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燕子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是直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课程,是最具“语文性”的一门选修课。在《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这门课的“五个特色”和“三点建议”,这无疑是为这门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也只能是一个“方向”,具体要怎样去教才会更有效,还需要语文教师“因材施教”,结合实际去探索。
一、教什么:兴趣、知识、“应用”
概括起来说,“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也就是三件事:培养兴趣,学习知识,学会“应用”。
1. 培养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兴趣。兴趣很重要,但是,我们尤其要分辨,都对《金瓶梅》感兴趣,结果有人成了“语言大师”,有人成了学问大家,可有的人却成了“罪犯”。为什么?要学好一点东西甚至有所专长,要有浓厚的兴趣,但这兴趣必须是“纯正”的。用朱光潜的话说,就是要有“纯正的趣味”。
(1)利用“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为例,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介绍了“六书”的常识,其主要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材举出了“舟车又其月水刀……”(39――下面括号中的数字未作特别说明均是指人教社2007年版《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页码。作者注。)等字的甲骨文或金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认识这些字,而是要让学生从例子中去分析和归纳汉字造字方法上的一些特点,明确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书画同源”。其中有一个“女”字,有学生就“看”出这个“女”字是一个跪着的“女人”,于是生疑,“为什么最先的女子是跪着的呢”?从这里可见学生不但能够“看”懂一些简单的汉字了,而且对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有兴趣,可以适度补充一些材料,引导学生去探究汉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文化意味。比如,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中就举到了古汉语中“藏、获”的称呼、独龙语中“结婚”的意思就是“买女人”,苗语中有“妻夫”一词等很生动的实例(116)。
(2)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第五课《言之有“理”》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中,非常具体地介绍了歧义的主要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主要方法。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有趣味的问题。教学之中,如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启发学生理解、思考、归纳歧义的基本特征,那才是更为生动,更有趣味的。笔者在教学之中就举出了这样的一些实例供学生欣赏。①wān柏树(wān既可以理解为“弯”,也可以理解为“湾”);②“我比你多吃了一个鸡蛋”(你可以是吃了鸡蛋,也可能没有吃鸡蛋);③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有两种理解:你说不过他,(你)也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④鸡不吃了(可以是鸡不吃食了,也可以是人不吃鸡肉了)……这样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化,突出了应用,学生相互启发,自然来劲了。
(3) 结合语言艺术(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地使用引子,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引子,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比如,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的引子是一则笑话(7)。讲的是一个酸秀才到街上买柴的事情。酸秀才的“讨价还钱”中用了“荷薪者过来!”“其价几何?”“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等话语。结果樵夫听不懂,自然酸秀才没有买到柴。(如果故事接下去讲,可以添枝加叶,酸秀才受冻,挨饿,窘迫,生病,行医……或许也是有“趣味”的,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品味”这则笑话,可以发现这“秀才”的性格特征就一个字“酸”,“酸”的内涵就是迂阔、脱离实际、自我炫耀等。而这则“笑话”也就是通过对秀才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现来“刻画”秀才的“酸”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描写,就三句话,就将秀才的“酸”刻画得惟妙惟肖。进一步从“理性”上分析,那秀才的“话”错了么?不是,只是因为他用“文言”来说话,让樵夫听不懂,结果就闹了笑话。但是,这秀才却不知道他的“话”为何可笑?这才是一个酸秀才的可悲可叹之处。欣赏笑话之余,学生自能懂得,说话要得体、要看对象的道理。教师再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古今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
2. 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曾经有语文教育家提出,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精要,好懂,有用”,这是准则。学好知识对于培养能力的确是“有用”的。但是,怎样地教,怎样地学,才会更有效呢?
(1)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比如,第四课《语言的艺术》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其中“课堂活动”以“广告修辞大擂台”为“主题”,从现行的广告中遴选了18条(104),涉及到比喻、夸张、引用、对偶、对比、双关、排比、摹绘、镶嵌、同音等10多种修辞格,其中摹绘、镶嵌、同音等三种修辞格是以前的语文教材没有提到的。在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修辞就是语言应用的艺术方式,目的是要使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简练和“美”。从修辞格的角度来说,教学的重点还是在比喻、夸张、引用、对偶、对比、双关、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在本节“工具箱”所介绍的修辞格,一是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等五种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二是对偶、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粘连、镶嵌等七种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其中重点介绍的则是比喻、借代、比拟和对偶、排比等五种修辞格。
(2) 注重语言法则与原理的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导学生从“例子”入手,通过对“例子”的鉴赏与研究来理解和归纳语言法则与原理。比如,第五课《言之有“理”》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其主要内容就是病句的类型、辨别与修改。类型与高考大纲的“说法”基本一致,辨别的方法主要提出了类比法和紧缩法两种,修改方法也就是“四味药”:换、添、调、删。教学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句子。因为新课改十年弱化结果常常是取消了语法教学,好多学生根本不明白什么句子成分、什么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类的常识。所以,教学之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实例分析之中去举一反三,总结规律。
(3) 重视缄默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缄默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并非不可言传)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是要重点突出一个“应用”。
比如,关于“比拟”这种修辞手法,从原理上说,其“根本特征”在于一个“拟”字,“拟”就是要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摹、刻画。要写出物(或人)有人(或物)的动作、心理、感情、言语等。如果没有“拟”,只有“比”,那是不能算是“比拟”的。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比拟最重要的是要描写出物(或人)有人(或物)的特性。
3. 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了有效用。就语文来讲,“应用”就是用语文知识来解决语文问题。注重“应用”,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应用”绝对不是“依样画葫芦”,绝对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有效有用”,要灵活,要有创意。
(1) 知识只是“工具”,其价值在于“应用”。《语言文字应用》中每一节都有“工具箱”这一版块,这是集中介绍本节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但从“工具箱”这个名词就可以领悟到,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工具”,其价值也就在于“应用”。
(2) 在语言艺术欣赏之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法则。读《语言文字应用》,我们可以分明地感觉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艺术”的元素。比如,每一课以及每一节的“题目”都是包含着语言艺术性的。再如,每一节的“引子”所引用的“语言材料”也是包含着艺术性的。初步统计,全书一共6课23节,其中涉及到小说、笑话、相声、童谣、对联、谜语、脱口秀等多种语言艺术形式。这些“语言材料”的引用,不但是要增添本书的趣味性,更是要给学生以语言艺术的熏陶;不但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阅读之中获得语言知识,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语言艺术的主要品种与特征,并且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的鉴赏力。在每一节的“小试身手”的“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很多语言艺术。这就说明,在教学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切入,从欣赏语言艺术作品进入到语言法则和语言艺术的学习。
(3)从生活的语言现象中去“领悟”语言应用的法则。比如,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开篇的“引子”是某学院甲乙丙三位教师到超市买“带鱼”,三位老师说出来的话中分别使用了“切口”“截面”“氧化”这样的“专业术语”而闹了笑话。接着这个“笑话”,笔者讲了学校一位老师的笑话,他老婆叫他到猪肉摊去卖肉,他对肉贩说“切1000克臀部肉”,结果肉贩听了几遍也“一头雾水”……这两则笑话,隐含着的是一个道理: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有差异,原因主要是对象、场合、目的不同。
二、怎么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练习”
十年课改,就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策略就是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就是“把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19-22)。就“语言文字应用”这门选修课而言,具体的策略归纳起来也就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进行优化“练习”。
1. 自主学习:激励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解剖麻雀”,获取语言智慧。
从教法上说,选修课并不需要教师“教”得太多,或者是要渐渐趋近于“不教”,也就是说,选修课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阅读”教材,要引导学生用“语言”的知识和眼光去研读教材,质疑,释疑,从而“发现”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探寻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
特别要重视的还有一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剖麻雀”,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举一反三,推一知十。《语言文字应用》教材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根据“循例说法”的原则,援引了大量鲜活的“语言实例”,以“实例”来“说明”语言文字应用的“知识”“方法”“技巧”,非常具体,非常生动,也不乏趣味,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麻雀”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自然,自主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师还要设计一些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开展“自主学习”。比如,在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课外在街头去寻找错别字,然后小组讨论,分类研究,探寻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修改错别字的具体策略。
2.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之中学习,在“探究语言文字现象”上下工夫,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从“类”问题研究中去发现语言规则。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中要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细微”的教学活动。就《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而言,尤其要重视课堂讨论。教材中的“课堂活动”这一模块的设计,就是要将学习过程“活动化”,就是要让学生在“想想”“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之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常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
除了“课堂讨论”之外,还要在“探究”上工夫。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现象之中去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然后从“类”问题研究中去发现语言规则。比如,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小试身手”第三题中涉及到了“歇后语”;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小试身手”第二题中也涉及到了“校园流传着许多学生创作的歇后语”;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去做以下的“探究”:①尽量多地搜集歇后语;②根据一定的标准给歇后语分类;③分析归纳歇后语的形式特征(可参照《语言文字应用》第77页);④搜集使用歇后语的例句,揣摩应用歇后语的基本技巧及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是“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去发现、理解歇后语的有关知识。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的,才是有深度的,有“硬度”的。而且,这才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
3.优化“练习”:创设一些有趣味的“练习”或“活动”,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练习”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创造性地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练习”,或许,《语言文字应用》每一节中的“小试身手”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之中去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并在高质量的训练中熟能生“巧”。
导言: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聪明而勤劳。早在四千多年前,他们就发现了铜这种比石更硬的物质,并用铜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后来他们又用铜制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今天,大家看到的这幅照片就是距今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件艺术珍品------------铜马的照片。
课文分析教学思路:
1、看图回答:图上画了哪两种动物?比较下列词语:
马踩飞燕、马踏飞燕、马踏燕子、马和飞燕,说说哪个做这幅图的标题更合适?
答:图上画了马和燕子两种动物。
用《马踏飞燕》更合适。因为用"踏"比"踩"更能突出马的轻快,图上的燕子双翼展开,所以用"飞燕"更能突出燕子当时的姿态,也更能显示马的速度之快。
2、读课文第一段,看"马踏飞燕"是什么时候的艺术作品?什么时候出土的?出土后人们的反映如何?
答:东汉时期,1969年出土,出土后人们就大加赞美他,它很快便闻名天下了。
3、仔细看图,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匹骏马?再阅读第二段,解释"匀称、高亢、嘶鸣、膘肥身健"的意思,看这一段是按什么时候顺序观察的?
答:这匹马:①膘肥身健、体型匀称。②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头微微后仰而略向左歪,尾竖起后而后扬,张开大嘴,仿佛高吭。从以上几点看出这是一匹骏马。这一段是按先整体观念后部分顺序观察的,①是整体,②是部分。在②中又按照从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具体工作到想象顺序观察的,"仿佛听到了它的高亢的嘶鸣声"即想象。之前都是具体的,实在的。
4、马在地上跑,燕子 在空中飞,马为什么会踏到飞燕?认真看图,说说作者怎么表现马速之快的?
答:为了表现马的速度之快,作者首先构思奇妙:马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其余两腿正在伸缩。没有落地之蹄,全部腾空而起。作者所画不是跑马,而是飞马、天马,四蹄全是快速奔跑的样子(教师可拿站立的马、慢跑的马的图片各一,与此图对比,说明书中马跑的快)。其次,运用夸张手法,独具匠心,让马踏飞燕而飞燕安然无恙,可见马如飞箭般快,如行云般轻。
通过以上两点,表现了马速之快。
5、马全身的重力都靠右后蹄支撑,能否平衡?为什么?
答:能平衡。因为马头颈后收,而后蹄尽力前伸,马的重力和支撑点就在同一垂直线上了。就像人单腿站立也可以平衡不倒一样。马的前后伸出的两条腿和扬起的尾巴,便如走平衡木的人张开的两臂一样,也有保持马的整体平衡的作用,而且使马的造型更加优美。
6、从这匹踏燕的飞马身上,你感受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哪些才能?
答:铜马身上体现了他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先进的科学知识、卓越的创造才能。
结束语:
"马踏飞燕"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引以为自豪与骄傲,并应该努力学习,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板书设计:
马 踏(快平) 飞燕
骏马:身形:健壮匀称
鬃毛(上) 四蹄(下)
头(前) 尾(后)
嘶鸣、高亢、
右前腿前跨
左后腿平伸
左前腿伸 腾空 丰富的想象力
右后腿缩
独具匠心:踏飞燕
科学依据:重力支撑力一线
伸开的腿 卓越的创造才能
上扬的尾
课堂教学反思的评价:
新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引导和促进。一节课上完了,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老师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本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总结、教学艺术的记录等作反思,对自己、对学生,也包括教学内容和相关课堂环节进行再思考。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更有效的实践性的自我学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可以从思所得、思所失、思所疑、思所难、思所创等方面进行反思。
【关键词】意外 情境 学生见解 偶发事件 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境、“独到见解”和“独特体验”。偶发事件是指课堂教学中没有预见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件。由于偶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变性、多样性和不易控制性等特点,很多老师非常担心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发生。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上课时被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打断,并非什么新鲜事。面对偶发事件,我们有时扫兴,有时恼火,有时束手无策,有时则习以为常。偶发事件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是影响课堂教学,但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因势利导,以变应变,恰当运用,不但可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将之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但不管是突发性的,还是诱发性的课堂生成资源,只有被用来为课堂教学的充实、拓展、延伸服务时,才具有意义。所以,研究怎样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抓住“意外”情境,服务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和养分。
1.写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师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2.写学生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利用“独到见解”,延伸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信息,抓住这些“新”信息,服务于课堂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充实。 有些思维火花本来不属于本课时详细探究的知识,但确是学生的“独到见解”。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而教师却可以利用这些歪打正着的问题实现研究方法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等。
案例:老师在讲《燕子妈妈笑了》一课时,让学生想一想燕子妈妈究竟为什么笑了。学生有的说:“冬瓜的颜色是青的,茄子的颜色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小燕子观察得这么仔细,燕子妈妈心里真高兴,所以妈妈笑了。”有的说:“燕子妈妈看到小燕子一次比一次观察仔细,所以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有的说:“燕子有了一种新的本领,燕子妈妈真为小燕子感到高兴,所以笑了。”有个学生说:“看到孩子长大了,燕子妈妈可以少操点心了,所以燕子妈妈笑了。”
我们早就知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的认识水平,思维发展状态都不一样,所以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活动若中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因素,发掘其思维因子加以合理引导,学生的思维一定会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突出亲身体验,充实课堂教学
案例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经验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在学校和课堂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灵感。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学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教学片断:
师:燕子遇到了少见的麻烦,瑞士政府、人民是怎么急救燕子的?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画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谁来说说瑞士政府、人民是怎么急救燕子的?
生: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师:“呼吁”是什么意思?
生:号召。
师:瑞士政府是怎么通过电视、广播这些新闻媒体向大伙儿呼吁的呢?我们来代表瑞士政府说上几句呼吁的话,好不好?
生:(齐)好!
师:大家先想,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看谁的呼吁最能调起全国人民的爱心。
(学生思考片刻后,说给自己的同桌听)
师:谁先代表政府来呼吁呢?
生:居民们,成千上万只燕子在我国境内遇到了麻烦,它们饥寒交迫,濒临死亡,让我们一起走出家门,寻找这些冻僵的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温暖的空调列车上吧!
师:用“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来感动大家,多有办法的孩子呀!
生(把手举得高高):老师,我觉得到讲台上“呼吁”效果更好。
(“是的!”“没错!”“上台讲!”“上台讲!”……其他学生也纷纷举手赞成,老师欣喜地点了点头。)
生(兴致勃勃地走上讲台,清了清嗓子):亲爱的居民们,这里有一群可爱的小燕子,在从南方飞回北方时遇到麻烦。天气非常寒冷,我们这儿的昆虫大部分被冻死了,疲劳至极的小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居民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被冻僵的燕子,送往火车站。(掌声)
师:这上台一播,效果确实不同。
生:各位居民,现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有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在我们瑞士遇到了麻烦。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燕子都快冻死了。燕子是益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人类应该保护它们。现在燕子正面临着死亡,就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去拯救那些可怜的燕子吧!(掌声)
生:瑞士的居民们,一群北迁的燕子在境内遇到了麻烦。大家知道,现在这么冷,燕子这些候鸟怎么受得了呢?再加上它们刚从南方飞来,这么累,更是无法承受这样的冷。大家行动起来,保护这些燕子吧!(掌声)
师:这些都是政府的行动,它主要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那居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展示寒风飞雪片断):看,大雪满天飞舞,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我们最想做什么?
生:睡懒觉。
生:躲在空调房里取暖。
师:是啊,躲在空调房间里,躲在被窝里。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严寒中,居民们却纷纷――(课件出示本段第二个句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老师!老师!我找到了描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我先说说,行吗?
师(先是一惊,然后马上镇静了下来)行啊,说吧!
生: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
师:谢谢你,让我们一起感受到天气的寒冷。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了天气的寒冷?
生: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生: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山间岩缝都覆盖着――(生齐)皑皑白雪。可见有多冷啊!现在你们的体会一定更深了。这回,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一位学生站起来把“纷纷”读成了“赶紧”,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说那位同学把课文读错了。教师表扬学生听得认真后,围绕读错处做开了文章)
师:“赶紧走出家门”通顺不通顺呢?
生:通顺。
师: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用“纷纷”,而不用“赶紧”呢?(学生没有反应)不着急,好的字眼是需要时间去慢慢嚼的。这样,你们先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你们觉得居民们怎样地走出家门,才可以叫纷纷走出家门?
(生自由朗读课文品味)
师:谁嚼出“纷纷”的味道来了?居民们怎样地走出家门,才可以叫纷纷走出家门?
生:我觉得是许许多多的居民走出家门。
师:这许许多多的人当中有――
生:有小贝蒂和她的父母,还有所有的男女老少。
师:是啊,还可能有什么职业什么年龄的人?
生:可能上有九十几岁的老人,下有不到五六岁的小孩。
师:有老人,有小孩,还有――
生: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师:还可能有什么职业的人?
生:警察。
生:还有以前那种打猎的猎户,但是这次听到广播后纷纷去找燕子。
师:那肯定是政府的呼吁在起作用了!现在,我明白大伙的意思了。你们是说可能这一大群的人当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他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冒着――往下读。
(一小组学生读)
师:可能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更是冲在前头,他们冒着――
(一小组学生读)
师:还有可能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也――
(一小组学生读)
师:那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纷纷走出家门――
(生齐读)
师:你们能想象他们走出家门时的心情吗?他们是怎么走出家门的?
生:他们非常的焦急。
师:焦急地走出家门。
生:心急如焚。
生:心急如火。
生:还可能是匆匆地走出家门。
生:还可能是急切地走出家门。
师:是啊,他们就是这样急切地、匆匆地、心急如焚地、焦急地走出了家门,这就是“纷――纷”。谁再来读这个词?
(老师连续请五名学生读“纷纷”)
师:大伙一起读。
(生齐读“纷纷”)
师:同学们,作者不用“赶紧”,而用了“纷纷”,为什么?因为“纷纷”让我们体会到拯救小燕子的居民数量之多,心情之急切,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瑞士人民的爱鸟情感。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动情朗读这句话。刚读完,一生举手示意有问题要问,师点头同意)
生:“四处寻找”这个词,我不太理解。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学习课文的好方法。老师也有这样的疑问,居民们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会去哪里寻找呢?
生:森林。
生:雪堆里。
生:皑皑白雪所覆盖的高山。
生:还有被白雪覆盖着的草。
师:草丛里。是啊,受冻后的燕子会四处乱钻呀!同学们,这样的地方容易找吗?
生:(齐)不容易。
师:所以你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寻找啊?你能用一个词来说吗?
生:艰难的。
生:不辞辛苦。
生:不怕严寒。
师:是的,同学们,为了寻找这些冻僵的燕子,居民们就是这样不辞辛苦、艰难,不怕严寒地去寻找燕子,到那么多的地方去寻找燕子,这就是――
生:(齐)四处寻找。
师:谁再来读这个词?
(一生读)
师:再艰难一些,你读。
(一生读)
师:大伙一起读。
(生齐读)
师:为了拯救燕子,居民们就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样地寻找。这是一种对燕子的怎样的在乎啊!我们连起来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声情并茂地齐读这一段话)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本人根据实践经验,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看似平淡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章中潜在的问题学生都无法自己挖掘出来,这些内容看似平淡,实质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学生“无疑”,教师就要“须教有疑”,对于一些貌似无疑的内容,教师要及时提出其中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发现个中深意,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赠汪伦》一诗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而偏偏在李白上船“将欲行”时才来送呢?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给出的结论可以自圆其说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但学生的思维终点又会聚集和回归至一点,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由于汪伦与李白两人深过桃花潭水的情意。这个问题也使得课堂教学“看似寻常最奇崛”。
二、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内容丰满,思想深刻,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例如,在讲解《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其中有一句话是“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讲到此时,可以提出问题:“奚落是什么意思?我们继续往下阅读,看看是否能够找到这个词的意思。”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创设具有童话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体会铁罐的不可一世和傲慢态度。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通过自己对角色的把握,用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心情。分角色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对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行为,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他们逐渐明白了文章的真谛,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入小学之前,图画是他们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的主要形式,虽然进入小学要学习认字,但图画对他们来说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而且图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图画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图画呈现课文中的情境,会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引入以来,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动画辅助教学,这种动态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学《燕子》时,这篇文章主要以优美、活泼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燕子的可爱形象,并在教材中配以两幅插图,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文章的插图来进行巧妙的情境设置了。首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插图中燕子的形象,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中以下句子的描写方法:“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微风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湖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看作者是如何让小燕子“活”起来的,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好地体会燕子的形象美和动态美。可见,利用图片和教具实施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给予激励评价,呵护学生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如果教师的评价不当,容易伤害他们有效的心灵,给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阴影,甚至使一颗美好的心灵从此枯萎。因此,教师要注重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答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给出正确的引导,并找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阶段性表现情况与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结合评价,切记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和创新,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同步上升,建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国忠.试论小语单元教学特点及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1(01).
【关键词】新课标 三百基本字 新课标教学 新课标例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104-01
汉字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传播中华文化和促进国内外交流的重要工具。识字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是一切探求迈出的第一步。研究表明,识字教学与人的一生发展关系密切。从小抓识字,并且抓牢抓实,是教师必须完成的教育目标。
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识字教学也是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最重要、最关键的教学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理念:“充分利用生活经验和语言因素为主要材料,扎实打开儿童的识字教育。”文字本身是机械的,没有太多的趣味性,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识字教学的教学质量,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低年级学生本身就没有自律意识,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不仅不能调动其思维,让其开动脑筋,还会让学生躁动不安,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讲小话、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所以识字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最直观形象的手段,创造更多符合儿童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提高学生识字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修成良好的品德、形成严谨自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识字的教学实践中,我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 增加课堂识字的趣味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把识字变成乐趣最终归属于做游戏,儿童对做游戏的兴趣十分浓厚,且游戏识字的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存在于我班的游戏教学活动有猜谜语、找朋友、对口令和讲故事。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先把小朋友们分成若干组,每个人手里发一张写有汉字的卡片,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拿有相同部首的小朋友们是一组,然后让小朋友们互相找朋友,如汉字“雾、霜、霞、震”是一组部首相同的汉字,拿到这些字的小朋友就要找到对方,找出“字朋友”,每个人如此,最后找对了的小朋友得到一定的奖励,这样促成了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参与教学活动。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多次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生字。比如一年级课堂学习生字“日、月、星、光”,我通常是把这些生字连成一个小段话或是一个短小的故事,让学生形象记忆,在课堂结束后,能正确读写的小朋友将获得奖励。
另外,“对口令”的教学方式也时常出现在我的教学课堂中。比如,把小朋友们分为两组,老师先拿出一个写有生字的卡片,然后让学生们用这个字组词,哪个小组最先抢答成功就为获胜者。借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思考和记忆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学到知识。
二 多种识字方法的教学方式,养成学生的识字能力
首先,“加减拆合,字体转换”的教学方式。汉字的构成是由一定的偏旁和部首组成,“加减”就是给一个汉字增加一笔或减少一笔,使其成为另外一个字。如“火”字,加一个“丁”字,就是“灯”,“又”字加上“鸟”字就是“鸡”。“减”法,比如“枝”去掉“木”就是“支”。让学生们能够开动脑筋,识别更多生字。
其次,联想记忆法的教学方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互相联想的状态中的,那就需要采取象形文字的创字方法。如燕子的“燕”字,这个结构很难让学生记住生字,所以要用联想记忆法。比如把“廿”字想象为燕子的头,“北”是燕子的两只翅膀,“口”是燕子的身体,下面的四点是燕子的尾巴,这样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再次,用顺口溜的方式学习汉字。比如学习“牛、草、奶、鸡”这几个字,就可以组成一个顺口溜:“小奶牛,相貌好,不吃鸡,只吃草,看见青草开心叫,挤出牛奶味道好。”这样变换生字的语言环境,可以让学生的眼、耳、口、脑全部动起来,学习生字更加轻松。
三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文字,拓宽识字渠道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在课堂上学习识字只是学习汉字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空间还需要学生积极发现。我经常引导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生活中随处可见汉字,随地可见“语文”,所以任何场合都可以成为语文的教学场所,街头的招牌、建筑物名称、店铺的名称都是我们学习汉字的资料库。积极鼓励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并给予一定的语言褒奖或物质奖励,学生会更加乐于去寻找生活中的语文。把任何场地都变为课堂,巩固和加强学习识字的能力,把语文活用在生活中,更加有效地开拓识字领域,落实识字教学工作。
一、激发兴趣,让导入“敲”在学生的心上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导入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应注重它的吸引力。电子白板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如在学习《恐龙的灭绝》这篇课文时,我合理运用电子白板的拉幕功能进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课始,我用电子笔徐徐拉开幕布,展现出一幕白垩纪时代的场景,“哇!”孩子们放下了手头的东西,一起惊呼起来。随即在聚光灯效果下又播放了一段精美的FLASH课件动画,孩子们的注意力牢牢地被吸引住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神秘的音乐、神秘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很好地让学生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此时再来揭示课题,学习新课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文本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因此,为了更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内心情感和思想信念,就要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和语言的描述等创设情境,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便于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尤其是对小学生,他们的注意还局限在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上,而对抽象的词、概念、道理却难以记住。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白板教学可以为教师提供情景设置的平台。在教授《狼和小羊》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己找关键词。学生们找到了狼:气势汹汹、龇牙咧嘴;小羊:温和、可怜。我随机从文本中点出这些关键词,并按动鼠标键放大“气势汹汹、龇牙咧嘴”这两个词,缩小“温和、可怜”,然后通过这些文字给学生创设语言情景,引导设问:“同学们,通过这些词语你们看出了些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狼真凶狠,步步紧逼小羊……”“小羊跟凶恶的狼讲道理,真愚蠢……”通过这个文字情景,学生们便将文本中涉及到的寓言内涵把握住了。白板的播音功能、幕布功能、放大镜功能、拍照功能也可以为情景的设置提供创造性的素材,使原来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随意说话等现象大大减少,能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更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思考老师的问题。
三、圈画批注,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电子白板显著的优点便是可以随时在原有课件上批注、写字和画画。上课时,教师依旧写“板书”,而不是以“字幕”代替,教学进程随师生活动推进。如“燕”是个象形字,我在白板上一边画字一边讲解“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燕子的尾巴。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法使学生亲历记忆的过程,很快记住了这个字的写法。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的多种性能的书写笔方便了教师教学时对关键词句进行圈、点、画和一些简单的书写。这样既能对学生进行重点词句的教学指导,又能示范如何进行边读边圈画或批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如教学古诗《草》,让学生在书上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学生交流答案时我用书写笔直接在白板上显示的课文中用各种颜色的笔划出来,这样的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恢复了以往“黑板+粉笔”时代的灵活性,信息技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起到了支持作用。
四、开展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自主起来
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运用PPT、FLASH等制成的语文教学课件,因其内容无法更改而使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对于一些发散型思维题,即使老师有预设但要按照学生的回答来演示不易做到,更不要说解决课堂突发性问题了。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老师和学生可以在白板上面亲自操作,随时在计算机界面、网页上和光盘播放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能与老师进行讨论,可以及时修改错题,充分发挥起师生间教与学的互动性,从而也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不必受到课件的约束,可以随着学生对于文章的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来随时调整自我的教学。如在《坐井观天》的课例中,在教学生字时,我利用电子白板方便快捷地调出写字的田字格,并选择好所需要的笔,包括笔的粗细、颜色进行示范,接着通过修改功能,让所写的生字变得更美观;紧接着利用回放功能,让学生感知汉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这时,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上来进行写字比赛。平时他们在课间早就使用过很多次了,这下可有机会展示一下了。这样的写字教学环节突破了写字教学的难点,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是一举两得。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堂的从容的控制能力和对教学进程的把握能力。这个教学实例也告诉我们,媒体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学策略也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而拥有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五、反馈结果,让问题推动课堂发展
关键词:轻松愉悦;前提;灵活多样;保证;反思与批判;灵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99-02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理解和感受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闪光。回望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已经成为阅读课堂的“通病”,学生很少有独立的思考空间、畅所欲言表达自我感受的机会。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做法呢?在日常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轻松愉快的氛围是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也说过“教人规意趣,必不乐学”。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醉于书间,沉于文字,在愉悦的学习情绪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究,使其潜能、个性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点拨、追问。个性化阅读境界必然实现创造性阅读。阅读创造的基本内涵是“读出个性”,正确途径是“先入后出”。创造性阅读主要适用求异思维,从正向和反向思考问题,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阅读氛围,在这个“平台”上教师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这样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教《天鹅的故事》,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了美丽高贵的天鹅图片,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在观看时不停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对文本产生了浓厚而愉快的阅读兴趣,这些都为后来课堂上学生精彩而又有个性的见解和表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灵活多样的训练是个性化阅读的保证。阅读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灵活多样的阅读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一是读书方法多样性。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我国最古老的但又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每一节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老师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自主选择相关内容和阅读方式,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试读,也可以无声地边读边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思考、感悟、体味、传情。例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喜欢自学的同学独自大声朗读,喜欢小组合作的同学可以与同位互读、评读,还有同一个小组里的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说得神采飞扬,有的说仿佛看到了碧绿的荷叶像一把大伞撑在阳光下,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也想变成一个大大的荷叶让所有的小青蛙都来过过“蹦蹦床”的瘾……不同的读法,让学生各得其所,收获甚多,于无声处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二是学习方式灵活性。学习的方法是因人而异,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课堂上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快速浏览或轻声朗读,或大声朗读或无声默读,或圈点批注或画出重点,或翻阅工具书或潜心思考,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这种还主动权于学生的做法,既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丰富孩子们个性解读的多元性。例如教学《燕子》一文中写春天的美景“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片段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引导学生通过高声诵读并想象画面,在想象中领略文本给予他们的精彩,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生动语句,还可以提起画笔描绘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总之学生学习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才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反思与批判是个性化阅读的灵魂。俗语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个性化阅读应该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要想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阅读体验,就必须学会批判地接受,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个学生学习课文,只有勇于批判,善于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独到见解,彰显出他的特有魅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与众不同”,允许他们“鹤立鸡群”,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获得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努力追求真正的个性飞扬的阅读教学,其关键是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位学生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学生的这种多元理解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这种理解并大加鼓励。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时,没有利用参考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么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在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如果他不在钓鱼那又是在干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真是一语双关啊!是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的个性心理、感情生活经历不同,也就决定了他们的阅读体验不同。因此,阅读是最富个性化的活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应该是多元的。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个性阅读达到神彩飞扬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进行独立阅读和思考,获得自主成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海霞.追求个性化阅读让语文教学绽放七彩[J].基础教育研察与探索,2011,(3):52.
【关键词】精彩导语;直观演示;丰富活动;关注学生
我们学校一直提倡“减负增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活泼好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相对集中,不分散,是有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学生对于你所谈,所授,所展示的课件,所呈现的方式感到有兴趣,则他们在这节课的收获肯定比较多。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 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语是教师在新授前讲述的一段简单扼要的话。精彩的导语能扣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思维浪花,它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上课伊始,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因此我们就应该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打开学生心扉、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这样教师课前的导语就十分的重要。导入的类型颇多,有听曲,猜谜语,讲故事,设悬念,开门见山,温故知新等,面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导入方式,使课文的导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如我在讲汉语拼音《g、k、h》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出示插图)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明明和兰兰高高兴兴地去公园玩。他们来到公园的一角,坐在椅子上一边喝水,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看见洁白的鸽子衔着橄榄枝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故事讲完了,看看谁是神耳朵:明明和兰兰坐在椅子上干什么?“喝”水的“喝”读的轻,短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声母“h”的发音…又如在导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又熟悉的歌曲《小燕子》(播放歌曲《小燕子》),你们可以边听边唱,还可以下座位做做动作,尽情地表演表演。 同学们立刻热情高涨、踊跃参与,边唱边自由跳着、舞着,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我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人物小燕子。接着以猜谜语引出冬瓜和茄子:绿枕头,当中空;包棉絮,蓬蓬松。紫花结紫瓜,紫瓜包芝麻;看来像香蕉,生的不能吃。用这两则谜语不仅揭示了冬瓜与茄子的特征,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想通过阅读思考学习,寻求答案。
2 依靠直观演示,感受学习快乐
小学生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决定着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远远胜过用千言万语去解释它。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五种感觉器官中,就其学习效率而言,视觉学习效率约占80%,听觉约占有10%,其它约占有10%。学生喜欢看色彩鲜艳的物体,观察事物常从兴趣出发,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目的性不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考虑了这些因素,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诸多优点,如:在《秋天的图画》这一教学活动中,首先,电脑屏幕上随着我教学目的的需要逐一呈现主题内容:蓝天中大雁向南飞、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金黄的稻田、瓜果飘香的果园、火红的枫叶和高粱、田野上丰收的景象以及秋天特有的果实等。随着内容的需要,电脑画面出现了动态的内容,学生都禁不住地发出“哇”,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教学活动上。我们知道,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整节课教学生字,往往是老师教起来感到枯燥,学生学起来觉是无味,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画、电视录像、幻灯、实物等,例如第三册识字(七),教学内容是一些动物的名字,分别有鸟类、兽类等,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些动物出示在画面上,并让它们动起来,这样,学生马上被吸引了。又如课文《果园里》,是教一些蔬菜的名字,课前,我都准备好了这些蔬菜,上课时,每教一种蔬菜,我都出示实物让学生看,学生熟悉的,就先让他们说出名称,再出示生字;学生不熟悉的,可先出示生字,再出示实物。,学生兴趣大增。实践证明,直观演示法识字,学生的印象特别深,掌握的生字比较牢固,教学效果较好。
3 组织丰富活动,体验学习快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在语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特点。因此,我把课堂教学游戏化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成为学生创新学习全过程,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投篮比赛"、"小鸟回家"、"对号入座"、等形式的游戏,并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找的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使他们多种感官处于一种积极活动状态,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把游戏结合到课堂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更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快乐,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4 加强对学生的关注,保障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