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分钟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利益观 社会分析法学 和谐社会
一、社会分析法学之利益观
(一)人与利益
利益自古即为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等诸多学科所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利益,并且用不同的方法界定利益。因此关于利益的定义可谓林林总总,但从根本上说,利益是“人们通过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1〕利益是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诉求,但这种诉求表现为利益绝不是主体的任性,而是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通过其表现出来。这样看来利益的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变化也是毋庸置疑的。
人与利益的关系如何密切极易证明,任何一个个体若想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满足某些基本的条件,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即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利益需求,诸如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人与利益是共生共存的,有人的存在,就有利益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追求利益 、维护利益的过程。任何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制度都旨在调和与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需求,因此明确利益对于人的重要性,是构造合理的、符合人的需求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先决性条件。
(二)法律和利益
法律是调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而这种调整实际上就是对人们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这种利益关系在法律上即表现为权利,权利是法律的一个核心范畴,是利益在法律中的表现形式,是由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一种利益。法律制度是对相关领域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的确认和保护。利益作为权利的核心内容,通过权利类型及范围在法律规则中的确定而在相应主体间形成了一种配置机制。“法律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 ,利益调节或再分配是法律的一大职能。法律公平与否,取决于利益平衡与否。”〔2〕因此,利益的需求变化决定着法律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如果主体新的利益调整需求达到了由法律调整的高度,那么就会产生新的法律制度。
(三)社会分析法学之公共利益观
社会分析方法是随着社会学特别是随着社会法学的兴起所产生的法律分析方法。法律既是一种静态的官方文件体系,同时又必须在社会中予以实施,由此造成法律问题的分析,既可以从规范的层面来进行,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的交叉现象。当然,是用法学的眼光还是用社会学的眼光来分析法律问题,两者在前提和结论上并不相同。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当我们用社会法学的眼光去审视分析法律时,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社会分析法学中“利益法学”学派发挥耶林关于法律是保护“社会利益”或“共同利益”、反对威胁“社会利益”的个人利益,他们将协调法律秩序范围中的各种利益作为法官的主要职责之一。而作为“社会连带主义"学说代表的狄骥的理论则体现出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强调并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以及社会义务。
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呢?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公共利益,但却很难对其作出精确公认的分析,只是见仁见智,难以统一。因此我们只能从微观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对其定义进行把握。首先,公共利益须表达一定个人利益的需求,但不可能与所有的个体利益一致。公共利益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代表性,如果公共利益不能体现一定的个体利益要求 ,难以称为公共利益,同时由于不存在唯一被认可的价值观和标准,亦不可能使公共利益得到所有个体的承认。其次,公共利益是一个外延及其宽泛、内涵及其多样的概念,因此并非都可以由法律手段来调整,还需有习惯、道德等方式来调整。
二、从经济法的不同范畴看社会公共利益观
(一)理念
经济法的理念是体现于经济法实践中的最高指导思想、精神及立法宗旨,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范畴 ,但目前法学界的认识分歧较大。结合经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存在基础综合考察,“平衡、协调”(实质即和谐)是各种观点都包含的思想。而平衡协调的客体则是各种利益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中所隐含着的这种理念就是很好的说明。就经济法的本质而言,平衡协调是其首要的基本原则。它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不只是局限在经济利益的范围之内,同时也涉及社会福利、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 社会性是其本质特征 。它与公共性、公益性、干预性相联系。它调整经济关系的最高目标,应当是保障国民经济能够平稳持续地发展,即平衡各中利益需求,并加以协调,使得经济生活中的各方主体利益在其中取得某种平衡和一致,成为经济发展的调节器和平衡器。但是经济法又并非不加区别的保护所有的主体利益,它同以保护个体利益为己任的民法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必须在权衡各种利益的前提下使得社会公共利益的到最优化和最大化。因此,从经济法的理念来看,保护和提升社会公共利益是其必然的使命和职责。
(二)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解决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 ,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市场秩序包括经营秩序和竞争秩序,它是公共经济生活的活动规则,是维系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这一点集中体现了经济法的公共利益本位。尽管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具体的调整对象意见并不一致,但是经济法有其独特的调整对象是不容置疑的,即将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这是决定经济利益本位的根本所在当然公共利益本位的确定并没有使经济法与其他的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部门法,如行政法、刑法等,在利益本位上区分开。实际上,任何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部门法都是维护着公共利益的某一方面。具体到经济法来说,它维护的是公共利益中的社会利益和公共经济利益确切地说,经济法的本位是社会公共经济利益。
(三)调整模式
法律与利益的密切联系在前文我们已有所阐述,法律作为各种利益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一旦形成却又可能对利益有能动的反作用。只有设置科学合理的法律才能保障法律所追求的利益目标的实现。而这些不同调整模式的区别就在于对权利、权力、义务的不同设置方式,因此,如何设置科学合理的调整模式来实现法律追求的利益目标,是法律也是经济法实现其社会调节功能的关键。不同的法律部门有不同的主要利益目标追求,这也就是利益本位问题。经济法相对传统的以个人利益本位的私法和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公法来说,其本质特征在于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这一点已经成为经济法学者的基本共识,也被充分论证,在此作为本文以下讨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利益由于具有本文上述的独特特征,以及对社会利益维护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经济法自身的独特的调整模式:行政权力干预、社会权力实施、个体权利实施三种模式,实现经济法维护社会利益的法益目标。
三、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经济法利益观
社会分析法学派的利益观之中,社会本位是重要的价值观之一,用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法律问题是其重要的方法。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政府新的历史任务,而从社会法学派的观点来看,它与经济法一以贯之的社会本位理念以及经济法的平衡协调之功能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社会的主题之一。而“以人为本”中 “人”多与 “民”联系,因此,以人为本理念明显区别于民法本质中的个人利益本位,而恰恰与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相契合。相对于行政法和民法对于单纯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保护来讲,经济法所保护的是更广义的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既非个体利益的简单相加,也并不可能永远与国家利益保持一致,而是将社会上最广泛的最合理的利益需求作为保护的对象,这与当前和谐社会中所涉及的以人为本理念是一致的。
德国着名法学家耶林认为:“法律的目的是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结合。”而经济法对于多元化利益的协调和平衡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者们将“经济法”定义为“协调解决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矛盾以及协调解决与社会整体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矛盾的法律部门”,其天然的平衡协调之本质决定了其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重任。经济法立足于社会整体利益,强调社会责任本位的本质精神就得到了经济法学界的公认。当前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结构合理、社会资源有效合理、公民行为规范的社会,而这种理想状况的实现必须以客观面对并合理解决社会多元利益、多层次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前提。但是各个法律部门的个性差异导致其对平衡理念的追求也不相同,而这中间能够适应调整多元化利益、构建和谐社会之重任的主要法律部门惟有经济法。因此经济法的平衡协调之功能和和谐社会对于利益协调的要求有着许多天然的耦合之处,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早已从现代经济法的不同层面和角度折射出来,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经济法的平衡协调必将获得新生,其发展将会更加科学和谐。
综上所述,在法学的分析方法中可以看出,人与利益、法律与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从经济法的理念、调整对象、调整模式来看,经济法的利益观是与社会分析法学派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社会分析法学派的经济法利益观又显示车了更为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实现要以经济法理论为指导。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理念 、平衡协调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以人为本、平衡和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多元化利益需求之间不谋而合,而正是这种天然的契合,决定了经济法必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和有效保障。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年,P483.
[2]孙笑侠:《法的现象与观念》,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P65,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解决问题教学法能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189-02
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根据其教学特点:有实验场所,实验仪器,有提出问题的素材和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这几年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度出发,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贯穿于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年的教学实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由具体的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方案设计出发,探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案及策略。
在分析实验中创设生产实际场景,打造培养发现问题、创新思维的平台。使学生在分析实验中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和成功喜悦
例如在分析化学实验中的第一大类实验:酸碱滴定法的教学中,《分析化学实验》课本第三版教材选编了《实验三:氢氧化钠和盐酸标准溶液标定》;《实验四:铵盐中氮含量的测定(甲醛法)》;《实验五:混合碱的测定》;教材按照实验原理、试剂、实验步骤、思考顺序编写。按照课本的内容进行实验,学生感觉到分析化学实验其实就是高中的酸碱滴定,大学一年级的无机化学实验。因为实验中仪器相同、化学试剂相同,只是要求稍微有点不同。学生觉得分析化学实验没有新意,没有深度,没有兴趣,做这种实验就是浪费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实验中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教学思路,对酸碱滴定的教学设计为:
(一)实验资料呈现
给学生提供要解决的问题的素材: ①遵义碱厂生产的产品:烧碱的含量测定、工业盐酸含量的测定;②贵州赤天化生产的尿素含量测定;③白酒当中脂含量的测定,④甲醛含量的测定。这些素材都是学生很熟悉的产品,有强力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分析实验题材,发现问题,查找、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对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实验要求。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3-5个学生,在实验前进行资料查询、找出检验的方法(每个产品至少一种,甚至几种检验方法),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选定适合自己的实验方法,找出方法的关键原理,实验仪器。比较在含量测定中的异同。
2. 查找资料,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1)工业盐酸含量的测定。
根据GB320-2006《工业用合成盐酸》,HCl的含量测定原理:用Na0H标准溶液来滴定一定量的盐酸样品,溴甲酚绿做指示剂。反应原理:酸碱中和滴定
(2)贵州赤天化生产的尿素含量测定:
对于氮肥中氮含量定,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甲醛法:称取一定量的铵盐样品,加入甲醛进行弱酸强化,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H+,反应方程式为:
4NH4++6HCHO=(CH2)6N4H++3H++6H20
② 蒸馏法:一定量的样品中置于蒸馏瓶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加热蒸馏。NH3被蒸馏出来,蒸馏出来的NH3用过量的盐酸标准溶液吸收。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甲基红做指示剂)反滴定过量的盐酸标准溶液,通过计算即可确定铵盐中的氮含量,方程式为:
NH4+ + OH-=H2O + NH3 NH3 + H Cl=NH4Cl
(3)白酒当中脂含量的测定
国家标准:用一定的0.1molL-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和定量的白酒溶液在全玻璃回流装置中回流30分钟,使白酒中的脂和氢氧化钠充分进行酯化反应,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用盐酸标准溶液反滴定,通过计算即可算出白酒中的脂含量。
(4)甲醛含量的测定
甲醛是一个重要的化工产品原料,在环境污染、室内装修污染、食品行业中,都有甲醛中毒的隐患,因此,对甲醛的检测方法的探讨研究,很多学生都有极大兴趣,其检测方法很多,常见测定法:
酸碱滴定法:亚硫酸钠和定量的硫酸标准溶液进行反应,生成亚亚硫酸钠。
2Na2SO4+H2SO4=2NaHSO3+Na2SO4
亚硫酸钠和一定量的甲醛样品反应。
CH3CHO+ NaHSO3=CH3OH2SO3Na
剩余的硫酸溶液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酸碱反应)
NaOH+H2SO4=Na2SO4+2H2O
根据硫酸溶液的体积的差即可计算出甲醛的含量。
(三)总结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原理、技术、方法
1.上述要检验的产品虽然是不同的各种化工产品及生活用品,但在检验他们的含量时,其主要化学原理都是酸碱反应。
2.认识到酸碱滴定理论在无机、有机、食品、医药等产品的检验中应用广泛,是一类常用的检验方法。
3.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即将所学的分析化学实验知识将来在生产实际中非常有用,提高了学习实验技术积极性,对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即将进行的实验产生一种一定要在实验中掌握好实验技能,准确完成产品测定的期待和冲动。
4.要解决产品含量的测定问题,不但要掌握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技能及技术,学会分析仪器的正确使用、化学试剂的配制、样品的取样、制样・・・・・・等一系列的化学分析技术。
(四)问题解决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在分析实验中,问题解决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接触实际生产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创建问题平台),用理论知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发现问题),自己动手查找、整理资料、寻找检验方法,提炼出要掌握的关键实验技术及技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进行实验确立了明确的实验目标,极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迫切感,使学生心中产生一种非要学好实验技术技能,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心里情景。这种心里情景对提高学习效力是非常良好的。
所以,"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实验技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了观察、思考、细致、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及探索精神。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享受探究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而获得的专业素养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林雪芳.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与实验[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2003,8
[2]王延平.浅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教学法[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8
[3]汤亚芳.项目教学法在《工业分析》中的实施与探讨[J].考试周刊,2011,29
[4]王丽梅.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J].综合天地,2012,6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专业;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129
0 引言
探索可供高职学生有效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手段。为了使高职学生更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跳出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高职教育模式,项目教学法因此应运而生。
1 项目教学法的定义及特点
1.1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所谓项目教学法指的是,由教师和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开展的教育和学习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当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高职院校教学法,它将一项工作分为若干个步骤和子项目,每一个具体的项目都需要教师清晰的布置给学生,使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相关的任务。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以学生很可能在未来遇到的典型工作环境中的典型任务为蓝本进行设计,使学生较为真实的提前接触到工作环境,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1.2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充分发挥了探究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使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对教师布置的项目进行仔细研究,能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全部能力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项目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将高职课堂由教师主导向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方向进行转向,使学生真正成为了高职课堂的主人。其次,使高职课堂重点讲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向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过渡,高职教学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向性。第三,使高职教学由课堂为中心变成以实践活动为中心,学生课上课下的积极性从此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总之,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性更强、趣味性更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艺术专业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养职业能力
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判断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由于在校高职学生不具备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因此不能有效快速的形成自己的职业能力,这使高职学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开展项目任务教学,可以使学生实践艺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经常性的进行艺术创意,不断在任务中修正自己的专业思维,养成良好的职业操作习惯,从而使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中获得从事职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2.2 有助于实践理论统一
以往的高职教学是教师单向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分而治之的,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讲授课主要以黑板教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被动的理解艺术设计知识,不能有效使学生形成艺术设计能力。学生的能力形成只能在校内或校外实习中才有机会得到提升。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就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机会,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就很好的效实践了艺术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项目教学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速形成了学生职业能力。
2.3 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高校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基本上以学生独立实施完成项目为主线,教师只为学生布置具体的设计任务,创设了学生可以有效发挥创意的空间和宽松的情境,项目布置时教师往往不规定明确的设计方法,因此学生可以想象自己处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解与灵感进行设计,而更愿意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一展自己的所长,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职业情境中得到有效培养。
3 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的过程
项目教学的过程应当既体现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项目的设置既要给学生留出发挥的空间,又要体现实践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功能,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环节的具体工作。
3.1 项目的选择
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设置应当既有实用价值,又能体现出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练习,通常选取的项目应当与社会的需要高度吻合,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给学生留出能够发挥出创意创新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室内装饰设计中,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对不规整的户型,从而增加项目的难度与设计的复杂性,同时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创意空间。项目的设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的项目。
3.2 项目的分组
教师在项目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来承担不同的项目任务,在分组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强弱搭配,又要给每个学生都布置有效的具体任务,从而使学生在分组中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学生在分组完成后,还应当给教师提供详细的小组分工计划,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
3.3 项目的考察
项目的考察阶段主要完成项目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包括项目的实施背景、项目的设计要求、项目的注意事项等。项目的考察还应当深入到项目的实地,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然后对资料进行有效的归档整理工作。项目的考察重点围绕客户进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给学生安排非专业人员扮演客户与学生进行交谈,这样可以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使学生揣摩客户的要求,从而形成有效把握项目的能力。
3.4 项目的咨询
学生在收集项目的相关数据后,容易在项目数据的整理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色彩的调配、造型的选择、风格的特征等。这需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方向性的必要指导,既要启发学生的灵感,又要使学生能形成清晰的思路,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对项目进行设计。
3.5 项目的设计
在有效的资料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明确了具体的设计思路,学生就需要根据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设计工作,这需要各小组围绕客户的要求进行风格、空间、色彩、选材等具体的设计工作。教师既要把握学生设计的进程,又要给学生具体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完成设计方案。
3.6 项目的评价
项目的评价主要由学生之间的互评、客户的评价和师生之间的讲评这三种方式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从设计的具体细节方面进行评价,客户的评价主要从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这个角度进行,师生之间的评价主要从理论的高度上进行评价,这三种评价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再进行改进和升华,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更有效的符合市场需要。
4 项目教学法应用过程注意事项
项目教学既要使学生沉浸在具体的项目中,又要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项目教学过程是一项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理论检验和合作探究的过程。
4.1 项目设置多样化
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应当有一定的多样性,项目既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要能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既可以是实际应用的模拟,也可以是从企业拿来的真实项目。总之,项目的来源渠道多样,项目的设计要求多样,项目的风格特征的多样,都可以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4.2 项目教学参与性
项目教学是针对全体同学开展的,项目既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业水平,又要注重发挥尖子生的专长,还能使水平较差的同学也在项目中得到提高。因此,项目教学要更加注重参与性,使学生都能愿意参与其中,都能在项目中获得发展。
5 结语
项目教学法可以使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获得有效的能力提升,教师项目教学应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上把握好每项工作的具体进度,从而在项目中传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艺术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语文 实验教科书 综合 学习 设计
目前,我国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所有单元设计,大多以活动方式为主,内容基本相同,语言表述的风格也大同小异,这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因此,必须进行教科书设计的改革,深入综合性学习的方法,统筹研究和考虑编排,真正发挥教科书应有的价值。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初中实验教科书的设计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教科书中大量的活动设计很容易误导教师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鲜明、丰富的活动设计会将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在实践活动中,并不能达到活动真正设计的目的,不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其次,人教版教科书中活动的设计大致相同,不能体现出不同时期学生的学习特点,重点不突出,梯度不大,不变的活动形式会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与活动设计的初衷相背离。最后,人教版综合性活动的设计描述步骤基本相似,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离不开学生自己的讨论和思考,相似的语言表述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考力和交际能力等的培养,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尽管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容不通过,但是最终收获的经验确实一致的,不能真正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在设计没有很好的将活动与综合性学习联系在一起,重视选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的阻碍了活动的设计,将学科与活动对立起来,没有有效的利用活动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会让语文课程变得枯燥无味,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在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没有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学习,都要建立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将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学习任务变得更充实、更有意义。课程的活动设计中,要指导学生进入一种生活情境中,在这种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的想象,对事实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适应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抽象的学习变为有一定价值的活动型学习,真正做到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知识水平。有效的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学习,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真正起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二、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建议
综合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综合性设计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全面丰富自己的知识。本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更新学习观念,摆脱对教科书的盲目依赖,要有针对性、创造性的分析教科书,真正让教科书发挥其作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其次,教师在授课时要重视案例选择,在合理的例子表述下,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引起教师的反思与提高。在设计教科书时,也要根据案例的反馈信息,完善教科书的设计工作。
教科书的设计者要转变设计观念,将设计重点放在学生和语文学者上,兼顾语文学习的实际性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淡化设计目标的期望值,真正让教科书起到教本和学本依据的作用。初中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等的突变期,不同的学习阶段都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由于学生在初中三年中成长较快,思维意识、逆反心理等逐渐显现出来,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智力水平等各不相同,其语言的发展水平也会出现差异。教科书的设计要能体现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达到积极配合学生这种成长变化的目的,让学生易于接受教科书的设计理念。进行活动性质的设计,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转变为学习的意识,从而进行主动的学习,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此外,教科书还要充分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通过一些小测试、小活动的板块设计,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全面扩展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个体的情感价值观等,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以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突出学习过程,但是相对弱化了学习能力,缺少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深入。教科书的设计要充分表现出思想观念、交流表达等内容,最终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综合性学习设计,要体现出自主选题的重要性,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性,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社会环境、感受自然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验与人交流、发现事物美的乐趣。人教版教科书的设计较为丰富的提供给学生活动内容,这样会固定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教科书的设计要尽量考虑到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勤于动脑,留出自己设计活动、选择活动的空间。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保证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目的。通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亲身体验收获的快乐,达到学习目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良好的教科书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方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合理的学习、思考,充分体现出教科书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明.语文课“综合性学习”的历史发展[J].语文建设,2001(10):105-107.
关键词: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运行机制;管理模式
高校内部的实验室是师生们完成实验教学的有效场所,与此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一定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更重要的是,高校的实验教学中心有力的塑造学生的品格,提高了学生们的创造性能力,重点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很多高校的校园中,实验室作为一种最基础的建设,是进行学科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本科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一批独具创新能力和丰富的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离不开顺利开展实验室教学。因此,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实验教学中心的效益,权利发挥人才在实验室的带动作用。
1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创建的原因和目标
1.1 创建原因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也取得了快速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落实好“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加快速度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的国家。近几年,教育部又提出了“高等教育工程”,这一工程对高效的实验室建设和改造方面提出了新的内容。创建出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鼓励多建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这些实验教学中心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整体上提高实验室的教学,提高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和管理层次人员的最高水平,为全国范围内的高校科学的培养出一批批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的条件。
1.2 创建实验室的目标
高校管理人员都是充分的认识到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创建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长期以来把难以开展的基础实验教学进行了统一的安排,形成了班级管理的新模式,保证了人力与物力的资源共享。从根本上提高了实验室的教学质量,因此,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模式
2.1 实行主任负责制
实验教学中心是新型的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单位,在高校校园内实验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对人力和物力以及财力的统一管理。在合理的进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承担起重要的任务。全力实现部分公共基础实验课、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验教学中心主要实行的是主任负责制度,在实验中心内部设一名主任,副主任两名,主任的设置均由学校来任免。主任的候选人由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且在实践中也具备管理经验的人员来担任。通过竞选这种方式,来决定上岗的人员,并且在实验室还会配备经验丰富的教师。
2.2 实行岗位责任制
教学中心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明确了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且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定期对学生们进行民主考核。经过考核之后,表现优秀的人员适当的给予部分奖励措施,经过考核之后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适当给予批评。实验教学中心由教学部的主任负责,加上副主任的全力协助。主任与副主任还要负责协调与布置好整个教学中心的布局。实验教学中心的仪器要交给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并且要按照规定来实行有效的管理。
2.3 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
高校的实验室的建设离不开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如果在高校内,只是具备了先进的实验条件,良好完善的实验环境,但是没有科学的管理。实验室也会因为缺乏管理而使实验室的功能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了全面加强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室的环境,首先就应该建立起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且要坚持好“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原则,对实验室的环境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有效进行管理。管理人员应该以建立良好的秩序为基础,维持环境的整洁,合理使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在使用过仪器之后,合理对仪器进行保养和为维修相结合。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注意调动起教师和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广大师生都参与到保护实验室环境当中来,不断的促进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工作人员既当起实验室的管理者,还是实验室的主人,在工作中不断贯穿保护实验室环境的意识,自觉的维护整个实验室的环境。加强对实验室的保护,促进实验室的环境建设,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安静优美的实验环境,是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最迫切的需要。与此同时,努力保护好实验室的环境还能够从整体上提高实验室的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3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机制
高校在艺术与设计实验的教学中,不断的进行体制改革,合理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并且在艺术与设计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配备了一批极具现代化特征的教学设施,并且敢于采用最现代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室内配备精确良好的仪器,为学生们创建一个先进实验室的环境,建立一套与之相关的合理的运行机制,将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变成一个全新的实验教学基地。
3.1 开放实验室
在实验室中心要开展积极开放实验室的工作,并且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的原则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实验室的开放的原则,并且在对实验室进行开放的时候,做了具体合理的要求和注意项目,学生们可以高效利用实验室来完成学习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习和复习任务,学生们还要重新补做课内的实验项目,尤其鼓励学生们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艺术与设计实验室从实验的内容到规定开放实验室的时间,对实验室进行组织与管理工作等各个环节都实行开放的模式,为本科生能够早早的在实验室内部进行实践活动,培育昂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本科生的能力。
3.2 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成效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的这种灵活又开放的形式大大增加了我校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营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在实验室内部能够自主进行实验。个性化的实验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根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自从实验室开放以来,充分调动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广泛运用逻辑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为课内教学做出了合理的补充,成为课内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实验室的仪器的使用效率,也显著的得到了提高。
3.3 加强实验中心的队伍建设
通过调整实验中心的队伍结构,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提高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鼓励高层实验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的管理人员加入到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中。全面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和奖惩制度,全面调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高校内部成立实验室的目的是,支持更多有经验的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实验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提高工作人员对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模式,保证了实验教学中心的顺利运行。从整体上提高了实验中心的效益,提高了实验中心对人才的培养能力。充分调动了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实验中心秉承着“开放性”的原则,有效的提高了实验室的运行成效。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要全面做到以学生为本,支持与加大对专业学科的建设力度,优化实验中心的资源配置。加强与整合实验室的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促进课程的改革。全面优化实验室内部的体系,优化实验室的开放环境,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真正的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提高其运行和管理模式。在推进实验中心的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等与之相关的部门要全面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学生对实验室的监督力度。根据学生们的情况,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的体质,无论怎样改革都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实验中心的教学效果。
4 结语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是培养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实验教学中心条件的好坏,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建设实验室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前,我国的实验教学中心中还存在有诸多问题,有些薄弱环节更是有待加强,因此,高校要提高实验中心的利用率,加强保护实验室的力度。保护整个实验室的环境,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就会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俊明.高校实验室环境建设与管理问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4):46-47.
[2]李红艳.改善实验室环境,营造育人的良好氛围[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8):56-57.
[3]赵文武.高校实验室安全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2011(07):76-77.
一、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趣“,创设多元的生活化情境
案例:教学“时、分的认识”,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认识时、分、秒,去感受时间的长短,去感受时间的珍贵。
1.“制作钟面”,学生分小组用教师提供的材料,一起动手粘贴或剪拼一个钟面,让学生去认识钟面上有一些什么东西,并用记录单记下来,在小组之间相互汇报的过程中了解这些知识。
2.“操作钟面”,让学生看着老师出示的钟面说出是几时?再在自己制作的钟面上摆出4时、7时、11时。然后教师出示谜语:“公鸡喔喔叫,两针成一线”“太阳当空照,两针一起靠”,让学生猜一猜是几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所学知识。
3.“珍惜每一分钟”,先让学生静静地感受一分钟有多长,再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自己设计的活动,如:写字、算算术、画画、撕窗花、数数字……,再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一分钟内完成的事情,使学生懂得时间的珍贵。
4.“说说你对时间的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积累的时间格言,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
5.“钟表的历史”,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介绍钟表的变化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用生活情境作导向,将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富有情趣性和连贯性,教与学轻松自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序“,构建开放的数学化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W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创设情境:小动物们参加小松鼠的生日聚会,小松鼠为它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在生日聚会中,小松鼠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能帮它解决吗?试试看。
2.议一议:根据小松鼠准备了5个苹果和3个梨,让全班学生讨论有哪些说法。(比如,“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兴趣浓厚。
3.摆一摆:请学生用■表示苹果,用表示梨。先摆3个,再思考■比多2个怎么摆。此时,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摆着自己准备好的教具,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4.想一想:根据“■比多2个”这句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先摆20个,那么■要怎么摆?”这是同学们个个凝神静气,认真思考。
5.说一说:
“上面说的哪些较大数是有哪两部分组成的”,先同桌之间说一说,在指名说说,让学生的思路逐步明晰起来。
6.试一试:“在生日会上,小兔和小花.......赛吃萝卜,小兔吃了5个萝卜,小花牛吃的比小兔多2个,小花牛吃了多少个萝卜?”同学们边表演,边讨论,在愉快的气氛中,很快地完成了这道题。
7.练一练: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基本练习、开放性练习、综合练习,按照学生的层次进行,不仅巩固了知识,活跃了气氛、而且促进学生的全体参与。
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讨论、操作、游戏、交流,有利于激发兴趣――这一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从而更好地启迪思维。”。
三、让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有“情”,营造情智共生的学习化情境
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技巧,更要倾注于“情”。
案例:教学“简单的统计表”
在应用实践、巩固新知部分可创设帮帮大象伯伯的情境:草原上正在举行动物运动会,大象伯伯为大家服务,可是他太累了,谁愿意做小志愿者,去帮帮他。同学们都举起举起了手。
第一项:把大象伯伯做好的各种饼干给运动员们当点心,你能把这些饼干分好盘去送给小动物吗?请同学们按照形状(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分类)、颜色(黄色、红色、绿色)进行分类,完成统计表。
第二项:大象伯伯买回一些杯子,给运动员们发纪念品,你能按要求帮他整理一下吗?请同学们按照形状、价格分别进行分类。同时在填写统计表是注意合计一栏应该怎样填写。
第三项:大赛圆满结束了,小动物们都合影留念。大象伯伯想制作一个橱窗来展示照片。请你仔细观察说说怎样来给照片分类。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说。再选取两个分类标准,自己完成统计表。可能出现的分类情况有:按照片颜色
(彩色或黑白)、照片上动物的只数(1只、2只或3只)、拍摄方式(横拍、竖拍),独立填表,教师指导。
关键词: 中学地理 教学方法 创新探究
地理知识头绪繁多,课堂时间有限,记忆起来十分困难,特别由于地理所占分值有限,有的学校和学生把地理作为副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淡漠,甚至不努力学习,给地理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让学生从厌学变成爱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地理教学方法。
一、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有志定有趣,有趣必有志。趣从志生,志能生趣。”理想远大的人,学习动力才能持续。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自觉认真听课,养成良好的注意力。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措施。让学生目标――注意力――兴趣三方连为一体,学习兴趣就浓,求知欲望就越强,知识自然掌握得牢固。这样,学生就能在45分钟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实践证明,教学目的性越明确,越能吸引学生产生追求志向,提高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地理知识的特点是和生活很贴近、真实,山川、河流、湖泊、星空就像一幅幅图画,美不胜收,为了让学生学得愉快,而且记忆牢靠,教师应当以“导游员”的身份出现,逐渐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为了加强记忆,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逐渐摸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让学生把上地理看成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1.搞一分钟知识竞赛
应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可以在每节地理课前拿出3分钟时间复习以前旧知识,虽然简单,却改变了以前学生哇哇背、老师大量看的旧习惯,把知识点浓缩成几个很简单的词汇,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准备好纸和笔,用一分钟时间看,两分钟时间写,交上来以后,等下课前一分钟再总结一下。这样所有学生都可以充分利用好“看”,一分钟把重点知识记得牢固。例如,在温室效应的复习中,可以直接在黑板上列出:燃料、森林、辐射、热量带、经济、冰山、沿海、地下水等关键词,让学生观看并回忆,连接成线,把上堂课的知识点尽可能回忆串联起来。
2.口诀记忆方法
一些零散的地理知识不加整理,一般很难全部记住,在大量翻阅资料的基础上,把它们编成顺口溜,方便记忆。如在中国地形讲解中对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的记忆,就可以通过“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祁连横断山,二三阶梯分界线,大兴太行巫雪峰”完成。用不了两分钟,所有学生都可以对答如流。通过这样的口诀,学生一目了然,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地理课感到非常愉悦轻松,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
3.学画地理知识树
如学习中国地理图时,可以在一张图上解说中国的地貌,“山脉、盆地、平原、湖泊、河流、交通干线”等利用地图可以增强学生观察记忆力,使学生过目不忘。学习世界地理知识,可以把七大洲、四大洋作为树枝和枝丫,利用几张图把世界几个区域及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解说得一清二楚,把几页甚至几册书浓缩在一张画面上,把厚书变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率大大提高。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索取精神
班级的兴衰就在于它的活力,全班学生要在地理知识上齐头并进,才可以推动整体素质提升。教师一般潜意识里都会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根据进展随时调换。可行做法是通过实践诱发学生好奇心,比如,让每个学生通过小小的乒乓球画上七大洲、四大洋,再用不同颜色标出五带名称。用直观的作图法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开发其智力。这样的方式巩固了课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课本中还有一些细节应当尽量与时间结合,除了就地参观自然环境外,还可以给学生出示图片视频等,因为地理教学中有许多内容和现象是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的、相对比较抽象的。比如,讲解地震之前,可以先播放纪录片,然后提出问题,地震的危害这么大,那么地震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分布有没有什么规律呢?我国是否是一个多震国家呢?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再加上教师精辟的讲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选择不同方式,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合理选择,选择时不应当单纯追求幻灯片等内容的趣味性,而应该摆好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关系,按照科学性是基础,基础性是灵魂,趣味性是手段的原则选择,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选好教学方式,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是人的大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的由表及里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认识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鉴别和判断推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传授知识内容,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分析问题,使学生善于动脑筋,多使用形象性语言和直观教具,多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引发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曹书通,曹书铭.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中学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关键词】微课程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25-01
1、教学设计下的微课程研究意义
我们进行的一切教学结构性变化的宗旨都是“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也是众多教育界学者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抓好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可以使教育技术本身发生长足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今的“时代背景变化、教学体系变化、教学特征变化”的大趋势已经来袭,我们将如何迎接“结构性变化的到来”?我们要从关注教学资源建设迈向课程变革时代,即:数字化课程环境,微课程研究。
2、国外微课程设计的重要进展
国际上目前非常兴盛的“可汗学院”,以及IBM公司主要运行参与的Micro C Oilrse都在不断刷新我们的视野。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
在面向社会的广播电视台的节目中,开始出现了一种短小的电视教育节目,被称为“Micro Course”(微课程)、“Mini Course”(迷你课程),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钟讲述一个主题,如“Who to”(如何做……)节目,用微课方式几分钟介绍一种小技巧,诸如“如何打领带”,“如何做比萨”等。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大规模进入正规教育的课堂中。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微课程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帮助,更是构成课程本身的重要部分。
3、国内微课程研究的萌芽和探索
笔者查询中国知网等重要数据库,发现关于“微课程”的研究文献自2010年起开始迅猛增加。但是大多都是结合中小学的具体课程而言,没有概述性的总结对比研究。与“课”的概念相对应的“微课”(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我们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lO分钟(6分钟最佳)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z。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中,可汗式“微课程”是指记录教师给学生讲授课程内容的一段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这段“微视频”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是录制的一段教师上课讲授活动的内容,实质是一段视频记录的课堂教学实录,可以作为一段学习材料,没有形成“微课程”的系统。因此,有关“微课程”的评价标准,需要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根据最佳认知时间观,微课程的时间都控制在学习者产生疲惫感之前的10分钟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变化。微课的出现,就是时代变化引起的教学系统的新变化。目前,国内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微课的评价标准,一般由组织微课推广或者比赛的教育主管部门设计评价标准。微课程的评价标准分为
5项指标:(指标/权重)
聚焦/20 简要/20 清晰/20 技术/20 创新/20
4、微课程设计中的教学设计原理
观察和分析一节课的组成,包括了教师一学生一教学目的一教材一各类数字化媒体一教学活动组织一教学方法一教学评价与反馈一学习环境等多种要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与互动,构成了教学系统的生命活动。
帕顿(Pattern.V.见右图)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以下是较为著名的教学设计的分类:
・4C-ID Model(Jeroen van Merri?nboer)
・ADDIE Model
・ASSURE(Heinich,Molenda,Russel,and Smaldino)
・Conditions 0f Learning(Robert Gagne)
・Component Display Theory(David Merrill)
・Dick and Carey
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课程资源的选择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充分开发、利用、整合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促使课程目标的实现。
下面笔者就以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七彩的社会生活”教材的运用与开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立足教材,走出教材
“七彩的社会生活”单元中由“生活中的你我他”、“热闹非凡的市场”、“农产品的家园”、“走进大工厂”4篇课文组成的一个系列。从认识职业,到职业的特点,以及职业对我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个板块之间看似分开其实紧密联系,层层深入。特别是文中精美的图画、调查的设计、图文并茂的叙述,都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学习材料。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材,可以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另外的资源。但是,在“农产品的家园”一课中关于“荔枝罐头的价格形成”知识点时,我把它换成了“安吉罐头笋的价格形成”,因为在我们安吉的孩子最熟悉就是竹笋,对于罐头笋也是十分爱吃,让他们自己亲眼目睹从竹笋到罐头笋的加工形成过程,自然就能明白价格产生的原因。更因为许多学生老家在农村,房前屋后都是竹子,对竹笋是十分了解。让学生去了解身边的特产,说说家乡的农产品市场,既充分挖掘了学生生活中的相关课程资源,又对家乡有更一步的了解,收效甚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立足教材,走出教材,展现在我们师生面前将是一个无穷无尽、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二、调整序列,突出主题
教材编写者对每个单元教材的编写都有自己的编写意图,也基本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调整教学单元序列或是课文教学顺序。
浙教版的品德教科书图文并茂,向学生呈现或叙述一个个生活事件,却无法展现生活的全部。这就要求教师在静态教材的启发下实现动态的拓展。基于学生生活,如果有更好的教学主题,完全可以正确取舍或补充学生确实需要的内容,更能突出教学主题――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商品意识才是重点。因此,一位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材进行了灵活处理,把课题改成《买商品有学问》。她从市场的形成引入,到市场价格的形成,以及如何购买满意的商品,让学生从图片认识、录像观看、模拟市场体验,指导学生如何购买商品。因为教育主题和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育意义也就更加深刻。
三、整合学科,吸纳信息
品德学科既是综合性学科,也是实践性的学科。现行的小学各学科之间存在一些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把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互相整合,以利于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如《农产品的家园》中画一画10中绿色的食品,可以结合美术学科进行完成,这样学生可以得到艺术的辅导,又有时间的保证,作品的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如今的社会日新月异,事物瞬息万变。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也是随着社会变化不断地在变化更新。学校德育要取得实效,学生要养成真正的良好品德,就必须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经受风雨,磨砺中成长。作为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吸纳一些鲜活内容到教材中,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如:《生活中的你我他》中的调查可以利用微信,进行现场采访,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安全的因素;也可以采用视频可以直接对话,更有说服力。再如《热闹非凡的市场》教学中,可以引入时下最流行的网购,鼓励学生说说网购的方法,利与弊等。只有接受一些新的事物,新的信息,紧贴时代的步伐,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才能有更有效的教育说服力。
有效地整合各门学科,积极地接受新兴事物,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学有效性。
四、创设体验,重视参与
儿童品德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体验学习,将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促进道德品质的形成。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利用课程资源,积极创设有效的体验式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为了说明理解职业的辛劳,笔者设计了一分钟体验:学一学交警一分钟马路指挥,学一学农民伯伯一分钟插秧……学生在简单有效的体验中就能明白:每种职业都很辛苦!
课前课后鼓励学生积极采访调查、体验生活也是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之前,安排学生分小组对医生、教师、消防员、营业员、保安、清洁工、银行职员等实地采访,制作一分钟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各行各业的不易。教学《买商品有学问》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去商场买一样指定的商品等。体验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道德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然而不同的个体由于生活背景、生活经历、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等不同,对事物的体验和感悟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有必要的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和发展进行必要的激励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