在本地就业机会也很多。然而,面对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是大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位,另一方面却是IT企业难以找到满意的IT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与IT企业结合不紧密。

针对以上问题,计算机教育界一直在开展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其中层次化培养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即根据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来划分,将计算机人才大致分为从事研究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工程型工作的专门人才、从事应用型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第一类以培养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为目标,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教授和学者;第二类注重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着眼于他们未来成为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第三类以培养专业技术熟练的、优秀的软硬件生产、开发、经营、维护工程师以及专业技术管理工程师为目标。

事实上,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早就从社会功能、智能结构等方面对人才类型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人才可分为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这四类人才中,学术型人才要求基础理论深厚,有较好的学术修养和较强的研究能力;工程型人才要求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更强调在实践中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强调岗位操作能力。地方本科院校从事理论研究的基础相对薄弱,学术型人才不应作为主要培养类型,而技术型和技能性人才更适合高职高专等院校。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工程型人才培养为主。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角度看,工程型人才的特征主要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演变为软件或硬件产品的设计、项目规划或决策。强化实践能力,注重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与企业沟通的能力是这类人才培养的最佳手段。大力培养工程型人才符合地方院校特色,也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2 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工程型人才的特征要求,本文从地方高校的角度,以苏州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重点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备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设立了数据库综合实验和硬件综合实验等五个大型综合实验;制定了二年级到企业进行认知实习、三年级到企业进行暑期实习、四年级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实习的企业实习计划;开设了日语等小语种选修课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等公选课,包括聘请企业高级主管开设企业文化讲座、IT项目管理选修课等。本节仅从强化实践环节这一侧面介绍我们在工程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探索。

1.教学模式概述

苏州大学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昆山软件园毗邻,周边IT企业众多,其中苏州工业园区55%的企业为IT企业。苏州工业园区下属的国际科技园现有企业240多家,80%为IT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和IC设计。苏州大学在多年教学中,结合地方特色,总结出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注重计算机专业人才基本理论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采取“理论―实践―理论”循环教学模式,既注重理论教学中各门课程的相互衔接,同时将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论文设计看成一个整体,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仅学到某门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某种具体的开发手段,更能全面掌握整个课程体系和开发过程。实践教学中,我们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设计了从“单元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实习基地―毕业设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同时,我们与企业密切联系,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的新模式。

2.主动适应IT企业需求,定制企业需求的培养方案

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市的IT企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其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跟踪IT企业的发展,分析其人才需求状况,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目前许多高校培养的本科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这一现状,苏州大学与苏州市各相关企业联合成立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苏州大学IT专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指导与支持。同时,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还不定期地给计算机专业学生举行技术讲座及前沿知识讲座,并与教师进行座谈,共同商讨有关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不仅为学生、教师打开了了解市场的窗口,同时也为企业和学校架起了人才需求的桥梁,从而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定制化培养。

3.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设计能力

在专业实验教学模式上,改变原有实验课中传统实验多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少、验证性实验多而创新实验少、实验手段上采用传统测试技术多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少的状况,建立了新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把有原来固定的实验时间安排改变成灵活的实验时间安排,把原来封闭的实验项目改变成支持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把原来的成批实验方式改变为满足学生个性化要求的实验方式。针对专业特点,可分设计算机硬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多媒体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以培养学生专长。

4.建立创新实验室,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室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经。目前,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摩托罗拉中国有限公司、苏州国芯科技有限公司、紫金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摩托罗拉单片机实验室、江苏省嵌入式软件技术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等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实验室,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同时,学院成立了自己的开放实验室,主要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习成绩优异且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生提供了进行创新性实验的条件,并制定了完善的开放实验室条例,规定了其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

如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必须结成科研小组,采用自主选题、指导教师指定课题或企业提供课题等方式,经开放实验室评审委员会评定后才能进入开放实验室。科研小组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提交课题总结报告或论文。由于开放实验室必须以课题小组形式申报课题,开放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激情,为其成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5.建设加强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有与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因此,应积极引导教师主动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主战场,把专业建设深深根植于生产实践之中。在实践中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们已在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的摩托罗拉、AMD、罗技、旺宏等世界知名IT企业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与实习基地,并与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昆山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实习基地。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学,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将企业实习划分成三个阶段。一是认知实习,时间一般为一周,主要让学生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以及当前流行的开发工具和软硬件平台。二是暑期社会实践,时间为50天,主要让学生利用暑假深入企业,参与企业的一些小型项目或一些模块的开发,甚至是文档的整理工作,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到底能如何运用,并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实际项目开发的能力。三是毕业实习,时间为一学期,主要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较为完整的项目开发,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具备独立胜任项目开发与设计的能力。

在实习基地建设中,应注重学生管理与质量监控。以毕业设计为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毕业设计的规章制度,如毕业设计计划、毕业设计选题原则与类型、毕业设计的步骤、校外毕业设计试行办法等条例,并发放企业严格执行。对于安排毕业实习生多的企业,我们还专门安排指导教师长驻企业,从而确保了毕业设计和论文的质量。

3 结束语

强化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近几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江苏省程序设计及网页设计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也始终在98%以上,人才就业面也非常广。目前,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在扩大实习基地范围的同时,更加注重实习基地的内涵建设,如开展“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IT人才”这一课题研究,希望通过IT企业教学指导委员会、IT企业联盟等松耦型校企合作模式和共建创新实验中心、实习基地等紧密型校企合作模式等方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既达到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也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本文获得“2005年全国青年教师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建军.IT业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通信信息报,2004,6

2.李晓明.陈平等.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计算机教育,2004,8:11~18

3.马殿富等.明确定位,培养高质量人才.计算机教育,2004,8:44~50

第5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转专业;质量保障;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127-04

一、 引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目前,很多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其想法受家长、亲友及中学教师的影响,进到大学后才真正有机会了解各学科专业的特点,才有精力认真思考个性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匹配性。

关于大学生转专业的规定和政策已有不少相关的研究。2001 年清华大学开始进行本科生转系工作改革试点,并逐渐构建了转专业辅导的理论框架与模型,而且提升了转专业辅导的专业水平,不仅形成了转专业辅导的长效机制[1],也对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和决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2]但是面对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培养方案认定,以及他们进入新专业后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在读一年级或者二年级符合转专业条件的本科生可以申请转专业学习。5年来,申请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达百人以上。经科学选拔,计算机系共接收了转专业学生80余人。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计算机专业的热度在学生中逐渐升温,这同时带来的是转专业学生的需求逐年攀升。为了适应行业发展和学生培养需求,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逐渐加大转系的接收和管理力度。201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机系接收转系学生24人,占全年级人数的19%。以往接收转专业学生时会出现的很多问题,如选拔环节考查项单一,培养方案认定原则不灵活,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迟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等,这些问题都反映出传统的作法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了吸引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的同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履行把这些有志之士培养成真正的国家栋梁的职责,计算机系一直在积极探索转专业学生的志趣培养途径及质量保障机制。近年来,计算机系从全方位把好选拔关,到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提高培养的灵活性,再到院系主导、及早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开启计算人生的挑战,到最后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因材施教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近5年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绩、学术研究、毕业去向的数据对比,结果表明:转专业学生与通^高考招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专业进行学习的学生相比,各方面发展势头明显,整体上提高了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转专业学生的选拔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大学校园中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也随之火爆起来。从清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就不断通过电话、面对面等方式接待拟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和家长的咨询。这些咨询来自理工科的各个院系。面对迥然不同的学生情况,选拔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学生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最合适?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把好选拔是将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的关键。计算机系通过加强选拔机制的管理,保障了转入学生的质量。近3年的毕业生数据显示,通过转专业选拔接收的学生100%在毕业当年就取得了学位。

(一)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核

清华大学大多数理工类学科的培养方案实行大类培养,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根本,即要求低年级学生必修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课程作为学科基础环节。计算机系在接收转专业学生时十分注重这部分成绩的比重。数学思维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必需的学科基本功,而优秀的英语基础则是学生未来让自己迈向国际舞台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些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奠定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科基础,同时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高低的方式之一。

(二)关注学生的专业潜能

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计算机系很重视学生在转入计算机专业之前是否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注重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动手编程能力的考查,同样,与人协作的能力也是考查的重点。计算机系要求学生要夯实专业基础。几年管理工作经验表明,大学二年级转入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最好是降级修读,打好程序训练的基础。近几年的数据也显示,90%的学生在转专业降级修读后,会以更成熟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日后在专业发展方面的不俗表现也证明,他们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三)注重全面素质的考核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保障正常学业的前提,而有责任心、敢于担当同样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品质。计算机系在选拔转专业学生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查,其中心理素质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另外,沟通表达、对外交流、组织协调等综合素养也是考查时会涉及的,尤其是对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的学生,这方面的考查则是重点。2013年一位来自其他专业的学生向计算机系申请转系,当时面试小组专家一致认为其与人沟通的方式偏激,当时就没有接收该生。接下来的一年,该生修读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并且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钻研。2014年他继续申请转入计算机专业,虽然面试专家仍然对其心理健康问题存疑,但却被该生对计算机领域的执著所感动,破例接收了该生。可是一年多来,尽管计算机系在管理的各个方面对该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该生的想法和作法仍旧很偏执,不愿意与人沟通合作。

(四)避免学生选择转专业的盲目性

清华大学设有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聘请了资深的专家咨询师(教师)和朋辈咨询师(学长)。这些咨询师来自各院系,他们可以协助有转专业想法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也可以据此帮助学生设计合理的未来规划。对于每一位想转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系都会要求他们到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预约咨询,从科学手段上杜绝学生因冲动做出不正确的选择。

在课程教育方面,通识教育有利于减少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通识教育的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不同专业领域的广博知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专业。通识教训能够帮助学生在做出转专业决定时,找到理性与兴趣之间的平衡。计算机系面向非本专业学生开设了多门计算机通识课程及新生研讨课,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新领域,对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能力做出正确的预估,如计算科学与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学习计算机学科将来可能进入怎样的职业,完成什么样的工作。

在转专业操作流程中,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也会向学生分析转专业带来的风险,如降级学习、延期毕业、额外的学业负担、陌生的新环境等,使学生能够预先做好心理准备。最后的转专业面试环节,面试组专家认真完成对上述各项专业要求的考核。计算机系面试专家由下列人员组成:工作在一线的教研系列的教师,系负责教学工作的主管和教师,系学生工作主管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同时也包括负责心理测试的教师。专家们对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素质进行全方位的把关。通过对学生言语、行为的判断随机设置考查的问题,从而了解该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计算机系对学生的全面考查,目的是使真正对计算机专业有兴趣,同时又具有能力在短时间内适应新专业带来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开启计算生之旅

通过专业选拔,顺利进入计算机系的学生开始面临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的问题。

在面临转专业的后续效应时,单靠W生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改变生活勇气的自我适应显然是不够的,来自院系的保障力量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系的责任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在计算机专业学习的机会,还需要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兴趣点,建立自信;同时,还要对转专业的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因此,院系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十分必要。

(一)及时解决学生对专业的疑惑,增强专业的认同感

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负责解答和协调学生对新专业和管理上的各种疑惑,对刚刚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组织专业培训,由系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特色、发展前景、课程设置,并提出专业素质要求等。针对那些对特定计算机方向有疑问的学生,教学办公室负责协调在该领域工作的教师进行解惑。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认同感的增强是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二)在管理方面确保学生尽早融入新的集体

班主任、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角色最稳定的群体,是与学生进行心与心沟通的长者或朋辈,是学生最“亲”的朋友、最可依赖的人。对于初入计算机系的学生,系里要求班主任、辅导员采取与学生逐个谈话的方式,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专长,参考当前各行政班的差异,将转入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行政班,同时发挥班委会的作用,对转入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帮扶活动,使其尽快融入新集体。班主任、辅导员重点关注学生进入新专业后因学习、环境改变而出现的焦虑情况,并对出现的情况及早采取措施。

计算机系积极向学校宿舍管理部门申请,尽量让转专业学生的宿舍与新同学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使信息传递更畅通,还可以减少转入学生的孤独感,这对转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生活适应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翔实的选课指导

转专业学生进入新专业后,要学习本年度的课程,还要补修之前缺少的课程。以往学校在排课时并未考虑这些特殊学生需要补修课程的事情,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后造成教务管理部门和学生本人都很被动。为了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系里总结了教训,从2014年开始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在制定各年级开课计划及排课任务时,专业必修课程跨三个年级统一协调,同时兼顾,尽量错开时间排课,以保证学生能按部就班完成培养方案的必修环节。第二是利用目前计算机系很多专业基础课开设多课堂的优势,各个课堂排定上课时间时尽量不重合。两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措施基本能保证转入学生顺利选课,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所缺课程。

(四)发挥导引教师和交流学友的作用

根据经验,刚进入新专业的学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心理方面。由于转专业后学习任务加重,学生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心理压力过大、焦虑、急躁等情况,情绪问题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第二是人际关系问题。一些学生因性格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主动交流,所以很难融入新的班集体,造成专业适应障碍。

系里通过与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反复沟通,借鉴学习与发展中心的成功案例,邀请系里资深的教师作为导引教师,同时邀请高年级计算机系的学长作为交流学友,由他们带着学生一起理清计算机专业不同年级可能面临的问题,并介绍如何查漏补缺,合理发挥优势特长,使之能尽快融入新集体生活。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人生规划和生涯规划,制订个人计划,确定学习进程。交流学友作为同龄人,与转入的学生心理距离更近,沟通起来更通畅,能够在转入学生遇见学习、人际交往和生活问题的时候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因材施教和志趣培养

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科方向,其背景不同,每位学生转入前已修课程内容不同,对计算机学科各研究方向所展现出的兴趣和热情也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在转专业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确认了自己的兴趣后才决定转专业的,他们应该具有接受挑战的信心和勇力。为了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动力,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强化的同时能因材施教。

(一)制定针对个人的培养方案

全面的、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有着指引作用,对设定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成效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以尊重学生个人意愿为前提,以专业培养方案为依据,组织教学组教师负责为学生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即将学生转专业前修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与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进行课程或学分认定,原专业的必修课程或必修学分尽可能地认定为新专业选修课程或学分,尽量减轻学生补修课程的门数。虽然课程替代环节的灵活把握在管理上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尤其是毕业时的资格审查要针对个体来完成,但这确实减轻了转入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使他们的专业学习更从容。

(二)利用MOOC平台,弥补知识点

2013年5月,清华大学正式加盟大规模在线教育 MOOC的edX平台,并于9月正式全球首个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与传统的在线教育相比,MOOC不是传统的教师讲课,而是通过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学习体验、师生互动等环节完整地在线实现,形成一种更加交互、基于群体行为的学习模式。在线学习的优势在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2014年发表的《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一文中,对照当前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实施的培养方案,将方案内的课程映射到MOOC 平台,包括Coursera平台、edX 平台以及Udacity 平台,发现方案中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在几大MOOC 平台中找到对应的开放式课程。基于此,计算机系要求转入本专业的学生在课余及放假时间,利用MOOC平台上全球优质教师资源和优质课程资源,补齐欠缺的知识点,及早跟上教学计划的进度。

(三)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方面的大师讲座

对于转入计算机系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对专业的认同感很强,系里自然有责任利用教师和学术资源,为他们注入“计算人生”的原动力。计算机系经常组织校内的学术名师,校外的业界成功人士到课堂为学生演讲,系里鼓励转专业的学生尽量去参加这样的讨论。这能让学生扩大专业知识的视野,领略大师的人格魅力,也能他们体会那种促使名师们孜孜不倦研究和创新的精神内核。

(四)组织学生与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对于转专业的大学生,刚进入新专业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热情及学习的积极性,但进入高年级后,其专业承诺往往出现递减趋势。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系里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系“学术新星计划”、“SRT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一线青年教师的优势。系教学办公室负责搭建师生面对面沟通的平台,选择学术造诣优秀、对学生人格及学问培养有热情的一线青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通过研讨会及报告会的形式,由这些指导教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转专业学生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师生据此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这样的零距离接触,转专业的学生能亲身感受教师对学术一丝不苟的精神及优秀的人格,并从中找到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微妙互动,共生共长”,师生间产生学术互动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热情和兴趣,进而挖掘其创新的潜质。据统计,2015届毕业的转专业学生中,80%的学生是通过参加上述学术活动找到了指导教师,及早确定了自己未来的深造和就业方向。这其中30%的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在清华大学攻读研究生。这些学生很多在大学本科期间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发表了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实时关注学生培养进程

“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计算机系承担着把这些对计算机专业寄予无限希望的学子培养成才的重任。作为教务管理部门,计算机系教学办公室有义务为系里“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做好服务,其必须实时关注转入学生的培养过程,把好教务管理关,及时纠正或提醒教师和学生可能疏漏的环节。

(六)建立反馈机制

大学生转专业政策是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教育部遵循学生培养的规律、弥补高校招录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有效的举措。同样,教育改革是一个闭环,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以便管理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时俱进,适应改革的要求。近几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也在逐步尝试扩大接收转专业人数规模,教学办公室联合指导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建立了转入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反馈机制,对学生转前、转后的整体情况,包括成绩变化趋势,班级、社会活动参与度,科研投入情况,毕业去向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合理依据。

五、结语

5年来,计算机系在转专业学生培养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选拔、培育、专业强化及因材施教、建立反馈机制的管理办法。以2014届毕业生为例,转入计算机专业的11名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成绩排名较原专业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毕业前全系学生成绩排名中,前10位的学生有4名为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这些转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55%参与了国际交流项目,80%参与了学术研究。另外,46%的转专业学生毕业后被选拔到国外继续深造,37%的转专业大学生留在国内攻读研究生,继续自己的人生之路。转专业制度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我们希望从管理的角度将日后的工作继续做细做实,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专业教育培养体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 孙茂松,薛宇飞.以MOOC 支撑一个完整的高水平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一种现实可能性[J].计算机教育,2014(21).

第6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十九条中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Ⅲ。然而,社会仍存在“毕业生难找对口工作,用人单位难找优秀人才”的现象。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提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连续两年成为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究其原因,并非社会不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一些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重基础理论,轻实践操作;强调知识学习,忽视开拓创新,最终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造成用人单位与学生无法有效对接的尴尬局面。

1 “DIY”培养理念的含义

计算机专业实践性要求非常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培养他们的开发能力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DIY”(Do It Yourself)的培养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从做中学,重视学生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兴趣驱动一实践贯通一强化能力”这条主线,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指导教师则根据知识更新、学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情况,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以适应情况变化。“DIY”培养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模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

2 “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2.1 重建课程体系,紧跟专业前沿

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节奏快,学生往往对流行的技术倍感兴趣。如果一直沿用陈旧的课程体系,与专业前沿技术脱节,那么人才培养将成为空话,因此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对现有课程体系中不适应时展的部分进行大力改革,聘请国内外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为顾问,以科研一线教师、教学骨干为核心,成立课程体系建设专家组,负责课程体系的制订与改革;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教学研讨会,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系列教学改革研讨会,吸收国内外计算机教育一流高校及优秀地方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省情、校情对培养计划及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修订,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与配套教材;在现有经典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专业发展趋势与最新前沿技术,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教学与应用协调的课程群。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好“软”怕“硬”、选课随意性大、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等切实问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创新:从基础课抓起,通过“DIY”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计算机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新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1个平台、3个层次、4个方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1)1个平台。

以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平台,学生通过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均分别设置至少2周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2)3个层次。

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应用的培养思路,将课程设置为“3个层次”的课程群,即基础应用性课程、专业能力性课程、专业创新性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新技术应用能力、实际开发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同时结合当前计算机技术热点,将前沿技术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计划,开设Android操作系统原理及应用开发、多核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NesC编程论、物联网与Web服务、脑机接口系统概论等多门新课程,使学生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和热点技术。

3)4个方向。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分为4个方向,分别是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计算机视觉、认知与计算。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进行系统学习,从而避免没有目标、胡乱选课的现象通过这种“菜单式”模块化专业方向的学习,学生对该专业相关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1)嵌入式系统,着重培养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和设计能力。

(2)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学习物联网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开发与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基本训练,着重培养开发、应用与管理物联网系统的能力。

(3)计算机视觉,着重培养智能视觉处理能力以及嵌入式视觉开发和设计能力。

(4)认知与计算,着重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软硬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2 提供先进平台,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由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力一面有机组成。校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工程训练与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到院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完成工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实习等。

1)依据“DIY”理念,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依托自主研发的在线学习与测评系统(HD Online Judge),该系统全天候地向全球免费开放,能实时评判和反馈学生提交的作业,按照一定规则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自动排名,以营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DIY”contest功能允许学生创建自己的在线比赛这种“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习竞赛互为促进”的教学模式广受学生欢迎,2011年注册用户提交量逾180万次,超过国内所有高校的同类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其次,在专业培养中突出硬件特色,对于计算机组成原理、系统可编程单片机等课程实验,研制多种灵活的、高性价比的学习板(如 Startkit),鼓励学生将实验带回宿舍,以弥补实验室教学的不足,实现随时 随地学习。

最后对于软件实训类课程,搭建一个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实训平台,主要用于软件工程和项目的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等)在异地运行大型软件,进行大型软件项目的分析、设计与实现。

这些先进的实践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协同开发,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利用地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实训基地。

在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训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为此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与Sun公司、阿里巴巴、天堂软件、浙大网新等15家高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美国WinRiver公司联合建立Vxworks联合实验室与培训中心、与美国Google公司联合建立谷歌Android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还开设若干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将其先进的嵌入式技术融入原有的嵌入式课程体系中,利用公司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帮助学生掌握基于英特尔凌动TM嵌入式平台的研发技能,为培养出具有竞争实力、掌握先进技术、满足时展需求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2.3 实施创新工程,鼓励参与竞赛

1)推行创新性实验项目,实行创新能力学分制度。

鼓励学生进实验室,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设立本科生创新计划项目,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措施可以为各类学科竞赛奠定广泛的基础。教师应鼓励有一定实践和项目经验的学生自发组团,参与各类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学生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在项目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提升整体能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2010年起将创新能力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创新能力学分实施细则》。本科生参加院系及校级以上的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学科竞赛、撰写学术论文等,若取得标志性的科技成果、获得各类资格等级证书或竞赛奖励,均可得到一定的创新能力学分。

2)构建各类竞赛体系,引导激励多管齐下。

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竞赛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以科技竞赛为抓手,建立各种竞赛组织、集训、选拔的长效机制,开设与竞赛配套的全校性任选课,组建ACM协会、电脑硬件协会,扩大竞赛的影响面,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良性发展。

根据各项竞赛激励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等级的学生给予成绩、学分和物质3种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绩效奖励和课时补贴,调动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院范围内形成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

2.4 严把教学环节,保障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管理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借鉴其过程化管理、按要素评估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组织机构健全、职责分工明确、教学目标清晰、考核手段健全、过程管理严格、档案记录详实、定期总结讲评的专业管理模式,实现了教学管理从经验型向科学化的转变。

1)教学质量环节控制。

教学质量环节控制通过3个方面实现:制订严格的教学质量标准,如开课制度、新教师培养制度、教学事故认定制度等,每门课程均按照课程大纲规定作业批改量、自学课时数、答疑次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按照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终成绩综合给出;期末由教师上交学生成绩册、课程小结表和试卷分析表并由教务部门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教学质量过程控制。

除了教务处的相关规定外,作为过程控制的相关制度必不可少,包括设立教学督察与指导制度,按课程领域对所有课程进行动态跟踪,在新教师的岗前培训、课程组教学研讨、专业班主任配备等方面均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在毕业设计从开题到答辩结束的全过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均参与指导、审核、检查,指导教师负责每个学生的毕业设计整体质量,各答辩小组负责论文评阅、系统验收和演讲答辩打分,保证毕业调设计质量。

3)教学评估检查控制。

通过社会评价、教师之间互评、督导小组不定期检查、学评教4个方面综合展开,多方面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现全面、公平、公正的原则。

4)质量信息反馈控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定期调查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对学院教学工作的满意度,尤其对于用人单位,学院通常会请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并给出建议,然后采用一些企业提出的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改革成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大胆探索,扎实推进计算机专业“DIY”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

(1)改革成果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已经辐射到全省众多高校,起到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10个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现又成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程项目;计算机组成原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

(2)学生在ACM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智能汽车等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2011年院代表队成功进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球总决赛,与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国际一流学校的学生同场竞技,并且凭借全场最快解出E题的优异表现获得UPE单项奖;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预选赛(第34届、35届)中获得各类奖项72个;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4项二等奖;2010年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中获得3项全国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中获得1项二等奖;在2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3项二等奖;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 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3项个国三等奖,17项省级奖;省新苗计划立项10项

(3)毕业生具有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就业率连年达到97%以上。毕业生被众多知名IT企业录用,如阿里巴巴、百度、网易、腾讯、华为、华三、思科、网讯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50强”称号

4 结语

第7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以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突出特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何老师一贯坚持先育人,再教书,持之以恒,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讲台,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职责。他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善于因材施教,师生互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优秀、专业基础扎实、善于团结协作、社会成绩斐然的卓越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而这位声名远播的教学名师在获得莘莘学子们的爱戴和信任后,依旧保持着虚怀若谷和终身学习的大师品格。

本期名师讲堂栏目,让我们走近真诚热情、朴实无华的何钦铭教授,去体会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教学经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分享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何钦铭,1965年6月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5年、1988年、2000年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系)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党委书记。目前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多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第8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改措施

1.引言

安徽新华学院的计算机教育分为计算机专业教育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目前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约占总人数的90%之多,他们只需要接受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只有占总人数10%不到的学生接受相对全面的计算机专业教育。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目前大学生入校时的计算机水平已不再是零起点。据对我校最近一届学生问卷调查显示,除了一些来自边远山区或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外,绝大部分高中毕业生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计算机,但他们使用计算机主要局限于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因此,我校大学一年级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针对专科)、《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针对本科)仍然处于扫盲和打基础阶段。但这种计算机扫盲教育已不同于以前,增加计算机入门课程的内容和深度时不我待,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要将深层次的道理诠释给学生。目前我们教研室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打好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

2.教改措施

目前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不仅是学知识、传技能,更应注重学生如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有效地学习,如何有激情和好奇心地学习,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如何喜欢别人,如何形成很好的修养被别人喜欢,同时也要训练学生的左右脑,不仅要有严密的数学推理能力,而且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2.1改革课程设置。

为了达到以上教育目标,安徽新华学院是将本专科分开,本科又根据一类学科进行分类,专科所有专业统一开设《计算机文化基础》;本科专业分为理工类、文管药艺两类,针对这两种类型,均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分两学期开设,分别放在大学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学期学习“程序设计”,第二学期的程序设计则根据专业的不同而不同,理工类专业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文管药艺专业学习VisualBasic程序设计。同时根据各个专业的需求不同,实施“计算机公共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专业结合应用”的教学结构,在完成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后,还将开设针对各个专业的其他计算机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专业化的教育需求。

2.2改革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学生已经有计算机使用基础,像上网、QQ聊天、简单文字处理等内容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熟练掌握,即使没有学过的学生也很容易通过自学掌握,没有必要再花时间讲解。而有些内容学生们自以为容易,却无法很好地掌握,如文件夹的操作、格式工具刷的使用等,这些就应该仔细讲解。对于那些学生根本不重视,但又特别重要的内容,老师则要更加关注。为了更好地规范教学内容,我校不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而且编写了符合我校实际的自编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

2.3改革考评方式。

我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行以证代考的考评制度。专科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文化基础》后,必须参加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一级考试成绩即作为他们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本科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应用基础与程序设计》后,必须参加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二级考试成绩即作为他们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对于本专科学生都要求他们必须拿到相应等级考试证书,如果学生没有拿到规定的证书,则不能顺利毕业。

2.4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执行开放式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为依存条件,实验教学在整个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认真做好实验教学才能使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做到“授人以渔”。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教学体系,要为每一位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大学生提供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以造就真正的应用型本专科人才。

3.结语

著名的市场经济理论奠基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提出用供求关系这只无形的手来自动调节市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体系也存在这样的关系,各专业学生渴望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需求,提供适应现代需求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体系就是供应。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度迅猛发展,迫使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探索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为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网站.http:///.

第9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据结构;精品课程;课程建设;课程教学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新理念的体现,是新时代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是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2]。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利用,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大的改革[3]。如何正确理解精品课程内涵、探索实现精品课程的科学途径,对确保这一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1]。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4]。通过学习数据结构课程,不仅要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而且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数据结构课程概念多、方法多、逻辑性强、实践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教与学的难度大,其教学水平和效果又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程序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5]。但是许多学生对于数据结构的概念、知识理解不够,思考分析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不少学生反应数据结构是比较难学的一门课[6]。这些年来,我校各级领导对数据结构课程非常重视,加大力度进行组织建设,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组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环节加强以及共享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具体论述如下。

1教学内容的组织

数据结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主要思想是问题求解的理论与方法、抽象和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4]。于是我们将课程内容分为概念表述、构建数据模型、算法设计与实现3个层面,突出数据组织方法与算法的实现技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需求。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方法介绍数据结构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贯穿程序设计的思想观点,引入抽象数据类型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突出构造性思维训练,强化程序抽象能力和数据抽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围绕抽象数据类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观点,从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来讲解教学内容,并贯穿了计算机专业的一些问题求解方法。使用熟悉的C语言作为算法描述语言,便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算法的理解上。通过给出用C语言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方法,使数据结构的表示容易理解。采用定义、存储以及典型算法实现来展开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提高实际的应用能力。

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的时候注意知识点的前后呼应,而不是以简单的流线形式呈现[7]。通过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以前的知识。例如有关排序知识,在程序设计课中已经学习了冒泡排序、选择排序,在数据结构课中又学习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归并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等;这些排序算法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很多地方,学生成绩的排序、大学食堂买饭菜的排队等;同学们在学习新的排序算法的同时可以复习以前的排序算法;还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应用问题中实现各种排序算法,并对它们分析比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的优劣取决于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的能力[8]。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也是筛选和培养一流教学师资队伍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组建了一支由8名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队伍中所有老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年龄呈现梯队结构,其中30岁以下的2人,40岁以上的2人。

本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中不但有主持过多项科研、教研项目的教授,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并配有动手能力强的专职实验教师。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的办法,使青年教师走上主讲教师的岗位,逐步挑起教学重担;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相关领域的师资培训学习、参加科研和教研活动等,逐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们主要选择并推广精选案例(Selected Cases)、扼要讲解(Briefly Explain)、任务驱动(Task-Driven)的教学模式,简称SBT教学模式[9]。

第一步,任课教师在深入钻研数据结构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精心选择教学案例。所选案例既能反映教学内容要表达的思想,又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因此要求教师明确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如何根据问题的需求合理地组织数据,在计算机中有效地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10];通过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的训练,巩固加深对数据结构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第二步,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结合教学案例进行简单扼要地分析讲解,使学生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第三步,任课教师给学生布置具体课外任务,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课外任务来实施教学。其中课外任务的提出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使学生按自己的需求去学习,从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自学能力[12]。

例如在讲解哈夫曼编码的内容时,我们一般先讲一个简单易懂的实例。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哈夫曼树的构造过程以及具体的哈夫曼编码形成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哈夫曼树的存储和哈夫曼编码的存储。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存储结构之后,再结合实例讲解哈夫曼树的构造算法、哈夫曼编码的求解算法。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完成一个求解哈夫曼编码的实例程序,大多数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4加强实践环节

数据结构实验应能达到如下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应用数据结构基本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意识,主要是通过认识数据结构在问题求解中的地位来完成这种认识的建立;训练学生用系统的、规范的观点来进行计算机问题的分析、设计、编码等[13]。

首先,改善实验条件。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更新了计算机专业实验机房;实验所需软件都能在新学期开学之前完成安装调试;每个实验室配备一名维护人员,负责实验室的运行与维护;设备完好率99%以上,实验开出率100%。除了规定的上机实验以外,提倡学生自己课余时间上机练习。为此,学院设有两个开放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对学生免费开放。机房内计算机专业学生身影不断,有的在复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有的在阅读网上的参考资料,有的在下载教师布置的作业,有效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其次,加强实验管理。在开学之初,主讲教师与各班学习委员确认课内上机时间,并通知到每一个学生,实验指导书、教材、习题集同时发到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8个实验项目,实验成绩占30%;所有实验实现1人1组;实验前安排1次答疑;学生上机前必须完成预习,写出完整的源程序,准备好上机步骤和调试数据。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学生提问时,老师给学生一些提示信息,尽量让学生自己将程序调试通过;实验后要交实验报告;教师批改后评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重做。

第三,注重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提高,是培养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搞好课程设计的关键是选好题目与做好课程设计的准备工作。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要和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又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密切相关。通过课程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校级省级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探索等,以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5共享资源的开发

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在课程建设中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建设了精品课程网站。精品课程网站由以下几个部分主成: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课程特

色、申报材料、教学大纲、课件与教案、教学录像、教学论坛等。其中课件与教案就是教师上课使用的课件和教案,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下载,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的学习。任课教师还把自己的实验程序、常见问题分析、习题解答等内容放到网上,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6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在逐步深入,这必将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在今后的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不断扩充新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网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 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2] 李银芳. 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07(1):91-93.

[3] 许坦,石. 精品课程发展现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2007(5):53-56.

[4] 严蔚敏,吴伟民. 数据结构(C语言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 耿国华,王小凤,张德同.“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工程型知识体系研究[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3.

[6] 顾沈明,张建科,李鑫. 数据结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 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1-114.

[7] 刘雪梅,袁文翠,富宇,等.“数据结构”教学模式变迁的若干思考[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35-537.

[8] 耿国华. 数据结构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0-153.

[9] 潘洪军.“精选案例,扼要讲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08(11):55-56.

[10] 王玉峰,刘宝旨,王猛刘,等. 也谈“数据结构”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5):21-23.

[11] 舒坚,刘琳岚,陈斌全,等.“数据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01-404.

[12] 王炳强,张植才. 任务驱动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53.

[13] 李治军,廖明宏,张岩.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教学资源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2):54-56.

Organiz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ourse of Data Structure

GU Shenming, WU Yuanhong, HUANG Haif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