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木工程本科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学生创新、独立思考与工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重点加强力学基础教学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有明显成效。
关键词: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力学教学;理论知识;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TU-4;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26-03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培养计划中最后且最主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之一。要求学生将大学此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然而,土木工程毕业课题大部分涉及力学分析和计算,但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普遍不能很好应用力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为此,加强力学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是高等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主要来源于工程建设类和研究项目的实际课题,但这两类课题都涉及力学知识,若缺乏较强的力学分析和计算基础则难以完成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当前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房屋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方向论文内容主要包括结构选型、结构布置、建立模型、拟定计算简图、内力分析、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构造处理等。显然,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是以力学分析和计算为基础,然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严重缺乏利用所学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尤其是结构力学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已踏入工作岗位的学生反映,虽然已学习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且在期末考试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进入毕业设计阶段仍无从下手。如:毕业设计涉及的力学知识也许不能完全用书本知识解决,但对于简单的力学问题,学生往往感到毫无头绪,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出正确选择。这说明学生还无法将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在头脑
中形成统一体系[2],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的力学基础知识没有真正起到基础和铺垫的作用。缺乏知识综合应用,尤其是应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最突出的问题。表1为笔者所在的土木专业二本学生近年来毕业设计题目。从表中和笔者教学实践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力学水平较差,因此毕业设计大多数为施工组织设计以及岩土工程方向,而房屋建筑结构方案设计方向的论文偏少,研究型论文的毕业设计基本没有。
(二)结构设计概念模糊,缺少方案论证
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结构概念分析的过程。所谓概念设计一般是指不经过具体的数值计算,主要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根据现象和工程经验得出基本设计原理和思想,从整体的角度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以及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概念设计思想已逐渐被大范围地推广,并在结构的选型、布置、计算参数的确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本科生由于力学基础知识不牢固,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加之计算机的大量使用,导致结构设计概念模糊。
从目前笔者所在专业的毕业论文看,论文中普遍缺少方案选择、比较以及方案论证,基本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计算,有的甚至连计算方法都未弄懂,导致毕业论文中往往在选择结构方案时对受力是否合理缺乏考虑,结构整体把握性差,空间想象力不够,理性分析偏弱。
(三)学生定性分析以及手算能力不足
计算机的普及和高速发展为结构分析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结构已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在编制结构力学I课程教学大纲时重点增加了6个课时的上机操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通用工程结构分析软件介绍,如SAP2000,ANSYS等有限元分析软件。然而,负面效应是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分析软件,当遇到必须通过手工计算才能解决的复杂结构时,大部分学生无法应对。另外,当计算出现错误或在使用过程中输入错误参数时,学生无法较快地定性分析内力图是否正确,更不知如何手工校核。
(四)缺乏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
本科毕业设计目的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由于本科生知识面偏窄,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毕业设计时力不从心。通过对本专业2006级毕业生情况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所学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对三大力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对实际工程了解模糊,在将实际工程转化为计算模型时,方法实施不明确,加之对结构构造要求不熟悉,欠缺独立查阅文献的能力,造成了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情况出现。
二、产生原因分析
(一)理论与实际脱节
力学与工程密切相关,是土木工程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力学概念、原理和公式相对枯燥,教学与实际工程脱节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的教学学时相互分割,以单门课程为中心进行教学,对知识的相互渗透与衔接不够,导致学生学习吃力,一味强调强调计算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导致抛开工程背景一味学习书本知识的现象成为普遍。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正经历着空前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建筑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对专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象山分校(以下简称“象山电大”)作为象山唯一的高等教育学校,立足象山本地,培养了许多建筑类人才,目前设有建筑施工与管理(专)、工程造价与管理(专)、土木工程(本)三个专业。其中土木工程(本)为宁波电大系统独有的专业,已毕业8届240名学员,在校学生近400人,招生形势良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土木工程专业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性,该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训练过程,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和手段。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计16学分,由中央电大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不得免考。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是学员接触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对理论教学的质量管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由于环节的多样性及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较大:一是开放教育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无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目标监控有困难;二是由于实践教学变数多,教学过程随意性大,对整个教学过程和结果尚未形成规范的检查程序,加之地方电大学员大多来自工程一线,工作流动性很大,集中组织实践教学到课率较低,实践教学效果差,三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信息反馈机制,也导致了其质量得不到保障。为此,象山电大在宁波电大及象山县教育局、建管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尝试对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模式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地方电大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探索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行业发展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师资。开放教育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素养。从象山电大学校层面来讲,一要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教师作为教学主力军;二要有相应的培训计划、激励机制及考评措施,鼓励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在职教师去高校进修,同时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组织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与高校建筑专业教师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形成稳定强大的教学后备军;四是积极与企业合作,在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尤其是具有国家注册执业资格人员,比如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师等,参与实践教学,创建“校企合作”,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各种实践环节教学。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需要一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比如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课程就需相应的实训和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多年来,象山电大一直十分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目前,学校与当地职高共享县教育园区内建筑类专业教学与实训基地,建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室、建筑施工员实训室等6个实训室,添置了一批有关建筑材料、建筑测绘等演示教具。同时,学校还与当地20多家建筑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地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远程协助技术的实验教学手段已可以实现远距离的“面对面、手把手”的实验教学。在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可尝试采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体现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也使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好的避开工学矛盾。比如,毕业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教学环节,是学员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但实习时间有限,学员在实习过程中不可能接触到各个施工环节,更无法学到高新技术。为了让学员学到先进的施工管理知识,学校收集典型工程资料和相关视频,通过网络让学员学到更多、更先进的施工管理技术。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每年招生时学校优先录取建筑类大专毕业生或在建筑类企事业单位就业的学员。据统计,该专业95%以上的学员是建筑类大专毕业生或来自建筑类企事业单位,85%以上学员拥有一定的建筑基础,不少人表示自己正在准备考取建造师、施工员、质检员等五大员证书,希望电大的学习对他们提供帮助,这些有助于提高学员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无形中也使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土木工程实践环节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的选题和实施,要求来自实际施工现场案例,要求“真题假做”,并提倡“真题真做”。比如,毕业设计(论文)是学员在校期间进行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该环节要求学员将大学所学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到毕业设计(论文)中去,其目的是培养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首先在选题上,指导老师应考虑与工程案例的结合,如设置《灌注桩施工质量事故的预防及分析处理》、《公路桥梁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后压浆技术在地基施工中的应用》等题目。其次,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要求“真题假做”,并提倡“真题真做”,即希望学员结合工作中的工程案例,在查阅前人理论、相关规范资料等基础上,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理论分析,解决具体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问题。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中心、方便学员、为学员提供支持服务是开放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地方电大土木工程专业学员多数来自工程一线的实际情况,使学员结合工作过程完成实践教学成为可能,同时也将很好地缓解学员的工学矛盾。比如,针对学员不同的工作环境,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实施教学:一是依托学员工作单位进行实践教学。学校与学员充分沟通,了解他们的专业基础、工作性质及承担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聘请学员所在单位的专业技术骨干作为指导教师,保证了教学指导及时有效。而生产实习环节,主要依托学校的专业老师和企业专业技术骨干来完成。由于学员边工作、边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得到很好结合,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同时因为实践过程不影响工作,也得到学员工作单位的充分支持。这时,教学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教室,而是在工程一线。二是采用相对集中,以小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设计课程中,指导老师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分为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设监理五大类,用相对集中的时间,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督促、检查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情况。最后学员提交设计内容,并写明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为确保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此,学校建立了由教学主管部门为主体、以相关指导教师为个体的教学督导小组,并制定了《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课程设计实施细则》、《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生产实习实施细则》、《象山电大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等实践教学文件,明确规定了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学校严格的工作制度、明确的工作程序,对规范师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认真进行事前培训,帮助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实践环节教学的要求,使指导教师充分认识到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第三,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学校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和督促分阶段任务的进展情况,以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最后,建立和完善实践环节教学和生产实际之间的反馈制度,为此学校组织调研队伍定期调查研究工程实际中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需求,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和要求,力求保证实施目标和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在土木工程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学校尝试推行“双证”实践教学评价,在毕业时,学员既拿到毕业证,又拿到建筑五大员或建造师证书。如县建管局与象山电大举办过多届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双证班”,在对学员进行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教育的同时,由建管局和学校联合对学员开展施工员、质检员等五大员考证培训。通过这些针对性的培训,学员既深入理解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又掌握了施工管理、质检管理等现场管理岗位的各种实务知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很大提升。(本文来自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效果
论文摘要:在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岗位(群)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通过对目标能力分解,提出了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实践证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等得到了较大提高,实践效果明显。
论文关键词: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岗位分析;能力分析与分解;创新培养模式;工程能力
21世纪,我国土木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建筑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表现得非常急切,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期望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胜任土木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部的各种技术管理工作岗位,使企业能快速适应我国土木建筑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主动服务于土木建筑业发展的需要,自2004年起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实践,确立了面向土木建筑业企业施工和管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了“素质高、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团队意识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定位,建立了注重岗位针对性、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以专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专业教育与行业岗位、行业执业资格相结合、技能训练与工程能力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岗位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通用类专业,其面向房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等专业方向。我国各本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由于其建立的背景各不相同,在大土木专业背景下设置的专业方向各有特点,但长期以来无论是应用型教育还是学术型教育,普遍采用的都是通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调查发现:不同院校及不同层次的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除专业理论深度存在一定差别外,都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单项技术能力熟练程度不够、代表土木建筑业新技术趋势的技术掌握有限、对与国际土木建筑业接轨的知识不了解等诸多问题。
同时调查还发现,我国目前土木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仅占5%左右,而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3%左右,其中设计与施工方面的从业技术人员大部分为专科及其以下层次的院校毕业生。由于行业技术人员自身对土木建筑行业知识层面的认知程度、职业素质及业务能力缺乏,从而制约了土木工程行业的技术发展,行业急需大批层次较高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根据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和岗位设置的要求,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确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如下:
(1)土木工程设计人员:负责土木工程方面设计和设备选型工作。
(2)工程技术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内业管理,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现场技术交底、质量管理等工作。
(3)工程施工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现场生产、人员、材料及设备的调配与安排工作与施工测量工作。
(4)工程造价负责人员: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预决算工作。
(5)项目经理:负责土木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员、材料调配,负责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
二、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力分析
土木建筑业企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需求表明:现代土木建筑业企业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能够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的技术实施型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需要较多能适应不同岗位、土木建筑市场需要的且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型高级技术人才。
1.目标能力分析
为实现培养目标,达到现代土木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1)具有较高的个人能力素质。包括:较强的口头、书面交流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准确的市场分析以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熟悉财务、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合同、规范标准的理解能力。
(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如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手段及能进行运用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的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如一般土木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工程量计算与预决算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施工一线生产、人员、材料的调配能力及设备造型、布置、使用能力等。
(4)具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及新设备的能力。即应善于学习,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加以运用、推广的能力。
2.目标能力分解
为培养学生达到上述四项基本能力,一方面设置相应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另一方面设置实践性教学,通过提高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来实现。
(1)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合同及法规、法律知识及交流能力等。
(2)制图识图能力:能够绘制、识读各类土木建筑施工图。
(3)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编制简单程序,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及软件应用,并能用计算机进行绘图。
(4)外文资料的借鉴能力:在能够听、写、读英语的基础上,达到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
(5)管理能力:包括建筑工程预算能力、工程项目承包能力、施工现场管理能力。
(6)技术应用能力:能够进行土木建筑工程设计、设备选择与设计、材料选取的能力以及编写技术文件、资料的能力。
(7)施工组织能力:在施工现场能够组织调配各有关人员、设备、材料进行建筑产品施工的能力。
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能力要求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各专业能力的培养又由相应的课程来完成。因此,在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时反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1)根据社会需求,突出土木工程的职业性、行业性特点,合理确定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及业务范围,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主要从业方向为房屋建筑工程,主要面向施工项目部的岗位(群)以及附属专业方向岩土与道路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人员,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
(2)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根据本专业毕业生从业方向和培养目标,在广泛征求现场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首先分析毕业生从事业务范围内完成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整理出毕业生能力结构表,再根据能力结构和再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继而再依据企业对毕业生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综合确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依据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结合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建立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针对性又有较广泛的岗位适应性、既有毕业就能顶岗的主方向又有较宽的知识面、可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多个辅助方面的新的教学模式。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理论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在职业能力方面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考虑理论课程体系时,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就业需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强调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对独立自成体系,但又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主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任务;强调按实验技能训练、操作技能训练、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和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各自的特点来组织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考核、技术等级鉴定相结合;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围绕培养目标,采取各种改革措施,确保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色和教学质量。
1)采用先进科学教学的方法教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
2)编写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理论课教材、实践课教材,制订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完善配套的教学资料。
3)建立和完善与新教学体系配套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以及配套的教学、考核机制;实行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技能资格证书等多证制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社会实践的能力。
4)建设满足教学、专业建设需要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如努力改善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环节教育能力,并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等。
5)校企联合、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办学,通过岗位生产实践和科技服务培养专业人才。
6)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7)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与新教学体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确保教育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在组织实施时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四个模块进行。一是培养个人能力综合素质模块,包括人文社会、法律知识、职业道德、身体素质等知识的基本能力方面模块。二是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强调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及相关领域活动能力、外语资料借鉴能力、制图、识图能力等。三是技术能力模块,突出工程设计能力、施工能力等。四是管理技能模块,突出管理、财会、金融、招投标决策、质量、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严格按人才培养设计方案进行实践。
四、学生的综合素质、工程能力及社会评价
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7年来,由于能够与国际、现代土木的技术要求相适应,注重能力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主要表现为: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模式对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学能力培养、人格品质的塑造、实践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发展五个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理论教学既注重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讲授,又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理论的能力,学生实际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实践性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毕业生获得了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合格证书、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考试初级证书、工程测量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建筑CAD资格证书、项目管理师资格证书等;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已毕业四届学生,已普遍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学生就业率连续在95%以上。
五、建议与结论
通过几年对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培养适应新技术与施工设备、满足现代土木工程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其培养方案及模式必须立足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创新实践中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理论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时,应依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二是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构建创新实践性教学体系时,应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对实践性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各类实习及设计的教学体系等。
三是创新课程模式。在构建课程模式时可将课程分为“综合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技术能力课”等,使课程体系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
关键词:执业资格制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00-02
0 引言
建设行业已建立起比较全面的执业资格体系,这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改革,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与执业资格体系相适应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背景
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执业资格制度以后,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工作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是政府对建设行业中事关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关系国家、社会和公众财产、生命、安全的专业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准入制度。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有48大类,其中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考试计划有9大类,数量和类别最多,约占20%。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结构工程师、勘察设计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已逐渐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专业。土木类企业资质的重要一项就是企业内具有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数量,是否具有执业资格已成为土木类企业招聘人员、职称评定、工资调整重要的依据。土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已逐步成为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1995年,国家建设部开始对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根据相关规定,通过专业评估的学校,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享受可提前报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的优惠待遇。这项评估涉及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办学经验、学生素质等众多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是国家执业注册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达到执业实践的要求。根据规定,已通过评估的高校,在5年(个别学校为8年)后必须再次接受评估,评估不合格者,其学生不能再享受相关优惠待遇。专业教育评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促进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截止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的学校有56所,约占设置该专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的13%。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但明确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而且促进了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高等学历教育环节中引入专业执业资格知识,便于学生在校期间有重点、有选择地汲取知识,打好工程执业基础。
2007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颁布。(土木工程专业规范)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研究了用人单位需求、国内外办学现状、国内本专业办学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的,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指导性原则。2010年7月,国家获准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61所,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类19所。这些高校既有国家重点高校,也有地方一般类本科院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规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和专业评估的现实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主要表现在接受注册工程师基本训练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
2 土木工程专业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2.1改革的思路
2.1.1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界,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
2.1.2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土木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考试的要求相适应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在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1.3动态性和灵活性反映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发展,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动态性要求:采取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的执业空间,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体系下不同注册工程师的要求。
2.1.4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注重相关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定期进行教学活动,及时沟通教学情况。
2.2改革的内容
2.2.1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上,理顺培养计划与执业资格考试之间、培养计划和专业评估之间的关系。完善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与我国现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覆盖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加强结构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2.2.2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加强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模式要与执业资格体系结合起来,如图2所示。
2.2.3体现知识的动态性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些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较大,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2010年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可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2.2.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由于专业课学时的限制,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地联系,不能互相联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加强工程意识,增加实践环节是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增加模拟注册工程师考试和系统知识测试,使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根据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提出“注重专业知识和工程素质训练,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
理和工程研究能力。
3 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3.1特色通过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与学生就业和成才相结合,与国家规范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突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3.1.1与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参考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项目管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编写和选用教材中的例题和案例基本上来源于执业资格考试的真题,使学生毕业后适应执业资格考试。
3.1.2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自2007以来,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每年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先后邀请了中铁一局、宝鸡一建、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了土木工程专业计划的修订和完善。“卓越计划”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下一步重点在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和企业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3.1.3教学内容及时反应国家最新规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通过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将近几年颁布的相关法规条例融入新编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我院已有6位“双师型”(执业资格+高级职称)教师。
3.1.4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合作培养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建筑公司、房地产领域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优秀的校友资源),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传帮带。
3.2阶段性成果
3.2.1主编或参与完成了多部教材教材体现的指导思想为:教材的内容满足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岩土地下)的需要;满足“应用型”培养要求,注重工程背景和工程案例的引入,提供适当的延伸阅读:按照专业规范要求的知识点进行编写,避免与其他课程教材相同知识的重复: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规范”中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熟悉、了解程度编写教材。
教材的定位要准确。教材编写紧紧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站在大土木背景下编写,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考虑现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按照现行的工程标准、规范编写:注意建筑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其中,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0年通过了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合编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材,该教材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配套教材,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材。
3.2.2获得多项相关教学奖励论文“现行执业资格制度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获学校2007年教育科学研讨会论文二等奖;获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案获西安工业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案、讲稿评比三等奖。
3.2.3修订和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在2010、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对西安地区土木工程专业类院校,尤其是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实施的高校进行调研,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条件,学习、借鉴他们成熟的培养体系和优秀的教学成果,指导我们修订和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3.3产生的效果在土木行业全面实行执业资格体系下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进一步理顺土木工程培养方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评估三者之间的关系,架起土木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桥梁,为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好准备,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推广价值。强化“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面向一线、面向工程),对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执业资格证书是土木专业就业的基本条件,研究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并以此为参考确立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技能掌握要求,以确保高校紧紧围绕就业大环境、大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执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4 结论
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的教学平台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一套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2]韩涛,孟昭博,汤美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17):163-164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要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为核心,要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以培养面向基层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各类应用性人才为宗旨。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综合性环节。毕业设计选题科学与否、时间安排合理与否、管理模式妥当与否、成绩评定真实与否,都会对毕业设计质量产生影响。结合我院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及多年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进行综合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高校持续扩招及增设新专业,学生数量激增,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出现滞后现象。新增加教师大部分是青年教师,不少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训练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缺乏工程背景和工作实践经验,因而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设计的质量;再者,高校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竞争激烈,学生外出参加“双选会”等分散了学生许多精力,花费大量的时间,也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针对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毕业设计中重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采取“放出去,收回来”的方针,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实践性教学环节也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减少上岗培训时间,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健全毕业设计教学文件。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制定毕业设计大纲。大纲的原则,除力求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外,还应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实际,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倡学生参加与实际工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加强对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的管理。毕业设计的几个重要环节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及答辩要求要认真制定,以重过程管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导师制促进毕业设计过程。我院自2004年开始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导师要求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从思想、学习、生活和生理上全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行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指导老师不仅全面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另外,指导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精心培育,建立了相对稳定、机制灵活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3.“双师”制指导毕业设计模式。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开始摸索改变以往毕业设计的固有模式,尝试把学生放到生产实践单位去做毕业设计或论文,实际效果不错。为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采用“双师”共同指导的办法,即同时聘请土木工程建设单位的技术专家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实践证明,这种教师和工程师联合指导实践教学的举措,显著地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科学选择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题目合适与否,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立足于学院的发展定位,即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建筑市场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设计、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能在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有鉴于此,我们在毕业设计题目选择上重点加强工程设计与施工、科研方面的训练。毕业设计选题提倡“真题真做”,取材工程建设的实际课题设计,使选题能真正反映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前沿动态,使学生真正了解工程设计,参与工程设计。同时,题目应做到难易程度适中,增加学生的设计兴趣,使毕业设计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向工作岗位过渡的重要阶段。
5.把好毕业答辩关。采用开放式的答辩方式,让同级或低年级的学生参加旁听。公开答辩可以扩大毕业设计的影响,创造相互学习的机会,给低年级学生对毕业设计有初步了解,学习对问题的思考方法、解决办法。答辩中的公平、公正性,对答辩者有直接影响,对到场者也有影响,还关系到学风的建设。所以,在建立答辩小组、确定答辩成员时,我们依据课题内容,按照指导教师与非指导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与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答辩小组。要求答辩小组成员一定要事先仔细阅读毕业设计,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边听边看边提问,以克服随意性,增加针对性,并对答辩者的回答做出正确评价。评分时要遵照评分标准评分,力求客观正确,减少和消除个人感情和感觉评分因素,以确保成绩的真实性。
三、结语
通过对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我们从根本上解决了该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单调性和设计内容的人为性,完成了由单一学校培养向学校与社会结合培养的转变,建立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动态渠道。毕业设计内容的实际性必将有利地推动学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毕业设计内容的多样性将促成学生工作性质的针对性;毕业设计方式的灵活性将开拓学生发展空间,加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使其较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减少再培训时间。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谢飞鸿.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的学生素质与个性化培养[J]. 理工高教研究,2007,(3).
[3]马芹永.改革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培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5,(9).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对该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了解,更不清楚该课程对日后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西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专业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成为云南省教育厅及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以此为契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及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以工程意识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手段
1.充分利用认识实习
专业认识实习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课,是开启学生专业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使学生提早对专业有所认识,了解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与作用,许多高校都设置了认识实习环节。土木工程材料作为土建类专业基础课,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的种类、应用及工程技术要求等。为此,课程改革小组建议合理搭配认识实习指导教师的人员组成,承担建筑材料方面的主讲教师应积极参与认识实习。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工程现场,听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并与学生针对工程所选品种、施工工艺等进行广泛讨论,使学生从感官上实际认识土木工程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超级工程》《伟大工程巡礼》中关于土木工程材料讲解的部分科学纪录片,使学生能够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及材料如何选择、应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通过改革后的认识实习教学,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理论学习内容更加明确。
2.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土木工程材料教材为满足“大土木”的培养目标,内容上虽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但仍未能将原有知识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之学时限制,无法面面俱到,如果不能合理安排,将会导致无法有效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为此,按使用领域将土木工程材料分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和专用材料进行讲解。其中,将石料、无机结合料(石灰、水泥)、水泥混凝土、建筑钢材、防水材料等列为土木工程通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土工合成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列为专用材料,以满足各专业的学习需求。对于通用材料的讲解,在材料基本性质方面主要以材料自身性质与组成特点讲解为主,不需要刻意结合专业特点,而在工程技术指标及工程应用方面则结合专业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专用材料的讲解,主要结合专业特点及后续课程的需要而选择或增加,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1)建筑工程专用材料:墙体与屋面材料、建筑装饰材料、给排水管材等;(2)道路工程专用材料:沥青与沥青混合料、土工合成材料等;(3)消防工程专用材料:建筑功能性材料、建筑防火材料等。此外,适时引入材料应用实例,实例最好结合授课专业,以此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3.注重作业的有效性
除了课堂教学环节外,教师还应注重布置课后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作业不但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授课教师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建立讨论、交流制度,促进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氛围的形成。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如力学、数学等课程要有所差别,作业内容不能仅仅是课后习题或整理课堂笔记,应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应定期要求学生查阅文献,或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阅读相关科技文献,学生才能及时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发展的新动态和工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地调查又能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来解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通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以工程能力提升为主的实践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材料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明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与材料组成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工程技术试验仪器操作与指标评定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1.在实验课中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首先,合理安排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计划,如在水泥、水泥混凝土以及建筑砂浆的理论课程完成后,集中安排一次实验课,使实验内容与学时得到集中,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实验和操作仪器等。其次,在实验课组织形式方面采取分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交试验方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与仪器、实验步骤、数据与分析、问题与分析等,最后要列出参考规范,保证学生在实验前对试验全过程有基本了解,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现象。最后,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手机等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便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实验情况进行讨论与总结。
2.借助实习基地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
通过产学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实验检测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依托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实践操作与结果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材料评定的基本技能。更为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某一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完整实验检测,可以增加对土木工程材料各技术指标的工程意义,也能加深对指标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在评定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相关技术规范提高了土木工程材料标准化的工程意识。
三、以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的科技活动组织
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要依靠理论教学环节培养思维,通过科研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验证并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动力,为此,课程改革小组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活动的组织。对于有创新想法的学生,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实行开放制度,以小组为单位填写申请表,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试验;如没有创新性想法,但又有参与创新性实验愿望的学生,可采取助研的方式参与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可行性强的创新性实验,可进行校级科技创新项目推荐,或作为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完成科技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的创新思维、仪器操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实现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提高创新能力的目标。近几年,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依托,学生申请西南林业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3项,其中,一项获第八届云南省大中专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二等奖;获批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7篇。
四、结束语
通过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三个方面的改革,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能够有目的地学习,避免了以往死记硬、学而无用现象的发生。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胜,胡习兵,马远荣.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6):76—78.
[2]裴锐.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6(1):59—61.
[3]蒋慧,黄小林,王荣,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52—154.
[4]彭艳周,刘冬梅,朱乔森,等.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的层次化教学模式[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17—121.
[5]孙家瑛.将科研活动融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46):163—165.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析——以XK大学为例
2.土木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
4.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
5.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浅析
6.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8.关于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若干看法
9.电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2.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与风险监控对策
14.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5.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7.探讨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8.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9.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
20.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2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3.企业参与下的高校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4.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探讨
25.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7.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28.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9.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30.可持续土木工程结构的若干科学问题与实现技术途径
31.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32.浅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3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34.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测及新技术研究的进展
35.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
36.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37.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38.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39.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4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4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4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44.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不足及对策
45.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46.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47.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48.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49.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0.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51.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研究
52.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53.浅谈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54.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55.基于数值仿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进与实践
56.浅谈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57.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58.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分析
5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60.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1.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究
6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初探
6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探究
65.开放式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66.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67.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
68.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69.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7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71.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72.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7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4.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75.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76.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7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
78.试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措施
79.FRP复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80.浅析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
81.基于生产实习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8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8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分析
84.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85.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创新
8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8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8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89.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讨
90.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91.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9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
93.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94.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95.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
96.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98.电子教材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9.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100.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01.微动勘探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02.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
10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04.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05.中美土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10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07.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108.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109.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110.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1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11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3.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114.《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115.如何保障土木工程设计工作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16.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中宜注重工程案例教学
117.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职本)人才培养模式
118.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安全工程课程探讨
119.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
120.简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21.光纤传感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2.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123.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最重要的实践综合性环节。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工作和创新能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脱节、毕业设计选题面窄、毕业设计缺乏创新和激励机制。
一、建立导师制,规范毕业设计过程针对毕业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四年,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毕业设计始终坚持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实行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教师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整个四年级一年的学习计划,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让学生提前参与各科研课题组,听专家讲座和学术报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文献搜集和阅读,及相关知识的储备。指导老师不仅全面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还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中,指导学生开展科技竞赛和创新活动,撰写小论文,组织参观实际工程。另外,指导教师通过多年来“产学研”结合的渠道,精心培育,建立了相对稳定、机制灵活且代表当前国内最新技术水平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本科生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本科生有机会与指导教师的研究生一起参与课题,向学长们请教,开展小组讨论,同时,也受到指导教师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基地进行毕业设计,实行校内外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了解国内外工程实践中的最新进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意识和社会责任心,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有效地提高和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建立导师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了师生间交流,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毕业设计教学基地建设,探索出以现代大工程为背景,主动面向生产和科研,优势互补的新方法,有利于克服课题、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困难,有利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以来,已显著地提高了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该教学改革成果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中得到专家视察组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建议推广。为了进一步完善该项教学改革工作,体现“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精神,结合笔者参与的江苏省教改课题,对我校2003级土木工程专业四年级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全面反映作为该项工作的参与主体和主要受益者———四年级本科生的要求、呼声和感受,为教学改革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学生问卷调查1.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本次学生问卷调查表共设计了21个问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调查实行四年级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情况,即实施的必要性、对学生学习、专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帮助程度;了解指导教师指导方式、责任心、个人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地点、选题的来源、课题类型、难易程度、工作量;了解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选题的意向、学习的主动性、所遇到的困难等。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高校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参与国际化工程与事务不断扩大,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既懂专业又会英语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因此,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为适应时代要求,笔者就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索将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做了有益尝试。
一、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在专业英语教学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加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然而,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仍然采用传统教学内容、方法,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专业英语课程不受重视;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基础相对较弱,学习兴趣与动机不一;学生不会自主学习,应用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
二、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策略
(一)多角度与多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目标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专业英语课所能起到的多重作用:其一,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英语知识,激发学生考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兴趣,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专业英语对其入学英语考试及考研面试有极大的帮助。其二,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遇到专业英语句子翻译不通顺和不理解时,激发学生钻研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其三,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顺利通过毕业设计答辩环节。其四,提高英语知识的应用水平,不仅掌握专业方面的英语表达方式、翻译以及写作技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交流能力。利用多媒体与互联网络,从文字、动画、图片、视频、声音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专业英语教学提供新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应用基于工程实践的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中,除重点讲授与专业相关的词汇、句法、语义以及语篇分析外,更注重提高与土木工程实践有关的应用能力培养。例如,介绍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内大型商业仿真软件ANSYS、FLAC、ADINA、ABAQUS等的英文说明书,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也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原理。把本专业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例如美国的探索频道,国家地理伟大工程巡礼等节目,对马来西亚精明隧道做了较专业的专题介绍,课堂上边观看录像边讲解,直观生动,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听力水平。鼓励学生网上收集和学习土木工程领域专家的英语讲座,使他们更应珍惜校内的英文学术讲座,这一过程不仅能使他们了解本专业的科技前沿,又能提高自身英语听说的交流能力。在教学中引入工程实例,阅读工程实践的专业资料,如英文学术论文、英文图纸、英文合同等,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英语于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英语应把教学的重点从学习语言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目标语言的能力上,基于CBI教学理念,专业英语教学中变以教为主为以导和练为主,课前自学,课堂上进行讲授与讨论,课后探究。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训练。课前为学生布置任务,三人一组,充分利用图书馆与互联网检索查找与专业相关的英文文献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制作ppt课件准备进行课堂汇报。课堂教学中,精讲内容限于教材重难点或新进展鼓励学生上讲台对课下准备的ppt进行英文汇报和讲解,在汇报(实践)的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和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汇报后,就讲解或汇报内容展开交流与讨论,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课堂上就学生ppt汇报和讨论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再进行讲解,鼓励新思想、新改进、新发现。由于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通过讨论与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ppt课件制作,上讲台讲解,为学生大四毕业设计及答辩和将来的工作汇报打下基础。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了知识,培养了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撰写英文论文,通过此练习活动,不仅掌握英文论文的撰写格式,也将其创新思想表达出来,为学生将来撰写论文和进行专业领域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形成性考核,考核方式灵活总结性考核评价
注重期末最终的考试结果,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这样造成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只在学期末几周突击各门课程,而且往往能够顺利过关。为改变这种现象,采用了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从学生平时课堂出勤、课堂口语表达、翻译情况、ppt汇报、小组讨论以及撰写英文小论文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这样,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教材上的知识外,课后还需要自主学习更多的专业和英语知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了展示其个性特征、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创新的设想
(一)提升专业英语师资力量
加强本校专业英语教师的培训。对于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献身教育的专业英语教师应把他们派往名校甚至让其出国培训。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进课堂。不仅对英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引入外籍教师,更应该在各个专业领域引入专业课教师,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也为校内专业英语教师创新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加强专业英语教材建设与更新
研究型高校专业英语教材不适于普通本科高校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有相应的教材,然而现有的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英语教材质量却不是很高,与之相应的教辅书更是少而又少,远不如公共英语课的听、说、读、写、译教程来得全面系统,所以精心打造高质量的重在应用的专业英语教材与教辅书并不断更新是目前应当着力建设的。
(三)增加专业英语课时,建立专业英语等级制度
由于我国英语学习起步阶段已经提前至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大学阶段学生的英语知识已经较为系统和扎实,因此,可适当缩短大学英语的课时,而把结余的这部分课时补到专业英语上。同时,可仿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建立各专业英语等级证书制度,这样一方面引起学生、学校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真正将英语教学引入重在专业应用的正确轨道。
(四)营造专业英语学习环境
校园内可开办校园专业英语角、播放专业动态的校园英语广播、专业英语演讲赛、辩论赛、专业英语板报等。实验室设备操作等附带英文说明,中英文的专业教材甚至采用原版的英文专业教材,鼓励和激励专业课教师进行英文教学,比如在课时量计算时给予适当提高,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给予倾斜等,以激励专业课教师采用英文教学。鼓励和激励学生毕业设计成果采用英文,毕业答辩采用英文汇报等。同时,扩大对外交流,让校内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学习,引进国外师生来校任教和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断探索适应本校的基于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逐步开发人机对话学习和考核辅助系统,实现方便、快捷、高效、具有难度区分的自主式学习和客观、公正的考评结果。专业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当转变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习过程由“被动适应型”变为“自主学习式”,让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参与者”,从英语口语表达、翻译、英文论文写作、ppt课件制作、互联网检索与利用等多方面拓展学生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考核方式,探索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创新之路,不断培养出能够走出国门,适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清标,宋燕,李庆学等.土木工程国际化背景下的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3,(4).
[2]王海燕,赵莉萍,赵鸣等.工科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3]施肖菁,郑崇伟,李晗等.高校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
[4]李小红.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5]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