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艺术的精神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的精神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的精神价值

第1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65-03[ZW(N]

[作者简介]唐吟(1980―),女,甘肃张掖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内在的、本质内涵与特征,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教育部自实施“卓越计划”以来,给予了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新契机和教育改革的新目标,要求其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也赋予地方理工科院的大学精神以新内涵,即追求真理的办学理念、务实踏实的精神气质和服务社会的理想追求,彰显人文与科学的精神、独立与自由的思想、批判与创新共存的精神灵魂。

立足于地方工科院校的艺术设计学科,其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要求。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一方面各类院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推进了人才培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也逐渐从传统的技能型向创新型模式转变。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该如何确立价值取向,如何与新时期人才需求的发展同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成为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独特的大学精神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中起着重要价值引领和导引作用,两者的融合能产生特殊价值效应,能使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办学坚定价值认同、角色定位,确立依托工学优势资源、以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能促进以创新知识为定位、兼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形成地方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办学在特色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特色。

二、科学精神的融入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吴冠中教授认为“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精辟地阐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必然联系。科学追求“真”,注重人的求真务实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而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其发展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边缘性;“造物者”即艺术设计人才,其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性,要求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实践性,科学技能性和技艺性。“科学”和“艺术”两个不同领域的融合,互相补充、激励创新,共同促成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既符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规律,又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

因此,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地方理工科院校“科学”精神的引领下,艺科交融,使学生获得审美、造型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同时,并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最终培育创新型人才,即富有引领生活时尚的设计理念,充满创造性艺术构思,掌握精湛的物质表现技巧的人才。由此,在艺术和科学精神融合价值的引领下,要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师团队的关键性环节中,即要注重“融合性”和“综合性”内涵,关键在创新。

(一)教育理念融合创新

在理工科院校,艺术设计通常属于“弱势”学科。因此,理工科院校不能“科学”一枝独秀,“艺术”做点缀,教育理念是先导,要大力重视和宣扬“艺科交融”,使其成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引领公众、教师、学生达成共识,共同执行。

(二)课程体系融合创新

具体策略如下:1. 改变传统式的学科细分,学科内容要进行重组与激活,达到不同程度的合并,避免交叉知识讲授上的资源浪费,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以本校环境艺术设计为例,已有学科内容涵盖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再到展览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未来甚至可以包括材料科学、矿产资源学、生物学、经济管理学等跨度极大的领域,体现多学科、多行业之间深层的渗透与综合,穿插与交流,对于培养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与掌握都有很大帮助。2. 课程结构强调“博”,并体现多样化、平衡性、实用性、关联性和整体性。本科一、二年级,由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基础学科组成普通教育课程,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开拓学生视野和专业基础知识面,强调基础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职业或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创造条件。3.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在实现某一个具体设计项目中,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领域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总之,这种具有“融合”、“综合”特性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教育中以“专业”为单位构建的单一课程体系,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个人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专业上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扩大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模式,这种学习的集中与整合,也为学生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促进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团队的融合,增进教师个体实践能力

具体策略如下:1.制定教师实践培训计划,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对纯美术专业出身的教师,定期组织他们参加高层次的设计培训班,或到设计公司进行全脱产进修;学校应制定刚性政策,鼓励年轻教师,深入设计公司实训1~2年,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研发与工程实施;教师也可利用假期,到企业兼职,吸收一线实践经验,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实际。2.制定鼓励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享受与纵向项目同样的待遇,如本校环艺方向教师参与的诸多“城市景观规划项目”,可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3.将各学院教师组成联动组织,或聘请校外有经验的设计师,充实学生在工程、技术及实际操作上的知识,实现教师队伍在组织、知识结构上的融合。

三、求真务实精神的融入体现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

“求真务实”,是中国农耕文化中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工科院校治学精神的体现。“求真”,要实事求是,把握时代性和事物规律性地去实践;“务实”是讲究实际、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实施“卓越计划”的地方工科院校是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目的,其核心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求真务实”精神的最好体现。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应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实质为导向,培育校企联动、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和执业能力,能体现服务地方社会,务实办学,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一)校企联动

企业使学生的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学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使用人才形成一种供求关系,学校与企业间深层次合作,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执业准备。具体策略如下:1. 学校与设计类相关企业联姻,共同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生产实习环节以及优秀人才的招聘。2. 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在企业挂牌等形式,建立相对稳定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基地,并与他们形成长效、双赢机制。如笔者所在学校于2012年成为首批广西“动漫人才培养基地”后,主动适应地方动漫人才需求,与企业、人才培训基地、试验基地、试验园区形成联动,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实训和研发条件,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3. 鼓励企业提供项目,使部分教学环节在企业中完成,由本校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完成学生的教学指导,改变以往学生实习“走马观花”、“短时参观”的状况,避免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学生能更贴近专业、企业、市场和社会,培养了其独立开展工作的执业能力。4.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在学生完成实习基地的“实训”后,企业技术导师参与评价与打分,带队教师负责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显现的知识缺陷,以便在未来学校教学中进行改进和补充。

(二)强化学生实践技能

设计专业要培养实践能力强、有应用素质的设计师,以笔者学校为例,本科层次教学区别于研究型设计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综合实践成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又有别于职业技能培训与实践。同时,实践性并非实践类课程专属,作为一种教学思路与方法,适用于各类课程。如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鼓励教师采用课题教学与项目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取得工作方法、专业知识、创意能力、市场认知以及交流合作、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收获。

(三)执业能力特色

一方面,设计师要懂市场、懂工程、懂法规、懂经济,具备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知识,才能服务社会;另一方面,执行、执业能力是实施创意、创新的保障,是设计人员的核心素质。因此,执行、执业能力要与创意、创新能力并举,才能培养适应社会现实、地方传统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服务生产、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同时,要注意强调课程结果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最新发展同步,以保证毕业生快速适应执业岗位,独立开展工作。

四、人文视野的融入体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科学规律的探索,是求“真”,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是求“善”,使科学获得人道内涵,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产生人才培养的最佳效应,即对“人”的培养,强化了“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本质和归宿点,也成为现代大学追求的永恒目标。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文精神注入学生心灵,激发艺术灵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追求,能够在服务社会中感受自由和幸福,并彰显健康的个性心理,才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但事实上,地方理工科院校科学氛围浓厚,人文精神不足,加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艺术理论和文化素养课程不足,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造成学生人文视野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人文视野的融入和构建显得尤为紧迫。

(一)加强艺术理论课程建设

艺术理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思辨性,能拓展设计人才人文视野、完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服务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课程特点,构建学习体系,激发学生专题化、研究型学习。

(二)丰富学生审美实践

关注校外文化艺术领域,注重校外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访问画家的工作室和工房,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遗迹等;到公共环境领略自然美、设计物的美、及历史事物和文化背景,并作调查和记录;尝试独立思考如何改善所在地域如学校、医院、公园、车站等场所的视觉环境和景观。

(三)提升校园人文氛围

多元化艺术素养类选修课程,拓展学生人文视野、提高审美修养;举办创意大赛,激励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投入美术馆、展厅建设,将美术作品和文化性资料、实物或复制品等长期陈列展出,让学生能自由地接触实物,以增加校园人文氛围等。

五、结语

总之,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地方理工科院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也面临创新和改革,从其独特大学精神出发,探讨其与人才培养融合的价值效应与策略问题,能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明确学科发展优势、资源基础等,也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顺应人才培养趋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及优势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钱亚琴.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精神内涵反思[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12):98-101.

[2]葛蔓,等.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84-85.

[3]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5-29.

[4]刘超英.艺科交融创执并举-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8(7):45-47.

第2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异位妊娠;临床效果

异位妊娠也称之为宫外孕,指子宫外着床发育的异常妊娠,以输卵管异位妊娠最为常见。手术是该病治疗的主要方案,传统手术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近年来伴随着微创手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在异位妊娠治疗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1]。为进一步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特对我院收治的71例异位妊娠患者做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12月~2012年12月以来收治的71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有停经史、腹痛及阴道不规则流血,通过超声检查宫腔内未见妊囊或胚胎组织,其附件区可见混合性包块,结合血β-hCG确诊为异位妊娠。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7例)及观察组(34例),对照组: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30±12)岁,停经时间(30~90)d,平均停经时间(60±30)d,25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

观察组: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34.5±10.5)岁,停经时间(33~80)d,平均停经时间(56.5±23.5)d,25例初产妇,9例经产妇。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在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放手术,手术方式选择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所有患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呈30°角;于患者肚脐上缘弧形作10mm的切口;将10mm Trocar置入腹腔,置入腹腔镜,观察患者子宫附件及双侧附件,明确患者异位妊娠类型;然后取左、右下腹作为穿刺点,分别作5mm切口,置入5mm Trocar,探查患者盆腔情况,并根据异位妊娠类型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输卵管切除术适合无生育要求或者输卵管无保留价值的患者,沿着输卵管伞端开始电切输卵管系膜,直至剪断系膜,近宫角处横段电凝后切断输卵管。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采用x±s 表示,用t检验,当P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7.5±12.5)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45±15)min;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20±10)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0±10)ml;观察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1.5±0.5)h,对照组术后平均排气时间(2±1)h;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6.5±1.5)d,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7±3)d,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异位妊娠中输卵管异位妊娠约占98%,指受精卵种植于输卵管,分为壶腹部妊娠、峡部及伞部、间质部妊娠,在临床中表现为停经、腹痛、阴道不规则流血等。近几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手术在妇科手术中均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已得到临床实践证实[2]。我国学者杜秀梅[3]在文献中报道: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不同分为开腹组与腹腔组,通过结果分析得到:腹腔镜组患者手术之间、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开腹组。从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腹腔镜在异位妊娠手术中创伤小、恢复快的应用优势。在异位妊娠手术中,术后再次宫内妊娠率也一直是医学界及相关领域关注的重点,采用腹腔镜下保守手术可保留患侧输卵管,术中可同时分离盆腔粘连,处理伞端闭锁积水,易于治疗、造口、通液,放置防粘连液还可辅助治疗慢性输卵管炎症,增加输卵管通畅率,提高再次宫内妊娠率[4]。国外有前瞻性研究发现,腹腔镜输卵管保守手术与输卵管切除术后的宫内妊娠率分别为60.0%和53.8%,国内也有研究发现,在输卵管异位妊娠治疗中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宫内妊娠率高于开放手术[5]。由于在本次研究中并未对患者进行随访,因此未得到患者宫内妊娠率的结果。

综上所述,异位妊娠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疗效确切,且创伤性小、恢复快,可作为异位妊娠治疗的理想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义芹,吴晓梅,蔡琼,等.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输卵管异位妊娠的临床比较[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04(9):73-75.

[2]沈慧敏,杨越波,李田,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113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2):1698-1699.

[3]杜秀梅.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36):47-48.

第3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关键词:甲氨蝶呤;米非司酮;腹腔镜;异位妊娠;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28-01

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病理性妊娠,如果包块破裂,可导致富强感染,患者有剧烈的疼痛,严重的患者需要将附件切除,因此,对女性的生殖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采用腹腔镜下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以其低创伤、效果好的优点在临床得到认可。本文对我院妇产科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术前应用甲氨蝶呤(MTX)和米非司酮对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异位妊娠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所有患者均结合临床表现、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检测以及腹部彩超确诊为异位妊娠。其中观察组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31.5±6.1)岁;停经时间36-58d,平均停经时间(42.6±5.8)d;既往有宫外孕史者7例,占13.46%。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1.2±5.6)岁;停经时间35-56d,平均停经时间(42.2±5.3)d;既往有宫外孕史者6例,占11.54%。两组患者在 年龄、停经时间以及有无宫外孕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对于输卵管伞部妊娠的患者行挤出术,对于输卵管壶腹部以及峡部妊娠则采用开窗取胚术,将创面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采用双极电凝进行止血。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上述手术治疗之前24h,采用MTX肌肉注射50mg/m2,米非司酮50mg口服,每日2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并检测术前、术后3d、7d以及12d血HCG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提高,B超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而且腔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使得异位妊娠的早期确诊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对于一些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女性患者来说,也能够通过腔镜下保守手术治疗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但是,保守性手术治疗也会并发较多的并发症,可以引起患者出现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导致患者妊娠肿块破裂造成腹腔内出血、输卵管破裂等,患者需要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的创伤,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已经通过临床的较多研究证实,腹腔镜保守治疗异位妊娠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能够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优点,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MTX是一种叶酸拮抗剂,可以对DNA、RNA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和胚胎滋养细胞的分裂造成干扰,使得滋养细胞的增生受到抑制,并使得绒毛受到破坏,最终导致胚胎坏死、脱落并吸收。米非司酮可以竞争性的与孕酮受体进行结合,致使绒毛组织以及蜕膜变性、萎缩并坏死;还可以促使黄体生成素明显的降低,从而导致黄体萎缩,最终导致囊胚坏死。MTX与米非司酮联合应用可以更快的抑制滋养细胞活性,快速的降低血HCG水平。研究表明,在进行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前联合应用MTX及米非司酮,可以有效的杀胚治疗,使得滋养细胞的活性有效的降低,减少了着床部位的出血,降低了对输卵管的破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HCG水平均明细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梅桂,张妮,何远红.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49-50.

第4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课程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多路径的,经济环境和教育体制越是发达,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方式、价值取向等元素也会越加多元化,原因很明确,那就是信息技术是培养人在信息社会中的适应与创造能力。这种适应与创造,涉及生活、生产、学习等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合格信息公民的信息技术基本需求,还有信息创造者对信息技术的创新需要。因此,我们探讨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价值观问题,要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多元化。

过去的课程明显区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虽然没有强调单独教授,但是仍然因为人为割裂而被曲解与诟病,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是从各自角度看待,没有从全局考虑,因此我们此处仍然借用“价值观”这个词汇,去观察、设想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面对的法律、道德、态度以及技术情感等,以及它们对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价值观影响。

法律教育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包括信息社会和虚拟世界,法律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领域,对于初学者和技术成熟者一样需要把法律观念和法律方法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

以往的技术领域的法律教育局限性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在内容上一般局限于信息安全、软件版权等纯技术内容;二是在方式上采用法律条文罗列和反面案例分析等就事论事的说教;三是在评价上达到知道程度后无法提高。另外,随着新情况、新法律的出现,在教育上更是容易滞后或误导。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法律教育的本质——“公共契约”,我们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正面宣传、反面警示,缺乏的是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契约精神?试举一个假戏真做的“庭审辩护”项目学习案例。

第一环节,法律准备:首先安排一次小论文、小调查的写作,涉及科技、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可以,强调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观点,比如,《我的校训观》、《电动车的安全改进》、《手机利弊调查》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从原创度、真实性等挑选有争议或者抄袭的作品,由另外小组进行简要的法律针对性分析,对著作权、肖像权等进行分析,或对发明权、经销权、税法等进行论证,即无论是支持方或者反对方都要找到部分法律依据。

第二环节,模拟法庭:确定几个经典案例,组成法官与陪审团、原告律师团、被告律师团和大众听证团,进行一定约定后模拟法庭辩护,通过诉讼、辩论、合议及审判等相似流程,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网上抄作文”、“发隐私图片”、“造假调查数据”等是有法律责任的,或者能够对“修改公共安全设施、工具(如电动车)”、“使用实名反面案例”等寻找法律依据,并且判断不同的行为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程度。这样的过程,可能涉及的法律要素不一定全面,但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第三环节,宣判与公约:因为是模拟法庭,宣判侧重在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公共的意见共识达成,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处罚的决定,可以作为对败诉方及所有人的一种意识校正。更进一步,通过公共讨论,形成班级一定的技术学习与运用的公约,如《上课合法应用手机的班级公约》、《作文网络抄袭公诉基本规定》等,达成公共契约之后大家执行,有公诉团体或者个人监督,定期通告或公诉。

组织这样一次或多次项目活动,用时较长,细节繁杂,并非一两节课可以完成,但是可以有一定的准备周期,学生经历后会对法律的核心精神有所领悟,不仅对遵守法律而且对用法律和制定法律都会有一定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契约或法律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学习环境等。

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无论是应用“贴吧灌水”还是应用“作业神器”,大家不再以盗号、拷贝、匿名谩骂等违法行为作为骄傲,也不对法律过度敬畏,而是真切有法律的意识,运用法律去维护权益,制定法规去管理大众,认可、遵守和尊重公共契约精神是最基本的社会人属性。逐步达成法律教育目标,再有技术变化、技术法律变化都可以应对,因为不是被动学习的法律条文,而是主动去寻找法律依据、完善法律需求。

法律条文会变,公共契约精神不变。

道德养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自律意识的促进

法律与道德不相同却有关联,这一点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表述不清,致使混为一谈或者前重后轻。于是,形成只要不违法就行,自我意识强的人并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比如,公共人物在隐私权和肖像权方面是存在薄弱的地方,但是从尊重社会道德的角度思考,一方面不宜过度放大问题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通过网络暴力对他人和自我心灵造成一种畸形认识观失去道德自律,在幸灾乐祸中忽视生命。因此,法律意识是一种遵守的公共契约,道德意识则是一种尊重社会规范的自律。法律教育不仅是从反例分析,还要寻求法律依据;道德培养更注重正面引导、养成教育,而非反面经验。

在技术价值教育中,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更多,主要是指技术的合理利用(相反的如PS造假、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或谣言,包括不加论证的科普虚假信息等)。

自律的培养靠说教是事倍功半的,甚至起反作用,这一点在未来的教育中必须要克服。试想,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思想教育,为何效果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就是空话太多,实践太少。道德意识是言传身教,是日常行为的是非判断,是具体的而非理论的。因此,我们要进行细致的渗透教育。例如,通过动漫、绘画、摄影等技术创作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认识、描绘善良、美好和信心,通过技术在向别人表达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加强自我美育,自律养成就会水到渠成。再如,学习邮件不仅是简单的发邮件技术,而是向学校、市政等主体单位提出工作建议,在发挥民主的技术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责任感,养成关爱社会、有责任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意识,能够运用技术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而非是游离或凌驾社会,这是对自律意识的促进教育。

道德源于自律,自律促进来自主动的实现社会价值中的感受。

态度生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科学认同感的校准态度不仅是学习、求知的态度,而且是对具体技术的态度,态度决定高度正说明态度是方向盘,必须时刻校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原因,已经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态度,在学生心理上缺乏科学认同感,在学校与社会眼中缺乏课程认同感,原因就是技术的价值显现中严重缺乏科学元素,于是缺乏科学方向,直至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是内容要变革,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科学技术,里面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的创造,不能再只局限于应用,要找回“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无论编程、动漫创作,还是实验软件、系统软件,都要面向科学。编程方面,从低年级起要在创作中体验、培养如何驱动机器解决问题,而非仅在主题上深化以致与应用软件使用不加区分;动漫创作方面,要在中年级提高交互与自动化技术价值体现,以提高技术对动漫的价值;在实验方面要在各年龄发现问题,系统软件要探索机器运行实质等,不能仅仅把系统软件作为用户界面。如,用系统检测软件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研究、调整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软件运行环境,这是超越使用手册式学习的信息技术科学角度的学习。

其次是教学方式要变革,态度来源于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认同课程、认同教师、认同科学技术的方式正是让他们自己去证明、去感受、去创造。认同感的基本需求是“真实”,这是最大的科学原则。我们教师也不要瞎吹,学了电脑多好,用了什么软件会成绩提高多快,这些非理性的商业夸张会在毁掉产品本身的同时毁坏学生的科学认同感。技术就是工具,科学就是规律,不能神化,而是要辩证应用与开发。例如,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方式,而不是统一要求看微课、用在线课程。学生在非强制下有需求了,会主动认同微课、寻找在线课程。

良好的态度来自于民主式的科学认同感,因此形成最重要的科学精神。

技术与德育整合教育的线索与方法基准权衡以上从内容和方式的角度分类对国家的法律规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认识态度进行了思考,当然涉及技术的德育内容还有很多,以上仅是举例。目前,国家课程越来越提倡学科的整合教育,那将有更多有关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面对可能繁杂的德育任务,我们需要厘清属于技术教育领域的德育线索与方法,并且要有基本的准则权衡,在内容、方向和时间上有所权重。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仍然是以“科学精神”的认同感培养为根本。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我们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非反科学;科学技术一定会不断发展,不存在万能的科学技术。拥有科学的精神与意识,真正实践“实事求是”,一切“公共契约”、“自律”和“态度”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我们需要科学地面对世界、创造未来。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方式仍然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脱离课本的束缚,破除网络的瓶颈,把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去,不论是物联网、创客还是微课,都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与技术运用的方式,需要借鉴这些载体与方式去实践。甚至是平凡技术的应用,比如利用信息采集技术,完整记录、拍摄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生长,运用信息搜索、交流技术探索动植物生长中的问题与规律,形成很有成就感的认知收获,那么不用说教的一种德育的生成,就更自然、更有力量地成功了。

第5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关键词】民间艺术 语境 新生 衍变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2年度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榆林民间艺术创作活动在榆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12JK0364)。

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十分珍贵和重要的,它是农民群众历经千百年创造的优良传统文化,凝聚着各民族农民的精神养分,它也反映与表现着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影响着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它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基因”,彰显民族核心心理的部分。民间艺术一直承担着民族认同的“物证”,一直充当着衍生文化艺术创作的灵感和情感源泉。民间艺术是根植于中国农耕文明社会并生存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它的精神内涵密切关联着广大农民和农耕文明。从文化角度讲,民间艺术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但同时它也包含有极多封建性的、迷信的、落后的成分。而这些成分或许正是某种民间艺术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原因。诸如民间剪纸、纸扎、面花等。 然而,时代转换,当下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没落,封建观念的解体以及现代文明兴起,迫使民间艺术转型。

民间艺术的生存危机

民间艺术现在遇到了生存危机,事实上,它的生存困境是由民间艺术的生存土壤——社会环境的变迁造成的。这一变迁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视民间艺术的衰落,抛弃失落之情,树立科学发展观观念,把握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特征,顺应其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得以重构,生发新的功能,焕发新的时代魅力和精神内涵。中国当下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时代变革之中,社会经济、民众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的生存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需求也都发生了变化。这种情况下,传统民间艺术的价值和作用受到挑战,面临被遗弃的威胁。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受到冲击。因而,民间艺术迫切需要变革,在应对环境变化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迎合时代的价值观念,寻求变革,构筑新的符合当代民众审美、价值需求的部分。这种时代式的变化对民间艺术自身来说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造成民间艺术主体重心的位移,“新兴”类别的出现造成的付出丧失“传统”的代价,民间艺术面临自我消减的危机;另一方面,一些优良元素,在保持传统范式的基础上,顺应发展潮流,扩展其所关注的视野,丰富内涵,注入新的活力,获得新生。

民间艺术的新生及方式

民间艺术的变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我们要尊重我们的文化遗产,尽量保存它们原有的物质性和积极价值,同时却大力发展它们新的精神内涵,使得一些民间艺术的文化功能发生嬗变,产生一些具有新价值的文化功能,匹配于它的时代精神。诸如我们受现代社会强调多元、模糊、解构、个性等观念的影响和启示,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积极探索。在秉承民间剪纸艺术基本“构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构,我们剥离掉传统剪纸艺术,宣扬、肯定祛病魔、通鬼神、祈富贵等封建落后的巫术性表现主题,让它回归艺术表现本体,焕发它纯粹的艺术表现魅力。这样,剪纸失去了神性和灵气,但它却获得了现世普通人的平凡性和现实性,一下子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放弃保守的传统制约,剪纸人得以“解放”,他们仅以个人、随性、无意图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而后作品却呈现出了以往不曾有的面貌,异彩纷呈、个性张扬、艺术表现性极强。诚然,这应当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欲得先舍。这是一种泯灭传统原则和范式后的无方向,一种离开制约的彻底的“自由”,通过这种自由,每个人展示着他自己的处境和个体的生命意义,将其赋予在创作之中,使作品获得现代式的“艺术价值”。个体总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摆脱运动式的“统领”中心,从而民间艺人可以通过一种自己的语言来创作自己及自己的世界,而他的作品也不再具有永恒性,作品的意义存在于不断解释和再解释之中,构筑着艺术的丰富性和多义性。

同样,民间艺术价值的再创造还依附于我们对它的重新阐述。自诞生以来,民间艺术并不仅仅以“最为古老”的面貌出现,而是处于历史维度之中,在遵循“血脉”系统的基础下,以动态的物质方式显现,因而它的意义总是变化的。这个变化所依托的基础是当事人底实生活的变化。一个人无可选择地降生在某时某地,这一点是被动的、不自觉的,一旦他通过教育成为某一文化的一分子时,他就发生了与文化的联系,而后他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双重价值的人:一方面,他必须接受一定的文化传统和规范,有意无意地成为这种文化的遗产载体;另一方面,他又总是依照当下的现实目标去自觉地、主动地干预传统、阐述传统、调整传统、丰富或破坏传统。这就是对传统价值的延伸或者再创造。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人在活动中总是对已经存在的事象作随时的调整,以便符合他的利益或是影响、修正或改变处境,实现自己的目标。实际上,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个体中,还发生在一个集团、一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中。在民间艺术的再创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行动,以便使得这种创造更加明显、剧烈一点,匹配于当下社会变革的速度。

在民间艺术的方式上则是复杂和多样的,一方面依然保证经典的呈现,避免文化言路的断裂而导致的艺术的衰败;另一方面,我们改变它们的存在方式,以便引起和恢复民众对它们的关注以及由此而发的感受。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我们通常称这种方式就是使传统艺术对象陌生化,让人们产生兴趣、引起注意,再而给予关注,引起思考。例如有人将科技作为创作灵感的激发物,这种“新灵知主义”在当代艺术中相当普遍。科学与艺术、社会关系与高科技日益紧密结合,人们崇尚科技,运用科技的一切成果为自己提供新的艺术创作素材,努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制成作品,或利用电脑进行制作,如剪纸动画的产生,树立在广场中的金属传统吉祥图案以及原生歌曲的声乐化艺术包装等等。陌生化方式是对传统民俗的大众化审美的重构性实践(生产),并把这种“审美重构”界定为民俗——从“祛魅”到“还魅”的活动。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艺术的精神性意义总是在具体的文化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在变革中,民间艺术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产生“亮点”,获得大众情感的回归,与大众的生活再度发生联系,衍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新生。

民间艺术在新时代中的精神衍变

民间艺术自有一套特殊的生态系统,它能完成自我解构和重新链接。民间艺术能否在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主要是看其自生态系统能否有序、健康运转,并且能与社会大系统协调发展,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包括观念、审美、价值认同,也就是民间艺术精神。如若不能,生态系统则自行消解问题部分,并生发符合新需求的部分。与传统社会相比,在现代民间艺术精神的引领驱动下,新生的民间艺术可能在类型上、造型上、材质上、工艺上都发生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自然的、符合规律的,新生物亦是符合当代人们需求的、具有时代精神内涵的。归根结底,民间艺术的物质形态是由精神内涵所统领的,社会语境的嬗变生发出新的精神指向,民间艺术的生存价值正是不断向此靠拢的。依附于其上的精神内涵发生衍变,以一种特殊方形进行并驱动民间艺术自我更新。

民间艺术总是与它所处的时生联系的。艺术是从头至尾彻底都是表现人类底实生活的,因为艺术是和人类底实生活结合的一种文化形态。环境心理学认为,人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关系。人们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在这个地方贮存下情感和关系,便会赋予这个地方某种意义。在人地关系中,“地方”不仅具有地理上的含义,还有人文、社会心理的内涵,包括民众审美。因而,民艺产生于民众生活,并与民众发生感情。民众和民间艺术成为互生的共同体。诚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底实生活的变化产生各种社会需要,促使传统的艺术文化功能发生了退化和消亡、衍变、拓展,也促使新文化事象生发、转演。实际上,今天仍保持旺盛生命力的艺术文化事象,也正是因为它们在今天能满足现代人需求的社会生活功能。这种变化正是民间艺术体现时代精神而自我更新的结果,它们就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代表。鲁迅说:“凡有美术,皆足以徵表一时及一族之思惟,故亦即国魂之现象;若精神递变,美术辄从之以转移。”就是此意。当下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改变了的时代价值的指领下回归本体,审视旧的价值尺度,并对在现代社会语境中各种关系重新加以判断,如对民间艺术与生活、民间艺术与非艺术、民间艺术的传达过程与作品门类的关系等,从而归根结底对“民间艺术是民众生活的体现”这个本体论问题进行回答,在新时代社会语境中找到出路。

第6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On Modern Aesthetic Value of Watercolor Art

LIU Yi

(Yicha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Yichang, Hubei 443004)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dern watercolor art,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color art, and elaborates watercolor from embodied form of artistic value, and its modern aesthetic value emotion, cognition and creativity and so on.

Key words watercolor art; aesthetic value; emotion; cognition; creation

1 水彩艺术的定义与特点

水彩艺术通过水滴与颜料的特性,在画家应用下创造出的梦境一般、清新而明快的意境。顾名思义,所谓的水彩艺术的两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水”和“彩”,它们也是这种艺术的主要物质媒介,分别表现出了流动性与色的透明性。

通常在绘画时,作画者在对水的操作时,无论是在空间、时间上还是量上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由于水彩画的颜料是用水做调和剂,而水作为绘画的载体上常具有融化、稀释、散发、渗化、粘附等功能,正好可以通过水的流动性来表现那种自然天成的韵律美。水彩颜料由于大都是由矿物质构成而稳定性很强,一般呈透明的或半透明状,而且一般是先用墨色勾勒,而水彩则作为装饰随类敷彩,具有醒透作用,即使颜色经过层层叠加也能透其底色,不但不会影响画中景物层次的体现,而且还会越显空灵有趣。另外,现代水彩艺术美术学的价值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不同类型的具其自身的特性,但也具有很多共同的特性,而水彩艺术几乎囊括了所有绘画艺术的基本技法与表现特征,因而也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例如在美术学价值研究中,水彩艺术几乎覆盖了造型基础的全部知识,如:创作基本功、对中西传统的艺术风格的了解以及对本体语言的研究等其方面。

2 水彩艺术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2.1 水彩艺术的美学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赋予了“水”独特审美意识,水彩则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了这种审美的意韵,能够表现得出神入化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另外,水彩画,因其颜料特性而通常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朦胧美,从简略中表现出含蓄美与诗化美。同时,前面提到水彩画以水作为调色媒体而具有流动性和多变性特点,水与色与纸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能够形成各种的肌理形态而形成丰富多彩的视觉特征,如通过借助喷水、撒盐、加入汽油、酒精或蜡笔等而产生积色、积淀等以达到绚丽斑斓而高雅的纹理效果。

2.2 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

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文化价值,能为人们带来更加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为心灵带去另一翻天地。水彩艺术的情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审美体验,另外就是自信的建立方面。

所谓的审美体验一般表现在对水彩艺术的欣赏与理解上,通过人的视觉感悟而在精神获得愉悦感,或者感悟其它方面的启示,如人生启迪等。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主要会面对选择和情趣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指审美中个人视觉对艺术形式的感受的倾向性选择,也即使所谓的“视觉态度”,一般在经过一定审美训练后会形成个人独特审美眼光。如果人们用超脱实用眼光与心态去欣赏的水彩艺术,则会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也就是审美情趣;审美情趣则是人们通过对水彩艺术的领悟,感受到其形式之外更加深层次内涵和趣味。水彩画具有“轻盈潇洒、酣畅淋漓、朦胧空灵、明快飘逸、似与不似”的表现效果,这也是水彩艺术在形式上体现出美的标志,象征一种审美符号。人们经过欣赏感悟到这些独特的情感氛围,使深幽和超人的感受日趋强化,从而逐渐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很多优秀的水彩艺术作品将朦胧美的奥妙发挥到了极致,让物象与意境在清晰与模糊间显现了强烈的神秘感,引人无穷的遐想,从而让人形成一种高雅的审美兴趣,获得心灵与精神的升华。

关于自信的树立与加强,是指水彩艺术是一种能够展现自由心灵与想象的情绪艺术,当人们完全投入到水彩艺术的创作等实践过程时,不仅能够体验到水彩艺术带给心灵世界的快乐,而且还可以享受着将自己心中所想通过水彩的形式随心所欲地表现在纸上的一种自豪感,以及主宰感与驾驭感,这些积极的情感能让创作者更加自信。通过在水彩实践中倾注创作者个人的强烈情感,或者以借物抒情、借景入境等方式表达个人对事物的审美感悟与见解,在无拘束中获得情感的宣泄是一种加强自信的方式。

2.3 水彩艺术的认知价值

人们在水彩艺术的实践中,不但能够得到观察力、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训练,有助于脑、眼、手的协调,而且还可以将抽象物象具体化,调动人类潜能从而实现美术学的认知价值。其中对水彩艺术能够进行主动、敏感、果断的观察,则能够迅速地从水彩艺术的表面物象发现其内涵与意境。

在观察中通过对捕捉水彩艺术中鲜明的第一印象和形象的特征信息,而产生出“首因效应”,让之前的处于空白状态的感觉随着水彩实践中的变化而产生随之变化的意念,出产创作的新鲜感。人们对水彩艺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视觉活动,会在对物象的重新选择与处理后,对一幅作品加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作为创作者则会通过表现出具有感染力的整体效果且具有水彩特定朦胧情调的作品来。对物象的观察运用准确的判断和推理进行水彩艺术的审美体验,让水彩艺术以一种简练的形式标志技艺的顶峰状态。

观察之后就是一系列不自觉或者自觉的思维活动,即直觉与理性分析等表现形式。每个人在都对水彩艺术进行视觉感受之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直接而客观的反映。直觉在水彩艺术欣赏过程中具有的直观和空间整体的识别特点,有助于把握水彩艺术的各种样式特点的洞察与认识等;不断地促进人们的发现与思维,提高对水彩艺术的敏锐度,更能触其本质。水彩作品是按主体对事物认识的思维逻辑和概括秩序,而不是按照真实秩序来构建画面的。

对水彩艺术的操作活动是指依赖手的协同运作,并进行物质材料的处理,而形成作品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认知活动的反复交替而获取一种技能意识。水彩艺术的操作具有综合性与流畅性两个特点。水彩艺术需经历反复磨练,才能熟练应用笔的准确性、生动性和随意性,创作出或工细或粗犷、或写实或写意、或可绘或可制作,具有高度可塑性的作品来,表现更为广泛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水彩表现力的潜能;广博的操作的经验能够建立起在各画种之间相通的艺术桥梁,获得审美通感与操作技能。流畅性是行去流水般的整体自由轻快的色彩与意境的流露而让画面充满流动感,这也是画作熟练的标志。

2.4 水彩艺术的创造价值

创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样式,应用与众不同的独创性观念并将创作者的综合创造力外在物化,交替融合呈现在作中,不局限于传统规范而带人们耳目一新的效果,显现出独特的水彩表现价值,传达作者隐含的艺术观。水彩艺术也常运用的跳跃式、流动和随时变的控制,由于水质的流淌渗化而产生偶然意象往往不在预想之中,因而创作者需要准备好摆脱固定思维抓住机遇而向新方向加以变通以获得更为奇特的画作表现。从现代的角度寻求水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用敏锐的眼光对旧的材料重新审视认识发现并赋其全新的精神内涵并丰富技法。

第7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社会时代的发展势必会带来艺术思维与艺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油画艺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在这其中艺术家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的特征,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去表达生活的感受和体现时代的特征。

“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发展正处在变革时期,受着东西和新旧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激烈碰撞。当代“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发展应该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在发展过程中,“中国式”油画既要融入民族传统文化,又必须保持油画的当代性。

一、“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具有当代性

“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应该体现现代的生活美学观念,“中国式”油画的发展不仅要吸纳西方现代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并积极探索体现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中国油画的审美应需要从创作思维上融入当今文化潮流,使中国的油画更具有中国当代文化特征,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只有将富有个性的现代审美取向和当代的时代文化背景相互交融,才能体现出中国油画的创造力。

在西方艺术中,油画是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主要注重的是外美及写实,在艺术创作中,采取直接以描绘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以此来体现西方油画艺术的美。而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的是“内在美”。通过黑白的笔墨线条的表现方式来表现国画艺术的意境,用很自然的方式流露出我国民族艺术的气质。

要使“中国式”油画发展能够符合我们大众的审美要求,就必须在油画的创作中既要延续西方的艺术精华的同时,对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很重要的。“中国式”油画已经穿越歧路彷徨、剧烈冲突和激烈论辩的历史过程,开始在新的起点上构建中国油画的审美价值,续写世界油画史的中国篇章。

二、“中国式”油画艺术创作注重当代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势必会给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带来发展与变化。自油画从西方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油画的创作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渗透着中国元素的构思和创意,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此不断充实着中国油画创作新元素。

在中国油画的创作中,艺术家紧紧把握住我们民族的文化基点,遵循和彰显中国的文化脉络以及主题精神,并融入时代的观念和情结,形成了我们中国油画艺术领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局面,使我们中国油画艺术不论是艺术观念、艺术面貌或者是艺术的方法上面,都能有极大的提升和拓展。这样的油画艺术才能贴近大众生活,才能得到人民的普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式”油画的创作路子越走越宽。

“中国式”油画艺术的创新重在融合时代的艺术气息。当中国第一代油画大师在国外学习了西方油画的油画艺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了西方在油画创作中的的艺术理念和气质。在他们以后的油画创作中,便开始了在油画里融入中国的时代气息,同时也开始关注当代人的文化精神状态。中国的油画艺术的发展不仅具备自身的艺术魅力,更是要紧跟时代步伐,承载更为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体现当代中国油画的强大生命力。

三、“中国式”油画艺术的东方韵味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无数的璀璨的艺术形态。作为“中国式”油画的艺术家,是绝对不可能忽略或者是背离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如果脱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与西方的艺术观念亦步亦趋,其作品含义背弃了我们中国的当代生活和民族的精神气质,就会使其作品缺乏精神内涵,这样的油画作品是经受不起时代的考验的。

“中国式“油画的发展必须以民族特色为亮点。西方的绘画要素基本包含色彩、光、面、体等,而我们的国画是以黑、白、线条为主要的表现手法。虽然它们在绘画的表现技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在油画的共性上还是表现出了一致性,或者说它们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要让油画在中国与国画并存,仅仅去借鉴西方的绘画技法是不够的。中国油画必须从有着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创作源泉,使其体现出民族性,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价值的“中国式”的油画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式”油画在具有西方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保持有独特的民族主体性。

现代的油画已经在世界每个角落落地,这更是体现油画的世界性。我们“中国式”油画在融入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学元素的同时,再融合西方油画绘画艺术之精华来丰富“中国式”油画的艺术,这样创作出来的中国油画即具有西方油画的特点,又富有民族文化特征。

四、当代“中国式”油画艺术的中西融合

(一)西方绘画语言丰富中国油画内涵

俗话说“艺术无国界,民主和科学东西之分”。正是有了历史上的碰撞,才让我们中国的艺术家有机会了解西方的艺术文化。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探索历程,如今正面临着如何将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融合中国油画艺术里面的问题。在现代中国油画圈中已经有不少艺术家立志于从这两个方向上解决这些难题:

1、在充分研究、理解西方的油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运用地道的西画方式去进行创作和表现。新生代的中国油画艺术家如李铁夫等在学习了西方油画的绘画语言的同时,也潜移默化接受了西方油画中的艺术理念和气质,然后把西方的绘画艺术语言融入到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

2、通过引入西方绘画艺术,再将东方绘画的审美习俗和笔墨韵味表现于其中,把中国油画语言转译成一种新的表现媒体。我国著名的艺术大师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作品,就是典型具有在西方的绘画形式中融入中国文化意象性。他的油画作品从容的走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用西方现代的艺术语言展现中国文化。

(二)运用西方油画的形式和内涵,弘扬“中国式”油画艺术的独创性

西方油画演变过程历经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古典主义的透明法,再到印象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色相与纯度、明度的对比关系、色层厚度、笔触的力度及厚涂法等,这些都成为艺术家表现的重要手段。

第8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关键词:消费时代 艺术发展 油画市场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45-02

随着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我们已经完全进入消费时代。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在改善我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消费不仅仅满足了人们感官、心理需求,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和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这种需求来表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品味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简单地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向导而是加大了与市场的联系。

一、消费时代的艺术

在消费时代艺术和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相互支持。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艺术是属于收藏,而不是用来使用和消费的。但是,随着艺术品市场层次的日趋完善,特别是艺术产业化发展逐步成熟,原本只属于“小众”的艺术品正在试图寻找更加亲近大众的方式,艺术消费也就应运而生。艺术品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飙升,导致人们会怀疑艺术的真正价值的体现。

随着科技生产能力的提高,商品开始逐渐地丰盛甚至超出了正常的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的范畴开始超越生产成为资本所重点关注的方面。那么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会感觉到自己不仅仅买的是一件商品,而是通过这件商品的拥有来满足自己的目的。如炫耀、满足,这就是经济与艺术结合后的产物。

总的来说,消费社会是一个以文化符号为诱饵,以商品为载体,以利润为目的的社会体制,在这个体制中一切事物都被市场所笼罩,这里自然也包括艺术。

二、消费时代对艺术的影响

消费对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不再是小众人才能欣赏的,它走向了大众,尤其是年轻人。艺术随着年轻人的大量需要,而体现出娱乐功能,在一些方面取代了审美和教育功能。这就导致了艺术对市场的屈服。虽然消费时代物质的丰富为艺术发展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但是在一些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大的问题。

1.消费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但在一定程度上艺术品就像商品一样。艺术本身的价值实现在消费社会中同样要依赖于它自身的符号价值。这种价值的赋予并不是完全由艺术自己所彰显的内涵和外在形式所决定的,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市场的需求。

2.艺术成为了一种炫耀,人们在艺术品中寻找那些与自己身份相当。人们不再是用一种纯净的心灵去欣赏艺术,而是一味地想从艺术中索取。

三、当代艺术与消费时代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当代艺术的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在中国的重要城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许多画廊和艺术机构,而著名的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苏州河和新天地等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集合区的建立使有着相近学术背景与艺术趣味的艺术家群体浮出水面,各式画商、收藏家、策展人如过江之鲫般穿梭其中,这使艺术家们可以更为便利地通过密集的展事活动与庞大的展览规模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机会,相应地是艺术家创作价值实现的模式和流程也开始变得更加便捷和富有成效。下面我们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谈一下。

刚开始艺术家们还充满着对艺术的虔诚和信仰,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形态的变化,这也不可避免地迫使各种抱持精英姿态的部分艺术家趋于边缘。艺术在现今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同时信仰缺失,精神家园日益荒芜的物质化时代的真实境遇,艺术也变成了并非满足人们精神需

的纯粹的商品生产。建立在目的性、商品化与需求因素上的当代艺术作品,从形式语言到所谓观念符号都不难窥见其中刻意揣摩,迎合买方市场审美趣味的趋向。艺术家们起初的矜持与拒斥在物质丰盈的诱惑下,演变为飞蛾扑火般逐利的决绝。中国的当代艺术在还远未完成“人文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自我救赎时,又被裹挟于全球背景的艺术商业的洪流之中。这使得艺术被消费需求和物欲异化的可能性变得真切,而成为艺术良性发展的一大阻力。

四、消费时代对中国油画市场的影响

消费文化对当代油画的影响已出现普遍化趋势。在当代油画的创作中已经刻上了消费化、符号化、日常化等特点。

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下油画创作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些艺术家出于商业的考虑而忽略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使油画领域出现一种媚俗化的现象。我们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又不等同生活,艺术和生活之间不能完全地划上等号。艺术对大众和生活应该秉承一种批判的态度。它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生活上的超越,而不是变成日常现实生活。

消费时代与艺术的创作有正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给中国油画带来了生机,给油画开拓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不完全的条件下,一些艺术家盲目追求金钱利益,具有真正文化性的作品变少,这种现象时值得我们关注。因为油画创作是一件体现人自身精神性的事业,如果脱离人文价值,它就会没有内涵,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涂满华丽色彩的画布,但远离了艺术前进的步伐。

消费社会对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有着巨大影响。这种影响从外部到内部、从形式到内容、从素材到价值,艺术的创造也在消费社会的推动下变得异常繁荣,但这种繁荣背后却又隐藏着很多悖论或危机。比如丹托所说的艺术终结论,探讨的就是艺术和普通物品之间的界限。还有艺术的价值定位,是日常为艺术还是艺术为日常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我们的艺术家和理论家要有更敏锐的触觉去把握文化的脉搏,同时也需要创作者的真诚和欣赏者的修养。

参考文献:

1.杨斌.消费文化与艺术创新[c].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胡颖州.透视当代中国前卫艺术的媚俗化现象[j].美术观察,2008(7)

3.寇强.消费时代下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文艺评论,2010(2)

4.宰政.浅析消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7)

5.尚辉.论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美苑,2006(4)

6.王强.艺术市场中独树一帜的瑞典模式.雕塑,2011(3)

7.宰政.消费文化中艺术的传播与价值.武陵学刊,2010(9)

8.尚辉.论消费时代的艺术人文特征.文艺评论,2007(6)

9.宰政.消费社会对艺术的影响.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第9篇:艺术的精神价值范文

1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中的公共空间

(1)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设置。一般来说,在城市中,通过建筑物界限划定的除了私人空间之外,都可以算做公共空间。因此,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绿地、公园、公共建筑、广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对于在公共场所或者说公共空间之内的艺术品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的综合计划及艺术品设置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围,这也包括了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计划等,视觉传达的效果不同造成其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涉及的艺术品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建筑小品,城市雕塑等。

(2)公共空间的艺术化传达。著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解释道: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化传达通常是以视觉传达的方式来实现的,其艺术化的载体即为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为公共艺术的艺术化传达提供公共空间和视觉传达的艺术环境。

2环境艺术与公共艺术在视觉传达上的交集

(1)鲜明的精神指向。二者的艺术表现都带有鲜明的精神指向,无论是环境艺术还是公共艺术当中的艺术品也都具有鲜明的风格指向。不同的风格指向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环境艺术强调通过对整体环境的设计来达到空间环境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相统一。公共艺术中的艺术品更强调公众对艺术品风格的精神指向和精神感受。二者在视觉传达上一个明显针对环境体验,一个针对人的主观感受。

(2)鲜明的环境载体。如果说环境艺术涵盖了公共艺术,那么环境艺术中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则包括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等,与公共艺术存在一定的交集。因为二者都需要以环境和空间为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二者的创作与传播都需要一个鲜明的环境载体。

(3)相似的呈现状态。公共艺术强调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的呈现。公共艺术的艺术品也更重视艺术的公众性和大众性,其艺术价值要在实用价值和环境价值之上。与公共艺术相比,环境艺术更强调构思与布局、均衡与对称、尺度与比例、色彩与光影,其重点在于空间与环境的融合,更重视环境中的实用价值且兼顾艺术价值。

(4)共同的公共属性。与环境艺术相比,公共艺术更强调空间的公共属性,与环境艺术一般统归于城市规划不同,公共艺术更为强调城市文化当中公共艺术创造者的公共属性,公共艺术既可以是艺术家的个人创作,也可以是群众的集体参与或是社会资本的主观投入。无论哪种构成方式都注定公共艺术在视觉传达上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和公众性。环境艺术虽然是对环境改造的艺术,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美化环境,但总体目的依然是强调艺术的公众性和开放性,与公共艺术在一个地域形成特定的文化精神不同,环境艺术可以无处不在地发挥作用。

3公共艺术与环境艺术在视觉传达上的社会评论和文化组成

(1)从视觉传达的角度。仔细研究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可以清晰地发现,其艺术品创作中对公共艺术的阐释会在视觉上对公众形成一种美学上的心理感受,对公众形成一种特定的影响。与环境艺术由艺术家特定的设计改造不同,公众在公共艺术的参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特定场所中,公共艺术往往起到精神文化的凝聚作用,它会引起公众的屈从或反叛心理,这取决于公众的文化教育和生活背景。其中,公众的态度往往会决定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总体评价。而环境艺术的整个评价却更多是决定于公众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和使用感受。

(2)从文化组成的角度。具有文化组成的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是城市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空间内公众对与艺术性和实用性进行社会评论依据的具体体现方式。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关系。公共艺术是公共空间的精神和灵魂所在,它依托于环境,鲜明、充分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政治的倾向性。环境艺术则体现出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与环境艺术相比,公共艺术更具有社会性和公众性,需要公众的参与,受市民社会的基本要素、艺术创作自由与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艺术审美能力与公民教育平等、公民的艺术需求与社会公平意识、公共艺术的主题选择与公共空间的话语权等影响。

(3)从精神建设的角度。公共艺术的设置往往体现出鲜明的精神建设特征,公共艺术的建设发展与公共精神建设发展和私人特定的精神建设发展密不可分,体现了明显的政府主导意志、公共意志和个人意志。这种意志一般会通过艺术作品的题材、风格、语言等体现出来。对艺术品而言,它和空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往往会决定艺术的传播力量和速度。公共空间在城市中主要以公共性质存在,而以表现公共艺术情感的艺术作品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时,就会引起公众普遍的感受。表现公共理想化、浪漫化的公共历史题材事件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时,往往会起到凝聚公众精神力量的作用。表现个人情绪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会带给公众作者的情绪感染。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只有公众参与进来,有感染力的作品才真正符合公共艺术。在城市中如果仅仅是满足精神文明建设做的宣传而忽略公共感受,那这种公共作品其意义和城市广告也差不多。环境艺术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在视觉上很难兼顾到公共艺术性,更多的是为民众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公共设施和环境美化,在精神建设上也更注重环境的美化而不是公共的艺术共鸣。不同的城市、地域的历史文脉不同,特别是市民文化各不相同,因此公共艺术和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也会因此不同。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