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数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关键词: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究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遍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敢或不愿质疑。这类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质疑意识,但没有表现出来,呈潜在状态。二是较少或者没有质疑意识。主要是学生不善思考,不肯思考,不能质疑或是不善于质疑。造成学生质疑意识不强的原因,一是受制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即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意愿不强烈。二是受制于学生的认知因素,即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够。三是教师只按自己的预设思路进行教学,剥夺了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权利,使课堂缺少质疑的氛围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我认为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辅以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质疑”强加给学生,而是应通过启发引导,精心设置质疑情境,让他们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主动进行质疑。
1.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质疑。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兴趣,我们的一切探索计划就会落空”。学生的思想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就得让学生自身具备强烈的求知欲。要激发学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样学生就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答案。很多学生或因为对科学课不感兴趣,或因为重语、数、英而轻其它学科,抱着对科学课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就必然懒得思考,也就很难提出质疑。所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采用趣味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淀粉的踪迹》时,首先以小魔术的形式演示“白纸显字”的小实验,教学《混合身边的物质》部分时,演示“清水变牛奶”的小实验等等小学数学论文,使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纷纷质疑“怎么回事”,个别学生甚至怀疑有假。我则趁势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产生的疑问展开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也就产生了质疑意向。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小资料、“阅读与拓展”材料等,适当结合进一些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敏锐的质疑意识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到培养自己质疑意识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如介绍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故事、海尔蒙的实验等。另外,对课本中的一些“观察报告”、“调查报告” 等范例,我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的观察、调查报告往往写不到点子上,或者写不到范例上那样具体全面。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质疑意识对正确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突破思维禁锢,使学生敢于质疑。
从创造主体的心理素质来看,缺乏创新意识,往往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他人(尤其是权威)已有知识的迷信;二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迷信。这种迷信严重阻碍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当然也就没有质疑了期刊网。因迷信教师、书本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因害怕自己的质疑会遭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或耻笑,造成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或只有教师的问而无学生的答,甚至整堂课没有一次学生的质疑的现象并不鲜见。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信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鼓励学生的“三不迷信”、“三怀疑”、“三允许”,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教师;欢迎上课质疑、欢迎发表对教材的不同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意见;允许说错、允许改正错误、允许保留意见。因而经常教育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要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观点进行质疑。同时自己也认真做到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质疑空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勇于质疑。如在《动物和植物》一课中探讨“植物是否能够运动”时,有一些学生就植物不会运动的观点向教师质疑:“向日葵不是会转动吗?” “有些植物还会吃动物呢!”“太阳花不是会见了太阳就开花,太阳落山就闭拢吗?”还找来了有关的书本资料给我看。对这种情况,我没有含糊应对,而是在充分查找了相关资料后,向学生认真解释了有关植物的这些现象,并进一步拿动物的运动器官与之对比,才消释了学生的疑问。对于这些敢于向老师质疑的学生,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精神。
3.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能够质疑。
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我的做法是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质疑、解疑。
首先,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用实验、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质疑情境。如《了解空气》一课,我首先演示了“纸的奇遇”实验,当学生看到烧杯中的纸团被压到水下却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被浸湿时,顿时被激起了求知欲,这时我又适时提问:“是谁保护了杯中的纸团不被浸湿呢?”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初步推断出可能与空气有关,那么究竟是不是空气呢,由于课堂一开头就引起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如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空气、摸到空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
其次,质疑情境的好坏还在于刺激情境到疑问解决的过程,即这个“解答距”的难度是否妥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质疑。例如,在探究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现象时,先让学生做混合实验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用燃烧的火柴做混合产生气体与普通空气的对比实验,再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质疑。于是,学生纷纷质疑:小苏打和醋混合杯中的火柴为什么熄灭?空气杯中的火柴为什么不熄灭?两个杯中的气体是不是不一样?混合杯中的气体为什么和空杯中的气体不一样?是不是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气体?再让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思考解疑,使得各类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有利于各层次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另外,质疑情境的创设更可以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知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他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强烈的质疑意识。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量把实验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自觉产生新的疑问。
4.强化课后延伸,使学生善于质疑。
质疑是教学的开始,质疑是教学的主线,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知识完全消灭疑问小学数学论文,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疑问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新疑问。在课外,我经常让学生自制学具,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课外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外动手动脑。往往,学生在探究中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并进行质疑,进而会寻求教师的帮助解决,这时,只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操作、观摩、思考中逐步增强质疑意识。如在凤仙花苗的生长变化观察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子叶与第一对真叶的不同,跑来问我,为让这刚刚萌发的好奇心长大,我没有直接解答,也没告诉他下一节课中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而是鼓励他继续仔细观察,并让他自己去查资料解决,结果这位同学在下一节课上很详细地向其他同学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和找到的答案。
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带着质疑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质疑走出教室。这些新疑问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成为创造者。
要求学生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能够质疑、善于质疑,教师自身也要具备质疑意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权威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自己也要做善于质疑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课堂中,教师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诱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些让学生质疑尝试。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不仅不怕学生质疑,而且为能被学生质疑倒而高兴,这样才说明我们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取得成功了。
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提出质疑,但并非质疑越多越好,一堂课时间有限,而小学生的思维又非常发散,容易提出许多与所要研究
摘要问题上来。
一、教学观念现代化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教育改革新思想、新观念,只有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其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例如:义务教材"笔算乘法"中的例题:"一个粮店三月份售出面粉674袋,每袋重25千克,一共售出面粉多少千克?"教材在讲过"25×674=16850(千克)"以后,接着又给出"也可以这样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这是以往小学数学教材中从未出现过的解法。甚至有的学生这样做了,教者一概视为错误。其实不然,因为事物并非一成不变的,所列算式:"674×25"我是这样理解的:从674袋面粉中,每次每袋取1千克并放成一堆,则一堆重674千克,而重复刚才的工作,总共可得25堆,要求总重量,故列算式674×25=16850(千克),完全符合情理,而且在学生已经理解整数乘法意义的前提下,教材灵活地给出这一解法,正是对传统解题方法的一种突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就乘法应用题在计算上提供了新的天地,也可以说是一种"松绑".因此,教材不断地变革,我们的教学观念也相应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
二、师生关系民主化
平等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在学习面前,人人平等。在学校,老师成了学生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对他们要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要及时帮助他们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在教学"20以内数的认识"指导书写12时,学生对我的板书不满意,大胆地说:"老师,您写得不太漂亮。"我亲切地说:"谢谢你,那你愿不愿意告诉我怎么样写才能更漂亮?"学生说:"十位上的1斜一点就好看了。"我说:"那你允许我再写一遍好吗?"我在学生的期待中又写了一个比较漂亮的12,学生情不自禁地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种充满浓浓爱意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三、教学方法科学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制约学法,并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重要影响。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我采用最多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开展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此外,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游戏法、情景法、迁移法、故事法、比较法等。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好的课堂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良好开端。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最小公倍数》的导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报数"游戏开始:先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再请所报数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从而理解有关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将各种教法进行最佳组合,做到灵活多样、富有情趣,具有实效,并能体现时代的特点和教者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科学化,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圆的认识"时,采用动画引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这样开头:我想问一下,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片,想看吗?(想)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那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老师停止播放,问:同学们,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同学们想知道吗?(想)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牵引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1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很多小学学生都是客观被动的学习知识。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六岁至十二岁,难以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中。故教师的教学趣味性是能否让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数学教学充满趣味性,才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进而使他们喜欢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幽默风趣,不宜过于严肃。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引导学生学习。如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将教学内容与数学故事相结合,让学生不再觉得数学学习枯燥无味,进而引入教学内容。在北京师范大学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期,学生在第一章将会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教师便可以向学生讲述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并向学生讲述圆周率是如何计算的。学生通过故事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师则进一步的引导学习,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如:圆的面积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计算?教师便自然而然地切入到教学内容。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与同学们讲数学有关的笑话和讨论生活中数学问题,并对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给与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2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大部分的小学中,由于数学教师的人数和学生的数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这也就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众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无法清楚的了解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以及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也就使得学生在出现厌倦数学学习的时候,教师无法及时地与学生交流,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成绩进一步恶化。教师通过分组教学,便可以解决这一弊端,并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分组,教师便可以极大的减少工作量,故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分组来进行数学教学。如在课堂一开始,教师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教师简单的介绍教学重点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们相互讨论积极思考,提高学生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水平。比如,在进行“方程”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问题和目标:什么叫方程?如何通过方程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通过小组组员讨论与探究,学生初步认识到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的一般方法。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并及时的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如此,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获得知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总结学生的学习疑难和问题,并进一步的梳理所学知识,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分组教学的有效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能够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
3结合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大部分的小学生看来,学习数学只是单纯的为了通过考试获取高分,数学对于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用。这种错误的观念将会让学生厌倦数学的学习,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故而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练习,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与日常生活李明紧密联系。比如,在讲授“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长方形建筑的图片,如运动场、游泳池、房间等。教师给出相应的数据,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所学知识计算它们的面积和周长。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及时的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激发对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数学教学,能够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巧妙地结合,将数学的抽象性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后,将会用发现和探索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学生主动地关注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便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兴趣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在操作中理解概念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而数学概念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中,我们如能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使学生既理解了概念,又学会了探索的方法。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可以先引导学生动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组织学生讨论,三角形的底、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又有什么关系?最后让学生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能深刻地理解到: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在游戏中学习概念
生动的游戏活动能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如能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学习得更好。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可设计“售货员与顾客的游戏: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出示一本作业本为三角六分,其他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作业本就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人民币”这一概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能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从视听媒体中学会概念
高品质、设计良好并且使用得当的现代教学媒体,会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一系列的良好变化、可以提高和促进学习,尤其在数学概念中更为重要。如在“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能背诵公式,但不懂应用,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周长和面积的意义,长方形的特征,选择相同的长方形,通过多媒体电脑屏幕进行直观演示,再进行小结,长方形的面积摆的是面积单位的总个数,它是一个“积”。而长方形的周长是表示四条边的长度总和,它是一个“和”。这样形象地展现了长的厘米数与党的厘米数的乘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的厘米数加上宽的厘米数的和乘以2等于长方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有了真正的理解。
四、在对比辨析中掌握概念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学生往往难子理解,而运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是学习这些内容的好方法。如等分除法与包含除法;是几倍和增加几倍;增加了多少和增加到多少;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整除和除尽;正比例、反比例与似是而非不成比例的量……都应利用比较辨析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确切的科学概念。
如教学“正反比例”后,可以出示下面一组题目: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8小时可以到达。如果每小时行40千米,要几小时才能到达?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4小时行了1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8小时。求甲乙两地的路程。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题中讲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什么量随着另一种什么量变化?
相对应的哪两种量的什么值一定?
然后运用比例的概念判断各成什么比例、再引导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进行对比、辨析其异同点,并填写下表。
正比例反比例
相同点
不同点
这样做、学生对正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有了实质性的理解,从而运用其进行实际应用也就感到轻松了。
五、从类比中掌握概念
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学生还是不知其然,而用类比进行说明,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如差的变化对于减数的依从性,学生很难理解。
教学时,用学生已知的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说明,学生就很快地理解。例如:甲乙两个孩子原有的桃子相等(都是10个),但甲吃的挑子多,乙吃的桃子少,谁剩的桃子多?谁剩的桃子少?很明显,甲吃的多就剩得少,而已吃的少就剩得多,接着再利用式题说明变化规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又如,低中年级的学生对“松树比杨树少15棵”,中的“相比较的两个量谁多谁少?”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杨树少,松树多”,尽管教师多次提醒学生要认真看清题目,但学生还是“不听话”,其实学生对这句话没有理解。有一次,我用以下类比法进行引导,效果很好,我问:
“小龙、你几岁了?”(9岁)“你妈妈今年几岁?”(33岁)“那么,能不能根据谁比谁少说一句话?”
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让数学课堂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教学模式,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联系数学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知识,更强调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意识,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提高,也获得了情感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上的进步。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平衡,是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作用的重要手段。
2解决实际问题题型设置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现实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之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完美地融入了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遍推广,生活化方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并在实际课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学会了解答考试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要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体现生活化,首先应当设置生活化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日常做题训练和考试中,设置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简单的抄袭或引用题库或其它解决实际问题,而应当根据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实际设置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化进程上的功效,教师应当充分观察实际生活、观察学生生活中的点滴,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现实的解决实际问题。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干和答案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许多题型通常涉及一些学生生活中没有的或不符合生活现实的问题,阻碍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和认同。例如一次小学数学考试试卷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小明坐公交车从甲地到丙地,他先从甲地到乙地,坐了五站公交车,后从乙地到丙地坐了六站公交车,问小明从甲地到丙地一共坐了几站公交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意在应用加法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对公交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公交车的站也不是很理解,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和有效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题实现生活化的目标也无从谈起。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是生活化的目标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结语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
数学学困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提不起来兴趣。数学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不强的话,那么学生就不能够提起来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只是跟着教师学习数学的表面形式,并不能够自己主动去挖掘数学的深层含义,只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遇到同样的知识点但是问答的形式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不能够正确转化,这样学生久而久之就感觉到数学很复杂,教师如果也不对学生进行疏导的话,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畏难的情绪,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发展的。
(二)现行的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过程中存在已久,弊端也逐渐显现,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是改革也只是表面的改革,在进行具体教育的时候,学生面对的依旧是应试教育的模式,这样学生面对的数学就是一个个的公式和符号,就是不断解题和讲题,教师有时候连数学的公式的由来也不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印象就是很枯燥,并不能顾深层次地去感受数学所带来的魅力,这样自然而言就产生了学困生。
(三)数学教师的专业不过硬
尽管我国近年来要加大基础教育,但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依旧是良莠不齐,教师都缺乏正确的数学观,对数学的敏感度也不高,只是将教书当做一个谋生的手段,这样教师在面对学困生的时候,就不能够理解这些学生的真实状况,更不用说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转化。教学素质较低的教师往往会忽略到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对于敏感的学生来说,教师这样的态度就加剧了学生对数学的反感情绪,自暴自弃,从而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越来越糟糕。
二、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小学数学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的基础,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教师必须要进行积极地引导和转化,这样学生才能够重新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提升信心,从而给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端正数学观念,培养学生兴趣
要转化学困生,教师最关键的就是要理解学生,不要用有色眼光来看待这些学生。小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能力还没有养成,因此对事物的评价都是自己的直观感受。因此在对数学学困生进行转化的时候,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这样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就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学学习的成立。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够用同一种方法来教所有的学生,针对特困生的学生要给出针对性的方法。
(二)改变教学方法,促使主动学习
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利于学困生的数学学习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方法,采用生动有趣、幽默的教学方式,要从数学知识点最基础的地方开始讲解,使得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中那种行云流水的学习感觉,数学学习绝对不是一个个公式和符号的堆砌,在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内容和现实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或者教师在课堂中设置一个疑问的环节,并设置一些小奖品,来鼓励学生来进行回答,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只有出错才能够得到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来鼓励学困生来回答问题,只要是学困生愿意回答问题就应该得到表扬,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要耐心倾听完整,随意打断学生的回答只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信心。
(三)培养师生感情,科学评价学生
在转化学困生的过程中,开始的时候要采用适合学困生的学习内容来进行教学,学困生的理解和做题的速度慢,教师就适当增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对整个班级采用分班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完全掌握知识点。但是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绪,不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被歧视的不良情绪,出现这样的情绪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疏导,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完全掌握知识点。教师要转化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以一种朋友的心态来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需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来设置问题,将学生喜欢的一些生活化的东西融入到教学中,不仅是在课上的时候要和教师进行互动,在课下的时候也要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纵向评价,而不是和其他同学之间比较的横向评价,使得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整个数学学习的进步,从而能够逐渐喜欢上数学的学习。
三、结语
在进行备课的同时,还应做好教学前测工作,把握住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探究、学生合作等不同情况的需求,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发挥其主体意识,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自动获取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更加宽阔的环境下成长。例如在《乘除法》的教学中,课前了解到学生们对该课充满兴趣,两个数字通过一个符合就发生了变化,感到非常神奇,这就给教师提供了信息,教师在这方面的教学应当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方式方法,并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乘除法。但同样的也说明了学生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模糊性,对教师的教学是一大挑战。为此,在进行教授时,老师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将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乘除法的用处广泛,对此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教师通过将算法口诀进行小组分配,让学生们进行熟记。在进行背诵后,又让学生们自行纠正,这样不但使得算法口诀更加牢记于心,同时也活跃了学习氛围,让学生们记忆犹新,切实帮助学生掌握住算法规律,把握住知识重点。
二、课中读懂学生——随心所欲
(一)读懂学生的思路发展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定的情景外,还应该通过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思考,从而读懂学生。例如在进行《小数的意义》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课前去了解生活中的小数有哪些,课堂中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学生们也颇为积极,纷纷表示商品的价格等信息,这就成功地营造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发挥思维的亮点,帮助其活跃思维,成功做到了各抒己见。之后,教师又通过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一盒火柴单价是0.5元,如果两盒火柴你需要付多少钱?”等,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成功让学生们自行思考进行了角色的换位,使得学生们展现其独特的想法和观点,有效帮助学生们充分掌握了知识点,因而让课堂的有效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读懂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的过程。也就是说认知和情感是同时存在的,要自动自发的参与到认知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重要性,从而投入到学习中。为此,教师在加强教学设计等工作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孩子们的交流工作,放下身份走下讲台,进入学生的队伍中,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还给孩子们,通过观察、互动的过程,读懂学生的情感,从而引领他们进入数学的园地。
三、课后读懂学生——锦上添花
(一)读懂学生的收获
要知道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学到有用的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掌握重点知识,这些都应作为教师在课后对学生了解的信息。例如在完成《小数的意义》一课后,教师对该课进行了课后作业的单独设置,同时也由此了解到了学生们,对于简单的问题能够自行解决并且能够做的较好,但对于稍微复杂的则不太擅长,这就掌握住了学生们的情况,因此,在进行课后辅导时,教师也加强了对复杂部分进行了强化,帮助学生们真正能够灵活运用这一课知识。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提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200-01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提出”与“问题解决”一样,都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好”的问题解决者比“差”的问题解决者能提出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能提出较好问题的学生大都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甚至比解决问题本身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研究已经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学生数学提问的现状
在当今的课堂中,我们只能看到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较少听到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很多次,教师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题,等待多时,得到的结果多半是静默一片,抑或是“没有问题”的高声齐答。事已至此,教师也乐得顺水推舟,鸣金收场。我不知有没有为学生无问可提而陶陶然的教师,但至少现实是无情的,正应了那句话——“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待到学生作业时,教师才发现部分学生错误百出,有些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至于某些知识的由来和所以然,则更是一知半解。以至于教师要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呀,能力是……”学生为什么会有疑不问?学生为什么不会提问呢?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下个中原因。
二、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缺乏的原因
原因之一:受应试教育的毒害。现今的教师,明知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还是不得不抓紧时间,多多提问,多多讲解,仿佛这样抓紧了课堂的分分秒秒,心中才感觉踏实。至于学生提问的能力,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我们还难以考查,因此,教师也就自然地放弃了培养。而把目光停留在让学生解决教师所提供的现成问题上。
原因之二:担心无法驾驭课堂。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必然参差不齐,提问涉及的面必然广泛,面对这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教师教学必然不能按照既定方案“顺利”进行。为了避免麻烦和尴尬,于是仅安排少量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其实是走走过场而已。学生也是明察秋毫,配合默契,渐渐地,对没有学生提问的课堂,我们就都习惯并认可了。
原因之三:客观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情境资源几乎都配备好了相关的问题,教师和教科书几乎包办了课堂上所有问题的提出,学生呢,只有乖乖地举手回答现成的问题。学生提问的权利被剥夺,“思想的源泉”从上游被闸断,学生自然就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了。
三、培养学生数学提问能力的方法
1、在创设的数学情境中提出问题
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在数学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我对情境的观察、解释,形成自己的数学认识和数学结构,那么,数学问题也就自然地在头脑中形成。
2、在放手自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学生自学课本的过程也就是吸收理解和生成问题的过程。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得越透彻,所提的问题也就越有深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提出问题的方向上、策略上、表述上给予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自学“比例尺”一课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A类,就事论事的问题。如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B类是运用归纳、比较的方法提出的问题。如: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时需注意什么?比例尺的前项为什么通常要写成1?比例尺是尺吗?C类是通过联想、变式、发散思维等提出的新问题。如:比例尺有什么用处?还有没有其他的比例尺?不同层次问题的提出,反映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解题策略,也为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学生的提问能力提供了依据。当然,这决不是说教师只对“较好的问题”作出积极的反映,对一般的问题也要作出积极的回应和妥善的处理。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都联系已有的知识或围绕书本内容提出问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实践证明,联系现实生活的数学问题的提出,能有效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自信感。
3、引导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提出问题
反思是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必要的环节。它能有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反思过程中提出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整体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作出求异、求变的思索,有利于学生提出较高质量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形式;教学思考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抽象学科,是研究数和形的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的需要,古代人们就知道了简单的计数,并由此而逐渐地演进为抽象的数学。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小学数学,也是由具体而逐渐达到抽象的过程。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上仍处于不成熟时期,对于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仅仅用形象的思维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抽象特别是稍微复杂一些的数学问题,并且,由于其他学科,特别语言的理解障碍,使得他们在理解数学问题时更难以恰当到位。有时他们只依靠某些简单的关键词汇理解或解决问题,但这并不能帮助他们完全理解抽象的数学现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恰当地运用某些方法和工具如学具、教具与及适当的语言鼓励等都能比较好地引导小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转变为抽象思维。
一、小学生生理特点与思维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遵守并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6岁至9岁生长发育逐渐平缓,体格维持稳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低年级学生的脑功能发育处于快速发展中,脑神经活动的兴奋性水平高,特别应提到的是集中注意力不能持久,一般只有20~30分钟。他们的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神经进一步发展,心理活动日益成熟稳定,注意力、语言能力、逻辑思维等不断增强,智力进一步飞跃发展,逻辑思维、创造思维不断发展。
由于上述生理特点的限制,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特别是一些抽象内容的教学,应当尽可能地简短且重点突出,不可节外生枝,以节省讲授时间以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必要时,应辅以适当的教学工具或学具。上述方法大体上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相适应,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运动规律,完全有利于小学生课堂上理解数学的基本要点和概念。课堂作业或家庭作业,也应当考虑到这些问题,一般来说,作业的数量与难度均需要考虑小学生生长发育特点,尽可能地精选一些与基本概念相当的题目,数量适当减少而质量相对较高。
二、学具与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学具与教具的基本要义是学生自作或老师演示操作,通过形象地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等形象的表达,直观地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儿童认识规律[1]。合理地应用学具与教具则与此规律完全相吻,这样可以使小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数学的基本概念,并在大脑中逐渐形成具体而形象概念并向抽象的数学概念转换,从事物的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方向协调发展。因此,学具与教具的应用,能加速数学抽象概念的形成,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理解数学算理。另一方面,学具恰好符合小学生好动爱玩的天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由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与创新欲望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
三、数学教学中的情商因素
情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心情、兴趣与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地利用并调动小学生的情商因素,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业余学习效率。情商因素的发掘主要与下列因此相关。课堂内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某一学科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喜欢那位老师有关,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能创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激发学习兴趣,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老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即使是差生也要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和再努力这一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四、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与意义
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充分地利用批改作业的过程,运用恰当的评语对学生学习进行恰当的学习指导,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或鼓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同时,通过批改作业,也可以比较完整地自我检查教学效果,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案。
数学作业的批改不一定完全应用“√”“×”评判正误,小学生面对“×”特别是“?”时,或多或少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抑制心理,同时也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也不够全面。适当地使用激励性或表扬性评语可充分地满足小学生的好胜心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感彩的评语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小学生充分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使他们对练习更感兴趣。一定程度上,评语能拓宽学生思路,促使其养成良好学习与练习的习惯,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利于改变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其发散性思维,逐渐形成创新意识。良好的作业评语沟通了师生间情感的交融,接近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小学生在心情愉快中成长,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简单地说,数学的思维是由具体或形象思维过程逐渐形成抽象思维的过程,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大脑的发育,其思维能力也日渐提高。因此,密切地联系生活实际中的小学生能经常接触到的具体数学事例,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其在生活的形象具体肯真实事件中,逐渐理解抽象数学,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或抽象思维能力。
鼓励小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引导小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培养其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