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祖国寄语范文

祖国寄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祖国寄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祖国寄语

第1篇:祖国寄语范文

前方有一盏灯

即便绝望的人也看见了

它的小,荧火一般的光

可是,它常常让我们忽视、淡忘

就像面对这路边的草芥、树叶、露珠、蚂蚁……

日复一日,它们散发出氧、绿、光

在不起眼的地方工作、劳碌

没有任何语言,也没有流露过任何情感

一盏油灯一样的光点,它时刻悬挂在空中

在你生活的航道上指引、导航

驱除你内心的恐惧和黑暗

它从不需要说出什么

也不需要谁去感恩、膜拜

一盏灯静静地打开

一盏灯在风中摇曳、颤抖

一盏灯终将隐去所有的光芒,但不会熄灭

草木

这些草木之于我,有时在脚下

有时在与月光的对视中

感受出生命的轻

仿佛二元的对立,一次爱意的触摸

与机器利齿的切割

轻快的摇曳和满地淌溢的汁液

哪一个都不曾打上

平等的标签

像我看到土地之上的阳光

伸开的巨手

因为高高在上,那么随意地,叶子被镀上了金

因为生长在地,它们离天空太过遥远

即便是我们浅薄的目光

常常,也隔着遗忘和淡漠

对大地上的事物而言

草木一秋,代表一年走至尽头

祖国而言

它们纷飞的汁液,与卑微的叶片、绿

有着不可言说的重

我们一起,合成到它奔腾的血管

和辽阔版图

写诗

那么多的汉字、词语

汇集,融合到一起

像多年漂泊在外的兄弟,回到了家里

家,就是一首温暖的诗

我写下:屋檐、庭院、菜园以及清晨的露水

晨曦远道而来,崭新的一天又将开始……

——写诗,是一件温馨的事

仿佛琴键上跳跃的音符

一首诗在我的书写中跃然纸上

它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

就像刚出生的孩子。当我闭上眼睛

倾听,孩子们就在园子里游戏、唱歌

白色的蝴蝶飞来飞去

——写诗,是一件奇妙的事

像这一天,我做着简单的家务

挑水,劈柴,锄草,洗衣

清水的味道,野草的味道,风吹着晾晒的衣服

还有淡淡的茉莉花香飘过来

——写诗,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这是在我的故乡孙家湾,三组四号的院子

这是在祖国的土地之上

我播种、耕作、收获……

我写下每一个字、每一首诗

我所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

第2篇:祖国寄语范文

关键词:高考;改革;基本国情

中图分类号:R179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47-01

一、公平性、公正性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基本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育领域,高考是对基础教育的测评手段,引导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这是高考的教育功能;二是在社会领域,高考是一种人才选拔的制度,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合理分层和流动,昭示社会公正公平,维护社会稳定,这是高考的社会功能。

1、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匮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局面,而对人才选拔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公正、公平。

社会生产力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对生产力有反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也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未高度发展,由此决定了我国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优质教育资源不可能被绝大部分人充分拥有,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普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就注定了通过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来争夺该项稀缺资源的的激烈竞争将会长期存在。而高考作为一种社会分层的测试手段,实质上是国家对结束了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青年进行的合理社会分流,提供自我分层的机会,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而且主要是为社会绝大多数的中下阶层服务的。

当前,一些专家学者在探索高考改革的出路时,过分强调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本土实际,试图用人家的药方解决自己的问题,结果事与愿违。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早已摆脱稀缺的状况,绝大多数考生顺利进入高校成为常态,高考的选拔性、淘汰性弱化直至消失。基于此的高考评价考试制度自然难以适应我国的实际。2、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脱离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将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我国高考制度根植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后,高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取得长足进步。然而,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失衡,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巨大,教育资源总体稀缺、分布不均的状况解决起来非一日之功,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农村考生在先天社会资源和后天教育资源方面均处于弱势。

3、我国是人情社会,脱离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必然导致走关系成风,腐败滋生,引起不公。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重人情、讲关系”的传统文化习惯根深蒂固。在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不足,需要在发展的进程中予以解决,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时间不长、还不健全,监督机制也不够完善,太多的人为因素必然影响竞争的公正公平,导致弄虚作假、流弊丛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高考正是从制度上排除了考试之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与健康发展,使全体国民享有平等参与争夺高等教育的机会,才能够实现相对的公平合理,才能够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和支持。

由此可见,以统一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基于中国现阶段国情之上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高考公正公平的需要。与高考的科学性相比,高考的公平性是第一位的,公正公平是高考改革的首要追求。?

二、实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多层次的选拔录取制度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现实需求

现行的高考评价制度,从教育测量的角度看,用一张试卷对报考各层次院校的学生进行测量是很难区分的;而从学生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角度来看,用一种模式对学生进行测量也是不够科学的。同时,以高考分数作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也导致了重才轻德、远离素质教育、压抑考生个性和求异思维等种种弊端。

1.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是高考改革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单一的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经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着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倾向,这主要应由教育评价制度来纠正,考试更侧重于技术手段,评价更强调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事实上这也是当代重要的教育和评价理念。社会发展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高考录取率的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考试资源,使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等。

2.实施有条件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现阶段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应该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自主”。这种“自主”是统一高考的有益补充,一定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实施阳光招生:一应严格控制招生学校,除重点综合性大学(如进入“985工程”的高校)和有关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学校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进行自主招生;二应严格控制招生比例,自主招生比例不得超过1%,主要是面向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和在中学期间各类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而且这类特长生也必须参加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录取分数线;三应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的使用,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绝不允许高校通过自主考试直接录取考生;四应严格监督自主招生过程,实施阳光招生,即采取一定措施,将招生录取各环节置于有效监督之下。北京大学2010年自主招生试点推出的“中学校长推荐制”虽然引起了很多热议,但的确是多元化招生的一种有益的尝试,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

3.实行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考多样化改革。不同层次的大学及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要求各有不同,为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和人才需求结构立体化的需求,招生入学应根据不同类型或层次进行多样化改革,实行分层次、多元化的考试录取会更加有利于他们选拔适合的人才。可将高考分为普通大学及独立学院的本科统考和高职高专的专科统考两种类型。两种高考各司其职,本科层次的高考着重考测学术发展性向和能力,专科层次的高考侧重考测理解和运用能力。此举不仅可以使不同类型或层次的高校招收到合适的生源,而且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

4.实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人才发展要求的选拔机制。高考不仅仅是考试,还包括录取。高考的改革不仅限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录取新生,所以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视野里研究系统的、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进行整体的制度设计。首先,要深化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统考科目设置要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和学生学科性向特点。强调命题内容的改革,使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其次,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对高中毕业生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考试相结合,从文化知识、能力水平、成长过程、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共同构成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依据。

总之,建立更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可以改进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把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方式改革相结合,可以为高校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使高考制度更趋公平、公正。

三、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是高考改革立足于国情的有效途径

高考改革作为一项整体的制度改革,必需从复杂的社会环境、教育及考试制度自身的规律出发,通过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不断丰富我们的高等教育资源,使更多考生有条件接受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应试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1.从宏观上协调高考与维护社会公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关系,进一步明晰高校招生的责权关系。从招生管理体制改革来说,关键是要明晰政府、高校、考试机构和中学等各自的责权关系。其方向应是政府负责制定宏观的招生政策、完善监督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考试和招生环境;高校自主确定适合本校发展的录取标准;中学负责提供学生的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供不同类型的高校参考使用;地方考试机构逐步向社会公共机构转型。具体来说,高校应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学校类型及办学特色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招生简章,考试机构逐步向专门服务性机构过渡,成为服务考生和社会的社会公共机构。

2.向高校自主招生逐步演变。从长远的角度看,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应该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努力,我国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渐成熟,法制建设将越来越健全,诚信机制、监督机制也将不断完善,一个高度稳定、和谐的社会必将到来,这些都将为全面实施自主招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基础。

3.逐步建立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素质立意高考内容改革,使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逐步转为素质立意。对于一个国家的考量来说,人才是必须的,但关键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将进入全民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就不再有高考这个分配教育资源的工具的存在,高考的功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局限于选拔,而是成为一种为高校和考生之间的“双向选择”,具有了适应性考试的功能,这就需要对学生的素质进行更全面的考测。相应地,高考的命题也应从目前的知识立意进一步提升到能力立意和素质立意,用以引导和培养我们的中小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和勇于创新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4.通过高校改革来弥补高考制度的不足。继续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增加弹性学习制度,加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转专业学习制度的改革力度,使高校改革成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延伸。如对错报专业的考生以及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仍然不能适应某专业学习的大学生,给予重新调整专业学习的机会。

おげ慰嘉南祝

[1]

第3篇:祖国寄语范文

关键词:设计;多元化;民族特色;国际化语言

一、设计的发展趋势――国际化、多元化

上海世博会上极具民族特色的的场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中国馆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下的,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卢森堡国家馆以 “亦小亦美”为主题下的“袖珍”的森林和堡垒造型;俄罗斯国家馆“城市与人”为主题下的,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造型……这些无不体现各民族的特色。这些民族元素即是设计元素,参与了宣传民族文化的作用,又能给人美的视觉享受。

语言是人类思想表述、情感、信息交流的主要形式,任何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平面设计的语言是设计师借助一切手段来寻找一种视觉上的“参照物”,以此参照物来“传译”一种思想观念、信息、文化。

世界交流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在设计中,国际化语言和民族特色共同构成了其精神内涵与图形基础。设计师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和民族特色的元素融合,推广民族文化的同时,也用一种平等的对话方式向世界诠释了交流的含义。

设计国际化,也称设计全球化,是设计师在掌握不同国度、民族、宗教、哲学、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用自己的设计语言表达方式,表达具有一定民族思想意识之内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独特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但设计师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又是被世人所能正确理解,具有认知共性的,其表达的思想观念能被世界认知和接受。

设计的本土化是设计的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运用和创新问题,它要求我们设计师立足于本土文化同时又要求在国际设计的对照下,设计出具有文化特征和民族特色的设计。

我们深知民族特色与国际化语言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但处理好两者间的融合问题仍值得我们设计师商榷,有时民族的也不一定就是世界的。

二、民族特色设计中的国际化语言

1.刻意强调民族特色设计而产生的误读

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而精神的形成又促使了这种行为的产生。文化是精神物质化积淀之后的一种时空关系;《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294页曾提到“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特征之上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面貌。因此,所谓“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指的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我们也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严格来说,民族的不一定就是世界的。有些民族文化不能代表积极的人类思想,有些民族文化的推广需要借助于一种与世界相通的共性语言才有可能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设计师在民族特色设计时所运用设计语言的不当也会造成人们对一种民族文化的误读。

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可口可乐公司也推出了它的新广告,广告的表现很具有非洲特色。广告中的人物都在做一个同样的动作,双肩颤抖,同时嘴里发出“啵乐乐乐乐”的声音。这之前,这个发声加颤抖动作已成为非洲人表达酣畅淋漓、开心激动的常见动作。对于非洲民众来说将此作为元素融入广告,的确是好的创意,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则广告在中国一播放却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对广告要传达的意思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让人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是中国与非洲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又没有找到具有共性的认知切入点去表现这种民族特色。

就中国设计而言,与世界的接触交流日渐密切,如何在世界设计的大环境下真正体现出民族特色,的确值得深思。笔者认为有些设计已经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误读,很多民族特色的东西被拆分:几抹红,几个古老的纹样或符号被生硬用于设计中,仅仅为了追求一种视觉效果,这些不能真正体现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却让不少人对中国真正的文化产生误读。

庄子说:“道通为一。”他畅想的是一种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人生境界。当然,对传统的珍视,并不是一味地沉溺与审美的情感体验,不是盲目裁切古代图形中的优秀片段嫁接到我们的设计中,中国的民族设计应理性地学习西方,融合古代传统,创造出宣扬中国文化精髓的设计。

2.民族特色与国际化语言的融合

笔者认为设计不仅仅要体现民族特色,也要运用国际化的语言进行表现。设计语言国际化的观念,使设计师在传达某种思想理念、信息时,必须跨越所有的时间与空间概念,消除文化间的冲突,寻求普遍性、共性语言。

西方设计由于发展早,它必定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这种“学习”不代表设计语言 “拉丁化”,更不是平面设计作品全由英文来表述,全盘接受国际化,“本土化”也不等于丧失国际化。设计语言的国际化,这一点,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日本的平面设计兼具民族特色与现代感,创作出很多优秀的设计范例,是因为,面对设计语言的国际化,日本平面设计界保持冷静思考,不背离自己的文化,又探讨国际化的新语言,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

设计师在面对多元文化传统时,常会采用到比喻、双关语、象征物,这些手法也要随着不同国家的文化而变化。中国香港著名的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曾说过:“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的脸庞,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中国的设计,我们完全可以用非常国际化的元素,符号是国际化的,可表达的思想可以是中国的,是中国的文化。”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而这种相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在把中国的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例如,他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包含了中国特有的古钱币作为设计主体,暗语货币流通之意,也包含了“天圆地方”之意。中间一个“中”字凸现出中国银行的地域属性。这个标志可谓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

因此,我们设计时把握的不仅是形式与内容,更重要的是抓住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方式与审美内涵,将其用于设计之中,转化为一种现代的视觉语言表达方式。

三、结论

设计的民族特色和国际化语言问题不仅仅是设计的形式表现问题,一个民族的文化要通过设计展示给世界,实现的条件是这些民族特色要有积极的精神价值,能够采用共性的表达语言。设计没有本土化如同没有地基,会导致设计的畸形发展。国际化接轨也应是理性的精神层面的,我们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完全抹杀民族特色,走向所谓的“全球化设计”,追求表面形式的“洋化”;另一种完全走向“本土化设计”,盲目排外。设计师必须,达到全球化与民族特色之间微妙协调,摆脱狭隘的意识,用开放的心态,多元化文化共存的方式达到设计的发展。

笔者认为,中国的设计应该做到传统和现代并重,民族特色和国际化语言相融合。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统一,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才能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和语言形式,才能增强民族设计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及对世界的衍射力。

现代设计中,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应该既蕴涵民族特色民族精髓,又融合了强烈的现代意识,是民族特色与国际化语言的统一体。

参考文献:

[1]彭德.《中式批评》.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湖南

2002.5

[2]李砚祖.《设计的“民族化”与全球化视野》.设计艺

术,2006(2)

[3]孙美兰.《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4篇:祖国寄语范文

关键词:国际化与民族化;人物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90-01

一、国际化的重要性

起初,国际化这个词隶属于经济领域范畴,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趋于国际化,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正是在此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至今,国际化已经成为了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可以说既有内部的变化,又包含外部的变化,既有横向变化,又涵盖纵向的变化,各行各业都具有面向世界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但是怎样使之既能适应本国的需要,还能适应国际上的发展形势,而且能在发扬民族特色的基础之上吸取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则是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从以上看来,国际化与民族化的确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总体来说,实现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要保持:面向世界,取之所长,立足民族,多向发展。

二、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必须要面向世界,从其他国家吸取先进的理念,汲取别国人物形象设计的有益成分来完善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第二个方面主要指的就是我国的人物形象设计一定要立足于民族根本,发扬本土特色,进而走向国际,走向世界,得到别国的肯定。

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基本途径,同时这也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表层现象,而第二个方面则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根本和内涵,是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的深层次意义,可以理解为人物形象国际化的目的就在于向其他先进国家学习新的思想和理念,并且运用这些先进的思想和理念进行发展创新,之后把新思想、新理念推向国际。然而现实是比较残酷的,就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发展现状而言,很难找到好的汲取外来理念和思想的途径,把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展现给世界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目前我国人物形象设计的当务之急是应该将我国与国外的一些职业性组织或是专业建立国际性联系,创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这就需要我国相关从业人员通过外事机构参加欧洲先进国家的相关活动,比如一些时装周等。

三、民族化的定义

国际上对民族的定义很多,普遍认为,民族是在同一部法律之下,由一个立法机构代表人们的联合整体,它是具有自己国家情感的共同整体,斯大林认为,所谓民族,指的就是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经济的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其具有相同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习惯、心理认知。从根本上讲,所谓民族,其核心内容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性特征,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指的就是使形象设计具有本民族的特征,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在任务形象设计的国际交流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民族特征为基本点,以促进人物形象设计的时尚性为最终目标,对别国的理念进行筛选和创新改造,让这些理念与我国的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具有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理论和制度,使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和民族化高度融合,既具有统一性,同时还要具有独立性,从而使人物形象设计的民族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四、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

人物形象设计国际化是民族化的主要手段,所谓国际化必须要具有开阔的视野,面向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经过细心挑选,从而选择出符合我国文化和国情的理念和方法,民族化则必须要立足于我国原有的传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髓,站相处本土特色和民族本质,只有将国际化与民族化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才能真正展现出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特色,要想使人物形象设计得到长足发展,二者缺一不可。

总结:人物形象设计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我国,要想使之发扬光大,就必须要具有民族化的内在要求和国际化的开阔视野,并且需要高度认识到两者的辩证关系,绝不能流于形式,要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人物形象设计的卓越成果,进而实现推动中国人物形象设计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阳荣威.论国际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J].复旦教育论坛,2003 年第 6 期.

第5篇:祖国寄语范文

【关键词】 国际租赁会计准则; 案例分析; 企业应对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2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2-0075-03

2016年1月13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下文称IASB)《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6号――租赁》(下文称IFRS16),该准则将取代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下文称IAS17),将于2019年1月1日开始生效。

一、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租赁会计准则(IAS17、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租赁业务需要区分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对承租方而言,融资租赁需要确认相关资产、负债,经营租赁不确认相关资产负债;对出租方而言,融资租赁不确认相关租赁资产,经营租赁则需要继续确认相关租赁资产。数据显示,在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85%以上的租赁业务被归类为经营租赁业务。

(一)资产负债低估,鼓励表外融资

根据资产的定义,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产生的资源均可确认为资产。租赁交易中,对承租方而言,租入的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产生的,而且可以通过控制该资产获得经济利益,因此,从概念上而言,租入的资产符合资产的定义[ 1 ]。同时,租金支出也是企业必须按期偿还的现时义务,在概念上也切合负债的定义。

但是,现行租赁会计准则规定,经营租赁承租方不得因此确认资产和负债。对承租方而言,尤其是航空业、运输业等对租赁资产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大量的租赁资产游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而这些资产却为企业带来主要的经济利益,导致账面资产与利润配比失衡,资产收益率虚高。同时,资金不足的企业为解决融资问题,会倾向于采用经营租赁方式获得资产的使用权,却并不因此增加账面资产负债规模,形成表外融资。

(二)租赁会计核算导致财务报表数据可比性较差

现行会计准则规定,根据租赁期限、租赁付款额与资产价值比例、租赁期满后资产的处置情况,将租赁交易划分为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两类。这种划分方式在一定情况下不能反映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影响财务报表信息质量,不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 2 ]。比如,某行业中A、B两企业选择租赁方式扩大生产规模,A采用10年期的融资租赁方式购进设备,B采用每两年签订合同的方式租赁同样的设备,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A企业资产、负债规模将大于B企业,上述交易的经济实质并没有得到一致反映,两者之间的财务数据可比性降低,不利于投资者对财务报表的使用。

(三)实务中会计处理复杂

现行会计准则下,企业进行租赁交易后,财务人员需要先根据准则判断租赁性质,然后根据不同租赁性质进行区分后,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企业在租赁前,相关人员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租赁模式的选择。因此,在现有租赁准则中财务人员的实务处理过程比较复杂,不利于业务的开展。

二、IFRS16租赁会计准则主要变化与影响

(一)承租人会计处理主要变化

IFRS16规定,对所有的租赁业务承租人需要采取统一的会计模型,不再区分经营租赁与融资租赁,此外,还作出豁免性规定。

新准则规定,承租人在租赁开始日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相关资产是指与租赁资产相关的使用权资产,以调整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进行计量;相关负债是指租赁期内应当支付的租金总额,即未来应付租金义务,按照金融负债进行计量。

在后续计量中,承租人应当对使用权资产计提折旧,同时,对相关金融负债计提利息。支付租金时应当减记相关金融负债;当租赁合同相关事项变动时,应当对相关使用权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并作出相应调整。

除上述规定外,新准则还作出豁免性规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相关租赁业务,承租人可以按照IAS17中经营租赁的会计模型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不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1)租赁期限不超过12个月的租赁项目;(2)总价值较低的租赁资产。

(二)出租人会计处理主要变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征求利益相关者建议之后,认为出租人会计处理变动成本将高于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在IFRS16中,对出租人会计处理的规定与IAS17相比变动较小,仍然要区分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但是,新准则要求出租人披露与租赁资产剩余价值相关的风险。

(三)新准则对承租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租赁会计准则中对承租方会计处理作出较大变动,承租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都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

资产负债表方面,如前文所述,新准则下承租方需要在租赁开始日同时确认相关使用权资产和金融负债,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同时增加。此时,与财务报表相关的财务比率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其中,资产负债率、财务杠杆比率将会上升,资产周转率、资产利润率将会下降。

承租企业损益表在租赁准则变动后也会受到影响。在现行准则下,经营租赁主要通过按期支付租金影响损益;但新准则中,租赁业务通过每期使用权资产的折旧与金融负债的利息两个部分影响损益。其中,折旧金额通常采用直线法计提,每期金额固定;利息支出是按照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计量,随着租金的支付,摊余成本会逐年减少,利息支出也会随之降低。因此,折旧金额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即总体租赁成本将会逐年递减,租赁业务对损益表的影响也会随之递减。

新租赁会计准则同样会对承租方的现金流量表产生影响。在现行准则中,经营租赁业务相关的现金支付属于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在新准则中,对于租金支付需要区分成本返还和利息支付两个方面,分别计入与经营活动相关的现金流、与融资活动相关的现金流。

三、承租企业案例分析

案例:甲公司为航空公司,2015年12月31日资产总额为25 000万元,负债总额为12 500万元。为了实现公司经营扩张,2016年1月1日以租赁方式租入飞机等多项机器设备,租期为五年,每年租金2 000万元,租金应于每年年底支付(假设租入的设备使用寿命均为10年,无其他相关费用,折现率为10%,相关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一)会计处理比较

在现行准则下,甲公司租赁属于经营租赁业务,在租赁开始日不需要进行会计处理,租赁期间每年年末支付租金时,将租金支出计入成本类科目。

按照IFRS16规定,在租赁开始日2016年1月1日,甲公司需要将未来租赁付款额的现值计入“固定资产――租入资产”科目,按照租赁付款总额确认的金融负债金额计入“长期应付款”科目,差额计入“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租赁期间每年12月31日,根据摊余成本确认“财务费用”,按照支付租金冲减“长期应付款”科目,同时按照直线法对租赁资产计提折旧。

2016年不同准则下甲公司上述租赁业务会计处理对比如表1所示。

(二)资产负债表项目比较

在现行准则中,如表1所示,根据甲公司2016年租赁业务相关会计分录,甲公司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并没有受到租赁业务影响,因此,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以及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受租赁业务影响较小。

若按照IFRS16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甲公司需要确认相关使用权资产(固定资产)7 580万元,同时确认金融负债7 580万元(10 000-2 420),资产与负债总额也因此同时增加7 580万元,权益总额不变。

在不同租赁会计准则下,甲公司2016年1月1日资产负债情况对比如表2所示。由表2数据可知,在新的租赁会计准则下,甲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61.63%,与现行准则相比上升11.63%,财务杠杆率高于现行准则。由于租赁资产在表内得到体现,与甲公司利润直接相关的资产负债情况得到真实反映,避免了企业利用经营租赁进行表外融资、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质量。同时,由于在新租赁准则下资产负债率明显上升,甲公司偿债能力可能会因此受到质疑。

(三)损益表项目比较

在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甲公司上述租赁业务对其损益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每年期末支付租金时,计入相关成本类科目的租金费用,每年金额为2 000万元。因此,在五年的租赁期间中,现行准则下甲公司每年的租赁成本为固定的2 000万元。

在新租赁会计准则中,上述租赁业务对甲公司损益表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按照直线法,在五年的租赁期间,每年计提固定的折旧金额为1 516万元;另一方面是按照摊余成本法计算的财务费用,其金额会随着长期应付款本金的偿还逐年降低。新准则下,与租赁相关的成本费用核算情况如表3所示。

表3中测算数据显示,新准则下,甲公司在整个租赁期间,每年的租赁总成本逐年递减;在租赁开始的前三年,每年的租赁总成本高于现行租赁准则下的相关成本数据;而租赁最后两年,每年的租赁总成本则低于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下的相关成本数据。因此,在新准则下,甲公司租赁业务会对其期末净利润产生影响,在租赁前三年企业期末净利润会明显低于旧准则下的相应数据,租赁期的后两年期末利润数据则相比旧准则偏高,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四、企业的应对与建议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规定IFRS 16将于2019年1月1日正式实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提前采用新准则,但是需要同时采用新收入确认准则(IFRS 15)。对上市公司而言,为适应全球化竞争环境,需要提前准备以应对新租赁准则的到来。

(一)调整租赁业务模式

在新准则实施之前,上市公司应当分析其现有的租赁业务合同,预测未来租赁业务需求,并根据新准则的特征合理规划未来期间的租赁业务模式,以便于更好地适应新租赁会计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租赁业务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租赁期的确定。由于新准则中豁免规定的存在,上市公司为了采用原有的租赁会计核算方法,需要合理规划租赁期以适用豁免规定。

第二,租赁业务与服务业务合同的拆分。新准则对合同拆分作出明确要求,上市公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租赁与服务的捆绑合同进行拆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第三,租赁业务较多的上市公司应当合理确定租赁合同期限结构。如前文所述,新准则下,单一租赁业务合同在租赁初期和租赁后期,其租赁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影响承租方的收益稳定性。但是,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对不同租赁业务合同期限结构进行配比调整,避免各期之间租赁成本的较大波动,促进收益稳定性的实现。

(二)完善企业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在新的租赁会计准则下,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当针对新准则提前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新租赁准则在折现率的确定、所有权资产减值测试、所有权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给予业务人员较大自主性,因而企业需要完善与此类会计判断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新租赁会计准则会对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利润情况产生影响,企业应当变更其绩效评价指标,以适应新准则的要求。

(三)分析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企业应当与投资者、监管部门、业务合作方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 3 ]。重点分析新租赁会计准则对企业业绩、资产负债情况、业务模式的变化、新准则实施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并及时将分析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

【参考文献】

[1] 唐红娟.我国租赁会计准则面临新挑战:基于租赁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分析[J].财会月刊,2011(20):25-26.

第6篇:祖国寄语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传播

一、概念定义

1、传统的中华文化

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是指汉文化。不论中国学生还是外国学生所学习的都是汉族文化,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因为中华文化除了汉族文化外,还包括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

2、民族文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其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笔者认为,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汉语国际教育者对此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3、多元的中华文化

在文化方面,我们现代的追求是提倡文化多元主义。追求文化互惠式传播和具有主体性平等的文化传播。就世界而言,就是国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互相传播和融合。就中国而言,就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共同发展繁荣,形成独具特色的多元的中华文化。

汉族开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但在千年以上的时间,文化亦逐渐扩散至周边民族和地区,并与其共同发展。因此,中华文化的范畴大于汉文化,它亦包含满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整体智慧的结晶。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的原则

1、总原则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民族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传播也要遵循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些原则。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该传播怎样的文化有两条原则可以参考(朱瑞平,2006)①第一,介绍传统文化应以那些对现实仍有意义或重大影响的观念、习俗等为主,这些传统文化被证明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比如名胜古迹、礼仪习俗、审美观念、传统节日等。第二,文化课内容以现当代为主。全世界关注中国,是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有其最现实的考虑。中国的现代社会的情境,也我们最需要向世界展示的内容。

2、具体选取文化点的原则

(1)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

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交际文化、传统习俗、哲学思想等在文化中的体现。它体现了一种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性,是本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境遇中累积下来的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文化根据。

教师在选取文化点时要以当代的文化视角,去关照民族文化,选取那些具有鲜明时代性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给外国人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下的中国。就中国的节日文化来说,既要选取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有时下比较盛行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例如,中国节日介绍时除了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还可以适当选取一些有意思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的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藏历年等。

(2)系统性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者在选取和教授文化点时,要有选择的最终成系统的教。不能想到哪儿就说哪儿。那样不利于学习者很好的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

(3)语言为主文化为辅

这是汉语国际教育者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在语言教学中一直讲文化难免会引起学习者的反感,甚至抵制。因此,教师应该注意适时适当地进行文化传播。除了专门的文化课以外,教师不能大谈中华文化。应该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加以文化的教学。比如,在讲词汇时可以加以简要的文化说明。如,“饺子”这个词,除了固定搭配外,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中国冬至吃饺子,北方过年要包饺子等饮食习惯。这样既方便学生记忆,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中国推广普通话已经很多年。除了极少数偏僻的民族地区外,绝大多数地方的官方机构都会汉语。因此,汉语也可以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介质,而并非要使用少数民族自身的语言。当然,这其中可能也会出现一些文化误读的现象,就像看中文版的英语作品一样,会遗失甚至误解许多文化内涵。但总体来说,由于中华各民族互相融合,许多少数民族都开始用汉语交流。文化误读也就没有用汉语看英文作品那么明显。

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有助于外国更好的了解中国。比如,湘西的苗族文化走向世界就给世人展示了更加富有神秘感的中华文化。

语言与文化是互为载体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工具,文化可以以语言的形式呈现。汉语国际教育者是汉语的教学者,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在教学中应当适当传播中华文化。《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指出孔子学院的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②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者也该适当适时传播。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偏重于语言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涵义。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言:“只教授语言的应用,而不是深入到文化的内涵,只能学到中国文化的表层,无法认识中国文化的本质”。③语言传播的目的是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由此看来,汉语国际教育者既是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的使者,也是中华文化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中介。

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

作为传播者,汉语国际教育者应该做到“深入了解,简易传播”。在此,借用“深入浅出”来进行概括。“深入”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尽量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浅出”是针对教授学生来说的。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养,足够的知识储备,在教授学生时才能找到相对简单易懂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1、深入了解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该培养三种能力: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民族文化传播对汉语国际教育者的要求所体现的主要就是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其中,对于传统的汉族文化,一般教学者比较熟悉。对于民族文化这一部分,学校却很少涉及。因此,作为汉语国际教育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及时补充。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应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

2、简易传播

作为教学者和传播者,教师自身必须有丰厚的中华文化素养。但是,并不等同于在传播过程中要将所有知识都交给学生。教师必须把有些比较复杂的东西简单通俗化,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有效的接受。

注释:

①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6).

②参见《孔子学院章程》第一章总则

③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34

【参考文献】

[1]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2]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2(6).

[3]李鸿亮,杨晓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选取与教学建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4]李剑恩.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传播[J].语言文学研究,2011(11).

[5]任继愈.任继愈谈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

第7篇:祖国寄语范文

企业在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会考虑欲进入国家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技术条件等各个方面,在一国政治条件较为稳定和目前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决定是否要进入一个国家以及进入后采取何种手段进行经营的决定性因素,是该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经济条件不同,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同,因此企业就应该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在经济条件相同的状况下.不同国家或区域的文化条件也不同,因此,企业也需要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中国市场目前存在着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中国区域之间存在着比较强的非均衡性,第二,中国各区域之间又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性。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在做中国市场的时候,按照经济、文化两项指标将中国划分为几个独立的区域,然后对每个区域按照单独的“国家”来运作,以此取得良好的业绩。

一、经济条件影响销费者行为的规律及营销4Ps组合

按照区域经济学的最新观点根据存量(GDP)和发展水平(人均GDP)将中国划分为4个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其中,东部存量6.25万亿元,人均GDP为14205元;中部存量2.25万亿元,人均GDP为6545元,西部存量1.83万亿元,人均GDP为5335元,东北存量1.16万亿元.人均GDP为10841元。

根据上述数据,我们至少可以按照经济条件将中国划分为3个区域欠发达区域、一般发达区域和较发达区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具有明显差异的消费特点,因此,找出不同区域的消费特点就为我们对于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提供了依据。

欠发达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比较低,其消费特点呈现两种极端的发展趋势,一是只消费那些能满足其基本功能的产品,二是该区域的居民又对品牌产品有着强烈的向往,这种向往是建立在消费品牌产品所带来的虚荣心的满足上。为此,从长期发展方面分析,在该区域我们需要建立品牌,建立品牌的基础靠大量的广告铺路,广告的诉求点在于其轰动效应,不在于情感以及高技术等方面。由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外界对哈药集团大量的比较大众化的广告的批评是不完全正确的,哈药集团的广告放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是很有市场的。如果我们将体现品位、情感等方面的广告在欠发达区域,效果反而不会很好。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这一点目前国内较为发达的区域正是依靠这些现在看来比较庸俗的广告才实现了由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的转变。

1.在产品方面,企业在做欠发达区域市场的时候,不需要刻意追求高技术含量,而将重点放在产品的附加功能并对附加功能做超过其实际所应该具有的功能方面的炒做,以起到轰动效应。

2.在价格方面,企业可以从两个极端入手,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小部分较为富有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品牌产品价格定得较高,以满足此部分消费者的虚荣心理.而对于大部分较为贫穷的群体,则可以将产品的价格定得很低,并将产品设计成只有简单的使用功能。同时,为了防止品牌稀释行为的发生,企业可以对于不同档次的产品采取不同品牌的做法。

3.在促销方面,传统的户外以文艺节目为主的活动模式依然奏效,并且可以采取与当地有一定地位的人员联合的方法,通过此种人物的消费示范作用以对其他消费群体起到拉动作用。

一般发达区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欠发达区域逐渐转化为一般发达区域,经历了欠发达阶段的消费者普遍开始追求品牌,但是处于此阶段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是理性的追求品牌的高性价比。为此

1.在品牌方面,建立品牌的基础是产品的高质量,并且价格要低。这个阶段企业要尽可能减少广告量,因为经过第一阶段广告的轰炸后,消费者普遍对广告产生了不信任感,即使要做广告,内容也要体现在产品的高性价比方面。

2.在产品方面,企业要将所有的附加功能去掉,只保留核心功能,以降低成本,同时保证质量。因此,在此阶段,企业通过炒作附加功能以此提升品牌的目的将不会达到。

3.在价格方面,在不危害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产品的定价要尽可能压低。

4.在促销方面,尽可能减少户外促销活动。在此阶段,理性、有购买欲望的消费者不会参与此类促销活动,参与此类活动的消费者大部分是没有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人群,同时,将节省的费用主要用于产品的打折促销等方面。

中国目前大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处于此阶段,之所以目前很多企业反映市场不好做、广告打了水漂,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的营销组合没有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消费特点相适应,包括许多名牌企业仍然在大量炒作产品的附加功能,仍然将产品的价格制定得较高,企图实施差异化战略。而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因此,按照波特的产业内竞争的战略理论来将企业或者定位于成本领先战略、或者定位于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战略是不合适的,中国绝大部分企业只能实行成本领先战略。

较发达区域:该区域的消费特点是,消费者普遍重视品牌的作用。从表面上看,欠发达区域的消费者追求品牌,较发达区域的消费者也追求品牌,但是,此阶段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却与欠发达区域的消费者追求品牌发生了质的改变――消费者重视品牌的真正内涵,或者是高的技术含量,或者是产品所带来的情感方面的满足等。为此

1.在品牌方面,企业需要广告的扶持,广告的诉求点在于产品的真正的高技术含量以及情感利益的满足等方面,抛弃传统的庸俗广告的形式。

2.在产品方面,注重新产品在技术方面的研发,实施真正的差异化战略。

3.在价格方面,实施高价策略.因为此区域的消费者比较富有,产品的价格弹性较低。

4.在促销活动方面,改变户外促销以及打折等模式,将重点放于各种俱乐部方面,通过俱乐部会员进行企业的品牌宣传以及产品的推介活动。

二、中国区域文化与营销组合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二三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原有的文化受到冲击,新的文化正在形成。目前,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文化分为四派,不同派别的文化不同,因此,配合以当地的经济发展所处的水平,我们需要设计相应的区域文化差异化营销组合。

吴越文化:主要指长江三角洲区域,该区域文化特点――开放性、实用性较强,实业报国,工商并重。

岭南文化:主要指珠江三角洲区域,该区域文化特点――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冒险进取心,崇尚商贸,义利并重。

吴越文化与岭南文化是有区别的,但其中同质的成分比较多,在设计营销组合的时候,由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同时属于较发达区域,我们可以将两者合并,根据其文化特点,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营销组合:注重品牌的真实含金量,高价格策略,优先在该区域引导新的消费潮流,与国际接轨。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居民的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比较富裕,同时重实效,因此根据此种文化特点所设计的营销组合不适合于全国的其他区域。以广州和北京的比较为例广州一实力强大的装饰材料公司,在广州的办公室位于繁华地段的豪华写字楼里,用户到办公室里看样板并设计,用户满意后,不太在意价格,直接成交,当这家公司去开发北京市场时,最初采取广州的策略,但是几个月后,业绩一直不是太好。后来,经过市场调研发现,北京的经济水平不如广州,人们倾向于在集贸市场购买装饰材料,同时,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居民的审美观念和设计能力比较强,但是,却很难成交,北京收入水平比广州低,一套12万元的设计经过讨价还价后,只剩7万元,导致厂商无利润。

齐鲁文化:主要指环渤海以及京、津、唐区域、该区域文化特点――保守、务虚、工商观念淡薄、菩政治不善经济。其中,齐鲁文化中的善政治不善经济与全国的其他区域相比有着明显的特色。国内许多连锁企业进军环渤海区域时要比进入其他区域难度大,这种难度主要体现于当地政府对当地企业的保护方面,而政府对当地企业进行保护的原因,在于目前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以及环渤海区域众多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政府官员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首先要在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区域做出业绩,业绩主要体现于当地的GDP,当地GDP的高低主要由当地企业的实力所决定的。为此,政府为了出业绩就会扶持当地发展较为不错的国有企业以及为了鼓励外地的企业在自己区域内投资建立子公司而给予额外的优惠政策,譬如贷款、税收等方面。同时,当地政府亦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阻止外地企业的进入(除非以子公司的形式)。2002年,某城市一新建四星级宾馆准备采色电视机,某知名家电制造商与其进行洽谈,该家电制造商总部已下达命令,无论价格怎样都要将该订单拿下。但是,最后该订单却被另一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家电生产商拿下,原因在于该家电制造商在当地兼并了一家电视机厂,当地政府从就业、税收等方面考虑,还是将订单给了知名度不是很高的公司。

为此,为环渤海区域设计营销组合的前提是首先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然后,根据该区域大部分城市属于一般发达区域的特点进行营销组合设计。

中州文化:主要指中原区域,该区域的文化特点――封闭、保守,市场观念差,商业素质低。同时,该区域属于欠发达区域,面子文化比较严重,在设计该区域的营销组合时,除了要按照欠发达地区的消费特点进行设计外,还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面子”消费。笔者的一位朋友曾在该区域的某一城市从事滚筒洗衣机销售,4000多元的高档洗衣机购买后,常年不用而摆在客厅里只是为了起到炫耀的目的。曰本空调企业进军中原地区时,原以为柜机没有市场,只做壁挂式空调,但日本人没有想到的一点是,此地区的消费者购买空调不仅仅是为了空调的使用功能,而且将柜机放置于客厅里本身就起到一种身份提升的目的。

第8篇:祖国寄语范文

关键词:民族教育;宗教活动;文化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不同民族或不同种族的人聚集在一起,世界民族文化也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和多元的文化格局。面对这一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成果相当显著。然而,还是存在着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分布不均、多民族聚居等现状,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长期以来,为了消除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相互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成为了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由此也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照搬照套汉族地区发展模式,有的民族甚至开始讲汉话,写汉字,将自己的文化抛之脑后。

中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具有多文化长期并存的立体文化生态区,同时还是一个文化交融和冲突比较集中的地区。中华民族文化在整个国家的56个民族中的传承效果是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足于世界的千秋万代的大业。正因为如此,少数民族的教育绝对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来完成,更多的教育模式是要建立在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基础之上。

民族文化的核心基础是民族的,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信仰本是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明确了各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的社会心理基础,就找到了作为国家共享文化传承的基点,学校教育在此基点的示意下就能找准自己的着力点,使每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内涵成为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基础,对化解并消除与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建设相抵触的各民族文化糟粕都在积极的意义。

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其宗教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延续之重要线索,尤其是民族传统宗教活动,里面所蕴含的文化真谛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不仅对少数民族的世俗生活起着重要影响,还通过持续规范少数民族民众的观念和行为,进而影响着少数民族民众的价值观等,并最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稳定和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的凝聚力等产生重要地整合与促进作用。人是社会的人,是文化的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形态给予人以安全、自尊、认同、延续,其发展和演化又形成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定,这对民族的形成、民族特征的形成,包括民族心理、思维模式、社会习俗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作为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是特定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认同体系的典型代表,是这些民族的精神皈依,它因此成为特定民族的民族认同基础。它是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紧密联系的内在动力,也是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形成和存在的内在基础。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人类描绘的世界和自身的最初表现体系起源于宗教。如果说哲学和科学产生于宗教,那是因为宗教起初代替了哲学和科学,特别是原始宗教,它不仅促进了人类智识本身的形成,同时形成了让这些知识得以阐发的形式。“和谐”是宗教与社会有机构成中的主题,和谐一词所体现的无疑是事物协调的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它被视为是天底下最珍贵、最美好的状态,是人类的永恒价值追求。我们之所以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是我们可以在组织得最简单的社会中找到它,而且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宗教更适合我们理解人的本性,或者说,它似乎更便于我们展示出人生的本质的、永恒的方面。实际上,任何宗教都不是虚假的,就其自身存在的方式而言,任何宗教都是真实的,是活生生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的,它和人类的生活更加贴进,安排得更加合理,似乎已经溶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如今,更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少数民族传统生活出发,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从研究宗教仪式活动过程,进而研究教育如何通过仪式进入人的心灵,理解教育对人的生命意义,有利于让人们重新认识民族文化,并保护这些以特殊形式出现的民族教育资源。民族宗教活动研究的指导思想建立于和谐社会构建和中华民族共享文化建设的背景之上,分析宗教文化存在和延续的社会心理要素及其作用形式,思考其延续的内在和外在机制,为构建多元共融、和谐共生的西南民族文化提供参考。随着外在社会的现代变迁,包括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强烈的互动矛盾,有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也面临着消退的危机。事实上,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文化的传承既包括显性的、物质和行为的传递,还包括了内在隐性的、为少数民族群体成员所内化的观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承。所以,从少数民族宗教活动的视角来思考少数民族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剖析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内在机制,这在全球化背景下将不仅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价值的现代实现。从理论价值来看,将为解释民族宗教传承的文化心理基础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方式做出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第9篇:祖国寄语范文

关键词:有效供给;市场体制;改革

一、引言

供给与需求本来应该一致,有需求才有供给,有供给才能需求。然而,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供给和需求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供给绝不只是适应需求,它对于需求有很强的能动性。宏观经济政策绝不能只侧重于需求推进,还应该注重加大有效供给,这不仅可以消除那些无效供给,而且可以在需求创新方面拉动需求。这样的话,怎么才能加大有效供给呢?

二、有效供给的含义

文章的开始,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有效供给。

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有效供给要求物品具有使用的价值,这种物品通常是常见的、受到认可的产品。像那些缺乏满足购买者需要的品质和性能的劣质商品,不能够满足购买者日常生活的需要,不符合有效供给的特点。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形成有效供给的使用价值,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用价值,而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社会的使用价值是指产品不只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能反过来创造和推动社会需求。只有这样的产品的买与卖才可以构成有效供给。

三、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

谈及有效供给不足,我们应该明白它是指在一定的消费品市场空间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也许待以出售的产品很多,但符合广大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能被大多数消费者认可与接受的商品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的最直接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给理念未完全改变

传统的厂商一直追求产品的产量及数量,而不以服务市场为主,因此在供给观念上有所落后。

(二)重复建设严重,粗制滥造现象频频发生

在过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市场的竞争压力较小,人们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导致工厂内部大多数的设备陈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十分的单调,重复建设的现象相当普遍,影响了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很多工厂和企业的领班人缺乏工作经验和改革意识,粗制滥造,高投低效,不积极为企业探索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导致商品的质量欠缺,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三)量少价高

大多数的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单调,劣质简单,技术含量不高,和购买者的实际需要不符,导致了很多消费者产生了不愿购买的情绪。另外,还有一些产品定价过高,与大部分购买者的消费水平脱节,因此产生了产品过剩的问题。

四、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现在,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供给过剩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例如中国经济市场体制陈旧、买卖双方的观念落后、产品生产环节创新力度不够等等,接下来就让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体制陈旧是造成有效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受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不完全的状态,而这种情况也严重制约了有效供给的增加。按照传统的思维,资源按照市场需要向需求方向移动形成约束,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市场需要不相符合.从而使有效供给不足。商品在政府直接管理下生产销售成本极高,消费者无力承受较高的价格,反过来导致了产品的销售难问题。随着产品不断的积压,其制造和储蓄成本更是持续上升,价格进一步增加,这样的循环最终导致了有效供给的严重不足。

换一个角度思考,和那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新意识略显薄弱,企业的制度创新也一直不见起色。另外,企业的市场化进程较慢,企业持有者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企业约束和管理机制也未完善建立,政企不分、产权不明等等问题大量存在。

(二)买卖双方的观念落后是造成有效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

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两个部分组成的,因此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要将视线分到两个角度,一是生产者,另一个就是消费者。对于产品供给方――生产者而言,他们大多缺乏正确的营销观念。现在活跃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和消费者普遍没有树立起现代市场营销观念,从而导致了真正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这便加剧了有效供给与无效供给之间的矛盾。

第二就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落后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影响,再加上较低的收入水平,我国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市场经济所推崇的观念间产生矛盾,严重导致了有效供给的不足。

(三)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和人力资本含量低是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

中国目前的企业大多数技术落后并且有着创新力薄弱的缺点,这直接导致了有效供给的基础不牢。与此同时,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本含量低,中国的劳动力整体水平较差,并且高素质人才不足,缺乏领导者和企业家,造成有效供给的增加在人力资本方面缺乏坚实的基础,宛如空中楼阁。

五、增加有效供给的方法和策略

(一)针对体制陈旧问题进行创新和改革

针对几千年来的大家习以为常的体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有效性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要深化改革,优化体制,强化市场的调节能力。真正适应时展的市场体系,不仅仅是发达而健全的,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其能够与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相适应,从而使得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另外,我们需要积极应对我国供给结构的缺陷,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加快体制转型、建立新的市场制度等等。

(二)致力于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文化水平,改变陈旧观念

为了改变市场风气和人力资本基础,我们应全力改革教育制度,提高生产者、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素质,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我们需要将书本上的知识投入实践,学以致用,积极探索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道路,响应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真正提高现代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为经济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三)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过剩产品

在中国,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屡见不鲜,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增长的反压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产品质量,对一些劣质的、不符合消费者实际要求的产品进行减产和停产行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有效供给,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一些性质相似的企业,政府可以有计划的进行整合,鼓励企业间进行联合生产;而对于一些“垃圾工厂”,可以进行改制和兼并,优胜劣汰。

(四)积极研发新设备、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