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路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数学已经不再处于基础阶段了,此时,部分数学知识点已经上升到了“抽象”的这个概念。例如:函数、平面解析几何等等都已经不再是基本初等函数,简单的平面几何那样简单了。所以,对于数学来说,预习首先就是通过自己阅读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对于一些不能明白的知识点,此时,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就要细心聆听教师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讲解。不预习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也是有着非常大的阻碍。那么,对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上在预习方面就输给了别人。如果对教师讲解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没有及时的消化,怎么能高效地完成课后练习。这样的恶性循环也最终会使学生的对数学的学习效率呈下降的趋势。
二、数学教学内容的板块分析
1.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来说分为几个大的板块来进行。将数学中的这几个核心的知识掌握好了,提升学习效率就不成问题。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吃透”其核心概念,任何疑难问题方可迎刃而解。例如:就以函数这个大的板块为重点分析对象,高中数学的函数涵盖了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等,对于不同的函数进行一个总结与归纳。将每一种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定义域,值域,极限以及其函数的图象都进行一个板块性的分类。这是对于高中阶段中的难点也就是最为抽象的知识点的分割式解析。通过这样一点一点地吃透,进而征服整个函数这个板块。
2.以上是针对高中数学中比较抽象的知识点具体的细分。那么对于数列这样需要进行不断的推倒,不断地探索的知识点来说,只有从不断地列、算中推出各种面对许多数据时的一些定理与公式。又如,数列这个大板块,他并不抽象但是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性去不断地列数据,再从其中发现规律。对于数列的通项的求法,有时甚至还要分奇数项和偶数项进行讨论。像前项和的求法中,拆、并、裂项法;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等等的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大量的数据相加,进而寻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所以,通过这样的板块分割更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让学生从无止境的习题中脱离出来,进而提升学习数学的效率。
三、关于课后练习的巩固与强化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优化路径多媒体教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老师作为课堂引导,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现自主性、积极性,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内容的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生活化,教学内容应该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丰富与乐趣。作为教师,应加强数学与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联系,采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多样的教学方法中体会到教育即生活,使数学高效课堂在教学改革的要求下,真正地使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对于教师来说,这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也都拥有着自己的个性,但是学生们也同时拥有着一个共同点――都渴望着老师的认可与赞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趣味性的语言,例子与故事,更要对每一个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予以鼓励,这不但会激发他们对于数学的热爱,对于知识的渴望,更会在他们以后的人生中让他们自信与乐观的面对生活给他们的挑战。
在“数的奇偶性”的教学中,我给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关于走格子的小游戏:在地上画了12个成直线的小格子,在格子里面标上数字,并且在1,3,5,7,9,11这些奇数的格子里面放上小礼物,然后给学生们一个骰子,让学生们投掷出一个数字,并且走两个这个数字,谁走到了有小礼物的格子就把礼物送给谁,然后学生们在兴致昂扬的游戏中慢慢发现,无论他们投掷出几点,永远都不可能走到有礼物的格子,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明白“两个奇数相加等于偶数,两个偶数相加还等于偶数”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让学生们对于得出的结论印象深刻,并且领略到了数学的奇妙与乐趣。
二、自学能使思维碰出火花
传统教育中,教师大多习惯了“一言堂”“填鸭式教育”,而高效课堂中,更提倡的是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学会创新,在现代的教育中老师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授予者,而是学习方法的授予者,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达到“处处无师胜有师”。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时候,我鼓励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生硬的让他们记住前人的成果,学生们很快用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答案,有的小组把三角形剪开,然后重新把每一个角拼在一起发现会形成一条直线,有的小组用量角器,仔细测量每一个角度,然后相加,发现刚好等于180°……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了数学家们的创造性,他们大胆假设,团队协作,在掌握了知识的同时更学会了团队合作和良好的探索精神,老师的照本宣科仅仅是一个人的想法,而当学生们参与进了教学,就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他们会提出更多的有代表性和富有新意的问题,同时在小组内他们可以自由的讨论并得出结果,当他们思维受阻,不得要领的时候教师可以及时点拨,让他们很快的得出答案。在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们也会用旧的知识作为铺垫来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既使学生们巩固基础,又使学生们减少了学习障碍。
三、利用多媒体,在具体与抽象之间互换
在21世纪这个高科技社会,多媒体的充分运用会在教学中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加大知识与信息量,将原来大量的板书时间节约出来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而对于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与抽象思维之间互换。例如,我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将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展示出来,让学生们先自己独立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然后让学生们思考,如果对称,那么这些图形会怎么样,最后我通过动画演示让图形动起来,学生们会发现图形在对折过后会完全的重合。这样学生们在看过多媒体的演示之后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形象的图形。当然,也可以将原来具体的实物转变成抽象的思维,在三角形的认知过程中,我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展现给学生,如红领巾、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当学生们说他们都是三角形后,将这些物品只留下轮廓,使学生将物品抽象化。多媒体的使用,使学生们对于几何数学问题可以更加的认识清晰,为他们学习初高中立体几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好的课堂练习,可以将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既巩固旧知又深化新知,让学生们习惯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可以设计这样一道数学题:小红去看望奶奶,带了20苹果,梨是苹果的3/4,同时又是香蕉的5/7,问小红给奶奶带了多少个梨,多少个香蕉?这一道问题中不仅包含分数除法而且巩固了分数乘法,让学生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又可以亲身体会它们得不同,让学生们在分数的乘除上得到新的体会与感悟。
总而言之,数学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将学生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为学生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案例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是“引导幼儿学习8的分合”。活动过程的设计是这样的:以“复习7的分合”引入,然后为每个幼儿提供8个双色圆片(一面为红色,一面为绿色),让幼儿玩“撒圆片”的游戏,要求把撒出的结果(几个为红色,几个为绿色)写在记录单上。撒一次记录一次,重复的结果不记录。操作完成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归纳出“8有7种分法”,并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分析记录单上分合式中数字递增、递减的规律。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操作出现了这样的意外情况:刚开始,有幼儿按照教师的要求撒圆片作记录,但是撒过一两次后,大部分幼儿已不再玩这个游戏。有的改为自己逐个翻圆片,翻一次记录一次,有的索性撇开圆片,开始扳手指头推算,有的甚至直接在记录单上写出了另外几种分法。
这是一个典型案例。活动结束后,笔者对68位在现场观摩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65位教师(占被调查者的95.6%)都赞同让幼儿通过实物操作学习数的分合,60位教师(占被调查者的88.2%)曾在从5开始(有的甚至从2开始)到10的分合教学中都采用了类似方法。即5的分合是这么教的,6、7、8、9、10的分合也是这么教的,只不过可能会换个不同的情景或操作材料。但是也有53位教师(占被调查者的77.9%)反映:“数的分合”教学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刚开始幼儿还能投入地进行操作,但后来由于同样的操作要求出现在多次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便不再感兴趣了。
当然,从教学现场和活动后的调查中,我们能欣喜地看到,绝大部分教师已不再要求幼儿机械记忆数的各种分合式,开始关注幼儿自主操作的学习过程了。这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已发生重大转变。但问题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还基本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只会不断套用一种教学形式,不知道幼儿学习数的分合的特点与路径,不知道幼儿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数的分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操作,为什么要这样操作。以至于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所做的是在原有水平上重复操作,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虽然在理念层面教师们已普遍认同教学要基于幼儿的现有水平,要“以学定教”,但在实践层面,具体到“数的分合”教学,很多教师还是未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实质,对幼儿的学习路径并不了解,仍然强调结果(有几种分法、分别是什么),而没有看到帮助幼儿达成教学目标过程中所蕴含的发展价值。
那么,幼儿到底是怎么学习“数的分合”的呢?虽然幼儿在数学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但某一年龄段幼儿对“数的分合”的理解、掌握过程有严格的心理发展顺序,基本上都要经历以下五个阶段,走过相同的学习路径。
第一阶段:积累“量的分合”经验
在理解“数的分合”之前,幼儿需要积累大量的相关经验。尽管中大班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都有过分东西的经验,但刚开始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数的分合”的意义,并不知道数是一个可分可合的集合。大班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但从上述“数的分合”教学案例中看,幼儿的学习远没有达到抽象的水平。“智力始于动作”,幼儿对“数的分合”的理解也是从动作水平的摆弄开始的,幼儿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体验去发现数的分合规律。只有基于动作水平上的“量(实物)的分合”经验。幼儿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分,什么是分两份,体验一个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量。理解这一点,是幼儿学习“数的分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美国著名幼儿数学教育专家金斯伯格曾指出,一开始耍鼓励幼儿运用非正式的方法(如数数)去探索和解决数的分合问题,尽量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当前的问题。生活中一些“量的分合”方面的游戏,可以作为幼儿原有经验和正式的“数的分合”学习之间的桥梁。如游戏“谁的糖果多”(方法是幼儿用自己手中的糖果去匹配放在果盘格子中的糖果,数一数合起来等于指定的数量,便可取出)就是幼儿喜欢的、有利于积累经验的游戏。案例中的“撒圆片”也是很好的帮助幼儿积累前期经验的数学游戏:“分合”不是幼儿有意识操作验证的结果,而是在“撒”的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幼儿只需通过数数即可感受到不同的分法。这些游戏在中班末期就可以让幼儿玩了,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体验量的分合。
幼儿进入大班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为幼儿提供大量操作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从5开始学习数的分合。一方面,因为5是单数,不能平均分成两份,有助于打破幼儿固有的均分观念:另一方面,对大班幼儿来说,5的数量是能够目测的,一般不会出现计数上的困难。在具体活动设计上,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25个相同的实物,让幼儿每次取5个实物,并将其分成两份,想想可以怎么分,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在幼儿基本掌握了5的分合后,再让幼儿运用5的分合经验,通过实物操作去探索学习2~4的数的分合。
只有在参与了大量的操作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通过操作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并经常与他人交流、讨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上,幼儿才能较好地掌握数的分合概念。
第二阶段:从“量的分合”
皮亚杰在强调动作对幼儿思维发生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更强调对动作进行抽象概括的必要性。因为数理逻辑知识是从人们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中抽象出来的。如前所述“智力始于动作”,但动作本身不是获得数理逻辑知识的充分条件。要让幼儿掌握数理逻辑知识,教师必须保证幼儿在对物体施予动作的同时还会对动作本身进行反思和抽象。通过第一阶段的经验积累,幼儿虽然能够理解量(实物)的不同分法,但要让他进一步理解抽象的“数”也有这些分法就难了。刚开始接触“数的分合”活动时,幼儿并不理解分5个苹果和分5个梨子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教师需要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除了分苹果外,还可以分梨、分香蕉、分橘子……再至分豆子、分玩具、分勺子等,让幼儿发现虽然具体分的东西不一样,但都是将5个东西分成两份。只有在操作诸多“量的分合”的基础上,幼儿才能逐步抽象出“数的分合”这一知识,而不是停留于具体“分东西”的行为上。
第三阶段:领会数的分合关系
幼儿在积累大量操作经验的过程中,会发现两个以上的东西有多种不同的分法,逐步学会有序分合,从而穷尽所有的分法。也即知道每个数有几种分法,继而发现数的分合中存在的规律。
如果在教学中,幼儿已通过操作学习积累了5以内数的分合经验,那么,从学习6的分合开始,教师就应进一步引导幼儿进入对“数的分合规律”的学习,帮助幼儿归纳出已有的分合经验,并进一步解决下列问题:从2到5,怎样对每个数进行有序的分合?每个数的分法有几种,和它自身比有什么规律?2至5的分法的递增规律是什么?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幼儿就可以借助它们自主学习6至10的数的分合,而无需教师再一个数一个数手把手地教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有少数幼儿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教师可以针对他们的个别需求,继续帮助他们掌握6-10的数的分合。
第四阶段:掌握数的分合关系
只有基于以上各阶段的学习,幼儿才能逐步理解分合中“总数”和“部分数”之间的包含关系(例如,2和5合起来是7,7包含了这两个部分数),以及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关系(例如,从1和6变到2和5,左边多1、右边少1,合起来还是7个)和互换关系(例如,3和4、4和3都是7的分法,两个部分数相同但位置互换)。皮亚杰指出,对儿童来说,“包含关系”的掌握是一个难点,因为儿童一注意部分就会忘了整体。同时,幼儿在理解“数的分合”中隐含的互补关系、互换关系时也有很大困难。而这些关系恰恰是幼儿能否真正理解“数的分合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体验分合有序性的同时,观察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补、互换关系,帮助他们去发现:一个部分数增加几个,另一个部分数就会减少几个;有相像的分合式(两组部分数相同,总数相同,但部分数位置可互换),并从其中一个分合式推断出另一个分合式。应该强调的是,在“数的分合”教学中,重点在于让幼儿理解上述三种逻辑关系,至于幼儿是否会说“一个数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就是这个数”,则不是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第五阶段:用推理的方法学习分合
幼儿也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推断出更多的“数的分合”规律。或通过掌握一些数学的基本规律来进一步学习和理解互补、互换等规律。推理方法的掌握,不仅可以简化解决问题的过程,还可以促使幼儿运用更有效的思维方法,避免死记硬背。金斯伯格认为,在“数的分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儿童运用多种有意义的方式,如数数、扳手指、推理、游戏等,来加强对数的分合的理解。在“10的分合”的教学中,如果幼儿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分合的三种逻辑关系,就完全可以让他们运用推理的方法直接写出10的9个分合式。从本案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部分幼儿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当然,我们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幼儿采取适合自己水平的方式。如借助分实物来直接感知,将操作与推理结合起来,等等。
弄清了幼儿“数的分合”的学习路径,我们再回到本案例来,就能较客观地解释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表现了。“撒圆片”活动其实并不能体现幼儿当前思维发展的水平,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提升。既然幼儿已经有了前期分合操作的经验,幼儿的抽象水平也在逐渐提高,“8的分合”教学就可以通过纸笔练习或其他抽象程度更高的操作活动来进行了。
在“数的分合”教学中,教师关键是要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幼儿处在学习路径中的哪一个阶段,这样才能将“以学定教”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儿童智力的起源[M].高如峰,陈丽霞,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5][6]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希冰.幼儿数学教育操作活动浅谈[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1999,(5).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CAI课件动画的 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巧妙地设计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课件演示:在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上,一只猴子坐在一辆正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狼狈地往前行进。同学们看到猴子被颠得一上一下,乐得哈哈大笑。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开 始,学生在问“为什么”的同时思维迸发出火花。学生展开想象: 有的想把车轮换成三角形的试试;有的想把车轮改成椭圆形的看看效果……这便是孩子们心中久存的疑惑:大街上飞驰的汽车,车轮为什么一定要是圆的呢?各种形状的车轮岂不是能让世界显得五彩缓纷。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课件演示,轻点鼠标选择了一组多媒体信息来论证学生的想法:车轮换成三角形的、椭圆形的,可怜的猴子仍被颠得七上八下。在“怎么办”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得出: 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车轮做成圆形的,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不变。这样车子在前进时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悦耳的音乐响起,小猴子愉快的表情映射出学生快乐的心情。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大胆的想象有了验证的机会。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难点的结合
教学难点是否能突破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在教学量角和画角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还没有形成,很难掌握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因而不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运用CAI课件动画的 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在大屏幕上认识量角器,学生可以清楚地看见量角器的每一小格,每一条刻度线,内外圈刻度。比使用教具演示更清晰更直观,从而正确认识量角器,为量角和画角做好准备。量角和画角时,动态地显示量角器的摆放方法,变换不同角度摆放量角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然后让学生在台上量角和画角,展示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学生、信息技术三者相互交流,突破了量角、画角这一教学难点。同时,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与智力潜能的结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信息技术能形象地模拟思维世界,再现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需要通过“等积变形”,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以前,教师运用教具演示,很难较好地完成“由曲变直”。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后,可以在学生动手剪拼图形,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的基础上,再由计算机演示将圆等分成32份、64份……。分的过程具体、形象,突破了现实的局限,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开启了心智,不仅掌握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方法,而且创造性地提出可把圆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同样也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CAI课 件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化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学生自学解疑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收集资源、管理资源,开展网络教学。根据数学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能力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问题的课题为单位建立“资源包”提供教学时用,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发学生通过各种资源管理平台进行知识点的查询、分析。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提出问题——引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欲望——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处理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交流、评价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 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设计课题和构建“教学资源库”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环节。所设计的课题应是需要应用数学的方法、知识以及网上信息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所提供的网络资源应该有着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丰富背景资料,为学生进行创造性获取和处理信息提供可能。这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对学生发展的整合性功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分地体验数学和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通过搜索和处理信息,学习和掌握有关的信息技术,通过有关数学方法、知识的应用,巩固数学知识,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这样开放式教学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完全是自主进行的。程度差的学生没有压力,照样学得轻松愉快,程度好的学生意犹未尽,全体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
五、信息技术与创造能力的结合
一、通过有效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应用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使生活化的目标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估计学校旗杆的长度,让学生通过脚步测量,估算学校操场的长、宽,学生通过有效引导后,学习兴趣很高,自学通过比例尺估算楼房的高度等难度较大的问题。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学的重要条件。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沉闷的氛围,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高段数学课堂中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轻松、自由、愉快地学习,独立地思考[。而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起到答疑解惑,同时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三角形的关系、与边长的关系、与高的关系,让学生自主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获得的知识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理解也更加透彻,并在以后的应用中也更加娴熟。
三、通过问题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化的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问题导入的最直接方式是提问,提问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以及问题意识。课中问题十分重要,是课堂教学中的灵魂,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思考与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课后,教师通过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同时留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更为关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索,自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比例尺的知识后,学生对比例尺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但比例尺在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呢?老师将这个问题留给学生后,学生自主学习比例尺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独立思考在生活中的比例尺的实际应用,许多学生想到了地图、汽车模型、玩具等都是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问题思索,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比例尺概念的学习,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学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适时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在课程开始前,让学生们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三角形的内角,最后求三个角的和。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积极动手,画出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用量角尺测量所画三角形的角度之和。毫无疑问,最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也不排除一些学生量出181°或179°的误差。通过我的引导和学生们自己动手画图和测量,学生们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定律印象十分深刻,自学的乐趣也给了学生们动力。
一、认真备课,刻苦钻研教材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头之一,也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应该认真地钻研教材,对知识做到了解透彻,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根据每堂课的目标任务选择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授“商”这一堂课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两组题目:(1)100/1,100/10;(2)24/4,240/4,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计算,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两组题目中被除数、除数以及商的变化,然后,学生就会发现蕴含在其中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依靠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妙和规律,老师则要在课前准备环节上多花心思,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
二、创设有效情境,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境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育引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切真理都来源于生活,而最终真理也会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就是要从生活中去理解数学。比如,在教授“加减法”这一章节时,老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解说,学生会觉得很乏味,难以集中精神。这时,老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身上都带了125元,去小卖部买零食吃,零食总共需要56元,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排演以下买东西的场景。学生从身上拿出了一个100元、一个20元和一个5元,最后学生选择拿出一个100元,找回44元,那么最后学生身上还剩下44+20+5=69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教学生使用算式来进行计算,学生能够很快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一来,枯燥难懂的数学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学习感觉轻松很多。
三、巧妙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年级学生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大胆地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质疑,活跃思维,这样学生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寻找到学习的乐趣,学会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老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让学生可以去探究原因,可以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大胆巧妙地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激发探索的热情。在课前,老师为学生准备好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然后让学生凭自己的感觉去拼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清楚地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关系。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梯形进行分割,这样就会发现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理解和掌握知识,还综合使用了脑、手、眼,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开发,提升探索研究的能力,培养开放性思维,巧妙地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消化掉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深化教学效果
自新课改以后,小学数学知识的难度加深,有很多知识都较为抽象,不好理解,如果简单地依靠老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接受的。因此,学校必须引进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有效地辅助老师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老师要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实物,然后利用多媒体进一步熟悉12条棱之间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多媒体演示的方式进行排摆,这样帮助学生理解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体积公式。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学生在理解了基础和重点知识以后,老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效率也就提升了。
五、拓宽课堂,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
一、分层教学理论的定义
学界一般把分层教学定义为:教师按照学生已有的潜力倾向、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理想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把学生划分成知识水平接近的群体并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合理的分层措施及集体成员间的互相作用中,各个群体均得到提高与发展。也有人称之为能力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教学。它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测试分数划分成水平不同的小组。实施过程中采用①了解差异、分类建组;②针对差异、分类目标;③面向全体、因材施教;④阶段考查、分类考核;⑤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的实施方针。
二、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字。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学生逻辑智能进行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情况做到充分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对学生做到显性和隐性的分班分层。显性分层是按照学生现有的数学学习水平以及能力即逻辑智能进行分班,隐性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内部分层,对同一个班级内部的学生按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高低进一步进行分层。对于这些情况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3.预习要求进行分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前预习成为教学流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学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定理、公式、例题的推演自行论证,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学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定理、公式要主动推导,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学帮助别组同学。
4.课堂教学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不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
5.布置作业进行分层
当某节课或者某知识点教学完毕后,需要通过训练来巩固,因此作业布置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从过去的作业布置情况来看,如果采取“一刀切”的课后作业方式,那么就会出现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状况,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分为三个等级:1.A组学生为基础性作业,以课后练习题为主。2.B组学生以基础题为主,同时布置可供选择的拔高题目。3.C组学生除了完成基础性作业之外,还应适当完成综合型题目。对于作业的布置,教师需精心、谨慎,一般以20~30分钟之内完成为宜,否则将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影响作业质量。通过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
6.学生的考试进行分层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可以直接地反应近阶段教学工作的成效,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来说,借助考试可以发现基础知识掌握的欠缺以及学生数学思维方式运用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将考试设置为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月考中主要设置基础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近期的基础知识运用情况。期中考试教师可以设置两套不同难度的试题,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测试。期末考试实行统一试卷测试,考查学生一学期个人能力的变化之后再对分层进行重新调整。
7.对学生的评价进行分层
最后对学生的评价也要进行分层,以各层次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程度来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基准,根据不同层次的提问、练习、作业等,对学生及时做出评价。除了这种横向的评价外,还需要进行纵向比较,对于各层次有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让进步较快的学生升入高一层次,以鼓励低层次学生更加努力学习。
关键词 : 学低段学生;数学课堂:操作学习,
Abstract: Operational learning is extreme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especially for the juni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hose specific image thinking dominates. Operational learning is conducive to concreting abstract mathematical problems and helping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learn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this paper,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ainly through the interview method and observ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mathematics operation learning, aiming at the problems from the school, teachers, students three aspects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solutions, so as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eachers,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 the students in the lower part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operational learning;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操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操作学习,是一种动态学习活动,它是学习者借助外部实物或自身肢体器官而进行的。“这种学习活动的操作是学习者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是对自身肢体器官的动作。”[1]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小学低段学生而言,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无疑是一种挑战,而操作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亲自体验、亲身经历,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与小学低段6名教师的访谈和对8个班进行40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小学低段学生的操作性学习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学校方面:教师教具配备缺乏、学生学具配备适用性不强;教师方面:不能正确解读操作学习的本质、对课堂教学秩序把握力不足、课堂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学生方面:课堂秩序混乱、注意力易分散。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帮助问题的解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低段数学操作学习的问题探析
笔者通过对6名小学低段数学教师的访谈与对8个班进行40次的课堂观察,发现学生的课堂操作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如下。
(一)学校方面
第一,教师教具配备缺乏。教具,教学时用来讲解说明某事某物的模型、实物、图表等的总称,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与S校多位小学数学老师的交谈中,我了解到该校没有给教师配备相应的教具,教师大多都是自行购买。在开展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因为不愿自行购买必要的教具,就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或演示,从而使一些必要的操作示范环节被抽象的图片演示代替,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直观感受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学具配备适用性不强。学具,顾名思义就是指可供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时直接操作的用具。[2]通过实际的课堂观察,我了解到学校会为学生配备一些学具,但是这些学具的适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如:学具配备与实际教学需要脱轨、学具配备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匹配等问题。所以,为了满足日常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学具,大都是家长在教师的要求下,给学生购买添置的。
(二)教师方面
第一,错误理解操作学习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重视机械的练习和记忆,轻视技能的运用和知识的理解。[3]为了弥补传统教育的弊端,人们提出必须将知识的应用和理解有效的结合起来,齐头并进。《新课标》提出,在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对《新课标》错误解读,对教育理念错误把握,片面夸大操作学习的价值,忽视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一系列教学问题的出现。
第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强调素质教育的近年来,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常常以强制性的行为去干涉学生的操作学习活动,淡化甚至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第三,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教师的基本工作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参加教研活动、班级管理、进修学习等工作。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负担重。所以,相较于操作性学习这一设计繁琐、耗时耗力的活动而言,教师更愿意选择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
第四,难以把握操作性学习课堂。操作性学习课堂的把握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有较高要求。在我访谈的教师队伍中,大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相较于资质老的教师而言,他们教学经验有限,对数学课堂的把握力不足,尤其对操作性学习课堂的把握更是困难。
第五,不能对每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通常由20-30个年龄和知识水平相当的学生组织而成。但是,在我国很多地区仍然存在大班教学的情况,学生人数远远大于规定人数。由于受低年段学生人数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教师在开展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对每位学生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学生方面
第一,自律意识薄弱,课堂秩序混乱。小学低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纪律意识薄弱等特点,再加上操作性学习课堂氛围更加自由、轻松等原因。学生容易忽视课堂纪律对自身的约束,从而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状况。
第二,注意力易分散。在数学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的思考状态,它对学生的手脑配合、注意力品质有较高要求。小学生注意的各种品质,如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等都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得到长足的发展。[4]在学生低段这一时期,注意的各种品质都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因而,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关注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如:沉迷于学具,忽视教师讲解和指导
二、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学习的优化策略
在低年段数学课堂中,操作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为重要。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问题,不仅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还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针对小学低年段数学操作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学校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科学的学校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理念,对整个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为学生长远发展的目标而不断努力,不能片面追求“唯分数化”的刻板标准。许多学校,虽然认识到操作性学习活动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但他们更多只停留在认识表面,而没有对操作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做深入研究。因此,学校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上至领导层,下到全体教职工,都应该积极的组织和动员深入学习和开展操作性学习活动,从而引起各方的重视。
第二,积极投入教育资源。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是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刚开始学习数学,对如何学习数学还比较空白,是非常需要学具来帮助他们理解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仅靠老师的讲解或多媒体的演示,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在深入研究和分析低年段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配备完备且有针对性的教学器具,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方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小学低段数学操作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思想和行为上引起重视。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对自身工作价值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它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他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密切的关联。“人无思想不立”,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道德,净化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优良榜样。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操作性学习活动引起足够重视,正确认识到操作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价值,看清楚操作性学习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且付诸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小学低年段操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费时费力。它要考虑到多方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具的选择等等。一些被工作重担压得分身乏术的教师,为了减轻自身工作负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淡化或者取消学生操作性活动的环节。对此,教师要学会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找到工作重点,采取高效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将自己解放出来,从而预留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第三,教师要充分准备操作性学习活动。操作性学习活动,作为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上重要的教学环节,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小学低年段学生具有好动、思维活跃、纪律意识薄弱、自觉性差等特点,如果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变能力和课堂把握力不够,那么就很有可能出现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他们应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在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小学低段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作出精心设计,从而保证课堂的良好教学秩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对S校低年段小学数学课堂的观察,看到在操作性学习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的状况。如:在三角形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通过用手触摸的方式,去感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的特点。这时就有些学生被新奇的三角形学具吸引,出现教师在讲台讲解和示范,学生在下面走神的状况。对此,教师在小学低年段的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可以多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和状况,对一些操作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课后的专门指导与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学生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课堂秩序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有直接的关联。小学低段学生,刚刚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他们活泼好动、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纪律意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配合学生以及家长等多方教育资源,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班级制度,从而督促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而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第二,培养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专注力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而言。由于身心发展的规律,低段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往往易于出现难以稳定集中的现象。[5]在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中,由于受到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此,培养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都尤为重要。通过与S校老师的交谈和对学生的课堂观察,我了解到在小学低段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影响学生专注力最直观的因素就是操作程序的规范与否。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学习,笔者认为:课前学具要配备齐全,规范摆放;操作前要听清要求、明确任务;操作时要做到操作、观察、记录、思考同步运行;观察后要进行反思、分享、交流。只有学生的操作流程更规范,才能聚焦问题,才能确保有序思考,实现操作的有效性,促成学习的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3(7):32.
[2]钟明.巧用自制学具构建高效课堂[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8,3(15):85.
[3]李杨小学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27.
整合现代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优势作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做到备课充分,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情学法,更需要备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例如,在“图片的加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很多新年贺卡,我自己准备几种软件,有普通的图画软件,还有写字板软件等。在课上,我让学生结合本节所学知识,用画图和写字板等软件设计并制作出一张电子新年贺卡。主题自己确定,可以是送给父母、教师、同学、朋友或者是自己,设计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要突出主题,主旨鲜明,结构科学,色彩搭配合理,图文并茂。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或者小组合作设计,在电脑上制作出一张张电子新年贺卡。最后,我把大家的作品用电子白板展示出来,对好的作品及时给予鼓励,对不足的设计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软件资源设计电脑作品。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意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
方法是成功的金钥匙。我们深知,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学习新知主要靠形象思维来完成,对于那些较为专业的理论就很难理解,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指导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来确定教学方法,使枯燥的信息技术理论课变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新知。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在信息技术教学时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形象感知法。如在“计算机的组成”这节课教学的开始,我有意识地不说电脑术语,而是让学生自己接触电脑。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计算机的各部分的名称,每个部件可以独立显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形象认知。然后,我让学生以“结对子”的方式,结合电脑实物配件将各个部分的名称说出来。我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很快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位名称,消除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有效解决了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