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海的女儿童话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的女儿童话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及物性分析 The Little Mermaid 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一、引言

作家张晓风曾经说过“如果有人5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温馨;如果有人15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银灿;如果有人25岁了还没有品读过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辉碧;如果有人35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那么她的壮年少了一种丰饶;如果有人45岁了还没有思考过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点沉郁;如果有人55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远”。自诞生以来,安徒生童话便声名远播,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其故事不分年龄,超越文化,深受读者的喜爱。通过其独特的语言,安徒生童话为读者带来了丰富的幻想、天真烂漫的构思和朴素的幽默感。而其中的名篇《海的女儿》(The Little Mermaid)更是值得读者细细品读。

为了更好的品味安徒生童话,同时清晰的了解其语言所承担的功能,不仅需要理解故事的内容,更加需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本文首先对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和童话体裁做了简要介绍,接着通过这一理论对安徒生童话名篇《海的女儿》中的部分节选进行了及物性分析,试图据此找出作者运用此类方法进行写作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理解故事的意义。

二、及物性理论

韩礼德(1970)将语言的元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以及语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而其中概念元功能又分为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韩礼德通过及物性系统将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a process of doing)。心理过程表示“感觉”(perception)、“反应”(reaction)和“认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动的过程(a process of sensing)。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之间处于何种关系的过程(a process of being)。可分为“归属”(attributive)和“识别”(identifying)两类。行为过程是诸如呼吸、咳嗽、叹息、做梦、哭笑等生理活动过程(a process of behaving)。言语过程是通过讲话交流信息的过程(a process of saying)。存在过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过程(a process of existing)。

三、有关童话故事The Little Mermaid

童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故事情节往往是虚构的。因为其主要读者为儿童,童话的语言往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本文主要通过对童话故事及物性分析,试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童话故事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以此更加清楚的表明童话是如何充分运用语言的特色来吸引读者,尤其是儿童。

本文分析部分节选自安徒生童话中的名篇《海的女儿》的。从小美人鱼放弃了杀死王子自救,跳入海里、逐渐化为泡沫开始,到故事的结局,最终小美人鱼得到了获得不灭灵魂的一次机会。

四、对童话故事The Little Mermaid节选部分的及物性分析

在节选的这部分故事中,尽管字数不足千字,但作者为了表达出小美人鱼为爱牺牲,善良美好的心灵,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进行细腻多方位的描写。本文通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分析,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达到其写作想表达的意图的。

根据韩礼德的及物性理论分析,节选段落中,物质过程出现了26次,心理过程出现了17次,关系过程出现了14次,行为过程出现了9次,言语过程出现了3次,存在过程出现了3次。

物质过程本身一般由动态动词来表示,“动作者”(Actor,即逻辑上的主语)和动作的“目标”(Goal,即逻辑上的直接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表示。在节选段落中出现的26次物质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既有动作者,又有目标。如:

We carry the perfume.

Actor Process Goal

另一类是只有动作者,而没有目标。如:

She bent down.

Actor Process

通过分析这些含有物质过程的句子,可以看到动作者大多为故事的主人公,小美人鱼。因为物质过程用以描述客观事物的情况,客观的反应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状况。因此,作者运用大量的物质过程来生动的向我们展示故事情节的一步步推进。

心理过程一般有两个参与者,心理活动的主体,“感知者”(Senser)和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节选段中一共出现了17处,如:

She looked at the sky.

Senser Process Phenomenon

同样,节选段中心理过程的感知者大多数都是小美人鱼。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作者通过小美人鱼的心理活动细腻的描写,向读者清晰深刻地展示其善良美好的心灵品质。

关系过程可以被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如:

The water turned red.

arrier Process Attribute

关系过程重视物体之间的联系和物体所处的环境以及物体的性质特征。此类过程在节选段落中多为说明物质的属性,其比重占到总体过程的19%,也说明了童话故事中对风景、人物特色细致的描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它可以更好的提供让读者发挥想象的信息。

行为过程一般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Behaver)。在此节选的段落中,一共出现了9次,占总体的13%。如:

We shed tears of sorrow.

Behaver Process

参与言语过程的有“‘讲话者”(Sayer)、“受话者”(Receiver)和“讲话内容”(Verbiage)。节选段落中一共出现了3次。如下:

“Where am I?” asked she.

Verbiage Process Sayer

存在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存在物”(Existent)。同样,节选段落中一共出现3次。如下:

She was in his thoughts.

There are children.

On the power of another hangs her external destiny.

在这三句中,存在物分别为she, children, her external destiny。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在所有过程中占据比例较大,而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相对比例较小。这与韩礼德的理论相一致。根据韩礼德的理论,在这六种过程中,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用的较多,所以也是主要过程。而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则是次要过程。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节选部分的及物性分析,可以使读者更加清晰的看到故事是如何通过其独有的语言特色来使读者身临其境,引发共鸣的。首先,通过对文本的及物性分析,得出了整个文本中各类过程的运用情况。然后,又对此作出解释,试图找出作者运用此类写作方法的原因。在鉴赏名作的同时也给予将来的写作一些启示。因此,运用及物性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语言的角度,对文章有个更加清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第2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 婴幼儿童话故事;幼儿成长;价值功

童话是儿童文学中历史最悠久的体裁之一,也是最富儿童特点,最受小读者,特别是低龄儿童欢迎的文学形式。婴幼儿童话则是童话中比较浅近、适合于幼儿听赏的作品。

婴幼儿童话的幻想契合现实生活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他们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思维方式协调一致,总是洋溢着幼儿的游戏精神。婴幼儿童话常用拟人、夸张和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单纯明快、富有童趣的叙述方式建构情节、、描摹环境,为孩子们创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艺术世界,让孩子们淌洋其间,在尽情享受故事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童话故事的滋养,从而实现婴幼儿童话故事的育儿价值。婴幼儿童话故事的育儿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想象和幻想

童话故事中的种种想象和幻想,都植于现实,却高于现实,是对生活的一种折射。幼儿也许不能完全理解其中内容,但是对他们的想象和幻想等思维能力是一种训练和锻炼。当幼儿游历于童话的王国,与小鹿、小乌龟、小老鼠或小公主、小王子等可爱的形象进行着心灵的互动时,他们所产生的精神活动是全身心的,并由此共同展开神奇的想象和幻想旅程。

二、愉悦孩子性情,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在婴幼儿童话故事作品中,美丽动人的白雪公主、青蛙王子、拇指姑娘、年轻的巨人、海的女儿、丑小鸭、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憨态可掬的三只小猪、温和善良的小兔灰灰、凶狠残暴的大灰狼等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小朋友,牵动着他们的心,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世界的奇妙,生活的多彩多姿,让快乐和热情陪伴着孩子成长。

三、养成孩子听说习惯,提高幼儿的听、说等语言能力

当成人绘声绘色讲述童话故事时,孩子们总会认真倾听,不仅会养成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而且还会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学习积累词汇,理解词语、运用语言。这样,不单单孩子们语言方面会有很大提高,同时也为他们将来学习语文奠定基础。孩子在亲子交流中的赞赏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语言表达的乐趣。

四、丰富孩子知识经验,增强幼儿的记忆能力

《神笔马良》中马良的神笔,《牛郎织女》中牛郎和织女的忠贞爱情,《长袜子皮皮》中皮皮的大力气,《小飞侠》中的神秘岛……这些童话故事深深地印在了幼儿的脑海中,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忘记。既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经验,又激发了他们对更多故事和内容的兴趣,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记忆。

五、培养幼儿的美感,提升审美能力

充盈于童话故事中代表勇敢、坚韧、乐观、机智精神的形象总能让孩子们充满敬佩之情,故事中美丽的环境景色让孩子们向往,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激发孩子的好奇;即便是童话中有反面的人物形象,有曲折和惊险的历程,但故事的结局大都是圆满的,正义战胜了邪恶,坏人受到惩罚,善良的人们拥有了财富和幸福。这样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既培养了孩子的美感,是非观念,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丑小鸭》中的主人公渴望理解、渴望辉煌,而艰难坎坷、冷漠无情在磨灭她的渴望,然而她忍耐着、憧憬着,不消减自己生存和发展,奋进和酬志的勇气。

六、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建立初步的道德认识

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整个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不良品德若不注意防微杜渐,长大了就会越陷越深。而童话故事涵摄着丰富的道德自律和利他精神,如克制一己之欲求,善良无私、重义轻利、宽以待人、必要时舍己为人等。这在话童话故事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也最为动人,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颇能陶冶、启发、引导、鼓舞当代儿童摆脱不良品德的有害影响,朝着健康的道德人格发展。如给孩子讲小山羊不听妈妈的话,差点被恶狼吃掉的《不听话的小山羊》,则能启迪孩子改变任性的不良习惯。英国童话《金河王》颂扬了助人为乐的好思想。童话《万里寻母记》写了马尔可和妈妈的母子之爱,体现出马尔可对妈妈的热爱以及他的顽强、勇敢。一部部童话作品既丰富了孩子的情感体验,又让幼儿初步懂得什么是好与坏、善与恶,真与假,从而初步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在日积月累中渐渐养成正确的是非意识,道德意识,并自觉养成正确的言行。

总之, 婴幼儿童话故事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等起着积极作用。成人应科学选择内容和形式皆美的童话作品,充分发挥童话故事的育儿价值,在引导孩子欣赏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实现愉悦孩子性情,陶冶孩子情操,激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孩子大胆的思维和想象,发展孩子的语言,培养孩子审美情感,提升孩子的审美水平,帮助孩子顺利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李莹、肖育林:《学前儿童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杨旦云:素质教育背景下童话的功能和意义,《语文学刊》,2005年第8期。

[3]王中华:童话:儿童诚信教育的新途径,《教育与管理》,2006年7月15日。

[4]魏顺枝:童话对当代儿童的教育作用初探,《科学之友》,2009年3月(08)。

[5]史爱华:童话与幼儿的成长,《早期教育》,2005年11月。

第3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现在,就让我为你们介绍一本好书吧。

这本书的名字叫《儿童文学》,它共分成“文学佳作""青春纪实”“异域文学”“诗歌雨花”几个部分,虽然是文学,但透过它,我仍然了解了中国的古往今来喝国外的风土人情。也正式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老师的伟大,妈妈的辛劳,文豪们的幽默风趣,勇士们的临危不惧。

生动的童话故事和诗歌则把我带入了梦幻般的世界,总是让我流连忘返,让我受到深深的启迪。

第4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安徒生出生在欧登赛城的贫民窟。父亲是一名鞋匠,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母亲是一名洗衣妇,虽然没受过教育并且迷信,却引导安徒生进入了民间传说的世界。

    他的父亲以修鞋为生,干活虽然很累,但他并没有忽略自己的孩子。他常常在干完活后,领着安徒生去散步,一边走在小路上,一边给他讲欧登王城堡的故事,讲自己小时候吃的苦头,讲那些穷苦人的故事。小安徒生总是仰着脖子睁大眼睛,专注地听父亲那些或者有趣或者凄惨的故事,并为他们高兴和难过。

    父亲深深明白穷苦的家庭不能给儿子提供什么好的玩具,看着小安徒生天真渴求的眼睛,他常常感到很内疚。有一天,他在做活时剩下了一块木头,顿时想到--可以给孩子做些小玩意啊!他找来工具,又刨又砍又削,然后尽力地精雕细琢一番,花了好一番功夫,几个虽然粗糙却有趣的木偶就这样问世了!小安徒生看了,激动得手舞足蹈。父亲对他说:还可以把他们弄得更有趣一些啊!你去跟妈妈要点她用不着的零碎布片来,咱们给这些木偶缝制几件衣服穿,好不好?

    小安徒生听了,拍手叫道:好啊好啊!我这就去!他兴冲冲地跑到妈妈那儿去,在妈妈的帮助下,笨手笨脚地给小木偶们各自缝了一套衣服,并且细心地替他们穿好。父亲又对他说:你看看,他们像不像几个演员?咱们玩演戏的游戏怎么样?他找来一张桌子当做舞台,找来妈妈的头巾当幕布,还找来一本名叫《荷尔堡》的戏剧故事书做剧本,就这样,父子两人兴高采烈地演起戏来。他们头碰头地背台词,争执着该用什么样的表情和动作,简直把自己当作了专业演员一样。爸爸滑稽的动作把小安徒生逗笑得东倒西歪,根本演不下去了!妈妈这时也情不自禁放下手里的活,来当他们的观众。隔壁的邻居们也被吸引来了,都笑这爷俩真是疯了!

第5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我女儿4岁,她老说自己是帅哥、是奥特曼,就连平时穿衣服也要穿男孩子的,这让我很是头痛,害怕她长大以后会是男孩子一样的性格。我怎么才能改掉她的坏习惯呢?

另外,她在家里很活泼,可在幼儿园却不喜欢说话,见到陌生人更是沉默。我是一个单亲妈妈,孩子这样让我很担心,您能帮帮我吗?

无奈的妈妈:丁洁

丁洁:您好!

首先,对一个4岁女孩的偏好我们尽量不要用“坏习惯”来定义好吗?好与坏的标准是我们成人世界的界定,有时并不适用于孩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可能会怎么想?

一、我这样难道就不是女孩了?!

任何时候,当我们用刻板的方式思考如何对待一个孩子,并期望他作出相符的反应时,就不再把他视为一个独立个体了,而这种否决就会在情感上伤害他。

切记,应付一个幼儿和应付一个完全长大的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一般在成人思维中,男孩会喜欢数学多一点,但目前流行的公文数学早教班中,女孩子并不少见。既然幼儿的智力开发不分性别,那么,为何生活中对性别的界线要如此的敏感呢?

建议:请摆脱性别成见

性别成见一般开始于出生之时,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们的叮嘱也越来越具有性别成见,如,“女孩子要斯文一点”、“女孩子身上怎么能那么脏”……

如果我们试着按孩子独特的个性去对待他,而不要按照我们认为“小女孩应该是什么样”的去做,或许孩子和妈妈都会感觉轻松一些。比如:女孩未必讨厌穿“公主裙”,但裤装对顽皮的孩子来说更有吸引力。

二、我想变得更有力量!

不知道妈妈是否注意到,在许多童话故事和动画片中,女性的形象总是偏弱势一点,像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灰姑娘等,就连孩子们喜欢的《巧虎》,它的代表形象也是一只像小男孩的小老虎。

记得一位妈妈告诉我,她5岁的女儿在看了一套国外儿童丛书后,就爱上了书中的一只女性小鸡,因为那只小鸡拥有神奇的力量。所以,一个4岁的女孩称自己是“奥特曼”并不奇怪,她未必喜欢做男孩,只是希望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建议:选择女性代表的故事

如果妈妈理解到孩子的这些渴望,就可以尝试找一些以女性的智慧、力量为代表的故事,以平衡故事中性别角色的力量对比。慢慢地,你的宝贝就会以自己是个女孩而感到骄傲了。

三、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孩子的情况和单亲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知道在离婚之前,母女关系是否要比父女关系近很多呢?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越接近于等距离,就越健康。如果妈妈在养育的过程中过于投入,会让孩子觉得只有在妈妈面前才最安全,最放得开,因为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建议:请进来,走出去

妈妈可以想办法为孩子多开拓一些属于他的小小社交圈,比如:在社区里找些年龄相仿的孩子,或邀请幼儿园的同学到家里来玩,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在女儿熟悉的环境里一起玩。妈妈在孩子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尽可能少地直接介入,而是在旁暗自留心,默默观察女儿的变化。她会找到自己的铁杆男友或女友。渐渐地,孩子就可以和某些固定的好朋友走出去了,一起去公园,一起参加某个兴趣班,并且在幼儿园的表现也会越来越放松。

第6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一、读给生听,以读诱趣

我在课堂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刚开始,我利用每天的晨读和午读的10分钟,声情并茂地读书给学生听。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童话故事书,如《丑小鸭》《白雪公主》《海的女儿》等,因为低年级孩子对这种故事特别喜欢。每次我读书时,学生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我讲完故事以后总会不失时机地把书的封面展示给大家看,并把书名写在黑板上。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学生的手头上竟然出现了我所读过的书,并不断有学生向我报告:“老师,我也买了××书。”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同时,这也使我在后来读书给学生听时更注意了作品的选择。尽量选择各方面的内容,多种体裁的刊物,特别注重向学生推荐一些介绍中外科学家发明创造或激发学生探求自然科学奥秘的读物,以启迪儿童的创造意识和探索兴趣。

二、读中续编,诱其亲历

我仍然借助于读书给学生听这一方法,只是改变了一些方式。读一个学生喜欢的故事,不过只读故事的开头、结尾,中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自己去看,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或者当学生听得兴致勃勃时,嘎然而止,然后鼓励学生想象故事的结局,再让学生大胆地想象,争先恐后,兴趣盎然的续说中,适时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时,很多学生都会因迫切想知道故事的结局而读得特别投入。

三、读后赏析,引其深入

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我此时所要做的便是相机“添薪”“浇油”,使之成为燎原的大火。低年级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别强,对于他们的课外阅读所取得的成绩加以展示,让教师、家长、同学认可及赞赏,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像火上加油更旺了。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我慢慢地淡出了读书给学生听的舞台,而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了学生。每星期,我抽出三次午读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把自己最喜欢的故事读给大家听,对主动参与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第7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方法

许多儿童文学作品都以寓言故事或童话形式呈现,这有助于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为儿童塑造一个童话王国,帮助小学生保持童真、童趣,进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下面就儿童文学教学的一些尝试谈谈体会。

一、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譬如阅读教学、课文教学、作文教学等。关于阅读教学,在新课程的教导和倡导下,我们应该更多地对教材加以运用,而不是单纯地拿课本进行教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阅读数量、阅读书目等内容的制定,与此同时,还应当及时地为小学生制定学期计划,实时督促、评价和引导;关于课文教学,教以课本文本为主要参照,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将课文中涉及到的寓言人物鲜明的讲述出来,由故事及生活,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关于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造成影响,作文教学使小学生富有开拓性,思维独创,灵活性强。

例如我在教授《守株待兔》这篇内容时,采用阅读教学的方法,即向同学们阅读一些相关的数目,类似《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这些数目具有相同的实质,对于学生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再如,我在教授《丑小鸭》时,可以向小学生们推荐《海的女儿》《白雪公主》等;采用课文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童话教学以及寓言教学,童话教学应注重童话特质,点燃孩子们情感的火种,寓言教学要注重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完整具体的感受到了寓言形象,进而才可以起到提高文学素养的作用;采用作文教学时,尝试让学生进行童话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美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儿童文学内容丰富,其主要目的是守护儿童心灵,教师在运用儿童文学时也应当注意守护学生心理,做儿童人格的塑造者。儿童散文、儿童诗歌、寓言童话都是从儿童文学视角出发,需要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教师应当在讲解的基础上鼓励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鼓励儿童自由分组,或根据他们的特点划分小组,然后要求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儿童文学作品中涉及到的生字词,并讨论复杂的句子。当然,教师应当讲授小组探讨的方式,在探讨过程中可以查资料或查字典。需要注意的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小学生始终都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帮助他们体会儿童文学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他们自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积累字词,并提升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话故事进行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这无疑能够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

三、深入挖掘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趣

作为语文教师,将小学语文课本中作品的儿童情趣深入而全面地挖掘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如何挖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技巧。第一,教师可以在主人公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等内容中进行挖掘;第二,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挖掘,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趣就会呈现出来;第三,教师还可以随着儿童的那种纯真美好情感的体现而得以挖掘,行情过程中使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表现出来;第四,基于儿童特有的自然的夸张、幻想以及拟人等性情,他们会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趣激发出来,最终得以体现其中的儿童情趣。

四、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第8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儿童形象 童真世界 文化内涵

19世纪丹麦的世界童话大师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4.2-1875.8.4)有过一段清贫、孤独而不乏温馨幸福的童年生活经验。他曾经形容人生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他,是一个童心永存的“老小孩”,或者说在深层精神心理上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老小孩”。他一辈子拥有抹不掉的儿童崇拜情结,这使得他的童话创作心理有儿童心理特征。他总是用儿童清纯的目光描写具有独特魅力和价值的儿童的生命、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心灵世界。正如中国最早研究安徒生的周作人所说:“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1]“他能用诗人的观察,小儿的言语,写出原人――文明国的小儿,便是系统发生上的小野蛮――的思想”。[2]

19世纪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曾在《童话诗人安徒生》的研究论文里,高度赞扬安徒生是丹麦发现儿童的人,说他在童话里找到一块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肥沃土壤。事实也如此,安徒生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文人童话的开创人。在童话这块土壤中,他以儿童为本位,推崇儿童生态和儿童文化,改变丹麦当时落后的成人本位的儿童观。他在创作的大量童话经典中,成功地塑造天真烂漫、圣洁纯真、坚韧忍耐等各种类型众多的儿童形象,构建了一个飞扬童年独特生命体验和诗性特征的童话小主人公形象画廊。笔者以安徒生笔下天真型、圣洁型、坚忍型等类型儿童形象塑造为例,咀嚼、品位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背后蕴含的丰厚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从而感悟安徒生童话给我们带来的诸多有益启示。

一、天真型:活泼稚气儿童形象的塑造

安徒生童年生活在丹麦一个风光绮丽、落后迷信、民风淳朴的小镇欧登塞。他的童年孤独而清贫,但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鞋匠父亲和拥有一颗爱心的慈祥母亲疼爱中,倒也拥有过纯真简朴、自由率性、奇异快乐、飞扬着想象翅膀的童年生活。这些珍贵的童年生活经验和体验,在他脑海里刻有深刻印记,一直影响他日后的童话创作。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天性亲近大自然,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幻想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难能可贵的是,安徒生始终保持童真的创作心理,以儿童纯真的视角、儿童化的言语、朴素可爱的幽默感,刻画了众多为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天真型童话小主人公形象。

《小意达的花》是安徒生早期童话的代表作之一。安徒生塑造了一个天真、简单、好奇、好幻想、有爱心的小意达。这是他以自己朋友诗人蒂勒的小女儿意达为原型刻画出来的童话主人公。故事写小意达很爱听那个快乐的学生一边为她剪出美丽图案,一边为她讲一些非常美丽的故事。故事情节在小意达天真地相信那些“病倒了”的花儿们是因为夜晚去参加跳舞会之时缓缓展开。小意达因担心而让自己心爱的小玩偶苏菲亚让出床来给病倒的花儿睡,用小被子把它们盖好。而后,我们跟随小意达在梦中,看到花儿们快乐地呼朋唤友举行的一个别开生面、热闹非凡的“大型舞会”:那些“生了病”的花儿还有在国王宫宫殿花园里的花王和花后――两朵鲜艳的玫瑰花带领下,一大群美丽的花儿也进来了。花儿们在地板上团团跳起娇美的舞。小意达心爱的玩具:狂欢节别人送给她的一根桦木条,小小的蜡人、扫烟囱的人、最后连那个原来不情愿让出床铺的玩偶苏菲亚,也在花儿们友善亲切的慰问中,羞愧于之前的行为,其乐融融地和花儿们一起跳起舞来。童话诗人还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诗意化的结尾:让小意达和两位来自挪威的――两个活泼可爱而不乏男子汉气度的表兄弟,一道“隆重”地为这些花儿举行葬礼。他们都坚信死去的可怜的花儿们,到来年夏天会再长出来,成为美丽的花朵。这是一个精彩纷呈、飞扬着儿童独特生命体验的童真世界。在这个童话境界里,读者可以跟随小意达展开自由自在的幻想的翅膀,穿越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

《皇帝的新装》中那个敢于率真坦诚指出成人世俗世界丑陋的小男孩儿,《红鞋》那个控制不住自己爱美欲望的小女孩珈伦,《踩着面包走的女孩》那个顽皮、傲慢、虚荣但又知错想改的小英格儿……这些顽皮可爱、率真童稚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是如此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以儿童天马行空的奇异幻想、追求自由和快乐的天性、敢于认错、包容、充满怜悯之爱的天真可爱的童心,为我们展示有别于成人世俗世界具有原初意味的童真世界。正是在心理上还是孩子的安徒生,才能用一种儿童的视角,还原一个飞扬着童年健康快乐生命体验的诗意化的童话意境和童话审美氛围,奠定安徒生作为经典童话的审美价值取向。

透过安徒生笔下的儿童形象,我们还发现一块可以净化当代人心灵的精神净土――童真世界。这块净土正好可以比照愈来愈麻木世俗的成人世界。在当代,不仅能启发我们重新发现儿童、回归纯真善美的童真世界,还能用来抗衡成人钝化的感官,审视和批判自私、虚伪、丑恶、愚昧的成人世界。正如《皇帝的新装》的结尾,那个天真小孩凭着自己看到的真实,一针见血地指出:“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以其童言无忌的真诚、自然、率直发出尖叫声,在保持沉默的成人世界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引起人们对现状的反思。由此可见,具有浓郁宗教情愫的安徒生,用一种憧憬彼岸理想世界的深沉目光,找到一个值得人类永远珍爱的精神家园,无疑为提倡以儿童为本、重新发现儿童的当代儿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启示。

二、圣洁型:“小天使”形象的塑造

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天真之歌》赞美过天使般可爱的孩子:“可爱的孩子,从你的脸上,/我能找到那神圣的形象;可爱的孩子,有一回就像你,造化躺着为我啜泣。”[3]在西方,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们发现并赞美纯真美善的儿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布莱克在诗歌里就有许多对天使般圣洁儿童形象的赞美。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喜欢以童话创作模式表达对儿童的讴歌。浪漫主义诗人对儿童的崇拜来源于圣经文化传统。在《圣经・新约》里,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13:20)当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天国里谁是最大的?”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所以,凡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18:22)《圣经》认为人也有神性的,因为上帝按照自己模样造了人,并且看着是好的,所以人性本善,并不是一生下来就带着原罪的。尤其像圣婴一样圣洁纯真的儿童,自然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得到上帝的特别恩宠。

安徒生显然传承了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讴歌纯真善良的儿童和与赞美诗意化自然的文学传统。他笔下童趣盎然的童话小主人公们,与民间童话的主角一样,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向往自由梦幻的想象世界,可以任意变形穿越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他们既有儿童好奇心强、爱幻想、爱自由独特的诗意生命体验,安徒生又赋予儿童小天使般美善、纯真、圣洁的神圣价值和道德价值取向。他们就是天国小天使在人世间的小使者,是圣婴耶稣在人世间的表征:纯真、善良、圣洁而神秘。

《白雪皇后》写小女孩格尔达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小玩伴――小男孩儿加依的故事。童话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温柔可爱、坚强执著的童话小主人公――小女孩格尔达的形象。她和男孩儿加依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好像兄妹一样亲密无间。小加依的心因为粘上一块可以把伟大和善良,鄙俗和罪恶的东西颠倒过来的丑恶玻璃碎片,变得像块冰块一样。加依终于在寒冷中被冰雪皇后带走。万分悲伤的格尔达凭着一颗对玩伴纯真的心和对基督虔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吃尽苦头,终于在冰雪皇后的宫殿里找到亲爱的小加依。她以自己善良的热泪温暖融化加依心里的雪块,分化那片魔镜的碎片。结尾时,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他们回到祖母家。祖母正坐在上帝明朗的太阳光里,高声地念着《圣经》:“除非你成为一个孩子,你决计进入不了上帝的国度!”一瞬间已经长大成人的加依和格尔达,听着奶奶念的圣经,豁然开朗,立刻明白打小就懂念的那首圣诗的意义。“山谷里玫瑰花长得丰茂,那儿我们遇见圣婴耶稣”。而此时此刻,“他们两人坐在那儿,已经是成人了,但同时也是孩子――在心里还是孩子”[4]。读者这时才豁然开朗:正像故事中那个芬兰女人所说那样:“我不能给她比她现在所有的力量更大的力量:你没有看到这力量是怎样大吗?”“她的力量就在她的心里;她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这就是力量。”[5]原来,天真无邪、善良的童心是格尔达力量的源泉,也是使她能达成愿望,过上温馨幸福的理想生活的根本。安徒生由衷地赞美了儿童的天真、纯洁,告诉读者只要一直保持一颗童心,回归童真的善与美,就会拥有一个像夏天一样暖和、愉快而充实幸福的人生。在《顽皮的孩子》、《野天鹅》、《雏菊》等童话故事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这些“小天使”的身影。他们都有一颗质朴、天真、纯洁、善良的童真之心,给人生带来更多希望和朝气。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安徒生具有儿童崇拜的情结,这与他的童年生活经验有关。他出生在具有浓厚基督教文化氛围的丹麦菲英岛的欧登赛,那里的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再加上有着虔诚信仰的父母影响,使他从小就拥有强烈的宗教情愫。他秉承基督教文化将儿童神圣化、赞美儿童的传统,崇拜儿童。另外,安徒生爱旅游,他除了是个童话作家闻名于世外,我们也不能忘记他是一个天性崇尚自由、爱漂泊旅游、广泛交友的文化旅行家。他的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欧洲大陆。这使他自然受到19世纪欧洲这些作家的影响。安徒生童话对儿童的崇拜景仰,从儿童身上发现“天使”圣洁的影子,有益于今天的我们把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个体关爱珍惜,有益于尊重儿童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诗意化生存的意义。

三、坚忍型:为美好梦想而甘于坚忍奉献儿童形象的塑造

如果说侧重天真型和圣洁型这两种类型儿童形象的塑造,体现安徒生对儿仰慕和崇拜的目光的话,那么,在另一种坚忍型的儿童形象塑造上,则凝聚安徒生一种悲悯、和蔼、恩慈的目光。他带着一种忧郁和悲悯的姿态描写这些童话小主人公。他们都忍耐着难以忍受的痛苦,他们具备乐观、和蔼、仁慈、谦卑、博爱、坚毅、隐忍、无私的性格特征。他们都有一颗信仰基督的虔诚之心。在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本人自传性质的影子,还可以看到为世人得到救赎而无私奉献、忍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神圣的影子。

比如,《拇指姑娘》描写在花园一样美轮美奂的童话境界里,有一位柔弱、娇嫩、明朗、纯洁、美丽可爱的拇指姑娘。她能唱着“从前没有任何人听到过”的柔和甜蜜的歌,但她的婚姻路却坎坎坷坷:先是老癞蛤蟆想要她下嫁给自己那个不能讲话,就只是“阁!阁!呱!呱!呱!”的笨儿子,后来老田鼠要她嫁给自己穿着“黑天鹅绒袍子”的“有钱”和“有学问”的邻居――鼹鼠。他们都不是拇指姑娘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她对幸福和未来有不懈的追求。尽管生活上有许多悲苦和不如意,丝毫不影响拇指姑娘拥有一颗悲悯、温柔、善良、懂得关爱帮助比自己更不幸的弱者的心灵。在一整个冬天里,拇指姑娘无微不至地照料着一只被误以为冻死了的小燕子,救了小燕子的生命。出于感恩,小燕子带着她一起飞到了那个遥远美丽温暖的国度。让她终于能与自己一见钟情的小小王子――花中的安琪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安徒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坚信上帝“可以指向不同的方向,不管可能发生什么事,对我而言,其结局都是美好的。在我心中,这种信仰牢固地扎下了根,并且使我活得快活自在”。[6]梁工先生说:“在福音书中,‘光’意味着一种启示,象征着耶稣基督。”[7]在《圣经》里,耶稣曾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翰8:12)既然光和圣洁在《圣经》中象征耶稣基督,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部分,写小女孩在“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中看到远在天国的奶奶,与奶奶一起,“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没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8],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小女孩心目中,上帝代表光与圣洁,代表着幸福和美好。与上帝在一起,就意味着与善良、和蔼的奶奶在一起,意味着找到了幸福和温暖的归宿。小女孩在临死之前嘴角仍带着微笑,面对生活的苦难,仍乐观地期待未来,幸福地憧憬着与奶奶一起。“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光荣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9]。我们可以体验到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幸福感,与对上帝虔诚坚定的信仰紧密相连。

安徒生以一种悲悯同情的情怀,塑造了许多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虽然遭遇生活的不公与苦难,但仍怀有虔诚信仰,为了美好的梦想而坚强、隐忍,善良、纯真,甘于奉献的儿童形象。比如《海的女儿》中为了得到一颗不灭的灵魂,情愿忍受“每一步都好像是在锥子和利刃上行走”苦痛善良的小人鱼;《野天鹅》里一心只为帮助哥哥而忍受着荨麻的刺痛的英达尔;《丑小鸭》那只尝尽苦难,但从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小鸭子”;《雏菊》里那朵外表可怜、卑微,但内心高尚、伟大的谦虚朴素的小花雏菊,等等,他们都与上帝一样,有一种无私奉献、牺牲自我的博爱精神品质。透过这些儿童形象,我们感悟到浓厚的基督教文化内涵。《圣经・新约》说:“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马太24:9-13)“爱是恒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圣经・哥林多前书13:7)童年饱尝苦难与痛苦、一辈子没有结婚的安徒生,始终对代表光明和幸福的上帝抱着坚定信仰和感恩之心,并拥有基督式对人类的爱与悲悯之情。他自身就具备一种为了憧憬幸福美好生活而隐忍、坚毅、谦卑、和蔼的基督徒人格。“人首先应该遭受打磨难,而后才会成为有名的人物”[10]。哪怕是成名以后的他,都与变成美天鹅的那只“丑小鸭”一样具有谦卑、和蔼、悲悯博爱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爱与同情是每个人心里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感情,对底层人民的爱与同情当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撇开宗教元素,我们依然透过他笔下坚忍型儿童形象,感悟到安徒生对弱者的同情和爱及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他的童话形象永远激励身处底层的人们在遭遇苦难坎坷时仍需怀揣梦想,执著追求,坚忍善良,保持一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心。他为他们展示像丑小鸭终究会展翅高飞的美好景象,对倾注了对“小人物”深情的同情和宽厚的爱。

综上所述,安徒生成功塑造了一批深受世界儿童喜爱的童话小主人公。他们天真无邪、自由乐观、善良可爱、坚忍圣洁的自然天性,顺应儿童好奇、爱自由、爱冒险、爱幻想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对童话的审美需要。安徒生笔下这些童话小主人公,蕴含丰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意蕴,体现作为虔诚基督徒的安徒生谦卑悲悯的情怀和高贵人格。安徒生童话在今天的儿童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可以从小培养和熏陶儿童纯洁、高尚的人文素养。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认为安徒生童话的真正价值是给人一种人文素养。”[11]当代儿童从安徒生童话那些纯真善美儿童形象身上可以找到许许多多认同感,逐步形成成熟的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完成“社会化”成长的历程。总之,安徒生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具有原初味道、天真无邪、童稚拙朴的童真心灵世界,既可以培养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对儿童的道德成长和心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可以呼唤人们返归童真,回归这一块可净化心灵的净土,重建一个爱与善、和谐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周作人.儿童文学小论[M].北京: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11.

[2]周作人.读安徒生的《十之九》[C].王泉根评选,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872.

[3]〔英〕布莱克.摇篮曲[C].袁可嘉,译.布莱克诗选[M].袁可嘉,查良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99.

[4][5][8][9][丹麦]安徒生.叶君健,译.安徒生童话全集[M].(卷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05;399;484;484.

[6][10][丹麦]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玄之,译.我的一生[M].东方出版社,2006:361;30.

第9篇:海的女儿童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阅读;生活;快乐;震撼

陶行知说:“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这一理论能够让我们直接触及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就是通过老师的指导,让有益的书籍进入学生的生活中,产生健康的影响,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据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生活化中,我感受到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效果较好。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到快乐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我们应该理解,永无休止地寻求越来越大的快乐是人类基本的天性。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最基本的是学生在阅读时要快乐。要让学生直接获得阅读,有两点不能忽视。

1.注意暗示的使用

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迅速的影响过程。暗示在教育中有着极其广泛的作用,它对孩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一次,我随手拿起一位学生的《冒险小虎队》,惊讶地对他说:“你在看这本书,觉得好看吗?”同学点点头。我说:“这本书太好了,老师想向你借看一下。”结果到了第二天,竟有近半数学生的桌上放了《冒险小虎队》,有些同学下课就围在一起,边讨论边用解密卡解书中的奥秘,连一些没接触过这些书的女学生也兴致盎然。这样,看《冒险小虎队》也就成了学生一个学期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就在于像这种平常的情景中,润物细无声的暗示中……

2.尊重学生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

维果茨基认为,在学生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是有各自特殊的、不同的可能性;同时,学习某些知识或技能总有一个最佳年龄期。比如《冒险小虎队》是针对三四年级的同学容易接受,可对于五六年级未必能产生轰动。只有像《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的名著,对五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兴趣极大,并益处多多。这就要我们注意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时表现出来的特点。一次,我送了一本原版的《西游记》给一位四年级的学生,他相当兴奋,表现出强烈的阅读欲望。可后来我问了他好几次,都只读到第一回。后来我在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里发现,高年级同学读《西游记》读得津津有味。这无疑使我想到了适合年龄特点的读物容易使学生获得阅读。

二、让学生心灵在阅读中震憾

在阅读中,美不仅表现在一看就让人愉悦的故事中,而且还蕴含在像《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些读了深感悲壮的故事里。这些一时难于说清楚的道理,通过阅读进入学生感性世界时,阅读将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生活。因此,老师的指导就应该让学生去接近这些经典,在经典的殿堂里,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崇高”,让他们和里面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老师的指导首先要注意尊重学生不同倾向。恐怖小说、魔幻小说、侦探小说、校园小说、童话故事等都能让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等得到充分满足。像《哈利·波特》、《福尔摩斯探案集》还有大批的童话、儿童小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只要适当地进入学生视野,在学生心灵震撼之际,就是阅读进入他们生活之时。一位五年级的女学生,我推荐给她看《哈利·波特》,她以“反正不好看”为由拒绝了,可当我们班看完了《哈利·波特》碟片后,她竟然一口气看了三本《哈利·波特》。相对语言文字而言,视听易于接受,当学生在视听中受到震撼时,未尝不是开始阅读的最佳时机。

阅读指导的方法是五花八门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就是能够让学生享受快乐、感受乐趣、感动心灵,这是阅读指导无法偏离的规律,只有沿着这条路前进,才能使阅读进入学生精神生活,给学生生活增添了一分色彩。

参考文献:

[1]温迪·威廉姆.阅读策略.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