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速度教案范文

加速度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速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速度教案

第1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关键词]A型肉毒素;面瘫;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2-0151-02

Evalutio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treatment of facioplegia

by BTX-A with low dose

WULAN Ha-si1,BAI Jin2

(1.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on Surgery,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2.Plastic and Cosmetic Surgical Center,The Armed Police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039,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tio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n the treatment of facioplegia by BTX-A with low dose to get a fine result of appreance and find an ideal way to cure facioplegia.MethodsAfter assessed the allocation, we injected BTX-A with low dose to uninjured side of face at many points.Waiting for 3~6months, we injected BTX-A at the same points again.ResultsThe treatment was effect to 18 patients after 48~72 hours,and they were duplicated injection after 3~6months. Follow-up 6~18 months, They got fine results of facial appreance. ConclusionThe way to cure facioplegia by BTX-A with low dose,fixed-point and fixed-quantity has many advantages:safety, effect, easy and less complication.It may be an ideal way to cure facioplegia.

Key words: BTX-A; facioplegia,;treatment;safety

面瘫的发生多见于单侧面部,部分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口角歪斜等症状,并且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既往有肌瓣法、悬吊法、神经移植等多种手术方式应用于面瘫的治疗[1],然而这些方法都可能存在手术造成的术后瘢痕和外观效果较差等缺陷[2-3],因此,非手术治疗的方式就显得很有价值。本文将评估小剂量A型肉毒毒素重复注射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应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方法治疗不仅不需手术,而且恢复快,无痛苦,易被患者接受[4]。自2005年8月~2009年7月,我们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矫治18例单侧面瘫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患者,其中年龄最大55岁,最小28岁;女性15人,男性3人。根据病程、发病原因及发生部位分类,包括:慢性期面瘫3例,面瘫后遗症期6例,风热型面瘫1例,病毒型面瘫2例,外伤型面瘫2例,原因不明有4例,均为单侧面瘫。

1.2.1 药物及注射方法:A型肉毒毒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为结晶状冻干制剂,每支50U,使用时以生理盐水稀释,每0.05~0.1ml中含2.5~5.0U为宜。注射时避开血管,垂直进针,准确注入肌肉层内。

1.2.2 标志注射点:首先在表情自然状态下于健侧颊肌处标出注射点。标记方法以估测双侧面部对称的肌肉动力学原因为依据,采取多点注射法,注射A型肉毒毒素2.5~5.0U,不超过5.0U,注射后不做局部按摩(图1)。

1.2.3 不良反应:在长期治疗中患者没有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药物过敏反应,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下水肿和瘀斑,绝大多数患者于10天内症状自行消失,仅1例患者持续15天以上,但在1个月内自行恢复,无需药物或住院治疗。

2结果

本组18例患者,健侧面部均在注射后2~3天表情动作明显减弱,在动态、静态情况下,鼻唇沟纹均明显减轻,未见明显的并发症发生,双侧面部基本上能在静态状态下达到对称,在动态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3~6个月后需重复注射,随访12~18个月,外观基本对称,效果较满意。

3讨论

BTX-A通过阻断神经介质的传递,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松弛性麻痹[2],这种作用可持续3~6个月,随着神经末梢的芽生和运动终板形成新的功能连接,神经传导和肌肉活动得以逐步恢复,故为维持疗效需重复治疗。由于肉毒素的非毒性蛋白部分可导致抗体产生[5],文献报道,大剂量频繁注射是产生BTX-A抗体的主要因素,小剂量BTX-A局部注射能迅速与肌肉结合,极少量的剩余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会被迅速清除,不易使机体产生抗体[6]。本临床结果显示小剂量BTX-A重复治疗未引起疗效减退,起效时间、作用持续时间和症状改善率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小剂量已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故建议应用小剂量BTX-A注射靶点。

A型肉毒毒素作为一种剧毒药,一次注射过量可致人死命,但美容注射只用25~5OU,是人致死量的3%,属于微小剂量[7]。接受低剂量如≤2OU的肉毒毒素的患者几乎没有临床不良反应,而注射较大剂量的肉毒毒素(14O~160U)能引起毒素扩散,使远处的肌肉变弱,并导致非特异的亚临床作用[8]。主要不良反应是注射部位临近肌肉变弱和眼睑下垂,较常见的是下咽困难或者不能吞咽,有的还有经常性的上呼吸道阻塞[9]。每次≤100U的多点注射可避免下咽困难,注入肌内后它选择性、高亲和力地结合在神经未梢,使肌肉松弛,几乎无多余的A型肉毒素进入血液或脑脊液,不可能发生全身不良反应,所以使用起来相当安全[10]。本研究借助于麻痹健侧颊肌,从而达到矫正口角歪斜的作用,疗效切实、可靠。

本研究中主要不良反应为皮下水肿和瘀斑,绝大多数不良反应较轻,在10天内自行消失,本研究过程中没有引起全身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没有患者无法耐受而停止治疗,不良反应减少的原因可能与注射剂量较小以及注射靶点调整的更加合理有关。综上所述,小剂量BTX-A重复健侧面部颊肌处局部注射是矫治单侧面瘫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因其疗效较显著,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经济实效,可能成为当今矫治单侧面瘫的一种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保国,黄渭清.跨面神经移植及舌下神经在面瘫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8):1205-1207.

[2]陈辉,张继忠.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充填面颊部凹陷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一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7,17(4): 474-474.

[3]黄渭清,方柏荣,方薛泉.局部面部肌肉瓣转移动态修复面颊部晚期外伤性面瘫[J].中国美容医学,2008,17(7):961-963.

[4]Li Y,Sherer K,Cui X,et al.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nthrax toxin-induced shock[J].Expert Opin Biol Ther,2007,7(6):843-854.

[5] McKinstry B,Hammersley V,Daly F,et al.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in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in Bell's palsy: a case study[J].BMC Med Res Methodol,2007,28(7):15.

[6]Dirk Drssler.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antibody-induced failure of botulinum toxin therapy[J].Mov Disord,2004,19(8):92-100.

[7]刘勇,何国厚,刘琴.A型肉毒毒素矫正面神经麻痹患者口角歪斜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6):36-39.

[8]Hsiung GY, Das SK,Ranawaya R,et a1.Long-term efficacy of

num toxin A in treatment of various movement disorders over a 10-year period[J].Mov Disord,2002,17(6):1288-1293.

[9]Jost WH,Kohl A.Botulimium toxin: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blepharospasm and hemifacial spasm[J].J Neurol,2001,248:(1)21-24.

第2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案例 点的合成运动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206-02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本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或能代表本门课程主要教学方法手段实施的典型内容进行的教学过程、方法和具体教学行为的记录,以及对该案例的剖析与总结。教案不是教学案例,教案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内容、使用教学方法手段的说明和设计,是预先行为。教学案例是对已发生教学过程的反映,目的是通过案例的记录,使课程标准的使用者更加准确地掌握在特定条件下,处理典型知识内容的方法、手段,以增强对课程目标、内容特点如何落实的理解,为本门课程的教学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教学案例一般应包括以下要素:

案例背景:案例产生的背景,可包括面向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进度、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方面的介绍,主要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该案例发生的特定原因和条件。

案例主题:简要概括案例内容的标题。

实施过程:围绕主题,对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具体的阐述,可以包括创设教学情境、分析教材、精选内容、剖析难点、开展研讨、教学互动、评价等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实施过程的写作要注重经典常见、生动具体、启发点拨。

教学效果:对本案例教学的效果进行阐述,要描述出教学的结果及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感受等。

教学评价:评价本案例所反映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及教学处理方式的意义和价值。

实例:

案例背景:点的合成运动第一次课的内容是运动学的重点,也是整个工程力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上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涉及的概念多也较难理解:二是概念间的关系学生不易把握;三是动点、动系、静系的选取是解决点的合成运动问题的关键,但动点、动系、静系的选取既不易讲清楚,学生也不易掌握和应用。针对上述特点,建议采用如下教学策略:一是结合典型实例(利用模型或课件)讲清概念;二是利用图表和式子理清概念间的关系;三是分类讲解动点、动系、静系的选取。该教学策略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既有利于教师上好本次课,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本次课的内容。

案例主题:点的合成运动第一次课的教学策略

实施过程:

一、结合典型实例(利用模型或课件)讲清概念

本次课涉及的概念有:动点、动系、静系、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绝对轨迹、相对轨迹、绝对速度、相对速度、绝对加速度、相对加速度、牵连点、牵连速度、牵连加速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以及运动的相对性等概念。特别是牵连点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刚开始较难理解,而牵连点、牵连速度、牵连加速度又是本次课的重点,不理解牵连点的概念,很难分析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如果在讲解概念时,结合典型实例,最好结合模型或课件,反复给学员分析清楚,就会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分析具体例子也会引起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典型实例1:沿直线轨道滚动的车轮,其轮缘上一点的运动(结合教具),取轮缘上的一点M为动点,固结于车厢的坐标系为动参考系,则车厢相对于地面的平动是牵连运动;在车厢上看到的点作圆周运动,这是相对运动;在地面上看到点沿旋轮线运动,这是绝对运动。

典型实例2:飞机在空中飞行时螺旋浆上一点的运动(结合课件),取飞机螺旋桨上一点M为动点,动系固结机上,则飞机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牵连运动;在飞机上看到点作圆周运动,这是相对运动;在地面上看到点沿螺旋线运动,这是绝对运动。

分析完上述两例后,要强调,在分析三种运动时,必须明确:(1)站在什么地方看物体的运动?(2)看什么物体的运动?

而且要指出,动点的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都是指点的运动,它可能作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而牵连运动则是指参考体的运动,实际上是刚体的运动,它可能作平动、转动或其他较复杂的运动。

至于动点的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的定义,要让学生特别注意。由于动参考系的运动是刚体的运动而不是一个点的运动,所以除非动参考系作平动,否则其上各点的运动都不完全相同。因为动参考系与动点直接相关的是动参考系上与动点相重合的那一点。因此定义:某瞬时,动参考系上与动点相重合的那一点为牵连点,而牵连点在某瞬时的速度和加速度称为该瞬时的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接着再举一例说明。

典型实例3:人在航行的船上走动(结合课件),取人为动点,动参考系固连于航行的船上,静参考系固连在河岸的地面上。站在地面上的人看航行船上的人的走动为绝对运动,其轨迹为绝对轨迹,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为绝对速度和绝对加速度。站在地面上的人看固结在船上动参考系的运动(即船的运动)为牵连运动,而在某瞬时看船上走动的人在船上所留下的脚印(假设能看到)随动参考系一起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称为该瞬时动点的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

这里还要向学生强调,要讲动点的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就必须指出是在什么瞬时,是动系上哪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根据这个道理,所以在确定了动点与动参考系以后,就可以暂不考虑动点的运动,而只是考虑在动系上与动点重合的点的运动。这样,在分析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时,可假设某瞬时动点停止相对运动,这时动点被动系所带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即刚体上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就是该瞬时的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

二、利用图表和式子理清概念间的关系

本次课的概念多,概念间的关系不易讲清楚,而利用图表和式子,就会使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分类讲解动点、动系、静系的选取

动点、动系、静系的选取原则是:1.动点、动系、静系必须分别取在三个物体(包括点)上,静系一般固定在不动的物体上。2.动点相对于动系的相对运动轨迹要明显、简单(比如轨迹是直线、圆或某一确定的曲线),并且动参考系要有明确的运动(比如平动、定轴转动或其他运动等)。

动点、动系、静系的选取是求解点的合成运动问题的关键,如果选取不当,求解时不但麻烦,有时甚至求解不出结果。但选取原则对于初学者来讲又很难把握,突破这个难点时,可分类型讲解动点、动系、静系的选取,这样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可对号入座进行分析选取,不致于无从下手或选错。

类型一:没有约束联系的问题

此类问题较简单,一般情况下可根据题意选取所研究的点为动点,而动系固连在另一运动的物体上。

类型二:有约束联系的问题

此类问题又分为两种类型:机构传动和一个点在另一个运动着的物体上运动。

1.机构传动

对于机构传动问题,动点多选在主动件与从动件的联接点和接触点;当选定了某构件上一点为动点时,则动系必须固结在另一构件上。

2.一个点在另一个运动着的物体上运动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点的相对运动轨迹已知,动点就选为运动的点,动系固结在运动的物体上。

第3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关键词:v-t图象、困惑、策略、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新人教版教材中v-t图象的教学呈现

在这个学期我任教了高一物理,采用了新人教版的教材。经过一个多月的新教材教学,我结合教学大纲完成了对“v-t图象”等内容的教学。发现新教材对“v-t图象”内容的安排与旧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旧教材是学习完匀变速直线运动后用一节课专门介绍v-t图象;而新教材分章分节由实验慢慢过渡引入,循序渐进,安排得很有特色。下面是我从现行的《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中的新人教版中涉及v-t图象的位置与教学内容做一次归纳性的呈现,列表如下:速度时间图象课程编排51.4《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某同学手拉纸带运动;借助传感器用计算机测速度,描点作v-t图象1.5《加速度》从v-t图象看加速度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判断小车运动性质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由v-t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大小等于v-t直线下面的面积二、v-t图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实践

从教材编排中感觉v-t图象已成为新教材中一种重要的元素,其出现的频率与广度明显较老教材多。且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教学。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与体会:

首先我在第一章书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侧速度》教学中首次提到用图像表示速度,介绍了什么叫v-t图象(实验前教会学生如何建立v-t直角坐标然后描点连线得出v-t图象)。之后,让学生知道由v-t图象看出某时刻的速度和速度是如何改变,这样学生就能初步地认识v-t图象了。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v-t图象,所以,我认为此段教学不能拓展。

第二,在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的教学中又出现v-t图象,学生有了之前v-t图象概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了解v-t图象,能从v-t图象看出加速度,学会了用斜率表示加速度。我认为此时可以练一些求解加速度的习题,如课后的练习题.

第三,我在第二章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作v-t图象找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求加速度。我用电脑wps验证了学生作的v-t图象是直线(如下图甲),这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这能使学生体会到用图像的方法能发现运动规律,为后面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打下了基础。还有,在教学中我适当地进行一些归纳总结并拓展(如下图乙),例如要求学生能从v-t图象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画出v-t图象;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获取信息。

最后,我在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中教会学生由v-t图象求位移,要求学生能够由v-t图象导出位移公式。这使学生体会到v-t图象的功能。至此,教材基本上完成了对v-t图象的教学编排。我认为最后的这些总结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v-t图象:一方面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任何时刻的速度大小;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出速度变化的情况,即加速度;同时,它还包含了图线与时间坐标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的大小。

三、存在的困惑及对策

尽管新教材的编排突出了探究式教学,但v-t图象知识点教学零散,分布到各章节中,很难把握教学重难点。我发现,不同老师上法完全不同,比如就有老师直到第二章才开始讲v-t图象,完全用旧教材的上法。经过课堂实践,我在教学中也遇到如下的一些困惑。

我们知道新教材v-t图象的教学编排是循序渐进的,直到第二章才学习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教材还未要求拓宽和加深的,但教辅资料就提前出现不少练习题,使教师在教学中难于把握重难点,也使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加重。新教材的编写思想是: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做教师的好帮手,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用课标驾驭教学。我的设想是:加强课标研读,认真对照课标、基于学情,研究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这个要求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中统一起来,严格控制拓宽和加深的知识内容。对于教材处理,要根据课标的知识技能要求和学情,谨慎适当补充。同时,要坚决地将那些课标未作要求而教材却有呈现的知识技能从课堂教学内容中删去。组织教师在新教材配套的练习中精心筛选符合课标要求和本校学生学情的练习作为学生的作业。

四、v-t图象教学的案例

新课改要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所以在v-t图象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的主要策略:

1.引导学生数理结合,加强作图方法指导

教学中发现有两个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1)当直线穿过时间轴做反向匀加速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成速度在减小,要注意“+”、“-”号只表示方向。另外,此时,加速度方向不变,但速度方向已经改变。

例1: 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

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 =2 s后开始沿正方向运动

C.在t = 2 s前物于出发点负方向上,在t = 2 s

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

D.在t = 2 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2)当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时,学生很任意理解成速度在减小,在这里理解时引用博文里面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水龙头给水槽加水,槽子里的水量代表速度,水龙头里流出的水代表加速度,首先将水龙头开到最大然后逐渐关小,说明加速度在减小,但最终的结果是水槽中的水量依然增加。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或者采用v-t图象结合数学举例子法,例如:如某一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1s末速度为4m/s,2s末速度为7 m/s,3s末速度9 m/s,则第二秒内和第三秒内的加速度分别求得a1=3 m/s2,a2=2 m/s2。这就是加速度减少的加速直线运动。

v-t图象学习的难点是如何通过物理图象建立清晰的物理情景,学生轻易地把图线理解为物体的运动轨迹。所以,应结合数学直角坐标采用对比方法讲解,使学生理解函数图像的“轴、距、斜率、面、点、线”等量的物理意义。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图象所反映的物理过程,使其充分体验速度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景。所以在图象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识图,也要让学生学会画图。

尽管在新教材教学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课堂时间难控制、备课难、实验设备落后跟不上等等,这难免一路困惑,一路艰辛,但我相信只要我认真对待,一切都会逐步完善起来的。作为一线教师和新课改的实施者,我尽量每节课都写些教学反思,不断地在教学中总结提高,为我们广西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

第4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课程设置:个性化定制

适用范围:高考生

课程特色:本课程立足基础,立足高考,精准剖析考试大纲,重难点知识点深入精讲,提高综合解题能力;短期强化训练;高效短板提升。

课程定位:高考物理提分课程

适用人群

1.渴望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物理成绩的学生

2.希望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甚至满分的学生

3.希望熟悉高考物理常考考点及题型的学生

4.渴望提高高考物理应试技巧的学生

5.处于高考最后冲刺阶段的学生

学习目标

1.短期内快速提高物理成绩,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甚至满分。

2.熟悉高考常考考点及题型,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及应对策略。

3.全面提高物理应试能力,掌握各种应试技巧。

课程特色

高考物理辅导培训由学大教育专家教师指导,结合各年真题分析,作出考前冲刺指导,让你高考物理复习高枕无忧,从容应对。

知识堂答疑

1、问同学,问老师,您在学习中的问题均可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提问;

2、可通过查看其它同学的提问,获得学科相关常见问题及答案;

3、也可获得专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通过问答互动,第一时间解决疑问。

海量学习资料

提供考试干货,经典练习题、备考资料、知识拓展资料、历年真题,应有尽有,让你的科目分数畅行无阻;

特色专项边学边练课程

练真题、做模拟、功专项、减量增效,针对性更强;及时巩固,注重复习效果提升;

解决方案

我们不是普通的课程,我们是解决方案。四步复习,按部就班,兴趣学习,不再偏科。

1、高分内功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2、一轮强化、初涉重点,稳扎稳打

3、在招点拨,题型介入,先人一步

4、二轮冲刺,决战难点,胜者为王

马鞍山学大教育寒假辅导一对一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66198

【课程具体介绍】

学习目标

1、综合新课标大纲的要求强化课程,全面精讲高一语文必备知识点。

2、全面了解高一阶段的语文复习方法。

3、全面掌握语文学习技巧。

海量学习资料

提供考试干货,经典练习题、备考资料、知识拓展资料、历年真题,应有尽有,让你的科目分数畅行无阻

特色专项 边学边练课程

练真题、做模拟、功专项、减量增效,针对性更强;及时巩固,注重复习效果提升;

马鞍山学大教育寒假辅导一对一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66198

解决方案

我们不是普通的课程,我们是解决方案。四步复习,按部就班,兴趣学习,不再偏科。

1、高分内功打好基础,厚积薄发

2、一轮强化、初涉重点,稳扎稳打

3、在招点拨,题型介入,先人一步

4、二轮冲刺,决战难点,胜者为王

为什么选择学大教育

马鞍山学大教育寒假辅导一对一咨询热线:400-001-9911转分机66198

产品特色:

1 特别关注:网络课程+电话答疑+网络家教,全程十大专业辅导体系,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一对一的服务;

2 名师伴读:讲、例、练、看、听5位一体;

3 方法突破:夯实基础、双基固化、能力提升3级递进;

4 考点突破:精准揭示真题命题规律和趋势;

5 典例导思:独创解题思维模板;

6 讲练结合: 高清视频课程辅以经典同步试题;

7 状元辅导:名校状元为学员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督促学期情况,根据学员时间、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10次辅导,每次讲解一小时,每个学科有不同的辅导老师,真正实现一对一的服务。

一对一辅导模式特色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模式是一个孩子一套教学方案,一个孩子一个教学团队。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辅导,补习薄弱的学科或知识点,有的放矢所以提分更快!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可以使孩子更加集中精神学习,掌握更优的学习方法,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更高,提分更多。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为孩子提供灵活的上课时间,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学习更方便、更合理。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可以由孩子和家长挑选适合自己的、自己满意的老师,这样师生配合更默契,有助于更快提分。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注重每一个提分细节,全面助力孩子成绩提升;孩子随时可在学大辅导中心上自习课,并且可以得到各科辅导老师的答疑,各科老师 全程陪读,提分更快速。

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的每一个辅导团队的唯一目标都是帮助孩子快速成长,帮助孩子在考试中提分更多,学大每一个辅导团队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决胜中、高考。

第5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

关键词:超重;失重;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S)-0033-3

1.设计思想

超重与失重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概念,但是要真正的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这两个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如何帮助学生将概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此,本节课采用“感受一体验一探究一解释”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合作等素养,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等能力。进而,通过有效探究过程体现《新课标》中“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要求。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特别是学完牛顿第二定律之后所要学习的内容,属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安排这一节的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受力分析和牛顿定律的知识,同时让学生明白物理和生活的联系,通过对宇宙航行方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形式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加之已经完成了初中物理的学习,对超重与失重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是停留在情感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往往从字面上理解“超重”就是重量增加。“失重”就是失去重量。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现象、体验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进一步深刻认识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整个过程让知识发生迁移和升华。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知道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3)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5.教学重难点

重点: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难点:(1)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

6.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式学习为主线的原则。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资源

教师自拍相关视频、《超重与失重》PPT

8.实验器材

弹簧秤(若干)、钩码(若干)、体重计、摄像头、细线、棉垫、水、矿泉水瓶、水桶、锥子等。

9.教学流程

视频导人自主体验形成概念案例分析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呼应导入课外延伸知识应用

10.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观看天宫一号中航天员太空教学视频片段(水滴和航天员漂浮起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引导指出问题:天宫一号中好像没有重力,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板书1:超重与失重

(二)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自主体验1】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活动:四个人一小组。将钩码挂在弹簧秤上,让弹簧秤加速上升和下降,观察弹簧秤示数的变化。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大,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变小。

问题:弹簧秤在上下运动过程中。它的示数有时候大于钩码的重量。有时候小于钩码的重量。是不是钩码的重量发生了变化?

学生:没有。

问题:那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示数有时比钩码的重量大,有时比钩码的重量小?

【自主体验2】观察体重计示数变化

活动:让一学生站在体重计上,以一定速度下蹲和站起(说明:将体重计表盘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体重计的示数出现了变大和变小的情况。

问题:这和刚才弹簧秤示数的变化相同。难道这位同学在运动过程中重量发生了变化?

学生:没有。

通过刚才的演示可以看到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或对体重计的压力有时候大于自身的重力,有时候比自身的重力小。我们将这种现象叫做超重和失重。

板书2:概念

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三)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合作探究1】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

问题:生活中有哪些超重、失重的例子?

学生:坐电梯、过山车等。

播放视频1,观看观光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指针向上说明示数变小,向下示数变大,注意全过程的观察,该视频由笔者亲自拍摄)。

电梯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超重和失重现象,以电梯内的这段视频为例进行分析。

电梯的整个运动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过程。

电梯的上升过程: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

电梯的下降过程: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

问题:观察这六个阶段哪些阶段是超重?哪些阶段是失重?

播放视频2,观看观光电梯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视频重点突出弹簧秤指针变化,让学生拿出学案完成相应的表格)。

学生:针对视频中弹簧称示数的变化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并点评。

教师:既然已经知道了各个阶段超失重的情况,请大家继续完成表格,并总结出规律(说明:各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完成表格剩下内容。将课堂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最终归纳总结出规律。

板书3: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

由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1)当加速度a方向向上时,发生超重现象;

(2)当加速度a方向向下时,发生失重现象;

问题:我们再进一步思考,超重、失重与速度有没有关系?

学生:没有关系。

教师:超重与失重只与加速度有关,与速度没有关系。

【合作探究2】超重与失重产生的原因

问题:如何解释超重与失重?(提示学生在学案上完成,让一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①加速度a方向向上时

加速上升:F-mg=ma,F=mg+ma(超重)

减速下降:F-mg=ma,F=mg+ma(超重)

因为F=mg+ma

所以F>G,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注:G为物体所受重力,下同)。

②加速度a方向向下时

加速下降:mg-F=ma,F=mg-ma(失重)

减速上升:mg-F=ma,F=mg-ma(失重)

因为F=mg-ma

所以,F

(四)完全失重

从关系式F=mg-ma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当a=g时,F=0,说明此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

【演示实验l】让挂有钩码的弹簧秤竖直自由下落,观察指针位置。

问题:在下落过程中,指针的示数为多少?

学生:示数指向零刻度处。

问题: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在下落过程中弹簧秤没有受到钩码拉力的作用。

总结:在下落过程中,弹簧秤指针示数指向零刻度处,说明在下落过程中钩码没有对弹簧秤产生拉力的作用,即F=0。钩码在下落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这种现象称为完全失重。当物体对悬挂物或支持物完全没有作用力时,物体好像完全没有了重力,这种状态称为完全失重状态。

板书4:当a=g时,发生完全失重

在完全失重情形下会有许多奇妙的事情发生。比如刚开始看到的那一段视频,航天员和小水滴飘了起来,好像完全没有受到重力,其实他们处在了完全失重的环境里。接下来一起看一个有趣的现象。

【演示实验2】水瓶自由落下,喷水失射。

问题:上述实验现象如何解释?

学生:当瓶子和水都处于静止时,瓶子下面的水受到上面水的压力,水自然流出来,自由下落时。水没有流出来,说明瓶子下面的水没有受到上面水的压力,即瓶中的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就不会流出。

课外延伸:如果让瓶子竖直上抛,瓶中的水会不会流出来呢?大家可以自己下去尝试下,并解释原因。

(五)案例分析

1.分析下蹲过程和站起过程中的超重和失重情况。

2.分析跳高运动员在起跳过程和落到海绵垫子上的过程中哪个过程是超重,哪个过程是失重?

第6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1

  20xx年已经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物理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进入我的课堂

  怎样教物理,《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无疑我们每位物理教师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重新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不断的学习让我有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而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课堂教学,我加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努力吃透教材,认真撰写教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集体备课中,分工协作,既照顾到本班实际情况,又吸收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从而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作为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的。

  另外,我努力处理好物理教学与现实实践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怎样提高学生成绩,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多鼓励肯定学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对学生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通过我一年来不断的工作,我的物理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也有不足之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以上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全体老师的帮助,教学工作苦乐相伴。以后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2

  又一年紧张忙碌的高三结束了。回首一年来的点点滴滴,我不禁感慨万千。工作9年,高三教了4年,也曾中途接班,但……没教过这么差的学生。我所教两个班都是理科的普通班,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品质及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呆板且单一,并且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就在我越来越成熟各方面都积累了一些经验的时候,遇到了他们,很多时候他们让我束手无策……

  由于教育的发展、各高中校的纷纷扩招等各方面状况的变化,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现实的需要,我们务必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对策。

  1、关爱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及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拨、健康地发展。为了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确保教学质量,热爱学生是前提。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如智力有高低、身体有强弱、爱好有各异、特长有不同,作为每一个具有个性的人,他有自己的优缺点。而对于一个教师则没有理由偏爱或厌恶哪一个学生,教师务必有这样的职业道德:热爱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

  过去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往往是“一刀切”,这是不贴合学生的成长规律的,也是不贴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的。而此刻新课程的理念是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能使学生提高整体素质。而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就必然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这也必然以热爱学生为前提。

  热爱学生务必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而尊重学生表此刻: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一句话即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交流。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教师,再喜欢教师所带给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他们很注重对教师的整体感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然后再来决定对教师的教育是“理解”还是“不理解”。因为人是充满感情的,有着各自的需求和欲望,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空间。当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后,对这个教师所给予的教育影响会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会带着良好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并主动理解教师的要求,以此可提高教学效果。

  以前,我在这方面做的不够,今后必须要加强。教学效果要想好,务必让大家喜欢上这门课,让不学的学生先能学,再解决如何学会与会学的问题。

  2、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氛围

  兴趣是个体用心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因素。个体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孙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是至关重要的。

  要让学生真正做到是学习的主人,就就应给他们有充分的选取。因为人只有干他所能干的、愿意干的、想干的事情时,才会表现出主动性和用心性。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强调课堂学习的协作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助的协作关系;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师生关系,更是合作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就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用心情绪,促进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使大家在气氛中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的参与进来。

  3、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高质量掌握基础知识就是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清楚其研究的对象,适应范围和条件等,从此入手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凭感觉和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构成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结构化。坚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联想记忆,有利于准确快速提取知识信息,有利于理解潜力提高,为高考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知识主要分力、电、光、热、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其中力学又可分为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的核心是质点平衡,只要选取恰当的物体,认真分析物体受力,再用合成或正交分解的方法来解决即可;运动学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和几种特殊运动。基本概念中,要区分位移与路程,速度与速率,速度、速度变化与加速度。几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可直接解决;稍复杂的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只要将运动正交分解为两个匀变速直线运动后,再运用匀变速公式即可。对于匀速圆周运动,要明白,它既不是匀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改变),也不是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方向不断变化),解决它要用圆周运动的基本公式。

  力学中最为复杂的是动力学部分,但是只要清楚动力学的3对主要矛盾:力与加速度、冲量与动量变化和功与能量变化,并在解决问题时选取恰当途径,许多问题可比较快捷地解决。一般来说,某一时刻的问题,只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来解决。对于一个过程而言,若涉及时间可用动量定理;若涉及位移可用功能关系;若这个过程中的力是恒力,那么还可用牛顿第二定律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来解决。但是这种方法,要涉及过程中每一阶段的物理量,计算起来相对麻烦。如果能用动量定理或机械能守恒来解就会方便得多,因为这是两个守恒定律,如果只关心过程的初末状态,就不必求解过程中的各个细节。那么在什么状况下才能用上述两个定律呢只要体系所受合外力为零(该条件可放宽为:外力的冲量远小于内力的冲量)时,体系总动量守恒;若体系在某一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那么体系在这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

  按照同样的方法,要让学生在复习中力争自己构建各部分的知识网络。

  4、调整心态,学会放下

  进入高三下学期,在时间安排上已经不可能做很多难度较大的题目、或是弄懂自己学的一塌糊涂的某部分知识,那就要放下。必须要认清形势,必须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实际的定位,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为胜利者。考场上也是这样,务必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尽量多的分,个性是理综试卷,对我校大部分学生而言,要把全部的31道题做完似乎不太现实。那就就应根据平时做题的经验,准确把握自己会做的,争取不丢分;一些平时做起来就很吃力的问题,该放下就放下。

  总之高三一年只有全面复习,主抓基础,狠抓落实,以不变应万变,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措施、不同的要求,才能使每个学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物理老师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主动与班主任团结合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出勤出力,现对教学工作作以下总结:

  一、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指导思想。

  教材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吸收了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致力于改变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力求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物理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物理的价值,增强理解物理和运用物理的信心;初步学会应用物理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物理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认真备好课,突出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三、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物理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四、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7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圆润的鹅卵石那般光滑,不是经历了大风大浪,而是那不起眼的河水的冲刷。潺的河水千万次地洗礼,磨砺出了臻于完美的石子。我们的专业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一节节普通的随堂课奠基,哪有公开课上的风光无限?

随堂课,积淀经验,让我从生涩走向成熟。幼稚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还记得刚刚走上讲台时,自己总是信心满满。在课堂上,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那种激情澎湃至今都很难重现。因为是随堂课,自己总是以一种自然放松的状态,任凭思维自由飞翔,很多设想现在想来都觉得堪称经典;因为是随堂课,课堂上出现了磕磕绊绊我们完全可以重来,非直播的方式让我可以且行且探。由于缺乏经验,已经记不清多少次遭遇尴尬的局面,甚至时常成为失败的样板。但随堂课上积累的经验却弥足珍贵,三年后第一次参加的区级教学竞赛上我收获了成功。我想,这一定离不开每一节随堂课的积淀。我庆幸,面对每一节随堂课,我都在认真实践自己的教学设想,从不曾敷衍。

随堂课,用心实践,让我从失败走向成功。读过很多名师的著作,常常会因为他们精彩的教学设计而拍案叫绝;看过很多名师的教学实录,常常会因为他们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而击节叹赏。我的课堂能否也演绎这样的精彩?单凭自己的能力恐怕还很难实现。于是,我尝试带着名师的教案走进课堂去实践。每学期一拿到教材,我都会根据目录收集名师相关的教学实录或录像。上课前,我会认真研读观看,整理出名师这一课的教学流程,再走进自己的课堂进行探索实验。有时,尝试非常成功,让我体会到了精彩设计的妙处所在,坚定了我学习名师的信念;有时,尝试惨遭失败,深刻的反省让我明白了“四不像”的课堂源于“拿来主义”的照搬。我想,也只有在随堂课上才能如此轻装上阵随时实践,也只有在随堂课上才敢这样“冒险”,经受考验。在失败与成功交替转换间,我的专业成长开始加速度前进。当我捧回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奖杯时,我又想起了那一节节的随堂课,一次次的大胆实践。

此刻,回望自己走过的专业成长之路,刻骨铭心的一定会是那一节节的公开课。执教每一节公开课,都会经历一次痛苦的磨砺,当然,那种煎熬后的豁然开朗,那种蜕变后的快乐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如果说公开课是成长路上的高峰体验,那一节节的随堂课就是最普通却也是最弥足珍贵的基石了。上好每一节随堂课,珍惜每一次机会进行锻炼,让我们用厚度成就人生的高度!

第8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感性认识 理论学习 课堂反馈 教学方式

从当前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效率较低,物理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难出新意,灌输式的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灵活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现状很不乐观。

一、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侧重知识灌输,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环节普遍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由于受应试教育环境影响,物理课堂教学强调对学生物理的知识灌输,使得学生丧失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教学浅尝辄止,学生似懂非懂。

初中生从初二开始学习物理,很多学生对这门新课的学习程难以适应,主要因为物理学习不是侧重于理论推导和知识记忆而是侧重于理解。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这点,即便注意到了,为了追求教学进度,也不肯停下来慢慢引导学生,帮学生迈过学习物理的第一道门槛。课堂上老师不能对新概念进行透彻的分析讲解,导致学生听得迷迷糊糊,表面上感觉是那么回事但经不起追问,在实际做题环节屡屡卡壳。

3.物理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

初中物理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尤其在讲电学、力学和压强的时候,当老师提出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时,学生很难回答。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进度提不上来,教学效率低下,这些都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4.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初中物理老师课堂教学手段十分单一。物理不同于数学,只要一张纸、一支笔就能上课,物理来源于生活。现在一些老师习惯拿着课本,或者带着教案,像讲文言文一样啃书本,这样根本啃不出什么反而脱离生活实际。物理课堂教学应借助一些现代工具、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课堂上感性认识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1.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在学习抽象的物理概念时可多从实物角度类比,如水流类比电流,让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其物理特性,还要培养学生从一般现象抽象出具体物理模型的能力。

2.联系生活,多举例子。

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物理规律是从物理现象中总结而来的,物理课堂不能脱离具体生活。尤其是初中物理,注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定性的分析,所谓的定量计算也只是测试学生理解情况的手段。如讲光这一节时,老师把“为何日出太阳又红又大”“雨后彩虹”“海市蜃楼”“星星为什么会闪”这一类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讲解,学生就会很轻松地牢固掌握。

三、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解答问题

1.精讲知识、随堂练习。

初中物理中力学和电学是重难点,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教师应花大量课堂时间带领学生精读教材,理清知识点,对于重点知识和典型例题,以及典型例题的变式题要反复讲不怕麻烦,最好能随堂进行一些练习,趁热打铁,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2.互动式教学,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师生关系应是亲密无间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满怀热情、面带微笑,只有有了亲和力,学生才愿意和你接触,才能毫无顾忌地问各种问题,能力才能提高。这就要教求师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对于一些物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探讨,相互交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和大家共同学习进步的,没有了畏惧心理,又解决了学习障碍,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自发学习。

四、灵活授课,张弛有度

1.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初中物理课程的难度是不均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难度大的内容时候放慢进度,在课堂上多花时间为学生讲解知识点,解答疑点。在学习难度不大的内容时不拖泥带水,在确保学生掌握的情况下,简明扼要,加快进度。

2.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堂反映调整讲课方式。

老师在讲物理知识的时候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当看到学生愁眉紧锁、满头雾水的时候就要询问听不明白的原因并耐心讲解,当看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回答问题响亮一致时就要将这种良好的状态保续下去,并适度拓深知识,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多方位、多侧重、多远瞻的教学方式

1.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初中物理学习更侧重于认知理解,而认知最直观的手段就是用五官感知和用手操作。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种直观有效且很适合物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小觑。

2.提高起跑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开始,老师一定要为学生做好起跑的准备,初二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把学习的头开好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在课堂教学起始阶段要注重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比如多讲讲物理学发展史、物理上的名人趣事等。当然这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学习物理有计划、有决心、有钻研、肯努力才行。这就好比运动学中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决定谁能最快到达目的地一样。

3.紧跟新课标,把握物理教学新动向。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物理教学还要跟上时展的步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渗透前沿知识外,还要不断学习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能闭门造车。

六、将人关怀渗透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同时是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的不竭动力,自然科学不能脱离人文教育,因而要将学好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爱国热情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出有品德、有情操的人才。

物理教师要善于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要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变换教学方式,从多方面入手,由形象到抽象,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有激情、有热情、有感情,在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的同时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加速度教案范文

关键词:精品课程;转型升级;资源共享;建设思路;前景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教高厅[2012]2号文下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与任务是: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同时要求课程资源需具系统性、丰富性和适合网络传播性,使其成为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并且鼓励高等学校采取校际联合、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该实施办法第三条要求所申报的课程需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和专家以及社会学习者等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对照教育部的上述要求,我们感到东南大学大学物理精品课程近十年来持续建设的目标和取得的成果与此次转型升级的各项条件完全吻合,其成果、目标、认可度皆达到满意程度。本文介绍所取得的成果、资源,研究共建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路和问题及课程建设的走向。

一、课程建设成果与资源

东南大学大学物理课程,在2004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之后始终坚持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发展课程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以优质教学资源的研发为先导,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手段,改造课程,改革教学,创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

课程一体化教学体系是指,将三种课堂(教师课堂、网络课堂和实践课堂)结合为课程教学的一个大课堂,将三类优质教学资源(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和网络教材)集合为课程教学统一使用的资源,将多种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综合为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由这两个“三”一个“多”有机结合构成“三位一体”的物理课程教学体系。

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核心是灵活的教学模式(本文不做过多的讨论)和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如果没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的资源,不仅教学内容的组织缺少支撑,上述课堂的结合也无从实施。因此,建设多类立体化优质教学资源非常必要。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内容扩充、修编、新编、翻译等,我们打造了立体化、多层次的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经典系列教材精品,并由此建成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三大类18种优质教材。

其中纸质教材以《物理学》、《物理学教程》为核心;电子教材以《大学物理电子教程》、《大学物理模拟板书式电子教案》为核心;网络教材以《大学物理网络课程》2.0版、《教学素材库》为核心。该系列教材在满足我校每年4000余名学生个性需求的同时,还被国内各类高校广泛采用,且受到一致好评。2006年至2012年,仅马文蔚主编的《物理学》(第五版)和《物理学教程(第二版)》的发行量就达300余万册。

在教师课堂教学资源中,我们着力在丰富的资源中组织、提炼研究性元素用于研究性教学;网络课堂资源中,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与功能实效,对网络“工作室”(第二版)增加了面向国际、引发思考、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等大量模块;实践课堂资源中,我们加强课程知识与研究实践结合平台的建设,将“工作室”(二版)与“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和“教学素材库”等联合,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于互联网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网上助学和自主研学,同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人或小组自选研究课题,进行科技制作、科研探索、撰写研究论文、成果答辩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东南大学在校学生自发组织的成立于2010年的“大学生物理学会(Society of Physics Students)东南大学分会”,是“大学生物理学会”在中国大陆地区设立的第一家分会,并成为连接课堂学习与学生实践的重要桥梁。分会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技能以外的其他技能提供外展(outreach)的学术服务等。分会会员人数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40~60人,学生每周都自行开展分会活动,多次举办了高水平物理讲座,此外还通过展开国际交流、参加竞赛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研究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和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各方的好评。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建共享思路与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初探

转型升级中的资源分类、整合和呈现。“转型升级”是指对原有“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所做的改造,改造的结果是要达到资源的实用性并实现资源共享。其中的“实用性”是指资源要课程化,原有十一五精品课程中的资源缺乏课程的组织,往往只是一堆供人们查询的被动材料,而转型升级就是要把被动的资源变成学习元素中的一分子,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资源的内容。“共享”就是指资源为学习对象所共同分享。“十一五”精品课程虽然也提倡共享,但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主体、知识产权对象以及资源结构分布等因素的不明晰,使得共享进展不利。此次转型升级后的资源共享将在法律基础上得以保证。

资源主要分两类――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反映教学基本元素的素材,包含课程简介、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基本要求(重点与难点)、章节作业、教材内容、课程设计、全程课堂录像和习题与解答等。拓展资源是指丰富教学基本要求的辅助元素,包含数字(网络)课程、在线作业与检测系统、演示实验、物理拓展案例和专家讲课等。以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来整合资源、以课堂录像为核心来呈现知识点,是此次转型升级的特征,并且知识点是以关联度和点击率动态来排序的。举个例子,角动量这个知识点在质点力学、刚体力学、电磁学和近代物理等章节中都有关联,那么角动量这个知识点排序就靠前;同时若学习者点击某个知识点的频度高,那么这个知识点的排序也会向前移。这种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和管理者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它使获取资源的途径变得更直接、方便,也使整个资源共享课程更具实用性、简洁性,从而实现了资源全方位地为学习者提供服务的建设目标。资源共享课的结构特征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2. 精品资源所搭建的教学资源体系

东南大学大学物理课程资源非常丰富,面对理工科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组合了三个层次的教学资源――面上的、特殊的和选拔的。“面上的”是指面对绝大多数的工科学生群体;“特殊的”是指面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选拔的”是指对那些比较而言更优秀、英语水平高的学生。除了上述教材资源,还有大量的数字或网络资源在支撑着我们的教学,比如我们的“大学物理素材库”、“大学物理网络课程”和“模拟板书电子教案”等,这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辅助。上述资源成为我们此次转型升级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物基础。

3. 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从先期我们提交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的过程来看,教育部的顶层设计以“全程教学录像”为核心关联知识点的思路是对的,以“课程概要”、“基本资源”、“拓展资源”、“资源库”、“参考资料目录”等的模块组织课程,内容上是完整的,结构上也是合理的,形式上也是简单的。但是组织形式上显得过于简单化,原因在于学习者不仅仅需要资源的丰富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更需要学习的组织性、评估性和反馈性。课堂教学中的这一切,无疑是由教师来承担的,可是资源共享课中恰恰缺少了这个“先行组织者”(当代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在功能上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要组织好教学内容、控制好进度、掌握好深度,还要能对学习做出评判。下面,以刚体学习中引进某章前的组织材料,来看一下先行组织者在引导课程进展中的作用。

一密度均匀的圆盘上面固定着两个可看做质点的物体A、B,圆盘以角速度ω绕固定轴转动,其中rA < r B,试比较:

线速度大小vA ――vB ,角速度大小ωA―――― ωB 。

物体A 的线速度v A与角速度ωA之间的关系为――――――

物体A 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分别为:at= ―― an = ――

答案:

vA

若上面问题回答得还不熟练,请再查阅前三章中的相关内容;

若回答过程十分顺利,恭喜你,你的知识储备已经达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