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管理范文

物流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管理

第1篇:物流管理范文

(一)采购物流。采购物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采购物流是指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采购;狭义的采购物流则是指为了满足生产、消费的需要,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企业采购,即生产商从供应商那里购买物资发生的物流。从物流角度看,最初的采购流程运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销售的最终产品的定价情况和整个供应链的获利情况。因此,企业的采购流程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所指的采购物流及其管理均属狭义范畴。

(二)采购物流管理。采购物流管理,是指为保证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的整个采购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采购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合作交流方面架起一座桥梁,沟通生产需求与物资供应的联系,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更是企业获取经营利润的一个重要源泉。采购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物资供应,通过实施采购管理应做到:在确保适当质量下,能够以适当的价格,在适当的时期从适当的供应商那里采购到适当数量的物资和服务。可以说就是5R,即以正确的价格、在正确的时间、从正确的供应商处购买到正确数量和质量的商品。

企业采购管理的任务主要有以下三个:1、通过采购管理,保证企业所需物资的正常供应;2、通过采购管理,能够从市场上获取支持企业进行物资采购和生产经营决策的相关信息;3、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友好的关系,建立企业稳定的资源供应基地。

二、采购物流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地位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采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一般情况下,企业产品的成本中外购部分占了比较大的比例(60%~70%)。在全球企业的产品成本构成中,采购的原材料及零部件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大约在30%~90%之间,平均水平在60%以上。从世界范围来说,对于一个典型的企业,一般采购成本(包括原材料、零部件)要占60%,工资和福利要占20%,管理费用占15%,利润占5%。而中国的企业,各种物质的采购成本要占企业销售成本的70%。可以清楚地看出,采购成本是企业成本控制中的主体和核心部分,采购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此,外购件与原材料的采购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采购与采购管理往往是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与世界经济高度自由化,过去企业借助技术领先、市场垄断等所塑造的超额制造或销售利润正快速消失,再加上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呼声日益升高,偏高的产品售价必将在保护弱者的呼声下逐步退让,这一形势的转变迫使企业需要降低采购成本以获得更大的利润。

三、我国企业采购物流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物流已经成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代企业面临着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双重挑战,需要物料的采购和供应环节能够满足生产过程的多样化及其质量要求。

(一)国内企业采购物流管理现状。一般来讲,制造行业的供应链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制造行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整合,即完成典型ERP构架;第二是建立企业社区,优化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第三,完成从生产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协同,实现供求关系的结合。就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现状与经营水平来说,中国制造业还处于第一阶段,企业的供应链成本高以及物流企业管理分散正在影响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面对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趋势,国内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尤其是采购物流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薄弱环节,虽拥有知名品牌、能够生产优质产品,经济效益却不高,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采购流程不科学,采购机制不合理,物流采购供应链采购成本太高。鉴于上述情形,企业必须要敢于面对现实,积极研究对策,不断改善经营,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二)存在问题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发现,我国企业在采购物流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低。在动态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物资的采购价格与供应数量经常调整变动。采购人员是企业采购工作的执行主体,因此,采购人员的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采购的效率、质量和效益。如果采购人员从一己私利出发,收取回扣,为企业购买价高质次的产品,那么企业的效益怎么能好?

2、采购绩效评估制度不健全。当完成一项工作后,如果不对之进行相应的、有效的评估,就不会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也不会为将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对于采购工作也是一样,没有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企业采购物流水平很难得以提高。

3、供应商不稳定。我国许多企业现在面临的局面是:当物资短缺时,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供应商,导致原材料进价过高,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当物资供过于求时,又有许多供应商蜂拥而至,争相推销自己的产品。但一个成功的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稳定的、与企业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供应商,这正是我国企业目前普遍缺少的战略资源。

四、对策建议

(一)通过采购管理的中心化、职能化和专业化,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采购的中心化可以集中全公司和集团的采购力,对整个供应市场产生影响,使集团采购处于有利地位。由于一个窗口对外,便于公司对供应商的管理,便于公司整体资源的优化。采购职能化就是要改变多年来采购是内部行政职能的观点,建立采购管理的战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采购战略管理和实施梯队。采购的专业化要求一名专业采购员,需要掌握至少一门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采购内容的专业,而不仅仅是掌握会计和英语等专业。需要了解世界市场变化和供应商的表现,英语表达能力和计算机网络知识也是必须具备的。一个企业的采购物流管理只有从总体上达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才能使降低产品成本变为可能,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加强采购绩效评估,提高采购效率。一个配备了有能力的雇员和恰当组织的采购部门可以在整个企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定期、合理地评价采购部门的绩效可以节省费用,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定期评估采购人员工作绩效。定期评估是配合公司年度人事考核制度进行的。一般而言,如果能以目标管理的方式,也就是从各种工作绩效指标中选择年度重要性比较高的项目中的几个定位绩效目标,年终按实际达到的程度加以考核,那么一定能够提升个人或部门的采购绩效,并且,这种方法因为摒除了“人”的抽象因素,以“事”的具体成就为考核重点,也就比较客观、公正。不定期评估采购人员工作绩效。不定期绩效评估是以专案的方式进行的。比如,公司要求某项特定产品的采购成本降低10%。当设定期限一到,评估实际的成果是否高于或低于10%,并就此成果给予采购人员适当的奖励。此种评价方法对采购人员的士气有巨大的提升作用,此种不定期的绩效评估方式,特别适用于新产品开发计划、资本支出预算、成本降低的专案。

(三)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首先,企业要合理选择供应商。目前,供应商选择的一般标准为:(1)考虑是否有过良好的合作记录;(2)供应商的产品质量;(3)供应商的服务质量;(4)供应商的地理位置和按时送货;(5)供应商的信誉;(6)价格;(7)供应商的存货政策等。其次,企业还应建立供应商评价、评估系统,对他们分别建立档案,以便进行分类管理。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动态的问题,就是不能给供应商以固定级别,应该根据评估结果随时为其定级,成绩不好的供应商就应该被立即淘汰。

企业还应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是指存在于客户及其供应商之间的、双方合作的、长期的产品交易关系。这是一种基于相互信任,通过彼此间的信息沟通,实现风险共担和利润共享的一种企业合作关系。双方通过精诚合作所产生的利润比各自独立运作所产生的利润大,因而,这是一种双赢的企业营运策略。建立企业与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还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四)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选好采购人员,控制采购管理成本。企业的成本多种多样,单就采购物流管理来说,它也有自身的成本。我们不能一方面拼命地通过采购管理来降低材料价格,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因此而增加的采购管理成本,这样会得不偿失。

第2篇:物流管理范文

1、库存管理。一般指对商品经营量的管理,它还包括对包装、材料、物流机械、部件的管理,货车、货柜管理,以及对发货计划、购买计划、向外委托计划等的管理。

2、工程管理。即物流中的操作流程管理,包括流程管理、时间管理、目标计划、发展计划等。

3、成本管理。即对物流费用的管理。应从费用用途和发生时间等具体关系中找出时间系列的变化,从不发生无益费用的全额管理人手,进行成本管理。

4、商品管理。库存管理是数量管理,商品管理是管理商品本身,具有质量管理的特点。

5、设备管理。即管理有关物流活动的设施和物流作业的装备,包括运送车辆、运输机构等。

第3篇:物流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 重要性 现状 对策

一、我国物流管理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企业在物流管理中“认识片面,重视不足”。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技术,是企业降低物资消耗的主要手段。但是,很多企业在物流发展中都是“三分热度”,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对物流管理的重视上明显不足。很多企业都把目光和重点放在了企业的销售管理上,认为只有搞好销售才能为企业获取最大利润,因此想方设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在企业的销售环节做文章,却没有认识到企业物流环节隐藏的巨大利润,这使得企业在销售管理和物流管理中表现得“两手抓,却只有一手硬”。在这种局面下,企业的物流管理明显滞后,不能发挥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利于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对物流管理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他们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比较肤浅,把物流管理简单地等同于运输和仓储,忽视了物流服务的对象,忽略了物流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企业的物流管理应本着以顾客需求为大,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原则,应力争为顾客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却把顾客需求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他们并没有提供针对顾客的物流管理,也没有从根本上把握顾客需求,这使得企业的物流管理处于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物流服务的质量,也不利于树立企业物流服务的形象。

(二)我国企业在物流管理中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使得物流管理缺乏强大的基础设施做“后盾”。当前,很多企业都不重视物流管理,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生产环节,用来购买生产设备、机械等,但是却不愿意投入资金进行物流基础设施的更新,这导致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普遍陈旧且不够完善。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内部的物流运营多存在交叉作业的现象,导致物流运输出现中断和无效运输的现象,有的企业因为自身物流设施不完善,不能进行物流运输,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造成物流服务缺失。

(三)我国物流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上的分散和机构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管理效率。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对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物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却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物流的管理和发展。当前,很多企业的物流管理都存在管理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很难做到物流管理的专业化,更无法实现对物流运输各个环节的把控和管理。这导致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分散,很难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导致物流管理效率低下。

(四)我国物流管理手段比较落后,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充分。当前,很多物流企业都存在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而且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较低。当前,我国的一些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开始使用计算机作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物流信息收集、物流服务的网络化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也仅仅限于几个环节,并没有建设完备的物流信息关系系统。

(五)我国物理管理专业人才匮乏。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的工作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专业的物流人才才能胜任。但是当前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却处于紧缺状态。很多物流管理人员虽然拥有专业的物流知识,但是对和物流相关的电子商务、海关业务等却不是很熟悉,采购经验也相对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物流管理的需求。同时,由于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不重视,在物流人才的引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很难满足企业发展中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阻碍了物流管理的长远发展。

二、改善我国物流管理现状的几点对策

(一)我国企业必须重视物流管理,必须摒弃物流管理的旧观念,加大对物流管理的投入。首先,企业必须要更新观念,要认识到物流管理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要重视物流管理。同时,企业还必须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必须要树立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根本的服务意识,要为顾客提供超一流的物流服务,这样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企业还要加大对物流管理的投入,企业要把物流成本纳入到企业的财政发展计划中,要成立物流管理的专项资金,给物流管理部门拨发款项用于购买和更新物流设备,用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再次,企业要重视对专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可以和高校合作,培养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让这些物流管理人才毕业即就业,成为企业物流管理的中坚力量。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企业物流管理献计献策。总之,企业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上要舍得投入。

(二)我国必须进行物流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的滞后性,企业要做到“治标先治本”,要改革落后的物流管理体制。首先,政府要发挥其引导作用,要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引导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地进行物流体制改革,要成立物流管理的专业部门,负责企业物流具体事宜,要建立物流管理的统一领导机构,对物流采购、运输、仓储等不同领域实行统一的管理,保证物流管理的一致性,提高物流管理效率。

(三)企业要加强对物流信息的管理,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当前,企业应该积极地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优势,建立一个数字化的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物流管理部门可以轻松掌握企业的订货量、发货量和存货量信息,可以根据当前物流市场行业,对物流费用作出科学分析,确定科学的物流管理方式。同时,有助于充分掌握物流信息,能够加大对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可以保证物资供应的准确及时,可以实现物资的零库存,能显著提高物流管理效率和效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物流管理还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加大对物流管理的探索,要从加大物流管理领域信息技术的利用、引进专业物流人才、进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等方方面出发,切实提高我国物流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永红.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J].时代金融,2012年09期

第4篇:物流管理范文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一些技工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学习与积累,导致学生严重缺乏物流专业的实践知识,与社会工作岗位脱节。

2.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财力投入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些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中“一体化”教师、“双师型”教师和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数量有限,部分专业教师只是从与物流管理专业相近甚至不同专业转过来的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难以很好地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有些技工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训条件比较差,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能被动吸收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4.学生综合能力达不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随着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样化,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又要学生学会物流规划的实践知识,还要学会利用最新的物流专业技术进行最优化运作的本领。现代物流涉及面比较广,实践性也很强,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活动。为此,企业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人人具备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去完成现代物流管理活动。物流行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主要是为社会商品流通服务,也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企业需要一流的物流人才,而一流的物流人才最主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物流市场的开拓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为物流行业客户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

二、完善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对策

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标准、岗位要求接轨

课程建设的质量高低,直接对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能否提升产生影响。要抓好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技工院校可以采取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模式,即将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来进行改革。这样就将人才培养方案跟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接轨。以行动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有如下两个特点:一是技工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要突出此专业的实用性,相对淡化专业理论知识,注重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专业课程教学。二是依照物流管理专业工作岗位的有关能力要求,明确专业课程的目标,合理选择专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突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练”为一体,强化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逐渐改变当前有些技工院校所使用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互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专业模拟训练等新颖教学方式;运用物流行业调查、物流规划及营销方案的制作、实地调研等多种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第5篇:物流管理范文

一、学生自身问题

1.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

学生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认为毕业后好找工作,二是从众心理,别人选了就跟着选。可见学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对专业缺乏兴趣自然找不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岗位。

2.自身定位过高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能做个业务主管、当个部门经理。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有所发展必须从基层做起、从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物流企业基层人员每天的工作除了点数量、记数字就是接货、送货,工作相对单调、枯燥,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毕业生也就有转行、跳槽的念头。

3.不具备从事物流业的基本素质

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物流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装货、卸货或搬运物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难适应物流企业繁重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相对匮乏,存在不少问题。

1.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

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为了提高招生量而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依附本校经济、管理类系科建立起来,无论是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及专业教学资料都借助于其他专业,缺乏自身特色。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缺少权威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多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简装版,“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悖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3.专业师资匮乏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经短期学习、培训后转变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且绝大部分专业教师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而高职物流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能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理论。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对于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知之不多,从而影响到就业效果。

三、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策

首先,对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使其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吃苦准备,毕业后才能从容应对工作环境。

其次,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改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专业建设目标的明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应设定为: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并懂得和运用一定管理知识的人才。定位的岗位群主要是操作层次的业务员、管员和理货员,还有一些管理层次的物流业务主管、运输主管、仓储主管等。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就可以凭着他们过硬的技术、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

2.物流教材的选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选择配备适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随时可见,这些都需要及时地不断地充实到教材中去,这样教学内容就能与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因此,在选用教材时一要重实践二要重时效。

3.专业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训,如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以便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对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讲座,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实训场所的建设

实训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业务流程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了解并学会操作物流相关业务流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相关岗位。

第6篇:物流管理范文

1.绿色物流管理的内涵

绿色物流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顾客满意,连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客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现代绿色物流管理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形成了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了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

2.绿色物流管理的理论基础

绿色物流管理,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生态伦理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等。

2.1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简单地说就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两方面,其研究向浅层生态伦理和深层生态伦理发展,而以非人类为中心的深层生态伦理研究更受人关注。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它迫使人们正视并反思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2.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五点:

2.2.1发展是重点;但是不能影响资源的可持续性;

2.2.2经济与环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两者需相互依存;

2.2.3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经济和政治运行机制,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

2.2.4人们的自身发展需要与资源、环境的发展相适应,人们应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不应将利润建立在资源的消耗上;

2.2.5树立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消耗能源和资源并由此产生环境污染。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的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并使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包括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为了克服传统物流管理过多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缺陷,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和协调发展。

3.绿色物流管理策略

3.1推行绿色包装策略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3.1.1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化指的是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还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3.1.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物。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3.1.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使用一次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3.1.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2选择绿色运输策略

3.2.1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

这种运输方式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将公路运输转换成海运,这样消耗的资源就会少得多。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

3.2.2开展共同配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共同配送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运输起到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的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由供需双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这样,物流企业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视野寻求运输过程的最优化,从而减少运输车量,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废气和噪声污染。

3.3建设绿色仓储策略

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仓库布局不合理也会导致运输次数的增加或运输迂回。仓库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和增加污染物排放;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布局要总体规划,依据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要求,做到绿色仓储化。

仓库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例如,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

科学保管仓库货品。对库内货品保管、操作不当会引起货品损坏、变质、泄漏等;仓库保管要物品分类清楚,摆放整齐,防止积压霉烂丢失,保持库内清洁卫生。货品切忌磕碰划伤,要定期检查,做好库房防火、防爆、防盗等防范措施。

3.4实施绿色流通加工策略

流通加工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实施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最终产品。

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

3.5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再循环物流系统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桔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在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的前提下,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生产流通消费再利用的循环物流系统的构想。

4.绿色物流管理的发展前景展望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物流管理方式,符合时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利益,因而代表了未来物流管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概括来说,21世纪的绿色物流管理将至少呈现出以下四大特征:

21世纪的绿色物流管理将更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21世纪的绿色物流管理将是从生产到废弃全过程效率化的、信息流与物质流循环化的物流管理。

第7篇:物流管理范文

关键词:分类功能;自动化分拣;物流管理装置

基于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物流行业的需求也迅猛上升,从而导致竞争激烈。各大物流企业不仅要以成本的优势打价格战,更要合理利用物流管理及其相关装置,从效率、准确性、服务等方面体现出自身的优势。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以及C2C、O2O的普遍应用,使得单辆物流运输工具需要进行多种货物运载,因此物流企业需做好精准的货物统计与分类[1]。目前,多数企业的物流管理装置指的是对货物进行统计的装置,这种装置无法在货物进出时,对货物的包装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当货物需要装卸搬运和堆叠存储时,仍需要进行人工的再次分类,造成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导致成本增加[2]。马军[3]提出了一种具有自动分拣功能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装置。虽然该装置可根据包裹尺寸大小进行分拣,但是该种具有自动分拣功能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将包裹提升到较高的位置,操作较为繁琐,实用性较差,需要改进。

1装置改进原理

本文将基于自动化物流管理设备技术的研究,通过监测板、监测轴、套管、激光对射传感器和分发液压缸的配合,以及通过归中板、连接轴、导轨、连杆设计和归中液压缸的配合,提高物流管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和分发的准确性,进而提高货物的分拣效率。具体进行如下操作。改进后的装置结构如图1~2所示,将基座1右侧内壁的前端与驱动电机2的右侧螺接,在驱动电机2的左侧设置有两组传送辊3,两组传送辊3中,位于前侧的传送辊中部与驱动电机2的输出端卡接,而其3中位于后侧的传送辊3左侧与基座1左侧内壁的后端转动连接,再把两组传送辊3均与传送带4传动连接。两组传送辊3之间设置有垫板5,其垫板5的上表面与传送带4相接触,垫板5的表面开设有若干组纵向贯穿垫板5的矩形槽,其矩形槽内设置有监测板6,每两组相邻监测板6中位于后侧的监测板6尺寸大于位于前侧的监测板6,垫板5的下表面分别与若干组安装座7的顶部固定连接,安装座7的中部与压缩弹簧8的底端固定连接,压缩弹簧8的顶端与监测板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压缩弹簧8的内侧设置有监测轴9,监测轴9的顶端与监测板6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监测轴9穿过安装座7的底部并伸入至套管10内顶部,套管10的顶端与安装座7的底部固定连接,套管10外表面的底部螺装有激光对射传感器11,激光对射传感器11为洛施达公司生产的型号为E3Z-T61NO的激光对射传感器,其包含一组接收器和一组发射器,垫板5的左侧和右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组限位板12,位于传送带4左侧的每两组相邻限位板12之间均设置有延长板14,延长板14的右侧与两组相邻的限位板12固定连接,延长板14的上表面与传送带4的上表面对齐,延长板14的左侧与避让槽15的底部内壁固定连接,避让槽15开设于基座1的左侧,基座1的右侧内壁分别与若干组分发液压缸13的右侧螺接,多组分发液压缸13分别位于每两组与之相邻限位板12中部的右侧。通过监测板6、监测轴9、套管10、激光对射传感器11和分发液压缸13的配合,使得物流管理装置较易于根据货物的尺寸对包裹进行分发,提高了物流管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基座1顶部内壁的前侧与归中液压缸16的顶部螺接,归中液压缸16的输出端与安装轴22外表面的中部卡接。然后将安装轴2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两组第一连杆17的顶端转动连接,第一连杆17的底端与连接轴20的后端固定连接,连接轴20外表面的中部与第二连杆18的一端转动连接,两组第二连杆18的另一端分别与两组归中板19的中部固定连接,两组归中板19对称分布,归中板19位于传送带4顶部的前侧,连接轴20的前端与导轨21的中部滑动连接,最后将两组导轨21分别与基座1左侧内壁的前侧和右侧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监测板底部结构剖视图如图3所示。

2装置结构特征及作用

2.1归中板

为了使物流管理装置较易于调整包裹在传送带上的位置,提高分发的准确性,两组归中板19相向的一侧均黏接有一层弹性橡胶垫,减少了归中板19对包裹的损伤,且归中板19的底部至传送带4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cm,避免了归中板19的移动对传送带4造成磨损。将包裹放置在传送带4顶部的前侧,通过归中液压缸16的输出端带动安装轴22向上移动,进而使得两组第一连杆17的顶端斜向上移动,又因为第一连杆17和第二连杆18之间通过连接轴20转动连接,以及导轨21对连接轴20的导向作用,进而使得第一连杆17进行角度变换,且两组第二连杆18均带动归中板19沿导轨21相向移动,进而通过两组归中板19推动包裹处于传送带4中部,避免了小于相应监测板6尺寸的包裹受垫板5影响而分发错误。

2.2安装座

为了避免装置对监测轴9的移动产生干涉,安装座7的底部开设有插轴槽,插轴槽的直径等于套管10的内径,且插轴槽的直径大于监测轴9的直径,套管10外表面的底部开设有两组检测孔,激光对射传感器11中发射器的发射端和接收器的接收端分别伸入到两组检测孔内。

2.3限位板

为了便于分发液压缸13推动包裹移动,每两组相邻限位板12之间的距离均与位于两组相邻限位板12中部的监测板6长度相适配,分发液压缸13输出端至传送带4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为位于其左侧监测板6长度的1/2。2.4延长板为了减少延长板14与包裹之间的摩擦阻力,延长板14的上表面设置有耐磨防锈涂层,且延长板14上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小于0.4μm。

2.5连接轴

为了避免连接轴20脱离导轨21,连接轴20的前端穿过导轨21并与挡板的中部卡接,挡板的直径大于导轨21的宽度,进而限制了连接轴20的前后移动。

3物流管理装置使用说明

根据上述图例所示,将包裹放置在传送带4顶部的前侧,通过归中液压缸16的输出端带动安装轴22向上移动,进而使得两组第一连杆17的顶端斜向上移动,又因为第一连杆17和第二连杆18之间通过连接轴20转动连接,以及导轨21对连接轴20的导向作用,使得第一连杆17进行角度变换,且两组第二连杆18均带动归中板19沿导轨21相向移动,进而通过两组归中板19推动包裹处于传送带4中部,传送带4带动包裹向后移动。当包裹移动至监测板6上方,且监测板6的尺寸大于包裹的尺寸时,包裹推动监测板6向下移动,其带动监测轴9向套管10内深入,进而阻隔了激光对射传感器11中接收器接收发射器的信号并反馈给控制器,使得控制器驱动相应的分发液压缸13动作,分发液压缸13的输出端向左推动包裹,并使得包裹沿延长板14向左移动并从相应的避让槽15离开装置。当包裹离开传送带4后,受压缩弹簧8向上的推力作用,监测板6回复到初始位置,同时分发液压缸13和归中液压缸16的输出端均恢复到初始状态。综上所述,该具有分类功能的物流管理装置,通过监测板6、监测轴9、套管10、激光对射传感器11和分发液压缸13的配合,使得物流管理装置较易于根据货物的尺寸对包裹进行分发,提高了物流管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通过归中板19、连接轴20、导轨21、第一连杆17、第二连杆18和归中液压缸16的配合,使得物流管理装置较易于调整包裹在传送带上的位置,提高了分发的准确性;通过安装座7的底部开设有插轴槽,插轴槽的直径等于套管10的内径,且插轴槽的直径大于监测轴9的直径,避免了装置对监测轴9的移动产生干涉;通过连接轴20的前端穿过导轨21并与挡板的中部卡接,挡板的直径大于导轨21的宽度,避免了连接轴20脱离导轨21。本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4预期效果

4.1提高分发的准确性

该具有分类功能的物流管理装置,通过监测板、监测轴、套管、激光对射传感器和分发液压缸的配合,使得物流管理装置较易于根据货物的尺寸对包裹进行分发,提高了物流管理装置使用的便利性,通过归中板、连接轴、导轨、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归中液压缸的配合,使得物流管理装置较易于调整包裹在传送带上的位置,提高了分发的准确性。

4.2降低连轴的脱轨率

该具有分类功能的物流管理装置,通过安装座的底部开设有插轴槽,插轴槽的直径等于套管的内径,且插轴槽的直径大于监测轴的直径,避免了装置对监测轴的移动产生干涉,通过连接轴的前端穿过导轨并与挡板的中部卡接,挡板的直径大于导轨的宽度,避免了连接轴脱离导轨。

5结束语

本文利用自动化的准确性、高效性、稳定性等多方面的优势,配合具有分类功能的物流管理装置改进设计,可将不同尺寸大小的物流货物进行分拣,大大减少了员工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并提升整个物流环节的效率以及准确性,解决了具有自动分拣功能的物流供应链管理装置在使用时需要将包裹提升到较高的位置,操作较为繁琐,实用性较差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加大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徐旭.物流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夏齐炜,张凯彦,马新玲.快递包裹分拣装置的设计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6(6):136.

第8篇:物流管理范文

摘录 (2004-1-2 9:40:45)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逆向物流的产生背景及涵义,然后具体分析了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活动,进而引出逆向物流管理存在的困难,最后笔者试图对如何管理好逆向物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利益外,更需要考虑整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利益。在这种唇亡齿寒的模式下,企业必需有整体的概念,因此产生一个新的企业模式――供应链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下不仅应该包含正向的物流运作而且应该包含逆向的物流运作,只有包含逆向物流的供应链体系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供应链体系。

    一、 逆向物流的产生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回收产品的责任。在美国,垃圾填埋场的数量急剧减少,而相应的填埋费却持续上涨,而且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由原来的7683个减少到1993年的5345个,1995年更降至3518个。在德国,1991年的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以期达到法律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逆向物流的经济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国外许多知名企业把逆向物流战略作为强化其竞争优势,增加顾客价值,提高其供应链整体绩效的重要手段。其中Cohe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企业使用再制造方式的话,一年可以节省40-60% 的成本。

    二、逆向物流的涵义

    我们通常说的物流都是指 “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最早提出 “逆向物流”这个名词是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他在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逆向物流的定义是:“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料、半成品库存、制成品和相关信息,高效和成本经济地从消费点到起点的过程,从而达到回收价值和适当处置的目的。”

    Carter and Ellram定义逆向物流为公司通过再循环(recycling)、再使用(reusing)以及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使公司可以有效率地达成环境保护的过程。Carter and Ellram认为逆向物流狭义的定义为通过配销的网络系统将所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的过程。但是以逆向物流广义的定义而言,逆向物流还包括减少正向物流中使用的物料数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回收的物料数量和使产品能够再使用以及更方便地进行再循环处理。

    狭义的逆向物流是指对那些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物料回收的过程。而这种过程经常是由于环境或产品已过时的原因。而参与逆向物流的公司通常不属于原来的物流系统。 广义的逆向物流除了包含狭义的逆向物流的定义之外,还包括减少使用资源,而通过减少使用资源可以达到废弃物减少的目标,同时还能够使得正向以及逆向的物流更有效率。

    三、 供应链中的逆向物流

    1. 由回收产品提供者到产品回收商的部分:

    首先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向整个逆向物流提供投入,也就是他们已使用完的产品或是不用的产品,而这些提供者可能是零售商或是最终顾客。而与正向物流的物料供应商不同的是,回收产品提供者并不会像物料供应商一样,当制造商有需求时就会提供所需的物料,而是要等到他们不再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才会把这些回收产品提供出来。也正是由于这样使得产品再制商的再制生产规划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

    2. 由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的部分

    产品回收商到产品再制商之后,这些回收产品经由产品回收商收集起来并且将这些产品集中管理,以品再制商进行产品再制的需要。而这些回收商可能是与产品再制商有签订合约的厂商、各地的零售商或分销商等。

    3. 由产品再制商到顾客

    产品再制商把回收产品进行再制之后,再交给分销商,而由分销商将再制产品运送给顾客。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部分是相同的,比如这两种物流同样需要有原材料的供应,同样需要进行生产规划和控制,同样需要将生产后的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但是,这两种物流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在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采购并非像正向物流中的订购方式,逆向物流中的原材料是要等到顾客不再使用这项产品之后,才会将产品提供出来,而且在再制过程上因为回收产品的品质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将使得逆向物流的生产规划和控制相对于正向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和复杂。

    四、 管理逆向物流存在的困难

    从信息获得的角度来讲,许多企业不容易获得可以正确分析产品回收处理问题的信息。因为这些相关的信息通常都相当的分散,有的信息在公司内部,有的在整个企业链中,有的信息甚至是无法取得的。而这些必需的信息包括以下四种:

    1. 关于产品组成成分的相关信息。

    2. 关于产品回收数量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3. 关于再制造产品、零件以及物料的市场需求信息。

    4. 关于产品回收处理以及废弃物处置的作业信息。

    对于一个包含产品回收处理的制造系统而言,有七项特征使得生产制造系统的规划控制变得非常复杂:

    1. 回收产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

    2. 需要平衡回收产品的需求和供给。

    3. 需要将回收的产品分解。

    4. 回收产品所需物料数量的不确定性。

    5. 需要逆向物流网络的支持。

    6. 物料配合的复杂性。

    7. 对于修护以及再制造作业所需的物料,其处理流程是相当随机的而且是不确定的,同时其处理时间的不确定性也很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逆向物流在管理上比正向物流复杂得多,而究其原因在于逆向物流比正向物流增加了许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恰恰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会使整个逆向物流的绩效变差。

    五、如何管理逆向物流

    鉴于逆向物流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笔者认为一定要有信息技术和运营管理系统的支持,才能使逆向物流实现规范化。在没有建成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应该从根本上控制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和包装材料,比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要素和逆向物流的需要,使得将来的回收处理和产品再制更方便;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减少退货量等。

    工业同盟或行业协会在管理逆向物流的过程中,也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将类似的很多企业联系起来共同面对逆向物流的管理,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技术进步。

    还有一个办法是引进第三方逆向物流来协助管理。据报道,国际物流巨头如UPS、联邦快递等公司已经进入我国并专门提供逆向物流管理服务。第三方逆向物流已经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

第9篇:物流管理范文

供应链这一概念最初是由扩大的生产概念演变而来的,它把企业的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并把它们有效的结合成为一个前后关联的链式结构,从而作用于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对于供应链完整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

二、精益物流的产生极其内涵

JIT,即Justintime,准时交货制这一个自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开来,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的有效控制作用显著,到了90年代,很多企业采用精益生产概念来代替JIT,从而提高生产系统运营过程中的效率和效益,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精益物流的概念。其中,“精益”思想正是由精益生产中的精益理念衍变而来,“精益”即指追求更好的品质,尽可能的降低成本,达到企业所倡导的“质优价廉”。简单来说,精益物流的目的就是消除物流过程中一切形式的浪费,从而降低物流以及生产成本,并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和满意度。

三、实施精益物流的基本条件

精益物流必须依托一定的供应链环境条件才能在企业的物流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当前的企业在应用精益物流这一管理理念的同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业务现状和供应链特点,营造一个适合精益物流有效运行的实施环境,具体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供应链管理是基础。实施精益物流要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基础,如此以来,高效、准时、低成本的特点才能得以展现。其中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第一,放弃边缘业务。在当前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激烈的竞争对于以往“纵向一体化”的生产企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跨地域、跨行业的“横向一体化”的协作生产模式更加被企业认可,这些企业管理人有意识的弱化或放弃企业边缘业务,从而专注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和创新。第二,构建企业同供应商和分销战略合作关系。伴随着产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和供求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供应链计划也要进行适时的调整,因此,企业有必要建立起供应商和分销商的战略合作关系,达成互惠协议,优化供应链质量,为实施精益物流创造条件。

2.搭建信息技术系统。与传统物流明显不同的是,现代物流不仅有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而且充分利用了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信息技术保障物流供应链系统有效准确的运行。当前在企业中广泛运用的信息技术有数据库技术、条形码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以及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对于完成物流的跟踪、录入,掌握物流的适时状态,调整企业的生产策略意义重大,可以说,搭建信息技术系统是企业实施精益物流的根本保障。

3.增加物流的敏捷性。供应需求由客户需求拉动,由于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特性,实行精益生产的重点在于减少库存,实行小批量的订单生产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具有迅速处理订单的能力和快捷配货的能力。因此强化物流的敏捷性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为实施精益物流创造条件,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四、企业实施精益物流的措施

企业实施精益物流重在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成本,同时保证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鉴于不同企业的发展水平及其业务特点的因素,企业实施精益物流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在实施精益物流管理时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接下来对企业实施精益物流提出几点意见。

1.建立科学的企业组织结构。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传递方式也彻底翻转,传统的阶层型信息沟通方式逐渐被当前水平型的沟通方式所代替,相应的,企业管理组织要结合已有的组织结构进行相应的优化,比如尝试用水平型的开放式矩阵型结构取代现有的金字塔形管理组织结构。这样有助于简化企业组织,提高信息沟通效率,降低精益物流管理中的时间成本。

2.围绕客户需求实施精益物流。精益物流的核心内涵之一是JIT,即使生产,这里的即时是根据客户的即时需求而确定的。因此,企业生产者要重视对客户需求的引导、把握、收集和反应,围绕客户需求展开物流供应链的管理和调整,这样才能强化精益物流的即时特性。

3.制定标准化、规范化的物流环节。物流系统是由多个环节环环相扣的链式环节,具有显著的“牛鞭效应”,为了避免这一特性所带来的潜在损失,需要对供应链环节中的运输、包装、配送、装卸、库存和流通以及信息管理等环节制定详细科学行为准则,以求达到统一协调,加快物流流通的速度,保证物流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