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养生法范文

中医养生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养生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养生法

第1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文/李俊德

杨忠尧,男,汉族。生于1919年12月。系新疆哈密地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杨先生认为人之衰老,首先表现为眼睛的衰退、视力下降及脑的记忆力减退,因此十分重视护眼与健脑,并注意做到劳逸结合,无病早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杨先生身患慢性胃炎、心脏病,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养生保健,至今胃病早愈,每天上午忙于应诊而不知疲倦。

我认为,眼睛与整个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目得血而能视。人之老始于目,因此要注意护眼。我的方法是:(1)白6克,枸杞子10克,用开水冲泡后,当茶饮用。(2)在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夜晚,取站立位,头向后仰双目观星,左手向后按住风池、玉枕穴,右手向腰部用手背按肾俞穴,集中视力观看群星,排除一切杂念,面向东、西、南均可,每晚约l0-15分钟。此法效果很好,我现在视力尚佳,白天看书读报,写病历不用戴眼镜,晚上看书报只戴250°老花镜即可。

老年人的记忆力下降是很难避免的,但是,如果注意健脑,是可以减缓衰老,增强脑的记忆力。健脑的方法,首先是要克服个人的不良习惯,玩麻将、扑克、棋等娱乐活动以不超过两小时为宜。每遇烦恼之事应当忍让、宽容,切勿发怒。另外我每天自我按摩一次,方法是以百会穴为中心,先用右手指在头部顺时针按摩60次,再用左手指逆时针按摩60次,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可以促进头发生长,增加大脑记忆功能。

我每天睡眠7小时,睡前练静功30分钟,很少失眠。每早7时起床,饮淡盐开水一杯,休息5分钟,练太极气功十八式约20分钟,继而进行头颈部的按摩约5分钟。每天如此,持之以恒。平时喜与青少年朋友谈天说地。

我的饮食选择是随季节而改变,夏季以蔬菜为主,少食鱼肉荤腥食品。早晚吃绿豆粥,一般吃饭以面食与米为主。我的饮食与饮茶密切配合,如多吃点肉等油腻类,选用红茶,夏季素食多配以龙井茶之类。上午很少饮茶,午饭后饮茶以助消化,晚餐后不饮茶,以防失眠。

人人求长寿,长寿不难求,关键要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坚持锻炼,劳逸结合,定可健康长寿。

猫式养生法

文/陈秀华

猫平时喜欢伸懒腰、用爪子洗脸……猫的一些习性、形态和动作都被人们模仿和借鉴,于是开发出一套“猫式养生法”。这套“猫式养生法”风靡世界,深受女性的喜欢。

做这套运动,你每天不必花很多时间,就可健身。清晨起床不要急于做其他的事,不妨先伸个“猫式懒腰”,这样能促进全身气血流畅,防治腰酸背痛等疾病。

中午的时候做个“猫式”瑜伽。身体保持跪姿,双臂向前伸展,双手撑地,慢慢吐气并拱背,腹部向内缩起,下巴尽量向内贴近胸部。这样有助于缓解一个上午的劳累。

晚饭过后,在家迈段“猫步”。踮起脚,用足尖像猫一样无声无息走路。这样做不仅对人的身体有许多好处,还可以锻炼足心和小腿。

第2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养生观点

说起自己的健康长寿经验,他总结说,“三平”“三勤”“四知”的养生之道,适合每一个人,只要心态好,常锻炼,能坚持,就会有一个好身体。

如今,张老虽已年过八旬,但脸上没有明显的皱纹,面色红润,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言谈风趣。更让人感叹的是他超强的记忆力,不但能熟记各种中药名、药性,还可将药名入诗。对于几年前作的诗,现在他仍能娓娓道来。

“三平”能守己

张老从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任上退休后,被聘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科医生。退休后,他常说自己是个闲人,但他出门诊、做家务、作诗、健身,却一个也没落下。

张老常说:“养生要做到‘三平’,即平常人、平常心态、平常生活。”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持平常心态,乐观大度,不贪不争,安分守己,这样的生活才会幸福、安康。

“三勤”益身体

“三勤”就是脑勤、体勤、嘴勤,张老对此深有体会。

脑勤:人老了,多动脑可预防阿尔茨海默症。张老平时爱看书,也爱思考。他给病人看病,要一人一方,做到“下笔虽完宜复想,用心一到莫迟疑”的境界,做到对每一位病人负责。另外,张老还喜欢作诗,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了几百首诗,还结集出版了《张磊医余诗声》。郑州允许放鞭炮时,他作了首诗:“郑州解禁炮声隆,万众盈城庆岁丰;狂发老夫亲手放,哪知双耳震成聋。”张老童心未泯,可见一斑。清晨散步看到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他作诗曰:“身穿彩服映朝阳,巷巷街街一扫光;城市美容全赖汝,西施更得巧梳妆。”除了即兴作诗外,中药名也被他巧妙地“镶嵌”于诗中。为了庆祝上海世博会举办,他写道:“高良世博贯众来,大海珍珠眼界开;不管霞天生熟地,合欢共举酒千杯。”(注:高良即高良姜,贯众、大海即胖大海,珍珠、霞天即霞天曲,生熟地即生地黄、熟地黄,合欢即合欢皮,酒,均为中药名。)

体勤:张老一直强调,人老了一定要锻炼身体。他一直有个好习惯,就是每晚10点准时上床睡觉,凌晨4点多起床。前几年早上起来跑步,现在年纪大了,把跑步改成了打扫卫生。张老最近乔迁新居,房子比原来宽敞多了,按照他的条件,完全可以请个保姆。但他坚持自己每天拖地板、擦桌子等,天天如此。

嘴勤:张老说,多出去走动,多找朋友聊天,会活得很充实。闲暇时,他还会拉拉二胡、写写书法,自娱自乐。

“四知”心态好

“四知”就是知度、知足、知己、知害。

知度:张老摇着手中的蒲扇语重心长地说:“饮食要有度、劳逸要有度、情绪要有度,不能过喜、过怒、过悲……”《内经》有句话:“生病起于过用。”张老说,过用其实就是过度,无论干什么,只要过度,身体就会出现异常。

知足:“平时到家排队看病的人特多,虽然累,但是开心,这表明病人信任你、尊敬你。”张老说:“现在多好,有吃有住有用,还能为患者看病,我很知足。”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计较,就会增添烦恼,疾病当然会找上门了,知足者常乐嘛。

知己:知己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健康状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才会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知害:张老说,人总是要趋利避害的。例如一些不健康不卫生的食品,一些烟酒过度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我们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害处。知道了就应该注意,注意了就可避免,避免了就不会对健康带来危害,就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张老发现有个病人吸烟喝酒都特别厉害,给健康带来很大危害,就写了一首《劝人戒烟诗》和一首《劝人限酒诗》送他。那位病人回去后还把诗装裱好了挂在办公室里呢!两首诗的内容如下:

劝人戒烟诗

日吸香烟数十根,吞云吐雾继晨昏。潜伤贵体君知否,走出迷圈入福门。

劝人限酒诗

第3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文/焦明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医圣张仲景认为,在不同季节,饮食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春季饮食应以“甘凉”为主

春季,主食应吃小麦加工成的面食,配米粥;副食应选用辛甘的食物,如葱、香菜、韭菜、胡萝卜、花生、大白菜、鸡肉、猪肉等。春天应多用半甘类的食品,以助阳气,利于新陈代谢;同时又配用甘凉的主食,可防阳气过盛。

夏季饮食应以“甘寒”为主

夏季,饮食应以凉为主。主食主要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合具有降温功能的绿豆煮粥;副食主要选用清润的食物,如各种绿色蔬菜、西红柿、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牛肉等。夏天,应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的食物,既可清热祛暑,又可以保护阴气不致过于衰弱。在这季节中,不要吃过多辛辣的食品,以免损伤阳气,也不要吃过多的冷食,以免伤及脾胃而不利于消化吸收。而在夏天可适当吃大蒜,具有很强的杀菌力。

秋季饮食应以“甘润”为主

秋天,应食用甘润的食物。主食应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配用面包、白薯等,而稀粥中应常放些芝麻、核桃仁;秋天是各种水果成熟的时节,副食除要多吃各种蔬菜之外,还要多吃各种水果,补充维生素;肉类则应多吃猪肉、兔肉、河鱼等。多吃甘润的食物,可以生津祛燥。在这季节中,辛辣食物是不可以多吃的,尤其是生蒜、辣椒等。除此之外,也要少吃苦寒、甘寒的食物,如苦瓜、黄瓜等,烹制的味道也应注意清淡。

冬季饮食应以“甘温”为主

冬季干燥寒冷,人的饮食也应以温热为主。一般来说,主食应着重甘温性味,如玉米、高粱米制成的面食,稀粥中则应常放些芸豆、赤小豆等;副食应选用具有滋阴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如大白菜、青萝卜、白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则多选用甘温助阳的类型,如羊肉、狗肉、鸡肉等。由于冬天气候寒冷,饮食也要有所讲究,人体内的阴气很盛,并潜藏于体内,所以多吃肉类,既可以温补阳气,又避免阴阳失调。同时也可以壮阳以御风寒。在这季节中,所烹制的食品味道应五味相配,不可偏食、挑食。

陈铎:摄影让我“老有所乐”

文/祝天泽

高大魁梧,满头银发,戴着方形眼镜,一派翩翩学者的儒雅风度,他就是我国第一代电视工作者、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当谈到健康时,已73岁高龄的陈铎说:有了健康,才能干事业,晚年生活质量才能有保证。

陈铎很重视良好心态在健康中的作用。他说,老人要忘记年龄,忘记烦恼,忘记过去不愉快的事,从生活中主动寻找乐趣,快乐每一天。比如他自己并不在乎 “老年人”的帽子。他说:由于头发白得早,年轻时就有人叫我“陈爷爷”。变老是自然客观规律,何必在意?叫就叫吧,我挺高兴。

陈铎也很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他退休后迷上了摄影,拍摄的风景、山水、人物照片多次参加全国摄影艺术展并获奖。他把自己拍摄的精彩照片制作成台历,在年初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他说:摄影使我有种成就感,同时也见证了我“老有所乐、老有所得、老有所健”。

第4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敲击脚底消疲劳 每天晚上临睡前用拳头敲击脚底,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通过敲击给脚底以适当的刺激,促进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可使内脏功能得以增强,尽快恢复精力。正确的敲击法是以脚掌为中心,有节奏地向四周放射进行,以稍有疼痛感为度,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把脚放在另一侧腿的膝盖上,这样比较容易敲击,每只脚分别敲100次左右。

双脚晃动促睡眠 全身血液循环不佳,就会发生内脏失调的现象,出现诸如头痛、食欲不振等亚健康征兆,简单的脚部刺激便可促进血液循环。仰卧在床,先让双脚在空中晃动,然后像踏自行车一样让双脚旋转,只要持续5~6分钟,全身血液循环就会得到改善。冬天怕冷的人如果在就寝前施行此法,就会感到全身温暖,有助于改善睡眠。

脚底浴光防中暑 日光浴是促进身体健康的自然疗法,让有“第二心脏”之称的脚底接受日光浴,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保健效果。太阳中的紫外线刺激脚底,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增强内脏器官的功能,使身体结实起来。凡是进行脚底日光浴的人,夏天不易中暑,一年四季不易感冒。天气晴好时,每天可以在室外让阳光直接照射脚底20~30分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因为大部分紫外线会被玻璃所吸收。

揉搓脚趾防遗忘 揉搓脚趾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可以用手抓住双脚的大脚趾做圆周揉搓运动,每天揉搓几次,每次2~3分钟,也可用手做圆周运动来揉搓小趾外侧,只要在睡觉前揉5分钟就行了。

第5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文/李俊德

汪履秋,男,汉族,生于1919年9月。系江苏省中医院教授。汪先生的养生之法可概括为:日常生活,高度规律,无妄劳作,无过贪逸,静漠淡恬,和愉虚无,静心养性,修心养德。并借鉴古人“养生十六宜”,简化而创“十常保健法”,持之以恒,受益匪浅。时年七十有五,身体尚健,无任何痛苦。

中医养生之道,源于《内经》摄生篇,本人每多仿效。我的生活方法除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就是早晨做气功,午后散步,平时做做“十常保健法”,动静结合,保健益寿。

我每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无偏嗜,荤素搭配,不食脂肪肥肉,以高蛋白低脂肪为原则,喜食豆制品。每于高温时节以素食清淡为主。定时作息,每天睡眠八小时,实际入睡五小时,间有失眠,往往以背诵诗歌可入睡,如确实不能入睡,偶服安定2片。晨起练气功约50分钟,名为“内劲一指禅”。7点进早餐,食后少许登圊,以防便秘。偶有便秘,每晚服香蕉一至二根,或晚餐佐以菠菜之类。午饭后午睡,于下午两点半起身外出散步一个半小时,回来后静坐,读书写作,从不过劳。晚餐时进白酒25毫升,以低度酒为主。看完“新闻联播”之后,做“十常保健法”。睡前先洗面后洗足,晚十时入睡。平时常与孙儿戏弄或与同道友人聊天,不分辈次。我从不吸烟,对于饮茶亦不太嗜好,早中餐后饮一杯淡茶。从不服保健药品。

我平时很少生病,现在只患老年高血压病,但无任何症状,这与我日常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不无关系。我现年75岁,尚未退休,仍从事医疗、科研工作。每天半天上班,诊治病人30人次。科研工作指导学生去做。人到老年就要预防疾病,我未满六十就开始锻炼,开始跑步锻炼,到七十岁时改为散步,六十五岁开始做气功。我现在脑力不衰,健脑的方法就是用脑而不损脑。说到生活,我认为应该节制,但须因人而异,如本元气足,可以放宽;肾虚精衰,就应节制。

我除了每晨做气功、午后散步之外,平时常做“十常保健法”。具体做法是:

1.发宜常梳,每天梳头3次。

2.面宜常擦,早晚各1次,每次50下。

3.目宜常运,每日1次,眼球转动10次。

4.鼻翼常按,按迎香穴,每日2次,每次50下。

5.耳宜常弹,每晨1次,弹100下,又称鸣天鼓。

6.齿宜常叩,每晨叩100下。

7.唾宜常咽,每日1次,不拘次数。

8.腹宜常摩,每晨1次,摩100下。

9.腰宜常伸,每日1次,空拳击腰,左右旋转,不拘次数。

10.足心常摩,每日摩3次,每次50下。

颐养天年贵在勤

文/杨吉生

勤学习 老年人可通过读书报、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国内外大事;还可学习书法、绘画、摄影、集邮、种花、养鸟等,使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脑功能衰退是人体衰老的重要原因。“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多开动脑筋,可防止大脑迟钝,使大脑皮层的记忆神经永葆青春。

勤动手 积极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既可增添生活情趣,又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勤交谈 经常与家人、亲友和社会人员在一起交流信息、谈古论今,可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功能,并可远离孤独和压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勤咀嚼 老年人进餐时细嚼慢咽,能够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得以充分吸收,还能使人产生饱腹感,防止进食过量。

勤动嘴 嘴的一举一动都牵涉到脑。老年人多笑、多说,都可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笑来说,可牵动面肌达13块之多,尤其利于开发大脑右半部的功能。

勤锻炼 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良方,运动可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活跃,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扩大交际范围。

勤梳头 勤梳头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用梳子来梳身体,梳浴可谓“摩擦皮肤健身术”,能舒通经络,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提高抗病能力。

勤按摩 按摩前胸、背部、肚脐和脚底各个穴位,勤揉腹可减小将军肚,防止便秘。

第6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文/李俊德

李克让,男,汉族,生于1913年3月。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李老的养生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忍为主,修身养性;习练气功,喜欢步行;饮食定量,以素为主。李老年高体健,耳不聋,眼不花,除患有胆结石外其他脏腑功能良好。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我从青年时代起,就非常注意生活起居的规律性。每日早睡早起,衣着随时变化,尤注意防寒;饮食定时定量,更喜粗粮。但对我身心保健影响最大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1.以忍为主,修身养性

人的一生,总有不顺心的事。对此,我不强求于人,也不强加于人,一般都是以忍让为主。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对别人的缺点、错误不纠缠,对自己的长处不夸张。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烦恼、急躁,外则伤及形体,内则伤及脏腑,这样的病例是不少见的。

2.习练气功,喜欢步行

我每早起床后,步行到公园练半小时形意拳,然后散步回家。上下班都骑自行车。平日喜欢步行、打乒乓球、练气功、登山、旅游,有时也下棋、打门球。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与周围环境选择运动项目,不能逞强模仿别人。不管什么锻炼方法,老年人是不适宜剧烈急速活动的。

3.饮食定量,以素为主

我每日吃一斤主食,加半斤牛奶,一个鸡蛋,吃蔬菜较多。喜欢吃粗粮,如小米、玉米面、豆面、荞麦面、莜面等;蔬菜以莲藕、白菜、黄瓜、西红柿等为主;水果喜吃西瓜、梨、香蕉、苹果等。常用的保健食品有牛奶、海带、紫菜、木耳、蘑菇、黄豆、山药、大枣等。特别爱吃辣椒、葱、蒜、胡椒、姜、味精等。

健康之道从“肠”计议

文/欧阳学农 吴志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除了遗传因素和患者原本的消化道疾病因素外,主要是不合理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在饮食方面,人们往往忽视了食物中的粗纤维,肉多蔬菜少。吃蔬菜和吃肉形成的粪便差别较大:蔬菜中纤维多,形成的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以很快将代谢产物及其毒素排出体外;而肉类形成的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长,会造成肠道对废物再次吸收,导致粪便中的致癌物长时间刺激肠壁,这可能是肠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腌制、腊制品含有大量的亚硝胺等致癌物质;过度油炸、熏烤过程中,蛋白质在高温下尤其是烤焦后会分解产生含苯环的物质,具有强致癌作用。

在行为方面,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越来越方便,人们往往以车代步,加之长时间坐在办公桌或者电脑前、抽烟酗酒、长期不按时进餐、熬夜等,都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这也是肠癌患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之一。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肠道健康,预防肠癌的发生呢?

1.合理饮食,控制脂肪摄入量,主食不宜过于精细,多吃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维生素E、叶酸的蔬菜水果,可降低肠癌发病的危险性。

2.每日坚持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第7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比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对待长者。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成一面镜子,不断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自我意识是对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比如,一名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反省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

二、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

1.遵循青少年自我意识趋于客观化、复杂化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觉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步趋于客观化和复杂化,他们对于未来的“我”和现实中的“我”、外表的“我”和内心的“我”,都开始向深层探索,并能给出自我判断。教师要认真掌握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关注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鼓励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使他们克服弱点,走向进步。

2.做好矛盾的转化工作,引导青少年积极锻炼自己,使现实的“我”向理想的“我”转化。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分化比较明显,或者说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学生往往由于某方面的欠缺产生自我矛盾,对自己的理想产生怀疑。要解决学生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就要引导他们转移目标,这需要教师细心掌握学生自我意识分化的规律,引导他们认识矛盾、承认矛盾,进而鼓足勇气,坚定信心,从一个新的角度向目标努力拼搏。我校有个女学生原来很有理想,可她父母离异后,母亲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工作了,她常常认为自己是个弃儿,苦闷消沉,学习成绩下降得很明显。她的老师针对她的情况,让她代表班级参加数学竞赛,经过认真准备,她获得第一名,为班级赢得了荣誉。从此,她大大增强了自信心。她在日记中说:“我突然发现自己有用了。”只要我们认真把握青少年自我意识分化的规律,恰当地引导他们向积极方面努力,就能防止他们向消极方面发展,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重塑自我。

3.重视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他们理智地把握自己。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心理成熟的程度。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自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他们从内心感悟到自己的存在也影响他人。他们希望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的能力,体验自己对周围的影响,搜索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这说明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迅速发展与成熟中。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许多不成熟因素,注重引导他们理智地把握自己,使其成为推动自我意识发展的力量。

第8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者寿”,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此外孔子还非常重视饮食起居,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即吃饭和睡觉都不要说话,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积极的实践者。相传其活到160多岁,这与他重视养生以及善于在实践中积累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分不开的。他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的大意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这是他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此外,他还提出了“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这些对指导后代养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1]。

3 中医养生文化的繁荣昌盛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统治阶级对长生不老之术出现了狂热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数千童男童女赴蓬莱岛以寻求仙药,汉武帝曾建金茎(大铜柱子)来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寿。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

这个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该书汇集了先秦时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题。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此外,《黄帝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养生术,如导引、按等。这些养生的理论知识和具体方法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和带动中医养生日趋走向繁荣,后世的各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并且逐渐出现了很多长于养生之术的医家,如张仲景和华佗等。“医圣”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经验,提出了预防为主的养生思想。被誉为“外科鼻祖”的华佗则根据古代的导引法,创立了著名的“五禽戏”。孙思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他总结出养生十三法,包括如: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脚常搓等,这些养生方法皆具有简单易学、效果确实的特点。

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一批养生家。

明清时期,中国养生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传播,当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因此得以显著提高。

4 展望

如何进一步健康长寿,是当前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家认为,动物的寿命一般为生长期的5~7倍。人类的成熟期为20~25岁,因此,人类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00~175岁。人活百岁不是梦,养生保健则是实现健康长寿的关键。萌发并生长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中医养生学与中国长寿民俗具有同样的文化基元,有人将这种民俗称为中国的“长寿文化”。“沿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路”继承和发展这门“长寿文化”是具有深远意义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第9篇:中医养生法范文

河南南阳永杰书法艺术中心此次参评作品61幅,其中楷书23幅,隶书25幅,草书1幅,硬笔书法作品12幅。作品内容丰富,艺术形式多样,在评级中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成绩,永杰书法艺术中心师生们的努力赢得了较为丰厚的回报。

从整体来看,河南南阳永杰书法艺术中心此次参评的隶书成绩稍微突出一些,学生们的作品清秀典雅,端庄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隶清劲秀雅一派的精神。如裴滢、乔冠豪、马硕、赵志源等同学的作品,用笔与结体较近于汉《礼器碑》。《礼器碑》是汉隶中书法艺术性极高的作品之一,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峻逸,方整与秀丽兼而有之,为隶书入门典范之一。书写时注意笔画要瘦劲而不纤弱,波磔(长横、长捺)较其他笔画稍粗一些,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借笔毫弹性向右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这几位同学的书写较好地把握住了《礼器碑》风貌,从容写来,恬淡自然,把自己的书写技巧和对汉隶的领悟表现得很充分。而陈怡帆、程航等同学的作品也是非常精彩的,只是沾染了一些现代人写隶书的习气,虽然书写技巧比较不错,但还是缺了一点古雅的感觉。我们建议这些同学继续临习古帖,要精益求精,切勿急于追求个性。另有个别同学可能接触隶书不久,用笔偏瘦偏软,结体不够端庄,希望今后勤学苦练,迎头赶上。

楷书方面,永杰书法艺术中心侧重于颜体的学习。此次参评虽不像隶书表现那么优秀,但也很好地展现了学生们对颜体楷书的感悟。颜体楷书方正端庄,稳健厚重,中宫宽绰,四周均匀,不以重心欹侧取势,不以左紧右松取妍,而是像篆隶一样以对称的形式展现高古的风貌。多数同学都能把握颜体特征,用笔藏头护尾,横细竖粗对比鲜明,大体上能做到方圆并用。但是在间架结构的稳定上部分同学做得不够好,整幅作品的统一感有所不足。甚至个别同学字体歪斜,用笔柔弱疲沓,当努力临帖,以提高书写技能。

还有孙嘉阳同学的一幅章草,整体效果不错,多数字法也较为准确。但结合他的隶书作品,可以看出该生用笔不够扎实,线条轻飘。建议先专注隶书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转入章草,自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